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
明清时期的海外贸易与对外关系
明清时期的海外贸易与对外关系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海外贸易与对外关系对于中国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明清时期,中国积极参与海外贸易,并与世界各国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本文将从海上丝绸之路的重新开辟、外国商船进入中国、海盗与海外贸易等方面,探讨明清时期的海外贸易与对外关系。
首先,明清时期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加强了与世界的贸易联系。
自从陆路丝绸之路被西方国家控制后,中国丝绸的出口受到了限制。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明代政府决定重新开辟海上丝绸之路。
明朝时期,中国的丝绸、陶瓷、茶叶等商品开始通过海洋贸易被运往世界各地。
特别是明代万历年间,中国开始派遣官船到东南亚、西亚等地进行贸易和外交活动,加强了对外关系,打开了中国的海外市场。
其次,明清时期外国商船频繁进入中国,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越来越多的外国商船涌入中国的港口。
这些商船带来了各类商品和先进的生产工艺,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同时,这些商船也为中国带来了外汇和珍贵的航海技术,为中国的海上贸易提供了有力支持。
外国商船的到来不仅刺激了中国经济,也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生活。
然而,海外贸易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海盗的出现给海外贸易带来了风险。
明清时期由于长期对外贸易,中国的沿海地区成为了海盗的重灾区。
这些海盗从陆地和海上进行袭击,掠夺商船的财富,给海上贸易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明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组织护航船队,加强对海盗的打击,提高海上贸易的安全性。
此外,在明清时期,对外关系不仅仅局限于贸易,还涉及到了外交和文化交流。
明清时期,中国不仅与亚洲各国有广泛的交往,还与欧洲、非洲等地进行了密切联系。
在外交方面,明清政府通过与世界各国建立外交关系,推动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合作。
同时,传教士的到来也带来了西方文化和科技,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中国的科学技术、农业和手工业等方面也受到了外国知识的影响和借鉴,为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奠定了基础。
明清时期的文化交流与对外关系
明清时期的文化交流与对外关系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文化最为繁荣、传统文化最为丰富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文化不仅在国内迅速发展,同时也与外界发生着深入的联系,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交流与对外关系。
一、文化的传承和交流明清时期是中国文化的繁荣时期,继承和发扬了宋、元、明前期的文化成果,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个高峰。
在这个时期,中国文化的传承和交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思想文化交流在明清时期,西方的天主教传入了中国,信仰基督教的人们在中国广泛活动。
与此同时,一些中国士人也深入了解这些外来文化,使得中西方的思想文化开始有了交流,这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有了很大的推动。
2. 文化艺术交流在明清时期,汉字文化逐渐进入东亚各国,并在日本、朝鲜等地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文化,这对于中国文化的交流和传承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同时,由于明清时期对画进行了很大的发展,所以绘画艺术也成为了文化交流的一种方式,各地的画家们相互交流,进一步拓宽了中国画艺术的视野。
二、对外关系的发展明清时期,中国不仅在文化艺术上与外界进行了交流,还在官方外交上拓展了自己的影响力。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经济交流在明清时期,中国的经济水平发展迅速,与西方国家的贸易往来也随之增加。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贸易也变得越来越频繁,这使得中国获得了外来国家的财富和科技成果。
2. 议和与盟约在清代,中国与外国的贸易往来逐渐增多,出现了一些贸易争端。
皇帝通过外交手段进行协商,签署了一些有益于两国之间的条约和协议,为两国的友好关系奠定了基础。
三、明清时期文化交流与对外关系的意义明清时期的文化交流和对外关系,为中国文化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种交流和互动,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同时,这种对外关系也让中国更好地了解外界,开拓了中国的视野,对中国的国家建设和文化自信心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总之,明清时期的文化交流和对外关系具有重大的意义。
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
D
3.明朝对外关系出现的新现象是 A.开始了与非洲国家的友好交往 B.开始从国外引进农作物的新品种 C.开始与西方进行科技交流 D.开始遭受西方殖民侵略 4.郑和下西洋 A.加强了中外民间的贸易往来 B.促进了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 C.带动了更多的华侨开发南洋 D.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5.明朝史书中记载的南洋是指今天的 A.东南亚地区 B.南太平洋地区 C.印度洋沿岸地区 D.南沙群岛地区
二、戚继光倭
1、背景
(1)日本方面; (2)明朝实行禁海政策; (3)明后期政治腐败,海防松弛。
2、概况
台州大捷
3、评价:
戚继光的抗倭斗争,有利于我国东南 沿海地区人民的生活安定和社会经济的发 展,他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
三、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
1、1553年,取得澳门居住权; 2、1557年开始了长期占据; 3、明政府始终掌握着澳门的领土主权。
第六章第六节
目 录 一、对外关系的特点 二、郑和下西洋 三、戚继光抗倭 四、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 五、郑成功收复台湾 六、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一、郑和下西洋
1、条件: • 物质基础:明朝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 荣,国力强盛。 • 技术条件:造船水平的高超,航海技术的 掌握,天文、地理知识的积累。 • 个人因素:郑和本人勇敢精神、组织才能 等。 • 政治支持:明成祖及明宣宗政治派遣和物 质支持。 2、目的:国威,联系,需求。
四、郑成功收复台湾
1、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1624年(明末) 2、郑成功收复并开发建设台湾: • 1661年打败荷兰殖民者;1662年收复台 湾; • 开发和建设:发展农商,提倡文教,保境 安民。
1624年荷兰殖民者以欺骗、威胁利诱直至武力征服种种手 段侵占了台湾,荷兰在台湾实行军事镇压、政治压迫、经济剥 削和文化侵略的政策,激起了台湾各族人民的激烈反抗。
六节明清时期对外关系
郑和下西洋必须具 有哪些条件?
