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全球史观_与中学历史教材的编写

合集下载

全球史观

全球史观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形成的“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全球史观,即以全球文明的角度出发,以“文明”作为历史研究的单位,来考察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其基本理论包括:①从全局即从全球的角度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②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过程。③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是历史发展的两个相互关联、彼此影响的基本方面。④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社会交往的发展历程是历史发展的两根主轴。“全球史观”冲破了西方以兰克为代表的西欧中心论的传统史学框架,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考察历史。其研究的视野不仅包括欧洲史,而且还覆盖了二次大战后崛起的亚非拉广大地区。正如西方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夫在他的《全球通史》中所说的那样,它的“主要特点就在于: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整个人类,而不是局限于西方人或非西方人。”他本人也因为采用“全球史观”阐述历史,成为一个颇具影响的人物。同时,“全球史观”的持有者还认为,宏观的历史不等于地区史和国别史的简单组合,而是重在阐述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历史的联系与影响。另外,我国著名史学家吴于廑教授通过深入研究,构建起“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体系。他的观点在我国史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反映出人们对全面了解人类历史的共同要求。
第四,历史上的整体观思想,以及古人探索世界历史的种种努力都为全球历史观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思想素材。从史学发展史来看,近代以前就出现了要将世界作为一个整体,力求寻找世界有机联系的各种设想和尝试。例如,古希腊杰出的历史学家波利比奥斯在其巨著《通史》中写道:“……历史可说已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意大利和利比亚发生的一切与亚洲和希腊发生的一切密切相关”,“只有将各事件与总体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一起揭示出来,指出其相似点和不同点,才有可能认识历史的全貌。”古代中国人的“九州”、“四极”观,以及史学家司马迁“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理”的史学思想都显示出宏大的气魄和开阔的历史视野。但是,总的来说,古人对世界的认识是笼统的、肤浅的和直觉性的。这是由于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交通非常落后,各地区处于闭塞隔绝状态,地区之间的联系时断时续。因而,当时人们心目中的世界,基本上以其生活的地区为中心,把属于本民族或属于同一宗教地区的历史作为历史的主体或中心。新航路开辟后,特别是始于18世纪中叶的工业革命,不仅使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而且还打破了各地区和各民族自给自足的封闭状态,出现了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于是,历史开始由孤立的、民族的、狭隘地方性的历史转变为世界性历史。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又将人们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使人们对世界历史的认识发生了质的飞跃,尝试以全新的和整体的视野审视人类历史的发展。法国史学家鲍杜安把人类历史看作是一个整体,认为世界历史应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来认识,人类历史不仅在时间上是世界性的,而且在空间上也是世界性的。理性主义史学创始人伏尔泰也将人类历史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他在《论各民族的风俗与精神》中开创性地运用比较方法,从宏观的角度来综合考察人类文明史,其视野遍及世界:从波斯到阿拉伯各国,从印度到中国,从日本到秘鲁。此后,维柯、杜尔阁、孔多塞、赫尔德等哲人,格特尔、施吕策尔、穆勒等史学家都对世界历史理论进行了探讨。被誉为“世界史之父”的施吕策尔提出历史应当说明“地球和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是怎样从过去演进到现在的”,世界历史不是世界各民族历史的简单汇编,而是“人类的历史”。施吕策尔尤其强调世界史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注重从宏观的角度进行考察,如同“人们要了解一座大城市的各条街道,如果没有一个总的图景或缺乏宏观的眼光,那么,就不会具有对这座城市的整体感。”可见,在近代,史学家们关于世界历史的认识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这为后来的全球历史观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

全球史观与中学世界史教学

全球史观与中学世界史教学

31
39.5 29.5 56
0.45
0.38 0.53 0.46
41.5
34.5 24 66
38.3
37.3 24.4 58.8计
42.5
0.40
0.42
49.5
0.44
0.47
36
0.46
0.50
44
0.42
0.45
34
0.46
41.2
0.42
0.46
者说,它注重于对世界历史进行宏观考察和整体性把握。
教育部《历史课程标准》 :
《历史课程标准》对世界近代史的历史定位:
“在这一历史阶段中,世界各地区前资本主义文明的相对孤立和相
互隔绝状态,被广阔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血腥的殖民扩张所打破,人
类逐渐步入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世界一体化阶段,进而产生了真正意 义上的世界历史。”
(三)关于历史发展主线问题
“一线论” “两线论”
世界从分散走向聚合的一体化进程 世界秩序和运行规则的合理化进程
如何在中学教学中合理适当地运用“两线论”
要注意克服两种倾向 掌握一个原则,处理好一个关系
(四)关于世界近代格局的演变
近代世界格局的总体发展趋势
世界格局的中心位臵首先在西欧确立,而后逐步向美洲和欧洲其它 地区拓展,最后又向非西方国家扩散。世界格局的这一演变趋势与 世界由分散向统一整体过渡这一历史根本走向是基本吻合的,而推 动这一历史进程的最基本力量是世界一体化运动和合理化运动,它 们同时运行,交错互动,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历史的走向。
政治革命把广大民众从封建等级的金字塔下解放出来,使他们参与了
政治,并把这看成自己的权利,从而在实质上结束了人被分为统治者和 被统治者的传统观念,极其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政治观念和政治行为。

