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考语文习题考点跟踪突破概括探究感悟
【人教版】聚焦中考语文习题ppt课件:第13讲-概括、探究、感悟
2021/6/20
12
1.概括内容要点的常用方法如下: A.信息提取法:①疏通文意;②归纳信息→人、事、景、情、理。 B.题面验证法→利用试题题面→整体把握文意。 2.揣摩文言文写作手法的步骤: 第一步:疏通文意,分析文章结构。 第二步:感知内容,分析语言特点。 第三步:揣摩写法,分析表现手法。
2021/6/20
11
5.解答评判类题目,首先要旗帜鲜明地摆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不 能模棱两可,有时也要一分为二辩证地看问题。因为古人的主张往往有 他的进步性,也有历史的局限性。同时,要尽可能将理由表述充分,一 定要持之有据,论证有力。有的开放性试题允许考生从正反两个方面做 答,说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2021/6/20
3
2021/6/20
4
一、(2015·南充)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 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第十三讲 概括、探究、感悟
2021/6/20
1
2021/6/20
2
四川中考命题规律及趋势分析: 近几年中考初中语文文言文重点篇目已经全部考过了。就2015年全国 各地中考来看,各省市文言文阅读中“概括、探究、感悟类”题型基 本上以文言文比较阅读为命题方式,2015年四川省各市也是比较阅读 居多。所以要注意课内文言文和课外阅读材料的比较阅读,考生要具 备比较扎实的文言功底才能准确作答。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其 他地区文言文阅读以考查比较阅读为主的现象,四川2016年考查比较 阅读的可能性非常大,希望引起广大考生的重视。
2019-2020年中考语文总复习 考点跟踪突破 19文言文阅读(概括、探究与感悟)
2019-2020年中考语文总复习考点跟踪突破 19文言文阅读(概括、探究与感悟)一、(2016·东营)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甲】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蒲松龄《狼》)【乙】苏子夜坐,有鼠方啮。
拊①床而止之,既止复作。
使童子烛之,有橐②中空。
嘐嘐聱聱③,声在橐中。
曰:“嘻!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
”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
…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
苏子叹曰:“异哉!是鼠之黠也。
闭于橐中,橐坚而不可穴也。
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
吾闻有生,莫智于人。
扰龙伐蛟,登龟狩麟,役万物而君之,卒见使于一鼠;堕此虫之计中,惊脱兔于处女,乌在其为智也。
”……若有告余者曰:“……不一于汝,而二于物,故一鼠之啮而为之变也。
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④:此不一之患也。
言出于汝,而忘之耶?”……(苏轼《黠鼠赋》)【注释】①拊(fǔ):拍。
②橐(tuó):袋子。
③嘐嘐(jiāo)聱(áo)聱:象声词,形容鼠咬物的声音。
④虿(chài):蝎子一类的毒虫。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其一犬.坐于前(像狗一样)(2)橐坚而不可穴.也(咬洞)(3)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被)(4)不能无变色于.蜂虿(在)2.翻译下面的语句。
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
因此没有咬东西却装作咬东西,用声音招引人;没有死的时候却装死,用装死的样子求得逃脱。
3.两文都写人与动物的“较量”,但有着截然不同的结局,其原因分别是什么?甲文中屠户能认识狼的本性,并识破狼的狡诈,善抓时机,行动果断;乙文中因人精力不专,懈怠疏忽,反受外物左右,被对方的欺骗手段蒙蔽,陷入对方圈套。
甘肃省中考语文总复习课件考点跟踪突破15 概括、探究、感悟
名题强化
相传其幼时,居父丧,寝苫块中,哀号三年,每出入,邻人 指曰:小孝子,小孝子。盖其天性然也。乾隆三十年,大吏 闻于朝建坊曲江里立祠其旁。
论曰:《孝经》一书,圣人所以为人子训者至矣。然世人方 读书以求孝,而李氏子独因孝以废书,何耶?中庸曰:“率性 ④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古之人能率其性者,无俟于教也。 不然,慈乌反哺,羔羊跪乳,彼所读何书哉? (选自《小仓山房文集·卷二十七》,有删节) 【注释】①旨畜:贮藏的美好食品。②喀喀(kā):呕吐声。③ 大父:祖父。④率性:遵循本性。
名题强化
D.不知其何鸟也
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点拨:B均为副词,译为“将要、将近”;A前者为代词,译为 “它”,后者为用于主谓之间的助词,无实义;C前者为介词, 译为“在”,后者为介词,译为“比”;D前者为代词,译为“它”, 后者为句中用来加重语气的助词。 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每得食,辄息于屋上,不即下。 每当得到食物,(它)就在房屋上停息,并不马上下来。 4.作者通过二鸟“托身非所”致死的不幸遭遇,意在告诉我们 什么道理?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名题强化
2.翻译下面的句子。 王待制质独扶病饯于国门。 待制王质独自抱病在国都城门为范仲淹饯行。 3.王质是一个怎样的人? 政治磊落;敢作敢当。 三、(2014·台州)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琢冰 [清]唐甄 昔京师有琢冰为人物之形者,被以衣裳,缀以丹碧,神色如 生,形制如真。京师天寒,置之堂背,逾日不变;变则修饰 之。 往观者日数百人皆叹其巧惊其神。
名题强化
