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法自然”的生态伦理学意义

合集下载

道家学派生态哲学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道家学派生态哲学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道家学派生态哲学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D的XX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在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道家思想所蕴含的生态哲学理念历久弥新,仍然具有极大的思想启迪和学术借鉴价值。

一、道生万物,尊重自然的生态自然观念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考虑的关键问题。

先秦道家学派从洞察自然入手,深入探寻人与自然的关系,历经数代人的努力,形成以老庄为代表的比较系统的生态哲学思想。

先秦道家学派的生态自然观是通过“道生万物”阐发的。

“道”作为老子生态自然观念的核心范畴,被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和基础,是无处不在又无始无终的。

老子把“道”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和基础,先于宇宙万物而存在,创造宇宙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120这里的“一、二、三”不是具体的事物和具体数量。

冲气为一,指的是一种混沌未分的气;阴阳为二,指的是阴气和阳气;在先秦时期三是表示多数的意思,二生三,就是说有了阴阳二气就会生出很多事物。

万物由“道”而生,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以及从简到繁的过程,就是“冲气以为和。

”在这个过程中,“道”作为一种超越性的存在,始终贯穿于宇宙万物的总体演化过程当中,它若隐若现似有似无,不是宇宙万物之外的实体性存在,是真实存在于宇宙万物之中。

“道生万物”,在赋予宇宙万物的形体和性能的同时,还规定了万物运动变化所必须依据的行为规范。

庄子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他认为:“道者,万物之所由也。

”909在庄子看来,“道”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和基础,它在天地还未诞生的时候便存在了,在演化出人鬼神等等天地万物的同时,又不忘规定了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法则和未来演化的趋势。

虽然“道”无始无终,但是它确实是真实存在的,是可以被证明的。

“道”无所作为也无形迹,不可以言传口授,不可以用眼看见,但是可以用心去感受到。

而在人与万物的关系上,庄子认为“号物之数万,人处一焉。

老 子中道法自然的生态思想

老 子中道法自然的生态思想

老子中道法自然的生态思想《老子中道法自然的生态思想》“道法自然”是老子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中蕴含着深刻而丰富的生态智慧。

在当今社会,当我们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时,重新审视老子的这一思想,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老子所生活的时代,社会动荡,战乱频繁,人们的生活受到极大的影响。

在这样的背景下,老子提出了“道法自然”的观点,试图为人们寻找一种和谐、宁静的生存之道。

“道”是老子哲学中的核心概念,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主宰。

而“法自然”则是指道遵循自然而然的规律,不受人为的干预和破坏。

在生态领域,“道法自然”意味着自然界有着自身的运行规律和秩序,人类应该尊重并顺应这些规律,而不是肆意地去破坏和征服。

大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的每一个生物、每一个元素都相互关联、相互依存。

比如,森林中的树木、花草、动物、微生物等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

树木为动物提供了栖息之所和食物来源,动物的活动又有助于传播花粉和种子,促进植物的繁衍。

而微生物则分解着动植物的遗体,为土壤提供养分,维持着土壤的肥力。

然而,在现代社会,人类常常出于自身的利益和欲望,过度地开发自然资源,破坏了生态平衡。

例如,大规模的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物种灭绝;过度开采矿产资源造成地质结构破坏、环境污染;无节制地使用化学农药和化肥,使得土壤和水源受到污染,危害了农产品的质量和人类的健康。

这些行为都是违背了“道法自然”的原则。

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还提醒我们,要保持谦逊和敬畏之心。

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是渺小的,尽管我们拥有科技和智慧,但也不能傲慢地认为可以主宰一切。

自然界有着无穷的奥秘和力量,我们对它的了解还只是冰山一角。

当我们面对自然灾害,如地震、海啸、飓风等时,往往会感到无助和渺小。

这就警示我们,要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不要轻易地去挑战自然的权威。

同时,“道法自然”也倡导一种简单、适度的生活方式。

在现代社会,物质的丰富和科技的进步让人们的欲望不断膨胀,追求更多的财富、更高的地位、更奢华的生活。

道教与自然生态道教观念对环境保护的启示与贡献

道教与自然生态道教观念对环境保护的启示与贡献

道教与自然生态道教观念对环境保护的启示与贡献自然生态道教观念是道教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自然界的平衡与和顺。

在现代社会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成为了重大的全球性问题。

因此,借鉴道教与自然生态道教观念,探讨它们对环境保护的启示和贡献,对于我们更好地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道教对自然尊重的启示道教以自然界为尊,崇尚宇宙的和谐统一。

自然界是道教的重要信仰对象,道家认为自然是包容一切,无所不在的存在。

因此,其启示人们应该尊重和保护自然界,与自然相融,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平衡。

首先,道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道教教义提倡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强调人应该顺应自然,与自然相融。

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人们会更加注重自己与自然的关系,不仅尊重自然,也意识到自己是自然的一部分,应该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中去。

其次,道教注重人类对自然界的依赖。

道教认为人类离开了自然,就会失去生命的意义。

这一观念使得人们更加关注自然的改变和生态系统的破坏,提醒人们要珍惜与保护自然资源,不要滥用和浪费。

2. 自然生态道教观念对环境保护的贡献自然生态道教观念是道教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修身养性与生态平衡之间的关系。

它对环境保护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并在一些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首先,自然生态道教观念强调整体性思维。

在环境保护中,我们不能仅仅关注某一特定的环境问题,而应该从整体的角度思考问题。

自然生态道教观念的影响下,人们更加注重生态系统的整体健康和平衡,不再把环境问题单一化看待,而是将其与整个生态系统联系起来,以整体性的思维来规划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的工作。

其次,自然生态道教观念倡导节俭与低碳生活方式。

它强调人们应该追求心灵的富足,抛弃物质的浪费和过度消费。

在环境保护方面,这一观念为人们提供了减少资源消耗和减排的方向。

人们通过节约用水、减少能源消耗、鼓励使用可再生能源等方式,来实现低碳生活方式的转变。

道德经中的道法自然与生态伦理

道德经中的道法自然与生态伦理

道德经中的道法自然与生态伦理作为一名资深学者,多年来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保持浓厚的兴趣。

其中,道德经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经典之一,对于探讨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生态伦理问题具有深远的意义。

在这篇研究心得中,我将从道德经中的道法自然的角度出发,探讨其与生态伦理的关系。

道德经中强调了道与自然的紧密联系。

道被描述为无形无象、无名无物的存在,它是宇宙的根本,是一切事物的源头。

道法自然的思想认为,宇宙万物都遵循着自然规律,而这种规律正是道的表现。

人们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与自然和谐共生。

这一思想对于生态伦理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首先,道法自然的思想提醒我们要尊重自然。

在现代社会,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开发和破坏已经引发了许多环境问题。

而道德经中的道法自然观念告诉我们,自然是宇宙的基本规律,人类应该尊重自然的存在和运行方式。

我们应该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自然资源,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其次,道法自然的思想强调了人类与自然的互动关系。

道德经中提到:“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其为物不言而喻。

”这一观点认为,自然界中的万物互相依存、相互影响。

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也应该与自然建立起一种和谐的互动关系。

我们应该意识到自己不仅是自然的观察者和利用者,更是自然的一部分,我们的行为会对自然产生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到自然保护中,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寻找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方式。

