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对外关系
《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doc
《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 .知道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自卫反击战;《尼布楚条约》。
2. 指导学生对教材提供的文献资料阅读与分析,培养学生充分利用有效信息的能力;3. 引导学生对比15世纪中西两种不同模式的航海活动以及明清时期与近代反侵略斗争不同结局的原因,培养学生用阶级的观点和比较的方法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课前学生杏阅相关资料,让学生在学习中积极主动参与,逐步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和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2. 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基本理念之一,通过要求学生分析“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启示”,“明清时期反侵略斗争取胜的原因”,比较两种不同模式的航海活动,自己找到结论,体验探索的成功。
3. 利用电脑多媒体手段解决学生的时空感,使学生明确明清时期一些重要的外交事件发生的空间位置;并借助历史图片、视频资料使学生真实感知历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学习“郑和下西洋”,增强学生的航海意识、海洋意识,树立蓝色国土观念,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同时,使学生形成一种开放的精神与和平的理念。
2. 通过学习明清时期反侵略斗争的史实,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郑和下西洋难点:明清对外关系的特征及外交政策的趋向教具准备计算机及多媒体教学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提问:前面几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民族关系,请同学们概括一下明清时期政治、经济、民族关系有什么特点?|口|答:政治上,封建专制统治进一步强化,封建制度口趋衰落;经济上,一定阶段和一定程度上封建经济还在继续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并有了缓慢的发展;民族关系上,各族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发展。
板书标题: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提问:明渭对外关系特点:回答:1、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2、与外来侵略势力矛盾尖锐,甚至发展到大规模的侵略与反侵略斗争3、吸收了西方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4、由开放到实行闭关政策提问:我国有漫长的海岸线,自古以来航海事业就十分发达。
明清时期的海外贸易与对外关系
明清时期的海外贸易与对外关系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海外贸易与对外关系对于中国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明清时期,中国积极参与海外贸易,并与世界各国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本文将从海上丝绸之路的重新开辟、外国商船进入中国、海盗与海外贸易等方面,探讨明清时期的海外贸易与对外关系。
首先,明清时期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加强了与世界的贸易联系。
自从陆路丝绸之路被西方国家控制后,中国丝绸的出口受到了限制。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明代政府决定重新开辟海上丝绸之路。
明朝时期,中国的丝绸、陶瓷、茶叶等商品开始通过海洋贸易被运往世界各地。
特别是明代万历年间,中国开始派遣官船到东南亚、西亚等地进行贸易和外交活动,加强了对外关系,打开了中国的海外市场。
其次,明清时期外国商船频繁进入中国,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越来越多的外国商船涌入中国的港口。
这些商船带来了各类商品和先进的生产工艺,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同时,这些商船也为中国带来了外汇和珍贵的航海技术,为中国的海上贸易提供了有力支持。
外国商船的到来不仅刺激了中国经济,也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生活。
然而,海外贸易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海盗的出现给海外贸易带来了风险。
明清时期由于长期对外贸易,中国的沿海地区成为了海盗的重灾区。
这些海盗从陆地和海上进行袭击,掠夺商船的财富,给海上贸易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明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组织护航船队,加强对海盗的打击,提高海上贸易的安全性。
此外,在明清时期,对外关系不仅仅局限于贸易,还涉及到了外交和文化交流。
明清时期,中国不仅与亚洲各国有广泛的交往,还与欧洲、非洲等地进行了密切联系。
在外交方面,明清政府通过与世界各国建立外交关系,推动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合作。
同时,传教士的到来也带来了西方文化和科技,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中国的科学技术、农业和手工业等方面也受到了外国知识的影响和借鉴,为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奠定了基础。
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
第5课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一、明清时期对外关系的特点
二、明朝前期对外友好往来
(1)唐朝开始,东南沿海人民下南洋诸岛谋生;
(2)郑和下西洋后,更多中国人迁徙南洋定居,成为华侨;
三、明清时期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
2、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
(1)16世纪开始,葡萄牙殖民者不断侵扰东南沿海;
(2)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行贿地方官,获准“借地晾晒”;
(3)买通澳门守将,每年纳银500两,租借澳门为“暂居贸易地”;
(4)强行租占澳门:擅自修筑城垣、炮台,设置“自治”机构,任命官吏,派驻军队。
3、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
(1)背景:明朝末年(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实行殖民统治;
※点拨:这是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第一分离。
(2)郑成功收复台湾
①1661年,郑成功率军登陆台湾,打败荷兰殖民者;
②1662年,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3)认识:郑成功收复台湾,驱逐了侵略者,捍卫了国家和民族利益,成为民族英雄;(4)郑氏祖孙开发台湾省:发展农商,提倡文教,保境安民;
