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法自然 清静无为
教研活动道法应知应会(3篇)
第1篇一、引言道法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和人生智慧。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道法文化,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道德素养,我校定期开展道法教研活动。
本文将从道法应知应会的角度,探讨教研活动的内容和意义。
二、道法应知应会的内容1. 道法的基本概念道法,即道德法则,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基本规范。
它源于《道德经》等道家经典,强调“道法自然”,倡导“无为而治”,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 道家的主要思想(1)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道家思想的核心,强调顺应自然规律,尊重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是道家政治哲学的核心,主张政府不应过度干预民众生活,让民众自由发展,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3)清静无为:清静无为是道家修身养性的重要方法,强调内心的宁静与淡泊,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与解脱。
3. 道家的道德观念(1)仁爱:道家强调仁爱,提倡关爱他人,尊重生命,反对暴力和战争。
(2)诚信:道家认为诚信是做人的根本,强调诚实守信,反对虚伪和欺骗。
(3)谦卑:道家倡导谦卑,认为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4. 道家的人生智慧(1)顺应自然:道家认为,人生应该顺应自然规律,把握时机,实现人生价值。
(2)知足常乐:道家主张知足常乐,认为人生应该珍惜当下,享受生活。
(3)淡泊名利:道家强调淡泊名利,认为名利是虚幻的,追求精神上的富足。
三、教研活动的内容1. 道法基础知识讲座邀请专家为教师讲解道法的基本概念、道家思想、道德观念和人生智慧等,帮助教师深入了解道法文化。
2. 道法教学研讨组织教师开展道法教学研讨,交流教学心得,探讨如何将道法融入课堂,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3. 道法实践活动开展道法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参观道家文化遗址、举办道德讲座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道法文化的魅力。
4. 道法课题研究鼓励教师开展道法课题研究,深入研究道法教育,为提高道法教学质量提供理论支持。
四、教研活动的意义1.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通过道法教研活动,教师可以深入理解道法文化,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从而更好地开展道法教学。
论清静无为
论清静无为论清静无为“清静无为”亦作“清净无为”。
其中“清静”指清心寡欲;而“无为”则指的是对万物发展不加干预,任其发展。
清静无为是春秋时期道家中最为重要的思想,同时也是道家的一种哲学思想和治术。
道家思想的早期来源和主要内容之一,形成于西汉初年。
由于当时经过了多年战乱,民生凋敝,为了恢复生产、发展经济,所以统治者就达成了共识,采用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作为治国的方针。
当时的道家学派被称为黄老学派,该派尊奉黄帝、老子为创始人,认为统治者施政需简单,不应多生事端,实行统治的前提就是尽量不要惊扰百姓,只要做到凡事顺应自然,老百姓自然会安分守己,社会就会稳定。
而当时的道家学派则因此提出了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其主张是心灵虚寂,坚守清静,消极无为,复返自然。
所谓清静,根据道教经典《云笈七签》的解释:专精积神不与物杂,谓之清。
反神服气安而不动,谓之静。
道家认为”清静”是道的根本,万物清静,则道自来居。
所谓无为,就是应该顺从自然发展而自化,不加以人为的影响和干预,来源于《老子》里的说法: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另一部经典《庄子·天地》也说: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
意思就是说,要以无为而无不为作为得天下、得道意、全身修仙的基础,强调:无为事主,无为事师,寂若无人,至于无为,宣扬治理天下要顺乎民意,与民休养生息。
总的来看,把二者结合起来解释,所谓“清静无为”就是克制外欲,清神静心,顺应自然,不加强制。
老子说:清静为天下正。
就是说人若清静,就会正确地去立身处世,如做人要正派,做官要公正廉明等等。
在老子《道德经》中“清静”、“无为”是两个颇相类似的范畴,同时,它和“寡欲”也有着一定的联系,他们都是“道”的部分表现。
在后来的道教中常以它的“无为”或“寡欲”作为一个连用的术语,如道经中所说的“清静无为”或“清心寡欲”。
人来到凡尘世界后,由于外界环境的影响,产生各种希求、奢望、情感等,这就是欲望。
对于修道之人来说,这些都是阻碍修道的绊脚石。
清静无为与和谐世界
清静无为与和谐世界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
”“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吾道者,常清静矣。
”老君以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就是说,道生万物以及天、地、人的活动过程都是“自然无为”的。
道的本性就是自然,道之自然的法则既是天所效法的,也是地所效法的。