此外,道法自然的思想也提醒我们要反思人类的欲望和贪婪。

在现代社会,人们的欲望无止境地膨胀,对资源的过度追求和浪费已经导致了环境的恶化。

而道德经中的道法自然观念告诉我们,欲望的无限扩张与自然的有限资源之间存在着矛盾。

我们应该反思自己的欲望,适度满足自己的需求,减少对资源的浪费,以实现与自然的和谐。

最后,道法自然的思想还提供了一种新的伦理观念,即“无为而治”。

这一观念认为,人们应该尊重自然的运行规律,不要过度干预和操控自然。

道家的生态伦理及价值透析

道家的生态伦理及价值透析

道家的生态伦理及价值透析道家思想认为由“道”生出天、地、人等宇宙万物。

道教主张“道法自然”而不是“征服自然”,认为“天道”与“人道”是一致的,同时主张“归真返朴”的人生宗旨.其中具有若干有价值的合理因素。

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在很大程度上均是人为因素所引起的。

是人性的异化所导致的结果。

道教的生态伦理思想,给人类提供了发人深省的智慧,在今天愈来愈显其独特的价值,值得认真研究。

一、问题的缘起生态环境的恶化是人类自身所造成的。

要想摆脱这种危机走出困境,还要靠人类自身的醒悟和能力去加以解决。

这其中除了靠发展科学技术、调整社会结构以及对自然保护实行立法之外,还必须从价值取向的角度重新审视与检讨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

在20世纪中期,人们为了珍惜和善待自己所生存的外在环境,而创造了生态伦理学这门应用学科。

它试图借助道德手段来缓解人与自然的矛盾、取得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1923年德国人施韦泽在他的《文明哲学:文化与伦理学》一书中指出,由于现代技术经济实践的破坏性后果达到了惊人的程度,所以应当寻找科学措施、法律措施,同时也寻找道德措施去禁止人们对自然的一些做法。

人类应当从自然的全局出发来认识自己与自然交往行为的正当与否。

至此.生态伦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形成。

尽管生态伦理学作为一门科学诞生于20世纪中期,但这并非意味着生态伦理思想是现代人的专利。

实际人类文化的传统中,尤其是在中国老庄道家文化传统中就存在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

虽然这些生态伦理思想是朴素的、直观的,但却为现代生态伦理学的萌动,做了良好的文化铺垫。

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它的这种理论是建立在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整体观念之上。

通过“道”的范畴体现出来。

“道”是道家哲学的核心范畴。

在老子看来,天地万物是一个整体,而道就是这个整体的本原。

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因此,“道”是“天地之始一万物之母”。

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

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

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道家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学派之一,它主张追求自然、和谐、养生的生活方式。

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人的内在修养和道德行为对环境的影响。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

第一,道家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道家哲学中,“道”被认为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和规律。

道家认为,人应当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自然界中,万物互相依存、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复杂而有序的生态系统。

人应当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而不是破坏自然。

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人才能得到安宁与健康。

第二,道家强调人的内在修养和道德行为对环境的影响。

道家认为,一个人的修养和道德行为会影响到自身的健康与幸福,同时也会影响到周围的环境。

道家主张追求“无为而治”,通过修身养性、克己奉公来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

一个人如果内心纯净、身心健康,他的行为就会体现出对环境的尊重与保护。

因此,道家倡导人们通过内在修养和道德行为来影响周围的环境,创造和谐的生态环境。

第三,道家鼓励人们回归自然、简化生活。

在现代社会,人们追求物质生活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对自然的敬畏和爱护。

道家认为,现代社会的浮躁和追逐物质的欲望导致了环境的破坏和人的精神危机。

因此,道家倡导回归自然、简化生活的方式来保护环境和培养修养。

例如,在饮食方面,道家主张素食,认为素食可以减少对动物的伤害,同时也有益于身心的健康。

在生活方式方面,道家倡导简化生活,避免奢华和浪费,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综上所述,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的内在修养和道德行为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回归自然、简化生活。

这些思想对于我们现代社会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我们应当尊重自然、保护环境,通过修身养性、简化生活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让人类与自然共同繁荣。

庄子的自然观与生态伦理

庄子的自然观与生态伦理

庄子的自然观与生态伦理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对于自然观和生态伦理的思考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在庄子的哲学体系中,自然被看作是一个和谐、自足、无为的整体,而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一种和谐共生的状态。

本文将从庄子的自然观和生态伦理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庄子的自然观庄子的自然观可以概括为“道法自然”。

他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按照自己的规律运行,而这种规律是自然而然地产生的,不需要人类的干预。

他用“大道”来形容这种自然的规律,认为大道是无为而治的,不受人为的干扰和控制。

庄子认为,人类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而不是违背它。

他通过许多寓言和比喻来阐述这一观点,如“胡蝶梦”和“鱼游于沼泽”等。

庄子的自然观强调了自然的无私和自足。

他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追求自己的本性,不会为了他人而改变自己。

他用“天地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来形容自然界的平衡状态,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是有序的,没有多余和不足。

庄子认为,人类应该学会满足于自己的本性,不要追求过多的物质财富和权力,以免破坏自然的平衡。

二、庄子的生态伦理庄子的生态伦理可以概括为“无为而生”。

他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自然而然地产生和消亡的,不需要人类的干预。

他用“无为而无不为”来形容自然界的运行状态,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是自发的,没有人为的目的和意义。

庄子认为,人类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不要过度干预和破坏自然界的生态系统。

庄子的生态伦理强调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他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应该与自然界保持和谐的关系。

他用“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来形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类应该尊重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不要过度开发和破坏自然资源。

庄子主张人类应该学会与自然界相互依存和相互支持,而不是追求人类的利益而忽视自然界的需要。

庄子的生态伦理还强调了人类的谦逊和自省。

他认为,人类应该认识到自己的渺小和无知,不要自以为是地干预和改变自然界的规律。

他用“知天命而不为者,乃真人也”来形容那些能够顺应自然规律的人,认为他们才是真正的人类。

浅论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浅论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浅论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摘要: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它的这种理论是建立在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整体观念之上的。

本文阐析了道家“知常曰明”、“知和曰常”、“知止知足”的生态伦理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现代价值,揭示了道家“崇尚自然”“崇尚和谐”的现代意义。

关键词:道家生态伦理现代价值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源远流长,尤其是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幽深邃密,博大宏远,内容十分丰富。

正如美国当代著名人文主义物理学家卡普拉(F.Capra)说:“在各种伟大传统中,据我看来,只有道家提供了最深刻而且最完善的生态智慧,它强调在自然的循环过程中,个人和社会的一切现象和潜在本质两者的基本一致。

”[1]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给人类提供了发人深省的智慧,在今天愈来愈显出其独特的价值,值得认真探讨研究。

一、道家生态伦理思想的主要内涵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的主要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知常曰明”与尊重自然规律老子从其道之规律义,提出了“知常曰明”的生态伦理思想。

所谓“知常曰明”,是说人类最高超的智慧,在于认识和把握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

老子说:“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2]这句话是说:天地万物都有自己的生长之理,最后都要返回自己的本根。