(5)历史意义
①收复台湾,维护了祖国领土的完整;
②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和建设;
4、抵抗沙俄对东北的侵略
(1)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①背景:明清之际,清军主力入关,俄国乘虚侵占雅克萨和尼布楚等;
②目的:反击侵略,捍卫边疆;
③性质:反击沙俄侵略的民族自卫战争;
④概况:1685年,1686年,康熙帝下令发起两次雅克萨之战;
⑤结果:沙俄被迫同意谈判解决中俄东段边界问题;
(2)中俄《尼布楚条约》。
第六节 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
和 贡赐贸易违背经济规律,缺乏生命力 下 明朝国力下降 原因 西 海禁政策的影响 洋 结果:终止 发展对外关系必须适应经济发展规律,
教训:
着眼于促进生产力发展
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评价
1、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 2、其规模、时间、航程在世界航海史上也 是空前的 积极 3、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友好交往和经 济交流
评 价
4、提高了南洋华侨地位,进一步推动了中 国人向南洋的流动 不是为了发展海外贸易,不以经济为 消极: 目的给明朝造成巨大负担
(2011福建卷39)材料一 郑和七下西洋,祈“和顺万方,
共享太平之福”,同时进行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朝贡贸易:林则徐 冷眼向洋看世界,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孙中山考察各 国兴衰,指出“国力之盛衰强弱,常在海而不在陆”。 早期西方海上列强通过殖民扩张和掠夺性贸易争夺海外市场 和资源。大力开发和经营海洋。美国海权论创始人马汉指出: “所有帝国的兴衰,决定性因素在于是否控制了海洋。”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国以博大的胸襟面向世界,主张推 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评价
六、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1.背景: 、 。 2.概况 ①_____年和______年,_____帝命令清 军两次进攻雅克萨的俄军。 ②结果,俄军伤亡惨重。俄国政府被迫同 意谈判解决中俄东段边界问题。 3、性质: 4、尼布楚条约》(____年) 内容、性质、意义
(09年浙江文综17)中俄《尼布楚条约》中说: “凡岭南土地及流入黑龙江大小诸川,应归中 国管辖;其岭北一带土地及川流,应归俄国管 辖”。对条约中的“中国”,理解正确的是 • ①这里的“中国”指中原地区 ②清朝第一次 使用了“中国”原号 ③清政府对外不在使用 “大清”的朝号④表明清政府行使和维护的是 中国的主权 •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
郑和下西洋盛况
时间 1405~1433年
次数 先后7次
规模 最大的海船44丈,宽18丈。每次 航行大小船只200多艘。 人数 每次出海2.7~2.8万人
到达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 范围 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岸。
郑 和 下 西 洋
郑和与哥伦布、达伽马远洋航行对照表
人物 郑和 哥伦布 达· 伽玛
明 清 原因:倭寇骚扰;禁海加剧 外 抗倭: 功绩:台州九捷;戚俞联手;民族英雄 . 交 前代:秦汉遣使赐印;隋唐遣使,改新, 贸易货币,都
城,留学,儒学,两位人物. 葡租澳门: 主权始终归明清政府;鸦战占领;1987签约 ;99回归。 郑收台湾: 荷兰侵占;郑氏收复;开发台湾;民族英雄,后割据. 原因:沙俄入侵烧杀;康熙自卫反击. 抗击沙俄: 结果:1685,1686,平等条约<尼布楚条约>. 意义:法律上肯定二江一岛是中国广大领土.
一、郑和下西洋
1、原因:目的 条件 范围 航海特点 2、概况:时间 次数
3、性质: 封建制度下的政治行为和不计经济效益的贡赐贸易
4、特点 不欺寡,不凌弱,友好相处,共享太平; “厚往薄来”,不计经济效益的贡赐贸易; 官方为主;以政治为目的…… 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
5、积 极意义
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不愧是先驱 促进了中外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
原因:封建制度衰落,对外关系受阻; 西方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新航路开辟, 殖民侵略开始。
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的发展趋势?分析 造成这种趋势的原因及影响?
趋势:对外开放转为闭关自守
原因:明清时期封建制度日趋衰落,统治阶级加强了 对人民的控制;明中期后,我国开始遭到外来侵略; 根本原因是封建经济的自给自足
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
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一、郑和下西洋:我国有漫长的海岸线,汉、唐、宋、元时期,我国的航海事业不断进步。
明朝初期,我国的航海事业又有新的突破,出现了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壮举。
那时,西洋主要是指文莱以西的南洋各地和印度洋一带。
1405~1433年,郑和奉命7次下西洋。
提问:明初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何在?它与15~16世纪西欧航海家开辟新航路的目的有何不同?1、目的:(新航路开辟是适应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和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是经济利益的趋使。
其目的是侵占海外殖民地,掠夺财物,进行资本原始积累。
即经济目的。
)郑和下西洋主要出于政治目的,具体表现为:①宣扬国威,即宣传明朝的强盛;②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即发展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③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2、经过:①时间:1405~1433,比欧洲远航早半个多世纪。
②次数:7。
③规模:A、海船规模:最大的海船长44丈,宽18丈;B、船数:每次200多艘;C、人数:每次2.7~2.8万。
④到达范围: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提问:和新航路的开辟相比,有哪些鲜明的特点?(时间早、规模大、次数多)提问: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相比,其影响和后果有何不同?3、影响:(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主动外交,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创举,极大地加强了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促进了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
但其不计经济效益的做法,违背经济规律,对中国新的经济因素未产生直接作用,造成巨大经济负担,因此也不可能持久。
