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斜面》教学设计-12页文档资料
最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斜面》优质教学设计
《斜面》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斜面》一课属于《工具与技术》单元的第2课。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隶属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技术与工程领域,指向“重大的发明和技术会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深远影响和变化。
”本课的重点是研究斜面作为一种简单机械,在搬运物体时起到的省力作用,再联系实际生活中的斜面,感受斜面对人类生活所带来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通过前一课的学习,学生对于“工具和技术”及其联系有了一些认识,这一节课则是让学生聚焦到“斜面”的研究。
学生对斜面并不陌生,公路的斜坡、地下车库的斜坡等都是学生熟悉的,但是学生对于斜面的作用并没有做过过多的思考。
三、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利用斜面滑道从上往下搬运物体十分省力。
2.利用斜面从下往上搬运物体比直接搬运物体要省力。
科学探究目标:1.能利用器材搭建一个斜面,完成特定的搬运任务;2.能正确操作测力计,准确测量不同方式搬运物体时所用力的大小。
科学态度目标:1.有研究斜面的兴趣。
2.能按照要求合作探究,乐于交流表达;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认识到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相当广泛,给生产、生活带来了便利。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搭建斜面并研究斜面的省力作用。
教学难点:通过模拟测评的方式研究并体会斜面的省力作用。
五、教学准备轨道(3段)、弹球、木块、木板、弹簧测力计、记录表、课件等。
六、教学过程(一)认识连筒,感知斜面1.通过图片观察连筒,分析连筒的作用。
老师这里有一个装置叫连筒,同学们都很善于观察和思考,你们觉得连筒这个装置是起什么作用的?(预设:从高处把水引下来)2.你很聪明,其实早在唐朝的时候,古人已经开始用它将山上的泉水引到山下来使用。
那你推测这个连筒在搭建的时候是怎样放置的?(预设:上端高一点,下端低一点)你可以用这两块来演示一下吗?像连筒这样一端高、一端低,形成了一个倾斜的面,这样的装置统称为斜面。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的观察,学生看到连筒这种装置,结合分析连筒的结构,学生能感知斜面是倾斜的这一结构特点,帮助学生初步认识斜面。
小学科学斜面(教案)
小学科学斜面(教案)引言:斜面是小学科学课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涉及到运动学和力学等概念,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
本教案旨在帮助教师教授小学生斜面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并提供一些课堂活动来巩固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一、教学目标:1. 理解斜面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2. 掌握斜面上物体的运动规律。
3. 能够解决与斜面有关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 斜面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2. 斜面上物体的运动规律。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黑板、书籍、实验器材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练习册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斜面概念(10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现实生活中的斜面,如滑梯、坡道等,描述其形状和特点。
2. 利用图片或模型,让学生观察斜面的倾角和斜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
3.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物体在斜面上可以滑下来?为什么物体在陡峭的斜面上可以停下来?第二步:斜面的定义和特征(1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斜面的定义和特征,包括:斜面是一个倾斜的平面,表面是光滑的。
2. 利用实验器材,进行斜面的实验观察:将小车放在斜面上,观察其运动情况。
第三步:斜面上物体的运动规律(25分钟)1. 教师通过示意图和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发现斜面上物体的运动规律:物体在斜面上自由滑动时,速度越大,能够滑得越远。
2. 教师解释滑动过程中重力和斜面的作用力以及摩擦力的作用。
3. 教师通过问题和实例,引导学生发现在平面斜面上物体的加速度是恒定的,并介绍相关公式。
第四步:与斜面相关的实际问题(30分钟)1. 教师提供一些与斜面相关的实际问题,例如:小车从斜面上滑下所需要的时间、小球从斜面上滚下时的速度等。
2. 学生个别或小组合作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计算和推理。
3. 学生展示解题过程和答案,进行课堂讨论和分享。
第五步:课堂总结(10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强调斜面的定义和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规律。
小学科学《斜面》教案 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斜面》优质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斜面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探究斜面原理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斜面的定义和分类。
2. 斜面的作用和原理。
3. 探究斜面坡度与物体滑下速度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1. 斜面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探究斜面坡度与物体滑下速度的关系。
四、教学难点:1. 斜面坡度与物体滑下速度的实验设计与分析。
2. 斜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斜面原理。
2. 运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亲身体验斜面的特点和作用。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结合案例分析法,探讨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
一、斜面的定义和分类1. 导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斜面实例,如滑梯、斜坡等。
2. 讲解斜面的定义:斜面是一个倾斜的平面,其倾斜角度称为斜面角。
3. 介绍斜面的分类:根据斜面角的大小,可分为直斜面、圆弧斜面等。
4. 展示不同类型的斜面图片,让学生了解斜面的多样性。
二、斜面的作用和原理1. 讲解斜面的作用:斜面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使物体更容易移动。
2. 探究斜面原理: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3. 分析实验现象:物体在斜面上滑下的速度与斜面坡度有关。