明成祖为何派郑和去 ?
西洋指哪些地域?
郑和下西洋旳目旳 ?
郑和下西洋从何时、 何地出发?共去了多少次 ?到了哪些地域?最远到 达哪里?
郑和下西洋有何历史意义?
郑和下西洋为何会从历史悄 然消失?
这是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时所经过旳地域。这次航 海时间是1431年到1433年。图左上方是郑和像。
据《明史》,明朝奉行“厚往薄来”政策,对竭诚朝贡者“皆 倍偿其价”;(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所 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赀:计算)。”
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郑和下西洋与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远 航在目旳与性质、历史影响方面旳差别,分析明清时期我国远 洋航海事业与西方相比从先进转为落后旳原因。
----------《熹宗天启实录》
阅读上面材料,找出郑和在海外旳活动与红夷在澎湖 旳行径旳异同点,然后阐明两者航海旳本质区别何在?
郑:礼尚往来,公平交易,友好相处,大受欢迎,唯 恐郑和使团不再来。
红:侵占澎湖,非法筑城,逼迫贸易,掳中国船民, 逼迫为其修筑教堂。
本质区别:郑和下西洋是为了与海外各国发展友好关系 红夷是为了开拓市场,攫取暴利,是资本主 义旳殖民活动
2、戚继光治军严谨,军队纪律严 明。 3、其他抗倭将领旳支持
这两句诗 体现了作者 怎样旳思想
感情?
他旳 哪些高尚 品德值得 我们学习
?
为何说 戚继光是我 国古代旳民
族英雄?
四、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
1、16世纪起,不断侵扰我国东南 沿海地域 2、1153年,托言触风涛,水湿贡 物,骗获在澳门晒货品
3、郑和下西洋比欧洲航海家远洋航 行早半个多世纪,郑和是世界航海业 旳先驱。
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
第5课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一、明清时期对外关系的特点
二、明朝前期对外友好往来
(1)唐朝开始,东南沿海人民下南洋诸岛谋生;
(2)郑和下西洋后,更多中国人迁徙南洋定居,成为华侨;
三、明清时期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
2、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
(1)16世纪开始,葡萄牙殖民者不断侵扰东南沿海;
(2)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行贿地方官,获准“借地晾晒”;
(3)买通澳门守将,每年纳银500两,租借澳门为“暂居贸易地”;
(4)强行租占澳门:擅自修筑城垣、炮台,设置“自治”机构,任命官吏,派驻军队。
3、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
(1)背景:明朝末年(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实行殖民统治;
※点拨:这是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第一分离。
(2)郑成功收复台湾
①1661年,郑成功率军登陆台湾,打败荷兰殖民者;
②1662年,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3)认识:郑成功收复台湾,驱逐了侵略者,捍卫了国家和民族利益,成为民族英雄;(4)郑氏祖孙开发台湾省:发展农商,提倡文教,保境安民;
(5)历史意义
①收复台湾,维护了祖国领土的完整;
②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和建设;
4、抵抗沙俄对东北的侵略
(1)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①背景:明清之际,清军主力入关,俄国乘虚侵占雅克萨和尼布楚等;
②目的:反击侵略,捍卫边疆;
③性质:反击沙俄侵略的民族自卫战争;
④概况:1685年,1686年,康熙帝下令发起两次雅克萨之战;
⑤结果:沙俄被迫同意谈判解决中俄东段边界问题;
(2)中俄《尼布楚条约》。
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
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
尤其是在其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上,更是涵盖了众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问题。
本文就从这些角度出发,在探讨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时,阐述一些有关的历史背景、政策思路、实践成果以及经验教训。
一、历史背景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个朝代,虽然时间跨度有点长,但是有一些共性的问题。
首先,在卫国战争后,明朝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外交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一直是一个比较敏感和关键的问题。
其次,随着国内政治的变化,中国的对外关系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在明朝时期,明朝主要与蒙古和朝鲜王朝打交道。
在清朝时期,则主要与满洲国家和西方列强进行了交往。
再者,由于宗族政治和封建思想的影响,一些门阀贵族对外交政策进行了深度干预,使得中国的对外关系更加地复杂和难以处理。
二、政策思路明清时期的外交政策,可以归纳为两个层面:一是保护祖国疆土安全,二是维护国家尊严和荣誉。
在宣泄这两个层面时,具体的政策思路如下:1、保护祖国疆土安全。
这是明清时期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明朝主要依靠长城和边防驻军来保卫边疆。
明朝太祖朱元璋制定的外交政策就是宁可疆界不扩,以保卫边疆为主要考虑。
清朝则推行“闭关锁国”政策,以维护领土完整和国家安全。
这种政策表明了中国在对外政策上的顾虑,以国家利益为中心,希望可以通过强硬和坚定的政策来维护国家领土的安全和稳定。