西欧新航路的开辟,加速了封建制度的瓦解,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成长和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
)提问:造成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诸多差异的根源是什么?(在于两次航海的经济基础不同,即一是在封建自然经济基础上的航海,另一是建立在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上的航海。
)对于明朝郑和下西洋所产生的影响,有两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是:郑和下西洋促进了当时中外交流,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第二种观点是:郑和下西洋劳民伤财,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明清时期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关系
明清时期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关系明清时期,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
明朝初期,以“朝贡贸易”为主,通过赈灾、和平使者等方式,与周边国家维持友好关系。
然而,后期因为内忧外患,明朝走向衰落,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关系经历了一系列变化。
一、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首先,在朝贡贸易的基础上,明朝开始实施闭关锁国政策,限制对外交往和贸易。
随着江南经济的崛起,朝贡贸易逐渐失去了对明朝的重要性。
此时,内忧外患的明朝,对外交往更加谨慎,防范异族的入侵和对中国的威胁。
因此,明朝开始注重维护边疆和国土安全,加强边防军事力量。
然而,在清朝入侵中国后,明朝的对外政策再次发生了变化。
在明朝末期,由于清军的威胁,明朝重新开放对外交往和贸易,并寻求外部援助。
明朝派遣使者赴欧洲、日本等地招揽援助,试图扭转败局。
此时的明朝外交政策,逐渐向着多元化、开放的方向发展。
二、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在明清时期,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明朝初期,以“朝贡贸易”为主要形式,与周边国家维持友好关系,并从中获取利益。
同时,明朝政府积极招揽各国使节,加强对外交往。
然而,随着明朝的衰落,周边国家开始对明朝发动侵略和战争。
满清入侵后,明清两朝的外交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
清朝以武力夺取了中国的统治权,使得明朝失去了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力和控制力。
由此可见,明清时期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关系受到了内外因素的影响,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变化。
三、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在明清时期,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关系对中国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明朝初期,通过与周边国家保持和平友好关系,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得到了快速发展和扩展。
然而,随着明朝的衰落和清朝的入侵,中国的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逐渐停滞。
当时的清朝,以“闭关锁国”为主导,对外交往和贸易实行了限制政策,使得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受到了影响。
此外,清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也严重影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总之,明清时期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关系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变化,受到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影响。
明清时期的外交与国际关系
明朝与欧洲国家的外交关系
葡萄牙:1514年, 葡萄牙派使者访 问明朝,并建立 了贸易关系
荷兰:1604年, 荷兰东印度公司 与明朝进行了贸 易往来,并在台 湾建立了殖民地
英国:1637年, 英国商船抵达广 州,与明朝进行 了贸易往来
俄罗斯:1653年 ,俄罗斯使者抵 达北京,与明朝 建立了外交关系
国际法在明清外交中的体现:明朝和清朝时期,国际法逐渐传入中国,并在外交中得到一定程度的体现。 明朝时期,中国与周边国家签订的条约多为平等条约,体现了国际法的原则。清朝时期,中国与西方列 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多有涉及国际法的内容,如领事裁判权、关税协定等。
外交礼仪在明清外交中的作用:外交礼仪在明清外交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外交礼仪,明朝和清朝 彰显了天朝大国的威严和地位,加强了与周边国家的联系和交流。同时,外交礼仪也为国家间的合作和 交流提供了必要的规范和框架,有助于维护国家间的和平与稳定。
历史经验教训:如明清时期对边疆民族地 区的治理和改革,以及其成功和失败的经 验教训等
对现代的启示:如如何借鉴历史经验教训, 加强边疆民族地区的稳定与安全工作,维 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等
外来侵略与反侵略斗争
葡萄牙占领澳门
荷兰占领台湾
沙俄入侵黑龙江 流域
明朝抗倭援朝战 争
明清政府应对外交挑战的策略与成效
海上丝绸之路:明朝积极开拓海上贸易,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东南亚、南 亚等地区进行频繁的贸易往来。
朝贡贸易:明朝实行朝贡贸易政策,与周边国家和地区进行官方贸易往来, 促进了商品和文化的交流。
民间贸易:明朝民间商人也积极参与对外贸易,推动了与世界各地的商业 和文化交流。
清朝的对外贸易政策与贸易活动
政策:闭关锁国,限制对外贸易 贸易活动:与欧洲、亚洲国家的海上贸易 贸易对象:俄罗斯、日本、东南亚国家 贸易影响: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增加了外汇收入
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
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第六节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本节学习重点:1、明清时期对外关系的特点和清朝统治者的对外政策;2、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时间、最远到达的地区、意义及其同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的根本区别;3、倭寇的形成和戚继光抗倭的经过、对戚继光的评价;4、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的经过;5、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时间及其打败的殖民者;6、领导雅克萨自卫反击战的清朝皇帝及其目的、时间;7、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的时间、性质、意义。
