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效率与公平并重”分配模式的框架构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平与效率兼顾之道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平与效率兼顾之道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经济形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强调公平与效率的兼顾,但如何达到这种兼顾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本文将从资源分配、财富分配、公共服务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平与效率兼顾之道。
首先,资源分配是实现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关键。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资源的合理配置对于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为了实现资源的公平分配,政府可以通过建立健全的市场机制和相关法律法规来引导资源的合理配置。
政府应加强监管,避免资源的垄断,减少市场失灵的情况发生。
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制定优惠政策来引导资金流向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促进资源的公平分配。
其次,财富分配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平与效率兼顾的重要方面。
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财富分配的不平衡问题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难题。
为了实现公平与效率兼顾,政府应加强税收调节,重点向高收入群体征收更多的税款,减轻低收入群体的税赋负担,缩小贫富差距。
同时,政府还应加大对弱势群体和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提供公共财政支出,保障基本的社会保障和教育等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的提供也是实现公平与效率兼顾的重要途径之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公共服务的提供对于社会的公平性具有重要意义。
政府应加大对教育、医疗、环境保护等公共服务的投入,确保每个公民都能够享受到基本的公共服务,减少因为贫困和地区不平衡带来的不公平现象。
同时,政府还可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的提供,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
除了上述方面,还有其他一些可行的途径来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平与效率兼顾。
例如,政府可以通过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和福利,从而提高弱势群体和贫困地区的生活水平,实现社会公平。
此外,政府还可以鼓励企业注重社会责任,关注员工的福利待遇和劳动环境,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确保员工的权益。
总之,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平与效率兼顾需要政府的积极参与和引导。
试论公平与效率并重
试论公平与效率并重试论公平与效率并重摘要:效率与公平问题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是全国人民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
如何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这是对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内涵的丰富和完善,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实践性。
实现由“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向“效率与公平并重”的过渡,是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贯彻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关键词:公平;效率;政府一、公平与效率的内涵(一)公平关于公平的定义,从理论和现实的角度理解,会有所偏差。
不论是理论上的公平,还是融在现实例子中的公平,都是我们应该遵守的准则。
然而由于公平观念是社会的产物,所以按其所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性质不同而会有所不同。
也就是说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公平的内涵会有所不同。
在当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时期,在以构建和谐社会为基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提下,我们可以将公平定义为:公平是指按照一定的社会标准(法律、道德、政策等) 、正当的秩序合理地待人处事,是制度、系统、重要活动的重要道德品质。
公平可以分为经济(市场)公平和社会公平。
经济公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起点公平,即平等市场准入标准;二是过程公平,即经济秩序、经济规则及其执行实施是公平的,市场主体在一样的制度平台上,使用相同的制度标准;三是结果公平,即按贡献大小进行市场分配,要素投入与企业个人收入相对应的经济公平。
社会公平主要解决市场公平无法解决的问题。
指社会成员之间的各种权利,如生存权、受教育权的平等,以及各种发展机会的均等,基本生活水平的保障等。
对于那些暂时或永久丧失参与市场竞争力的人在市场中处于不利地位的情况,仅仅依靠市场公平的调节对他们来说也是不公平的。
这就需要政府进行宏观调控来消减由此产生的不公平。
(二)效率在公共行政领域里将效率分成两种基本类型:机械性效率和社会性效率。
公平和效率兼顾 更加注重公平——借鉴分配正义原则,构建和谐社会主义分配模式
平 和效率的关系 。公平和效 率 , 一个往只看到了这二者 的 矛盾 , 却忽视 了其 内在统一性。公平与效率 的统一 在于它 们是生产力与生产关 系 、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 间辩 证统 关系的体现。在本质上 , 效率是人 的积极性 、 主动性 、 创 造性和人的能力 获得充分使用和发挥的结果 , 属于现 实生 产力范畴。公平则是对 人的本 质 、 位 、 用关 系 的认 识 地 作
程 利新
( 山东省 委 党校 , 东 济 南 202 ) 山 50 1
[ 摘 要] 在我 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 配不公 的问题 日益突出地摆在人们 面前。这种现实情况要求 构建和谐的社会 分 主义分配模式。在构建和谐分配模式 的过程 中, 我们可以借鉴西方 的分配正义。在分配 正义 中,按 劳动和贡献分 配的原 则” “ 体现 了效 率,“ 基本 经济需求满足原则” 差别原则” 和“ 则体现 了分配 中的公平。结合 我国现在 的实际 , 取分配正义之精华 , 来构建一种和谐的分配 模式 , 既能激活各要素并稳定推动经济增长 , 又能让更多的人公平分享到经济发展 的成果 , 实现每一个人都 全面发展 的最终 目标。
第1 5卷第 1 期
2 0 年 1月 09
工 会 论 坛
Trd in ’Trb n a e Un o s iu e
V0 . 5 No 1 1 1 .
