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突发事件应对法》 PPT
合集下载
解读突发事件应对法
完善应急管理体制
突发事件应对法对于完善应急管理体制,建立健 全应急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提高应对能力
突发事件应对法通过规范政府、企业和公民的行 为,提高全社会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基本原则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预防为主、常备不懈
在突发事件应对中,必须坚持统一领导、分 级负责的原则,各级政府应当在各自的职责 范围内,做好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根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负责组织协调、指导监督本部门、本系统突发事件 应对工作。
地方政府有关部门
根据地方政府的统一部署,负责组织协调、指导监督本行政区域内本部门、 本系统的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突发事件应对的咨询机构及其职责
专家委员会
由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负责为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提供专业咨询和建议,包括但 不限于风险评估、应急准备、应急处置和恢复重建等方面。
违反《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法律责任
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有关单位和个人若违反本法规定,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比如行政处罚、刑 事责任等。
行政机关和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行政机关和责任人未依法履行应急管理职责,导致突发事件发生的,应当依法承担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应 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同时,《突发事件应对法》还规定了社会监督和救济制度,为受害人提供必要的法律救 济和保障。
智库机构
通过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和技术平台,为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提供及时、准确、全 面的信息和技术支持。
03
突发事件应对的法制保障
突发事件应对的法律制度
突发事件法律制度的基本框架
突发事件应对法律制度通常包括总则、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 事后恢复与重建、法律责任等内容。
适用范围与对象
突发事件应对法对于完善应急管理体制,建立健 全应急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提高应对能力
突发事件应对法通过规范政府、企业和公民的行 为,提高全社会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基本原则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预防为主、常备不懈
在突发事件应对中,必须坚持统一领导、分 级负责的原则,各级政府应当在各自的职责 范围内,做好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根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负责组织协调、指导监督本部门、本系统突发事件 应对工作。
地方政府有关部门
根据地方政府的统一部署,负责组织协调、指导监督本行政区域内本部门、 本系统的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突发事件应对的咨询机构及其职责
专家委员会
由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负责为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提供专业咨询和建议,包括但 不限于风险评估、应急准备、应急处置和恢复重建等方面。
违反《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法律责任
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有关单位和个人若违反本法规定,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比如行政处罚、刑 事责任等。
行政机关和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行政机关和责任人未依法履行应急管理职责,导致突发事件发生的,应当依法承担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应 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同时,《突发事件应对法》还规定了社会监督和救济制度,为受害人提供必要的法律救 济和保障。
智库机构
通过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和技术平台,为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提供及时、准确、全 面的信息和技术支持。
03
突发事件应对的法制保障
突发事件应对的法律制度
突发事件法律制度的基本框架
突发事件应对法律制度通常包括总则、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 事后恢复与重建、法律责任等内容。
适用范围与对象
《突发事件应对法》ppt
01
突发事件应对法总述
定义与定位
定义
突发事件应对法是以应对突发事件为主线,规范突发事件应 对活动、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安全和稳定、促 进社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法律。
定位
突发事件应对法是应急管理领域的基本法律,是各级政府和 有关部门开展应急管理工作的基本依据,为突发事件应对工 作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和保障。
