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生学会分析分数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
分数应用题常用的数量关系
分数应用题常用的数量关系
在分数应用题中常出现比较类应用题,甲比乙多(或少)多少(比较量),甲比乙多(或少)几分之几(比较量对应的分率)。
还有比较中的增产、减产;涨价、降价,节约、浪费等。
1.求比较量:
单位“1”的量×比较量对应的分率=比较量
单位“1”的量×多的分率=多的数量 单位“1”的量×少的分率=少的数量
总之,单位“1”的量乘什么量对应的分率就等于什么量。
如:六一班有男生30人,女生人数比男生多51,女生有多少人? 2.求单位“1”的量:
比较量÷比较量对应的分率=单位“1”的量
多的数量÷多的分率=单位“1”的量 少的数量÷少的分率=单位“1”的量
如:六一班男生比女生多6人,男生人数比女生多51,女生有多少人?、 3.求分率:
比较量÷单位“1”的量=比较量对应的分率
少的数量÷单位“1”的量=少的分率 多的数量÷单位“1”的量=多的分率
如:六一班有男生30人,女生有36人,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多几分之几?
4、比较类应用题小口诀:
小学分数应用题,
的前比后单位一。
求一除法不求乘,
多加少减没问题。
注意:甲数比乙数多的分率≠乙数比甲数少的分率。
(因为单位“1”不同。
)。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混合运算(一)》说课稿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混合运算(一)》说课稿《分数混合运算(一)》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版教材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节《分数混合运算(一)》。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完成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分数混合运算(一)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混合运算和分数乘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内容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是一样的,还要会分析分数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和确定单位“1”。
同时又为以后要学习分数乘法的运算律以及用方程解决有关分数混合运算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教材内容,我确立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1、结合问题情境,体会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混合运算是一样的,会计算分数混合运算。
2、经历分析数量关系,画示意图,说等量关系等数学活动过程,学会建立解决问题的模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探索分析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据教学目标,我将教学重点定为: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难点为:分析分数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确定单位“1”。
二、说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采用了多媒体演示法、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情境获取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层层展开,使他们听有所思,做有所获。
教学中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既突出教学效果,又优化课堂结构。
三、说学法在教学中,学生始终是学习主体,教师要交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
在本课的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通过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学会分析分数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确定单位“1”。
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如何把握分数应用题中的“量”与“率”
如何把握分数应用题中的“量”与“率”作者:何艺勇来源:《广西教育·A版义务教育》 2014年第10期福建省龙海市榜山第二中心小学何艺勇【关键词】分数应用题量率【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0A-0074-02由于分数应用题较为抽象,它是小学应用题教学的重点,更是教学的难点。
分数应用题之难,主要难在应用题里存在“量”和“率”,这也是分数应用题最主要的特征。
所以,只有让学生充分理解、把握其特征,“量”“率”而行,才能化难为易,提高学生分数应用题的解题能力。
一、“量”“率”区分,把准分数意义1.“量”的意义:自身的数值在平时的教学中,“量”是与“数”相对而言的,如在“2个”“2/5吨”中,“2”“2/5”就是“数”,“个”“吨”就是“量”。
但在分数应用题里的“量”不再是与“数”相对来说的,而是与“率”相对而言。
分数应用题里的“量”是“数”或“数量”的总称,是“某物”自身数值的体现。
如前述的“2/5”表示的就是一种“量”,“2/5”虽然以分数的形式体现,但与小数、整数一样,都表示“数”,是一个具体的数值,是可以与表示单位的“量”结为一体成为“数量”的。
分数应用题里,“数”和“数量”都是“量”。
2.“率”的意义:两者的比率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几倍)的数,通常称为分率。
“率”只是在分数、百分数和比例的应用题等范围内存在,它不是独自形成的,是“物”与“物”(比较量与标准量)进行比较所得出的两者之间的比率。
“率”没有单位,是不能与表示单位的“量”相搭配的。
如作为“率”的“2/5”,所表示的是“2是5的几分之几(或2∶5的比值)”,其结果只能表示两者间的关系而已。
同是分数,有的表示“量”,有的表示“率”。
如:“2/5是3/5的2/5”中“2/5”和“3/5”是“量”(其中“2/5”是“比较量”,“3/5”是“标准量”),“2/5”是率。
所以,分数应用题教学中,必须首先让学生正确理解、区分“量”和“率”,把准分数的意义。
浅谈分数应用题的教学方法
浅谈分数应用题的教学方法分数应用题在小学数学分数教学中是重点又是难点,尤其理清数量关系,熟悉分辨应用题型,更是让学生学习掌握的知识点。
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让学生巩固理解数学基础知识,开拓发展思维能力,进而掌握解题方法与技巧。
所以,引导学生正确分析,解答分数应用题,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技巧和能力,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正确途径。
因此,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突出训练重点,进行有系统的教学方法是关键。
