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DVT专家共识
下肢D V T专家共识 Revised final draft November 26, 20205天前摘自:中华医学杂志.2018.98(23):1813-1821.制定者: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介入学组中国静脉介入联盟发布日期:2018-06-19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血液在下肢深静脉内异常凝结引起的疾病。
因血液回流受阻,患者出现下肢肿胀、疼痛、功能障碍,血栓脱落可引起肺动脉栓塞(PE),导致气体交换障碍、肺动脉高压、右心功能不全,严重者出现呼吸困难、休克甚至死亡。
DVT 和PE统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TE)。
由于DVT后PE的发生率较髙,或PE的栓子大都来源于DVT,所以DVT和PE可视为VTE的不同阶段或过程。
DVT如在急性期未得到有效治疗,血栓机化,常遗留静脉功能不全,称为血栓后综合征(PTS),PE如未及时溶解,则可影响肺动脉血流,导致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髙压(CTEPH)。
一、DVT的临床分型1.按部位分:(1)周围型:腘静脉及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
(2)中央型:髂股静脉血栓形成。
(3)混合型: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2.按严重程度分:(1)常见型DVT。
(2)重症DVT,包括股青肿(下肢深静脉严重淤血)和股白肿(伴有下肢动脉持续痉挛)。
二、DVT的临床分期按发病时间分为:(1)急性期:发病后14d以内。
(2)亚急性期:发病15~30d之间。
(3)慢性期:发病30d以后。
(4)后遗症期:出现PTS症状。
(5)慢性期或后遗症期急性发作:在慢性期或后遗症期基础上DVT再次急性发作。
1960年Greenfield开始在X线透视下采用静脉切开后导管抽吸血栓,1984年Sniderman等首次报道用经皮穿刺导管抽吸技术即介入治疗血管腔内血栓形成。
目前,在抗凝治疗的基础上,介入治疗DVT的主要方法有:经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CDT)、经皮机械性血栓清除术(PMT)、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及支架(stent)植入术。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概述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临床上常见的周围血管 疾病,随着人口老龄化及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本病 的发病率呈逐步上升的趋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 指血液在深静脉系统内不正常凝结,堵塞管腔,导致 静脉回流障碍的一种疾病。
一病因
血管内膜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是血栓形成 的三要素。
1、病室安全、整洁、减少不良刺激,使患者保持良 应用期间应注意肢端皮肤色泽及肢体肿胀情况。
病变静脉内直接用药可以使药物直接作用于血栓。 症状与血栓形成的时间一致。
肺栓塞典型症状好:呼的吸困难精、胸神痛、状咳、态咳血,。 有利于气血运行及疾病的康复。
膝关节屈曲15度,使髂股静脉呈松弛不受压状态,并可缓解腘静脉牵拉,避免膝下垫枕,以免影响小腿静脉回流。
周围型:也称小腿静脉丛血栓形成。血的周围血管疾病,随着人口老龄化及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本病的发病率呈逐步上升的趋势
。
血栓局限,多数症状较轻,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小腿疼 病变静脉内直接用药可以使药物直接作用于血栓。
急性期患者应绝对卧床10-14天,患肢抬高,高于心脏水平20-30cm,以防栓子脱落引起肺栓塞。
五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二、平卧位疗法护理 三、用药护理 四、肿消散外敷的护理 五、肺栓塞的观察 六、出血并发症的观察 七、弹力袜和弹力绷带的应用
(一)一般护理 制品,多食纤维素丰富食物,必要时用开塞露,芦荟胶囊等,避免因排便困难引起腹压增高,影响静脉回流。
下肢DVT多见于左侧且混合型较多,男性略多于女性,下肢肿胀、疼痛和浅静脉怒张是下肢DVT的三大主要表现。 左侧多见,表现为臀部以下肿胀,下肢腹股沟及患侧腹壁浅静脉怒张,皮肤温度升高,深静脉走向压痛。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溶栓、抗凝、等药物治疗。
深静脉血栓的预防
深静脉血栓的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它主要包括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是仅次于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第三大常见血管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一、什么是深静脉血栓?是指血液在深静脉系统内由液态转化为固态转化,阻塞血液回流且引起静脉壁炎症改变,多发于下腔静脉,又以左下肢最常见,男性略多于女性。