日本通过《灾害对策基本法》、《大 规模地震对策特别措施法》等法律法 规,明确了中央及地方政府在应对突 发事件中的职责和程序。
*地区突发事件应对法
立法背景
*地区为应对恐怖袭击、自然 灾害等突发事件,制定了《公 安条例》、《刑事罪行条例》
等法律法规。
应对体系
*地区建立了以特区政府应急管理 部门为主导,警务、消防、医疗 等多部门协同的突发事件应对体 系。
03
突发事件应对的体制机制
领导体制与组织架构
统一领导
成立突发事件应对工作领导小 组,负责统筹协调、组织指挥
和监督检查。
分级负责
各级政府分级负责本行政区域内 的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实行“谁 主管、谁负责”的原则。
协调联动
建立健全跨部门、跨区域的应急联 动机制,加强信息共享、协同行动 和资源调配。
工作机制与运行流程
欧洲突发事件应对法
立法背景
欧洲各国在面临恐怖袭击、自 然灾害等突发事件挑战时,纷 纷加强立法工作,完善突发事
件应对法律体系。
应对体系
欧洲各国建立了以政府应急管 理部门为主导,多部门协同、 全社会参与的突发事件应对体
系。
法律框架
欧洲各国通过制定《应急管理 法》、《灾害防治法》等法律 法规,明确了各级政府及相关
突发事件应对法解读
应急保障和恢复工作
应急保障和恢复工作是突发事件 应对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以下
几个方面
物资保障:建立应急物资储备体 系,确保应急物资的充足供应。 在事件发生时,及时调配物资,
满足应急处置和救援需求。
资金保障:设立应急专项资金, 确保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顺利开 展。资金用于应急处置、救援、
恢复等方面的支出。
3
事后恢复与重建
政府在突发事件处置后,应组织相关部门进行灾 后恢复和重建工作,尽快恢复正常社会秩序。
社会组织和公众在应急管理中的角色与责任
社会组织参与
社会组织应积极参与应急管理,发挥自身优势,为政府提供支持和 补充,共同应对突发事件。
公众自救互救
公众应提高自救互救能力,掌握基本应急技能,在突发事件发生时 能够迅速采取应对措施,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现场救援与医疗救治 :组织专业救援力量 ,迅速展开现场救援 行动,搜救被困、受 伤人员。现场设立医 疗救治点,对伤员进 行初步救治和转运。
交通管制与运输保障 :对受影响区域实施 交通管制,确保应急 车辆通行畅通。同时 ,调动运输资源,保 障应急物资和人员的 运输需求。
基础设施抢修与恢复 :组织专业力量对受 损的基础设施进行抢 修,尽快恢复供水、 供电、通信等基本服 务功能。
等。
监督和检查机制
政府监督
上级政府应当对下级政府的应急管理工作进行监督,确保资源得 到合理有效的利用。
社会监督
公众、媒体和非政府组织等社会力量对政府的应急管理工作进行监 督,促进信息的公开透明。
专业监督
建立专门的监察机构或委派专业人员对应急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和评 估,确保应对措施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法律责任追究和救济途径
突发事件应对法(讲课用)ppt课件
明确应对展人突应民急政发救府事援报件和 告处 ,时置 必财工 要作 时产, 可征并 以用立 越即 级补向 上偿上 报一 。制级度 第12条
第用十单或会二位者危突条和不害发个能的事人有,有件的关应效财人发当产民控生。政及制地被府时突县征及向发级用其上事人的部级件民财门人引政产为民起府在应政的使对不用突府严能完发报重消毕事告社除或件。者,突可发以事征 件应上急级处人置民工政作府结束应后当,及应时当采及取时措返施还,。财统产一被领征用或者征 用后导毁应损急、处灭置失工的,作应。当给予补偿。
七章70条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预防与应急准备 第三章 监测与预警 第四章 应急处置与救援 第五章 事后恢复与重建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七章 附则
2020/4/23
.
3
第一章、总则
第1-16条
目的:为了预防和减
少突发事件的发生, 控制、减轻和消除突 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 会危害,规范突发事 件应对活动,保护人 民生命财产安全,维 护国家安全、公共安 全、环境安全和社会 秩序
使用范围:突发事件
的预防与应急准备、 监测与预警、应急处 置与救援、事后恢复 与重建等应对活动
.
4
概念: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 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 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 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
5
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突发事件可分为特别 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
发事件的应对工作负责;涉及两个以上行
明确了第事突政人上九件发区民一条应域政级对事的府人国工件,负民务作应由 责 政院的有 , 府和行对关 或 共县政工行 者 同级领政 由 负以导作区 各 责机上的域 有。关地领共 关,方同 行其各导的 政办级机上 区事人一 域机民关级 的构政及府第具是9体突条职发
第用十单或会二位者危突条和不害发个能的事人有,有件的关应效财人发当产民控生。政及制地被府时突县征及向发级用其上事人的部级件民财门人引政产为民起府在应政的使对不用突府严能完发报重消毕事告社除或件。者,突可发以事征 件应上急级处人置民工政作府结束应后当,及应时当采及取时措返施还,。财统产一被领征用或者征 用后导毁应损急、处灭置失工的,作应。当给予补偿。
七章70条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预防与应急准备 第三章 监测与预警 第四章 应急处置与救援 第五章 事后恢复与重建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七章 附则
2020/4/23
.
3
第一章、总则
第1-16条
目的:为了预防和减
少突发事件的发生, 控制、减轻和消除突 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 会危害,规范突发事 件应对活动,保护人 民生命财产安全,维 护国家安全、公共安 全、环境安全和社会 秩序
使用范围:突发事件
的预防与应急准备、 监测与预警、应急处 置与救援、事后恢复 与重建等应对活动
.