一、明清时期对外关系的特点1、2、3、清朝统治者对外实行政策二、郑和下西洋1、目的:⑴⑵⑶⑷2、时间:年—年(皇帝)时3、次数:4、到达地区:5、意义:⑴⑵⑶⑷6、和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的根本区别:⑴⑵三、戚继光抗倭1、明朝中期的倭患:①倭寇形成:②明朝政府:③东南沿海的一些奸商:2、戚继光抗倭:①军队:②经过:A 、B 、C 、③评价:四、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1、背景:2、经过:① 年以欺骗、行贿手段占领澳门②买通租借澳门为③擅自3、明朝政府始终拥有澳门的五、郑成功收复台湾1、背景:2、时间:3、结果:六、雅克萨自卫反击战1、原因:①俄国:利用强占了②清政府:一再要求,俄军继续,扩大2、目的:3、时间:4、皇帝:5、结果:中俄签署了→①时间:②谈判地点:③性质:④意义:基础网络1405—1433年先后七次,达30多国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私人海外贸易受到严励限制,于是沿海奸商与之勾结,共同抢掠分赃,倭患愈演愈烈。
1566年基本肃清倭寇。
年,托言船损货湿借地晾晒,经行贿后获允上岸。
500两,租借为暂居贸易地。
1661年,郑成功打败殖民者;第二年,台湾回归祖国。
①明清之际,清军主力入关,东北边界空虚,沙俄乘机强占雅克萨和尼布楚等地。
②清政府一再要求俄军撤出中国领土,俄军置若罔闻,且继续增兵,扩大侵略。
1685年和1686年,康熙令清军两次进攻雅克萨,俄伤亡惨重,被迫谈判。
1689年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河北存瑞中学高三历史复习学案:考点64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中国古代史)
城 城【学习目标】大纲条目 细化要求6.明、清(鸦片战争以前) (5)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和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郑和下西洋 华侨与南洋的开发 戚继光抗倭 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 郑成功收复台湾 雅克萨自卫反击战6.明、清(鸦片战争以前)(5)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和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明清对外关系的特点目的、概况(时间、人物、次数、航线)、意义局限概况、意义(注意在小字里)倭寇之患的演变、成因、评价背景、过程、评价背景、评价、郑氏在台湾的措施俄国入侵黑龙江的背景、概况、结果 【自主复习】★明清时期中外关系的特点⑴明朝对外政策趋势:在整体上是趋向 。
由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开放),到转向闭关锁国,失去了对外交流主动性。
清朝政府实行闭关政策,严格限制中外贸易,妨碍了中西之间正常的科技、思想、文化交流,不利于中国的发展;中国近现代史(基本线索) 高三历史学案考点64:明清时期组编: 樊业兵 校对: 审核: 第 周第 课高三年级文科 班级: 姓名: 日期:⑵传统的对外关系(贸易)达到鼎盛。
郑和下西洋使中国古代以加强双方友好往来,传播中华声威为目的的官方中外关系达到最高峰.⑶出现华侨潮,促进了南洋的开发。
⑷矛盾日趋尖锐,甚至发展为大规模的侵略与反侵略斗争。
如戚继光肃清了东南沿海的倭寇;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
收复了台湾;康熙帝阻止了沙俄在黑龙江流域的扩张。
⑸西方传教士东来,中国开始介绍和引进西方的科学知识。
如徐光启翻译了西方的科学著作,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方法。
( 学渐)⑹在正当的中外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处于贸易顺差。
⑺经济文化交流在一定范围内发展。
一、郑和下西洋(西洋:主要指文莱以西的南洋各地和印度洋一带)1、目的:(见书本第125页)⑴宣扬国威。
(即宣传明王朝的强盛)⑵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
(即发展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⑶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即为宫廷购回奢侈品)⑷搜寻建文帝的下落。
(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来分析,其主要出于目的)★西欧新航路开辟的目的其目的是侵占海外殖民地,开拓市场,掠夺财富,进行资本原始积累。
明清对外关系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主要途径 中国古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主要内容 代的对 外关系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特点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
商路的演变 特点
官方和民间的的贸易途径
中国古代 官方派遣使节和留学生 对外交往 的 途 径
宗教传播的途径 战争的途径
政治上:互派使节,互通友好
中国古 经济上:发展贸易,互通有无 代对外 关系主 要内容 文化上:相互学习交流,取长补短
戚 继 光 抗 概况:台州战役,1565年基本肃清沿海倭寇 倭
有利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安定和 评价: 社会经济的发展,戚是民族英雄
元末明初后, 经常骚扰我国 倭寇的概念 沿海地区的日本武 士、商人和海盗 明中期 背景: 的倭患 外部: 日本封建主的贪欲 倭患产 明朝政治腐败,海 生原因 内部 防松弛(根本原因) 海禁政策
背景: 沙俄的侵略扩张
雅 性质:自卫反击战 克 经过:两次雅克萨之战(1685年、1686年) 萨 签 时间:1689年 之 订 《 内容 战
尼 性质: 平等条约 结果--- 布 楚 中俄边界的第一个条约 条 约 意义 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 》 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地区为 中国领土
从对外开放转向闭关锁国 西方殖民者东来,中国与外来侵 略势力的矛盾日益尖锐,甚至发 特点 展成为大规模的侵略与反侵略 斗争 明清时期 西学东渐势头开始 对外关系 的特点及 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对外关系受 形成原因 形成 阻 原因 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新 航路开辟,欧洲殖民者为掠夺财 富,开始殖民侵略
理解:明清时期,封建制度走向衰落是落后的生产关 系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康乾盛世的 出现是封建统治者在一定阶段和一定程度上调整 生产关系,鼓励生产的结果,这种局面上暂时的,嘉庆 以后,清朝统治日益衰败. 危机:经济上:西方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进入工业革 命时期,中国仍处在封建的农业社会,资本主义萌 芽发展缓慢.政治上:西方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改 革,初步建立资本主义制度;中国封建专制进一步 强化.思想文化上: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学说、 启蒙思想迅速传播;中国的清王朝大兴文字狱,压 制反清思想和民主思想.对外政策上:西方对外加 强侵略扩张,中国则实行闭关政策.