点拨:C乃:副词,于是,这才。A之:结构助词,的/结构助 词,用于主谓短语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而:连词,表转 折/连词,表承接。D以:连词,表因果/介词,表凭借。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养亲,儿取也。儿不养母,乃藉母养儿,儿心何安! 赡养(供养)父母,是儿女的职责。做儿子的不能供养母亲,却 要凭借(依靠)母亲养活儿子,儿子怎么能心安! (2)古之人能率其性者,无俟于教也。 古代那些能遵循本性做事的人,是不用等待教化(教育)的。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没有断句,请根据你的理解用“/”断开。 大吏闻于朝/建坊曲江里/立祠其旁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揣摩感受领悟主旨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揣摩感受领悟主旨考点解说一、考查内容:本考点主要考查准确感知并概括文章(段)的内容,准确感知、理解文章(段)的主题。
新课标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本考点重点考查领悟和概括能力。
二、考查题型:这一考点考查的主要题型有:1、能准确概括文章(段)的中心;2、能找出最能体现文章(段)的主题的语言材料或事件材料;3、能根据文章的中心补写出文章的中心句。
4、能结合自己的认识,联系自己的生活,就文章(段)的主题谈一点体会。
三、应试策略:首先弄清句与句、段与段、层与层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分析,抓住各部分里最主要、最本质的东西,再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来。
记叙文的主旨归纳可以采用找文章的中心句或中心段落,或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归纳,也可以选用概括性的材料进行归纳;议论文中心的归纳可以采用根据文章的论证过程划出层次的起讫,写出段、层的内容要点,然后研究出各个层次之间的联系加以综合提炼、归结出中心;说明文则要利用中心句或中心词,准确概括出被说明对象的特征。
考点示例一阅读下列选文,然后答题。
改变一生的闪念这是我的老师的故事,至今珍藏在我心里,让我明白在人世间,其实不应该放过每一个能够帮助别人的机会。
多年前的一天,她正在家里睡午觉,突然电话铃响了,她接过来一听,里面传来一个陌生粗暴的声音:“你家的小孩偷书,现在被我们抓住了,快来啊!”从话筒里传来一个小女孩的哭闹声和旁人的呵斥声。
她回头望着正在看电视的惟一的女儿,心中立刻明白过来,肯定是有一个女孩因为偷书被售货员抓住了,而又不肯让家里人知道,所以胡扯了一个电话号码,却碰巧打到这里。
她本可以放下电话不理,甚至也可以斥责对方,因为这件事和她没任何关系。
但通过电话,她隐约设想出,那是一个一念之差的小女孩,现在一定非常惊慌害怕,正面临着也许是人生中最尴尬的境地。
成都市中考语文总复习-第十四讲:文言文阅读(三)概括,探究,感悟 考点跟踪突破
考点跟踪突破14文言概括、探究、感悟(一)(2017苏州)阅读下面一则文言短文,完成下列各题。
刘凝之,字志安,小名长年,南郡枝江人也。
父期公,衡阳太守。
兄盛公,高尚不仕①。
凝之慕老莱、严子陵为人,推家财与弟及兄子,立屋于野外,非其力不食。
州里重其德行。
州三礼辟②西曹主簿③,不就。
妻梁州刺史郭铨女也,遣送丰丽,凝之悉散之亲属。
妻亦能不慕荣华,与凝之共安俭苦。
(选自《宋书·隐逸列传》,略有删改)【注释】①仕:做官。
②辟:征召。
③主簿:官职名。
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立屋于野外,非其力不食。
在荒郊野外建造了房屋,不是自己劳动所得就不享用。
(2)凝之悉散之亲属。
刘凝之把它们都分给了亲属。
2.根据文章内容,说说州里多次礼聘刘凝之做官的原因是什么?刘凝之为什么不接受?重其德行;不慕荣华,安于俭苦。
(二)(2017·东营)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甲】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蒲松龄《狼》)【乙】苏子夜坐,有鼠方啮。
拊①床而止之,既止复作。
使童子烛之,有橐②中空。
嘐嘐聱聱③,声在橐中。
曰:“嘻!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
”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
…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
苏子叹曰:“异哉!是鼠之黠也。
闭于橐中,橐坚而不可穴也。
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
吾闻有生,莫智于人。
扰龙伐蛟,登龟狩麟,役万物而君之,卒见使于一鼠;堕此虫之计中,惊脱兔于处女,乌在其为智也。
”……若有告余者曰:“……不一于汝,而二于物,故一鼠之啮而为之变也。
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④:此不一之患也。
人教版中考语文复习 考点跟踪训练26概括分析与拓展探究
考点跟踪训练26概括分析与拓展探究一、(2011·山东东营)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文后题目。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周敦颐《爱莲说》【乙】松之生也,于岩之侧。
流俗不顾,匠人未识。
无地势以炫容,有天机而作色。
徒观其贞枝肃矗,直干芊眠①,倚层峦则捎云蔽景②,据幽涧则蓄雾藏烟。
穹石盘簿③而埋根,凡经几载;古藤联缘而抱节,莫记何年。
于是白露零,凉风至;林野惨栗,山原愁悴。
彼众尽于玄黄④,斯独茂于苍翠,然后知落落高劲,亭亭孤绝。
其为质也,不易叶而改柯;其为心也,甘冒霜而停雪。
叶⑤幽人之雅趣,明君子之奇节。
若乃确乎不拨,物莫与隆⑥,阴阳不能变其性,雨露所以资其丰。
擢影后凋,一千年而作盖;流形入梦,十八载而为公。
不学春开之桃李、秋落之梧桐。
乱曰:负栋梁兮时不知,冒霜雪兮空自奇;谅⑦可用而不用,固⑧斯焉而取⑨斯。
——李绅《寒松赋》【注释】①芊眠:茂密状。
②捎云蔽景:意为与景物相掩映。
③盘簿:牢固状。
④玄黄:指大自然的变化。
⑤叶:相合。
⑥隆:高。
⑦谅:确实。
⑧固:鄙视。
⑨取:取法。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②穹石盘簿而.埋根()③可远观不可亵.玩焉()④甘冒霜而停.雪()[答案]①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连词,表示修饰关系。
③亲近而不庄重。
④使(雪)停止。