深静脉血栓脱落可引起肺动脉栓塞(PE), 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合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TE)。
二、深静脉血栓的发病原因有哪些?1)静脉血流滞缓:这是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最主要的机理,以左下肢最常见。
2)静脉壁损伤:常见的损伤因素包括①静脉注射各种刺激性溶液和高渗融通溶液,导致静脉炎和静脉血栓形成;②静脉局部挫伤、撕裂伤、骨折碎片创伤。
③股骨颈骨折损伤股总静脉,盆骨骨折和盆腔手术损伤髂静脉或分支,均可并发髂骨静脉血栓形成。
3)血液高凝状态:各种大型手术是引起血液高凝状态的最常见原因,受伤或者严重脱水、长期口服避孕药、大剂量使用止血药和脱水剂,也可增加血液的凝固性。
此外,蛋白S、蛋白C。
抗凝血酶缺乏等先天性疾病易引起血液高凝的重要原因。
以上种种因素中任何一个单一因素往往都不足以致病,常常是两个或三个因素的综合作用造成深静脉血栓形成。
其中高凝状态是最重要的因素。
三、危险因素有哪些:(一)年龄(二)手术(三)激素(四)肿瘤(五)制动卧床72小时及以上(六)心脏病(七)脱水或菌血症(血液高凝状态相关)(八)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九)肺部疾病(十)DVT、PE和静脉疾病病史(十一)肥胖(十二)药物治疗(十三)静脉曲张(十四)旅行(十五)遗传因素(十六)吸烟(十七)妊娠或产后(十八)其他因素四、临床分期急性期静脉血栓形成:发病后14天以内亚急性期静脉血栓形成:发病第15-30天(1个月)慢性期静脉血栓形成:发病已超过30天早期包括急性和亚急性期静脉血栓五、临床分型1.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上、下腔静脉血栓形成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5%发生在上肢静脉,90%以上的血栓形成发生在下腔静脉、盆部、下肢的静脉。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疗
五 治疗
6、下腔静脉滤器(IVCF)置入术: • IVCF回收指征:通过临床各种检查与评估,DVT消失或血 栓已机化脱落风险较小,D-二聚体值正常或持续下降;患 者由于获得持续适当的治疗或预防,或临床情况改变而使 有临床意义PE的风险降到可接受程度;预计患者不会因基 本治疗中断、临床治疗改变或临床情况变化而恢复PE高 风险状态;患者年轻或预期寿命足够长,可以从滤器的回收 中获益。
四 诊断
4、影像学检查: • ①多普勒超声检查:准确地显示静脉结构、血栓部位及形态、 静脉管腔阻塞程度、血管周围组织等,还可提供血流动力学 信息,是急性下肢DVT首选诊断方法。对近端股、腘静脉 急性下肢DVT敏感度可达96.5%,对于非闭塞性或者孤立 小腿DVT敏感性较低。
四 诊断
4、影像学检查: • ②CTV:征象包括血管腔内充盈缺损,重建图像管腔狭窄、 变细或中断。还可检查腹部、盆腔,了解髂静脉或者下腔静 脉阻塞原因。不足之处在于使用造影剂。 • ③MRI、MRV:MRV可无造影剂使用,近心端大血管如腔 静脉、股静脉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远心端小血管有限。
五 治疗
2、抗凝治疗: • ②低分子肝素:出血不良反应较少,按体重给药,每次100 U/kg,1次/12h皮下注射。经肾脏代谢,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五 治疗
2、抗凝治疗: • ③华法林: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需定期监测凝血功能 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治疗剂量范围窄、个体差异大、 药效受多种食物和药物影响。初始应与低分子肝素联用, 剂量2.5~6.0mg/d,3d后测INR,INR稳定在2~3之间 并持续24h后停用低分子肝素。孕妇禁用华法林,但哺乳妇 女可用。使用期间严重出血时立即停用并缓慢静脉注射维 生素 K1(10 mg),必要时输凝血因子,随时监测INR。
下肢深静脉血栓
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随着血栓机化及再 通过程的进展,静脉回流障碍的症状逐渐 减轻,因而深静脉瓣膜破坏造成的静脉逆 流症状逐渐加重,后遗深静脉血栓形成后 综合征,处理方法根据病变类型而异。
闭塞为主者,以前述非手术疗法为主。 髂、股静脉闭塞而股静脉通畅者,在病情稳定后 可作耻骨上大隐静脉交叉转流术,使患肢远侧的高 压静脉血,通过转流的大隐静脉向健侧股静脉回流。 局限于股静脉阻塞者,可作同侧大隐静脉股----腘 (胫)静脉旁路术。 已完全再通者,因深静脉瓣膜破坏,静脉逆流 已成为主要病变,可采用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关闭不 全的手术治疗方案:1.股浅静脉腔内瓣膜成形术 2.股 浅静脉腔外瓣膜成形术 3.股静脉壁环形缩窄术 4.带 瓣膜静脉段移植术 5.半腱肌--股二头肌袢腘静脉瓣膜 代替术。
非手术治疗并发症
一旦出现出血并发症,除了停药外,应采用硫酸鱼精蛋白对抗肝素、 维生素K1对抗华法林; 使用10%6-氨基己酸、纤维蛋白原制剂或输新鲜血,对抗纤溶治疗 引起的出血。
手术疗法
1.取栓术
2.经导管直接溶栓术(CDT)
1.取栓术(thrombectomy)
