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2.6《辛弃疾词两首》苏和辛两人在田园词方面的比较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 2.6《辛弃疾词两首》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比较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
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比较一、前言词出于民间,兴于唐,繁衍于五代,大盛于两宋。
由于词被视作“呈艺”之具,因而北宋早期文人词大多是反映个人享乐生活、留连光景、感伤时序、及都市的繁华等。
但苏轼进入词坛创作领域后,首先突破“词为艳科”的藩篱,“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
”开豪放词之风。
及汴京沦陷,宋廷南渡之时,面对国破家亡的危机时局,辛弃疾继承了苏轼对词的革新精神,托时感事,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并把豪放词的创作推向了高峰。
苏轼和辛弃疾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其创作风格一定有内在的原因及必然的联系和区别。
本文试图从以下两个问题入手,展开论述:(一)苏轼、辛弃疾之成为豪放词代表的原因何在?(二)就豪放词创作,二人有何差异?一、苏轼、辛弃疾之成为豪放词代表的原因。
纵观文学史,一个文学流派的诞生、发展乃至繁荣,不单是偶然的因素,而有其内在的规律可循。
苏轼和辛弃疾出生相距百年,一个生活在北宋,一个生活在南宋;一个科举出身,文名满天下,一个行伍出身,英名丧敌胆。
差距如此悬殊,为何都成为豪放词的代表及大家?总结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时代的需要。
苏轼所生活的北宋(1037——1101)由于豪强兼并,边备松弛,官僚机构庞大而无能,正由盛而衰。
苏轼不安于北宋积弱积贫的局势,从儒家的治国平天下的观念出发,希望能够建功立业,这在他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有生动地反映:“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
再者,从艺术发展的本身规律来看:当苏轼进入词坛时,欧阳修发起的“诗文革新运动”已大获全胜。
而在词的领域,情况却与此相反,作为“诗余”的词在诗文革新运动中,似乎并没有被波及。
而词风自入宋以后,并无什么大变,文人对于词的功用,似乎满足于“娱宾谴兴”的状态,而“诗文革新”所倡导“载道”、“言志”的主张对于词的创作也并无什么实际的触动。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2.6《辛弃疾词两首》辛弃疾《贺新郎》赏析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doc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2.6《辛弃疾词两首》辛弃疾《贺新郎》赏析素材新人教版必修4邑中园亭,仆皆为赋此词。
一日,独坐停云,水声山色竞来相娱。
意溪山欲援例者,遂作数语,庶几仿佛渊明思亲友之意云。
甚矣吾衰矣。
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
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
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
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
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知我者,二三子。
词作鉴赏正如本词自注所述,辛弃疾的这首《贺新郎》词,乃是仿陶渊明《停云》“思亲友”之意而作,抒写了作者罢职闲居时的寂寞与苦闷的心情。
据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考证,此词约作于宋宁宗庆元四年(1198)左右。
此时辛弃疾被投闲置散又已四年。
他在信州铅山(今属江西)东期思渡瓢泉旁筑了新居,其中有“停云堂”,即取陶渊明《停云》诗意。
辛弃疾的词,爱用典故,在宋词中别具一格。
这首词的上片一开头“甚矣吾衰矣。
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即引用了《论语》中的典故。
《论语。
述而篇》记孔子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如果说,孔子慨叹的是其道不行;那么辛弃疾引用它,就有慨叹政治理想无法实现之意。
辛弃疾写此词时已五十九岁,又谪居多年,故交零落,因此发出这样的慨叹也是很自然的。
这里“只今馀几”与结句“知我者,二三子”首尾衔接,用以强调“零落”二字。
接着“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
