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教育学 教育目的
《公共教育学》课件2讲课教案
❖ 对“教育”概念界定有角度:一从社会角度,把教 育归属于促成个体社会性发展的活动,强调教育的 社会功能;二从个体角度,把教育归属于促成个体 身心发展的活动,强调教育的育人功能。
(二)教育的涵义
神农教稼图(“神农氏制耒耜,教民农作”)
❖ 2. 古代教育(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 (1)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
❖ ①生产力水平提高、生产工具的进步,为教 育发展奠定经济基础,促进体脑分工,使一 部分人脱离生产专门从事教育和学习活动。
❖ ②阶级出现,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有机构 培养统治人才。
❖ ③人类知识、技能、经验的积累,文字的出 现与运用。
2、西方:源于拉丁文Educare ,e有“出” 的含义,ducare则为“引导”之意 。教育 之意是采取一定手段(方法)把潜藏于儿 童内心的东西(智慧等)引导出来 ,从一 种潜质转变为现实。
(二)教育的涵义
❖ 东西方学者、教育家对教育的涵义理解不同
❖ 在中国,子思曰:“修道之谓也”。荀子曰: “以善先人者谓之教”。《学记》中说: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
❖ 1. 广义:影响或者增进人们身心发展的 一切社会活动。
❖ 人:包括各个年龄阶段的人(青少年是最基本 的组成部分)
❖ 社会活动:有组织的、系统的 无组织的、零 散的
❖ 影响:正面或反面,促进或阻碍 ,故教育有 好坏、积极与消极、进步与落后之分
2. 狭义(学校教育):
❖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影响人们身心发 展的社会活动,包括学校教育、校外教 育和远程教育等,但常指学校教育,即 由专门机构和专业人员承担的有目的有 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系统 影响,使其身心发生预期变化的社会活 动。
公共教育学教学大纲
《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公共教育学(Pedagogy)【课程编码】JXGB0010【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课时】36【学分】 2【课程性质、目标和要求】课程性质:公共教育学是各师范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本门课程以普通中小学教育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领域的普遍规律,并在揭示教育规律基础之上,阐明教育工作的原则方法和组织形式等问题,从而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上和方法上的指导。
教学目标:本课程设置的目的是通过引导学生反思自身的成长经历、教育经验并提供一系列现实教育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探讨教育基本理论和现实问题的兴趣,强化学生的教育问题意识,使学生能够在多种视野和广阔的社会背景下,思考现实的教育问题,并对自己原有的教育观念和行为进行反思与重构,形成系统、正确、牢固的教育思想和良好的专业情意及对教育现实问题的理论思考力,并能够运用所建构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来分析和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
教学要求:1、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情意的培养,注意提高学生对教育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培养他们对教师职业的积极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研究和改进中小学教育的兴趣和信念,激发他们参与学校教育改革的积极愿望。
从而自觉建构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
2、教学中应注意使学生初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观,掌握当代教育科学的最新成果,使学生掌握从事教育尤其是中小学教育工作必备的教育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识别和纠正常见的教育观念、方法上错误的能力。
3、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注意补充反映教育规律的案例进行教学,注意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教育见习、实习等教学实践环节的结合。
4、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思考、研究教育实践问题的兴趣、意识和能力。
5、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遵守教学常规。
【教学时间安排】本课程计2学分,36学时, 学时分配如下:【教学内容要点】第一章教育和教育学一、学习目的要求1、理解教育的本质,把握教育的内涵。
《教育学》教育目的教案
教育目的概述教案一、教学时间安排:1学时;二、教学目标:➢1、识记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概念;➢2、理解教育目的的应然性与应然性的意义;➢3、理解教育目的的结构及其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应然性教育目的与实然性教育目的教育目的的结构层次的换分意义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五、教学过程导入:人的活动都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目的构成人的实践活动的一个根本要素,也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一个根本特征。
如蜜粉的活动与建筑师的活动之间的区别……六、教学内容:一、教育目的的涵义1、涵义: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反映了一种关于教育过程预期结果的价值取向。
2、教育目的的分类:〔1〕从内涵上讲,教育目的具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目的指的是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与要求。
这种教育目的是每个人对自身接受教育,或者教育能够给每个人带来什么的一种预设。
