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的装饰,绝妙的象征——谈玛蒂尔德的假项链和别理科夫的真套讲解
【课外阅读】玛蒂尔德为什么不知道项链是假的
【课外阅读】玛蒂尔德为什么不知道项链是假的谈到《项链》的主题,教室里炸开了“锅”:一个说“我不同意莫泊桑的人生‘虚幻说’,虽说世事难料,但如果玛蒂尔德少那么一点虚荣,也不会落得这样的下场”;一个说“什么下场?玛蒂尔德丢了项链,却找回了自我,这是命运的成全啊”;另一个说“如果命运这么成全你,你愿意吗?真是少年不识愁滋味……‘项链’是刺破小人物的命运的利剑啊”。
突然,一位同学站起来问:“老师,大家都在说‘项链’对玛蒂尔德命运的影响,可是,大家都知道项链是假的,而玛蒂尔德为什么不知道呢?”这一问,让我惊心:是啊,《项链》交给我们一个谜,对这个谜,主人公玛蒂尔德用十年的时间才解开,而作为读者、教师,“教”过多次《项链》,我为什么从未想过这个问题呢?文学作品的教学离文学作品阅读的堂奥到底有多远呢?王安忆在谈小说阅读的时候,强调“阅读是一种高级的娱乐活动,要付诸艰辛的劳动,在阅读中你付出了极大的热情,在作者、甚至于你与作者共同创设的迷境中寻觅、探险,那种快乐的高度是现代媒体不断制造与加深的感官刺激无法达到的”。
作为一名小说家,王安忆至少提醒我们小说教学有两条经验不能被忽视:第一,“阅读是一种高级的娱乐活动”,既然是娱乐,就不必要求自己或者别人一下子看出所谓的“有教育意义”的主题来,一篇好小说完全有可能是没有主题的,或者是难以概括主题的,好的文学作品往往告诉我们的是人生的多样性、复杂性,并把读者带入某种特殊的情境或情绪中去。
所谓一句话概括主题或者人物形象,往往是不懂小说的人的作为。
第二,“在作者、甚至于你与作者共同创设的迷境中寻觅、探险”,小说的迷境有时是作者与读者共同创设的,读者在阅读中并非只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故事的参与者,情绪的体验者,迷境的解析者,而解析的途径应该从小说提供的文字中去寻找。
“虚荣说”“虚幻说”“社会说”“小人物的悲欢说”……作为一种个人体验,无可厚非,若作为解析《项链》唯一的一把钥匙,就显然把阅读享受降低为“贴标签”的简单活动了。
玛蒂尔德的救赎——《项链说课》PPT课件
学情分析
目标分析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一问引新课 二问识人物 三问读人物 四问品人物 五问悟人生
2、在命运的十字路口,她是怎么选择的呢?
在文中找出关键词
关键词:
“十年”、“辞退女仆” “节省铜子”“刷洗碗碟”……
坚忍、勤劳
设计意图:把问题抛出去,再拉回来,形成某种落差、对比,来分析 人物性格的多面性。
.
11
玛蒂尔德的救赎——《项链》说课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目标分析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一问引新课 二问识人物 三问读人物 四问品人物 五问悟人生
第一步 小组讨论:探讨项链是怎么不见的(在哪里、为什么)。
设计意图:用一个问题对文本“中间开花”,避免串讲。
.
12
玛蒂尔德的救赎——《项链》说课
教材分析
能力。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6
玛蒂尔德的救赎——《项链》说课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目标分析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教法 启发式教学法 点拨式教学法
学法 精读和粗读相结合
探究式学习
.
7
玛蒂尔德的救赎——《项链》说课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目标分析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预习一:课前预习,完成作业
预习二:续写结尾
《项链》说课
.
1
玛蒂尔德的救赎——《项链》说课
《项链》说课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
2
玛蒂尔德的救赎——《项链》说课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目标分析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本课作用:引发学生的思辨和感悟,教育学生认识自我、提升自我
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试论《项链》中玛蒂尔德的真性情
应“ 当然可 以” 那 挂项 链 给她 时 , 她 跳起 来 , 住 借 “ 搂 朋友 的脖 子 , 热地 亲她 , 着 就 带 着 这 件 宝 物 跑 狂 接 了。 童 心 的 、 情 的 、 ” 纯 天真 的玛 蒂尔 德 跃 然 纸上 , 就 像 小孩从 家长 那里获 得 了梦寐 以求 的允诺 之后 的高
“ 发 出了惊喜 的叫声 。 佛来 思 节 夫 人 很 爽快 地 答 她 ”
个美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动人 的姑娘 ” 。她对衣 服 的要 求不 是很 高 ,
只求“ 样” 不 求名牌 。“ 像 , 只是 , 没有件 像样 的衣 服 , 我不能 去参加 这 个夜 会 。你 的 同事 , 的妻 子 打 扮 谁 得 比我好 , 就把 这请 柬 送 给 谁 去 吧。 这 一观 念 与 其 ” 丈夫也 是一致 的 。“ 做一 身份合适 的衣 服 , 在 别 的 你 场合也 能穿 , 朴素 的 ……” 很 最后 是花 了 四百法 郎的 积蓄去 找裁缝 做 了一 件“ 像样” 的衣服 。仅 仅是 找裁 缝做而 已。对 于首 饰 , 也 只求 “ 体” 不 求 名 贵 。 她 得 , 她 向朋 友佛来思 节夫 人借 首饰 时 ,在镜 子前 面试 这 “ 些首饰 , 豫 不决 , 知 道该 拿 起 哪件 , 下 哪 件 。 犹 不 放 ” “ 忽然她 在一个 青 缎盒 子 里 发 现一 挂 精 美 的钻 石 项 链, 她高 兴得心 也 跳起 来 了… …站 在镜 前 对 着 自己 的影子 出神好半 天。 终 于发 现 了一挂 合 意 的 , 自 ” 与 己匹配 的项链 。她对 衣服 、 首饰 的追求 , 有太 多 的 没 脂粉 气 、 宝气 、 俗 气 , 与浓 妆 艳抹 、 新 立 异 、 珠 庸 这 标 珠宝满 身 的女子 恰 好形 成 鲜 明的对 比 , 同 时展 现 也