结合教学中的实践,浅谈以下教法。
1.启发诱导学生理清数量关系,培养分析问题能力分数应用题的教学,要让学生明白数量之间的关系,理清包含分率意义的句子,让学生学会找单位1的量,这是分数应用题解答难点。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这一基础知识,为此设计了一下练习题。
1.1找出下题中单位1的量。
(1)柳树是杨树的5/9,杨树是单位1;(2)红花的1/3相当于黄花;红花是单位1;(3)黑兔相当于白兔的5/6,白兔是单位1;1.2写出下列各数量的对应分率。
一批货物,第一天运走1/5,第二天运走1/6,第三天运完。
第一天运走的对应分率是();第二天运走的对应分率是();第三天运走的对应分率是();1.3画线段图分析。
(1)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3/5,男生24人;(2)一袋大米已经吃了1/5,还剩40斤。
通过以上分析思维,以及图形线段直观表示等强化训练手段,使学生迅速找准单位1,理清量、率的一一对应关系。
因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数学思维,是实现教学运算程序化的良好方法。
2.对比练习,增加归纳辨别能力对比练习,更有助于发展学生智力。
对比练习就是抓学生易错点,把彼此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题型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辨别能力。
例如:(1)小金体重40公斤,小银是小金的1/4,小银有多少公斤?(2)小金体重40公斤,小银比小金多1/4,小银有多少公斤?(3)小金体重40公斤,小银比小金少1/4,小银有多少公斤?(4)小金体重40公斤,小银比小金少1/4公斤,小银有多少公斤?(5)小金体重40公斤,是小银的1/4,小银有多少公斤?(6)小金体重40公斤,是小银的1/4公斤,小银有多少公斤?做完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说出它们的异同点,通过比较分析,提高学生鉴别问题的能力。
浅谈在分数除法应用题中如何列等量关系式
浅谈在分数除法应用题中如何列等量关系式马宗迁摘要:比较量÷标准量=分率关键词:比较量、标准量、分率分数应用题的教学,是小学数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
因为这类题比较抽象,学生常常因为分析失误而错解。
我在几年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摸索总结出一些规律,想把它推荐给大家。
一、分数乘除法所用的等量关系比较量÷标准量=分率比比较量÷标准量=分率认识理解这个数量关系,是我们列等量关系的基础。
那么什么是比较量、标准量、分率呢?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句分析就明白了。
例如:桃树棵数是梨树棵数的,同时桃树棵数又是苹果树的这两句中的“是”都是等于的意思,前一句中的,是把梨树的棵数看作单位“1”,平均分5份,桃树棵数占3份,后一句中的,是把苹果的棵数看作单位“1”,平均分2份,桃树棵数有3份,如下图所示:梨树棵树桃树棵树苹果树棵树同样的的桃树的棵数,去和梨树比时结果是,因为说明桃树棵数数量小。
去和苹果树棵数比结果是,>1说明苹果树棵数的数量大。
为什么同一个数会出现又大又小的矛盾呢?是因为两句中比法的标准不一样造成的。
前一句的结果是以梨树棵数为标准,后一句结果是以苹果树棵数为标准,可见这个标准尺子很重要,同一个数量和不同的标准去比结果是不一样的。
在这类关键句子中,位置和身份类似于“梨树棵数”“苹果棵数”的量,我们称之为标准量。
也就是单位“1”在分数中是分母,在除法中做除数。
那么位置和身份类似于“桃树的棵数”的量,称之为“比较量”相当于分数中的分子,教比常常做被除数,他们相除的商叫分率,表示二者的倍比关系。
类似句子再如:(1)故事书(比较量)占童话书(标准量)的(分率)(2)三好学生(比较量)相当于全班人数(标准量)的(分率)如此说来句子中的标准量(单位“1”)是很重要的,那么如何判断句子中的标准量呢?这要看题中句子的具体的结构,一般说来,(1)某数的几分之几“某数”就是单位“1”(2)谁比谁多几分之几或少几分之几,“比”字后面的数量,多几分之几,前面紧邻的数量就是单位“1”,(3)谁是谁的几分之几,“是”后面的数量就是单位“1”明确了标准量的判断方法,也知道了标准量在等式中位置作除数,那么我们在句子中找等量关系,列等式就唾手可得啦。
教学生学会分析分数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1]
教学生学会分析分数应用题中的许娣桂学生最害怕解答应用题,让学生解答分数应用题就更难了,分数应用题之所以难解,问题本身比较复杂是一个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对理清解题思路感觉困难,也就是对题中的数量关系难以找到正确的条理,使学生无从下手正确的解答分数应用题。
但分数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重要的内容之一,在整数、小数应用题的基础上有了扩展,数量关系抽象复杂。
其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和“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这两类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是教学中的难点,继而稍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更是让学生觉得难中之难。
纠其原因,学生对分数应用题中“分率句”的理解不到位,分析题意时不能很快找到量率对应的数量关系,所以学会分析分数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这一环节,非常重要,如果训练到位,就可以为快速准确解答分数应用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真正理解分数的意义,为学生学会分析分数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打下基础。
“分数的意义”是教学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起点,“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是解答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依据。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和“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都是根据这个意义分数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乘法算式或方程的。
因此,要让学生切实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和“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是学生学会分析分数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正确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所在。
(一)首先要透彻理解分数的意义:所谓“分数”就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这个概念中有三个知识点:①、单位“1”,把要平均分的任何事物看做一个整体,用单位“1”表示,又称整体“1”。
②、平均分,分数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