狭义的教育目的指的是国家对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
这一教育目的是由国家提出的,对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
〔2〕从形态上分,教育目的可分为理论形态与实践形态。
理论形态的教育目的是人们根据现存的社会条件和教育目的的根本理论所提出的具有某种倾向性的教育目的。
实践形态的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者或者与教育有直接联系的人,在自己的教育行为中所实际追求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应然层面与实然层面之间,是一种普遍与特殊的关系,也是一种价值与事实的关系。
〔3〕教育目的概念辨析。
教育目的是“培养人的总目标。
反映了一个国家整体的终极的教育意图,它要说明的是教育应满足什么样的社会需求和应培养人的哪些身心素质。
也就是说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社会角色和具有什么样素质的根本性问题,含有一定的方向性,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
根据一定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的需要和人自身开展的需要来确定。
教育意义的理解:公共教育学改革的现实路径
( 一 )理解教育事业 的公共 性
伴随着 教育 民主化的进程 , 教育成为 了关系 民生的公共
事业 。 而 公共 事业不应 以追求商业 利润作为其价值取 向,而
是 以保障公 民基 本权 利为保障 。 为什 么一些学校在 营养 午餐 中牟利后会 引发如此大 的非议 , 其原因就在于颠覆 了作为公
统教育学教 学仅仅是名称上 的不同吗?非也 , 公共 教育学是
( 二)引领教师 的专业成长 公共教育 学是教育 专业 的启蒙学科 , 起着 打开教育学学 科之 门的重要使命 。 它通过对教育现象 的分析和 教育 理论的 讲述 ,培养学生 的教育关怀 。一方面 ,它 的基础 性地 位决定
了该课程需要 以引领专 业成长为使命 ; 另一方面 它的 内容决
共性 的价值底 线 。
( 二 )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教育学定位很 高,但却无法落实到课堂 中。 跟其 他专业
课相 比,这 门课程并没有受 到学生的重视 。一学期 的课程 , 往 往如 同走过场 ~样 的过去 ,并没有给 学生 留下太 多的印
“ 教育作为公共事 务,教育 的 目的、价值和 内容等就是 公共议题 , 只有在公共领域 里进 行讨论和对话来提 出解决教 育 问题 的对策 。 ”[ 1 1 而传统教育 观中把教育 看做实现 个人和
定 了该课 程需要 以本学科 最基 本得学理 为基础 ,进行精 简
后,培养基本 的思维方式和情感态度 。 教师职业 生涯 设计需
培 养教 育者 的公共 情怀 ,树 立教 育作为 公共产 品的价 值取
向 ,为教育 公正奠基的人文学科 。
一
要我 们对 教师这个行业 有一个从 历史到现实的 了解 , 尤其 体 会作 为变革时代 中作为 知识 分子所肩 负的使命和责任 。 从 生
《公共教育学》教学大纲
教育学(全校公共课)一、课程概况课程名称:教育学课程类别:通识课程课程编号:040005011学分: 3 学时: 54开课学期:文科第四学期,理科第五学期预修课程:心理学二、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教学目标]1.掌握教育的的基本理论与原理;2.养成初步的分析与解决教育具体问题的能力;3.明确理想教师应具备的素质;4.培养学生热爱教师职业的情感。
[课程要求]1.掌握教学的基本内容;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3.培养做教师的基本素质与技能;4.理解教育现象,分析教育问题。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安排[教学内容要点]第1章教育本质论1.教育:概念界定2.教育:结构层次3.教育:本质属性4.教育:功能分析第2章学校制度论1.学校教育制度:概念与类型2.学校教育制度:形成与发展3.学校教育制度:制约因素4.实施教育的场所:学校第3章学生成长论1.学生:本质属性2.学生:社会角色3.学生:次级文化4.学生:成长过程5.学生:合法权利第4章教师发展论1.教师职业:历史溯源2.教师职业:角色定位3.教师发展:准则、内容与阶段4.教师素质:理想要求5.教师:权利与义务6.好教师的标准:参考框架第5章教育目的论1.教育目的:概述2.教育目的观:价值取向3.教育目的:理论依据4.教育目的:我国的实践第6章课程开发论1.课程:概念与诠释2.课程开发:原理与技术3.课程开发:教师的准备4.课程开发:支持系统第7章有效教学论1.教学:概念与历史2.有效教学:概念与标准3.有效教学:原则与策略第8章学校德育论1.学校德育:概念界定2.学校德育:主体与客体3.学校德育:模式与策略4.有效德育:探讨与实践第9章教案编写的技术1.教案的一般格式2.教案编写的一般程序3.教学设计参考模板第10章导课技术(自学)1.导课的一般技术2.导课设计的原则第11章讲授技术(自学)1.讲授的类型与程序2.讲授的一般技术3.讲授的基本原则第12章提问技术(自学)1.课堂提问的基本类型2.课堂提问的一般技术3.课堂提问的注意事项第13章讨论技术(自学)1.课堂讨论的功能与形式2.课堂讨论的组织技术3.课堂讨论的注意事项第14章结课技术(自学)1.结课的意义2.结课的一般技术3.结课的注意事项第15章语言运用技术(自学)1.声音语的运用技术2.体态语的运用技术第16章板书技术(自学)1.板书的类型2.板书设计的注意事项第17章试卷编制技术1.试题编制技术2.试卷组配技术3.试卷分析技术[教学安排]教学课时的具体安排由各任课教师自行安排,一般要求如下:1)课时共为54课时,其中讲授为45课时,讨论3课时,见习或实践3课时,考试3课时。
《公共教育学》课件
教育公共性的影响因素
社会政治因素 文化价值观
经济因素 教育制度与政策
公共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社会契约理论
社会正义理论
教育是社会契约的一部分,通 过教育来促进社会进步和公平。
教育应该致力于消除社会不平 等,实现社会公正。
公共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重点
研究对象
公共教育学关注教育的公共性、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以及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研究重点
公共教育学研究教育公共性的特点、问题和挑战,探索改善教育公共性的方法和措施。
教育的公共性
1 普及性
教育是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应该对所有人平等开放。
2 社会性
教育服务于社会整体利益,有助于培养公民品质和社会价值观。
《公共教育学》PPT课件
本PPT课件将带您深入了解公共教育学。探讨公共教育学的概念、历史发展 以及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等方面内容。
