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十二五”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研究

合集下载

湖北省蛋鸡产业十二五产业化发展规划

湖北省蛋鸡产业十二五产业化发展规划

湖北省蛋鸡产业产业化发展规划2011——2015湖北是国内传统的鲜蛋生产大省,蛋鸡产业在我省畜牧业中仅次于生猪产业,产业的比较优势明显;一、国内外蛋鸡产业现状一、消费市场优势及趋势;鸡蛋是优质、价廉的动物性蛋白食品,鸡蛋每克蛋白质价格仅元,每克蛋白质比其他动物性蛋白质价格低50-75%倍;目前国内人均鲜蛋消费城市人口约千克,农村约8千克,这与目前发达国家向国民推荐的每人每天适宜消费2个鸡蛋的量年人均44千克相差甚远;如果我国国民每天人均消费1个鸡蛋,一人年消费鲜蛋22千克,全国年需要消费鲜蛋3000万吨,目前全国整个鲜蛋产量2300万吨;如果每人每天消费2个鸡蛋,则全国年需要鲜蛋6000万吨,是目前产量的两倍以上;同时随着蛋鸡养殖水平提高和蛋品质量提高,我省作为国内重要的鲜蛋出口大省,鲜蛋出口的潜力较大;蛋鸡产业发展的市场空间大、前景广阔;二、承接国内蛋鸡产业由北向南转移的区位和后发优势及趋势;我国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北方地区作为饲料原料主产地,商品蛋鸡发展迅猛,从而出现了蛋鸡养殖密度过于集中,蛋鸡养殖的环境污染大、疾病多已经达到了难以为继的程度;因此近年我国北方蛋鸡生产大省的蛋鸡饲养量不断下降,蛋鸡生产呈现出由北向南、由主产区向非主产区转移;湖北作为过去的蛋鸡生产欠发达地区,在承接蛋鸡养殖的区域转移中占得先机;近年我省蛋鸡发展较快,其原因就在于适时地抓住了蛋鸡产业转移的机遇,并通过吸取国内蛋鸡发展的经验教训,创新养殖模式,从而呈现出了后发优势的良好发展势头;三、蛋品加工龙头企业优势及趋势;湖北神丹是国内最大的蛋品加工企业,也是国内蛋品行业中销售网络最庞大、品质管理最严格的快速成长企业,加工的五大系列70多个产品进入国内6000多家超市, 近3年蛋品加工产值将达到30亿元左右;此外,武汉灵星正在筹建50亿元蛋品加工园区,主要从事蛋品饮料、洁蛋加工等;京山神地正在建设溶菌酶、有机钙、蛋粉、液态蛋加工生产线;荆州宇祥是省最大鲜蛋生产、出口企业 ,年出口鲜蛋1万多吨;相对于其他省份,我省蛋品加工的产业化链较为完善,有利于我省做大做强蛋品产业;四、优质地方蛋鸡产业优势及趋势;我省是国内传统的优质土鸡蛋生产大省,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我省土鸡蛋连续多年外调和出口位居国内第一;为了满足国内消费者对土鸡蛋的需求,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省内安陆欣华禽业公司、武汉三益家禽育种公司,在对地方鸡进行选育的基础上,通过三系配套开发的优质土蛋鸡,鸡的体型外貌与土鸡相似、产蛋比土鸡高,蛋的品质好,种苗销往国内20多个省市;这种改良的优质土蛋鸡既适应笼养,也适宜放牧饲养,省内通常生态养殖每枚鲜蛋售价元,活鸡和鲜蛋价高俏销,饲养300日龄左右淘汰,只平效益达30元以上,饲养的经济效益好、抗市场风险能力强;目前省内各地生态养鸡发展较快,规模化年生态养鸡出笼3000万只左右,其中规模化生态养殖的优质土蛋鸡约500万只,年产优质生态鲜蛋万吨,有品牌的生态土鸡蛋营销合作社8个,除省内销售外,还大量外销广东、江西、福建、上海等地,成为国内重要的优质蛋鸡供种基地和优质鲜蛋生产基地;五、蛋鸡标准化养殖基础优势及趋势;我省在总结多年的商品蛋鸡养殖经验的基础上,从蛋鸡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出发,省畜牧部门组织推广了“蛋鸡‘153’标准化养殖模式”,得到了国家蛋鸡产业技术体系、农业部、中国畜牧业协会的领导、专家高度评价和国内同行业的广泛认同;模式的核心是以农户为条件发展规模化蛋鸡养殖,建一栋存栏蛋鸡5000只以上的封闭式鸡舍,实行喂料机、清粪机、湿帘风机的3机配套;这种先进生产工艺,与传统粗放的蛋鸡养殖相比,具有“三高两低”的特点,即产蛋水平高、养殖效益高、劳动生产率高,蛋鸡的死淘率低、饲料消耗低;在封闭式鸡舍条件下,只平产蛋19千克左右,料蛋比:1,一人管理鸡群6000只-8000只,蛋鸡死淘率低6-7个百分点,每生产一千克鲜蛋少消耗饲料千克,只平效益高10元以上;这一模式虽然比传统蛋鸡生产投入稍高,但获得的是高产出、高品质、高效益,探索出了蛋鸡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标准化养殖是必然的趋势;六、蛋鸡产业中介组织优势及趋势;全省到2009年年底共有蛋鸡养殖专业合作社156个,网络农户8313户,饲养蛋鸡万只;加入专业合作社的养殖户占规模化蛋鸡养殖户的63%,饲养蛋鸡占全省规模化养殖的64%;一发展现状二、我省蛋鸡产业现状湖北鲜蛋生产长期以来位居全国第7位;2009年全省禽蛋总产万吨,其中鸡蛋产量万吨,规模化商品蛋鸡存笼万只;2009年全省存笼万只以上蛋鸡养殖场户2621个,共饲养良种蛋鸡万只,占全省规模化蛋鸡养殖的%;全省共有良种蛋鸡父母代种鸡场33个,饲养父母代种鸡72万套,年供种能力6000万只母雏;有2个优质土蛋鸡育种和供种企业,共存笼祖代万套,父母代种鸡10万套,年供种500万只母雏;全省蛋鸡养殖及加工龙头企业60个,其中有神丹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个、省级14个,市州级45个;蛋品龙头企业共有固定资产亿元,流动资金亿元;2009年产值亿元包括养殖、蛋品加工、饲料生产等,年利税亿元;共有蛋品加工能力万吨,其中洁蛋加工能力万吨,2009年实际蛋品加工万吨,其中加工洁蛋万吨;龙头企业共饲养种鸡万套包括部分建设中的种鸡场;我省蛋鸡养殖主要集中在鄂东、鄂中,全省商品蛋鸡存笼100万只以上的有麻城、浠水、团风、新洲、云梦、安陆、孝南区、应城、京山、沙洋、钟祥、仙桃、天门、枣阳、襄阳、谷城、鄂州、蕲春、黄陂、公安、石首21个县市,其中存笼蛋鸡500万只以上的有新洲、京山、浠水、团风、应城五县市;年产鲜蛋5万吨以上的有新洲、云梦、应城、团风、浠水五县市;全省存笼蛋鸡百万只以上的21个县市共有蛋鸡养殖户10011户,饲养蛋鸡万只,年产鸡蛋万吨;这21个县市饲养蛋鸡占全省规模化蛋鸡养殖的80%,养殖农户占全省的%,鲜蛋占全省鲜蛋总产的%;我省作为国内传统的鲜蛋出口大省,2009年共出口鲜鸡蛋主要出口地为香港、澳门1841批,出口量31600吨,出口值美元;出口卤鸡蛋5批,出口量吨,出口值万美元2009年新开辟出口项目,两项合计出口鸡蛋31613吨,出口值万美元;鸡蛋出口量、出口值国内第一;三、存在主要问题一、良种繁育体系不够完善;1、繁育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配套;目前全省没有一个良种蛋鸡祖代场,省内良种蛋鸡父母代种鸡全部依靠国内引进;每年大量从国内多个祖代场引种,易通过引种带入疾病,危害产业发展;2、父母代种鸡饲养量需要增加,以满足商品生产需要;目前全省蛋鸡父母代存笼72万套,年供种只能满足省内的64%,商品蛋鸡种苗有36%由外省供应;3、种鸡场规模偏小、生产设施相对简陋;全省33个良种蛋鸡父母代场共饲养72万套种鸡,不及国内一个大的蛋鸡父母代种鸡场的生产规模,目前国内最大的蛋鸡父母代种鸡场饲养种鸡120万套;目前我省种鸡场规模偏小、生产设施相对简陋,影响供种质量,影响我省良种蛋鸡供种的竞争力;二、蛋品加工比例太少;1、蛋品加工消费太少;目前我省鸡蛋产量万吨,鸡蛋加工能力万吨 ,实际加工仅万吨,仅占全省鸡蛋产量的%;其他96%以上的鲜蛋以原始的脏蛋形式进入消费市场,影响社会公共安全和动物疫病防控;目前发达国家蛋品深加工占蛋品消费的30%,另外70%的壳蛋消费全部实现了清洗、消毒、品质检验、分级的洁蛋加工;2、蛋品加工不平衡;全省蛋品加工企业有10个,但较有实力的目前仅有神丹、灵星、神地、金扬四个企业;其他加工企业仅为鲜蛋喷码、贴商标上市,其工艺上不符合洁蛋加工要求;就鲜蛋消费量最多的洁蛋加工而言,根据国外经验,一般是就地生产、就地加工、就地消费;通常每150-200万只蛋鸡配套一个洁蛋加工企业,我们目前还远没做到;3、蛋品加工的品种少;去年我省加工蛋品万吨中,其中洁蛋加工万吨,占%,而蛋品加工重要内容的全蛋粉、蛋黄粉、蛋白粉、液态蛋等处于空白;蛋品深加工的蛋壳有机活性钙、卵磷脂等生化产品也有待开发;三、蛋鸡商品生产规模化标准化发展程度不高;1、户平养殖量小;美国最大的蛋鸡养殖企业存笼蛋鸡2300万只,全美前10位蛋鸡企业存笼蛋鸡占全美蛋鸡总量的41%;我省规模化商品蛋鸡户平养殖6850只,虽然比全国规模化蛋鸡户平饲养规模大,但与现阶段经济条件下家庭适宜的万只商品蛋鸡的经营规模相比有较大差距;2、标准化生产落后;省内近年大力推广了蛋鸡“153”标准化养殖模式,但全省也只有3000多栋,绝大多数为生产条件简陋的粗放式饲养,耗料多、产蛋少、死淘率高;蛋鸡产蛋期死淘率15%左右,只平年产蛋500天淘汰约14千克,料蛋比:1;与先进的养殖方式相比,死淘率高6-7个百分点,只平年少产蛋4-5千克,每生产一千克鲜蛋多消耗饲料千克左右;3、防病成本高;由于引种来源广、生产条件简陋、鲜蛋以原始脏蛋形式消费等因素影响,蛋鸡养殖的生物安全体系不健全,疾病防控难度大、成本高,疾病危害严重,已成为制约当前蛋鸡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条一般只平蛋鸡的保健费6-8元,有的甚至高达10元以上;四、鲜蛋出口数量太少;目前虽然我省鸡蛋出口量、出口值国内第一;但由于蛋鸡商品生产规模化标准化发展程度不高,加之蛋鸡疾病多,蛋鸡饲养中抗生素使用较多,因此鲜蛋抗生素残留,使蛋品质量不高,严重影响了我省鲜蛋出口量;2009年共出口鸡蛋31613吨,出口值万美元,占我省鸡蛋产量万吨的%;四、产业化发展规划一、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省规模化商品蛋鸡存笼亿只,其中产蛋鸡存笼亿只,饲养生态养殖优质蛋鸡3000万只;全省鲜蛋总产160万吨,其中年产生态优质鲜蛋15万吨;蛋品加工80万吨,其中洁蛋年加工60万吨,蛋粉、溶菌酶、卤蛋等蛋品深加工折合鲜蛋20万吨,年出口鲜蛋5万吨;年蛋品加工值200亿元;二、发展布局1、生产布局1巩固发展鄂东、鄂中、鄂北良种蛋鸡产业带;一是鄂东良种蛋鸡产业带;包括麻城、浠水、团风、蕲春、鄂州、新洲、黄陂7个百万只以上蛋鸡生产县市,到2015年这一区域发展良种蛋鸡5000万只,其中产蛋鸡存笼3400万只,年产蛋60万吨;二是鄂中蛋鸡产业带;包括天门、仙桃、应城、云梦、安陆、钟祥、沙洋、京山、孝南9个县市,到2015年良种蛋鸡发展到6500万只,其中产蛋鸡存笼4300万只,年产鲜蛋75万吨;三是鄂北蛋鸡产业带;包括枣阳、襄阳、谷城3个县市,现有蛋鸡养殖农户1428户,饲养蛋鸡万只,年产鲜蛋万吨;这一区域到2015年蛋鸡发展到3500万只,产蛋鸡存笼2300万只 ,年产鲜蛋40万吨;2加快发展生态优质蛋鸡产业带;一是鄂东生态优质蛋鸡产业带;包括蕲春、罗田、英山、红安、麻城、阳新6县市,每县市发展150万只,共饲养改良土蛋鸡900万只,年产优质鲜蛋万吨;二是鄂北、鄂西北生态优质蛋鸡产业带;包括大悟、广水、随县、曾都、谷城、南漳、丹江口、郧县、房县、竹山、竹溪11县市,每县市饲养改良优质土蛋鸡100万只,共饲养1100万只,共生产优质鲜蛋万吨;三是鄂西及鄂西南生态优质蛋鸡产业带;包括远安、当阳、宜都、松滋、石首、兴山、夷陵、恩施、来风、咸丰10县市,每县市饲养改良优质土蛋鸡100万只,共饲养1000万只,年生产生态优质鲜蛋5万吨;2、加工布局1重点扶持湖北神丹、武汉灵星、湖北神地、荆州宇祥、京山鹏昌、湖北双港、团风新华扬等蛋品加工、出口龙头企业;年加工洁蛋60万吨,年提取溶菌酶50吨、加工蛋粉 2万吨、液态蛋3万吨、蛋酱1万吨、有机钙1万吨、蛋品饮料 10万吨,年深加工折合鲜蛋20万吨;淘汰蛋鸡深加工1000万只;2鼓励湖北神丹、湖北神地等本土品牌企业在我省蛋品生产重点区域合理布局加工企业,充分发挥品牌效应;3加大出口力度;依托荆州宇祥、京山鹏昌、湖北双港等加大出口鲜蛋;2009年全省出口鲜蛋万吨, 2015年达到年出口鲜蛋加工6万吨;4积极引进外来知名品牌企业;五、发展措施1、新建一个良种蛋鸡祖代种鸡场,扩建两个优质蛋鸡祖代场;拟在孝感市杨店省种禽场基础上通过改造建2万套良种蛋鸡祖代鸡场,年提供父母代种鸡150万套,保障省内良种蛋鸡父母代供种需要;另改造扩建武汉三益家禽育种公司、安陆欣华禽业公司优质蛋鸡祖代鸡场,各扩大万套祖代生产能力,各饲养优质土蛋鸡祖代6000套,共饲养万套祖代,满足生态养鸡的60万套父母代生产供种需要;2、改造扩建良种蛋鸡父母代种鸡场,提高供种能力;全省需要父母代良种种鸡150万套,现有种鸡72万套,需要扩大78万套种鸡生产能力;在现有种鸡场基础上,选择20个基础条件较好的种鸡场进行改造扩建,由此组成全省良种蛋鸡繁育体系的核心;在鄂西、鄂北、鄂东选择现已饲养优质土蛋鸡的种鸡企业,各扩建50万套优质蛋鸡父母代种鸡场,使优质蛋鸡父母代存笼达到60万套,实现年供种优质土蛋鸡3000万只;3、推进蛋鸡养殖标准化;在蛋鸡产业带全面推进标准化养殖模式;新改建养殖的封闭式鸡舍1000栋,每栋饲养蛋鸡1万只,共饲养1亿只;一是在蛋鸡养殖产业带,以专业合作社为依托建立98个专门化育雏育成鸡场,加上现有2个共拥有年100万只的专业化育雏育成鸡场100个,年育成产蛋鸡1亿只;二是在蛋鸡产业带实现商品蛋鸡生产全面推广“全进全出”饲养的先进经营模式,解决养殖场病原持续污染、劳动生产率低的问题;三是在蛋鸡养殖产业带,按每100万只蛋鸡配套一个万吨级生物有机肥加工厂,共建设96个万吨级生物有机肥加工厂,加上现有4个生物有机肥厂共100个,年共无害化处理鸡粪400万吨,解决蛋鸡产业带的环境污染问题,并资源化利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4、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通过统一品牌、统一品种、统一生产技术规程、统一产品质量标准,让农户的分散养殖融入到产业的大循环中,在整个蛋鸡产业链中,让适宜农民从事的养殖环节龙头企业可以不做或少做,从而让农民在产业发展中走向富裕道路;5、加强政策扶持;一是对农民从事的标准化养殖,解决小额贷款;二是加强动物疫病防控,畜牧主管部门积极开展蛋鸡生产的疫病监控,指导农民开展抗体监测和免疫接种;三是各级财政加强对标准化养殖技术推广的支持力度,开展以奖代补扶持标准化养殖;四是结合国家良种工程建设,改造扩建一批种禽场,提高供种能力和供种质量;五是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在税收、贷款贴息、项目申报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

