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苏、辛豪放词风之别

合集下载

浅谈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的比较

浅谈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的比较

浅谈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的比较作为宋词豪放派代表,后人以“苏辛”并称,不难看出他们在豪放词风上的造诣堪称典范,无人能出其右。

后人欣赏之外更多的是将精力放在对两个人的比较上,百家争鸣,纵说纷扰。

在我看来,“苏辛”的词是两种不同的豪放。

早些时候苏轼以他豪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怀,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开创了豪放词派的风格。

后来的辛弃疾又继承发扬了这种豪放的浪漫主义的词风,创造了更为雄奇阔大的意境。

如果辛弃疾只是单调的继承和延续,辛弃疾是不可能被后人与苏轼并称为豪放派的代表的,因为艺术的精髓在于创新。

首先我觉得艺术家的创作都需要生平阅历来作为土壤,不同的背景不同的生活经历是造成“苏辛”两种不同豪放派的主要因素。

苏轼三贬,但他却并没有因此而一蹶不振、没有被打垮,相反他的心境越来越旷达。

他生平跌宕起伏,于仕途上失意,却又在贬谪期间寻找到了自我的解放.。

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追求,没有失去对生活的火热激情,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乐观、积极的生活。

由于苏轼的人生境遇和乐观的心态,因而词人的生活和思想在词里得到更充分的表现,词人的创作个性和作品的艺术风格也就更鲜明地呈现了出来。

苏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奇伟壮丽的江山景物,历史上杰出人物的英雄气概和丰功伟绩所构成的宏伟壮观的艺术形象,正是苏轼积极有为的抱负,开阔爽朗的性格,以及他那种不因政治上受挫折而丧失生活兴趣的人生态度的充分反映,是他豪放旷迈的艺术风格的集中表现。

而辛弃疾却没有这么幸运,怀志报国却抑郁而终,他对于自己的境遇无法释怀,始终不能摆脱现实的痛苦。

岁月蹉跎,壮志难酬让他渴望铲除现实中的黑暗。

读他的词作任何人都可以在字里行间感受到悲怆和凄凉的孤胆英雄气息。

伴随这种心境他著下了《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完整版)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的比较

(完整版)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的比较

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的比较
在宋词发展史上,苏轼和辛弃疾同被称为豪放派词人,并称为“苏辛”。

一、苏、辛的豪放词的相似之处
1. 苏、辛词风都有着气势清雄、纵横挥洒的豪迈风格。

2. 苏、辛词都对词体做了创造性的发展,开拓词境。

苏轼神手初试著豪词,开启了南宋辛派词的先河;辛弃疾继承并将豪放词推至宋词顶峰。

3. 苏、辛词都抒发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共同情感。

4.辛弃疾的豪放词是对苏轼豪放词的继承和发展
二、苏、辛的豪放词的不同之处
1. 苏轼“以诗为词”,辛弃疾则“以文为词”。

苏轼以诗为词,使词的语言议论化;辛弃疾"以文为词",使宋词散文化。

2. 苏轼和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程度不同。

3.词风上,东坡旷达,稼轩悲愤。

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王国维评语「稼轩词豪,东坡词旷」
4.苏词语言自然流畅清新;辛词大量用典,略显晦涩。

5.苏轼的豪放词在豪放风格上侧重于“放”,即他的豪放词在思想情感上比较超脱,能想得开,不为自身的不如意所烦,不被官场的黑暗所累。

辛弃疾的豪放词在豪放风格上侧重于“豪”,也就是说他的豪放词在思想情感上比较执着,自始至终都充溢着他心系天下兴亡的壮志豪情,表现了他心中始终坚守着收复国土的夙愿。

简论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风之异

简论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风之异
一、在题材上的区别
自晚唐“花间派”以来,词以情切婉丽为宗,内容被局限在男欢女爱、离情别绪上,因此便有了“词为艳科”的说法,从南唐到北宋前期所写题材离不开都市风光、市井生活,词人中也出现不少慷慨之作,但数量有限,影响不大。苏轼把诗家惯用的怀古、感旧、记游、说理等题材用词加以表达,奠定了词的基础。而辛弃疾在之后进一步发挥词的抒情、状物、记事、议论的功能,融合诗歌散文辞赋的特长,将词推向了高峰。
二、对词的开拓程度不同
苏轼以其广博的学识总是既向内心世界开拓,又朝外在的世界开拓。他总是处于一种哲理思索中,因此达到了一种超脱物外的境地。他在词中既融入日常场景,又杂以大自然之壮丽景色。他“以诗为词”,大胆运用题序、典故使词的表现力空前提高。与苏诗一样,苏词中也常常表现对人生的思考。苏轼在时就感悟到“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永遇乐》“明月如霜”),人生命运的倏忽变化使他更加真切而深刻地体会到人生的艰难和命运的变幻。他不止一次地浩叹“人生如梦”(《念奴娇·赤壁怀古》)、“笑老梦一生”(《醉蓬莱》)、“世事一场大梦”(《西江月》)。所谓“人生如梦”,既指人生的有限短暂和命运的虚幻易变,也指命运如梦般地难以自我把握。这种对人生命运的理性思考,增强了词境的哲理意蕴。而辛弃疾虽也在内外世界上有所开拓,但在内心世界开拓上程度远不如苏轼。他的词多停留在爱国思想和战斗精神上,更多的是一种社会忧患和个体人生苦闷,少了苏轼的旷达和超脱。
关键词: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格
苏辛二人可以说在两宋词史上是占一山而突两峰的两大宗师。以他们为代表的豪放派历来为人所推崇。他们词作主要艺术特征同为豪放,他们独道的词风和创作方法,以及词中显露的伟大人格都把词的发展引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影响了一代代文人墨客。但同中有异,各具风采。
豪放作为文学风格,见于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杨廷芝解释豪放为“豪迈放纵”,“豪则我有可盖乎世,放则物无可羁乎我”(《词品浅解》)。明人张綖首先明确地用婉约、豪放的概念来概括词中这两种不同的创作倾向,他在《词余图谱》中说:“词体大约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婉约者欲其词调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之比较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之比较

苏轼、辛弃疾词的异同浅析在词的发展史上,由于苏轼、辛弃疾打破了晚唐五代和宋初文人惯用的用词遣兴、娱宾,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旧框子,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拓宽了词的艺术领域。