问何物能令公喜?”数语,又连用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和《世说新语。
宠礼篇》记郗超、王恂“能令公(指晋大司马桓温)喜”等典故,叙自己徒伤老大而一事无成,又找不到称心朋友,写出了世态关系与自己此时的落寞。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两句,是全篇警策。
词人因无物(实指无人)可喜,只好将深情倾注于自然,不仅觉得青山“妩媚”,而且觉得似乎青山也以词人为“妩媚”了。
高中语文 2.6《辛弃疾词两首》辛弃疾词的艺术创造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新人教版
高中语文 2.6《辛弃疾词两首》辛弃疾词的艺术创造素材新人教版必修4新人教版辛弃疾词的艺术创造宋词在苏轼手中开创出一种豪放阔大、高旷开朗的风格,却一直没有得到强有力的继承开展。
直至南渡之初张元干、张孝祥、叶梦得、朱敦儒等人以抗金雪耻为主题的词,才较多继承了苏轼的词风,起到一种承前启后的作用。
但他们的这一类词作,主要是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为内心激情所支配的结果,而没有成为有意识的艺术追求,也没有更大幅度地向其他题材拓展,所以成就不是很高。
到辛弃疾出现在词坛上,他不仅沿续了苏词的方向,写出许多具有雄放阔大的气势的作品,而且以其蔑视一切陈规的豪杰气概,和丰富的学养、过人的才华,在词的领域中进行极富于个人特色的创造,在推进苏词风格的同时也突破了苏词的范围,开拓了词的更为广阔的天地。
辛词和苏词都是以境界阔大、感情豪爽开朗著称的,但不同的是:苏轼常以旷达的胸襟与超越的时空观来体验人生,常表现出哲理式的感悟,并以这种参透人生的感悟使情感从冲动归于深沉的平静,而辛弃疾总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更多地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英雄的悲愤。
因此,主观情感的浓烈、主观理念的执着,构成了辛词的一大特色。
在他的词中,如“将军百战身名裂。
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
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
正壮士、悲歌未彻〞〔《贺新郎》〕,“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
南共北,正分裂〞〔《贺新郎》〕,乃至“恨之极,恨极销磨不得。
苌弘事、人道后来,其血三年化为碧〞〔《兰陵王》〕,都是激愤不能自已的悲怨心声,如“天风海雨〞,以极强烈的力度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辛弃疾也信奉老庄,在词中作旷达语,但他并不能把冲动的感情由此化为平静,而是从消沉甚至绝望的方向上宣泄内心的悲愤,如“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
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水龙吟》〕,“甚矣吾衰矣。
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
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贺新郎》〕,“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
高中语文 2.6《辛弃疾词两首》词牌“永遇乐”简介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
词牌“永遇乐”简介永遇乐:词牌名。
有平韵、仄韵两体,仄韵始于柳永。
又名《消息》。
词牌释义:〔题考〕毛氏【填词名解】云:“永遇乐歇拍调也。
唐杜秘书工小词,邻家有小女名酥香,凡才人歌曲悉能吟讽,尤喜杜词,遂成逾墙之好。
后为仆所诉,杜竟流河朔。
临行,述﹝永遇乐﹞词决别,女持纸三唱而死。
第未知此调,创自杜与否。
”所引故事不可考;大抵创自唐之中叶。
万氏【词律】引晁无咎【消息】注云:“自过腔,即越调﹝永遇乐﹞。
”是此词又为越调也。
〔作法〕本调一百零四字。
首、次为四字对句,不用韵,“清”“山”二字均可仄。
第三句为平仄平仄,起仄韵。
第四五句亦为四字对句,第一字平仄不拘。
第六句五字协韵,与﹝解语花﹞第三句同,惟第四字可拗作仄,此其异耳。
第七八句又属四字两句,但不需对偶,而两句第一句及下句第三字,平仄均可通用。
第九句六字,协韵,第一字可平。
第十句七字,上三字豆,第一字可仄。
(此豆有作仄平平或平平平者,均非宜)结句六字,第一字可平,第二字不能作仄。
(赵师侠作“缓步阆风仙苑”,不足法)后阕起二句,与前阕第七八句同。
第三句六字协。
第四句至第十句,均与前第四句至第十句同。
结句四字作仄平仄仄,上一下三,定格也。
词牌子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仄。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
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
