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第14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教案
历史一轮复习模块2经济成长历程专题6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4讲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
专题6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1.商业活动(1)远古:出现早期的商业交换。
(2)商代:商业有了初步发展。
(3)西周:货币需求数量增加,骨贝和铜贝流通。
(4)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
(5)汉代:商人成为古代社会交往活动中最为活跃的人群之一。
(6)唐代:商船以规模宏大著称;陆路商运发达,客舍、邸店、车坊等场所生意兴隆。
(7)宋元①海外商运发展迅速,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②随着商业的发展,益州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8)明清:京城、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了会馆;在按地域结成的商帮中,晋商和徽商势力最强.2.“市"的发展(1)秦代:以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2)汉代: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3)南北朝:在一些地点自然形成民间集市——“草市"。
政府对“草市"实行行政管理.(4)唐代:“草市"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比较繁荣。
(5)宋代:“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草市”已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6)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已相当繁华。
“市”“草市"“夜市”“晓市”(1)“市":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有时间和场所的限制,政府直接监管,宋代以后有所改变.(2)“草市":指在农村交通便利的地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打破了地域限制。
(3)“夜市":指城市中的“市”在时间上继续延长到夜间贸易,打破了时间的限制。
(4)“晓市”:也称早市,是拂晓前进行交易的市场,也打破了时间的限制。
3.商业城市(1)战国时期:有的城市已出现称作“市井"的商业区。
(2)汉代:以繁荣的“市”为重要标志的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
(3)唐代①长安、洛阳的商业最为繁荣;扬州曾经“雄富冠天下"。
人民版高中历史二1.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教案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名师说课课程标准分析本课课标要求是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商品经济产生于原始社会未期,它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条件下产生的,并存在于阶级社会的各个发展阶段。
中国古代商业历史悠久,商业货币经济和城市的发展成就突出,但打上了农耕文明的烙印。
学情分析本课内容的具体知识大部分在初中阶段就已接触,并在现实生活中有些感受,本课易引发学生兴趣的“兴奋点”还是比较多的.按时间顺序梳理各个朝代商业发展的概况及其特征,有序不乱,学生比较容易做到.教学方法1.本课可采用讲述、课堂提问、史料阅读、历史比较、课堂讨论等多种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也可结合课本自身和课外收集的图片来讲解,以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本课学习最好能够联系日常生活中的商业行为和现象,以便让学生能够通过身边的事物来感悟历史。
2.在了解古代城市发展过程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中国城市发展的趋势、原因及影响,使学生的学习从了解史实进一步深化到认识层面,通过这一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3.通过师生共同讨论,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从中分析其原因,并为现实献计献策,增强当前世界经济危机形势下对我国经济建设的信心。
学习方法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有关历史文献,借助互联网查阅更多的信息,通过课前自主学习、搜集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各时期商业发展的概况,并能在了解史实的基础上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中国古代商业的产生与发展历程.2.掌握秦汉以来“市”的发展历程。
3.掌握古代商业都会的发展概况。
4.分析明清时期商帮产生的条件及其影响。
5.分析“草市”出现的意义及其形式特征.过程与方法1.依据时代的变迁,通过谈话法教学,与学生进行交流,分析古代商业、城镇发展的历程,便于学生识记与掌握基本的历史事实并将学生的思维引向历史的本质。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教案
第14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一、课标要求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
二、教材分析本课分为四个子目,“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主要介绍明至清中叶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情况,指出与以前古代社会相比出现的新变化,也指出其发展的历史局限性,“思想领域的变化”主要介绍了陆王心学,随后出现了“异端”思想,“小说与戏曲”介绍了文艺上的变化,“科技”出现了总结性的著作,同时西方的科技被介绍进中国。
三、教学目标通过梳理教科书中史实及解读史料,掌握明清时期在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科技方面取得的成就,理解明清时期出现的新变化及其原因、意义;通过史料解读,了解新航路开辟后,中西方开始的直接的经济文化交流,认识其与明清社会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培养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素养。
