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简化版

合集下载

简明教育学教程重点复习资料

简明教育学教程重点复习资料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1、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2、广义的教育是指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3、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4、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1)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

(2)为统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森严的等级性。

(3)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学科和治世之术,有明显的保守性。

(4)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教学,教学方法主要是灌输与死记,同时也注重在实践中学。

(5)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6)出现专科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萌芽。

5.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教育终身化,社会化,生产化,民主化,国际化,现代化,多元化。

6.现代教育的特点::生产性→现代的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发生着密切联系,越来越紧密结合;自然科学的教育内容大为增加,学校教育的任务,不仅是培养政治上所需要的人才,而且还担负着培养生产工作者的任务;民主性→学校教育不再为少数剥削阶级所垄断,而是逐渐走上大众化,具有民主性,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逐渐普及,成人教育日趋发展;班级授课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科学性→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越来越被广泛地采用;学校教育不再受围墙的限制,走向多种形式的办学,并与社会发生密切联系,逐渐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发展性→现代学校教育更注重智力发展,重视人各方面的潜能,重视人的个性发展。

7.教育学的概念。

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的规律。

8.教育方针政策是人们根据一定的需要而制定出来的,它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体现。

作为一种正确的教育方针政策,它是根据科学的教育理论和当时的现实状况和需要制定出来的,反映了教育的客观规律,却不能替代教育规律。

《教育学》知识要点

《教育学》知识要点

《教育学》知识要点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过程的学科,其研究内容包括教育发展的历史、教育原理和方法、教育体系和教育制度等方面。

教育学的知识要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教育学的定义和分类:1.教育学的含义: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过程的学科,旨在提高教育实践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教育学的分类:教育学可以分为理论教育学和实证教育学两大类,其中理论教育学主要研究教育原理和教育方法,实证教育学则主要关注教育发展的实际状况和问题。

二、教育学的基本原理:1.教育学的目的:教育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智力、品德、身心等各个方面的素养。

2.教育学的方法:教育学通过教育实践和科学研究相结合,运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来达到教育的目的。

3.教育学的原则:教育学遵循多元发展原则,注重个性差异和全面发展,以学生为中心,关注教育的整体效果。

三、教育学的研究内容:1.教育发展的历史:教育学通过研究教育发展的历史,了解人类教育的演变过程,从中获取教育的经验和教训。

2.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研究学习和教学中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现象,探讨个体差异和学习动机等问题,为有效教学提供理论依据。

3.教育社会学:教育社会学研究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分析社会环境对教育发展的影响,探讨教育的功能和角色。

4.教育管理学:教育管理学研究教育组织和管理的原理和方法,关注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5.教育评价学:教育评价学研究教育评价的原则和方法,评估教育的效果和质量,为教育和发展提供依据。

四、教育学的应用:1.教育实践:教育学通过研究和总结教育经验和教育原理,指导教育实践,提高教育效果。

2.教育:教育学通过对教育问题的分析和研究,提出相应的建议,推动教育制度和教育政策的。

3.教育政策:教育学为政府制定教育政策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促进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

总之,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过程的学科,其知识要点包括教育学的定义和分类、教育学的基本原理、教育学的研究内容以及教育学的应用等方面。

教育学精简知识要点

教育学精简知识要点

研究对象发展。

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教育的发展阶段。

萌芽阶段。

独立形态阶段。

科学教育学阶段。

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本质属性教育者。

受教育者。

教育影响。

本质特性。

贯穿于一切教育活动中从古至今乃至未来只要教育存在就起永久作用的特性。

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人类社会特有的传递经验的的社会形式人类社会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起源学说生物起源学说心理起源学说劳动起源学说需要起源学说教育的形态。

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

社会教育。

教育功能从教育作用的对象看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教育作用的性质看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教育功能的呈献方式看显性功能和隐形功能个体身心发展规律。

发展的顺序性发展的阶段性发展的差异性发展的不平衡性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遗传因素。

环境因素。

教育因素。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自身的继承性。

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教育目的。

含义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怎么样的变化或产生怎么样的结果。

教育目的的作用。

导向作用。

激励作用。

评价作用。

支配作用。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本内容人的发展与生产的发展一致旧式的社会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到了共产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实现。

实现人全面发展的条件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废除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直至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制度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不可缺少的条件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是教育目的对社会主义方向的规定。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对教育目的培养人才的素质要求。

培养建设者接班人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

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素质教育。

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目的教育。

教育学(缩小版)

教育学(缩小版)

教师的知识结构.通晓所教的学科和专业(2)具有比较广泛的基础文化知识(3)掌握教育科学理论,懂得教育规律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能。

(1)传授知识;(2)形成技能;(3)培养职能;(4)发展个性。

教学设计的特征(1)教学计划、开发、传递和评价系统化;(2)教学目的建立在对系统环境的分析上;(3)教学目标用可观察的行为术语来描述;(4)对学生的了解是系统成功的重要因素;(5)重点是教学策略的计划和媒体的选择;(6)评价是设计过程的一部分。

