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08评优第一名七上两宋新格局

合集下载

全国优质课大赛一等奖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次北固山下)精美课件

全国优质课大赛一等奖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次北固山下)精美课件

2 任
格 律

常 识格而得名,有五言 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规定: 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中间两联 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2 格律常识
题目:次北固山下 首联: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颔联: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对偶联 颈联: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对偶联 尾联: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4 任
合 作

探 究
4 合作探究
问题一
1.结合注释理解 诗意,并试着用 自己的话说出来。
问题二
2.诗的四联写了 什么内容,四联 之间有什么联系?
问题三
3.“潮平两岸阔,风 正一帆悬”是诗人 在何时何地见到的 景象?请简要赏析。
问题四
请从炼字的角度 赏析“阔”和 “悬”。
4 合作探究
含处炼这夜说 的,字两,说 哲并上句江“ 理说的诗春海
1986年版)。古代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 自然会产生思乡之情。诗人王湾是北方人,往来于吴、楚之间。这首 诗是他一路行来,泊船北固山下,触发思乡之情而写下的。
4 合作探究
7.最后一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点名了诗的主题,你是怎么理解这种乡愁的?
诗人通过描写在北固山下停宿时所看到 的两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抒发了对家乡 亲人的思念之情。
5 课堂小结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 绿水前
观景
潮平岸阔 风正帆悬 海日残夜 江春旧年
思乡:北归大雁 捎书洛阳
早春景色 思乡之情





谢谢观看 下节课更精彩
问 题 五
。明精在入日
其妙用旧生
蕴之词年残

两宋新格局

两宋新格局

宋官窑贯耳瓶
宋钧窑玫瑰紫花盆
宋代造船业的水平和规模在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 凡水路便利和盛产木材的地方,都有官方设置的造船 工场,每年可造内河运粮船近3000艘。海船的制造中 心则分布在东南沿海的大城市。民间造船业也很发达。
宋代舟船的制造不但 数量多,而且质量高,船 体巍峨高大,结构坚固合 理,行船工具更趋完善, 装修更为华美,特别是开 始使用指南针进行导航, 开辟了航海史的新时 期.
2、展厅顺序怎样安排?(考虑因果关系)
宋朝科举制
宋朝参加科举考试的文人数量
十一世纪初 (宋朝初期) 十一世纪末 宋朝末年 (1279年) 不到三万人 近八万人 达四十万人
比较《西汉手工 业分布图》和 《五代辽宋夏金 经济图》,你得 到哪些信息?
友情提示:中国南 北自然分界为淮河、 秦岭。
南方经济逐步发展,南宋时江南经济已赶上 和超过北方,我国经济重心从北方移至南方。
材料1:及将北征,京师喧言,出师之日,将策 点检为天子。 ——司马光《涑水纪闻》 材料2:杜太后(赵匡胤之母)得知其子黄袍加 身后,说:“吾子素有大志,今果然。”因而 不惊不慌,谈笑自若,还说:“吾儿生平奇异, 人皆言当极贵,又何忧也。” ——《宋史· 杜太后传》 陈桥兵变并非偶然事件,也不是赵匡胤被动接 受属下的拥立,而是赵匡胤倚仗是禁军最高统帅的 身份,握有重权而有预谋、主动地发动的一场兵变。
宋船头小,尖底呈V字形,便于破浪前进.身扁宽,体高大,吃水深,受到横向 狂风袭击仍很稳定,同时,结构坚固,船体有密封隔舱,加强了安全性.底板 和舷侧板分别采用两重或三重大板结构,船上多樯多帆,便于使用多面风. 大船上又都设有小船,遇到紧急情况可以救生,抢险.每只船上都有大小 两个锚.行船中也有探水设备.这些极适合于远洋航行.

【中考真题】2023年浙江省绍兴市中考语文真题(附答案)

【中考真题】2023年浙江省绍兴市中考语文真题(附答案)

2023年浙江省绍兴市中考语文真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基础知识综合1.阅读图文,根据语境填空。

:看我做的《绍兴地名有文化》(上图),有发现吗?有些地方以地理特征命名。

近水之地,如“①________、________”等,地名就含与水有关的字。

:有些地名能显示与山水的位置关系呢,如“岭南”位于马家曲岭的南面,古地名“山阴”就表示这个地方位于会稽山的①________面。

:有些地方以功能命名,如“驿亭”因古道驿站得名。

:对,谢安后人集资修筑了防水长dī①________,他们的居住地就名“谢塘”。

:有些地方以美好愿望、精神追求命名,如“福全”寄托着万福俱全的愿望;“崇仁”展现了当地崇shàng①________仁义的民风。

:“齐贤”语出“见贤思齐”,其精神追求与《论语·述而》中“①________,________”相近。

二、选择题2.文学作品中的名字往往含有作者的匠心。

选出以下解读合理的一项()A.《西游记》中“鹰愁涧”“乌鸡国”“盘丝洞”等地名,暗示了这些地方妖怪的原形。

B.《红岩》中市委将刊物定名为“挺进报”,展现了共产党人奋勇前进的斗争精神。

C.《骆驼祥子》中刘四车厂名“人和”,表明刘四本性善良,希望人心归向、上下团结。

D.《儒林外史》中“周进”“范进”等人名,肯定了读书人努力求取功名的远大理想。

三、名著阅读3.以下作品任选其一....,从主要人物的角度再拟一个书名并结合作品内容简要阐释。

A.《西游记》孙悟空B.《水浒传》宋江C.《平凡的世界》孙少安示例:从简·爱的角度,我给《简·爱》拟名为“独立人生”。

她在盖茨海德,不盲目顺从,坚持自己的想法;在洛伍德,克服一切困难学习,努力获得独立生活的能力;在桑菲尔德,追求平等的爱情,拒绝依赖婚姻去生活。

这个书名,能强调出简·爱在生活、工作和爱情中始终保持独立的形象特征,引导读者思考对待人生的态度。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优质课课件(市级公开课一等奖)教学设计+实录+说课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优质课课件(市级公开课一等奖)教学设计+实录+说课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