四、学情分析在初中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过关于明至清中叶的经济变化,但是对于资本主义的萌芽这一知识点学生容易混淆,对于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学生容易混淆,明末清初思想界的活跃学生容易混淆几位思想家的思想,这里老师需要注意区分。
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教学难点:明清时期思想领域的变化六、教学过程导入:用《水浒传》电视剧中出现的错误来引入,询问学生玉米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随着玉米传入的还有些什么?由此进入本课。
经济之发展除了玉米以外,当时传入农作物还有甘薯、马铃薯等,他们不仅产量高,而且适应力强,这些高产作物的引进及推广,一定程度缓解了我国人地矛盾,粮食总产量的提高也使得有更多的土地来种植经济作物,有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同时这一时期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利用课本引入的那个材料来讲解)此外,一件产品怎么样才能卖到更高的价钱呢?(学生回答:对他进行一些加工),这一时期,很多农民还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使初级产品产生更高的价值,获取更多的收入。
农产品商品化的提升,加剧了农民与市场的必然联系,农业的发展推动了手工业的进步。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教案(高一历史)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教案(高一历史)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通过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搜集资料、共同探究问题,使学生对古代商业的发展有初步了解,并能在了解史实的基础上共同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在学习中学会与人合作。
明确商业的产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促进经济的发展,两者辨证统一、互相作用。
中国古代商业的产生发展繁荣的表现。
中国古代发展繁荣的原因。
商业并不是天生就有的,商业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商人的积极作用,“商人”又是因何而来?传说周武王灭商后,商朝的遗民为了维持生计东奔西跑地作买卖,日子一长,便形成一个固定的职业。
周人就称他们为“商人”,称他们的职业为“商业”,贩卖的物品为“商品”。
这种叫法一直延续到今天。
商朝商业发展水平较高,初具规模,已经具备了商业的一些基本要素,如出现了职业商人和商业活动的交换媒介——货币。
战国后期,各国铸造流通的铜币种类增多,形状各异,有的模仿农具,有的模仿各种工具,也有的模仿贝的形状。
货币的数量大,种类多,反映了商业较过去发达。
商品交换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繁荣。
原因: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汉初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是商业繁荣的主要原因;汉文帝将抑商政策改为宽商政策,下令“开关梁,弛山泽之禁”,实行“入粟拜爵”;两汉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表现:西汉富商大贾周流天下,对外贸易发展,出现了许多商业中心。
隋唐时期,随着政治上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商业贸易、中外交流蓬勃发展;至宋元时期,古代商业的发展更进入一个新的高峰期。
(陆上丝路不通,造船业发达)商人在古代最初只是个体分散式的经营,没有出现什么大的商人群体。
但到明清时期,由于商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商业竞争的加剧,全国各地逐渐形成了一个个各具特色的以地域为中心的商帮,商人开始以群体形象活跃在历史舞台。
山西商帮、徽州商帮、福建商帮、广东商帮、山东商帮、宁波商帮、龙游商帮、洞庭商帮、江西商帮、陕西商帮古代的“城”是统治者居住的地方,是政治中心,“市”是商品交换的场所。
高考历史经济发展史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
一 标 准 ; 统 一 货 币 , 通 行 半 两 钱 , 也 为 经 济 秩 序 的 稳 定 提 供 了 条件。 ②汉 初 对 商 人 营 制 度 。 “重 租 税 以 困 辱 之 ”, 汉 武 帝 时 推 行
盐铁 官
第22页
返回导航
[答案] B
第18页
返回导航
专题一 · 第 2讲
名师一号 · 高考总复习· 模块新课标 · 人民版 · 历史
二 、 古 代 中 国 的 经 济 政 策 1. 重 农 抑 商 1 () 含 义 : 强 调 发 展 农 耕 , 限 制 商 业 和 2 () 目 的 : 维 护 专 制 主 义 国 家 政 权 的 文 化 方 面 的 考 虑 。
4 () 影 响 : 使 社 会 经 济 活 力 受 到 压 抑 , 新 的 经 济 因 素 和 生 产 方 式 的 萌 芽 长 期 得 不 到 正 常 发 育 。
第21页
返回导航
专题一 · 第 2讲
名师一号 · 高考总复习· 模块新课标 · 人民版 · 历史
2. 工 商 业 的 管 理 1 () 表现 ①秦 王 朝 统 一
专题一 · 第 2讲
名师一号 · 高考总复习· 模块新课标 · 人民版 · 历史
③直 到 唐 代 , 市 的 设 立 和 废 止 , 都 决 定 于 ④对 私 营 工 商 业 , 古 代 王 朝 通 常 通 过 加 重 赋 税 征 收 的 方 式 加 以 控 制 。 2 () 影响 ①抑 制 了 新 的 经 济 因 素 和 生 产 方 式 的 出 现 和 生 长 。 ②在 明 清 时 期 抑 商 政 策 的 压 力 下 ,
西汉 时 确 立 的 商 人 一 入 市 籍 则 不 得 为 官 的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优秀版)
3.“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
原因
表现
影响
明朝 “海禁”
清朝 “闭关 锁国”
明太祖担心流亡海 上的敌对势力勾结 倭寇 ,危及统治
为对付东南沿海的 抗清斗争 ;认为天 朝大国物产丰盈, 无所不有,无需与 外国进行贸易
人民不得擅自出海 与外国 互市 ,对外 贸易只能在官方主 持下进行
厉行海禁,禁止官 民私自出海;不许 人民片板下海
