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零件制造过程的协同制造链构建研究_田雪莹
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的前因条件诊断综述
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的前因条件诊断综述作者:初铭畅尚银斐来源:《商场现代化》2021年第15期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十四五辽宁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的前因条件构型诊断与治理路径研究”(项目编号:L20AJL001)摘要:随着中国智造2025的提出,制造业智能化加快了转型升级的步伐,因此研究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的前因条件非常必要。
基于此,本文分别从制造业智能化、制造业前因条件的识别两方面对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前因条件的文献综述进行研究。
通过对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前因条件的文献综述研究,可以为后期的研究做理论指导。
关键词:制造业智能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综述一、引言制造业作为我国发展的重要动力,其发展趋势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出现和中国智造2025的提出,智能制造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技术创新和经济竞争的重点,制造企业也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
而制造企业在向智能化转型的过程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瓶颈。
因此,笔者对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的前因条件进行研究,找到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的前因条件,为制造业企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同时对于推动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制造业智能化的界定李廉水等(2021)认为智能制造是制造业智能化的具体形式,制造业智能化总共分为三个阶段: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制造。
其中数字化是智能化发展的起始阶段;网络化是制造业智能化的发展阶段;智能制造是制造业智能化发展的成熟阶段。
在20世纪80年代末,有学者开始关注制造业智能化,同时也有学者对智能制造的概念进行了拓展。
美国学者最早提出“智能制造”的概念,并指出智能制造是利用技术知识系统、生产制造系统工程以及机器人控制系统的集成,来对生产工人们的操作技术能力和研究专家的知识进行建模,从而使智能机器能够独立自主实现小批量生产的目的。
我国在《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 年)》对智能制造的定义是以新一代信息产业为支撑,贯穿于智能制造活动的全过程,如研发、设计、服务、经营决策等环节,具有自执行、自感知的新型生产方式。
东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现பைடு நூலகம்领导
(表格资料来源: )
谢谢观看
截止到2021年6月,学院现设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和功能材料(隶属材料学二级学科)、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隶属材料加工工程二级学科)、材料物理(隶属材料物理与化学二级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中外合作办学) 5个本科生专业,属于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的材料工程及分别属于相应二级学科的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材 料物理与化学4个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专业以及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现有在校学生3294人,其中本科生 1603人,硕士研究生1255人,博士研究生436人。
办学历史
1950年,东北工学院物理冶金专业及金属压力加工专业创建,这两个专业分别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及材料 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前身 。
1958年,材料物理专业创办 。 2012年,功能材料专业创办 。 1996年10月,由东北大学原钢铁冶金系、有色金属冶金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热能工程系、金属压力加工 系合并组建东北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 2015年12月15日,东北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拆分为东北大学冶金学院级东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截至2017年3月,学院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精品课程2门 。 国家级特色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 省级精品课程:材料成形金属学、材料的力学性能 表格数据截至2017年3月 (表格资料来源: )
文化传统
院训:厚德为料,铸智成材
院风:求真拓新,明辨笃行
学院院徽:
院徽设计创意:1、整体颜色用冷色调,显示科学与技术研究的谨性;2、中间四面体设计,一方面表达新材 料的研发是从成分-结构-工艺-性能四个方面开展,也是材料发展的核心,其中顶点是性能(或功能 performance),是最终最为重要部分;另一方面也表示晶体结构,这是材料科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MSE是材 料科学与工程的缩写;3、中间的齿轮代表工程,也凸显出路甬祥院士对材料未来发展提出的“料成材,材成器” 理念。也意味着材料必要走向实用化,才能显示出新材料的意义。这也与东北大学王国栋院士提出的材料发展思 路一致;4、外圈中东北大学英文表达国际化,汉字“东北大学”用张学良先生的题字表达对学校历史的传承 。 学院院徽
三亲性二嵌段共聚物共混体系的自组装行为
文章编号:1006-3080(2020)02-0197-11DOI: 10.14135/ki.1006-3080.20190220001三亲性二嵌段共聚物共混体系的自组装行为刘 静, 丁艳玲, 刘小云, 谭 正, 庄启昕(华东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特种功能高分子材料及相关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237)摘要:选用聚乙二醇(PEG )、聚苯乙烯(PS )和聚甲基丙烯酸八氟戊酯(POFPMA )分别作为亲水、亲油和亲氟段,通过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 )和单电子转移自由基聚合(SET-LRP )分别制备PEG-PS 和PEG-POFPMA 共聚物,并构建三亲性二嵌段共聚物共混体系PEG-PS/PEG-POFPMA ,同时探讨了嵌段聚合度和浓度对组装体形貌的影响。
结果表明: 改变疏水段聚合度,可以得到球形、多孔球形、囊泡形、纺锤状和蠕虫状胶束等多种形貌的自组装体,形貌在低浓度时较易调控,相图可用于指导聚合前靶向预定的纳米组装体。
关键词:含氟共聚物;三亲;共混;自组装中图分类号:O631文献标志码:A嵌段聚合物(BCP )的自组装过程会形成丰富多样的纳米结构,是开发具备新颖性和功能性的纳米材料的重要途径之一[1-3]。
目前,纳米组装体方面的研究已经从两亲性二嵌段聚合物向复杂的三亲性多嵌段聚合物发展,如线形多元共聚物、星形多元共聚物、二嵌段共混等[4-11],由亲水段A 和疏水段B 、C 组装的ABC 型嵌段共聚物是制备多样化纳米结构的良好方案,但ABC 型三嵌段共聚物的合成过程复杂且耗时,因此很多研究者通过使用二嵌段共聚物共混来得到三亲性体系。
如Zhu 等[12]通过将两亲性AB 二嵌段和疏水性BC 二嵌段共聚物进行共混,制备得到具有微相分离的蠕虫状胶束。
嵌段共聚物之间通过氢键和其他相互作用力连接在一起,与微相分离程度一起决定了自组装的形貌。
因此,二嵌段共混不仅能提供多种具备不同亲溶剂能力的嵌段,还可简化合成步骤,是调节聚合物形态的实用方法之一[13]。
天津工业大学第十届学生科技作品竞赛立项评审结果
3000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㈡ 一般资助项目(25项)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人
金额
学院
2011090
管道修复用管状非织造布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研究
高卫飞
800
纺织学部
2011091
香蒲纤维的生物脱胶技术
朱晶晶
600
纺织学部
2011092
全生物可降解纳米纤维材料的制备技术研究
李川
600
纺织学部
2011093
0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2011137
溶胶凝胶法合成镍钛酸锂
张文锦
1000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2011029
自动红外跟踪无线监控系统
李季伦
1000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2011030
高效率太阳能LED智能照明系统
林 璐
1000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2011031