下面我就从课标要求、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说明我对本节课的构思与设计。

一、课标要求课程标准是教学的基本依据。

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学习要求是:知道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根据这一要求,把教材分析好、分析透,是上好课的重要前提。

二、教材分析首先,我们要通过分析教材,明确本节课所学内容在历史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1.地位和作用本课的主题为“宋代经济的发展”。

尽管两宋在政治上没有出现大一统局面,但是在经济方面却在前代基础上得到了空前发展,是我国封建社会继隋唐之后出现的又一个经济繁荣时期。

两宋时期南方经济的全面发展,直接推动了南宋时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使中国的经济格局发生了千年之变。

因此,宋代经济的发展,在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史上占有非常突出的重要地位,对我国南方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明确了宋代经济发展的地位和作用之后,我们必须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依托教材确定出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解读教材文本和相关历史资料,学生能够用简练的语言归纳出宋代农业南方超过北方的表现、手工业兴盛的表现和南方商业贸易繁荣的表现及其原因;能够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因素与影响。

在学习过程中,突出对学生进行分析、归纳、比较能力的培养。

过程与方法:通过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宋代粮食生产状况、植棉特点以及茶叶种植情况,对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方法指导。

通过让学生观看临沂市智慧教育云平台上关于本节课宋代瓷器的微课片段,培养学生利用网上课程资源进行学习的习惯与方法。

通过引领学生探究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启示,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古为今用的意识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宋代经济领先于世界的史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鼓励学生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读书。

七年级历史 两宋时期的社会生活

七年级历史  两宋时期的社会生活

宋代皇帝朝服
宋代皇后礼服
宋代官员朝服
宋朝官员公服的颜色: 三品以上为紫色 五品以上为朱色 七品以上为绿色 九品以上为青色
官吏公服
宋代贵妇礼服
普通百姓,就只能穿黑白两色
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
宋初帝王
宋中期帝王
小袖狭身,着靴
宋代服饰发展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出现这些 变化?
1.由简朴到奢侈 2.受北方少数民族的影响 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 宋代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需求
主食——北方以包子等面食为主,南方以稻米为主
• 肉食——北宋羊肉为多,南方吃鱼多;
• 饮茶——“斗茶”习俗和“献茶”民
宋代饮食特点
1. 北方主食以面食为主,肉食以羊肉为多 2. 南方以稻米为主,肉食以吃鱼为多 3. 饮料以茶和酒为主
农 村 百 姓
城 市 平 民
城 市 平 民
达 官 贵 人
(2)两城的市坊不同,长安的市坊分开,受时间限制; 北宋东京的市坊 不受时间限制。
(3)东京没有长安城大,在地位上不如长安重要。
清明上河图
集思广义
北宋东京:著名的商业中心
南宋临安: 工商业发达
二、衣食住行的变化
1.衣—宋代服饰发展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出现 这样的变化? 2.食—宋代南北方饮食习俗有那些差异? 3.住—宋代的居民有哪几类?各有什么特点? 4.行—宋代主要有哪几类交通工具?
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学习的11课两宋时期的社会生活,一起了 解了宋代的社会风貌,感受到了宋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 展,促进了当时社会的进步。 这节课反映出了宋代社会城市生活、物质生活和精 神生活三大方面的内容。
课堂练习
1.两宋时期的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的根本原因是:(D ) A.各民族的融合进一步加强 B.我国的经济重心发生了南移 C.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繁荣 D.社会经济的发展 2.宋诗里的“邸店如云屯”形容的是哪一个行业的兴旺的景象 (A ) A.旅店业 B.饮食业 C.建筑业 D.运输业 3.关于“瓦市”(也称“瓦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D ) A.给城市生活增添了生机 B.出现在宋朝时期 C.是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 D.散布于广大农村 4.“家家腊月二十五,浙米如珠和豆煮”反映的习俗是 (C ) A.吃粽子 B.吃年糕 C.喝腊八粥 D.吃重阳糕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教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教案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知道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知识与能力了解宋代农业、手工业发展和商业繁荣的表现,分析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掌握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史实,思考宋代经济发展与经济重心南移之间的关系.过程与方法通过提炼自然环境开发、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技术提高与区域扩展、商业与市场等关键词,理解这些因素在宋代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与现实价值,体会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根本途径。

重点两宋商业繁荣的表现。

难点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同学们,我们知道,在经济发展水平上,东南沿海地区最发达,内地次之。

总体说来,南方好于北方,东部优于西部,正因为如此,国家才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号召.这是现在的情况。

其实,在中国古代,全国的经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是北方的发展水平高.那么,后来南方是怎样发展起来的?经济重心为什么会出现南移?这种南移从什么时候开始,又到什么时候完成?这都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一、“稻花香"——农业的发展1。