4. 总结斜面原理:斜面坡度越大,物体滑下的速度越快。
三、探究斜面坡度与物体滑下速度的关系1. 设计实验: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探究斜面坡度与物体滑下速度的关系。
2. 进行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
3. 分析实验结果:斜面坡度越大,物体滑下的速度越快。
4. 总结实验结论:斜面坡度与物体滑下速度呈正比关系。
四、斜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1. 展示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如滑梯、斜坡等。
2. 让学生分析斜面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和优势。
3. 引导学生思考斜面在解决问题中的创新应用。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斜面》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斜面》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程主要介绍斜面的定义、特点、种类以及斜面的应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斜面的实际应用,掌握斜面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科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了解斜面的定义和特点,掌握斜面的种类。
2.了解斜面的应用,掌握斜面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
3.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科学素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斜面的种类和应用。
难点:斜面的计算方法。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简单的数学知识,对物理方面的知识还不是很了解,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来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教师需要通过生动、形象的实验来引导学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斜面的应用和计算方法。
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1.教师出示斜面的图片,让学生猜测斜面的作用。
2.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的思考,让学生了解斜面的定义和特点。
教师可用以下问题进行引导:- 你们在生活中见过什么斜面?- 斜面有什么特点?- 斜面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和速度吗?讲授新课1.教师向学生介绍斜面的种类和应用。
教师可用以下内容进行讲解:- 直角斜面:指斜面的角度为90°,可以将物体的运动方向改变90°。
- 锐角斜面:指斜面的角度小于90°,可以让物体上升。
- 钝角斜面:指斜面的角度大于90°,可以让物体下滑。
- 应用:滑雪、滑板、滑轮等。
2.教师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斜面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
教师可用以下实验进行讲解:- 实验一:用斜面将物体推上去教师可以准备一个直角斜面和一个小球,让学生用斜面将小球推上去,通过实践让学生了解斜面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和速度。
- 实验二:用斜面将物体拉下来教师可以准备一个钝角斜面和一个小车,让学生用斜面将小车拉下来,通过实践让学生了解斜面可以让物体下滑。
3.教师通过示范,让学生掌握斜面的计算方法。
教师可用以下例子进行示范:- 问题一:一个小球从高度为2米的斜面上滚下来,滚到底部的速度为5米/秒,斜面的倾角为30°,求小球在斜面上滚动的时间。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3.2《斜面》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3.2《斜面》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斜面》是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的内容。
本节课通过探究斜面的原理,让学生了解斜面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能力。
教材以实验为基础,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他们对物体运动和力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斜面的原理和斜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探究。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斜面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掌握斜面的基本原理。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科学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斜面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斜面的原理。
2.难点:斜面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斜面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3.案例分析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斜面原理在实际中的应用。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斜面、小车、木块、计时器等。
2.教学课件:实验过程的图片、视频,以及相关的生活实例。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物体运动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例如:“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斜面吗?斜面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实验器材,并向学生介绍本节课要探究的问题:“今天我们要研究斜面是如何影响物体运动的。
”操练(15分钟)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斜面,进行实验。
2.实验过程中,学生记录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包括速度、加速度等。
3.实验结束后,各组汇报实验结果,讨论斜面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巩固(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斜面原理。