明清时期的中外关系
明清时期的中外关系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也是中国与世界交流最为频繁的时期。
这段历史时期里,中国不仅在经济、文化上达到了巅峰,同时也有着极其复杂的中外关系。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明清时期的中外关系。
一、贸易关系明清两朝,中国对外贸易繁荣。
特别是明朝时期,海洋贸易迅速发展,广州成为全国最重要的港口城市。
在这个时期,中国与日本、吕宋等周边地区以及东南亚、南亚等国家展开了频繁的贸易往来。
当时,西方国家已经开始向远东扩张,南京条约的签订一定程度上开启了中国与欧美贸易关系的大门。
清朝统治时期,仍然保持了明朝时期的对外贸易的模式,但清朝着力于增加边疆地区的对外贸易,以“厘金课”等政策保护了对外贸易。
与此同时,清朝对进口商品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限制、管控,形成了一种以中国为中心,周边国家向中国输送资源、商品的贸易模式。
二、文化交流明清时期,中国在文化上、科技上均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这也为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这个时期里,西方传教士来到了中国,向中国传播了西方的文化和科学知识。
他们不仅在中国建立了教堂、学校,还将西方的科技、艺术等文化带入了中国。
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和法国传教士李之藻。
他们两个人分别在中国推广了西方的数学、物理、天文学等知识,并且学会了汉语、撰写了汉文教材,向中国传授外国知识。
在文化上,中国同样也借鉴了外来文化,如引进外来音乐、舞蹈、服装等等,并且对它们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吸收与融合。
例如在明朝,就有着“德意志银风琴”的传入,使得中国音乐中出现了西方乐器的影子;在清朝,欧洲服饰逐渐进入中国,而进入宫廷后,被加以中国化,产生了八旗服饰。
三、政治关系明清时期,中外关系表面上可谓风平浪静,但实际上却十分复杂。
这段时间里,中国与周边日本、吕宋等地区经常发生战争。
外族的侵略让中国政府采取了更加保护主义的政策。
另外,西方国家与中国之间的政治关系也非常复杂,外国来华传教士不仅传播了西方的文化和科学知识,也带来了西方为掌握政治命运而进行的“文化侵略”行为。
明清对外关系的趋势
明清对外关系的趋势
明清时期对外关系的趋势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明初创立新朝,实行海禁政策,对外关系趋于封闭。
明朝创立之初,国内经济尚未完全恢复,为了保护国内产业和控制外来文化影响,明初实行了海禁政策,限制对外贸易,严禁私船出海,对外关系相对封闭。
2. 明中期与周边国家的友好交往。
明朝中期,经济开始增长,对外关系逐渐转向友好。
明代与周边国家如朝鲜、琉球、越南等国建立了友好交往关系,进行了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区域的稳定与发展。
3. 明末清初的因战乱而形成的动荡局势。
明末清初,国内发生连绵不断的战乱,社会动荡不安。
这一时期,明朝国力逐渐衰退,对外关系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辽东由于农民起义与满族入侵而丧失,鲜卑地区形势复杂,东北局势动荡。
4. 清朝建立后的对外拓展。
清朝建立后,对外关系逐渐走向拓展。
康雍乾三朝,清朝实施了一系列的对外扩张政策,不仅加强了对西藏、蒙古的控制,还对西南、台湾等地进行了统一管理。
清朝还通过与外国建立贸易关系,促进了国内经济的发展。
综合来看,明清时期对外关系的趋势从封闭到逐渐开放,再到对周边国家友好交
往,最终向着对外拓展的方向发展。
这一趋势的改变与社会经济发展、政治动荡等因素密切相关。
高二历史《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知识点解析
高二历史《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知识点解析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对外关系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
本文将对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进行知识点解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段历史。
一、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概述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这一时期中国的对外关系经历了战乱、贸易活跃和边境防御等多个方面的变化。
1.明朝时期的对外关系明朝初年,中国对外关系相对较为稳定,主要依靠朝贡体系与周边国家保持联系。
然而,明朝晚期由于内忧外患的加剧,对外关系逐渐趋于紧张。
朝鲜、蒙古等国家的入侵和与荷兰、葡萄牙等国家的贸易纠纷成为当时对外关系的主要问题。
2.清朝时期的对外关系随着明朝的灭亡,清朝建立,中国对外关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清朝初年,清朝通过设置边境关卡、修筑边境长城等措施巩固了边境防线。
在对外贸易方面,清朝通过设立“厂税”和开辟广州、福建等通商口岸,逐渐掌握了对外贸易的主导权。
二、对外关系的重要事件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发生了一系列重要的事件,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1.临时抗倭明朝末年,日本倭寇频繁侵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严重影响了中国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为了应对倭寇的威胁,明朝政府组织起了抗倭义军,展开了临时抗倭的斗争。
2.南明与荷兰的战争南明时期,荷兰东印度公司试图通过与南明政权建立贸易关系来获取中国的商品。
然而,中国政府拒绝了荷兰的要求,并与荷兰爆发了冲突。
这场战争对中国和荷兰之间的贸易关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雍正时期的外交政策雍正皇帝上台后,采取了一系列外交政策来巩固清朝政权。
他通过改变西藏控制权、稳定中国边疆、派遣使节出访等方式,推动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4.康熙与俄罗斯的外交康熙皇帝时期,中国与俄罗斯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
