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朗读的根
诵读——把根留住
诵读——把根留住中国民族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光彩照人的文化。
其中,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一种代表,已经扎根于中国人民的生活中,并流传至今。
汉字作为表达语言的基础,造就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
中国的汉字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岁月,历经崎岖,充满了文化的沉淀和历史的积淀。
汉字已然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灵魂。
汉字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史书,也是人类情感和思想的印记。
把根留住,是传承汉字文化,重视中华文化传统的重要性的表现。
只有把根留住,才能不断创新,开创出独特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宝库。
把根留住,是中国汉字文化发扬光大的关键性因素。
我们需要全力以赴地发扬汉字文化,让其更加深入人心,更好地传承下去。
在日常生活中,诵读汉字是对中华文化传承的一种实践。
通过诵读汉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汉字的意义和内涵,更好地领悟中华文化传统的魅力。
我们需要以诵读汉字为基础,进一步挖掘中华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汉字是一种非常神奇且有趣的文字,它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意义。
通过诵读汉字,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汉字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这些都是中华文化传承的核心。
同时,诵读汉字也有助于我们了解汉字的文化内涵,提高我们的审美与鉴赏能力。
正是由于汉字富有文化气息,所以在艺术、书法、诗词等多个领域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诵读汉字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真谛,唤醒我们与中华民族深刻联系的意识。
汉字不仅仅是语言文字,它还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和代表性符号。
通过诵读汉字,我们能够不断增加对中华文化传承的认识和感悟,培养自己对中华文化的敬仰之情,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
只有这样,才能让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延续,在全球化的时代也能发扬出独特的文化优势。
总之,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文化意义。
我们需要诵读汉字、弘扬中华文化、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这将是我们坚持文化自信,实现文化强国的必经之路。
让朗读贯穿语文阅读教学始终
让朗读贯穿语文阅读教学始终朗读是语文阅读的一种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
同时又是一种艺术再创造。
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
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帮助学生积累大量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师过意关注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忽视朗读训练,造成学生朗读不熟练,仅局限于表层,直接影响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的理解,缺乏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
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每个教师应尽的职责。
我们应将亮度训练贯穿于阅读教学始终,落实到每个环节,吧教学立足点转移到以读为主的教学实践中来。
一、学前读。
即初读课文,整体读。
新课前,先安排学生预习。
这应由学生自由读,要安排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切切实实地去读,多读几遍,客服走马观花读上一两遍。
这一环节应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的“读懂”。
开课伊始,强调初读、整体感知课文,变集体读书为人人参与的全班性读书活动。
做到读得正确、通顺,不多字、不少字,流利而琅琅上口,了了于心。
这其中教师只起指导作用,不对课文内容串讲、串问,只作适当的背景介绍及个别难于理解的词句点拨,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增加其多读多练的机会,使其逐步达到:会用喜欢的方式读懂词句,读懂课文。
会带着课后问题边读边想,并自己尝试解决。
能够在课文上圈点批注。
会自己质疑,参与讨论。
在读的训练中,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在思考问题中提高思维品质,在讨论质疑中发展语言。
二、学中读。
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都要重视,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起着重要作用。
初步读文后,要深入读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表情达意的。