所以在中国文学史上,苏轼、辛弃疾的词都以“豪放”为特征,其词音域广阔丰富,运用的词语气势恢宏、不拘一格,在宋代乃至中国词坛上处于独树一帜的显著位置。

苏轼为豪放词奠定了基础,随后辛弃疾把豪放词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苏轼、辛弃疾虽然都属于同一个派别,但是却有着各自不同的差别。

下面我就从人生经历、豪放词风的风格和表现手法这几个方面对苏辛词的异同进行浅析。

一、人生经历:苏轼、辛弃疾的一生,都经历了极其坎坷的道路。

东坡少负奇才,“奋励有当世志”,入仕后因卷入宋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屡受打击排挤,两被诬陷贬官。

“乌台诗案”,险遭杀身之祸;晚谪岭海,几乎不能生还。

稼轩“壮岁旌旗拥万夫”,在抗金斗争中显示了杰出的军事才能,但南渡后却得不到统治者的信任和重用,屡遭诬陷,三次免职,先后赋闲达20年之久。

这种政治上的坎坷遭遇,对他们的文学创作必然长生及其深刻的影响。

苏辛词中,都不可避免的反映出理想破灭、壮志难酬的特点。

然而不同的是,东坡词倾向于从痛苦中求超拔、求解脱,跨越现实的黑暗去追寻理想的光明,从而表现出一种旷达的人生态度;儿稼轩词则更多地表现了对于现实的苦恨执着和挣扎奋斗,表现了悲愤的呼喊和火一样燃烧的激情。

例如东坡的名篇《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这首词作于神宗熙宁九年,作者因政治上受到排挤,心情是苦闷的。

可是在这首词里,我们却看不到消沉的情绪。

作者泛观浩瀚的天宇,寄意高远的月宫,幻想出一个清凉澄澈、玉洁冰清的美妙世界。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这是一种多么奇异的想象、多么高洁的向往!它意在冲破现实的黑暗,超越现实的痛苦,表现出人类对于理想境界的永恒的追求。

词的下阕,通过对人生痛苦的冷静的、哲理的思考,得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结论,以理怡情,进一步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怀。

试析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比较

试析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比较

试析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比较作者:焦薇概要:苏辛两人的词风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苏轼作为豪放词风的开创者,对辛弃疾的词风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辛弃疾在苏轼的基础上,将豪放派的词风更加完善和规范。

无论是风格还是内容,两宋的豪放词风在苏辛二人的推动下成为了独树一帜的一派。

但由于个人性格和生活环境的不同,两人同属豪放的风格,却一个豁达潇洒,一个慷慨悲壮。

与之相关联,在豪放的词风下,两人有着对词风不一样的表达和风格。

宋词在这种雄壮豪迈、沉郁顿挫的风格引导下,开阔了词的意境和气势,以更为崭新的面貌活跃在词坛,成为对丰富词的功用功不可没的一派。

苏轼和辛弃疾都为当时腐败昏暗的社会和当局所不容,以一种孤独和清高的姿态与社会所抗争。

豪迈词的背后是具有着豪放性格的词人,有着赤子之心的苏辛二人渴望着建功立业和报效国家。

在他们豪放词风中,可以感受出苏辛对社会和家国的担忧和无奈。

可以说,苏辛二人的豪放词都抒发了一种怀才不遇和壮志难酬的情感,才华横溢渴望有所作为却不受重用的不如意奠定了他们豪放词沉郁顿挫的气概。

同时,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萎靡不振,苏辛二人冲破了这种书写男女情感的狭窄题材和内容,用豪迈的词风一扫传统的艳词,开阔了词的格调和视野。

由苏轼开创、辛弃疾发展的豪放派在词的题材和意境上都具有着独创的开拓革新精神,是社会广阔内容的真实写照。

如果说苏轼开创了豪放派的词风后,使得词的用途和范围扩大了,那么将豪放词推向高峰的辛弃疾达到了真正的无事、无物不可以入词的境界。

而且,苏轼、辛弃疾的诗词共同体现出了豪迈的词风,包含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浓烈奔放的情感,这是两人独特的诗风和有别于同时代其他词人的典型特征。

一、苏辛词风的不同首先,苏辛二人身处着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这就奠定了词风不同的基础。

苏轼生活在政治相对稳定的北宋,深受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影响,生活态度积极达观,积极进取却惨遭贬罚。

苏轼不受当朝的重视而又几经被贬,一次比一次更远,但苏轼却在逆境中保持了洒脱乐观的本性和雅致的生活情趣。

浅析苏轼与辛弃疾词风异同

浅析苏轼与辛弃疾词风异同

浅析苏轼与辛弃疾词风异同浅析苏轼与辛弃疾词的异同内容摘要:在词的发展史上,由于苏轼、辛弃疾打破了晚唐五代和宋代文人惯用的用词佑觞,遣兴,娱宾,写那女恋情和离别惆怅的旧框子,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拓宽了词的艺术领域,所以在中国文学史上,苏轼,辛弃疾的词都以“豪放”为特征,人们谈论诗词,总喜欢将二人以“苏辛”并称。

纵观苏、辛二人的词风,作为豪放派的杰出代表,苏轼奠定了基础,随后辛弃疾把豪放派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可同为豪放派却又不尽相同,就是说,苏辛在词的创作上都朝着同一个方向发展,有共同性和连续性。

但由于作家所处年代,个性,个人经历和和艺术修养不同,因而艺术风格貌似而神异。

苏辛二人的作品描绘内容相近;在词语言的使用上都善于用典;词风大抵皆气势清雄,神彩俊迈,纵横挥洒,跌宕昭彰。

但是由于二者生活的时代、个人经历、思想性格和内在情感等的不同,他们的词作又显示了鲜明的个性差异,苏轼之旷,辛弃疾之豪,作家的个性风格表露无遗。

词风格多样,豪放与婉约各领风骚,作为豪放词风的代表性作家,北宋的苏轼和南宋的辛弃疾是具有重要地位的。

作为豪放词风的开山鼻祖和集大成者,他们的词风有不同的特色,在创作手法、意境、豪放特点以及意象的使用上各有千秋。

关键词:苏轼;辛弃疾;词;豪放派;异同在词的发展史上,由于苏轼、辛弃疾打破了晚唐五代和宋代文人惯用的用词佑觞,遣兴,娱宾,写那女恋情和离别惆怅的旧框子,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拓宽了词的艺术领域,所以在中国文学史上,苏轼,辛弃疾的词都以“豪放”为特征,人们谈论诗词,总喜欢将二人以“苏辛”并称。