康熙通过与俄罗斯政府的谈判,成功解决了中国北方边界的争端问题,并确立了中俄边界线。
三、对外关系的影响和启示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给我们提供了一些重要的启示。
明清时期的文化交流与对外关系
明清时期的文化交流与对外关系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辉煌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与外界交往最为频繁的时期之一。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艺术、文化、科技等方面都取得了较为重要的成就,同时也在对外关系方面发生了许多重要的事件。
1. 文化交流明清时期中国的文化交流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与东亚各国的文化交流,二是与欧洲的文化交流。
1.1 与东亚各国的文化交流中国和日本之间在文化交流方面的联系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但最为繁盛的时期在明清时期。
日本的银阁寺、金阁寺、宇治上神社等建筑都受到了中国明清时期的影响。
同时,日本的茶道、戏曲等文化形式也受到了中国的影响。
朝鲜和琉球的文化交流也主要集中在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中国的孔庙制度和科举制度对朝鲜的影响非常大,同时朝鲜也向中国学习了很多技术和文化。
明清时期中国与琉球的贸易往来日益增加,琉球的书籍、地图等文化物品也进入了中国。
1.2 与欧洲的文化交流明清时期中国与欧洲的联系主要集中在贸易和传教方面。
明清时期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叶等商品深受欧洲人的追捧,而欧洲的香料、银器等商品也进入了中国。
传教士是欧洲和中国之间文化交流的另一重要方面。
传教士将欧洲的科学、技术、艺术等文化传递给了中国,同时也将中国的文化传递给了欧洲。
在欧洲,中国的文化被认为是“异域文化”的代表,受到欧洲艺术家和学者的浓厚兴趣和热情。
2. 对外关系明清时期中国的对外关系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周边国家的政治和军事对抗,二是与欧洲和东南亚各国的外交往来和贸易。
2.1 周边国家的政治和军事对抗明清时期中国的周边国家主要包括朝鲜、日本、越南、满洲等国家。
中国与朝鲜之间的关系较为友好,朝鲜的王公和文臣都向中国派遣过使节。
而中国与日本之间的关系却相对较为紧张。
明朝时期,中国曾多次派遣军队进攻日本,但都以失败告终。
清朝时期,中国与日本之间的关系也相当紧张,直到甲午战争后,中国开始试图改善中日关系。
与越南之间的关系也时常处于军事冲突之中,直到清朝时期中国开始实行宽政,才逐渐改善了双方关系。
六节明清时期对外关系
阅读上面材料,找出郑和在海外的活动与红夷在澎湖 的行径的异同点,然后说明两者航海的本质区别何在?
郑:礼尚往来,公平交易,友好相处,大受欢迎,唯 恐郑和使团不再来。
红:侵占澎湖,非法筑城,强迫贸易,掳中国船民, 强迫为其修筑教堂。
本质区别:郑和下西洋是为了与海外各国发展友好关系 红夷是为了开拓市场,攫取暴利,是资本主 义的殖民活动
3、后筑城、炮台,命官,驻军, 强租澳门
五、郑成功收复台湾
1、明末清初,荷兰殖民者侵占我 国台湾
2、1661-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 湾
3、郑氏三代在台湾发展农商,提 倡文教,保境安民
六、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1、俄国侵入我国东北地区 (明清之际)
2、康熙帝组织自卫反击战 (1685、1686年) 3、《尼布楚条约》(1689年)
答案要点:目的与性质: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宣扬国威,加强与海 外诸国联系,满足统治阶级对异域珍宝的需求,是封建制度下的 政治行为和不计经济效益的贡赐贸易;西方远航是为了开拓市场 ,攫取暴利,是资本主义海外殖民活动。
历史影响: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但贡 赐贸易无益于国计民生;西方远航为新兴资产阶级开启了新的活 动场所,促进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B加强了边疆管辖 D巩固了清朝海防
4、明朝中后期,倭寇活动猖厥,除当时海防松驰外,还 有一个重要因素
A缺乏地方抗倭组织
B明军缺乏训练
C奸商与倭寇勾结
D明朝抗倭将领懦弱无能
5、明成祖朱棣郑和下西洋,成为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 下西洋的客观条件是
A明朝国力强盛
B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进步
C天文和地理知识的进步 D西方航海技术的进步
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
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
尤其是在其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上,更是涵盖了众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问题。
本文就从这些角度出发,在探讨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时,阐述一些有关的历史背景、政策思路、实践成果以及经验教训。
一、历史背景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个朝代,虽然时间跨度有点长,但是有一些共性的问题。
首先,在卫国战争后,明朝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外交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一直是一个比较敏感和关键的问题。
其次,随着国内政治的变化,中国的对外关系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在明朝时期,明朝主要与蒙古和朝鲜王朝打交道。
在清朝时期,则主要与满洲国家和西方列强进行了交往。
再者,由于宗族政治和封建思想的影响,一些门阀贵族对外交政策进行了深度干预,使得中国的对外关系更加地复杂和难以处理。