要以语言文字训练为切入口,读透文章,使学生获得对全文的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中去领悟阅读或写作的各项基本功,真正做到从语言表达上理解内容,从写作方法上指导阅读,从语言运用上掌握语言。
守住朗读这道古老而又美丽的风景线
守住朗读这道古老而又美丽的风景线“盖闻孔丘、墨翟,昼日讽诵习业。
”《吕氏春秋·博志》“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唐·韩愈“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
’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宋·朱熹我国古代语文教育传统就是以强调诵读感悟为特征。
现在看来,孩子们跟着私塾先生摇头晃脑,“之乎者也”的教育方式固然有其弊端,但我们不能由此而否认这些治学经验。
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也曾指出:“吟咏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要“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树立起现代化、民族化的科学阅读理念,让朗读这一民族化的传世法宝在最新的教育理念统率下焕发新的活力!一、重新认识朗读教学的意义(一)有助语感培养,提高表达能力。
朗读由于调动了多种感官,首先是加深了记忆,且是在享受中自然加深记忆。
叶圣陶先生曾精辟地指出:“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
”语文教学中对文章的记忆,倘离开了反复的朗读,是强记,不牢固的;而反复朗读,是不断的咀嚼享受,也自然易记,还记得牢,“熟读成诵”就是这个道理。
学生的朗读过程也是广泛吸取语言营养的过程。
朗读大量篇章之后,多少次朗读、反复地含英咀华之后,很多说千道万也难讲清的语感、搭配习惯、语言规律等问题在不知不觉中就会迎刃而解,那潜移默化的成果也会随之日益显露出来:学生不但可以在自己写作时模仿、消化那种文笔,还可以在说话时对照、应用那些词句,脱口而出,出口成章,从而使学生思维精密、情感丰富,文字表达和口头表达迅速趋向准确和生动。
随着语言技巧的提高,学生辞不达意、言不及义的现象就越来越少。
(二)形成立体感受,培养感悟能力。
关于坚持朗读的名言
关于坚持朗读的名言
1.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 - 苏轼
2. “坚持朗读,能使智慧化为生活的力量。
” - 纪伯伦
3. “朗读是知识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
” - 爱默生
4. “读书不仅要静心品味,更要大声朗读。
” - 曾国藩
5. “朗读是心灵对话的最佳方式。
” - 鲁迅
6. “朗读是心与香一同醇化的载体。
” - 茨木
7. “真正的朗读者,会通过声音带给文字生命。
” - 泰戈尔
8. “朗读是分享智慧、传递情感的桥梁。
” - 罗曼·罗兰
9. “通过朗读,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书中的思想。
” - 蒙田
10. “坚持朗读,能够让我们与经典作品更亲近。
”- 尼采。
加强朗读指导提高综合素质
加强朗读指导提高综合素质作为一项基本技能,朗读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正确、流畅的朗读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本、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增强自信心等。
然而,我们常常忽略了对朗读的重视,缺乏科学、有效的指导和训练,结果导致许多人朗读能力欠佳,甚至出现朗读退化的情况。
为了改善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加强朗读指导,提高综合素质。
一、调整朗读态度在朗读过程中,我们需要积极、认真地面对,调整自己的态度。
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了解朗读的目的和作用。
其次,我们应该建立正确的朗读观念,即朗读不只是把文字读出来,更重要的是根据文意进行语音、语调的处理,让意思更加清晰明了。
最后,我们应该抱有一颗勇于尝试、不懈努力的心态,不怕出错,不断完善自己,提高朗读水平。
二、学习朗读技巧朗读是一门技艺,并非每个人天生就能拥有。
因此,如果想要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我们需要学习一些朗读技巧。
首先,我们需要学会掌握正确的发音、语音、语调等语音基础知识,使得自己在朗读时达到清晰、准确、自如的效果。
其次,我们需要学习表达语音的节奏感,注意分寸、节奏、韵律。
掌握这些朗读技巧,能够让我们在朗读过程中更加自然、流畅、富有感染力,使得朗读效果更加优秀。
三、加强背景知识在朗读之前,我们需要对所要朗读的文本有一定的了解,这需要我们加强阅读,掌握一定的背景知识。
只有了解文本的起因、经过、结果,才能够更好的理解和表达。
此外,加强阅读还可以扩大视野,丰富思维,提高文化素质,更好的把握朗读的内涵和外延。
四、多因地制宜,进行分类训练因为不同种类的文本有着不同的朗读要求,因此在朗读时,我们需要进行多种分类训练。
例如,对于散文文本,我们需要富有感染力,注意吐字清晰、语调自然;对于诗歌文本,我们则需要着重在语音上,将情感与韵律结合,塑造出最美丽的朗诵效果;对于新闻报道,我们需要重快节奏,尽可能快速地传递最新消息,着重在表达上。
多因地制宜的分类训练,能够让我们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文本中,都能获得最好的朗读效果。
守住阅读教学的根——诵读
语 文的内涵 与风韵 ,而语 言的学 习必须依赖于反复的诵读。由于受传统 观念 以及教师思维 习惯 的影响 , 文已逐渐失去了原本的灵性 ,我们的 语 语 文教学特别是 阅读 教学也就陷入 了种种尴尬与误 区。在阅读教学 中 , 以机械 的识记 、繁琐 的讲 析 、 乱的问题代替学生的诵读 ,代替学生对 零
教研天地
2 09 1 o 1
社会 、 活、人生与 自 的认识与感悟精髓 的浓缩 ,是作者智慧的结晶 , 生 我
