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资料极性判别技术在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在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在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李留中;李新宁;雷振
【期刊名称】《吐哈油气》
【年(卷),期】2007(012)002
【摘要】根据目前已发表的文献,地震属性有数百个之多,通常用于地震解释的也有30—50个。
地震属性技术作为地震勘探的一项新技术,已经在油田的勘探开发、油气藏的预测与描述中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它是连接地震信息与储层及油气藏分布的有效桥梁。
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在储层预测中的应用包括地震属性提取、地震属性优化和储层参数转换等技术。
地震属性提取包括剖面属性提取、层面属性提取、三维体属性提取。
通过吐哈-三塘湖盆地的应用实例分析不难看出,应用地震属性预测油气藏在原理和方法上是可行的,并且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总页数】5页(P127-131)
【作者】李留中;李新宁;雷振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吐哈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哈密83900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31.4
【相关文献】
1.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在路家庄区块砂岩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2.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在波斯湾盆地中部S区块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3.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在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4.
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在塔东古城地区鹰三段储层预测中的应用5.多参数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在储层预测中的应用——以冀东NP地区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地震资料极性判别技术在储层预测中的应用_吴俊刚

只是旁瓣的能量较强,可以利用零相位子波地震资
料极性的判别方法,但工作中应使用视极性的概念。
地震资料在处理过程中,往往需要对地震资料
对于零相位地震剖面极性的判别方法主要有:
进行零相位化处理,这是因为零相位子波的旁瓣比
合成记录法: 该方法主要利用人工合成地震记
最小相位子波小,能量主要集中在较小的时间范围 录制作过程中,地震子波极性是已知的,分别作出
图 3 合成地震记录 Fig. 3 Synthetic seismogram
极性,应统计工区内多口井的合成记录的子波极性, 通过大多数井来判别地震资料极性。该方法的缺点 是判断结果的准确性受到工区内钻井多少的限制, 在钻井较少的区域应用时应予以慎重。
“单双轨”判别法: 一个正反射系数( 如基岩面、 火成岩层顶面等) 对应波峰,在地震剖面上呈一个 “单轨”反射,或负反射系数界面( 如油页岩或气层 顶面) 对应波谷,在地震剖面呈“双轨状”反射,那么 此剖面是正极性剖面。反之,如果一个正反射系数 界面对应波 谷,在 地 震 剖 面 上 呈“双 轨 状 ”反 射,或 负反射系数界面对应波峰,则该剖面为负极性剖面。 图 4 为渤海某油田的一口钻井,该井在井深2 230 m 处钻遇厚达 120 m 的古生界的地层,其上覆地层为 新生界东营组,通过本井 VSP 资料标定表明,古生 界顶界面是一正反射系数界面,在地震反射特征上 为一“单轨”反射特征,由此可以判定此反射界面为 正极性。
此外,还可以利用 VSP 资料对比法、正演模型 法等[4]来判断地震资料的极性,但在实际工作中人 工合成地震记录法和单双轨判别法较为实用。需要 说明的是从井旁地震道提取子波只能改善合成记录 与实际记录的相似程度,有利于储层的准确标定,并 不能用于判断地震资料的实际记录极性状态。
地震属性分析在油气藏储层预测中的应用(1)

❖ (2)根据前人研究结果,不同工区有效的地震属性响 应是不同的。在本文所选工区中,振幅属性、倾角属性 以及相干体属性对于砂体发育的刻画、油气聚集带的预 测和构造解释方面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欢迎老师同学批评指正
v29井在H2-3 段发现油层
v29
H2III层和H2II为 含油层,选这两 层为目的层,详 细介绍这两层中 地震属性的应用。
n60井在H22 段出油
n60
地震属性分析
根据专家建议以及前人究: 在所选工内,振幅、倾角和相干体三种属性对本区 砂体展布趋势和断层解释较为有效。 所以,在本次砂体预测与识别过程中,重点应用这
三种属性开展分析工作。
(1)振幅属性
由H2III均方根振 幅图所示有亮色强 振幅出现,亮色强 振幅表征着砂体发 育区的存在。
H2III均方根振幅图
v29
H2III21最大波峰图
H2III21段均方根振幅图
H2III21段确实出现了油层, 出油的地方肯定是在砂体 分布的范围之内的,也就 是储层分布的范围之内的, 从而说明了目的层H2III 砂体发育,H2III21段砂体
提纲
❖ 1 前言 ❖ 2 地震属性 ❖ 3 地震属性在油气藏预测中的应用 ❖结 论
1 前言
1.1 什么是地震属性?地震属性的概念?