什么是公共教育学
公共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的公共性和社会影响的学科。它关注教育如何为社会 公众服务,以及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
公共教育学的历史发展
公共教育学起源于19世纪,随着社会对普及教育的需求不断增长,该学科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术领域, 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平等机会理论
教育应该提供平等的机会,使 每个人都能发展潜力。
3 公共投入
教育需依靠公共经费和资源支持,以实现普及和公正。
公共教育学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1
政策制定
公共教育学提供决策者制定教育政策
资源分配
2பைடு நூலகம்
的理论和实证依据。
公共教育学研究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
公共教育学课程标准
公共教育学课程标准教师姓名白彦茹职称教授二级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授课对象各教师教育专业本科生授课时间 2017年10月编制目录一、课程基本情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课程性质、地位和设计理念...................... 错误!未定义书签。
1、课程性质和地位................................. 错误!未定义书签。
2、课程设计理念...................................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课程目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
1、知识目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
2、能力目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
3、素质目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课程内容、教学设计和考核标准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课程内容和学时分配............................. 错误!未定义书签。
2、课程教学设计 (5)3、课程考核标准 (15)五、课程实施建议 (16)1、师资条件 (16)2、教学设施 (16)3、教学资源 (17)六、其他说明 (17)《公共教育学》课程标准二、课程性质、地位和设计理念1、课程性质和地位《公共教育学》是师范院校有别于其他综合大学的标识性课程,是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的核心课程,是一门集科学、哲学、技术与艺术为一体的综合课程。
《公共教育学》根据教育部关于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要求,树立育人为本、实践取向和终身学习的理念,从“人格与责任、知识与能力、实践与创新”的三维目标出发,旨在通过学习,使师范类生了解教育领域的基本知识,领会教育学的基本原理,掌握教育学的基本理论与先进思想,并能依据学生自身发展的特征及教育活动的基本特点,按照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逐步学会理解现实中的学校教育、德育、课程、教学、班级管理等问题,养成问题意识和反思习惯,不断提升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公共教育学教学大纲
公共教育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教育学》课程编号:课程类别:职业必修课学时/学分:48/3开设学期:3开设单位:教师教育学院适用专业:教师教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教育学是师范院校各专业本科层次学生、从事教育职业的一门必修课。
(二)课程说明学生具备必要的心理学、社会发展史的基础知识,由教师引导学习并研究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包括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教育与人和社会的发展、教育目的和学校教育制度、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要素、学校德育、教育管理与评价等相关内容,本课程的目标在于使学生在理论层面上系统掌握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教育教学原则、方法;在实践层面上提高学习者的教育教学能力。
二、教学目标本课程任务向学生系统传授关于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知识,了解课程编制和教学的一般原理;要求学生初步掌握课程开发和编制、教学设计与评价的基本技能,并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对课程、教学实践作一般的分析探讨。
三、学时分配四、教学教法建议1.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小组合作探究、练习等学习方法。
对于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问题,可采用教师课堂讲授的方式进行;对于有关原理和方法的应用问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进行。
2.案例分析与实践活动。
学习教育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和应用,因此在教学中要选择一些典型的有关教育学的案例,运用有关的知识进行分析,体验有关的教育教学原理。
同时,在教学环节中,要加强与中小学的密切联系,结合作业设计,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从而更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
五、课程考核及要求1.考核方式:考试(√);考查()2.成绩评定:计分制:百分制(√);五级分制();两级分制()正文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教学目标:1.识记教育的概念,理解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2.理解当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3.识记教育学发展史上的代表人物,阅读代表作品,能对其学术观点进行简要评论。
