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头部蝇蛆病的实验室培养鉴定
观察寄生虫实训报告万能
一、摘要本次寄生虫实训报告通过对不同种类寄生虫的观察与学习,使我对寄生虫的分类、形态、生活史及致病性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在实训过程中,我掌握了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提高了实验操作技能,同时也培养了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实训目的1. 了解寄生虫的分类、形态和生活史;2. 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3. 提高实验操作技能;4. 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实训内容1. 寄生虫的分类及形态观察;2. 寄生虫的生活史观察;3. 寄生虫的致病性观察;4. 寄生虫实验操作技能训练。
四、实训过程1. 寄生虫的分类及形态观察在实训过程中,我们首先对寄生虫进行了分类,包括原虫、蠕虫和节肢动物三大类。
通过显微镜观察,我们了解了各类寄生虫的形态结构,如原虫的细胞核、细胞质、鞭毛、纤毛等;蠕虫的体表结构、消化系统、生殖系统等;节肢动物的体节、足、触角等。
2. 寄生虫的生活史观察我们学习了各类寄生虫的生活史,包括寄生虫的发育阶段、繁殖方式、传播途径等。
例如,钩虫的生活史包括虫卵、幼虫、成虫三个阶段,主要通过土壤传播;疟原虫的生活史包括环状体、滋养体、裂殖体、配子体等阶段,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3. 寄生虫的致病性观察我们了解了各类寄生虫对宿主的致病性,包括寄生虫引起的疾病症状、病理变化等。
例如,蛔虫寄生在人体肠道,可引起营养不良、贫血、腹痛等症状;疟原虫寄生在人体红细胞,可引起间歇性寒战、高热、贫血等症状。
4. 寄生虫实验操作技能训练在实训过程中,我们学习了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包括如何调整显微镜的焦距、如何观察样本等。
同时,我们还进行了寄生虫样本的采集、处理、染色等实验操作技能训练。
五、实训成果1. 掌握了寄生虫的分类、形态、生活史及致病性;2. 提高了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实验操作技能;3. 培养了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
六、实训心得1. 实训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显微镜在寄生虫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显微镜观察,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寄生虫的形态结构,为寄生虫的分类、鉴定和研究提供了有力依据。
昆虫学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昆虫分类与鉴定实验实验时间:2023年3月15日实验地点:昆虫学实验室实验目的:1. 学习昆虫的基本形态结构,掌握昆虫分类的基本方法。
2. 通过实验,加深对昆虫分类学的理解,提高昆虫识别能力。
3. 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态度和科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材料:1. 昆虫标本:鳞翅目、鞘翅目、双翅目、膜翅目等。
2. 显微镜、放大镜、昆虫解剖工具、解剖盘、解剖针、镊子、解剖液、酒精、水、滤纸等。
实验步骤:1. 观察昆虫标本的整体形态,记录昆虫的颜色、体型、翅的形状等特征。
2. 使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昆虫的头部、胸部、腹部等部位的形态特征。
3. 解剖昆虫,观察其内部器官的结构,如消化系统、生殖系统、呼吸系统等。
4. 比较不同昆虫类群的形态特征,了解昆虫分类的基本原则。
5. 根据昆虫的形态特征,对昆虫进行分类鉴定。
实验结果:1. 观察到的昆虫标本包括鳞翅目、鞘翅目、双翅目、膜翅目等。
2. 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昆虫的头部、胸部、腹部等部位具有明显的形态差异。
3. 在显微镜下观察,昆虫的内部器官结构差异较大,如消化系统、生殖系统、呼吸系统等。
4. 根据昆虫的形态特征,将实验中观察到的昆虫分为以下几类:- 鳞翅目:蝴蝶、蛾类等。
- 鞘翅目:甲虫类。
- 双翅目:蚊、蝇类等。
- 膜翅目:蜜蜂、蚂蚁等。
实验讨论:1. 昆虫的分类方法主要是根据其形态特征进行,如头部、胸部、腹部等部位的结构差异。
2. 昆虫的内部器官结构也具有明显的差异,如消化系统、生殖系统、呼吸系统等。
3. 在进行昆虫分类时,需要综合考虑昆虫的形态和内部器官结构,以提高分类的准确性。
4. 昆虫分类学的研究对于了解昆虫的生物学特性、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学习了昆虫的基本形态结构,掌握了昆虫分类的基本方法。
通过对昆虫标本的观察和解剖,加深了对昆虫分类学的理解,提高了昆虫识别能力。
实验结果表明,昆虫的分类与鉴定需要综合考虑其形态和内部器官结构,这对于昆虫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羊鼻蝇蛆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及防治措施
羊鼻蝇蛆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及防治措施羊鼻蝇蛆病是一种由盲蝇幼虫在人体内寄生引起的寄生虫病,主要通过受污染的食物或水传播,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贫困地区,由于卫生条件差,食物和水源受到污染,导致羊鼻蝇蛆病的发生率较高。
本文将对羊鼻蝇蛆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以及防治措施进行介绍。
一、流行病学羊鼻蝇蛆病主要通过受污染的食物或水传播,盲蝇幼虫寄生在人体的小肠内,成蛆后从粪便中排出,再通过食物和水源传播给人类。
在一些条件恶劣的地区,尤其是缺乏卫生条件和饮用水受到污染的地方,羊鼻蝇蛆病的传播率较高。
人们在接触受感染的食物或水源时,也容易受到感染。
二、临床症状1. 消化道症状:患者常表现为食欲不振、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