4
概念: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 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 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 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
5
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突发事件可分为特别 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
发事件的应对工作负责;涉及两个以上行
明确了第事突政人上九件发区民一条应域政级对事的府人国工件,负民务作应由 责 政院的有 , 府和行对关 或 共县政工行 者 同级领政 由 负以导作区 各 责机上的域 有。关地领共 关,方同 行其各导的 政办级机上 区事人一 域机民关级 的构政及府第具是9体突条职发
解读《突发事件应对法》
适用客体
本法适用于突发事件预防 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 、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 恢复与重建等全过程。
适用例外
国家安全、军队等特殊领 域的突发事件应对工作不 适用本法。
02
《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核心内 容
预防与应急准备
预防措施
制定预防突发事件的策略,包括 风险评估、隐患排查、制定应急 预案等,以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 。
的法律责任。
监督机制
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对《突发事件 应对法》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问责制度
实行问责制度,对在应对突发事件 中失职、渎职的公职人员进行问责 处理。
04
《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案例分 析
案例一:某市地震应对案例
总结词
科学有序、高效协同
详细描述
某市在应对地震时,政府迅速启动应急响应,各部门按照《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要求,科学有序地开 展抢险救援工作。救援队伍高效协同,充分利用资源,确保了灾区人民的生命安全和灾后重建的有序 进行。
社会参与与支持
社会力量动员
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突发事件的 应对工作,提高社会整体应对能力。
志愿服务体系
信息公开与透明
及时公开突发事件相关信息,保障公 众的知情权,提高社会信任度和支持 度。
建立健全志愿服务体系,规范志愿者 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的参与和支持。
法律责任与监督
法律责任追究
对在应对突发事件中违反法律法 规的行为,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
03
《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实施与 监督
政府职责与协调机制
政府主导
各级政府在《突发事件应 对法》实施中承担主导职 责,负责组织协调各方资 源应对突发事件。
跨部门协调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课件剖析
(三)、突发事件时政府部门的分工
《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七条规定,县级人民政府对本行区域内突发事件的
应对工作负责;涉及二个以上行政区域的,由有关行政区域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 负责,或者由各有关行政区域的上一级人民政府共同负责
突发事件发生后,发生地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立即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发展,组织开展 应急救援处置工作,并立即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必要时可以越级上报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对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负责的,其规定;地 方人民政府应当积极配合并提供必要的支持。
(三)、突发事件时政府部门的分工
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的应急管理机制: ”属地为主“ ”分级负责" “分类管理”
同时按照“条框结合”的原则对地方人民政府的协助义务 提出了要求 1、各级人民政府对突发事件的分工负责
2、国务院有关部门对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负责
二、预防与应急准备
《突发事件应对法》全面规定了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准备的基础工 作,主要包括:制定应急预案、开展应急培训、宣传及应急演练、 各类救援队伍重建、物资储备、经费保障、通讯保障,建设应急避 难场所、建立健全监测预警制度,开展危险源调查、登记、风险评 估,调查和化解易引发突发事件的基层矛盾纠纷等。 (一)建立健全应急预案体系 (二)单位预防与应对突发事件的义务 (三)应急能力建设
(三)地震灾害
特大地震灾害 特大地震灾害是指在市区或人口密集的地区发生6.5级以上,或者造成特大人员伤亡和巨大 经济损失的地震。 重大地震灾害 1.人口密集的城镇地区4.0级以上地震(含4.0级,类似表述下同),其他地区5.0级以上地 震; 2.周边6.5级以上地震; 3.震级未达到上述标准但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损失或严重影响的地震。 较大地震灾害 1.人口密集的城镇地区3.0-4.0级地震(不含4.0级),其他地区4.0-5.0级以上地震(不含 5.0级); 2.周边地、市5.5级以上地震; 3.本市辖区内震级未达到上述标准但造成较大经济损失、人员伤亡损失或较大影响的地震。 一般地震灾害 一般地震灾害是指较大级别以下,造成一定经济损失的地震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PPT
3
突发事件所包含的特征:
1、具有明显的公共性或者社会性 2、突发性和紧急性 3、危害性和破坏性 4、需要公权介入和社会力量
必须借助公权介入和社会力量才能解决该法所指的公共突发 事件。公权在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发挥着传导、组织、指挥、 协调等功能,公权介入突发事件的应对,既是政府的权利也 是政府的义务。
(一)应急处置措施 (二)应急救援
22
(一)应急处置措施
a.法定条件:突发事件的发生
1.应急处置措施的法定条件、主体和要求: b.主体:履行统一领导责任者或者组织 处置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
c.要求:保护公民的权利和应急处置的 需要