Jn2 0 a .0 9
公 平 和 效 率 兼 顾 更 加 注 重 公 平
— —
借鉴分 配正义原则 , 构建和谐社会 主义分 配模 式
分配在社会 生活 中处 于显著 而敏感 的地位 , 生产 在 和消费之间起着承上启 下的关键作 用。收入分 配 的变 化 会引起经济效率的变化 , 为社会再生产提供动力。而在一 定 的社会生产力水 平前提下 , 按照什么样 的比例在社会 成 员之间进行分 配 , 既为居 民的消费 提供 了物 质前 提 , 同时 也体现了公平的程度。 改革 开放 3 0年来 , 国建设社 会 主义市场 经济 的实 我 践取得了巨大成就 , 经济高速成 长 , 社会财富大量 增加 , 人 民的物质和文化生 活水平不 断改善 ; 另一 方面 , 但 市场经 济所引发的分 配不 公也 E益 突出地摆 在人们 面前 。 目前 l 中国贫富悬殊 已经相 当严重 , 拿城乡差 距来说 , 不仅表 就 现为数 量上 的绝 对差 距 , 还有 速度 上 的差距 :9 7年 以 19 来, 我国城市居民年人 均 收入 实 际增长 7 8 而农 民仅 . %,
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思考
样。通过改革, 我们打破了这种旧体制, 代之以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新体制 , 确立了按劳分配为主体 , 多种分配方式
6 9
并存的分配制度。不可否认这种分配制度在提高效率的
同时, 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收入差距的拉大, 有人认为这
率就越高。由此导致在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上 , 我们把效率和公平看成一对无法t N ̄ , l 的矛盾, 追求效率
必然要牺牲公平, 追求公平必然要牺牲效率 , 认为“ 只能 有一方为主 , 另一方为附” 、 “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
( 三) 在探寻现阶段解决公平 问题 的途径 时找错 了
部分人在讨论效率与公平 的关系问题时, 通常是把
了相对的解决, 而社会不公平问题却 日益凸显 , 此时收入
差距迅速扩大, 并有对经济社会稳定发展造成破坏 的可 能。针对这种情况,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
公平当成效率的对立物来考察的, 认为一个社会越公平,
效率就越低下 ; 反之, 在一定的范围内, 社会越不公平 , 效
入, 从而带动其他劳动者向他们学习, 使全国人民都 比较
、
程回顾
快的富裕起来。党的十三大提出“ 在促进效率提高的前 提下体现社会公平”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
导集体系统总结了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效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在改革开放 的实践活动和历 史进程 中, 我们党和政府通过总结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
过去我们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分配上实行平均主义,
搞“ 大锅饭” 、 “ 铁饭碗” , 干多干少一个样 , 干与不干一个
差距过大的根本原 因, 明确摒弃了“ 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
的提法 , 并且“ 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统一起来” 作
试论我国收入分配领域的效率与公平
试论我国收入分配领域的效率与公平当前中国作为经济转型中的发展中国家,应正确把握和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重点认清我国收入分配领域的现状,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主体与政府行为主体的作用,从而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实现两者的最优组合。
标签:公平效率收入分配一、收入分配公平与效率的理解及其协调收入分配中的公平是社会主体在权利、地位和利益的分配上,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的所有领域的完全的平等,而最重要的是最终结果的平等。
而收入分配中的效率,就是指资源的有效配置。
讲求效率的目的就在于,通过竞争刺激人们去追求更高的经济增长和更快的经济。
在现代经济与社会生活中,追求效率和追求公平(即控制最终收入差距),不仅应在初次分配中以公平竞争为前提,通过市场作用实现经济效率,而且还应强化政府再分配职能,追求社会公平和社会效率,从而既充分发挥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性作用,又充分发挥了政府主体的辅助性作用即政府对收入再次分配的宏观调控,使收入分配的公平与公平相互统一,相互协调,促进和谐社会的持续发展。
二、我国收入分配领域效率与公平现状在收入分配领域的改革过程中,从注重公平、牺牲效率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再到当前的既注重效率和公平, 又更加注重公平, 分配制度改革走过了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改革的过程中,缺乏新的利益协调和整合机制,政策无法与改革相适应,收入分配中的效率与公平又出现了新的问题。
1.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目前,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收入差距呈现四种趋势:(1)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显著拉大。
(2)地区之间收入差距逐年拉大。
(3)行业之间收入差距扩大,且有越拉越大之势。
国有垄断行业职工的工资增幅明显快于各行业平均水平。
(4)高收入群体之间收入差距悬殊。
这种差距趋势的迅速扩大,已成为引发社会矛盾和影响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因素,严重影响社会公平,最终会影响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2.收入分配不公我国渐进稳妥的经济改革特征,决定了在当前还不可能完全实现各行业部门间的公平竞争,完全消除垄断。
对我国收入分配中公平与效率关系问题的再认识
对我国收入分配中公平与效率关系问题的再认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收入分配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国的收入分配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这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重新认识我国收入分配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
首先,公平与效率是相互依存的。
在收入分配中,公平和效率是两个重要的目标。
公平是指收入分配的合理性和公正性,而效率则是指经济资源的最优配置。
这两个目标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单独存在。
如果只追求公平而忽视效率,可能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和经济效益的降低。
同样,如果只追求效率而忽视公平,可能会导致社会不稳定和不公平现象的加剧。
因此,我们需要在收入分配中平衡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实现公平和效率的统一。
其次,收入分配中的公平不仅仅是分配的公正性,还包括机会的公平性。
在我国,由于历史原因和社会结构的影响,一些人的机会受到了限制,导致他们无法享受到应有的收入。
因此,在收入分配中,我们需要重视机会的公平性,为每个人提供平等的机会,让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实现自我价值。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公平和效率。
最后,收入分配中的公平和效率需要通过制度来保障。
在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一些高收入人群的收入过高,而一些低收入人群的收入过低。
这种不平衡的收入分配现象需要通过制度来加以调整。
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公正、透明、有效的收入分配制度,通过税收、社会保障、教育等手段来实现收入的公平和效率。
综上所述,我国收入分配中公平与效率关系问题需要重新认识。
我们需要平衡公平和效率的关系,重视机会的公平性,通过制度来保障收入分配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基于公平与效率平衡分配模式建构中的政府作用分析
效 率 的提 高 总 是 希 望 变 革 原 有
.
观存在 任何 否认 两 者对 立性 只 追 求两
。
的 公 平 程 度 通 过 替 代 来 强 化 自身 功 能
己 的 稳 定 性 和 有 效 性 :( 2 ) 相 互 否 定
.