2. 营养不良:由于盲蝇幼虫在小肠内寄生,会导致营养吸收不良,患者可能出现贫血、体重减轻等症状。
3. 神经系统症状:部分病例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头晕、肌肉无力等。
4. 其他症状:还有一些非特异性症状,如全身乏力、发热等。
三、实验室检查1. 粪便检查:粪便中可找到盲蝇幼虫的排泄物或蛋卵,可以用于诊断羊鼻蝇蛆病。
2. 血液检查:可以检测贫血情况,有助于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3. 电镜检查:对疑似感染的病例,可以通过电镜检查粪便中的盲蝇幼虫,确诊羊鼻蝇蛆病。
四、防治措施1. 改善卫生条件:提高公共卫生水平,保证饮用水的安全,加强食品卫生监管,防止食物受到污染。
2. 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饭前便后要彻底清洁双手,并避免接触受污染的食物和水源。
3. 饮食卫生:选择干净、新鲜的食品,尽量不吃生的、未煮熟的食物,确保食物加工处理的卫生安全。
4. 药物治疗:对确诊的羊鼻蝇蛆病病例,可以选择合适的抗寄生虫药物治疗,如阿苏哌酮、甲硝唑等,但用药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严格遵守用药规范。
5. 家庭环境治理:定期清理家庭卫生,保持室内外环境整洁,避免盲蝇进入室内繁殖,减少感染风险。
蝇蛆营养成分的测定与评价
蝇蛆营养成分的测定与评价目的:通过对家蝇幼虫(蝇蛆)的营养成分进行测定,对其营养价值做出初步评价。
方法:对家蝇进行养殖,收集蝇蛆,测定蝇蛆的粗蛋白、粗脂肪、总糖、氨基酸和脂肪酸构成,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含量,用粮食与农业组织-世界卫生组织(FAO-WHO)提出的参考蛋白模式评价。
结果:蝇蛆粗蛋白含量为62.52 %,必须氨基酸含量(色氨酸未测)占总氨基酸(E %)的47.72 %,必须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总量的比值(E/N)为0.91,E %/T为3.18,均高于参考模式的40 %、0.6和3。
粗脂肪含量为18.05 %,亚油酸及亚麻酸等必需脂肪酸分别为24.21 %和0.68 %,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58.50 %;总糖含量为2.87 %;维生素A、D、E含量分别为727.8 μg/100 g、131.0 μg/100 g、10.04 mg/100 g;Fe、Zn、Ca、Se含量分别为268 mg/kg、159 mg/kg、0.31 %、8.90 mg/kg。
结论:蝇蛆各营养素含量较丰富,氨基酸模式高于参考模式,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适于开发利用。
家蝇(Musca domestica L.)是昆虫家族中的一大类,种类多、数量大,是世界瞩目的蛋白资源。
对家蝇的开发利用开始于上个世纪20年代,但当时主要是探讨利用家蝇幼虫来处理粪便以获取蛋白质饲料的可能性,60年代,Calvert等[1]分析了家蝇蛹的营养成分,探讨了作为饲料的可能性。
我国在80年代就开展了家蝇养殖技术和营养价值研究,但对蝇蛆营养价值在其食用价值方面及开发利用技术方面的研究报道甚少。
本文利用包头地区家蝇繁殖了蝇蛆,通过蝇蛆粉营养成分的测定和分析,对这一新型的昆虫食品的营养价值进行初步评价,旨在为今后开发利用蝇蛆资源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1 材料与方法以红糖和奶粉为饲料在室温25~30 ℃饲养苍蝇,以麦麸为培养基繁殖蝇蛆。
收集鲜蝇幼虫→洗涤→灭菌→烫漂→干燥→磨粉→收粉备用。
寄生虫标本观察实训报告
一、实训目的通过本次寄生虫标本观察实训,使我对寄生虫的基本形态、分类、生活史、感染途径等方面有更深入的了解,提高自己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为今后从事相关领域工作打下基础。
二、实训内容1. 寄生虫标本的观察(1)寄生虫的基本形态观察寄生虫标本,记录其大小、形状、颜色等特征。
如:钩虫呈细长圆柱形,大小约为1-2cm,淡红色;蛔虫呈长圆柱形,大小约为15-30cm,淡红色。
(2)寄生虫的分类根据寄生虫的生活习性、寄生部位、感染途径等,将寄生虫分为以下几类:①消化道寄生虫:如钩虫、蛔虫、绦虫等;②呼吸道寄生虫:如肺吸虫;③皮肤寄生虫:如疥螨、虱子等;④血液寄生虫:如疟原虫、丝虫等。
(3)寄生虫的生活史观察寄生虫的生活史,了解其繁殖、发育、传播等过程。
如:钩虫的生活史包括卵、幼虫、成虫三个阶段,成虫寄生在人体肠道内,通过粪便排出卵,卵在外界发育为幼虫,幼虫在土壤中发育为感染性幼虫,感染人体后发育为成虫。
2. 寄生虫感染途径的观察观察寄生虫的感染途径,了解其传播方式。
如:钩虫主要通过粪便传播,感染性幼虫在土壤中发育,当人体接触受污染的土壤时,感染性幼虫通过皮肤侵入人体;蛔虫主要通过口腔传播,感染性幼虫在人体肠道内发育为成虫,成虫产卵,卵随粪便排出,当人体摄入受污染的食物或水时,感染性幼虫在肠道内发育为成虫。
三、实训过程1. 实训准备(1)收集寄生虫标本:在实验室或相关机构收集各种寄生虫标本,如钩虫、蛔虫、绦虫等;(2)准备观察工具:显微镜、解剖刀、解剖针、载玻片、盖玻片、生理盐水等;(3)学习寄生虫相关知识:了解寄生虫的基本形态、分类、生活史、感染途径等。
2. 实训操作(1)观察寄生虫标本:将寄生虫标本放置在载玻片上,加入适量的生理盐水,盖上盖玻片,使用显微镜观察其形态、大小、颜色等特征;(2)分析寄生虫标本:根据观察结果,分析寄生虫的分类、生活史、感染途径等;(3)记录观察结果:将观察结果记录在实训报告上。
四、实训结果与分析1. 寄生虫的基本形态通过观察,发现钩虫呈细长圆柱形,大小约为1-2cm,淡红色;蛔虫呈长圆柱形,大小约为15-30cm,淡红色。
寄生虫的观察实训报告
一、实训目的本次实训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寄生虫,了解其形态特征、生活史及对宿主的影响,提高学生对寄生虫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实训内容1. 寄生虫的形态观察本次实训主要观察以下寄生虫:(1)肠道寄生虫:钩虫、蛔虫、鞭虫、绦虫等。
(2)皮肤寄生虫:疥螨、虱、蜱等。
(3)呼吸道寄生虫:肺吸虫、肺丝虫等。
2. 寄生虫的生活史观察观察寄生虫的生活史,了解其繁殖、发育、传播等过程。
3. 寄生虫对宿主的影响观察观察寄生虫对宿主的影响,了解其引起的疾病症状。
三、实训过程1. 实训准备(1)准备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油、清洁纱布等。
(2)收集寄生虫样本:通过实验室提供的寄生虫样本或自行采集。
2. 实训操作(1)形态观察①肠道寄生虫观察:将寄生虫样本放入清水中,用镊子轻轻搅拌,观察其形态特征。