③表示平均分的一份或几份的数才叫分数。
因此,要强化分数意义的教学。
重点训练学生说清分数意义这个概念中的这三个重点。
例:说出下面每句话中分数表示的意义1、六(1)班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3/5。
(3/5表示把全班人数看做单位“1”,把它平均分成5份,其中的3 份是男生。
《分数除法解决问题---具有两层数量关系的应用题》教学设计
《分数除法解决问题---具有两层数量关系的应用题》教学设计莫杰忠教学内容:《分数除法解决问题---具有两层数量关系的应用题》知识与技能:通过教学,使学生在理解分数除法意义及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解题思路的基础上,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稍复杂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合作交流的方法,让学生掌握新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探索能力及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弄清单位“1”的量,会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稍复杂的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特点及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一、复习小红家买来一袋大米,重40千克,吃了58,还剩多少千克?1、指定一位学生口述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其他学生画出线段图。
2、学生独立解答。
40-40×5840×(1-5 8)3、集体订正。
提问学生说一说两种方法解题的过程。
4、小结: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准单位“1”,如果单位“1”的具体数量是已知的,要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就可以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直接用乘法计算。
二、新授教学例题1、例我们是瓮安县实验学校六(3)班的学生。
我们一共64人,其中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3/5,请问我们班男女生各多少人?(1)出示例题,理解题意。
(2)学生试画出线段图。
(3)根据线段图,结合题中的分率句,列出数量关系式:女生人数+男生人数=64女生人数=男生人数×3/5方法一:解:设男生有x人,则女生有3/5x人。
3/5x+x=64 x=40 女生:64-40=24(人)方法二:女生:64÷(5+3)×3=24 (人)男生:64-24=40(人)方法三:男生:64÷(1+3/5)=40(人)女生:64-40=24(人)2、巩固练习:上周三,我班和六(2)班进行了一场争夺第三名的篮球赛,我们班全场得了6分,上半场的得分只有下半场的1/2,我们班上半场和下半场各得多少分?3、口算抢答:上周三,我班和六(2)班进行了一场争夺第三名的篮球赛,两个班一共得了14分,我们班的得分是六(2)班得分的3/4,我们班和六(2)班各得多少分?4、拓展提升:一场篮球赛中,大明和小明一共得了41分,其中大明的的得分比小明的1/2多2分,他们分别得了多少分?三、小结:用方程解答稍复杂的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关键是找准单位“1”,再按照题意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四、练习:完成课本上的练习。
分数应用题知识解析
分数应用题剖析基础理论(一)分数应用题的构建1、分数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它大体可以分成两种:(1)基本数量关系与整数应用题基本相同,只是把整数应用题中的已知数换成分数,解答方法与整数应用题基本相同。
(2)根据分数乘除法的意义而产生的具有独特解法的分数应用题,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分数应用题。
2、分数应用题主要讨论的是以下三者之间的关系:(1)分率: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这几分之几通常称为分率。
(2)标准量:解答分数应用题时,通常把题目中作为单位“1”的那个数,称为标准量。
(3)比较量:解答分数应用题时,通常把题目中同标准量比较的那个数,称为比较量。
(二)分数应用题的分类1、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这类问题特点是已知一个看作单位“1”的数,求它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解这类应用题用乘法。
即反映的是整体与部分之间关系的应用题,基本的数量关系是:整体量×分率=分率的对应的部分量;或已知一个看作单位“1”的数,另一个数占它的几分之几,求另一个数,即反映的是甲乙两数之间关系的应用题,基本的数量关系是:标准量×分率=分率的对应的比较量。
2、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这类问题特点是已知两个数量,比较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解这类应用题用除法。
基本的数量关系是:比较量÷标准量=分率。
(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比较量÷标准量=分率(几分之几)。
(2)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分之几:相差量÷标准量=分率(多几分之几)。
(3)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分之几:相差量÷标准量=分率(少几分之几)。
3、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这类问题特点是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数量,求单位“1”的量,解这类应用题用除法。
基本的数量关系是:分率对应的比较量÷分率=标准量。
【解题步骤】一、正确的找单位“1”是解决分数应用题的前提。
分数乘法教案3篇
分数乘法教案篇1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应用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解答分数乘法的两步应用题。
2、发展学生思维,侧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根据多几分之几或少几分之几找出所求量的对应分率。
教学过程:一、复习1、口答:把什么看作单位1的量,谁是几分之几相对应的量?(1)一块布做衣服用去。
(2)用去一部分钱后,还剩下。
(3)一条路,已修了。
(4)水结成冰,体积膨胀。
(5)甲数比乙数少。
2、口头列式:(1)32的是多少?(2)120页的是多少?(3)绿化造林对可降低噪音,原来80分贝的汽笛噪音,经绿化隔离带后,降低了,降低了多少分贝?(4)绿化造林对可降低噪音,原来80分贝的汽笛噪音,经绿化隔离带后只剩下原来的,人现在听到的声音是多少分贝?3、你能把口头列式计算中的第(3)(4)题合并成一道题吗?4、根据学生回答,出示例4,并指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
二、新授1、教学例2(1)运用线段图帮助学生分析题意,寻找解题方法。