2.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或者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的应急处置措施:
1.救助性措施 ;2.控制性措施;3.保障性措施;4.保护性措施 5.调用急需的物资、设备、设施和工具;6.组织公民参与救援 7.保障生活必需品的供应;8.稳定市场的经济性管制;9.维护 社会稳定和治安;10.防止此次生事件和衍生事件的措施
假信息
未按规定及时发布突发事件警报、采取预警期的措施,导致损害发生的
未按规定及时采取措施处置突发事件或者处置不当
不服从上级人民政府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
的
未及时组织开展生产自救、恢复重建等善后工作
截用、挪用、私分或者变相私分应急救援资金、物资的
不及时归还征用单位和个人财产或者对被征用财产的单位和个人不按规
7
汶川地震造成至少7万人 死亡,受灾群众4625万多 人, 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多元 。
2013年1月25日上午9时20分左右, 统计显沪示:渝中芜国宣内高地速累芜计湖病例县境内路段, 5死3亡273例0发 一0,人死人生;亡受7中车3伤国4追9特台人尾湾;大,6中交685国通例人香,事死港故亡1755例,
34突发事件应对法(ppt文档)
d. 县级人民政府等应当组织开展应急知识的宣传 普及活动和必要的应急演练。
2019/11/25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12
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培训
安全生产法及相关法律知识
二.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准备(续)
5.其他规定(续)
e. 各级各类学校应当把应急知识教育纳入教学内容;
f. 国家建立健全应急物资储备保障制度,完善重要 应急物资的监管、生产、储备、调拨和紧急配送 体系;
特别重大、重大的
2019/11/25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10
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培训
安全生产法及相关法律知识
二.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准备(பைடு நூலகம்)
4.应当制定具体应急预案的单位
矿山 建筑施工单位 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运和使用单位 公共交通工具的管理单位 公共场所的管理单位 其他人员密集场所的经营管理单位
g. 国家建立健全应急通信保障体系;
h. 国家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为人民政府应对 突发事件工作提供物资、资金、技术支持和捐赠。
2019/11/25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13
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培训
安全生产法及相关法律知识
三.突發事件的監測與預警
1.突发事件信息系统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或者确定本地区 统一的突发事件信息系统,并与其他各 级突发事件信息系统实现互联互通,加 强跨部门、跨地区的信息交流与情报合 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6
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培训
安全生产法及相关法律知识
一.總則(续)
5.应对突发事件时政府部门的分工 P88
2019/11/25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12
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培训
安全生产法及相关法律知识
二.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准备(续)
5.其他规定(续)
e. 各级各类学校应当把应急知识教育纳入教学内容;
f. 国家建立健全应急物资储备保障制度,完善重要 应急物资的监管、生产、储备、调拨和紧急配送 体系;
特别重大、重大的
2019/11/25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10
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培训
安全生产法及相关法律知识
二.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准备(பைடு நூலகம்)
4.应当制定具体应急预案的单位
矿山 建筑施工单位 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运和使用单位 公共交通工具的管理单位 公共场所的管理单位 其他人员密集场所的经营管理单位
g. 国家建立健全应急通信保障体系;
h. 国家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为人民政府应对 突发事件工作提供物资、资金、技术支持和捐赠。
2019/11/25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13
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培训
安全生产法及相关法律知识
三.突發事件的監測與預警
1.突发事件信息系统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或者确定本地区 统一的突发事件信息系统,并与其他各 级突发事件信息系统实现互联互通,加 强跨部门、跨地区的信息交流与情报合 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6
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培训
安全生产法及相关法律知识
一.總則(续)
5.应对突发事件时政府部门的分工 P88
突发事件应对法解读ppt
加强预警系统建设
02
完善预警系统建设,提高预警准确性和时效性。
及时研判和发布预警信息
03
根据监测和预警信息,及时研判和发布预警信息,采取必要措
施防范风险。
应急处置与救援
立即启动应急响应
一旦发生突发事件,立即启动应急响应,调动各种资源进行应急处置。
积极开展救援工作
根据救援方案,积极开展救援工作,全力救治伤员、搜救被困人员等。
在法律框架内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急预案,遵 循科学决策程序,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针对 性和有效性。
02
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立法背景
应对法的立法过程
2003年至2007年,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突发事件应对工 作,建立健全了应急预案、体制和机制,并不断完善。
2007年8月30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自2007年11月1日起 施行。
应对法的未来发展趋势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加强对应对法的修订和完善,推进相关 法律法规的衔接和协调。