例如,钩虫呈钩状,蛔虫呈圆柱状,鞭虫呈线状,绦虫呈带状等。
②皮肤寄生虫观察:将寄生虫样本放在载玻片上,用显微镜观察其形态特征。
例如,疥螨呈圆形,虱呈椭圆形,蜱呈圆形或椭圆形等。
③呼吸道寄生虫观察:将寄生虫样本放入清水中,用显微镜观察其形态特征。
例如,肺吸虫呈椭圆形,肺丝虫呈线状等。
(2)生活史观察观察寄生虫的生活史,了解其繁殖、发育、传播等过程。
例如,钩虫的生活史包括卵、幼虫、成虫三个阶段,通过土壤传播;蛔虫的生活史包括卵、幼虫、成虫三个阶段,通过粪便传播等。
(3)对宿主的影响观察观察寄生虫对宿主的影响,了解其引起的疾病症状。
例如,钩虫可引起贫血、营养不良;蛔虫可引起腹痛、腹泻;绦虫可引起营养不良、神经系统症状等。
3. 实训记录将观察到的寄生虫形态特征、生活史、对宿主的影响进行详细记录。
四、实训结果与分析1. 寄生虫形态特征观察结果通过观察,我们了解到各种寄生虫的形态特征。
例如,钩虫呈钩状,蛔虫呈圆柱状,鞭虫呈线状,绦虫呈带状等。
2. 寄生虫生活史观察结果通过观察,我们了解到各种寄生虫的生活史。
子宫腔内蝇蛆寄生病例报告
子宫腔内蝇蛆寄生病例报告[摘要] 蝇蛆主要寄生于人体皮肤,鼻腔等部位,2011-07在对患者寄生虫检查中,发现1例寄生于人体生殖系统子宫腔的病例。
蝇蛆寄生于人体皮肤、鼻腔、食道、眼部、尿道[1-6]的病例报告在国内不同省区时有报道,而寄生于人体生殖系统子宫腔内的蝇蛆病例却为罕见。
2011-07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对1名患者的寄生虫抗体鉴定中,发现1例蝇蛆寄生人体子宫腔内的病例,情况报告如下。
1患者一般情况患者,女性,39岁,已婚,四川省眉山市人,保洁工。
2011-01患者身感乏力、消瘦、间隙性腹痛、失眠等症状。
2011-06患者从长期打工的深圳返回眉山市,在市级医院检查发现腹部有多个5cm X 5cm大小不等的包块,经B超及病理切片确诊为子宫肌瘤。
患者在妇科检查及取环中见有多条圆柱状虫体粘附于节育环上。
由于临床医务人员对该虫体不认识,故将虫体带至四川省疾控中心请求鉴定与对患者诊治。
2鉴定方法与结果将小瓶子中液体保存的虫体置载玻片上,肉眼观察虫体呈圆柱状,暗褐色,一端较细,一端较钝镜下可见虫体分10余节,头部可见明显的头节,体节,腹节。
体表有较多刺突,体内可见肠管。
头部尖细气门隐约可见,腹部后侧后气门较明显,上述形态符合蝇蛆的结构特点,后经显微镜摄相证实为蝇蛆(图1-图3)。
图1 蝇蛆虫体(×40倍)3治疗建议建议患者作“宫腔镜”检查以确定病灶具体位置,以便处理。
根据患者在医院所做检查体内有多个大小不等的子宫肌瘤和蝇蛆病的存在,建议患者在行子宫肌瘤摘除术前,最好先行生理盐水宫腔冲洗,将残余子宫体内蝇蛆清除干净,再行肌瘤摘除。
不仅有利减轻患者痛苦,而且也能避免蝇蛆对术中环境与手术卫生的污染。
并嘱患者家人转告患者应改善居住环境卫生,注意个人卫生,特别在夏季应消除蝇蛆的滋生场所,居住地应有防蝇设施与杀灭成蝇的措施。
4讨论此病例非常罕见。
由于患者的工作是厕所清洁工,患者感染可能与工作环境恶劣有关。
病原寄生虫实验实训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熟悉病原寄生虫的基本形态结构;2. 掌握病原寄生虫的实验检测方法;3. 提高观察、分析、实验操作能力;4. 增强对病原寄生虫的认识,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二、实验内容1. 实验材料:病原寄生虫样本、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生理盐水、碘液、滴管、镊子等。
2. 实验步骤:(1)观察病原寄生虫样本:将病原寄生虫样本置于载玻片上,滴加生理盐水,盖上盖玻片,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结构。
(2)病原寄生虫鉴定:根据病原寄生虫的形态特征,进行鉴定。
(3)病原寄生虫检测:采用相应的检测方法,如粪便检查、血液检查等,对病原寄生虫进行检测。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结果:(1)病原寄生虫A:形态呈卵圆形,大小约为80μm×40μm,卵壳较厚,卵黄位于卵的一端,卵黄内有毛蚴。
(2)病原寄生虫B:形态呈长椭圆形,大小约为10μm×5μm,有四个核,呈圆形或椭圆形。
2. 鉴定结果:(1)病原寄生虫A:根据形态特征,鉴定为血吸虫虫卵。
(2)病原寄生虫B:根据形态特征,鉴定为疟原虫。
3. 检测结果:(1)病原寄生虫A:通过粪便检查,发现血吸虫虫卵,诊断为血吸虫病。
(2)病原寄生虫B:通过血液检查,发现疟原虫,诊断为疟疾。
四、实验总结1. 本实验使我对病原寄生虫的形态结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观察、分析、实验操作能力。
2. 通过实验,掌握了病原寄生虫的鉴定方法和检测方法,为临床诊断提供了依据。
3. 在实验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问题,如部分病原寄生虫样本较小,不易观察;部分实验操作步骤较为繁琐等。
在今后的实验中,我将更加注意这些问题,提高实验效率。
4. 通过本次实验,我认识到病原寄生虫病的危害性,提高了对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视程度。
五、思考题1. 病原寄生虫病的传播途径有哪些?2. 如何预防病原寄生虫病?3. 病原寄生虫病的临床表现有哪些?4. 如何提高病原寄生虫的检测准确率?5. 病原寄生虫病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医学寄生虫学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常见医学寄生虫的形态学特征。
2. 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寄生虫的形态结构。
3. 了解寄生虫与人类健康的关系,提高对寄生虫病的防治意识。
二、实验时间2023年11月15日三、实验地点医学寄生虫实验室四、实验材料1. 显微镜及附件2. 各类寄生虫标本:蛔虫卵、钩虫卵、鞭虫卵、蛲虫卵、肝吸虫卵、肺吸虫卵、日本血吸虫卵、绦虫卵等3. 标本封片4. 实验指导书五、实验方法1. 观察各类寄生虫标本的形态结构,包括卵、幼虫、成虫等各个阶段。
2. 比较不同寄生虫的形态特征,如卵的形状、大小、颜色等。
3. 学习使用显微镜观察寄生虫标本,注意观察细节,如卵壳、卵内结构等。
六、实验结果1. 蛔虫卵:长椭圆形,两端钝圆,卵壳厚,卵内含有受精卵细胞。
2. 钩虫卵:椭圆形,两端钝圆,卵壳薄,卵内含有幼虫细胞。
3. 鞭虫卵:椭圆形,两端钝圆,卵壳厚,卵内含有幼虫细胞。
4. 蛲虫卵:长椭圆形,两端钝圆,卵壳厚,卵内含有幼虫细胞。
5. 肝吸虫卵:椭圆形,两端钝圆,卵壳厚,卵内含有幼虫细胞。
6. 肺吸虫卵:椭圆形,两端钝圆,卵壳厚,卵内含有幼虫细胞。
