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讲 中国人的生活智慧—儒教、佛教与道教
儒释道的思想与智慧
4、“智”。智者,知也,无所不知也。明白
是非、曲直、邪正、真妄,即人发为是非之心, 文理密察,是为智。
5、“信”。信者,不疑,诚实。就是“言出
由衷,始终不渝”。信字从人言,人言不爽, 方为有信也。诚心之意也,以诚居心,必然诚 实。处世端正,不诳妄,不欺诈者,是为信。
二、温良恭俭让:
温良恭俭让是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即处处 与人为善。温者貌和,良者心善,恭者内肃, 俭乃节约,让即谦逊。 温良恭俭让意思是温和、善良、恭敬、节俭、 谦逊这五种美德。 这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
一、禅宗让人保持一种“平常心”。禅宗认
为,每个人,不管他的根器如何,也不管他 是否犯过错误,其实他内在地具有佛性或真 如。人们只要化解执着,遂顺自然,护持真 我,那么,行住坐卧,无一不是真如,无一 不是解脱。保持这样一种自然的平常心,那 么,我们所看到的,无一不是“道”。 “道”不在人心之外,生活之外,就在人 心之中,生活之中。
三 佛家的智慧
佛教2500多年前由古印度 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 境内)的王子乔达摩· 悉达 多所创,19岁出家,30岁 得道。因为他属于释迦族, 所以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 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 东汉时自西向东传入我国。
佛教的智慧,就是用否定的方法,破除人们对宇宙 人生一切表层世界或似是而非的知识系统的执着, 获得精神的解脱和自由。佛家既讲“空”,又讲 “有”。所谓“空”,是启迪人们空掉一切外在的 追逐、攀援、偏执,破开自己的囚笼,直悟生命的 本性或本真。佛教的返本归极、明心见性、自识本 心、见性成佛之论及一整套修行的方法,是要帮助 自己或他人寻找心灵的家园,启发人内在的自觉, 培养一种伟大的人格。 佛家的成菩萨成佛陀,与儒家的成圣人成贤人,道 家的成至人成真人,都是一种道德人格的追求。
道教、儒教、佛教的理解及意义,道教与儒教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
道教、儒教、佛教的理解及意义,道教与儒教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第一篇:道教、儒教、佛教的理解及意义,道教与儒教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道教、儒教、佛教的理解及意义,道教与儒教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道教、儒教、佛教的理解及意义道教与儒教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
道教表面上是一种清静脱俗的宗教,它追求清静无为、远祸避乱、摒弃是非、淡泊致远,是最典型的农耕文化的产物。
实质上,道教不是宗教,而是政治,既是对儒教的反叛,也是对佛教传入的抵抗,道教实际上是无为即有为的人生。
佛教的传入,本质上是对传统文化中缺少宗教精神信仰的一种补充。
由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强大,佛教只能是迅速地被中国化,不但没有影响儒教的地位,反而进一步强化了其政治化教义。
儒释道最终还是走向了普世意义的三教合一。
正因如此,民众对出世和入世的概念也已经逐步模糊起来。
(注)以往论儒释道,大多都是将其作为宗教来以教论教。
在此,我主要是将其放在传统文化思想的历史坐标中,进行深入研究与思考,着重解读其文化思想意义。
注:一般认为,研究宗教,一般采取由内而外,分为四个层次,即,信仰(如道教的道学与神仙信仰)、教义(经典)、教团、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紧密联系)。
本文不是从宗教本身的起源、发展、特征等顺序,而是从最后一个角度为主进行的解读。
