高中化学判断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方法
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与其对应单质或离子的还原性、氧化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们具有统一性,其实质就是对应原子得失电子的能力,那么,如何判断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呢?这主要应从参加反应的某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的难易上进行分析,切忌根据每个原子得失电子数目的多少进行判断.下面就针对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方法做一简要分析和总结。
一、元素金属性强弱判断依据1、根据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判断金属元素的金属性与金属单质的活动性一般是一致的,即越靠前的金属活动性越强,其金属性越强。
. Na Mg Al Zn Fe 。
单质活动性增强,元素金属性也增强需说明的是这其中也有特殊情况,如Sn和Pb,金属活动性Sn﹥Pb,元素的金属性是Sn﹤Pb,如碰到这种不常见的元素一定要慎重,我们可采用第二种方法.2、根据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判断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金属性逐渐减弱,如第三周期Na ﹥Mg ﹥Al;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金属性增强,如1中所述,Sn和Pb同属Ⅳ主族,Sn在Pb的上方,所以金属性Sn﹥Pb.3、根据物质之间的置换反应判断通常失电子能力越强,其还原性越强,金属性也越强,对于置换反应,强还原剂和强氧化剂生成弱还原剂和弱氧化剂,因而可由此进行判断。
如:Fe + Cu2+ === Fe2+ + Cu 说明铁比铜金属性强。
这里需说明的是Fe对应的为Fe2+,如:Zn + Fe2+ === Zn2+ + Fe 说明金属性Zn﹥Fe,但Cu +2Fe3+ === Cu2+ + 2Fe2+,却不说明金属性Cu﹥Fe,而实为Fe ﹥Cu.4、根据金属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的剧烈程度或置换氢气的难易判断某元素的单质与水或酸反应越容易、越剧烈,其原子失电子能力越强,其金属性就越强。
如Na与冷水剧烈反应,Mg与热水缓慢反应,而Al与沸水也几乎不作用,所以金属性有强到弱为Na ﹥Mg ﹥Al;再如:Na、Fe、Cu分别投入到相同体积相同浓度的盐酸中,钠剧烈反应甚至爆炸,铁反应较快顺利产生氢气,而铜无任何现象,根本就不反应,故金属性强弱:Na ﹥Mg ﹥Al。
3 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方法
1.元素的金属性强弱判断方法(1)单质跟水或酸置换出氢的反应越容易发生,说明其金属性越强。
(2)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越强,说明其金属性越强。
(3)金属间的置换反应:依据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金属甲能从金属乙的盐溶液里置换出乙,说明甲的金属性比乙强。
(4)金属活动性顺序表(5)金属阳离子氧化性的强弱: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强,对应金属的金属性就越弱。
(6)原电池反应中的正负极:两金属同时作原电池的电极,负极的金属性较强。
(7)元素的第一电离能的大小:元素的第一电离能数值越小,元素的原子越易失去电子,元素的金属性越强。
但元素的外围电子排布影响元素的第一电离能。
如Mg(3p0为全空状态,稳定)的第一电离能大于Al的第一电离能。
(8)元素电负性越小,元素失电子能力越强,元素金属性越强。
2.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判断方法(1)单质跟氢气化合的难易程度、条件及生成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容易跟H2化合,生成的氢化物也就越稳定,氢化物的还原性也就越弱,说明其非金属性也就越强。
(2)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越强,说明其非金属性越强。
(3)非金属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例如,Cl2+2KI===2KCl+I2,说明Cl的非金属性大于I。
(4)元素的原子对应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弱。
(5)元素的第一电离能的数值越大,表明元素失电子的能力越弱,得电子的能力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
但元素的外围电子排布影响元素的第一电离能。
如I1(P)>I1(S),但非金属性:P<S。
(6)元素电负性越大,元素得电子的能力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
【典例6】具有下列特征的元素,一定是非金属元素的是()A.对应氢氧化物是两性氢氧化物B.具有负化合价C.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是酸D.具有可变化合价解析在化合物中金属元素只能显正化合价,非金属元素可以显正化合价和负化合价;过渡元素(金属)也具有可变化合价、;KMnO4对应的含氧酸中Mn显+7价,为金属元素。
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方法
二、元素非金属性 强弱的比较方法
元 素 非 金 属 性 强 弱 的 比 较 方 法
气态原子得到电子的能力(概念) 1、单质氧化性的强弱(氧化 性越强元素非金属性越强)
2、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强弱或 氢化物的还原性的强弱(还原性 越强,非金属性越弱) 3、形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及 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元 素 非 金 属 性 强 弱 的 比 较 方 法
4、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右上方 元素) 5、最高价含氧酸酸性的强弱(酸性 越强,非金属性越强)(设计实验) 6、非金属元素之间的置换反应 (设计实验) 7、原电池两极反应的物质(正极 比负极非金属性强)(用的不多)