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
····△··△说明:特别提示:上阕第一、二句,第四、五句,第七、八句,下阕第一、二句,常用对仗,当然也可不用,自然灵活掌握。
高中语文 2.6《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 2.6《辛弃疾词两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一、整体把握辛弃疾于绍兴十年(1140)生于被金人占领的山东,这时距北宋的败亡已13年。
他的祖父辛赞曾在金朝做官,但心怀宋室,常带着辛弃疾“指画山河”“谛观形势”,要待时机成熟,起兵抗金复国。
辛弃疾21岁时,金主完颜亮举兵南侵。
他乘机聚集成两千人的队伍,起义抗金。
接着又率众投奔南宋王朝。
南来后,他一再奏表进言,主张北伐抗敌。
但朝廷只派他出任知府、转运使等地方官员及管理治安、财政的职务,并不给他率兵出征的机会。
他在担任地方官的任上,积极练兵备战的做法,不断遭到投降派的反对和破坏。
朝廷对他总是起而又黜,罢而又用,他则一贯是“招之即来,麾之即去”,不论出仕或归隐,从不放弃自己伐金复国的政治、军事主张。
但由于政敌的排挤、陷害,他始终未能实现自己的报国理想,直到67岁志未遂而死去。
这里所选的两首词虽作于他的早年、晚年不同时期,但其中心思想却是相同的,即都表现了他御敌抗金的爱国思想和壮志未酬的愤慨之情。
总体风格上的雄健、豪放,两首词也是一致的。
只是前期词多些昂扬、激奋;晚年之作则转向了苍劲、悲壮。
《水龙吟》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
这时,他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
那是因为他有着几种特殊的身份,使得朝廷对他不能信任:一、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二、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三、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
辛弃疾这三重身份,都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
所以,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
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受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
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词的上片以写景开端,清秋时节,楚天辽阔,江水悠长。
眺望远山,其形状高而尖的像玉簪,大而矮的像螺髻。
这些自然山水虽然多姿多彩,但是在作者的眼中,它们只能引发人的忧愁和怨恨。
妙笔生花 各尽其妙—苏、辛两首农村词比较谈
妙笔生花各尽其妙—苏、辛两首农村词比较谈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苏轼《浣溪沙》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前人论苏轼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这是就其词气象雄浑,风格豪放而言。
其实,这两位宋代豪放词的代表,既有“大江东去”、“千古江山”的放歌,又有上录《浣溪沙》、《西江月》这样清新活泼的小唱。
苏轼的这首《浣溪沙》,是他于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夏在徐州知州任上,去石潭谢雨(是年徐州春旱,他曾去石潭求雨)途中所作《浣溪沙》5首词中的第三首。
辛弃疾的这首《西江月》,是他于江西上饶带湖闲居时所作。
将这两首不同词牌的农村词作一番比较,是颇有意义的。
苏轼曾评赞王维“诗中有画”,现在,我们借用此语来评赞这两首农村词也较为贴切。
这两首词都以浅显生动的语言,逼真地摹写了农村夏景,而且都能抓住景物特征加以描绘,各尽其妙,各具特色。
苏词描写的是徐州城东乡村夏日的风光。
因而,它写苘麻等农作物,写蚕妇、老叟等农家人,写煮茧缫丝、捋取新麦等农家事,无不扣住了彼时彼地的特点。
词中虽未用“夏”字直接点明时令,却借助写苘麻、收麦等间接交代时值夏日。
试想,倘若不在夏季,那须发将白的老叟会摘取新麦吗?倘若不在白日,而在黑夜,那“麻叶层层苘叶光”,那老叟扶着拐杖“抬醉眼”的神态,能显得如此清晰吗?辛词描写的是上饶西黄沙岭一带夏夜的景色。
因而,它所描写的不可能是苏词中“苘叶”、“煮茧”等彼时彼地的情景,而只能是星月、鹊蝉、稻花、茅店等此时此地的景物。
在交代时间上也与苏词有别。
对夏这一季节,它通过蝉鸣、蛙声,以及“七八个星”、“两三点雨”等间接点出;对夜这一具体时间,一是于词题中以“夜行”标明,二是于词中以“半夜”与星月等直接、间接地交代清楚。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6辛弃疾词两首课件新人教版必修