最常用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尤其是髂--股静脉 血栓形成的早期病例。研究发现:发病后3天内, 血栓与静脉内腔面尚无明显粘连,超过5天则粘连 明显,因此取栓术的时机应在发病后3~5天内。对 于病情继续加重,或已出现股青肿,即使病期较 长,也可施以手术取栓力求挽救肢体。手术方法 主要是采用Fogarty导管取栓术,术后辅用抗凝、 祛聚疗法2个月,防止再发。
并发症和后遗症
深静脉血栓如脱落进入肺动脉,可引起肺栓塞。 大块肺栓塞可以致死,小的局限性肺栓塞的临床 表现常缺乏特异性。 典型临床表现有呼吸困难、胸痛、咯血、低血 压和低氧血症等,严重者发病急骤,可迅速处于 晕厥状态,出现寒战、出汗、苍白或发绀,血压 明显降低等。
下肢静脉血栓
病因及分型(一)静脉壁损伤:注射、刺激性药物、肿瘤(二)静脉血液滞缓:长期卧床、术中、后、肢体固定(三)血液高凝状态:妊娠、产后、术后、感染、避孕药。
(四)年龄、吸烟、感染、高血脂、遗传等因素静脉血流滞缓和血液高凝状态是两个主要原因。
单一因素尚不能独立致病,常常是两个或3个因素的综合作用造成深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静脉血栓按部位可分为:1、周围型指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形成2、中央型指髂股静脉血栓形成3、混合型指全下肢深静脉及其肌肉静脉丛内均有血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些病例起源于小腿静脉,另有些病例起源于股静脉、髂静脉。
临床表现患侧下肢肿胀、疼痛及浅静脉怒张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三大主要临床表现,某些严重的病例还可表现为股青肿、股白肿。
下肢深静脉血栓最严重的并发症是血栓脱落导致肺梗塞,严重者可导致猝死,但其发生率并不高辅助检查1、静脉造影是目前诊断下肢静脉血栓的标准2、磁共振静脉成像3、CT4、超声多普勒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手术治疗是通过导管将溶栓药物直接灌注血栓内的一种技术,还同时可通过导管等器械进行抽吸及清除血栓,也就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患肢血液回流,从而保护了静脉瓣的功能并有效地预防了肺梗死的发生,目前逐渐成为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治疗手段护理要点术前护理1、心理护理:术前患者及其家属心情极为复杂,担心术中会有意外,手术不成功,术中有痛苦。
尤其是对介入溶栓法缺乏了解,对接受介入治疗信心不足。
因此,护士应深入病房,详细向患者介绍该治疗方法的优点,适应症,术中、术后的配合以及注意事项等。
介绍手术医生的技术水平,介绍术中应用的先进仪器设备。
针对患者所担心的问题给予科学的通俗易懂的解答,消除其紧张、恐惧心理,树立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将科室同类病例介绍给患者,取得患者的信任与合作。
2、术前准备:术前常规检查心电图、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备皮,造影剂及抗生素试敏。
患者术前4h禁食水,术前晚肌内注射地西泮10mg。
3、导管室护士准备好术中所需器械药品、抢救用药,做好导管室消毒.术后护理1、记录患者手术结束时间,3h撤掉压迫止血的沙袋,嘱患者穿刺部位肢体平伸6h,卧床12h。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规范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规范一、概述DV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LEDVT)是血液在下肢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引起的疾病,血液回流受阻,出现下肢肿胀、疼痛、功能障碍。
血栓脱落可引起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
T和PE合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
LEDVT如在早期未得到有效治疗,血栓机化,常遗留静脉功能不全,称为血栓后综合征(Postthrombosis Syndrome,PTS)。
(一)LEDVT的病理分型1、周围型:股浅静脉下段以下的深静脉血栓形成;2、中央型:髂股静脉血栓形成;3、混合型: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重症LEDVT:1、股青肿:下肢深静脉严重淤血;2、股白肿:伴动脉痉挛持续存在。
(二)LEDVT的临床分期1、早期:(1)急性期:发病后7天以内;(2)亚急性期:发病第8天至30天;2、慢性期:发病30天以后;3、后遗症期:出现PTS症状;4、慢性期或后遗症期急性发作。
1960年Greenfield开始在X线透视下采用静脉切开后导管抽吸血栓。
1984年Sniderman开始用经皮穿刺导管抽吸术,成为介入治疗血管腔内血栓形成的首创。
目前,介入治疗LEDVT的方法主要有:介入性溶栓治疗,介入性血栓清除术,深静脉腔内成形及支架植入术。
对LEDVT实施介入治疗宜从安全性、时效性、综合性和长期性等四方面考虑。
①安全性:在对长段急性血栓作介入治疗前置入腔静脉滤器可有效预防肺动脉栓塞。
采用机械性血栓清除、介入性药物溶栓,可明显降低抗凝剂和溶栓剂的用量,减少内脏出血并发症。
②时效性:急性LEDVT一旦明确诊断,宜尽快作介入处理,以缩短病程,提高管腔完全再通比率,避免或减少静脉瓣膜粘连,降低瓣膜功能不全、血栓复发的发生率,尽量阻止病程进入慢性期和后遗症期。