地震属性是根据地震记录测量或计算出的一些参数, 如振幅、速度、时间、AVO、波阻抗、频率等等,是 从地震数据中产生的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或统 计特征的具体测量。地震属性是地震资料的可描述 和能量化的特性,代表包括在原始地震资料中全部 信息的子集。
几何属性
2.2地震属性的分类
地震技术在储层预测中的应用1

地震技术在储层预测中的应用1地震技术在储层预测中的应用§1 储层地震反演技术1.1 概述地震反演是储层横向预测的核心技术,在油气勘探开发的不同阶段,对于不同地质条件及研究目的,地震反演方法均有一定范围的适用性和针对性。
广义的地震反演包括了地震处理解释的全部内容,通常意义上的地震反演系指储层地震反演或波阻抗反演技术,与地震模式识别油气预测或神经网络预测储层参数相比,波阻抗反演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是储层预测的一种确定性方法,这也是所谓的“电阻率反演”或“自然电位反演”到目前为止仍不能为地球物理家所真正接受的根本原因。
储层地震反演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提出,并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
最初人们将地震反演作为地震属性研究的一种手段,即所谓的波阻抗或速度属性。
并且一直到现在仍有这种习惯。
按这一观点,波阻抗反演应是地震属性研究中迄今为止最受重视、发展最为完善、应用效果最明显的一种属性。
并且它不但具有明确的地球物理含义,而且也具有显著的地质意义上的可解释性。
在过去的30年中,SEG 、EAGE 等所属刊物或会议刊载地震反演方面的论文有近200篇之多,中文文献亦是如此。
与此同时国外先后推出道积分、seislog 、 v 一 1os 、 G 一 los 、 BCI 、 Pa 即、 Strata 、 Ja * n 、RM 等多种反演软件或软件包。
其中 Seislog 、 Strata 等在国内得到广泛的应用,Jason 近年来也逐步得到推广,这些软件为国内油气勘探工作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Emerge 及西地所研制的SEIMPAR 等软件将非线性方法用于储层反演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与此同时,地震反演的内容也从波阻抗扩展到储层物性估计、多属性综合分析等方面,在面对实际地质问题时,尽管从波动理论上没有令人信服的基础、但非线性算法所带来的实用效果似乎更为重要。
1 .2 波阻抗反演的主要方法几乎所有的波阻抗反演软件是基于褶积模而开发的,因此波阻抗反演相应地应该满足褶积模型的基本假设前提:(1)地震模型假设地层是水平层状介质,地震波为平面波法向入射,地震剖面为正入射剖面,并且假设地震道为地震子波与地层反射系数褶积( 2 )反射系数序列。
地震信号时频谱分析技术在储层分析中的应用

地震信号属于非平稳信号 ,信号的功率潜密度是时变的。地震波在地层介质传
播 过程 中 ,除 了 岩 石 固有 的散 射 和 吸 收 衰 减外 影 响频 率 外 ,地 震 波 在 穿过 流 体 时 , 高 端 频 率 能 量 将 被 吸 收 ,这 是 时 频 分 析 技 术 应 于 储 层 分 析 与 油 气 检 测 的理 论 基
技术创新 l 3 1
地震信号是典 型的非平 稳信 号,信号的功率谱 密度是 时变的,时频分析 方法
地震信号时频谱分析技术在储层分析
在 非平 稳信号 分析方 面,具有 独特优 势。本 文应用 目前常用 的时频 分析技 术对
X G 油 田 井 旁道 进 行 分析 比较 ,揭 示 了时 频 分 辨 率 S 变 换 与 小 波 变换 较 好 , 频 率 衰
层对高频吸收有突出贡献时 结 构分 析和 沉 积旋 回研 究 等 方面 。
地震波的衰减反映了地震波在介质中传播的本征属性。因此 ,地震波在介质传
播 中的衰 减 必然 包含 了 该地 层 的岩 性 和流 体 特征 。 自1 9 9 9年P a r t y k a 等 利用 频 谱分 解
技术刻画了地质体的不连续性 和河道走向之后 ,该技术在国内外油 田储层分析及预
息 小波变换和广义 S变换克服了短时傅 里叶变换分析时窗固定 的缺陷 ,具有多分
