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教育目的与制度

合集下载

教育学各章节要点【三、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教育学各章节要点【三、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8、教育目的的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
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教育目的 与培养目标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与教 学目标是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补充知识:

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一)根据教育目的自身实践的 特点看,分为价值性教育目的和操作性教育目的。(二) 从教育目的要求的特点看,分为终级性教育目的和发展 性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导向功能:对教育社会性质的导 向作用;对人培养的导向作用;对课程选择及其建设的 导向作用;对教师教学方向的导向作用。 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通过确定价值的方式、 标准的方式、目标的方式
第三部分 教育目的与 教育制度
本部分知识体系:
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的有关基础知识 概念、特点、功能、意义、层次 2、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3、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历史上的对立观点、我国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
根据 4、教育目的的演变 5、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实质 6、当前教育目的的实践 素质教育——全面发展教育


(二)文化本位论:代表人物狄尔泰、斯普郎格
(三)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斯宾塞 (四)教育无目的论:代表人物杜威 (五)全面发展论;这是教育目的的最基本的理论,亚 里士多德是这一理论的先驱 (六)辩证统一论: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目的论。 15、我国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 的全面发展学说(1)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 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 人的道德的发展。2)分工和私有制是造成人的片面发 展的根源,人的片面发展的基本特征是脑力劳动和体力 劳动的分离和对立,(3)社会化大生产为人的全面发 展提供了可能和基础,(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 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根本途径、唯一途径)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教育是人类社会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人民的素质和社会的进步。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公民,提供他们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以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并为其作出贡献。

而教育制度则是为了实现这一教育目的而建立的一套规则、政策和机制。

本文将就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展开讨论,探究二者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深入分析教育制度的重要性。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教育工作的定位和导向。

它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公民,即培养具备道德、智力、体质、美育和劳动教育素养的人。

在充分理解教育目的的基础上,教育制度作为达成这一目的的手段和方式,必须明确其核心价值和功能。

首先,教育制度应确保教育目的的实现。

它要为学生提供各种需求适宜的教育资源,为他们提供全面发展的机会。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并鼓励学生培养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其次,教育制度应确保教育的公平性。

教育制度应建立公正的选拔机制,以确保每个人都有机会接受教育,并避免社会经济条件对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分配。

此外,教育制度还应关注教育的包容性,让不同背景、能力和特长的学生都能在教育体系中得到平等的待遇。

第三,教育制度应确保教师的专业性和素质。

教育目的的实现离不开教师的辛勤付出和专业知识。

教育制度应当提供良好的培训机会和发展空间,激励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教育水平。

此外,教育制度也需关注与社会需求的对接。

当今社会不断变革,在全球化和科技发展的背景下,教育制度应与时俱进,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人才。

这包括注重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沟通和合作的能力。

综上所述,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是密不可分的。

教育目的既是教育制度的基础,也是其指导方针;而教育制度则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具体手段和途径。

教育制度应致力于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教育资源,保障教育的公平性,并注重教师的专业培养和社会需求的对接。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1、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事适龄儿童、少年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2、全面发展教育主要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3、避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措施:这有赖于整个社会的发展。

只有社会生产力得到大发展,教育的发展才具有坚实的物质基础,教育资源上的供需矛盾得到根本的解决才具有现实可能性。

其次要神话教育体制改革。

最后中小学本身也应积极进行改革,端正办学思想,人族落实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全体受教育者身心全面发展。

4、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特点是全体性、全面性、基础性、主体性、发展性和未来性。

其中全体性是素质教育最基本的推定、最根本的要求。

素质教育的内涵,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全面的提高学生的素质。

素质教育有三大基本任务,一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三培养学生的社会任务。

素质教育的三要义,一面向全体,二全面提高,三主动发展。

5、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全面发展教育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具体落实和深化。

6、素质教育的误区: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尖子生;素质教育就是要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好;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学生刻苦学习,减负就是不给或少给学生留课后作业;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教师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展课外活动,多上文体课;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考试,特别是不要百分制考试;素质教育就会影响升学率。