4.能正确认识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教学时数:6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教育的发展(3学时)教育的基本概念,教育活动的特点,教育的历史发展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3学时)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师范生学习教育学的必要性及现实意义教法建议:本章内容建议课堂讲授、读书指导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授课专业:全院各师范专业学时:56 学分:3.5课程性质:公共课《教育学》是师范教育类各专业本专科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是教育类课程的先导课、主干课。
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从事教育工作最必需的教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并使学生初步掌握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教育理论水平,增强从事教育实践的能力;培养他们学习教育科学,主动参与中小学教育改革的兴趣和能力;增强他们热爱教育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提高他们加强教师师德和业务修养的自觉性;为他们的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
教学时数分配:本课程内容包括“绪论”、第一至十五章,共十六个章节,每周3学时,授课18周,共计56个学时。
其中,课堂讲授时数为44个学时,实践教学为12个学时。
教学方式:以讲授法为主与讨论、探究、实践训练相结合,讲清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学习方法,并且通过师生共同研讨典型的教育案例,并指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学教育理论和教育专著,以深化课堂教学内容,同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将教育理论知识运用于教学实践中。
教学内容:绪论(2课时)教学要求:让学生了解教育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以及教育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让学生认识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的意义,并初步了解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教育学概念、教育学发展历史、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要点: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它不是研究教育中的某一个方面的专门问题,而是教育中最一般问题,揭示和阐明教育规律。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随着学校教育的产生要求有比较严密的计划,选择合适的内容,确定科学的教育方法,这就引起了人们对教育、教学经验的重视并不断进行总结和研究,从而出现了教育学。
教育学的发展经历了教育学的萌芽阶段、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第三节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一、学习教育学,有助于正确掌握教育的思想和技能,提高教育工作效率二、掌握教育学,是正确制定和自觉贯彻教育方针的重要条件三、认真学习教育学,是科学总结教育经验,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四、学习教育学也是深化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五、深入学习教育学是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各门具体教育学科的理论前提参考阅读篇目:1.孙喜亭,中国教育学近50年来的发展概述.教育研究,1998,92.扈中平主编,《现代教育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公共教育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公共教育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思考卢跃青【摘要】公共教育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教材问题、教师方面的问题,管理制度问题和学生方面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措施包括加强教材建设、提高教师素质、改革管理制度等.【期刊名称】《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年(卷),期】2007(021)006【总页数】4页(P106-109)【关键词】公共教育学;教材;教师素质;管理制度【作者】卢跃青【作者单位】常熟理工学院,教育系,江苏,常熟,215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40教育学是师范院校面向所有师范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课,也是师范性的“标志性课程”之一。
但在实际教学中,它并没有取得应有的地位。
这从教授者——教师和学习者——学生两方面都可以反映出来。
在师范院校中,教师不愿意上公共教育学,课务难以安排;学生不愿学,迟到早退,缺勤情况比较普遍。
现实的问题使人产生深深的忧虑,同时,也促使我们教育学的老师反思,以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改进现状。
从宏观的角度看,公共教育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教材、教师、管理保障和学生等四个方面。
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用书。
教材质量和水平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
现行的公共教育学教材名目繁多,质量参差不齐。
特别是教材结构体系不合理,针对性不强。
