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管理学基础复习笔记
信息与信息管理知识点总结笔记(信息管理学)
信息与信息管理知识点总结笔记(信息管理学)一、信息1.定义●本体论层次:在最为一般的意义上,亦即没有任何约束条件,我们可以将信息定义为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
●认识论层次:主体所感知或表述的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
●本体论层次和认识论层次的信息的区别:●在本体论层次上,信息的存在不以主体的存在为前提,即使根本不存在主体,信息也仍然存在。
在认识论层次上则不同,没有主体,就不能认识信息,也就没有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识论层次的信息概念比本体论层次的信息概念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
●(1)首先,作为主体的人具有感知能力,能够感知到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
●(2)其次,人具有理解能力,能够理解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的特定含义。
●(3)第三,人具有目的性,能够判断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对其目的而言的效用价值。
2.类型●按照信息的加工程度:一次信息、二次信息、三次信息、零次信息●按信息的性质划分,可分为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利用者观察的角度和过程划分,可分为实在信息、先验信息和实得信息。
3.特征●信息存在的普遍性和客观性●信息产生的广延性和无限性●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传递性●信息对物质载体的独立性●信息对认识主体的相对性●信息对利用者的共享性●信息的不可变换性和不可组合性●信息产生和利用的时效性4.信息链中的数据、信息、知识●信息链:事实(Fact)——数据(Data)——信息(Information)——知识(Knowledge)——智能(Intelligence)英语中的Information是一个连续体概念,由事实(Fact)——数据(Data)——信息(Information)——知识(Knowledge)——智能(Intelligence)五个要素构成“信息链”。
简单地说,(1)“事实”是人类思想和社会活动的客观映射;(2)“数据”是事实的数字化、编码化、序列化、结构化;(3)“信息”是数据在信息媒介上的映射;(4)“知识”是对信息的加工、吸收、提取和评价的结果;(5)“智能”则是运用知识的能力。
信息管理学基础复习笔记
信息管理学基础第一部分信息管理一.熟悉和掌握1.当信息产生后,要流向特定的利用者,于是在信息生产者和利用者之间形成了源源不断的流,即信息流。
信息流由两条渠道流向利用者,一条是直接由生产者流向利用者,另一条是信息在信息系统的控制下流向信息利用者。
前者称为信息传递的非正规渠道,后者称为信息传递的正规渠道。
2.信息管理的概念:P22 **信息管理不仅是对信息的管理,而是对涉及信息活动的各种要素(信息、人、机器、机构等)进行合理的组织和控制,以实现信息及有关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有效地满足社会的信息要求。
信息管理的实质就是人类综合采用技术的、经济的、政策的、法律的、人文的方法和手段对信息流(包括非正规渠道和正规渠道中的信息流)进行控制,以提高信息利用效率、最大限度的实现信息效用价值为目的的一种活动。
(简记:1.综合方法控制信息流 2.提高利用率 3.实现信息的价值)3.信息管理研究的内容:P23 **·从技术角度,研究手工方式和计算机方式(当前主要是计算机网络方式)对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处理,使之有序化存贮、便于快速检索并传递给特定的利用者。
信息管理的方法(或支持工具)有:分类、主题、代码、数据库、元数据、搜索引擎和各类信息系统、网络等。
·从经济角度,主要研究信息市场,信息产业、信息经济的形成、发展、特征和运行模式,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信息技术的评价以及信息经济效益评价等问题。
·从行政和法律角度,运用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对信息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解决社会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矛盾,促进社会更充分地利用信息,更好地发挥信息的社会功能。
·从人文角度:在网络环境下,人们的信息行为仅仅依靠行政和法律手段是难以有效约束的,必须通过人文精神的培养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对信息活动进行管理。
信息管理是一个综合性的领域,其理论方法涉及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图书馆学、情报学、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心理学、学等众多学科。
信息管理学基础1-4章重点
信息管理学基础1-4章重点1-信息与信息管理1.1结合实际的应用领域,认识和理解信息、信息管理等基本概念;1.1.1信息概念: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1.1.2信息管理:人类综合采用技术的、经济的、政策的、法律的、人文的方法和手段对信息流进行控制,以提高信息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效用价值为目的的一种活动。
1.2信息管理研究及实践的多重视角,及不同视角的特点;1.2.1信息管理研究的多视角及特点:①从技术上视角,信息管理主要研究用手工方式和计算机方式对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处理,使之有序化存储、便于快速检索并传递给特定利用者。
②从经济视角,主要研究以信息的生产、流通和利用为基础的信息市场,包括信息产业、信息经济的形成、发展、特征和运行模式,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信息技术的评价和选择以及信息经济效益评价等方面的问题。
③从行政和法律视角,立足于政府职能,运用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对信息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着眼于协调和解决社会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新矛盾、新冲突、新的利害关系,促进社会更充分的利用信息,更好的发挥信息的社会功能,为实现某种发展目标服务。
④从人文角度,立足于研究信息流控制中的道德、伦理、文化因素的影响和建设。
1.3信息生命周期管理的思想及方法;1.3.1信息生命周期管理:是一种信息管理模型,对信息进行贯穿其整个生命周期的管理,从创建到使用到归档和处理,它是一种针对信息主动管理的过程策略,其宗旨在于保证信息传播的连续性。
1.3.2方法:①信息创建阶段,创建阶段是信息生命周期的初始阶段②信息采集阶段,采集是信息资源得以开发和利用的基础和起点③信息组织阶段,是为信息集合提供有序化的结构④信息存储阶段,信息存储是实现信息价值的基础⑤信息利用阶段,是信息生命周期管理的宗旨,是用户对所提供的信息有效地运用的过程⑥信息清理阶段,随着信息老化失去价值,需要制定相关政策,对没有保留或保存必要的信息经行清理或销毁。
信息管理学基础
信息管理学基础复习1.名词解释(1)信息管理:不单单对信息的管理,而是对信息活动的各种要素进行合理的组织和控制,以实现信息及有关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有效地满足社会的信息要求(2)信息交流: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基本现象,是人与人相互作用与联系地一种方式。
(3)定量评价法:定量评价法是将反映信息质量地指标用具体的数字、公式客观的表示出来,主要采用统计、数学或者经济模型地方法。
(4)信息服务:就是用不同的方式向用户提供所需信息的一项活动,它是以信息为内容的服务业务。
(5)主题法:是指以表示信息资源主题的语词做标识,提供字顺检索途径,并主要采用参照系统揭示词间关系的标引和检索信息的方法。