7. 日本血吸虫卵:椭圆形,两端钝圆,卵壳厚,卵内含有幼虫细胞。
8. 绦虫卵:长椭圆形,两端钝圆,卵壳厚,卵内含有幼虫细胞。
七、实验讨论1.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学习了常见医学寄生虫的形态学特征,为今后诊断和治疗寄生虫病奠定了基础。
2. 在观察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同寄生虫的卵具有不同的形态特征,这有助于我们区分不同种类的寄生虫。
3. 针对寄生虫病的防治,我们需要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公众的卫生意识,避免寄生虫的传播。
八、实验总结1. 本次实验使我们掌握了常见医学寄生虫的形态学特征,为今后诊断和治疗寄生虫病提供了依据。
2. 通过实验,我们学会了使用显微镜观察寄生虫标本,提高了我们的实验技能。
3. 我们认识到寄生虫病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提高了对寄生虫病的防治意识。
九、实验建议1.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显微镜的使用方法,避免损坏仪器。
观察寄生虫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通过观察寄生虫标本,了解不同种类寄生虫的形态特征。
2. 熟悉寄生虫生活史和致病机制。
3. 提高显微镜使用技巧和观察分析能力。
二、实验原理寄生虫是一类寄生于宿主体内或体表,并从中获取营养的生物。
本实验通过观察不同种类寄生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史,了解其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机制。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蛔虫卵、钩虫卵、蛲虫卵、鞭虫卵、绦虫卵、微丝蚴、间日疟原虫、阿米巴包囊、结肠阿米巴滋养体等。
2. 实验仪器: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滴管、酒精灯、解剖针、镊子等。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1. 蛔虫卵观察a. 取一洁净载玻片,滴加少量生理盐水。
b. 用解剖针挑取蛔虫卵,置于载玻片上。
c. 盖上盖玻片,用显微镜观察。
d. 观察蛔虫卵的形态特征,如卵壳、卵黄、卵细胞等。
2. 钩虫卵观察a. 同上,取一洁净载玻片,滴加少量生理盐水。
b. 用解剖针挑取钩虫卵,置于载玻片上。
c. 盖上盖玻片,用显微镜观察。
d. 观察钩虫卵的形态特征,如卵壳、卵黄、卵细胞等。
3. 蛲虫卵观察a. 同上,取一洁净载玻片,滴加少量生理盐水。
b. 用解剖针挑取蛲虫卵,置于载玻片上。
c. 盖上盖玻片,用显微镜观察。
d. 观察蛲虫卵的形态特征,如卵壳、卵黄、卵细胞等。
4. 鞭虫卵观察a. 同上,取一洁净载玻片,滴加少量生理盐水。
b. 用解剖针挑取鞭虫卵,置于载玻片上。
c. 盖上盖玻片,用显微镜观察。
d. 观察鞭虫卵的形态特征,如卵壳、卵黄、卵细胞等。
5. 绦虫卵观察a. 同上,取一洁净载玻片,滴加少量生理盐水。
b. 用解剖针挑取绦虫卵,置于载玻片上。
c. 盖上盖玻片,用显微镜观察。
d. 观察绦虫卵的形态特征,如卵壳、卵黄、卵细胞等。
6. 微丝蚴观察a. 同上,取一洁净载玻片,滴加少量生理盐水。
b. 用解剖针挑取微丝蚴,置于载玻片上。
c. 盖上盖玻片,用显微镜观察。
d. 观察微丝蚴的形态特征,如细胞核、细胞质等。
7. 间日疟原虫观察a. 同上,取一洁净载玻片,滴加少量生理盐水。
特殊部位蝇蛆病5例报道
脱水 ;体温不 升 ,持 续抽 搐 昏迷 易误 诊 为 中枢 神经 系统 疾
病 ;医源 性 瞳 孔 缩 小 ( 用 镇 静 剂 等 ) 大 汗 、肺 水 肿 征 易 应 、 和有 机磷 中毒 相 混 淆 ,但 有 机 磷 中毒 多 不 会 发 热 ;青 紫 气 促 伴 高 热 或 体 温 不 升 易 误 诊 为 新 生 儿 肺 炎 、败 血症 等 。总 之 有
副作用。
3 L l MS的 诊 断 : L MS为 发 热 、大 汗 淋 漓 、高 渗 性 脱 水 、 紫 绀 、 昏迷 抽 搐 、肺 水 肿 、脑 水 肿 及 呼 吸 衰 竭 等 一 系列 症 侯
2 2 3 降温治疗 :患儿 多发 热 ,当对退 热药 物 及糖 皮 质激 .. 素疗 效差时 ,可选 用温水擦浴 ,避 免酒精擦 浴 ,因酒精 擦浴 可造 成皮 肤寒 战反应 ,并不能 改善症状 ,还 可以造成 乙醇中 毒 ,必要 时可用冬 眠疗 法及冰 帽等减轻脑损 伤。 2 3 预 防 :L . MS多发 生于 4月 内&J ,因家 长缺 乏卫生 知 L
李凤铭
( 河北 省邯 郸医学高等 专科学校 062 ) 5 0 9
【 中图法分类号】 R 8 . 342
【 关键词 】 蝇蛆病 皮肤
【 文献标识码】 B
泌尿 系统
【 文章编 号 】 10 —37 (020 — 32 2 08 032 0 )3 0 6 —0
衰 竭 尤 为 适 用 ,此 类 药 物 治 疗 呼 吸 衰 竭 时 剂 量 较 大 ,且 病 情 越 重 ,年 龄 越 小 ,其 需 要 量 及耐 受 性 越 ’ 一般 东茛菪碱每 次 0.2 .4 gk , 山 莨 菪 碱 每 次 0 5 .mgk ,可 每 0 ~0 0 r /g a . ~2 0 , g "
开放性颅脑创伤合并蝇蛆感染1例诊治体会
浙江医学2018年第40卷第18期秦德广黄文勇杨灵开放性颅脑创伤合并蝇蛆感染1例诊治体会doi :10.12056/j.issn.1006-2785.2018.40.18.2017-1254作者单位:528429中山市黄圃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通信作者:秦德广,E-mail :qindg75@蝇蛆病是由蝇类幼虫侵害人体所致,一般发生在贫困、落后、卫生条件差的地区。
人体眼、鼻、耳、胃肠、尿道、阴道、皮下及受伤创面等部位均可发生蝇蛆病,其中皮下蝇蛆病和眼蝇蛆病较为多见,创伤性蝇蛆病较为少见。
本院收治了1例严重开放性颅脑创伤合并蝇蛆感染的患者,现将诊治体会总结如下。
患者男性,25岁。
因“失踪3d ,被发现左侧额颞部外伤合并蝇蛆感染1h ”于2014年4月1日入住本院。
查体:神志清,精神差,左侧颞额部有一约3cm ×6cm 的伤口,深约3cm ,创缘呈苍白色,创腔呈黑色,创腔及其周围有大量蛆虫爬行,有炎性分泌物,颅骨外露,见图1a 。
4月1日行颅脑CT 检查:(1)左侧额颞骨粉碎性凹陷性骨折伴颅内多发积气,部分骨碎片嵌插于脑组织;(2)左额颞部少量硬膜下出血,出血量约2ml ;(3)左侧额颞叶多发脑挫裂伤;(4)左额颞部软组织挫裂伤伴部分头皮缺损。
在急诊全麻下行清创术,术中见较多蛆虫经骨折缝钻出。
清除碎骨片,脑内可见一约2cm ×4cm ×2cm 的创腔,较多蛆虫爬行。