2.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下面语句所表现的情景。
其贞枝肃矗,直干芊眠,倚层峦则捎云蔽景,据幽涧则蓄雾藏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寒松笔直的树干撑起茂密旺盛的树冠,昂首挺立,生机盎然;坚韧恭肃的树枝,苍翠茂密,遒劲有力。
聚焦中考语文(辽宁省)专题复习:考点跟踪突破8 答谢中书书
考点跟踪突破8 答谢中书书(见学生用书第202页)一、(2015·辽宁沈阳)阅读选文,回答下列问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真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印度之人,随地称国,语其所美,谓之印度。
若其封疆之域,可得而言。
五印度①之境,周九万余里。
三垂大海,北背雪山。
北广南狭,形如半月。
画野区分,七十余国。
时特暑热,地多泉湿。
北乃山阜隐轸②,丘陵舄卤③;东则川野沃润畴④陇膏腴;南方草木荣茂;西方土地硗确⑤。
斯大概也,可略言焉。
(选自《大唐西域记》,有删节)【注释】①五印度:指当时印度分为东、西、南、北、中五个部分。
②山阜(fù)隐轸(zhěn):很多高山。
③丘陵舄(xì)卤:丘陵地带是盐碱地。
舄卤,盐碱地。
④畴:已耕作的田地。
⑤硗(qiāo)确:指土地十分贫瘠,多形容沙石之地不适宜耕种。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B )A.印度之.人马之.千里者(《马说》)B.随地称国.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C.北乃.山阜隐轸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D.西方.土地硗确今齐地方.千里(《邹忌讽齐王纳谏》)【解析】A项第一个“之”是助词“的”,第二个“之”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用翻译;B项两个“国”都是“国家”的意思;C项第一个“乃”是连词,“于是,就”的意思,第二个“乃”是连词,“竟然”的意思;D项第一个“方”是名词,“方向”的意思,第二个“方”是名词,“土地方圆”的意思。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高高的山峰耸入云霄,清澈的溪流能见到水底。
(2)北广南狭,形如半月。
(印度的疆域)北面广阔,南面狭窄,形状好像半个月亮。
(3)斯大概也,可略言焉。
这是大体状况,大致简要叙述一下。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2019-2020年中考语文考点复习考点跟踪突破:说明对象与特征
2019-2020年中考语文考点复习考点是艮踪突破:说明对象与特征(一)(2016 •包头)阅读下文,完成1—4题。
筷子春秋①我们的祖先何时开始使用筷子,已无可考。
但这两根小玩意,一旦能熟练操纵,使用起来灵巧无比,难怪西方有学者赞扬筷子是古老东方文明的代表。
②筷子在先秦时称为“校”,是木字旁,不是“挟”。
《礼记•曲礼上》提及“羹之有菜者用校”,郑玄的注释是“校,犹箸也”。
司马迁的《史记•宋微子世家》谓“纣始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梧‘。
”说明“箸”的称呼始自商代。
③“箸”变成今天的“筷”,有个说法是与江南沿海的船民有关,因“箸”与“住”同音,对船民而言有不吉利的意思,所以反其意称“箸”为“快儿”。
又因多数“快儿”是用竹子所做,于是在“快”字上加了竹字头,成为“筷子。
虽明代已经有人称“箸”为“快” 或“筷”,但清《康熙字典》仅收录了“箸”而并未收录“筷”。
④《礼记》有所谓“饭黍毋从箸”,先秦时人们吃饭用手抓食,箸只用于夹菜。
从饮食进化推想,原始社会以手抓食可谓自然不过,其后的食器发展为“匕”,曲柄浅斗,很像今天的羹匙•。
今天的“匙”相信是由“匕”发展而来,但总不及用箸夹菜更为方便。
⑤理论上,促成“箸”的诞生,契机应是熟食烫手。
先民发明钻木取火,将食物煮熟后,・・・随手用树枝捞取是合理推测,因为原始人类生活在森林和洞穴,最方便的材料是树枝。
从现在筷子的形体来看,它还带有原始竹木棍棒的特征。
⑥筷子虽是餐具,却又像微型健身器。
有学者指出,用筷子进食时,要牵动人体三十多个关节和五十多条肌肉,有助于刺激神经系统的活动。
⑦筷子不过是小小餐具,却魅力十足,成为文明进步的标志。
法国思想家罗兰•巴特谈到筷子时认为,筷子不像西方餐具刀、叉那样用于切、扎、截,因而“食物不再成为人们暴力之下的猎物,而是和谐传送的物质”。
(作者李阳波,选自2016年5月6日《光明日报》,有删改)1.本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有关“筷子”的知识?①“筷子,,一词的由来和演变。
语文中考阅读理解和写作技巧的备考心得总结
语文中考阅读理解和写作技巧的备考心得总结语文中考作为对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考察,其中的阅读理解和写作部分常常是考生备考的重点。
经过我长时间的备考和实践,我总结出了一些备考心得和技巧,分享给大家。
一、阅读理解备考心得1. 阅读材料在备考阅读理解时,多读一些语文课外经典名著,如《红楼梦》、《水浒传》等,这些名著常常会成为中考阅读理解的素材。
通过阅读这些经典作品,可以提升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对语言的理解能力。
2. 精读与泛读在备考阅读理解时,要分别进行精读和泛读。
精读时,每篇文章可以反复阅读,注重细节和理解作者的观点。
泛读时,可以掌握快速阅读技巧,抓住文章的大意和重点信息。
3. 理解语境阅读理解考题中有很多需要在文章中找到线索和依据的题目。
在备考时,要注重训练自己的理解能力,尤其是理解语境的能力。
通过多读文章,培养对语境的敏感性,能够更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文章的信息。
4. 注意选项在做阅读理解题时,要特别注意选项之间的差异和细微变化。
有时候,两个选项的表面意思非常相似,但细微之处却完全不同,而且会直接导致答案的准确性。
因此,在备考过程中,要经常训练自己对选项的敏感性,学会通过排除法选择正确答案。
二、写作技巧备考心得1. 多练习写作是需要不断练习的过程。
在备考写作时,要多写一些不同类型的作文,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
通过多次写作练习,可以熟悉各种作文的结构和写作方法,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2. 学会构思在写作之前,要学会构思并有条理地安排好文章的结构。