一、元素金属性强弱的 比较方法 比 较 方 法
2、金属单质还原性强弱 3、金属离子氧化性的强弱
4、金属与水和酸反应的难易和 剧烈程度 5、元素周期表
元 素 金 属 性 强 弱 的 比 较 方 法
6、金属元素之间的置换反应
7、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的碱性强弱 8、原电池的两极金属,活泼金属 做负极
怎样证明金属、非金属性的强弱
怎样证明金属、非金属性的强弱一、证明金属性强弱的方法(一)理论法1、同一主族,从上至下,金属性逐渐增强在同一主族的元素中,由于从上到下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核对核外电子的引力减少,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所以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2、同一周期,从左至右,金属性逐渐减弱在同一同期中,各元素的原子核外子电子层数然相同,但从左到右,核电荷数依次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
因此,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3、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进行判断金属活动性顺序表:K>Ca>Na>Mg>Al>Zn>Fe>Sn>Pb(H) >Cu>Hg>Ag>Pt>Au(二)实验的方法1、与酸反应进比较与酸反应者比不与酸反应的金属活泼(除与浓HSO、浓HNO发生钝化的243 金属Fe、Al情况除外)2、与盐溶液反应进行比较活泼金属可以把不活泼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如:Fe+CuSO=FeSO+Cu 则金属性:Fe>Cu 443、与金属氧化物反应进行比较金属A若能从金属B的氧化物置换出来,则A的金属活泼性大于B。
如:2Al+FeO=AlO+2Fe 则金属性:Al>Fe 23234、与水反应进行比较钠与冷水反应激烈,镁不易跟冷水作用,镁只能跟沸水作用,反应条件比钠要求高,说明钠的金属活泼性强于镁。
5、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进行比较金属的氧化物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越强,金属的活泼性也越强。
6、利用电化学方法进行比较。
将两片金属平行地插入硫酸溶液中,再用导线连接起来,有气体生成的金属片表明此种金属的活泼性较另一片弱。
如两片金属片,一片为铁片,另一片为锌片,但分辩不清哪一片为何种金属,可按上述方法进行实验,有气体生成者可确认为铁片。
二、证明非金属性强弱(一)理论法1、同一主族,自上而下,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方法
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方法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1. 原子半径:原子半径是判断非金属性强弱的一个重要因素。
通常来说,原子的半径越小,其核外电子与核的吸引力越强,非金属性也就越强。
根据周期表的趋势,原子半径在同一周期内逐渐减小,而在同一族中,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因此,在周期表中,非金属性从左上方向右下方逐渐减弱。
2. 电离能:电离能是指将一个原子中的最外层电子从原子中移除所需要的能量。
非金属性元素通常具有较高的电离能,因为它们的外层电子与核的吸引力较强,因此不容易被移除。
相比之下,金属性元素的电离能较低,因为它们的外层电子与核的吸引力较弱。
因此,电离能较高的元素通常被认为具有较强的非金属性。
3. 电负性:电负性是一个衡量元素吸引电子的能力的指标,也是判断非金属性强弱的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电负性较高的元素趋向于吸引电子,因此具有较强的非金属性。
根据极限电负性值的尺度,可将元素的非金属性分为四类:非金属性强的元素,如氟、氯等;非金属性较强的元素,如硫、氧等;非金属性较弱的元素,如锌、铝等;非金属性弱的元素,如钾、钠等。
4. 化合价:化合价指的是一个原子与其他原子形成化合物时所具有的价键数。
非金属性元素通常具有多种化合价,且形成的价键较为稳定。
相比之下,金属性元素通常只具有较少的化合价。
因此,一个原子具有多种化合价的能力也是判断非金属性强弱的重要指标之一。
5. 化合物的性质:非金属性元素在与其他元素形成化合物后,产生的化合物通常具有较高的熔点、沸点和硬度等性质。
与之相反,金属性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往往具有较低的熔点、沸点和硬度。
根据化合物的性质,可以初步判断一个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
综上所述,判断非金属性强弱可以考虑原子半径、电离能、电负性、化合价和化合物的性质等因素。
不同的判断方法可以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从而得出较为准确的结果。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是相对的,不同元素在不同条件下可能表现出不同的非金属性强弱。
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方法
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方法判断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强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量:1.电子亲和能和电离能:金属性元素通常具有较低的电子亲和能和电离能,因为它们倾向于失去电子,容易氧化。
而非金属性元素通常具有较高的电子亲和能和电离能,因为它们倾向于获得电子,容易与金属性元素形成化学反应。
可以通过比较元素的电子亲和能和电离能的数值大小来评估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强弱。
2.化合价:金属性元素通常具有较低的化合价,倾向于形成阳离子。
而非金属性元素通常具有较高的化合价,倾向于形成阴离子或共价键。
通过分析元素在化合物中的化学键类型和价态来评估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强弱。
3.电负性:电负性是评估元素吸引和保持共享电子能力的一种指标。
非金属性元素通常具有较高的电负性,它们更强烈吸引电子。
金属性元素通常具有较低的电负性,它们倾向于失去电子。
通过比较元素的电负性数值大小可以判断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强弱。