发展原因教师:自东汉后期开始,江南社会经济逐步得到发展。

从唐朝中晚期至两宋时期,南方农业发展速度加快,逐渐超过北方。

请同学们结合下面四个材料,思考南方农业发展速度超过北方的原因。

材料一唐后期,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混战使关中地区经济受到严重破坏。

其后,北方历经靖康之难、宋金对峙、蒙古灭金,战乱不休.材料二南北方人口变化。

朝代南方北方人口(户)占全国户口数比例人口(户)占全国户口数比例西汉 2 470 68519.8%9 985 78580。

2%唐朝 3 920 41543.2% 5 148 52956。

8%北宋11 240 76062.9% 6 624 29637.1 %材料三宋代时南北气温普遍变冷,南方相对适宜农作物生长。

北方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而南方受到的破坏较小,南方农业发展较快。

材料四南宋政府帮助解决耕牛、种子、农具等,将生产发展作为考核官吏的重要依据。

两宋新格局

两宋新格局
第17课 两宋新格局
材料一:问曰:“ ……自 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 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 生民涂炭,其何故也? 曰:“……此非他故,方 镇太重,君弱臣强而 已。”—李焘《续资治通 鉴长编》
一、政治新格局
宋太祖 赵匡胤
系马槐前系马缰, 黄袍一进易朝纲。 春风动起陈桥驿, 宋史即开第一章。
马槐树
你认为下列各点中, 哪些是“重文轻武” 政策的利,哪些又 是它的弊?
1、士大夫社会责任感增强,“以天下为己任”者增 利 多。 弊 2、武将得不到信任,出兵打仗受牵制。 利 3、政变可能性小,皇位更加稳固。 弊 4、太多的士大夫进入政府机构,不堪重负。 弊 5、人们不愿当兵,使军队素质更差。 弊 6、文官当最高统帅,没有实战经验和能力。 利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兵变,篡夺了 政权,建立了宋朝,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 史称北宋。
材料一:“ 一日(太祖) 召赵普问曰:“自唐季以来, 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 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何 故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 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 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 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 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 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则天下自安矣。”——李焘 《续资治通鉴长编》
二、经济新格局
材料四:唐安史之乱发生后,北方人民纷纷向南迁移,阳 一带房屋被焚毁,人烟稀少,千里萧条。——《太平广记》
材料五:古代中国南北方人口变化
——《中国人口发展史》葛剑雄
材料六:唐朝江南户数变化
——《中国人口发展史》葛剑雄 注:鄂州(今湖北鄂州),洪州(今江西南昌),泉州 (今福建泉州),溪州(今湖南龙山县)
度掌握50万,中央直辖军10
万。 宋代中后期全国兵力约有一 百多万。 ——樊树志《国史概要》 林冲 ——八十万禁军教头

初中历史七年级 《宋代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衡水赛”一等奖

初中历史七年级 《宋代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衡水赛”一等奖

第九课《宋代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五代、辽、宋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具体情况。

2.掌握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

3.掌握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于南宋之时。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汤因比的一句话:“如果可以选择,我愿意生活在中国宋朝。

”教师提问:汤因比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宋代经济非常的繁荣,下面我们一起去宋朝看看,了解宋代的经济。

由此导入新课。

目标导学一:农业的发展答案提示:南方人口超过北方。

说明经济重心南移。

教师提问;什么是经济重心什么经济重心南移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经济重心新南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下面我们来学习这个过程,让我们一起走进本课的第一篇章----南方农业的发展2.(多媒体展示问题: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学生回答: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答案提示:从东汉后期到两宋,南方的战乱较少,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两宋时期,人口增长,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

3.(多媒体展示图片和问题: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学生抢答:南方农业发展的表现答案提示:(1)农业作物:①引入越南的优良品种占城稻。

②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

③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

(2)经济作物: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

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向北推进。

教师总结;可见农业的重心移到了南方。

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的进步,下面让我们走进本课的第二篇章;目标导学二手工业的发展1.(多媒体展示图片)分组讨论两宋时期手工发展的表现;提示:(1)丝织业: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