③综合性:常采用几种介入方法综合治疗深静脉血栓,如对急性血栓在介入性药物溶栓的基础上,可采用导管抽吸、机械消融等介入性血栓清除;对伴有髂静脉受压综合征或伴有髂静脉闭塞的LEDVT者,可结合使用PTA和支架植入术,以迅速恢复血流,提高介入治疗的疗效。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www.thmemgallery
www.thmemgallery
6
www.thmemgallery
预防 75%-90%的肺血栓来源于下肢、盆腔 和下腔静脉 DVT是源,PE是果没有DVT很少发生 PE 预防PE的根本在于对DVT的防治,应 视为同一疾病过程的两种表现 预防DVT就是预防PE
霍曼式征( Homans):即直腿伸踝试验。 2.周围型: 即小腿肌肉静脉丛。因血栓局限,多数症状
较轻,经治疗多数可消融,也可自溶。少数未治疗或治疗 Neuhof征: 疼痛。 不当,可发展为混合型。症状与血栓形成时间一致。临床 提示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 压迫腓肠肌,小腿肌肉深部疼痛。 特点为:突然出现小腿剧痛,患足不能着地踏平,行走时 症状加重,小腿肿胀且有深压痛,做踝关节过度背屈试验 可导致小腿剧痛(Homans征及Neuhof征阳性)。
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DVT 发生率可达40%60%, 41%-85%。 在急性阶段由于血栓脱落所引发的肺梗死是临 床猝死的常见原因之一。 45% ~50% 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肺动脉栓 塞,未经治疗的肺栓塞患者病死率高达25%-30%, 而经诊治的患者病死率可降至10%以下。
病因
容易引起DVT的致病因素
六、抗凝的预防及处理 1.因手术创伤大, 术后一般不用止血剂而用抗 凝剂 ,在抗凝治疗期间最常见并发症为出血, 要 注意调控补液速度,监测凝血酶原时间、血常规等 指标,注意观察有无牙龈、鼻、手术切口、泌尿 系统、消化道、注射部位出血情况。
2.紧急处理出血: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 包括立即停用抗凝药物,及时使用止血药物,正 确运用拮抗剂,如鱼精蛋白作为肝素的拮抗剂, VK1作为华法林的拮抗剂,必要时给予输新鲜血 。
深静脉血栓的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有哪些?一.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什么是下肢静脉血栓?下肢静脉血栓(Lower Extremity Venous Thrombosis)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主要指在下肢深静脉内形成的血栓。
在生理上,深静脉负责将血液从下肢输送回心脏,但当血液在深静脉内凝结成块时,就会形成血栓。
这种血栓可以导致深静脉阻塞,从而降低血液循环速度,引发下肢肿胀、疼痛、瘙痒、皮肤发红等症状。
而当这些血栓脱落并进入肺部,就会引起肺栓塞,这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可能会危及生命。
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病原因很多,最常见的则包括长时间静止不动、卧床不起、手术后、受伤、抽烟、服用避孕药等情况。
因此,了解下肢静脉血栓的原因和预防措施非常重要。
二.下肢静脉血栓是由哪些原因引起的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它的发生原因可能与多种因素相关。
以下是一些可能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
1.缺乏运动:缺乏运动是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如长期久坐、躺着、行走、站立时间过长等,都会导致下肢的血液循环逐渐变差,髋关节以下肌腱组织的肌肉收缩减慢,这会导致血液在静脉内积聚,从而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2.龋齿:研究表明,牙齿不好的人往往容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此现象可能是由于感染所致。
因此,建议每年都要进行牙齿检查和保养,保证口腔健康。
3.遗传风险: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也可能是一种遗传性疾病。
如果您有家族病史,那么您可能更容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4.药物不当使用:一些药物被发现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之间有一定的关联,如口服避孕药、雌激素替代治疗、某些化学药物等。
5.肥胖:肥胖也是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之一。
由于过度肥胖会增加下肢的压力和负担,这意味着长度上的静脉更应该移动血液。
如果长度变长,则静脉可能会将血液慢慢流向小腿。
6.脱水:脱水也可以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因为脱水会导致血液浓缩,血液流体的黏度变高,血液流动性变差,从而增加血栓形成风险。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第2版)
诊断
进一步诊断需要客观检查
诊断