加强预防和预警
注重预防和预警,加强对应对全过程的 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强化社会参与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提高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推进科学决策
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提高应对突 发事件的科技水平和决策的科学性。
应对法的配套法规与政策
制定实施细则
强化资金投入
根据应对法的规定,制定实施细则和相关配 套规定,明确具体操作流程和责任主体。
增加对应对法实施和应急管理的资金投入, 保障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推进政策落实
加强国际合作
加强对应对法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推动各 项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
解读突发事件应对法 PPT课件
该法律共七章、七十条。
涉及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
2
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应对活动的法律
规范。
8
《突发事件应对法》是一部“非常态法”
非常态法
国家和社会也会遭遇不测风云,主要 表现为社会基本安全利益遭受威胁或 者危害,原来的法律安排就得改动, 按照平时那样按部就班地工作和生活 就不行了。因此国家有必要在突发事 件的应对方面作出新的安排,这种立 法可以称为“雨天法案”。突发事件 应对法规制的对象,也就是正常的社 会生产、生活遭受突发事件影响时, 着眼于非常状态下国家与公民活动规 则的基本原则与框架。
7
(二)什么是《突发事件应对法》
《突发事件应对法》是为了预防 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 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 社会危害,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 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 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环境安 全和社会秩序,制定本法。
2007年8月30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1
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自2007年11月1日起实施。
9
《突发事件应对法》是一部“基本法”
预防
恢复 重建
预备
建立了一个完备、系 统的应急框架体系, 是与应急管理的全过 程相适应的
处置
监测
预警
从内容上看,它覆盖 了“预防、预备、监测、 预警、处置、恢复重建” 的全过程,实现了“从 预防开始到重建结束” 的整体覆盖,提供了一 个系统、完备的权利、 义务框架。
16
2. 限制和保护相统一:最大限度保护公民 权利和自由
以人为本
《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立法目的,就是 使宪法民主制度和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 由,在非正常情况下得以保持和维系, 使宪法基本价值不陷入危机。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课件
有关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为应对突发事件, 第十二条 有关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为应对突发事件,可以 征用单位和个人的财产。 征用单位和个人的财产。被征用的财产在使用完毕或者突发 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应当及时返还。 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应当及时返还。财产被征用或者 征用后毁损、灭失的,应当给予补偿。 征用后毁损、灭失的,应当给予补偿。 因采取突发事件应对措施,诉讼、行政复议、 第十三条 因采取突发事件应对措施,诉讼、行政复议、 仲裁活动不能正常进行的, 仲裁活动不能正常进行的,适用有关时效中止和程序中止的 规定,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规定,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中国人民解放军、 第十四条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 和民兵组织依照本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 和民兵组织依照本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军事法 规的规定以及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的命令, 规的规定以及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的命令,参加突发 事件的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 事件的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
第一章
总则
为了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 第一条 为了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 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动, 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动,保护人 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 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秩 制定本法。 序,制定本法。 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 第二条 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 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应对活动,适用本法。 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应对活动,适用本法。 本法所称突发事件 是指突然发生, 突发事件, 第三条 本法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 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 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 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什么是突发事件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应对的自然灾害、事 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 件。