4.化学反应类型:金属性元素通常在化学反应中表现出还原性,即容易失去电子。
非金属性元素通常在化学反应中表现出氧化性,即容易获得电子。
通过观察元素在化学反应中的行为可以评估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强弱。
5.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元素的位置:根据元素的周期表位置,大致可以判断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强弱。
一般来说,周期表左侧的元素倾向于是金属性,而周期表右侧的元素倾向于是非金属性。
但这只是一个大致的判断,具体还需要根据其他因素进行综合考量。
总结起来,判断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强弱,需要综合考量其电子亲和能和电离能、化合价、电负性、化学反应类型以及周期表位置等因素。
这些因素的综合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得出判断。
同时,还需要注意到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并不是绝对的,一些元素可能在特定条件下表现出金属性或非金属性的特征。
因此,在进行判断时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以准确评估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强弱。
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原则及运用
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原则及运用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是元素周期律学习的重点内容之一,也是元素与化合物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是高考命题的热点。
元素的金属性是指元素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元素的非金属是指元素原子得到电子的能力。
一、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原则1. 根据元素周期表的知识进行判断在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最活泼的金属是Fr,天然存在的最活泼的金属是Cs;最活泼的非金属元素是F。
同一主族中,从上到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元素周期表左边为活泼的金属元素,右边为活泼的非金属元素;中间的第VIA、VA族则是从非金属元素过渡到金属元素的完整的族,它们的同族相似性甚少,而具有十分明显的递变性。
当一种元素所在的周期序数与其所在的主族序数相等时,该元素为金属元素(H除外),但它既表现一定的金属性,也表现一定的非金属性。
2. 根据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进行判断。
(1)金属性强弱判断原则根据元素的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或反应的强烈程度进行判断:一般地,能与水反应产生氢气的金属元素的金属性比不能与水反应的金属元素强,与冷水反应产生氢气的金属元素的金属性比热水反应产生氢气的金属元素强。
根据元素的单质的还原性(或离子的氧化性)进行判断。
一般情况下,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强,对应的金属单质的还原性越弱,金属性越弱。
根据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进行判断:同周期由左至右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渐弱(金属性渐弱),酸性渐强(非金属性渐强);同主族由上至下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渐强(金属性渐强),酸性渐弱(非金属性渐弱)。
根据置换反应进行判断:一般是“强”置换“弱”。
根据原电池中正负极及金属腐蚀难易程度进行判断:一般地,负极为金属性强的元素的单质。
(2)非金属性强弱判断原则根据与H2反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或反应的剧烈程度或生成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强弱进行判断:同周期由左至右元素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渐强,元素的非金属性渐强;同主族由上至下元素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渐弱,元素的非金属性渐弱。
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强弱判断方法
百花园地2014-01一、根据金属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1.同一周期的金属元素越靠前,金属性越强。
2.同一主族的金属元素原子序数越大,金属性越强。
二、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位置越靠前者,其金属性越强。
三、根据实验1.元素金属性强弱的比较:(1)根据金属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的难易程度:越易反应,则对应金属元素的金属性越强。
(2)根据金属单质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A 置换出B ,则A 对应的金属元素比B 对应的金属元素金属性强。
(3)根据金属单质的还原性或对应阳离子的氧化性强弱:单质的还原性越强,对应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弱,元素的金属性越强(Fe 对应的是Fe 2+,而不是Fe 3+)。
(4)根据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碱性越强,则对应金属元素的金属性越强。
(5)根据电化学原理:不同金属形成原电池时,作负极的金属较活泼;在电解池中的惰性电极上,先析出的金属其对应的元素较不活泼。
2.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1)根据非金属单质与H 2化合的难易程度:越易化合则其对应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