现行的大多数公共教育学教材主要包括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教育目的,教师与学生,教学工作,思想品德,课外活动,学校管理等几个部分。
各部分内容之间逻辑联系不强。
应该说,公共课教育学教材既要有严格的内在逻辑性,同时内容上又要呈现一定的开放性,便于对教材内容进行更新,把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吸纳其中。
我国公共课教育学教材“几十年如一日”,显然反映出教材结构体系的封闭性和不合理性。
这种状况使得这门教材无法反映教育发展的最新成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造成学生对公共教育学这门课程有一种“学与不学都一样”的错觉。
教材结构的不合理,还表现在作为公共课的教育学教材和专业课的教育学教材没有体现出它们之间的差别。
公共教育学 湖北师范大学 在线考试及答案
公共教育学湖北师范大学在线考试及答案1、为了发展经济和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国家允许一部分儿童和少年就业。
()A对B错参考答案:B2、学生集体不仅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
()A对B错参考答案:A3、教育学是专门以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A对B错参考答案:B4、思想品德教育过程必须沿着知、情、意、行的顺序进行。
()A对B错参考答案:B5、班集体不仅是教育的对象,而且是教育的巨大力量。
()A对B错参考答案:A6、德育有法,但无定法。
()A对B错参考答案:A7、有什么样的环境就会造就出什么样的人。
()A对B错参考答案:B8、教育学是研究人的一门科学。
()A对B错参考答案:B9、教师教的方法就是教学方法。
()A对B错参考答案:B10、人是教育的产物。
()A对B错参考答案:B11、“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错误都在于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和目的性。
()A对B错参考答案:A12、循序渐进就是说教学要“慢进”。
()A对B错参考答案:B13、教学相长的教育思想首先见于《学记》。
()A对B错参考答案:A14、教师的全部任务是传授知识。
()A对B错参考答案:B15、学科设置是教学计划的中心问题。
()A对B错参考答案:A16、课程是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总称。
()A对B错参考答案:A17、只要学好专业知识就可以当好教师,搞好教学工作。
()A对B错参考答案:B18、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是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A对B错参考答案:A19、教育学范畴的德育和伦理学范畴的德育是有区别的。
()A对B错参考答案:A20、《学记》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人类教育史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
()A对B错参考答案:A21、1939 年,凯洛夫《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A对B错参考答案:B22、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因此,五育应有轻重和主次之分。
教育公共基础教育学知识点教师劳动的特点
教师劳动的特点(一)复杂性1.教育目的全面性2.教育任务的多样性3.劳动对象的差异性(教育对象的复杂性)(二)创造性1.因材施教2.教学方法不断更新3.教师需要“教育机智”教育机智: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定向能力,是指教师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而正确地做出判断,随机应变的采取及时、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
包括:1.随机应变的能力2.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3.情绪自控能力4.创造能力处理突发事件的原则:1.不影响课堂的教学为首要原则2.尊重学生的自尊心3.宽严适度,掌握分寸4.及时、果断。
教育机智是教师良好的综合素质和修养的外在表现,是教师娴熟运用综合素质教育的手段的能力。
教育机智可以用四个词语概括:因势利导、随机应变、掌握分寸、对症下药。
(三)连续性。
连续性是指时间的连续性。
教师的劳动没有严格的交接班的时间限制。
这个特点是由教师劳动对象相应稳定性决定的。
教师要不断了解学生的过去现状,预测学生的发展与未来,检验教育教学效果,获取教育教学反馈信息,准备新一轮的教育教学活动。
(四)广泛性广泛性是指空间的外延性。
教师没有严格界定的劳动场所,课堂内外,学校内外都可能成为教师劳动的空间。
这个特点是由影响学生发展因素的多样性决定的,学生的成长不仅受学校的影响,还有社会和家庭的影响。
教师不能只在课内、校内发挥影响力,还要走出校门,协调学校、社会、家庭的教育影响,以便形成教育合力。
(五)长期性长期性指人才培养的周期比较长,教育的影响具有迟效性。
教师劳动的成效并不是一时就可以检验出来的,而是需要教师付出长期的大量的劳动才能看到结果,得到验证,教师的某些影响对学生终身都会发生作用。
(六)间接性(劳动效果的隐含性)间接性指教师的劳动不直接创造财富,而是以学生为中介实现教师劳动价值。
教师的劳动并没有直接服务与社会,或直接贡献于人类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
和精神产品。
教师劳动的结晶是学生,是学生的品德、学识和才能,待学生走上社会,由他们来为社会创造财富。
公共教育学知识点
简述学校的人类价值:学校是唤醒人类意识的场所;学校是增进人类理解的工具;学校是培育人类共同体的力量。
卢梭的教育思想答:1.自然教育原则。
卢梭针对封建专制教育残害人性和违反自然的弊病,提出了教育要适应自然的原则,即儿童教育必须遵循儿童的自然发展的顺序,符合儿童的自由发展。
2.自然教育目的。
自然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自然人”。
这种“自然人”是自由成长、身心发达、体脑两健、不受传统束缚、能够自食其力、适应社会生活的新人。
3.自然教育方法。
首先,正确地看待儿童。
其次,给儿童以充分的自由。
卢梭反对在儿童的心灵成熟之前就向他们灌输种种本是要求于成人的东西,以免摧残儿童的心灵。
简述当前我国中小学的校长负责制的内涵。
答:1.1985年以来我国中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其核心是校长全面负责,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代表,拥有最高决策权和指挥权;2.党支部起保证监督作用。
3.教职工代表大会起民主管理和监督作用。
4. 校长、党支部、教职工代表大会三者相互制约、互为补充,形成有机结合的统一体。