“假项链”背后的真男人
“假项链”背后的真男人法国作家莫泊桑的《项链》享誉世界文坛。
我们都知道故事中的主人公玛蒂尔德由一个爱慕虚荣、娇气任性的女人最终成为为明确生活目标而脚踏实地奋斗的女性。
她是一个由外在形象美到内在精神美的女性,一个由错位到复位最终找到自我的女性,是一个变得美好、可爱的女性。
我认为她之所以能成功地完成这一巨大转变,是因为在她背后站着一位很优秀很爱她的丈夫,一个真正的好男人。
让我们一起重读《项链》,另眼相看路瓦栽先生。
一、超凡脱俗,懂得包容的男人在情节展开之前,有一段描写玛蒂尔德爱慕虚荣、不满现状,梦想上流社会生活的文字:每当她在铺着一块三天没洗的桌布的圆桌边坐下来吃晚饭的时候,对面,她的丈夫揭开汤锅的盖子,带着惊喜地神气说:“啊!好香的肉汤,再没有比这更好的了!”在当时的法国社会,像路瓦栽这样的小资产阶级庸俗、势利、虚荣、羡慕上流社会,成为一种风气,而他却是这样一个脚踏实地,在物质生活上很自足的人,他应该是一个超凡脱俗、淡泊名利的男人。
同样在这一节里,写到女主人公:由于伤心、悔恨、失望、困苦,她常常整天整天地哭泣……玛蒂尔德就是以这种心情这种表情来面对每天拖着满身疲惫下班回家的路瓦栽先生,可是路瓦栽先生却懂得包容,从不与她争吵。
他默默地包容着妻子的娇气任性。
二、善解人意,胸怀宽广的男人在借项链这一节开头:“然而,有一天傍晚,她丈夫得意洋洋地回家来,手里拿着一个大信封(请柬)。
”他为什么得意洋洋,是他自己热衷于参加这种活动吗?当然不是。
这是因为他深深地了解妻子的心思,他是为终于有机会实现妻子的梦想而得意洋洋,他深深地了解也十分地理解朝夕相处的妻子“伤心、悔恨、失望、困苦,整天整天地哭泣”的原因,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他积极地支持妻子的行为,并尽己所能帮助她实现愿望。
他是多么善解人意啊。
当妻子提出做一件长裙需要四百法郎时,他脸色有点发白了,因为他们生活并不宽裕,但是为了妻子的快乐,他毅然把自己预备买猎枪的钱拿出来给她做了裙子。
玛蒂尔德之美——《项链》的文本解读
论玛蒂尔德之美的现实意义——基于《项链》的文本解读摘要:语文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使学生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回归生活,增强学校生活的社会性,增进课程内容和学生成长的联系。
本文通过《项链》的人物形象和多元主题探讨在现代教育中去挖掘《项链》这一经典文本的人文意蕴来对学生产生积极的教育意义。
关键词:《项链》玛蒂尔德现代教育正文:莫泊桑的《项链》历来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对它的解读也日趋丰富。
它叙述了一个普通的小资产阶级的妇女玛蒂尔德为参加一次教育部长举办的晚会,丢失一挂向朋友珍妮借来的钻石项链,为买一挂一模一样的项链还给珍妮,从此背上了沉重的债务, 经过她和丈夫十年艰辛才全部清偿, 然而这时她意外地遇见了珍妮而又意外地得知那挂项链是假的的曲折故事。
在项链被引入国内的初期,马蒂尔德是一个爱慕虚荣的小资产阶级妇女,成为批判资本主义的反面教材。
然而经典之所以经典,因为它有独特的人文意蕴蕴含其中。
而作为语文教师,尤其是现代教育以素质教育为主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去挖掘这部经典作品对于学生的积极正面意义,让他们在学习这篇课文中,去建立健康向上的美好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从而达到语文的育人功能,同时也实现教育的根本目的——立人①。
一、勇于承担生活,靠自己的努力去赢得自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因为玛蒂尔德羡慕向往上流社会生活的不切实际的幻想,把马蒂尔德归属在爱慕虚荣上是不公平的,因为人有羡慕高层次的生活不应该指责,灰姑娘也会为晚会筹备衣服和鞋。
我们的眼光重点则倾向了在丢失项链面对惊恐的她,这时她面临着几种选择,可以赖账可以逃跑。
并且在晚会时大家都注意到她的美貌了,这其中教育部长也注意到她了,她完全可以凭借天生丽质而挤身上流社会。
但是我们这个玛蒂尔德她却辞掉唯一的女仆,搬到阁楼住,刷洗杯盘磨粗了她那粉红色的指甲,为着一个铜子一个铜子地省钱受嘲骂……。
高中课文项链练习题及讲解
高中课文项链练习题及讲解一、选择题1. 在《项链》中,主人公玛蒂尔德为什么想要借一条项链?A. 为了参加朋友的婚礼B. 为了参加一个舞会C. 为了参加一个葬礼D. 为了参加一个生日派对2. 玛蒂尔德借到的项链后来发生了什么?A. 被她不小心弄丢了B. 被她不小心弄断了C. 被她不小心弄脏了D. 被她不小心弄坏了3. 玛蒂尔德为了偿还项链,做了哪些努力?A. 卖掉了自己的房子B. 卖掉了自己的家具C. 卖掉了自己的首饰D. 卖掉了自己的衣物二、填空题1. 《项链》是法国作家_________的作品。
2. 玛蒂尔德借来的项链在舞会后_________,她不得不用十年的时间来偿还债务。
3. 玛蒂尔德的丈夫为了帮助她还债,不得不_________。
三、简答题1. 请简述《项链》中玛蒂尔德的性格特点。
2. 玛蒂尔德借项链的行为对她的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四、论述题1. 论述《项链》中项链的象征意义及其对玛蒂尔德命运的影响。