人生在天地间,其行为的最高法则也应是效法自然的法则。
自然,没有固定的模式,它生化万物,万物皆按其各自的本性生长,无欲无待,不存在强加的任何因素,从而保证了自然界的和谐。
效法“道”的自然本性,顺应天地自然变化的规律,尊重自然界一切生命的特性,致力于维护自然界的和谐,不强求、知足、知止、知常、心神平和,这就是无为。
“道”是用清静的本性来化生万物和养护万物的,从没有想过回报。
相对于人类来说,如果以“清静”的思想来治世修身,世界就会和谐太平,人们就会得到更好的休养和生息,生命也将尽早得到升华。
“清静无为”乃是道家践行的处世方法,修道之人,必然体行清静无为之真道,治身则有益于精神,治国则有益于众人。
然而,人生在世,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对于功名利禄、锦衣美食、酒色财情等等总是有所企求的。
如果这种企求超出了自然无为的规律,就会出现种种有为之弊害,转化为贪欲,就会危害他人,危害国家,危害社会。
纵观大千世界中,所有杀戮劫掳、贪赃枉法、鸡鸣狗盗之辈,均与我大道精神根本相悖。
所有损人利己、斤斤计较之流,均与我大道精神相距甚远。
当然,道家所指的“清静”,并不是完全的静止不动。
老君说:“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
”“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
道家所指的“无为”,也并不是消极的不为。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道家所追求的理想社会,也正是党领导下的全国各族人民所追求的理想社会。
修道之人,理应持守“清静无为”的人生态度,淡泊以明志,以全身心修道为目标,最终达到无所执著,自然无为的境界。
对自身的修行,要持守“无为”,一是要远嫌疑、远小人、远敬得、远行止;慎口食、慎舌利、慎处闹、慎力斗;常思过失,改而从善。
道家——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道家——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有人说,中国文人的外表是儒家,但内心永远是老庄。
当我们在儒家思想影响下,不断进取时,也不能忘却对自己内心平静的一种追求,毕竟我们去努力了,并不一定都是有结果的。
在政治上可能儒家法家更能一展所长,发展到今天,道家更倾向于内心的诉求,一种心理的平衡。
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天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无为而治、以柔克刚、刚柔并济等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大量的中外学者开始注意到与吸取道家的积极思想,故学者说:“道家思想可以看为中国民族伟大的产物。
是国民思想的中心,大有‘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气概。
”汉初的黄老之学,魏晋的玄学都是对道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1、道家学派代表人物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
道家代表人物为老子﹑庄子。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姓李名耳字聃,楚国人,约与孔子同时,出身于没落贵族。
反映他思想的书为《老子》,又名《道德经》(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大约是战国人编纂的。
传说中的老子具有一些神秘的色彩,有个传说讲的是孔子见老子。
孔子向老子问道。
老子坐在那里一言不发,只是张开嘴向孔子伸了伸舌头。
孔子十分不解,再次问道。
老子长时间不发话,孔子继续洗耳恭听。
老子拗不过孔子,最后又张开了嘴,让孔子看他已经脱落不在的牙齿。
这个时候孔子顿悟。
老子即闭目养神,孔子便悄悄离去。
圣人碰面,没有高谈,也无阔论,寥寥几句,来无影、去无终,可谓“大道无形,道在口中”。
这个故事想表达的是柔弱胜刚强,刚强的牙齿已经掉了,但柔软的舌头依然存在。
回到鲁国,众弟子问道:“先生拜访老子,可得见乎?”孔子道:“见之!”弟子问。
“老子何样?”孔子道:“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
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
清静无为道法自然道、自然与无为新解
清静无为道法自然道、自然与无为新解作者:岳德常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0年07期中图分类号:B2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424 (2000)02—0105—07老子为人类留下了一部深奥玄妙的《道德经》,两千多年来,各种训释《道德经》的著作汗牛充栋,然而对它的理解依然没有穷尽,它还时时在为人们提供着新的启发。
如今我们站在21世纪的门槛上,人类文明已经经历了好几种社会制度,经济、科技与文化都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人们对世界、社会、人生也有了全新的认识。
在这种新的背景下,本文试对老子的“道”、“自然”与“无为”等核心概念做些新的解释,以就教于大家。
一、“道”即科学合理的价值体系当今世界的哲学兴趣已经不再像早先那样集中于世界的本源等形而上学的问题上,人们的注意力再一次聚集在人本身,把人置于更为广阔的文化、社会、历史和传统的背景中加以思考。
人对人自身的理解日益丰富完整,日益抓住根本,并深入到人性的深处,从价值关系和价值观念的变化来解释人的思想与行为以及社会生活的发展。
如被誉为一般系统论之父的贝塔朗菲说:“作为最后一着,起决定作用的,总是价值体系、观念体系和思想体系。
……如果生活的目的、指导的观念或生命的价值已经衰竭了,那么军事机器,包括最先进的超级炸弹也挽救不了我们。
这是由历史变迁中得出的几个稳妥可靠的结论之一。