教学方法选择的衡量标准.1)选择的教学方法是否符合学生特点、教师特点、教学大纲的规定,是否采用现代化设备2)选择的教学方法是否维持学生的注意与兴趣3)分析教师用什么方法解决妨碍、干扰教与学的智力问题和情趣问题4)选择的教学方法是否给学生带来满足感5)维持课堂纪律是实施教学方法的重要前提我国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1)以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2)课程设计与编织结构化;(3)课程形式的多样化、个性化和综合化;(4)课程内容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所具的特点(1)学生具有与成人不同的身心特点;(2)学生具有发展的潜在可能;(3)学生具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

学生知识学习的过程阶段:1.选择阶段;2.领会;3.保持;4.应用初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1)初中学生感知能力和观察能力明显提高;(2)初中学生记忆力的发展是人生记忆“高峰”的前奏,如教育有方,其记忆力会获得较大的发展;(3)初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4)初中阶段的学生的想象力也加速发展,而且想象中的创造性成分逐步增加;(5)初中生一致行动的目的性、自觉性和独立性不断提高;(6)初中学生的情绪活动表现很强烈。

对初中生教育应注意的问题:1.学校,社会,家庭应该对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2.减轻过重的课业负担,生活要有节奏;3.培养稳定而积极的情绪和情感;4.进行青春期生理,心理和性道德,发质的教育;5.重视安全教育,防止意外伤亡事故;6.加强青少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7.重视人生观教育家庭的教育功能.(1)家庭在教育基本生活技能方面起重要作用(2)家庭在教导社会规范,形成道德情操方面起重要作用(3)家庭在教导生活目标,形成个人理想和志趣方面起重要作用(4)家庭群体在培养社会角色过程中具有特种作用(5)家庭在形成个人性格特征,个人对于社会适应的动力特征等方面,也有不可替代的影响课程现代化的主要特点1)重视课程知识的理论化、综合化2)强调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3)重视智力开发与学习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4)重视个别差异5)加强课程与社会生活、生产实际的联系,实施综合技术教育6)重视课程的文化内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理解,加强对国际化的了解与交流学习方法指导的基本要求. 1)学习方法指导要有整体观2)把学习方法指导的研究与研究学生结合起来3)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4)学习方法指导,必须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学习的类型:1.知识的学习,其中包括学习知识时的感知和理解;2.技能和熟练的学习,主要是指运动的,动作的技能和训练;3.心智的,以思维为主的能力的学习;4.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学习教育目标的分类:1.认知领域,包括有关学科的知识,定理,定律;2.能力领域,包括一般的智能,各学科的特殊能力,思想品德能力,审美能力,体育运动技术能力等3.情意领域,包括观点,信念,情趣等教育要使用个体发展的规律:1.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2.阶段性;3.不平衡性;4.个别差异性良好的课堂气氛的标准:1.加纳感受,接纳学生所表达的感受,包括正面和负面的;2.赞赏或鼓励;3.加纳意见;4.善于发问教学设计特点:1.教学计划,开发,传递和评价系统化;2.教学目的建立在对系统环境的分析上;3.教学目标用可观察的行为术语来描述;4.对学生的了解是系统成功的重要因素;5.重点是教学策略的计划和媒体的选择;6.评价是设计过程的一部分理解学校方法指导的目标:1.学习条件的最优化;2.学习过程中的最优化;3.逐步形成自学技能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有哪些:1.学校领导的管理方式;2.学生的定型期望;3.班集体的特点;4.教师的行为方式:1)强制性的因素;2)亲和性因素;3)操作性因素家庭因素对教育的影响:1.由于家长在职业类别上的不同,使得家庭教育和家庭生活都受到不同影响;2.家长的文化程度是影响子女学习成绩和道德面貌极为重要的因素之一;3.家庭极端贫困,经济水准在温饱以下,就不能为其子女提供政策或必要的学习条件;4.家庭结构在其完整性上,可区分为常态家庭和非常态家庭;5.家庭的气氛是家庭生活中的一个非自然的主观因素;6.家长对子女的期望水平对学生的学业有很大的影响科技发展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1)科技进步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原因;(2)现代科技知识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主要内容;(3)科学技术改变了教育技术。

教育学知识点完整版

教育学知识点完整版

教育学知识点完整版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及其规律的社会科学。

它旨在揭示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探索教育活动的内在规律,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以下是教育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一、教育的定义与本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这一活动的本质特点在于,它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过程,是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具有多种功能,包括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个体发展功能指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包括促进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社会发展功能则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如为社会培养所需人才,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传承和创新文化等。

二、教育的历史发展教育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在原始社会,教育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主要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进行。

到了古代社会,学校教育逐渐产生,如中国的私塾、古希腊的学园等,但教育主要为统治阶级服务,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近代教育则在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方面发生了重大变革,教育逐渐普及,义务教育开始兴起。

现代教育则更加注重教育的民主化、终身化、国际化和信息化,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

它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同时也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

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包括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教育者的教育理想等。

四、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它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不同阶段的教育机构和组织。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主要有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和分支型学制三种类型。

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是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教育学缩印版

教育学缩印版

绪论单选多选判断1,中等学校教育学研究我国现阶段中等学校教育中的现象和问题,揭示中等教育的规律,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2,教育学的作用:在教育学发展中又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作用。