稼轩雄深雅健,自是本色,俱从南华、冲虚得来。然作 词之多,亦无如稼轩者。中调、短令亦间作妩媚语。观其得意 处,真有压倒古人之意。
——邹祗谟《远志斋词衷》
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 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 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虽然杜甫也写过“射人先射马,擒贼 先擒王”,军旅诗人王昌龄也写过“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 刀”。但这些都是旁观式的想象、抒发和描述,哪一个诗人曾 有他这样亲身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列舰层楼”“投 鞭飞渡”“剑指三秦”“西风塞马”,他的诗词简直是一部军 事辞典。
靖康之难后,金人的铁蹄改变了他们后半生的生活和 创作倾向。民族的屈辱、山河的残破和民众的苦难,促使他们 自觉接受苏轼的词风,为救亡图存而呐喊呼号,并日益贴近社 会现实生活,去表现战乱时代民族、社会的苦难忧患和个体理 想失落的压抑苦闷。南渡词进一步扩展了词体抒情言志的功 能,加强了词的时代感和现实感。
背景解读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词写于淳熙元年(1174 年)秋,词人在江东安抚司参议官任上。这时他南渡已12年之 久,尚未得到北伐抗敌的机会。登上赏心亭,面对着大好江 山,无限感慨涌上心头,深感自己的报国之志难酬,他愤然写 下了这首词,以此表达自己内心的愤慨之思和爱国之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写于词人在镇江 任知府时。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执政的韩侂胄意欲以北 伐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词人任镇江知府。镇江毗邻战争 的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词人到任后为北伐做了大量的准 备工作,但他不同意韩立即北伐的主张。韩听不进词人的劝 告,把他调离了镇江。词人面对锦绣河山,感慨自己报国无 门,凭高望远,抚今追昔,写下了这篇传唱千古之作。这首词 从某种意义上说,相当于给韩的一封“谏书”。
高中语文 2.6《辛弃疾词两首》宋词名篇赏析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
宋词名篇赏析辛弃疾【摸鱼儿】(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恨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迷归路。
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楼,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淳熙八年,辛弃疾被弹劾落职,退居江西上饶的带湖,并在这里修筑了居所。
词人似乎是打算以隐逸来消除被排挤出官场的隐痛。
“三径”三句写自己与隐居环境的久违,以表示对这种生活的向往。
“云山自许”以下说明隐逸是自己的素志,在官场倦怠之后当然要回到喜爱的生活中来。
词人故意掩盖被迫隐居的真实原因,而“惊弦雁避,骇浪船回”二句,却透露出官场的险恶,略略揭示出退居的真正理由。
下片纵笔描写隐居清幽的环境:水边修葺茅屋,竹柳掩映,梅菊环绕。
词人好象完全沉醉在隐逸的快乐之中。
然“沉吟久”三句,最终表明词人不忘国事、不愿归隐的真实心态。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盈盈翠袖,揾英雄泪。
这首词是登临游览之作,表现了词人渴望报国而又志不得酬的苦闷,同时批判了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不思进取。
“楚天”二句写词人登高望远,一目千里,极写秋色的无边、江天的辽阔、气氛的爽朗,对下文所抒发的深广忧愤起有力的烘托作用。
所见长江对岸,就是词人的北方故乡,是沦陷敌手的大好山河,所以,只能给词人提供愁与恨了。
于是,“落日楼头”以下七句,一气贯注,倾泻出词人壮志难酬的牢骚、郁愤与不平。
下片用三个典故,迂回说明自己的志向。
词人既不愿意象张翰那样贪恋家乡美味而弃官还乡,又不愿意象许汜那样不顾家国安危而追逐个人私利,只愿意学习桓温率师北伐。
高中语文 2.6《辛弃疾词两首》浅论杜甫诗的爱国思想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
浅论杜甫诗的爱国思想[内容提要]: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爱国思想是杜诗的灵魂。
杜诗中那沉郁顿挫的诗风,根植于现实的高度的爱国主义,洋溢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使现实主义的诗歌创作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杜甫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有着悲天悯人的情怀;坎坷的仕途,他仍保持着和屈原一样赤诚的爱国之心;生于动乱的经历丰富和深化了他的爱国思想。