(2)让学生说出图中各部分表示什么?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要求的,哪一个是表示单位1的量?让后把线段图表示完整。
(3)四人小组讨论,根据线段图提出解决办法,并列式计算。
解法一:80-80=80-10=70(分贝)(4)鼓励学生根据题意、结合线段图,想出第二种解答方法。
解法二:80(1-)=80=70(分贝)(5)学生讨论两种解法的不同:两种方法都是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入手。
第一种思路是从总量里减去一个部分量;第二种方法是求出部分量与总量的比较关系,再运用求一个数的几份之几是多少的方法求出这个部分量。
2、巩固练习:P20做一做3、教学例3(1)读题理解题意后,提出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比青少年多表示什么意思?(组织学生讨论,说说自己的理解)(2)引导学生将句子转化为婴儿每分钟比青少年多跳的次数是青少年每分钟心跳次数的。
关于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中的单位“1”和对应分率的分析和判断
关于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中的单位“1”和对应分率的分析和判断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在小学六年级第十册课本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也是举足轻重的。
由于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比较抽象,较难理解。
因此,在教学中,一要教学生找出题中有数量关系的句子进行分析,加强基本训练分散难点;二是要借助线段示意图帮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提高学生分析和解题能力;三是重视用方程解答案较复杂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化难为易,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不管如何分析解答这类应用题,关键要教学生注重数量关系的分析,注意正确找出单位“1”,准确找出具体数量与分率的对应关系,然后根据单位“l”的量×分率二对应分率的量,确定用乘法还是用除法或方程解答。
在教学中往往有很多学生不能正确找出单位“l”,不能准确找出具体数量的对应分率。
现在,根据本人多年来的经验,介绍几种找出单位“l”和对应率的方法。
一、抓住题中有数量关系句子的关键词1. 比“谁”多或少几分之几的语句,这里的“谁”一定是单位“l”的量。
例如:实际比计划增产1/4。
计划的量是单位“1”增产的量占计划的1/4,而实际的量是计划的(l+1/4)。
又如:现在的价格比原来降低了1/9。
原来的价格为单位“1”,1/9不是现在的价格所对应的分率,而是降低的价格所对应的分率,现在的价格应该是原来价格的(l-1/9)。
2. “谁”占(相当、是)“谁”的几分之几的语句。
一般是占(相当、是)后面的几分之几前面那个量作单位“1”。
例如:“男生人数占全班的2/5”或“男生人数相当于全班的2/5”中的单位“1”是全班人数,男生人数所对应的分率是2/5。
又如“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3/4”或“男生人数相当于女生人数的3/4”。
单位“l”是女生人数,男生人数对应分率是3/4。
值得注意的是有时题目中的条件句会像语文中的倒装句1样,即:谁的几分之几是(相当)谁。
那么判断单位“1”的词不能说是“相当”、“占”和“是”的后面,而应联系几分之几一起来判断,这时的单位“1”的量应该是几分之几前面那个“谁”。
小学数学应用题中分析数量关系常用的三种方法
小学数学应用题中分析数量关系常用的三种方法作者:李福临来源:《西部大开发·中旬刊》2011年第10期摘要:学习应用题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就如何提高学生的这种能力,从解答应用题分析数量关系入手,谈了谈自己在实际教学中常用的三种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1)数量关系分析法;(2)画图分析法;(3)排列条件分析法。
通过实践证明:因材施教,因题施教,灵活运用上述方法,使学生一目了然,印象深刻,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关键词:应用题;分析;数量关系;方法中图分类号: G6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10-0111-02人们在日常生活、生产、科学实验等实践中,都会遇到大量的需要计算的问题,把这些问题用语言文字、数字组织起来,就是我门所学的应用题。
不论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应用题,每一题都包括三个组成部分:(1)已知数量的值;(2)已知量与已知量之间,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即数量间的关系;(3)所求的未知量。
解应用题就是根据题目中的数量间关系,确定计算方法和运算顺序,求出未知数量的数值。
通过学习解答应用题,可以培养同学们的思维和判断能力,增强逻辑推理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是在解答应用题中,如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摆在我们广大小学数学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也是学生学习数学应用题必须攻克的一道难关。
下面我就根据自己多年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经验,谈谈自己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些做法,以供同行参考指正。
大家知道,正确地完整地解答一道应用题,一般分为四个步骤:“(1)弄清题意,并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2)分析题里数量间的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3)确定每一步该怎样算,列出算式,算出得数;(4)进行检验,写出答语。
”[1]在解答应用题的四个步骤中,其中的第二步———分析数量间的关系,是较困难的一步,也是关键性的一步。
小学数学_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学设计一、复习旧知:1、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
2、整数的运算律。
3、分数乘法运算。
4、分数除法运算。
当堂展示两个算式:1、7+42÷62、480-( 32+32 ÷ 4 )通过让同学们说两个算式的运算顺序来回顾复习整数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
二、自主探究:仿照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试着说出给出的两个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题目的顺序。
同学们仿照整数的四则混合运算先看明白运算顺序,就能尝试独立计算出答案。
教师引导归纳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法则:(1)一个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2)一个算式里,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算第二级运算(乘除),5 1÷〔( + )× 〕 3 2 5 1 131 2 1 323 1 + ÷再算第一级运算(加减)。