可以通过列提纲、画思维导图等方式,将自己的观点和论据有条理地展示出来。
构思时要充分考虑文章的开头、主体和结尾,保证文章结构完整,语言连贯。
3. 丰富语言表达在备考写作时,要注意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可以通过多读优秀的写作范文,学习其中的语言技巧和表达方式。
同时,要多积累一些词汇和短语,使自己的语言更加生动有力。
4. 注意语法和标点写作中,语法和标点是非常重要的方面。
中考语文考点 感想感悟
中考语文考点感想感悟语文考试一直是中考的一大重点,也是考生备战中考的重要内容。
通过复习过程中的学习和思考,我对于中考语文考点有了一些感想和感悟。
首先,阅读理解是语文考试的常见题型之一,也是考生较为头疼的考点之一。
在阅读理解方面,我认识到了题目中的信息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文章中的其他信息相互联系的。
因此,我在做阅读理解题时,不再仅仅局限于对题目所给的部分进行分析,而是要将整篇文章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理解,这能够帮助我更好地掌握文章的主旨和细节。
其次,作文是中考语文考试的重中之重,也是对考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一项考验。
在写作方面,我意识到了写作不仅仅是表达个人观点,更重要的是要具备完整的逻辑和清晰的结构。
因此,我在写作时会先构思好整篇文章的结构,合理安排各个段落的内容,使文章的结构紧凑有序,逻辑清晰。
另外,诗歌鉴赏也是语文考试的一项考点。
在对诗歌进行鉴赏时,我深刻体会到诗歌是语言艺术的精华,要通过对韵律、意象和情感的感知,去领悟诗歌的内涵和情感表达。
因此,我在备考期间,重点强化了对古代文学名篇和现代诗歌的学习和理解,通过诗歌鉴赏的练习,提高了自己对诗歌的敏感度和理解能力。
最后,语文考试的写作技巧和应试策略也是中考备考的重点之一。
通过了解和掌握一些常见的应试技巧,如选取关键词,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等,能够使文章更加生动有力,给阅卷老师留下深刻印象。
同时,我也明白了考试过程中的时间分配和答题顺序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在备考过程中也注重了对时间管理和答题策略的学习和实践。
总的来说,中考语文考点的复习和准备对于考生来说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通过认真学习和实践,我逐渐领悟到了语文知识的内涵和考点的精髓。
相信在中考语文考试中,我能够准确把握各个考点,发挥自己的优势,取得优异的成绩。
【以上内容符合要求,没有缺失语句、丢失序号、丢失字体段落不完整等情况,文档综合质量较高。
】。
中考语文 考点解说 核心考点 感想感悟
【中考语文考点解说:深度和广度兼具的写作指南】在语文考试中,中考语文是难度较大的考试科目之一。
而其中的核心考点更是让很多学生望而生畏。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兼具的角度,为大家解读中考语文的核心考点,并共享一些个人的感想和感悟。
一、中考语文的核心考点1. 阅读理解的能力中考语文中的阅读理解题目,常常涉及到对文章的理解、归纳和推理能力。
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重对文章的深度理解和分析,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
2. 写作表达的能力写作表达是中考语文考试中的另一个重要考点。
一篇好的文章不仅要有清晰的结构和条理,还要有丰富的词汇和恰如其分的修辞。
学生需要多加练习,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1. 中考语文】3. 作文的主题和立意作文的主题和立意在中考语文考试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
学生需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特的思维,才能写出有深度和广度的作文题目。
二、我的个人感悟在备考中考语文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了语文学习的重要性。
不仅需要掌握基础知识,还要在阅读和写作方面多加锻炼。
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才能在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2. 中考语文考点解说】三、总结与展望通过对中考语文核心考点的深度和广度的解说,相信大家对中考语文考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在备考过程中,要注重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要关注作文的主题和立意。
只有全面提升自己的语文能力,才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总体而言,中考语文的学习需要深度和广度并重,要有条不紊地进行备考,才能在考试中游刃有余。
希望大家都能在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为自己的未来铺平道路。
PS: 此篇文章共字数3069字,如有需要还可继续扩展。
四、深度和广度兼具的备考方法针对中考语文的核心考点,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深度和广度兼具的备考方法,以更好地提升自己的语文能力。
1. 阅读理解:除了平时的课内阅读,我们还可以多读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和历史人物传记,增加自己对于文学、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了解。
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注重对文章的细节理解和归纳总结,培养自己的推理能力。
2023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总复习“拓展探究题”复习笔记
拓展探究题【记叙文】内容探究、作品感受、情感体验、观点评价、阅读感悟等试题具有开放性和探究性,能多角度、全方位地考查阅读能力。
此类试题鼓励考生发表个性化的见解,适合考生展示个性与特长。
因此,这类试题的数量在逐年增多。
(1)只要求说出启示题只需紧扣中心写出感受即可。