2. 分析《项链》中玛蒂尔德的悲剧是如何产生的,并讨论其对现代人的启示。
答案:一、选择题1. B2. A3. D二、填空题1. 莫泊桑2. 丢失了3. 辛勤工作三、简答题1. 玛蒂尔德是一个虚荣心强、渴望进入上流社会的女性。
她对自己的生活不满,渴望通过外在的装饰来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
2. 玛蒂尔德借项链的行为使她陷入了巨大的经济困境,她不得不通过辛勤劳作来偿还债务,这改变了她的生活轨迹,使她从一个虚荣的女性变成了一个勤劳节俭的妇女。
四、论述题1. 项链在《项链》中象征着虚荣和物质的诱惑。
它不仅是玛蒂尔德虚荣心的体现,也是她命运的转折点。
项链的丢失使她不得不面对现实,开始辛勤劳作,最终改变了她的人生。
2. 玛蒂尔德的悲剧是由于她对物质的过度追求和虚荣心导致的。
她为了一时的虚荣,不惜借债参加舞会,结果项链的丢失使她不得不付出巨大的代价。
这对现代人的启示是,我们应该追求内在的价值,而不是外在的装饰,避免因虚荣心而做出错误的选择。
对比中显深刻——《项链》玛蒂尔德形象浅析
对比中显深刻——《项链》玛蒂尔德形象浅析作者:刘廷富陈雪萍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上旬刊》 2020年第4期刘廷富陈雪萍刘廷富,陈雪萍,四川省宣汉中学教师。
莫泊桑的《项链》一直是中学语文传统名篇。
鲁迅曾评价说:“无论从形式、结构以及表现手法来看,都达到短篇小说的要求具有的高度。
”《项链》构思精巧,情节跌宕起伏而又出人意料之外,它以丢失项链为分水岭,让主人公玛蒂尔德在重重对比中展现其精神蜕变历程,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下层小人物无法掌握的运命,谱写了一曲撼人心魄的人性复苏之歌,给世界文学史留下了一个经典的文学形象。
首先是现实与梦想的对比。
小说开端即介绍了玛蒂尔德的身世及现实处境。
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却不幸生在一个小职员家里,没有陪嫁财产,也无法结识有钱的体面人;最后只得跟教育部的一个小职员结了婚。
面对着寒伧的住宅、破旧的家具以及没有漂亮服装、珠宝的现实,她不断地感到痛苦,常常整天地哭泣。
其实,她丈夫路瓦栽先生有着固定的职业,继承了一笔价值一万八千法郎的遗产;他们饭菜里常有炖肉,还雇了一个女佣,生活也算过得去了。
然而,在那个“美丽、丰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聪明,优美的姿质,温柔的性情,就是她们惟一的资格”的社会里,美丽而不安分的玛蒂尔德一心“想望着得人欢心,被人艳羡,具有诱惑力而被人追求”,想望着“过高雅和奢华的生活”。
因此她成天梦想着拥有那些装饰华贵的幽静的厅堂、陈设精致的宽敞的客厅,梦想着一边吃着由名贵餐具盛着的精美的晚餐,一边带着迷人的微笑听客人密谈。
尽管玛蒂尔德不安于现状,力图摆脱眼前寒酸、黯淡的生活处境,其愿望本身无可非议;但她那狂热梦想所表现出的追求的空洞与庸俗以及以美色为资本,都表明她内心向往的只是养尊处优、无所事事、以调情取乐的上流社会生活,仅限于满足追求物质享受的虚荣心。
她时时愤愤不平,埋怨命运不济,必然导致她一旦有机会就可能不顾一切地去满足其强烈的虚荣心,从而不可避免地把自己推向命运的极端:要么成功挤入上流社会,要么被生活摔得更惨。
【课外阅读】《项链》中对比手法简析
【课外阅读】《项链》中对比手法简析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结构小说、塑造人物,是众多小说大家及小说作者常用的手段。
十九世纪世界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的传世之作《项链》就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手法,很好地体现了小说的主题。
鲁迅评价这篇小说:无论从形式、结构以及表现手法来看,都达到了短篇小说要求具备的高度。
一、现实与梦想的对比玛蒂尔德是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小女子,嫁给了清贫平凡的小公务员路瓦栽先生,过着相对稳定、平淡、朴素的生活。
按理不应该讲究打扮,奢望纸迷金醉、过高雅的生活,然而梦想与现实强烈比照——面对寒伧的住宅,玛蒂尔德梦想住金碧辉煌、豪华奢侈的殿堂:宽敞的客厅,幽静的厅堂,华美的香气扑鼻的小客厅;面对黯淡的墙壁,她梦想华美的厅堂屋室中,装饰着东方的帷幕,张挂着古式的壁衣,上面绣着古装人物,仙境般的园林,奇异的禽鸟……面对低资雇用的勃雷大涅省的小女仆,她梦想成群的仆人在自己的大宅子里进进出出,忙忙碌碌,有的端庄雍容地站在厅堂的门口,随时听从她的召唤,有的(两个)穿着体面讲究的制服(短裤),也许还戴着古老高贵典雅的假发,悠闲地躺在宽大的沙发里打着盹儿;面对破旧的家具,她梦想着拥有高脚的青铜灯,使用宽大的椅子,陈设精巧的木器、珍奇的古玩;面对平淡封闭的日常生活,她梦想着下午五点钟的时候,她跟最亲密的朋友闲谈,或者跟那些一般女人所最仰慕最乐于结识的男子闲谈;梦想着得人欢心、被人艳羡、具有诱惑而被人追求;面对粗劣的饮食、粗陋的食具、她梦想着盛大的宴会、高贵的客人、迷人的自我,盛在高贵盘碟里的佳肴饮品……总之,玛蒂尔德的现实生活与她的理想生活格格不入,作者有意将其幻想放置在对现实的描写中体现,淋漓尽致地展示了人物的心灵现场,有力地揭示出爱慕虚荣的小资产阶级妇女空虚的内心世界,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过去与现实的对比如同一场春梦,玛蒂尔德如愿以偿地添置了体面像样的衣裙,借到了锦上添花的钻石项链,参加了梦寐以求的夜宴舞会,饱享了美满甜蜜的胜利喜悦,应该说此生无虚,前途有望,她终于可以让一个有钱的体面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从此可以平步青云,结交达官显贵,步入上流社会。