人体参数测量仪
杨晓磊
1000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2011032
基于传感技术的多功能康复理疗仪
席冬冬
800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叶强花
600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2011108
以酸化油制备绿色表面活性剂
张积财
600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2011109
原位模板制备中孔碳材料
薛旭飞
600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2011110
基于单幅静态图像的面部表情识别及其光照检测研究
史斐然
1000
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学院
2011111
嵌入式LED屏控制器
徐 魁
冯亚峰
1000
211123149_中产协静电纺丝非织造材料专业委员会成立
Industry产业用19可提高强度且保留高孔隙率。
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教授彭慧胜作《高分子纤维器件的探索与思考》主题报告。
他表示,纤维电子器件的特点主要包括:柔软、弹性、微型、可高度集成;可通过纺织方法编成透气而导湿的织物。
纤维电子器件具有发电、储能、变色、发光、治疗、计算、通讯等几乎所有电子功能。
在可穿戴设备、新能源、信息技术、物联网、人工智能、大健康、空间探测等广泛领域显示了巨大的应用前景。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余彦作《电纺丝遇到二次电池——从“锂”到“钠”》主题报告,她表示,锂离子电池在清洁能源应用、电动汽车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但锂资源供应链安全面临威胁,因此长寿命低成本室温钠硫电池发展势在必行。
高比能电极材料是实现高能量密度电池的关键,电纺丝构筑的纳米纤维复合电极能提高导电性,缓解电极体积变化,促进电子及离子的高效迁移传输,缩短离子传输距离,提高反应动力学。
未来电纺丝能促使电池的性能变得更高、更快、更强。
北京化工大学教授杨卫民作《英蓝“彩虹丝”纳米纤维绿色制造技术创新研究进展》主题报告,重点介绍了纳米纤维静电纺技术、聚合物熔体微分静电纺技术创新研究进展及成果应用,针对熔体粘度高、纤维细化难、成膜不均、熔喷细化不足等,提出了相对应的解决方案,并介绍了聚合物熔体微分电纺气流加捻成纱的创新突破。
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生物及化学技术学系软物质及器件讲座教授郑子剑作《透气可拉伸电子皮肤》主题报告,其团队开发了一种透气可拉伸电子器件,展示了其透气效果和皮肤测试结果。
他指出,该电子器件通过将液态金属涂覆或印刷到弹性织物上制成,其表面会形成一层薄薄的固体氧化物,在整个拉伸过程中,液态金属发生形变形成的多孔、褶皱网格结构,赋予了器件高透气性、超高拉伸性和导电性能。
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张莹莹作《蚕丝纤维材料在柔性智能穿戴领域的应用探索》主题报告,介绍了蚕丝功能复合材料,包括静电纺丝原位包覆制备芯鞘结构导电纤维,同轴3D打印制作纳米碳—蚕丝包芯导电纤维,透明、超弹性、离子导电的蚕丝复合纤维,丝胶蛋白—纳米碳材料印刷电子墨水,丝胶蛋白—石墨烯基耐水洗电子织物等工作。
AIGC赋能“中文+职业教育”资源智能生成与质量进化
AIGC赋能“中文+职业教育”资源智能生成与质量进化作者:杜修平王崟羽陈子尧来源:《电化教育研究》2024年第05期基金項目:2022年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国际中文教育研究课题重点项目“‘中文+职业教育’融合发展机理研究”(项目编号:22YH30B)[摘要] AIGC赋能“中文+职业教育”资源智能生成与质量进化有望为国际中文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融合发展与协同出海保驾护航,文章旨在回答AIGC何以及如何赋能“中文+职业教育”资源建设的关键问题。
首先,笔者明确了“中文+职业教育”资源建设的原则、目标与任务,厘清AIGC赋能“中文+职业教育”资源建设提量、增质与人机共生的基本内涵;其次,基于S-O-R模型构建人机共生“中文+职业教育”资源建设机理,将“人机共生”核心机制贯穿于AIGC赋能“中文+职业教育”资源建设的四个阶段;进一步提出基于AIGC的“中文+职业教育”资源智能生成与质量进化模式,融合资源需求规划、资源智能生成、资源质量审核与资源质量进化四个模块形成紧密的信息传递与反馈机制,为人机协同“中文+职业教育”资源开发提供创新方案。
最后,文章提出模式运行的关键困境与突破进路,旨在为AIGC赋能的“中文+职业教育”资源建设模式可持续运行提供有效支撑,更为“中文+职业教育”走向世界提供保障。
[关键词] 生成式人工智能;“中文+职业教育”;资源建设;智能生成;质量进化[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作者简介] 杜修平(1974—),男,土家族,湖南张家界人。
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国际中文教育与学习科学研究。
E-mail:*****************.cn。
一、引言“中文+职业技能”教育于2019年在国际中文教育大会上被首次提出,自此“中文+职业教育”的新形态成为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中文教育与职业教育“协同出海”的重要航道。
语合中心在2021年先后发布了《“中文+职业技能”教学资源建设行动计划(2021—2025)》(简称《行动计划》)与《国际中文教育数字资源建设指南(试行)》等文件,指出高质量“中文+职业教育”数字资源建设始终是国际中文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的关键[1],能够为其“走出去”保驾护航。
新文科背景下基于“政产学研”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体系创新探究
新文科背景下基于“政产学研”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体系创新探究作者:初晓戴雅兰郑欣欣来源:《高教学刊》2024年第38期摘要:随着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浪潮的推动,行业高素质跨界人才需求不断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进入新时代。
在新文科背景下,民航特色专业办学迈进了博采众长、主动作为、稳步提升、助力民航强国建设的创新之路。
以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专业为例,探究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政产学研”协同育人内涵要素,构建多模块一体化人才培养创新体系,对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方式进行详细梳理阐释,拓展课堂形式、丰富实践教学、优化质量评价,从而提高办学实力,提升专业教育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契合民航强国战略需要。
关键词:新文科;政产学研;人才培养;协同育人;航空服务+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S2-0148-05Abstract: With the promotion of the new wave of technological industry revolution, the demand for high-quality cross-border talents in the industry is constantly increasing, and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has entered a new era of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liberal arts, the education of civil aviation characteristic majors has embarked on an innovative path of gambling excellence, proactive action, steady improvement, and assistanc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 strong civil aviation country. Taking the aviation service art and management major as an example,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connotation elements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of "politics,industry, academia, and research"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liberal arts construction,constructs a multi-module integrated talent cultivation innovation system, and elaborates on talent cultivation goals, content, and methods in detail. It expands classroom forms, enriches practical teaching, and optimizes quality evaluation, thereby improving the strength of education,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implementing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talents, meeting the strategic needs of a strong civil aviation country.Keywords: new liberal arts; government-business-academia-research institutions; talent cultivation;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Air Services+隨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我国民航事业取得巨大成绩,开启了从“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迈进的新历史阶段。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科研情况简介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科研情况简介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下设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系、机械电子工程与自动化系、工业工程系、包装工程系和机械基础教学部五个教学系部,机械工程基础实验中心和专业实验中心两个实验中心及一个工程训练中心。