加快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思考

加快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思考

精致 农业是现代农业 的重要实现 农业发展 的质量和效益。
形式 , 托农 业传 统技 术和科 技进 步 , 依 实
学技术 ,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
大力推 加强要素整合 , 做特种( 业。充 盐都应充分发挥城郊区位优势 , 苗)
现特 色化 布局 、标 准化生 产 、产 业 化经 分发 挥 区农科 所 、 水产 养殖 场 、 苏太 猪扩 广应 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 , 营 。 因此 , 须坚 持工 业化理 念 、 约化 繁场 的技 术人 才优 势 , 必 集 米袋子 ” “ 、果盘 子” “ 、 肉柜 加强 与 明天种 业 、 有效提升 “ 、菜 产 促 模式 、 园区化路径 , 着力突破农户松散 、 上海水大等科研院所全方位合作 ,加大 子 ” “ 篮 子 ” 品 质量 安 全水 平 , 进 农 土 地零散 、 场分 散 、 市 组织 软散 等瓶 颈制 种子、 种苗 、 种畜禽等种业的研发力度 , 农 业增 效 、 民增收 。
种、 新技术 、 新资材 , 真正把更多的台湾 蔬菜 园艺 由供种向供苗转变。
果蔬标准化生产等 集成技术 ,主攻单
元素移植嫁接到核心板块 , 展现精致高
改善 品质 , 加收益 ; 增 注重模 式更 加 强 装备 投 入 , 亮 样 板 点 。 改造 产 , 做
端农业 的无 穷魅 力 ; 主动 走出去 、 请进 提 升设 施 农 业 的 装备 水 平 。 点 在 台创 新 , 突出规模种养 , 示范推广农牧结合 、 重 来, 大力宣传推介盐都 , 以优越的资源 、 园核 心 区推 广 第 五 代 、第 六 代 设 施 大 林下种养 、稻 田养殖等高效立体模式 ,
设示范 引导、 成果转化 、 经营方式创新 、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1.05.29•【字号】鄂政发[2011]29号•【施行日期】2011.05.2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基础研究与科研基地正文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鄂政发〔2011〕29号)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湖北省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已经省政府审定,现印发给你们。

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湖北省人民政府二○一一年五月二十九日湖北省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时期是湖北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是建设创新型湖北的攻坚阶段,必须加快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促进全省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提供有力支撑,为建设创新型湖北奠定坚实基础。

为此,根据全省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整体部署,制定本规划。

一、面临的形势与需求“十一五”期间,湖北科技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良好环境,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关于促进科技创新的重大举措。

自主创新逐步成为全省发展战略的核心,科技事业取得显著进步。

全省获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国家科技奖励成果数量继续位居全国前列,科技综合实力稳步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占GDP比重突破10%,在光电子设计与制造、红莲型杂交稻、重大疾病与污染防治等领域掌握和攻克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关键技术,科技支撑作用日益增强;“创新型企业建设”、“产学研结合”等科技专项行动相继启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科技投入方式实现了较大转变,促进科技优势转化的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全省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创新型湖北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

当前,世界科技呈现加速发展态势,信息、生物、新能源等领域正孕育着新的群体性突破,以智能、绿色和可持续为特征的新兴产业变革蓄势待发,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科技创新日益成为国际间争夺生存权、话语权、发展权的焦点,区域科技、人才竞争更加激烈。

五年计划

五年计划

五年计划刘奇代市长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的关键时期。

“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省委“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继续推进“六大联动、六大提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深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富民强市、文明和谐为根本目的,加快打造国际强港,加快构筑现代都市,加快推进产业升级,加快创建智慧城市,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加快提升生活品质,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为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今后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科学发展走在全省全国前列,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更加牢固。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城市化水平、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研发和教育经费投入增幅高于“十一五”实绩,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0000亿元,年均增长10%左右,累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000亿元。

五年新增城镇就业60万人,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

消费需求持续增长,居民消费率年均提高0.6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300亿元。

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联动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45%,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稳步提高,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建成。

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5%。

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发展。

新型城市化取得新突破,现代都市框架基本确立,中心城区的功能和形象进一步提升,城市化率达到70%。

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成为全省城乡一体化示范区。

对武汉地区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若干思考_常争

对武汉地区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若干思考_常争

对武汉地区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若干思考■ 常 争(中共武汉市委党校,湖北 武汉 430023)[作者简介]常 争,武汉市蔡甸区成功党工委书记,中共武汉市委党校第15期街道(乡镇)党政正职领导干部进修学员。

[摘 要]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是促进城乡融合的有效途径。

武汉地区虽具备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有利条件,且近年来在这方面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如:农业组织化程度低,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突出;农业资源环境约束加剧,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艰巨;农业比较效益低,“谁来种田”的问题十分突出;防灾减灾形势严峻,改善农业基础设施的要求极为迫切。

妥善解决这些瓶颈性的问题,是武汉地区实现现代都市农业大发展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武汉地区;现代都市农业;农业产业布局[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5-3980.2017.02.009[文章编号]1005-3980(2017)02-0058-0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推进农业现代化,着力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完善现代都市农业产业体系,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推进农业产业化、组织化、规模化、设施化,深化农业改革开放,促进城乡融合式发展。

对武汉市来说,通过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和提高农民收入,也是一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工作。

故此,基于深入的调研,本文试图对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面临的形势及今后的发展对策建议等做出全面、客观的分析,以便为进一步完善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政策提供参考。

一、武汉地区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条件和现状(一)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有利条件一是工业化、城镇化引领推动作用更加明显。

科学谋划“十二五”农机化发展规划,促进农业现代化

科学谋划“十二五”农机化发展规划,促进农业现代化

科学谋划“十二五”农机化发展规划,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重要时期,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的关键阶段,也是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

农村空心化、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的趋势日趋明显,迫切要求农业发展方式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经营加快转变,要求农业生产方式由依赖和占用人力资源向依靠科学技术和现代农业装备加快转变。

在这一时期,农民对农业机械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农业生产对机械化的依赖越来越明显,农业机械化在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建设现代农业中的支撑引领作用越来越突出。

因此如何科学谋划好杭州“十二五”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提高农业装备水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对加快推进我市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和农民持续增收具有重大意义。

一、认真总结“十一五”时期农业机械化发展主要成效“十一五”期间,我市农机化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都市农业发展要求,坚持“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服务新农村”理念,解放思想,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率先在全省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发展由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的跨越,农业机械化发展呈现出了速度加快、质量提高、领域拓宽、机制完善的态势,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1、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增幅明显,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

到2009年底,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322.32万千瓦,比2005年增加了 9.3%,全市农业机械原值38.59亿元,比2005年增加了38.3 %,处于全省首位;农业机械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大中型、高性能、科技含量高、节能环保型农业机械发展迅速,5年新增农用拖拉机15560台,高性能联合收割机207台,水稻插秧机334台,油菜收获机械118台,植保机械10074台。

优势特色农业机械也得到快速发展。

五年新增茶叶加工机械159447台(套),各类设施大棚31664205平方米,冷藏保鲜库237700立方米,微喷滴灌设施3797套,应用面积10余万亩,水产养殖和畜禽养殖机械得到广泛应用。

武汉:建设中部创新中心支撑都市农业发展

武汉:建设中部创新中心支撑都市农业发展

武汉:建设中部创新中心支撑都市农业发展近日,武汉市农业科学技术研究院更名为“武汉市农业科学院”,主要职责和业务范围为开展蔬菜、畜牧兽医、作物、水产、林果、农机等农业科技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开展农业规划设计研究,农业生态安全、环境监测及技术研究,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及有关技术与标准研究;承担国家、省、市重大农业科研任务,开展农业发展战略、农业信息化、农业物联网等方面的相关研究;承担农业科技的创新、成果的转化和示范推广等工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技术、人才和科研成果等方面支撑;开展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及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工作;按规定做好国有资产的监管和保值增值,做好科技园区建设和管理等工作;承担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

武汉市农业科学院前身是成立于1950年的武昌农场,至今已有60多年历史。

作为武汉历史最悠久、最权威的公益型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承担全市农业技术基础性研究、农业科技产品研制、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与应用等职能,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5年来,市农科院着力构建科学、高效的现代科研院所治理体系,提出了“建设国家区域性都市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明确打造“科研、转化、园区”三个升级版的发展路径,为武汉建成全国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和创新型城市贡献“农科力量”。