给予彻底清除坏死污染组织、碎骨片及蛆虫,脑创面仅反复冲洗,不予清创开放创面,创腔填塞纱条引流。
取头皮创面及脑创面的污染组织送细菌培养。
术后给予拉氧头孢+甲硝唑抗感染治疗,丙戊酸钠片抗癫痫治疗。
在严格无菌操作下换药,每次换药留取标本送细菌培养,未见蛆虫。
4月7日行颅脑CT 增强扫描检查:左侧额颞叶脑挫裂伤坏死,边缘强化,见图1b 。
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创面清洁,血常规、C 反应蛋白、D-二聚体、降钙素原等检查结果正常,多次细菌培养阴性。
培养医用蛆虫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医用蛆虫的培养方法;2. 了解医用蛆虫的生物学特性;3. 为医学研究提供实验材料。
二、实验原理医用蛆虫,又称腐生蛆虫,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昆虫。
其幼虫具有分解有机物的能力,可用于伤口愈合、促进肉芽生长等医疗用途。
本实验旨在通过人工培养医用蛆虫,了解其生物学特性,为医学研究提供实验材料。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1)蛆虫卵:收集自自然界或购买;(2)腐肉:新鲜猪肉、牛肉等;(3)消毒用品:酒精、碘伏等;(4)实验用具:培养皿、培养箱、温度计、湿度计等。
2. 实验仪器:(1)显微镜;(2)恒温培养箱;(3)生物显微镜。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1. 蛆虫卵的消毒处理:(1)将蛆虫卵放入消毒液中浸泡30分钟;(2)取出蛆虫卵,用清水冲洗干净。
2. 腐肉的制作:(1)选取新鲜猪肉、牛肉等,切成小块;(2)将小块肉放入蒸锅中蒸煮30分钟,取出;(3)将蒸煮后的肉块放入消毒液中浸泡30分钟;(4)取出肉块,用清水冲洗干净。
3. 培养蛆虫:(1)将消毒后的蛆虫卵均匀撒在腐肉上;(2)将腐肉和蛆虫卵放入培养皿中;(3)将培养皿放入恒温培养箱中,温度控制在25-30℃;(4)保持培养箱内的湿度在70%-80%;(5)每天观察蛆虫的生长情况,记录数据。
4. 观察蛆虫的生长:(1)使用显微镜观察蛆虫的形态、生长发育等;(2)记录蛆虫的生长周期、生长速度等数据;(3)分析蛆虫的生物学特性。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蛆虫的生长情况:实验过程中,蛆虫在恒温培养箱中生长良好,幼虫体长逐渐增大,体色由白色变为淡黄色。
2. 蛆虫的生物学特性:(1)蛆虫的生长周期:从卵孵化到成虫,大约需要10-15天;(2)蛆虫的生长速度: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蛆虫的生长速度较快;(3)蛆虫的食性:蛆虫主要以腐肉为食,具有较强的分解有机物的能力。
六、实验结论1. 通过人工培养,可以成功培养出医用蛆虫;2. 医用蛆虫具有分解有机物的能力,可用于伤口愈合、促进肉芽生长等医疗用途;3. 本实验为医学研究提供了实验材料,有助于进一步研究医用蛆虫的生物学特性。
一例水牛皮蝇蛆病的诊治
一例水牛皮蝇蛆病的诊治作者:陈修邓黄毓青谢东等来源:《江西畜牧兽医杂志》 2014年第2期陈修邓1,黄毓青2,谢东1,关建新1,冯开容1(1.江门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广东江门 529000;2.广东海洋大学动医系)牛皮蝇蛆病(Cattle hypodermosis)俗称“牛跳虫”或“牛翁眼”,是由皮蝇属(Hypoderma)的牛皮蝇(H.bovis)和纹皮蝇(H.lineatum)等幼虫寄生于牛的皮下组织所引起的一种慢性寄生虫病。
我国把其列为三类动物疫病,由于皮蝇蛆寄生,使患畜消瘦,泌乳量下降,幼畜的育肥不良[1]。
该病在我国西北、东北和内蒙古等地区广泛流行,牦牛、黄牛、奶牛常见较多,水牛则较少发生。
牛皮蝇的危害主要在幼虫期,幼虫在牛体内移行、发育、蜕化过程中,致使患牛消瘦、贫血、发育受阻、体重减轻、产肉产乳产绒毛量下降、繁活率降低、役用牛使役力降低、牛皮穿孔,甚至死亡,严重影响养牛业发展,甚至威胁人类健康[2,3]。
1 发病情况湛江市坡头镇某一农户饲养的水母牛,刚产下幼牛不久,发现母牛阴唇皮下肌肉腐烂、浮肿,发出恶臭的气味,食欲减退,产奶量减少,幼牛消瘦,母牛听到或见到飞蝇就不安,拴在树桩旁的患牛逃避而转圈运动,不停在树桩上来回蹭,引起局部出血,并发现有虫子样物从牛阴唇部皮下钻出掉落下来。
2 临床症状母牛阴唇皮下肌肉腐烂、浮肿,发出恶臭的气味,食欲减退,母牛见到皮蝇飞翔时惊惶不安,母牛消瘦,泌乳量减少,幼牛缺乏营养而消瘦。
阴唇皮下肌肉有大小不等的小孔,一个皮肤孔内寄生1个幼虫,在腐烂、化脓的阴唇肌肉组织的空腔内,可见有数目繁多的幼虫在蠕动,用有钩的镊子将幼虫镊出,可见幼虫长2~3 cm,虫体颜色随着幼虫发育的程度不同而有差异,由淡褐黄色至深褐色,如蚕蛹状。
虫体分节粗壮,前端较尖,后端较钝,背部较平,腹部较隆起,略向一侧弯曲,有许多结节和小刺。
3 诊断结果根据发病情况及临床症状确诊为牛皮蝇蛆病。
蝇蛆装片实验报告
1. 了解蝇蛆的基本结构,掌握装片、观察和记录的基本技能。
2. 通过显微镜观察蝇蛆的形态结构,加深对昆虫纲的认识。
二、实验原理蝇蛆属于昆虫纲双翅目,是苍蝇的幼虫阶段。
蝇蛆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一对复眼、一对触须和一对口器;胸部有三对足,腹部有尾须和气门。
通过观察蝇蛆的装片,可以了解其形态结构。
三、实验材料1. 蝇蛆2. 玻片3. 玻片盖4. 滴管5. 生理盐水6. 显微镜7. 显微镜载物台8. 记录本四、实验步骤1. 取一片干净的玻片,用滴管滴一滴生理盐水于玻片中央。
2. 用镊子夹取一只蝇蛆,轻轻将其放入生理盐水中。
3. 用镊子轻轻将蝇蛆固定在玻片上,使其平躺在生理盐水中。
4. 用另一片玻片轻轻覆盖在蝇蛆上,确保覆盖严密。
5. 将装片放在显微镜载物台上,调整焦距,观察蝇蛆的形态结构。
6. 记录蝇蛆的头部、胸部、腹部等部位的特征。
7. 重复实验,观察多只蝇蛆的形态结构,进行对比分析。
1. 头部:蝇蛆的头部呈圆形,有一对触角、一对复眼、一对触须和一对口器。
触角较长,呈鞭状;复眼较大,为单眼;触须较短,呈棒状;口器为咀嚼式。
2. 胸部:蝇蛆的胸部有三对足,分别为前足、中足和后足。
足部细长,末端有爪,适合在土壤中爬行。
3. 腹部:蝇蛆的腹部较长,呈圆柱形。
腹部有尾须和气门。
尾须较长,呈鞭状;气门位于腹部两侧,为呼吸器官。
4. 对比分析:通过观察多只蝇蛆的装片,发现蝇蛆的形态结构基本一致,头部、胸部、腹部等部位的特征明显。
六、实验讨论1.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蝇蛆的形态结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今后研究昆虫学奠定了基础。