”[1 ](P17)拉兹洛将这个决定社会运行的因素称为“文化信息库”,他说:“对社会基本活动进行编码的那些准则的总和构成了一个基本信息库,它属社会全体成员所有。
这个集体的信息库相当于社会的文化……如果社会的信息库(广义的“文化”)是赶上时代和合用的,那么生产和消费系统就能够恰当地发挥功能并把社会维持在它的环境中。
所有必须要有的流体都得到补充,所有基本的下层系统都得到修复或更新。
社会是能支撑住的,人与人都能和睦相处并同他们的环境保持平衡。
反之,如果社会不能补充那些流体,不能修复或更新它的下层系统,社会就是危机不稳定的,或者说处在一个突变分叉点上,在这种不稳定和不能支撑的状况下,社会成员就必须改进与改变他们的文化形态,即他们集体的信息库,使它现代化。
道法自然作文800字
道法自然篇1:夫道者,万物之源也,衍而万化,是为自然。
心者,思辨之源也,拓以八方,乃识道也。
是以,物载于道,道源于辨,辨本乎心。
故吾曰:格物以致知,致知以求道,道法自然。
水之以清,浊之一尘,清与?浊与?必见浊焉。
奈何以一泓之大而难掩尘之忽微?盖水之空明澄澈,而尘之浊垢彰显,相形见暇故也。
推而论之,瑜不掩暇昭矣。
兵法修列,惜乎膑脚;厥有国语,叹乎失明。
岂不恨哉?战无不胜,胯下受辱之徒;楚汉称雄,声色酒肉之属,唐开风流,弑父戮兄之辈。
莫不憾哉?郑板桥仰观而称焉“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
”李萧远俯察而慕焉“体清以洗物,不乱于浊。
受浊以济物,不伤于清。
”周敦颐临水而赞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其格物之厚而悟道之深,不亦道法自然者乎?昔者,法万物而有所就者,不可谓鲜矣。
鲁班格草而有锯子出,孔明格马而有流马作。
诸如此类者云云,而况于近乎?甚也,法羽禽而有飞机就,法游鱼而有潜艇成。
思蝙蝠其无雷达乎?虑坠果其无引力定律乎?亦云云。
此皆道法自然之功哉!诚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也。
《大学》曰“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即此而知,道法自然之重昭矣。
篇2:千百年前,老子骑驴离去,给我们留下清淡渺远的背影,如水墨画,唯美却不着痕迹。
然而他的思想在时光流逝,沧海桑田中,始终熠熠生辉。
“清静无为,道法自然”,多么奇妙的词句,让躁动和迷惘的心马上就找到了归宿,安静下来。
你瞧,眼前是一般巨舰,稳如泰山他停在岸边。
任你呼天抢地,耗尽全力去推它依然纹丝不动。
你气恼,你失落,最后你离开。
然而有一天夜里,春水忽然生起,带着无尽温柔袭上岸边,那巨舟却是像安下了心,静静随春水而去。
你无限惆怅,只望着它那自然随性的背影,心想早知如此,又何必白费那么多力气。
这是万物生息,玄妙无比的大自然,没能什么是你可以逼来的。
道法自然 清静无为
道法自然清静无为《道法自然清静无为》,是我今日要讲的主题。
这个话题不止我在讲,很多道长、社会上的有学之士,很多人都在讲,为什么?因为需要。
所谓“树欲静而风欲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有些东西总是在失去后才能体会到它的珍贵……“道”自然是永恒存在的,但我们得知“道”,正如洪流来临时一样,堵不如疏,为什么要“疏”?怎么去“疏”?洪流是不管不顾的出现的嘛?这些问题有些时候仔细的想想,自然也就能发觉其中的“道”理了。
洪流的出现是有天气因素的吧,是有地形因素的吧?怎么治理水患我们有大禹治水传下来的经验吧。
道就在其中,我们关注道,了解道,就能避免自身的许多厄难……或是提前规避,或是应对得当,甚至将危难消除于发生之前。
道正因为永恒存在,所以反而容易被人所忽略。
我不知道,有没有细心的听众注意到了我刚才提到的“知道”,“道理”和“自然”这些词汇。
道、自然,可以说是我们使用得十分普遍的词汇了吧。
我这样说的意思是什么呢?我是要告诉你们的是,其实我们一直在了解“道”和“自然”,普通的大众也一直在修“道”和保持“自然”,只是正因为大家一直在持道修身,所以反而忽略了。
人类需要呼吸,需要进食,需要睡眠……我们饿了会去找吃的,累了就不得不睡觉,这难道不是在保持自然吗?我们每天呼吸,不也是在持道吗?话又说回来,人生有几个人是追求劳苦一生的?不也在追求舒适自然吗?就算废寝忘食的工作,也会成为一种追求和享受。
尽管大多数人都不能接受(笑)。
所以说,持道修身真不是个问题,那问题在于哪里?问题在于我们有没有敬畏之心、有没有大道观。
我今天讲的是《道法自然清静无为》,可能你们要以为我跑题了,那我要告诉你们,我没有跑题。
因为我不想我在一通空谈之后,你们转头就忘记了。
我前面说的这么多,其实就是想要说,持道要有敬畏之心,持道要有大道观。
我们啊,不要修持点小道就自以为是,挥舞着乱砸乱撞的,当然,可能我会这样,希望你们不要被我砸到了(笑)。
为什么我这么强调敬畏心和大道观这两点呢?就是因为总有人误解“道法自然”、“清静无为”的本意。
(完整版)道家——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道家——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有人说,中国文人的外表是儒家,但内心永远是老庄。
当我们在儒家思想影响下,不断进取时,也不能忘却对自己内心平静的一种追求,毕竟我们去努力了,并不一定都是有结果的。
在政治上可能儒家法家更能一展所长,发展到今天,道家更倾向于内心的诉求,一种心理的平衡。
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天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无为而治、以柔克刚、刚柔并济等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大量的中外学者开始注意到与吸取道家的积极思想,故学者说:“道家思想可以看为中国民族伟大的产物。
是国民思想的中心,大有‘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气概。
”汉初的黄老之学,魏晋的玄学都是对道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1、道家学派代表人物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