者统
的统
一
性 的理 论 和 政 策 都 是 单 方 面 片
、
率 优 先 兼 顾 公 平 的原 则 随 后 十 六 大
”
、
。
.
而 公 平 则 力 求 牺 牲 效 率 来 巩 固 并加 强 自
。
面 的 而 过 分夸大对 立性 由此认 为两 者
.
,
明确 了 社 会 转 型 时 期 的 分 配 政 策
.
“
:
初次
一
公
一
。
.
些 偷 税 漏 税 的现 象 就 是 这
.
一
问
率 交 给 市 场 由 政 府 负 责 公 平 :或 者 是 企
业 管 效 率 政 府 管 公 平 :经 济 领 域 重 视 效
.
因 此 这 种 高效 率是 暂 时 不 能 持
。
补性 中 的对 立 性 时 说 的那 样
” ‘ 。 ‘。 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分 配 模 式 并加 以 论 证
:
切组织 关 系
一
.
一
、
公 平 与效 率的关 系
包括
量
切 系统
.
统
一
性
公 平 与 效 率之 间 存 在 着 对 立 统
一
都合有而 且 还 生 产着既 对抗 又 互 补 的力
我国经济发展中如何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的认识
我国经济发展中如何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的认识什么是效率和公平效率:指人的活动的效率。
人的活动是主体借助一定的手段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
效率就是人的生产活动的产出与投入之间的比例关系:成本不变,产出越大,效率越高;同样,产出不变,成本越低,效率越高。
公平:平等的对待公平,不平等的对待不公平。
人世间有很多公平的事,可是有一些事是不公平的,在这我不是要说,谁做的不对,只不过有些不公平的事发生在一些人身上是致命的。
我不希望,有些人利用手中的权利,做出一些不平等的事。
人都是有错的,只要不是有意的,可以原谅。
但是即是这样,有时也会出现不好的事。
如果你是他的上级,请你做事慎重。
当前我国城市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在相同程度上是不合理的。
比如,国有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制度存在严重不公平。
近几年,企业参照公务员加薪的比例,根据企业效益来自主上浮工资。
然而,企业管理者设计制定的调资方案带有巨大的“利己性”——企业利润向高层和中层管理人员严重倾斜。
部分管理者上涨工资份额是大多数职工群体上涨份额的好几倍。
总之。
一半以上的利润流向了企业上层,剩下的员工工资也就寥寥无几了。
企业分配制定的不公,与职工在收入分配,工资改革等方面缺乏话语权和监督权息息相关。
制度的设计者得不到有效的制衡,制度就只能“造福”他们自身。
我国《工会法》规定,企业调资和大的投资经营决策等事项,必须经职代会审议表决。
可现实是,组成职代会的“职工代表”大部分是企业的高管和中层管理者,不合理的调资方案同样得以顺利实施,职代会沦为走过场。
企业分配制度的不公,是城市中诸多不公正分配制度的一个缩影;企业管理层与职工之间日益扩大的收入差距,也正是城市两极分化,贫富悬殊的一面镜子。
因此,在我看来,政府应该尽快出台符合经济规律,有利于城市良性发展的有效公共政策,不断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干预”和引导不公正的城市分配制度回到健康的轨道上来,在法制的框架内规范运行。
只有这样,才能最终抑制或者消除过大的城市居民收入差距。
浅析我国收入分配中的效率与公平问题
浅析我国收入分配中的效率与公平问题[摘要]我国进行市场体制改革以来,在经济发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是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一些隐藏在社会内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收入差距扩大以及经济中一些不公平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原先所提倡“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也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效率与公平并重”的分配原则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
[关键词]公平效率基尼系数和谐社会一、公平与效率的含义(一)公平的含义: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公平有各种不同的理解,有人以收入差距大小作为判断标准,认为收入差距大小适宜就是公平;有人以劳动能力的贡献大小作为标准,认为按劳分配就是公平;有人以在市场竞争中的平等地位为标准,认为机会均等就是公平。
而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公平是历史的,相对的。
其意义虽十分广泛,但核心却是经济公平,即利益分配公正合理。
经济公平强调机会公平和规则公平。
机会公平是指市场经济所有的参与者不因其出身、家庭背景、自然环境等而丧失或额外获得某种参与竞争的机会;规则公平是指市场经济活动的参与者面对的是无歧视的制度和市场秩序,不存在对某些群体有利或不利的特殊规则。
经济公平的重心在结果公平上,(收入分配差距保持在合理的区间,防止贫富两极分化)即分配应在与人们的能力、贡献相适应的基础上表现出适当的差距,报酬或收入与投入或代价成比例。
如果不得不产生不平等,这种不平等也应该有利于最少受惠者,利益分配向处于不利地位的人们倾斜。
(二)效率的含义:效率就是投入与产出或成本与收益的比。
生产劳动总要有所投入和成本,投入愈少,成本越低,产出愈多,收益愈高,则效率就越高。
由于资源总是有限的,人们的经济活动就不得不在竞争中追求高效率,这样才不至于被淘汰。
它的内容很广,包括生产效率、技术效率、资源配置效率、资源的动态效率等等。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我们着重理解微观和宏观层面的效率。
微观的效率反映的是各个市场主体合理有效的利用资源生产更多更好的商品,满足消费需求的状况;而宏观的效率,反映的则是整个社会的生产资源得到合理有效地配置和利用,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社会财富的状况。
谈谈中国收入分配中的效率与公平
谈谈中国收入分配中的效率与公平混合1103 曾洋洋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奇迹般地崛起,中国也成为一颗举世瞩目的耀眼明星,在世人看来,中国经济前景一片大好,然中国人却深知,中国内部存在严重的收入分配不公问题,假如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中国经济很可能会“搁浅”!关键词:中国、收入分配、公平、效率、基尼系数;效率与公平,相信生活在21世纪的中国的每位大学生对这组词都不陌生,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上至中央领,下到普通百姓都对效率与公平尤其是收入分配中的效率公平问题极为关心。
由于深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不患寡而患不均”思想的影响,国人对公平问题尤为纠结,而近年来中国发生的“不公平事件”越来越多,譬如就业靠“拼爹”拼关系、“我爸是李刚”、郭美美炫富、国企老总被爆出天价年薪、垄断行业“盈利”能力超强等又重新掀其了人们对收入分配是否公平问题的大讨论。
而本文将对中国的收入分配格局是否合理进行探讨,并将着重借助基尼系数研究中国的收入分配问题。
许多人认为,中国的收入分配不公问题甚至渐渐出现的两极化趋势主要是由改革开放的政策造成的因为在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基本不存在太大的贫富差距,所以改革以前的经济政治制度是公平的而改革后的则过于注重效率而渐渐忽视了公平。
应该说,改革开放的政策确实确实对收入分配的公平造成一定影响。
这表现在过度地强调效率激励机制也许会产生不公平,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微观主体的个人意识也许强过了集体意识,市场的开放给了部分私利者以可趁之机,市场经济下的经济主体地位的不平等造成了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等。