一、山寺月中寻桂子——游方之外与游方之内首先想提出这样几个疑问:第一,中国这样一个表面上看没有宗教信仰传统的国度,为何会产生出所谓的道教却又不真正以之为精神信仰式的宗教,并且虽然引入了佛教,却又成不了国教,而仍要由儒家再去起国教的作用?这些虽然都表明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总体特征,但具体的内涵是什么?这显然只有深入思考研究分析,才能得出确切的答案。
因为,截止目前,我们还没有看到过一个清晰的解释。
第二,有一个问题还是要提前谈到,我们知道,中国的道教一般认为是东汉时产生的,几乎是与此同时,佛教传入中国,这仅仅是一种巧合吗,还是有什么格外的意义?第三,还有一个问题,既然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色是儒家伦理文化,为什么鲁迅先生还要十分尖锐地指出:中国人的根柢是道教?这是不是一个矛盾的说法?对于这三个问题,本章各节都试图予以回答。
如何理解中国三大传统思想精髓: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
如何理解中国三大传统思想精髓: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儒、释、道三家各自发展,各有传承,统贯着学术与文化的命脉。
后世的仁人君子也都在这种文化氛围中修身立人,做着出世入世的事业。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三家思想始终是在矛盾斗争与融合渗透中发展,犹如三枝奇葩,各彰异彩,相互辉映历代也多认为三者之间有着彼此补充的作用,故有所谓“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的说法。
道家追求自然无为、返璞归真,涤除玄鉴,潇洒旷达,体现了机敏做人的学问。
不是追求阴谋诡计,也不是一味圆滑世故,而是一种智慧和谋略,它既防止别人伤害自己,同时也能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广交人脉,左右逢源,事事畅通无阻。
儒家讲究持重、勤谨、正气、担当以及自省、中庸的为人处世之道,体现了中正做事的学问。
这种心态,让人圆融通达,变得具有影响力和号召力,成为社会精英。
佛家主张四大皆空,慈悲宽大、包容忍让,视世间万难为无物,不怨天尤人,从自然,呈本性,体现了超脱修心的学问。
有了这种心境,人就会变得豁达而坚强,远离仇恨,避免灾难,获得人生的成功。
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一本厚重的智慧书,那么,道家智慧是最机敏的一页,儒家智慧是最中正的一页,佛家智慧是最超脱的一页。
学习了解儒、释、道三家智慧,帮你全面地解读其思想精华,把传统智慧运用于现代生活中,在做人、做事与修养心性方面为你提供帮助和借鉴。
时代在变化,如何做人、如何做事,这都需要我们去探索和思考。
纵贯儒、释、道三家智慧,撷取道家、儒家、佛家中最经典的人生智慧,以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
涉及现代人最关注的人生问题,诸如财富、事业、管理、家庭、处世、人际、进退、修心以及养生等方面。
这是一个竞争的时代,也是一个成大事的时代,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如果你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那么你只不过徒有满腹经纶而无所用处如果你一味老实耿直,不懂应变之道,那么你也只能处处碰壁,逃脱不了平庸的魔掌。
佛教、道教、儒教的区别
佛教、道教、儒教的区别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而共撑中华传统文化大厦的三大支柱,当为儒、道、佛三家。
历史上有儒家治世,道家治身,佛家治心以及儒家入世,道家隐世,佛家出世之评论,这大体上反映了儒、道、佛三家的基本特质和彼此差异。
儒、道、佛三家虽各有所重而相径庭,然仍能融合会通,相济相补,构成彼此共存共荣的文化格局,长期以来支配和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