浅析《项链》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浅析《项链》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作者:王金凤来源:《语文教学之友》2009年第09期《项链》是莫泊桑短篇小说中的精品。
其精巧的构思,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然而《项链》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却很少有人提及。
在此,笔者不揣浅陋试作分析,以就教于方家。
一、通过对比,突显女主人公玛蒂尔德内心的痛苦,而这种痛苦又促使她一心向往着过高雅奢华的生活。
1. 梦想与现实的对比——心比天高,命如纸薄。
小说的序幕部分,作者采用第三人称叙述的语气,用墨如泼,不惜用了六个自然段,近千字的篇幅,介绍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的出身和境遇、梦想和苦恼。
细细读来,我们不难发现,玛蒂尔德的人生梦想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婚姻的梦想、生活的梦想、社交的梦想。
而这些梦想又与现实生活矛盾着冲突着,使她陷入了无穷无尽的烦恼之中。
(1)梦想中的婚姻与现实中的婚姻的对比。
婚姻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
有人说,婚姻是改变一个人命运的一次绝好的机会。
男人女人都是如此,女人尤甚。
这将决定你后半生将过什么样的日子。
美丽动人的姑娘玛蒂尔德梦想长大成人之后,嫁给“一个有钱的体面人”,并希望以此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然而现实的婚姻却是“只得跟教育部的一个小书记结了婚”。
请注意这里的“只得”一词,它充分地揭示出了玛蒂尔德内心的痛苦。
从中,我们不难读出她内心深处的——心不甘、情不愿和万般无奈。
(2)梦想中的生活与现实中的生活的对比。
玛蒂尔德梦想着“过高雅和奢华的生活”,小说以五个“梦想”对此作了淋漓尽致的渲染。
简而言之,就是住豪宅、着华衣、吃佳肴、呼奴使仆。
然而现实生活又是如何呢?“她不能够讲究打扮,只好穿得朴朴素素”。
她整天面对的是寒伧的住宅、黯淡的墙壁、破旧的家具、粗陋的衣料,还有那“三天没洗的桌布”,以及“那个替她做琐碎家事的勃雷大涅省的小女仆”。
面对这样的现实生活,她只有“痛苦”和“伤心”了。
(3)梦想中的社交渴望与现实中的社交活动的对比。
人不仅有物质需求,还有精神需求。
【课外阅读】伪机遇的双重色彩《项链》真假归位新探
【课外阅读】伪机遇的双重色彩——《项链》真假归位新探对于莫泊桑扛鼎短篇小说《项链》,已有许多评论者找到了各种文化支点对其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与解读,但笔者认为既然作为高中语文教材而选入莫泊桑的《项链》,我们不但不能被那些飘忽不定的解读视线所左右,而且我们还该回归《项链》作为中学语文教材所应体现的解读维度与情感力量。
七八十年代人们把《项链》解读为玛蒂尔德是一个富有小资产阶级虚荣心和追求奢华生活的悲剧女性。
我们说这种观点已遭到了当代越来越多解读的质疑,因为它只看到了玛蒂尔德不崇高的一面;只看到了她人生无奈结局的一面;只看到了她十年生活荡涤戏剧性的一面。
所以站在新课标人文关怀的基点上,我们有必要对玛蒂尔德的“虚荣”作进一步的救赎与探询。
应该说玛蒂尔德的“虚荣”并不能仅仅用阶级来界定,悲剧也并不能仅仅从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之中体现,我们说《项链》之所以具有世界性的阅读魅力与不朽的情感共鸣,它必然是超越阶级性而带有世界普遍性的。
况且,现代心理学也表明“虚荣”它本身是我们每个人人性中的一部分,它并不是小资产阶级所特有的专利。
应该说,“虚荣”本身并不带任何色彩,它是中性的。
所以,也并不是所有的“虚荣”必然会走向“悲剧”的人生。
纵观全文,其实玛蒂尔德的“虚荣”很简单,也很平凡,一个漂亮的少妇向往上流社会生活,其间,她经历了幻想阶段到实践阶段。
文中说“她生来就是为着过高雅和奢华生活的”,所以她对于住宅的寒伧,墙壁的黯淡,家具的破旧,衣料的粗陋感到苦恼,进而她梦想理想的生活状态是拥有幽静的厅堂,宽敞的客厅,精巧的木器,,珍奇的古玩以及跟最亲密的男朋友闲谈等等。
我们说这种生活虽然不崇高,但从人性趋乐避苦的角度讲,这也无可厚非。
或者可以说她有自己的生活追求和幻想的生活状态,这在当时法国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背景下是极其普遍正常的。
它没有突破法律的底线和道德的约束范围。
所以这种“虚荣”本身并不带任何破坏性与伤害性。
如果从象征意义上讲,我们甚至可以把这种“虚荣”理解为玛蒂尔德对于自身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层次提升的表现。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项链》导读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项链》导读
唐风
作为世界短篇小说巨匠的代表作,《项链》在艺术上是韵味无穷的。
莫泊桑巧妙地处理了几组对应的关系,使多种关系在相辅相成中既在突如其来的意料之外,又在真实可信的情理之中,给读者以思考体味的空间。
比如偶然与必然的关系,项链对改变玛蒂尔德生活的作用,就在于种种偶然中孕育了必然:因误会而借项链、用项链和丢项链是偶然,但实质上正是玛蒂尔德的爱慕虚荣和炫耀姿色使她在舞会上忘乎所以,为了不使别人发现她的真实身份和丈夫的寒酸相,舞会结束时她仓皇逃离,才忽略项链而丢失了它,而这一切都恰恰来自于她性格的必然。
在处理虚幻与现实的关系上,小说也自然妥贴:作者将玛蒂尔德舞会前对物质生活的向往虚写,将项链丢失后她生活的窘况实写,一虚一实恰到好处。
小说中真与假的关系也转换得非常微妙:玛蒂尔德参加舞会戴的是别人的项链,作为项链的主人她是假的;项链丢了她当真的赔上,而十年后才得知原来那项链本身就是假的。