教育目的和学校教育制度

教育目的和学校教育制度

教育质量参差不齐
总结词
教育质量参差不齐是当前学校教育制度面临的另一个挑战,表现为不同学校、不同地区 的教育质量差异较大。
详细描述
由于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以及一些学校办学理念、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差距,导致不 同学校的教育质量存在很大差异。一些优质学校的教育质量较高,而一些普通学校或薄 弱学校的教育质量则相对较低。这种状况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都产生了不良
教育应鼓励文化创新和发 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新的文化表达方式和价值 观念。
02
学校教育制度
学制体系
幼儿园阶段
为3-6岁儿童提供保育和学前教 育,培养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
社交技能。
小学阶段
为6-12岁儿童提供基础知识和基 本技能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
惯和道德品质。
初中阶段
为12-15岁学生提供更为深入的 学科知识和技能训练,为高中阶
05
未来教育目的和学校教育制 度的展望
个性化教育的发展
01
个性化教育将更加注重学生的兴 趣、特长和需求,尊重学生的个 性差异,提供定制化的教育服务 ,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02
个性化教育将更加注重学生的自 主学习和自我发展,培养学生的 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以适应 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育科技的应用
影响。
教育改革与创新
要点一
总结词
面对教育资源不均衡和教育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教育改 革和创新是必经之路。
要点二
详细描述
为了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和教育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我 国正在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和创新。通过加大投入、优化资 源配置、提高教师素质、改善办学条件等方式,努力缩小 城乡、地区和学校之间的差距,提高整体教育质量。同时 ,还需要在教育理念、教学方式、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创 新,以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教育学第三章 教育目的

教育学第三章  教育目的

和创新能力等。
(三)确定教育目的还受到一定社会的教育思想和文化传统 的影响 一定社会起支配地位的教育思想必然制约着一定社会教育 目的的制定。如我国古代儒家教育思想重视道德教育,而墨家 的教育思想重视科技教育。封建社会“独尊儒术”后,其教育 目的就一直强调德育,而忽视科技知识的传授。再如传统派教 育思想比较强调培养人的“服从”意识,而现代派教育思想比 较强调培养人的“反叛”精神,它们都对不同时代、不同国家 的教育目的产生着影响。同时,一定社会的文化传统也影响着 教育目的的确定。如西方传统文化较强调培养人的个性,鼓励 人冒险和创新;东方传统文化较强调培养人的共性,强调遵循
如美国一中学校长的信——
(三)“科教兴国”的思想(现实依据:社会主义物 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㈣ 国际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
——从《学会生存》到《学会关心》 1972年国际教育研讨会在法国召开,主题是发展学生智力, 教会学生方法,掌握立足于社会的技能。 1989年底,“面向21世纪的教育”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会后发表的报告是《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为应付未来 的挑战,不能只考虑智力开发,同时要注意提高人的道德与理
想水平。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帮助年轻一代树立更高境界
的理想、信念与社会责任感,要帮助他们学会共处、学会合作、 学会同情。
中庸之道,如儒家文化。
(四)确定教育目的还要受到教育对象的制约 不同时代的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特征存在差 异性,所以在制定教育目的时也必然要考虑,比如所强 调的素质重点就可能不一样。特别是规定各级各类学校 的培养目标时,更要考虑教育对象的年龄特点。
返回
第二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建国后不同时期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
如我国山东高密一中:

第三章教育目的

第三章教育目的
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服务和管理等一 线工作的高素质的报关、报检、货代、物 流中初级专门人才。
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激发 想像力和创造潜能。
层 级 陈述名称
制定者
一级 (教育目的)
教育方针或 培养目标
二级
(课程目标)
九年义务教 育的课程目 标
九年义务教 育语文课程 目标
三级 (教学目标)
1985年,指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 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所 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 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 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 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 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四有、两精神 (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
社会本位 的价值取向
是与人本位价值取向相对应的一个概念, 它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
特点
主要 观点
主张,教育目的不应从人的本位出发,而应 从社会需要出发,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
社会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教育是培 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培养的效果,只能以 其社会功能的好坏来加以衡量,离开社会需 要,教育就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人本位的价值取向的评价:
合理 之处
把促进人的发展作为根本的教育
目的 。在人的自由和个性解放,提 升人的价值和地位等方面具有深远 的历史意义。直到今天,也不失一 定的合理之处。
缺 陷:
把教育的个人目的和社会目的看成是不可 调和的,这种倾向极易在现实中导致个性、 自由和个人主义的绝对化。
(二)社会本位论 (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二、制定教育目的的主观依据
(一)个人本位论(人本论的价值取向) (二)社会本位论 (社会本位的价值取