第一佛家讲“超世”,道家讲“出世”,儒家讲“入世”佛教主张“无生”,认为现实对人来说都是苦海。
对现实人无能为力,所以要忍受和超脱----即“超世”。
要忍受和超脱,就要放弃各种欲望,追求超脱生死轮回的"苦海"而进入无极乐世界。
佛教主张舍弃对现实物质的追求,注重精神的修持和对来世的向往。
道教认为,个人修养的提升乃至成仙明道,根本在于个人的修炼,跟别人没有关系,主张远离人群到深山老林找块地方修炼。
道教的修炼方法上也充分反映了道教的“出世”思想。
道教运用内丹和外丹进行修炼。
所谓内丹就是气功,外丹就是服用长生不老药。
而修炼内丹和外丹都是个人的事,秘密的事,需要远离社会,所以,道教是主张"出世"的。
儒家是主张参与社会的,而且主张个人的自我完善是在参与社会的过程中才能实现。
比如儒家的人生目标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际上是把人自身的发展与对家庭、社会的贡献紧密联系在一起了。
所以儒家是主张"入世"的。
第二佛家重心理,道家重生理,儒家重做人佛教对“心”的诠释,有诸多层次的分析说明,更用许多的比喻来阐释我们的心,进而教导我们如何找心、安心、净心。
“心理学”西文原意为“阐释心灵的学问”,后来引申为“研究人类自身问题的行为科学”。
这种发展演变符合佛教对宇宙人生的阐释,所谓“心能生万法”。
佛教从心的角度概括世界万物的一切,并对人的行为问题进行根本性的探讨与阐释,因此,佛教早已构建一套成熟的心理学知识体系。
佛教的教义几乎都在谈心,在诸多经论中随处可见,其中以“唯识学”对人类精神的分析,最具现代心理学色彩。
中国的佛教与道教传统
中国的佛教与道教传统中国是一个多元宗教共存的国家,其中佛教与道教是两个重要的传统宗教。
这两个宗教源远流长,对中国社会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以历史演进、教义与信仰实践、文化与艺术等方面,探讨中国的佛教与道教传统。
一、佛教传统佛教是在公元1世纪中叶传入中国的,起源于印度。
佛教以释迦牟尼所创立的教义为基础,强调“四谛八正道”等核心教义。
在中国,佛教逐渐与本土的宗教信仰相融合,并形成了独特的传统。
1. 历史演进佛教传入中国后,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兴盛与衰落。
在东晋时期,佛教得到了皇室的庇佑,出现了大量的佛教石窟和寺庙。
唐代是中国佛教的黄金时期,佛教在社会上得到广泛的认可与推崇。
然而,在后来的历史时期,由于政治与社会的变迁,佛教在中国遭受了一系列的打击与挑战。
2. 教义与信仰实践中国佛教的教义包括“三宝”(佛、法、僧)的理念、六度、业果报应等。
信众在实践中,通常会以礼佛、念经、作禅修等方式来表达对佛教的虔诚信仰。
除此之外,寺庙也成为信仰实践的重要场所,信众通过参与寺庙的活动,来寻求内心的平静与超脱。
3. 文化与艺术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不仅带来了教义与信仰,还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文化艺术。
佛教艺术包括雕塑、壁画、佛经书法等形式,这些艺术作品不仅具有宗教意义,还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道教传统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起源于先秦时期。
道教的核心教义是道家思想,强调追求自然与道的合一,追求身心灵的平衡与和谐。
1. 历史演进道教在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多个时期的发展与变迁。
先秦时期,道教的思想逐渐形成,与儒家思想等同时并存。
隋唐时期,道教得到了皇室的支持,形成了独立的教派体系。
宋明清时期,道教经历了一系列的兴盛与衰落。
2. 教义与信仰实践道教的教义主要包括道、德、真人等概念,并强调修炼与行善的重要性。
道教信众通常通过炼丹、修道、举办庆典等方式来实践自己的信仰。
道观是道教信仰的重要场所,信众会前往道观祈福、参与道教仪式。
儒家,道家,佛家的文化区别。
儒家,道家,佛家的文化区别。
一.佛、道、儒三家的区别儒学:以教化为核心。
道学:以治理为核心。
佛学:以大爱为核心。
1.文化主旨儒家文化——进取文化。
道家文化——规律文化。
佛家文化——奉献文化。