包括1)帮助教育者正确把握中等教育的规律。

2)帮助教师改进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

4)推进学科教育学的发展。

3,中等学校教育学以传授知识为主。

4,教育学作为独立的学科产生于17世纪。

5,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教育学处于萌芽状态,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出现了丰富的教育思想。

6,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孟子、荀子以及董仲舒、韩愈、朱熹对教育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论述。

7,孔子的教育思想体现在《论语》中,教育思想包括“有教无类”等。

8,我国比较系统论述教育原理的著作包括:2000多年前的《学记》,其同样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教育专著;我国古代另一部著名的教育著作《大学》是专门论述了古代大学教育的专著。

9,古希腊三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西方教育家还有古罗马的西塞罗和昆体良。

10,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代表作《理想国》。

11,昆体良的代表作《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教育学著作。

12,教育学蓬勃发展的时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13,教育学体系化阶段的特点: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心理学,社会学,法律学,伦理学,政治学等学科的不断发展,给教育学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有益的借鉴。

14,教育学目的论的代表人物以及其主张:杜威,“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继续不断地改组改造”提出教育过程以内的目的,而无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

15,杨贤江《新教育学大纲》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

16,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的理论体系是什么?提出了“生活教育”的理论,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教育”“教学做合一”。

17,布鲁纳发表《教育过程》18,布鲁姆的贡献在于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领域目标,情感领域目标,心因动作领域目标三大类。

2013教育学基础课件缩减版

2013教育学基础课件缩减版

①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概念思辨的教育学。

②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

③把教育实验分为提出假设、进行实验和确证三个基本阶段。

④主张用统计、实验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及其智力发展,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

⑤认为教育实验和心理实验的差别在于心理实验是在实验室里进行的,而教育实验则要在真正的学校环境和教学实践中进行。

不足之处:当他们把科学的定量方法夸大为教育科学的唯一有效方法时,就走上了“唯科学主义”的迷途。

①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人类历史是一种文化历史。

②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

③教育研究必须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

④教育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格。

⑤培养人格的主要途径是“陶冶”和“唤醒”。

不足之处:思辨气息很浓,过分夸大了社会现象的价值相对性,忽视了教育中客观规律的存在。

①教育即生活。

②教育即个体经验持续不断地增长。

③学校即社会。

④课程组织以儿童的经验为中心,而不以学科和知识体系为中心。

⑤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

⑥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不足之处: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系统知识的学习,忽视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校的特质。

①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

②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

④现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⑤教育受到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制约,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反作用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

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①当代资本主义的学校教育并非促进社会公平与实现社会公正的途径和手段,而是维护现实社会的不公平、造成社会差别和对立的根源。

②学校教育的功能就是再生产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文化关系和经济结构。

③批判教育学的目的就是要揭示看似自然事实背后的利益关系,帮助教师和学生对自己所处的教育环境及形成教育环境的诸多因素敏感起来,即对他们进行“启蒙”,以达到意识“解放”的目的。

教育学(缩印)

教育学(缩印)

教育学名词解释:教育(广义):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教育(狭义):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外铄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教育目的:就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规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

简答题:教育学的研究经历了哪些阶段?(1)古代,教育学的萌芽时期;(2)近代,教育学的形成时期;(3)现代,教育学的繁荣发展时期;(4)20世纪50年代后教育学走向成熟。

简述原始教育的特点。

主要是教劳结合:(1)是同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密切结合的教育;(2)是普及平等的教育;(3)教育的内容是同社会的生产、生活需要相适应的:(4)教育的形式、方法和手段极为简单。

简述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简述教育学产生与发展的阶段及其代表人、著作。

(1)教育学学科的建立: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3)当代教育学的发展:凯洛夫的《教育学》。

简述学校文化的特性。

(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4)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

教育学2 小圈整理版

教育学2 小圈整理版

1 教育:(广义)凡是有目的的增进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

(侠义)就是学校教育。

2 教育学: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社会科学。

3 教育目的:是指国家或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人的质量规格所作的总体规定与要求。

4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及其相互联系。

5 义务教育: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6 教学方法:指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手段和手法。

7教学原则: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它与教学基本规律相一致,是教学基本规律在具体教学活动中的细化。

8 德育:(广义)凡是影响品德的活动。

(侠义)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教育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它是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

9 德育原则:是教育者受教育者进行德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准则。

10德育的意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需要。

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

11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被称为西方第一部著作。

《学记》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最早一篇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论著。

12学校教育产生于奴隶社会。

13教育发展阶段:(1)原始教育(2)古代教育(3)现代教育14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教育学现象揭示教育学规律,研究如何培养人的科学,教育学是一门社会教育。

15学校教育的意义和任务意义:学校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主,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任务:(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机能(2)发展学生的体力、智力、创造力和实践精神(3)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审美情趣(4)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16教学过程的规律:(1)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结合(2)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统一(3)知情意行统一(4)教师指导作用和学生主动性相结合。

17 我国中小学的教学原则包括: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原则、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统一原则、循环渐进原则。

教育学心理学简编

教育学心理学简编

一、教育学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木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

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盂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教育学 缩印版

教育学 缩印版

教育的概念广义:即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教育”合用最早见于《孟子章句·尽心上》教育的定义:扈中平《现代教育学》(广义)“教育就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和首要目标的社会活动”,(狭义)即学校教育,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直接和首要目标的教育活动。