教育学各章节要点【三、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教育学各章节要点【三、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v 这部分知识点多,记忆量大,考查方式比较灵活, 主观题目、客观题目都容易出,
v 一、教育目的
v 1、教育目的——即教育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反 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 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
v 2、广义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 望。(国家、社会、家长、学校、教师等)
v 3、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把受教育者 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总要求,它规定着各级各 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v 我国封建社会的教育目的是“学而优则仕”
v 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由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当始于1904年 的《奏定学堂章程》,这一教育目的反映了当时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教育的“中体西用”的方针
v 1906年,学部正式规定和发布了一项更明确的教育宗 旨,即“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
v 民国时期:1912年蔡元培任教育总长时提出,废除“忠 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教育宗旨,教育应以 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 育、美感教育五项为教育的目的 。
v 3、影响教育目的的制定的主观依据有哪些?(ABCD) A教育理想B哲学观念C对理想人格的设想D人性假设E 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
v 13、确定教育目的的科学依据应是社会发展要求和个 体发展需求的辩证统一
v 14、确立教育目的的几种观点: v (一)两种对立的价值取向论: v 1)个人本位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人的本性,教
v 本章知识涉及到的基本概念比较多,是宏观教育 政策的理论知识,理论层面上有教育目的、教育 方针,实践层面上有全面发展教育(素质教育), 内容较多,属于教育学的重点章节,是必考内容, 一定要重视。
v 学习这部分知识要求既要掌握基本概念,弄清概 念的内涵和相互关系,又要理解当前教育实践中 进行的素质教育的内涵,对素质教育中的种种误 区进行评判,特别是有关政策性的知识,必须加 强记忆。

教育学 第三章教育目的

教育学     第三章教育目的


个人本位论将人的价值视作高于社会的价值, 但在态度上,具有对立与非对立之分。 a、激进的人本位价值取向的思想家,从人与 社会的对立上强调人本位的主张。卢梭是典型的 代表。例:卢梭认为,凡是在造物主手里的东西 都是好的,一转到人的手里就变坏了。人是被腐 败的社会弄堕落的,因此,教育儿童要把他放在 腐败的社会之外,在自然怀抱里进行。卢梭设计 的爱弥尔就是脱离社会影响,在自然中成长。 这种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具有明显否定社会的 倾向。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 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 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 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001年6月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 的决定》明确提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 想为指导,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 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 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教育目的:国家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 在质量规格上的总要求。以法定的形式出现,具 有强制性,起着定向的作用。 3、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根据社会的需要, 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提出的具体要求。 (1)具体性 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任务,将教育目的加以 分解,使培养人的教育活动有更为切实的、确凿 鲜明的要求。 (2)多元性 各级各类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方向和特点, 提出自己不同于其它学校的培养目标。

社会需要与人的发展是辩证统一的。教育目 的应当反映这种辩证统一的关系。 a、人是社会的人。个人的生存发展离不开 社会。人只有与其他人相结合,构成社会中的一 员,才能获得生存发展的手段和条件。脱离社会 历史的发展,就谈不上个体的发展。 b、社会是由个体的人组成的。社会不是个 体机械相加的总和,而是错综复杂、互相联系、 彼此制约的有机整体。 教育目的的制定既要考虑社会的需求,同时 也要照顾到个人发展的需要。