纵观苏、辛二人的词风,作为豪放派的杰出代表,苏轼奠定了基础,随后辛弃疾把豪放派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可同为豪放派却又不尽相同,就是说,苏辛在词的创作上都朝着同一个方向发展,有共同性和连续性。

但由于作家所处年代,个性,个人经历和和艺术修养不同,因而艺术风格貌似而神异。

苏辛二人都是至情至性的人,他们的作品中有大量词作描绘了当时的农村生活、山河景色、人生情感、文人雅兴,其内容之冲实丰富,情感之饱满飞扬,显示了词人对祖国人民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论苏轼与辛弃疾词风的异同

论苏轼与辛弃疾词风的异同
牡 丹
论苏轼与辛弃疾词风的异同
李颖聪
苏轼和辛弃疾都是宋代豪放词派的重要代表人 物,他们为宋词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然而,二人 的豪放词派风格又有显著差别。苏词追求现实中的光 明,无论眼前多么黑暗,都在试图发掘其中美好的事 物,给人以鼓励,超越现实去寻求理想。辛词则更注 重表达作者内心的苦闷不堪与愤懑不平,通过描绘现 实中国家分崩离析,人民四处逃亡,亲人流离失散, 表现自己怀抱一颗爱国之心却又感到报国无门,壮志 难酬的悲愤之情难以消磨。苏词和辛词虽同属于豪放 苏词是现实中寻求光明,追求理想,给人以希望;而 一、豁达开朗与抑郁悲愤 苏轼出生于书香门第,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 弟苏辙同被列为“唐宋八大家”,足见这个家族的文 化底蕴之深厚。苏轼从小读书刻苦,然而,这位有深 厚文化底蕴的才子,在仕途上却并非一帆风顺,甚至 可以说是波折不断。由于被动卷入朝廷的党派纷争, 苏轼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排挤与责难,但他并不为此感 到苦闷,即便落入狱中,他也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 和对光明的探寻。被贬黄州时,他带领家人到城东开 辟了一片荒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 便是他在这时起的。被贬颍州时,他又疏浚了颍州西 湖,并且筑堤。此举改善了西湖的生态环境,对人民 的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减少了旱涝灾害的频率, 一劳永逸。绍圣四年(1097 年),苏轼被贬谪至徼 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县)。苏轼在这里 兴办学校,教人读书,使儋州地区成为海南岛的一大 文教重镇,人民安居乐业,以读书为乐,以教育为先, 形成了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儋州有很多地方取名为 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等,凡是地名均会带上“东 坡”二字,甚至连语言都有“东坡话”,足见当地的 人民群众对苏轼的敬重和缅怀。可以说,无论苏轼流
落到何处, 他总能找到一种方式让自己过得更加舒适, 他对生活充满了信心,性格豁达,这也直接影响了他 的词风。 辛弃疾的情况则与苏轼完全不同。南宋的政治 背景相对于北宋更加复杂混乱。在辛弃疾出生时,北 方早已落入金人手中已逾多年。辛弃疾的祖父虽在金 国任职,但他并不愿为金国卖命;相反,他极度仇视 金国金人,把推翻金人王朝作为自己的使命。在辛弃 疾幼年时期,他的祖父也时常带领辛弃疾登高望远, 时期的志向,当他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的统治下过着 了自己的肩上。他要实现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远大 理想,这使他带有一种江湖人士的侠义之气。辛弃疾 来到南方,但他对南宋朝廷的懦弱和胆怯并不知情, 他写下很多抗金北伐的提议,如《美芹十论》等,这 些作品在民间广为流传,获得一致称赞,但南宋的统 治者对战争的态度是冷淡的,他们不想再打仗。尽管 表面上南宋的统治者表现出想要跟辛弃疾一同作战的 态度,但他们更看重的是辛弃疾在谏言中所表现出来 的才干, 于是朝廷将他派到了南方的内陆省担任官职, 去治理荒政,整顿治安。显然,这与辛弃疾的志向大 相径庭,现实的残酷和理想的远大形成了鲜明对比, 辛弃疾无法接受这样的落差,这使得他变得越来越郁 郁寡欢,他深感岁月流逝,人生苦短,而自己却报国 无门,壮志难酬,因此愈发意志消沉,哀伤落寞,内 心极为压抑愤懑,痛苦不堪。 二、一介书生与刀客游侠 苏轼对战争是陌生的,他只能通过想象去描绘。 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想象出“谈笑间,樯橹灰 飞烟灭”的场景。词中展现出一个“雄姿英发,羽扇 纶巾”的青年周瑜形象,并用“小乔出嫁了”来反衬 出周瑜的英姿飒爽,意气风发。作者借对周郎在赤壁

浅析苏轼与辛弃疾词风之异同

浅析苏轼与辛弃疾词风之异同

浅析苏轼与辛弃疾词风之异同浅析苏轼与辛弃疾词风之异同文 \ 洪万平(文学院2012级汉语言文学1班120101010030)摘要:苏轼和辛弃疾同为豪放派词人,在文学史上并称“苏辛”。

但因为两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生活经历和个人性格的不同,使两人在同为豪放的词风下又突显出各自不同的风格。

本文就两人在词风的异同进行简单的比较。

关键词:苏词辛词豪放派异同苏轼和辛弃疾以豪放派的代表屹立于词坛。

苏轼从根本上改变了词以婉约为正宗的传统,别开生面地开创了豪放派,而辛词继承苏词豪放,所以豪放是两人词风的相同之处。

但辛词在继承苏词豪放的同时,又对豪放词进行了创新,以及两人的生活经历和社会环境的不同,又导致两人词风在细节上又许多的相异之处。

下面将对两人词的异同进行较系统的对比。

一、苏词与辛词的相同之处由于两人性格的豪放大气,是两人在词风上表现出较高的相似之处,因此后人提到“豪放派”就会联想到两人,因此在词风上有很多共通之处。

两人都有大量的怀古、隐逸和饮酒之作。

这与两人在仕途上的几起几落都有莫大的关系,两人都有一腔热忱参与国家政事,却又一贬再贬,政治上的失意,满腔的郁闷无法发泄,于是借酒浇愁、借古讽今甚至有时会产生隐逸的想法,这都是两人在其词中的共同之处。