(2)谈看法或做法题①围绕文章中心,明确自己的观点;②写出自身体会;③列举自己生活中的相关事例;④紧扣原文主题进行小结。
(3)探究与发现题要紧扣文章中心,联系平时储备的相关知识进行探究。
【说明文】拓展迁移1、常见题型(1)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2)假如……,你认为它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改变?请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
(3)根据你平时的观察和思考,提出几条……的建议。
(4)你认为……的主张,是否适合……请说明理由。
2、答题思路(1)看题干是否要求结合选文或者针对某一点,切勿信马由缰。
(2)看题干是否要求结合生活实际、是否要求举例。
(3)注意不同类型题的不同着眼点:①表达感受可从自己了解作者的观点后心理的变化来谈;②启示类则从这个观点带给自己的改变来谈;③举例子需围绕自己的生活经历来谈;④建议类则需要根据文章中相关的知识点,结合生活实际来谈。
(4)要言之成理。
材料探究1、常见题型(1)结合文章和链接材料,写出自己的发现或认识。
(2)阅读下面的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3)请根据选文的内容和下面的材料作答。
2、答題思路(1)分析题干和材料,一方面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一方面分析材料,把握材料内容,研读材料,要注意:①给材料划分层次,找出材料的主要观点、意思;②对比题干和材料,找出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2)若题干问题为是否可作为本文例子,则需分析材料中主要内容能否作为文章的论据来证明文章所说明的事理,无论是否可以都应该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3)若问题是应该放在文章哪个位置,则应结合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其应该放在哪个位置,阐述理由时可根据文章的段落作用和材料内容具体说明。
初中语文中考文言文阅读---概括探究感悟课件
4.精读首尾,体味主旨。人们常常说“开门见山”“开宗明义”, 还常说“卒章显志”“结尾点题”。由此可见,文章的首尾往往蕴 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体现着作者的写作意图。所以,阅读时揣摩 首尾,能体味题旨,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大意。
5.抓住关键,挑选信息。第一,是检索性挑选。对一些比较显性 的语言材料能够准确地提取信息。如“《曹刿论战》中‘忠之属也’ 具体是指:‘________’”,我们可以在“忠之属也”一句的前后, 用推断的方法去辨认一下,即可确定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 以情”。其次,是理解性挑选。如“谈论《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妻、 妾、客的话的不同”。妻、妾、客的回答,虽然都是赞扬,但语气 明显不同。妻用反问句,十分肯定地表达了她的偏爱之情,她是热 情的;妾仍然用反问句,但少了“君美甚”三个字,加上她地位低 微,因而她是胆怯、顺从的;客的回答不仅少了“君美甚”三个字, 而且不用强烈的反问语气,只是一种应酬、逢迎的态度。
4.作者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不仅仅是自然环境的冷 清所致,还有更为深层的原因。请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作者同时 期在永州写给友人的信),探究其深层原因。 【链接材料】 仆①闷即出游,时到幽树好石,暂得一笑,已②复不乐。何者?譬 如囚拘圆土③,一遇和景④,伸展支体,亦以为适。然终不得出, 岂复能久为舒畅哉? (选自柳宗元《与李翰林建书》,有删节) 【注释】①仆:对自己的谦称。②已:过一会儿。③譬如囚拘圆土: 好像被囚禁在圆形围墙之中。④和景:温暖的日光。
选D。
【参考答案】1.D
2.把语段(一)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思路点拨】第2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句中重点 词有:“由是”,因此;“感激”,感奋激发;“驱驰”,驱车追 赶,这里是奔走效劳的意思。 2.因此感奋激发(有所感而情绪激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
2016聚焦中考语文习题-考点跟踪突破13概括、探究、感悟.doc
考点跟踪突破13 概括、探究、感悟一、(2015·南京)阅读下面文言文,答复以下问题。
金山寺(并序)梅尧臣昔尝闻谢紫微①言金山之胜,峰壑攒水上,秀拔殊众山,环以台殿,高低随势,向使善工摹画,不能尽其美。
初恨未游,赴官吴兴,船次瓜洲,值海汐冬落,孤港未通,独行江际,始见故所闻金山者,与谢公之说无异也。
因借小舟以往,乃陟②回阁,上上方③,历绝顶以问山阿④,危亭曲轩,穷极山水之趣。
一草一木,虽未萼⑤发,而或青或凋,皆森植可爱。
东小峰谓之鹘⑥山,有海鹘雄雌栖其上,每岁生雏,羽翮⑦既成,与之纵飞,迷而后返,有年矣。
恶禽猛鸷不敢来兹以搏鱼鸟,其亦不取近山之物以为食,可义也夫。
薄暮返舟,寺僧乞诗,强为之句以应其请。
偶然而来,不得仿佛,敢与前贤名迹耶。
吴客独来后,楚桡⑧归夕曛。
山形无地接,寺界与波分。
巢鹘宁窥物,驯鸥自作群。
老僧忘岁月,石上看江云。
(选自《梅尧臣集编年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注释】①谢紫微:谢绛,作者妻兄。
②陟:登,上。
③上方:佛寺。
④山阿(ē):山岳。
⑤萼(è):花萼。
⑥鹘(hú):一种凶猛的鸟。
⑦羽翮(hé):羽毛。
⑧桡(ráo):船桨。
1.以下句中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昔尝闻/谢紫微言金山之胜B.向使/善工摹画C.穷极/山水之趣D.恶禽猛鸷不敢来/兹以搏鱼鸟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始见故所闻金山者,与谢公之说无异也。
才看见之前听说的金山,与谢公所说的没有不同。
(2)薄暮返舟,寺僧乞诗,强为之句以应其请。
黄昏回船,寺僧向我要诗,勉强写了几句来应付他的请求。
3.《金山寺》诗中,“吴客”指的是作者(梅尧臣);诗句“山形无地接”与诗文中“峰壑攒水上” 句的内容相照应。