(2)根据形成的氢化物的稳定性:氢化物越稳定,则其对应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
(3)根据非金属单质之间的相互置换:A 能置换出B ,则A 对应的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强于B 对应元素的非金属性。
(4)根据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酸性越强,则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
练习:1.X 可以从盐溶液中置换出单质Y ,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X 一定是比Y 活泼的金属B.X 一定是排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氢前面的金属C.X 是金属时,Y 可能是金属也可能是非金属D.X 是金属时,Y 一定是金属;X 是非金属时,Y 一定是非金属2.用“>”或“<”回答下列问题:(1)酸性:H 2CO 3_____H 2SiO 3,H 2SiO 3_____H 3PO 4(2)碱性:Ca (OH )2_____Mg (OH )2,Mg (OH )2_____Al (OH )3(3)气态氢化物稳定性:H 2O_____H 2S ,H 2S_____HCl (4)还原性:H 2O_____H 2S ,H 2S_____HCl (5)酸性:H 2SO 4_____H 2SO 3,HClO 4_____HClO从以上答案中可归纳出:(1)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对应最高氧化物水化物的酸性越_____;(2)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对应最高氧化物水化物的碱性越_____;(3)元素的_____性越强,其对应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越_____;(4)非金属性越强的元素生成的气态氢化物,其还原性越_____;(5)同种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含氧酸,其成酸元素价态越高,其酸性也越_____。
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方法
Җ㊀江西㊀熊㊀莹㊀㊀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比较是高考必考知识点.金属单质与水或酸反应越剧烈㊁金属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越强,金属性越强;非金属单质与H 2反应越容易㊁气态氢化物越稳定㊁非金属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1㊀位置比较法金属性或非金属性强弱比较,可以通过金属或非金属元素在活动性顺序表中的位置判断,也可以通过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进行判断.例1㊀下列不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的是(㊀㊀).A.碱性:N a O H>L i O HB .与浓硝酸反应速率:C u >A l C .酸性:H C l O 4>H 2S O 4D.稳定性:H B r >H I分析㊀元素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碱性越强,金属性:N a >L i ,则碱性:N a O H>L i O H ,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选项A 不符合题意.铝遇浓硝酸钝化,铜与浓硝酸剧烈反应,不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选项B 符合题意.元素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对应的酸性越强,非金属性:C l >S ,则酸性:H C l O 4>H 2S O 4,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选项C 不符合题意.元素非金属性越强,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强,非金属性:B r >I ,则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H B r >H I ,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选项D 不符合题意.答案为B .采用位置比较法关键要掌握三个顺序表:1)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按K C aN a M g Al Z nF eS nP b (H )C uH g A g PtA u 的顺序,金属性减弱.2)非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按F ㊁O ㊁C l ㊁B r ㊁I ㊁S 的顺序,非金属性减弱.3)周期表中金属性 左强右弱 下强上弱 ,非金属性 左弱右强 上强下弱 .2㊀实验比较法元素的金属性㊁非金属性强弱还可以通过实验现象进行比较,如强酸(碱)制弱酸(碱),金属与水或酸反应㊁非金属单质与H 2反应剧烈程度.例2㊀根据下列化学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图1选项实验现象结论A 装置a 左烧杯中铁表面有气泡,右烧杯中铜表面有气泡金属性:A l >F e >C u B 装置b 左边棉花变为橙色,右边棉花变为蓝色非金属性:C l 2>B r 2>I 2C 装置c 白色固体先变为淡黄色,后变为黑色溶解度:A g C l <A g B r <A g 2S D装置d 锥形瓶中有气体产生,烧杯中液体变浑浊非金属性:C l >C >S i㊀㊀分析㊀左烧杯中铁表面有气泡,说明铁是正极,铝是负极,故金属性:A l >F e ,同理右烧杯中铜是正极,铁是负极,金属性:F e >C u ,选项A 正确.过量的氯气可以与碘化钾反应生成碘而使淀粉变蓝,该实验不能证明溴和碘的非金属性强弱,选项B 错误.氯化银转化为溴化银,再转化为硫化银,故溶解度:A g 2S <A g B r <A gC l ,选项C 错误.盐酸不是氯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不能通过盐酸与碳酸钠反应证明氯元素的非金属性强于碳;盐酸易挥发,可能是挥发出的盐酸与硅酸钠溶液反应,无法证明C 与S i 非金属性强弱,选项D 错误.答案为A.一般情况下,作原电池负极的金属性比正极强,但要注意特殊情况,如镁和铝用导线连接放入N a O H 溶液,铝作负极;铜和铁用导线连接放入浓硝酸中,铜作负极.总之,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单质与水反应越剧烈,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碱性越强,在原电池中常作负极,对应的阳离子在电解池的阴极越不容易放电;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气态氢化物越稳定,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对应的阴离子在电解池的阳极越不容易放电.(作者单位:江西省德安县第一中学)65。