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

(2)棉纺织业: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棉纺织品种较多。

(3)制瓷业: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

(4)造船业:①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

②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最早的船坞。

08历史课程目录

08历史课程目录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课文目录•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第3课远古的传说•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第8课百家争鸣•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9课秦统一中国•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第13课东汉的兴亡•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课三国鼎立•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第21课活动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附录中国古代史大事年表(上)《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课文目录•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第3课盛唐气象•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课北宋的政治•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第11课元朝的统治•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4课明朝的统治•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第17课明朝的灭亡•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附录中国古代史大事年表(下)《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课文目录•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1课鸦片战争•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第4课洋务运动•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第6课戊戌变法•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族的建立•第8课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第9课辛亥革命•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第11课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第四单元新时代的曙光•第12课新文化运动•第13课五四运动•第14课中国共产党诞生•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第15课北伐战争•第16课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第七单元解放战争•第23课内战爆发•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第八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第27课活动课:考察近代历史遗迹•附录中国近现代史大事年表(上)《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课文目录•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2课抗美援朝•第3课土地改革•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第5课三大改造•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第9课对外开放•第10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11课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12课民族大团结•第13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第五单元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第15课钢铁长城•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第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第20课活动课: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附录中国近现代史大事年表(下)《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课文目录•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第1课古代埃及•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第3课古代印度•第二单元古代欧洲文明•第4课希腊城邦和亚历山大帝国•第5课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第6课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第三单元封建时代的欧洲•第7课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第8课西欧庄园•第9课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第10课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第四单元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第11课古代日本•第12课阿拉伯帝国•第五单元步入近代•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第14课文艺复兴运动•第15课探寻新航路•第16课早期殖民掠夺•第六单元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第17课君主立宪制的英国•第18课美国的独立•第19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第七单元工业革命和工人运动的兴起•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第21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第22课活动课:唱响《国际歌》•附录•世界历史大事年表(上)•中英文译名对照表(上)《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课文目录•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第2课俄国的改革•第3课美国内战•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第7课近代科学与文化•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第9课列宁与十月革命•第10课《凡尔赛和约》和《九国公约》•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12课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第四单元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第13课罗斯福新政•第14课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第16课冷战•第17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第19课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第六单元走向和平发展的世界•第20课联合国与世界贸易组织•第21课冷战后的世界格局•第22课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第23课活动课:时事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2019版)》课文目录•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本单元综合与测试•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本单元综合与测试•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本单元综合与测试•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本单元综合与测试•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本单元综合与测试•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19课辛亥革命•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本单元综合与测试•第七单元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第21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第22课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本单元综合与测试•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第23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本单元综合与测试•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本单元综合与测试•第十单元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第28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第29课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活动课家国情怀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本单元综合与测试•本册综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2019版)》课文目录•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第2课古代世界的奴隶制帝国•本单元综合与测试•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本单元综合与测试•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第6课全球航路的开辟•第7课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本单元综合与测试•第四单元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第8课西欧的思想解放运动•第9课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本单元综合与测试•第五单元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10课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第11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本单元综合与测试•第六单元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第12课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第13课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本单元综合与测试•第七单元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第16课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本单元综合与测试•第八单元20 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第18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第19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第20课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第21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本单元综合与测试•第九单元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第22课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第23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本单元综合与测试•活动课——放眼世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本册综合《人教版必修1历史》课文目录•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探究活动课“黑暗”的西欧中世纪——历史素材阅读与研讨•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第9课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0课鸦片战争•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第13课辛亥革命•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第16课抗日战争•第17课解放战争•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19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第27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附录一中外历史大事年表•附录二重要词汇中英文对照表•附录三历史学习推荐网站•后记《人教版必修2历史》课文目录•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的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5课开辟新航路•第6课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第15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探究活动课中国民生百年变迁(20世纪初~21世纪初)—历史展览•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第17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第18课罗斯福新政•第19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第八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第22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第23课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第24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附录一中外历史大事年表•附录二重要词汇中英文对照表•附录三历史学习推荐网站•后记《人教版必修3历史》课文目录•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3课宋明理学•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第7课启蒙运动•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第四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第11课物理学的重大进展•第12课破解生命起源之谜•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第六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第17课毛泽东思想•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第八单元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第22课文学的繁荣•第23课美术的辉煌•第24课音乐与影视艺术•附录一中外历史大事年表•附录二重要词汇中英文对照表•附录三历史学习推荐网站《人教版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文目录•第一单元梭伦改革•第1课雅典城邦的兴起•第2课除旧布新的梭伦改革•第3课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石•第二单元商鞅变法•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第3课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探究活动课一历史上的改革与发展•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第1课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第2课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第3课宗教改革运动的扩展•第六单元默罕默德阿里改革•第1课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埃及•第2课默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第3课改革的后果•第七单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第1课19世纪中叶的俄国•第2课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第3课农奴制改革与俄国的近代化•探究活动课二古老文化与现代文明•第八单元日本明治维新•第1课从锁国走向开国的日本•第2课倒幕运动和明治政府的成立•第3课明治维新•第4课走向世界的日本•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第1课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第2课维新运动的兴起•第3课百日维新•第4课戊戌政变•探究活动课三改革成败的机遇与条件•附录重要词汇中英文对照表•后记《人教版选修2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课文目录•第1课西方专制主义理论•第2课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第二单元英国议会与国王的斗争•第1课英国议会与王权矛盾的激化•第2课民主与专制的反复较量•第三单元向封建专制统治宣战的檄文•第1课美国《独立宣言》•第2课法国《人权宣言》•第3课《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探究活动课一撰写历史短评──试评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四单元构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政治框架•第1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第2课英国责任制内阁的形成•第3课美国代议共和制度的建立•第五单元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第1课法国大革命的最初胜利•第2课拿破仑帝国的建立与封建制度的复辟•第3课法国资产阶级共和制度的最终确立•第六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第1课西方民主思想对中国的冲击•第2课中国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第3课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酝酿和爆发•第4课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第七单元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争取民主的斗争•第1课英国宪章运动•第2课欧洲无产阶级争取民主的斗争•第3课抗战胜利前中国人民争取民主的斗争•第4课抗战胜利后的人民民主运动•探究活动课二近代时期人们对民主的追求与斗争──学习编辑历史报纸•附录重要词汇中英文对照表《人教版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课文目录•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第1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第2课旷日持久的战争•第3课同盟国集团的瓦解•第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第1课巴黎和会•第2课凡尔赛体系与国际联盟•第3课华盛顿会议•第4课维护和平的尝试•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第1课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第2课局部的反法西斯斗争•第3课走向世界大战•第4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第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第6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第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第8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影响•探究活动课一世界大战的启示—战争给人类带来了什么•第四单元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第1课两极格局的形成•第2课冷战的开始•第3课美苏争霸•第4课两极格局的结束•第五单元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第1课朝鲜战争•第2课越南战争•第3课中东问题的由来与发展•第4课曲折的中东和平进程•第5课南亚次大陆的冲突•第6课两伊战争•第7课海湾战争•第六单元和平与发展•第1课联合国的建立及其作用•第2课世界人民的反战和平运动•第3课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的主题•探究活动课二汲取历史经验教训,努力维护世界和平•附录重要词汇中英文对照表•后记《人教版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课文目录•第1课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第3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第二单元东西方的先哲•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探究活动课一追寻孔子的足迹•第2课西方哲学的代表柏拉图•第3课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第三单元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第1课英国革命的领导者克伦威尔•第2课美国国父华盛顿•第3课一代雄狮拿破仑•第四单元亚洲觉醒的先躯•第1课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第2课圣雄甘地•第3课新土耳其的缔造者凯末尔•第五单元无产阶级革命家•第1课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第2课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恩格斯•第3课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列宁•第4课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第5课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探究活动课二春天的故事•第六单元杰出的科学家•第1课杰出的中医药学家李时珍•第2课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第3课中国地质力学的奠基人李四光•第4课近代科学之父牛顿•第5课20世纪的科学伟《人教版选修5 探索历史的奥秘》课文目录•第1课历史是什么•第2课历史学是什么•第3课历史学怎样“重现”历史•第4课历史学有什么社会功能•探究活动课一我们身边的历史学•第二单元人类起源之谜•第1课人从哪里来•第2课人类进化的历程•第3课寻找人类的祖先•第4课人类起源在何方•第三单元米诺斯宫殿遗址与克里特文明•第1课克里特岛的美丽传说•第2课伊文思的惊人发现•第3课克里特文明的“重现”•第4课克里特文明的未解之谜•第四单元二里头文化的探索•第1课二里头遗址的发掘•第2课二里头遗址的文化遗存•第3课二里头文化与认识夏史•第4课二里头文化中的疑难问题•第五单元三星堆遗址──古蜀文明之谜•第1课“一醒惊天下”的三星堆遗址•第2课三星堆文化的丰富内涵•第3课三星堆文化和古蜀文明•第4课三星堆文化的未解之谜•第六单元玛雅文明的消失•第1课玛雅文明的发现•第2课玛雅文明的历史•第3课玛雅人的智慧•第4课玛雅文明的假说•第七单元大津巴布韦遗址与非洲文明探秘•第1课穆塔帕王国与“黄金国”的传说•第2课大津巴布韦遗址的发掘•第3课大津巴布韦遗址的建筑与文物•第4课谁创造了大津巴布韦文明•探究活动课二走进历史博物馆•附录一历史读物与网站推荐•附录二重要词汇中英文对照表《人教版选修6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课文目录•第1课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第2课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第二单元古代埃及的历史遗产•第1课雄伟的金字塔群•第2课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新生•第三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历史遗迹•第1课雅典卫城和奥林匹亚遗址•第2课古罗马城的建筑艺术成就•第四单元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第1课佛罗伦萨的文化遗产•第2课罗马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2.9 宋代经济的发展 课件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2.9 宋代经济的发展 课件