2、维护国家尊严和荣誉。
这是中国在明清时期外交政策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在明朝时期,中国最为重视的是与蒙古和朝鲜王朝的关系。
在与蒙古的关系上,中国从未认为蒙古是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将蒙古看成是中国的一部分。
在与朝鲜的关系上,中国一直主张朝鲜应该接受中国的宗主权。
在清朝时期,尤其是在乾隆年间,中国开始与西方列强进行接触,将自己看成是世界上唯一的中心国家。
中国的外交政策,强调国家尊严和荣誉,一直走在强硬的路线上。
高二历史《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知识点解析
高二历史《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知识点解析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对外关系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
本文将对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进行知识点解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段历史。
一、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概述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这一时期中国的对外关系经历了战乱、贸易活跃和边境防御等多个方面的变化。
1.明朝时期的对外关系明朝初年,中国对外关系相对较为稳定,主要依靠朝贡体系与周边国家保持联系。
然而,明朝晚期由于内忧外患的加剧,对外关系逐渐趋于紧张。
朝鲜、蒙古等国家的入侵和与荷兰、葡萄牙等国家的贸易纠纷成为当时对外关系的主要问题。
2.清朝时期的对外关系随着明朝的灭亡,清朝建立,中国对外关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清朝初年,清朝通过设置边境关卡、修筑边境长城等措施巩固了边境防线。
在对外贸易方面,清朝通过设立“厂税”和开辟广州、福建等通商口岸,逐渐掌握了对外贸易的主导权。
二、对外关系的重要事件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发生了一系列重要的事件,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1.临时抗倭明朝末年,日本倭寇频繁侵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严重影响了中国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为了应对倭寇的威胁,明朝政府组织起了抗倭义军,展开了临时抗倭的斗争。
2.南明与荷兰的战争南明时期,荷兰东印度公司试图通过与南明政权建立贸易关系来获取中国的商品。
然而,中国政府拒绝了荷兰的要求,并与荷兰爆发了冲突。
这场战争对中国和荷兰之间的贸易关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雍正时期的外交政策雍正皇帝上台后,采取了一系列外交政策来巩固清朝政权。
他通过改变西藏控制权、稳定中国边疆、派遣使节出访等方式,推动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4.康熙与俄罗斯的外交康熙皇帝时期,中国与俄罗斯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
康熙通过与俄罗斯政府的谈判,成功解决了中国北方边界的争端问题,并确立了中俄边界线。
三、对外关系的影响和启示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给我们提供了一些重要的启示。
第六节 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
和 贡赐贸易违背经济规律,缺乏生命力 下 明朝国力下降 原因 西 海禁政策的影响 洋 结果:终止 发展对外关系必须适应经济发展规律,
教训:
着眼于促进生产力发展
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评价
1、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 2、其规模、时间、航程在世界航海史上也 是空前的 积极 3、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友好交往和经 济交流
评 价
4、提高了南洋华侨地位,进一步推动了中 国人向南洋的流动 不是为了发展海外贸易,不以经济为 消极: 目的给明朝造成巨大负担
(2011福建卷39)材料一 郑和七下西洋,祈“和顺万方,
共享太平之福”,同时进行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朝贡贸易:林则徐 冷眼向洋看世界,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孙中山考察各 国兴衰,指出“国力之盛衰强弱,常在海而不在陆”。 早期西方海上列强通过殖民扩张和掠夺性贸易争夺海外市场 和资源。大力开发和经营海洋。美国海权论创始人马汉指出: “所有帝国的兴衰,决定性因素在于是否控制了海洋。”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国以博大的胸襟面向世界,主张推 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评价
六、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1.背景: 、 。 2.概况 ①_____年和______年,_____帝命令清 军两次进攻雅克萨的俄军。 ②结果,俄军伤亡惨重。俄国政府被迫同 意谈判解决中俄东段边界问题。 3、性质: 4、尼布楚条约》(____年) 内容、性质、意义
(09年浙江文综17)中俄《尼布楚条约》中说: “凡岭南土地及流入黑龙江大小诸川,应归中 国管辖;其岭北一带土地及川流,应归俄国管 辖”。对条约中的“中国”,理解正确的是 • ①这里的“中国”指中原地区 ②清朝第一次 使用了“中国”原号 ③清政府对外不在使用 “大清”的朝号④表明清政府行使和维护的是 中国的主权 •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明清对外关系的趋势
明清对外关系的趋势