2.做人标准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
道家文化——领悟道、修养德、求自然、守本分、淡名利。
佛家文化——诸恶莫做、众善奉行、遵守十戒、心灵安定、运用智慧。
3.人生观儒家文化——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道家文化——顺其自然、自我完善。
佛家文化——慈爱众生、无私奉献。
4.世界观儒家文化——世界是展现才华的舞台。
道家文化——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境界。
佛家文化——相由心生,世界就在自己心中;一念之差,便可创造地狱、极乐。
5.价值观儒家文化——在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道家文化——以完善的自我带动和谐的社会。
佛家文化——在为他人献爱心、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
6.哲学倾向儒家文化——入世哲学。
道家文化——出世哲学。
佛家文化——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业。
7.物质食粮对精神食粮的比喻儒家文化——主食(如米饭、馒头等),不吃就会饿。
道家文化——副食(如各种炒菜、汤羹等),不吃没滋味。
佛家文化——水果(如:苹果、香蕉等),不吃不甜蜜。
二.佛、道、儒三家的联系佛、道、儒'三教合一',道家证修,儒家证守,佛家证悟,所证为心,心为何物,乃为华夏。
三教一家,共谋华夏!'三教合一'思潮,自明朝中叶起在中国的知识分子阶层就产生了,到清朝康熙朝甚至成为国策。
佛、道、儒三家有共同点,三家都认为'心'很重要,佛教的心纯粹是思辩的产物,道教的心比较具有物质的概念,儒家的心学是介于两者之间。
<1>佛教一般被认为是在中国才从原始佛教发展到了顶峰,而中国佛教的顶峰是以禅宗为代表的,在明朝时禅宗理论发展已经非常成熟了,禅宗的佛学理论核心就是关于'心'的理论.禅宗认为成佛实际就在人的心中一念之间,而不是别的什么.换句话说佛教的“顿悟”就是心的顿悟.所以禅宗认为'心'在实现佛教最高目标涅磐的过程中是最关键的。
儒释道的人生智慧
儒释道的人生智慧儒家、道家、佛家是我国文化史上三种重要的思想资源与思想传统。
中国人文精神,尤其表现在人生智慧上。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的人生智慧是德性的智慧,礼乐教化的智慧,通过修身实践的功夫,尽心知性而知天。
道家老子、庄子的人生智慧是空灵的智慧,逍遥的智慧,超越物欲,超越自我,强调得其自在,歌颂生命自我的超拔飞越,肯定物我之间的同体融和。
佛教的人生智慧是解脱的智慧,无执的智慧,启迪人们空掉外在的追逐,消解心灵上的偏执,破开自己的囚笼,直悟生命的本真。
儒释道三教的哲学,充满了普遍和谐、园融无碍的智慧,在今天仍有其价值与意义。
一儒家的人文关怀与价值信念孔子揭示了中华文化的价值理想,肯定人的文化创造。
孔子人文观的核心是“仁”。
“仁”的内涵包括物我之间、人人之间的情感相通、痛痒相关,即社会普遍的同情心和正义感;孝悌是“仁”的基础,“仁”是把孝敬父母、敬爱兄长之心,把父母子女兄弟之亲情往外一层层推扩,推己及人;“仁”不仅是社会的道德标准,更是作为道德主体的人的道德判断、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道德是真正显示人之自我主宰的行为,道德是自己对自己下命令,即不是听任他律的制约或他力的驱使。
孔子是世界上最早认识道德主体性和道德自由的文化伟人之一。
孔子仁道是人文主义的价值理想。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什么是“仁”呢?仁就是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通达,也要使别人通达。
人们都可以从当下的生活中一点一滴地去做,这是实践仁道的方法。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君子终身奉行“恕道”:自己所不想要的东西,决不强加给别人。
这里强调的是一种宽容精神,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