这些文章是精美 的,是鲜活 的,是 充满灵性 的 , 者的认 识与感悟只能 作
依靠学生在阅读中心领神会 ,有 的只 可意会不可言传。比如有些诗歌 的意 境 ,诗句的韵味 , 有些散 文蕴含 的情
主要是依靠学生 的 自读与 自悟 。朱 熹曾说过 :读 书之法 ,在循 序渐进 , 熟读 而精思 。阅读 的过程 就是 阅读主体通过特定的心智活动 ,在 自己的
脑海 中建立文本 的言语 与社会 生活对应关系的过程 。真正的阅读是在教
师指导下学 生 自主阅读的实践活动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具有 自主性与独 立性 ,教师决不能用 自己的讲解代替学生的 阅读实践 。文章 的内涵、重
j
i I
l I
【
守住阅读教学的根 诵读
靓 刮 辉 平
语文是什么?语文是一种诗性 的光辉 ,是一种厚 重的关怀 ,是一种 浪漫 的情 怀 ,更是一种 崇高的灵魂 ;语文是一种灵性 ,是一种尊重 ,是
一
种人格 ,更是一 种精 神。而所 有这些都以语言为载体 ,借助语言展现
味 等 只有学 生用 心灵 去感 受 、去体 味 ,才能感觉其美 , 而如果用具体 的
文课堂上又 出现 了一种新 的现象 ,就 是教师虽然把学 习的主动权交给 了学
让朗读教学根植于小学语文课堂
2016·10教学实践Teaching Practice Little Learner MagazineTeaching Practice October 2016课例点评教学·广交流让朗读教学根植于小学语文课堂筅江苏\夏萌朗读是学生了解课文,学习课文的方法之一,对于语文这门学科更加应该重视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学到知识。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百里挑一的,这些文章中每一个字都是经过作者深思熟虑才使用的,它是作者情感和心境的载体,学生如果能通过阅读,了解每一个字的真正含义和作用,那么,学生便可以学习很多语法知识,这些经验知识不仅有利于学生的阅读,也有利于以后的写作。
一、朗读形式多变,吸引学生兴趣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以一种形式进行朗读,那么学生便会丧失对课堂的兴趣,传统的朗读方式为学生齐读,为了追求读书整齐度,大多数学生都只是呆板地读文章,而忽略了文章中的情感表达,所以针对此现状,教师在上语文课的时候要注意改变朗读的形式和方法。
其实,朗读的方法有很多,教师可以让学生一起读语言比较优美的段落,也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或者,让班里的男生和女生交叉读课文……不同的形式都能够提升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尽快地进入到学习的状态。
此外,在朗读中教师还可以配以美妙的音乐、漂亮的图片为学生营造符合文章的情景,使学生能置身于情境中朗读并思考。
如二年级上册《我要的是葫芦》一文中,教材的插图很好,教师在讲课时可以让学生边朗读边看插图,从而让学生在朗读中更深刻地了解文章中的故事。
又如一年级上册《雪地里的小画家》这篇文章的教学,教师可以在朗读时为学生播放ppt ,让学生感受一下课文中浓浓的童话色彩,或者在读完文章之后,让学生画画,将课文内容以画的内容表现出来,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这种情景设计的应用,能让学生自主地进入到文章中,并能在朗读中进行思考,从而有效地将朗读根植在小学语文课堂中。
二、朗读策略优化,带来更高效率朗读要有目标性,教学目标的设计要符合教材和学生的特点,而且朗读目标的实现要分层递进。
守住朗读这一片阳光
守住朗读这一片阳光古人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这就说明了读书就是要读,而且要认真读、反复读,读得滚瓜烂熟,这样不理解的内容、意思就会自然明白。
因此,阅读教学中的”读”应作为一个重要环节来处理。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 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树立起科学阅读理念,让朗读在最新的教育理念统率下焕发新的活力!1 关注学生,激活兴趣兴趣决定阅读效果,这是不争的事实。
学生的心理特点告诉我们,课前激趣是很重要的,教师需要在学生学习每一篇文本前都要设计一段精美的导语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求知欲望,这一环节是阅读教学的优秀传统,我们不能借口把一切空间都还给学生而放弃这一有生命力的东西。
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注意采用多种手段让学生始终保持激昂的情绪。
如教师需要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力求语言亲切精练幽默,并适当辅之以形体语言;教师要多鼓励、多肯定学生,经常性地让学生品尝发现的快乐;教师要能灵活运用变式教学,教学方法和教学辅助手段(如多媒体)要灵活多变等。
总之,教师要能调控课堂节奏和情绪,力求让学生在亢奋状态下完成阅读任务。
2 设计合理,创设情境教学设计要努力创设让学生参与到自主合作学习中来的情境与氛围。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尝试、选择、参与和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在模仿、尝试和实践中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针对不同的课文,营造不同的阅读氛围,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让学生在情境中作出态度、价值的选择。
如《日月潭的传说》一课的阅读时:画出描写人物动作的词句;从这些动作词句中你看出大尖哥和水社姐的性格怎样?找出相关句子体味、推敲他们的艰辛。
这一教学设计,从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鉴赏能力三方面层层入手,在”画-- 读---思--并-议”中让学生学会阅读,通过人物分析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如何让朗读贯穿文言文教学的始终?