拥有四川省机械电子工程重点学科、四川省制造与自动化重点实验室;现有机械电子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及理论三个硕士学位授权点;设置有网络化制造研究所、数控技术研究所、产品数字化技术研究所三个校属研究机构,机器人研究所、特种加工技术研究所、数控刀具研究所、工业测控研究所、系统与操纵研究所五个院属研究机构。
学院现有教职工100余人,其中教授16名、副教授33名,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4名、硕士学位教师33名、归国学者10名,在校研究生170余人,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
近年来,完成了国家863打算、国家“八五”、“九五”、“十五”攻关等国家级课题及省部级重点课题,出版专著和教材4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
数控研究所科研情形简介我所长期从事各类机电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开发了用于印刷电路板钻孔的数控台钻电机驱动操纵系统、建筑构件生产及测试用的预应力测试操纵仪,流体监测及操纵中的流量压力监测操纵系统、机械加工数字操纵分度头,基于直截了当转矩操纵理论的交流电机调速系统、用于提高数控机床性能的自适应直流电机操纵系统、用于远程测控的数控系统运行状态远程测控系统、用于工业操纵的CAN总线网络系统、用于银行系统的全自动捆钞机等。
我所将依照市场需求不断地开发新产品,并期望长期与企业和其他科研单位合作,进行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工作。
项目成果内容一、成果名称面向产品型中小企业的集成化灵敏化设计/制造/治理系统二、要紧完成者罗中先、戴跃洪、周利平、黄惟公、秦付军、张礼达三、课题来源国家863打算项目:川江公司CIMS应用工程 (合同号为863-511-910-1126)四、获奖(时刻、授奖部门、等级)及专利情形2002年12月31日,获得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和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联合颁发的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贰等奖。
项项目公示清单
20 2018YFB1702100 工业物联网关键设备研 上海交通大学
陈彩莲 1870
3
发
基于机器学习的智能控 21 2018YFB1702200 制器及编程工具研究与
开发
浙江中控技术股份 有限公司
黄文君
1828
3
智能工厂弹性服务管控 22 2018YFB1702300 平台通用架构及开发工
具
上海电气自动化设 计研究所有限公司
基于第三方平台的多价 值链协同技术与方法
西南交通大学
15
2018YFB1701600
复杂产品建模与仿真系 统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16
2018YFB1701700
产品自适应在线设计技 术平台研发
天津大学
项目 负责人 孙希明 曾鹏 鲁仁全 李迪 申作军 张树有 郭伟 岳继光 秦希青 阳春华
陶涛 洪军 姜潮 韩敏 张霖 孟昭鹏
3
2018YFB1700400
制造企业数据空间构建 方法与技术
广东工业大学
面向个性化定制的智能
4 2018YFB1700500 生产线信息物理系统基 华南理工大学
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
5
2018YFB1700600
智能生产线虚拟重构理 论与技术
清华大学
6
2018YFB1700700
“互联网+”产品定制设 计方法与技术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网络协同制造和智能工厂”重点专项 2018 年度拟立
项项目公示清单
序 号
任务书编号
项目名称
项目牵头承担单位
1
2018YFB1700100
智能工厂工业互联网系 统理论与技术
大连理工大学
《机器人技术基础》课程大纲
《机器人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中英文)中文名称:机器人技术基础英文名称:Robotic Technology Foundation二、课程编码及性质课程编码:0801051课程性质:选修课三、学时与学分总学时:32学分:2.0四、先修课程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材料加工工程、工业控制五、授课对象本课程面向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学生开设,也可以供机械科学与工程专业和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选修。
六、课程教学目的(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贡献和作用)本课程是本专业的核心选修课程之一,其教学目的主要包括:1. 系统全面掌握机器人技术专业知识,具备应用这些知识分析、解决机器人应用中的系统集成及其自动化控制等复杂问题的能力;2. 掌握机器人概况、机器人学的数学基础、机器人运动学、机器人动力学、机器人控制原则与方法、机器人在材料成型加工中的应用以及人工智能,具备针对不同需求设计机器人集成制造/加工系统的能力;3. 理解不同机器人系统架构的特点与共性问题,掌握机器人路径规划与离线仿真分析方法,具备机器人集成系统的性能分析与评价能力;4. 了解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前沿,掌握其在机械制造、材料成型、医疗、电子、航空航天与资源开发等行业的发展特点与动向,具备研发机器人制造/加工的基础与能力。
表1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七、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机器人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其形式与结构等也多种多样,本课程以介绍机器人系统结构、设计与控制为主体,以讲述机器人集成制造/加工系统为重点;2)在全面了解与掌握机器人系统种类及结构特点的基础上,重点学习机器人系统设计与控制技术、机器人路径规划、离线仿真以及集成系统设计与实现;3)课程将重点或详细介绍机器人在机械制造、材料加工工程、先进制造中的典型应用,而对较普遍应用的系统仅作简要介绍或自学。
4)重点学习的章节内容包括:第3章“机器人运动学与动力学”(4学时)、第4章“机器人的驱动与控制”(4学时)、第5章“机器人轨迹规划及离线仿真”(4学时)第6章“工业机器人应用”(8学时)第7章“机器人系统集成技术”(4学时)。
国科金系列报道 (4)
•发现是发明的基础和前提; •发现和发明均属原始创新。
基础研究成果的原创性评价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经费
5000 4500 4000 3500 3000 2500 2000 1500 1000 500 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1600 2195 2430 2900 3500
经费 (百万元)
4000
5000
NSFC的 “十一五”规划
2007评审通过的重点专项基金项目
9. 学部交叉重点项目:
纳米器件中的表面界面行为与控制 清华大学 温诗铸 场效应纳米器件中的表面界面行为与控制 上海交大 张亚非 半导体器件嵌入式微纳结构高灵敏传感器研究 中北大学 刘俊
10. 国际合作重大项目
柔性空间变胞机构的理论及拓展应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丁希仑/英国国王学院 戴建生
11. 仪器专项基金项目
路轨磨耗车载动态测量仪器研究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张广军
机械学科杰出青年基金