初中历史教学中全球史观的运用

初中历史教学中全球史观的运用

初中历史教学中全球史观的运用作者:郭依婷来源:《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2022年第65期【摘要】新课程改革后,初中历史教学越来越注重对全球史观的理解和运用,其对于提高学生的客观认识和整体意识有一定的积极的作用。

本文基于对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的统计分析,简要分析全球史观的优越性和局限性,提出增强全球史观在历史教学中渗透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全球史观;初中历史教学;历史核心素养一、绪论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加强对全球史观的渗透和运用已逐渐成为历史教学发展趋势。

全球史观作为历史多元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运用于历史教学中,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而在运用过程中,同样也不能忽视全球史观的缺陷,要更加客观地对其进行有效渗透。

(一)概念解析1.历史核心素养历史核心素养是对以往三维目标的整合与进阶,主要包含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家国情怀。

朱汉国先生对核心素养作出解释: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在接受学科知识的过程中,具备能够推动自身健康发展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品行与能力。

简单理解来说,历史核心素养即为全面提升自身、进行多方面学习的一种能力。

在教学中增强对历史核心素养的渗透,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锻炼自身的历史学习思维,提高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增强历史对学生的吸引力,帮助学生形成客观公正的历史价值观。

将历史核心素养有效渗透于教和学的方方面面,对于提升学生整体发展能力具有积极意义和作用。

2.全球史观全球史观又称整体史观。

它是在对以往史观经过细致分析和全面总结后,形成的一种新史观。

随着20世纪末全球化趋势的出现,世界各国联系日益紧密,各国历史发展脉络相交相替,学生需要从多角度、全方位地去看待和分析历史。

全球史观在具备更全面、客观等优越性的同时也存在忽略地区和文化独特性的局限,在运用全球史观的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好分寸,进行针对性教学。

二、全球史观在初中历史人教版教材中的使用现状全球史观运用于历史教学中主要体现在从世界整体发展全局出发去认识和学习历史,具备一定的价值,适用范围广泛。

全球史观下高中历史家国情怀的培养

全球史观下高中历史家国情怀的培养

全球史观下高中历史家国情怀的培养1. 引言1.1 全球史观下高中历史家国情怀的培养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高中历史教育的目标不再仅仅是传授国家历史,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有全球视野和开放心态,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参与全球事务。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在高中历史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全球史观下的高中历史教育不仅要强调国家历史,还要注重国际历史,让学生了解各国历史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从而提升他们的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理解能力。

这种全球史观下的历史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国家情怀,让他们更加珍视和热爱自己的国家,并更加关注全球化时代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

全球史观下的高中历史教育不仅有助于学生建立扎实的历史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有强烈的家国情怀,使他们成为有国际视野的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

2. 正文2.1 全球史观的重要性全球史观的重要性在高中历史教育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随着全球化的加深和地球村意识的增强,学生需要具备广阔视野和跨文化理解能力。

全球史观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还能促进跨文化交流和合作,培养学生具有全球意识和国际视野。

通过全球史观的学习,学生能够探索世界各地不同文明的兴衰更迭、战争与和平、文化交流与交融等历史事件。

他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国际关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认识到历史对于塑造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的重要性。

全球史观能够帮助学生超越狭隘的本土观念,更好地理解世界各国的发展历程和文化传统,增进对不同文明的尊重和欣赏。

高中历史教育应该重视全球史观的培养,通过引导学生关注全球性议题和事件,激发学生对世界历史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只有拥有全球视野的历史观念,学生才能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综合型人才。

在高中历史教育中,全球史观的重要性不可忽视,需要教师们引导学生打开心扉,走出国门,拥抱世界。

2.2 高中历史教育的作用高中历史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国家情怀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论全球史观

论全球史观

论全球史观近年来,全球史观在史学界逐渐兴起,并渐渐影响到中国,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史学指导思想。

所以在这里,我要向大家介绍一下这种思想,使大家更好的了解这一思想以便运用到实际研究中去。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形成的“全球史观”,冲破了西方以兰克为代表的西欧中心论的传统史学框架,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考察历史。

其研究的视野不仅包括欧洲史,而且覆盖二次大战后崛起的亚非拉的广大地区。

“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便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正如西方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全球通史》中所说的那样,它的“主要特点就在于: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整个人类,而不是局限于西方人或非西方人。

”他本人也因为采用“全球史观”阐述历史,成为一个颇具影响的人物。

同时,“全球史观”的持有者还认为,宏观的历史不等于地区史和国别史的简单组合,而是重在阐述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历史的联系与影响。

另外,我国著名史学家吴于廑教授通过深入研究,构建起“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体系。

他强调说:“世界历史是历史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内容为对人类历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进行系统探讨和阐述。

”他的观点在我国史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反映出人们对全面了解人类历史的共同要求。

(以上内容摘自《全球史观”与中学历史教材的编写》北京教育学院社会科学系车华玲)并且,在他参与编著的《世界史》(高等教育出版社)一书中,也透露出了他的全球史观的思想。

北京大学历史系的高毅曾撰写过一篇《斯塔夫里阿诺斯的乐观与踌躇》,发表于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的第七版。

文章的开头是这样的:盛行于当今西方史学界的“全球史”之风,刮了已经有几十年了。

自从20世纪60年代麦克卢汉首次把世界唤作“地球村”起,一些富于文化敏感和社会责任感的西方史学家就感到了一种必要,那就是必须突破19世纪以来国别史和西方中心论传统,从文明比较的角度重写世界史,以便提供某种参照,对地球村中某种健康的共同文化的培育产生积极的影响。