(6)信息系统:是由计算机硬件、网络和通信设备、计算机软件、信息资源、信息用户和规章制度组成的以处理信息流为目的的人机一体化系统(7)国家信息政策:是指在一国范围内,国家或政府为解决信息管理和信息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关系和涉及公共利益、权益、安全问题、保障信息活动协调发展而采取的有关信息产品及资源生产、流通、利用、分配以及促进和推动相关信息技术发展的一系列措施、规划、原则和指南。
2.简答题(1)简述信息机构的划分标准及类型,每种类型请举例说明;p370,p371 (1独立信息机构公益性信息机构:图书馆、科技信息服务机构盈利性学校机构:搜索引擎公司、信息咨询公司、网络信息公司。
(2组织内部的信息机构:政府内部信息部门、企业竞争情报部门(2)信息生命周期管理包括那些阶段。
P25信息生命周期管理包括1.信息创建(产生|发布)阶段,2.信息采集阶段,3.信息组织阶段,4.信息存储阶段,5.信息利用阶段,6.信息清理阶段(3)根据网络信息交流中介对信息交流内容的控制程度不同,可以将其划分为那些类型?并举例说明。
P68(1 纯技术型中介(指仅提供网络信息交流的技术支持系统,不参与对交流内容的控制)零栈交流:短信,微信,QQ(2 内容选择控制型中介(对交流内容进行过滤控制,但仅做删除和屏蔽,而不对内容进行组织和修饰)准栈交流:BBS、个人网站、Blog、新闻组、(3 内容完全控制型中介(对网络信息进行采集、控制、组织、存储、发布和管理、的中介)有栈交流:大期刊数据库商,各大网站,数字图书馆(4)简述信息系统的·概念结构。
信息与信息管理知识点总结笔记(信息管理学)
信息与信息管理知识点总结笔记(信息管理学)一、信息1.定义●本体论层次:在最为一般的意义上,亦即没有任何约束条件,我们可以将信息定义为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
●认识论层次:主体所感知或表述的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
●本体论层次和认识论层次的信息的区别:●在本体论层次上,信息的存在不以主体的存在为前提,即使根本不存在主体,信息也仍然存在。
在认识论层次上则不同,没有主体,就不能认识信息,也就没有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识论层次的信息概念比本体论层次的信息概念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
●(1)首先,作为主体的人具有感知能力,能够感知到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
●(2)其次,人具有理解能力,能够理解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的特定含义。
●(3)第三,人具有目的性,能够判断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对其目的而言的效用价值。
2.类型●按照信息的加工程度:一次信息、二次信息、三次信息、零次信息●按信息的性质划分,可分为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利用者观察的角度和过程划分,可分为实在信息、先验信息和实得信息。
3.特征●信息存在的普遍性和客观性●信息产生的广延性和无限性●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传递性●信息对物质载体的独立性●信息对认识主体的相对性●信息对利用者的共享性●信息的不可变换性和不可组合性●信息产生和利用的时效性4.信息链中的数据、信息、知识●信息链:事实(Fact)——数据(Data)——信息(Information)——知识(Knowledge)——智能(Intelligence)英语中的Information是一个连续体概念,由事实(Fact)——数据(Data)——信息(Information)——知识(Knowledge)——智能(Intelligence)五个要素构成“信息链”。
简单地说,(1)“事实”是人类思想和社会活动的客观映射;(2)“数据”是事实的数字化、编码化、序列化、结构化;(3)“信息”是数据在信息媒介上的映射;(4)“知识”是对信息的加工、吸收、提取和评价的结果;(5)“智能”则是运用知识的能力。
(完整版)信息管理学笔记
第三章信息分布一、简析马太效应的作用和表现形式。
(06)试以实例说明信息生产和分布中的马太效应(08)2.马太效应的负面影响请简述马太效应在信息工作中的优缺点。
优点:马太效应导致的信息分布的富集现象积极意义显而易见:①在实际的信息管理工作中,它帮助我们突出重点、摒弃平均,为信息源的选择、获取、评价和利用提供依据,为降低信息管理成本,提高信息利用效益提供指导和方法。
②在理论上,它帮助我们认识信息的集中与分散特征、趋势和规律,发现信息管理学的基础性规律。
缺点:马太效应描述的信息对象的优势和劣势过度积累,容易使信息工作者按简单的优劣进行信息的选择、评价、传播和利用,走入极端,使信息工作者因循守旧、不思进取、不求变革创新,按经验和简单的规则从事复杂多变的信息工作。
①马太效应形成的信息富集有时仅仅是表面的、外在的。
有的优势积累过程带有突发性和受统计学因素的影响,使得信息价值失真。
②如果过分注重核心信息源,就会忽略分布在其他信息源中有价值的信息。
③青睐名人、拒绝新人的习惯势力限制了新思想、新知识和新信息的产生及传播。
二、信息生产者的分布规律1.洛特卡定律①洛特卡定律的图形描述②统计学家洛特卡经过大量统计和研究,发表了一篇题名为“科学生产率的频率分布”的论文,旨在通过对发表论著的统计来探明科技工作者的生产能力及对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所作的贡献。
他得出结论:(C=0.6079=60.79%)即平方反比分布规律:所有生产一篇论文的著者的比例刚刚超过60%。
例如在《物理学史一览表》数据中,共有1325名作者,写一篇论文的为784人,占总数的59.2%。
如果取绝对数,则可表述为:生产2篇论文的作者大约是生产1篇论文作者数的~;生产3篇论文的作者大约是生产1篇论文作者数的~;生产n篇论文的作者大约是生产1篇论文作者数的~。
2.普赖斯定律(07)三、信息离散分布规律1.布拉德福定律(相等载文量的期刊分区)①信息离散分布规律(04)②说明信息离散分布的基本规律(05)2.齐夫定律(词频分布)③齐夫分布曲线(06)四、信息对时间的分布规律1指数增长率①普赖斯曲线:a如果我们以文献量为纵轴,以历史年代为横轴,把各不同年代的文献量在坐标图上逐点描绘出来,然后以一光滑曲线连接各点,则可十分近似地表征文献随时间增长的规律。
信息管理学基础考研笔记 (2)
信息管理学基础(马费成)一、信息的含义1. 本体论层次:在最为一般的意义上,亦即没有任何约束条件,我们可以将信息定义为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
这里的“事物”泛指存在于人类社会、思维活动和自然界中一切可能的对象。
“存在方式”指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
“运动”泛指一切意义上的变化,包括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思维的和社会的运动。
“运动状态”则是指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化所展示的特征、态势和规律。
在这一层次上定义的信息是最普遍的、最广义的信息,可与物质、能量并驾齐驱,我们称其为本体论层次的信息。
2.认识论层次:在认识论层次上,我们可以将信息定义为:主体所感知或表述的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
主体所感知的是外部世界向主体输入的信息,主体所表述的则是主体向外部世界输出的信息。
3.本体论层次和认识论层次的信息的区别:在本体论层次上,信息的存在不以主体的存在为前提,即使根本不存在主体,信息也仍然存在。
在认识论层次上则不同,没有主体,就不能认识信息,也就没有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
认识论层次的信息概念比本体论层次的信息概念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
首先,作为主体的人具有感知能力,能够感知到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
其次,人具有理解能力,能够理解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的特定含义。
第三,人具有目的性,能够判断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对其目的而言的效用价值。