1996-2007年共39位 • 机构学 3: 高 峰/丁 汉/朱向阳 • 动力学 5:翟婉明/吴 雅/胡海岩/褚福磊/杨绍普 • 摩擦学 9:周仲荣/刘维民/雒建斌/陈建敏/佟金/葛世荣/孟永刚/ 钱林茂/雷明凯 • 结构强度 2:郭万林/涂善东 • 流体传动 1:杨华勇 • 成形制造10:曾 攀/钟志华/杨 合/林忠钦/赵国群/冯吉才/李元 元、苑世剑/李光耀/华林 • 加工制造及自动化 3:郭东明/黄传真/尹周平 • 测 量 4: 张文栋/张广军/蒋向前/曾理江 • MEMS 2: 黄庆安/孙立宁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理事会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理事会理事长:清华大学国家CIMS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理事长: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210研究所四川省现代服务科技研究院常务理事:福州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上海海事大学物流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同济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系上海海事大学物流工程学院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云南大学软彳学院北京工业大学机电学院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北京交通大学中国高端制造业研究中究究'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广东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理事:上海交通大学CIMS研究所范秀敏西安交通大学中国西部质量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高建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工程自动化学院郑联语同济大学CIMS研究中心王坚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王国新国家技术创新方法与实施工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檀润华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王峻峰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李方义浙江工业大学工业设计研究所卢纯福广东工业大学陈新山东省智能制造与控制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胡天亮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软件学院沈学利华侨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王成重庆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智能物流实验室葛显龙北京交通大学高速铁路网络管理研究中心刘峰上海海事大学交通运输学院沙梅武汉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杜百岗吴忠仪表有限责任公司郭伟大连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黄学文郑州轻工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罗国富华侨大学机电及自动化学院江幵勇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张锦河北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张小俊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许旭东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系统工程学院黄婷婷武汉理工大学电子商务与智能服务研究中心危小超河海大学常州校区物联网工程学院何坤金天津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张峻霞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姚锡凡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窦克勤大连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谢素明重庆工商大学制造装备机构设计控制实验室杜彦斌江苏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韩文民广西大学制造系统与先进制造技术实验室邓建新重庆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宋寒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14研究所张祖国济南大学商学院刘乐江苏理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徐旭松浙江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李研彪江苏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景旭文新疆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袁逸萍太原科技大学工业与系统工程研究所张晓红哈尔滨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单子丹湖北经济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冷凯君沈阳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姜兴宇重庆工商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陈久梅南方科技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系融亦敏山东科技大学能源学院工业工程系贾顺江西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许菱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姜兆亮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与艺术设计学院侯文军西安理工大学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刘涵山东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鲁法明大连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孙清超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物流与交通学院庞燕东莞理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李川哈尔滨理工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于广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经济与管理学院安贵鑫浙江理工大学机械与自动控制学院鲁玉军北京印刷学院机电工程学院齐元胜重庆工商大学国家智能制造服务合作基地苏加福武汉理工大学物流工程学院曹小华山东大学现代物流研究中心究吴耀华中南大学自动化学院阳春华江苏大学管理学院杜建国中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王湘念浙江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工业工程研究所裴植天津理工大学先进机电系统设计与控制实验室刘振忠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工业工程与精益管理研究所黄毅敏重庆邮电大学现代邮政学院蹇洁北京物资学院信息学院李珍萍吴澄刘景利孙林夫朱光宇杨勇生李莉徐子奇刘伟朱锐刘志峰郭剑锋朱明皓王磊董占勋程良伦暨南大学物联网与物流工程学院山大地纬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湖北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西安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大连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中国矿业大学矿业学院工业工程系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嘉兴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山东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宁波大学商学院广西科技大学机械与交通工程学院北京交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聊城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湘潭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南昌大学管理学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电学院西北工业大学智能工业与信息化研究所华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山东建筑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汕头大学工学院机械工程系天津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研究所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西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南京林业大学机械电子工程学院东北林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武汉科技大学恒大经济管理学院中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海南大学管理学院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研究院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中科万勋智能科技(苏州)有限公司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上虞科学与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交通大学机械与控制工程学院沈阳工业大学管理学院聊城大学计算机学院中国计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三峡大学机械与动力学院烟台大学计算机与控制工程学院重庆工商大学企业管理研究中心深圳技术大学城市交通与物流学院西安邮电大学现代邮政