这其中的真真假假是对普遍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虚伪和欺骗的最好讽刺。
小说结尾处,作者以隐喻的方式对全篇作了总结:
玛蒂尔德最初向往而不得的那些东西,就如同那挂项链,原来每一颗每一粒都是假的;而她用十年艰辛换来的这一挂,就像她真真切切领悟到的人生一样,每一颗每一粒都是真实的,只不过她付出的代价多了一些而已。
此外,作家还非常注意安排好伏笔,精心进行铺垫。
细心的读者可以发现,作品在描写玛蒂尔德向佛来思节夫人借项链、还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都有一种满不在乎的态度。
这里就蕴藏着一个暗示——那项链并不是什么值钱的首饰,最后再点穿项链是赝品,读者回味前事,恍然大悟。
这也是《项链》中的情节读来既出人意料而又合乎情理的重要原因。
《项链》主题的新思考
《项链》主题的新思考[作者] 江苏陈章明吴月清[内容] 莫泊桑的小说《项链》的主题,传统的观点是讽刺了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
不可否认,年轻时的玛蒂尔德确实具有很强的虚荣心,但随着情节的发展,玛蒂尔德命运的变化,作者对玛蒂尔德的态度由微讽而转向同情。
这种同情主要表现在下面四个“行为和动作”中:失项链――玛蒂尔德丢失价值四万法郎的项链,这个清贫的人家,无疑遭到了倾家荡产的厄运。
作者多次写到玛蒂尔德丢失项链后的神态:“她穿着那件参加舞会的衣服,连上床睡觉的力气也没有,只是倒在一把椅子里发呆,精神一点也提不起来,什么也不想。
”“她面对着不幸的灾祸,整天等待着,整天在惊恐的状态里。
”这些描写,不仅仅是客观的表现玛蒂尔德丢失项链的心态,也流露了作者对其不幸遭遇的同情。
赔项链――玛蒂尔德丢失了借来的项链,并未赖帐,而是决心赔偿。
他们为了买到一只与原来一样的项链,几乎跑遍了全城的珠宝店,终于在皇后街一家铺子里发现一挂与原先一样的项链。
作者在写他们寻找同样的项链时,不无同情地写道:“两个人都愁苦不堪,快病倒了。
”为了买回这挂价值三万六千法郎的项链,他们“签了好些债务,订了好些使他破产的契约”,“他顾不得后半世的生活了,冒险到处签着名,却不知道能保持信用不能”。
这些描写倾注了作者对玛蒂尔德的无限同情。
读者读到这里,也不能不为玛蒂尔德与其丈夫的困窘处境而担心,不能不为他们的诚信所感动。
还债务――玛蒂尔德为赔偿项链,欠下了一万八千法郎的债务,为了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玛蒂尔德在生活的底层苦苦挣扎着:“她穿得像一个穷苦的女人,胳膊上挎着篮子,到水果店里,杂货店里,肉铺里,争价钱,受嘲骂,一个铜子一个铜子地节省她那艰难的钱。
”“她丈夫一到晚上就给一个商人誊写帐目,常常到了深夜还在抄写五个铜子一页的书稿。
”这些描写,作者的同情溢于言表。
仅仅抓装她一个人坐在窗前,就回想起当年那个舞会来,那个晚上,她多么美丽,多么使人倾倒啊!”这样一句话,认为玛蒂尔德“仍对那片刻的虚荣念念不忘”,从而断定女主人公的虚荣心并未得到改变。
谈马蒂尔德的虚伪性
谈马蒂尔德的虚伪性导读:本文是关于谈马蒂尔德的虚伪性,希望能帮助到您!谈马蒂尔德的虚伪性朱炳菊莫泊桑的《项链》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名作。
作者以一条项链为线索展开情节,叙述了女主人公马蒂尔德的辛酸遭遇,通过她借、失、赔及最后得知项链是赝品的描写,深刻揭示了其爱虚荣、图享乐的庸俗浅薄心理,塑造了一个被奢侈淫逸的社会风气毁坏了的小资产阶级妇女形象。
马蒂尔德为了追求虚荣而毁灭了一生,她刚刚涉足于上流社会的舞会就被甩到了社会的下层。
造成她悲剧的根本原因是那个社会,而直接原因则是她自己的爱慕虚荣的性格。
在作品的第一部分,作者集中笔力展示了她羡慕贵夫人的豪华生活和渴望向上爬的心理,并深刻剖析了这种心理形成的原因,为马蒂尔德的悲剧命运提供了性格、心理上的依据。
她出生于一个小职员家庭,没有陪嫁的资产,也没办法结识有钱有势的体面人物,只得嫁给一个小职员。
这本来也门当户对,然而她却觉得降低了身份,“因为在妇女,美丽、丰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聪明,优美的资质,温柔的性格,就是她们唯一的资格”。
把美貌当资本,正是以美色为商品的资产阶级社会关系下形成的一种典型的社会心理,也是马蒂尔德全部悲剧的症结所在。
因为生得美,她便认为“生来就是为着过高雅和奢华的生活”,梦想“幽静的厅堂”、“精巧的木器”、“精美的晚餐”,厌恶小市民的寒伧、简陋的生活。
因羡慕贵夫人的头衔而不可得,使得她“伤心、悔恨、失望、困苦”,“常常整天地哭好几天”。
马蒂尔德的虚荣心理,在与丈夫路瓦栽的性格冲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莫泊桑对这两个人物性格的设计是颇具匠心的:既写出了他们共同的思想品质——都有着往上爬的强烈欲望,又写出他们性格上的差异。
小职员出身的路瓦栽平庸、节俭、讲实际,并沾有官场中的市侩气,不惜利用妻子的美色欣悦权贵、谋求高官厚禄,当然他也能适应寒伧的平民生活。
而马蒂尔德比丈夫更精明、爱虚荣、好幻想,梦想与现实在她心目中完全不能协调,她的丈夫,如同她那“粗陋”的衣服、“破旧”的家具及勃雷大涅省的女仆一样,在她心中是不占什么地位的。
换种眼光教《项链》
换种眼光教《项链》换种眼光教《项链》《项链》是高中语文教材里的传统经典篇目。
高中英语教材也选它做课文,学生在高一时已学过,对内容较为熟悉。
怎样学这篇小说呢?备课前,问一些与考试脱离干系的人对玛蒂尔德的看法,他们对她更多的是同情,是遗憾,而不是反感;课前,问学生对玛蒂尔德的印象,他们异口同声:“这是一个爱慕虚荣的女人。
”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看法呢?由此,我决定带领学生换一种眼光来赏读这篇小说。