道家代表人物为老子﹑庄子。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姓李名耳字聃,楚国人,约与孔子同时,出身于没落贵族。
反映他思想的书为《老子》,又名《道德经》(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大约是战国人编纂的。
传说中的老子具有一些神秘的色彩,有个传说讲的是孔子见老子。
孔子向老子问道。
老子坐在那里一言不发,只是张开嘴向孔子伸了伸舌头。
孔子十分不解,再次问道。
老子长时间不发话,孔子继续洗耳恭听。
老子拗不过孔子,最后又张开了嘴,让孔子看他已经脱落不在的牙齿。
这个时候孔子顿悟。
老子即闭目养神,孔子便悄悄离去。
圣人碰面,没有高谈,也无阔论,寥寥几句,来无影、去无终,可谓“大道无形,道在口中”。
这个故事想表达的是柔弱胜刚强,刚强的牙齿已经掉了,但柔软的舌头依然存在。
回到鲁国,众弟子问道:“先生拜访老子,可得见乎?”孔子道:“见之!”弟子问。
“老子何样?”孔子道:“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
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
道家的主要思想主张是什么
道家的主要思想主张是什么:
道家的思想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无为而治,与自然和谐相处。
古代道家是一种思想流派,最早追溯到上古时期。
春秋时,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道家完整的系统理论,标志着道家思想已经正式成型其学说以“道”为最高哲学范畴,认为“道”是世界的最高真理,“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道”是宇宙万物赖以生存的依据”
西汉初年,唐朝初年,汉文帝、汉景帝、唐大宗、唐玄宗皆以道家思想治国,使人民从前朝苛政之后得以休养生息,成为最强盛的王朝。
历史称之为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无为而治——读老子《道德经》一得
读书心得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无为而治———读老子《道德经》一得严春忠 自《道德经》问世以来,人们对其研究探讨从未间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我认为,“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道法自然”的处事原则、“无为而治”的行为方式,是其思想精髓,值得认真研究,深刻思考。
一、“天人合一”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养生和环境保护的哲学基础《道德经》通篇渗透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从“道”的概念出发,间接从各个不同侧面进行阐述的。
“道”是虚空之间的一切有形世界与无形世界的本源,也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总法则。
“道可道,非常道”。
“道”是难以言说的,能说清楚的就不是“常道”。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道”就是这样一种似无而有,似有实无的东西。
“道”的本性是自然无为的,能化生万物。
天的处事方法就是天道。
当证明了天道自然,天道就成为表示自然规律的概念,老子认为天道是人们行为应该效法的原则。
在研究社会现象时,老子发现天道和人道的不同,要求人们应该效法天道。
当把天和人放到一起研究时,发现天和人都遵循着同一原则,就是纷纭变化的事物都要回归到他们的出发点,并且是一种永恒现象,所以叫做“常”。
认识了常,就能包容一切,处事公平,天下就会归从,也就能长久。
人们效法天道,做到虚受一切包容万物,人与自然才能和谐相处,呈现“天人合一”的状态。
老子认为,要真正达到“天人合一”,人们就必须要按“道”的要求,加强自身的修养。
思想上要淡泊名利,清心寡欲,虚静自守,包容一切;行为上要物我两忘,卑贱下处,柔弱守中,处于无争、无为、无欲的状态;待人上不骄不躁,诚恳谦虚,只作奉献,不求索取,行不言之教,处无为之事。
所有这些,既反映了“道”对个人修养的要求,概括了中华文化关于做人的美德,也揭示了人类养生的要诀。
人们若能真正按“道”的要求修身养性,进入清静无为、顺其自然的境界,就能海涵自然精气,滋心养身,延年益寿。
道法自然的解释
道法自然的解释
「道法自然」是道家哲学中的重要思想,它认为自然界中存在着一种自然的规律和道路,人应该顺应自然、遵循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得到安乐和幸福。
以下是造句示例:
他相信「道法自然」的理念,因此总是尽可能地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跟随「道法自然」的原则,她选择了素食来保护动物和自己的健康。
在大自然面前,我们应该谦卑地接受「道法自然」的安排,而不是挑战它的权威。
根据「道法自然」的教导,我们应该像水一样柔韧,既能适应环境,又能穿过障碍。
「道法自然」告诉我们,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和平静。
「道法自然」并不是要我们放弃科技和文明,而是要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保持平衡和谐。
他反复强调「道法自然」的原则,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关注生态环保问题。
「道法自然」的思想不仅适用于个人的生活,也适用于国家和世界的治理。
遵循「道法自然」,我们应该尊重生命、保护生态、坚持可持续发展。
「道法自然」的精神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不断追求和谐社会的指引。