明清时期对外关系的趋势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明初创立新朝,实行海禁政策,对外关系趋于封闭。
明朝创立之初,国内经济尚未完全恢复,为了保护国内产业和控制外来文化影响,明初实行了海禁政策,限制对外贸易,严禁私船出海,对外关系相对封闭。
2. 明中期与周边国家的友好交往。
明朝中期,经济开始增长,对外关系逐渐转向友好。
明代与周边国家如朝鲜、琉球、越南等国建立了友好交往关系,进行了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区域的稳定与发展。
3. 明末清初的因战乱而形成的动荡局势。
明末清初,国内发生连绵不断的战乱,社会动荡不安。
这一时期,明朝国力逐渐衰退,对外关系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辽东由于农民起义与满族入侵而丧失,鲜卑地区形势复杂,东北局势动荡。
4. 清朝建立后的对外拓展。
清朝建立后,对外关系逐渐走向拓展。
康雍乾三朝,清朝实施了一系列的对外扩张政策,不仅加强了对西藏、蒙古的控制,还对西南、台湾等地进行了统一管理。
清朝还通过与外国建立贸易关系,促进了国内经济的发展。
综合来看,明清时期对外关系的趋势从封闭到逐渐开放,再到对周边国家友好交
往,最终向着对外拓展的方向发展。
这一趋势的改变与社会经济发展、政治动荡等因素密切相关。
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
郑和下西洋盛况
时间 1405~1433年
次数 先后7次
规模 最大的海船44丈,宽18丈。每次 航行大小船只200多艘。 人数 每次出海2.7~2.8万人
到达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 范围 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岸。
郑 和 下 西 洋
郑和与哥伦布、达伽马远洋航行对照表
人物 郑和 哥伦布 达· 伽玛
明 清 原因:倭寇骚扰;禁海加剧 外 抗倭: 功绩:台州九捷;戚俞联手;民族英雄 . 交 前代:秦汉遣使赐印;隋唐遣使,改新, 贸易货币,都
城,留学,儒学,两位人物. 葡租澳门: 主权始终归明清政府;鸦战占领;1987签约 ;99回归。 郑收台湾: 荷兰侵占;郑氏收复;开发台湾;民族英雄,后割据. 原因:沙俄入侵烧杀;康熙自卫反击. 抗击沙俄: 结果:1685,1686,平等条约<尼布楚条约>. 意义:法律上肯定二江一岛是中国广大领土.
一、郑和下西洋
1、原因:目的 条件 范围 航海特点 2、概况:时间 次数
3、性质: 封建制度下的政治行为和不计经济效益的贡赐贸易
4、特点 不欺寡,不凌弱,友好相处,共享太平; “厚往薄来”,不计经济效益的贡赐贸易; 官方为主;以政治为目的…… 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
5、积 极意义
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不愧是先驱 促进了中外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
原因:封建制度衰落,对外关系受阻; 西方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新航路开辟, 殖民侵略开始。
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的发展趋势?分析 造成这种趋势的原因及影响?
趋势:对外开放转为闭关自守
原因:明清时期封建制度日趋衰落,统治阶级加强了 对人民的控制;明中期后,我国开始遭到外来侵略; 根本原因是封建经济的自给自足
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
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一、郑和下西洋:我国有漫长的海岸线,汉、唐、宋、元时期,我国的航海事业不断进步。
明朝初期,我国的航海事业又有新的突破,出现了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壮举。
那时,西洋主要是指文莱以西的南洋各地和印度洋一带。
1405~1433年,郑和奉命7次下西洋。
提问:明初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何在?它与15~16世纪西欧航海家开辟新航路的目的有何不同?1、目的:(新航路开辟是适应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和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是经济利益的趋使。
其目的是侵占海外殖民地,掠夺财物,进行资本原始积累。
即经济目的。
)郑和下西洋主要出于政治目的,具体表现为:①宣扬国威,即宣传明朝的强盛;②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即发展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③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2、经过:①时间:1405~1433,比欧洲远航早半个多世纪。
②次数:7。
③规模:A、海船规模:最大的海船长44丈,宽18丈;B、船数:每次200多艘;C、人数:每次2.7~2.8万。
④到达范围: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提问:和新航路的开辟相比,有哪些鲜明的特点?(时间早、规模大、次数多)提问: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相比,其影响和后果有何不同?3、影响:(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主动外交,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创举,极大地加强了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促进了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
但其不计经济效益的做法,违背经济规律,对中国新的经济因素未产生直接作用,造成巨大经济负担,因此也不可能持久。
西欧新航路的开辟,加速了封建制度的瓦解,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成长和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