4.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1)表现 ①西汉:由于开通陆海 丝绸之路 ,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②唐朝:广州成为重要外贸港口,政府设 市舶使 专门管理对外贸易。 ③两宋:海外 贸易税收 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 ④元朝:泉州成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⑤明清:对外贸易逐渐萎缩,政府只开放广州一处,由政府特许的广州“ 十三行 ”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2)特点:以 朝贡贸易 为主;以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 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为目的。
学以致用
1.《周礼·地官司徒》载:“大市日昃而市,百族为主;朝市朝时而市,商贾为 主;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这段材料能够说明西周的商业发展有何 特点?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材料表明,西周的市场分为“大市”“朝市”“夕市”三类,对各类市 场的贸易人员、开市时间都有规定,说明西周重视对商业活动的管理。
妨碍了海外市场 的开拓,抑制了 资本 的原始积
累,阻碍了资本 主义萌芽的滋长; 使中国与世界隔 绝,逐渐落后于 世界潮流
2020版高考历史(新课标)一轮复习模块2第六单元第14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教学案含解析
第14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考点1|“富商大贾周流天下”——古代商业的发展[知识整合·厘清史实]一、古代商业的发展历程1.市的变迁2.城市的发展(1)原因: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等,催生了一批批城市的兴起与繁荣。
(2)表现①北方:长安、洛阳、开封、大都等大城市,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
②南方:扬州、成都等南方城市逐渐繁荣,出现“扬一益二”的说法。
3.明清时期江南的市镇经济(1)“夹河而市”是江南市镇的共同特点。
内河行船是江南交通运输的重要手段,因此绝大多数市镇都是在河道畅通的地方。
(2)市镇大多分布在农业、手工业比较发达和经济作物种植地区。
市镇发展较快的松江、嘉定、太仓一带,是棉花的产地,棉纺织业发达。
苏州、湖州的一些市镇则与丝织业发生密切的联系。
(3)出现了一些带有行业性特点的市镇。
有的市镇以经营手工业为主;有的以某种行业著称;有的是农村产品的交易市场或产地等等。
这些带有行业性特点的市镇的形成,反映着社会分工的不断扩大,也是明清江南市镇发展的重要标志。
(4)工商业巨镇的出现,是明清江南市镇发展的重要特点。
如苏州的盛泽,湖州的乌镇等地。
这些市镇人烟稠密,市场繁荣,手工业、商业都很发达,各地商贾所集,进行大宗交易。
(5)众多江南市镇的交易都有日市、早市、晚市和夜市之分,样式繁多。
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1.表现(1)西汉时期:由于开通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①陆上丝绸之路:这条丝路由西汉汉武帝时的张骞首次开拓,被称为“凿空之旅”,但西汉末年在匈奴的袭扰下,丝绸之路中断。
东汉时的班超又重新打通西域,并将这条线路首次延伸到了欧洲罗马帝国。
是以长安(今西安)、洛阳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②海上丝绸之路:又被称为“海上陶瓷之路”“海上香料之路”。
其航线主要有东海起航线和南海起航线。
第14讲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过过过(中外历史纲要上)
浙江·顾炎武 江苏·明代晚期对贫穷的认识
重【点Ⅱ 关】 41注·清:代海明关清税率时的变期化与社原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
因【III】27·清代个体农耕
2018 【Ⅱ】27·昆曲在明清的发展 海南·明中后期对商业的看法
【 Ⅱ 】 41·中国古代的大豆种
江苏·明清江南手工业
浙江·王守仁
时空定位
三、时空定位与阶段特征
三、时空定位与阶段特征
时段
表现
(1)政治上,从废宰相到实行内阁制,建立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度空前加强,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出现和发展,反映了封建制度
正在走向衰落。
统一多民族国 (2)经济上,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商品经济水平超过前代;重农抑商政策 家进步巩固, 和闭关自守政策严重阳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转型,中国已经开始落后于时代 封建制度逐渐 发展的潮流。 衰落——明至 (3)文化上,经济发展使社会价值取向和文化倾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明 清中叶(1368- 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出现,提倡自由,反对专制。小说戏曲反映了明清社
人口膨胀,导致资源危机
四、基础知识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萌芽】
(一)经济发展的表现 2、手工业
材料1: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
——《明神宗实录》卷361万历二十九年七月丁未
材料2:我吴市民,罔藉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
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百数人嗷嗷相聚玄庙口,
阶级 市民阶层扩大
人们愈发重视被“天理”抑制的
政治 专制集权强化,社会矛盾加深
“私欲”。……到了明中期,程 朱理学已成为人们求取功名的敲
2019版高考历史总回顾 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4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教案
以散。
——《唐六典》
史料二 下图是西汉长安城的城市布局复原图。
宋朝时期,城市开始大规模出现,首次出现了主要以 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店铺、朝廷办事 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
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商业街取代商