●打造农业科研创新中心率先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体系9月24日、25日,2016年全国多倍体生物育种学术研讨会在武汉举行。

由湖北大学、市农科院主办的本次论坛,荟萃众多育种领域的原创思想和最新成果,引领新的绿色革命,袁隆平、谢华安、朱英国等院士在内一大批国内生物育种领域的顶尖专家应邀与会。

博鳌亚洲论坛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杨希雨评价,多倍体水稻育种技术是当今世界农业科技领域一个重要的竞争新课题,有望开辟一条水稻大规模增产新路径,不仅改变我国粮食供给依赖外部市场的局面,还将重新奠定我国作为世界优质、安全水稻大国的地位。

为推进多倍体水稻这一居于国内外领先水平的原创性研发,武汉市政府先后召开3次项目专题调研、推进会,将多倍体水稻研究纳入武汉“中国种都”和生命健康产业予以重点支持。

特色与创新-都市农业发展研究

特色与创新-都市农业发展研究

特色与创新:都市农业发展研究摘要:都市农业是城市边缘地区农村发展的必然选择,以武汉市江夏区金口街前进村都市农业发展为例,研究如何依托城市资源优势,建设与城市发展相协调、具有鲜明自身特色的都市农业体系。关键词:都市农业;发展规划;前进村Characteristics and Innovation: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of Urban Agriculture——Take Qianjin Village,Jiangxi Distrjct,Wuhan for ExampleAbstract: Urban agriculture is an inevitable choice of the urban fringe areas of rural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urban agricultural construction Qianjin village Jinkou street in Jiangxia district of Wuhan, measures for bulding a new system of urban agriculture, which relies on the advantage of city resources, accord with construction and urban development while having the distinctive features were discussed.Key words: urba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planning; Qianjin village都市农业是指在工业化高度发展的大都市及其周边地区,依托大都市的资金、科技、信息和市场优势,与大都市发展紧密融合的一种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于一体的现代新型农业[1]。武汉市江夏区金口街前进村位于武汉市南部,拥有极强的区位优势,可依托武汉,利用武汉市经济发展的强大辐射作用,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都市农业,是其发展的有利选择。1 前进村概况1.1 自然条件武汉市江夏区金口街前进村地处长江中游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拥有极好的气候条件,四季分明、降水充沛、光照充足。同时,前进村还处于便利的交通网络中,102省道从村口穿过,去往汉口或武昌均十分便利,省道可以连接京珠高速、沪蓉高速、青郑高速。其距军山长江大桥约20.0 km,距武汉市白沙洲农副产品批发大市场39.2 km,距江夏区纸坊城区仅34.7 km,拥有极佳的区位优势。1.2 经济发展现状全村共有5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27户,拥有耕地面积55.7 hm2,宅基地9.3 hm2。村民的家庭收入来源主要以外出务工创收为主,以农业耕种、养殖等农业收入为辅。而农业收入中主要以种水稻的收入为主,辅以养猪、养鱼、种瓜、种菜等。目前,该村各小组之间已经实现了“三通”,全村自来水入户率达100%,供电入户率达100%,电话、有线电视入户率达70%,沼气的建设使用率达80%。1.3 优势分析前进村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农业自然条件优越。该村毗邻长江和金水河,水资源丰富,能够满足农业生产对水资源的需求;农田耕地的土壤条件较好,均能实现“亩产双千斤”的目标。二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较好。村农业灌溉设施齐全,农机道、水渠、排灌设施齐备,全村修建了农机路4 km,U型水渠1.8 km,购置了潜水泵5台,为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三是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该村位于国家级蔬菜出口基地旁,且距离消费市场武汉市不远,能大大节约物流运输时间,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提高村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2 都市农业发展规划2.1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都市农业强调依托城市的资金、科技、人才、信息和市场优势,重点抓好特色、规模、品牌、效益四个环节[2]。因此,在进行该村的发展规划时必须结合实际,根据湖北省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武汉都市农业发展规划(2006-2020年)[3]和江夏区农业局“十二五”发展规划以及金口街“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求,确定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基本战略。2.1.1 指导思想以改善前进村居民生活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提高该村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收入为目标,针对制约该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关键问题,遵循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突出产业、全面发展、注重实效、稳步推进的原则,实行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示范种植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农产品品牌效应与企业综合带动效应相结合,建立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与良性循环的新机制,不断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提高产业层次,合理开发和利用现有自然资源,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促进该村可持续发展。2.1.2 基本原则1)坚持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的原则。金口街前进村地处长江边、武金公路旁,是武汉市江夏区的平原地区,有其独特的自然条件、人口条件和基础设施条件,经过多年的发展与探索拥有与现状相匹配的一套治理和发展模式。因此,必须在充分考虑其自身特点的基础上进行统一规划、合理调整,并依据规划,建立起符合前进村未来发展要求的经营管理新模式。2)坚持农业发展与该村全面发展相结合的原则。采取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示范种植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的举措,强化水、田、路、林综合治理,强调蔬菜、畜禽养殖以及子莲产业开发。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的带动,全面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为求实效,需要与企业和政府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实现以政扶农、以企带村,引进一些投资少、见效快、效果好的小型农业发展项目。3)坚持软硬件建设相结合,重视发挥农业科技、农业政策及相关农业法律法规等软件的作用的原则。在加强基本农田、水利设施、农业机械化等硬件建设的同时,学习、了解和掌握相关技术,培养相关的技术人才,同时合理利用国家、地方相关惠农政策,积极申请适合前进村发展的项目。2.1.3 总体目标立足前进村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力资源的现状,使该村的农业发展和村容村貌改造、村民生活质量改善相结合。重点形成以沼气利用、立体大棚、品牌蔬菜为特色的发展新模式,将前进村打造成江夏区乃至武汉市的新农村建设和循环农业发展的示范村。2.2 具体建设规划发展都市农业体现在居民生产、生活和交通等几个主要方面。根据发展规划要求需对全村土地进行统一规划并功能分区(如图1)。2.2.1 种植区建设种植区主要分为普通蔬菜种植区和大棚蔬菜种植区,种植区建设以蔬菜标准园为建设标准,根据江夏区和金口街农业发展规划要求,在普通种植区和大棚种植区分别选择1~2个蔬菜品种进行规范种植,实施标准化统一管理,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利用规模优势和品种优势,打造前进村的蔬菜品牌,进而与加工企业和超市对接进行订单式生产。同时,积极申请蔬菜标准园建设项目,获得政府资金支持,并主动与农业科研院所合作,共建蔬菜试验基地。2.2.2 生活休闲区全村根据自然条件划分为3个主要的生活区,在建设初期,可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对3个区域进行改造和完善。由村委会成立的社区物业管理小组,组织专人进行全村的环境卫生维护工作,收取一定的管理费用,定期进行道路清洁和沟渠清淤。同时,进一步扩大沼气的应用规模,力争使全村的沼气普及利用率达到100%,改全村现有的户用沼气工程为联户沼气工程,以养殖户为核心,以相邻几户为单元,通过输气管道实现集中送气。此外,为丰富村民的日常生活,提高村民幸福指数,拟对村委会进行改造,改造后的村委会将集超市、活动室和小型影视放映厅为一体,满足村民的文化休闲需求。3 都市农业发展保障体系3.1 土地流转是都市农业发展的前提条件土地流转可以将各户零散而有限的村土地集中起来,便于集中连片耕种操作,从而进行农业规模经营,提高效率。从土地经营的角度来分析,土地流转会改变土地的利用方式和土地的经营规模,从而改变土地的生产结构。而目前土地生产的细碎化是发展规模农业、提高土地产出效益和农产品竞争力的最大障碍。通过土地流转可以扩大经营规模,获得潜在效益,从而突破土地生产细碎化这一障碍,促进农业技术进步,推动农村劳动力的城市化进程。3.2 政策扶持是都市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都市农业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支持,研究并运用好现行的各项政策,能够调动农民参与都市农业建设的积极性,避免资金的重复投资造成浪费,提高建设的效率。同时,在项目规划和申请过程中,充分利用省、市、区有关都市农业建设的有利优惠政策是筹措建设资金的重要渠道之一。如沼气设备优惠补贴政策、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补贴政策等,都能为都市农业建设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3.3 农业科技是都市农业发展的强大支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各个产业的发展与壮大都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应用息息相关,农业发展更是如此。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提升农业科学技术的贡献率,一直都是农业发展的重要衡量指标[4]。同时,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也正是都市农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提高农村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加强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机械利用力度,重视和农业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与交流,都能为都市农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持。3.4 好的领导班子是都市农业发展的组织保证发展都市农业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领导班子应给予高度重视,应做到统一思想、明确工作重点、健全工作机制、确立工作目标、制定工作措施,在不断提高班子成员自身素养的同时,应对都市农业建设工作进行指导、检查和督促,保证都市农业的健康顺利发展。3.5 农业产业化是都市农业发展的主要目标都市农业发展提出积极发展特色种植业、先进园艺业、集约畜牧业、高效水产业、发达的农产品加工业和生态旅游观光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升级,综合开发农业的经济、生态与社会功能的要求[5];表明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经营体制的转变、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是都市农业建设的重要方面。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增强产业链的活力,从而实现农业生产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这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措施,是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的根本途径,也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对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创新农业经营体制、促进都市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参考文献:[1] 安训生. 发展都市农业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农村经济,1998(3):68-72.[2] 董利民, 张学忙. 关于武汉发展都市农业的思考[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23(1):126-128.[3] 武汉市人民政府. 武汉都市农业发展规划(2006~2020 年)[R].2006.[4] 陈池波.湖北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思路[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2(2):79-82.[5] 王振如, 钱静. 北京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模式探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9(8):14-18.。