那么,是不是就可以说改革开放是中国贫富差距拉大的罪魁祸首,而以前的制度就是公平的、完美的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国(1956年至1978年这二十多年时间)在收入分配方面有什么特点呢?如果用一句最简单的语言来概括,可以这么说:改革以前的中国是一个均等化程度很高或不平等程度很低的社会,但同时也存在着和隐含着一些不平等的因素。
对我国当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收入分配原则的思考
对我国当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收入分配原则的思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原则,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也是中国国情所决定的,当前收人差距扩大的原因主要不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造成的。
贯彻和执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在不同领域、不同分配环节,以及不同分配机制下有不同的侧重点。
标签:分配原则社会公平和谐社会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原则。
坚持效率优先,就是要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合理拉开收入分配差距,调动社会成员的积极性。
强调效率优先的同时,也要兼顾社会公平,防止贫富悬殊,坚持共同富裕的方向,不能出现两极分化,在促进效率的前提下体现社会公平,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实现的社会条件。
效率优先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保障。
只有注重效率,才能使经济不断发展。
只有当经济效率达到最优时,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才算达到最优,物质生产与经济收益才会实现最大化。
兼顾公平是社会稳定的基石。
只有在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下,经济才能够持续的发展。
然而,社会稳定也是建立在收入分配公平的基础上的。
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过大必然会引起社会的动荡,影响经济的发展。
因此,兼顾公平,是收入分配所必须坚持的原则。
我国在20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中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确实打破了平均主义,调动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带来了我国经济总量的增长。
但在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也在不断扩大,收入分配格局也不合理。
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字,我国的基尼系数在改革开放前为0.16,2003年已升至0.458,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0.4,2004年达到0.465,2005年逼近0.47,2006年以来仍持续增长。
社会公平问题已成为我国政府必须正视且加以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
世界上所有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如何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问题。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在探索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
论分配制度改革中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论分配制度改革中效率和公平的关系第一篇:论分配制度改革中效率和公平的关系论分配制度改革中效率和公平的关系一.效率与公平存在着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1.效率是公平的基础,公平是效率的前提。
实现效率和公平的正确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
所谓效率,是可以按经济生活中劳动数量、质量同劳动成果的比率来度量的。
所谓公平,是指人们之间利益和权利分配的合理化。
无论是劳动者和生产要素投入者,在收入分配过程中都应遵守机会均等、规则平等的原则,并允许合理拉开差距,但要防止两极分化。
2.效率和公平作用于不同的分配过程。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过市场进行的分配是初次分配。
在这个过程中,各种生产要素是按其在经济活动中的贡献来获得收入的。
效率高,则收入高;效率低,则收入低。
在初次分配中,个人的收入取决于个人拥有的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要素的市场价格。
初次分配以效率为原则,可以引导人们不断提高效率,增加社会财富,解决如何把蛋糕做大的问题。
但是,经过市场实现的初次分配,还不能解决如何把蛋糕分得更公平合理一些。
比如市场机制的作用造成一些人很富有,一些人连基本需要都无法保障。
3.社会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会阻碍经济效率的提高。
因为收入两极分化,将对社会运行机制造成双重后果:一方面,对众多穷者的社会激励失效,极低的收入无法激发穷者的奋斗精神;另一方面,富者掌握了大量的社会财富,有可能侵害社会约束机制。
社会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的失灵,必然从宏观上破坏社会的均衡状态,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和无序化,从而严重破坏社会的经济效率。
所以,市场初次分配的缺陷必须由再分配来弥补。
在市场初次分配考虑效率的前提下,通过税收等手段调节收入差距,达到社会公平。
4.坚持效率优先并不是要以牺牲社会公平为代价,效率优先是处理好公平和效率关系的基点。
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就是在注重效率的同时,避免出现一些经济不公平现象。
效率原则的出现本身包含着形式上的平等掩盖事实上的不平等,出现了社会整体分配结构的合理性以及社会大多数成员所能接受的合理的收入差距问题,这就需要兼顾公平。
对我国收入分配中公平与效率关系问题的再认识
对我国收入分配中公平与效率关系问题的再认识一、引言公平与效率是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也是我国当前收入分配面临的一大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我国收入分配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进行再认识。
二、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理论探讨2.1 公平与效率的定义公平是指资源、权力和机会在社会中的合理分配,涉及到社会正义和社会道德的问题。
效率是指资源的最优利用程度,包括生产效率和资源分配效率。
2.2 公平与效率的互动关系一般来说,公平与效率是相互制约的关系。
在强调公平的情况下,有时会牺牲一定的效率;而注重效率可能会导致一部分人受到不公平待遇。
然而,在实际情况中,公平与效率并非完全对立,而是相互促进和依赖的关系。
三、我国收入分配现状与问题3.1 我国收入分配现状我国收入分配不均,存在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行业差距等问题。