业区的市,御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史料三 今世流品,可谓混淆之极。婚嫁之身,唯论
(7)生产关系:明清时期出现雇佣剥削性质的生产关 系——资本主义萌芽。
2.古代中国城市发展的阶段特点。
时间 唐代及其
以前 宋元时期
明清时期
格局
市坊分离,唐代市坊布 局整齐划一
打破市坊界限,出现了 早市、夜市。城郊和乡 村的“草市”更加普遍
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 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 工商业市镇;乡村庙会 也日益兴盛
2.“重农抑商”政策。 (1)原因。 ①商周社会上出现了商业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 政权统治等问题。 ②封建统治者以此保护农业生产和_小__农__经济,确保 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2)表现。 ①战国首倡:_商__鞅___变__法__时首倡“重农抑商”,限 制工商业发展。 ②西汉时期:汉武帝实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 官营贩运、物价管理。 ③明清时期:明太祖强调“厚本抑末”;清雍正帝 强调“农为天下本务”,继续实行专卖制度。 (3)影响:破坏了工商业的正当经营,影响到资本主 义萌芽的发展。
5.对“草市”“夜市”识记不准确 辨识 “草市”主要是指在农村交通便利的地方自 然形成的民间集市,打破了“市”的地域限制,最早出现 于南北朝时期;“夜市”打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 最早出现于唐后期。
6.把商帮等同于私商致误 辨识 商帮形成于明清时期,而私商逐渐取代官商成 为商人的主体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 7.误解宋代以后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 辨识 两宋时期商业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城市商 品经济发展繁荣;明清时期城镇商业依然呈现繁荣景象, 但始终未突破农耕文明的限制,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 补充而存在,未能占据主导地位。
第14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1.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撰写小论文,探讨明清时期至清中叶我国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原因与影响。
六、教学评价
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程度,评估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2.课后作业:评价学生的课后练习和小论文,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3.期末考试:设置相关题目,检验学生对明清时期至清中叶我国经济与文化发展的认识和理解。
3.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明清时期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现象,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明清时期至清中叶经济发展的原因、表现及其影响,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2.运用比较法、案例分析法等教学策略,帮助学生了解明清时期至清中叶文化发展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历史解读能力。
3.教学内容:
(1)明清时期至清中叶的经济发展:重点关注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变化,以及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2)明清时期至清中叶的文化发展:突出儒家思想、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探讨我国古代文化的巅峰时期。
(3)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内在联系:分析经济发展对文化繁荣的推动作用,以及文化发展对经济的影响。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本章节“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知识点的掌握,以及拓展学生的历史思维,特布置以下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册中与本节课相关的题目,旨在让学生通过练习,加深对明清时期至清中叶经济与文化发展特点的理解。
2.撰写一篇小论文,题目自拟,主题围绕明清时期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发展。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史料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小论文不少于800字,以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第14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教学案-2018年高考历
1.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2.了解“重农抑商”“海禁”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一、古代商业的发展1.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2.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1)市的变迁①宋朝以前:市与民居严格分开,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管理,按时开市、闭市。
②宋朝时期: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草市”更加普遍,出现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四大商业名镇,经营时间不再受限制,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2)城市的发展①原因: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南移。