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太原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武汉科技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学院北京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工学部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南京工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山东大学工业工程研究所华侨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国海洋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化工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宇航学院华东交通大学运输与物流学院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国防科技大学智能科学学院山东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中南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院过程系统工程研究所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研究所供应链部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学院华北电力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管理研究中心长安大学汽车学院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挺良杰德辉伟鹏扬敏振升健伟宇福春颖威红军奎杰骥军敏颂华明斌敏东林达明梅彬清强晔燕香发波伟婷洁敏鹃胜滨果辉森华栋亮松兵生华珂喜聪兵利华戈琳晓毅伟玉道旭明玉慧卫碧国兴安继开军红清永良来振清志旭奉宇旭万增晓红玉元宏逢保敬仰国继树其福军国建宇东绪屈史林张张朴李胡高饶杜李华高郭吴曹田何王陈赵陈赵朱陈卢封吴付邓韩赵祁张郑李蒋周桑杨董孙陈张谢周杜应唐李杨张王于罗于靳邱郭苏李刘易周黄周宫牛韩秦。
2012工程二处(机械)青基及地区基金清单及摘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机械工程学科资助项目(青年科学基金、地区科学基金)摘要汇编(2012 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2012 年10 月2012 年NSFC E05 青年科学基金、地区科学基金项目摘要前言“NSFC 机械工程学科青年/地区科学基金项目启动会”是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发起的系列会议,会议旨在鼓励青年/地区科技工作者自主创新与潜心探索,扶持青年人才独立开展科研工作,引导青年/地区科学基金项目负责人高质量完成科学基金项目,为青年/地区科学基金项目负责人提供一个学习、合作与交流的平台。
“NSFC 机械工程学科2012 年度青年/地区科学基金项目启动会”将于2012 年11 月16 日~18 日在南昌举行。
会议将邀请机械与制造科学领域的院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优秀基金项目负责人以及基金委机械工程学科管理人员,围绕如何开展科学基金研究、如何利用基金平台开展交流与合作、如何创新研究思路、总结研究成果和培养人才等多方面开展主题讲座。
本汇编收录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工程科学二处(机械工程学科)2012 年度批准的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摘要435 篇、地区科学基金项目摘要51 篇,按NSFC 机械与制造科学学科代码与项目批准号分类排序、汇编成册。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机械工程?Э?2012 年10 月2012 年NSFC E05 青年科学基金、地区科学基金项目摘要目录青年科学基金项目E0501 机构学与机器人可重构变胞并联机器人机构综合设计方法与驱动配置研究1柔性支撑并联机构振动特性及抑振控制研究1强冲击扰动下油田抢喷机器人精准作业的顺应性研究2变胞机构的可重构特性及约束驱动的几何化位移子群理论研究2少自由度并联机构同性异构现象产生机理及构型优化研究3路面附着状态在线识别及微型客车防侧翻控制算法研究3整秆式甘蔗联合收割机叶鞘剥离机理与关键技术研究4基于构形平面匹配的可重构机器人运动学求解方法的研究4基于成对曲线组合的柔顺机构形状与拓扑优化设计研究5面向海洋微结构测量的水下滑翔器协同动力学行为研究5解耦并联机器人机构混沌现象辨识及其在动力学设计中的应用6车辆驱动电气化背景下的轮胎力协调控制理论关键问题的研究6二次不等幅摆动特性的旋转式取苗机构机理分析与优化设计研究7线控楔形制动系统设计理论与控制方法研究7基于介电弹性体驱动的MRI 相容操作手系统模型及控制方法研究8机器人正畸弓丝弯制回弹机理及耦合动力学建模研究8基于等效惯量补偿的索驱动助力膝关节人机协调控制研究9面向飞机部件级对接的全对称四自由度并联机构设计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9微创外科手术机器人震颤机理、抑制方法和力反馈控制研究10自适应地形的变结构矿井救灾机器人行走机构关键技术研究10并联机构奇异点动态稳定性研究11E0502 传动机械学基于加工中心的螺旋锥齿轮“全齿面主动修形”策略与方法研究11点接触的行星齿轮传动误差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12小模数弧齿锥齿轮粉末冶金近净成形齿面偏差控制机理研究12基于直线型内摆线的尾摆式仿生推进传动理论与实验研究13自动消除保护轴承间隙的机构研究13新型环面渐开线齿轮啮合原理与承载特性研究14燃料电池混合动力系统状态变换机理及动态耦合特性研究14凹凸点接触摆线齿线圆柱齿轮主动设计及端面滚切加工技术研究15面向功能需求的齿廓主动设计及柔性创成方法15面向随机装配误差的螺旋锥齿轮传动系非线性动力学及特征快速提取技术研究16齿轮传动离心场中颗粒阻尼的被动抑振机理研究16新型无隙行星传动的啮合基础理论及关键设计技术研究17湿式双离合器接合过程动态传递转矩多场耦合建模与控制策略研究17新型多排轴向柱塞泵的理论基础与试验研究18民机液压泵典型故障动态演化过程模拟中的关键问题18多源大规模压缩空气管网特性的在线辨识及节能调度策略的研究19基于LOC 的微米级油液颗粒污染物区分检测机理研究19存在气泡的纯水液压管路瞬态压力脉动过程机理研究20液压混合动力中机液联合制动能再生机理及协调控制研究20工程机械新型油电液混合驱动系统关键技术的基础研究21局部多孔质气浮输运的气膜特性及控制策略研究21大调节比径向直叶片气心泵叶轮区气液两相演变机理及控制方法研究22新型先导脉宽调制的电液比例节流与调速复合控制方法及系统集成22 I 2012 年NSFC E05 青年科学基金、地区科学基金项目摘要基于双行程做功的浮力摆波浪能液压传动关键技术研究23自感知/自激励压电泵的研究23基于仿生能量流传递与生物酶催化的移动机器人高效率液压驱动系统设计24高压空气节流减压中焦耳-汤姆逊效应引起的结冰研究24多段机电复合传动换段过程失稳机理与稳定性控制研究25大功率液粘调速离合器油膜动力学行为演变机理研究25锥形挤-剪式磁流变离合器基础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26E0503(机械动力学)海上大型风机整体安装柔性对接与阻尼控制研究26非线性影响下高速轧机机-电-液耦合系统振动机理与控制方法27整车高维非线性振动状态观测算法研究27超冗余长行程并联驱动地震模拟台内力耦合机理及其抑制方法研究28磁流变智能阻尼系统对高速列车的临界速度及稳定性影响研究28谷物联合收获机多源振动传递机理研究29轿车混合FE-SEA 建模与车内中频噪声分析方法研究29水平轴摆式悬挂转子新型抑振策略研究30从宽带低频振动环境中回收能量的非线性压电结构及后续电路研究30面向传递路径分析的力重构和子结构特性识别的病态逆问题解决方法31多源复杂激励下磁悬浮隔振系统机电耦合动力学模型及控制机理研究31进给伺服系统中复杂低速摩擦的作用机理及控制补偿方法研究32非平稳信号盲源分离理论及高速列车声场分解方法研究32带背腔的薄膜结构用于管道风扇噪音控制的研究33汽车混响内声场近场声全息-声品质3D 耦合分析方法及试验研究33基于Hybrid 方法的大型冗余驱动机构控制策略研究34舰船声学故障识别中的样本扩容机理与容量控制研究34工程机械多动力源复杂轴系扭振及其主动控制研究35基于数据驱动的大型转子机械健康状态评估与维护策略研究35基于图像分解原理的旋转机械复合故障特征分离方法研究36完全自适应第二代小波及在循环冲击类故障特征提取中的应用36面向复杂机电系统多源状态信息的运行可靠性评估方法研究37应力腐蚀作用下汽轮机转子裂纹扩展及对故障特征影响研究37基于协同设计的高速列车制动系统维护感知建模与嵌入诊断推理38算子自定义小波有限元理论及其在通信铁塔损伤诊断中的应用研究38高速多级轴流压气机气动失稳的多传感器融合检测39轮式装载机侧、倾翻动态预测模型及预警系统研究39石化复杂过程非正常工况实时故障诊断方法研究40基于多尺度leaders 多重分形与多尺度约束PCA 的汽车起重机主泵特征提取方法研究40机械制动器摩擦故障快速融合诊断与智能预报方法研究41直升机动部件损伤特征信息超完备稀疏表示与重构方法研究41齿轮箱早期故障信号分析与智能识别的数学形态学方法42基于多性能退化参数的装备关键系统实时可靠性评估与预测方法研究42电动汽车独立驱动系统动态转矩分配网络化控制研究43行星齿轮传动全耦合系统虚实混合动力学建模与分析43基于多场耦合的漂浮式风力发电机组系统动力学建模及仿真分析研究44汽车传动系统零部件动态可靠性敏感度及随机参数相关性判别研究44复杂工况下半挂汽车列车侧向概率稳定性评估与控制研究45基于控制分配的车辆底盘协调控制关键技术研究45平衡重式叉车底盘系统横向稳定性集成控制研究46基于HHMM 分层隐Markov 模型的重型载货车辆侧翻预警新算法研究46风网载荷联合作用下的大型风电机组动力学行为与控制47海上浮式风机整机刚柔混合多体系统的动力学建模方法研究47 II 2012 年NSFC E05 青年科学基金、地区科学基金项目摘要特高压输电导线风雨致振的产生机理及分析模型研究48链式运动单索振动抑制与索力调节的耦合控制研究48基于AR-HMM 的重型车辆侧翻预警模型与算法研究49具备差动助力转向功能的电动轮独立驱动汽车转矩协调控制机理研究49基于机器学习的汽车协同式自适应巡航控制机理研究50磁流变液挤压流动机理及磁流变挤压阀式减振器特性研究50基于智能轮胎的高阶全状态底盘集成控制机理与策略研究51集装化包装运输系统动态响应的逆向子结构分析51融合转向制动功能的车辆集成线控系统关键技术研究52基于PLZT 