城市居民的收入普遍较高,而农村居民的收入相对较低。
3.2 收入分配问题引发的社会问题收入分配不公平会引发社会不稳定和不平等问题。
贫富差距扩大可能导致社会动荡和不满情绪的增加,对社会和谐发展造成挑战。
四、公平与效率的平衡思考4.1 实现公平与效率的调整机制政府应建立健全的收入分配调节机制,以确保公平的基础上提高效率。
这包括税收制度改革、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和教育公平等方面的措施。
4.2 增加社会投资与公共服务通过增加社会投资和提供公共服务,可以缩小收入差距,提高社会公平性。
加大教育、医疗、住房和就业等领域的投入,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享受更多的公共资源。
4.3 加强监管与合法权益保护加强对收入分配的监管,打击违法行为,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同时,加强法治建设,确保社会的公正和公平。
五、结论公平与效率是我国收入分配中互为依赖的两个重要因素。
只有在公平的基础上提高效率,才能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稳定。
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收入分配调节,增加社会投资和提供公共服务,加强监管和合法权益保护,以实现我国收入分配的公平与效率的良性互动。
试论我国分配制度下的效率与公平问题
党 的十 四大确立了我 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目标 ,
对 分 配 制 度 也 作 了相 应 改 革 , 在分配领域 , 提 出要 充 分 发 挥 市 场 机 制 的作 用 , 既讲 效 率 又 讲 公 平 , 反 对 收
分 配 制度 和政 策 归 根 到 底 是 由我 国现 阶 段 的基 本
配领域 内的边 界 , 逐 步形成合理有序 的收入 分配格
局, 让 发 展 成 果 更 多更 公 平 地 惠 及全 体 人 民 , 这 些 论 述 更 加 突 出 了我们 党公 平 正 义 的一贯 主张 , 体 现 了社 会 主义本 质要 求 。
二、 我 国分 配制度 的现 实必 然性
我 国现 行 的 分 配 制度 和政 策 是 适 应 我 国基 本 国 情, 在 市 场 化 改 革 过 程 中逐 步 形 成 和发 展 起 来 的 , 这
史 的角度 , 对 我国现行条件下 的效率 与公 平问题作点讨论 , 这对 于坚持 和发展社会主义分配 制度 , 进一 步深 化分配制度 改革 , 正确处理效率 与公平 的关 系 , 具有重 大意义。
[ 关键词 ] 分配制度 ; 效率; 公平
中图分类号 : F 1 2 4 . 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8 — 7 8 0 X( 2 0 1 7 ) 0 1 — 0 0 2 6 — 0 7
发展 要 求是极 不 适应 的。 改 革开 放 以后 , 我 国分 配制 度 在理 论 与 政策 上 都 发生 了重 大变 化 , 取 得 了一 系列 重 大成 果 。改革 开 放 后, 我 国开 始 逐 步 纠 正 分 配 上 的错 误 观 念 与 做 法 , 党 的十 一届 三 中全 会 就 强 调 , 要 坚 持 按 劳取 酬 , 反对 平
国家间资源配置的效率与公平问题
国家间资源配置的效率与公平问题国家间资源的配置问题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全球化和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不同国家之间的资源分配不仅仅影响一个国家内部的收入分配和贫富差距,还会对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国际秩序产生重要的影响。
而在资源配置的问题上,效率与公平往往成为一个难以调和的矛盾。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资源配置的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的有效配置往往依赖于市场机制。
市场通过供求关系和价格机制来引导资源在不同部门和地区之间的流动,从而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
然而,市场机制也会导致资源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使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剧。
因此,在追求资源配置效率的同时,我们也要关注公平的问题,确保资源分配的公正性。
其次,我们可以探讨不同国家之间的资源差距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资源在国家间的不平衡分配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
一方面,发达国家拥有更多的资源和技术优势,让它们在全球市场上处于有利地位。
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面临着资源匮乏和技术落后的问题,导致它们难以获得公平的资源配置。
这种不平衡的资源配置不仅限制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也会加剧全球贫富差距,进一步损害国际公平。
为了解决资源配置的效率与公平问题,我们可以探索一些解决途径。
首先,国家间应建立更公平的国际贸易体系,降低贸易壁垒,促进跨国公司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
这样可以实现资源在不同国家之间的更平等分配,促进全球资源的高效利用。
其次,国家间可以加强技术与知识的转移,通过技术援助和合作研发等方式,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生产效率和技术水平。
这样一方面可以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实现全球资源的更有效配置。
另外,政府在资源配置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公平的税收政策和社会福利政策来调整收入分配,减少贫富差距,提高社会公平性。
同时,政府还应加强资源的规划和管理,确保资源的合理分配和高效利用。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需要发挥好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的平衡作用,既要保证资源配置的效率,又要重视公平原则。
经济政策体系构建中的公平与效率的平衡
经济政策体系构建中的公平与效率的平衡在经济发展中,公平与效率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公平是社会公平正义的体现,而效率则是经济运行的关键。
在经济政策的制定中,如何平衡公平和效率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挑战。
一直以来,经济学家们都致力于寻找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平衡点。
公平与效率的矛盾不可避免地存在于经济体系之中。
过度追求效率可能会导致贫富差距扩大,而过度追求公平有可能抑制经济的发展力。
因此,如何通过经济政策的体系构建,找到公平与效率的相对平衡点,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建立公平的经济体制是平衡公平与效率的基础。
在市场经济中,个人和企业通过市场交换获取资源和财富。
然而,市场交换往往会带来不平等。
一些人可能拥有更多的资源和机会,而另一些人则相对较少。
为了实现公平,政府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来调节市场。
例如,税收制度可以通过对高收入群体征收更高的税率来抑制贫富差距的扩大。
此外,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也可以为贫困人口提供保障,减少社会不平等。
通过建立公平的经济体制,可以确保资源的合理分配,增强社会的公平正义感。
然而,过度追求公平也可能会影响经济的效率。