如何让朗读贯穿文言文教学的始终?让朗读贯穿文言文教学的始终,从而提高学生文言学习的效率。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四读”来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一读,读准字音,把握停顿,读顺句子。
通过朗读来检查学生课前预习的成果,发现字音、句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可采用形式多样的朗读,如,先让学生读,在读中呈现问题,然后听读示范,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并注意适时指导;再让学生试读,以检查字音、句读的掌握情况;教师再范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在此基础上,通过学生的自由读、个人读、分组读、接力读等,在熟读中为理解文本打下基础。
二读,读懂文意,读出情感。
在第一环节的基础上,让学生再读课文。
此环节的朗读,是带着问题朗读,在解决问题的探究交流中,教师适当引导点拨,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体会,可以说朗读是学生进入文本的最好方法。
这一环节问题的设计要注意梯度,从对文言文词语理解的解惑到内容、情感、写法的设问,有梯度地展开教学,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三读,读出感悟,把握主旨。
要达成这一教学目标,除了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朗读文本外,还要善于启发学生,根据学情设置不同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在交流碰撞中,进一步深入理解,让学生在扎实阅读的基础上进入文本,实现个性理解。
四读,反复诵读,培养语感。
指导学生根据文章的感情基调和思想内容,揣摩虚词的语气、语调,读出文言文的韵味,反复朗读,熟读成诵,逐步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慢慢消除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隔膜感和畏难心理,从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朗读是文言文教学活动的起点,又是教学活动的延续;朗读是思维的起步,又是思维的延伸。
通过朗读产生问题,通过讨论解决问题并产生新的问题,通过对新问题的探讨将教学进一步推向深入。
以朗读串起整个文言文课堂活动,在教学环节的推进中,学生的知识得到积累,能力得以培养,方法获得训练,成长受到启迪。
根植文本,让朗读教学指导更有效
新教育·上旬刊根植文本袁让朗读教学指导更有效阴广东省阳江市阳东区东城镇中心小学冯小梅如何让朗读教学指导更为有效?笔者认为,关键在于让学生的朗读根植于文本。
只有根植文本,紧扣文本展开朗读、朗读指导,才能让朗读扎到语文学习更深处。
一、从语言入手,让朗读更有韵律朗读不同于默读,朗读是一种发声的读。
朗读不仅要求读得字通句顺,更要求读出抑扬顿挫的质感,读出一种声音的美。
当然,美美地读不仅指声音美,但声音绝对是其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要素。
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品词析句,用心体会、品味。
要指导学生注意朗读的停顿、语速的急缓、语调的升降、语气的轻重等。
比如教学《景阳冈》,如何让学生读出小说中丰富的语言?笔者认为,教师既不能讲读,也不能解读,而应让学生进行朗读。
在朗读中细心体会、品味。
一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义;二读课文,抓人物语言、动作描写,突出人物特点,建构人物形象;三读课文,重点突出“武松怎样饮酒”和“武松怎样打虎”。
以“武松打虎”为例,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读出老虎的凶猛,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如“紧紧地揪”“按住”“乱踢”“提起”“使出平生力气打”等,读出武松的英勇无畏。
笔者在教学中,通过一次次的激情推动,让学生通过一段段有目的地读、一遍遍有韵律地读,读出武松的机智、读出武松的勇猛,尤其抓住课文中的三次“闪”。
只有通过多次朗读,学生才能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受。
通过朗读课文,文本中的静态语言、无声语言被转化成了学生的有声语言、动态的富有灵性的语言。
在这种有声语言中,学生读得有情有义。
通过语气、语调、语势等,展现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传达课文中文字不可言传的深层意蕴。
二、从情感入手,让朗读更具体验朗读的过程就是学生感受、体验的过程。
文本中的语言不是干瘪的“木乃伊”,而是饱含着真切的、深切的情感。
在引导读出语气、语调、语势的同时,更要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
很多时候,文本中的一个句子、一个词语甚至一个标点,都是作者丰富情感的别样表达,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作者传情达意的敏感之处、抓住作者表情达意的意犹未尽之处,进行朗读。
把朗读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始终
把朗读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始终摘要:语文教学中,要把朗读贯穿于实践,以读为本是语文课堂的精髓。