《老子》自然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道法自然
《⽼⼦》⾃然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道法⾃然“道”在⽼⼦的思想中有两层意思:⼀是宇宙的本体,⼆是万事万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认为,“⾃然”是⾄⾼⽆上的。
所谓“⾃然”,就是“⾃然⽽然”,也就是没有外⼒影响的这个世界的本来⾯⽬,它既应当包含所有“⾃然”的存在,也应当包含“⾃然”运⾏的规律。
就“道”⾃⾝来说,就是⾃⼰如此之义,⽽就“道”与万物的关系来说,就是顺应万物之固有本性、使之⾃然⽽然地演化之义。
在⽼⼦看来,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万物皆源于“道”。
“天下万物⽣于有,有⽣于⽆。
”《⽼⼦》认为“道”产⽣万物有个过程,“道⽣⼀,⼀⽣⼆,⼆⽣三,三⽣万物。
”[1] “道⽣⼀”,即“道”⾃⽣,“⾃本⾃根,⾃⽣⾃成”;“⼀⽣⼆”,即“道”分化为阴阳⼆⽓;阴阳⼆⽓的统⼀叫做“冲⽓”(冲虚之⽓),由阴⽓、阳⽓、冲⽓三者产⽣了万物。
道是万物起始的源头,也是宇宙万物⾃然运⾏的规律,万物皆和谐统⼀于道。
“道”是宇宙间⽣成万事万物的⾃在本体。
⽼⼦⽤“⼤盈若冲,其⽤不穷”(《⽼⼦•四⼗五章》)论述了本体、本原同是“道”的思想。
“⼤盈若冲,其⽤不穷”的“⼤”,也就是“道”,“道”的表现是“冲”。
“⼤盈若冲”说明空间并⾮真空,⽽是充塞满了物质的空间。
《⽼⼦•⼆⼗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寂兮寥兮,独⽴不改,周⾏⽽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道,名之⽈⼤。
⼤⽈逝;逝⽈远;远⽈反。
”可见,《⽼⼦》所说的道,既是世界的统⼀原理,⼜是世界的发展原理。
⽼⼦在这⾥明确说了“道”是“先天地⽣”的⽆、有混成之物。
混成之物遍布空间,“⽆”、“有”处于运动状态,永不停息。
“道”纯任⾃然,它⽣成世界万物,没有任何⽬的性,⽽是⼀种“⾃在⾃为”的结果。
作为世界的发展原理,“道”“独⽴⽽不改,周⾏⽽不殆”,不停地运动,永远都不会改变。
《⽼⼦》认为,宇宙中的具体事物⼀直处于变化之中,不是永恒的,但“道”却是绝对不变的,也只有“道”是永恒的,“道乃久”。
老子“道法自然”思想
老子“道法自然”思想如下是有关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代表作为《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思想。
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
(1)“道法自然”的含义“道法自然”是老子的哲学思想。
老子认为,“道”虽是生长万物的,却是无目的无意识的,它“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即不把万物据为己有,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主宰和支配万物,而是听任万物自然而然发展着。
(2)“道法自然”中“自然”的内涵“道法自然”语出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里的“自然”是自然而然的自然,即“无状之状”的自然。
人受制于地,地受制于天,天受制于规则,规则受制于自然。
从这里可以看出老子的法的意识里,就是自然法。
当然,法制的概念尚未形成。
不过,在治理国家时,他主张用自然法来治理天下。
(3)“道法自然”中“道”的内涵道法自然即道效法或遵循自然,即万事万物的运行法则都是遵守自然规律的。
最能表达“道”的一个词就是自然规律,同样可以反过来说与这里所说的自然规律最相近的一个字就是“道”。
这包括自然之道,社会之道,人为之道。
道就是对自然欲求的顺应。
任何事物都有一种天然的自然欲求,谁顺应了这种自然欲求谁就会与外界和谐相处,谁违背了这种自然欲求,谁就会同外界产生抵触。
所以在这里蕴含了我们看待世界的基本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4)“道法自然”的现实意义每一件事物都有着它本身的天性和本质,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个性特征。
改造一个人的效果是有限度的。
人们需要做的不是试图消除这些缺失,而是把他们的优点合理地加以利用,尽量避免他们的缺失,并力图帮助每个人在其独特天性的基础上持续进步,去放大其中有益的部分。
综上所述,老子“道法自然”思想中“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范畴是形上的本体。
“自然”是“道”的存在方式或内在属性。
“道法自然”有利于宇宙和人类生生不已。
道法自然是什么意思
道法自然=道废自然——“道法自然”是什么意思丁玉新本人曾在网上发表文章(《“道法自然”究竟是什么意思》),探讨“道法自然”的含义问题,得到了近万人次关注。
现在看,我需要向广大读者道一万个歉。
由于“道法自然”的含义太出人意料了,我当时也没有意识到,所以,今天重新解释一下,算是补救,防止以讹传讹。
“道法自然”容易被误解的原因“道法自然”出自《老子五千言》。
原文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严格来讲,“道法自然”不是一句完整的话,它的含义取决于这个句子的完整含义。
误解原因之一:望文生义古往今来,众多解老者习惯于望文生义。
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由于“道(法自然)”的上文有“天”、“地”、“自然”等词语,所以,人们常常在解释这段话的时候,把“道”与自然界联系在一起来解读。
这种做法看似合情合理,其实已经被老子所用的“障眼法”蒙蔽了。
老子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而天下莫能知,而莫能行。
言有宗,事有君。
夫唯无知,是以我不知!……是以圣被褐怀玉。