首先,在男同学面前摆上问题①:假设两个年龄相同的玛蒂尔德站在你面前,一个是十年前的模样,一个是十年后的模样,你会喜欢谁?为什么?学生空前活跃,男同学权衡比较,女同学积极参谋,各自为自己寻找理由。
这一步实现了对玛蒂尔德形象的整体把握:她由一个漂亮、高雅、迷人、活泼、单纯、富于幻想的可爱的人变成了粗壮耐劳的、不爱梳妆打扮的、高声大气说话的普通人家的坚强、质朴、吃苦的妇人;而且,“善良、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始终贯穿着她的人生。
这就避免了学生片面看待玛蒂尔德:只将她定位为爱慕虚荣的人,而对其良好品质视而不见,就好比鲁镇的人认定祥林嫂是个不洁之物一样。
紧接着抛出问题②:《红与黑》中的于连,《包法利夫人》中的艾玛、《羊脂球》中的艾丽萨贝特鲁西,他们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可见,玛蒂尔德的悲剧不仅仅是因为她爱慕虚荣,还在于她只是现实社会中一个出身卑微的小人物。
这一问,使学生不再把玛蒂尔德的不幸仅仅聚焦于她的虚荣心,理解玛蒂尔德的悲剧在于混同了自己在生活中的角色,在时机未到、条件不成熟时企图超越现实,实现梦想。
将人物的命运置于现实社会中去审视,我们从文学作品中得到的人生启迪会更多。
问题⑤:玛蒂尔德的人生遭际,是不是启示我们今天必须恪守现实秩序,甘居下层、安于贫穷、过最平淡的生活呢?将学生眼光从19世纪的法国拉回21世纪的今天,明白今非昔比。
社会虽然仍是分阶层的,但也给那些勤于奋斗乐于奋斗敢于奋斗的人打开了一扇窗、提供了一些机会,我们今天的努力就是在改变自己的命运,只是千万别忘了:培养一个贵族至少需要三代人的努力!最后一个问题:莫泊桑对玛蒂尔德持什么样的态度?是讽刺?是同情?此问的目的在于回归文本,品味作者的感叹:“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化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人生变幻,命运无常,难以把握。
《项链》——玛蒂尔德人物形象赏析
《项链》——玛蒂尔德人物形象赏析[标签:标题]篇一:《项链》教案《项链》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作品语言分析玛蒂尔德性格特点。
2、理解人物性格的复杂与统一。
3、人物命运包含着的哲理思考。
4、探讨研究人物给人以多种解读的可能。
教学重难点:从人性的角度诠释玛蒂尔得这一人物,人物命运包含着的哲理思考。
课时:1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深情感慨地):她如昙花一现,她如流星一闪,她出尽一夜风头,她受尽十年辛酸。
今天,她离开法兰西,来到我们中间,与我们一起追忆那段似水华年??让我们一同走进承载着玛蒂尔德命运的《项链》。
——板书:项链二、初读课文,概括小说的情节这挂熠熠生辉的钻石相连,这个容貌娇俏的美丽女子,我们已经在英语课文中与她相识。
现在就请大家在预习的基础上重读小说,快速概括小说情节。
思考一下:a.这篇小说的线索是什么?b.围绕这个线索写了几件事?(学生读课文)这是一段让人唏嘘感慨的故事,哪位同学与我们分享一下所概括的小说情节呢?(学生回答问题)总结四字“借”“失”“赔”“识”。
板书:失赔项链借识三、通过作品语言,分析玛蒂尔德的性格特征。
生活和玛蒂尔德开了一个绝大的玩笑,就在她的幸福达到顶点时,项链丢了;花了十年光阴还了项链,生活又和她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项链是假的。
是什么造成玛蒂尔德这样的命运呢?让我们通过小说中的心理描写来一探究竟。
(1)新婚后的玛蒂尔德A、首先,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来美读小说的楔子部分。
请大家在欣赏的同时,体会一下这部分中哪个词语反复出现?B、(读完后)刚才我们已经随着玛蒂尔德畅想神游了一番,那么,这两段文字中哪一个词语反复出现?生:梦想。
(板书:梦想)C、梦想”可不可以换成“理想”?它表现了玛蒂尔德什么思想性格?生1:不能。
因为理想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之上的。
玛蒂尔德整天做白日梦,想入非非,又不去劳动创造,她的梦想完全是空想。
它表现了玛蒂尔德爱慕虚荣、追求享受的思想性格。
师:非常正确。
玛蒂尔德的梦想工程实际上是空中楼阁,它只可以给玛蒂尔德的虚荣心以片刻的满足。
莫泊桑《项链》:如果你没读懂玛蒂尔德的不幸,说明你还年轻
莫泊桑《项链》:如果你没读懂玛蒂尔德的不幸,说明你还年轻有些女子,天生丽质,妩媚娇柔,偏偏由于命运的阴差阳错,竟降生在清寒的工薪家庭,他便是此中的一人。
---《项链》莫泊桑《项链》是法国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
讲述了女主人公玛蒂尔德,弄丢了朋友的假项链,用十年时间,还清债务的故事。
小时候读《项链》,犹记得“这是一个讽刺女主人公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悲剧故事。
鲁迅先生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
可虚荣心,无论如何也算不上有价值的东西。
那么,故事中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呢?《项链》的故事背景,是19世纪虚荣浮夸、奢靡堕落的法国。
莫泊桑想撕破的,是玛蒂尔德面对贫穷和困境的诚实,以及不安于现状,努力生活的勇气。
1. 表面上是虚荣造成的悲剧,实际上是诚实带来的不幸玛蒂尔德出生在底层的工薪家庭,空有一副令人艳羡的皮囊,却无缘身披绮罗、头佩珠玉。
你的社交圈子,决定了你能遇到的人。
玛蒂尔德根本进不了上流社会的圈子,所以,只能心不甘情不愿地嫁给教育部职员。
玛蒂尔德虽然天生丽质,但自卑总让她在贵妇面前抬不起头。
于是,她每天陷入幻想,幻想自己也有漂亮的衣裳、珍奇的首饰;且宽敞明亮、金碧辉煌的住所。