二、政策思路明清时期的外交政策,可以归纳为两个层面:一是保护祖国疆土安全,二是维护国家尊严和荣誉。
在宣泄这两个层面时,具体的政策思路如下:1、保护祖国疆土安全。
这是明清时期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明朝主要依靠长城和边防驻军来保卫边疆。
明朝太祖朱元璋制定的外交政策就是宁可疆界不扩,以保卫边疆为主要考虑。
清朝则推行“闭关锁国”政策,以维护领土完整和国家安全。
这种政策表明了中国在对外政策上的顾虑,以国家利益为中心,希望可以通过强硬和坚定的政策来维护国家领土的安全和稳定。
2、维护国家尊严和荣誉。
这是中国在明清时期外交政策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在明朝时期,中国最为重视的是与蒙古和朝鲜王朝的关系。
在与蒙古的关系上,中国从未认为蒙古是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将蒙古看成是中国的一部分。
在与朝鲜的关系上,中国一直主张朝鲜应该接受中国的宗主权。
在清朝时期,尤其是在乾隆年间,中国开始与西方列强进行接触,将自己看成是世界上唯一的中心国家。
中国的外交政策,强调国家尊严和荣誉,一直走在强硬的路线上。
中国历史上的外交关系明清时期的对外政策与海外扩张
中国历史上的外交关系明清时期的对外政策与海外扩张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外交关系和海外扩张的重要时期。
在这段时期内,明清政府积极开展对外交往,并实施一系列对外政策,既维护了国家的利益,又促进了中国的海外扩张。
本文将从明清时期对外政策的特点和实施的手段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对外政策的特点1. 维护领土完整和国家尊严:明清时期对外政策的首要目标是维护领土完整和国家尊严。
由于历史原因,明朝在16世纪初期出现了疆域的收缩,因此对外政策将国家的领土完整放在首位。
清朝在收复中原后,更加重视维护国家尊严。
2. 实行闭关政策:尽管明清时期进行了对外交往,但却实行了相对封闭的对外政策。
这一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国家的安全和维护内部稳定。
明代实行的是海禁政策,限制海外贸易,并采取了严格的出入境管理措施。
清代则更加严格地实行海禁政策,以防止外国势力渗透和侵略。
3. 维护和平友好关系:明清时期虽然实行了相对封闭的对外政策,但同时也非常重视与邻国和其他国家保持和平友好关系。
通过外交手段,明清政府与周边国家和欧洲列强保持了一定的关系,并积极开展贸易往来,促进了国家的发展和繁荣。
二、对外政策的实施手段1. 朝贡贸易:明清时期,中国通过与周边国家的朝贡贸易,维持了与邻国的和平友好关系。
中国的朝贡贸易以礼物和物品的交换为主,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和赞美。
通过此种方式,中国展示了其国家的实力和文化,加强了与其他国家的关系。
2. 建立海外通商口岸:明清政府在对外贸易中,积极建立海外通商口岸。
从明代开始,明朝在南海和东海地区修建了一系列的海防工事,以维护国家的海上利益。
清朝在康乾时期更加重视加强海防建设并建立了更多的港口,如广州、福建的厦门、对外开放的澳门等,为海外贸易提供了便利。
3. 和约谈判:明清时期,中国政府通过与外国国家进行和约谈判,维护了国家的利益。
明代的洛川条约和嘉兴条约是中国政府与西班牙、荷兰等国家签订的重要和约,明确了两国之间的边界和贸易事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上
郑和下西洋局限性:
1)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2)不计经济利益,缺乏持久的 内在推动力. 3)没有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 实质性推动,更不具备近代意义.
2、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3、促进了我国人民与亚非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
4、直接促进推动了更多的中国人去南洋谋生
消极: 亏损性贸易给明朝造成巨大负担
积极:密切了世界联系,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的成长,促成资本主义 时代的到来。 消极:随之而开始的殖民扩张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造成 了他们的贫穷和落后。
明清时期中西航海事业的结局
3.郑成功对开发台湾作出的贡献不包含 D A.发展农商,提倡文教,保境安民 B.将军队分到各处去屯田垦荒 C.派农师向少数民族传授汉族先进农业技术 D.澎湖之战,郑氏战败投降,台湾纳入清朝版图 4.中俄《尼布楚条约》中说:“凡岭南土地及流入黑 龙江大小诸川,应归中国管辖;其岭北一带土地及川流, 应归俄国管辖”对条约中的‘‘中国”理解正确的是 C ①这里的“中国”指中原地区 ②清朝第一次使用了“中国”原号 ③清政府对外不在使用“大清”的朝号 ④表明清政府行使和维护的是中国的主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欧洲的水利方法。
(4) 实行闭关政策。妨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不利于
中国的发展。
原因: 1、封建制度渐趋衰落,自然经济
占主导地位 2、西方资本主义兴起,新航路开 辟,西方殖民者的侵略
沙俄侵略东北 雅克萨自 卫反击战
郑成功收 复台湾
荷兰侵占台湾 葡萄牙租占澳门 郑和下西洋
1
云南回族人,本姓 马。他家世代信奉伊斯 兰教,祖父和父亲都曾 朝拜过伊斯兰教圣地麦 加,这使郑和从小就知 道一些外洋的情况。明 军平定云南时他被掳, 成为燕王朱棣的太监。 靖难之役中,他多 次立功。明成祖朱棣即 位后,他被赐名郑和。
包括官方和民间贸易两种形式。著名 1、贸易往来 的“丝绸之路”以民间贸易为主。 2、政治交往 官方派遣使节、留学生等 3、宗教传播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主要内容有:政 治上的互派使节,互通友好;经济上发展 4、战争 贸易,互通有无;文化上相互交流学习, 取长补短;军事上战争与和平,侵略与反 侵略。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 这与北方战乱、少数民族政权并立、 1、先陆路贸易为主,后以海路为主。 经济重心南移及造船技术进步有关。
功:
1)缓解满汉矛盾,禁止 圈占土地;实行“滋生 人丁,永不加赋”的制 度 2)平定三藩之乱 3)统一台湾 4)击退沙俄对黑龙江流 域的侵略 5)平定准部分裂势力 过:1)强化君主专制? 2)大兴文字狱 3)重农抑商
康熙大帝