②表现:长安、洛阳等大城市既是政治中心又是商业中心,扬州、成都等南方城市空前繁荣,出现“扬一益二”的说法。
3.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二、古代的经济政策1.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夏、商、西周时期:井田制。
①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②国王层层分封土地,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与买卖,并向国王交纳贡赋。
(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
①税制改革:公元前594年,鲁国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收税,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②法律确认:秦国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此后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4)土地兼并问题①出现原因: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地主大量兼并农民土地,造成社会两极分化。
②抑制兼并:北魏到唐朝前期,政府实行均田制;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按人丁和田亩多寡收税。
③影响:起到鼓励农民垦荒的作用,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2.“重农抑商”(1)原因:社会上出现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治等问题。
(2)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3)表现①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
②西汉时期:汉武帝推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措施,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6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4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教师用
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4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教师用书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4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教师用书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4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教师用书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第14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考点1|古代商业的发展NO。
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一、古代商业1.先秦时期:商朝人善于经商;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2.秦汉以来: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商业总体水平不高.3.隋唐时期: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贸易发展;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4.两宋: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品种类迅速增加;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5.元朝: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6.明清时期: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成为商品;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商帮”出现。
[轻巧识记]古代商业发展的“三先”“三后"阶段位置、时间政府监管设市表现宋朝以前①在特定的位置设市,与民居严格分开②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交易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①西汉长安设东、西“市”九处②唐长安城设东西二市宋朝时期①城中市坊的界限打破,市分散在城中②经营时间限制被打破,早市、市场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出现数十座较大的市镇,至明清,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及朱仙镇成为四大夜市昼夜相接商业名镇[易误辨析]古代“市”的基本形态(1)“市”是指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前期有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同时受到官府的直接监管,这种情况到宋朝时发生改变.(2)“草市"主要是指在农村交通便利的地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打破了“市”的地域限制。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教案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教案教案标题: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中国商业经济的发展历程和重要特点。
2. 掌握古代中国商业经济的主要商业形式和商业区域。
3. 分析古代中国商业经济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1. 古代中国商业经济的主要商业形式和商业区域。