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
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1.化学反应性:金属性通常以稳定的氧化态存在,具有相对较低的化学反应性。
这使得金在大多数环境中不会氧化或与其他元素发生反应。
相比之下,非金属性元素更具有活泼的化学反应性,容易氧化或与其他元素发生反应。
2.电导率:金是最好的电导体之一,具有非常高的电导率。
这意味着金能够轻松地传导电流,使其在电子器件和电路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相比之下,非金属性元素通常具有较低的电导率。
3.密度:金是相对较重的金属,具有较高的密度。
相比之下,非金属性元素的密度通常较低。
4.熔点和沸点:金的熔点和沸点较高,使其能够在高温下保持状态稳定。
相比之下,非金属性元素的熔点和沸点通常较低。
5.导热性:金是非常好的导热体,能够有效地传导热量。
相比之下,非金属性元素通常具有较低的导热性能。
6.化合价:金通常以+1或+3的化合价存在,这意味着它在化合物中形成阳离子。
非金属性元素的化合价通常更广泛,可以是正离子或负离子。
这些因素都可以用来判断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强弱。
然而,要注意的是,这些判断是基于整体性质和一般规律。
对于一些具体情况,不同元素可能会表现出相反的性质。
除了上述因素,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强弱还可以从其他角度进行判断,如以下几个方面:1.耐腐蚀性:金通常具有较高的耐腐蚀性,能够在大多数化学溶液中稳定存在。
相比之下,非金属性元素可能更容易受到腐蚀的影响。
2.化学价电子层结构:金的价电子层结构稳定,使其形成比较稳定的化合物。
相比之下,非金属性元素的价电子层结构较为复杂,容易形成多种化合物。
3.计量体积:金的计量体积相对较小,这使得金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形成致密的晶体结构。
非金属性元素的计量体积往往较大。
综上所述,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强弱可以通过多个标准进行判断。
这些标准包括化学反应性、电导率、密度、熔点和沸点、导热性、化合价等等。
然而,要注意的是,这些判断只是一般性的规律,并不能适用于所有情况。
在具体的化学和物理环境中,不同元素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特性。
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
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元素的金属性是指该元素的原子失电子能力的强弱,失电子能力越强,金属性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是指该元素的原子得电子能力的强弱,得电子能力越强,非金属性越强。
一、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1、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判断:2、根据金属间的置换反应判断:金属甲能从金属乙的盐溶液里置换出乙,说明甲的金属性比乙强,例如:Cu+2Ag+ =Cu2++2Ag,可知铜的金属性强于银。
3、根据金属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生成氢气的难易判断:单质与水(或酸)反应放出氢气越容易,反应越剧烈,元素的金属性越强。
例如,碱金属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单质与水反应越来越容易,反应越来越剧烈,元素的金属性越来越强。
4、根据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的碱性强弱判断: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越强,元素的金属性越强。
例如,氢氧化钠是强碱,氢氧化镁为中强碱,氢氧化铝为两性氢氧化物,则钠、镁、铝的金属性依次减弱。
5、根据阳离子氧化性的强弱判断: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强,元素的金属性一般越弱。
例如,氧化性Fe2+>Zn2+,故锌的金属性比铁强。
6、根据金属原子失去电子的难易判断:金属原子失去电子转化为等电荷的阳离子时,吸收的热量越多,失电子越难,金属性就越弱。
二、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1、根据非金属单质间置换反应判断:例如:Cl2+H2S=S↓+2HCl,可知氯的非金属性强于硫。
2、根据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判断: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
例如,酸性HClO4> H2SO4>H3PO4>H2SiO3(HClO4是强酸,H3PO4是中强酸,H2SiO3弱酸),可判断出Cl,S,P,Si的非金属性依次减弱。
3、根据与氢气反应的难易程度或氢化物的稳定性判断:单质与氢气反应越容易,反应越剧烈,形成的氢化物越稳定,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
例如,氟气与氢气在冷暗处就能剧烈化合并发生爆炸,氯气在光照下与氢气反应,溴单质在500℃与氢气反应,碘单质与氢气反应需要持续不断的加热,四种氢化物的稳定性顺序,故从氟到碘非金属性依次减弱。
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非金属性的比较规律:由元素原子的氧化性判断,由单质和水生成酸的反应程度判断,由和氢气化合的难易程度判断,由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来判断。
非金属性的比较规律:
1、由元素原子的水解性推论:通常情况下,水解性越弱,对应非金属性越弱。
2、由单质和水生成酸的反应程度判断:反应越剧烈,非金属性越强。