简述当今世纪中小学学校体系发展和改革趋势。
答:1.初等教育入学年龄提前,初等学校加强与幼儿园和中等学校的衔接;2.义务教育的范围逐渐扩大,年限不断延长;3.在初中设定向教育阶段,初中阶段修业年限有延长的趋势;4.实行综合中学体制,推行中等教育综合化;5.根据本国国情实施学校体系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合理分流。
学校的权力结构都在发生重大变革,试论述这种变革的共同趋势。
答:1.促使学校的权力结构由权威结构向专业结构进行转变。
传统的金字塔式学校权力结构是“校长——副校长——中层干部——年级组长、教研组长——教职员工”,逐步转变为扁平化的权力结构“校长——年级组——教职员工”,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转变为服务部门。
2.赋予学校更多的自主权。
如美国“学校董事会”和韩国“学校运营委员会”都实现了学校管理的自治,有利于实现校长专业化和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3.赋予家长和社会人才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力。
公共教育学 课程
案例:瑞吉欧方案教学
• 方案教学是一种既非预定的教学模式,也非一般 的教学计划,而是师生共建的弹性课程与探索性 教学。 • 主题的选择是非预设的,主要来自幼儿的真实生 活经验、兴趣和问题。
• 它的基本要素有三:
• 一、解决真实生活中的问题; • 二、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进行较长期深入 的主题探索; • 三、成人与幼儿共同建构、 共同表达、共同成长的学习过程。
• 社会问题课程是核心课程的重要表现形式。 它主要针对某个社会问题,从不同的学科 角度组织教学内容。
社会问题课程最终目的是: 提高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养成遵守社会公德和社会准 则的习惯; 学习理解、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技能,掌握处理人际关系的社 交技能。
• eg:以“《废物的来源》”环保为主题的学习
2. 活动课程亦称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是与学科课程 对立的课程类型。它以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兴趣和动机 为中心组织课程。
学科课程
vs 活动课程
3.相关课程
• 保留原来学科的独立基础,寻找多个学科的共同点,加 强学科之间的联系。
• eg:历史与地理
4.融合课程 合科课程,把性质相关的学科合并,构成一种范围更广的 新学科。 eg:社会 科学
• 第二次课改:1953-1957 • 第三次课改:1957-1963 选修课,课程管理、课程结构开始走 向多元 • 第四次课改:1964-1976 • 第五次课改:1978-1980 注重基础知识、启智、能力培养 • 第六次课改:1981-1985 颁发了小学、初中各科教学大纲 • 第七次课改:1986-2000 • 开始打破集权,一纲多本;个性发展、综合课程、选修课、活动 课程,课程多样化。
7.显性课程 显性课程又称为“正式课程”“公开课程”,是指 在学校情境中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以直接的、明显 的方式呈现出来的课程。它采用专门的书面文件呈现, 按照编制的课表实施,是教材编辑、学校教学、学生学 习和教学评价的依据之一,即“课表上的课程”。 看得见、摸得着。
教育学原理第五讲 教育目的
3.理论的基础
(1)国家利益至上(相对于个人利 益或其他公共利益而言); (2)实证主义的社会学; (3)法西斯主义、军国主义或狭隘 的民族主义(相对于别国、其他民 族或其他地区的利益而言)。
4.评价
(1)积极方面:社会本位论将对教 育目的考察的角度从宗教神学转移 到国家和社会事业上来,这是一个 很大的进步。这种视角的转换在近 代有助于教育与教会的分离;在当 代有助于动员国家和社会资源来发 展教育事业; (2)不足之处:忽视了个体的特殊性, 否认了个体在社会和国家生活中的 积极能动作用,完全将受教育者当 成是等待被加工的“原料”,违背 了教育的人道主义原则。
2.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范畴之间也是既 存在着区别又存在着联系。 (1)区别:教育方针是一个特殊历史时期国家 对各级各类教育工作的总规划,说明教育工 作的社会性质、根本方向乃至教育工作的领 导权等内容。在一般情况下,教育方针往往 也包括了教育目的的内容,但却不仅仅是教 育目的。比起教育目的的范畴来说,教育方 针具有更大的强制性、政策性和实践针对性。 (2)联系:可以近似地将教育方针看成是教育 目的的政策性表达。在我国,国家教育目的 一般也是通过教育方针来体现和表述的。
(二)毛泽东提出的社会主义教育方针(1957年) 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在扩大的最高国务会议上 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 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 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 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三)党的教育工作方针(1958)
第五、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帮助人们充分地实现他们的自然潜 能,以便在此基础上建立理想的社会和国家;
第六、对个性的压抑和摧残是一切专制国家和时代教育的通 病,必须得到彻底的医治。
浅谈公共教育学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有教学 大 纲 教 育 界 对 公 共 课 教育 学 的 教 学
目的 任务 一 直 存有 争 论
: :
、 。
主 要 有 以 下 几种
,
观 点 第 一 种观 点认 为 公共教 育学 的教 学 主
要 是 以 马 克 思 的教 育 理 论 毛 泽东的 教 育 思 想 武 装 学 生 头脑 使其形 成科 学的 世 界 观 热
, , , , 。 , 、 ,
,
比 重不 超过 1 0 % 这 低 于发 达 国家 水 平
, ,
,
。
就
教 育 学 而 言 在这有 限 的教 学 时间 内 既 要 使
学 生 掌 握 一 门 合格 教 师 应 具备 的教 育 理 论知
, 、 ,
正 因 为 如此 所 以 在 评估 该 课 程 的教 学 质 量 时 因 缺 乏 一 个 统 一 的衡 量 标 准 而 造 成各 说 各 有理 的 局 面
, , ,
要 的 也是 不 可能的
。
第 二 种 观 点认 为 公共
因 为科 学 的教 育 思 想
、
:
那么பைடு நூலகம்
。
,
教学 的教 学 主 要 是培 养 学 生将来 从事教 育教 学 工 作 的技 能技 巧
、 。
如 何改变现 状 提高这 一 课 程 的教 学 质 量 呢 ?