在一个高度管制的经济体系中,政府对资源的分配有过多的干预,可能会阻碍企业的自主创新和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效率往往会受到侵蚀。
为了平衡公平与效率,政府需要适度干预市场,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以及相对稳定和透明的法律、税收和监管制度。
同时,政府还需要加大对教育、科技创新等领域的投入,为经济的长期发展提供支持。
此外,构建公平与效率平衡的经济政策还需要注重区域和行业的差异。
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不同地域和行业的发展水平往往是不平衡的。
一些地区和行业可能相对滞后,而另一些则相对先进。
政府可以通过区域发展政策和产业政策来促进不平衡地区和行业的发展。
例如,通过提供税收优惠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式,吸引和扶持先进产业向滞后地区转移,促进经济的均衡发展。
同时,对高污染和高能耗行业进行限制和引导,推动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公平与效率优化结合”的分配机制
“公平与效率优化结合”的分配机制改革开放30年,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最快、财富积累最多的时期,然而,在分配和分享改革开放成果时,我们没有把握和调节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导致收入差距过大,严重影响社会稳定。
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探讨公平和效率两个要素的权重如何配置,换言之,什么时候注重效率,什么时候注重公平,什么时候应该优化结合,是分配机制的本质。
这个本质是以时空条件为转移的。
在改革开放之初和加快发展的情况下,“效率”得到青睐;当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公平”逐渐成为社会共识,财富的分配就应该讲究公平,让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正是基于这种理念,党的十七大强调要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一、构建“公平与效率优化结合”机制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公平与效率的对立统一关系是构建分配机制的理论基础,公平与效率二者既有矛盾和冲突的一面又有统一与依存的一面。
正确认识这个关系,便能科学把握分配机制中的两要素。
首先,公平与效率是存在矛盾的。
公平体现的是经济主体参与经济活动和分配经济成果的机会、结果的公正性与合理性。
效率表现的是经济运行与发展的效益与速度。
公平属于经济伦理范畴,它更多的是一种道德价值;效率是一个经济概念,体现的是一种经济价值。
在分配领域,公平原则要求尽量缩小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实现“均贫富”;而效率原则则注重的是按个人贡献大小拉开收入差距,实现个别“先富”。
在经济活动中,公平与效率的矛盾有时是不可避免的,特定时期为了促进效率,需要牺牲一定的公平;而为了求得公平,必须付出效率的代价。
真正实现公平与效率的二者兼得十分不易。
但我们可以在二者的对立中找到平衡,即以最小的不公平获得最大的效率,或以最小的效率降低换取最大的公平,尽量防止偏重一方从而损害另一方。
其次,公平与效率又是统一的。
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前提和基础,效率可以促进公平。
因为只有注重效率,先把物质财富的“蛋糕”做大,为公平提供物质条件,才有可能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公平。
构建和谐社会视野下,谈我国现阶段的公平和效率
构建和谐社会视野下,谈我国现阶段的公平和效率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问题。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逐步取代了传统的计划经济,在改革效率大幅提升的同时,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现象;收入分配的公平问题日益受到人们关注,党的十四大提出要“兼顾效率与公平”,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的《决定》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提出要“注重社会公平”。
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公平公正的维护和实现。
公平,成为了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
一、公平与效率的定义和范畴公平指人与人的利益关系及利益关系的原则、制度、做法、行为等都合乎社会发展的需要。
公平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存在永恒的公平。
不同的社会,人们对公平的观念是不同的。
公平观念是社会的产物,按其所产生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性质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公平又是一个客观的范畴,尽管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公平的内涵不同。
不同的社会,不同的阶级,对公平的理解不同,但公平具有客观的内容。
公平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具有客观性。
效率指资源投入和生产产出的比率。
人类任何活动都离不开效率问题,人作为智慧动物,其一切活动都是有目的的,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
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产出与投入之比值,或者叫效益与成本之比值,如果比值大,效率就高,也就是效率与产出或者收益的大小成正比,而与成本或投入成反比例,也就是说,如果想提高效率,必须降低成本投入,提高效益或产出。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有人认为是对立的,有人认为是一致的,我个人认为从大的趋势来讲,总的说来,公平与效率是一致的,公平促进效率,不公平导致低效率。
一个有效率的社会,其资源配置、管理体制、运作机制应该是合理的、公正的;同样,一个公正的社会,其资源一定能得到合理的配置,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
效率的提高有助于公平的实现,社会的公平也有助于效率的提高。
我国不同时期公平与效率分配原则的辩证分析
我国不同时期公平与效率分配原则的辩证分析[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不同时期公平与效率分配原则的关系,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初次分配领域中公平与效率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统一关系。
如何处理好初次分配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这对于提高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再认识,树立正确的公平效率观具有一定的意义,对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公平效率分配一、公平优先的分配原则及其评价公平优先原则在建国初期表现为平均主义,新中国成立之初,饱受战乱之苦的中国人民极度渴望有饭同吃、有衣同穿的的公平社会。
毛泽东顺应历史潮流的要求,把消灭剥削作为公平的目标,1947年,他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一文中提出消灭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制度,消除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上的不平等,实现社会成员政治经济地位平等的思想。