而且这三个方面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
人们只有在感知了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形式,理解了它的含义,明确了它的效用之后,才算真正掌握了这个事物的信息,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我们把同时考虑到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外在形式、内存含义和效用价值的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称为“全信息”,而把仅仅考虑其中形式因素的信息称为“语法信息”,把考虑其中内容(含义)因素的信息称为“语义信息”,把考虑其中效用因素的信息称为“语用信息”。
认识论层次的信息乃是同进考虑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的全信息。
信息管理学基础-【考研笔记】
信息管理学基础(马费成)一、信息的含义1. 本体论层次:在最为一般的意义上,亦即没有任何约束条件,我们可以将信息定义为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
这里的“事物”泛指存在于人类社会、思维活动和自然界中一切可能的对象。
“存在方式”指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
“运动”泛指一切意义上的变化,包括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思维的和社会的运动。
“运动状态”则是指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化所展示的特征、态势和规律。
在这一层次上定义的信息是最普遍的、最广义的信息,可与物质、能量并驾齐驱,我们称其为本体论层次的信息。
2.认识论层次:在认识论层次上,我们可以将信息定义为:主体所感知或表述的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
主体所感知的是外部世界向主体输入的信息,主体所表述的则是主体向外部世界输出的信息。
3.本体论层次和认识论层次的信息的区别:在本体论层次上,信息的存在不以主体的存在为前提,即使根本不存在主体,信息也仍然存在。
在认识论层次上则不同,没有主体,就不能认识信息,也就没有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
认识论层次的信息概念比本体论层次的信息概念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
首先,作为主体的人具有感知能力,能够感知到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
其次,人具有理解能力,能够理解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的特定含义。
第三,人具有目的性,能够判断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对其目的而言的效用价值。
而且这三个方面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
人们只有在感知了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形式,理解了它的含义,明确了它的效用之后,才算真正掌握了这个事物的信息,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我们把同时考虑到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外在形式、内存含义和效用价值的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称为“全信息”,而把仅仅考虑其中形式因素的信息称为“语法信息”,把考虑其中内容(含义)因素的信息称为“语义信息”,把考虑其中效用因素的信息称为“语用信息”。
认识论层次的信息乃是同进考虑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的全信息。
信息管理学基础第三版娄策群重点笔记
信息管理学基础第三版娄策群重点笔记摘要:一、信息管理学基础概述1.信息管理学定义2.信息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3.信息管理学的发展历程二、信息资源的规划与管理1.信息资源的定义与分类2.信息资源规划的重要性3.信息资源管理的方法与技术三、信息检索与检索语言1.信息检索的基本概念2.检索语言的种类与作用3.信息检索系统的构成与评价四、信息分析与评价1.信息分析的方法与技术2.信息评价的原则与方法3.信息分析与评价的应用案例五、信息安全与保护1.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2.信息安全面临的威胁与挑战3.信息安全保护的措施与技术六、信息政策与法规1.信息政策的作用与内容2.我国信息政策的发展现状3.信息法规的制定与实施正文:信息管理学基础是研究信息资源规划、管理、检索、分析、评价、安全与保护以及政策与法规等方面的学科。
娄策群所著的《信息管理学基础第三版》对这一学科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
首先,信息管理学基础概述部分对信息管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与任务以及发展历程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信息管理学旨在研究如何有效地获取、存储、传输、利用与保护信息资源,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
其次,信息资源的规划与管理是信息管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信息资源的定义与分类以及信息资源规划的重要性在此部分中被详细阐述。
信息资源管理的方法与技术也是本部分的重点内容,包括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等。
接下来,信息检索与检索语言部分阐述了信息检索的基本概念、检索语言的种类与作用以及信息检索系统的构成与评价。
信息检索是指在众多的信息资源中,根据用户的需求,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帮助用户找到所需信息的过程。
此外,信息分析与评价在信息管理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信息分析的方法与技术以及信息评价的原则与方法都在本部分中被详细介绍。
信息分析与评价的应用案例也为我们提供了实际操作的借鉴。
信息安全与保护是信息管理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以及信息安全面临的威胁与挑战都在本部分中被详细阐述。
信息管理学基础-【考研笔记】
信息管理学基础(马费成)一、信息的含义1. 本体论层次:在最为一般的意义上,亦即没有任何约束条件,我们可以将信息定义为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
这里的“事物”泛指存在于人类社会、思维活动和自然界中一切可能的对象。
“存在方式”指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
“运动”泛指一切意义上的变化,包括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思维的和社会的运动。
“运动状态”则是指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化所展示的特征、态势和规律。
在这一层次上定义的信息是最普遍的、最广义的信息,可与物质、能量并驾齐驱,我们称其为本体论层次的信息。
2.认识论层次:在认识论层次上,我们可以将信息定义为:主体所感知或表述的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
主体所感知的是外部世界向主体输入的信息,主体所表述的则是主体向外部世界输出的信息。
3.本体论层次和认识论层次的信息的区别:在本体论层次上,信息的存在不以主体的存在为前提,即使根本不存在主体,信息也仍然存在。
在认识论层次上则不同,没有主体,就不能认识信息,也就没有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