此谓“静”,“静”也可以叫做“复命”。

“知常曰明”是指具有了解和把握事物生长变化的内在规律的能力,才是真正的智慧。

倘若不认识规律,而去乱作妄为,必然会招致凶险的结果。

即所谓:“不知常,妄作,凶。

”庄子则说:“且道者,万物之所由也,庶物失之者死,得之者生,为事逆之则败,顺之则成。

故道之所在,圣人尊之。

”[3]自然界中存在着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违反了事物的客观规律,事情就会失败。

顺应事物的客观规律,就会取得成功。

所以说,真正有道德的人都会尊重事物的客观规律。

始于战国时期盛行于西汉初年的黄老之学也有过相似的论述:“顺天者昌,逆天者亡。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当代价值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当代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思想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代哲学思想,如道家和儒家的自然哲学。

这些哲学思想认为,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调节的关系,因此人应该尊重自然,保护生态平衡。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生态伦理思想体现在许多方面,如佛教的慈悲怜悯之心、道教的自然哲学、儒家的礼仪伦理、书法艺术中的自然造型等。

例如,佛教认为,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人应该对动物和自然界的生命有同情心。

道教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应该保持自然界的平衡。

儒家的礼仪伦理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也认为人应该尊重自然界,不能破坏自然界的平衡。

当代,生态伦理思想仍具有重要的价值。

随着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日益加剧,保护自然、维护生态平衡已成为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

生态伦理思想提醒我们,人类不应该放纵自己的欲望,而应该谨慎对待自然界,尊重生命的尊严,保护生态环境在当代,生态伦理思想在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如环境保护、动物保护、可持续发展等。

例如,在环境保护方面,生态伦理思想告诉我们,人类应该保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不能滥用自然资源,不能破坏生态环境。

在动物保护方面,生态伦理思想告诉我们,人类应该尊重动物的生命,不能滥杀、滥捕动物,应该保护动物的生存环境。

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生态伦理思想告诉我们,人类的发展应该与自然界和谐共存,不能牺牲自然界的利益,应该寻求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生态伦理思想对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提醒我们要尊重自然、保护生命,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生态伦理思想对当代社会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提醒我们要尊重自然、保护生命,还提醒我们要认真思考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从中寻找出路。

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日益加剧,生态伦理思想提醒我们要保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保护地球家园。

同时,生态伦理思想也提醒我们,人类不能以牺牲自然界的利益为代价来发展自己,应该寻求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生态伦理思想在当代社会的价值远不止于此,它还提醒我们要尊重动物的生命,保护动物的生存环境。

“道法自然”的生态伦理学意义

“道法自然”的生态伦理学意义

Theory Research学论理★★★★收稿日期:2015-03-21作者简介:贾晶(1991-),女,山西临汾人,2013级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从事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

“道法自然”的生态伦理学意义贾晶(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西安710119)老子的“道法自然”是从宇宙的整体性的观点出发提出生态伦理思想的。

现代世界科学高度发展,科学技术正在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极大的影响。

现代人在享受科技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我们也在承受科技带给我们的恶果,如大气污染,高科技犯罪等等都是科技带来的负效应。

科学、技术本来是无所谓伦理学意义的,它是一种客观的知识,和一种实用的技术,但由于人类的不合理利用,我们不得不去承担科技带来的后果。

因此,我们需要反思人类对大自然的行为,生态伦理学应运而生。

一、“道法自然”“道法自然”出自《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张岱年解释为“人以地为法,地以天为法,天以道为法,道则唯以自己为法,更别无所法。