丈夫不想妻子每天闷在家里郁郁寡欢,就带她去参加了教育部的晚宴,并花了400法郎,给玛蒂尔德购置了一条新裙子。
晚宴上,玛蒂尔德穿着新裙子、戴着借来的“项链”,压艳全场。
这个短暂的夜晚,让她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尊重和赞美。
但“城堡”终究还是不欢迎灰姑娘,晚宴过后,玛蒂尔德发现自己弄丢了朋友的项链。
她找遍所有地方,终无所获,最后不得不买了一条相似的真项链,偿还给朋友。
一条真项链需要36,000法郎,连本带利需要十年时间,才能勉强还清。
有人说,玛蒂尔德自作自受,如果她不虚荣,就不会去参加晚宴、也不会去借项链、更不会丢。
有因必有果,如果她不借项链,确实不会弄丢。
但紫陌却并不认为玛蒂尔德虚荣。
因为虚荣的人,一定会利用晚宴的机会,攀附上流社会的人;或是逼丈夫借钱给自己买一条珠宝。
项链中玛蒂尔德评析论文
项链中玛蒂尔德评析论文[论文关键词]项链玛蒂尔德真诚勇敢[论文摘要]多年来,人们对莫泊桑的小说《项链》中的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的看法贬多于褒,评论者给她定性为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小资产阶级妇女形象。
这样的判断是不够妥帖和全面的,作为一个年轻美丽的姑娘,她的虚荣只不过是爱美、追求美的表现,她对人生的态度是严肃而真诚的,相比之下,她内心真诚勇敢的高贵品质更值得我们赞赏。
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流传世间已百余年,至今仍脍炙人口,倍受青睐。
人们对小说中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的看法贬多于褒,往往把她看成一个虚荣心强、追求享乐的小资产阶级妇女,把她丢失项链后十年还债的辛苦看作是对她虚荣心的惩罚。
长期以来,她都是作为一个被嘲讽的对象出现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虚荣”的代名词。
玛蒂尔德真的是一个贪图享乐的坏女人吗?我认为这种看法是极为不妥当的。
那我们应该怎样去正确看待和评价玛蒂尔德呢?本文就这个问题作一些探讨和分析。
一、玛蒂尔德不应该被看成“虚荣”的代名词而备受指责。
1、玛蒂尔德的虚荣是出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何罪之有?爱慕虚荣,满足虚荣,从积极意义上讲,是对现实不满足而引发的。
玛蒂尔德是一个“漂亮动人的女子”,因为“没有陪嫁的资产”,也“没有任何一个方法使得一个既有钱又有地位的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后来只能“将就”着“和教育部一个小科员结了婚。
”所以她对现实状况不满意,也是情有可原的。
由不满而生出的对改变的渴求也是人生追求的一种。
玛蒂尔德因为“不能够讲究打扮,只好穿得朴朴素素,她觉得不幸”;为没能过着“高雅而奢侈的生活”而不断地感到痛苦;为“住宅的寒伧,墙壁的暗淡,家具的破旧,衣料的简陋而苦恼”。
回到我们现实中来,这种不安分的心态,这种追求更美好的东西的心理,又有什么过错呢?穷人想幸福,女人爱漂亮。
身为女人,谁不渴望能打扮得光鲜亮丽,出入各种高档场合,得到众人的爱慕,过着优雅的生活呢?热爱生活、追求更高品位的生活是无论哪个时代、哪个阶级的人最自然最正当的事。
美貌易改,虚荣难移——玛蒂尔德形象再分析(必修教学论文)
美貌易改,虚荣难移——玛蒂尔德形象再分析(必修教学论文)邓金平《项链》中玛蒂尔德的形象,现在一般的观点都认为,她虽然有极强的虚荣心理,不过丢失项链之后,就选择了勇敢面对,开始了脚踏实地的生活,并且经过十年的艰辛后,她已经“远离了虚幻的遐想,成了为生活目标而奋斗的女性”。
但丢失项链之后,玛蒂尔德是不是真的就已经主动把握自己,她的命运不再受到虚荣心理的支配了呢?在刚丢失项链时,玛蒂尔德害怕朋友把她当作一个贼,所以没有告诉朋友真相,而是借了巨额的高利贷买了一模一样的一挂赔给朋友。
对这一个情节的通常解读是,这表现出她的善良、诚信、质朴的本色,于是对她是大加赞赏。
但是让我不解的是,告诉朋友真相,这才是真正的直面事实、质朴诚信的表现,怎么对朋友说谎反倒说是诚信的呢?如果担心朋友说她存心要骗那昂贵的钻石项链的话,她只要一分不少地赔给朋友四万法郎就是了。
就算那是一挂真项链,朋友也是不会催逼她在短短十天内就拿出四万法郎赔偿的,更何况那不过是一挂假项链呢?即使佛来思节夫人也因为虚荣不告诉朋友真相,也绝不会又昧着良心让朋友还去背上利滚利的高利贷吧。
这样的话,玛蒂尔德也就不必背负许多让其破产的契约,也可以减轻许多“残酷的贫困,肉体的苦楚,精神的折磨”了。
为了不背上一个“贼”的名声,竟然显示出罕见的“英雄气概”来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如果不是被虚荣迷了心窍,这两者孰轻孰重,不是很容易分辨的吗?在经历十年的艰难,终于偿清一切债务之后,玛蒂尔德也已经显得老了,但她对那个舞会,依然是念念不忘。
当然这也无可厚非,哪一个女人对自己最美的那一刻不是终生不忘呢?不过她经过这些年的磨难,总是在最底层的贫苦妇人间斗智斗勇,总算是没有了如当初一般的迷狂梦想了,可是不幸的是,在公园偶然看见依然美丽的佛来思节夫人,又把她心底的虚荣心给激发出来,一定要去和佛来思节夫人说话。
现在有人认为玛蒂尔德之所以决定要和朋友相认,正表现出她已经拥有了一个“多么达观和坦然,多么平和的心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彩的装饰,绝妙的象征——谈玛蒂尔德的假项链和别理科夫的真套子
时间:2010-11-13 11:14:31 点击:64
核心提示:精彩的装饰,绝妙的象征——谈玛蒂尔德的假项链和别理科夫的真套子秦皇岛一中孙上法国著名的小说家漠泊桑与俄国契诃夫齐名,都是十九世纪享誉全球的短篇小说大师。
分别在短篇小说《项链》和《装在套子里的人》中运用了象征手法,两位大师通过外在的衣着服饰,寥寥几笔便勾画出人物的灵魂深处的东西来。
玛蒂尔德的项链和别...