2.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蝇蛆的头部、胸部、腹部等部位的特征明显,有助于我们区分不同种类的昆虫。
3. 本次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蝇蛆在生理盐水中容易死亡,因此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操作规范,避免影响实验结果。
七、实验总结1. 本实验通过观察蝇蛆的装片,掌握了装片、观察和记录的基本技能。
脑内寄生虫实验报告单
脑内寄生虫实验报告单报告内容如下:本实验旨在研究脑内寄生虫对宿主脑功能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
通过观察和分析寄生虫感染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行为表现、神经电活动及脑组织病理变化等指标,探讨脑内寄生虫对宿主脑功能的影响。
实验方法:1. 实验组选取一组小白鼠,注射含有脑内寄生虫的菌液,使其感染寄生虫。
对照组则注射等量的无害物质。
2. 在感染后的一定时间内,使用行为观察仪记录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行为表现,包括运动情况、警觉性、学习能力等。
3. 通过活体神经电生理记录法,记录两组小白鼠的神经电活动变化。
4. 实验结束后,对实验组小白鼠和对照组小白鼠进行解剖,取出脑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观察是否有脑损伤以及寄生虫分布情况。
实验结果:1. 行为观察结果显示,感染寄生虫的实验组小白鼠在运动情况、警觉性和学习能力等方面均出现异常,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受到影响。
2. 神经电活动记录结果显示,实验组小白鼠的脑电波频率和振幅发生了明显变化,与对照组明显不同。
3. 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感染寄生虫的实验组小白鼠脑组织中存在明显的寄生虫分布和脑损伤,而对照组小白鼠脑组织无异常变化。
讨论与分析:1. 由于脑内寄生虫的感染,导致实验组小白鼠在行为、神经电活动和脑组织病理方面均表现异常。
这说明脑内寄生虫可能对宿主的脑功能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
2. 寄生虫感染可能导致脑神经元的损伤和炎症反应,进而引起脑电活动的异常变化。
这可能是实验组小白鼠出现学习能力下降的原因之一。
3. 脑内寄生虫的感染对宿主脑组织造成了一定的损伤,导致病理学上观察到明显的病变和寄生虫分布,这与实验组小白鼠出现行为和神经电活动异常相一致。
结论:综上所述,脑内寄生虫的感染会对宿主脑功能产生明显的影响,包括行为、神经电活动和脑组织病理方面。
进一步研究脑内寄生虫的寄生机制、对宿主脑的影响机制以及防治措施,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附注:此为虚构报告内容,仅用于示例展示。
蝇蛆的培养与观察
苍蝇卵块会在第二天早上全部孵化,36 小时~48小时蝇蛆已经把先前整齐堆放 的粪堆爬得十分散乱,72小时最先长大 的蝇蛆开始爬出粪堆自动分离掉入收蛆 桶中,一般在第七天粪料中的蝇蛆已全 部分离干净。
第十四页,共15页。
蝇蛆的收集
利用蝇蛆怕光的特点,进行收集,用粪 扒在育蛆池粪料表层,不断地扒动,蝇 蛆便往里钻,把表层粪料取走,此法反 复多次,最后剩下少量粪料和大量蝇蛆, 分离出的蝇蛆洗涤可以直接用来饲喂畜 禽,以在200-250℃条件15-20分钟,烘 干加工贮存备用。
第十五页,共15页。
第十二页,共15页。
日常管理
粪料(培养物)放好,集卵物(开始几 天最好是死鱼或鱼的内脏,以吸引野生 苍蝇前来)放上后,在野生苍蝇较多的 地方一般半小时内集卵物上就聚集了大 量的苍蝇产卵,晚上9点要用少量集卵物 把苍蝇产的卵块盖上薄薄一层,以提高 孵化率和减少蚂蚁等昆虫的伤害。
第十三页,共15页。
第五页,共15页。
成蝇白天活泼好动,夜间栖息不动,三 天后性成熟,雌雄开始交尾产卵,1-8 日龄为产卵高峰期,到25日龄基本失去 产卵能力。蝇卵半天至一天孵化成蛆, 蛆在猪、鸡粪中培育,一般第五天变蛹。 苍蝇的一个世代,约为28天。
第六页,共15页。
影响蛆生长的因素
温度及蛆饵料养分对蛆的生长发育有很 大影响,一般室温在20-30℃范围内, 温度和养料越高,蛆生长发育越快,变 成蛆的养殖可用砖砌边高为20厘米,面 积为1-3平方米的育蛆池, 或用竹木搭架 用塑料盘育蛆,一个直径为50厘米的 塑料盘可育蛆1.5公斤仅需3公斤麦皮, 养3-4天即可收集利用 。
第八页,共15页。
养蛆饵料
养蛆饵料的来源较广,麦皮 、酒槽、豆 渣、畜禽粪便等
鼻腔及上颌窦蝇蛆病1例
鼻腔及上颌窦蝇蛆病1例
张莉;扬持;姚文炳
【期刊名称】《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年(卷),期】2006(24)1
【总页数】1页(P44-44)
【关键词】右鼻腔;上颌窦;蝇蛆病;脓性分泌物;医院就诊;嗅觉丧失;局部糜烂;鼻腔黏膜;打喷嚏;鼻腔内
【作者】张莉;扬持;姚文炳
【作者单位】内蒙古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喉科;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内蒙古医学院寄生虫学教研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9.6;R739.62
【相关文献】
1.鼻腔及上颌窦蝇蛆病1例并文献复习 [J], 张莉;扬持;姚文炳
2.鼻腔及上颌窦筛窦蝇蛆病一例 [J], 何英;林琳;刘小龙;李琦;沈树满
3.上颌窦根治加功能性鼻窦内窥镜手术治疗鼻腔及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22例报告 [J], 胡卫东;费文彬;刘维荣
4.上颌窦穿刺置管联合鼻腔冲洗治疗儿童慢性上颌窦炎的临床分析 [J], 吴小文
5.老年慢性上颌窦炎患者鼻腔与上颌窦微生态研究 [J], 杨弋;陈宏;陈雪;王萌;葛春悦;许宏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观察寄生虫实训报告单
一、实训目的本次实训旨在通过观察寄生虫,加深对寄生虫形态结构、生活史、感染途径及防治措施的理解,提高学生对寄生虫学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的掌握。
二、实训时间2021年X月X日三、实训地点XX大学寄生虫实验室四、实训器材与试剂1. 器材: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吸管、镊子、滴管、酒精灯、酒精棉、擦镜纸等。
2. 试剂:生理盐水、碘液、盐酸酒精、盐酸水、苏木素等。