例如:两人都有在怀古中抒发壮志未酬的抑郁失落,这是他们最大的相同之处。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全词借历史以抒怀抱,赞叹历史风流人物而发人生慨叹。

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情绪于中可见。

【1】而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苏轼与辛弃疾的词风差异

苏轼与辛弃疾的词风差异

苏轼与辛弃疾的词风差异第一篇:苏轼与辛弃疾的词风差异苏轼与辛弃疾词风差异宋朝两大著名词人——苏轼和辛弃疾,他们的词都以豪放著称,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苏轼继柳永以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突破了词以“艳科”的传统格局,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和词境。

由他开创的豪放一派,后被南宋辛弃疾继承并发展,并且辛派词人把词体的表现功能发挥到了最大限度。

后苏轼和辛弃疾并称“苏辛”。

虽然他们都是豪放派词人,但是在词风上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缪钺说:“苏东坡词出于《庄》,而辛稼轩词则出于《骚》。

”这句话,无疑是个恰当的概括。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早在欧阳修是文坛盟主的时候,就预言苏轼将来的成就会高过自己,并表示要把领导文坛的责任托付给他。

果然,苏轼不负众望,在他主导文坛的那个时代,宋朝文学多方面的发展都到达了高峰。

而其中苏词的历史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

苏轼破除了以往诗尊词卑的观念,认为诗词同源。

“微词宛转,盖诗之裔”(《苏轼文集》卷六三)。

他开创了“以诗为词”的表现手法。

这样,诗化的词,使得词的审美价值上升到了崇高的境界。

在以往,词不过是音乐的一种附属品,充其量只是拥有美丽的艺术价值,而苏轼改革以后,使词拥有了自己更高的文学价值,不仅仅只依赖音符而存在。

这里让人不由想起柳永,他一生致力于词,虽然推高了词的地位,虽然身为苏轼的前辈,然而与苏轼的影响相比,却略逊一筹。

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这首词奇逸缥缈,让人读来有种超现实的感受和想象。

苏轼的很多词都让人有这样的感受,脱俗的浪漫主义色彩和超旷的豪放飘逸风格,他豪放之词风中,带着轻灵,但又不拘泥于红粉佳人之花前月下艳词,他是充满激情和生命力的,不是悲哀的,而是进取和直面人生难以圆满完美的事实的。

试论苏轼、辛弃疾豪放词的异同

试论苏轼、辛弃疾豪放词的异同

苏轼、辛弃疾词风异同之比较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文学院2011级六班欧秋菊 1140016017【摘要】苏轼、辛弃疾一向是词史上并称的大家。

两人在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形成了词史上的“豪放”一派,并有着豪迈旷达的相同艺术风格。

然而由于时代、社会地位不同,心灵世界及个人生活经历有别,使得他们的词作在意境开拓的程度、豪放风格以及内心世界等表现方面,又有着不容忽视的鲜明差别。

本文就此问题进行简单探讨。

【关键词】苏轼;辛弃疾;豪放词;异同前言在宋词发展史上,苏轼和辛弃疾同被称为豪放派词人。

都有着豪迈慷慨的意境,都对宋词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称为“苏辛”。

同时,苏轼神手初试著豪词,开启了南宋辛派词的先河;辛弃疾继承并将豪放词推至宋词顶峰。

但因为人生际遇、社会地位等总多因素,两人在感情色彩、思想格调等许多方面又有着许多不同,加之艺术风格的差异,苏辛二人的豪放风格自然迥异。

一、苏、辛的豪放词的相似之处苏轼和辛弃疾以积极博大的胸襟、热烈奔放的情感、真挚浓厚的情怀,开创了豪放一派,奠定了他们在词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苏辛二人同为豪放派的杰出代表,在豪放词的创作和艺术风格等方面存在着许多相似点。

1.苏、辛词风都有着气势清雄、纵横挥洒的豪迈风格。

苏轼和辛弃疾的词都饱含着热烈奔放的豪情。

不仅为人间生活而高歌,也为建功立业而呐喊;为庙堂宫殿感叹,也为传奇河山吟诵。

是在用生命来谱写豪迈。

自“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之说一出,世人多以“豪放”品评东坡词。

可见苏词力求超脱自适而不断追求的心路历程和他疏狂浪漫、多情善思的个性气质,也常在雄奇壮阔的自然美中融注入深沉的历史感和人生感慨。

清人陈延绰《白雨斋词话》谓“东坡《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云‘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愈悲郁,愈豪放,愈忠厚。

令我神往”此处就可看出苏轼将自身的精神品格和性情襟怀与词作结合做一块,透过词来体会背后的怀抱。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的异同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的异同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的异同苏轼、辛弃疾豪放词的异同苏轼、辛弃疾一向是词史上并称的两位大家,他们的豪放词都具有豪迈大气、感伤现实的特点,为宋词境界的扩大和词体的发展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

苏轼、辛弃疾同为宋代豪放词家的杰出代表,都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为宋词以崭新的面貌跃上文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苏轼首先奠定了豪放词派的始基,辛弃疾继而将豪放词的发展推向了高峰,确立了“豪放一派”。

他们在词作的风格、境界的开拓、心灵世界的表现等方面,自然有着共同性和连续性,但是,由于二人所处时代、际遇、立场、个性的不同,他们的豪放词作又各自形成了独立的特点。

一、苏、辛的豪放词的相似之处正如胡寅先生所言,苏轼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

” 这说明他以豪放的感情,坦荡的胸怀,拓展了词的内容及表现手法,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缠绵的作风,开创了豪放词派的风格。

而辛弃疾“大声镗鞑,小声铿�,横绝六合,拍空万古。

”也突破了以纤艳柔脆的传统词调,继承了苏轼所开创的豪放之风。

因此,他们的词作有着相似性和继承性。

1.苏、辛词中都有着豪迈旷达的艺术风格东坡词和稼轩词中,都饱含着浓烈奔放的豪情,表达了自我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以及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