(3)CT静脉造影(CTV):CTV由Loud等于1998年首 先提出,可以同时获得PTE及DVT的情况,在进 行CTPA的同时不需另外添加造影剂,使下肢静 脉、盆腔静脉及下腔静脉迅速显影。 (4)MR静脉造影(MRV):无创,同时显示双下肢静 脉,确定盆腔和下腔静脉的血栓。对有症状的 急性DVT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达90%~100%。 MR在检出盆腔和上肢深静脉血栓方面有优势。
(1)溶栓药物:尿激酶最为常用,对急性期血栓 起效快,溶栓效果好,过敏反应少;常见的不良反 应是出血;治疗剂量无统一标准,一般首次剂量为 4000 U/kg,30 min内静脉推注;维持剂量为 60~120万U/d,持续48~72 h,必要时持 续5~7 d。重组链激酶,溶栓效果较好,但过敏 反应多,出血发生率高。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 活剂,溶栓效果好,出血发生率低,可重复使用。
(二)长期治疗
1.抗凝治疗 (1)抗凝的药物及强度:维生素K拮抗剂(如华法 林)、直接Ⅹa因子抑制剂(如利伐沙班)等对预防 复发有效。低标准强度治疗(INR 1.5~1.9)效 果有限,而且不能减少出血的发生率。高标准强 度治疗(INR 3.1~4.0)并不能提供更好的抗血 栓治疗效果,相反出血的风险增加。 推荐:如果使用维生素K拮抗剂,治疗过程中应 使INR维持在2.0~3.0,需定期监测。
(2)低分子肝素:出血性副作用少,HIT发生率 低于普通肝素,使用时大多数患者无需监测凝血 功能。临床按体重给药,每次100 U/kg,每 12小时1次,皮下注射,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2012指南)2.5.2. In patients with acute DVT of the leg treated with LMWH, we suggest once- over twicedaily administration (Grade 2C) .(一日 一次优于一日两次。) 备注:每日一次的 剂量等于每日两次剂量的总和, 避免一次ih。
深静脉血栓护理常规
深静脉血栓护理常规第九节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常规定义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
全身主干静脉均可发病,以下肢静脉多见;若未予及时治疗将造成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影响生活和工作,甚至致残。
病因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是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其中血液高凝状态是最重要的因素。
主要见于妊娠、产后、术后、创伤、肿瘤等情况。
病理生理典型的血栓包括:头部为白血栓,颈部为混合性血栓,尾部为红色血栓。
血栓形成后可向主干静脉近端和远端滋长蔓延;随后,可在纤溶酶的作用下溶解消散,或血栓与静脉壁粘连并逐渐机化;最终形成边缘毛糙、管径粗细不一的再通静脉。
同时因静脉瓣膜的破坏,造成继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临床表现1.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1腋静脉血栓:主要表现前臂和手部肿胀,胀痛,手指活动受限。
1.2腋-锁骨下静脉血栓:整个上肢肿胀,伴有上臂、肩部、锁骨上和患侧前胸臂等部位的浅静脉的扩张。
2.上、下腔静脉血栓形成2.1上腔静脉血栓:面颈部和眼睑肿胀、球结膜充血水肿;颈部、胸壁和肩部浅静脉扩张,伴有头痛、头胀及其他神经系统和原发疾病的症状。
常见于纵膈器官和恶性肿瘤。
2.2下腔静脉血栓:表现为双下肢深静脉回流障碍和躯干的浅静脉扩张。
主要由于下腔静脉血栓向上蔓延所致。
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3.1中央型:血栓发生于髂-股静脉,左侧多于右侧,表现患侧髂窝、股三角区有疼痛和压痛,浅静脉扩张,下肢肿胀明显,皮温及体温上升。
3.2周围型:包括股静脉及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
前者表现为大腿肿痛而下肢肿胀不严重;后者小腿剧痛,患足不能着地和踏平,行走时症状加重,小腿肿胀且有深压痛,距小腿关节过度背屈试验时小腿剧痛(Homans征阳性)。
3.3混合型:为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主要表现全下肢明显肿胀,剧痛、苍白和压痛,常有体温升高和脉率加速。
辅助检查:超声多普勒检查、静脉造影、放射性核素检查。
处理原则1.非手术治疗1.1一般处理:卧床休息,抬高患肢,适当应用利尿剂以减轻肢体水肿。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规范的专家共识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规范的专家共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血液在下肢深静脉内异常凝结引起的疾病。
患者因血液回流受阻,出现下肢肿胀、疼痛、功能障碍,血栓脱落可引起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导致气体交换障碍、肺动脉高压、右心功能不全,严重者出现呼吸困难、休克甚至死亡。
DVT和PE统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1-2]。