(3)一个算式里,如果有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三、合作探究我国很多景区已经被列入了世界遗产,老师来给大家介绍几处!活动一1、提出问题这是北京的天坛和故宫,我们已经知道天坛公园的占地面积约为2721多4公顷。
根据这两个信息,公顷,故宫的占地面积比天坛公园的4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北京故宫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公顷?师:会解决这个问题的同学请举手。
这么多同学都会做!真棒!那就试一试,看要求:1 +4(1)写出数量关系式。
(故宫的占地面积=天坛公园面积的4公顷)(2)列式解答。
1 = 68(公顷)68 + 4 = 72(公顷)(1)分步算式:272×41+4(2)混合算式: 272×4(3)小组交流: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说出原因。
师:注意自己先写出数量关系式和列式解答,完成这两步之后再在小组内交流第三步的问题。
(找学生板书算式,注意找不同的算式)3、小组汇报师:老师发现很多小组讨论的比较积极,已经结束讨论坐好了。
哪个小组是用的第一个算式?请你们来汇报。
一年级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与比较分析
一年级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与比较分析应用题是一种在数学学科中常见的题型,通过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学生思维发展和动手实践的机会。
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与比较分析是他们数学学习中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就一年级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及其比较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是指根据题目的要求、条件和计算过程,通过数学运算找出数量之间的关系。
一年级的应用题主要包括加法和减法,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可以学习到基本的运算方法和数量关系。
例如,小明手里有10个苹果,他送给了小红3个苹果,那么小明手里还剩下几个苹果?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减法运算来解决,即10减去3,得出结果是7。
通过这个题目,学生可以理解减法运算的概念,并掌握减法运算的方法。
在一年级的应用题中,数量关系通常以数字或物体的形式出现,通过分析问题,提取关键信息,并应用相应的运算方法进行计算,学生可以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培养对数量关系的敏感性和运算能力。
二、应用题的比较除了数量关系外,一年级的应用题还涉及到比较。
比较是指在两个或多个物体、数字或事件之间进行大小、多少、高低等方面的关系判断。
一年级学生的比较主要涉及到大小和多少方面的比较。
例如,小红有5个苹果,小明有8个苹果,那么小明比小红多几个苹果?通过这个问题,学生可以将5和8进行比较,得出结果是小红比小明少3个苹果。
通过这类比较问题的解决,学生可以培养比较物体数量或大小的能力,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
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应用题的比较不仅仅是在数学领域中的运算技巧,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对实际生活中物体、数字等进行客观判断的能力,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数量关系与比较的综合应用在一年级的数学学习中,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与比较是密切相关的,两者相互补充,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问题之间的联系。
例如,小明家有10个糖果,小红家有8个糖果,小明比小红多几个糖果?这个问题要求学生既要进行数量关系的分析和计算,又要进行比较大小的判断。
解决问题中如何帮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研究•104 解决问题中如何帮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在小学数学学习中,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学生只需掌握常见的加减乘除运算意义即可解答,如:河里原有5只小鸭,又游来3只,现在河里有多少只小鸭?题中数量关系简单,两个量合在一起即可解答,所以用加法计算。
而对于稍复杂的实际问题,需要执教老师帮助孩子们消除解答的畏难情绪,积极主动的投入到问题解决中来,直面复杂的问题情境,主动探究。
一般看似复杂的实际问题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问题背景较为复杂,孩子们不容易读懂题目;一种是问题中所蕴涵的数量关系复杂,不容易分析出来。
针对这两种情况,急需解决的问题是:一要读题目;二要认真分析数量关系。
往往需要孩子们调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对问题情境作全面分析,去掉问题解决中非本质的因素,比如一些无关的词句和场景描述。
找到相应的关键句,分析数量关系,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线索。
1 帮助学生读懂题目读懂题目指的是当面对一个问题情境时,要认真阅读题目所表达的是一件什么事情,其中有哪些最为关键的词语,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把整个事情的原委描述出来,这一点是解决整个问题的基础。
因为,只有读懂题目的意思才能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而小学生由于生活经验的积累较少,阅读能力较弱,在理解题意上会出现许多困难,所以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听到老师说:“这道题孩子们不会做是因为读不懂题目的意思。
”因此,在教学中,对于稍微复杂的题目,我们要多鼓励学生多读几遍题目,在理解题意的基础,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题意。
通过认真倾听孩子们的复述,我们会发现孩子们在读题中出现的那些不易理解的词语、句子,这时我们才能发现孩子们不能解决问题的症结所在。
相应的教学策略才会应运而生,如:运用情景表演、动作操作、画示意图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数学教学中,这里我记得有一个比较经典的案例,那就是著名的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在执教“相遇问题”时,为了帮助孩子们理解题意,她叫来了几个孩子站到讲台上,进行情境表演,理解“同时、相遇、相对、相向”等题目中相对比较难理解的词汇,通过富有成效、身临其境的表演,孩子们对“相遇问题”中不同情境的理解豁然开朗。
数量关系的“见与不见”——浅谈在低年段应用题教学中如何帮学生分析数量关系