光致形变特性的光控非接触式微镜驱动与控制研究52考虑斜向载荷和局部变形的假人胸部设计及损伤评估研究53双丝杠驱动直线导轨进给单元动态耦合性能机理研究53欠驱动农业轮式机器人广义动力学与实时控制研究54深井提升系统非线性振动规律及冲击限制研究54音圈电机直驱的柔性解耦定位系统动力学特性与控制方法55应用齿式联轴器的高速动车驱动系统动态特征研究55机电集成磁齿轮传动系统机电耦合动力学56高速织机经纱系统经向力学行为及演变规律研究56磁流变阻尼器示功特性畸变机理及物理解耦型新器件基础研究57传动系统非线性动态特性对高速列车动力学性能的影响及控制研究57E0504 机械结构强度学高速列车设备舱裙板颤振与支架损伤机理研究58轨道车辆制动用喷射沉积铝硅复合材料的疲劳行为及其机理研究58核电汽轮机转子焊接接头超高周疲劳破坏机理与设计准则研究59复杂航空结构中损伤的空间-波数域滤波成像59瞬态热-机械冲击载荷作用下含金属内衬复合材料圆筒结构损伤研究60服役环境下四代机透明件的失效分析与寿命评估模型研究60考虑服役状态演化的转向架构架耐久性试验方法研究61载荷频率对车轴钢疲劳短裂纹行为的影响研究61多相组织对钢铁结构材料韧化的影响及作用机理62开孔参数对复合材料承力结构低速冲击响应的影响研究62碳纤维织物增强复合材料中空结构的低速冲击损伤机理研究63面向运动精度的少自由度并联机构可靠性评估与设计63激光冲击增强结构表面抗蒸汽氧化机理及其蠕变-氧化交互作用行为研究64NiTi 记忆合金智能材料与结构在热-力耦合下相变和组织演变的相场法模拟研究64Ni3Al 基金属间化合物多尺度本构模型研究65具有双稳态特性的复合材料结构粘弹性模型与变形机理研究65超塑成形/扩散连接焊缝受力机理与断裂行为研究66基于步降加速退化试验的贮存寿命高效预测方法研究66汽车碰撞事故中人体颈部肌肉主动力对头颈部损伤的影响研究67基于DSF 模式的在役承压设备早期损伤识别与评价研究67大型机械结构复合型裂纹随机-非概率诊断方法研究68E0505 机械摩擦学与表面技术石墨烯改性纳米复合离子液体薄膜材料的制备、微观摩擦学实验分析及理论研究68磨辊表面形态对其耐磨和粉碎性能的影响研究69铜基表面镍基耐磨减摩熔渗层的微区组织特征与摩擦学性能的研究69生物活性对骨组织生物摩擦学特性的影响机理70大气环境下碳薄膜纳米结构与表面化学协同效应与超润滑相关性研究70多元能场作用下短周期制备节能型纳米WS2 润滑油的基础研究71非刚性核壳结构有机/无机复合磨料的设计合成及其无损伤抛光机理研究71III 2012 年NSFC E05 青年科学基金、地区科学基金项目摘要覆膜基底与微悬臂梁间粗糙面重复冲击接触-分离的动态接触特性分析72织构化金属表面固体润滑膜与微纳粒子耦合的摩擦学增强效应及机理72基于轴头六分力的轮胎接地界面动态耦合性态研究73硬相人工关节生物摩擦声学及其减摩消声方法研究73纳观纹理表面往复滑动接触磨损机理研究74ICF 磷酸盐激光玻璃的机械化学耦合材料微观去除机理研究74高强度Ti5553 合金等径弯角挤压的制备及其冲蚀磨损性能研究75复杂环境下自润滑磁性纳米聚合物复合材料的摩擦学行为研究75皮肤摩擦触觉感知及触觉仿生皮肤研究76等通道转角挤压处理镁合金摩擦特性及技术应用研究76纳米碳管改性C/C-SiC 材料与金属配对摩擦副的摩擦磨损行为及机理研究77类石墨烯MXene 新型润滑材料的制备及其摩擦学行为研究77重载下蓖麻油润滑失效规律、机理与控制研究78非接触式机械密封中的磁流体热动力效应研究78基于油膜厚度测量的纹理表面润滑中气穴效应的研究79高温内梯度润滑层活化熔渗理论及其功能控制机理研究79低温高速动静结合型机械密封多场耦合模型及振动特性研究80基于流变学特性的磁性纳米粒子作为润滑添加剂的可控润滑研究80纳米草修饰微孔或凸包阵列的分级织构化光学薄膜研究81基于电化学的化学机械平坦化终点检测方法及实验研究81液相等离子体电解耦合法构建橡塑模具抗粘附表面的理论与方法研究82石墨烯/稀土复合超薄润滑涂层的研制及其摩擦学性能研究82超净表面制备中纳米颗粒的行为机制研究83离子液体功能化石墨烯片超低摩擦设计及机理研究83低速重载油膜的磁流固多场耦合润滑机理与界面力学行为84基于突变理论的极端制动工况下摩擦材料摩擦失效行为研究84E0506(机械设计学)新型轴向被动磁轴承-Halbach 磁体阻尼器一体化优化设计关键技术研究85混合动力液压挖掘机动力耦合机理及控制策略研究85面向复杂装备的稳健产品平台设计方法及其应用研究86下一代电动汽车新概念车身拓扑结构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86活塞式压缩机舌簧自动阀动态响应/瞬态流动特性研究及其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87考虑不确定因素的产品色彩智能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87基于变粘性散粒体动力学理论的水田深施肥机构的分析方法与试验研究88小浆果果树动力学特性及振动采收机理研究88基于自然语言理解的团队创意设计概念演化方法89油菜联合收获田间落粒气力式收集方法研究89智能型磁流变式汽车双质量飞轮扭振减振器的设计理论与应用研究90基于联接元的机电产品再制造拆卸结构再生设计方法研究90集成电动助力转向功能的汽车主动前轮转向系统机理研究91基于无网格局部彼得洛夫-伽辽金法(MLPG)的弹带高速挤进膛线过程理论、方法及实验研究91基于网络模体的可重构制造系统多样性研究92玉米摘穗损伤机理及低损伤摘穗技术研究92考虑产品与服务融合的产品服务系统方案智能设计与统计优化研究93面向集成创新的功能知识综合与行为预测建模93基于超声与光学耦合定位的骨组织无创实时跟踪方法研究94微创条件下无旋转缝合机理及器械设计方法研究94基于网格参数化和变复杂度的多学科可靠性优化设计方法95基于模态灵敏度分析的网状可展天线形面主动控制机理及实验研究95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创新设计中知识动力学研究96 IV 2012 年NSFC E05 青年科学基金、地区科学基金项目摘要面向复杂服役环境的成套装备均衡设计理论、方法及应用研究96基于元胞自动机原理的喷气涡流棉纤维成纱机理研究97宽窄行分插机构空间轨迹和姿态形成机理与设计方法研究97基于土壤破碎机理的深松节能与增产关系模型研究98基于群簇获取与振-气分离的条状组培苗高效移植机理研究98基于旋转风轮气弹稳定特征的风力机叶片廓线集成理论与优化设计研究99基于元胞自动机的随时间演化非力学问题的结构拓扑优化研究99高载重比和高适应性的六足仿生机器人设计和智能控制100基于碰撞前车辆和驾驶员异常特征信号融合的主被动集成乘员防护方法研究100基于GPU 并行优化与近似技术的校车车身非线性问题多学科优化方法研究101概念车身框架结构有限元精细建模与截面几何形状优化设计101基于脑电技术的设计概念产生与概念表达关系模型研究102复杂结构的复变函数半解析灵敏度求解方法102基于概率及证据理论的航天器不确定性多学科设计优化研究103高速列车尾流特性及形成机理研究103基于生物牙形态进化模型的牙嵌体修复体曲面推理设计研究104基于动态边界约束信息的自由特征最优化重构方法研究104螺旋形反转层叠管型折纸结构的参数化设计及其压溃机理的数值仿真与实验研究105虚拟对象交互结构和行为的统一建模方法105面向节能增效的热流固耦合作用下簧片阀动态特性建模、求解方法研究106可变性设计动态响应与更改传播原理研究及应用106基于扩展域的设计与半实物仿真方法及其在大型装备中的应用研究107复杂集成服务型机械产品模块化结构建模研究107航天器柔性线缆拖拽力学建模及线缆系统布线规划研究108新型单定子二自由度超声电机及其驱动的智能云台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108电磁驱动无人驾驶机器人多场耦合机理及仿生集成优化研究109基于电子驻车制动系统的汽车坡道起步控制技术研究109E0507(机械仿生学)含脊柱驱动关节四足机器人跳跃运动落地稳定性研究110基于血管树构建的组织工程血管化基础研究110基于柔性特征的胸鳍摆动推进模式研究111鲔科鱼类出水运动模拟及其换能机制研究111猪笼草叶笼滑移区减附机理与表面结构仿生构建研究112四足动物侧向冲击下的再平衡策略及其在四足机器人控制中的应用112硅藻结构化生物连接成形基础研究113融合增强学习机制的智能假肢肌电控制方法113基于生物耐磨原理的仿生多元耦合材料磨损机理研究114基于沙漠蝎子振动感知机理的仿生超微传感构件的研究114人工活性关节功能的体外评价及其仿生系统构建115折衍混合型三维仿生复眼多元耦合建模及其高能束制造115无人车越野环境感知关键技术研究116基于深度交通事故调查的驾驶人应急行为数据库建设及数据挖掘研究116面向虚拟座舱仿真的虚拟现实头盔伺服系统关键技术研究117车辆经济性辅助驾驶的最优操作与协同控制研究117改善人机之间心理交互的产品界面设计研究118基于用户模型的移动设备可用性评估方法研究118E0508(零件成形制造)金属材料的多维振动铸造理论及技术119合金凝固过程枝晶在外力作用下的生长和破碎的研究119涉及应变速率与温升效应的先进高强度钢辊式冷弯成形断裂预测研究120 V 2012 年NSFC E05 青年科学基金、地区科学基金项目摘要铝基复合材料强力旋压成形颗粒/基体协调变形机制及损伤行为的研究120H62 黄铜连续挤压条件下的流动特征研究121塑性成形变加载模式对镁合金微观组织和成形性能影响研究121陶瓷粉末微注射成形亚微米阵列脱脂与烧结基础研究122镁合金转模挤压成形机理与变形协调控制122难变形钛合金循环热氢处理室温增塑机理研究123高强钢热冲压成形中高温损伤和开裂行为研究123基于宏微耦合的铝合金板材零件低残余应力热成形机理研究124薄辐板厚轮缘盘形件径向旋压增厚成形新工艺及其机理研究124基于性能定制的超高强度钢板一体化成形技术基础研究125界面组织对铝-316L 不锈钢双金属塑性成形特性的影响机理研究125成形工具转动数控渐进成形中摩擦热引起板料局部温度升高特性研究126高聚物成型加工过程粘弹流动诱导取向结晶机理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126激光冲击微成形中的尺度效应研究127薄板微成形摩擦尺寸效应及其模具表面固体润滑薄膜改性研究127薄壁件粘性介质外压成形失稳起皱及成形极限研究128基于环件铸辗复合成形的42CrMo 钢组织演变机理研究128高应变率复杂应变路径下车身高强钢的塑性变形行为研究129热轧环过程在线精确测量与智能控制技术基础研究129变形和相变交互作用对钛合金等温局部加载组织的影响机制130钛合金锻造成形时的微观组织敏感性模型与调控研究130钛合金热变形中片状/等轴组织转化的理论模型及演变规律研究131表面性能驱动的快速变模温注塑成型理想微观结构获取研究131Ti/Al3Ti 层状材料复杂曲面.。
基于零件结构耦合关系的主动再制造设计方法
模型的建立过程.曲轴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主要
函数拟合的方法 量 化 结 构 间 的 耦 合 关 系,以 直 观
损坏原因是疲劳和 磨 损,目 前 再 制 造 技 术 已 可 实
地展现零件结构间耦合作用规律的逻辑框图.