杜甫的诗中,有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深厚感情,战乱中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强烈的民族精神以及不同于其他诗人“爱君”、“爱河山”的爱国之情,而是根植于“忧民”即是“忧国”的更进步的爱国之情,将现实主义的诗风推到了最高点。
爱国思想是杜诗的灵魂一千二百多年前,那位从朱门外,叛军营,栈道旁,茅屋中提起笔的人,从广阔的角度反映了社会的离乱,“国破山河在”的悲伤,记录人民的不幸和痛苦,抒写诗人的忧伤与激愤,真实而全面地展现了安史之乱前后几十年间的历史面貌。
他,就是唐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杜甫。
杜诗现存有一千四百余首,都是围绕诗人所处的时代环境和诗人自身遭遇而做的。
这些诗作,有的表达对祖国的无限热爱,有的表达对人民的深切同情,有的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有的表达对贪官污吏的深恶痛绝,有的表达对祖国河山的赞美之情。
这些诗无不体现了杜甫深切的爱国之情,赤诚的爱国之心。
爱国思想是杜诗的灵魂。
杜甫屡试不第,献赋未成,使他出仕济世的幻想破灭,使他对唐王朝的统治堪优。
入世无门,生活更加窘迫,使杜甫开始正视现实,唱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名句。
安史之乱,长安沦陷,他被叛军所俘,押至长安,亲眼看见国破家亡的惨景。
写出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生。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这样感人肺腑的诗句。
在那个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急剧变化的时代,用卓越才华和惊人毅力建造了现实主义的诗歌艺术的丰碑。
沉淀于诗中忧国忧民的涕泪,人道主义悲天悯人的情怀,铸就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感人肺腑的民族精神。
在诗中,诗人就是一个“视国家为生命”、“以民生为己任”的“忧的形象”,爱国的“民族之魂”,诗人的忧,令人感动,令人崇敬。
高中语文 2.6《辛弃疾词两首》“苏辛”豪放词中的“三国英雄情结”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
“苏辛”豪放词中的“三国英雄情结”明代张延在《词余图谱》中将宋词按风格分为两类——“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
婉约者欲其词情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
”当然,这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划分,只是依词作内容所作的分类,诚如“如秦少游之作,多是婉约;苏子瞻之作,多是豪放”。
因此,后人都以“苏辛”并称,并将他们视为豪放词的领军人物。
词自五代以来,都以婉约为正宗,豪放为另类。
但在宋代,豪放词却以慷慨激昂的高亢曲调,以及豪迈悲壮的英雄气息,在词坛大放异彩,而“苏辛”的豪放词更是表现出了鲜明的“英雄情结”——说得更确切些,应该是“三国英雄情结”。
“情结”本是西方精神分析学派的一个概念,原指被意识压抑而持续在无意识中活动的以本能冲动为核心的愿望。
比如,弗洛伊德根据古希腊神话中俄狄蒲斯杀父娶母的故事,称男孩爱母憎父的本能为“俄狄蒲斯情结”。
身处北南两宋的苏轼、辛弃疾,都有过人的才华与胆识,更有积极济世的雄心,眼见辽、西夏、金等列强并起,而宋朝政权却江河日下,怎能不遥想三国时“群雄争霸,逐鹿中原;各路豪杰,大展身手”的往事?因此,他们若有所思,顿生“三国英雄情结”也就再所难免了。
他们的这种“三国英雄情结”述之成文,尤以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最。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赤壁还是“三国周郎赤壁”,江山还是美如画,但豪杰已成过眼云烟。
在苏轼眼前,挥之不去的还是“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当年公瑾。
寥寥数语,一个英姿焕发、雍容闲雅、从容若定的少年英雄形象便跃然纸上了。
再加之美人相伴、强敌为衬,词人对英雄的无限向往与爱慕之情便激情洋溢地表现在了字里行间。
词人自己呢?却是宦海沉浮,华发早生——半世辛酸尽在其中。
除以上三处明显表现对周瑜的仰慕外,词人还在词中毫不隐讳地称周瑜为“千古风流人物”和“豪杰”。
词人的“三国英雄情结”由此可见一斑。
高中语文 2.6《辛弃疾词两首》辛弃疾一生的四个阶段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
辛弃疾一生的四个阶段一、青少年时期。
止于23岁南渡以前。