由于DVT后PE发生率较高,或PE栓子大都来源于DVT,DVT和PE可视为VTE的不同阶段或过程。
DVT 如在急性期未得到有效治疗,血栓会机化,常遗留静脉功能不全,称为血栓后综合征(postthrombosis syndrome,PTS)[3-4];PE如未及时溶解,则可影响肺动脉血流,导致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hronic thromboembol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CTEPH)。
1 下肢DVT临床分型和分期1.1 下肢DVT临床分型按部位分[5]:①周围型——腘静脉和小腿DVT;②中央型——髂股静脉血栓形成;③混合型——全下肢DVT。
按严重程度分[6]:①常见型DVT;②重症DVT,包括股青肿(下肢深静脉严重淤血)和股白肿(伴有下肢动脉持续痉挛)。
1.2 下肢DVT临床分期按发病时间分为:①急性期——发病后14 d以内;②亚急性期——发病15~30 d;③慢性期——发病30 d以后;④后遗症期——出现PTS症状;⑤慢性期或后遗症期急性发作——在慢性期或后遗症期基础上DVT 再次急性发作。
1960年,Greenfield开始在X线透视下应用静脉切开后导管抽吸血栓;1984年,Sniderman等[7]首次报道采用经皮穿刺导管抽吸技术,即介入方法治疗血管腔内血栓形成。
目前在抗凝治疗基础上,介入治疗DVT的主要方法有:经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catheter directed thrombolysis,CDT)、经皮机械性血栓清除术(percutaneousmechanical thrombectomy,PMT)、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intraluminal angioplasty,PTA)及支架植入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常规
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常规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常规一、病因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深静脉不正常的凝结,好发于下肢。
在欧美是一种比拟常见的疾病,在我国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本病在急性阶段不能得到及时诊断和处理,一些血栓可能会脱落,造成患者的肺,脑等重要脏器的栓塞而导致死亡。
另一些患者不能幸免慢性血栓形成后遗症的发生,造成长期病痛,影响生活和工作能力二、定义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
致病因素有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和高凝状态三大因素。
三、临床表现 1、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周围型〕〔1〕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是原发于小腿肌肉静脉丛的血栓形成,常见于手术后、长期卧床和外伤所引起。
因病变范围小,未累及下肢主干静脉,病症表现往往不明显,病人仅有轻微小腿胀痛、肿胀。
〔2〕腘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腘静脉及其以下主干静脉的血栓形成,临床上并不少见。
无任何发病诱因,病人突然出现小腿剧烈胀痛,难以忍受不能行走;小腿广泛肿胀,紧硬饱满,呈弥漫光亮,压痛明显,拒按,手不可触及。
全身反响不明显,可有低热。
2、髂股静脉血栓形成〔中央型〕发病急剧,突然发生髂凹部、大腿内侧〔股三角区〕明显胀痛,或下肢广泛性胀痛,随后迅速出现整个下肢广泛性明显肿胀、粗肿,同时伴有下肢浅静脉怒张、曲张;由于皮肤毛细血管〔细小静脉〕扩张,皮肤上出现广泛蓝色微细的网络〔网络瘀血〕。
因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在股三角区常可扪及股静脉呈硬索条状,有压痛。
整个下肢饱满紧韧感,尤其是小腿更明显,压痛。
血栓向远侧逆行扩展而累及全下肢,发生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病人有轻度全身反响,发热不超过38.5℃。
3、股青肿的病症股青肿是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混合型〕的严重类型,整个下肢深静脉系统广泛血栓形成而完全阻塞,下肢静脉血液回流严重障碍,同时引起肢体动脉痉挛,出现下肢血液循环障碍〔肢体瘀血和缺血同时并存〕。
但临床上很罕见。
股青肿发病急骤,患肢剧烈胀痛,整个下肢广泛性严重肿胀,呈青紫色,伴有瘀斑、水泡、肢体发凉,股动脉搏动减弱,足背动脉和胫后动脉消失。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怎么回事?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怎么回事?*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理病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因*一、发病原因经典的Virchow理论认为:血管壁损伤、血流异常和血液成分改变是引起静脉血栓的3个主要因素。
目前,分子水平的研究成果对这一理论有了新的认识。