”任继愈先生将“道法自然”译为“道效法它自己。

”对于这个命题,迄今没有完全的定论。

总体来说,道、天、地、人都是自然存在的,人效法大地,大地则依法于天,天则效法道,以道为其运行依归,道效法自己的自然而然,不需要寻求它物。

“道”是天地万物之母,是一切生命个体的本源,它存在于万物之中,但又不去决定左右万物的发展。

它让万物按照各自本性自由发展,虽然万物的本性也是“道”赋予的。

“道”是万物的本质,在不同的条件下,每个物种根据自己的内在价值而发展,最终形成了万千世界。

而“道”就体现在这万物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它给予万物完全的主动性。

这也就体现了“道”的本性“无为”。

无为不是说不作为,而是“道”的活动方式是不控制、不干预,让万物自己发展。

这也是在当代非人类中心主义者所积极倡导的,因此很多西方学者希望从东方思想中寻找生态伦理思想。

道不是主宰者,只是“法自然”而运行。

老子生态伦理思想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义

老子生态伦理思想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义

老子生态伦理思想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义老子作为我国伟大的哲学之父,道家学派的宗师,对自然、生态与环境有着深厚的造诣,并形成了系统的生态伦理思想体系.他主张:道法自然、万物自化、天人合一等生态伦理思想,而这些思想也恰对我国当前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曾明确指出:"加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建设,使生态文明意识在全社会得到牢固树立."党的十八大也将生态文明建设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提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可见,党中央已经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了构建生态文明社会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类社会应不断地增强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敬畏自然的生态意识,加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自然与社会关系的建设.而老子的生态伦理思想也恰是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理论指导.1老子生态伦理的基本思想1.1"道生万物,道法自然"的生态自然发展观"道"是老子自然哲学的核心内容,也是其整个思想体系的主要源泉.在老子的《道德经》中,"道"是万物产生的根源,并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但同时,"道"又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人与自然之间最理想、最和谐的发展状态,是人与自然向本真和天性的复归.1.1.1道生万物《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中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产生"一","一"是宇宙万物原始混沌状态."一"产生"二","二"是哲学上阴阳,或说天与地."二"产生"三","三"是阴阳相合而形成的和气,尽管这里对其"一""二""三"的具体解读各有说辞.但是,我们在这一段浓缩的言语中可以清晰地体会到老子是在向人们表达一个"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过程与其有规可循的道理.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等句子中也均是想充分地表达出其"道生万物"和有"道"可循的基本观点.因此,可见,对于老子而言"道"乃"万物之母""天下之源".1.1.2道法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写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四法"之蕴意,可谓是妙义纷呈,博大精深."人法地"是指:君主、民众均要效法大地,按照大地的规律和法则进行活动."地法天":大地要效法上天,日月星辰、斗转星移、风霜雨雪、春夏秋冬地运行和轮回."天法道":天不可违背于道,道,乃德全覆."道法自然":道所效法的就是其自我本身,自然而然.所以,这句话从整体上可以理解为在告诫我们:无论是人类自身社会还是自然界,我们都不要刻意地去改变其发展和运行的规律,相反,使他们顺其自身的进化轨迹,自然而然的发展.老子在《道德经》第十七章曰:"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等篇章均是老子"道法自然"的最好引证.1.2"万物自化,少私寡欲"的生态社会进步观"万物自化,少私寡欲"是老子生态伦理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原则,也是老子自然哲学观中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集中统一.老子在《道德经》中的多处诗句均是在向世人描述他的"天道无为,万物自化,少私寡欲,淡泊名利"的理想社会,他主张社会、经济的发展应与生态环境的保护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我们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社会的进步与发展.1.2.1万物自化老子在《道德经》第三十二章中指出:"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该句话意指:天地阴阳之气相调和、相统一,就会降甘露滋养万物,尽管民众们没有命令它,但结果甘露却是自然均匀地分布.从老子这简短的一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天地万物之间是在不断地实现自我进化、自我完善的过程,而在过程当中,他们之间又是相互和谐、相互统一的.老子在《道德经》第三十二章中也提到:"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第八十章:"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等篇章都是在表达着天下万物的自化过程及在自化中人们过着幸福、安逸的和谐生活,从而进一步勾勒和描绘出老子其"万物自化"的理想国.1.2.2少私寡欲《道德经》第四十四章曰:"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意在告诫人们:虚名与生命哪个重要?身体与荣华富贵哪个重要?损失财务和丢掉性命哪个损失更大?人们不要过分地追逐功名利禄,过分地贪得无厌.相反,要懂得物极必反,适可而止的哲学道理,得到的越多,失去的也就会越多,要不断地培养自己少私寡欲、淡泊名利的生活情操.《道德经》第三十三章也写道:"知足者福";第四十六章:"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等语句也表达出了老子淡泊名利,清心寡欲,守道存真的高尚情操和良好品德.1.3"天人合一,物我为一"的生态和谐统一观在老子的生态伦理思想中蕴藏着丰厚的"天人合一,物我为一"和谐观念."合一""得一""为一"的哲学思想是万事万物和谐统一、共生共荣的生存机制.1.3.1天人合一在《道德经》第三十九章中指出:"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老子指出:"一"就是"道","得一"就是"得道"."道"主宰着天、地、神、谷,乃至于万物、侯王,如果能"得道"便一切和谐.通过这段话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老子的主张:"道"可以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统一的基本理念.1.3.2物我为一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曰:"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这种将王,即将人与万物放在平等地位的基础上来讨论人与自然之关系,可谓是对人与自然,物与我之间关系的一个和谐的界定与统一.综上所述,"道生万物,道法自然"的生态自然发展观、"万物自化,少私寡欲"的生态社会进步观和"天人合一,物我为一"的生态和谐统一观,共同构成了老子的生态伦理思想.与此同时,老子的这些生态伦理思想又对当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社会具有着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对我国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有着极其巨大的时代价值.2老子生态伦理思想的现实评价老子生态伦理思想不仅对其当时社会生态环境保护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而且对当今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也同样发挥着巨大的推动意义.老子的生态伦理思想对我国构建生态文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巨大的启迪和现实意义.当前生态环境的种种退化、恶化现状均和人类的不合理行为有着密切的关联,人类为了眼前利益,为了一己之私而毫无节制地破坏自然,破坏生态,涸泽而渔,焚林而猎,杀鸡取卵,而这一系列的罪恶举动最终都会使人类社会自食恶果,受到应有的惩罚.因此,通过学习和掌握老子的生态伦理思想可以帮助我们人类社会尽早地意识到和纠正好自身极端错误的不良行为,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社会的构建中积极地贯彻和践行生态伦理观,从而为把我国建设成青山、绿水、蓝天的美丽家园而努力奋斗.为了帮助人们走出实现人类社会发展必须以牺牲自然为代价的误区,为了引导人们树立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统一观,为了实现我国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伟大构想,不仅需要全社会健全生态文明意识,更需要不断地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吸收、借鉴和传承,而老子生态伦理思想的伟大发现就是我国生态文明社会最好的传家瑰宝.综上所述,老子生态伦理思想的积极作用是可点可圈的,是应不断地发扬光大且丰富、继承和发展的科学理论.3老子生态伦理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文明是人类社会文化进步与发展的产物,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及精神财富的总和.生态文明作为人类遵循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财富,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自然与社会共生共荣、良性循环、和谐发展的重要文化伦理形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尽管我国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这种发展却在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牺牲环境、生态与资源为代价的基础上产生的.据资料显示: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我国GDP年均增长为9.5%,其中,至少有18%是依靠资源和环境的透支来实现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问题是人与自然间关系问题,而老子的生态伦理思想对我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等伟大生态构想具有巨大的现实启迪.3.1树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自然信念在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人类越来越多的社会活动已经开始危及到生态环境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等生态问题日益显现出逐渐恶化的趋势.1998年全国特大洪水、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玉树地震等重大自然灾难的频发,无疑不是人类破坏自然,无视自然最终所获得的有偿报复.自然界作为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作为人类社会改革与进步的重要力量,以牺牲自然界为代价而谋求进步与发展的社会必将走向衰退和败落.《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类作为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生于自然且统一于自然的,其生存与发展是离不开自然的,人类只有从自然界中汲取营养和能量才能维持其自身的繁衍生息.因此,树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自然信念已刻不容缓,同时,该信念的树立也有利于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3.2提高遵循自然界客观发展规律的生态意识自然界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物,其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有其特定的、不以人类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发展规律,人类在面对规律时,只能遵循规律,把握规律,利用规律.一旦人类有意或无意地破坏和违背了自然规律,人类社会就会受到应有的惩罚,例如:土地荒漠化、饮用水短缺、海平面上升、雾霾等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就是人类违背自然发展规律的例证.老子生态伦理思想的基本内容是自然无为,万物自化.自然,是事物本性自由伸展的状态;无为,则是顺其自然,遵循其客观规律,不强加妄为的意思.老子认为:"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常"就是事物的发展规律,老子认为,认识并遵循事物发展规律是聪明的举动,而不尊重其规律的惘然行为必将会危害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而这种顺应自然界的客观发展规律,遵循规律的生态意识也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构建我国生态文明社会的题中之意.3.3确立实现人与自然平等发展的文明观念中国古代"人定胜天""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与西方自卡迪尔以后的主体性思维一直在某种程度上主宰着近现代社会中人与自然之关系,他们认为,人作为实践的主体,自然作为实践的客体,主体作用于客体,人类可以对自然任其攫取和征服.但是,事实上,他们却忽视了自然作为一种与人类平等的生物,作为一种有生命的物质,他也会对人们的不宜行为进行有力的回击.《道德经》中第五十二章写道:"无遗身殃,是谓袭常."这句话恰恰是在告诫我们:不要强调自我中心主义,不要强调自我的主观意志,我们应该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树立人与万物平等的文明观念.而在人与自然关系愈加紧张和恶化的今天,人们更应该树立一种全人类利益高于一切的最高价值取向,树立一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共生共荣的平等观念,同时,这一取向和观念的确立也为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保证.3.4建立理性消费,绿色消费的价值理念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人的需要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为了满足对物质和精神的追求,开始不断地向自然界进行肆意的索取和开采,而这种无止境的行为也使人与自然之间矛盾关系日趋恶化.追求价格昂贵的奢侈品,追求过分的精神享受等行为活动更是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人与自然的紧张形势.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八章曰:"常德乃足";在第三十三章:"知足知富"等"知足"与"知止"的人生哲理告诫我们:人生只有拥有常德,才能真正体会到"知足""常足"的快乐.而如今的我们,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越来越体会不到消费所给我们带来的快感也正是因为我们丧失了"常德",我们被金钱、被虚荣、被奢靡所迷失了双眼,迷失了自我.与此同时,这种盲目的、过度的、不理性的消费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也加重了人类社会对资源的依赖与攫取,最终导致了资源的短缺与破坏,严重地阻碍了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所以,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为了促进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共荣,建立理性消费,绿色消费的价值理念至关重要.3.5深入贯彻和落实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当前,我国资源的总体现状: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少,资源短缺的现状愈来愈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需要,愈来愈难以满足较高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为了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环境资源所面临的压力可谓是巨大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生态环境危机不断频发.为此,在新情况、新形势下,我们全党、全国必须要高度重视生态环境问题,不断地深入贯彻和落实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增强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从而为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低碳、节能、环保的生态文明社会而不断地努力.老子说:"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真是一语中的.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今天,我们一代代人在肆意地破坏着大自然的平衡,而现如今,大自然已经到了惨不忍睹的危险地步了,我们应该悬崖勒马了.我们应该始终牢记老子发出的警告:"天之道不争而善胜."如果我们一味地去与自然相争,最后胜利的不是人类,而是自然.老子的种种治理名句,无不在告诫着我们人类社会要实现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哲学道理.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自然;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社会离不开自然;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离不开自然.人与自然之关系,社会与自然之关系就像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共生共存,密不可分."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万事万物只有达到和谐统一的理想状态才是整个宇宙世界本来的面目和最终的归宿.【参考文献】[1]高明.帛书老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3-5.[2]耿加进,张琴耿.老子生态伦理思想对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启示[J].北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党史文苑,2008-4下半月.[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15.[4]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08.[5]齐冬莲,张敏,谢翠蓉.老子自然哲学观中的生态伦理意蕴[J].湖南大学学报.2011-10,(6).[6]张长虹.《老子》生态伦理思想的现代启示[J].生态伦理环境道德与文明,2004,(4).。