2. 古代中国商业经济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1. 分析古代中国商业经济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 掌握古代中国商业经济的主要商业形式和商业区域的演变。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
2. 教材:《中国古代商业经济史》等相关教材。
3. 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资料或图片展示古代中国商业经济的一些典型场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提问:你对古代中国商业经济有什么了解?请谈谈你的观点。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通过PPT演示,向学生介绍古代中国商业经济的发展历程和重要特点。
2. 分析古代中国商业经济的主要商业形式和商业区域的演变。
三、案例分析(20分钟)1. 分组讨论:请学生分组,选择一个具体的商业形式或商业区域,通过查阅资料和讨论,分析其特点和对古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 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提问。
四、概念澄清(10分钟)1. 教师解答学生在案例分析中提出的问题,澄清相关概念。
2. 引导学生总结古代中国商业经济的主要特点和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五、拓展延伸(15分钟)1. 学生自主学习:要求学生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商业形式或商业区域,进一步深入研究并撰写一篇小论文。
2. 鼓励学生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进行查阅资料,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重点和难点。
2. 提问:你对古代中国商业经济有什么新的认识或收获?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研究能力。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教案)
专题一第三课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教案)课程标准: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古代中国商业经济的发展概况,如古代中国的商业活动、市的形成与发展、商人及商业都会的形成。
深入理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过程中“市”的发展历程及其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内在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共同探究问题,使学生对古代商业的发展有初步了解,并能在了解史实的基础上共同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在学习中学会与人合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状况,认识商人在中国经济进步的作用。
通过对历史上商业传统和商业基础的分析,联系当今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进程,增强对我国经济建设的信心。
教学重点:1、掌握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市”的发展和演变,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归纳能力。
2、掌握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教学难点:要求学生理解中国古代“市”对时间和空间上限制的突破和商品经济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导入:《清明上河图》●教师介绍:1、商业的概念、要素;2、商业及商人的由来《古代商业的发展》●学生自主学习一一、富商大贾周流天下(古代商业的发展)1、先秦(1)远古时代:出现了早期的商业交换;(2)商代:商业已经有了初步发展;(3)西周:交易活动日益频繁,骨贝和铜贝作为货币流通;(4)春秋战国:商业发展,出现了富足的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2、汉代(1)商运活跃,史书中有“富商大贾周流天下”的记载;(2)商人成为古代社会交往活动中最为活跃的人群之一,为追逐利润往来奔波。
3、唐代(1)水路:有所谓“俞大娘航船”,规模宏大,航程较远;(2)陆路:商运发达,有客舍、邸店、车坊等服务于商运的辅助性经营场所。
4、宋元(1)海外商运发展迅速,中国商品远销海外,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2)随着商业的发展,北宋时的益州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5、明清(1)在京城、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了会馆;(2)出现按地域结成的商帮,其中晋商和徽商的势力最为强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4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考纲展示:(1)土地制度;(2)商业的发展;(3)资本主义萌芽;(4)“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热点提示:(1)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2)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况;(3)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4)“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5)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考点1 古代商业的发展——城市气象1.古代商业(1)商朝: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
(2)春秋战国: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各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3)秦汉:商人经商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商业发展艰难,商业总体水平不高。