认识论层次的信息概念比本体论层次的信息概念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
首先,作为主体的人具有感知能力,能够感知到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
其次,人具有理解能力,能够理解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的特定含义。
第三,人具有目的性,能够判断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对其目的而言的效用价值。
而且这三个方面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
人们只有在感知了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形式,理解了它的含义,明确了它的效用之后,才算真正掌握了这个事物的信息,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我们把同时考虑到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外在形式、内存含义和效用价值的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称为“全信息”,而把仅仅考虑其中形式因素的信息称为“语法信息”,把考虑其中内容(含义)因素的信息称为“语义信息”,把考虑其中效用因素的信息称为“语用信息”。
认识论层次的信息乃是同进考虑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的全信息。
(完整版)信息管理学笔记
第三章信息分布一、简析马太效应的作用和表现形式。
(06)试以实例说明信息生产和分布中的马太效应(08)2.马太效应的负面影响请简述马太效应在信息工作中的优缺点。
优点:马太效应导致的信息分布的富集现象积极意义显而易见:①在实际的信息管理工作中,它帮助我们突出重点、摒弃平均,为信息源的选择、获取、评价和利用提供依据,为降低信息管理成本,提高信息利用效益提供指导和方法。
②在理论上,它帮助我们认识信息的集中与分散特征、趋势和规律,发现信息管理学的基础性规律。
缺点:马太效应描述的信息对象的优势和劣势过度积累,容易使信息工作者按简单的优劣进行信息的选择、评价、传播和利用,走入极端,使信息工作者因循守旧、不思进取、不求变革创新,按经验和简单的规则从事复杂多变的信息工作。
①马太效应形成的信息富集有时仅仅是表面的、外在的。
有的优势积累过程带有突发性和受统计学因素的影响,使得信息价值失真。
②如果过分注重核心信息源,就会忽略分布在其他信息源中有价值的信息。
③青睐名人、拒绝新人的习惯势力限制了新思想、新知识和新信息的产生及传播。
二、信息生产者的分布规律1.洛特卡定律①洛特卡定律的图形描述②统计学家洛特卡经过大量统计和研究,发表了一篇题名为“科学生产率的频率分布”的论文,旨在通过对发表论著的统计来探明科技工作者的生产能力及对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所作的贡献。
他得出结论:(C=0.6079=60.79%)即平方反比分布规律:所有生产一篇论文的著者的比例刚刚超过60%。
例如在《物理学史一览表》数据中,共有1325名作者,写一篇论文的为784人,占总数的59.2%。
如果取绝对数,则可表述为:生产2篇论文的作者大约是生产1篇论文作者数的~;生产3篇论文的作者大约是生产1篇论文作者数的~;生产n篇论文的作者大约是生产1篇论文作者数的~。
2.普赖斯定律(07)三、信息离散分布规律1.布拉德福定律(相等载文量的期刊分区)①信息离散分布规律(04)②说明信息离散分布的基本规律(05)2.齐夫定律(词频分布)③齐夫分布曲线(06)四、信息对时间的分布规律1指数增长率①普赖斯曲线:a如果我们以文献量为纵轴,以历史年代为横轴,把各不同年代的文献量在坐标图上逐点描绘出来,然后以一光滑曲线连接各点,则可十分近似地表征文献随时间增长的规律。
信息管理学基础-考研笔记
信息管理学基础一、信息的含义1. 本体论层次:在最为一般的意义上,亦即没有任何约束条件,我们可以将信息定义为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这里的“事物”泛指存在于人类社会、思维活动和自然界中一切可能的对象.“存在方式"指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运动”泛指一切意义上的变化,包括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思维的和社会的运动.“运动状态”则是指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化所展示的特征、态势和规律。
在这一层次上定义的信息是最普遍的、最广义的信息,可与物质、能量并驾齐驱,我们称其为本体论层次的信息.2.认识论层次:在认识论层次上,我们可以将信息定义为:主体所感知或表述的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
主体所感知的是外部世界向主体输入的信息,主体所表述的则是主体向外部世界输出的信息。
3。
本体论层次和认识论层次的信息的区别:在本体论层次上,信息的存在不以主体的存在为前提,即使根本不存在主体,信息也仍然存在.在认识论层次上则不同,没有主体,就不能认识信息,也就没有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
认识论层次的信息概念比本体论层次的信息概念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
首先,作为主体的人具有感知能力,能够感知到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
其次,人具有理解能力,能够理解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的特定含义。
第三,人具有目的性,能够判断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对其目的而言的效用价值.而且这三个方面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人们只有在感知了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形式,理解了它的含义,明确了它的效用之后,才算真正掌握了这个事物的信息,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我们把同时考虑到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外在形式、内存含义和效用价值的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称为“全信息”,而把仅仅考虑其中形式因素的信息称为“语法信息”,把考虑其中内容(含义)因素的信息称为“语义信息",把考虑其中效用因素的信息称为“语用信息"。
认识论层次的信息乃是同进考虑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的全信息。
信息管理学基础 笔记
名词解释信息:信息是反映事物的形成、关系和差别的东西,它包含在事物的差异之中,而不在事物的本身资源:是指那些能够创造物质财富的自然存在物,即自然资源,它是人类维系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的源泉(这些属于物质资源)。
信息资源:广义上认为是人类社会信息活动中积累起来的信息、信息生产者、信息技术等信息活动要素的集合。