第三章 教育目的

第三章 教育目的
教学目标比教育目标更具体化,是 指一个阶段内教学活动的要求或预 期。
教育目的与教学目标是抽象与具体 的关系。
教育目的是抽象,教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目标是具体。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 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内容一般包 括指导思想(或教育性质)、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 (教育目的)及实现的基本途径。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 (1)、全面发展与片面发展相对而言,全面发
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 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这一点说明了什么是全面发展(的人)
(2)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的发展是一致的。
这句话点明了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发展的关系。也就是说, 人的发展必然要受社会生产的发展制约,什么样的社会生 产水平可能就有什么样的人的发展水平,单一的、低下的 社会生产条件下不可能有人的全面发展。
四有、两爱、两精神。这个提法比较符合教育目的的 本意,着重强调了人才的规格和质量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 2002年,十六大报告江泽民提出,这是第一次在党的
报告中全面、完整、系统地表述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的演变
建国后第一个:1949年12月,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
作会议上提出: “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服务,为当前的革命斗争 与建设服务”。“两为”
• 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以提高 国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 素质教育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 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 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 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 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知识点梳理(后附真题演练及答案解析)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知识点梳理(后附真题演练及答案解析)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知识点梳理(后附真题演练及答案解析)第一节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概述(一)概念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国家对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

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教育目的的实现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教育目的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规定人的身心素质的培养规格和质量,二是规定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社会价值,即教育要为社会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狭义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在国家对受教育者培养的总的要求指导下,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上的具体要求。

(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教育目的的层次性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与教师的教学目标。

1.国家的教育目的国家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要求。

3.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对特定教育阶段的课程进行的价值和任务界定,是特定教育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4.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预期变化。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他们彼此相关,但相互不能取代。

目的与目标根本不同,目标能测量,但目的不能测量。

(三)教育目的的作用1.导向作用教育目的一经确立,就成为人们行动的指南,不仅为受教育者指明了发展方向,预定了发展结果,也为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

2.激励作用教育活动因为有可以达成的最终目标,最终目标就可反过来成为一种激励的力量。

第三章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66道题)

第三章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66道题)

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66道题)1单选: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而确定的培养人才的特殊要求被称为()。

A.教育目的B.教育方针C.培养目标D.教学目标2单选: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具体化是()。

A.教育方针B.教育政策C.培养目标D.教学目标3单选:学校是社会为实现教育目的而设立的专门教育机构,所以教育首先是为了达到()的目的。

A.全民教育B.社区教育C.学校教育D.家庭教育4单选:教育目的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它集中反映了()。

A.教育性质B.教育任务C.教育规律D.教育内容5单选:教育目的要回答的根本问题是()。

A.教育是为谁服务B.谁掌握教育的领导权C.什么人应接受教青D.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6单选:()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又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A.教育目的B.教育任务C.教育内容D.教育规律7单选:()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A.教育方针B.教育政策C.教育目的D.教育目标8单选: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的是()。

A.教育规律B.教育任务C.教育性质D.教育目的9单选:衡量和评价小学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是()。

A.培养目标B.考试C.小学教育目的D.教学内容10单选:教育目的指明了受教育者的()。

A.发展方向B.发展阶段C.发展结果D.发展进程11单选: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它也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及出发点、归宿。

A.教育方针B.教育目的C.教育法规D.教育政策12单选: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是()。

A.教育目的B.课程C.教育评价D.教学13单选: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

A.评价作用B.选拔作用C.决定作用D.主导作用14单选:教育目的规定了教育活动所应培养的人才质量和规格,实际上就是规定了教育活动的最大方向,这体现了教育目的的()。

A.调控功能B.导向功能C.评价功能D.激励功能15单选:教育目的可以发挥下列哪几种作用()。

《教育学》知识点整理第三章教育制度

《教育学》知识点整理第三章教育制度

第三章教育制度一、教育制度的概念广义的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的总和。

(导论版: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学校教育制度以网络化的形式将学校组织起来,是国民教育制度和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与主体,体现了一个国家国民教育制度的实质。

二、影响学制制定的因素(建立学制的依据):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人口发展状况、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民族文化和教育传统)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三、学制的基本类型:双轨制(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德、法、英)、单轨制(美国)、分支制或中间型学制(又称Y 型学制,前苏联、日本、中国)。

四、教育制度的发展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前制度化教育阶段、制度化教育阶段、非制度化教育阶段的过程。

学制的完备是制度化教育的标志,系统的学校教育制度是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现代学校教育的诞生而产生的。