正是这种豪情壮志,决定了二人独特的创作个性和不同于前的创作风格。

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到“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词人借那奇伟壮丽的风景、杰出人物的英雄气概和丰功伟绩,来表达不畏政治困厄、道路险阻的人生态度,表现出了词人开阔爽朗的性格和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同样,辛弃疾在词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到“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词人也借滚滚不尽的长江水,追缅往事,遥想将来。

赞扬了杰出的英雄人物,表现了决不投降、坚决抗金的强烈信念。

浅析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的不同特色

浅析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的不同特色

人 文 论 坛216INTELLIGENCE浅析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的不同特色绥化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 07级本科四班 吴 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杰出的文学家。

苏轼的作品当中,词作现存有三百四十多首,在我国的词作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苏轼以诗境写词,形成了苏“以诗为词”的独特特点,他以其奔放的才情,洒脱飘逸的文笔,开辟了一代豪放派的新词风。

豪放中尽显旷达的胸怀,才情卓越,作品被后人千古传颂。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词人。

辛弃疾词作的特点是气势宏大,风格豪壮,是艺术与现实的完美融合。

善于运用夸张比兴等手法诠释创作,表现出作者独具特色的壮美豪情。

他与苏词相近,打破固有的传统束缚,使用大胆创新精神,将苏轼以来的豪放词风推向了又一个新的高度,同样是豪放派的杰出代表。

在我国的文学史上,北宋文学家苏轼和南宋词人辛弃疾都被人们视作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

二人的作品都表现出开朗自然、奔放有力的特点。

饱含报国的理想、乐观豁达的精神的同时,能完全突破传统,用另一种视角体验生活、感悟人生。

苏轼为豪放词的发展奠定了根基,而辛弃疾则是把豪放推向了文学作品的顶峰。

“豪放”虽然是苏、辛二人的基本词风,但二者亦存在着鲜明的差异。

首先,辛弃疾的豪放词是对苏轼豪放词的继承和发展。

众所周之,苏轼的豪放词是豪放派的基础之作,他以豪放为主要表现形式,也包含婉约幽静、淡雅闲适的词风。

以诗入词,用词来抒发自身的情感和抱负,这种词风突破了传统词律形式化的约束,使作品表现的更有表现力灵活力。

苏轼虽然开创了豪放一派,但自他之后却一直没有得到更好的发展和继承。

经过岁月的变迁时代的动荡,直到辛弃疾出现在文坛之上,他不但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而且更加的多样化和个性化,他博采众长,意气风发,以其独特的气势和才华将豪放一派引领到了一个崭新的层次。

在表现方式和特点上,辛词虽然延续了苏词突破传统豪迈自然的风格特点,却也在其基础上成就了新的变化和发展,他以文入词,词篇不但慷慨激昂狂放悠长,而且尝试了更大胆的文学创新,将词作的篇幅扩展,加入多种表现手法。

苏辛词比较

苏辛词比较

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比较苏轼和辛弃疾是两宋豪放词人的代表。

苏生在北宋,辛活在南宋。

虽然都是豪放词人,但是两个时代两个词人的词风还是有区别的,苏有北宋独特的风格,辛有按送特别的个性。

苏轼和辛弃疾豪放旷迈的艺术风格,有相同的一面。

两人都为宋词以崭新的面貌跃上文坛而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在两人的词中,都可以看出浓烈的奔放的豪情以及要求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

同是豪放词,东坡词和稼轩词又有明显的差别。

苏轼出生于书香门第,其父亲苏洵就是大文豪。

苏轼考科举,中进士,他一扫五代、宋初词坛的艳曲,改为描写士大夫生活情趣的豪放词,俨然是个“衣冠伟人”。

苏轼是个很达观的文人,几度作官位重,又几度遭贬,但是洒脱乐观的个性依然一样,在逆境中照样能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苏轼45岁被贬黄州时所作。

苏轼的个性使得他的豪放风格是洒脱的。

他的豪放风格,跳荡流溢着自由奔放,乐观开朗,给人的感觉飘逸洒脱,如行云流水。

辛弃疾生于外族占领区,天生一副英雄的相貌,又智勇双全。

辛弃疾自小就决心要为民族雪耻要为大宋恢复中原。

他不是科举入仕,年轻时就轰轰烈烈参加起义军反抗金人的统治,南归后做官。

但是他所任职都不怎么高,且经常调任,这使他无法在任上有大的建树和作为。

他抱负远大,却无从实施,胸中难免会有股郁结之气,这种不平感只有在他的词中加以表达宣泄。

稼轩词的豪放风格,常含着豪壮而苍凉,雄奇而沉郁。

他是一个很传奇的人,既有词人的气质,又有军人的豪情,他最大的愿望是为朝廷收复失地,因而词中包含他驱逐鞑虏恢复中原的壮志。

他又生不逢时,南宋王朝偏安东南,懦弱求和,并未对他委以重任,这就使他的词在豪放之外多了一些沉郁,有壮志难酬之感。

苏轼对生活的乐观,对理想的热烈追求,使他的词总是那么活泼自然,动荡跳跃,慷慨激昂,铿锵作响。

辛弃疾因国家民族仇恨的长期压抑,使他的词既豪迈奔放,慷慨激昂,而又沉郁苍凉。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辛弃疾词不能有苏轼词的那种空旷洒脱。