仁道的价值理想,尤其体现在人在道义与利欲发生冲突的时候。
孔子不贬低人们的物质利益要求和食色欲望的满足,只是要求取之有道,节之以礼。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第九讲 中国人的生活智慧—儒教、佛教与道教 PPT课件
中国人的文化精神:儒道佛互补
• 孔子的教育关注人的道德本性的培养。他 不把神和哲学神秘化,他谈论平白的日常 感受,这不可能将它置于一个神的地位。 因而在中国人的信仰中,留下了一个巨大 的真空,佛教和道教深入其中,填补了大 众的想像和大众的信仰。在儒教、佛教和 道教中,儒教影响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模 式最为深远。
儒释道三教异同
• 西方学者评出“东方三大圣人”,第一是 老子,第二是孔子,第三是六祖慧能,正 好代表了中国三教:以孔子为代表的儒教 ,以老子为代表的道教,以禅宗六祖慧能 为代表的中国佛教。
• 儒教最主要的是一个字:“伦” 。道家的 核心是“命”。佛家讲的是“见性”。
• 孔子
• 老子
• 慧能
• 儒家是尽“人道”,释家求“佛道”,道 家穷 “天道”。 • 儒家讲“治世”,道家讲“治身”,佛家 讲“治心”。
道教
• 道教的创始人老子是世界上最有智慧的哲 学家之一。他的著作《道德经》包括大量 的警句,尽管只有五千字。水是道家品格 的象征,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 《老子》第六十七章:“我有三宝,持而 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 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 ,故能成器长。”
• 林先生有一句名言:“若为女儿身,必做 木兰也”。
• 如果把《京华烟云》比作《红楼梦》,那 么姚木兰便可说是集林黛玉的才智、薛宝 钗的从容、史湘云的风姿于一身的人物。 大方、理性、宽容、大度、智慧,坚毅、 仁慈、琴棋书画无一不晓,集道家文化、儒 家文化与西方文化于一身的理想女性。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有平常心的莫须有先生
文学作品中的禅、道人物
道家女儿姚木兰
(林语堂《京华烟云》)
儒家道家佛家智慧
案例(àn lì):
文天祥被俘之后囚禁三年,元世祖忽必烈对其极为尊敬和器重,将丞相职 位虚置三年,等他回心转意.但文天祥坚决不降.被赐死. 战场上的视死如归,只需一时(yīshí)之勇;而三年不该初衷,则非大仁大勇大义者 不能. 人生在世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第七页,共63页。
种事物? 3.有了工作,没有了钱,你是什么人? 4.你愿在生活中增加哪项活动,以获得更多的快乐? 5.你最崇拜的人是谁?为什么?
第八页,共63页。
的确:剥离我们身上一切外来物(地位,职务,金钱)之后我们还剩下了什么? 安德鲁·卡耐基的名言. 死亡是最大的平等.儒家的“德治”之道还体现在对生命价值得终极思考(sīkǎo)
一 儒家(Rújiā)的管理智慧
(三)恪守“中庸”的处世之道 1.中庸是和谐的艺术
孔子以一句话:“过犹不及”来概括中庸之 道。
中庸之道还被后世儒家概括为世界的普遍规 律。
认为它不仅体现了事务发展运行的规律,也 构成了人们实践必须尊崇的
普遍原则。
第十八页,共63页。
一 儒家的管理(guǎnlǐ)智慧
上, 会对现代人有一个启示. 人生最受教育的场所是哪里? 人生的伟大与平庸.在“立德”中超越死亡.
第九页,共63页。
一 儒家(Rújiā)的管理智慧
(二)“以和为贵”的待人之道 “以和为贵”是儒家(Rújiā)管理思想中的重
要理念. “礼之用,和为贵” 《论语·学而》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
第十六页,共63页。
一 儒家(Rújiā)的管理智慧
(三)恪守“中庸”的处世之道 “中庸之为德也” 1.中庸的含义: 中:有中正,中和,不偏不倚(bù piān bù
八张图让你看明白:中国三教“儒、释、道”