A 优良品种占城稻(

A、越南
B、朝鲜
C、印度
D、日本
C 2、下列货币中,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 )
A、美元
B、英镑
C、交子
D、会子
3、某同学选用如下图片进行研究性学习。他确立的研究主题应
是(

A
宋代针铺商标 南宋海船
A.宋代商业繁荣 C.宋代科技先进
清明上河图
B.民族政权并立 D.东京闻名世界
交子
D 4、两宋时期,南方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
A、中原人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
B、南方战乱较少
C、南方自然条件比北方优越
D、“苏湖熟,天下足”
B 5、下列城市是宋代著名港口城市的是( )
A、成都 B、泉州 C、杭州
D、开封
本课小结
新品种:占城稻 新技术:复种、秧马 茶树:南方普遍种植
农业 发展
新高度:水稻产量居粮食作物首位 新格局:苏湖(常)熟,天下足 棉花:粤、闽推广至江淮、川蜀
丝织业:南超北 川、江浙有名
宋代经济 的发展
棉纺业:南宋后期 手工业 海南有名 发达
唐朝中期:重心开始南移 南宋时期:重心完成南移
制瓷业: 河北定窑、河南汝窑有名
人口南迁
南方经济进一步 发展,开始出现 经济重心南移
至南宋时期
南方经济水平超 过北方,经济重 心南移完成。
思考探究: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对我们今 天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①南方战乱少,社会相对安定
②北方人南迁,带来劳动力
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启示
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④南方政府重视生产
要营造安定的社会环境 要重视科技、重视人才 要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要采取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

第七章 两宋: 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勃兴

第七章  两宋: 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勃兴
——陆贽:《翰苑集》卷22《中书 奏议六·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一》
从租庸调制到两税制,国家放弃抑制土地兼并 的努力,土地兼并严重,“……富者兼地数万 亩,贫者无容之居。”
租庸调制特点
两税制特点
“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 则有庸。”
“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2)从商品经济来看,货币经济发展; 坊市制度瓦解; 商业和城市发展;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flash)
周敦颐的思辨兴趣在于宇宙发生论,从而铸定了理学诞生初期 的哲学性格。传说他曾设计宇宙演化过程的《太极图》,并对 之进行诠释,名《太极图说》。他指出: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 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他在《通书》中申言,自己所谓的“无欲”与道家和禅宗所 谓的“无为”和“无心”是一样的,指出:“无欲则静虚动 直。静虚则明,明则通。动直则公,公则溥。明通公溥,庶 矣乎!”重要的是,周敦颐从宇宙论出发,融通儒释道的修 身哲学,借之构筑伦理学本体论。这一认识路径成为后来理 学诸子坚守的哲学方向。
理学究其本质,是一种以儒学为主体,兼收佛教与道教的思 想因子,对三教融会贯通之后建立起来的伦理性的本体论。
大体上, 理学的构架分为三个时期:开创时期、奠基时期、 集大成时期。
周敦颐与邵雍是理学体系的开山人物。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号濂溪先生,北宋道州 (今湖南省道县)人,是学术界公认的宋明理学开山鼻祖。 “两汉而下,儒学几至大坏。千有余载,至宋中叶,周敦颐出 于舂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推 明阴阳五行之理,明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宋 史·道学传》将周子创立理学学派提高到了极高的地位。

甘肃省兰州市第三十五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甘肃省兰州市第三十五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2022-2023-1 七年级线上期末测试语文(满分:120 分答题时间:120 分钟)一、基础运用(25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作答。

阳光打在你的脸上,温暖留在我们心里。

有一种力量,正从你的指尖悄悄袭来;有一种关怀,正从你的眼中轻轻放出。

在这个时刻,在这澄.()清的天空之下,我们无言以对,惟有祝福: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让失意的人重现yìyì()神采,让幸福的人儿重绽如花笑靥;而我们,则不停为你加油。

我们不停为你加油。

因为你的希望就是我们的希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看着你,我们不停为你加油,因为我们就是你们的一部分。

总有一种力量它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种力量它让我们抖擞.()精神,总有一种力量它驱使我们dǔ()志前行。

这种力量来自于你,来自于你们中间的每一个人。

1.给文段中的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4分)①澄.清()②yìyì神采()③抖擞.精神()④dǔ志前行()2.“温暖留在我们心里”。

请依次写出“温暖”和“我们”这两个词在这个句子中的词性。

(2分)①“温暖”②“我们”3.语段中横线处的四个句子,排序最准确的选项是()(2分)①我们看着你挥汗如雨②我们看着你舞动镰刀③我们看着你举起锄头④我们看着你谷满粮仓A.②③①④B.④③①②C.②①④③D.③②①④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2分)A.这件事我翻来覆去....的想了很多遍,但还是没有想出其中的道理。

B.他在填报中考志愿时,既想报省实验中学,又想报历城二中,总是见异思迁....,半天拿不定主意。

C.近年来,中国电信以先进技术为依托,随声附和....紧跟世界发展潮流,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就。

D.快速阅读,是一种阅读时刨根问底....,寻找关键词语以带动整体阅读的读书方法。

5.下面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2分)A.这个瓷器看来有五六百年的历史了。

2008七校联考答案

2008七校联考答案

2008届高三联合语文试卷(附答案详解)一、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

(15分)河南路桥的“魂”○1上海市区河南路(天目路-中华路)道路拓宽改建工程正在进行,工程的关节点——跨越苏州河的河南路桥也在此前进入拆除老桥、改建双向六车道新桥的施工,施工单位为了保留历史风貌,采用种种办法,要在造新桥时留住百年老桥的“桥魂”。

○2那什么是河南路桥的“魂”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有关。

○3河南路桥所在上海市区中部苏州河段,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上海被迫开埠时,此处设舢舨渡口。