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18【摘要】应用题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学会解题,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掌握解题思路.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同理,教学生解题方法,他只会做几道,题目稍微有变化,又不会做了,如果能让他掌握解题思路,分析数量关系,这一类题目都会迎刃而解了.一、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学生的角度看:现在的学生因生活经历的积累足以应付现在的简单问题,对于他们而言数量关系只是一种形式而已.若不将学生的知识由隐形变为显性,若不协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会使问题解决和思维提升的后续发展逐渐失去支撑,会让学生提早感受到数学的抽象压力而失去兴趣.从教师的角度看:现在的教材上没有直观的出现数量关系.尤其是在低年级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在为数量关系该以怎样的方式呈现而犯难,对低年级的孩子而言,枯燥而乏味,我们更不能直白的和他们说数量关系.注重基本活动经验积累的过程中没有上升为理性的分析和思考.二、如何帮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见”是发现,“不见”则是遮蔽.数量关系的发现,往往是伴随着一定的数学情境而产生的.如何让学生能自主的分析数量关系,成为应用题中亟待研究与解决的问题.笔者在教学中也进行了一些尝试.1.用数学语言合理的表达题意,理清解题思路数学家斯托利亚尔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在应用题教学中也是如此,教师要有意识的训练学生数学语言能力,将数学的数字、图形、符号这三种语言完美转译,形成数学语言独特的魅力.应用题中教师一定要注重解题思路的教学.一般来说,说得清一定想得清,而想得清不一定说得清.教师必须要重视学生的口头语言的训练,重在解题思路的训练,将内化的思维成果化,从而发展语言,发展思维.通过语言训练学生的解题思路,就能把学生的一个个思维点集中,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学生在自我表达中,求知欲得到满足,又产生新的需要,从而满怀兴趣地继续探索新知.课堂回放(教学连乘应用题)彩虹小队每人每天折20个千纸鹤,照这样算,3人4天一共折了多少个?交流:学生列式“20×3×4”和“20×4×3”.师:为什么这样列式,列得对不对呢?(学生往往出现模棱两可、含糊不清的态度,甚至会怀疑自己的列式是否正确.仔细分析,主要还是学生的头脑中没有一个清晰的解题思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只是单凭一种模糊的思维随便列式.)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进行分析.方法1:要求3人4夭折了多少个,先求3人一天折多少个,再求3人4天一共折多少个.方法2:要求3人4夭折了多少个,先求1人四天折多少个,再求3人4天一共折多少个.(通过这样分析和比对,学生就形成了比较清晰的思路.)总之,思维表现于语言,思维能从语言表达中展现出来,所以加强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途径.2.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说数量关系并聚类分析现在许多教师在教学中把关注点集中在创设情境、搜集信息等过程中,过于强调自主探索,过于追求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忽视了数学课堂上最本质的东西,用数学的眼光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尤其是在低年级的课中,学生大多数只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去解题,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学生理解和应用比较、分析、综合等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些教师怕“把学生教得太死”也决口不提数量关系.这样就造成了数量关系分析淡化,造成学习效果不佳.课堂回放(教学减法应用题)例:树上有12只小鸟,飞走了5只,还剩几只?交流算式:12-5=7(只)师:为什么用减法?(大部分学生都想到用减法.根据生活经验,他们觉得飞走了就是少了应该用减法.这时教师应好好引导学生去分析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这里的12只是总数,飞走的只是一部分小鸟,剩下来的是另一部分小鸟.把总数去掉飞走的一部分小鸟,得到的是另一部分剩下的小鸟.数量关系就可以写成总数-飞走的=还剩的.(要鼓励学生去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理解题意很重要,不能看到飞走就用减法.可能有些老师在分析完数量关系之后就准备讲述下一题,不妨再等一等.让学生的思维在持续一会儿,把这一种问题聚焦到减法的一类问题上.)师:你还能编一些类似的减法应用题吗?以小组为单位看看哪一组编出的题目多?生1:小朋友们去植树,一共有45棵树苗,已经栽了9棵,还剩几棵?生2:全班有42人,男生有20人,女生有多少人?……编题可以让学生尝试成功带来的喜悦,又可以把课堂的愉快气氛推向高潮,从编题中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应用题的结构和解题的方法.3.在多变的数量关系中,建立模型,抽出本质应用题千变万化,换个情境,又可以变化出很多新的应用题,有的时候学生往往会不知所措.在课程标准修订中,明确了小学需要学习的两个基本数量关系:一个是物理模型中的“路程、时间和速度”关系;另一个是经济模型中的“总价、数量和单价”关系.这两个关系不仅在生活中经常要用到,同时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两个重要的基本模型.因此,要重视常见数量关系形成过程和运用过程的有机统一,完善数量关系.虽然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让学生重在理解不要去死记硬背,但还是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教师有没有想过去聚焦一下这些数量关系呢?总之,在应用题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数量关系来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去不断体会、总结和运用有效的策略,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数量关系就等于为学生架设了一座桥梁,大大促进了解题和思维能力的提高.【参考文献】[1]邱学华.儿童学习数学的奥秘[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8).数量关系的“见与不见”———浅谈在低年段应用题教学中如何帮学生分析数量关系◎陈静(江苏省常州市博爱小学213000)144. All Rights Reserved.。
让学生学会分析数量关系的四点方法
让学生学会分析数量关系的四点方法【内容提要】在教学数学应用题目中,学生对应用题的题意理解能力不高,解题有一定的难度时,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学会1、直观演示法2、线段图示分析法,3、列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分析法。
4、用框图分析法。