辨 率 的能 力 ,且 汁算 效 率高 ,如今 已经 广 泛 用于 三维 地震 资 料 的频 潜分 析 。 本 文在 阐述 地 震信 号 S变换 时 频 谱 分解 的算 法 原理 基 础 上 ,通 过 对 比几 种 常 用
“ 相 位 校 正”。 函数h ( t ) 的s 变 换 表示 为 :
『 - — f  ̄ ( r — - t ) m 1 1, I S ( r , n:I ( , ) 士 X e L 3 e 一
地震属性分析在潜江凹陷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2 ・ 28
石油天然气学报 ( 江汉 石 油 学 院 学 报 ) 21 年 2 00 月 第 3卷 第 l 2 期 Junl f ia dG s eh ooy (.P ) F b21 V 1 2 N . ora o l n a cn l O T g JJ I e.00 o 3 o1 .
由于地震多 属性 与地质 意义结合 的不 紧密 ,有 关或无 关 的一些地震 属性 混杂在 一起使 得解 释人员 失去 了 深入 研究他 们 的地 质意义 和物 理意义 的信心r 。 5 ]
8 年 代后期 及 9 O 0年代 ,一些具 有 明确 地质 意义 的 地震 属性 的 出现 ,使 得 地震 属 性有 了新 的 生命 。 具有 代表性 的是相 干数据 体 ,在 小断层 自动解 释方 面起 到 了很好 的效果 。与之 同时 ,模糊 聚类 、模式识 别 、神 经 网络 、协方 差 、K— L变换 等多参 数非线 性分析 方法得 以在地 震解 释 中的应用研 究 。地震 多属性 分析 与地层模 拟相结 合 ,最 终也 就导致 了地震 相 的 自动分析 。 近年 大量 的数学 方法 、计 算机算 法相 继 出现 ,使地 震属性 在储层 预测 中的应 用越来 越广 泛 ] 目前 。 的发展趋 势是 :从改 进地震 属性算法 的研 究转变 为研究 如何解 释地震 属性 所反映 的地质 参数 特点口 。 ] 随着 江汉盆 地潜 江 凹陷油 气勘探 的不 断深人 ,该 凹陷构造 圈闭 已基本查 明 ,油气勘 探 的方 向逐 步 由 构造 油气藏 转 向构 造与 岩性油 气藏并 重 的趋 势 ,要 求有先 进的 地震技 术应用 于油气 田勘探 开发 。笔 者 ]
地震属 性振 幅 、频率 、相 位 和极 性[ Ta e 和 S ei 1 7 )提 出 了 复数 道 的概 念 ,并 首 次 引入 了 1 ] nr h r f( 9 7 f “ 地震属性 ”这个 术语 [ 。1 7 年 L n mak公 司出版 的 AAP 专集 ( 6 2 97 ] ad r G 2 )把 复数 道和地 震地层 学 结合 起 来 。同年 ,Val i和他 的同事们 给地震 属 性 赋予 了更 多 的地 质 意义 ,从 而 开启 了地 震 属性 在 地 震相 识 别 中的应用 L 。8 3 0年 代 ,地 震属性 的数量 迅速增 加 ,但 是大 多数属 性在 数学 上 有严 格 的定 义 ( 主频 , ] 如 K— L信号 的复杂 度) ,而 地 质意 义 却 十分 模 糊 ,这 就 导 致在 利 用 它 进 行储 层 预 测 时 的 困惑 。多 属 性 分 析 也在这 时发展起 来 ,其 做法是 把多 属性结 合成一种 新 的属性 ,再经 过地质 意义标定 实 现其应 用 ;但 ]
地球物理与优质储层预测技术及其在复杂岩性储层评价中的应用

(测井、地震和地质在复杂储层研究中的综合应用和预测技术)汇报内容一、储层预测研究的特点和面临的主要问题二、研究技术的主要进展和实例分析二三、储层预测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储层预测研究的特点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开发地质研究的核心问题:储层的预测与研究又是其中的关键,•基于岩石地球物理响应的开发测井和波动在弹性介质中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性的开发地震勘探,是储层综合研究的两大主要学和动力学特性的开发地震勘探是储层综合研究的两大主要手段。
开发测井特点:多信息、极高的纵向分辨率高精度测井地震勘探特点:纵向分辨率低,制约点!储层预测研究的特点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地震技术具有空间覆盖面广,数据量大的特点,是油藏描述的主要技术手地震技术具有空间覆盖面广数据量大的特点是油藏描述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