现对曲轴磨损的完 全 修 复,故 本 文 只 考 虑 曲 轴 的
结构功能耦 合 系 统 由 零 件 结 构 间 耦 合 关 系、
,
Schoo
lo
fMa
ch
i
ne
r
E
n
i
n
e
e
r
i
n
H
e
f
e
iU
n
i
v
e
r
s
i
t
o
fT
e
chno
l
ogy,
He
f
e
i,
230009
y g
g
y
Ab
s
t
r
a
c
t:Aimi
nga
tt
hep
r
ob
l
emst
ha
tawe
aks
t
ruc
t
ur
eo
fop
t
imi
z
a
t
i
onpa
r
t
smi
tl
e
adt
ode
t
e
r
i
l
el
i
f
ec
c
l
e,a
ndt
h
ee
ng
i
n
ec
r
ank
让PLM成为新型生产力
让PLM成为新型生产力
杜莹
【期刊名称】《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
【年(卷),期】2010(000)018
【摘要】@@ 随着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广泛普及应用,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各种数据都可以不受地理位置、企业性质、语言类型等的约束,通过PLM系统的人员组织,权限规则、业务流程和产品数据模型来实现统一的管理.
【总页数】3页(P16-18)
【作者】杜莹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PLM技术——生产力的发展方向——访Siemens PLM Software大中华区市场总监邵颖
2.升级工业4.0,树立“数字化制造”标杆——Siemens PLM Software成为德赛西威PLM软件战略合作伙伴
3.Siemens PLM Software成为德赛西威PLM软件战略合作伙伴
4.让PLM成为新型生产力
5.Siemens PLM Software成为德赛西威PLM软件战略合作伙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行校企推行现代锻造行业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创新教育科技创新导报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231①课题项目:本文系天津市锻造工职业培训包开发项目(项目编号:TJB6040202)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夏静(1975—),女,汉族,天津人,硕士生,副教授,研究方向:材料加工工程、职业教育培训。
DOI:10.16660/ki.1674-098X.2020.09.231行校企推行现代锻造行业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①夏静1 白玉冰2 张文健1 韩木林2 彭琳2(1.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天津 300350;2.中国锻压协会 北京 102206)摘 要: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产业优化升级和企业自主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借鉴国内外先进培训经验,开展面向在职职工、职业院校在校生、失业人员的职业培训,能够有效推进天津创新示范区建设和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
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协同锻造行业企业开展锻造工职业培训包开发实践工作,行校企三方共融,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构建职业培训新模式,为国内锻造行业培养多层次技能人才,为区域经济产业发展提供动力。
关键词:职业培训 职业培训包 人才培养新模式 职业培训新模式 锻造工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20)03(c)-0231-021 核心概念内涵分析(1)职业培训。
职业培训是直接为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要求就业和在职劳动者(培训对象)以培养和提高素质及职业能力为目的的教育和训练活动。
(2)职业培训包。
职业培训包是依据国家职业标准,针对某一职业各层次的培训对象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资源总和(包括职业标准、教学内容、教材、教学形式、考核标准、师资标准、实训条件等)。
职业培训包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的职业冠名,以职业技能等级打包。
(3)人才培养新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即“现代学徒制”模式:是结合新的时代背景在传统学徒制的基础上与现代职业教育相结合,在行业协会指导下,校企深度合作,“双主体”协同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新人才培养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向零件制造过程的协同制造链构建研究田雪莹1吉锋2(1同济大学,上海200092)(2上海交通大学,上海200030)Research on configuration of the collaborative manufacturing chain oriented themanufacturing process of complex partsTIAN Xue-ying 1,JI Feng 2(1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China )(2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30,China )文章编号:1001-3997(2009)07-0115-03【摘要】为了有效的实现网络制造环境下资源共享与优化配置,提出了协同制造链的概念,重点分析了协同制造链构建与运行过程,将这一过程划分为制造任务分解与描述、制造服务发现与匹配、协同制造链生成与优化、合同签订与项目执行、协同制造链解体等五个阶段,并对协同制造链构建过程进行了建模与形式化描述。
关键词:协同制造链;网络化制造;工艺规划【Abstract 】To optimize the configuration of distributed manufacturing resources in the networked manufacturing environment effectively ,a concept of the collaborative manufacturing chain is introduced ,the different phase such as the decomposition and description of manufacturing task ,the discovery and matching of manufacturing service ,the construc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the collaborative manufacturing chain ,the project execution and the disassembly of the collaborative manufacturing chain in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the collaborative manufacturing chain is analyzed in detail ,the formalized models about some important concepts in the evolution process are established too.Key words :Collaborative manufacturing chain ;Network manufacturing ;Process planning*来稿日期:2008-09-11中图分类号:TH16文献标识码:A1协同制造链概念协同制造链的目标是围绕零件的制造过程,利用计算机网络,将分散在各地的生产设备资源、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等,迅速地整合在一起,以便降低生产成本,缩短生产周期,提高产品质量。