狭义上认为信息资源是指人类社会活动中经过加工处理的、有序化并大量积累的有用信息的集合,如科技信息,社会文化信息,市场信息等企业信息化:就是通过利用最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使生产的组织、管理和控制自动化产业信息化:是指信息技术改造原有产业,使其成为生产自动化、机器智能化合办公自动化的新型产业,以及构造以信息带动其他要素流动的产业关系社会信息化:是通过在国民经济和社会体系内,系统、全面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信息资源,推动经济运行机制、社会组织形式和人民生活方式产生革命性转变的过程信息化水平测度:是指从定量角度来考察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信息环境,研究信息化现有水平和信息化发展潜力,反应一个国家或地区向信息化社会转变的进度信息资源管理:是为了确保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对信息资源实施计划、预算、组织、指挥、控制、协调的一种人类管理活动记录:是指记录在任何媒体上的信息,包括所有书籍、论文、图片、影像及其他载体记录下来的资料记录管理:是指记录产生到最终清除之间的系统管理信息论:是应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方法来研究信息处理和信息传递的科学译码:是当信号序列通过输出端输出后,把编码信号进行变换,转换成文字或图像等信息信息源:是信息的来源,可以是人、自然界的事物、机器等等系统:是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具有一定整体功能和整体目的的诸要素的有机综合体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一门科学,诸要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特征,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寻求确立适用于一切系统的原理、原则和数学模型等基本理论问题控制:是事物之间的一种不对称的相互作用,是人们按照预定的目的,为改善系统的功能或行为而加之于系统的作用控制论:是研究各种系统调节和控制的一般规律的科学信息反馈:是将反应控制结果的系统状态信息或输出信息经处理后输送回来,再作用于系统,从而对信息的在输出产生影响的过程管理:就是利用人力和资源,通过计划、组织和控制来完成一定的组织目标的过程;或者说是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基本管理功能,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诸要素,促进它们密切配合,发挥最高的效率,以达到预期的目标传播:是指传播者把自己所拥有的信息以某种特定的符号,借助于一定的传播通道,传递给接收者,以达到与接受者共享或影响接受者的目的信息交流:也称为信息传播,是指通过特点的符号系统,利用一定的信息通道,是信息跨越空间和实践而实现的信息发送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传输和交换行为信息技术:是能够扩展人的信息器官功能的一类技术数字化:是将信息按二进制编码的方法加以处理和传输,将原先用纸张或其他媒介存储的信息转变为用计算机处理和传输的信息人机共生律:用机器广泛的适应范围来弥补人的不足,用人的智慧来补偿机器智能的缺陷信息多媒体技术:是把文本、声音、图形、图像、视频等信息形式与计算机集成在一起的技术数据仓库:是面向主题的、稳定的、综合的随时间变化的数据集合计算机网络:是以资源共享为目的的多机系统,它将若干地理位置不同并且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系统和其他设备,通过通信设备连接起来,在网络操作系统的管理下,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和管理层次模型:是模拟现实世界按层次结构来组织事物而构造的一种模型,它实际上是一种树型结构,其整体数据结构是若干基本层次结构的集合网络的拓扑结构:是只网络各个节点的连接方法和连接形式协议:网络间通信,按一定的规则和约定来进行,这些规则和约定称为协议网络传输介质:是指搭载数字或模拟信号的传输媒介双绞线:是两根按一定规则缠绕在一起的绝缘导线,它适合于点到点和点到多点的连接离散信息:是指信息的状态是离散可数的连续信息:是指信息的状态是连续的离散信号:如果电信号的参量携带着离散信息,则该参量必将是离散取值,这样的信号就叫离散信号数字信号:把时间和状态都是离散的信号称为数字信号连续信号:随时间变化而连续取值的信号叫连续信号或模拟信号数据挖掘: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过程广义知识:是指类别特征的概括性描述知识关联知识:是反映一个事件和其他事件之间依赖或关联的知识分类知识:是反映同类事物共同性质的特征性知识和不同事物之间的差异性特征知识预测型知识:根据时间序列数据,由历史的和当前的数据去推测未来的数据,也可以认为ishi 以时间为关键属性的关联知识偏差型知识:是对差异和极端特例的描述,揭示事物偏离常规的异常现象资源:是指能够创造物质财富的自然存在物,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的源泉信息源:是指所有产生、持有和传递信息的人、事物和机构静态信息源:是指其所包含的信息一经生产出来便成为一种固定的形式,不会随着时间而改变,也不会产生新的信息动态信息源:是信息通常处于不断地变化之中,能够不断地自我更新内部信息源:是只组织内部产生信息的部门或事物外部信息源:是指组织所处的自然、社会、经济环境中为组织活动提供信息的信息源文献:是记录人类精神信息的、便于存储或传递的人工固态附载物文献的符号系统:是指文字、图画、图表、编码、声像和电磁信息等文献的记录方式:是指将表达信息的符号系统通过特定的记录方式使其附着于一定的文献载体上图书:是记录和保存知识、表达思想、传播信息的最古老、最主要的手段期刊:是由一个稳定的编辑部编辑出版的一种定期或不定期的连续出版物专利文献:是记录有关发明创造信息的文献,包括专利申请书、专利说明书、专利公报、专利检索工具以及相关的一些资料标准文献:是指按规定程序指定、经公认的权威机构批准的一整套在特定领域内必须执行的规格电子信息源:是在现代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信息存储技术等迅猛发展的基础上迅速发展起来的、规则、技术要求等规范性文献源数据库:是指能够直接提供原始信息或具体数据的数据库,用户不必再查阅其他信息源,就可以满足信息需求信息采集:是根据特定的目的和要求将分散在不同时空的相关信息积聚起来的过程访问调查法:又称采访法,是通过访问信息采集对象,与采访对象直接交谈而获得有关信息的方法媒介分析:是信息咨询部门、图书馆、情报中心和编辑出版部门常用的信息采集方法信息组织:是利用一定的科学规律方法,通过对信息的外在特征和内容特征的有序化与综合,实现无序信息流向有序信息流的转换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信息交换符号系统,是信息的载体信息组织方法:是按照一定的规则、根据一定的内在或外在的特征对信息进行排序的方法主题组织法:是根据信息对象所反映的主题特征,直接以代表信息主题概念的主题词作为信息的标识,并根据主题词的字顺来组织主题词体系及相应的信息标题词法:是以严格规范化的线组定形式的标题词作为信息单元的主题标识的主题词法i,是最早出现的一种主题词法单元词:是信息内容抽取出来的最基本的、能够表达信息主题的、字面不能再分的标引信息单元主题词叙词:是指从信息内容中抽取的、能概括表达信息内容基本概念的名词或术语,在国内也称为主题词叙词法:就是以叙词作为标识符号来标识信息单元的方法关键词:是指从信息单元的题目、正文或摘要中抽取的能够描述信息主题内容的、具有实质意义的词语分类:是指依据事物的属性或特征对事物进行区分和类聚,并将区分的结果按照一定的次序进行组织的活动分类组织法:是从信息主题内容的角度组织和揭示信息的分类语言:是分类组织法的语言基础和依据,其具体表现形式主要是分类表分类法:用分类表盒分类规则来标引、组织和检索文献信息的方法被称为分类法体系分类法:又称等级分类法、列举式分类法,它直接根据知识分类的等级体系列出所有的类目,并根据概念之间的等级,从属关系分别赋予相应的分类号,按一定的次序排序题录:又称为编目索引、篇名索引,是一种线索引的检索工具,它通过短小精悍的款目反映文献的外部特征书目:是以各种文献为对象,揭示文献的题名、作者、出版者、出版日期、载体形态、主题内容、获得方式等外部特征和内容特征的检索工具国家书目:是全面登记一个国家所有图书的总目联合书目:是选的若干图书馆或文献单位合作编制的馆藏目录,以反映文献的收藏处所为特征,揭示与报道有关图书馆的部分或全部馆藏文献推荐书目:又称为导读书目、劝学书目,它是根据特定读者对象,对某一专门问题的文献进行精心选择而编制的书目文摘:是对初始信息内容进行浓缩加工,抽取其中的主要事实和数据而生产出的,基本保持原有信息涵义的信息组织产品,是原始信息的浓缩和精华信息检索:是指信息按一定的方式组织和存储起来,并根据信息用户的需求查找有关信息的过程词频加权检索:是根据检索词在信息记录中出现的频次来决定该检索词的权值,而不是由检索者制定检索词的权值绝对词频加权:指检索时累计检索词在记录中出现的次数,检索的记录权值之和由记录包含的所以检索词在记录中出现的次数总和决定相对词频加权:指综合考虑每一个检索词在单个记录中出现的频率和在整个数据库中的频率,从而确定权值加权标引检索:指在进行文献标引的同时,针对每一个标引词在文献中的重要程度,分别赋予相应的权值,检索时通过对检索词的标引权值相加来筛选记录截词:是指检索者将检索词在认为合适的地方截断截词检索:又称为模糊检索,主要是利用检索词的词干或不完整的词型进行检索位置检索:是全文检索系统中主要的检索技术,是指定了检索词在原始文献中相对位置的限定性检索全文检索:是指对文献全文内容进行字符串的匹配检