对应条文:《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三条。
四大类
突发 事件
自然灾害:洪涝灾害,冰雹、雷电等气象灾害;破坏性地震,山体 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地质灾害;森林灾害和重大生 物灾害。
2007年11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生效实施,这是 中国公共危机立法从单项治理过渡到综合治理的历史 性标志,从根本上解决了政府应急行为的合法性、正 当性和合理性问题。
目前仍然存在的一些问题
1体制
应对突发事件的责任不够明确,统一协调、灵 敏应对突发事件的体制尚未形成
2意识
一些行政机关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不够强、 危机意识不够高,同时依法可以采取的应急 处置措施也不够充分、有力
大家应该也有点累了,稍作休息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二)什么是《突发事件应对法》
《突发事件应对法》是为了预防 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 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 社会危害,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 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 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环境安 全和社会秩序,制定本法。
2007年8月30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突发事件应对法》是一部“基本法”
预防
恢复 重建
预备
建立了一个完备、系 统的应急框架体系, 是与应急管理的全过 程相适应的
处置
监测
预警
从内容上看,它覆盖 了“预防、预备、监测、 预警、处置、恢复重建” 的全过程,实现了“从 预防开始到重建结束” 的整体覆盖,提供了一 个系统、完备的权利、 义务框架。
3制度
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 应急处置与救援等制度、机制不完善,导致 一些能够预防的突发事件未能得到有效预防
4公众
社会广泛参与应对工作的机制还不够健全, 公众危机意识有待提高,自救与互救能力 不强
(四)《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立法理念
为防止突发事件的巨大冲击造成整
01
坚持效率优先
个国家社会生活与社会秩序的失控,
(三)为什么要制定《突发事件应对法》
2003年以前
政府对于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视程度还没有上 升到全面和理性地长期应对的高度,预防机 制薄弱,危机发生后多半只能被动应对。
2006年1月
国务院发布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此为标 志,我国形成了以《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为总纲, 以25件专项预案、80件部门预案以及全国31个省级突发公共事 件总体应急预案为主体的全国应急预案框架体系。
防止发生次生、衍生事件的必要措施 法律、法规、规章和应急预案规定的其它措施
社会安 全事件
强制隔离使用器械相互对抗或者以 暴力行为参与冲突的当事人
对特定区域内的建筑物、交通工具、 设备、设施以及燃料、煤气、电力、 水的供应进行控制
事故灾难:交通事故;工矿企业生产安全事故及职业中毒事故;环 境污染、生态破坏事件;重大电力、通讯和供水、供电、 供气等市政公用设施事故。
公共卫生事件:重大传染病疫情,不明原因引起的群体性疾病以及 重大动物疫情等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时间;重大食 品、药品中毒事故等。
社会安全事件:各类重大刑事案件、重大社会治安案件、恐怖袭击 事件以及因企业改制、城市拆迁、土地征用、工程 移民、金融“三乱”以及学校安全事故等问题引发 的各类冲击党政机关和要害部门,阻断交通那个、 非法集会和集体静坐、上访情愿等群体性事件。
1
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自2007年11月1日起实施。
该法律共七章、七十条。
涉及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
2
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应对活动的法律
规范。
《突发事件应对法》是一部“非常态法”
非常态法
国家和社会也会遭遇不测风云,主要 表现为社会基本安全利益遭受威胁或 者危害,原来的法律安排就得改动, 按照平时那样按部就班地工作和生活 就不行了。因此国家有必要在突发事 件的应对方面作出新的安排,这种立 法可以称为“雨天法案”。突发事件 应对法规制的对象,也就是正常的社 会生产、生活遭受突发事件影响时, 着眼于非常状态下国家与公民活动规 则的基本原则与框架。
解读《突发事件应对法》
目 录 / contents
1 突发事件应对法基本理论 2 突发事件应对法主要内容 3 提高依法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突发事件应对法》 基本理论
一、《突发事件应对法》 基本理论
01 什么是突发事件
02 什么是《突发事件应对法》 03 为什么要制定《突发事件应对法》 04 《突发事件应对法》的主要理念
人类进行有效率的生产和持续 性生活所必需的社会秩序状态 可以称为常态,国家的民主决 策制度和人民的自由权利在很 大程度上都是为常态社会安排 的。因此各国在宪政之初,于 制宪时都会规定“非常状态” 的条款,以便回答常态法律制 度失灵的问题。我们可以将常 态立法称为“晴天法案”,大 多数立法属于“晴天法案”。 一般而言,有关公民权利和国 家制度的现行法都是按常态在 经常性秩序的前提下设计制定。
突发事件特点
突发事件的特点是具有“社会性、危害性、 严重性”。首先是“社会”的。突发事件只有超 越个案和局部地点,其影响范围足以达到所谓 “社会性”的程度才是本法所称的突发事件;其 次是突发事件具有“危害性”,包括危害性威胁 和危害性损害,主要是对社会、政府、国家安全 利益的威胁和损害;再次是前述突发事件的社会 危害性达到“严重”的程度。
国家需要运用行政紧急权力,从制
02
限制和保护相统一 度层面上提供保障。应急法律规范
的重要作用就在于调整突发事件应
03
着眼应急管理合法性 对过程中,国家权力之间、公民权
利之间、国家权力和公民权利之间
的各种社会关系。
1. 坚持效率优先:赋予政府多项应急权力
人员救助措施 危险源控制措施 抢修公共设施,提供生活必需品、医疗救护、卫生防疫措施 禁止或限制使用相关设施设备,关闭相关场所、中止相关活 动等保护措施 启用本级政府预备资金、应急救援物资等措施 征调特定公民或具有特定专长人员提供必需的服务 对生活必需品、相关资金实行特殊的销售购买、周转制度, 征调特定物资 稳定、维护市场价格、秩序,严惩扰乱市场秩序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