探索农业科技创新模式促进现代都市农业发展

探索农业科技创新模式促进现代都市农业发展

灌溉 、 马铃 薯 自动播 种机 、 毛豆脱荚机 、 蔬菜 移栽机 、 芦笋 业 中不足 5 。从设施用材来看 : 有钢管 、 钢筋、 玻璃 、 有机 农 户过万户 , 推广农机实用新技 术 2 O余种 。全市农 业综 府投资兴建 的部分钢架大棚 比较规范外 , 其他简易设施农
极低 , 大部分生产环 节 的机械 应用程度 处于空 白, 很多 生
有建立起对设施农业的发展规模 、 结构布局 、 设施能 力、 技
术 水 平 和配 套 措 施 等 诸方 面 的宏 观 调 控 管 理 机 制 , 造 成 设 施 农 业 的整 体 协 调 和 行 业 管 理 滞 后 , 缺 乏充分论 证 , 投 资 盲 目, 重复 引进 , 管理 缺 位 , 竞争无序 , 效益不高 , 市 场 竞 争 能力不强 ; 二 是 生 产 体 系不 健 全 。没 有 建 立 设 施 农 业 的质
机装备 的引进 、 开发 力度 明显增大 , 有先进技 术装备 支持 量 监 督体 系 。在 设 施 工 程 上 表 现 为 : 设 施类型 繁杂 , 档 次 的都 市农业机 械化 水平也明显提高和延伸 。
2 0 1 1年 全 市 围 绕 “ 菜 篮子 ” 工程 建设 , 引 进 推 广 节 水 扦插机 、 油 菜 直播 机 等 新 机 具 3 2 0 0多 台 ( 套) , 直 接 受 益 合 机 械化 水 平 达 到 6 2 。在 设 施 农 业 方 面 , 我 市 温 室 栽 培技 术始于 1 9 5 7 年, 塑料 大 棚 栽 培 技 术 始 于 1 9 7 3年 , 到 目前 为 止 蔬 菜 设 施 栽 培 面 积 已 发 展 到 2 ×1 0 h m 。 , 全 市 已建 各 类 设 施 农 业 示 范 园 6 O个 , 花卉 园 4 5个 。 从 设 施

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表彰全市政府研究系统优秀调研成果的通报

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表彰全市政府研究系统优秀调研成果的通报

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表彰全市政府研究系统优秀调研成果的通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武汉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05.25•【字号】武政办[2012]72号•【施行日期】2012.05.2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表彰全市政府研究系统优秀调研成果的通报(武政办〔2012〕72号)各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近年来,全市政府研究系统紧紧围绕全市中心工作,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形成了一批高水平、高质量的优秀调研成果,在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进一步提高政府调研工作水平,前期组织开展了全市政府研究系统优秀调研成果评选活动,经市政府研究系统优秀调研成果评审委员会对各区、各部门申报的168篇调研文稿进行认真评定,并报市人民政府同意,决定对《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战略研究》等10篇一等奖、《大城市交通形势分析及科学管理对策思考》等20篇二等奖、《武汉市碳排放与减排战略研究》等30篇三等奖文稿(具体名单附后)予以通报表彰。

希望受到表彰的单位和个人珍惜荣誉,戒骄戒躁,再创佳绩;各区、各部门要紧紧围绕全市中心工作,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善于发现问题、反映问题、总结经验、提出建议,多出调研成果,并将调研成果转化为工作思路、工作举措,以此推进全市各项工作的深入开展,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0一二年五月二十五日全市政府研究系统优秀调研成果名单一等奖(10篇)1.《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战略研究》(市发展改革委:郭胜伟、王清华、樊志宏、吴远明、杨小凡、程旭沛、陈静远、黄平利,市发展战略研究院:朱卫、袁云光、答军、骆卫、施雯、丁文君、杜涛、聂佩进,市社会科学院:吴永保、周阳、谢琼)2.《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增加教育事业发展活力-关于我市教育综合改革的调研报告》(市教育局)3.《发挥武汉设计资源优势,打造世界工程设计之都》(市城乡建设委:王立、金志宏、孙明)4.《关于“十二五”武汉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对策研究》(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安维平、王振、彭华刚、王清梅、项俊、刘杨、谢明吉)5.《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市科技局:吴志振、叶立猛、刘永明、王琼姣、李和宇、胡波涛、郑雪)6.《武汉市远城区06-09年土地利用情况的调研报告》(市国土规划局:张文彤、郑振华、肖昌东、吕维娟、秦涛)7.《关于武汉市医疗购销领域腐败风险防控的调研报告》(市监察局:薛红文)8.《地方政府投融资管理及风险防范研究》(市财政局:项波、陈俊、黄连生、何胡婷)9.《武汉市江汉区开展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的思考与实践》(江汉区人民政府办公室)10.《昆明、成都、重庆批发市场改造经验与启示》(硚口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崔翼、罗彩英)二等奖(20篇)1.《大城市交通形势分析及科学管理对策思考》(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蔡菁、彭焰、王雅芬)2.《武汉市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研究报告》(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邹强、舒克友、许建新、陈翔宇、旷卫峰)3.《武汉市湖泊环境质量现状及污染防治对策建议》(市环保局:杨奋文)4.《关于武汉市物流业发展的调研报告》(市交通运输委)5.《武汉市基督教私设聚会点的发展及其社会影响的调查与思考》(市民宗委:麻杰、李永清、胡中秋、雷剑锋)6.《武汉市“三位一体”社区服务体系研究报告》(市民政局:孙家同、徐诗卫、曾静)7.《强化管理,完善机制,不断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水平-广州深圳成都城市综合管理工作考察报告》(市城管局:王建平、李华芬)8.《走农业资源资本化道路,促现代都市农业跨越发展-关于加快推进武汉农业资源资本化工作的思考》(市农业局:付明星)9.《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房产测量与面积问题研究〉调研报告》(市住房保障房管局:闫磊、阮竹青、郑举汉、谢诗伟、徐磊、江文祥等)10.《谋划思路抓落实,推动旅游业跨越发展》(市旅游局:张侠)11.《武汉市体育人口调查与前瞻研究》(市体育局)12.《从“先审后办”到“先办后审”-武昌地税助力跨越式发展推出重大改革新举措》(市地税局:罗涛、余汉芳、方滔、尤磊)13.《提高光谷单位面积产出率研究》(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王健群、陈要军、卢新海、夏汉武)14.《因地制宜,创造棚户区改造新模式-武汉市青山区棚户区改造调研分析》(青山区人民政府研究室:肖建洲、李楠)15.《武汉市茶产业发展综合调研报告》(市林业局:陈伟)16.《关于武汉民生净福利统计指标的调研报告》(市统计局:潘建桥、吴仲鸣、应小莉、蒋于、胡开锋、吴杰)17.《江夏区统筹城乡发展调研报告》(江夏区发展改革委)18.《洪山区推进共建工业园区的调研报告》(洪山区人民政府研究室:席志春)19.《武汉市黄陂区万寿寺村农民权益保障状况调查报告》(市法制办:倪子林、胡太荣、朱云仙、陈震、夏贤扬、周勇、张胜)20.《武汉市空巢老人基本生活状况调查报告》(市老龄委办)三等奖(30篇)1.《武汉市碳排放与减排战略研究》(市发展改革委:池少华、夏喜平、田雁、杨庆、向慧、李琳、王海、郑川、黄宇、吴晓煦)2.《2011年武汉市工业企业发展环境研究报告》(市经济和信息化委:金忠义、吴永保、邵青松、温蕾、王振、胡建华、唐建明、华康焰、卢祖意、丁兴华、张红、张飚、张建民、宗洪兴)3.《关于“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彰显城市个性特色”的调研报告》(市国土规划局:张文彤、吴之凌、黄宇、汪勰、刘坤、何灵聪)4.《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亲历精武路旧城改造创立“和谐拆迁”的实践与思考》(江汉区人民政府办公室:梅智云)5.《有机融合,有序更新,为建设现代化高品质中心城市奠定基础-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提升城市综合功能的调研报告》(市城乡建设委:王立、熊明亮、方泽群、黄俊、贺航洲、刘兴华、谭炜)6.《武汉市“十二五”加快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财税政策研究》(市财政局:张福来、陈俊、黄连生、何胡婷)7.《武汉市“十二五”规划主要指标的比较研究》(市发展改革委:王清华、肖和平、祝方东、吴远明、杨小凡、程旭沛、陈静远,市发展战略研究院:朱卫、袁云光、答军、骆卫、施雯、丁文珺、刘玉岗、杜涛、万伟、聂佩进、刘艺璇、袁圆)8.《实施“质量提升工程”,助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市质监局:张海涛、胡翔、周友丰、钟仪)9.《促进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市国税局:覃先文、刘人英、吴建军、吴荣华、彭传春)10.《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的历史方位与战略任务》(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周阳、刘磊珂)11.《关于加快推进工业项目行政审批减程序、减时限、减费用的调查与建议》(蔡甸区人民政府办公室:袁勇昌)12.《关于开展全市妇女“两癌”普查防治工作的调研报告》(市卫生局:李滔、孙亘乐、刘毅俊、杜小彩、董云萍)13.《强化政策扶持引导,促进民办教育特色优质发展-关于武汉市民办教育发展状况的调研报告》(市教育局)14.《武汉市工商局关于科技加盟欺诈的分析与监管对策》(市工商局、洪山工商分局、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工商分局课题组)15.《加快武汉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提升武汉中部中心城市功能》(市人民政府金融办)16.《1.8万元到1000万元税收变迁的背后-江岸区国税局助力“周黑鸭”发展腾飞纪实》(江岸区国税局)17.《关于如何构建“小学捆绑式发展”评价体系的思考》(汉南区教育局:罗新学、陈世广)18.《构建产业支撑体系,加快发展现代农业-黄陂区发展现代农业的实践与思考》(黄陂区人民政府:袁堃)19.《关于汉阳区拆迁安置工作的调研与思考》(汉阳区人民政府研究室:张敬梅、李维)20.《关于“幸福武昌”建设的调查分析与对策建议》(武昌区人民政府办公室课题组)21.《东西湖区学前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东西湖区人民政府办公室)22.《“短板”拉长,“倍增”提速-关于新洲区街镇工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新洲区人民政府办公室:郭文斌、陶余杰)23.《武汉市学校食品安全现状分析及监管对策探讨》(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包敏、艾宗波、郭俊、上官艳)24.《武汉市审计局关于全市幼儿园建设运营管理情况的审计调研报告》(市审计局:夏伟、汪柏平、周传德)25.《切实解决新农村建设中的安全问题》(市安监局:张伟)26.《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企业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状况调研报告》(市知识产权局:董宏伟、姚勇)27.《垄断行业定价机制改革势在必行》(市物价局政策法规处)28.《三网融合的“武汉模式”》(市信息产业办:胡大平)29.《打造梅花品牌,擦亮城市名片》(市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管委会:石大鸿、詹嘉骆、王智)30.《天然气管道安全运行危害因素及防范措施》(市城投公司:赵志程、赵玉落、任洪奇)。