”大意是:我的话非常容易理解,也非常容易实践。
假如天下人没能理解,也就不能实行了。
我说的话是有中心的,我讲的事情是有来源的。
这哪里是人们不了解呀,而是不符合我的智慧。
……是因为圣人外穿粗麻衣而怀里揣着宝玉。
很明显,老子所说的话是有掩盖的。
老子所用的“障眼法”不容小视。
在历史上,宋徽宗赵佶、明太祖朱元璋虽然御览钦注五千言,但也没有发现其中的奥妙。
否则,五千言早就被定性为“反书”,付之一炬了。
误解原因之二:前人误导三国时代王弼对“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句话及“法”字作了前后一贯的注解:“法,谓法则也。
人不违地,乃得全安,法地也。
地不违天,乃得全载,法天也。
天不违道,乃得全覆,法道也。
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也]。
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于自然无所违也。
自然者,无称之言,穷极之辞也。
……道[法]自然,天故资焉。
天法于道,地故则焉。
地法于天,人故象焉。
试论道家道教清静无为的自然生存状态
试论道家道教清静无为的自然生存状态作者:龙又嘉来源:《卷宗》2014年第10期摘要:在道教及其生态思想的很多经书中,对于“道”的阐释都是直接吸收道家哲学思想而来,在面对宇宙生态这一类问题时,道教认为天地之道,据精神自然而行,虚无空廓、清静无为的状态是宇宙的本原,是最为自然不过的生态境界。
关键词:道教;生态思想;清静无为;自然生存状态道教及其思想以《道德经》为圣典,坚信一切修道养寿、出凡入圣的思想与方法,都蕴涵在其中。
将哲学思想与人的心性结合在一起,与修持结合在一起。
以哲理指导修持、指引修持,也就是推崇智慧升玄。
信道者从而能从圣典中得到指导,进而深悟“清静无为”的思想观点。
在道教及其思想那些纷繁复杂的醮祭仪式的背后,是对得道更深层面的理解:体道合道,悟玄而升玄,则既不必幻求肉体飞升,也不必苦炼丹砂;既不必去寻觅灵芝仙药,也不必去海上求仙。
认为真一妙术,发自内心;寻求仙经,不必外求,内修心性,遣欲澄心。
心安无为,神即无扰,常清常静、与真道会,是指出得道。
这是求精神超脱,悟玄证道者的信念。
1 道家生态哲学和道教生态思想的渊源《太上老君内观经》认为:“道者,有而无形,无而有情,变化不测,通神群生。
在人之身则为神明,推崇心也。
因此教人修道,则修心也。
教人修心,则修道也,”认为心为一身之主,心神被染,蒙蔽渐深,流浪日久,遂与道隔,若净除心垢,开释神本,则与道冥合矣。
《坐忘论》认为:“不劳无为,则心自安,恬简日就,尘累日薄。
迹弥远俗,心弥近道,至神至圣,孰不由此乎?”虔诚相信修道以《道德经》为圭桌,体道修性,可以悟玄证道的道教门信徒,属于知识分子的比较多。
道教经典《老君清净心经》体现此派信仰最为显着,如认为:“湛然常寂,寂无其寂,俱了无矣,欲安能生?欲既不生,心自静矣。
心既自静,神即无扰。
神既无扰,常清静矣。
既常清静,及会其道。
与真道会,名为得道。
”可见,这里也就是认为,实现这样的生态境界也就是得道,这也是为什么人们会在道教的日常修持中,看到很多清虚守一、坐忘主静修行方法的原因。
道家名词解释
道家名词解释
道家名词解释:(名)先秦时期的思想流派之一,以老子、庄子为代表。
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和创造者,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
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大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刚柔并济等政治、经济、治国、军事策略,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诸子百家”中一门极为重要的哲学流派,存在于中华各文化领域,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道"不仅是道家哲学的最高概念,也是其终极信仰对象。
由于"道"具有"无"的特点,没有固定的形态,也没有统一的标准,信仰"道"就不是信仰一个固定的、统一的、外在的他者,而是把不确定和变化本身接纳于其中。
历史和现实的教训告诉我们,将有限的东西当成信仰对象往往带来灾难和冲突。
另外,信仰"道"也不是信仰任何高高在上者,而是"道法自然","道"随顺万物,尊重世间万物的种种差异,并辅助各种差异的充分展开。
所以"道"没有统一的形态,趋近"道"也没有统一的方式,"道"把权力下放给人类,让人成为自己的主人。
对"道"的这种信仰,有助于人群凝聚、成长为一个有序、自由且有神圣感的社会。
道家思想
(一).道法自然
1.宇宙自然 为什么条条江河归大海?为什么春去冬又来?为什么月球围绕着地球,地球围绕着 太阳,几千年,几万年,几亿年来,依照某种规律旋转这、运行着,片刻不息?这,便 是宇宙,便是大自然。 2.“道”的内涵 “道”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最为博大精深的哲学概念,它体现了自然万物的本原 和运动变化的法则。简言之,易学旨在论一阴一阳之道。《周易》曰: “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情以至于 命。”其核心内容是讲宇宙万物变化的规律。“道”是物的自然法则,天地万物是由 “道”所产生的。 道教养生学以道教的宇宙生成理论为依据。《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 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道德经》又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道法自然”。道的规律仍为自然无为,必然要逆人欲之所为。 老子的“道法自然”的思想,乃是通过对社会矛盾的观察和思考提出来得的。无论 在政治或人生态度上,都主张自然无为,即依靠自己的力量,自发地达到生存和发展的 最佳状态。这种观念称为“生态智慧”。“是谓深根固抵,长生久视之道。” 这说明 人的生命活动要符合自然规律,“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二者不能 分离,得“道”即可长生,违“道”只能短寿。这是道家养生思想的根本观点。