)提问:造成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诸多差异的根源是什么?(在于两次航海的经济基础不同,即一是在封建自然经济基础上的航海,另一是建立在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上的航海。
)对于明朝郑和下西洋所产生的影响,有两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是:郑和下西洋促进了当时中外交流,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第二种观点是:郑和下西洋劳民伤财,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明清时期的文化交流与对外关系
明清时期的文化交流与对外关系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辉煌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与外界交往最为频繁的时期之一。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艺术、文化、科技等方面都取得了较为重要的成就,同时也在对外关系方面发生了许多重要的事件。
1. 文化交流明清时期中国的文化交流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与东亚各国的文化交流,二是与欧洲的文化交流。
1.1 与东亚各国的文化交流中国和日本之间在文化交流方面的联系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但最为繁盛的时期在明清时期。
日本的银阁寺、金阁寺、宇治上神社等建筑都受到了中国明清时期的影响。
同时,日本的茶道、戏曲等文化形式也受到了中国的影响。
朝鲜和琉球的文化交流也主要集中在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中国的孔庙制度和科举制度对朝鲜的影响非常大,同时朝鲜也向中国学习了很多技术和文化。
明清时期中国与琉球的贸易往来日益增加,琉球的书籍、地图等文化物品也进入了中国。
1.2 与欧洲的文化交流明清时期中国与欧洲的联系主要集中在贸易和传教方面。
明清时期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叶等商品深受欧洲人的追捧,而欧洲的香料、银器等商品也进入了中国。
传教士是欧洲和中国之间文化交流的另一重要方面。
传教士将欧洲的科学、技术、艺术等文化传递给了中国,同时也将中国的文化传递给了欧洲。
在欧洲,中国的文化被认为是“异域文化”的代表,受到欧洲艺术家和学者的浓厚兴趣和热情。
2. 对外关系明清时期中国的对外关系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周边国家的政治和军事对抗,二是与欧洲和东南亚各国的外交往来和贸易。
2.1 周边国家的政治和军事对抗明清时期中国的周边国家主要包括朝鲜、日本、越南、满洲等国家。
中国与朝鲜之间的关系较为友好,朝鲜的王公和文臣都向中国派遣过使节。
而中国与日本之间的关系却相对较为紧张。
明朝时期,中国曾多次派遣军队进攻日本,但都以失败告终。
清朝时期,中国与日本之间的关系也相当紧张,直到甲午战争后,中国开始试图改善中日关系。
与越南之间的关系也时常处于军事冲突之中,直到清朝时期中国开始实行宽政,才逐渐改善了双方关系。
明清时期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关系
明清时期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关系明清时期,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
明朝初期,以“朝贡贸易”为主,通过赈灾、和平使者等方式,与周边国家维持友好关系。
然而,后期因为内忧外患,明朝走向衰落,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关系经历了一系列变化。
一、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首先,在朝贡贸易的基础上,明朝开始实施闭关锁国政策,限制对外交往和贸易。
随着江南经济的崛起,朝贡贸易逐渐失去了对明朝的重要性。
此时,内忧外患的明朝,对外交往更加谨慎,防范异族的入侵和对中国的威胁。
因此,明朝开始注重维护边疆和国土安全,加强边防军事力量。
然而,在清朝入侵中国后,明朝的对外政策再次发生了变化。
在明朝末期,由于清军的威胁,明朝重新开放对外交往和贸易,并寻求外部援助。
明朝派遣使者赴欧洲、日本等地招揽援助,试图扭转败局。
此时的明朝外交政策,逐渐向着多元化、开放的方向发展。
二、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在明清时期,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明朝初期,以“朝贡贸易”为主要形式,与周边国家维持友好关系,并从中获取利益。
同时,明朝政府积极招揽各国使节,加强对外交往。
然而,随着明朝的衰落,周边国家开始对明朝发动侵略和战争。
满清入侵后,明清两朝的外交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
清朝以武力夺取了中国的统治权,使得明朝失去了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力和控制力。
由此可见,明清时期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关系受到了内外因素的影响,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变化。
三、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在明清时期,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关系对中国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明朝初期,通过与周边国家保持和平友好关系,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得到了快速发展和扩展。
然而,随着明朝的衰落和清朝的入侵,中国的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逐渐停滞。