新农村农业产业园项目规划建议教育专题讲授PPT课件

新农村农业产业园项目规划建议教育专题讲授PPT课件
1、花香语岸2、酒店会所3、垄上山水阁4、农贸超市5、花田6、生产管理中心7、农民公园8、乡村俱乐部9、户外运动健身场10、冷链物流基地11、苗木交易中心12、盆景园艺13、新农村
1、水族馆2、水生蔬菜3、特种水产养殖4、船舫餐厅5、常规水产养殖6、水产养殖管理中心7、连芳亭8、幽帘苑(婚纱婚庆基地)9、浪漫花海(婚纱外景地)10、特种水产养殖11、桂香雅苑(养生会所)
Part1 立意——项目突破
跳出农业看产业跳出一产看二三产跳出生产看生活跳出经济看生态
借政策之势借区域规划之势借周边项目强大的物流之势
借势
突破
农业产业发展突破在对产业链价值提升的同时,我们要跳出传统农业模式,借鉴国内外农业发展模式,跳出农业看产业,跳出产业看创新。
国外经典的农业园,都只是以农业产业为依托,其盈利点在农业之外。通过农业产业与其他产业结合,如体育、旅游、天文等,形成综合性创新型产业。
农业+X复合型农业
农业+科研=科技农业农业+教学=教育农业农业+经济=商贸农业农业+旅游=休闲农业
一个农业科技研发中心一个农业教育体验中心一个农副产品商贸中心一个生态农业休闲中心
复合型农业园区突破传统农业模式,跳出农业做农业,采用“农业+X”的复合农业发展模式。
Part2 定位——产业定位
华中顶级示范区打造华中区农业产业生产贸易一站式示范基地。
带领游客参与体验,学习农场食物加工制作
观光配套区
小结
Part1 立意——案例研究
国内外案例研究
概况小岩井农场位于岩手县, 创立于1891年,是日本最早、规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民营农场,农场整体规模2600公顷。1962年起,农场开辟了约600亩兴建观光牧场MAKIBA园。平均每年接待游客120万人次,为农场赢得了可观的经济收入。

“十二五”时期我国城市发展阶段实证研究及政策建议——以武汉市为例

“十二五”时期我国城市发展阶段实证研究及政策建议——以武汉市为例
纪 初 , 理 论 渊 源 在 于 生 物 进 化 论 。 国 生 物 学 家 其 英 盖 迪 斯 ( Ge d s在 2 P・ d e) 0世 纪 初 把 进 化 论 和 生 态 学
城 市发展 的主要 动力 是农 业经 济 的发 展水 平 , 时 同
也 深 受 政 治 、 事 和 文 化 的 制 约 I 二 是 利 用 区域 经 军 “ 。


城 市 发 展 阶 段 理 论 概 述
的划分 中 , 目前 最 重 要 的 是 贝 尔 ( el 9 3根 据 核 Bl ,1 7 ) 心产 业演 替将人 类社 会划 分为 农业社 会 、 业社 会 工 和 后 工 业 社 会 三 种 社 会 类 型 。 一 民 (0 7 重 点 分 何 20) 析 了农 业社 会 城市 的发 展 阶段 。 认 为 , 业 社 会 他 农
画 城 市 发 展 阶 段 。目前 主 要 的 区域 发 展 阶段 理 论 包
收 稿 日期 :0 0 0 — 0 2 1— 5 2
21 0 0年 第 5期
周汉麒 : 十二五 ” “ 时期我 国城 市发展 阶段 实证研 究及政策建议
4 9
括 罗 斯 托 ( ・ so 1 6 ) 五 阶 段 论 、 里 德 曼 w Rotw, 9 0 的 弗 (・ r d n 1 6 )的 四 阶 段 论 以 及 钱 纳 里 ( B J F i ma , 9 7 e H・
济 发 展 阶 段 刻 画 城 市 发 展 阶 段 。 域 是 城 市 发 展 的 区
原理 应用 于城市 研究 中 , 其 11 在 9 5年 出版 的 《 市 城
背 景 和 基 础 , 由 于 区 域 经 济 发 展 阶 段 理 论 相 对 成 熟 ,因此在 城市 研究 特别是 我 国城市 规划 实践 中 ,

汉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汉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汉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时期是汉阳区深化改革、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时期,是完成“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总体规划”的收官时期,也是实现“三镇均衡协调发展”和建设“繁荣生态新城”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

《武汉市汉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汉阳区委关于制定汉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是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今后五年引领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是编制本级和下级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以及制定有关政策和年度计划的指导性文件。

第一章“十二五”规划编制基础与面临形势一、“十一五”时期的主要成就“十一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全区上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这五年,全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城区功能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明显提高,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成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最好最快的历史时期之一。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十一五”时期,全区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2010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32.11亿元,年均递增18%,高于15%目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252.37亿元,年均递增20.4%,高于16%目标;全口径财政收入和区级地方财政收入分别达到41.6亿元和12.08亿元,年均递增分别为21.77%和24.68%,分别高于15%和17%目标;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01.71亿元,年均递增37.41%,高于17%目标;实际利用外资达到1.84亿美元,年均递增22.76%,出口创汇8740万美元,年均递增20.08%,均高于20%目标。