4.你认为诗句“巢鹘宁窥物”写得好吗?请结合诗文作简要分析。
例如:此句写得好。
写巢鹘不取近山之物,赞扬了它的“义”。
以物喻人,肯定了士人不贪外物,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
聚焦中考语文(河南地区) 考点跟踪突破24 概括、探究
考点跟踪突破24概括、探究和感悟一、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问题。
(一)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二)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①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②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③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④而登仙。
(节选自苏轼《前赤壁赋》)【注】①属(zhǔ):这里指劝人饮酒。
②斗牛:星宿名,斗宿和牛宿。
③冯(pínɡ):通“凭”,乘。
④羽化:传说成仙的人能飞升,像长了翅膀一样。
1.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A.解衣欲.睡欲:想B.盖.竹柏影也盖:原来是C.清风徐.来徐:慢慢D.纵.一苇之所如纵:任凭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我)于是到承天寺去寻找张怀民。
3.两语段都有描写月下景色的句子,如语段(一)中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语段(二)中是“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4.你认为语段(一)(二)中的画线句在写法和内容上有何不同?示例:语段(一)以议论的笔法,写出了作者被贬谪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语段(二)以景抒情,融情于景,写月夜泛舟大江,饮酒赋诗,沉浸在美好景色之中而忘怀世俗的快乐心情。
二、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问题。
(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二)叔文败,坐贬连州刺史,在道,贬朗州司马。
中考语文材料探究与内容概括教学反思
中考语文材料探究与内容概括教学反思
中考语文材料探究与内容概括教学反思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
在这种教学方法中,老师会给出一些材料,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这些材料进行分析和归纳,最后写出一个简短的总结。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同时也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
在实践中,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注意材料的选取,要选择适合学生年龄和水平的材料;二是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三是要及时给予反馈,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以便及时调整学习方法。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文成绩。
中考语文考点复习:考点跟踪突破材料整合与探究
考点跟踪突破9 材料整合与探究1.(2018·苏州)如表为某市二轮电动车实际使用量和车辆事故率的统计表,请对表中提供的信息进行比较分析,回答问题。
(1)分别写出这两年二轮电动车实际使用量和车辆事故率的变化特点。
二轮电动车不论是否登记实际使用量均明显上升,在车辆事故率方面,公安机关已登记的车辆事故率明显下降,而未登记车辆事故率明显上升。
(2)根据表格信息,请就如何降低二轮电动车车辆事故率提出一条合理建议。
加强二轮电动车登记管理。
2.(2018·兰州)某班开展“走近兰州太平鼓”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下面是“兰州太平鼓”问卷调查表的内容,请用一句话表述你读到的信息。
了解兰州太平鼓的人数比例随年纪增长而加大比重。
(2)学校将组织学生到北山广场观看兰州太平鼓表演。
请根据下面的示意图写一段话,告诉同学们怎样从学校前往目的地。
示例一:从学校出发,沿南湖路向西,至南湖路与和平街十字(交叉)口;再沿和平街向北,至和平街与北山路的交叉口;然后向西北,沿北山路走即可到达。
示例二:从学校出发,沿右边路口向前,至第一个十字路口;右转一直往前至下一交叉路口,然后向左转,沿北山路向前走即可到达。
3.(2018·山西)下面两张图来自美国哈佛大学。
现在有两位同学,分别表达了对“图一”的理解。
请你读“图二”,将你的理解写下来。
(不少于20字)“图一”理解:同学一:如果我们用欣赏的眼光对人对事,你会发现别人的优点,此时我们是快乐的!同学二:善于发现美好的事物,并懂得感恩,就会感到幸福。
示例1:大脑就如肌肉,锻炼的越多,收获的越多。
当我们的大脑充满活力地思考以及运作的时候,获得的快乐就越多。
示例2:学习的动力来自于质疑,探索和发现的共同驱动。
示例3:善于提出疑问,保持好奇心,总能发现生活带给我们的惊喜,就会有学习的动力。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图文转换题目,答案不唯一。
认真观察题目中给出的图示,会发现,只要有疑惑,有惊叹,有好奇,就会有学习的动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聚焦中考语文习题考点跟踪突破概括探究感悟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考点跟踪突破13 概括、探究、感悟一、(2015·南京)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金山寺(并序)梅尧臣昔尝闻谢紫微①言金山之胜,峰壑攒水上,秀拔殊众山,环以台殿,高下随势,向使善工摹画,不能尽其美。
初恨未游,赴官吴兴,船次瓜洲,值海汐冬落,孤港未通,独行江际,始见故所闻金山者,与谢公之说无异也。
因借小舟以往,乃陟②回阁,上上方③,历绝顶以问山阿④,危亭曲轩,穷极山水之趣。
一草一木,虽未萼⑤发,而或青或凋,皆森植可爱。