当时的清朝,以“闭关锁国”为主导,对外交往和贸易实行了限制政策,使得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受到了影响。
此外,清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也严重影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总之,明清时期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关系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变化,受到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影响。
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
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第六节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本节学习重点:1、明清时期对外关系的特点和清朝统治者的对外政策;2、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时间、最远到达的地区、意义及其同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的根本区别;3、倭寇的形成和戚继光抗倭的经过、对戚继光的评价;4、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的经过;5、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时间及其打败的殖民者;6、领导雅克萨自卫反击战的清朝皇帝及其目的、时间;7、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的时间、性质、意义。
一、明清时期对外关系的特点1、2、3、清朝统治者对外实行政策二、郑和下西洋1、目的:⑴⑵⑶⑷2、时间:年—年(皇帝)时3、次数:4、到达地区:5、意义:⑴⑵⑶⑷6、和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的根本区别:⑴⑵三、戚继光抗倭1、明朝中期的倭患:①倭寇形成:②明朝政府:③东南沿海的一些奸商:2、戚继光抗倭:①军队:②经过:A 、B 、C 、③评价:四、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1、背景:2、经过:① 年以欺骗、行贿手段占领澳门②买通租借澳门为③擅自3、明朝政府始终拥有澳门的五、郑成功收复台湾1、背景:2、时间:3、结果:六、雅克萨自卫反击战1、原因:①俄国:利用强占了②清政府:一再要求,俄军继续,扩大2、目的:3、时间:4、皇帝:5、结果:中俄签署了→①时间:②谈判地点:③性质:④意义:基础网络1405—1433年先后七次,达30多国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私人海外贸易受到严励限制,于是沿海奸商与之勾结,共同抢掠分赃,倭患愈演愈烈。
1566年基本肃清倭寇。
年,托言船损货湿借地晾晒,经行贿后获允上岸。
500两,租借为暂居贸易地。
1661年,郑成功打败殖民者;第二年,台湾回归祖国。
①明清之际,清军主力入关,东北边界空虚,沙俄乘机强占雅克萨和尼布楚等地。
②清政府一再要求俄军撤出中国领土,俄军置若罔闻,且继续增兵,扩大侵略。
1685年和1686年,康熙令清军两次进攻雅克萨,俄伤亡惨重,被迫谈判。
1689年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中国历史上的外交关系明清时期的对外政策与海外扩张
中国历史上的外交关系明清时期的对外政策与海外扩张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外交关系和海外扩张的重要时期。
在这段时期内,明清政府积极开展对外交往,并实施一系列对外政策,既维护了国家的利益,又促进了中国的海外扩张。
本文将从明清时期对外政策的特点和实施的手段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对外政策的特点1. 维护领土完整和国家尊严:明清时期对外政策的首要目标是维护领土完整和国家尊严。
由于历史原因,明朝在16世纪初期出现了疆域的收缩,因此对外政策将国家的领土完整放在首位。
清朝在收复中原后,更加重视维护国家尊严。
2. 实行闭关政策:尽管明清时期进行了对外交往,但却实行了相对封闭的对外政策。
这一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国家的安全和维护内部稳定。
明代实行的是海禁政策,限制海外贸易,并采取了严格的出入境管理措施。
清代则更加严格地实行海禁政策,以防止外国势力渗透和侵略。
3. 维护和平友好关系:明清时期虽然实行了相对封闭的对外政策,但同时也非常重视与邻国和其他国家保持和平友好关系。
通过外交手段,明清政府与周边国家和欧洲列强保持了一定的关系,并积极开展贸易往来,促进了国家的发展和繁荣。
二、对外政策的实施手段1. 朝贡贸易:明清时期,中国通过与周边国家的朝贡贸易,维持了与邻国的和平友好关系。
中国的朝贡贸易以礼物和物品的交换为主,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和赞美。
通过此种方式,中国展示了其国家的实力和文化,加强了与其他国家的关系。
2. 建立海外通商口岸:明清政府在对外贸易中,积极建立海外通商口岸。
从明代开始,明朝在南海和东海地区修建了一系列的海防工事,以维护国家的海上利益。
清朝在康乾时期更加重视加强海防建设并建立了更多的港口,如广州、福建的厦门、对外开放的澳门等,为海外贸易提供了便利。
3. 和约谈判:明清时期,中国政府通过与外国国家进行和约谈判,维护了国家的利益。
明代的洛川条约和嘉兴条约是中国政府与西班牙、荷兰等国家签订的重要和约,明确了两国之间的边界和贸易事项。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 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 特点:①从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到转向闭关锁国(转向闭关原因:根本原因——封建制度衰落;自然经济主导;君主专制,人民反抗;外来侵略)。
②中外矛盾日趋尖锐,发展为侵略与反侵略斗争。
③西学东渐。
一、郑和下西洋:(1405-1433) 1、目的:宣扬国威;加强海外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需求。