全球史观

全球史观
全球史观:
建立在人们的意识对全球化现实反映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 种超地区、超民族的史学观念, 种超地区、超民族的史学观念,是一种从全球的视野和宏 观历史学的角度去考察和研究世界史的方法。 观历史学的角度去考察和研究世界史的方法。全球史观认 为人类历史是由分散走向整体的动态过程, 为人类历史是由分散走向整体的动态过程,它包括长时段 的发展趋势性以及整体性。趋势性就是说全球史观反映了 的发展趋势性以及整体性。 人类文明相互交流逐步摆脱分散并走向一体化发展的趋势, 人类文明相互交流逐步摆脱分散并走向一体化发展的趋势, 世界逐步联为一体,而且这种趋势至今尚有加强的前景。 世界逐步联为一体,而且这种趋势至今尚有加强的前景。 而整体性则说明全球史观以人类社会整体发展进程为叙述 对象,超越西方史学以国家为单位的叙事传统, 对象,超越西方史学以国家为单位的叙事传统,从学术发 生的角度颠覆“欧洲中心论”以不同人群、社会、民族、 生的角度颠覆“欧洲中心论”以不同人群、社会、民族、 国家之间的互动为切入点,开辟了考察世界历史的新视角, 国家之间的互动为切入点,开辟了考察世界历史的新视角, 建立了编纂世界通史的新框架, 建立了编纂世界通史的新框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理 论启发性。 论启发性。
唯物史观:
即历史唯物主义( 即历史唯物主义(historical materialism)历史唯物主 ) 义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义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 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 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 方法论。亦称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这个名词来表 方法论。亦称唯物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 述这一科学的社会历史观: 述这一科学的社会历史观:“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 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 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 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 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 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

运用多元史观进行中学历史教学初探

运用多元史观进行中学历史教学初探

◦政史地教学与研究运用多元史观进行中学历史教学初探赵跃旭王伟摘要: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文明史观、社会史观、现代化史观和全球史观等多种史观。

在实际教学运用中,史观 的运用至关重要.正确把握和处理历史史观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历史教学过程的进行.本文以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为例,对如何运用多元史观进行中学历史教学作一初步探讨。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多元史观;人教版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中有很多理论和方法,极大地丰富了中学生的知识体系,开阔了他们理解历史的视野,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思维素质。

广泛应用的主要有以下几种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等。

但是也有学者提出,根本不存在多元史观,这些所谓史观都只是一种看问题的视角而已,区别在于其方法、关注点有所不同。

例如:关于全球史观问题,华南师范大学张庆海老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史学理论问题》一书中指出根本就不存在全球史观,首先作为史观,其核心是人的价值观念,也就是说,任何历史史观都是在坚持历史基本事实的基础上,体现研究者精神的价值观念,并且是系统的价值体系的表现,但全球史观不承认价值体系在史观中的地位,实际上就等于否认了自己作为史观的资格。

另外,全球史观宣扬的还是西方中心论。

这些观念上的局限性就使我们不能以之看待中国和非西方国家的历史事物。

还有其他史观也存在各种的问题和不足。

但是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不是不可以提出从全球角度或是文明角度看待历史问题,而是要批判性地接收,剔除其糟粕,把一些具体观点和方法教给学生。

合理利用这些史学新范式,有利于历史教学的进行,老师及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角度来认知历史问题,对历史事件及人物进行多方位的评价。

有助于学生发挥思维主动性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要做到这些,首先教师要理解不同史观的内涵并以此指导整合教材内容。

_、以文明史观建立知识框架以文明史观来说,根据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将人类文明分为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

全球史观在中学教学的应用

全球史观在中学教学的应用

全球史观在中学教学中的应用摘要:21世纪是全球化的世纪,人们的世界观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

世界在人们的眼中越来越成为一个整体,“地球村"的概念已经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

因此,树立反映世界的“全球化"趋势的世界观,即“全球史观”,已经成为世界史学科向前发展的必要条件。

可以说全球史观适应了当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并继承了以往史学研究的经验和成果。

采用全球的观点来看待当今世界,不仅是历史学家应取的治史态度,而且也是当今社会每一个人都应有的态度。

因此在此背景下,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强化全球史观的应用,对此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全球史观中学教学应用人类社会是从分散发展逐渐到整体发展的历史演进过程,自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才逐渐进入到一个整体发展阶段。

着全球化经济的快速发展,当代世界正在朝着全球化、整体化方向发展,人类之间的交往也更加的密切。

对于当代学生而言,应当有更广阔的视野,从更高的层面去看待现实的问题。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全球史观也在中学教学中逐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无论在历史教学还是在教材编订,亦或是在考试中,全球史观所占的地位都在提高。

本人也将在历史课堂教学、教材编订、考试等方面来简要阐释其在中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全球史观的兴起和发展“全球史观”最早由英国历史学家杰弗里·巴勒克拉夫(1908—1984年)提出,1955年巴勒克拉夫出版了《处于变动世界中的历史学》一书。

书中,他根据20世纪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形势所发生的重大变化,明确指出传统的“西欧中心论”的世界史已为现实所不容,必须“重新定向”。