从入黄浦江口的“外摆渡”算起,往里沿河,毗邻“外摆渡”的今乍浦路桥处叫做“里摆渡”、“二摆渡”,河南路桥这处渡口排行“三摆渡”。

同治十三年(1874年),公共租界工部局在此始造长62米的驼峰式六孔木桥,自然而然称“三摆渡桥”,一如著名的“外摆(白)渡桥”。

同年,华界闸北当局兴筑北河南路,即今河南北路南端北苏州路至七浦路一段。

○4光绪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1876年1月20日),洋商吴淞铁路公司擅自修筑上海市区到吴淞口的铁路,首先从上海市区至江湾区段铺轨。

光绪二年闰五月初九(1876年6月30日),该段约6.3公里铁路竣工。

而铁路上海市区的起点站就在苏州河三摆渡北岸东靠陆家宅、孙家宅(今虹口区乍浦路街道),西傍徐氏未园(粤商徐润私园,今闸北区街头绿地),南沿小浜(今七浦路),北邻陆家坟山(后为江西北路菜场),时称“上海火轮房”。

上海市民形象地唤铁路上开行的火车作“铁马”,北河南路遂得名“铁马路”,“三摆渡桥”随之改名“铁马路桥”、“铁大桥”。

○5光绪九年(1883年),原木桥已破损不堪,无法修理,租界当局拨银六千余两在原址另建宽31英尺(9.46米)、两侧有人行道的木桥替代,次年竣工。

与之同步,清廷上海地方官承袭我国沿海祭祀航海保护神——妈祖的习俗,在桥北堍建造宫阙,以妈祖之封号名为天妃宫或天后宫,木桥继有“天妃宫桥”、“天后宫桥”的俗称。

2024年高考语文试卷

2024年高考语文试卷

语文高考试卷一、语言文字基础1.下列交际用语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 )A.我校将于9月1日如期开学,相关事宜欢迎家长来函垂问。

B.拙作已经寄出,心中惶恐不安,望君哂笑之余不吝赐教。

C.感谢您的家父雪中送炭,明日我将从百忙中专程到府上致谢。

D.令郎不愧生在丹青世家,他的奔马图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的美满发射成功,在中国航天史上书写了光辉的篇章。

B.作家只有深深地扎根于生活的泥土里,才能写出反映时代的优秀作品。

C.由于汉字电脑录入技术的广泛运用,使人们书写汉字的机会越来越少。

D.能否彻底治理酒后驾车的乱象,关键在于有关部门严格执法。

3.下列各项中,作家、作品、人物的对应关系错误的一项是()A.曹禺——《雷雨》——周冲B.海明威——《老人与海》——桑地亚哥C.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米考伯D.施耐庵——《水浒传》——冷子兴4.对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手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①汗水在他那络腮胡根上聚成了一粒粒晶亮的露珠。

②军队驻扎一个月,没有动过群众的一针一线。

③他的日历上是工作,工作,工作,从来没有节假日。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古代诗文阅读:名篇名句默写补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

(1)《陋室铭》中,刘禹锡将自己的“陋室”与“,”相比,表现了他高尚的情操。

(2)《离骚》中屈原表达自己虽爱好修洁严于律已,但早晨被诟骂,晚上被免职的句子是:“,。

”(3)___________ ,隰则有泮,总角之宴,_________。

(《诗经·卫风·氓》)(4)_______________,而不知其所止;_______________,羽化而登仙。

(5)《登高》中,杜甫面对萧瑟秋景,以“,”两句,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羁旅之愁与孤独之感。

(6)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_______________。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_________。

两宋新格局ppt 华东师大版

两宋新格局ppt 华东师大版
想一想: 原因是什么? 江南
填字学史
历史是丰富多彩但又复杂曲折
体味丰富 探究复杂
• • • • • • • • • • • • • • • • • •
1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2 业精于勤,荒于嬉。—— 韩 愈《进学解》 3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增广贤文》 4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乾· 象》 5 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 修身》 6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荀子· 劝学》 7 志当存高远。—— 诸葛亮《诫外生书》 8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曹 植《赠白马王彪》 9 有志者事竟成。 ——《后汉书· 耿 列传》 11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杜 甫《望岳》 12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 子罕》 13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 告子下》 14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劝学》 15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吕氏春秋· 诚廉》 16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后汉书· 光武十王列传》 17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新五代史· 伶官传序》 19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 原《离骚》 20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盖棺。—— 陆 游《病起》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句名言出自谁的笔下?
你是否感到奇怪, 宋朝抗击西夏入侵时, 担当镇守边关重任的就 是宋朝一代文豪――文 臣范仲淹;杨家将与契 丹鏖战的时候,身后跟 着个文官当监军。你知 道宋朝为什么会出现这 种“重文轻武”的政治 新格局吗?学习了本课, 你就会知道答案了。
第十七课 两宋新格局

成都市第二十中学校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试卷

成都市第二十中学校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试卷

成都市第二十中学校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试卷一、选择题1.“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

”据考古发现,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被称为“旧石器时代”,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被称为“新石器时代”,处于旧石器时代的远古居民有()①元谋人②北京人③半坡人④河姆渡人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2.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的重要依据。

下图是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我们能了解到河姆渡人()①会制作陶器②掌握了人工栽培水稻的技术③会饲养家畜④掌握一定的绘画技术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3.海外华人常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是因为()A.炎帝、黄帝战胜了蚩尤B.海外华人散居世界各地C.华人是黄皮肤的黄色人种D.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4.学者考证,历史上的商族屡屡迁徙,最后一次迁徙后,定都二百多年,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成果。

这次迁徙的组织者是()A.商汤B.武丁C.盘庚D.商纣5.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共同举办的“殷墟文物里的晚商盛世”展览于2013年4月在国家博物馆开幕。

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是殷墟出土的()A.B.C.D.6.图1图2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趋势是A.诸侯争霸B.走向统一C.百家争鸣D.社会倒退7.中国历史上的一些著名战役,如桂陵之战、马陵之战等都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哪一特点A.奴隶制开始瓦解B.封建制度确立C.生产力飞速发展D.诸侯兼并争霸8.郭沫若说“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着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