这是他一生最为意气风发的时期。
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22岁的辛弃疾聚众二千人树起抗金旗帜。
未几,率部归耿京起义军,并力劝耿京归宋,以图大业,1162年,辛弃疾奉命南渡,联系起义军的归宋问题。
不料叛徒张安国杀了耿京,率部投金。
辛弃疾在返回途中得知此消息。
辛弃疾率领五十余名骑兵,奇袭金营,生擒叛徒张安国。
此举“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
从此辛弃疾投奔南宋,官为江阴签判。
二、青壮年时期:1162年至1181年,从辛弃疾23岁到42岁,是一生中游宦时期。
这一时期的辛弃疾,雄心勃勃,壮志凌云。
他先后上了一系列奏疏,力陈抗金抚国方略。
但他的意见并未被当权者采纳。
在此期间,他由签判到知州,由提点刑狱到安抚使,虽然宦迹无常,但政绩卓著。
他出任滁州知州仅半年,当地“荒陋之气”一洗而空。
他在湖南帅任,创置“飞虎军”,“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他不失为一个有清醒政治头脑忧国忧民的好官。
三、中晚年时期:1182年至1202年,从43岁到63岁。
这期间除了53岁至55岁一度出任闽中外,两次遭弹劾,有18年在江西家中度过,是他一生被迫归隐时期。
在长期隐居生活中,他寄情田园,留恋山水,追慕陶渊明,写了大量田园词,山水词,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他的爱国激情在某些唱和赠答词中,也有强烈表达。
四、晚年时期:1203年至1207年,辛弃疾64岁到68岁四年间。
辛弃疾64岁高龄时,仍不以久闲为念,不以家事为怀,奉令出任。
但事未成就又遭罢免。
辛弃疾自66岁秋,罢居铅山后,虽屡见封召,乃至授以兵部侍郎,枢密院都城旨要职,但总以年老多病,力辞未就,卒年68岁。
辛弃疾留下的词作,有620多首。
无论数量之富,质量之优,皆雄冠两宋。
词评家曰:嫁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辛弃疾的词,继承苏东坡豪放词风而有所发展。
后人把苏辛并称,魄力之大,苏不如辛;气体之高辛不如苏。
高中语文 2.6《辛弃疾词两首》辛弃疾《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赏析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赏析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词作鉴赏李白有首叫《越中览古》的诗。
诗中写道:“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好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这首七言诗中,有三句写到越王勾践的强盛,最后一句才点出越国的衰败景象,虽然表达的感情显然不同,但在谋篇布局方面又有相似之处。
词以两个二、二、二的对句开头,通过具体、生动的描述,表现了多层情意。
第一句,只六个字,却用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让读者从那些动作中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去想象人物所处的环境,意味无穷。
为什么要吃酒,而且吃“醉”?既“醉”之后,为什么不去睡觉,而要“挑灯”?“挑”亮了“灯”,为什么不干别的,偏偏抽出宝剑,映着灯光看了又看……?这一连串问题,只要细读全词,就可能作出应有的回答,因而不必说明。
“此时无声胜有声”。
用什么样的“说明”还能比这无言的动作更有力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呢?“挑灯”的动作又点出了夜景。
那位壮士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思潮汹涌,无法入睡,只好独自吃酒。
吃“醉”之后,仍然不能平静,便继之以“挑灯”,又继之以“看剑”。
翻来覆去,总算睡着了。
而刚一入睡,方才所想的一切,又幻为梦境。
“梦”了些什么,也没有明说,却迅速地换上新的镜头:“梦回吹角连营”。
壮士好梦初醒,天已破晓,一个军营连着一个军营,响起一片号角声。
这号角声,多么富有催人勇往无前的力量啊!而那位壮士,也正好是统领这些军营的将军。
于是,他一跃而起,全副披挂,要把他“醉里”、“梦里”所想的一切统统变为现实。
三、四两句,可以不讲对仗,词人也用了偶句。
偶句太多,容易显得呆板;可是在这里恰恰相反。
两个对仗极工、而又极其雄健的句子,突出地表现了雄壮的军容,表现了将军及士兵们高昂的战斗情绪。
高中语文2.6辛弃疾词两首话说吴钩素材新人教版必修4
话说吴钩吴钩是古代的一种兵器,据考证,它产生于春秋时期。
当时,冶炼技术已到了青铜时代。
由于诸侯混战,烽火四起,兵器的品种日益繁多,于是一种似剑似刀,又非剑非刀的兵器———吴钩诞生了。
吴钩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呢?唐代学者严师古注《汉书·韩延寿传》上说:“钩亦兵器也,似剑而曲,所以钩杀人也。
”宋科学家沈括《梦溪笔谈》又云“唐人诗多有言吴钩者,吴钩,刀名也,刀弯。