八张图让你看明白:中国三教“儒、释、道”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三教“儒、释、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三家思想犹如三枝奇葩,故有所谓“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的说法。
儒家提倡“仁礼安邦”,道家提倡“无为而治”,佛家提倡“万法皆空”的人生哲学,我们可以从中修炼正确的行为,良好的哲学,健康的心态。
所谓儒释道,就是儒家、佛家和道家三家。
儒、道、佛学说为中国文化之国粹命脉,其根本核心是:倡导善良,尊重天体自然,传播改造世界,增进人类文明的理论,让人们在社会实践生活中,遵守规律,平等进取,使世间生活更和谐美好。
儒、道、佛学说各成体系,博大精深;三家学说并不对立,好学者如能融会贯通,兼容并取,就更能在实际社会生活中,得舍有度,成全自己。
儒释(佛)道三者都让人们明白人生的真谛。
三家犹如三才离不开三光。
历史的实践证明,儒释道之三家,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儒家讲天理,道家讲论道,佛家讲如法。
儒家讲入世,道家讲出世,佛家讲救世。
儒家讲天命,道家讲自然,佛家讲解脱。
儒家求君子,道家求逍遥,佛家求自在。
儒家弃小人,道家弃造作,佛家弃烦恼。
儒家表现于礼,道家表现于真,佛家表现于戒。
为人处世核心: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
来源:网络
编辑:文化与体育(healthbeing)
转载请注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儒家、道家、佛学禅宗在实现人生的意义 儒家、道家、 目标本质上是一致的, 目标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追求一种永恒 的理想境界,然后上升为一种信念, 的理想境界,然后上升为一种信念,上升 为精神力量对生命的永恒支撑。 为精神力量对生命的永恒支撑。 • 但从境界高远的层次上看,佛学禅宗高于 但从境界高远的层次上看, 道家,道家高于儒家。 道家,道家高于儒家。 • 从人的感性实践和生存现实看,儒家强于 从人的感性实践和生存现实看, 道家和佛学禅宗,更具现实性和实践性。 道家和佛学禅宗,更具现实性和实践性。
有平常心的莫须有先生
(废名《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 废名《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 废名
• 莫须有先生小时喜欢乡间塘里看打鱼,天旱时塘 莫须有先生小时喜欢乡间塘里看打鱼, 里的水干了,鱼便俯手即是, 里的水干了,鱼便俯手即是,但其欢喜不及拣柴 喜欢看落叶,风吹落叶成阵, 。喜欢看落叶,风吹落叶成阵,但其欢喜不及拣 喜欢看河水,大雨后小河里急流初至, 柴。喜欢看河水,大雨后小河里急流初至,但其 欢喜不及拣柴。喜欢看雨线, 欢喜不及拣柴。喜欢看雨线,便是现在教纯读国 语课本,见书上有画, 一条线,一条线。 语课本,见书上有画,有“一条线,一条线。到 河里,都不见”的文句,也还是情不自禁, 河里,都不见”的文句,也还是情不自禁,如身 临其境,但其欢喜不及拣柴。喜欢看果落, 临其境,但其欢喜不及拣柴。喜欢看果落,这个 机会很少, 机会很少,后来在北平常常看见树上枣子落地了 但其欢喜不及拣柴。明月之夜, ,但其欢喜不及拣柴。明月之夜,树影子都在地 只知解道春来瘦,不道春来独自多” 下,“只知解道春来瘦,不道春来独自多”,见 着许多影子真个独自多起来了, 着许多影子真个独自多起来了,但其欢喜不及拣 柴。
儒教
• 儒教是一种普通情感的宗教。要学会如何与人相 儒教是一种普通情感的宗教。 未知生,焉知死? 处。 “未知生,焉知死?” 他避而不谈超自然的 东西。 东西。 • 孔子有一段金玉良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有一段金玉良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所有的教导都与人的道德修养相关。 ”孔子所有的教导都与人的道德修养相关。 • 他教导的两件事非常特别:一是教育和训练。包 他教导的两件事非常特别:一是教育和训练。 括原则、服从、爱和奉献,以及责任。 括原则、服从、爱和奉献,以及责任。二是认为 法律与政治是表面上的, 法律与政治是表面上的,社会秩序必须基于个体 的培养。从皇帝到老百姓, 的培养。从皇帝到老百姓,最根本的就是要提高 自身的道德修养。要是这个基础破坏了,齐家、 自身的道德修养。要是这个基础破坏了,齐家、 治国、平天下是不可能的。 治国、平天下是不可能的。