我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加强学期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及其类型日益多样化,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五、中国现代学制的沿革1、旧中国的学制我国现代学制的建立是从清末“废科举、兴学校”开始的;我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制定的系统的学校制度是壬寅学制,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是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但未实行;癸卯学制是我国第一个实行的现代学制,主要承袭了日本的学制,是实行新学制的开端;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壬子癸丑学制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北洋军阀统治下的留美派以美国学制为蓝本颁布了壬戌学制,又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第一次明确以学龄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作为划分学校教育阶段的依据,标志着我国由学习日本学制转向学习欧美学制。

特岗教师招考《教育学》章节典型真题:教育目的与制度

特岗教师招考《教育学》章节典型真题:教育目的与制度

特岗教师招考《教育学》章节典型真题:教育目的与制

第三章教育目的与制度
1.孔德、涂尔干、赫尔巴特等人主张教育目的的( )。

A.泛目的论
B.个人本位论
C.无目的论
D.社会本位论
【答案】D。

【中公专家解析】孔德、涂尔干、赫尔巴特等主张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强调社会的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相关知识点:有关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
2.教育目的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要规定所需培养的人的身心素质;二是要规定所要培养出的人的( )。

A.质量规格
B.社会价值
C.发展方向
D.发展速度
【答案】B。

【中公专家解析】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一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身心素质作出规定;二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社会价值作出规定。

相关知识点:教育目的的结构
3.社会对教育所要成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检查和规定是( )。

A.教育目标
B.教育目的
C.教学目标
D.教学计划
【答案】B。

【中公专家解析】该题考查考生对教育目的、教育目标和教学目标这三个概念的辨析,考生在复习的时候应注意理解清楚。

教学目标应该是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体现出来的,而教育目的是规定培
养的人的质量规格标准的,教育目标的层次结构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

相关知识点: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本文来自中公教师考试网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内涵: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根据一定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需要及规律,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同时也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方面的要求。

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PS:我国当前的教育方针:2010在《中长期规划》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意义和作用: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

也是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活动都有指导意义,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教育方法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目的作用:对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对贯彻教育方针具有激励作用、是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的重要标准。

三、层次结构: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习的培养目标(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师的教学目标。

国家的教育目的居于第一个层次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四、确立3、人民的教育理想教育目的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依据●人的全面发展●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可能●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也是唯一途径。

五、理论:个人本位论:孟子、卢梭、裴斯泰洛奇、福禄贝尔社会本位论:荀子、柏拉图、赫尔巴特内在目的论、外在目的论:杜威“教育无目的论”“教育适应生活说”教育准备生活说:斯宾塞六、我国的教育目的:1957年,是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个教育方针“应该使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一、内涵: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各项规定的总称。

教育学 第三章 教育目的

教育学  第三章 教育目的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的(总要求),它规定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2、(教育方针)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方向。

内容包括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及实现的基本途径等。

3、教育目的的作用:一、教育目的的向导作用,二、教育目的的激励作用,三、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

4、教育目的依据的两种对立观点:一是个体本位论,二是社会本位论。

5、(个体本位论)认为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人的本性之需要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的本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

代表人物有中国的(孟子),西方有(卢梭)和(裴斯泰洛齐)等。

6、(社会本位论)认为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实现个体社会化,并为社会服务。

其代表人物有中国的(荀子),在西方有(柏拉图),(康德)和现代许多社会学家。

7、确定教育目的的科学依据应是社会发展要求和个体发展需求的辨证统一(J)一、教育目的的确立要依据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二、教育目的的确立要依据个体的身心发展需求。

8、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9、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主要包括哪些内容?(J)1、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2、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的发展是一致的;3、分工和私有制是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源;4、社会化大生产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并提供了物质基础;5、共产主义社会使人的全面发展得以实现;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10、1958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1978年,人大会议通过《宪法》。

特岗招教复习笔记(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特岗招教复习笔记(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本章是关于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的理论探讨,对正确理解教育目的和我国当前学制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主要以选择题、判断题形式进行考查。

侧重考查以下重点内容:1、教育目的的概念、意义与作用;2、教育目的层次结构(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3、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4、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5、全面发展教育与素质教育;6、教育制度的概念;7、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专题一:教育目的的内涵客观题考点一:教育目的教育目的即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根据一定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需要及规律,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同时也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标准和要求的是(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要回答的问题是(培养怎样的人)。