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启动“优二进三”和“培大育强”战略,大力发展都市工业、商贸服务业、房地产业和文化旅游业,产业结构基本实现从以工业为主导向二、三次产业协调发展转变。

南漳农机“十二五”发展规划研究

南漳农机“十二五”发展规划研究
32 加 强农机农艺结合 。开展技术指导 .
应从农机与农艺紧密配合 的角度实现油菜种植技术与 机械工程技术的 “ 无缝对接” 做好技 术结合和项 目结合 , , 共 同实施 。农艺部 门要选 育籽粒成 熟度一致 、分枝交叉 少、籽荚抗炸裂 能力强、适合机械联合收获 的油菜 品种 ; 农机部 门要按照油菜种植方 式, 改进完 善油菜播种和 收获 机械 ,尽 量满足农 艺要求 ,提 高作业效率 ,减 少作业损 失。 农机农艺部 门,发挥各 自优势 , 强对油菜 生产机械 加 化工作的指导,统一研究和协调解决品种、种植方式、机 具配备等 问题 。由农机 农艺技术人 员组成 的技 术指导 队 伍, 要深入到农户家 中和 田间地头 , 实做好技术指导和 扎
( 、 市 区) 购机补贴资金要 向油菜生产机械补贴重 点倾斜 , 油菜生产机械优 先安排补贴 。从 2 1 年开始 ,油菜直播 00
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 高农机作业 水平 ; 提 五是 以项 目管理 方式开展 2 1 的油菜机械直播技术示范推广 ,省农机 0 0年 化技术推广总站牵 头,2 4个项 目县市 为实施 单位 。各项 目县市要制 定油菜机 械化生产 技术方案 ,确定技术 负责 人 ,严格按 《 技术规程》操作 ,落实好每个环节 的技术措 施, 做好 不同阶段长 势长相观 察记载 , 积累技术资料和 图

发和经营 , 作业机具 的供应 、检测 维修和 技术服 务。组织 农机开展本地和跨区作业 , 扩大机械作业规模 , 提高机械
33 加 大投入 ,落实政策 . 各级农机管理部 门要积极争取 当地党委和政府及有关
部 门的重视和支持, 制定促进 油菜生产机械化发展 的扶持
政策和措施, 支持油菜生产机械直播示范区的建设。 各县

都市农业实施方案

都市农业实施方案

都市农业实施方案xx市都市农业实施方案xx市是xx省“两型”社会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示范区,为实现我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都市农业发展步伐,根据《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xx“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区规划纲要》的要求,特制订我市都市农业实施方案。

一、发展都市农业意义与有利条件都市农业是以服务城市需求为导向,将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等“三生”功能融于一体的新型农业。

市委、市政府提出在“十二五”期间大力发展都市农业,具有战略性意义。

都市农业是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需求,进入新世纪,我市农业由传统的粮棉油生产向城郊农业转型,培植壮大了四大支柱产业,全市人均GDP达到3.6万元,农业的发展必然由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型农业转变。

都市农业是实现我市城乡一体化和“两型”社会示范区建设的战略性选择,有利于提高农村城镇化率,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的构建。

都市农业是服务城市、拓宽城市消费的重要载体,具有产业经济、生态平衡、观光休闲、文化科普、辐射示范等功能,能够满足城市居民对绿色健康农产品、文化科普和休闲观光方面的需求。

都市农业是实现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通过壮大支柱产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拓展休闲观光农业,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实现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我市发展都市农业有如下有利条件:一是自然资源丰富。

全市现有耕地63.13万亩,林地38万亩,荒地、滩涂近10万亩,可养水面65.06万亩,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农业生产和旅游资源丰富;二是区位优势明显。

我市地处鄂东城市群中心,长江黄金水道、武九铁路、武黄公路、汉鄂快速通道、武-鄂-黄城市轻轨贯穿全市,已与武汉、黄石、黄冈等城市形成了半小时经济圈;三是市场潜力巨大。

2010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8万元,农民生活已基本实现小康,对农产品和精神文化型享受的追求呈多样化和高档化;四是科技实力雄厚。

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武汉都市田园综合体创建工作的通知

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武汉都市田园综合体创建工作的通知

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武汉都市田园综合体创建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17.09.03•【字号】武政办〔2017〕88号•【施行日期】2017.09.0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综合规定正文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武汉都市田园综合体创建工作的通知武政办〔2017〕88号各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为推动农业现代化与城乡一体化互促共进,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探索农业农村发展新模式,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实现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步”、一二三产业“三产融合”、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加快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促进我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经市人民政府同意,决定开展武汉都市田园综合体(以下简称综合体)创建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围绕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大武汉战略目标,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效益引领、绿色引领、产业引领、统筹引领、改革引领发展思路,按照要素资源集聚、产业链条完整、科技支撑有力、设施装备先进、经营机制完善、管理体制科学、示范效应显著的总要求,高起点谋划、高科技支撑、高标准建设,积极打造一二三产业联动、生产加工销售旅游一体、产村融合的大型都市田园综合体,带动全市农业现代化发展。

(二)基本原则1.政府引导,市场主导。

按照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创新建设模式、管理方式和服务手段,全面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调动多元化主体共同推动综合体建设的积极性。

强化政府在政策引导、规划引领、提供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突出作用,营造良好外部环境,防止大包大揽;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在产业发展、投资建设、产品营销等方面的主导作用。

2.市级奖补,区级创建。

市级管宏观、管方向,统筹谋划,择优奖补;区级发挥主体作用,精心设计、高效建设。

市级奖补要遵循规律、循序渐进,重点支持基础条件较好、有积极意愿的区开展创建工作。

2010926江都市“十二五”高沙土农业综合开发规划

2010926江都市“十二五”高沙土农业综合开发规划

江都市“十二五”高沙土农业综合开发规划从1998年起,我市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号召,对本市新通扬运河以南的高沙土地区进行农业综合开发。

截止2009年,已改造中低产田25.91万亩,项目总投资8774.86万元,其中财政投资4501.36万元。

近期,省农业资源开发局、省财政厅下发了《关于做好全省高沙土农业综合开发“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为加快我市高沙土地区、特别是革命老区的经济发展,现组织编制了江都市“十二五”高沙土农业综合开发规划。

一、“十一五”农业综合开发回顾㈠计划实施情况“十一五”期间,我市实施的高沙土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涉及吴桥、宜陵、大桥、郭村、浦头5个镇,改造中低产田6.9万亩,总投资4096万元,其中财政投资3328万元(含省级2560万元,扬州市144.5万元,本市配套623.5万元),群众自筹资金768万元。

项目共完成土方103.8万方,开挖疏浚渠系564.7公里;建成灌排泵站50座、桥涵闸站等中沟以上建筑物36座,铺设防渗渠105.54公里,铺筑砂石路(含水泥路)69.17公里,配套田间小沟级建筑物1457座;营造农田防护林(折实)1万亩、苗圃500亩;推广新品种、新技术14项,开展农业技术培训7700人次。

㈡开发成效经过五年的高沙土治理,项目区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经初步测算,项目区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500万公斤,新增耕地面积190亩。

具体表现在:1、强化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项目区改造前农业基础条件极为薄弱,土壤砂、瘦、板、漏严重,田块高低大小不一,水系零乱,农业生产低产、低效。

经过改造后,项目区灌、排、降、交通等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彻底改善,基本建成田头有路、灌溉有渠、排水有沟、控制有涵、交通有桥的标准化农田,项目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为建设现代农业打下了良好基础。

一是提高了项目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通过开挖疏浚沟渠、配套涵闸站,有效提高了项目区灌排能力,据统计,“十一五”期间,项目区共新增灌溉面积0.5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6.35万亩,新增排涝面积0.5万亩,改善排涝面积6.5万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市“十二五”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对策研究报告(讨论稿)为总结近年来武汉现代都市农业建设成就,找准制约现代都市农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探讨武汉市“十二五”期间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措施,为有关部门制定农业农村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提供依据,最近,市农业局组成课题组,就武汉市“十二五”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开展了专题研究,现形成如下报告。

一、“十二五”时期武汉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宏观背景(一)现实基础1、“十一五”以来武汉现代都市农业建设的主要成就“十一五”以来,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武汉农业现代化进程明显加快,现代都市农业框架基本形成。