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朗读,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且也是一种切实而有效的教学方法,它能够为语文教学注入新鲜血液,让语文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朗读;语文;课堂教学一、尊重个性,轻松朗读首先,在朗读过程中,不能以一种模式来要求学生,要根据学生的意愿,或指名读,或自由读,或同桌互读,或小组朗读,或集体齐读,喜欢哪句读哪句,喜欢哪段读哪段;其次,读完以后要集体评议,对读得好的学生加以肯定和鼓励,对读错的字音要及时纠正,对语言的轻重、感情的色彩强弱要加以指导,或低沉婉转或昂扬奔放,或唱吟做势,或以声传情。
充分发挥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明确目标,指导朗读在朗读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提出不同的目标,也就是朗读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如,为读准字音、初知内容,一读课文为解决某一疑问,二读课文为寻求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归纳中心再读课文,这样才能让学生通过朗读去认识文章中的人物,了解文章中的事物,体会作者喜怒哀乐的思想感情,加深对语文内容的理解。
三、采用“导疑―讨论―释疑”的方法,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学贵有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
”疑问是思维动力和发现钥匙。
学生在学习中有疑问,说明他们在积极的思考。
例如,我在教学《要下雨了》时,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说说他们想知道什么。
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读了课文我想知道谁在喊要下雨了,它怎么知道要下雨了?”这时,我没有直接回答学生的提问,而是告诉他们答案就在课文中。
学生读读课文先解决第一个问题后,再启发兴趣:“第二个问题,自读语文第一自然段即可解读,有什么困难请告诉老师和同学。
”于是,学生又提出这样的问题:“天气很闷的‘闷’是什么意思?”“小白兔为什么要割草?”还有一个学生更有趣地提出:“兔子会伸腰吗?”我又让学生读第一段,分组讨论,选代表汇报,学生回答:“闷是气压低,人感到不好受。
朗朗读书声,浓浓语文味——浅谈如何提升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有效性
朗朗读书声,浓浓语文味——浅谈如何提升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有效性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文教师要在开展语文教学时引导学生“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这对小学语文教师提出了要求,同样也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提出了要求。
教师应当以语文课程标准为方向,开展有效语文朗读教学。
在突破“基础关”、“情感关”、“思维关”、“趣味关”的同时,提高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让语文课堂充斥朗朗读书声,浓浓语文味。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对策朗读是培养语感的最佳途径,是语文课程中的必备环节。
有效地朗读能够带领学生走入语文的世界、品析文字的艺术、把握情感的内涵,能够升华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
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充分认识朗读教学的重要性。
要采取有熊对策,突破朗读教学“难关”,遵循课标要求,引导学生有感情的进行朗读,进而实现学生语文朗读能力的有效提升。
1.突破朗读“基础关”,让学生读的准确流利读得准确是朗读的第一要求。
很多学生虽然能够遵循教师的要求,读得大声,但很容易读错音、读错字,如果不能够及时且有效得到纠正,传递给学生朗读技巧。
学生很容易在小学阶段的朗读过程中形成思维惯式,从而对后续的语言学习产生阻碍。
教师要分析目前小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为什么会读错字、读错音,找准原因,才能够有效切入。
在长期的朗读教学中笔者发现,小学生之所以会读错字音,其原因如下:1.在语文学习中混淆多音字的用法;2.对形近字的辨析不够明确;3.经常会在朗读的过程中出现方言,普通话不标准;还有些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会出现“读错词”的现象,也导致朗读频繁出现问题,朗读的效率不高,主要原因如下:1.不会连读,一字一字的读汉字,导致朗读不连贯;2.不会处理轻声;3.不会处理儿化音;4.对词语语音语调的变化规律掌握不到位;5.不会处理语气助词;针对上述问题,小学语文教师要想有效的解决,巩固学生的朗读基本功。
教室就要抓准字词教学,同时要传递给学生必要的朗读技巧,贯彻落实“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实现学生朗读能力的有效培养。
朗诵永远的守护官
朗诵永远的守护官
概述
这份文档旨在探讨朗诵的意义和重要性,并强调朗诵作为文化传承的守护者的角色。
朗诵的意义
朗诵是一种通过演绎文学作品来表达情感和传递思想的艺术形式。
它不仅能够帮助人们与文学作品产生更深的连接,还有助于提升口语表达能力和情感交流能力。
通过朗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并将其传承给后代。
文化传承的守护者
朗诵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承载着丰富的文化遗产。
它是文学作品的守护者,帮助我们保留和传承珍贵的历史和传统。