2、过程:七次;亚非30多国;最远到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输出丝、瓷、茶;输入珠宝、香料、药材;使臣友好往来。
3、意义:中国历史上空前主动外交;B规模之大、历时之久、航程之远在世界航海史上也是空前的;比新航路开辟早半个多世纪,郑和不愧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先驱。
4、局限:目的不是为了发展贸易;不计经济效益,造成巨大负担;随国力衰退,悄然结束。
二、戚继光抗倭:1、倭寇:元末明初开始,日本武士、商人、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明中期罢市舶,严厉限制私人海外贸易,致使沿海奸商勾结倭寇,倭患愈演愈烈。
2、戚继光抗倭:1555年戚继光到浙东抗倭,台州大捷;福建、广东,俞大猷抗倭;1565年,基本肃清。
3、意义:有利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经济发展,戚继光是民族英雄。
三、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1、租占澳门:1553年借地晾晒,后租借暂居贸易,筑城垣、设官署,派军队,长期租占。
2、主权问题:明政府始终掌握领土主权;澳门属香山县管辖,设守澳官,并驻军。
四、郑成功收复台湾: 1、收复:明末荷占;1661年郑成功出兵,1662年收复台湾。
2、开发:郑氏三代经营台湾,发展农商,提倡文教,保境安民。
五、雅克萨自卫反击战:1、雅克萨之战:明清之际俄侵占我国雅克萨、尼布楚。
康熙派军于1685年、1686年两次在雅克萨打败侵略军,俄国军队被迫同意谈判解决边界问题。
2、《尼布楚条约》——①签约:1689年,经过平等协商,签订的第一个平等界约。
②内容意义:条约从法律上肯定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明清时期的中外关系
明清时期的中外关系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也是中国与世界交流最为频繁的时期。
这段历史时期里,中国不仅在经济、文化上达到了巅峰,同时也有着极其复杂的中外关系。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明清时期的中外关系。
一、贸易关系明清两朝,中国对外贸易繁荣。
特别是明朝时期,海洋贸易迅速发展,广州成为全国最重要的港口城市。
在这个时期,中国与日本、吕宋等周边地区以及东南亚、南亚等国家展开了频繁的贸易往来。
当时,西方国家已经开始向远东扩张,南京条约的签订一定程度上开启了中国与欧美贸易关系的大门。
清朝统治时期,仍然保持了明朝时期的对外贸易的模式,但清朝着力于增加边疆地区的对外贸易,以“厘金课”等政策保护了对外贸易。
与此同时,清朝对进口商品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限制、管控,形成了一种以中国为中心,周边国家向中国输送资源、商品的贸易模式。
二、文化交流明清时期,中国在文化上、科技上均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这也为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这个时期里,西方传教士来到了中国,向中国传播了西方的文化和科学知识。
他们不仅在中国建立了教堂、学校,还将西方的科技、艺术等文化带入了中国。
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和法国传教士李之藻。
他们两个人分别在中国推广了西方的数学、物理、天文学等知识,并且学会了汉语、撰写了汉文教材,向中国传授外国知识。
在文化上,中国同样也借鉴了外来文化,如引进外来音乐、舞蹈、服装等等,并且对它们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吸收与融合。
例如在明朝,就有着“德意志银风琴”的传入,使得中国音乐中出现了西方乐器的影子;在清朝,欧洲服饰逐渐进入中国,而进入宫廷后,被加以中国化,产生了八旗服饰。
三、政治关系明清时期,中外关系表面上可谓风平浪静,但实际上却十分复杂。
这段时间里,中国与周边日本、吕宋等地区经常发生战争。
外族的侵略让中国政府采取了更加保护主义的政策。
另外,西方国家与中国之间的政治关系也非常复杂,外国来华传教士不仅传播了西方的文化和科学知识,也带来了西方为掌握政治命运而进行的“文化侵略”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历史暑期基本讲义
(第六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明、清)
责任人:张德明主备人:王健
第六节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
①通过官方和民间的贸易途径;②通过官方派遣使节和留学生;
③通过宗教传播的途径;④通过战争的途径;
•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主要涉及五个方面:
•一是同西洋与南洋的关系;
•二是同倭寇的关系;
•三是同葡萄牙的关系;
•四是同荷兰的关系;
•五是同沙俄的关系;
一、对外经济交流
1、郑和下西洋(西洋:主要指文莱以西的南洋各地和印度洋一带)
1)目的:(见书本第139页)
①宣扬国威;(即宣传明王朝的强盛)
②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即发展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③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即为宫廷购回奢侈品)
——郑和下西洋主要出于政治目的;
【比较】新航路的开辟:
是适应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和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是经济利益的趋使。
其目的是侵占海外殖民地,掠夺财富,进行资本原始积累。
——主要出于经济目的。
2)条件:
第一,明朝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物质或根本条件)
第二,罗盘针的使用和地理、天文导航技术的进步;(技术条件)
第三,明政府的大力支持;
第四,郑和本人的航海经验、勇敢精神、组织才能;(个人条件)
3)概况:(见书本第139页)
还有哪些鲜明的特点?