”是因为春秋战国出现()A.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B.诸侯争霸局面C.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D.商业繁荣局面9.电视剧《芈月传》中有这样一个场景:“芈月的姐姐在前往秦国途中生病了,芈月拿着药方去买药,结果没有人看得懂药方,好不容易找到一个能看懂楚文的人,但是不敢配药给芈月,因为药材的剂量不对。

”在秦统一后,采取的下列措施中,哪些可以解决芈月遇到的上述问题()①秦始皇统一了车辆和道路的宽窄②秦始皇把小篆作为通行全国的标准字体③秦始皇统一货币,规定全国统一使用五铢钱④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把尺寸、升斗、斤两,作出整齐划一的规定A.①②③④B.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0.郭沫若说:“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叶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百家争鸣B.焚书坑儒C.商鞅变法D.修万里长城11.下表显示了东汉后期10个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这一现象反映的局面是A.经济繁荣B.政治清明C.社会动荡D.文化繁荣12.《史记·平准书》曾记载,汉武帝巡行全国时所用赏赐,帛一百多万匹,钱、金以亿计。

华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 商业的繁荣与城市生活

华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 商业的繁荣与城市生活

华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商业的繁荣与城市生活[教学目标]1.知道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内容和艺术风格;知道宋代城市的规模、特点;了解宋代基本的衣食住行以及娱乐、体育活动内容;初步了解中国钱币的发展过程,知道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产生在中国的宋代。

2.通过学习“清明上河图”,学会对多幅不同时期的历史地图进行对比,知道宋代城市的规模、特点,了解宋代基本的衣食住行以及娱乐、体育活动,同时理解宋代城市的发展是商品经济发达的结果。

通过学习“交子与会子”,初步了解中国钱币的发展过程,认识纸币的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理解为什么政府要统一管理钱币的发行,明白滥发钱币对社会经济的破坏作用。

3.东京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城市。

北宋出现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以此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与难点]重点:城市繁荣、交子。

难点:纸币的产生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说明:1.宋代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达和商业的繁荣,城市的繁荣和交子的出现,都是商品经济发达的具体体现,故本课重点。

2.宋代出现的纸币,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同时滥发纸币又会给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影响,如何理解发行纸币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为本课难点。

[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设计意图导入:两宋经济的发展,又促进了《五代辽宋夏金时期经济》。

观看地图,回忆两宋新格局中经济新格局的内容。

明确在时战时和历史条件下,两宋经济仍用多媒体展示经济图,引导学生回忆两宋新格局中经济新格局的内容,形成概念:经济发展——商品经济发达——城市繁荣。

复习两宋新格局中经济新格局的内容,使学生了解经济发展促进商品经济的发达,商品商业的繁荣和城市生活的变化。

地图册P29。

然在发展。

经济的发达是两宋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

城市的繁荣正是商品经济发达的表现之一。

促使学生整合知识,初步探究历史发展的规律。

《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

教材P114。

看图读图解,想象北宋时商业繁荣和城市发展的景象,引起赞叹,激发情感。

浙江省宁波七中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浙江省宁波七中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浙江省宁波七中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基础知识综合我们身边有很多历史遗留下来的名胜古迹、民间技艺、艺术形式、民俗活动、节庆礼仪等,都zhāng□显出独特的人文价值,承载.着人类的历史和智慧,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从存在形态上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如巧妙绝lún□的赵州桥、自出心cái□的苏州园林;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且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生动恢宏的《清明上河图》。

1.根据拼音写汉字。

(1)zhāng 显(2)巧妙绝lún (3)自出心cái2.请选出与“承载”中的载读音不同..的一项()A.三年五载.B.满载.而归C.怨声载.道二、名句名篇默写三、文言文阅读【甲】陆羽传陆羽,字鸿渐,复州竟陵人。

不知所生,或言有僧得诸水滨,畜之。

既.长,以《易》自筮①.,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

”始为姓名。

幼时,得张衡《南都赋》,不能读,危.坐效群儿嗫嚅若成诵状,师拘之,令剃草莽。

当其记文字,懵懵若有遗,过日不作,主者鞭之,因叹曰岁月往矣奈何不知书。

呜咽不自胜,因亡.去,匿为优人②.,作诙谐数千言。

天宝中,太守李齐物见,异之,授以书,遂庐火门山③。

貌侻陋④,口吃而辩。

闻人善,若在己,见有过.者,规切至忤人。

朋友燕处,意有所行辄去,人疑其多嗔。

与人期,雨雪虎狼不避也。

上元初,更隐苕溪,自称桑苎翁,阖门著书。

或独行野中,诵诗击木,徘徊不得意,或恸哭而归,故时谓今接舆⑤.也。

久之,诏拜羽太子文学,徙太常寺太祝,不就职。

贞元末,卒。

羽嗜茶,著经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

时鬻⑥茶者,至陶羽形置炀突⑦间,祀为茶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7课——两宋新格局(上)
上外附中林镇国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陈桥兵变”与北宋建立
理解:北宋“崇文抑武”国策的背景和内容
北宋“崇文抑武”国策对中国社会文化的深远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材料和小组讨论,逐步认识
1)除了传统的官修正史之外,一切诗词戏曲,小说志怪,笔记文集,考古材料都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途径。

尤其是文学作品在历史学习中的特殊价值。

2)“当时之简”和“后来之笔”的差别。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历史学习实践,逐步体味历史的学习方法不是枯燥的死记硬背,历史的学习要求我们调动很多已经学过的知识和我们的人生经验去探索、去感受,是一门充满智慧和乐趣的学科。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北宋“崇文抑武”国策的背景和内容;
2)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去了解历史
3)“当时之简”和“后来之笔”的差别。

难点:文学作品在历史学习中的特殊价值。

(三)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介绍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里对中国历史的划分:
第一帝国——秦汉王朝;第二帝国——隋唐王朝;第三帝国——宋元明清。

引出问题——黄仁宇先生为什么会这样来划分历史?
唐宋之间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究竟产生了哪些变化?
二、讲授新课
1、陈桥兵变,北宋建立,杯酒释兵权
教师讲述陈桥兵变的故事。

引申出自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武人跋扈,及至五代,梁、唐、晋、汉、周的政权大多由这类军事政变建立。