在位:1662——1722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四大途径
2、官方贸易不以盈利为目的,而着力 于加强友好往来。 3、外贸伴随着文化交流。
4、外贸促进了民族融合。
相 关 认 识 一、影响对外交往的因素: 综合国力(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 统治者的政策 二、结论:
1、在中国古代,越是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时期,对外 交往就越频繁。 2、凡是善于向外国学习,同时又富于创新精神的民族, 就会促进本民族的迅速发展。 3、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各国、各民族都创造出自己独特 的文明。这更需要相互交流学习,不可自我封闭。
主要出于经济目的
据《明史· 郑和传》记载:“成祖疑惠 帝亡海外,欲踪迹人……命和及其侪王景 弘等,通使西洋。”
船队每到一地,第一件事就是“开读赏 赐”,即“宣教化”:“今遣郑和赍敕普谕朕 意。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共享太平之 福。”
4、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积极: 1、是世界历史上一次空前的主动、和平外交
郑和(1371—1435)
开 哥 麦 探 险 先 河 。
继 张 班 立 功 异 域 ,
和平友好的外交:
一、郑和下西洋
1、条件 2、规模
3、目的
4、影响
1、郑和下西洋的条件
(1)国力
(2)技术
(3)对外政策 (4)个人条件
2、郑和下西洋的规模
航海家 时间 次数 人数 船数 船只 大小 郑和 1405—1433 7次 2.7万人 大号宝船62艘 大号宝船长44丈,宽18丈(淮尺)折 合公制长151.8米,宽61.6米 哥伦布 1492—1504 晚87年 4次 1000—1500人 17艘 旗舰 长24.5米,宽6米
明朝实行海禁政策: “寸板不许下海”
启示:发展对外关系必须适应经 济发展规律,要着眼于促进生产 力的发展。
开发南洋:
西汉:海上丝绸之路
唐朝:中国人到南洋谋生 明朝:郑和下西洋更多中国人到南洋
抗击侵略:一、戚继光抗击倭寇
倭寇指的是 哪些人 ?
戚继光抗 击倭寇是为了 什么?
登州
义乌
台州
二、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
1、过程:16世纪起,不断侵扰我国东南沿 海地区--- 1553年,骗获暂居权-----暂居贸易 地---强行租借(筑城、炮台,命官,驻军)--------主权在明朝手中。
2、手段:欺骗、行贿
三、郑成功收复台湾
1、过程:明末清初,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台 湾-----1661-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2、郑氏三代在台湾发展农商,提倡文教, 保境安民
3、意义:维护了祖国领土主权的完整, 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和建设, 符合中华民族的利益。
四、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1、背景:清入关,东北空虚,俄侵入东北地区
2、解决: 外交途径:强烈要求俄撤军 武装反击:自卫反击战----康熙帝组织(1685、1686年) 时间:1689年 尼布楚 原则:平等协商 谈 成果: 《尼布楚条约》(1689年) 判 意义:从法律上肯定黑龙江和乌苏 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 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到达 范围
到达美洲
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 非洲东海岸地区
明以前还有哪些重要的海上航线?出发点在哪里 ?分别在哪朝开辟?
广州
红海
3、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新航路开辟
1、寻访建文帝 掠夺财富 2、宣扬国威 进行资本原始积累 3、加强与国外的联系 4、满足统治阶级对异域珍宝的需求 侵占海外殖民地
主要出于政治目的
戚继光 抗击倭寇为 什么能够取 得成功?
戚继光取得抗倭斗争胜利的原因
1、战争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 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2、戚继光治军严谨,军队纪律严明。
3、其他抗倭将领的支持源自 评价: 其抗倭斗争有利于东南沿海地区. 人民的生活安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他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
交通条件
国际环境
1、在印度尼西亚的三宝市有这样一副对联:“继 张班立功异域,开哥麦探险河。”此联称颂的人 物和事迹是 C A.玄奘西游 B 张骞出使西域 C.郑和下西洋 D.甘英出使大秦 2、明朝时外来侵略势力与中国矛盾加剧的事件不 包括 D A.葡萄牙殖民者强行租占澳门 B.日本倭寇经常骚扰我东南沿海地区 C.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台湾 D.俄国取得原属中国的尼布楚地区
第六节 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
1985年邓小平提出: “明成祖时郑和能下西洋,表 明还是开放的。之后长期闭关 自守,明朝逐渐衰落,导致日 后中国贫穷落后。”
明清对外关系的新变化:
1、出现外来侵略与中国的反侵略斗争:葡萄 牙、荷兰、俄罗斯、日本;戚继光抗倭、郑 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保卫战) 2、中国开始介绍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3、西学东渐
4、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明清时期中外关系的新特点
(1) 中国面临外来的侵略活动。葡萄牙殖民者侵略澳
门;荷兰殖民者入侵台湾;明末清初,沙俄侵入黑龙江流 域;东南沿海的倭患。
(2)中国人民开始了反殖民、反侵略的斗争。 戚继
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时的雅克萨之战。
(3)西学东渐。徐光启翻译了西方的科学著作,介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