教育的概念的界定: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相统一的社会活动。

1、目的性,强调教育是社会活动2、将个体发展需要和社会要求有机结合起来。

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是一个活动的两个方面,是同时进行的,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不可否认的。

3、强调了促进的作用,即这种活动是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统一过程中的“加速器”。

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教育内容、教育手段)。

教育形态的划分从教育系统自身形式化程度看(制度化、非制度化)从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时间看教育自身历史(原始、古代、现代教育形态)生产力发展历史(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从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空间看(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生物起源学说(19世纪末、法国力托尔诺《动物之教育》、《各种人的教育演化》)是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⑴以达尔文进化论为基础,看到了人类教育与其他动物类似行为之间的相似性,标志着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开始转向科学解释。

⑵但未看到人类活动的目的性和社会性,把动物适应环境、求得生存的本能活动作为人类教育的基础,把复杂的社会现象简单化为生物现象,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

⑶教育成为一种无目的的活动,不能为人的意识所调节控制。

模仿起源论(美、孟禄)从心理学的角度批判生物学起源说。

高中教师资格证教育学小条版

高中教师资格证教育学小条版
位,按规定的教学内容、 教学时间和课程表, 分科 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 式。 最早提出的是夸美纽 斯。 教师: 11 教师 是以教育职业活 动为生存、 发展方式的职 业群体。 我国教师法明确 规定,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 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承担 着教书育人, 培养社会主 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多选 1 教育包括三个基本要 素: 教育者 受教育者 教 育影响 教师的知识结构可分 2 教师的知识结构 为:通识性知识 本体性 知识 条件性知识 实践 性知识 专业态度包括:教育理 3 专业态度包括 念 专业情意 职业道德 受教育权包括: 4 学生的受教育权 受教育权 受完法定教育年限权、 学 习权和公正评价权 人身权包括:身心健康 5 人身权 权 人身自由权 人格尊 严权 隐私权 名誉权 荣 誉权 6 师生关系的基本原则 师生关系的基本原则: 教学相长 民主、 平等 尊 师爱生 7 美国古德拉德认 古德拉德认为课程 古德拉德认 有五种不同的运作层次: 理念课程 正式课程 理 解课程 实施课程 经验 课程 8 从课程制定者和管理层 次的不同, 可分为国家课 国家课 程 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9 几种经典的课程目标类 型: 行为目标 泰勒) 行为目标 泰勒) 生 ( 、 长性目标 斯腾豪斯) 表 (斯腾豪斯) 现性目标(艾斯纳) 现性目标(艾斯纳) 。 10 确定发展为本的课程 目标应遵循以下原则: 基 础性 发展性 差异性原 则 11 赛得等归纳了课程实 施研究的三种不同取向: a 课程实施的忠实观 b 互动适应观 c 参与制定 观 12 几种经典的教学理论 几种经典的教学理论: 行为主义教学理论(华 生) 认知教学理论(布 ; 鲁纳&奥苏伯尔) ;情感 教学理论(罗杰斯) 发 展性教学理论 (赞科夫) ;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乔纳 森) 。 13 直观的具体手段 直观的具体手段:实 物直观 模像直观 语言 直观 14 班级授课制的现代演 绎:特朗普制 开放教学 特朗普制 选择教学 小组教学 小 班教学 15 影响人发展的因素是 多方面的,主要包括遗 遗 环境和教育。 传、环境和教育 16 学校教育促进个体社 促进个体社 会化的功能主要表现在: 会化 a 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 会化 b 促进个体行为的社 会化 c 培养个体的职业角 色意识 17 我国专门的教育机构 是在商代 商代出现的。 商代

简明教育学教程重点复习资料

简明教育学教程重点复习资料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1、教育得本质:教育就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得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得社会实践活动。

2、广义得教育就是指培养人得一种社会活动,就是传承社会、传递生产经验与社会生活经验得基本途径。

3、狭义得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就是教育者根据一定得社会要求,有目得、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得工作,对受教育者得身心施加影响,促使她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得活动。

4、古代学校教育得特征:(1)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成为一种相对独立得社会活动。

(2)为统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得阶级性与森严得等级性。

(3)内容主要就是古典人文学科与治世之术,有明显得保守性。

(4)教学得组织形式主要就是个别教学,教学方法主要就是灌输与死记,同时也注重在实践中学。

(5)教育得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6)出现专科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得萌芽。

5.现代教育制度得发展趋势:教育终身化,社会化,生产化,民主化,国际化,现代化,多元化。

6.现代教育得特点::生产性→现代得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发生着密切联系,越来越紧密结合;自然科学得教育内容大为增加,学校教育得任务,不仅就是培养政治上所需要得人才,而且还担负着培养生产工作者得任务;民主性→学校教育不再为少数剥削阶级所垄断,而就是逐渐走上大众化,具有民主性,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逐渐普及,成人教育日趋发展;班级授课成为教学得基本组织形式;科学性→科学得教学方法与现代化得教学手段越来越被广泛地采用;学校教育不再受围墙得限制,走向多种形式得办学,并与社会发生密切联系,逐渐成为一个开放得系统;发展性→现代学校教育更注重智力发展,重视人各方面得潜能,重视人得个性发展。