”从现在出土的铜钩来看,钩的形状似戟,只是戟上边为利刃,而钩上变为一浅沟形,故名钩。
不过,其形制像刀、剑一样,并非一成不变,可根据个人的习惯爱好,打制出不同的钩器。
明代人茅元仪《武备志》说,长钩多双手使用,短钩多左右手各持一钩,或另一手持其他兵器,相互配合使用。
此外还有单钩、双钩、鹿角钩、挠钩、虎头钩等。
据说吴钩招数毒辣、变幻莫测。
格杀时,有“遇钩见血”骇人之称。
在冷兵器时代的确是一种很厉害的武器!吴钩由于出招奇诡,处处有杀机,令敌手防不胜防。
备受志士侠客的垂青,携之不离左右。
历代诗人对吴钩赞咏不已:“门有连骑客,翠带腰吴钩(张载)”;“骢马金络头,锦带佩吴钩(鲍照)”……最脍炙人口的是大诗人李白的《侠客行》:“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李白自幼喜欢剑术,崇尚那些武艺高强,义行天下的侠客义士。
诗中描绘侠客手持明如霜雪的吴钩,雄姿英发的形象,正表明他不愿皓首穷经,欲建奇功伟业的心迹。
另一位诗人李贺在《南园》中说:“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他先说男子为什么不带吴钩,冲锋陷阵,建功立业?但他又说去凌烟阁功臣榜上看看吧,又有哪个书生能够封侯呢?抒发了他虽渴望施展抱负有所建树的满腔热忱,但由于受家讳之累,未得士第,终生落魄,抑郁不得志。
所以最后发出壮志难酬的慨叹。
鲁迅在《淮风月谈·豪语的折扣》说,仙才李太白的善作豪语,可以不必说,连留长了指甲,骨瘦如柴的鬼才李长吉也说这样的大话,简直是毫不自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和辛两人在田园词方面的比较
1.苏轼的词。
苏轼是北宋继柳永之后第二位对词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词人。
但他的词在当时引发了两种绝然不同的争论:一方面,有人充分肯定其对词的开拓和革新之功;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他“以诗为词”,要非本色。
2.苏轼词在内容方面的突破。
苏轼的词被称为“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他的词可分为三类1)抒情词。
苏轼的抒情词具有严肃博大的特点,具体包括从政之情,爱国之情,怀古之情,人伦之情等。
(2)咏物词。
苏轼词中约有30首咏物词。
他的咏物词形神兼备,富有寄托,代表作有《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和《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等。
(3)农村词。
苏轼的农村词约有10多首,代表作为《浣溪沙》五首,时作者在徐州任上。
3.苏轼词在风格上的突破。
苏轼词风可分三类1)豪放风格。
这是苏轼故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代表作有《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2)旷达风格。
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
(3)婉约风格。
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辛弃疾
1.辛弃疾的生平与思想。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济南)人。
辛弃疾早年受祖父辛赞影响,培育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
他20多岁时,曾组织了一支抗金义军。
并受当时义军统帅耿京的派遣,与南宋朝廷联系,试图里应外合,协同作战。
后南下,任江阴签判,在此后四十余年的生涯中,他除了有一半时间辗转在江西,福建等地任地方官外,大部分时间赋闲在家。
作为一个主战派,他有勇有谋,但生不逢时,郁郁而终。
2.辛弃疾词的分类。
辛弃疾的词集名《稼轩长短句》,存词600余首,是宋代存词最多的词人。
他的词大致可分为三类1)爱国词。
主要追忆当年的抗金生活,抒发自己的报国壮志,表达对于沦陷区人民的同情和对投降派的愤懑之情。
代表作有《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等。
(2)农村词。
主要描写农村生活和田园风光,以化解现实中的痛苦。
代表作有《清平乐》(茅檐低小)等。
(3)闲适词与言情词。
代表作有《西江月·遣兴》和《祝英台近》(宝钗分)等。
辛弃疾词的内容虽有差别,但都贯串着爱国主义的英雄情怀。
3.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1)以苍凉,雄奇,沉郁为主导风格,但不拘一格。
(2)意境开阔,气势飞动。
(3)多用比兴,博征典故,语言繁富。
4.苏轼与辛弃疾的异同。
相同之处:两人都是至情至性之人。
不同之处(1)苏轼天性忠爱,自如畅达;辛弃疾气势沉雄,豪壮悲愤。
(2)苏轼词风旷达,辛弃疾词风豪健。
5.辛派词人。
在辛弃疾爱国情怀和豪放风格的影响下,出现了一批风格相近的词人,如陈亮,刘过,刘克庄,刘辰翁等,被称为辛派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