客观题考点二:教育方针教育方针是国家最高权利机关根据政治、经济要求,明令颁布实行的一定历史阶段教育工作的总的指导方针或总方向。

我国当前的教育方针是:2010年7月29日,党中央、国务院正式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时期的政治和经济的要求,规定的教育工作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向是(教育方针)。

我国当前的教育方针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专题二:教育目的的意义与作用客观题考点一:教育目的的意义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

同时它也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单项选择题1.“教育的主要目的,在最广泛的意义上就是‘塑造人’,或者更确切地说,帮助儿童成为充分成型和完善发展的人。

其他目的如传递特定文明区域的文化遗产,为参与社会生活和成为优良的公民做好准备,以及履行整个社会的特定职能,完成家庭责任和谋生所需要的精神准备,乃是一些推论,它们是重要的,但属于第二位的目的。

”这段话体现了( )的观点。

A.个人本位论B.社会本位论C.教育无目的论D.教师中心论2.教育目的是衡量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这体现了教育目的的( )作用。

A.导向B.评价C.激励D.指导3.( )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A.人的全面发展学说B.旧式分工C.社会主义制度D.机器大工业生产4.生活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是( )A.杜威B.洛克C.斯宾塞D.装斯泰洛齐5.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是( )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B.从事智力劳动C.从事体力劳动D.接受教育6.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A.教育方针B.教育规律C.教育任务D.教育目的7.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 )的关系。

A.抽象与具体B.全面与片面C.整体与部分D.普遍与特殊8.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A.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B.关于人的发展的理想C.人的各方面和谐发展的学说D.空想社会主义者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9.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中国教育界的具体实践是( )A.新课程改革B.素质教育C.教育的国际化走势D.教育改革的实践10.( )强调教育目的应围绕文化这一范畴来进行,用“文化”来统筹教育、社会、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A.社会本位论B.文化本位论C.生活本位论D.个人本位论1l.在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中,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是( )A.传授基本体育知识与技能B.提高运动水平C.增强学生体质D.培养体育人才12.《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发布时间是( )A.1986年B.1985年C.1987年D.1988年13.“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两句话主张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的最高宗旨来确定教育目的,体现了( )的观点。

A.教育无目的论B.社会本位论C.科学本位论D.个人本位论14.以美国学制为蓝本,一直沿用到全国解放初期的现代学制是( )A.癸卯学制B.壬寅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D.壬戌学制15.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是( )A.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B.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C.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D.面向全体学生16.新中国第一个教育方针是由( )提出的。

A.毛泽东B.周恩来C.蔡元培D.陶行知17.《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了教育发展的“两基”“两全“‘两重”目标,其中“两全”指( )A.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扫除青壮年文盲B.全面进行教育改革,全面发展职业教育C.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D.全面改革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全面深化教育体制改革18.制度化教育建立的典型表征是( )A.学校的产生B.教育实体的出现C.学制的建立D.定型的教育组织形式出现19.( )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A.劳动技术教育B.劳动教育C.社会公益劳动D.美育20.我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 )A.京师大学堂的出现B.学堂的出现C.废科举,兴学校D.壬寅学制的颁布21.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为( )时,高等教育就处于普及化阶段。

A.低于15%B.大于50%C.大于30%D.大于15%小于50%22.我国近代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是( )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戌学制D.六三三制23.( )主要是在欧洲产生并发展的。

A.分支学制B.多轨学制C.单轨学制D.双轨学制24.“教育要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级各类合格人才,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识,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这一描述出自( )A.《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B.《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C.《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D.《中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纲要》25.我国第一个正式颁布的现代学制是( )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D.新学制26.以下观点错误的是( )A.片面发展的本质特征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和对立B.人口的分布、增长及年龄结构等,都对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改革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C.学制的建立没有必要参考外国学制的经验D.教育目的的本质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27.《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提出了坚持把( )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A.育人为本B.教育 c.改革创新 D.促进公平28.《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规定地方承担义务教育的责任,有计划、有步骤地普及( )年制义务教育。