7.教育学得概念。

教育学就就是研究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得科学。

教育学得任务在于揭示教育得规律。

8.教育方针政策就是人们根据一定得需要而制定出来得,它就是人们主观意志得体现。

作为一种正确得教育方针政策,它就是根据科学得教育理论与当时得现实状况与需要制定出来得,反映了教育得客观规律,却不能替代教育规律。

简明教育学名词解释

简明教育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探讨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确立教育价值、优化教育艺术的一门科学。

)2、教育规律(目的在于解释规律,主要表现为学科基本知识、原理、规律等,如概念、本质、特点、教育人物、教育事件(事例、实验、历史过程)、规律、要素等。

)3、《学记》(是世界上一部最早、最完整的教育学专著。

全文1229字,写作于战国末年。

该书对教育的作用,古代的学校教育制度和视导制度,教育和教学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师生关系等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是我国古代教育经验和儒家教育思想的高度概括。

)4、现代教育流派()5、学校教育(狭义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全日制的学校教育,而且包括半日制的、业余的学校教育、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和网络教育等。

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主动地学习,积极进行经验的改组和改造,促使他们提高素质、健全人格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的需要,促进社会的发展,追求和创造人的合理存在的人。

)6、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学校在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教育中的成人学生。

受教育者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

)7、教育内容(是教育者用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它是根据教育目的,经过挑选和加工的、最有教育价值和适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水平的人类科学文化成果的结晶。

)8、教育活动方式(涉及教育基本要素的组合与教育工具和手段的应用,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动态过程,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教育活动方式就是教育活动本身。

)1、狭义的个体发展(个人从出生到成人的变化过程,主要是指儿童的发展。

儿童的发展过程也就是儿童的成人过程。

这既是由自然人向社会人,婴幼儿向成年人,个人小我向放眼世界、胸怀群体以致人类的大我的转化过程,也是不确定性与确定性、可能性与选择性、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发展过程。