他说:“主要从西欧观点来解释事件已经不够了。

我们必须尝试采用更加广阔的世界史观。

”“新时代的历史学家,应当跳出欧洲,跳出西方,将视线投射到所有的地区与所有的时代。

”1976年问世的《当代史学主要趋势》一书中他更明确指出:“更加广阔的历史观”就是全球历史观。

他写道:“认识到需要建立全球的历史观一一即超越民族和地区的界限,理解整个世界的历史观——是当前的重要特征之一。

浅谈全球史观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

浅谈全球史观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

浅谈全球史观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作者:吴聪平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9年第05期摘要:全球史观是一种从全球的角度进行研究,将人类的历史看作一个整体的历史观。

高中历史学科涵盖的内容非常丰富,既包括中国的历史,也包括其他国家的历史。

因此,全球史观非常适用于高中历史教学。

在本文中,笔者就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全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

关键词:全球史观;高中历史;简化教学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9)03-0025随着时代发展的需要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全球史观进行教学指导是必然要求。

当前,高中历史教师应加强对史学的研究、了解史学的最新动态,其中包括全球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从分散到整体发展的过程,把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把每个地区或民族的历史纳入到相互联系的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进程当中;尊重各地区各民族文明,文明具有多样性。

本文分析了全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运用的策略。

一、全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 历史教学厚度有余,宽度不足。

即对历史知识的讲解在时间维度上很细致,但是在空间的对比很粗略,甚至缺少同时期不同空间上的对比。

教师只是按照时间顺序讲解我国不同朝代政治制度,对于和中国并成“四大文明古国”的古埃及、印度和古巴比伦的政治制度只字未提,因此导致学生只知道我国古代不同朝代之间制度的传承与变革,而不了解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整体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优势和不足,在同时期处于什么地位。

2. 对全球史观理解不深。

有些教师运用全球史观生搬硬套,体现出对全球史观理解的肤浅。

全球史观是由美国历史学家杰佛利·巴勒克拉夫首先提出来的,他在《当代史学主要趋势》写到:“认识到需要建立全球的历史观——即超越民族和地区的界限,理解整个世界的历史观——是当前的重要特征之一。

全球史观与近代早期世界史编纂

全球史观与近代早期世界史编纂

全球史观与近代早期世界史编纂刘新成 内容提要 全球史是20世纪下半叶在美国兴起的一个史学流派,目前在西方乃至世界正在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当今世界的全球化趋势、后现代学术的发展、东西方之间日益紧密的学术交流,是全球史产生的国际环境和学术背景。

全球史以人类社会整体发展进程为叙述对象,超越西方史学以国家为单位的叙事传统,从学术发生学的角度颠覆“欧洲中心论”,以不同人群、社会、民族、国家之间的互动为切入点,开辟了考察世界历史的新视角,建立了编纂世界通史的新框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理论启发性。

但全球史忽视对各个社会内部发展动力的考察,表现出理论欠缺。

“世界横向联系”历来是我国世界通史研究的薄弱环节,而全球史正好弥补我们的不足,因此在我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笔者结合修订吴齐本(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近代早期部分的工作,介绍在编纂世界通史过程中尝试借鉴全球史方法和理论的体会。

关键词 全球史 世界通史 近代早期十多年前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著《全球通史》中文版出版,1995年第19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将“‘全球史’是否可能”列为讨论主题之一。

自那时起,国内史学界开始议论“全球史观”。

进入2005年,《史学理论研究》和《学术研究》均在其第1期编发了有关“全球史观”的笔谈①;7月份在澳大利亚举行的第20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上,美国学者彭慕兰(Kenneth Pomeranz)散发了一份广告,宣布由他本人担任主编的《全球史杂志》(Journal of Gl obal H ist ory)将于2006年创刊,办刊目的是与美国世界历史学会主办的《世界历史杂志》(Journal of World H ist ory)一道,为世界各国学者探讨全球史问题开辟专门园地;10月份,由首都师范大学全球史研究中心和美国世界历史协会联合举办的“世界通史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与会中外学者近两百人。

这些情况表明,全球史观正在成为国内外史学界关注的热点。

全球史观的意义和价值

全球史观的意义和价值

全球史观的意义和价值全球史观是一种理论和方法,用于研究和理解全球历史进程及其影响。

这种观点强调全球互联互通的历史现象和全球化的历史影响。

全球史观强调了人类社会相互联系以及历史事件的广泛影响,有以下几个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全球史观能帮助我们超越国家边界和地域限制,全面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和演变。

传统的国家史观通常着重于单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而全球史观能够把历史事件放置在全球范围内的大背景下来理解,从而弥补了传统历史研究的不足。

例如,通过全球史观,我们可以看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艺术与东方贸易之间的关联,以及地理大发现对全球历史的深远影响,帮助我们绘制更完整的历史画卷。

其次,全球史观能够促进对历史事件间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理解。

全球化已成为现代社会的主导趋势,而全球史观则提供了研究历史事件发展和互动的框架。

通过全球史观,我们能够看到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理解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碰撞,以及全球的历史变革对于各地区的影响。

这种理解有助于我们把握当下社会的复杂性,并为未来发展提供启示。

第三,全球史观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和尊重不同文明和多样性。

全球史观突破了单一文明视角,强调多元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相互渗透。

通过研究不同文明的历史,我们可以了解不同地区的人文精神、价值观和传统,增进对其他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这种跨文化的认知有助于培养全球公民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全球社会。