材料:五代十国割据地图
材料:“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尔。

”《新五代史·安重荣传》
教师提问学生宋太祖故伎重演,却为何赵宋能够绵延三百年?
学生很容易联想到“杯酒释兵权”。

这时教师的责任是引导学生认识“杯酒释兵权”不过是人事上的调整,更重要的是赵宋制度文化上的设计。

由此切入本课的核心——赵宋“崇文抑武”的国策。

2、集权中央,重文轻武
1)由《水浒》中的林冲曾官居“八十万禁军教头”,由此引出“禁军”的概念。

宋太祖强干弱枝,把所有精锐调集中央,地方只有老弱厢兵,以成内重外轻之势。

材料:唐玄宗天宝年间,全国总兵力约60万,地方节度掌握50万,中央直辖军10万。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宋代中后期全国兵力约有一百多万,而林冲官衔竟是“八十万禁军教头”。

2)以文官压抑武人,统辖武人,防范武人。

材料:学生比较熟悉的文官――包拯、范仲淹、欧阳修等人都曾担任过主管军事的枢密使。

摘录《宋史》相关人物的列传
材料:《水浒》中的清风寨副知寨花荣无论武艺如何了得,都必须受制听命于对军事一窍不通的正知寨文官刘高。

材料:还可以问学生岳飞为什么会被杀?很大程度上因为他在对金作战中,练出了一支完全听命他的“岳家军”,坏了朝廷的祖宗家法。

在朝廷眼中成了比金人更可怕的潜在威胁。

3)与对武人的压抑相对应的是对文人的优礼。

材料:唐代每科科举录取不过数十人。

白居易诗——“慈恩塔下题名时,十七八中最年少”
宋代动辄八,九百人乃至近千人。

唐代中试后还需经吏部试,宋代则中试即为天子门生可直接为官。

一旦得中状元,“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矣。

”——宋田况《儒林公议》
材料:文人做了官,待遇好,俸禄厚自不必说。

(《元丰寄禄格》记载宋代官员俸禄名目有职钱、贴职钱、折食钱、茶汤钱、厨食钱、薪、盐、马料、茶酒、厨料、公使钱等不下20种之多。


朝廷对他们还十分优容。

有传说太祖曾立誓碑“不杀言者与士大夫”,而综观有宋一代,这一点基本上也做到了。

(叶梦得《避暑漫抄》)
4)在“崇文抑武”的国策推动下,整个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也急剧变化。

材料:“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唐杨炯《从军行》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唐李贺《南园》
材料: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宋真宗(赵恒)《励学篇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学乃身之室,儒为席上珍;君看为宰相,必用读书人。

莫道儒冠误,诗书不负人;达而相天下,穷则善其身。

《神童诗》北宋汪洙编
材料:俗语“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
《水浒》里“贼配军”成了一句骂人的话。

“充军”当兵成了一种刑罚。

三、探究性学习
1.教师将所有列举材料以最简洁的标题形式呈现在一页PPT 上,然后提问学生——
“老师用了哪些材料来说明这段历史,你们能不能把他们分分类?”
(PPT上作如下显示)
宋太祖画像
唐末五代割据图
林冲禁军教头《水浒》
花荣副知寨《水浒》
包拯,欧阳修,范仲淹曾任枢密副使《宋史》
宋代科举考试图
状元荣耀《儒林公议》
宋代官俸《元丰寄禄格》
汪洙《神童诗》
宋真宗(赵恒)《励学篇》
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要让学生认识到,除了传统的史学著作之外,一切诗词戏曲,小说志怪,笔记文集,考古材料都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历史
2.教师提问——“在这些材料中哪些是当时人所留下,哪些是后人记载的?”
由此再引出第三个问题——
3.“《水浒》是元末明初的人所撰,老师在这里用来证明宋朝的历史妥不妥当?”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要让学生认识到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历史的旁证,但要加以辨析。

4.“如果你们想知道宋代的豆腐卖多少钱一斤,你们可以查什么书?”通过这个调侃式的问题让学生认识到,想要去了解古代社会生活的细节,小说戏剧,譬如《三言两拍》、《水浒》、《红楼》中所蕴含的资源远比正史的书志更为丰富生动。

5、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对上述史学方法问题做一总结
四、回家作业
教师向学生展示《清明上河图》,并提问如下:
1、《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哪条河?
2、大家数一数河上有多少条船?
3、这些船可能来自哪里?这条河又流向哪里?
提示学生你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查阅哪些资料来解答这几个问题。

(四)关于材料选取与教学过程的一点说明
二期课改要求教师教会学生通过史料去了解历史。

随之而来摆在教师面前的问题就是我们为学生提供什么样的史料?在很多堂教学观摩研讨课上,教师都为学生准备了大量古籍中的原始材料和新发掘的考古材料。

说实话,我对这些材料的教学有效性是深表怀疑的。

我认为如果我们要求学生通过史料去了解历史,那么我们为学生提供的材料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
1)这些材料应该是感性的,直观的。

一般说来,感性材料越丰富,越容易在学生头脑中形成鲜明、正确的表象。

而学生头脑中关于认识对象的表象越鲜明正确,通过抽象概括获得认识对象的理性认识也就越容易。

2)所提供的材料应该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有联系。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需要一系列的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等思维活动,需要充分利用已掌握的概念、判断、原则、理论。

抛开了思维加工过程,抛开了就有的知识结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只能是一种虚假的形式,只能是死记硬背概念、定理、理论的文字外壳,而很难真正理解认识对象的本质。

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探索,说到底其实就是利用已有知识结构中的知识生长点,去理解、融合新的认识对象的过程。

所以我所理解的历史教学过程应该包括三个步骤:
1)你们知道什么?
2)(教师引导学生去认识)你们知道的里面其实还有你们所不知道的。

3)你们又知道了什么?
上外附中的学生,总体而言知识面较宽,思维活跃。

语文课又要求他们熟读四大名著和唐诗宋词。

因而在讲授时,我特别注意从他们知道的历史故事中引申出他们不知道的涵义,从而完成知识的迁移。

有时在课堂上我也引导他们用自己知道的历史故事佐证教材的论断,从而自然而然地完成探究性学习的实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