简论老子思想的生态伦理学意义

简论老子思想的生态伦理学意义

简论老子思想的生态伦理学意义
老子思想的生态伦理学意义老子是华夏传统文化的经典代表,其影响深远,至今仍是当今社会研究经典思想的重要资源。

老子思想中最重要的概念是“道”,它被认为是宇宙运行的基本法则,万物的规律。

老子的思想中也有着重要的生态伦理学意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它强调了“道”的重要性,提倡了“自然
之道”,并且把它融入到人类的行为准则之中。

首先,“道”的概念强调了自然的重要性,它认为自然具有最高的层次,是宇宙一切事物的基础。

因此,人类应当尊重自然,尊重它的智慧,尊重它的力量,而不是去破坏它。

其次,老子提倡“自然之道”,认为人类应该追随自然的规律,向自然研究,以此来实现自然的平衡。

这种思想更强调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把自然作为人类行为准则的重要参考。

此外,老子思想中也强调了“化”的概念,也就是调节和平衡的概念,认为万物之间应该有一种强大的联系,彼此协作、和谐相处,互相促进,共同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而且,这种调节是一种“自然化”,即人类应该尊重自然,追随自然的规律,以自然的力量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总之,老子思想中的生态伦理学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强调“道”的重要性,提倡“自然之道”;其次,强调“化”
的概念,即调节和平衡的概念;最后,追求自然化,即尊重自然,追随自然的规律,以自然的力量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
生。

老子思想中的生态伦理学意义,不仅对当今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也为人类建立更加和谐的生态环境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简论老子思想的生态伦理学意义

简论老子思想的生态伦理学意义

简论老子思想的生态伦理学意义本文解析了老子《道德观》中众生整体主义和平等主义的生态价值观,秉承朴素、顺应自然,众生平等的思想。

阐述了老子的生态伦理学以及意义:“道法自然”的生态平等观;“自然无为”的生态运行观;“知止不殆恬淡为上” 的生态消费观;“大爱无疆、万物平等”的价值观。

老子提出了许多具有独特智慧思想,对生态伦理界有所启迪。

标签:老子思想;《道经德经》;生态伦理学老子思想以其独特的古老东方智慧哲学,阐述出道论如长河瀑布催人惊醒,用“道”启迪人们对自身认知体悟,在人类与不同生命体的和谐共处中,尊重万物生命价值是当下社会的生态需要。

在运用当前西方生态理论指导行为遭遇瓶颈,人类与自然关系剑拔弩张的今天,老子思想愈发显示出其生态伦理的独特价值和启示意义。

一、“道法自然”的生态平等观在自然观的层面上,老子以一种整体性的视角诠释自然万物,将自然万物看作为一个有机和谐的整体。

老子说:“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道德经十四章》,以下引文只注明章次)老子所言的“道”是对上古“天道”思想的诠释继承与发展。

老子在阐述其“道”时,开宗明义:“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晋王弼注释:“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也。

”“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形形之不形乎,道不当名。

”可以用语言解释的“道”,是形而下的,非老子所意指的永恒的道。

老子只描述道的种种外在表现,道的真谛却没有下定义,可谓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老子又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四十二章)意指万物虽各有万千,但都源于“道”,并是以“道”贯通协调的有机统一整体,在道的支配下相互影响和依存的系统。

老子的生态思想流露出浓重的整体主义色彩,突出表达出人与自然万物统一和谐的中心主题,而达成人类和自然万物和谐共生的唯一途径,即遵循自然之“道”。

这与现代西方生态伦理学的自然观不谋而合,把人和自然万物划分为共同的有机整体网络中的两个核心要素,不赞成将人和自然万物放置在对立面上。

道教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道教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观 念 出 发 , 天 、 地 、 人 和 万 物 都合 于 自 然 之 道 , 人 与 自
然 融 为 一 体 。 同 时 , 道 教 思 想 “ 天 人 合 一 ” 存在 于 其 早
期 经典
《太 平 经》
中 ,
庄 子 运 用 运气 论 的 阐 述 指 出
天 “
地 、

人属于同


C C

G£
g C C -


C C


CC



C C


CG
£
G C C C C C £ e£ £ £ C £ £ £ C £ £ £ C C C CC C- G- G £
£-
g- C C
G<I G
G CC C


CC G C



KI


g g -






C-


C C C


G C £ £



传说 耶稣 基督 受 刑 时 头 上 所 戴 的 花 冠就 是 山


楂 的 树枝 做 成 因 此 山 楂树 又 被 称为 “ 圣 木 ” 。 即 使枯 ,
萎 了 几 个 世 纪 总 有 一 天 山 楂树 还 会 再 长 出 茂 盛 的 ,
相 通 无 复 有 害 者 ” 还 应 当 相 互 协 调 才 能 合 力 同