最后,全球史观提供了历史教育和历史研究的新思路和方法。

传统的历史教育常常侧重于特定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忽略了全球范围内的历史事件和发展。

而全球史观能够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多元的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和思辨能力。

此外,全球史观也为历史研究者提供了新的领域和视角,鼓励他们开展有关全球历史的深入研究和探讨。

综上所述,全球史观的意义和价值不仅在于拓展历史研究的范围和深度,更在于帮助我们全面理解历史事件、促进文明交流与多元性认知、并为构建和谐的全球社会提供指导。

中学历史教材文本叙事的七种逻辑结构

中学历史教材文本叙事的七种逻辑结构

中学历史教材文本叙事的七种逻辑结构作者:付开镜来源:《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21年第10期摘要中学历史教材文本历史叙事背后存在七种逻辑结构,即:陈述事实—解释事实型结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型结构、历史事件—事件性质型结构、中央集权—地方分权型结构、行为目的—行为手段型结构、中国历史—世界历史一体型结构、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型结构。

七种逻辑结构贯穿于中学历史教材文本的各个部分。

对七种逻辑结构的深刻理解与把握,将有利于教师的历史教学和学生的历史学习。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材文本叙事逻辑结构中学历史教材文本历史叙事的逻辑指的是文本历史叙事背后的历史事物之间的关系,而非中学历史教材编撰的逻辑。

因为,“中学历史教材编撰的逻辑指的是体现编撰者编写技巧的逻辑”[1]。

中学历史教材的文本,具有高度的浓缩性。

任何一个词、一句话,编撰教材的专家们都经过了斟酌。

文本中句与句、段与段、节与节、章与章,甚至册与册之间,都具有高度的逻辑关联性。

这就形成了中学历史教材文本历史叙事的多重逻辑结构。

中学历史教师对中学历史教材文本历史叙事背后逻辑结构认知程度的高低,决定着其授课水平的高低,并影响着学生建立历史思维能力的高低。

目前中学历史教材文本历史叙事的背后,以下七种逻辑结构需要给予重视。

一、陈述事实—解释事实型结构陈述事实—解释事实型结构的特点,是对历史事物从时间先后关系上进行文本的編写,其文本编写的逻辑是先述历史事物产生的背景(原因),次述历史事物的发生经过(包含内容与特点),再述历史事物产生的影响或意义(史评)。

因此,也可称为原因—经过—影响型结构。

这是历史教材编撰常用的一种文本编撰结构。

目前使用这种结构撰写历史教材的文本,占有较大篇幅。

如中国古代史教材中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背景(原因)、百家争鸣的主要内容、百家争鸣的意义(影响);汉匈战争的起因、过程(内容)、影响(意义)。

还如世界史中文艺复兴产生的背景(原因)、文艺复兴的主要内容及影响(意义);工业革命产生的背景(原因)、过程(内容)及影响(意义)。

全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利用

全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利用

全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利用全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利用关键词:利用,高中历史,全球,教学中全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利用介绍:摘要: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积极采用全球史观的教学观点,对于提升学生的全球意识,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和认知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当前时代环境下,世界朝整体化和全球化的方向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加密切,积极使用全球史观的教学方式,有效迎合了时代发展的需求,对于高中历史教学工作具有积极的意义和全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利用详情:[:]摘要: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积极采用全球史观的教学观点,对于提升学生的全球意识,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和认知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当前时代环境下,世界朝整体化和全球化的方向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加密切,积极使用全球史观的教学方式,有效迎合了时代发展的需求,对于高中历史教学工作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本文主要从高中历史教学积极应用全球史观的重要性入手,针对全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利用方式和策略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和说明。

关键词:全球史观;高中历史;教学;应用20世纪50年代,全球史观形成,针对世界历史上各个时期进行全面分析,主要是分析时代特征、总体趋势和发展主流等方面,能够从宏观的视角出发,针对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渗透和关联进行全面审视,在历史学界发挥了积极作用。

现阶段的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积极使用全球史观,将其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方式和手段,满足了新课程改革下高中历史教学的需求。

一、高中历史教学积极应用全球史观的重要性在开展高中历史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充分应用全球史观的教学观点,能够有效拓展高中生的眼界,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同时对促进高中生逐渐增强自身的历史人文素养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现阶段,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积极使用全球史观,具有很大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积极应用全球史观是当前全球一体化的必然要求。

【教学论文】“全球史观”与中学历史教材的编写【教师职称评定】

【教学论文】“全球史观”与中学历史教材的编写【教师职称评定】

“全球史观”与中学历史教材的编写随着历史新教材的普遍使用,广大教师也加强了对新教材编写结构及其特点的研究,并认真探讨新教材所体现的教育教学理念,以求实现历史课程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的总体目标要求。

但在教学案例的交流中,我们看到,大家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的结合上,而对新的史学动态,尤其是史学思想对新教材编写的影响重视不够。

而这些对历史教材编写的影响是很大的,如果不注意对它的把握,势必会影响到课堂教学的质量。

本文试图对这个问题加以探讨,希望能进一步推动对新教材编写和使用的研究。

一、“全球史观”的形成与影响大家知道,中学历史教材的编写,除了受教育学和心理学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外,还受到史学研究的状态和水平的影响。