索,包括字符串检索、截词检索、位置检索、同义词控制以及后控词表等技术超文本检索:是对原有的单向线性工作,单值媒体或单值排列的一种扩充,一种开拓,实质上是对“文本”的一种扩充,它既是一种信息的组织形式,也是信息获取技术信息系统: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要素构成,完成企业内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存储、使用和维护等作业层信息系统:是指支持、帮助甚至取代基层业务人员工作的信息系统系统的生命周期:是生产、发展、成熟、消亡或更替的过程,这个过程称为系统的生命周期信息系统规划:是以组织目标和发展战略为基础,考虑到组织面临的内外环境,科学地制定信息系统的发展战略、总体方案,合理安排信息系统的建设进程企业系统规划法:是一种帮助系统规划人员根据企业目标制定企业信息系统规划的结构化方法项目管理:是指项目活动中运用专门的知识、技能、工具盒方法,是项目能够实现或超过项目干系人的需要和期望关键日期法:是最简单的一种进度安排方法,它制定一个项目进度表,在表中列出系统开发中的一些关键工作和预计完成这些工作的时间甘特图法:也称横道图,是进度安排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网络计划技术:是一种以网络图为基础计划模型项目风险:是指项目潜在的预算、进度、人员、资源、客户、需求等方面的问题以及它们对项目的影响风险识别:就是确定在系统开发过程中何种风险事件可能影响项目风险评估:是针对以上识别出来的风险事件进行风险影响分析风险应对:是针对风险评估的结果,为降低风险的负面效应制定风险应对策略和技术手段过程评价:是根据已确定的目标来测定被评价系统的属性,并将这些属性变为客观的数值或主观的效用的行为信息系统评价:是对信息系统的功能、性能和使用效果进行全面估计、检查、测试、分析和评审,利用时机指标和计划指标进行比较,确定系统目标的实现程度层次分析法:是通过分析复杂系统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建立多层次的分析结构模型模糊评价法:是应用模糊集理论对系统进行综合评价的一种方法网络信息资源:是以电子数据的形式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形式的信息存放在光磁等非印刷型纸张的载体中,并通过网络通信、计算机或终端等方式再现出来的信息资源信息组织:是指采用一定的方式,将某一方面大量的、分散杂乱的信息有序化,从而形成一个便于利用的系统的过程元数据:是关于数据的数据,它是对网络数据进行组织和处理的基础搜索引擎:是指Internet上专门提供查询服务的一类检索工具,实质是存储、报道网上一次信息信息存储:是指研制检索工具盒建立检索系统信息检索:是利用这些检索工具盒检索系统检索所需要的信息网络数据库:是出版商和数据库生产商、服务商在互联网上发行、提供的出版物和数据库,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直接访问信息索引:就是创建文档信息的特征记录,以使用户能够快速地检索到所需信息网络信息安全:是指组成网络信息系统的硬件、软件和数据受到妥善保护,系统中的信息资源不因自然和人为因素遭到破坏、更改或泄密,网络信息系统能连续正常运行安全服务:是指通过程序对网络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和真实性进行保护盒鉴别,防止各种安全威胁和攻击,使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现有操作系统和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漏洞防火墙:是阻隔外来冲击最普遍采用的方法,被称为网络安全的第一哨企业资源计划:把企业的内部和外部资源有机的地结合在一起,充分贯彻了供应链的管理思想,将用户的需求和企业内部的制造活动以及外部供应商的制造资源一同包括了进来,体现了完全按客户需求制造的思想客户关系管理:是一种旨在改善企业与客户之间关系的新型管理机制电子商务:是指利用电子网络进行的商务活动电子政务:就是政府机构应用现代化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互联网上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空间与部门分隔的限制,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和服务办公自动化:是指利用现代化的办公设备、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来代替办公人员的手工作业,从而大幅度地提高办公效率简答题第一章2.信息的性质?普遍性:信息是事物状态和变化的反应。
信息管理学基础-【考研笔记】
信息管理学基础(马费成)一、信息的含义1. 本体论层次:在最为一般的意义上,亦即没有任何约束条件,我们可以将信息定义为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
这里的“事物”泛指存在于人类社会、思维活动和自然界中一切可能的对象。
“存在方式”指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
“运动”泛指一切意义上的变化,包括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思维的和社会的运动。
“运动状态”则是指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化所展示的特征、态势和规律。
在这一层次上定义的信息是最普遍的、最广义的信息,可与物质、能量并驾齐驱,我们称其为本体论层次的信息。
2.认识论层次:在认识论层次上,我们可以将信息定义为:主体所感知或表述的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
主体所感知的是外部世界向主体输入的信息,主体所表述的则是主体向外部世界输出的信息。
3.本体论层次和认识论层次的信息的区别:在本体论层次上,信息的存在不以主体的存在为前提,即使根本不存在主体,信息也仍然存在。
在认识论层次上则不同,没有主体,就不能认识信息,也就没有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
认识论层次的信息概念比本体论层次的信息概念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
首先,作为主体的人具有感知能力,能够感知到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
其次,人具有理解能力,能够理解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的特定含义。
第三,人具有目的性,能够判断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对其目的而言的效用价值。
而且这三个方面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
人们只有在感知了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形式,理解了它的含义,明确了它的效用之后,才算真正掌握了这个事物的信息,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我们把同时考虑到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外在形式、内存含义和效用价值的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称为“全信息”,而把仅仅考虑其中形式因素的信息称为“语法信息”,把考虑其中内容(含义)因素的信息称为“语义信息”,把考虑其中效用因素的信息称为“语用信息”。
认识论层次的信息乃是同进考虑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的全信息。
信息管理学基础知识点
一、信息与信息治理1、信息信息〔本体论〕:信息是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
信息〔生疏论〕:主体所感知或表述的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
全信息:我们把同时考虑到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外在形式、内在含义和效用价值的生疏论层次上的信息称为“全信息”。
而把仅仅考虑其中形式因素的信息称为“语法信息”,把考虑其中内容〔含义〕因素的信息称为“语义信息”,把其中效用因素的信息称为“语用信息”。