笔者认为 以 下 几 个 间 题 值 得认 真研 究
由 于 缺 乏 教学 大 纲 全 国 各 地 出 据统计 自
, , ,
进行 教学 工 作 的 基 本 依 据
, , ,
。
对任课教师来
版 的 ( 教 育 学》 教 材五花 八 门
说 只 有全 面 彻 底 地 领 会 教 学大 纲 的精 神 实 质 并 认真贯 彻 执 行 才能使 自 己 的教学 工 作 达 到 国 家所 要 求 的 标准 达 到 高 水 平 的教 学 质量
公共教育学
课程的概念:广义的课程:课程就是学习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一定内容从而获得知识、提升能力和形成经验的过程。
狭义的课程:狭义的课程专职学校中的课程,主要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一定内容从而获得知识、提升能力和形成经验的过程。
课程的类型:1.以课程决策层次为标准划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2.以课程组织层次为标准划分: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整合课程3.以课程内容排列方式为标准划分:直线型课程、螺旋形课程、阶梯型课程4.以学生选择的自由度为标准划分:必修课程、选修课程5.以课程影响形式为标准划分:显性课程、隐性课程、悬空课程课程开发:、课程开发,实际上是由课程规划、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三阶段依次演进并相互作用而构成,这三阶段循环往复、不断发展,实现了课程变迁、课程改革和课程创新。
教学的概念:广义的教学是教的人指导学的人以一定文化委对象进行学习的活动。
狭义的教学是一定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有组织、有计划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获得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三种观点)1、认为课程实施就是教学,课程实施把计划变成行动是在课堂上进行的,课程领域是教学领域的一部分。
2、认为课程领域不是教学领域的一部分,相反教学领域是课程领域的一部分。
3、认为课程实施有赖于教学,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
一般认为,教学与课程是既相互联系,又各有独自研究对象的两个不同领域。
课程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体验、领会和掌握的教育内容,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以课程为中介所进行的活动,两者通过课程实施发生实际性的关联。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纵向结构:明确教学目标、激发学习动机、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教学效果(7个基本环节)横向构成要素:1、“三要素”论:认为教学过程由3个最基本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构成。
2、“七要素”论:我国学者李秉德指出,教学活动是有学生、目的、课程、方法、环境、反馈和教师7个要素组成。
教育学理论知识--7教育目的(上).rtf
第七讲教育目的(上)人为什么要受教育?这是教育的核心问题。
在教育理论中,对这一关乎教育本质属性的问题是通过对教育目的的阐释来回答的。
由于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它历来是教育理论中的重大论题。
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教育目的,对于教育活动和教育理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人的活动都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目的是构成人类实践活动的一个基本要素,也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
教育目的就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
教育目的反映的正是教育者的教育需求,反映的是对受教育者的身心素质的期待。
其中隐含着教育者所期待的理想和新人的希冀,也包含着其对教育在社会中作用的理解。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后所产生的结果和所发生的积极变化的期待。
即它是人们对受教育者达成状态的期待,是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了何种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遵循的总要求,以及各级各类学校在课程或教学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
换言之,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的目标,它是广义的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它们两者间是有内在联系的。
前者是指人们为什么要办教育事业,后者则指人们进行的教育活动要培养出什么样的人。
二、教育目的的作用作为教育活动的核心部分,教育目的不仅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个人产生影响,而且它也对学校及社会产生影响。
它的多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规范作用任何教育目的,都是教育者对教育过程和结果的期待。
因此,任何教育目的都必然受一定的教育价值观的引导,不仅包含有对全部教育活动演进方向的指向性,也包含有对全部教育活动结果的要求。
首先,它规范教育的社会功能。
我们可以沿着“教育是什么?”“教育能干什么?”的思考来展现其功能。
换言之,教育的功能既可能是正向的,也可能是负向的。
为了能够依照教育者的期待使教育最大程度地展现其正向功能,教育目的对准确地把握教育的职能有重要的规范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 目的
培养目标
教学目标
教 育 目 的
培 养 目 标 培 养 目 标
培 养 …… 目 标
培 养 目 标 n
教教教教 学学学学 目目目目 标标标标 n
3
1
2
3
教教教教 学学学学 目目目目 标标标标 n
3 2 1
2
1
世界著名大学校训
人本位价值取向特点:
1. 人的个性发展和 需要的满足是教育的价 值所在; 2.教育目的的根本 在于使人的本性、本能 得到自然发展,使其需 要得到满足; 3.教育应根据人的 本性发展和自身完善这 种自然需要来选择和确 立教育目的,来规定教 育目的;
以社会价值取向确立 应注意的问题:
适应与超越问题
功利价值与人文价值问 题
老虎办学的故事
• 老虎自己投资建了一所森林动物学校,走上了校长的领导 岗位,并向社会承诺要培养样样都会的动物。招生时,老 虎许愿:凡来校读书的学生,我保证让他们“样样都学 会”。于是学校招生“盛况空前”“人满为患”,学校很 快开学上课了。可是,好景不长,一个月后,学生便纷纷 要求退学,先后退学的有鸭子、兔子、老鹰等,到了第三 个月,学校一个学生也没有了,只好关门大吉。 • 鸭子,他说他是鸭子,样样都会快把他累死了,他只会游 泳,别的学不了,受不了这个罪。 • 兔子,他说他只会跑,不会游泳,不可能样样都会。 • 老鹰,他说他受不了这样蛮不讲理的教育,让他上树,他 一飞就上去了,何必上树?可老虎说不行,标准的动作是 爬上去,不能飞上去,他不能这样上树。
动物的目的与人的 目的是不同的。
“我们要考察的是专属于人的劳动。蜘蛛的活 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 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 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 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 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 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 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 ——马克思
• 教育的目的在于全面、和 谐地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 量和能力。 • ——裴斯泰洛奇
社会本位
• 柏拉图《理想国》中提出,一个完美的理想的国家必须由 三部分人组成:哲学家、军人和劳动者,教育的目的就是 培养和选拔这些人,使其各司其职。教育因此成为社会政 治的附庸。 • “我十分明确地把培养有用的国家公民当成国家国民学校 的教育目标,并且是国民教育的根本目标。” • ——凯兴斯泰纳 • “真正的个人是不存在的,只有人类才存在,因为不管从 哪方面看,我们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 • ——孔德 • “社会才是真正存在的,人实际上因为生活在社会中才是 人” • ——涂尔干