因为中学历史课程内容是以历史学科知识为依托的。

一部好的历史教材,应该与同时代史学研究的整体水平相适应。

由于史学研究的发展变化往往体现了该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所以,历史教材只有不断吸纳史学研究的新成果,才能保持自身的生命与活力,才能充分体现时代性的特征。

新中国历史教材的编写历程,如果以新时期改革开放为界,可以看出,我国的史学研究曾对历史教材的编写产生过两次重大影响。

一次是在改革开放前,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框架构建历史;另一次是在改革开放后,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全面地研究和探索历史及其发展规律。

对这两次过程的前因后果,所经历的坎坎坷坷,我们都有很深的感触。

这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史学思想和史学观念对历史著作和历史教材编写的影响。

我们看到,正是由于研究者对历史的再反思、再认识,促成了史学思想和史学观念的新发展和新飞跃,人们才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历史,从而直接影响到历史著作和历史教材的编写体例、内容和特点。

同时,由于史学思想和史学观念直接涉及人们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所以对历史研究起着指导性的作用。

它也决定了历史教材的编写者,采用何种体系及采用哪些内容来阐释历史,以期明确表达编者的指导思想和希望取得教学效果。

全球史观下中国历史

全球史观下中国历史

探讨全球史观下中国历史事件全球史观认为,世界各个地区、各种文明在各自和交互的发展中,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状态,逐渐融合成密切联系的全球统一体。

这一史观,要求从全球整体的大视角去研究历史。

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离不开对其产生影响的诸多环境因素,特别是中国近代现代史部分,因为中国是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而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许多方面都受到西方国家的影响。

如果人为地割断中外历史的联系,用孤立、片面的观点去研宄中国的历史,只能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能全面科学地解释历史现象,更不能科学地探究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事卖上,新课标教材就体现了中外合编特色,要求用全球的视野来分析中外历史问题。

因此,教学中必须遵循历史发展的实际情况,把历史发展作为一个整体一个过程,把具体的历史事件当作历史发展中的一个环节一个方面,将具体的历史事件放到宏观的历史大背景中去分析认识,以深刻理解其实质,切不可把具体的历史事件作僵化处理,孤立地去分析理解。

一、联系世界史知识对中国史上一些重大事件的背景进行分析。

具体做法是在中国史教学中将同一时期一些世界史内容罗列在一起,从中进行分析探讨,得出结论。

如对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背景的分析,书上只是说“英国等侵略者从鸦片战争中获得了种种特权……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它们要求修约,被清政府拒绝”。

鸦片战争后,英国资产阶级原以为凭借《南京条约》就可以迅速打开中国市场,获取巨额利润。

但中国自给自足的社会结构没有改变,对外国商品的进入有顽强的抵抗作用,因此英国的工业品没能占领中国市场。

1854年英国要求全面修改《南京条约》,以进一步扩大鸦片战争中所得到的权益,并得到法国、美国的支持。

在清政府拒绝了其“修约”要求后,英、法、美叫嚷要诉诸武力,但为什么没有立即出兵?而要等到1856年呢?一则,可联系本教材中1856年太平天国运动进入全盛时期,清政府统治出现危机。

二是,引导学生回忆世界史中这一时期的内容。

2022年教学教材《全球史观》讲义

2022年教学教材《全球史观》讲义

全球史观同学们好,欢迎回到优教通历史微课堂,我是你的历史老师李老师,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用全球史观整合高中历史知识的内容。

这节课我们首先了解一下什么是全球史观,全球史观也称之为整体史观,就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开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开展过程,从分散走向整体,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开展转变的整个过程,那么这个概念我们读起来有点深奥,有点难懂,咱们换一种方式来解读他,也就是说从他的特点来看,我们全球史观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那么这个整体实际上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出发,第一从纵向的角度,也就是说,我们人类社会以前是分散的,但是越到后面我们的整体性越高,统一性越高,也就是说人类社会的纵向开展就是一个由分散走向整体的过程,那么这是我们从纵向的角度来看的;那另一个方面我们可以从横向的角度来看,他们认为人类社会的横向开展的历史本身就是一个整体,也就是说在某一个历史阶段,在某一个历史时期,我们站在月球上面来俯视地球,那么世界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是紧密的,也就是说整个世界本身就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特别是近代社会以来,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都强调了人类社会的交往的作用,这种交往建立在生产力和技术上面,它的交往方式有很多种,推动了人类社会从一个分散的过程走向了一个整体,同时也推动了某一个历史时期的人类社会各个地区之间的交流和联系的紧密。