3、由对应氢化物的稳定性推论:氢化物越平衡,非金属性越弱。
4、由和氢气化合的难易程度判断:化合越容易,非金属性越强。
5、由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去推论:酸性越弱,非金属性越弱。
值得注意
的就是:氟元素没正价态,故没氟的含氧酸,所以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合物的'酸性最强
大的就是高氯酸,而不是非金属性低于氯的氟元素!故规律5只适用于于氟元素之外的非
金属元素。
6、由对应阴离子的还原性判断:还原性越强,对应非金属性越弱。
7、由转让反应推论:强置强。
(若依据转让反应去表明元素的非金属性高低,则非
金属单质应当搞氧化剂,非金属单质搞还原剂的转让反应无法做为比较非金属性高低的依据)
8、按元素周期律,同周期元素由左到右,随核电荷数的增加,非金属性增强;同主
族元素由上到下,随电子层数的增加,非金属性减弱。
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与其对应单质或离子的还原性、氧化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们具有统一性,其实质就是对应原子得失电子的能力,那么,如何判断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呢?这主要应从参加反应的某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的难易上进行分析,切忌根据每个原子得失电子数目的多少进行判断。
下面就针对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方法做一简要分析和总结。
一、元素金属性强弱判断依据1、根据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判断金属元素的金属性与金属单质的活动性一般是一致的,即越靠前的金属活动性越强,其金属性越强。
Na Mg Al Zn Fe 。
单质活动性增强,元素金属性也增强需说明的是这其中也有特殊情况,如Sn和Pb,金属活动性Sn﹥Pb,元素的金属性是Sn﹤Pb,如碰到这种不常见的元素一定要慎重,我们可采用第二种方法。
2、根据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判断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金属性逐渐减弱,如第三周期Na ﹥Mg ﹥Al;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金属性增强,如1中所述,Sn和Pb同属Ⅳ主族,Sn在Pb的上方,所以金属性Sn﹥Pb。
3、根据物质之间的置换反应判断通常失电子能力越强,其还原性越强,金属性也越强,对于置换反应,强还原剂和强氧化剂生成弱还原剂和弱氧化剂,因而可由此进行判断。
如:Fe + Cu2+ === Fe2+ + Cu 说明铁比铜金属性强。
这里需说明的是Fe对应的为Fe2+,如:Zn + Fe2+ === Zn2+ + Fe 说明金属性Zn﹥Fe,但Cu +2Fe3+ === Cu2+ + 2Fe2+,却不说明金属性Cu﹥Fe,而实为Fe ﹥Cu。
4、根据金属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的剧烈程度或置换氢气的难易判断某元素的单质与水或酸反应越容易、越剧烈,其原子失电子能力越强,其金属性就越强。
如Na与冷水剧烈反应,Mg与热水缓慢反应,而Al与沸水也几乎不作用,所以金属性有强到弱为Na ﹥Mg ﹥Al;再如:Na、Fe、Cu分别投入到相同体积相同浓度的盐酸中,钠剧烈反应甚至爆炸,铁反应较快顺利产生氢气,而铜无任何现象,根本就不反应,故金属性强弱:Na ﹥Mg ﹥Al。
元素金属性及非金属性的比较方法
元素金属性及非金属性的比较方法一、元素金属性的比较方法1、用失去电子的难易比较:金属原子失去电子越容易,金属元素的金属性就越强;金属原子失去电子越不容易,金属元素的金属性就越弱。
例如:钠比镁更容易失去电子,钠金属性比镁强。
2、用与水反应产生氢气的能力比较:金属越容易和水反应产生氢气,金属性就越强;金属越难和水反应产生氢气,金属性就越弱。
例如:钠可以与冷水剧烈反应,而镁要与热水才反应,铝与热水不反应,要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才与水反应,说明金属性Na>Mg>Al3、用与H+反应产生氢气的能力比较:金属与H+反应越容易,越剧烈,说明金属性越强。
金属与H+反应越难,越不反应,说明金属性越弱。
例如:镁、铝、锌和同浓度的盐酸反应,镁剧烈反应,铝比较缓慢,而锌就更缓慢,说明金属性Mg>Al>Zn4、用同一周期或同一主族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进行比较:同一周期或同一主族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越强,该金属元素的金属性越强。
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越弱,该金属元素的金属性越弱。
例如:碱性NaOH>Mg(OH)2>Al(OH)3说明金属性Na>Mg>Al碱性Be(OH)2<Mg(OH)2<Ca(OH)2<Sr(OH)2<Ba(OH)2说明金属性Be<Mg<Ca<Sr<Ba5、用原子结构特征进行比较: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中,电子层数越多,最外层电子数越少,元素的金属性就越强。
例如:K有3层,最外层1个电子,铍有2层,最外层2个电子,金属性K>Be6、通过元素周期表的位置进行比较:同一周期,自左而右,元素的金属性减弱;同一主族,自上而下,元素的金属性依次增强。
例如:金属性K>Ca>Ga Rb>K>Na>Li7、用彼此在水溶液中发生置换反应来比较:金属性强的金属能把金属性弱的金属从其可溶性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知识总结: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判断依据
一、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判断依据(1)元素的金属性强弱判断依据①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程度。
(反应置换H2越容易,元素的金属性越强。
)②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
(最高氧化物水化物的碱性越强,元素的金属性越强。
)③金属和金属阳离子的水溶液的置换反应判断。
一般情况下,金属在溶液中的活动性越强,其元素的金属性越强,但有特殊情况。