精彩的装饰,绝妙的象征
——谈玛蒂尔德的假项链和别理科夫的真套子
秦皇岛一中孙上
法国著名的小说家漠泊桑与俄国契诃夫齐名,都是十九世纪享誉全球的短篇小说大师。
分别在短篇小说《项链》和《装在套子里的人》中运用了象征手法,两位大师通过外在的衣着服饰,寥寥几笔便勾画出人物的灵魂深处的东西来。
玛蒂尔德的项链和别理科夫的雨帽、雨鞋、雨衣、雨伞分别是奴役两人的心灵的锁链。
鲁迅先生曾一针见血地说:“在女子充当男子附属品的社会里,娘儿们的颈项上、耳朵上的链儿、环儿都是古代奴隶身上的链铐演化来的。
它们好像是富贵的象征,其实是苦难的标记。
”可以说《项链》中的这挂精美的假钻石项链正是虚荣的外套,苦难的象征。
戴上它,玛蒂尔德比所有的女宾都漂亮,高雅迷人。
“所有的男宾都注视她,打听她的姓名,求人给介绍;部里机要处的人员都想跟她跳舞,部长也注意她了”。
受到男人赏识,她感觉是最大的幸福。
她沉醉了。
但,这毕竟只是一个梦。
项链毕竟是假的,她也毕竟是个赝品贵妇。
这里“项链”与“虚荣”何其相似:一个华丽、精美;一个漂亮、高雅。
作者正是借助假钻石“项链”这个道具的虚伪的外表美,揭示了“虚荣”这华而不实的本质。
因为虚荣她“以虚充实”借项链,因为虚荣她兴奋、陶醉,因为虚荣一个如花的少妇变成了粗俗不堪的老妇。
更可悲的是三万六千法郎没有买下一个教训,十年的血汗没有使她彻悟。
有的时候,她坐在窗前,还津津有味的回想那
个舞会上,她是多么美丽,多么的使人倾倒。
这真是愚顽不化到了骨髓。
作者就是这样入木三分刻画了虚荣者的可悲性。
然而,她强烈的虚荣心源于错误的人生观——“她觉得她生来就是为着过高雅和奢华的生活”、“她觉得自己生在世上就是为了这些”;而错误的人生观又源于她生活的社会环境。
在那个社会里,人们崇尚金钱,贪慕富贵;而且女子是男子的附属品——“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好像由于命运的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
”言外之意,美丽动人就应该有好命运,就应该嫁个好丈夫。
所以,与其说是项链套住了玛蒂尔德的脖子,倒不如说是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的思想奴役了她的心灵。
与其说是项链毁了她,倒不如说是社会畸形的价值取向毁了她。
玛蒂尔德的虚荣心不是一种个别现象,而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尤其是法国十九世纪后期现实社会的产物,有普遍的典型意义。
不安份于辛苦劳动而得以糊口的小康生活,看不起比自己更穷苦的人,一心想上升为大资产者,而且希望走捷径,借侥幸的机会发迹,这是当时法国小资产者的劣根性的表现。
当然,只有少数小资产者获得了成功,而大多数小资产者在竞争中沦落到更加悲惨的境地。
《项链》嘲讽了这种追求虚荣的可鄙风气,可以说,主人公玛蒂尔德个人的悲剧就是法国当时社会的悲剧。
至于别理科夫这也是社会制度奴役下的畸形儿: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里,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他的用具:伞、表、小刀都装在套子里;他的脸也蒙着套子,耳朵也堵上棉花;坐马车支起车篷”。
总之是,把自己包在壳子里,一个套子里。
作者虽着墨不多,但可笑的外表,反映其丑恶的思想。
以“形”显“神”形神兼备。
这里靴子、雨伞等,象征了保守、腐朽、专制和禁锢。
他不仅要将自己的躯体和物品用套子套起来,而且连自己的思想、精神也要“套”起来。
政府告示、法令和保守报刊的文章,是他思想的惟一准则。
凡是脱离常规、不合规定的事他都要反对,甚至告密。
别里科夫不仅把自己的一切都藏到套子里,令人生厌的是,他连周围的一切也不放过。
“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来!”十多年来,教师、校长、甚至全城的人都战战兢兢的过日子,整个城市死气沉沉。
因此,别里科夫是可恶可憎的,他用一套无形的真“套子”,束缚、禁锢和奴役着整个社会。
人们之所以怕他,是因为他有着沙皇政府作后盾。
他所扮演的也正是旧制度、旧秩序、旧传统的卫道士的角色。
然而,作为一个小人物的别里科夫,他实际也是一个受害者,“套子”在危害别人的同时,也毁坏和扭曲了他正常的人性。
可见,这两个人物都是社会环境的牺牲品,作者通过象征的手法,借助“项链”“雨衣、雨鞋、雨伞等”道具,使其主观意图和客观效果形成强烈的反差,构成讽刺,在使人感到可笑可悲可叹的同时,去深思其根源。
这样写,不仅赋予了“虚荣”“专制、奴役”以形象性,生动的塑造了一个典型虚荣主义者和因循守旧、反动保守的套中人的形象,而且含蓄、耐人寻味,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效果,并在人类文学的词典里增添了两个代名词:项链—虚荣的代名词;套中人—因循守旧的代名词。
Tags:精彩绝妙别理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