五、实训内容1. 寄生虫标本观察(1)线虫标本观察观察线虫标本,了解线虫的基本形态结构,如体形、颜色、头部、口器、生殖器官等。
(2)吸虫标本观察观察吸虫标本,了解吸虫的基本形态结构,如体形、颜色、头部、吸盘、生殖器官等。
(3)绦虫标本观察观察绦虫标本,了解绦虫的基本形态结构,如体形、颜色、头部、节片、生殖器官等。
2. 寄生虫生活史观察观察寄生虫的生活史,了解其繁殖、发育、感染途径等过程。
3. 寄生虫感染途径观察观察寄生虫的感染途径,如食源性、水源性、土壤性等。
4. 寄生虫防治措施观察了解寄生虫的防治措施,如个人卫生、环境卫生、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
六、实训步骤1. 准备工作(1)穿戴实验服、手套、口罩等防护用品。
(2)熟悉实验室安全规则。
2. 寄生虫标本观察(1)将线虫、吸虫、绦虫标本置于载玻片上,滴加生理盐水。
(2)用显微镜观察标本,记录观察结果。
3. 寄生虫生活史观察(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寄生虫的生活史。
(2)结合观察结果,分析寄生虫的生活史。
4. 寄生虫感染途径观察(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寄生虫的感染途径。
(2)结合观察结果,分析寄生虫的感染途径。
5. 寄生虫防治措施观察(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寄生虫的防治措施。
(2)结合观察结果,分析寄生虫的防治措施。
七、实训结果与分析1. 寄生虫标本观察结果通过观察线虫、吸虫、绦虫标本,了解到它们的基本形态结构、生活史、感染途径等。
2. 寄生虫生活史观察结果通过查阅资料和观察结果,了解到寄生虫的生活史、繁殖、发育、感染途径等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c t e r i s a t i o no fE ub ac t e r i u m Gl i k e s t r a i n s i s o l a t ed f r o mo r a li n f e c t i o n s [J ].JM e d M i c r o b i o l ,2001,50(11):947G951.[4]HA R A S Z T H Y VI ,G E R B E R D ,C L A R K B ,e t a l .C h a r Ga c t e r i z a t i o na n d p r e v a l e n c e o f S o l ob ac t e r i u m m o o r e i a s s o Gc i a t e dw i t ho r a lh a l i t o s i s [J ].JB r e a t h R e s ,2008,2(1):017002.[5]P E D E R S E N R M ,H O L T H M ,J U S T E S E N U S .S o Gl o b a c t e r i u m m o o r e iB a c t e r e m i a :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 ,a n t i m i c r o Gb i a l s u s c e p t i b i l i t y a n dc l i n i c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J ].J C l i n M i c r o b i o l ,2011,49(7):2766G2768.[6]Z H E N G GL ,S UMMA N E NP H ,T A L A N D ,e t a l .P h e Gn o t y p i ca n d m o l e c u l a rc h a r a c t e r i z a t i o no fS o l o b a c t e r i u m m o o r e i I s o l a t e s f r o m p a t i e n t sw i t h w o u n d i n f e c t i o n [J ].JC l i n M i c r o b i o l ,2010,48(3):873G876.[7]S C H I R R M E I S T E RJF ,L I E B E N OW A L ,P E L Z K ,e ta l .N e wb ac t e r i a lc o m p o s i t i o n si nr o o t Gf i l l e dt e e t h w i t h pe r i r a d i c u l a r l e s i o n s [J ].JE n d o d ,2009,35(2):169G174.[8]R O L P H H J ,L E N N O N A ,R I G G I O M P ,e t a l .M o l e c u l a r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o f m i c r o o r g a n i s m sf r o m e n d o d o n t i ci n f e c Gt i o n s [J ].JC l i n M i c r o b i o l ,2001,39(9):3282G3289.[9]R E N YJL ,V U A G N A T A ,R A C TC ,e t a l .D i a gn o s i s a n d f o l l o w Gu p o f i n f e c t i o n s i n i n t e n s i v ec a r e p a t i e n t s :v a l u eo f C Gr e a c t i v e p r o t e i nc o m pa r e d w i t ho t h e rc l i n i c a la n db i o Gl o gi c a l v a r i a b l e s [J ].C r i t C a r eM e d ,2002,30(3):529G535.(收稿日期:2018G12G22㊀修回日期:2019G04G08)本文引用格式:曾怀跃,邢凡凡,刘永棠.1例头部蝇蛆病的实验室培养鉴定[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9,40(16):2047G2048.个案分析1例头部蝇蛆病的实验室培养鉴定曾怀跃,邢凡凡,刘永棠(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临床微生物及感染控制科,广东深圳518053)㊀㊀关键词:蝇蛆;㊀幼虫;㊀蛆症金蝇;㊀培养D O I :10.3969/j.i s s n .1673G4130.2019.16.036中图法分类号:R 757文章编号:1673G4130(2019)16G2047G02文献标识码:C㊀㊀蝇蛆,苍蝇幼虫感染活体动物称之为蝇蛆病,蝇蛆感染人体头部鲜有报道.