但在实际的政策操作中,平等变成了平均主义、大锅饭。
在个人收入分配方式上,改革开放前,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在农村和城镇实行不同的模式。
在农村主要实行工分制,在城镇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实行工资制。
农村经历了农业生产互助组、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具有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在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条件下,国家取消了土地报酬,将社员私有的土地转归集体所有;耕畜、大型农具等私有的主要生产资料按照自愿互利原则折价归合作社集体所有,实现了土地、耕畜、大型农具等主要生产资料的公有化;合作社在有计划分工和协作的基础上统一经营、集体劳动,劳动成果由合作社统一分配。
高级社取得的收入在扣除生产费用后进行分配时主要用于四部分:上缴国家的农业税收、完成国家统购的任务、用于扩大再生产的公积金和用于改善集体福利事业的公益金。
剩余部分根据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原则,采取工分制或劳动日制的形式进行分配。
这种收入分配方式具有严重的平均主义倾向,劳动日和工分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对每个社员实际付出的劳动进行准确计量难度很大,往往表现出收入分配的平均化,按劳分配很难真正实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我国“效率与公平并重”分配模式的框架构建作者:许雅玺来源:《经济师》2012年第01期摘要:效率与公平并非矛盾对立关系。
构建和谐社会要求缩小贫富差距,“效率与公平并重”的分配模式可以有效解决蛋糕做大和蛋糕分配的问题。
具体到“效率与公平并重”模式的框架建设,涉及到了初次、二次和三次分配各个领域。
关键词:和谐社会效率公平初次分配二次分配三次分配中图分类号:F014.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1-084-02当前中国的国民收入分配存在极大的不公平,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社会不和谐声音此起彼伏,不公平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目标相背离。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多种,不仅有社会的方面的原因,也有制度方面的原因。
如何协调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构建效率与公平并重模式的分配原则已是我国经济体制改变的必由方向。
一、和谐社会的构建要求效率与公平并重为了追赶发达国家,以往我们的工作重点都放在了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数量上。
因此长期以来,我们在国民收入分配方面都把“初次分配关注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再分配注重公平,由政府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作为不变的理论依据,由此导致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分配原则”的提出和实施。
这相对于计划经济倡导的收入分配上的绝对平均,将市场机制引入初次分配领域,的确是中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一大历史突破。
然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历史实践告诉我们,市场经济不是万能的。
市场经济是以对效率的狂热追求为本质特征的,市场经济通过竞争、价格等市场机制力求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有效利用,从而为社会高效率地创造财富,极大地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但是市场经济排斥收益平等属于一种自发行为,它不能对由此产生的后果进行自觉有效地调节和控制,使得两极分化的产生成为必然。
因此,我们不能过度迷信市场的自发调节作用,如果仅仅把市场机制与“自由放任”画等号,必然会把公平放在次要的位置,而一个缺乏公平的社会绝对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而仅仅以经济增长作为衡量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标准,也不能符合和谐社会中要实现“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目标的多层次和全方位发展。
在分配领域,效率与公平间不单是交易关系,而且应当是辩证的矛盾统一的关系。
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和过小都不利于提高效率,二者不存在孰优先孰兼顾的问题,要辩证统一地考虑。
效率的提高可以为公平的实现提供物质保障,过分重视效率必然损害公平;公平的促进营造了一种和谐的环境,反过来对效率的提高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过于强调公平又必然损害效率。
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经济的理论基础。
因此任何极端的强调公平或强调效率的分配原则都是不可取的,而我们目前的分配原则也正是由于过分突出效率而忽略了公平的实施,导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人们的不公平感与日俱增,社会矛盾日益突出。
邓小平就曾指出“如果社会出现了两级分化,我们的改革就失败了。
”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人人都应该充分、平等地享受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如果过分突出效率而把社会公平放在一个次要位置上,使得大量社会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里,社会分化严重,这就与追求共同富裕的社会目标相矛盾。
同时,忽视公平也未必能够实现效率的提高,甚至还要为此付出更大的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
二、效率与公平并重模式的基本框架(一)初次分配效率与公平相统一马克思指出:“分配的结构完全取决于生产的结构,分配本身就是生产的产物……能分配的只是生产的成果,就形式说,参与分配的一定形式决定分配的特殊形式,决定参与分配的形式。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物质生产发展推动的,人类社会的进步程度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是一个社会的根本性决定因素。
从生产力范畴看,效率反映的是生产过程中,投入与产出或成本与收益的关系,体现着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市场调节进行的分配是初次分配,其涉及面非常广,数额巨大。
初次分配是在产品和劳务的生产过程中,按照各种要素对产出直接作出贡献的大小给予的货币补偿,是国民收入中最基础性的分配关系。
在初次分配中注重效率,可以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佳利用,使资源得到优化和整合,实现最合理的投入增加社会财富的目的。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属于发展中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不仅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