儒释道三教异同
• 西方学者评出“东方三大圣人”,第一是 西方学者评出“东方三大圣人” 老子,第二是孔子,第三是六祖慧能, 老子,第二是孔子,第三是六祖慧能,正 好代表了中国三教: 好代表了中国三教:以孔子为代表的儒教 以老子为代表的道教, ,以老子为代表的道教,以禅宗六祖慧能 为代表的中国佛教。 为代表的中国佛教。 • 儒教最主要的是一个字:“伦” 。道家的 儒教最主要的是一个字: 核心是“命”。佛家讲的是“见性”。 核心是“ 佛家讲的是“见性”
平常心
• 平和、平等、平淡、随缘、随性,远离僵硬 平和、平等、平淡、随缘、随性, 与执着,家常、琐碎,回归原生态的真实。 与执着,家常、琐碎,回归原生态的真实。 • 叶问为人极为低调,与世无争 。生活本身的 叶问为人极为低调, 琐碎在一种精神的涵泳下成了“ 琐碎在一种精神的涵泳下成了“道”的显现 。 • 拳打日本兵,帮助棉花厂工人练武自卫,决 拳打日本兵,帮助棉花厂工人练武自卫, 虽然叶问小心谨慎, 斗三蒲 ……虽然叶问小心谨慎,生怕惹祸上身 虽然叶问小心谨慎 他无心做英雄,但是在环境的压迫下, ,他无心做英雄,但是在环境的压迫下,他 必须在人世间有所但当。 必须在人世间有所但当。
佛教
• 佛说痛苦源于人对欲望的追求。一条解脱的道路 佛说痛苦源于人对欲望的追求。 就是不断地克服掉肉体的欲望, 就是不断地克服掉肉体的欲望,从而获得内心的 宁静。 宁静。 • 大乘佛教在中国和日本盛行。缅甸、泰国和斯里 大乘佛教在中国和日本盛行。缅甸、 兰卡信仰小乘佛教。 兰卡信仰小乘佛教。 • 佛教说人生是一个生死轮回的圆圈,我们现在为 佛教说人生是一个生死轮回的圆圈, 我们前生所做的接受惩罚, 我们前生所做的接受惩罚,我们将来为我们现在 所做的接受惩罚。 所做的接受惩罚。这个圆圈是痛苦的和一个永不 休止的幻影。人要逃脱这个圆圈才能获得拯救。 休止的幻影。人要逃脱这个圆圈才能获得拯救。 信仰灵魂转世的教义导致教徒对动物有侧隐之心 并禁止杀生, ,并禁止杀生,素食主义或不吃肉通常在佛教徒 中践行。 中践行。
武林宗师叶问
影片《叶问》 影片《叶问》
技进乎道
• 在武术之“道”与“器”的关系上,《叶 在武术之“ 的关系上, 处理得更好。 问》处理得更好。 • 与拳馆廖师傅的“切磋” 。鸡毛掸子伺候 与拳馆廖师傅的“切磋” 金山找 。 • 挑战日本兵。决战英国拳王龙卷风。 挑战日本兵。决战英国拳王龙卷风。
儒雅风范
棋王王一生
( 阿城《棋王》) 阿城《棋王》
• 若对手盛,则以柔化之。可要在化的同时 若对手盛,则以柔化之。 造成克势。柔不是弱,是容,是收, ,造成克势。柔不是弱,是容,是收,是 含而化之,让对手入你的势。 含。含而化之,让对手入你的势。这势要 你造,需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即是道。 你造,需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即是道。
影响老舍一生的宗月大师
(老舍《正红旗下》 ) 老舍《正红旗下》 老舍 • “宗月大师”就是老舍青少年时期重要的 宗月大师” 精神导师,走向人生的引路人。特别是“ 精神导师,走向人生的引路人。特别是“ 宗月大师”的苦行、向善、 宗月大师”的苦行、向善、助人等佛家精 神品格, 神品格,曾经对老舍的一生发生过更直接 更现实、更深刻的影响。 、更现实、更深刻的影响。
第七讲 中国人的生活智慧 —儒教、佛教与道教 儒教、 儒教
林语堂简介
• 林语堂(1895-1976),福建人。1916年上海圣约 林语堂( ),福建人 ),福建人。 年上海圣约 翰大学文科毕业后,任教于北京清华大学。1919 翰大学文科毕业后,任教于北京清华大学。 年赴美国哈佛大学留学。 年赴美国哈佛大学留学。后转赴德国莱比锡大学 研究语言学,获哲学博士学位。 年回国, ,研究语言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23年回国, 年回国 先后任教于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 先后任教于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 师范大学、厦门大学。 