静脉正常的内皮细胞能分泌一系列抗凝物质,如前列腺素I2(PGI2,前列腺环素)、抗凝血酶辅助因子、血栓调节素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化剂(t-PA)等。
但在某些情况下,静脉内皮层可从抗凝状态转化为前凝血状态,内皮细胞产生组织因子、von Willebrand因子和纤维连结蛋白等,内皮层通透性增加,并可见到白细胞黏附于内皮细胞表面,而内皮细胞原有的抗凝功能受到抑制。
炎性细胞对血栓形成起着触发和增强作用,其分泌的白介素-1(IL-1)和肿瘤坏死因子(TNF)能促使纤维蛋白原沉积,并抑制纤溶;TNF可抑制内皮细胞血栓调节素的表达,使内皮细胞从抗凝状态转化为前凝血状态。
许多静脉血栓起源于血流缓慢的部位,如小腿腓肠肌静脉丛、静脉瓣袋等,临床上发现肢体制动或长期卧床的患者容易形成静脉血栓,这些都提示血流缓慢是血栓形成的因素之一。
与脉冲型血流相比,静态的流线型血流容易在静脉瓣袋底部造成严重的低氧状态,缺氧使内皮细胞吸引白细胞黏附并释放细胞因子,继而损伤静脉内皮层。
血流淤滞造成活化的凝血因子积聚,并不断消耗抗凝物质,凝血-抗凝平衡被打破,从而导致静脉血栓形成。
因此血流淤滞是血栓形成的又一因素。
血液中活化的凝血因子在血栓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被激活的凝血因子沿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激活凝血酶原,使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最终形成血栓。
如没有活化的凝血因子,即使存在血流淤滞和血管损伤,血栓仍不会形成。
同样单有活化的凝血因子,也无法形成血栓,活化的凝血因子很快会被机体清除。
因此静脉血栓是在多因素作用下形成的,而血液成分的改变是血栓形成的最重要因素。
下肢深静脉血栓
深静脉血栓形成日期:2006-10-25 16:52:36【关闭窗口】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较常见的四肢血管疾病,近年来,本病的发病率在逐年增加。
据报道,美国每年有25万~50万人患深静脉血栓性疾病;英国患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者占人口的0.5%,其中大部分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后遗症。
国内深静脉血栓形成也呈逐年增多。
自19世纪Virchow首先提出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血液高凝、血流滞缓和管壁损伤)以来,经近百年的验证,已被医学界所公认。
本病好发于下肢,血栓形成后,血栓远端静脉高压,从而引起肢体肿胀、疼痛及浅静脉扩张或曲张等临床表现。
严重者还可以影响动脉供血,并使静脉瓣膜受损,遗留永久性的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影响生存质量。
本病属于中医“股肿”、“脉痹”、“淤血”、“淤血流注”、“肿胀”等范畴。
中医对深静脉血栓形成认识久远。
《千金备急要方》中说:“久劳、热气盛、为湿热所折,气结筋中”。
“气血淤滞则痛,脉道阻塞则肿,久淤而生热。
”《血证论》则认为“淤血流注,四肢疼痛肿胀,宜化去淤血,消利肿胀。
”又说:“有淤血肿痛者,宜消淤血”,“淤血消散,则痛肿自除。
”这说明中医学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有详细的了解。
并提出了重要的治疗方法。
对后世对本病的临床治疗有重大的影响。
病因自19世纪中期(1846~1856年),魏尔啸(Virchow)首先提出了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血液高凝、血流滞缓和血管壁损伤)以来,就开始了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病因的探讨,经近百年的临床及多种先进检测手段的验证,已普遍被公认。
有许多学者还提出了一些可能与本病有关的因素。
(一)静脉血流滞缓在大多数DVT的病例中,血栓形成的发展是多种因素促成的,但静脉血流滞缓几乎总是牵涉其中。
因此,静脉血流滞缓,在深静脉血栓形成上起着关键性作用。
手术过程中的长时间仰卧,肢体制动或偏瘫卧床,或长途乘车,或长久的下蹲位等。
均可引起静脉血流滞缓,一直被认为是引起DVT的因素。
深静脉血栓知识及预防措施
(3)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混合型):临床上最常见。临床表现可为前两者表现的相加,患肢整个静脉系统几乎全部处于阻塞状态,疼痛剧烈,整个肢体明显肿胀,皮肤紧张、发亮、发绀,称为股青肿。全身反应明显,体温常达39℃以上,神志淡漠,有时有休克表现。
4、保持大便通畅,因80%DVT发生在左下肢,与乙状结肠宿便有关。
5、保持心情舒畅,手术后心情不佳,可引起交感、迷走神经功能紊乱,血管舒缩功能失调。
6、鼓励患者深呼吸或有效咳嗽,以加速血液回流。
二、防止静脉内膜损伤:
1、提高静脉穿刺技能,穿刺时尽量缩短扎止血带的时间,减轻对局部和远段血管的损害。
2、减少和避免下肢静脉的穿刺,因为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是上肢的3倍,一般情况下,没有上肢损伤,不在下肢穿刺。
1.病情观察:密切观察患肢疼痛的部位、持续时间、性质、程度,皮温、皮肤颜色、动脉搏动及肢体感觉等,并每日进行测量、记录、比较。
2.体位与活动①卧床休息1~2周,禁止热敷、按摩,避免活动幅度过大,避免用力排便,以免血栓脱落;②休息时患肢高于心脏平面20~30cm,改善静脉回流,减轻水肿和疼痛。③下床活动时,穿医用弹力袜或用弹力带,使用时间因栓塞部位而异,周围型血栓形成使用2周,中央型血栓形成,可用3~6个月。
4.