心 ,
共 生凡 物。 与此 同 时

浅析道家“自然无为”生态伦理观-伦理学论文-哲学论文

浅析道家“自然无为”生态伦理观-伦理学论文-哲学论文

浅析道家“自然无为”生态伦理观-伦理学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生态智慧一词虽然在道家哲学的经典读物中未曾出现,但这不意味着道家思想中没有生态的基本理念与价值取向. 然而,正是基于人类共同的命运和周围世界给予人们的回应,以至于道家从一开始就表现出对人与自然的深度关切. 其丰富的生态意识不仅作为古人处理自身与自然关系的根据,而且亦是当代人类面临生态危机所参照的重要资源. 其实,在道家哲学创始人(老子)所处的那个时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还未达到今日的紧张状态,而老子关于自然主义的理论和依据,乃是通过对当时的社会矛盾不断地深究和提炼出来的. 而今社会,科学技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全面的利用,与此同时却忽略了环境的承受能力,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程度已经不得不使人们思考自己的行为带来的严重后果,以及如何挽回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正当人们越来越清醒的意识到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时,在盲目的治理过程中不断受挫之后,忽然发现生活在中国古代的道家先哲们,已经早已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方面有着极为丰富的思想观念,因此,众多的学者开始不断地进入道家哲学的领域,来研究其生态伦理思想的深邃与精华,求得一些可鉴性的思想以便于处理今日之困境.那么,在道家哲学那里,生态伦理思想表现在何处呢? 这就必须先从作为道家哲学最为核心的概念道来研究. 众所周知,道在道家哲学那里是作为万事万物的总根据被阐述的,而道最根本的特性就是自然而然,即一种无为的状态. 具体地说,就是不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不要人为地进行干扰和破坏,要使万事万物达到自化、自均、自定、自正的状态.自然之物这种自然发展的真实状态,人类社会更要无为而治,不要刻意地追求名利和贪图享受,而要禁私寡,人应该以此来约束和指导自己的行为. 正如老子所说:人法地,道法自然所表示的一样,这里的道最终还是以自然为自己的准则. 虽然自然一词在《道德经》出现的次数非常有限,但在许多章节中也能看见其引申的含义, 可见它在老子那里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所以,对道法自然一词的深刻把握,亦是进入道家生态伦理思想的必由之路.一、自然主义对自然的理解显得尤其重要,在老子那里,其主要是指万物的本然状态,也就是自然而然的意思. 王弼注: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于自然无所违也.自然者,无称言之,穷极之辞也.意思是说,自然就是自己如此,而就道与万物的关系而言,即尊崇万物之内在的根本属性,自然而然地生存和发展.既然道的本性是自然,那么人和万物也应该遵循这一准则,人与万物之间亦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相互关系,即无为的方式来处理彼此间的关系.所以,作为最高层次的道生万物却不占有万物, 成就万物却不自持有功, 而是一切顺其自然. 因此,在道家看来,道的处事原则具有广泛意义上的普遍性和绝对性, 自然万物和人类社会都应该以这种方式来引导自身以及自身和外界的关系. 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 就是指万事万物都有其自身生成和发展的规律,人类社会亦是如此,所以人和自然界都应该遵循自身的规律,尤其在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这里,更应该善于发现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要依照规律行事,不能盲目破坏大自然的固有状态,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界的报复. 显然,在道家这里,道法自然就是贯穿于其体系的生态伦理思想的关键和纽带,这亦是道家区别于儒家、法家、墨家等的最大特质,更是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区别于西方以人为中心的传统生态伦理思想的标杆,所以这亦是现代西方强调自然价值的突出地位时不断地借助道家生态理念的真正原因.二、道通为一当代生态伦理学中最为根本的一个看法便是确信人与自然万物的统一性,把他们看作是有机地互相关联的统一体. 其实, 这种对人与万物关系的高度概括早已在中国古代的道家中有了最早的认识. 即万事万物都由道产生,而人与自然万物都以道为最高准则,都遵循着道本性来规范自身,这里的道即是人与自然万物所统一的一,如道生一[2]以及道生之,德畜之[2],都是在说明万事万物有着共同的根源道以及内含着道的本质和特性, 这亦是万事万物能够统一的可靠保证.所以就道家所说的把世界的有机整体性可以分为三层意思来分析:首先,道生万物,即道为天下母,道与万物是一种母与子的内在血缘关系,道与万物始终保持着源与流、根与枝的联系,就这一点来看,万事万物都统一在其母之中,都以这个母亲为基础的统一.这较西方哲学家柏拉图的理念与万物绝对分割与对立的关系来看,显然是现代西方生态伦理所不能坚持的传统思想.其次,就道与万物另一层关系而言,即道生万物且内在于万物之中,也就是说,道产生万物之后并没有离开万物,而是以德的形式内在于万事万物之中.万事万物都有其内在的基本属性,即所谓万物自身之德.正是由于各种具体的事物不同的德都来自于这个共同的道,都是道在具体事物的外在显现,所以,就这点而言,万事万物都统一于共同的道.再次,就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来说,亦是有机地相互联系的统一体.老子把宇宙分为四大[3],他们认为,既然人与自然万物都来自于道,那么人类亦是宇宙四大之一,与其他事物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所以人也应该同万物一样,遵循着自然规律,不可特殊于其它事物,如果人将自己同自然界对立起来,那么人类就违反了这一规律而受到惩罚. 所以老子认为, 人既然作为整个自然界的一部分, 人的活动就应该受到自然规律的支配,只有这样, 人类才能真正地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 老子的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庄子那里得到了进一步的阐发, 在《山木》中庄子指出:无受天损易, 无受人益难,从中可以看出,庄子认为人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人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和自然万物都以同样的自然环境为生存基础,人和万物都在自然环境中产生,又都在自然环境中归复于自然.道家这种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观就传统的伦理学范畴而言, 亦是一种飞跃式的突破. 传统伦理学旨在强调以人为中心的道德观念,并且以人的价值和利益作为处理与他物关系的唯一尺度. 就西方人征服自然、统治自然的世界观来看,他们无疑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处事方式, 这亦是今日生态危机的主要祸根. 而在道家生态伦理的思想体系内,始终把人当做自然的一部分,这种生态伦理观不仅扩大了伦理学的范围,改变了我们长期视为珍宝的传统伦理观念, 而且这些思想有助于为人类建立一种更为科学的伦理生态学. 另外, 就处在同一时期的儒家而言,他们也主张天人合一的思想,但相对于道家而言,常用来以自然比拟人事,借此更好地倡导人事.三、自然无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是中国古代先哲们最为关心的一个主题, 更是现代生态伦理学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尤其是在古代的道家那里,天人合一的观念决定了其行动的依据就是自然无为的思想. 无为即是道的根本特性,那么何为无为?无为一词在老子那里被多次提到,有的甚至没有用无为的字眼,但亦可以看到和无为相关的思想, 可见其亦是老子道家哲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对无为的理解,首先要弄明白何为无.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由此可知,世界万物都是从有开始的,而有则是从无开始的,无即是万物有之前的状态,这一点较西方古典哲学从存在(有)来解释世界,显得更加具有可辨性.即存在(有)是可以追问的,而无则是无法追问的,如果追问,那这种追问就是不合理的,因为无就是无,所以就不能说无从何处来,这就是老子无的高超之处. 那么,万物从有中产生,而有从无中产生,可见无是一种赋有生机的强大力量,它不仅创生万物,而且在任何事物中起作用. 从对无的理解进一步来把握无为的思想,那么无为就是一种伟大的作为.既然无为是一种作为,那么就不用刻意地为之,也就是顺其自然,不可随意妄为. 正是从这种无为的思想出发,道家确切地把自然和人之有为对立起来,他们崇尚自然, 有为. 这种对万物各自状态的精妙论述,不仅展现了道家哲学的深奥与智慧,而且就现代社会而言,能达到这种思维境界的学派或者个人几乎很少或者说没有.总之,道家所阐述的自然无为的主要目的在于要求人们不凭自己的主观意愿、有限的认识以及自身的私利而去随意地违背万事万物的本性,破坏人与自然间的和谐,而应该要尊重自然万物的存在价值,保持人与自然间的一种平等的态度,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自然万物.因此,道家的无为论思想中丰富的生态伦理学思想,不仅是古人对待自身与万物间的一种认识, 而且更是我们现代社会发展中值得借鉴的宝贵财富. 人类数千年的文明在一定程度上是利用自然、开发自然、改造自然的结果,但是,人对自然的这种利用、开发、改造不应该是无限度的,而是要是人与自然处在一种相互平等、和谐相处的状态中,只有这样,人类才能不断地在良好的环境中创造出更为丰富的文明.参考文献:[1]詹石窗,谢清果.中国道家之精神[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9)[2](南宋)范应元.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3]王英杰.自然之道-老子生存哲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9)。