(1)农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

近年来,我市围绕提升农业整体竞争力,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升级步伐明显加快。

2008年,全市鲜玉米、鲜豆类、鲜花生、鲜薯类和两用油菜、优质稻、种子稻生产规模发展到148万亩,瓜菜种植规模发展到270万亩,以苗木花卉、茶叶、速生丰产林为主的林业产业规模扩大到120万亩,分别比“十五”末增加32万亩、15万亩和12万亩;新增规模化畜禽养殖小区69个,累计达到242个,畜禽规模化、集约化养殖综合水平达到65%,比“十五”末提高7个百分点;河蟹、鳜鱼、鮰鱼、小龙虾等名优水产养殖面积新增9万亩、累计达到103万亩,名特优水产品产量比重达到65%,比“十五”末提高8个百分点;种子种苗业不断发展壮大,全市已建成良种示范基地10万亩,名特优水产苗种繁育场32个,父母代种禽发展到32万套。

通过结构调整,全市以蔬菜、畜牧、水产、苗木花卉等为主的高效农业产值已占农业总产值的76%,新洲的食用菌、蔬菜和蛋鸡,黄陂的芦笋、种业和水禽,江夏的生猪、名特水产、苗木花卉和优质稻,蔡甸的莲藕、西甜瓜和藜蒿,东西湖的蔬菜和奶业,汉南的水产、甜玉米及洪山的菜薹等优势特色农产品已逐步形成区域化布局。

(2)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稳步提高。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特色农业为基础,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导,以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纽带,着力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已取得明显成效。

2008年,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60亿元,是“十五”末的2.9倍,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由3家发展到7家,销售收入过亿元的有30家、过5亿元的有6家;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700亿,是“十五”末的1.76倍,已具备年加工乳制品45万吨、生猪300万头、水禽2500万只、粮食60万吨、油脂45万吨、蔬菜90万吨、饲料240万吨、水产品16万吨的生产能力,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2.86:1。

全市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由2005年的225家增加到2008年的570家,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户达到45.2万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57.6%,比2005年提高5.7%。

(3)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升。

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对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

全市先后完成一批抗旱补源工程、重点灌溉工程、大中型排涝泵站更新改造及病险水库整治等重点水利项目,有效提高了农业抗灾减灾能力,目前全市农田有效灌溉覆盖面积达到77.6%,比“十五”末提高3.2个百分点,有效排涝面积达199.7万亩,近3年累计改造中低产田33.6万亩,治理“旱包子、水袋子”30多万亩。

新增农产品正规化基地19万亩,累计达到83万亩。

全市农机装备总动力增加18万千瓦,达到199.7万千瓦,农机具数量达到21.8万余台(套、部),农机化综合水平达到57%。

全市已发展蔬菜保温设施栽培60万亩,高效作物滴喷灌面积近2万亩,食用菌设施栽培850万㎡;水产网箱养殖139万㎡,温室养殖5.22万㎡,工厂化养殖3.3万㎡;畜牧业所有蛋鸡小区实现自动化饮水,所有奶牛小区实现机械化挤奶。

(4)“两型农业”建设起步良好。

围绕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我市积极推进“两型农业”建设。

积极开展生态健康养殖,发展绿色环保农业,新建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24个。

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全市共推广农业循环经济模式20种,新建循环经济示范农场10个,推广面积达100万亩次;推广“一池三改”户用沼气池9.2万户,建成高标准畜禽养殖小区沼气治污工程80处,秸秆气化集中供气1000户。

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全面完成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面积累计达221.2万亩,近郊的畜禽养殖业已基本外迁,中心城区湖泊珍珠养殖全面退出;启动了农业生产区、限制生产区和非生产区的划定工作,农业投入品的减量化工作积极推进。

大力开展重大林业生态工程建设,2008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5.12%,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进展顺利。

(5)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建立。

近年来,围绕强化农业发展的支撑保障,积极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初步形成了以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流通、农业信息服务、农产品质量检测、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为主体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近3年全市累计建设农业专家大院19个,建成各类农业科技示范园区60个,推广农业新品种160多个,农业先进实用技术近90项;基本建成以市、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机构为主体,涵盖农产品生产基地和销售市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制定了一批优势农产品市级地方标准,共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品牌535个,比“十五”末增加276个;初步建立起每个乡镇1名专职植保员,每个村1名兼职植保员和动物疫病防治员的基层动植物疫病防控队伍;建成农产品批发市场41个,培育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流通组织315家;市、区、乡、村四级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初步形成,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平台正式投入运行。

2、武汉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主要薄弱环节总体上讲,我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是健康的,成效是明显的,但也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传统农业比重过大。

从农业总产值构成来看,我市优势特色农业产业所占比重为76%,其中蔬菜产值占26.6%,畜牧和水产业占44.8%,与发达地区特色产业产值占85%以上,畜牧、水产比重占60%以上的水平还有一定差距。

从种植业内部来讲,传统农作物种植比例仍然过大。

目前,我市仍有水稻256万亩、小麦31万亩、棉花45万亩,水稻、小麦及棉花的种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面的比例达51%,而瓜菜类作物播种面积仅占农作物总播面的35%。

从区域布局来看,农业生产“百花园”的问题比较突出,上万亩、几万亩连片的优势农产品基地还不多见。

(2)农业经营规模普遍过小。

目前我市平均每个农户经营的耕地面积不到4亩,只有美国的1/750、欧盟的1/75,属于超小型农业。

由于农业经营规模狭小,推行农业机械化面临不少困难,推进农业产业化也有一定的阻力;同时,由于小规模分散经营,一般农户缺乏必要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内在动力,制约了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武汉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3)农业经营方式还比较粗放。

目前,我市农业发展中的高投入、高排放、高污染、低效益问题还比较突出,土地、化肥、农药等农业资源利用率偏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压力较大。

以化肥、秸秆为例,目前全市化肥施用量近20万吨(折纯),而利用率仅30%左右,农作物秸秆达275万吨,但用于生产饲料、肥料和还田的只有35%左右。

农业循环经济还处在起步阶段,普及面不广。

土壤酸化、盐渍化等农业面源污染问题较为突出,耕地掠夺性经营情况较为普遍,湖泊水体遭到不同程度破坏。

有些农业项目缺乏环评程序,对周边环境造成的污染不可小视。

(4)农业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薄弱。

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农田水利设施不完善。

现有的农业水利设施大多为上世纪70年代以前所建,老化严重,灌溉沟渠与塘堰淤塞,水库、大型提水泵站与灌溉渠系严重不配套,小农水设施较为匮乏。

目前,我市农业的抗灾能力仍然较差,大灾之年的保收能力只有50%,中灾之年的保收能力只有62%,小灾之年的保收能力也只有80%。

机耕路普遍缺乏,对农业机械作业和农产品运输造成一定困难。

二是基地建设标准不高。

受资金投入的限制,我市农业正规化基地建设标准仅为每亩1500元左右,这与上海、南京等市每亩4000-5000元的建设标准相差甚远。

因投入不足,直接影响了我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

三是设施农业发展相对滞后。

以蔬菜业为例,目前我市60万亩蔬菜保温设施栽培仍以竹架中小棚为主,蔬菜大棚面积8.6万亩,其中钢架大棚只有2万亩左右,蔬菜棚栽水平仅相当于上世纪90年代南京的水平,致使2008年初在遭遇持续冰冻雨雪天气时,全市有46%的在园蔬菜因保温设施水平差而受冻,对我市蔬菜生产供应造成了严重影响。

四是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

尽管全市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了57%,但从总体上看,农业生产仍以手工劳动为主,多数农民仍未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

武汉市有关农业装备情况与国内同类城市的比较见表一(2006年数据,下同)。

表一(5)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

虽然近年来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有了长足进步,但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一是农业龙头企业连基地带农户的能力较弱。

我市农业龙头企业的规模普遍较小,且龙头企业与农民之间尚未真正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农民只是企业的原料供应者,企业加工所得利润基本上与农民没有任何关系。

而且在很多时候农民与企业之间的利益是冲突的,龙头企业在原料收购中压级压价、农民在产品俏销时毁约的现象比较普遍。

二是农产品精深加工不多。

虽然近几年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很快,但产品多停留在初加工层面,深加工、精加工产品少,尤其是缺乏有较大市场影响力的名牌产品,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

三是农业组织化程度低。

目前我市农业生产仍以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为主,难以应对千变万化的大市场。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育不充分,绝大部分规模较小、管理不规范、市场竞争力和服务能力低下,农户覆盖率不到20%。

农户与农业龙头企业之间的产销衔接也不够紧密,订单农业只占20%左右。

武汉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情况与国内同类城市比较见表一。

表二(二)武汉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宏观环境1、有利条件(1)国家支农力度不断加大,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去年10月份召开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农村改革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作出了中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的基本判断。

“三个进入”的基本判断,意味着国家在今后一个时期统筹城乡发展的力度会进一步加大,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优惠政策会越来越多,对“三农”的投入会持续增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