苏轼和辛弃疾写词风格的异同

苏轼和辛弃疾写词风格的异同

苏轼和辛弃疾写词风格的异同导语:苏轼和辛弃疾的词的风格有什么异同呢?苏轼和辛弃疾是家喻户晓的文学家,他们为宋词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苏轼和辛弃疾的词风格的异同,欢迎阅读!苏轼1.苏轼的词.苏轼是北宋继柳永之后第二位对词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词人.但他的词在当时引发了两种绝然不同的争论:一方面,有人充分肯定其对词的开拓和革新之功;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他"以诗为词",要非本色.2.苏轼词在内容方面的突破.苏轼的词被称为"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他的词可分为三类1)抒情词.苏轼的抒情词具有严肃博大的特点,具体包括从政之情,爱国之情,怀古之情,人伦之情等.(2)咏物词.苏轼词中约有30首咏物词.他的咏物词形神兼备,富有寄托,代表作有《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和《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等.(3)农村词.苏轼的农村词约有10多首,代表作为《浣溪沙》五首,时作者在徐州任上.3.苏轼词在风格上的突破.苏轼词风可分三类1)豪放风格.这是苏轼故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代表作有《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2)旷达风格.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3)婉约风格.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辛弃疾1.辛弃疾的生平与思想.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济南)人.辛弃疾早年受祖父辛赞影响,培育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他20多岁时,曾组织了一支抗金义军.并受当时义军统帅耿京的派遣,与南宋朝廷联系,试图里应外合,协同作战.后南下,任江阴签判,在此后四十余年的生涯中,他除了有一半时间辗转在江西,福建等地任地方官外,大部分时间赋闲在家.作为一个主战派,他有勇有谋,但生不逢时,郁郁而终.2.辛弃疾词的分类.辛弃疾的词集名《稼轩长短句》,存词600余首,是宋代存词最多的词人.他的词大致可分为三类1)爱国词.主要追忆当年的抗金生活,抒发自己的报国壮志,表达对于沦陷区人民的同情和对投降派的愤懑之情.代表作有《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等.(2)农村词.主要描写农村生活和田园风光,以化解现实中的痛苦.代表作有《清平乐》(茅檐低小)等.(3)闲适词与言情词.代表作有《西江月·遣兴》和《祝英台近》(宝钗分)等.辛弃疾词的内容虽有差别,但都贯串着爱国主义的英雄情怀.3.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1)以苍凉,雄奇,沉郁为主导风格,但不拘一格.(2)意境开阔,气势飞动.(3)多用比兴,博征典故,语言繁富.4.苏轼与辛弃疾的异同.相同之处:两人都是至情至性之人.不同之处1)苏轼天性忠爱,自如畅达;辛弃疾气势沉雄,豪壮悲愤.(2)苏轼词风旷达,辛弃疾词风豪健.5.辛派词人.在辛弃疾爱国情怀和豪放风格的影响下,出现了一批风格相近的词人,如陈亮,刘过,刘克庄,刘辰翁等,被称为辛派词人.辛弃疾的词《西江月》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年代:【宋】作者:【辛弃疾】体裁:【词】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的比较

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的比较

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的比较提到中国文学史豪放派的代表,我们都会想到这样两个人:苏轼和辛弃疾。

他们的词都有着豪迈慷慨的意境,都对宋词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被后人并称为“苏辛”。

但由于两位词人的时代和社会地位不同,个人生活?历不同,而且由于艺术追求的差别,两人表现出的豪放之气也就风格迥异。

一、苏辛豪放词风的相似之处(一)苏辛都开拓了词的内容。

晚唐五代词风婉约柔媚,词多写男女之间的离合悲欢。

而自苏轼开始,豪放的感情,豁达的胸怀,广阔的社会生活,都在词中有所呈现,写报国、写仕途、写悼亡、伤春等,词的内容和表现手法得以开阔,开创了豪放的词风。

使传统意义上的恋情之词柔情之词扩展为豪情之词,成为可以表现丰富的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

而辛弃疾也突破了传统词调,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

辛弃疾不但扩充了词的内容,还将词的形式和内容进行有机的结合,大量吸收各种表现手法,无论是散文,骈文,还是民间口语,他都信手拈来,表达了他的各种情感体验。

(二)苏、辛词中都有着豪迈的风格。

苏辛词中都流露出积极的人生态度,透露着浓烈奔放的豪情,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

《江城子·密州出猎》中“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

开篇“老夫聊发少年狂”,出手不凡。

接下去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词人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擎着苍鹰,好一副出猎的雄姿!随从武士个个也是“锦帽貂裘”,打猎装束。

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作者以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来。

“酒酣胸胆尚开张”,东坡为人本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

读来自有一种豪迈之感。

作者在这里塑造的是一个充满斗志的形象。

此中并未透露出对自己被贬的哀伤。

可见此时的苏轼满腔是驰骋疆场、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而对个人受到的不公正遭遇去丝毫不在意,即便是“鬓微霜”,却“又何妨”呢?而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到“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浅析苏、辛豪放词的异同

浅析苏、辛豪放词的异同

浅析苏、辛豪放词的异同发布时间:2021-05-27T09:06:14.363Z 来源:《学习与科普》2021年3期作者:刘虹妃1 朱芳熠1 [导读] 苏轼和辛弃疾乃中国文学史豪放派的代表,他们的词都有着豪迈慷慨的意境,都推动了宋词的发展,被后人并称为“苏辛”。

苏轼是我国古代罕见的全能文学家,诗文词都代表了北宋的最高成就,并且他又懂得绘画、音律,可谓是我国古代第一流的大家,他在这些诸多方面的文学艺术成就中,最具开创性的贡献毋庸置疑便是开创了一代豪放词风。

1.湖南文理学院芙蓉学院湖南常德 415000摘要:苏轼是我国北宋文学家,开创了一代豪放词风;辛弃疾是两宋豪放词的集大成者,在词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两人并称为“苏辛”。

苏辛词都饱含着浓烈的奔放的豪情,表达了词人对生活无比热爱和豁达的乐观态度,以及要求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但由于两人性格和生活经历不同,社会背景不同,所以两人的豪放词又有明显的差别。

而苏辛二人不同的词作风格,也是对豪放词派在南北宋发展与转变的折射。

关键词:苏轼;辛弃疾;豪放派;异同苏轼和辛弃疾乃中国文学史豪放派的代表,他们的词都有着豪迈慷慨的意境,都推动了宋词的发展,被后人并称为“苏辛”。

苏轼是我国古代罕见的全能文学家,诗文词都代表了北宋的最高成就,并且他又懂得绘画、音律,可谓是我国古代第一流的大家,他在这些诸多方面的文学艺术成就中,最具开创性的贡献毋庸置疑便是开创了一代豪放词风。