早期的地震技术主要用于确定地下油气藏的构造,随着三维地震和各种提高地震分辨率的采集、处理和解释技术的出现,人们开始把地震引入到解决油田开发问题的油藏描述和动态监测中.出现了开发地震(Development Geophysics)或储层地震(Reservoir Geophysics)新技术.它们在方法原理上与以往的地震勘探并没有本质的差别,所谓开发地震就是在勘探地震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针对油藏的观测方法和信息处理技术,结合地质,测井和各种测试和动态资料,在油气田开发过程中,对油藏特征进行横向预测和完整描述。
地震反演、储层特征重构与特征反演、地震属性分析与烃类检测、相干体分析、定量地震相分析、地震综合解释与可视化、井间地震、VSP、时间延迟地震、多波地震及分辨率足够高的地面三维地震等缺点是,纵向分辨率低,这是储层预测和描述中的主要制约点。
储层预测研究的特点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在储层预测研究中具有指导作用,储层预测和表征已经远远不是在储层预测研究中具有指导作用储层预测和表征已经远远不是以单一的地质研究来解决问题,而是由一般的单学科研究向多学科综合表征的方向发展与测井地质解释、地震地层学紧密结合,可更有效地发挥储层沉积学的作用。
地震资料在储层和油气预测中的应用PPT演示课件

不同反演方法在油田勘探开发不同阶段的应用
附 加 信 息
确定性
地震控制 测井插值
测井地震 联合反演
井控制下 地震反演
道积分
分辨率
勘探程度
11
地震属性分析
前 言
面对复杂的地下地质情况,地震勘探也从初期的解决构造问题发展 到研究储层横向预测、油藏描述等的深层次问题。地震资料中包含的丰 富信息日益受到重视,地震属性技术随之发展起来。
9
反演方法的发展
储层预测技术经过几个阶段的发展:
1、 70年代递推反演 技术特点是直接用地震资料由上到下逐层递推波阻抗,反演结 果直接受地震分辨率限制,一般在20-50m,只能解决较厚的 储层问题,如:Velog、Seislog G-log等软件,目前常见的 LANDMARK、STRATA软件中道积分也属于递推反演的类型 2、 80年代稀疏脉冲反演方法 采用特殊反褶积手段和数学迭带求最优解的反演方法,本质属 于带限法范畴,分辨率可以达到10m以上的分辨率。 3、 80年代末期—90年代模型约束地震反演(块反演) 为了提高反演精度和采取了模型道约束,正反演迭带,使目标 函数达到最小或小于某个阀值的方法,在高分辨率达到10m左 右。
波阻抗信息,测井资料起标定和质量控制作用。
6
递推反演的特点:递推反演是对地震资料的转换处理过程,其分辨率、 信噪比及可靠程度完全依赖于地震资料本身的品质,要求用于反演的 地震资料应具有较宽的频带、较低的噪声、相对振幅保持和准确成像。 测井资料也要进行仔细的编辑和校正。
技术核心:由地震资料正确估算地层反射系数(或消除地震子波的影 响)。
可以岩层为单元进行解释。
缺点:受地震固有频率的限制,分辨率低,无法适应薄层解释的需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料 的极性 在处 理过程 中是 否会 改变 呢 ?一 般情 况 下 , 常处理 不会 改变 记录 的原始 地震 资料极 性 , 正 只
第3卷 1
第 4期
海 洋ORE OI 油 0FFS 石 H L
21 0 1年 1 2月
Vo. No 4 I31 . De . 01 c2 1
文章编 号 :08—23 (0 1 0 0 1 0 10 3 6 2 1 )4— 0 5— 5
地 震 资料 极 性 判 别 技 术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储 层 预 测 中 的应 用
中 图分 类 号 :6 14 3T 12 2 P 3 . 4 ;E 2 . 4 文 献标 识 码 : A D I1 .9 9 ji n 10 2 3 .0 10 。 1 O :0 36 /. s.0 8— 36 2 1 .4 05 s
App i a i n o e s i l r t if r n i to n e e v i r dito lc to f s im c po a iy d fe e ta i n i r s r o r p e c i n