通过朗诵,我们能够重温经典作品,了解不同时代的思想和情感,从而将这些宝贵的资源传递给后代。
作为守护者,朗诵不仅仅是简单地背诵文学作品,更是通过发声和表演来展现作品内涵和情感。
朗诵者需要在语调、节奏和情感的表达上做出准确的把握,从而将作品的力量和魅力传达给观众。
朗诵的价值
朗诵不仅在保留文化遗产方面具有重要价值,还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积极影响。
它可以培养人们的表达和沟通能力,提升研究能力和创造力。
通过朗诵,我们可以拓宽视野,增强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情绪管理和表达能力。
此外,朗诵还有助于培养审美意识和文学素养。
通过感受和理解文学作品的美感,我们可以培养对艺术的欣赏和批判能力,提升个人的审美素质。
总结
朗诵是一项重要的文化活动,它不仅能够帮助保留和传承文化遗产,还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积极影响。
作为朗诵的守护者,我们应该珍惜这门艺术形式,将其传承给后代,并为其发展和繁荣做出努力。
朗诵永远的守护官,守护着文学的力量和美好的传统。
用心朗读,养好语文学习的根
用心朗读,养好语文学习的根————————————————————————————————作者:————————————————————————————————日期:用心朗读,养好语文学习的根-中学语文论文用心朗读,养好语文学习的根用心朗读,养好语文学习的根文/刘俨【摘要】学好语文的基础是读书。
朗读、指读、默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书方式被老师们巧妙地运用于课堂。
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已越来越成为语文老师的共识,因为阅读教学要落到实处、搞扎实,就必须从最根本的朗读上多下功夫。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美文佳作都具有极佳的意境美,而这美常常是无法用语言表示的,正所谓“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朗读即可将语言文字创设的意境美展示出来。
那么,作为教学主导的教师该如何引导孩子们全身心的投入朗读,让他们在朗读中变得神采奕奕,个性飞扬呢?一、丰富的感悟让朗读入情入境诚然,在阅读教学中,我们需要教授一定的朗读技巧。
然而,过分依赖技巧而对文字背后的意义囫囵吞枣的朗读是没有生命力的。
任何一篇课文里都融入了作者真挚的感情,要想真正朗读好一篇课文,必须深入地理解课文,掌握整篇课文的感情基调。
读有利于理解课文内容,教师指导朗读,不是生硬的要求学生读得高些、重些、慢些等等,而是让学生用心去读,以读感悟,以悟带读,引起共鸣。
如教学《一株紫丁香》一课,怎样读好“你听,你听,绿叶儿在风里沙沙地响,那是我们给你唱歌,帮你消除一天的疲倦。
”我就采用边读边悟的方法,先指导这一段要读得轻,不然会打扰老师工作。
通过范读和点读之后,“你这片绿叶想对老师唱些什么?”多么懂事的学生啊!你这位老师听了想对学生们说些什么呢?教师指导“老师一天要忙些什么?”学生说:“要做的事很多,上课,作业,卫生,思想教育工作,老师一天下来太累了。
”生反复读,读出对老师的理解。
师继续点拨“世界上无私的爱很多,除了母爱还有师爱,这种爱是一种奉献,老师爱你们,你们爱老师吗?对于爱你的老师你想对她唱些什么呢?”感悟之后,他们的读有“情”了。
让朗读成为课堂上的一道风景
让朗读成为课堂上的一道风景
朗读作为一种教学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和阅读
理解能力,同时也能改善课堂氛围,增加课堂趣味性。
以下是一些建议,帮助让朗读成为课堂上的一道风景:
1.选取适当的朗读材料:选择适合学生年级和语言水平的材料,有趣且具有表现力,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
2.设计有针对性的朗读练习:可以针对学生的具体问题设计各
种练习,如发音、语调、速度、停顿等等。
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进行
小组合作,相互评价,共同进步。
3.建立良好的朗读氛围:营造一个舒适和安静的环境,确定朗
读的时间和地点,让学生可以集中注意力和专注于朗读。
4.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让学生有自由地表达自己朗读的感受,
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特色和风格。
5.展示学生朗读成果:可以在课堂上或班级活动中展示学生的
朗读成果,让学生感受到他们的成长和进步,增强自信心。
总之,将朗读作为一种课堂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还可以改善课堂氛围,让学生更愿意参与课堂。
这将为学生的
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守住朗读这道古老而又美丽的风景线“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
‟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宋·朱熹我国古代语文教育传统就是以强调诵读感悟为特征。
现在看来,孩子们跟着私塾先生摇头晃脑,“之乎者也” 的教育方式固然有其弊端,但我们不能由此而否认这些治学经验。
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也曾指出:“吟咏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要“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 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树立起现代化、民族化的科学阅读理念,让朗读这一民族化的传世法宝在最新的教育理念统率下焕发新的活力!一、重新认识朗读教学的意义(一)有助语感培养,提高表达能力。