去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对学生解应用题会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学会分析数量关系小学阶段学生的理解能力不高,对数学应用题的题意,数量关系的理解和分析就有一定的难度了。
为了上让学生能轻松自如地解答数学应用题,就必须让学生学会掌握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
因为分析数量关系是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所在。
那么如何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呢?下面是我的四点看法。
一、直观寅示法小学低年级学生容易接受直观形象的东西,教师运用实物演示的方法比较适用于低年级学生解答应用题。
如不久前我听过一节低年级教学应用题的课是这样的:教学“草地上有7只兔子,又来了4只,一共有多少只兔子?”这道题时,教师先在小黑板上贴上7只纸剪兔子,再请一个学生上来贴上4只,并请几个学生把这两次贴的经过叙述出来。
然后引导学生回答。
师生在小黑板贴兔子图片的操作过程,形象具体地转化成一道应用题。
学生明白读应用题的结构是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
教师接着启发学生列出算式,让教学的整个过程借助实际操作感知后再出现文字叙述的应用题。
使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明确数量关系,掌握解题的分析方法。
二、线段图示分析法到了中年级,学生在解较为复杂的应用题时,已知条件太多,不知从何入手分析,这时候引导学生画线段帮助理解,为学生寻求解题思路带来了直观性的帮助。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中指出:“如果一个孩子学会了‘画应用题’我就可以有把握地说,他一定能学会解应用题”。
例如教学:“面包店里有一蒸笼的面包,第一位顾客买去了一半加2个,第二位顾客买去了剩下的一半加2个,第三位顾客买去了最后剩下的5个面包。
这一蒸笼的面包原来有多少个?”这一道题,部分学生读题后眉头紧皱,对该题的结构模糊不清,感到无从入手,我教学时先引导他们画线段图,分四步逐步画出来帮助解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生学会分析分数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学生最害怕解答应用题,让学生解答分数应用题就更难了,分数应用题之所以难解,问题本身比较复杂是一个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对理清解题思路感觉困难,也就是对题中的数量关系难以找到正确的条理,使学生无从下手正确的解答分数应用题。
但分数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重要的内容之一,在整数、小数应用题的基础上有了扩展,数量关系抽象复杂。
其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和“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这两类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是教学中的难点,继而稍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更是让学生觉得难中之难。
纠其原因,学生对分数应用题中“分率句”的理解不到位,分析题意时不能很快找到量率对应的数量关系,所以学会分析分数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这一环节,非常重要,如果训练到位,就可以为快速准确解答分数应用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真正理解分数的意义,为学生学会分析分数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打下基础。
“分数的意义”是教学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起点,“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是解答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依据。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和“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都是根据这个意义分数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乘法算式或方程的。
因此,要让学生切实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和“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是学生学会分析分数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正确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所在。
(一)首先要透彻理解分数的意义:所谓“分数”就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这个概念中有三个知识点:①、单位“1”,把要平均分的任何事物看做一个整体,用单位“1”表示,又称整体“1”。
②、平均分,分数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
③表示平均分的一份或几份的数才叫分数。
因此,要强化分数意义的教学。
重点训练学生说清分数意义这个概念中的这三个重点。
例:说出下面每句话中分数表示的意义1、六(1)班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3/5。
(3/5表示把全班人数看做单位“1”,把它平均分成5份,其中的3 份是男生。
)2、实际比计划超产1/ 4。
(1/4表示把计划产量看做单位“1”,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超产的是这样的1份。
)3、一台洗衣机降价1/5。
(1/5表示把洗衣机原价看做单位“1”,把它平均分成5份,降低的价钱:占其中的1份。
)(二)还要深刻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深刻理解分数乘法意义,有助于学生明确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对学好分数应用题至关重要。
1、首先由整数乘法的意义过渡到分数乘法的意义:例:一桶水50千克,2桶水重多少千克?(就是求50的2倍是多少?)一桶水50千克,1.5桶水重多少千克?(就是求50的1.5倍是多少?)一桶水50千克,1/ 2桶水重多少千克?(就是求50的1/2 是多少? 应注意当倍数不满1时,“倍”字略去。
即把50千克平均分成2份表示这样的1 份。
)一桶水50千克,3/4桶水重多少千克?(就是求50的3/4 是多少? 即把50千克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3 份。
)这样就沟通了求一个数的几倍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之间的联系,其实质是一样的,使学生感到新知不新,增强了学习的信心,也完成了整数乘法的意义向分数乘法意义的过渡。
2、然后深刻理解分数乘法意义:例:说出算式表示的意义:30×1/4 (表示30的1/4是多少。
)6米×3/5 (表示6米的3/5是多少米。
)x×5/6 (表示x的5/6是多少。