• 道家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以“道”为世 道家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以“
清静无为: • 清静无为:
•
清静,在这里主要指的是心神宁静;无为指的是不轻举妄动。具体地说,就是《道德经》所说的“少私寡欲” 清静,在这里主要指的是心神宁静;无为指的是不轻举妄动。具体地说,就是《道德经》所说的“少私寡欲”。 这种清静无为以养神长寿的思想,一直为历代养生家所重视,浸透到养生学中养精神、调情志、气功导引、 这种清静无为以养神长寿的思想,一直为历代养生家所重视,浸透到养生学中养精神、调情志、气功导引、健 身功法等各方面。 身功法等各方面。
道法自然的名词解释
道法自然的名词解释
"道法自然"是道家哲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字面意思是“遵循自然规律”。
它强调了道家哲学的核心思想,即万物皆自然,人类应该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以达到道家所说的“无为而治”的境界。
具体来说,“道法自然”意味着人类应该以自然为师,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道家认为,自然是宇宙之本,万物之源,人类应该尊重和保护自然,以免破坏自然的平衡和和谐。
同时,“道法自然”也强调了人类应该通过无为而治的方式来治理国家,避免过度干预和破坏自然的平衡。
“道法自然”是道家哲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代表着人类应该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以达到道家所说的“无为而治”的境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法自然清静无为《道法自然清静无为》,是我今日要讲的主题。
这个话题不止我在讲,很多道长、社会上的有学之士,很多人都在讲,为什么?因为需要。
所谓“树欲静而风欲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有些东西总是在失去后才能体会到它的珍贵……“道”自然是永恒存在的,但我们得知“道”,正如洪流来临时一样,堵不如疏,为什么要“疏”?怎么去“疏”?洪流是不管不顾的出现的嘛?这些问题有些时候仔细的想想,自然也就能发觉其中的“道”理了。
洪流的出现是有天气因素的吧,是有地形因素的吧?怎么治理水患我们有大禹治水传下来的经验吧。
道就在其中,我们关注道,了解道,就能避免自身的许多厄难……或是提前规避,或是应对得当,甚至将危难消除于发生之前。
道正因为永恒存在,所以反而容易被人所忽略。
我不知道,有没有细心的听众注意到了我刚才提到的“知道”,“道理”和“自然”这些词汇。
道、自然,可以说是我们使用得十分普遍的词汇了吧。
我这样说的意思是什么呢?我是要告诉你们的是,其实我们一直在了解“道”和“自然”,普通的大众也一直在修“道”和保持“自然”,只是正因为大家一直在持道修身,所以反而忽略了。
人类需要呼吸,需要进食,需要睡眠……我们饿了会去找吃的,累了就不得不睡觉,这难道不是在保持自然吗?我们每天呼吸,不也是在持道吗?话又说回来,人生有几个人是追求劳苦一生的?不也在追求舒适自然吗?就算废寝忘食的工作,也会成为一种追求和享受。
尽管大多数人都不能接受(笑)。
所以说,持道修身真不是个问题,那问题在于哪里?问题在于我们有没有敬畏之心、有没有大道观。
我今天讲的是《道法自然清静无为》,可能你们要以为我跑题了,那我要告诉你们,我没有跑题。
因为我不想我在一通空谈之后,你们转头就忘记了。
我前面说的这么多,其实就是想要说,持道要有敬畏之心,持道要有大道观。
我们啊,不要修持点小道就自以为是,挥舞着乱砸乱撞的,当然,可能我会这样,希望你们不要被我砸到了(笑)。
为什么我这么强调敬畏心和大道观这两点呢?就是因为总有人误解“道法自然”、“清静无为”的本意。
大家遇到一些无可奈何的事,总会随口一句“随之自然”吧?什么是“自然”?一般人想到的都会是美丽的大自然,注意,这里我加了个形容词:“美丽的”。
为什么?因为我们都认为“自然”就是美丽的,是不是?那有没有不美丽的自然?我想,这个可能要留给大家回去思考了……我们说“随之自然”,那又是不是指让事件本身趋向……“美丽”,虽然不恰当,但我们这里就用“美丽”这词了吧(笑)。
我想,我们说“随之自然”,一般都是不确定事件本身的趋向才会说出这种话的比较多吧。
甚至有猜测其结局不“美丽”才这样说可能更多……看看,矛盾不?当然,这其实也没什么矛盾的。
自然:自,是指自己,然,就是指自己的本然状态。
展露自己的本然状态,不虚伪,不做作,这就是道之所法。
今天,我要讲的是“道法自然”,不是“道随自然”,这里有很大的区别,区别就在于一个是“法”,一个是“随”。
“随”大家都容易理解,我就不多说了,那么“法”要怎么来理解呢?法则?规律?法术?方法?传承?学习?效法?……“法”确实有很多内涵。
但我想你们分辨一下这些说法:比如:“道学习自然”、“道传承于自然”、“道存法于自然”、“道显法于自然”,又或说“道的法则就是他自己的本然状态”。
我是比较认可“道的法则就是他自己的本然状态”这种说法的。
要说“法”的意思是“学习”其实也没错,但这时候“道法自然”所说的“道”,我不认为是“大道”,如果解为我们修持的某种小道去效法大道的本然状态,那我倒觉得是比较恰当的。
当然,我今天所说都纯属个人见解,大家被我砸到了那就请多多原谅(抱拳,笑)。
“道法自然”,其实解为大道效法自己本然,也不是不可以,我们不是常说的要一日三省吗?这也算是效法自己的一种形式了吧。
所以,大道在阴阳运化过程中,才会不断地修正、平衡,应该也就是这么一回事了。
可能有人说我怎么回事了?说个“道法自然”还没个准的?(笑)那我得回答:是的,确实没个准。
要有个准的话,我想以后也没人说了。
地球是圆的,大家都知道了,那现在还有没有人会专门去开个演讲会去说:我告诉大家啊,地球是圆的……然后举好多好多的证据去说明?不会吧。
“道”本身就是不可言说的,但我们道祖老子,为了阐“道”,所以勉强给这不能言说的“道”,名之为“道”。
“道法自然”出自道祖老子传下来的《道德真经》。