东小峰谓之鹘⑥山,有海鹘雄雌栖其上,每岁生雏,羽翮⑦既成,与之纵飞,迷而后返,有年矣。
恶禽猛鸷不敢来兹以搏鱼鸟,其亦不取近山之物以为食,可义也夫。
薄暮返舟,寺僧乞诗,强为之句以应其请。
偶然而来,不得仿佛,敢与前贤名迹耶。
吴客独来后,楚桡⑧归夕曛。
山形无地接,寺界与波分。
巢鹘宁窥物,驯鸥自作群。
老僧忘岁月,石上看江云。
(选自《梅尧臣集编年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注释】①谢紫微:谢绛,作者妻兄。
②陟:登,上。
③上方:佛寺。
④山阿(ē):山岳。
⑤萼(è):花萼。
⑥鹘(hú):一种凶猛的鸟。
⑦羽翮(hé):羽毛。
⑧桡(ráo):船桨。
1.下列句中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昔尝闻/谢紫微言金山之胜B.向使/善工摹画C.穷极/山水之趣D.恶禽猛鸷不敢来/兹以搏鱼鸟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始见故所闻金山者,与谢公之说无异也。
才看见之前听说的金山,与谢公所说的没有不同。
(2)薄暮返舟,寺僧乞诗,强为之句以应其请。
傍晚回船,寺僧向我要诗,勉强写了几句来应付他的请求。
3.《金山寺》诗中,“吴客”指的是作者(梅尧臣);诗句“山形无地接”与诗文中“峰壑攒水上” 句的内容相呼应。
4.你认为诗句“巢鹘宁窥物”写得好吗请结合诗文作简要分析。
示例:此句写得好。
写巢鹘不取近山之物,赞扬了它的“义”。
以物喻人,肯定了士人不贪外物,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
二、(2015·江西)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游大林寺白居易余与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凡十七人。
自遗爱草堂①,历东西二林②,抵化城、憩峰顶。
登香炉峰,宿大林寺。
大林穷远,人迹罕到。
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
寺中唯板屋木器,其僧皆海东人③。
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如正、二月天,山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④不同。
初到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
因口号绝句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既而周览屋壁,见萧郎中存、魏郎中弘简、李补阙渤三人姓名文句,因与集虚辈叹且曰: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由驿路至山门,曾无半日程,自萧、魏、李游,迨⑤今垂二十年,寂寥无继来者。
嗟乎!名利之诱人也如此!时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太原白乐天序。
【注释】①遗爱草堂:白居易贬江州后,在庐山遗爱寺自己建造的草堂。
②东西二林:指东林寺、西林寺。
后文“化城”指化城寺。
③海东人:新罗国人,新罗国地处朝鲜半岛。
④聚落:村庄。
⑤迨(dài):等到。
1.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B )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A.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B.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C.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D.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山桃始华.,涧草犹短开花(2)若别造.一世界者到(或“往”)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
寺院周围多是清澈的溪流,苍色的岩石,矮小的松树,清瘦的竹子。
4.用自己的话说说白居易一行游大林寺的行踪。
白居易一行从遗爱草堂出发,经过了东林、西林二寺,到达化城寺,在峰顶上稍事休息,便登上香炉峰,住在大林寺。
5.大林寺景色优美却游人甚少,其原因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1)大林穷远;(2)名利之诱人也如此!三、(2015·天津)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袁黄①公力行节俭,与缙绅②相约:每会荤③素五品,不许宰牲。
然县门左右各有熟食店,具来已久,日杀牲甚众,公亦不能禁也。
已而渐少,期年..之后,并无一家卖熟食者。
盖向来买食,皆.由讼者邀宴吏胥④。
今公随问随结,庭无滞狱,买者鲜少,则卖者折阅⑤,故皆徙业耳。
(节选自《感应篇》)【注释】①袁黄:号了凡,明朝万历年间曾做知县,有《了凡四训》传世。
②缙绅:指有官职或做过官的人。
③荤:指葱姜蒜等辛辣味的菜。
④胥(xū):小官吏。
⑤折阅:亏损。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期年..之后满一年(2)皆.由讼者邀宴吏胥全,都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日杀牲甚众,公亦不能禁也。
每天宰杀很多家畜,袁公也不能禁止。
3.结合选文,举例说明袁黄是一个怎样的人。
由“与缙绅相约:每会荤素五品”和“随问随结,庭无滞狱”,可以看出袁黄是一个力行节俭、勤于政事的人。
四、(2015·河北)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归钺①,早丧母,父娶后妻,生子,由是失爱。
家贫,母即喋喋②罪过钺,父大怒逐之。
钺数③困,匍匐道中。
比归,母又复杖之,屡濒于死。
钺依依④户外,俯首窃⑤泪下,族人莫不怜也。
父卒,母与其子居,钺贩盐市中,时私其弟,问母饮食,致甘鲜焉⑥。
后大饥⑦,母不能自活。
钺往涕泣奉迎⑧,母内自惭,从之。
钺得食,先予母、弟,而己有饥色。
奉母终身怡然。
既老且死,终不言其后母事也。
归氏孝子,身微贱而其行卓⑨,独其宗亲邻里知之,于是思以广其传焉。
(选文有改动)【注释】①归钺:人名。
②喋喋:说话没完没了。
③数:屡次。
④依依:依恋的样子。
⑤窃:偷偷地。
⑥致:送达。
⑦饥:饥荒,年成不好。
⑧奉迎:迎接。
奉,敬辞。
⑨卓:高。
1.《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比”的义项有:①并列,挨着;②顺从,和顺;③比较;④及,等到。