围绕零件的制造过程,协同制造链的各成员之间存在一种时序关系,即前一企业的产品是后一企业的原料或加工对象,不同企业完成零件制造过程中的不同工序,所有成员均是协同制造链上的一个环节。
协同制造链的总目标可以基于零件的整个制造过程进行分解,各分子目标任务即为其中可执行的独立加工任务,候选成员应该是在相应工作环节上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
2协同制造链的构建与运行过程2.1协同制造链全生命周期总体分析网络化制造动态联盟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将各伙伴企业的核心能力和资源集成在一起,形成一个临时的经营实体—基于网络的动态联盟,以共同完成某项任务。
网络化制造动态联盟具有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以项目(市场需求)为起止,以项目的运营过程为依归,可以将其分为四个阶段:市场机遇的识别和决策、联盟组建、项目实施与联盟运作、联盟解体。
协同制造链是基于零件制造过程的网络化制造动态联盟,直接围绕具体的零件对象生成。
一般情况下,零件作为最终产品的组成部分而存在,因而其全生命周期与网络化制造动态联盟的生命周期稍有不同,无需经历市场机遇的识别和决策阶段。
从协同制造链的构建和运行过程来看,将协同制造链的全生命周期分为:制造任务分解与描述、制造服务发现与匹配、协同制造链生成与优化、合同签订与项目执行、协同制造链解体等五个阶段,各阶段的核心问题,如图1所示。
图1协同制造链全生命周期各阶段及其核心问题协同制造链的构建与运行过程可以使用UML 顺序图[4]来描述。
说明了协同制造链构建与运行过程中各对象之间的交互过程(图略)。
协同制造链的构建与运行主要涉及到协同制造链发起企业、协作企业、网络化敏捷制造平台等三个对象,图中带箭头的实线描述了上述对象间的交互活动,提供了一个关于此交互的简单描述。
Machinery Design &Manufacture机械设计与制造第7期2009年7月1152.2协同制造链构建与运行过程详细分析2.2.1制造任务分解与描述工艺路线是连接产品设计与产品制造的桥梁[5]。
工艺路线分析的主要任务是为被加工零件选择合理的加工方法和加工顺序,以便能按设计要求生产出合格的成品零件。
协同制造链构建过程可以看作是网络环境下面向异地协同制造的零件工艺规划过程,工艺路线分析是制造任务分解与描述的基础,因此首先要进行零件工艺路线的分析。
进行工艺分析时,一个零件通常被若干具有加工意义的制造特征[6]所描述,例如某关键零件就可通过前端面、后端面、结合面、前槽、后槽、外型面、前、后安装边孔等制造特征进行描述。
完成零件制造特征划分后,协同制造链发起企业即可寻找所有能够得到制造特征属性(形状、尺寸、公差和表面粗糙度)的加工方法。
与企业内部的传统工艺路线分析不同,网络化制造环境下,企业选择加工方法时不仅要考虑企业自身所具备的制造资源,而且还应基于广泛的网络化资源去进行加工方法的选择。
加工方法选择完成后,企业还需要进一步对加工方法进行排序以确定加工方法之间的优先关系,排序主要以精度区段作为排序标准,按“先基准后其它、先粗后精、先主后次、先面后孔”等规则进行。
在零件工艺路线分析过程中,协同制造链发起企业还应根据零件的制造要求(包括数量、精度、质量、成本、交货时间等)确定每道加工任务的工期与成本,评估本企业制造资源能否满足要求,判断哪些加工任务在企业内部是不能加工或不适合加工的,并将其确定为外协加工任务,评估的结果将作为制造服务发现的依据。
完成零件工艺路线分析后,协同制造链发起企业将获得一个面向协同制造的零件工艺规划(Collaborative-Oriented Process Plan,COPP),某型号航空发动机关键零件的COPP,如图2所示。
图2某型号航空发动机关键零件的COPPCOPP有别于传统的企业内部工艺规程。
传统工艺规程中,工序之间具有严格的顺序关系并且完成了每道工序的设备、工装以及刀具的选择,而COPP只给出了任务(称之为协同制造任务)划分及其相关加工要求(主要包括加工基准、工序尺寸、加工余量以及时间定额等),并没有与具体的资源相关联;各任务之间仅按“先基准后其它、先粗后精、先主后次、先面后孔”等规则进行了初步排序,尚未为每一个任务建立严格的顺序关系。
图3中AND节点之间的加工任务表示其加工先后顺序关系尚未确定,而非指加工时间上的并行,为便于描述,称之为并行制造任务集合。
获得零件的COPP后,协同制造链发起企业就可以基于网络协同制造本体对协同制造链中的任务进行语义化描述,以准确反映任务的制造能力需求。
2.2.2制造服务发现与匹配制造服务发现与匹配是一个将协同制造任务的能力需求特征和制造服务的制造能力特征进行匹配,以制造能力为基础搜索出所有满足任务加工要求的制造服务的过程。
针对零件制造过程中本企业所无法满足的资源能力,协同制造链发起企业从制造服务注册中心搜索能够满足协同制造任务加工能力要求的制造服务,并将协同制造任务外包给相应的制造服务提供商进行委托加工。
对每一个协同制造任务,制造服务注册中心可能会返回多个满足能力需求的制造服务,称之为候选制造服务集合。
协同制造链发起企业完成制造服务发现与匹配后,将获得一个依赖于制造服务的零件工艺规划(Service-dependent Process Plan,SDPP)。
SDPP通过将制造服务注册中心返回的制造服务与COPP中对应的协同制造任务进行关联后生成,SDPP中的每一个制造服务都具有完成COPP中对应协同制造任务的能力。
2.2.3协同制造链生成与优化协同制造链生成与优化包括两个步骤:制造服务优化选择与制造服务排序。
经过制造服务发现与匹配后,所得到的候选制造服务集合仅仅是以制造服务的制造能力为唯一指标来衡量制造服务是否能够满足协同制造任务要求的。
为了进一步选出最佳制造服务,还需要利用其它指标,诸如加工质量高低、交货及时性、加工成本高低、服务的优劣等,对第一次匹配出的制造服务进行评价和排序。
在具体实现过程中,协同制造链发起企业可以把各个协同制造任务的时间要求、质量要求、成本要求等动态信息以标书的形式发给候选制造服务提供商,提出各种要求的最底线,各候选制造服务提供商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回复标书,说明自己实际可以完成的时间、质量、成本等信息,然后协同制造链发起企业使用网络化敏捷制造平台的协同制造链优化配置工具对所有指标进行优化,找到最佳制造服务。
此时协同制造链发起企业将获得一个优选后的SDPP。
在优选后的SDPP中,OR节点已被消除,协同制造任务与制造服务一一对应,即为一个协同制造任务———制造服务对。
某型号航空发动机关键零件优选后的SDPP,如图3所示。
图3某型号航空发动机关键零件优选后的SDPP在协同制造链构建过程中,为了完成零件的加工,协同制造链发起企业还需要对优选后的SDPP进行排序,消除SDPP中的AND节点,最终生成协同制造链。
与传统工艺规程编制过程中的工艺排序问题不同,协同制造链的构建是建立在零件工艺分析基础之上的,在其从COPP到SDPP再到CMC的演化过程中,已经第7期田雪莹等:面向零件制造过程的协同制造链构建研究116充分考虑了制造工艺、加工成本以及加工时间等问题,因而其排序问题简化为主要从降低协同制造链的物流成本方面考虑。
最终生成的某型号航空发动机关键零件的协同制造链,如图4所示。
图4某型号航空发动机关键零件的CMC2.2.4合同签订与项目执行协同制造链构建成功后,协同制造链发起企业与链中的相关制造服务提供商签订商务合同,协同制造链正式进入运行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