成虫苍蝇将卵产于活组织之中,孵化出幼虫,幼虫以活组织为食,经过4个发展阶段:1龄幼虫,2龄幼虫,3龄幼虫,最后变成成虫.1㊀资料与方法1.1㊀一般资料㊀患者,女,78岁,汉族,2017年11月因患有右额基底细胞癌,头皮有溃烂未做任何治疗,突然发现有虫子从头部爬出,前来本院就诊.用镊子将虫子取出,送实验室检验,鉴定为蝇蛆,经去虫㊁手术清创㊁抗感染㊁植皮等治疗,情况改善后出院.1.2㊀仪器与材料㊀解剖显微镜:雷卡(L E I C A M 60),放大倍数为10ˑ2.隔水式恒温培养箱(上海一恒科技仪器有限公司):35ħ.材料:无菌瓶㊁血培养琼脂(购自法国梅里埃公司)㊁福尔马林㊁玻片㊁空普通平皿.1.3㊀实验过程与方法㊀将取自患者头部的6只蛆虫,分别置于6个无菌瓶之中,其中2只各加入10%的福尔马林1~2m L ,浸泡8h ,取出放在玻片上,在10ˑ2倍的解剖镜下观察.4只加血平板内的琼脂(小块)至瓶内一半高度,盖好盖子后,拧松以便有空气进入,其中2只放入35ħ隔水式恒温培养箱中培养,每天观察,温箱内的水盘要加水,以保证适当的湿度,另外2只放置室温(24ħ)培养,每天观察.加福尔马林的2只蛆虫,经解剖显微镜镜检可见口钩,后气门,见图1.幼虫长度为9m m ,体分13节,一对口钩,气门环较厚,3个气门裂排列在一起,略弯曲,气门钮在气门环下方开口处.㊀㊀注:A 表示口钩;B 表示后气门图1㊀㊀显微镜检验结果(10ˑ2)2㊀结㊀㊀果㊀㊀4只加血琼脂的幼虫中,2只幼虫在35ħ恒温培养,取食活跃,经培养4.0d 后变成了蛹,见图2A ;蛹经培养3.0d 后变成了成虫,见图2B .2只幼虫在室温下培养,整个变化过程与35ħ温箱培养的幼虫一样,只是延迟了2.0d 完成全变态过程,变成成虫,可见培养温度对蝇蛆的演化过程快慢是有影响的.经解剖显微镜检验的幼虫,明显可见口钩,后气门,见图1,气门环较厚,3个气门裂排列在一起,略弯曲,气门钮在气门环下方开口处.常见蝇类成熟幼虫(蛆)形态及幼虫气门,经对比鉴定为蛆症金蝇.经解剖显微镜镜检明显可见蝇幼虫的口钩及后气门,经培养幼虫变成了蛹,蛹变成了成虫苍蝇,经对比鉴定为蛆症金蝇.确诊患者为蝇蛆感染.㊀㊀注:A 表示蛹;B 表示成虫图2㊀㊀培养结果图3㊀讨㊀㊀论㊀㊀蝇是全变态生物,生活史包括卵㊁幼虫㊁蛹㊁成虫,发育过程受温度㊁湿度明显影响,卵产出6~12h 后孵化,若遇低温,则时间更长.幼虫发育可在3.0~5.0d 内完成,不利环境可能需要7.0~10.0d ,温度较低时甚至需要24d ;蛹在温度较高时需要3~5d ,较冷的情况下需要7.0~14.0d .从虫卵发育到成虫的时间随着温度而异,如16ħ时49.0d ,20ħ时25.0d,25ħ时16.0d ,30ħ时10.0~12.0d ,35ħ时需8.0~10.0d ,很少会短于7.0d [1].幼虫有3个龄期:1龄幼虫体长1~3m m ,仅有后气门.蜕皮后变为2龄幼虫,长3~5m m ,有前气门,后气门有2裂.再次蜕皮即为3龄幼虫,长5~13m m ,后气门3裂.蝇蛆体色,1~3龄由透明㊁乳白色变为乳黄色,直至成熟㊁化蛹[2].据国外文献报道,第1幼虫发育需要约1.8d ,第2幼虫发育约需2.5d,第3幼虫发育需4.0~6.0d [3].从上可推断出本研究取出用于观察的幼虫就为3龄初期幼虫,可见口钩和后气门3裂,在35ħ温箱内,经4.0d 变成蛹,再经3.0d 羽化为成虫.在此过程中,笔者用福尔马林固定,解剖显微镜观察,清晰可见幼虫的特征性结构,体长9m m ,体分13节,一对口钩,气门环,气门裂,气门钮特征明显,判断为蝇蛆,与蛆症金蝇口钩及气门比对,为蛆症金蝇,经35ħ温箱培养,证明诊断是正确的.在我国,较少有蝇蛆病报道,该病多发生在农村㊁牧区,儿童多见,以皮肤蝇蛆病为主,头部少见,皮肤蝇蛆病的临床表现与蝇蛆对患者的机械刺激有关.蝇蛆在皮下移行时患者可感到皮下痛痒感㊁异物感㊁移行感等,有时皮下可见蝇蛆移行后遗留的痕迹.由于蝇蛆体表常带有细菌,可能引起皮下感染.少数过敏体质的皮肤蝇蛆病患者发病后可出现荨麻疹样皮肤损害,甚至出现弛张热,严重者可引起休克㊁死亡.皮肤蝇蛆病患者嗜酸细胞百分比升高[4];创伤性蝇蛆病常见有金蝇㊁绿蝇等[5].国内病例报道以临床病症报道为主,没有病原体的详细实验室诊断证据,说服力不佳;国外曾有1例阴道阴唇蝇蛆病报道,报道病例情况全面,对实验室病原体诊断清楚,形成有力证据[3].国外报道的实验室鉴定方法:将取到的蝇蛆浸入沸水之中60s ,然后浸入90%的乙醇中,用无菌刀片将含有后气门的蛆体末段切开,浸入5%的氢氧化钾之中,轻柔加热至100ħ5m i n ,冷却,用蒸馏水清洗,然后转移到玻片之上用10倍放大的光学和解剖显微镜观察[3].美国临床微生物学综述在幼虫保存与鉴定一节中则写明:将蝇蛆浸入非常热(足以产生蒸汽)但不是沸水之中30s ,这样可防止腐烂又可维持蛆的自然颜色,然后保存在有70%~95%的乙醇之中,可最好保持幼虫的长度和形态;不应使用福尔马林溶液,因为它会使幼虫组织过度硬化,从而造成处理困难.而我国教材检查蝇蛆的方法是:将蝇蛆置于10%氢氧化钠溶液中浸泡4~8h ,用水洗数次后镜检[5].培养的方法是:必要时,可将获得的幼虫置泥土中培养为蛹和成虫,以便进一步鉴定,该方法不易控制实验条件㊁温度㊁湿度,笔者没有采用.而笔者实验时仅用福尔马林浸泡蛆虫,用解剖显微镜检查可清楚看到口钩和后气门,用血平板内琼脂,切成小块,在瓶子内进行培养,培养出成虫苍蝇,证明笔者的鉴定方法是正确的㊁可行的.但是笔者认为,应该结合国内外的方法,制订出一个更加科学合理的方法.实验中需要注意控制温度㊁湿度,瓶盖要松开适当,以便空气流入;要每天观察,以防幼虫死亡.参考文献[1]汤林华,马雅军,周水森,等,译.S E R V I C E M.医学昆虫学教程[M ].3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100G101.[2]中国卫生有害生物防制协会.苍蝇的生活史2[幼虫][J ].(2019G01G13)[2017G09G19].h t t p ://w w w.c pc a .c n /s i t e /c o n t e n t /3730.h t m lh t t p ://w w w.c p c a .c n /s i t e /c o n t e n t /3730.h t m l .[3]S O U L S B Y H ,J O N E SB ,C O Y N E M ,e ta l .A nu n u s u a lc a s e o f v a g i n a lm y i a s i s [J ].J MM C a s eR e p ,2016,3(6):e 005060.[4]张宏伟,来金涛.儿童皮肤蝇蛆病11例临床分析[J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3,27(11):1140G1141.[5]沈继龙,张进顺.临床寄生虫学检验[M ].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76G177.(收稿日期:2019G01G25㊀修回日期:2019G05G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