2、信息的特征:(1)信息存在的普遍性和客观性(2)信息产生的广延性和无限性(3)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传递性(4)信息对物质载体的独立性(5)信息对生疏主体的相对性(6)信息对利用者的共享性(7)信息的不行变换性和不行组合性(8)信息产生和利用的时效性3、信息链、数据、信息与学问由事实-数据-信息-学问-智能五个要素构成“信息链”。
“事实”是人类思想和社会活动的客观映射;“数据”是事实的数字化、编码化、序列化、构造化;“信息”是数据在信息媒介上的映射;“学问”是对信息的加工、吸取、提取和评价的结果;“智能”则是运用学问的力量。
4、信息流当信息生产出来后〔产生〕之后,便要流向特定的利用者,于是在信息生产者和利用者之间形成源源不断的“流”,即信息流。
5、信息治理信息治理的实质就是人类承受技术的、经济的、政策的、法律的、人文的方法和手段对信息流进展掌握,以提高信息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效用价值为目的的一种活动。
6、信息治理的视角2 / 17(1)从技术视角,信息治理主要争论用手工方式和计算机方式对信息进展收集、加工、处理,使之有序化存储、便于快速检索并传递给特定的利用者。
这始终是信息治理争论的重点和目标。
(2)从经济视角,主要争论以信息的生产、流通和利用为根底的信息市场,包括信息产业、信息经济的形成、进展、特征和运行模式,信息资源和优化配置,信息技术的评价选择以及信息经济效益评价等方面的问题。
信息经济学是该视角下信息治理与经济学相互穿插的争论领域。
信息管理学基础-考研笔记
信息管理学基础一、信息的含义1. 本体论层次:在最为一般的意义上,亦即没有任何约束条件,我们可以将信息定义为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
这里的“事物”泛指存在于人类社会、思维活动和自然界中一切可能的对象。
“存在方式”指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
“运动”泛指一切意义上的变化,包括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思维的和社会的运动。
“运动状态”则是指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化所展示的特征、态势和规律。
在这一层次上定义的信息是最普遍的、最广义的信息,可与物质、能量并驾齐驱,我们称其为本体论层次的信息。
2.认识论层次:在认识论层次上,我们可以将信息定义为:主体所感知或表述的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
主体所感知的是外部世界向主体输入的信息,主体所表述的则是主体向外部世界输出的信息。
3.本体论层次和认识论层次的信息的区别:在本体论层次上,信息的存在不以主体的存在为前提,即使根本不存在主体,信息也仍然存在。
在认识论层次上则不同,没有主体,就不能认识信息,也就没有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
认识论层次的信息概念比本体论层次的信息概念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
首先,作为主体的人具有感知能力,能够感知到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
其次,人具有理解能力,能够理解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的特定含义。
第三,人具有目的性,能够判断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对其目的而言的效用价值。
而且这三个方面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
人们只有在感知了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形式,理解了它的含义,明确了它的效用之后,才算真正掌握了这个事物的信息,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我们把同时考虑到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外在形式、内存含义和效用价值的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称为“全信息”,而把仅仅考虑其中形式因素的信息称为“语法信息”,把考虑其中内容(含义)因素的信息称为“语义信息”,把考虑其中效用因素的信息称为“语用信息”。
认识论层次的信息乃是同进考虑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的全信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管理学基础第一部分信息管理一.熟悉和掌握1.当信息产生后,要流向特定的利用者,于是在信息生产者和利用者之间形成了源源不断的流,即信息流。
信息流由两条渠道流向利用者,一条是直接由生产者流向利用者,另一条是信息在信息系统的控制下流向信息利用者。
前者称为信息传递的非正规渠道,后者称为信息传递的正规渠道。
2.信息管理的概念:P22 **信息管理不仅是对信息的管理,而是对涉及信息活动的各种要素(信息、人、机器、机构等)进行合理的组织和控制,以实现信息及有关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有效地满足社会的信息要求。
信息管理的实质就是人类综合采用技术的、经济的、政策的、法律的、人文的方法和手段对信息流(包括非正规渠道和正规渠道中的信息流)进行控制,以提高信息利用效率、最大限度的实现信息效用价值为目的的一种活动。
(简记:1.综合方法控制信息流 2.提高利用率 3.实现信息的价值)3.信息管理研究的内容:P23 **·从技术角度,研究手工方式和计算机方式(当前主要是计算机网络方式)对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处理,使之有序化存贮、便于快速检索并传递给特定的利用者。
信息管理的方法(或支持工具)有:分类、主题、代码、数据库、元数据、搜索引擎和各类信息系统、网络等。
·从经济角度,主要研究信息市场,信息产业、信息经济的形成、发展、特征和运行模式,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信息技术的评价以及信息经济效益评价等问题。
·从行政和法律角度,运用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对信息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解决社会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矛盾,促进社会更充分地利用信息,更好地发挥信息的社会功能。
·从人文角度:在网络环境下,人们的信息行为仅仅依靠行政和法律手段是难以有效约束的,必须通过人文精神的培养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对信息活动进行管理。
信息管理是一个综合性的领域,其理论方法涉及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图书馆学、情报学、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心理学、学等众多学科。
已经形成了许多独立的学科领域,如信息组织、信息检索、信息系统、信息用户、信息经济、信息市场、信息法学等等。
4.信息管理的总目标和分目标:P25 **总目标是信息管理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和最根本的行动纲领,也是信息管理的主体系统与被管理的客体系统相互作用的最后结果。
信息管理体系中子系统的独立和具体的目标,是信息管理的分目标。
分目标为保证总目标的实现服务,并受到总目标的制约。
5.信息管理的总目标确定为(总目标内容):保证社会信息流在不同渠道中有序流动,信息的开发和利用在有领导、有组织的统一规划和管理下,协调一致的进行,使各类信息以更高的效率、效能,更低的成本在国家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中发挥作用。
(简记:1.使信息流有序化 2.有领导有组织协调一致 3.高效低耗利用)**6.为保证总目标的实现,可以进一步将其分解为相互联系的分目标:P25 **信息的生产与开发分目标;信息利用分目标;信息管理机制分目标7.信息管理的宏观任务:P25 **宏观层次的信息管理是一种战略管理,一般由国家有关部门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以实施,宏观层次的信息管理的任务包括:(1)制定信息开发的战略、策略、规划、方针和政策,(作用)a.使信息开发能有条不紊的进行b.使信息开发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