辛弃疾则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和南宋前期爱国词人的传统,进一步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境界更阔大,手法更多样,融进了诗歌、散文、辞赋、经史百家成语,语言丰富多彩,是两宋豪放词的集大成者,推动了词风的转变,在词史上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苏辛豪放词风的相同之处(一)苏辛都开拓了词的内容在苏轼登上词坛之前,北宋词以香艳婉媚占绝对优势。

诗庄词媚,词为艳科,词只宜写男欢女爱,离愁别恨,只宜写得缠绵婉媚,“香而软”,这种观念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而自苏轼开始,豪放的感情,豁达的胸怀,广阔的社会生活,都在词中有所呈现,写报国、写仕途、写悼亡、伤春等,词的内容和表现手法得以开阔,开创了豪放的词风。

论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格的异同

论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格的异同

苏轼是我国古代罕见的全能文学家, 诗文词都代表了 北宋的最高成就, 又懂得绘画、 音律, 是我国古代第一流的 大家。 他在诸多方面的文学艺术成就中, 最具开创性的贡 献就是开创一代豪放词风。 在苏轼登上词坛之前, 北宋词 以香艳婉媚占绝对优势。诗庄词媚, 词为艳科, 词只宜写 男欢女爱, 离愁别恨, 只宜写得缠绵婉媚,香而软” 这种 “ , 观念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人们的 思想。 苏轼登上词坛后, 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成果推 广到词的领域, 打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以诗为词” 首先 “ , 是提高了对词的认识和评价。他以前的文人把填词视为 “谑浪游戏”的诗余小道,如晏殊称之为以资谈笑的“呈 艺” 欧阳修称之为 , “敢呈薄伎, 聊佐清欢” 把词当作是消 , 遣娱乐文学, 而苏轼则把词看作是 “长短句诗” 打破了诗 , 词有别的人为界限,使词成为真正独立的抒情诗体。其
世说新语在宋词中的接受研究以苏辛词用典为个案2005本论文主要针对苏轼辛弃疾词作中对于世说新语典故的移用展开论述考虑到苏轼辛弃疾作为读者与作者的双重身份论文将着眼点主要放在世说新语的影响接受研究上这里涉及到影响接受创作改写一系列的环节可以说在苏轼之前世说新语就已经被诗人广泛征引用在诗歌散文等文体的创作实践中但在词中却还是少见苏轼的以诗为词大胆引用古代典籍入词是具15有开创作用的
例如辛词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 展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 : “
6
2007 年第
1期
安徽文学
文 学 评 论
为官, 以求兄弟能够多聚会。到密州后, 这一愿望仍无法 实现。 这一年的中秋之夜, 皓月当空, 银辉遍地, 与胞弟苏 辙分别之后, 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此刻, 词人面对一 轮明月, 心潮起伏, 于是乘酒兴正酣, 挥笔写下了这首名 篇。 词中幻想出尘上天而又留恋人世, 反映了作者因政治 失意而对现实不满, 想逃避现实而又不得不面对现实; 感 整首词通过写景抒情, 体现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人有悲 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面对客观现实, , 顺应 自然规律, 达观处世, 在大自然中寻找人生情趣。 而辛弃疾豪放词则将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连结在一 如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 : “ 梦 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 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 作者在带湖闲居十年之后, 重新被任用, 他的好友陈 亮经过长期的落第、 穷困潦倒之后也考中进士, 并被皇帝 亲擢为第一, 这时两人在施展抱负、 实现理想方面都出现 了新的转机, 辛弃疾在这样的情况下写下这首壮词寄给好 友陈亮,以示共勉。作品通过对自己过去战斗生活的回 忆, 抒发了以英雄自许, 以功名自期的雄心壮志, 整首词格 调高昂, 笔力遒劲, 气魄雄豪, 以金戈铁马、 气吞山河的雄 健气势,把苏轼以来的豪放词风推向了高峰。但结尾处 “可怜白发生” 流露出英雄迟暮、 , 壮志未酬的感慨, 作者不 受朝廷重用, 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无奈悲愤喷薄而出, 产生 出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使词风豪放中蕴含悲壮。 又如 《水调歌头・落日塞尘起》 落日塞尘起, : “ 胡骑猎 鸣髇血污, 风雨佛狸愁。季子正年少, 匹马黑貂裘。 今 慨三者交织在一起, 创造出高远清雄的意境。 苏词在语言 上多方面吸收陶渊明、 李白、 杜甫、 韩愈等人的诗句入词, 给人一种清新朴素的感觉。例如, 《水调歌头・明月 苏词 几时有》 开篇两句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即化用李 , 白 《把酒问月》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 诗中 ; 又如一首 《满庭芳》 “归去来兮, 中 吾归何处, 万里家在岷 的音律韵调, 语言显得生动活泼。 同时, 苏轼富于才情, 他的作品常常以极富表现力的 景物描写创造意境。 “缺月挂疏桐、 如 漏断人初静” 千里 、 “ 孤坟” 明月夜、 、 “ 短松冈” 乱石穿空、 、 “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 辛弃疾大胆创新, 在继承苏轼 “以诗为词” 的革新精 神基础上, “以文为词” 采用 的手法, 使词的艺术形式更加 创作的重要贡献, 也是他词作的重要特色。 《永遇乐 比如 ・京口北固亭怀古》 关于时政、 , 军政的议论, 本来不是宋 词所能表达,但是辛弃疾通过对典故的大量而准确的运 用, 含蓄、 深刻地揭示主题, 曲折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辛 弃疾博学多才, 史、 集的各种典故都能提炼、 经、 子、 纳入 到词中, 用典形式多样, 恰到好处, 以有限的语言表现丰 富的内容。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便连用了刘 中, 裕、 刘义隆、 佛狸、 廉颇等人的典故, 而又紧扣怀古, 抒写 个人情怀, 非常新鲜生动。这不仅增强了表现力, 也扩大 了词的内容。 辛弃疾驾御语言的能力非常高超, 他不仅运用各种诗 体的句法, 还吸收了散文、 骈文、 民间口语入词; 不论经、 史、 诸子、 楚辞以至李杜诗歌、 韩柳散文, 往往拈来便是, 如 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 万兜鍪, 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生子 当如孙仲谋。这词上片以杜诗结句, ” 下片以 《三国志》 中曹 操的慨叹作结句, 运用自如。又如 《贺新郎》 “白发空 词中 矣” 和结尾 “二三子” 都运用了 《论语》 中孔子的话, 自然妥 帖, 音韵和谐。 总之, 辛词由于在语言上博采众长, 大胆尝试和创新, 使得辛弃疾在词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苏、辛豪放词风之别
摘要:“诗坛李杜,词苑苏辛”历来词评家都习惯于把苏、辛并称,无疑此二人皆是词坛上屈指可数的大家,文学造就之高无与伦比。