年起先后创办、 师范大学、厦门大学。1932年起先后创办、编辑 年起先后创办 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刊物,提倡“ 》《人间世》《宇宙风 《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刊物,提倡“ 闲适幽默”的小品文,成为论语派的主要代表。 闲适幽默”的小品文,成为论语派的主要代表。 1936年去美国执教,并从事写作活动。1954年任 年去美国执教, 年去美国执教 并从事写作活动。 年任 新加坡南洋大学校长。 年到台湾。 新加坡南洋大学校长。1966年到台湾。1967年任 年到台湾 年任 香港大学教授, 年病逝于香港。 香港大学教授,1976年病逝于香港。好谈文化, 年病逝于香港 好谈文化, 擅长给外国人谈中国文化。 擅长给外国人谈中国文化。
• 孔子
• 老子
• 慧能
• 儒家是尽“人道”,释家求“佛道”,道 儒家是尽“人道” 释家求“佛道” 天道” 家穷 “天道”。 • 儒家讲“治世”,道家讲“治身”,佛家 儒家讲“治世” 道家讲“治身” 治心” 讲“治心”。 • 佛曰万法皆空,道曰无为而治,儒曰仁礼 佛曰万法皆空,道曰无为而治, 安邦。 安邦。
中国人的文化精神: 中国人的文化精神:儒道佛互补
• 孔子的教育关注人的道德本性的培养。他 孔子的教育关注人的道德本性的培养。 不把神和哲学神秘化, 不把神和哲学神秘化,他谈论平白的日常 感受,这不可能将它置于一个神的地位。 感受,这不可能将它置于一个神的地位。 因而在中国人的信仰中, 因而在中国人的信仰中,留下了一个巨大 的真空,佛教和道教深入其中, 的真空,佛教和道教深入其中,填补了大 众的想像和大众的信仰。在儒教、 众的想像和大众的信仰。在儒教、佛教和 道教中, 道教中,儒教影响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模 式最为深远。 式最为深远。
• 第一种文化追求的代表性作品是《京华烟 第一种文化追求的代表性作品是《 在写给郁达夫的信中,作者声称: 云》。在写给郁达夫的信中,作者声称: 全书以道家精神贯穿之, “全书以道家精神贯穿之,故以庄周哲学 为笼络。 为笼络。” • 姚家的主事人姚思安及其长女姚木兰、二 姚家的主事人姚思安及其长女姚木兰、 女婿孔立夫, 女婿孔立夫,是作者著力刻划的三个道家 人物。 人物。 • 林语堂笔下• 道教的创始人老子是世界上最有智慧的哲 学家之一。他的著作《道德经》 学家之一。他的著作《道德经》包括大量 的警句,尽管只有五千字。 的警句,尽管只有五千字。水是道家品格 的象征,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的象征,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 《老子》第六十七章:“我有三宝,持而 老子》第六十七章: 我有三宝, 保之。一曰慈,二曰俭, 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 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 ,故能成器长。” 故能成器长。
文学作品中的禅、 文学作品中的禅、道人物
道家女儿姚木兰
(林语堂《京华烟云》) 林语堂《京华烟云》 林语堂 • 林语堂有四种不同的文化追求:一、在儒 林语堂有四种不同的文化追求: 道佛互补的中国传统文化系统中, 道佛互补的中国传统文化系统中,一反以 儒家文化为中心的传统观念, 儒家文化为中心的传统观念,倡扬道家文 在中西文化比较系统中, 化。二、在中西文化比较系统中,一反当 抑中扬西”的潮流, 时“抑中扬西”的潮流,推崇以道家文化 为代表的中国文化。 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三、在构筑自已心目 中的文化理想时,撇开主观片面性, 中的文化理想时,撇开主观片面性,强调 中西互补。 中西互补。四、在中西文化调和不能达到 预期目的时,另辟蹊径推出以“ 预期目的时,另辟蹊径推出以“高地人生 为基点的“高山文化” 观”为基点的“高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