最全最简练教育学

最全最简练教育学

教育:人类有目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传承文化传递生产和社会生活经验途径分类:社会学校家庭起源:生物利托尔诺心理孟禄劳动马义构成:教育者受教者教育媒介功能:作用对象个体发展社会发展作用方向正,负向作用呈现显性隐性西周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春秋儒墨显学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隋唐科举唐朝六学二馆宋程朱理学四书五经明八股文印度:婆罗门教佛教背诵经典钻研经义埃及:宫廷学校职官学校以吏为师以法为教文士学校特征: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欧洲奴隶:雅典身心和谐斯巴达军事体育训练政治道德欧洲封建:教会教士僧侣七艺三科四学骑士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20世纪教育改发特点:终身全民民主多元现代民主:机会均等关系民主活动方式内容民主教育学:研究教育现象问题揭示规律的科学教育学研究价值:超越经验解释问题沟通理实学记思想:揭示教育重要与政治关系设计从基层到中央体制提出师导考试制课内外结合藏息相辅反死记主启发大教学论:适应自然遵循人自发系论班级授课教学原则方法泛指教育与社会:政经,生产,科技,文化政经对教育:领导,受教,目的,相独教育对政经:人才,影响舆论道德风尚服务民主化生产力对教育:规速,结构,内手,相独教育对生产力:再生产劳动力,科技科技对教育:观念,数质,内容,影响教育对科技:再生产,体制化,科研,成果开利文化对教育:目,内,教法教育对文化:筛整传存,传交,更创影响人身心发展:遗传环境教育个体能动遗传作用:素质提供可能成熟机制差异性教育作用:规定方向全面系统深刻影响有教师教育遵循人发展规律:顺与阶不平衡稳与可个别差异互补教育目的:规定把受教培成什么人培人的质规标准对受教总要求层次:国家目的学校目标教师目标确立依据政,经,文背景自身需要,马说马全面说:人全发含义劳动体力智力全面和谐充分和道德发展旧式分工片发机器大生产基础可能社义制度条件教育目的论:个人卢梭社会赫尔巴特涂尔干巴格莱教育目的精神:培养创实为重,造就四有等全发的社义建设接班人学制狭义教育制度一国各级学总体系具体规定学校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修需年限及关系建立学制依据:生产力和科技政经青少年身心人口发展本国历史和国外影响1902 壬寅学制未实行1903癸卯日本1912壬子癸丑1922 壬戌六三三美我国当前学制改革:加强基础落实义务调整中等发展职业稳发高等内涵为主重视成人发展终身学制改革原则:适应经社结构利于经社发展统一与多样普及与提高稳定与灵活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加强学前重视衔接普及义务延长年限中等中普与职渗透类型多样国际交流加强教师: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专人承担教书育人培养人提素质使命教师职业性质:专门职业专业人员,教育者个体社会化职业特点:角色多样:学者学习者知识传授示范管理朋友研究者劳动特点:复杂创造连续广延长期间接主题示范教师职业素养:道德知识能力职业心理健康道德素养:忠于教育热爱学生团结协作为人师表知识:政理专业基础教育科学能力:语言表达组织管理组织教学自我调控心理:高尚师德预约情感良好人际健康人格学生特点:教育对象自我教发主题现代学生观:发展独特独立意义师生关系内容:内容教学上授受人格上平等道德上促进类型:专制放任民主影响因素:教师态度方式智慧人格学生认识环境学校人际课堂组织如何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树立正确学生观提高教师素质发扬民主正确处理矛盾新型师生关系特点尊师爱幼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课程:学生应学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类型:学科与经验分科与综合必修与选修国家地方与校本基础拓展与研究显性隐性制约课程因素:社会需求科技知识学习者身心发展课程理论课程理论流派:活动课程论儿童中心经验杜威要素课程系统知识传统学科结构课程布鲁纳影响课程目标制定的因素:学习者需要社生需求学科体系课程内容:课程计划标准教材课程计划:根据目的目标由教育行政制定教育教学工作指导文件课程标准:教材编,教,评,考的依据,国家管理评价课程基础教材:根据学科课标系统阐述内容的教学用书知识授受信息媒介课标展开具体化编写课标与教科书要求科学与思想内在逻辑与教学法理论与实际传授知识技能与培养能力形式与其他纵横联系课程设计结构编制体系具体课程编制模式:目标过程斯滕豪斯英泰勒原理:学校追求目标选择形成学习经验组织经验课程评价课程实施::通过教学,将已编好课程付诸实践达到预期效果必要途径课程实施过程结构:安排课表分析教学任务研究学习特点选择确定模式规划单元与课组织教学评价教学活动过程结果课程评价:对课程本身对学生学习目标评价模式泰勒cipp评价模式背景输入过程成果初中课程设置:符合普及基础发展体现均衡综合选择整体设置九年一贯义务综合实践教学:教师教和学生学组成传递掌握社会经验双边活动人士交往实践活动-本质基本任务: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能创新实践体力,提高健康水平高尚审美情趣能力形成良好思品科学世界观良好个性心品教学工作环节:备课上课课外作业布置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检评备课: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三计划教学课题课时上课:教学工作中心教和学直接体现提高教育质量关键要求:目的明确内容准确结构合理,方法适当,语言艺术板书有序态度从容课外作业意义课内继续教学有机组成形式:阅读教科参考口头朗读复述书面实际布置课外作业要求:内容符合课标要求考虑不同学生能力分量适宜难易适度形式多样多选要求明确规定时间反馈清晰及时成绩考评意义:促进学习教学领导了解家长了解上级制定方针政策选拔依据方式平时考查考试成绩检查要求:科学有效可靠内容全面课程知识认知结构方法灵活多样成绩评定要求:客观公正指出优缺努力方向鼓励创新教学原则:根据目的过程规律的认识制定指导教学的基本准则教学原则:科学与教育理论联系实际直观启发循序渐进巩固因材施教教学方法:师生为完成任务实现目标采取共同生活方式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的共同活动方法注入启发教学方法:语言传递为主讲授谈话讨论读书指导直观感知:演示参观实际训练:练习实验实习作业实践活动探究为主发现法情感陶冶选择运用方法依据:任务内容学生年龄特征综合灵活选择教学过程规律:间接直接结合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掌握知识发展智力传授知识思品教育教学过程阶段:激发动机领会知识巩固运用检查知识班级授课制优点:经济有效大面积培养人才发挥教师主导学生集体方方面不足:影响独立性创新精神能力难以照顾个别差异交往受限学生依赖性消极等待个别教学:教师针对不同学生情况个别辅导教学组织形式分组教学:按年龄编班或按能力成绩编班的教学组织形式复式教学:把两个及以上不同年级学生编在一个教室,由一位教师用不同教材,在一节课对不同年级进行教学的特殊组织形式农村偏远现场教学:教室把学生带到事物发生发展的现场进行教学活动的形式教学评价:以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标准手段,对教学活动,结果给价值上判断,对教学活动结果测量分析评定过程教学评价分类:作用不同诊断形成总结方法标准相对绝对评价原则客观发展整体指导教学模式:在一定教学思想理论指导建的稳定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常见:传递接受复习旧课激发动机讲授新课巩固练习检查评价间隔复习探究式问题假设推理验证总结提高抛锚式建构主义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范例教学瓦根舍因中学德育意义:社义现代化假设保证少年儿童成长条件保证实现目的基础保障确立德育目标依据:青少年思品形发规律国家教育方针目的民族文化道统时代与社发需要德育任务:坚定政治方向,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社义的基本道品文明生活习惯一定品的能力品的心理品质中学德育内容:爱国主义理想集体主义劳动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自觉纪律民主法制科学世界人生观德育过程要素:教者受教者内容方法基本矛盾:教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者现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基本规律:知情意行培养提高过程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组织学生活动交往统一多方影响长期反复逐步提高中小学德育原则:社义方向性从学生实际出发知性统一集体与个别教育结合正面与纪律约束依靠积极克服消极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教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德育途径:思品课与其他学科教学社会实践课外校外活动共青团少先队校会班会周会等班主任工作德育方法:说理教育榜样示范陶冶教育实际锻炼品德修养指导品的评价选择依据:德育目标内容中小学生年龄特点个性差异班级:学校实现目的将年龄知识程度相近学生编班形成有固定人的基本教育单位班级管理:有目的计划步骤的社会活动目的实现目标使学生充分全面发展班级管理功能:实现目标提高效率维持秩序形成好班风锻炼能力学会自理班级常规管理:通过制定执行规章制度管班的经常性活动班级平行管理:班主任通过集体管理影响个人,个人管理影响集体,把集个管理结合的方式马可连柯班级民主管理:班级成员服从集体正确决定承担责任前提参与管班的管理方式班级目标管理:德鲁克我国班级管理问题:班主任专断制度缺活力民主管理程度低解决策略:满足学生发展为目的确立学生主体有目的训练学生班管能力班集体一般特征:明确共同目标一定组织结构一定生活准则成员间平等心理相容氛围班集体教育作用:形成群体意识交往适应能力自我教育能力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确定目标建立核心建立正常秩序组织教育活动培养正确舆论良好班风班主任地位作用:班级建设设计者组织领导者协调人际关系主导者班主任班管内容方法:学生为主题研究学生特点有效组织培养班集体协调校内外各种力量课外校外教育意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获得知识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特长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德育内容:社会实践学科科技文学艺术体育社会公益课外阅读组织形式:群众性小组个别特点:自愿灵活实践要求:明确目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富于吸引力发挥学生积极性主动性与教师指导结合社会教育:社区校外机构报刊广播电影等大众传媒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学校主导三者协调一致学与家的联系学与社会联系教育研究意义:推动教改与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师自身素质过程:选择研究课题查阅文献制订计划收集材料分析资料钻写报告方法:历史个案行动质的调查实验行动研究:教师和研究人员针对实践综合运用各种方法改进教育工作为目的的教育研究活动。