把二人并称是因为他们是豪放派绝对的老大,苏轼一反“花间”绮罗香泽之风,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明月几时有》等慷慨旷达之词,辛弃疾则是饱经山河破碎之痛,吟出《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抒发抗金豪情之作。

但二人在豪放词风上亦有所不同,本文试浅论之。

关键词:苏轼辛弃疾豪放清旷
不同的经历注定豪放应有所异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谈及作品之时必先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平遭遇等,还原语境。

苏轼元丰三年,知湖州。

御史中丞李定、监察御史里行舒亶摭拾苏轼诗文中语,攻击苏轼怨谤神宗,把他逮捕入御史台狱,遭遇“乌台诗案”。

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元丰八年,在守旧派内部的派系斗争中,被列为蜀党。

元佑四年请求外任,历知杭州、颍州、扬州,绍圣元年,苏轼又被贬至惠州、儋州。

至常州,病死。

辛弃疾生性豪侠,崇尚气节与功业,出生时中原已沦陷,亲睹国破家亡惨状,自幼立下报国志。

22岁举兵参加耿京起义队伍,从此投身抗金事业。

23岁自荐任使臣,渡江与高宗亲
商抗金大事,北归途中,闻听叛徒张安国谋杀耿京并叛投金人,义愤填膺,率50随从直闯张五万人大营,缚其于马背,疾驰送建康处死。

南下后多次向朝廷上疏,力陈兴邦复国大计,但受主和派排挤,终未得重用,42岁壮年被罢职,68岁含恨辞世。

观二人身世,苏轼“身世浮沉雨打萍”,故其词是要么是被贬后抒发文人不得志,要么是表达受到朝廷重用时迸发出的安邦定国的激情,而辛弃疾所在的时代是一个反抗民族压迫、反对历史倒退的风云激荡的时代。

故他的词大都带着“金戈铁马”、“气吞万里”这样雄视古今的气概,但又不只是停留于空洞的豪言壮语而已,他不但表现出豪迈的气概。

而且表现出历史的深度。

换言之,东坡之词,多是文人词;稼轩之词,多是英雄词。

“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道:“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我觉得十分中肯。

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说“东坡之心地光明磊落,忠爱根于生性,故词极超旷,而意境和平;稼轩有吞吐八荒之概,而机会不来……故词极豪雄,而意极悲郁。

苏、辛两家各自不同。

”苏轼受到强烈的佛道思想的影响,总能将激情的冲动纳于深沉的平静当中,“以诗为词”,情性之外不知有文字,以其超尘脱俗的人格境界,高风绝尘、超迈豪横的审美韵致,开创了以超旷为主导风格的多样词风。

苏轼胸有块垒,大气如虹,多写气象阔大高远的江河、长空、明月等,意象澄澈空明,超凡脱俗,给人以自在的感觉。

可以说超旷是苏轼最重要的词风。

俞文豹《吹剑续录》所载东坡词如关西大汉唱“大江东去”,柳永词如十七八女郎歌“晓风残月”,苏轼革新词体,内容和题
材不断扩大,突破了词为“艳科”的旧藩篱,使词从“花间”“樽前”走向了更为豪放旷达的社会人生。

但苏轼的豪放旷达“十之六七属于清旷”,比如《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当时不是去欣赏赤壁的山水风光,也不是来为古代的英雄唱赞歌。

他是来排遣满腹的忧郁、寻求精神解脱而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句,从人类命运的悲哀中超脱,“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用周瑜的年少,反衬自己的早衰;用周瑜的显赫,反衬自己的卑微;用周瑜的左右逢源,反衬自己的连遭大挫;用周瑜的煌煌殊荣,反衬自己的功名未就。

结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何尝不是一种参透人生后的旷达呢!诸如“大江东去”“乱石”、“惊涛”等意象用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贯穿起来,无疑给读者留下了一幅超凡脱俗、浑然壮阔的画面。

但缺少了稼轩那种“英雄老去心尤健”的豪气,因此说苏轼之词“旷”而不“豪”再为合适不过了。

反观稼轩之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其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突起,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

”吴衡照《莲子居词话》说:辛稼轩别开天地,横绝古今,论、孟、诗小序、左氏春秋、南华、离骚、史、汉、世说、选学、李、杜诗,拉杂运用,弥见其笔力之峭。

”范开曾在《稼轩词序》中论道:“器大者声必闳,志高者意必远。

”他的见解是比较本质地点出了辛词的艺术特色。

他时时被一种强烈的情绪和崇高的理想左右着,又由于这种理想无法得以实现和情绪无法得到发泄,所以一种英雄悲愤的意味便触目可见,那种将希望一点一点腐蚀为绝望的历程更有一种惊
心动魄的感觉,“一腔忠愤无处发泄,故其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于词也。

”他生在被异族统治和蹂躏的北方,所以恢复故土的愿望比一般士大夫更为强烈,又积极追寻人生的辉煌,所以他的词表现出一种不可抑制的英雄主义精神和那种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愤慨,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中“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无人会,登临意、搵英雄泪”等。

“豪则我有可盖乎世”辛弃疾的英雄词绝对可以堪称豪放词中的极品,也为后世刘克庄等“辛派词人”的创作树立了榜样。

综上所述,苏、辛二人之于词各有其长,都是时代的孕育和自身的努力相结合的产物,无论是苏的清旷还是辛的豪放都在宋代文坛上占有不可动摇的地位,豪放虽细微处有别,但形成了与“婉约派”分庭抗礼的“豪放派”是二人共同努力的结果,不可片面而言之。

参考书目:中山大学中文系主编《苏辛词精萃》花城出版社2008年一月第一版
林音等主编《豪放词》三秦出版社2008年8月第一版
王国维著《人间词话》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年4月第一版
孙崇恩主编《辛弃疾研究论文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3年2月第一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