那么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人类交往的主要途径和表现方式,实际上也是全球化的的主要途径和表现方式,主要有六个方面:第一,交通工具的进步,这种交通工具的进步主要是包括火车、轮船、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当然也包括通讯工具,比方说电报、,包括我们近代的网络,当然还包括一些根底的交通设施,比放说我们的运河,铁路、公路,海运,空运网等等,这是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推动人类交往的开展,这个是显而易见的;第二个就是国际会议,国际会议也能够推动社会的交往,重要的国际会议,比方说巴黎和会、凡尔赛会议、雅尔塔会议,这些会议都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加强了世界之间的联系;第三个就是国际关系体系的建立,也与人类社会开展的交往有密切的关系,比方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包括今天的新的国际关系体系的建立,都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第四个方面就是国际组织对人类社会交往的作用,比方说我们有全球性的组织,也有地区性的组织,全球性的组织如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区域性的有欧盟,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等等;第五个方面就是国际,也能够加速或者说推动人类社会之间的交往紧密化,比方说两次世界,那实际上使世界的联系紧密起来,还有重要的局部,比方说普法,中东,这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也是加强了各个地区的沟通和联系,只是这种沟通与联系往往是人们不愿意看到的;第六个方面就是思想文化的交流,它也能够推动人类社会的紧密的联系,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思想、文化、科学,往往是没有国界的,它们在人类社会交往中间,其实扮演着非常重要的沟通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比方说我们的人文主义,马克思主义,包括还有世界很多的科学技术,它实际上在全世界各个地方的传播,推广,就是在加速人类社会全球化、一体化的过程,这是我们推动全球化或者推动人类交往的方式的六个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球史观”与中学历史教材的编写车华玲"北京教育学院社会科学系北京#$$$##%随着历史新教材的普遍使用,广大教师也加强了对新教材编写结构及其特点的研究,并认真探讨新教材所体现的教育教学理念,以求实现历史课程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的总体目标要求。

但在教学案例的交流中,我们看到,大家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的结合上,而对新的史学动态,尤其是史学思想对新教材编写的影响重视不够。

而这些对历史教材编写的影响是很大的,如果不注意对它的把握,势必会影响到课堂教学的质量。

本文试图对这个问题加以探讨,希望能进一步推动对新教材编写和使用的研究。

大家知道,中学历史教材的编写,除了受教育学和心理学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外,还受到史学研究的状态和水平的影响。

因为中学历史课程内容是以历史学科知识为依托的。

一部好的历史教材,应该与同时代史学研究的整体水平相适应。

由于史学研究的发展变化往往体现了该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所以,历史教材只有不断吸纳史学研究的新成果,才能保持自身的生命与活力,才能充分体现时代性的特征。

新中国历史教材的编写历程,如果以新时期改革开放为界,可以看出,我国的史学研究曾对历史教材的编写产生过两次重大影响。

一次是在改革开放前,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框架构建历史;另一次是在改革开放后,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全面地研究和探索历史及其发展规律。

对这两次过程的前因后果,所经历的坎坎坷坷,我们都有很深的感触。

这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史学思想和史学观念对历史著作和历史教材编写的影响。

我们看到,正是由于研究者对历史的再反思、再认识,促成了史学思想和史学观念的新发展和新飞跃,人们才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历史,从而直接影响到历史著作和历史教材的编写体例、内容和特点。

同时,由于史学思想和史学观念直接涉及人们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所以对历史研究起着指导性的作用。

它也决定了历史教材的编写者,采用何种体系及采用哪些内容来阐释历史,以期明确表达编者的指导思想和希望取得教学效果。

新中国成立后,在很长一个时期内曾以阶级斗争为主线解释历史,这与中国革命发展的特点有关,同时也与建国后“左”的思潮密切相连。

从历史上看,我国向来重视历史教育。

但在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引进中国历史研究以前,我国的史学研究一直深受旧史学体系和观点的影响。

&$世纪’$年代以后,这种状态终于被打破。

一批进步的史学家,如周谷城、范文澜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研究中国历史,使中国历史著作在编写体系、指导思想和学术观点上都有重大突破。

他们以革命理论为指导,对历史进行重新审视,得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和结论。

在当时,不仅推动了我国的史学研究,也为中国共产党开展革命斗争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

但是,由于这些史学著作过于注重与当时的政治斗争相结合,普遍以阶级斗争作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加上当时的研究条件所限,无法全面、客观地反映历史。

所以,新中国建立后,这些中国通史著作大都做了完善和修订。

但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历史被简单地归结为阶级斗争史。

这条弯路我们走了许多年,至今仍难以彻底摆脱其影响。

另外,建国初期,苏联的世界史研究对我国世界史学科的形成和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尤其苏联科学院主编的#$卷本《世界通史》的编写框架和体例,影响更大。

该书以五种社会形态的划分为基础,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强调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这些都被我们继承下来,并长期在历史学科中占据主导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得以解放思想,对以往的一、“全球史观”的形成与影响历史教学()*+,-./0123)45&$$6年7期8,97:&$$6总第6;<期=>?8,96;<二、“全球史观”对历史教材编写的影响史学研究进行反思。

实际上,我们对历史的认识是逐渐深化的。

每当重大历史时期或者社会转型时期,往往会引起人们对历史深层的反思和再认识,从而使我国的历史研究产生新的突破和发展。

其中最突出的变化是:逐渐摆脱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框架,从“左”的错误造成的思想僵化的局面中走出来,着力恢复历史的真实面貌;注重从宏观和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上,研究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以求做出公正而全面的解释;拓展研究领域,尤其加强了对经济史、科技史、文化史等领域的研究,全面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

这些变化适应了我国改革开放、走向世界的需要。

史学研究在这些方面的变化已逐渐渗透到历史教材的编写当中,并已经被广大教师了解和认同。

这里,我们着重说的是史学思想的发展变化,即#$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形成的“全球史观”。

“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全球史观”冲破了西方以兰克为代表的西欧中心论的传统史学框架,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考察历史。