浅谈道家生态伦理思想对科学发展的启示

浅谈道家生态伦理思想对科学发展的启示

浅谈道家生态伦理思想对科学发展的启示论文关键词:道家生态伦理科学发展论文摘要:中国道家哲学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至今仍不失其现实意义和价值的莫过于天人合一的生态整体主义,道法自然的生态平衡观,知足知止的适度发展思想和重生贵人的平等价值理念等几个方面,挖掘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可为当前的科学发展提供重要的借鉴。

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源远流长,尤其是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幽深邃密,博大宏远,内容十分丰富。

正如美国当代著名人文主义物理学家卡普拉说:“在诸伟大传统中,据我看来,道家提供了最深刻并且最完善的生态智慧。

”概括说来,最能体现道家生态伦理思想基本精神和价值旨趣的,莫过于天人合一的生态整体主义,道法自然的生态平衡观,知足知止的适度发展思想和重生贵人的平等价值理念等几个方面,它们集中地显现出道家生态伦理的独特神韵,昭揭出道家生态伦理的宏阔智慧。

重新认识道家生态伦理思想的价值,能为我们借鉴人类优秀文化遗产解决当今的生态危机提供有益的思路,对我们今天的环境保护和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道家天人合一的生态整体主义,为倡行和谐理念的科学发展提供了思想资源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整体生态观念,是道家的一种基本理念,是道家其他一切思想、观念的基础和出发点。

作为道家最高范畴的“道”,被认为是生育天地万物的本原或本体,是天地、万物及人的共同来源。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川万物虽然各不相同,但是都源于“道”并在道的支配下相互影响相互依存,是以“道”贯通的和谐有机整体系统。

庄子也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认为天地万物的生成、发展、灭亡,都是元气即道运动的结果,天、地、人与万物是统一的。

人们应顺应自然的规律形式与自然保持协调。

他们认为,天地万物是一个和谐完美的有机整体,天地万物的和谐秩序是由道的生养、和合、协调、制约功能产生的,不仅万物都是由阴阳之气的中和而生,而且世界万物的运动变化也是由道的循环往复的运动演化的结果。

道法自然社会生态的现实意义

道法自然社会生态的现实意义

道法自然社会生态的现实意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国著名哲学家和思想家老子用了一段最精辟的语言,将天、地、人的自然规律乃至整个宇宙的生命和生态规律概括一清二楚。

其最核心思想就是“道法自然”。

这个“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中天、地、人的生态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属性。

“道法自然”主要包括了三方面的内容,这就宇宙运行的生态自然、人类社会的生存自然和个人生命的自然生态平衡。

下面主要从这三方面讨论其现实意义。

道法自然之一“天-” -- 生态自然所谓生态自然主要就是所谓的生态文明。

这个生态环境和宇宙的构成,是自然之道赋予的,在浩瀚无垠的宇宙是由时空和无数个星系组成的,而这些数以亿计的星系之间却相处得非常和谐有序,在时间与空间的陪伴下构成了一个又一个十分完美的动态平衡体系。

真是美哉!壮哉!然而,科学界有谁能完整地回答宇宙星系间靠什么来维持这种如此玄妙的和谐与平衡呢?世界上很多科学家一直在探索宇宙生存的自然规律,无论是牛顿的万有引力还是爱因斯坦都不能回答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老子就已经完整地回答了这个问题:维持宇宙万物达到和谐与平衡的能量源,那就是周而复始、永不停息、无处不在的“道”。

这个道就是自然生成的宇宙规律。

那么,什么是“道”?“道”所反映出来的那种规律又是什么呢?世界上产生了很多的神学家和哲学家,他们用很多深奥的语言形容天地之间的关系,神秘无比,玄而又玄,但是老子只用一个“道”字,就清楚的解释了宇宙间的自然规律和法则。

老子告诉我们:“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认为宇宙的原始状态,也就是宇宙生成以前,是混混沌沌的气。

天为阳气,地为阴气,阴阳之气互相冲和,产生宇宙的多次爆炸,太阳系的形成,产生万物、演化人类。

老子的宇宙生成论是有科学依据的。

世界上的科学家普遍认同的事实也是这样的:我们所观察到的宇宙,在其孕育的初期,集中于一个很小、温度极高、密度极大的原始火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法自然”的生态伦理学意义作者:贾晶来源:《学理论·中》2015年第05期摘要:生态危机是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结出的恶果。

在生态伦理学的研究中,“今往古来”是一种很重要的研究方法。

在古代道家思想中,“道法自然”是老子思想中一个非常重要又与生态伦理学相关的一个论题。

在这个观点中,老子第一次将“自然”作为一种理想的和谐状态提出来,倡导人类应效法天地万物,通过体悟自然之道而指导我们的行为。

这种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基本精神与价值取向,与今天的生态伦理学的理论思维是契合的。

对当今治理社会与环境问题有很大的指导与启迪意义。

关键词:道法自然;自然;天人合一;生态伦理学中图分类号:B2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4-0032-02老子的“道法自然”是从宇宙的整体性的观点出发提出生态伦理思想的。

现代世界科学高度发展,科学技术正在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极大的影响。

现代人在享受科技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我们也在承受科技带给我们的恶果,如大气污染,高科技犯罪等等都是科技带来的负效应。

科学、技术本来是无所谓伦理学意义的,它是一种客观的知识,和一种实用的技术,但由于人类的不合理利用,我们不得不去承担科技带来的后果。

因此,我们需要反思人类对大自然的行为,生态伦理学应运而生。

一、“道法自然”“道法自然”出自《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张岱年解释为“人以地为法,地以天为法,天以道为法,道则唯以自己为法,更别无所法。

”任继愈先生将“道法自然”译为“道效法它自己。

”对于这个命题,迄今没有完全的定论。

总体来说,道、天、地、人都是自然存在的,人效法大地,大地则依法于天,天则效法道,以道为其运行依归,道效法自己的自然而然,不需要寻求它物。

“道”是天地万物之母,是一切生命个体的本源,它存在于万物之中,但又不去决定左右万物的发展。

它让万物按照各自本性自由发展,虽然万物的本性也是“道”赋予的。

“道”是万物的本质,在不同的条件下,每个物种根据自己的内在价值而发展,最终形成了万千世界。

而“道”就体现在这万物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它给予万物完全的主动性。

这也就体现了“道”的本性“无为”。

无为不是说不作为,而是“道”的活动方式是不控制、不干预,让万物自己发展。

这也是在当代非人类中心主义者所积极倡导的,因此很多西方学者希望从东方思想中寻找生态伦理思想。

道不是主宰者,只是“法自然”而运行。

“自然”是指事物的自己如此、本来如此,而不是指现在的客体自然界。

“老子的“道法自然”正式将“自然”作为一种理想的价值观念提出来,“自然”作为一种理想的生存在世状态与过程,体现了对一切存在者的当下生存状态和现实生存境域的观察。

”在目前的人类自然观中,人类在不断地控制自然,利用自然,在很大程度上成为生态破坏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老子的思想来看,我们应该模仿和观察世间万物的规律与天地万物,并将其作为指导人类行为的根本则准则。