A、时间早:前者比后者早半个多世纪;
B、规模大:郑和船多、船大、人多,远远超过后者;
C、次数多:郑和7次下西洋,是开辟新航路无比比拟的;
4)评价:(见书本第139页)
①积极影响:
A、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
(他所倡导的不欺寡、不凌弱、友好相处、共享太平,为亚非国家之间的交往确定了不成文的准则,对后世影响深远)
——这种航海行为与西方形成鲜明的对比:
欧洲航海家们在航海过程中抢劫掳掠,大搞欺诈性贸易,激起当地人民的强烈反抗;
B、郑和远航规模大、时间久、航程远,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郑和是世界航海事业的先驱。
C、郑和远航促进了我国人民与亚非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友谊,进一步扩大了华夏文明的影响。
——这方面同样与西方形成鲜明的对比:
新航路开辟,虽客观上密切了世界的联系,但随之而开始的殖民扩张却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造成了他们的贫穷和落后。
D、郑和下西洋直接推动了更多的中国人远涉及重洋,去南洋谋生。
②消极影响:
郑和远航不是为了海外贸易,它采取的是不计经济利益的政策,亏损性的贸易给明朝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因此也不可能持久。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是封建统治阶级夜郎自大陈腐思想的体现。
【思考】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相比,其影响和结果有一个明显的不同?
西方,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成长和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
【思考】造成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诸多差异的根源是什么?
经济基础不同:
一是封建自然经济基础上的航海;一是建立在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基础上的航海;5)终止:
①原因:
A、耗费浩繁,国库枯竭,财政短缺;
B、朝贡贸易违背经济规律;
C、明末禁海闭关政策;
②启示:发展对外关系必须适应经济发展规律,着眼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华侨开发南洋(见书本第139页小字)
二、外来势力的侵略和中国的反侵略斗争
1、戚继光抗倭(见书本第139~140页)
1)背景:明朝中期的倭患;
(“倭寇”是指明朝中期骚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日本武士、商人和海盗。
)
【拓展】明朝中期的倭患产生的原因:
①外部原因:日本,14~15世纪(元末明初);
封建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国内社会矛盾尖锐——西部封建诸侯为聚敛
财富——缓和矛盾——组织商人武士到中国沿海抢劫、掳掠;
②内部原因:中国;
A、直接原因:海禁(严格限制私人贸易)——东南沿海的一些奸商与倭寇勾结,致使倭患愈演愈烈;
B、根本原因:明朝后期,宦官专权,政治腐败,海防松弛;
2)概况:见书本第140页;
3)影响: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生产提供了一个安定的环境;
【思考】戚继光抗倭为何能成功?我们应该如何评价戚继光?
①成功原因:治军有方,战术得当,人民支持;
②评价:他的抗倭斗争,有利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人民生活安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他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
2、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见书本第140页)
【回忆】新航路的开辟后,葡萄牙在哪些地方开展了殖民活动?有什么特点?
1)地区:非洲(西岸、东岸一些据点)和亚洲(印度果阿、马六甲、澳门)为主,在美洲占领巴西;
2)特点:建立军事据点,商站;垄断商路;进行欺诈性贸易;
3、郑成功收复台湾(见书本第140页)
1)背景:明末,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台湾(1624年),对台湾人民实行殖民统治;【拓展】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
①三国时孙权派卫温率万人船队到台湾,台湾当时叫夷洲;
②隋朝时,隋炀帝三次派人去台湾,台湾当时叫流求;
③元朝时,元政府在台湾设立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列岛和琉球;
2)经过:(1661、1662年)(具体见书本第140页)
3)意义:维护了祖国领土完整,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和建设,符合中华民族的利益。
——郑成功是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民族英雄;
【拓展】我们应该如何客观评价郑成功的活动?
①清军入关后,郑以厦门、金门为据点,坚持抗清斗争,符合了广大汉族人民的利益,表现出一定的民族气节,具有进步意义;
②在抗击殖民侵略,收复祖国台湾,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建设,捍卫了国家和民族利益,是伟大的民族英雄;
③在明灭亡、清大一统背景下,郑及后代割据台湾,仍然坚持抗清,显然违背了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因此,清军最终进入台湾,消灭郑的残余势力,而实现国家统一,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4、康熙帝抗击沙俄对我国东北地区的侵略(见书本第140-141页)
【思考】清朝以前的封建政府是如何经营,开发这片土地的?
A、唐:黑水、渤海都督府;
B、五代、两宋:契丹,女真;
C、元:辽阳行省;
D、明朝:奴尔干都司;
1)原因:俄国的侵略扩张;
2)经过:两次雅克萨自卫反击战;(1685、1686年)
3)结果:《尼布楚条约》签订(1689年);
——是中俄双方在平等的基础上,没有任何强制和压力的影响下签订的。
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小结】
1
2、明清时期对外关系有什么显著(新)特点?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产生的后果?
1)显著特点:
①对外开放——闭关锁国;
②西方殖民者东来,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日益尖锐,甚至发展为大规模的侵略与反侵略斗争;
2)原因:
①中国:封建制度衰落,对外关系受阻;
②西方:西方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新航路开辟,欧洲殖民者为掠夺财富,开始殖民侵略;
3)后果: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落后挨打;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主要内容】
政治上:互派使节,互通友好;
经济上:发展贸易,互通有无;
文化上:相互学习交流,取长补短;
军事上:战争与和平,侵略与反侵略。
•(明清时期中国的对外交往的途径有友好往来、战争、传教三种形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