)在训练过程中,作为教师在探究知识和激发情感两个方面为学生创设情景,消除学生对“说”的压力,鼓励他们想说、敢说,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让他们都能有“说”的机会,通过充分地“说”促进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强化对分率句分析的训练,帮助学生为学会分析分数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到途径。
分析数量关系是一种思维活动,需要有一定的逻辑性,有特定的方向、方法,要按一定的规律进行。
所以对于学生掌握分析分数应用题中数量关系的方法,训练过程是要有一定的步骤、顺序的。
在解答应用题时,学生要理解题意,通过分析条件与条件之间、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各种数量关系,才能找到解题的途径和方法。
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准确地分析理解分率句,找准等量关系。
从审分率句到找准等量关系的思维过程有几步,有的学生会正确的列式解答分数应用题,但用语言表述不清自己的思维步骤,有的就是说出来大部分同学也听不太明白。
如何将内在的思维过程采用通用的专用术语表达出来让大家都知晓呢?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安排的:1、首先进行寻找单位“1”,并表述谁是单位“1”的训练。
例:在下面的句子中,谁是单位“1”a 、看了一本书的1/3 。
(一本书的页数是单位“1”)b、一批蔬菜,其中1/4是白菜。
(一批蔬菜的总重量是单位“1”)c、四月份比三月份节约用电1/5。
(三月份用电量是单位“1”)d、水结冰体积膨胀1/11。
(水的体积是单位“1”)2、然后进行寻找分率对应量的训练透彻理解分率句的意义,找出相对应的量与率是数量关系的根本,是解答分数应用题的突破口。
例:看了一本书的1/3。
全书的(1/3)和(已看的页数)相对应。
全书的(1- 1/3)和(剩下的页数)相对应。
全书的(1- 1/3×2)和(剩下比已看多的页数)相对应。
3、接下来进行写等量关系式的训练:例:实际用电比原计划节约了1/9。
等量关系式:原计划用电×1/9=节约用电;原计划用电×(1- 1/9)=实际用电等等。
学生根据分数的意义,掌握了等量关系是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关键,这样就可以正确列式计算,还可自然地用方程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将分数乘除法的解题思路归结在一起。
沟通了知识之间的联系。
也完成了分数乘法应用题向除法应用题的过渡。
同时也完成了分数基本应用题向复合应用题的过渡。
三、引导变换单位“1”的训练,帮助学生学会从灵活、变化的角度分析分数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
在解答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时,对单位“1”的理解、掌握和运用也是关键的一环。
尤其是对单位“1”变化规律的掌握,不仅直接关系到解题效果,而且可以促进孩子认真仔细、全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
例:六(1)班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4/5。
(1)女生人数为单位“1”,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4/5。
(2)男生人数为单位“1”,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5/4,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多1/4。
(3)全班人数为单位“1”,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4/9,女人数占全班人数的5/9。
通过单位“1”的选择、变化,可以帮助学生弄清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多思习惯,和自觉选择最佳方法的能力。
四、运用多种策略,帮助学生挖掘较复杂分数应用题中深层隐藏的数量关系。
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是培养学生将抽象数据向直观图形转化的重要手段。
在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后,采用画线段图帮助学生挖掘分数应用题中深层隐藏的数量关系,从而解答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可以很好地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例: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站出发,相遇时,甲车行了全程的35%,离中点还有2.4km,甲车行了多少km?50%甲车行了35%,离中点50%相差?%中点(50%—35%=15%),这个分率与甲...乙 2.4km相对应。
35% 2.4km寻找间接关系是分析数量关系的又一个策略,它是以观察为基础,根据研究的对象或问题的特点,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想象的思维方法。
在对学生进行理解分率句的直接关系训练时,通过联想得出对分率句的间接关系的理解,透过条件的语言陈述运用联想挖掘深层次的内容,可以帮助学生分析出较复杂分数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解答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
例:甲乙两人共存人民币若干元,其中甲占3/5,若乙给甲60元后,则乙余下的钱占总数的1/4,甲乙两人各存人民币多少元?根据甲的钱占总数的3/5,可以间接找到乙的钱占占总数的(1—3/5),根据乙余下的钱占总数的1/4,乙给甲60元后,他先后的钱发生了变化,同时间接的发现他的钱占总数的分率也发生了变化,所以60元钱的对应分率是(1-3/5-1/4)。
采用假设推算也是分析数量关系的一个策略。
有些分数应用题,如果按题中所给条件直接去思考,就难以找到解题方法,如果在解题时先假设一个主观上所需要的条件,然后按照题目里的数量关系推算,所得的结果则发生与题目条件不同的矛盾,再进行适当的调整,即可找到正确的答案。
例:某村修一条水渠,第一周修了全长的2/5多10米,第二周修了全长的1/4少5米,还剩下282米没有修。
这条水渠长多少米?假设第一周修的恰好是全长的2/5,这样第一、二周修后剩下的282米中就要增加10米;假设第二周修的恰好是全长的1/4,这样第一、二周修后剩下的282米中又要减少5米,于是条件变为“第一周修了全长的2/5,第二周修了全长的1/4,还剩下(282+10-5)米没有修。
把这条水渠全长看作单位“1”,那么(282+10-5)米的对应分率就是(1-2/5-1/4)。
还有采用统一标准量、变换条件、抓住不变量、列表对应比较等等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都可以帮助学生挖掘分数应用题中深层隐藏的数量关系。
总之,通过以上一系列的训练,学生掌握了对分率句的分析,找到直接的数量关系在解答分数应用题时,根据所给的数学信息就能有的放失地解决问题;还能够通过各种策略找到间接的数量关系,为学习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样学生们对分析分数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掌握了一定方法,为解答分数应用题作好了一定的准备。
今后快速准确地解答分数应用题就容易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