朗读由于调动了多种感官,首先是加深了记忆,且是在享受中自然加深记忆。
叶圣陶先生曾精辟地指出:“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
”语文教学中对文章的记忆,倘离开了反复的朗读,是强记,不牢固的;而反复朗读,是不断的咀嚼享受,也自然易记,还记得牢,“熟读成诵”就是这个道理。
学生的朗读过程也是广泛吸取语言营养的过程。
朗读大量篇章之后,多少次朗读、反复地含英咀华之后,很多说千道万也难讲清的语感、搭配习惯、语言规律等问题在不知不觉中就会迎刃而解,那潜移默化的成果也会随之日益显露出来:学生不但可以在自己写作时模仿、消化那种文笔,还可以在说话时对照、应用那些词句,脱口而出,出口成章,从而使学生思维精密、情感丰富,文字表达和口头表达迅速趋向准确和生动。
随着语言技巧的提高,学生辞不达意、言不及义的现象就越来越少。
(二)形成立体感受,培养感悟能力。
严格地说,书面上写的语言是不完全的语言。
语气、语调、语势、语感,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书面上受到局限,全都表达不出来。
因此对课文这种书面语言,必须通过朗读这种声音的媒介,将无声的语言变成有感情的音响,使它增加活力,跳跃着生命,从而使学生全方位、立体化地感受它。
如《庐山云雾》有这样一句诗“一起千百里,一盖千百峰”。
初次朗读,学生对这段文字只能作一般的理解:庐山的雾很大很浓。
然后问学生还感受到了什么没有,一遍不行,再读一遍。
经反复品读:有的学生通过“起、盖”不但感悟到庐山云雾铺天盖地、奔涌而来的气势,还体会到诗人用词的精妙与变化;有的通过“千百里、千百峰”体会到庐山云雾的广阔无边;有的通过两个“一”体会到庐山云雾的瞬息万变。
这就是所谓多方位的立体感受。
这种立体感受填补了书面文字的不足,再现和丰富了文字的内容和情感,从而引起共振、共鸣,以致全方位、立体化地感受课文。
(三)串起动态教学,焕发课堂活力。
语文教师常有有这样的感觉,每篇课文的教学内容是庞杂的,很难有一条内在的逻辑发展线索可依,有时会感觉无从下手的。
而就我的教学体会来看,现行教材的许多文章浅显易懂,整个语文课堂教学的动态过程完全可以以朗读来贯穿的,有目的、有层次地指导学生进行读书,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的目标。
如江苏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把“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儿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作为感情朗读的聚焦点,引导分步朗读,逐步体会。
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后,他出示上述片断,要学生感情朗读。
虽然学生相当卖力,但只是达到了初步感受的目的。
在阅读“谈水浒”后,再次朗读。
此时,学生面对的不是普通的伯父,而是对自己关心爱抚的伯父,朗读时感情明显进了一步;在理解“谈碰壁”一段的基础上,再次让学生朗读。
本文权属小学课堂网,此时,学生面对的已经不仅仅是关心自己的伯父,而是胸怀全国、憎恨敌人的伯父,感情理解前进了一步,朗读体会又深入了一步。
在阅读“救助车夫”“关心女佣”后,再次朗读。
此时,学生已深切感受到鲁迅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感情体会深了,朗读中的感情表达也达到了理想的境地。
一堂好的阅读课就应当看到学生感情的潮水在激荡,应当感受到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因为我们的教育目标是促进全体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因而语文教师要情化自己,进入情境,用感情线牢牢地牵住学生,以情激情,让课堂充满诗情画意,充满“故事”,充满情趣。
学生在自由、愉快、活跃的气氛和抒情格调中,调动情绪,饱含感情地朗读,从而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
这种学习活动才是美的享受,才是活力四射的。
二、在新的理念下优化朗读教学(一)多读自悟,尊重主体。
阅读的本质就是“读”。
我国古代从孟子开始就主张读书“自得”。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阅读教学当然应该以学生自己读书为主。
让学生独立地反复地诵读感悟,并将读书意会到的东西用可以检测的表情朗读表达出来,是实惠便捷的解读方式。
如《劳动的开端》中有这样一句话:“这山原来没有路,那些人踩出来的小路滑极了,一步三滑,肩上的煤筐来回晃荡,像是打秋千。
”学生初始是这样朗读“这山原来没有路,那些人/踩出来的小路/滑极了,一步三滑,肩上的煤筐来回晃荡,像是打秋千。
”教师请学生反复朗读,推敲这里有几种停顿的方法,如何停顿才是正确的读法?最后,学生逐渐找到正确的停顿应该是“这山原来没有路,那些/人踩出来的小路/滑极了,一步三滑,肩上的煤筐来回晃荡,像是打秋千。
”并从中悟出这句话不但写出挑煤的艰难,而且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在底层的穷苦人们千千万万,何止“我”一人?“文贵自得,书忌耳传。
”学生读懂的过程,就是感悟体验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
强调的是学生的朗读必须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相互依存——以朗读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在感悟的基础上促进朗读表达。
我们常常听到,仅仅梳理了文章脉络后,教师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还说:“课文写得这么美,请大家美美地读出来。
”文章美在哪里,如何“美美”地读,学生茫然不知所措。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在瞎弄里摸索,自悟自得的毕竟是少数。