山东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学简缩版

山东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学简缩版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教育的定义: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2、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专职人员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二战以后世界各国教育制度呈现出的共同发展趋势)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相衔接;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日益淡化;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7、现代教育改革趋势(二战以后世界教育的新特点)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学制:指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系统规定的学校性质任务、管理体制、教育结构、培养目标、入学年限、修业年限、及其纵横衔接关系苏格拉底问答法分三步: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产婆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的出版(1632年)● 《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泛智教育,强调人的自然性,班级授课制的提出。

规范教育学的建立●德国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被称为“科学教育学奠基人”。

《普通教育学》(1806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

赫尔巴特与杜威的不同点:赫的理论①课堂中心,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注重知识的传授主张班级授课制②教材中心,主张学生以学习间接知识为主③教师为主导,强调教师的核心与权威地位。

杜威的理论①活动为中心,强调目的与活动的统一,主张做中学②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教学的任务要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③儿童为中心。

各有优缺点,都走极端,我国力求整合二者的优势。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编写《教育学》的第一人是前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凯洛夫的《教育学》吸收了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简明教育学教程

简明教育学教程

简明教育学提纲(无第四章)第一节 对教育的认识一、 教育: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内涵:教育是一种有意识地培养人的活动。

外延:广义、狭义;正规、非正规;社会、家庭、学校教育二、 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三、 教育的形态(从教育的制度化存在和非制度化存在形态上看)(一) 社会教育:指学校和家庭以外社会文化机构以及有关的社会团体或组织,对社会成员所进行的教育。

(二) 家庭教育:指家庭内由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新生一代和其他家庭成员所进行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

(三) 学校教育:指通过专门的教育机构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传授知识和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教育活动。

第二节 教育的历史和发展一、 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劳动起源论、生活需要起源论二、 教育的历史发展(一) 古代教育1. 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从生产和生活中独立开来2. 奴隶社会的学校教育非常粗糙3. 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阶级性、等级性和宗教性不断强化(二) 近代教育1. 英国1640、法国1789、美国1776、日本1868、德国18102. 国家化、世俗化、法制化程度较强(三) 现代教育(中国1912年起)1. 教育的普及性、法制性和免费性加强了2. 教育的公共性、公平性、平等性增強,教育均衡发展上升为国家意志3.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与科学技术的联系更加密切4. 制度化的教育对人才培养形成了阻碍第三节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一、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发现教育问题、解释教育规律、确立教育价值、优化教育艺术的科学。

二、 教育学的发展:独立形态阶段、多样化阶段、理论深化阶段三、 教育学的主要分支:○1普通教育学○2教育学原理○3课程与教学论○4教育史○5比较教育学○6学前教育学○7高等教育学○8成人教育学○9职业技术学校教育学○10特殊教育学○11教育技术学○12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四、 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1. 使师范生掌握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发展师范生的教育理论思维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学复习资料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是什么?2、20世纪以后的教育(或现代教育)的特点是什么?试述当代教育多元化的表现。

①教育的终身化;②教育的全民化;③教育的民主化;④教育的多元化;⑤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办学形式的多元化、管理模式的多元化、教学内容的多元、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3、简述洛克的教育思想。

①提出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并且得出结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人类之所以千差成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

”②主张取消封建等级教育,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

③另一方面,他主张的又是绅士教育。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1、简述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④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①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②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③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2、简述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①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②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③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④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①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②人力资本理论。

3、教育受制于社会生产力,同时又要具有相对独立性。

这种相对独立性表现为哪几个方面?①在一定的时期内,由于人们的思想意识落后于较为先进的生产力,教育的思想、内容、手段、方法等也往往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