5.术后鼓励患者尽早在床上进行患肢的活动,以加强肌肉收缩,提高血流速度,并减少血栓再次形成的几率。
6.术后1个月应到院复查,明确是否有复发的征象。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措施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
1、血流缓慢瘀滞
(1)由于患者手术中长时间仰卧,加之手术时制动状态或手术后卧床,活动明显减少,失去肌泵的作用,血流缓慢,易使静脉血流瘀滞在髂股静脉瓣及小腿肌肉的静脉丛内。
(2)麻醉导致周围静脉扩张,尤其是硬膜外麻醉使下肢肌肉完全麻醉,小腿静脉丛壁处于松弛状态,同样可致静脉丛内淤血。
(3)术后伤口疼痛,不能及早配合功能锻炼,患肢肿胀,使血流缓慢,循环不畅易诱发DVT。
(4)久坐、长途飞行(DVT也被叫做经济舱综合症,因为经济舱座位狭小,旅客长时间不能自由活动)、久卧、房颤,有中风或心梗或心衰病史、肥胖或者怀孕等情况。
2、血液黏稠度增高
(1)患者手术前、术中、术后长时间禁饮食,手术中创伤大,失血失液多,术后因为麻醉及切口疼痛影响正常进食,如果此时补液不充足,患者就会发生不同程度脱水,致使血液黏稠度增加。
(2)手术外伤、烧伤、心肌梗死、输血都会激活内、外凝血酶原系统,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3)术中、术后大量止血药物的应用,使血液的粘滞度改变,导致血液凝固性增高。
(4)血液的高凝状态,比如创伤、大手术、分娩、肿瘤、服用避孕药、吸烟、遗传的凝血功能异常等情况。
3、血管壁损伤
(1)机械损伤如静脉穿刺,手术损伤血管,长时间止血带捆扎。
化学损伤如输注各种刺激性强的高渗溶液(如七叶皂苷钠,甘露醇注射液)。
(2)骨科人工置换手术创伤大,手术操作和骨水泥产生热能打击均可构成对静脉血管壁的广泛损伤,特别是股动静脉。
因血管壁的损伤而暴露内膜下胶原纤维,会导致血小板附着释放出组织活酶,激活内外凝血酶原系统,从而发生静脉血栓形成。
深静脉血栓的围手术期护理
静脉壁损伤时,内膜下层及胶原蛋白裸露, 可激活血小板释放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 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若同时存在血流缓慢 和高凝状态,可使血小板和白细胞容易聚集 和粘附,沉积在内膜上并形成血栓。
手术中脊髓麻醉或全身麻醉导致周围静脉扩张,静脉流 速减慢;
手术中由于麻醉作用致使下肢侧多2~3倍。这可能是由
于左侧髂
总静脉的行径较长,部分左髂部总静脉腔受右髂总动脉压迫的缘故。偶尔也
可能由于左髂总静脉与下腔静脉交界处存在先天性网状畸形。
多普勒超声检查 静脉造影术 放射性核素检查
1.多见于产后、盆腔术后、外伤、晚期癌肿、昏 迷或长期卧床的患者。
在静脉血栓形成的急性期,当肢体主干静脉血液回流受到
障碍时,血栓远侧的高压静脉血,将利用所有通常不起重要作
用的交通支增加回流。如大腿上部和腹下部的浅静脉吻合支可
通至对侧躯干,向上可通过腹壁至奇静脉和胸廓内静脉系统。
在深部,吻合支可通过骨盆静脉丛抵达对侧的髂内静脉。这些
静脉的适应性扩张,促使血栓远侧静脉血向心回流。
输入(7-8d/分) 3 挤压腓肠肌,经常足背屈运动 4 观察滤器有无堵塞:如有堵塞,可先回
抽,把栓子抽出,若抽不动,报告医生,进 行溶栓。 5 滤器拔出后,鼓励床上活动,早穿弹力 袜
下腔静脉滤器保护下行静脉置管定向溶栓,可 防止肺栓塞,快速溶解血栓,恢复深静脉血流 通畅,可减少DVT后遗症的发生
在静脉血栓形成时,可伴有一定程度的动脉痉挛,在动脉搏 动减弱的情况下,会引起淋巴郁滞,淋巴回流障碍,加重肢体 的肿胀。
在静脉血栓形成过程中,所引起的静脉本身及其周围组织的炎 症反应,血栓远侧静脉压迅速升高,使静脉骤然扩张,因淋巴 回流障碍造成下肢水肿,因静脉血栓形成而造成的动脉痉挛, 使肢体处于缺氧状态,这一系列病理生理的变化,都能引起程 度不等的疼痛症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业的血管病医疗服务平台 /
什么是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常见病此病可后遗下肢水肿、继发性静脉曲张、皮炎、色素沉着、郁滞性溃疡等,严重损害劳动人民健康。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早期,由于血栓形成阻塞静脉,静脉血液回流障碍。
到后期,静脉内血栓机化、再通,但静脉呈缩窄、扩张、迂曲状,静脉瓣膜被破坏,以及交通支静脉瓣膜遭到破坏,深静脉血液向浅静脉倒流,使下肢静脉瘀血,静脉压增高,组织缺氧,最终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综合症——瘀血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