而万物是按照自己的本性自我变化,自我行事,这也就是“自然之道”。

二、天人合一中国文化的价值取向是“天人合一”,这种传统的价值取向对于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紧张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

“今往古来”是指在生态伦理学理论研究中有一种明显的历史回溯视角,认为过去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正是今天应当恢复或模仿的,过去的智慧是需要积极从历史深处打捞出来的,那里面已经包含了十分完整和成熟的生态伦理思想。

普遍绝对的“道”以自身为本原创造了整个世界,整个世界包括天、地、人所有一切。

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

人居其一也。

”这句话阐释出,人是整个世界的一部分,人与天地万物一起在服从于自然运行法则之下构成了有机统一的共同体。

老子进一步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在老子的自然观中,这是统领自然的一个根本法则,也是现代国家倡导生态文明建设所应该遵循的。

在神圣对的大自然中,万物有自己的生存法则,并依其自然运行,形成了生物圈。

近代以来,人认识到了自己的主体地位,而去不断地改变生态循环,自然界也就用自然灾害来提醒人类。

就像马克思所说,自然的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应效法天地自然,遵循自然界的规律,按照自然“道”的天性行为,即“无为”,从而反对破坏自然界的“人为”性行为。

道家以超越一切的道为出发点,从自然的天道契入天人关系,以自然无为为宗旨,要求顺应自然,去除人为,遵循天地循环所造成的自然界的和谐秩序,平等的对待万物,以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天道就是人道,天不具有鬼神作用,也不具有仁义品行,而是自然无为,不言,不争,处下,容纳。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天道的品格就是“无为”。

道家一向倡导“无为”,通过无为达到有为的结果。

人类的行为做法和遵循的道德法则,应该向自然索取,从自然中得到“人道”。

这样,老子就将通过宇宙观将天道与人道联系在一起,从而告诫统治者应该“无为”,顺应天道,以更好地治理国家与社会。

从天人关系来说,人类对待天地万物的标准,应该是顺应自然,自然而然的发展。

老子认为,自然是一个“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爵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蓄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是谓玄德。

”(第五十一章)的有规律的发展过程。

“道”为天下之母,为宇宙的根源,产生了天地,天地再生养万物,所以万物皆是“道”化生而来,随之便有了“德”的蓄养,其实“德”就是“道”的性能;由于道与德的功劳,万物各自形成并发展。

道生万物,但却让物顺其自然,各自蓄养,各自成长。

人作为自然界中的一员,并没有高出其他万物的特权,也应该遵循万物的准则,以自然德性为最高德性【玄德】。

如果一旦做出破坏与违背自然的事情,也一定会遭到报复,破坏自然界,也就是破坏人类自身。

“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第十六章)老子通过天道去认知人道,最终得出结论,人道就是天道。

治理社会的准则也就变成“人道”,人类就应该与自然规律一样,自然发展,而不是拔苗助长,一切以经济建设为目标,人为改变生态法则。

这就是道家将人道合于天道的天人合一观的基本倾向。

三、生态伦理学生态伦理学的核心问题是讲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达到生态平衡。

所谓生态平衡是指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凭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作用,实现相对平衡与动态演进。

其机理在于,通过生态系统所持有的循环机制和反馈机制,保持能量和物质的输出与输入平衡和结构处于最佳状态。

人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员,跟其他系统有着密切的关系,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必然会殃及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在目前的环境伦理学中,存在两大阵营,即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

在非人类中心者看来,人与世间万物平等,都是整个生态中的一员,并不是万物的主宰。

自然不仅是被利用的资源,更有其他的价值,审美价值,科学价值等等。

大部分自然的东西都比人造的东西好,人工美永远比不上自然的壮美。

而有的学者倡导通过科学技术而改善生态环境问题。

“现代的科技是典型的征服性科技,现代主义大写了人,把人提升到上帝的至高地位,认为人为的才是文明的,彻底的人工世界才是最美好的世界,他们的最高文明理想是彻底消灭地球上的野生生物,把地球彻底人工化。

”这些主张都是极端化的,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要满足自己的生存欲望无可厚非,我们要借助科学技术来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同时,我们也要有一颗敬畏大自然的心,才能保护好大自然,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环境伦理道德的建立,是把人类的善恶、正义、平等、责任等传统用于人与人关系的道德观念扩大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它不仅表现人类行为中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认为破坏环境,因而侵犯他人利益的行为是不道德的,而且表现人与自然的利益关系,认为破换环境,危害其他物种的生存权利也是不道德的。

”人类应该反思自己的主体地位,并以此来约束我们的行为。

大自然不能说话,但众多的自然灾害是它对我们的警告,我们应该反思自己的行为,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蓝图。

西方文化自笛卡尔以来形成了“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人是主体,具有主体性和主动性;而自然界是客体,是人类利用、征服和改造的对象,并没有其内在价值。

这样的思维方式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分离和对立。

也就容易导致过分抬高人的地位,而忽视自然界的本身的利益。

当今世界,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等一系列的自然灾害都给我们上了最沉重的一课,我们应该反思人类的行为。

在环境伦理学流派中,还有一个重要流派,即生态马克思主义流派。

他们主张资本主义制度对当前环境危机有很大的责任,资本主义制度的追求剩余价值、异化消费,都使人类只管追求物质享受,从而扩大了对大自然的索取。

他们主张改变社会制度,从而改善环境。

在中国哲学思想中,“道法自然”这一思想,给我们当今生态治理提供了借鉴。

人与自然不再是主客二分的关系,而是合为一体,并且不能分离。

这就要求人应该顺应与尊重自然之道。

这在根源上体现了东方“天人合一”观比西方“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在生态伦理学方面的优势。

而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在生产方式,国家干预等方面对治理环境都有优势,政府应该发挥职能,在各方面敦促环境治理。

人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员,有责任和义务去保护我们的生态系统。

人类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又是靠自然供养而生存和发展的。

在目前严重生态危机的困扰下,我们必须寻找出路,以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不管是对目前各种各样的环境伦理学流派的批判,他们对我们解决生态危机提供了指导意义。

我们一方面要相信科学和理性的力量,另一方面也要深刻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

道家的自然观念对当今社会有重要的启迪与指导意义,我们应该理论加上科学技术手段,更好地了解自然,发现自然,以便更好地“道法自然”。

参考文献:[1]何怀宏.生态伦理——精神资源与哲学基础[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2]赵保佑.老子思想与人类生存之道[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3]卢风,刘湘溶.现代发展观与环境伦理[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4]肖巍.生态伦理学何以可能[J].复旦学报,2002(2).[5]刘湘宁.生态伦理学研究综述[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3).[6]曹孟勤.人性与自然:生态伦理哲学基础反思[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