A.六B.七C.八D.九29.以下是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的著作的是( )A.《终身教育引论》B.《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C.《教育——财富蕴藏其中》D.《为自由而教育》30.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是( )A. 癸卯学制B.壬子学制C. 壬戌学制D.壬子癸丑31.教育目的所要回答的根本问题是A.教育为谁服务B.教育怎样培养人C.要把教育引向何方D.教育要培养怎样的人32.以下不属于广义的教育制度的是( )A.国家教育领导体制B.文化宫C.课堂管理制度D.教育目的33.“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这是( )推崇的教育理想。

A.非制度化教育B.制度化教育C.形式化教育D.非形式化教育34.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根本所在是( )A-交往能力的培养 B.创新能力的培养c.读写能力的培养 D.听说能力的培养35.我国普通中小学(包括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制度的小学、初中和高中)教育的性质是( )A.学前教育B.基础教育C.高等教育D.中等教育36.我国最早实施中小学六三三分段的学制是( )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D.壬戌学制37.我国高校于1999年开始大幅度扩招,毛入学率已经由1998年的9. 8%增长到2004年的( ),跨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A. 19%B.18% c.15% D.18.9%二、多项选择题1.一般情况下,教育方针的内容包括( )A.教育的性质B.教育的服务方向C.教育目的D.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E.教育制度2.教育目的的基本层次包括( )A.国家的教育目的B.学生的学习目标C.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D.社会的价值取向E.教师的教学目标3.在培养目标上,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既有共同要求,又有一定差异。

养目标必须( )A.基本一致B.同中有异C.略有不同D.重点突出E.特点鲜明4.下列关于教育规律与教育方针关系的看法中,错误的是(A.教育规律和教育方针都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体现B.正确的教育方针反映了教育的客观规律C.教育方针能替代教育规律D.教育方针是教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E.教育规律是制定教育方针的客观依据5.前制度化教育的特点有( )A.教育主体确定B.教育对象稳定C.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D.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E.由以上因素结合而成的独立的社会活动形态6.以下观点属于素质教育的特点的有( )A.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B.教学过程中,强调“发现”知识的过程C.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D.强调掌握知识的数量E.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7.素质教育的基本任务有( )A.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B.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C.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D.培养学生的社会任务E.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8.《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内我国学制方面发展任务,主要有( )A.积极发展学前教育,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B.普及高等教育C.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D.发展继续教育,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E.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9.德育的基本任务包括( )A.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B.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C.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D.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能力E.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10.我国的学校教育层次包括( )A.幼儿教育B.初等教育C.中等教育D.高等教育E.学历教育11.下列选项中,关于素质教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素质教育强调的“减负”就是不给或少给学生留作业B.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展课外活动,多上文体课C.素质教育会影响升学率D:素质教育要使教师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E.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同步发展,不要“尖子生”12.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提出的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是( )A.学会认知B.学会做事C.学会共处D.学会做人E.学会生存13.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具体表现为( )A.人才的全球性流动、竞争与合作B.教育机构的跨国设立C.国际化网络教育兴起D.国际学分、学位的互认E.教育本土化趋势加强14.教育目的的功能有( )A.导向功能B.强制功能C.调控功能D.示范功能E.评价功能15.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学校教育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其主要类型是( )A.职官学校B.官学C.文士学校D.私学E.书院16.下列选项中,以日本学制为蓝本的学制有( )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D.壬戌学制E.六三三学制三、填空题1.学制是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即____、____、学校的结构。

2.教育制度应包括生活惯例习俗、____、____、学校教育制度、教育行政体制、教育政策法规、教育价值理念七个方面。

3.《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确定的20世纪末教育发展的总目标,即“两基?‘两全”‘两重”,其中“两基”是指____、____。

4.“教育无目的论”是____的观点。

5.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人的特殊要求,称为____。

6.——反映了一个国家教育的根本性质、总的指导思想和教育工17.教育目的调节控制的对象既包括对教育工作者____、也含有对受教育者的调控,体现为对学生的____和学生的___ _。

8.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是确定教育目的的____。

9.教育目的的本质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它是____的集中反映。

10.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____。

11.素质教育立足于“___“来培养人,而应试教育则立足于“___”来培养人。

12.当前我国教育目的的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___。

13.___体现了一个国家国民教育制度的实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