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教育法》, 在第一章总则部分的第五条明确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 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002年11月8日,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中指出:“全 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 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与人本位价值取向对应, 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 育的根本价值的思想主 张。
____________
代表人物:Leabharlann _____________
代表人物: 纳托普,凯兴斯泰纳, 孔德,涂尔干
卢梭、裴斯泰洛齐、 康德、萨特、马斯洛
• 只有对人和人的本性的彻底的、 充足的、透彻的认识,根据这 种认识加以勤勤恳恳的探索, 自然地得出有关养护和教育人 所必需的其他一切知识以 后……才能使真正的教育开花 结果。” ——福禄贝尔
198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 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 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 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这里首次将提高民族素 质提高到教育目的的高度 。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重申: “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 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的方针。
4.解放区的教育目的 (1)1940年提出:“民族的、科学的、人民 大众的新文化和新教育”的新民主主义教育 方针。 (2)陶行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 学做真人”。
(三)新中国的教育目的
1957年,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 成以后,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是受教 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 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 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 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国家培 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 展。”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教育目的嬗变
(一)我国古代教育目的
内则“修身”,外则“治国”。 从社会要求来看,是培养统治阶级所需要的统治人才。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从个人要求来看,是培养个人良好的德行,养成儒 家所追求的理想人格。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教 孔子:“君子”“贤人” 育方针的内容、重点会有相 孟子:“大丈夫” 应的调整和变化。
思考: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目的有哪 些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 :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社会价值) ;
•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个人价值)
•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提高教育的现代化 水平(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
制定我国教育方针和目的的依据 理论依据:
思考:
看了这个故事,谈谈你的想法? (结合本章内容)
• 教育目的的制定
• 我们如何理解 “全面发展”?
• 全面VS片面 •身 & 心
案例1:
有一位学生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某地质学院的硕士研究生,亦被学校 指定为留法预备生。按照计划,他先要在北京进行为期一年的法语学习,然后 直接从北京出发赴巴黎留学。但半年之后,他却从北京休学返回了原先所的地 质学院,失去了留学的机会。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这位研究生虽然在学习 上是佼佼者,但缺乏管理自己生活的能力。以往,由于学校离家不远,母亲可 以经常来校给他送吃的、穿的、用的,帮他洗衣、补衣、拆洗被子。母亲出于 对儿子的溺爱,什么活儿都不让他动手,使他丧失了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来 到北京后,由于得不到母亲的悉心照料,他在生活上和学习上出现了明显的不 适应。晚上躺在床上,他总是翻来覆去难以入睡:法国,如果真的去了那里, 该如何生活?一去数年,如果身体有什么不好,那怎么办?家里的情况怎样? 带来的衣服破了,被子也该洗了,可妈妈怎么没有来呀!……他经常失眠,身 体迅速衰弱下去,学业也难以继续。不得已,他向校方提交了休学报告。休学 后,“出国恐惧症”仍未得到控制,以致发展到全身抽搐。神经生理学家的结 论是:“病人发病的根源在其社会生活能力差,出国反而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 休学后,这种压力则是发病的直接原因。”认识他的人都说,他是“研究生的 科学水平,小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
其中关于身心素质的规定是教育目的 结构的核心部分。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教育目的的层次由三个层面构成: 教育目的:全体对象的总要求。(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
社会个体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我国的教育目的常以教育方针的形式出现。 )
培养目标:具体学校类型下的培养标准与要求。
(各级各类学校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所提出的具体标准和要求) 教学目标:课程或教学要达到的标准与要求。(是预期教学效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现实依据: 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的辩证统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发 展相一致 旧式分工是造 成人的片面发 展的根源
大工业机器生产 为人的全面发展 提出了客观要求 并提供了可能
基本思想
自由时间是人的 全面发展的重要 条件 人的全面发展是
一个历史过程
教育学
----高等师范院校公共课程
贵州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课程目录
绪论 教育的本质
教育与人
教育与社会
教育目的
教育制度
课程
教学
教师与学生
教育目的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教育目的的概述 教育目的价值取向 我国的教育目的
思考:你为什么读书?
说说“闻鸡起舞”的故事。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是研究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是一定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 质量规定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教育目的一般是由两部分组成:
一是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身心素质作出规定,指 明受教育者在知识、智力、品德、审美、体质诸方面的 发展,以期受教育者形成某种个性结构。 二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社会价值作出规定, 指明这种人符合什么社会的需要或为什么阶级的利益服 务。
(二)我国近代教育目的 1.中国近代史上由国家制定并实施的第一个教育目的是1904 年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随后提出:“忠君、尊孔、 尚公、尚武、尚实”。 2.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提出:包含公民道德教育、实利主 义教育、军国民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的教育方针。 3.1929年中华民国教育宗旨:“中华民国之教育,根据三民 主义,以充实人民生活,扶植社会生存,发展国民生计, 延续民族生命为目的;务期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 展,以促进世界大同。”这就是“三民主义”教育宗旨。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二是指具有全面 工作能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