(2)制定信息管理的法律、规章和条例,建立信息管理的监督和保障体系,使信息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信息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利用。
(3)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协调各部门、各地区、和各企业的关系,明确各自的责、权、利,(目的)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
(4)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网络建设,使信息的生产、开发利用和管理具有良好的硬件环境支持。
8.微观层次的信息管理一般由基层组织负责实施。
微观层次的信息管理的任务包括:P26** (1)了解各类人员的信息需求,制定不同方案(不能忽视任何人员的信息需求)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的信息需求。
(2)搞清信息来源和渠道,以便在需要时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或向外输出信息。
(3)选择适用信息技术,建设信息系统和网络,确定信息加工处理、存贮、检索和传递方法,建立高效的信息保障体系。
(4)对信息管理进行评价,为改善信息管理提供依据。
9.信息管理历史发展的4个阶段:传统管理阶段;技术管理阶段;资源管理阶段;知识管理阶段。
P27 **(1)传统管理阶段:发展背景:文字的产生文献的增长并且内容越来越复杂,给人们找寻和利用带来了困难,图书馆便应运而生,收藏和整理文献成为早期图书馆的存在方式和活动内容。
发展标志:a.早期图书馆—文书档案,目的是收藏整理。
b.独立意义图书馆—为利用而收藏文献,变少数人的藏为多数人的用,要解决藏和用之间的矛盾,尽量使二者和谐统一,于是图书馆引入了管理的概念并创造了许多文献整理和管理技术方法。
c.当知识信息量指数增长,并威胁着人类再创造的时候,出现了科技信息机构。
这类机构主要以二次文献加工为主,克服文献利用的滞后现象以及过分重“藏”的缺点。
这个阶段的特征:以信息源管理为核心,以文献为主要载体,以工业服务为主要目标,以图书馆为象征,以手工管理模式为主。
(2)技术管理阶段:产生背景:a.计算机(具有科学计算功能和信息处理功能)的出现 b.计算机应用于信息加工和管理c.信息技术高度发展和广泛应用。
发展标志:a.1954年建立了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对文献信息流的控制b.1961年,实现了计算机二次文献加工(标志性产品:KWIC 上下文关键词索引),开创了计算机处理文献的开端。
优势:节省了人工智力负担;提高了信息处理效果。
c.MIS 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的出现d.联机检索系统的出现(65年出现了第一个联机检索系统,66年DIALOG系统)拓展了信息管理和信息利用空间。
e.PC+CD-ROM(微机+光驱)使信息系统开始向多样化发展。
这个阶段的特征:以信息流的控制为核心;以计算机为工具;以自动化信息处理和信息系统建造为主要工作内容。
(3)资源管理阶段:产生背景:一方面,是技术管理阶段纯粹的技术手段不能实现对信息的有效控制和利用;另一方面,也是重要的原因,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使得信息成为一种重要的资源,迫切需要从经济的角度思考问题,并对这种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管理。
信息管理中经济手段的引入的主要原因:⑴用于信息活动和信息管理的预算有限,需要合理分配各项开支;②信息系统所采用的各种技术设施越来越昂贵,信息服务的耗费越来越大,需要对成本效益进行认真分析;③信息和信息服务中的有偿成分增多,这些都需要用经济手段对信息和信息活动进行研究和管理。
(简记:①合理分配开支②对成本效益进行分析③信息服务有偿管理)第二行是传统管理阶段;三、四、五行是技术管理阶段;六、七行是资源管理阶段。
这里特别突出把信息作为资源的经济性质。
把信息看作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
资源管理阶段的特点:⑴信息量巨增,网络无限扩大,网上信息混乱,使人们难以通过网络获取所需要的信息。
⑵信息污染。
(一些质量低劣、粗制滥造的网络联入,加之淫秽信息泛滥和病毒感染)⑶信息侵权和安全问题。
(高速信息网存在着巨大开放性,进出方便,存取自由,是网络信息安全系数大大下降)⑷根据需求和效率配置网上信息资源的难度更大。
(简记:1信息量巨增2信息污染3信息安全4需求和配置难度大)信息安全包括:计算机安全、系统安全、数据安全、国家主权、个人隐私。
信息利益包括:知识产权、跨国数据库、信息收费、信息成本。
(4)知识管理阶段:产生背景:(4个关注,4个忽视)①仅关注显在知识尤其是记录型信息的管理而忽略了对另一个十分重要的知识——隐性知识的管理,从而大大限制了其管理范围和信息管理效能的发挥。
②仅仅关注(人类智力劳动的最终成果)——记录型信息,对获得这一成果的学习与创新过程却视而不见,因而无法将信息的吸收与创造过程纳入管理范畴,不能实现全方位的信息管理。
③仅仅关注将信息提供给利用者,而对利用者需求信息的根本原因重视不够,从而限制了信息效用价值的实现。
④仅仅关注信息在组织内部的免费流动,未能将信息看作一种资产,以资产管理的方式来管理和运作信息,从而忽视了信息的增值问题,影响了组织对信息的评价。
(简记:1关注记录信息,忽视了隐性知识管理。
2关注最终成果,忽视过程。
3关注利用,忽视需求。
4关注信息流动,忽视信息资产。
)知识管理重视学习、知识资产、竞争优势和创新,知识管理意味着独创性、创新能力、灵活性、适应性,重视智力的作用。
知识管理的核心是知识的创造、应用、学习、理解和协商。
知识管理的前提是信息及信息系统的准确新、及时性、可用性。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提出了知识获取、知识表态、知识库系统、知识工程这样一些在知识管理中广为应用的基础性概念。
二.了解1.20世纪80年代以后,微观层次的信息管理活动中出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高层管理职位:“信息总监”(CIO),CIO逐步向CKO(知识总监)演变。
CIO和CKO的出现使信息管理的行政地位提升到了最高决策层。
2.知识管理阶段五个特点:a)是一种重视与人打交道的信息管理活动。
b)重视学习、知识资产、竞争优势和创新。
c)重视智力作用,增强组织的创新能力。
d)关注交流与协作,支持团队和个人学习。
e)重视团队成员的经验与知识共享。
第二部分信息系统第一节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1.信息系统: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的若干部分(子系统或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称之为系统。
(系统广泛存在我们的周围,一个国家的经济是一个系统,一个社会乃至整个自然界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系统。
)用数学方法可以表示为:S = ΣS2.系统的类型:(1)按构成系统的根本内容区分有:物质系统(实体系统):由实体的物质组成,如机械系统、电力系统、社会系统等。
概念系统:由概念、理论、方法、程序等非物质的实体组成的系统。
(2)按组成系统的要素性质分有:自然系统:如天体系统、原子系统、生态系统等。
人造系统:如生产系统、通讯系统、管理系统等自然系统和人造系统两者相结合的系统是复合系统。
(3)按系统的构成环境的关系来分有:封闭系统:当一个系统中的流不与外界交换时为封闭系统,反之,则为开放系统。
实际上,自然界中的封闭系统是不存在的,它只存在与概念系统中。
开放系统:(4)从系统的运动状态参数与时间的关系上来看,又可分为:静态系统:状态参数不随时间而改变的系统称之为静态系统,反之为动态系统。
静态系统在自然界中也是不存在的,它只存在于概念系统之中。
动态系统:3.信息系统是由计算机硬件、网络和通讯设备、计算机软件、信息资源、信息用户和规章制度组成的以处理信息流为目的的人机一体化系统。
**4.信息系统有五个基本功能:输入、存贮、处理、输出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