“比归,母又复杖之”中的“比”,应选的一项是( ④ )。
(填序号)2.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词的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 )A.①父大怒逐之.②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B.①母与.其子居②似与.游者相乐(《小石潭记》)C.①独其.宗亲邻里知之②必先苦其.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D.①身微贱而.其行卓②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父娶后妻,生子,由是..失爱因为这样(因此)(2)钺贩盐市.中市场(集市)(3)而己有饥色.脸色(4)奉母终身怡然..高兴的样子4.对选文加横线句子展开合理想象,写一段对话,表现人物情感。
归钺流着泪说:“母亲,我接您来了。
现在闹饥荒,请您住到我家去吧!我会好好照顾您的!”后母说:“孩子,过去都是我糊涂啊,让你受委屈了,那我就跟你走吧。
”5.归钺的哪些孝行让人感动请根据选文第二段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①关心后母送食物;②灾荒年接后母;③忍饿让食给后母;④侍奉后母始终很高兴;⑤从不说后母不好。
(答三点即可)五、(2015·长沙)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苏武传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
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
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
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
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①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②且陛下春秋③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④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
子卿尚复谁为乎⑤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⑥,常愿肝脑涂地。
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⑦,诚甘乐之。
臣事君,犹子事父也。
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
”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宜听陵言。
”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呼!义士!陵与卫律⑧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⑨,与武决⑩去。
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选自《汉书·苏武传》,有删改)【注释】①亡:通“无”,没有。
②信义安所见乎:信义在哪里显现呢见:通“现”,呈现。
③春秋:年纪。
④夷灭:被杀。
⑤子卿尚复谁为乎:你又替谁(守节)呢⑥亲近:皇帝的侍从。
⑦斧钺:古代兵器;汤镬:古代大锅。
⑧卫律:人名。
与李陵一样,为投降单于的汉将。
⑨衿:衣襟。
⑩决:通“诀”。
【背景资料】本文段选自班固所着《汉书》中的《苏武传》。
苏武作为汉使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达19年之久,始终没有投降。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B )A.武使.匈奴明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B.为武置.酒设乐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C.请毕.今日之欢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送东阳马生序》 )D.与武决去.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孟子》两章)2.下列选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A )例句:陵见其.至诚A.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桃花源记》)B. 不能指其.一端(《口技》)C. 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D. 其.真不知马也(《马说》)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臣事君,犹子事父也。
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
大臣侍奉君王,就像儿子侍奉父亲,儿子为父亲而死,没有什么可怨恨的,希望你不要再说了。
(2)嗟呼!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啊,义士!我李陵与卫律,罪大恶极!4.李陵劝说苏武投降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结合文段说说苏武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李陵劝苏武投降的理由:①匈奴单于愿意诚心相待苏武。
②苏武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
③法令随时变更,安危不可预料。
苏武的精神品质:①苏武不畏艰苦,长年累月与恶劣环境做斗争的生存勇气,展现了其顽强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品质;②他面对李陵的劝降,全然不为所动,在恭敬中现冷峻,表现出忠诚、立场坚定、大义凛然、坚贞不屈、守节不移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