所以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两者相辅相成,必须有机结合。
(二)多元解读,倡导个性。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由于生活阅历的不同,理解水平的不同,认识能力的不同,对语文的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
而传统的语文课解读,追求唯一正确有解,形成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和朗读处理,失去了对多种意义的理解,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兵家读之为兵,道家读之为道,治天下国家者读之为政,本文权属小学课堂网,无往不可。
”(清·薛雪《一瓢诗话》)“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在此视野观照下,对文本的解读方式应是开放式的、多元化的、个性化的。
例如:在《桂林山水》的教学中,教师学生交流诵读体会:(生提出研读“桂林的山真奇呀,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 )师:这三个“像??”该怎么读呢?谁来读一读。
生1:我认为这三个句子,要一个比一个读得响。
(读)生2:我认为三个句子之间要停顿一会儿。
师:(追问)为什么?生2:因为作者是一边看一边在琢磨到底像什么。
师:请你读一读。
生:(读)师:还有不同的读法吗?生3:我认为要把这三个句子读得有趣味一点儿。
(读)师:是啊,每个人欣赏山的心情不一样,角度也是不一样的,情感就不同了。
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读读这个句子。
生:(自由读)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在朗读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自我把握学法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
(三)形式多样,合理运用。
读书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如朗读、朗诵;精读、略读、速读;范读、齐读;指名读、自由读;分组读、分角色读、接力读;研读、赏读、背读??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
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如果能够最佳程度地优化组合,可以极大地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获得扎扎实实的效益。
许多教师已经进行了非常有益的尝试,并且取得了成功的经验。
在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这样一个“五步读书法”:第一遍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第二遍快速,朗读了解内容,理清脉络;第三遍自由研读,圈圈划划,质疑解难;第四遍反复品读,体会情感,分析特色;第五遍大声诵读,增加积累,加深体会。
一篇课文经过多种形式的反复的阅读,加上老师的指导,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但要注意的是:(1)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必须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
一节课中范读不能太多。
(2)慎用齐读。
齐读虽有造声势、烘气氛之妙用,但也是“滥竿充数”和产生唱读的温床。
(3)每种形式的读放在不同的环节,它们各自所担负的任务、执教者要体现的目的意图也就不同。
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
(四)加强评价,促进发展。
评读是促进学生语感发展、提高朗读水平的重要环节,我们必须加以重视。
该如何评价学生的朗读,如何将朗读指导落到实处?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去做。
1.教师评价学生读完书后教师要及时地给予具体的、恰如其分的评价,并且要让学生知道自己哪个地方读得好,哪个地方还需改进。
只有如此,才能真正使学生读有所思,读有所得。
从其手法看,有以下几种评价语:(1)情景语。
不采用直接的评价词句,而是结合课文语境对学生朗读作出反馈。
如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教读《第一场雪》,学生第一次读完后,他这样询问:“雪大不大?”学生都说:“不大。
”那学生再读,果然读出大雪纷飞的感觉。
这样的评价语生动形象,使学生始终处于课文传达的氛围中。
(2)幽默语。
它是调节课堂气氛的手段,本文权属小学课堂网,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机智,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
如《海底世界》中有一段写海底动物的“窃窃私语”。
一位学生读得过于响亮,教师听后说:“你这么读,小动物都被你吓跑了。
”学生们在愉悦的氛围中,领悟到朗读此段的处理方法。
(3)情态语。
除口头评价外,教师也可借助一些辅助手段协同评价。
像体态语,就是通过教师的身体态势对朗读中的语音语调变化作形象化的演示。
采用符号、图形也能起到同样的作用。
例如:在《瀑布》中指导学生朗读“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教师可以借助手势指挥,引导学生读出那种飘渺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