其研究的视野不仅包括欧洲史,而且覆盖二次大战后崛起的亚非拉的广大地区。

正如西方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夫在他的《全球通史》中所说的那样,它的“主要特点就在于: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整个人类,而不是局限于西方人或非西方人。

”%&’()*!+,他本人也因为采用“全球史观”阐述历史,成为一个颇具影响的人物。

同时,“全球史观”的持有者还认为,宏观的历史不等于地区史和国别史的简单组合,而是重在阐述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历史的联系与影响。

另外,我国著名史学家吴于廑教授通过深入研究,构建起“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体系。

他强调说:“世界历史是历史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内容为对人类历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进行系统探讨和阐述。

”%#’他的观点在我国史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反映出人们对全面了解人类历史的共同要求。

“全球史观”的产生具有强烈的时代性。

在历史上,我国古代的司马迁和古代希腊的希罗多德,都是用大历史的眼光来记载历史的,他们笔下的历史就是他们已知世界的全部。

尽管在今天看来,他们描写的历史的空间范围是很有限的。

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市场形成,加速了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的过程,史学研究的视野也随之扩展。

&-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伏尔泰在他的《论世界各国的风俗与精神》一书中,已经将文化史的范围扩大到“繁衍生息于这个地球上的诸民族的广阔的视野”,从而对近代西方史学研究的发展起了引领作用。

在当代,由科技革命引起的世界一体化趋势已经呈现,不同地区和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日益便捷、频繁,这使得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离开国际社会独自发展。

因此说,“全球史观”适应了当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并继承了以往史学研究的经验和成果。

“如果研究中世纪史、近代史不具备全球性的眼光,便不能获得对历史的正确认识的话,那么对现当代史的研究来说,若死抱住欧洲中心论的观点不放,便不能立足于当代社会。

因此,采用全球的观点来看待当今世界,这不仅是历史学家应取的治史态度,而且也是当今社会每一个人都应有的态度。

”%.’()*/&,在“全球史观”的影响下,我国历史著作的编写开始发生变化。

其中,较突出的是对历史发展阶段的划分,并且按照新的划分来阐述历史。

如,北京大学历史系罗荣渠教授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在世界历史上,曾出现过三大生产力形态,即:原始生产力、农业生产力、工业生产力。

“这三种不同性质的生产力划分出人类的宏观历史演进的最一般的大阶段:前农业时代即采集—渔猎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工业文明时代。

”%+’()*/#,新近出版的马克!教授主编的《世界文明史》,则将世界文明史的发展阶段划分为两大时代: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

马先生在该书的导言中指出:“从文明的长进程来看,根据生产力的变化发展来划分文明的发展阶段依然是比较科学的合理的办法。

文明性质的变化,文明面貌的变化,受到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但最终说来和它的生产力发展状况有关。

人类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到现在为止,主要可以划分为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这两种时代。

”%!’他对这两种时代做了精辟的论述,值得我们好好读一读。

目前在我国,“全球史观”内涵和意义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接受,因此,我们对它可能产生的影响不可低估。

我们阅读新编历史教材,发现它在编写体例和内容上与以前的教材有很大的不同。

我们进一步探究这些变化,可以看到,在它们背后的重要支撑之一,便是新的史学观念“全球史观”。

下面,我结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根据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编写的新教材,谈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编写的、即将问世的高中历史教材,将打破传统高中历史教材的编写体系,将“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内容融合起来,以专题的形式呈现。

它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用一系列专题展示出人类历史发展的全景图。

历史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大舞台,对浩瀚复杂的历史内容的设计和编排,往往体现了编者的历史观。

由于高中课标将历史课程定性于它的“课程性”,强调它的教育功能,而不再刻意追求它的“学科性”。

因而,才使编写者在构建教材体系时,敢于跳出传统历史教材的编写框架,将中外历史整合起来重组。

高中历史课标涉及历史本质的三大领域,即:政治活动、经济和社会生活、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

为此,专门设计了%个必修课模块,以分别对其进行较具体的叙述分析。

此外,必修课和选修课内容的选择,都集中反映了影响世界与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历史问题,反映了人类共同关心的重大历史问题,反映了&#世纪人才的素质修养所必备的历史基础知识,从而将人类历史发展的宏伟画面逐一展示在学生面前。

无论课标制定者的初衷如何,这种写法与’全球史观’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根据课程标准《历史与社会(二)》编写的、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课本上、下册,采纳的也是整体化的编写方式。

这套教材将中外历史融在一起,以时序为主、专题为辅的叙述方法,勾勒出人类文明的演进历程。

在历史分期上,采纳了史前时代、农耕文明时代、工业文明时代、现代文明时代的分法。

很明显,它借鉴了史学界关于文明史分期的新成果,并根据中学生的认知特征进行了适当的调整。

在目前诸多的历史教材中,它的编写体系算得上是大胆的创新。

当然,这套课本不是原先意义上的历史教材,而是更大程度上的整合———历史与人文地理的整合。

%$根据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编写的初中分科历史教材中,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整合写法。

以北师大版的初中《中国历史》教材七年级上、下册为例。

这两本教材的每一个单元前都有一个前言,作为该单元的主要线索和纲要提示。

它的突出特点是,将各单元的中国古代史内容放到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中分析。

如,在上册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的前言写到:“公元前三千多年,西亚的两河流域和非洲的埃及率先进入了文明时代,我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等地区也呈现出文明的曙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