④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强则对应金属元素的金属性越弱,如氧化性Na+ <Mg2+ <Al3+则元素金属性Na>Mg>Al(2)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判断依据①单质H2化合的难易及其气态氢化物稳定性。
②元素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强弱。
(酸性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就越强。
)③元素单质与其它非金属离子之间的置换反应。
非金属性强的元素的单质,将非金属性弱的单质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F2除外)。
④非金属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强则对应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弱,如还原性S2- > I- >Br-则元素非金属性S < I < Br【纠错矫正】【例1】元素X、Y是最外层电子数相同,Y原子比X原子多一个电子层,它们都可以形成气态氢化物HX和HY,则()A、X元素的非金属性比Y元素弱B、气态氢化物HX比HY稳定C、Y单质可将X从它的化合物中置换出来D、X、Y的单质都易溶于有机溶剂答案:B、D解析:X和HY可知,X和Y的最低价为-1价。
X和Y都是卤素;Y原子比X 原子多一层电子,则Y在X的下一周期。
同一主族的非金属元素,从上到下,非金属性逐渐减弱,即非金属性:X>Y,X的单质可以将Y从它的化合物中置换出来,故A、C错误,B、D正确。
【例2】下列叙述中能肯定金属A比金属B更活泼的是()A、A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比B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少B、A原子的电子层数比B原子的多C、1molA从酸中置换H+生成H2比1molB从酸中置换H+生成的H2多D、常温时,A能从水中置换出氢,而B不能答案:D解析:A项只指出A、B两种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的多少,因而不能确定A、B的金属性的强弱。
判断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方法
判断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方法
金属性是元素周期律的时候一个重要概念,也是各类考试的常考点。
金属性属于元素的性质,和单质以及化合物的性质都有一定的关系。
一般来说,不同元素的金属性强弱比较有以下的方法。
化学姐金属性
非金属性
本质
原子越易失去电子,金属性越强
原子越易得到电子,非金属性越强
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根据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1)同周期金属元素,位置越靠前(原子序数越小),金属性越强;(2)同主族金属元素,位置越靠下(原子序数越大),金属性越强;(3)铯是金属性最强的金属元素(放射性元素除外)
(1)同周期非金属元素,位置越靠后(原子序数越大),非金属性越强;(2)同主族非金属元素,位置越靠上(原子序数越小),非金属性越强;(3)氟是非金属性最强的非金属元素
根据氧化还原反应
其他因素相同时,金属单质从水或酸中置换出氢气需要的条件越低、反应速率越快,金属性越强
其他因素相同时,非金属单质与氢气化合需要的条件越低、反应速率越快,非金属性越强
根据化合物的性质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M(OH)x>N(OH)y时,金属性M>N,碱性M(OH)x>N(OH)y的程度越大,金属性M>N的程度越大
气态氢化物稳定性HxM>HyN时,非金属性:M>N,气态氢化物越稳定,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HxMOx′>HyNOy′时,非金属性M>N,酸性HxMOx′>HyNOy′的程度越大,非金属性M>N的程度越大。
判断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方法
判断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方法在化学教学活动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判断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把握不好,往往会造成对与之相关联的其他问题的理解和错误处理。
本文就中学化学教学中如何判断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方法做一小结,以期对中学生的化学学习有所帮助。
一、利用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判断在元素周期表中,同周期元素从左至右,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稀有气体元素除外);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因此,除稀有气体元素外,金属性最强的元素铯(Cs)位于周期表的左下角,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氟(F)位于周期表的右上角。
二、利用单质与水或非氧化性酸反应置换出氢气的难易程度判断元素金属性强弱元素的单质与水或非氧化性酸反应置换出氢气越容易(反映越剧烈),其金属性越强;反之,金属性越弱,如金属钠(Na)与冷水反应不及钾(K)剧烈,金属钾与冷水反应甚至可听到爆鸣声,所以钠的金属性比钾弱。
镁(Mg)与盐酸反映剧烈放出氢气,铝与盐酸缓慢反映放出氢气,所以镁的金属性比铝强。
三、可利用单质与H2反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及氢化物的稳定性判断元素非金属性强弱单质与H2化合生成气态氢化物越容易,生成的气态氢化物越稳定,则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
如卤素按氟(F)、氯(Cl)、溴(Br)、碘(I)的顺序,其单质与H2反应越来越难,氢化物(HX)的稳定性也越来越弱,所以卤素的非金属性按氟、氯、溴、碘顺序逐渐减弱。
四、利用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碱)性强弱判断若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碱)性越强,则其非金属性(金属性)也越强。
如酸性HNO3>H2CO3,则非金属性N>C;碱性NaOH>Mg(OH)2,则金属性Na>Mg。