②在生产力处于较低的水平下,由于文化交流、社会转型或传统的影响,其教育的思想内容甚至方法也可能超越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4、科学技术教育对的影响。

①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②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③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5、教育对科学技术的发展的作用。

①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②教育推进科学体制化;③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④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6、信息技术与教育①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②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③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7、简述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别?①传统的学校教育是“金字塔形”的等级制教育,网络教育却是“平等的”开放式教育。

②传统学校教育的优劣标准所依据的是掌握在他人手中的“筛选制度”,而网络教育所依据的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兴趣选择”③传统教育是较严格意义上的“年龄段教育”,而网络教育是“跨年龄段教育”或者是“无年龄段教育”。

④传统教育存在着时空限制,而网络教育是跨时空的教育。

8、简述对网络教育的理解。

一方面是指网络技术应用于教育中,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手段,教育不再局限于简单的教学用具,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综合运用于教育教学之中。

另一方面是指在网络上构建“网络学校”,它集学校、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为一体,为学习者提供前所未有的开放的学习环境。

9、学校文化的特征。

①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②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③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已任;④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

10、学生文化的成因。

①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②同伴群体的影响;③师生的交互作用;④家庭社会经济地位;⑤社区的影响。

12、学生文化的特征。

①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②学生文化具有非正式性;③学生文化具有多样性;④学生文化具有互补性。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1、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①内发论。

②外铄论③多因素相互作用论2、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①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②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③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④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⑤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3、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遗传素质、成熟、环境和个体实践活动4、简述环境对人的影响。

①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②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③人在所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

5、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①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和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②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③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人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④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6、什么是环境决定论?你如何看待它?7、教育对于人类地位的提升表现在哪些方面?①教育对人的价值的发现②教育对人的潜力的发掘③教育对人的力量的发挥④教育对人的个性的发展7、教育怎样发掘人的潜能?人的潜能很少能自动表现出来,人的潜能的充分发掘,必须通过教育、通过学习才能实现。

教育者必须做到,当具备了某种条件时,人的潜能会得到超常的发挥。

充分认识到学生的潜能存在的事实及价值,尽可能地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

8、简述少年期的年龄特征与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是少年期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

①在身体发展方面,初中阶段要进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让少年懂得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必然性和意义;②在认知方面,初中阶段教育应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③在情意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④在自我教育能力方面,帮助学生形成较正确的自我认识,使学生掌握评价自我的多维标准,第四章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作用。

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2、教育目的的层次包括哪几方面?①国家的教育目的②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③教师的教学目标3、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一)教育目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①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②不同的社会制度有不同的教育目的③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也使教育培养的人名具特色(二)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三)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在….4、简述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及基本精神“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基本精神①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②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③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的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5、怎样正确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①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②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③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④素质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第五章学生与教师1、学生的本质属性①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1)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2)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2、学生的义务①遵守法律、法规;②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③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④遵守所在学习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3、教师职业的特点①传道者角色②授业、解惑者角色③示范者角色④管理者角色⑤朋友者角色⑥研究者角色4、教育的学科专业素养①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②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③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④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5、教师的专业素养①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②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③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第六章课程1、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社会、知识、儿童2、课程目标的依据①对学生的研究;②对社会的研究;③对学科的研究。

3、教学计划的构成。

教学计划主要由教学计划设计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其说明、课时安排、课程开设顺序和时间分配、考试考查制度和实施要求几部分所构成。

4、课程实施的结构。

①安排课程表。

②分析教学任务;③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④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⑤规划教学单元和课;⑥组织教学活动;⑦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5、安排课程表应遵循的原则:整体性原则、迁移性原则、生理适宜原则。

6、分析教学任务包括三个方面:①学生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②学生所要形成和发展的智力、体力和能力。

③学生所要养成的情感、态度、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

7、学生的学习特点有哪些?它受哪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独特性、稳定性、发展性、灵活性①基础因素;②内部因素;③外部因素。

8、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①目标评价模式;②目的游离评价模式;③背景、输入、过程、成果评价模式。

9、课程评价的基本阶段。

①把焦点集中在所要研究的课程现象上;②搜集信息;③组织材料;④分析资料;⑤报告结果。

第七章教学(上)1、教学的意义①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②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③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2、教学的一般任务。

①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②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③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科学的世界观基础;④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

3、为什么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在于,它是学生个体的认识,是由教师领导未成熟的主体通过学习知识去间接认识世界。

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认识的间接性;②认识的交往性;③认识的教育性;④有领导的认识。

4、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①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相结合;②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统一;③教学过程中知、行、意的统一;④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

5、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①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②发展智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③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相互促进。

6、知识与智力的转化,应注意哪几个条件?①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

②必须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

③重视教学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能力,提供给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

④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

7、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情感、意志、兴趣)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刻苦勤奋的学习态度,不仅学会学习,而且要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8、教学过程的结构。

(教学过程的结构是指教学进程的基本阶段)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不同阶段分为哪几个阶段?(教学过程的五段论)①引起学习的动机;②领会知识;③巩固知识;④运用知识;⑤检查知识。

9、理解教材有哪两种思维途径?一、从具体形象思惟向抽象逻辑思惟过渡;二是从已知到未知,不必都从感知开始。

10、我国中学教学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