性优化及 融合等 方面, 少注意到地震 资料 极性 对储层预 测效果 的影响 。实际应用表 明, 很 地震 资料 的极 性判 断错误 , 可能导
致储层地震属性预测失败 。针对这些 问题 , 文章在论述如何判 别地震极性 的基础 上 , 用地震属性技 术对渤海海域 某构造储 利 层 的横 向展 布进行预 测, 取得 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 : 地震资料极 性 ; 地震属性 ; 储层 预测
W U J n a g WU K i S n S u i ,Lu Migi g HANG Z o g io u g n , u , u h b n i n l ,Z n h n qa
( in nBa c N O t. Taj a g u3 05 , hn ) T j rnho ai fC O CL , innT ng 0 4 2 C i d i a
t s o e he e prblms,o h sso e s cdaa p lrt e e to n te ba i fs imi t o aiy s lc in,s imi trbue tc oo y i e oprditlt rld srbu in o n e s ca ti t e hn lg sus d t e c ae a iti to fo e sr cur e ev ri h ia d g tg o fe t . tu t e r s roi n Bo a n e o d ef cs
Ab t a t Cu r n e e r h o e s catiu e f e e v i p e it n wa s f c s d o es l cin o es ch r o i i d w sr c : re t s a c n s imi t b tso s r or r d ci smo t o u e n t ee t f i r r r o h o s mi oi n t z me w n o a d s imi t i u e n p i z t n o es c ati ue ,b tp id l t t n in t h f c fs imi aa p lrt n r s r or n es c at b t sa d o t r miai fs imi t b t s u ae i l at t t e ef t es c d t oa i o e ev i o r te e o o e o y
pe i in cul , a i ec nrr jd me t f es i d t plr yc nl d tef lr f h eev i p e i i .A m n t rdc o .A ta y m kn t o t y u g n o si c aa o i a a a ue o tersro r c o t l gh a m at e h i r d t n i iga
Ke r s s imi o r y es c atiu e ;r s r orp e it n y wo d : es c p l i ;s i at mi t b ts e e v i r d ci r o
是改 变原始 信号 的振 幅 、 率和相位 特性 , 频 但在 实 际
吴俊 刚 , 吴 奎 , 书滨 , 孙 刘明玲 , 中巧 张
( 中海石油( 中国) 限公 司天津分公 司 , 有 天津塘沽 3 0 5 ) 0 4 2
摘
要: 在储 层地震属性预 测技 术研 究方面 , 过去A4 关注的焦 点主要集 中于地震 关键 面时窗选取 、  ̄ ' 1 地震属性 选择和 地震属
1 问题 的提 出
在 海上 地 震数 据 采 集过 程 中 , 要是 应 用 压敏 主
工作 中 , 理过程 中某些 环 节 可 能会 对 地 震 资料 极 处
性造成 影 响 , 致使 处 理 后 的地 震 资 料 的极 性 发生 改 变 。图 1为渤 海 地 区 同 一套 地 震 资 料 两 次 处 理 结 果 , 次处 理过程 中均 未刻 意改变 地震 资料 的极性 , 两 但得 到地震 剖 面的 极性 却 是 完 全相 反 , 东 二下 段 如 底 面在两 套地震 资 料 上 分别 对 应 波 峰和 波 谷 位置 , 表 明地震 资料在 处理 过程 中发生 了极性 的改 变 。 检 波器对 地震 信号 进 行 接 收 , 以 在海 上 地震 资料 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