(4)隋唐: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贸易得到发展;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5)宋朝:商业环境宽松,商品种类增加,出现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商业空前繁荣。
(6)元朝:交通发达,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7)明清①城镇商业繁荣,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②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的作用加大。
③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点拨] 明清商帮出现的原因和影响(1)原因:商品经济发展;传统重土亲乡观念的影响;商人借助群体的力量维护商业利益和自身安全。
(2)影响: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有利于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2.市的变迁[点拨] 宋代“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1)打破严格的坊市制,商业活动不再受时空的限制。
(2)官府不再直接监管商业活动。
(3)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4)以四大商业名镇为代表的商业市镇出现。
3.城市的发展(1)重要大城市:古代的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城市,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
(2)新兴大城市①原因: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等。
②表现:扬州、成都等南方城市逐渐繁荣,出现“扬一益二”的说法。
[思考] 北宋是我国城市发展的一个分水岭,北宋前后城市功能发生了哪些重大的变化?提示:北宋之前的中国古代城市,政治、军事意义更大,市只是城内很小的区域,而且在时空上受到官府的严格控制,经济功能处于从属地位。
宋以后,随着商业与城市的发展,市坊界限被打破,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增强,并且出现了纯粹经济功能的工商业市镇。
4.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1)表现①西汉:由于开通陆、海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②唐朝: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专门管理外贸。
③两宋:同亚非许多国家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
④元朝:泉州成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⑤明清:对外贸易逐渐萎缩,清代只特许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2)特点:以朝贡贸易为主;以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的需求为目的。
[思考] 明清时代,面对近代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统治者坚持把贸易纳入朝贡体系,“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
这种贸易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提示:朝贡贸易带来巨大财政负担,再加上自然经济的影响,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萎缩,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造成中国落后于世界。
问题1:探究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趋势材料一皇城之南,东西十坊,南北九坊;皇城之东、西各十二坊,两市居四坊之地;凡一百一十坊。
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唐六典》材料二市井经济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
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
——《东京梦华录》遇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有铺席买卖。
——《梦粱录》材料三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
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
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其富甚于新安。
新安奢而山右俭也。
——谢肇淛《五杂俎》(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宋朝商业活动与唐朝相比的主要变化。
(2)材料三反映了明清时期经济生活中出现了什么新现象?并分析其特点。
[信息解读] 材料一表明唐代市坊分置,商业活动有严格的时空限制。
材料二信息反映了北宋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市”已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
材料三表明明代中后期出现了许多地域性商人群体。
江南新安为徽商,江北山右为晋商,两者因经商而致富,徽商尚奢而晋商尚俭。
[尝试解答] (1)变化:商业活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2)新现象:商帮出现。
特点:商帮有各自特定的经营范围;财力都十分雄厚;徽商奢侈,晋商节俭。
问题2:探究古代中国城市发展的规律材料一古代的“城”是统治者居住的地方,是政治中心,“市”是商品交换的场所,最初只是城内很小一部分。
一个城市的重要性取决于它在政治体系中的地位。
材料二明清时期,出现了不少著名的产棉区,如山东东昌府所产棉花,“商人贸于四方”;江苏松江府一些地区种棉花的占百分之七八十。
福建漳州府和汀州府是烟草专业户集中的地区。
北京丰台草桥一带各村庄都种花卉,被誉为“花乡”。
明清商业继续繁荣,国内市场扩大,农工产品种类多达两百余种。
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
(1)材料一反映了古代的“城”与“市”是什么关系?该阶段城市的职能是什么?(2)据材料二分析,明清时期城市发展的特点。
[信息解读] 材料一表明中国早期城市多为政治中心,其政治功能远超经济功能。