道祖在第二十五章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名曰道。
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祖在此章的最后提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四句很好记。
“法”字如果是从这四句的前后贯通来说,解为效法是很自然的行为。
“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然。
”一般我们都是这样来理解这句话的吧?我们人之所以效法地,是因为地效法于天,天效法于道。
那“道法自然”,“自然”也就很“自然”的惯性解为“道效法于自然”了。
但我有一个想法:人效法地,因为地效法于天,而天又效法于道的。
这时候,道祖其实已经说到根子上了,为什么还要说一句“道法自然”,这句话的意思我觉得很有可能是想告诉我们:道的法则要么是道自己本然状态,要么……就有点复杂了。
这样子说吧,道是“自然”的,这样大家能够理解吧。
道的法则是“自然”的,这样大家可能也能够理解吧。
我现在说的“自然”,已经不止是“自己的本然”这个意思,这个你们可能就没有理解到了。
我现在说的“自然”说的更多的是指一种和谐的状态。
道的法则或说道的发展轨迹也好,他要维持一种和谐的状态。
这已经算是我对“道法自然”的第三种解析了吧。
我在这乱砸乱撞的,也怕没个轻重啊,所以啊,我就想着给你们多个选择,也是好的(笑)。
当然,实际上也是有其他原因的。
就是因为我今天讲的是“道法自然清静无为”。
“清静无为”,是一种心态、也是一种处世方式。
大可治国,小可养身,妙用无穷啊。
要说“清静无为”有什么用,那很简单,要罗列例子的话,估计说上几天都没有问题啊。
但怎么用,如何用?这才是关键啊。
当然,这里说的是“道”,大家能不能领悟“道”我不保证。
前面我也说了,道祖提出“道法自然”,是为了让人效法的,那“道”的“自然状态”又是什么样的呢?我可以告诉你们,很多很多……“道”值得我们效法的地方真的有太多了,但今天我们就只讲“清净无为”这一点。
之所以讲这点啊,自然有很多原因,但最主要嘛,自然是因为它的珍贵……当然,更多是因为现在的社会很需要……老实说,我现在的心情也是有点想迫彻地讲解,那可不够清净的(笑)……我不知道你们的心现在是不是能静下来,但看来我是不能够的了,但这不影响我讲的“清静无为”的原意,知道为什么吗?因为我不觉得“清静无为”是一萍静水,一无所动,无所作为的意思。
“清静无为”这四个字,明明是要让人清静、让人无为了,可我为什么要这么说呢?“无为”的意思,大家可能都比较了解:不妄为嘛!这里我就不多说,但说到“清静”,可能大家以为就是静心,止行了吧(笑)。
也不算错吧。
我想现在应该很流行相对论的吧,一个物体和另一个物体都在运动中,可能相对而言就是静止的。
这个其实也算是“静”吧。
为什么我要提到这个理论呢?前边我说过吧,“道法自然”有三种解析:第一种:道的法则就是他自己本然的状态;第二种:道效法自己的本然状态;第三种:道的运行是处于一种自然、和谐的状态的。
我提到的第一种解析,是处于体会、切合于“道”的角度提出的;第二种解析,则更多是为了让人自省,以纠正自己的道路而提出;至于第三种,则应该算是一种比较容易让人接受和理解的一种对照准则吧。
我的意思是,我的这三种解析不是独立或处于对立面的,他们更应该说是一个整体,是我对“道法自然”的一种成体系的理解和领悟。
说到这里,你们应该就可以发现,原来我之前乱砸乱撞所给你们的选择原来竟然是没有得选择了吧(笑)。
我们持道,自然要知道“道”是什么样子才是“真”的“道”吧,我这里用了一个“真”字,可能不恰当,但我们这次就先略过这个问题……所以在现在千万大道中找到大道的本然状态,用这个做标准来纠正我们的行为是很有必要的,但这个本然状态很不好理解,所以我用了第三种解析来说明:自然、和谐。
自然、和谐,这也可以说是我们效法天地和道的目标所在,而要做到这点,我们就得明白道的本质特点之一:也就是“清净无为”。
道的自然、和谐可以说是静态的,但也可以说是动态的,这点应该大家应该是可以理解吧。
我记得有一句话说:宇宙是永恒的运动、相对的静止,出自哪里我是记不得了。
但是用在这里倒是很恰当。
我们地球也在无时无刻的自转,宇宙也在无时无刻的生灭。
道有阴阳,也有动静。
我前面之所以提到相对论,就是想要告诉大家:“清净无为”,不是一种消极的静止行为。
“道”是“清净无为”的,但道却在清净无为中又“生育天地、运行日月、长养万物”。
矛盾吗?我们认真想一想那也就明白了,一点也不矛盾吧。
为什么说不矛盾呢?这就是我一开始提到的要有敬畏心和要有大道观念的原因。
持道有敬畏心,才会以道律己,有大道观念,才不会消极躲避,才是真正的达到自然、和谐之境。
“无为”,简单说也就是不妄为而不是不做为,所以”无为“我就不多说了。
我就多说说“清静”吧。
要知道,何谓清?何谓静?清是清楚,如水清澈透底一样;静是冷静,能客观地看待问题。
但看清楚了问题,人也够冷静了,可那杆称啊,它的标准在哪里?大道莫测啊,所以我们才要心怀敬畏,以道自省。
大道莫测,但我们却依然要有大道观,其实这和大局观的说法也差不多。
我想大家为人处事多少会有所束手束脚的时候吧,有些可能是出于无奈,有些则是出于自觉,这也算是所谓的潜规则了吧。
如果没有大道观,你做到了“清净无为”,实现了自然、和谐,但那也只会是小圈子的自然、和谐,这些小圈子越来越多,那他们之间又如何达成自然、和谐。
所以在没有讲“清静无为”之前,我要提持道要有敬畏心和大道观的原因也就在此。
“清静无为”,不是让我们看清人间百态后隐遁山林;也不是让我们自守清静地,对周遭不管不顾;更不是让我们用一颗客观的心看待人世间,而自身傲然居于其上;那也不是让我们逃避人世的种种纷扰,顾虑重重而不敢施为。
当然,我不希望因为我刚才的这翻话,而对大家造成什么不好的影响。
只是想让大家对我接下来所说的话能有一个更好的理解和思考的角度而己。
“清静无为”,自然是让我们保持清静心,让我们在持道处世中保持一种冷静的状态,看清事态,以更好地把握事情的发展规律,这样自然也就不会妄为了。
很简单的解析吧。
如果我之前就这么说的话,可能现在你们也就认为就这么回事,谁不知道呢?是不是?可我不希望大家就这么以为我讲的“清净无为”是人世间层次的“清净无为”,所以我一直强调要有敬畏心和大道观,就是希望引导大家能更好地思考和审视“大道的清静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