要加快我国经济增长的步伐,要使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效率不可缺少。
“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不断提高生产效率,才能“把蛋糕做大”,才能提供更多的社会财富。
只有具备了建设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国家的再分配能力才能相应地得到提高,才能更有利于社会公平的实现。
因此初次分配中的效率问题是绝对不能被忽视的,效率必须得到充分的重视,离开了效率就没有发展,公平就无从谈起。
对效率重视的具体要求就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向不动摇,坚持市场配置资源为主、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基本原则。
在强调重视效率的同时,并不意味着公平的忽略。
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公平是社会和谐基础。
初次分配主要解决货币资本所有者和人力资本所有者的利益分配问题,不仅数额大而且涉及面广,初次分配中出现的巨大不公平通过再分配完全解决的难度巨大,把初次分配不公平的问题推到二次甚至三次分配去解决,在实践中很难行得通。
初次分配中不仅要重视效率,还必须突出公平,因为效率缺少了公平作为支撑便很难持续。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们一直把调节社会公平的工作重点放在二次分配上,希望通过二次分配来调节初次分配带来的不公平。
但是由于初次分配是国民收入分配中最基础的分配,其涉及面广,数额巨大,一旦初次分配的格局确定下来,二次分配是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的,二次分配的作用仅限于调整和纠偏。
“政府再分配并不是无所不能,它并不像生日宴会上切蛋糕那样容易,那样随心所欲,它要受到各种利益集团的左右,再分配的最终结果往往很难实现向劳动者倾斜的最初目标。
特别是,当初次分配已经造成了比较严重的收入悬殊和贫富不均时,政府的再分配事实上并没有能力去扭转局面,实现社会公平。
”所以正是因为我们在初次分配中忽略了公平,使得二次分配难以全面解决初次分配中产生的巨大不公平问题,分配不公的迹象没有得到明显的改观。
相对于收入分配来说,更为严重的是起点不公平。
先天的不公平是客观存在的,人们的禀赋、出身家庭的贫富、所处地区的自然条件有差别。
但是后天的起点不公平就有关社会政策的选择。
人们主要的不满是受教育的机会、健康的机会、迁徙的机会等等的不公平。
虽然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导致收入差距扩大可能无法避免,但是在初次分配过程中营造公平的竞争机会是非常必要的,初次分配中要以公平竞争为前提,让市场经济中的每个竞争者都能站在同一个起点上参与经济社会活动,能够展开公正、公平、公开的竞争,获得合理收入的均等公平机会。
只要市场机制是完善的,竞争的机会是均等的,市场初次分配形成的收入差距就是公平的。
初次分配是国民收入分配最基本的分配,只有坚持初次分配注重效率,才能增加实现公平的物质基础;但是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并不意味着把公平放在从属的地位,因为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公平性是实现整个社会收入分配公平的基石,只有通过初次分配平衡了资本利益与劳动利益的关系,才能从全局平衡社会总体利益格局,进而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因此我们在初次分配中必须将效率与公平统一起来,既注重效率同时又突出公平是我国分配原则改革的首要选择。
(二)二次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虽然初次分配是国民收入的基础性分配,初次分配的格局一旦确定,二次分配是无力将其改变。
但是即使在初次分配中注重了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和公平的竞争机会,但由于市场机制在社会收入分配中遵循的是按效率原则进行的,因此不可避免会排斥收益均等,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获得了丰厚的收益,但也存在一部分人由于天生的智力素质、身体素质、文化素质的相对低下以及缺乏一定的生产技术等原因而无法获得稳定的收入来源,从而形成收入级差。
当收入级差过于巨大时,甚至形成社会的两极分化。
国民收入的二次分配,是指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各收入主体之间通过各种渠道实现现金或实物转移的一种收入再次分配过程。
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不直接参与物质生产的社会成员或集团,从参与初次分配的社会成员或集团那里获得收入。
再分配主要由政府调控机制起作用,国家税收、财政转移支付等都属于二次分配,政府通过“有形的手”进行必要的宏观管理和收入调节,是保持社会稳定、维护社会公正的基本机制。
因此二次分配作为一种分配的补充手段,对有效调节社会公平程度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尤其当我国正面临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不断突出的社会公平问题,政府作为二次分配的行使主体,对推进公平与效率的和谐平衡起着主导作用。
贫富差距的扩大导致了社会和谐程度降低,要合理解决这一问题,除了深化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从源头上解决好初次分配问题外,更应该强化国家对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功能,通过有效地调节收入分配来维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政府应该致力于完善自身的社会职责,更加注重公平,通过建立合法合理的二次分配制度,不断为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公平正义、安定有序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三次分配进一步促进公平市场和国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要真正实现社会和谐还需要社会自身的发展,即各种社会群体、社会关系网络的发育和生长,以及慈善或志愿等活动、事业和机构的发展。
目前很多慈善和公益事业较为发达的国家都倡导,除了通过初次分配和二次分配外,还应该重视通过以募捐、慈善捐赠、组织公益活动等为形式的第三次分配来调节收入差距。
厉以宁指出,所谓第三次分配是指:个人出于自愿,在道德与习惯的影响下,通过多种途径和多种方式的捐助活动,将可支配收入的一部分或大部分直接或间接地转移到了另一些人手中,客观上起到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作用。
由于第三次分配不是通过利益驱使或国家强制进行的,而是在自愿原则和责任原则的基础上,以慈善、志愿或互助为形式来调节社会财富的流动,因而它带来的影响不仅有经济的,而且还有社会与政治的。
第三次分配不但可以从物质上缓解某些群体的困境,还可以从心理上、情感上消除不同阶层的隔阂或对立,还可以在价值上形成一定的共识,有助于舒缓阶层之间乃至社会整体结构上的紧张,营造良性互动的关系,进而形成差异基础上的和谐,因此第三次分配发挥了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无法替代的作用。
一次分配主要体现劳动公平,二次分配兼顾劳动公平和生存公平,三次分配应更多体现生存公平,第三次分配是初次分配和二次分配的有效补充。
由于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的经济实力远不如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强,因此我们不可能像北欧福利国家那样完全依靠财政税收和转移支付就能有效地调节分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