材料二说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大批工商业城镇,城市的经济功能大为加强。
[尝试解答] (1)当时“城”与“市”是分开的,“市”只是商品交换的场所,城市主要以政治职能为主。
(2)明清时期,生产性、专业性、商业性的城市出现;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城镇经济空前繁荣。
【归纳总结】1.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变化的趋势及特点(1)商业活动场所的变化:先在城市,后向农村集市贸易发展,明清出现专业性的市集、市镇;先是固定时间、场所,到后来打破时空界限。
(2)交易内容的变化:先以贩运、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经营统治者所需要的奢侈品为主,到后来以民间所需的农副产品、手工业产品为主。
(3)交易媒介的变化:从最初物物交换到以贝壳等为代表的一般等价物,再后来以固定统一货币为媒介。
北宋时出现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明清时期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4)流通领域的变化:最初都局限于流通领域,到明清时逐渐出现“生产与自由的雇佣劳动相结合、商人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生产过程”的现象。
(5)商人组织的变化:由最初的亲缘关系组织发展为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组织,如明清时期的晋商和徽商。
(6)商人地位的变化:由商人社会地位低下,到宋元明清时期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但是古代“士农工商”的等级观念始终没有改变。
2.古代城市的发展规律(1)从城市功能上看,先秦至唐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唐代以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
(2)从城市的商业活动来看,政府对城市的商业活动由限制到逐渐放松。
(3)从城市数量和规模来看,唐代开始,商业城市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至明清时期,出现了大批工商业城镇。
(4)从城市分布上看,城市的区域分布与经济重心紧密相连,明清时期,新兴工商业市镇大都分布在江南地区。
1.(2016·成都调研)白居易《卖炭翁》一诗,被史学大师陈寅恪赞誉为“诗史”。
诗中叙述老翁“晓驾炭车辗冰辙”来到长安城,“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此处的“市”是指( )A.没有行政管理的草市B.严格管制的集中市场C.沿街开铺的街市D.地方自治的市镇解析:选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市。
宋朝以前,一般都在特定的位置设市,市场交易有严格的时空管制,由此可知题干中所述的“市”,是严格管制的市场,B项正确。
A、C、D三项显然错误,应排除。
2.(2016·天津六校联考)“杭城(南宋都城临安)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
”这不能说明( )A.临安商业发达B.临安夜市、早市相连C.政府加强商业管理D.临安商业活动无时间限制解析:选C 本题主要考查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从“买卖昼夜不绝”可以看出临安商业发达,没有时间限制,故A、B、D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从材料中无法看出政府的作用,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
3.明清时期,北京出现了大量的地域性会馆,集客馆、试馆与商馆于一身。
其中广东会馆的数量约有45所,绝大部分是由广州和潮州府等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县所建立的。
明清时期推行会馆文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北京是商业中心B.繁忙的海外商运C.交通运输的便捷D.区域商帮的出现解析:选D 本题主要考查明清商帮。
会馆是同一地域的商人住宿、储运、交际的重要场所,会馆的出现与按地域结成的商帮有关,因此明清时期推动会馆文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区域商帮的出现,D项正确。
4.下表是明代三个时期江苏吴江县市镇数量的变化情况。
对出现该变化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B.政府经济政策调整促进了市镇的发展C.资本主义萌芽促进了江南城市的发展D.工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城镇的繁荣解析:选D 本题考查明代商业的发展。
材料反映了吴江县市镇数量不断增加的现象。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商业发展的重要特点是工商业市镇发展,尤以江南为盛,故选D 项。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葡萄牙人利用以澳门为中心的果阿(印度)、里斯本(葡萄牙)航线,长崎(日本)航线,马尼拉(菲律宾)航线,把生丝、丝绸、棉布、瓷器等中国商品运往各国。
西班牙人的“马尼拉大帆船”则把从福建月港等地运来的中国商品,销到美洲的墨西哥、秘鲁、巴拿马、智利等地。
后起的荷兰东印度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把中国的商品卷入规模更大的全球化贸易之中。
法国年鉴学派大师布罗代尔对此给予高度评价。
他指出,16世纪“各种协力促成的运动”是西班牙前往美洲……这种远程贸易对中国东南沿海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往往是大帆船贸易货物的主要来源,对新西班牙(墨西哥及其附近广大地区)的人民来说,大帆船就是中国船,马尼拉就是中国与墨西哥之间的转运站,作为大帆船贸易的最重要商品的中国丝货,都以它为集散地而横渡太平洋。
在墨西哥的西班牙人,当无拘无束地谈及菲律宾的时候,犹如谈及中华帝国的一个省那样。
”这种盛况与江南市镇有着密切的联系,出口的生丝、丝绸主要来源于太湖流域的丝绸市镇。
太湖流域湖丝与丝绸出口欧洲,从17世纪70年代起,有了历年的统计数据。
据统计,1679~1833年的155年中,每年的出口量从8担上升到9 920担……中国的这种全球化贸易,使大量生丝、丝绸、棉布流向各国,由于海外各国始终处在结构性贸易逆差之中,导致白银货币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
据弗兰克研究,美洲在17世纪和18世纪分别产生了37 000吨和75 000吨白银……这种白银最终主要流入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