五、利用单质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判断依据盐溶液与金属作用规律,位于金属活动性顺序中前面的金属可以把位于其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这样就可利用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来判断两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判断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方法
判断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方法
1.比较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方法
(1)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判断(同主族、同周期的递变规律)。
(2)根据非金属单质和氢气化合的难易程度进行判断。
(3)根据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判断。
(4)根据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进行判断。
(5)根据非金属间的置换反应判断。
2.比较元素金属性的强弱方法
(1)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判断(同主族、同周期的递变规律)。
(2)根据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的难易判断。
(3)根据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强弱进行判断。
(4)根据组成原电池的电极情况判断。
(5)根据金属间的置换反应判断。
(6)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判断。
方法点击判断元素非金属性、金属性强弱除借助元素周期表及元素周期律来判断,但还要特别注意:判断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用酸性强弱进行判断一定是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如硫酸的酸性>磷酸可以判断出S的非金属性>P的非金属性,但H2SO3的酸性>HClO、HCl的酸性>H2S均不能判断非金属性强弱。
判断元素金属性强弱用碱性强弱进行判断一定是最高价碱的碱性,如Fe(OH)2的碱性强弱就不能判断金属性强弱。
判断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方法
判断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方法-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判断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方法:(1)金属性强(弱)——①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生成氢气容易(难);②氢氧化物碱性强(弱);③相互置换反应(强制弱)Fe+CuSO4=FeSO4+Cu。
(2)非金属性强(弱)——①单质与氢气易(难)反应;②生成的氢化物稳定(不稳定);③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含氧酸)酸性强(弱);④相互置换反应(强制弱)2NaBr+Cl2=2NaCl+Br2。
(Ⅰ)同周期比较:金属性:Na>Mg>Al与酸或水反应:从易→难碱性:NaOH>Mg(OH)2>Al(OH)3非金属性:Si<P<S<Cl单质与氢气反应:从难→易氢化物稳定性:SiH4<PH3<H2S<HCl酸性(含氧酸):H2SiO3<H3PO4<H2SO4<HClO4(Ⅱ)同主族比较:金属性:Li<Na<K<Rb<Cs(碱金属元素)与酸或水反应:从难→易碱性:LiOH<NaOH<KOH<RbOH<CsOH 非金属性:F>Cl >Br>I(卤族元素)单质与氢气反应:从易→难氢化物稳定:HF>HCl>HBr>HI金属性:Li<Na<K<Rb<Cs还原性(失电子能力):Li<Na<K<Rb<Cs氧化性(得电子能力):Li+>Na+>K+>Rb+>Cs+非金属性:F>Cl>Br>I氧化性:F2>Cl2>Br2>I2还原性:F-<Cl-<Br-<I-酸性(无氧酸):HF<HCl<HBr<HI比较粒子(包括原子、离子)半径的方法:(1)先比较电子层数,电子层数多的半径大。
(2)电子层数相同时,再比较核电荷数,核电荷数多的半径反而小。
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判断元素金属性强弱的方法:
1)根据原子结构
原子半径(电子层数)越大,最外层电子数越少,金属性越强
2)根据在周期表的位置
同一周期
同一主族
3)根据实验事实
(1)金属单质与水或非氧化性酸反应难易;
(2)M(OH)n的碱性
(3)单质的还原性(或离子的氧化性);
(4)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金属的位置越靠前,一般其金属性越强;
(5)相互间的置换反应;
(6)原电池中正负极判断(活泼金属作负极,发生氧化反应,失去电子。
)(一般指酸性介质中)
判断元素非金属性强弱:
1)根据原子结构
原子半径(电子层数)越小,最外层电子数越多,非金属性越强
2)根据在周期表的位置
同一周期
同一主族
3)根据实验事实
(1)与氢气反应生成气态氢化物难易;
(2)生成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3)单质的氧化性(或离子的还原性);
(4)相互间的置换反应。
(5)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HnROm)的酸性强弱。
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
对应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也就越强
下诉规律均只在非金属元素中使用:
1.同一主族中,表现为从上倒下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递减
2.同一周期中,表现为从左至右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递增
注意这里是没有例外的!
是通用性质,
所谓HF中含有特殊的氢键,
这种只作用于分子间,不作用于原子之间的键能
而原子之间的键能越大,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也就越强。
这种分子间作用的氢键,只能影响物质的溶沸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