例如:“同学们,你们发现斜面倾斜程度不同,物体运动的情况有什么不同吗?”拓展(10分钟)教师展示生活中利用斜面的实例,让学生了解斜面原理在实际中的应用。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斜面》教学设计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斜面》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斜面》这一节内容是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的一部分,主要向学生介绍斜面的概念、特点以及斜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斜面的作用,掌握斜面的基本知识,并能够运用斜面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他们对生活中的事物充满好奇,善于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但是,学生对斜面的认识可能只停留在表面,对斜面的原理和应用可能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斜面的特点和作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斜面的概念,掌握斜面的特点,了解斜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动手操作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勇于探究和创新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斜面的概念和特点,知道斜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斜面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斜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验教学法:通过动手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斜面的特点。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引导探究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斜面模型、实物图片、实验器材等。
2.学具:学生实验器材、笔记本等。
3.教学资源:互联网资源、图书资源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斜面实例,如滑梯、斜坡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特点?你们知道这是什么物理现象吗?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斜面。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展示斜面的图片,向学生介绍斜面的概念、特点和作用。
同时,教师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斜面的原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身体验斜面的特点。
最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斜面》教学设计
《斜面》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利用斜面滑道从上到下搬运物体十分省力。
2、利用斜面滑道从下往上搬运物体比直接搬运物体更加省力。
科学探究目标1、能利用器材搭建一个斜面,完成特定的搬运任务。
2、能正确使用测力计,准确测量利用斜面搬运物体和直接提升物体所用的力的大小。
3、能根据指标完成工具的测试和评价。
科学态度目标1、与同伴能够协作完成任务,互帮互助。
2、能够倾听各位同伴的意见,分享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斜面是一种古老的工具,在生活中有着广泛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会斜面对搬运物体的作用。
教学难点:通过定量比较,能够判断出用斜面搬运物体比直接搬运更省力。
三、教学器材教师:班级记录表、多媒体、水槽、激光笔。
学生:手电筒、三块大小不一的石块、水、水杯、塑料槽、干抹布、弹簧测力计。
四、教学过程1、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1)师:从古至今,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明创造了许多的工具,这些工具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同学们知道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常用的工具吗?生:菜刀、筷子、勺子、自行车、汽车······(点评:看来同学们有一双雪亮的眼睛。
)师:同学们知道这些工具他们有什么作用吗?生:菜刀很锋利可以用来切菜;筷子可以用来夹菜;勺子可以用来喝汤······(点评:同学们回答的很不错。
)师:这些工具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许多便利,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来认识一种古老的工具,请和我一起来看。
(2)展示图片师:大家认识图片中的东西吗?生:连筒。
(点评:看来我们班的同学不仅聪明,而且对历史也了解的很多。
)师:这是连筒,是唐朝时期的一种引水工具。
大家注意观察,他是如何引水的呢?生:放在高低不平的地方。
师:像连筒这样放在高低不平的地方形成一个面,我们把它称作斜面。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斜面》教学设计.doc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斜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能用木块、木板、小车等简单器材做斜面省力观察实验,并能用测力计等简单测量工具进行测量,采集数据,做好实验纪录;能用简单表格整理有关数据,并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并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与他人交换意见。
2. 愿意合作与交流;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3. 知道利用斜面提升物体时的省力规律,了解斜面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知道利用斜面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教学对象及教学内容分析《斜面》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机械》的第七课时,属于物质世界一一运动与力部分简单机械的内容。
在前几册零散地认识了各种“常见的力”的基础上,集中探究有关简单机械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对物质世界中的“运动与力”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体验并意识到物质运动与力之间的相互关系。
斜面是日常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机械,本节课是学生系统学习与认识机械的第一课,因此教师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探索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很重要的。
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知道斜面的作用,本课将由生活现象引入探究问题的原则,按照“问题一一思考一一假设一一验证一一应用”的思路,指导学生认识斜面的作用。
本课教学内容有:活动准备、活动过程、自由活动、拓展活动四个板块组成。
其中活动过程由“组装斜面,认识斜面”和“研究斜面的作用”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组装斜面,认识斜面”。
从生活现象引入,让学生形象地认识“斜面” 这一简单机械。
并在组装斜面的过程中让学生意识到斜面的不同受到长度和高度两个重要因素的控制。
第二部分:“研究斜面的作用”。
这一部分又可以分为两个活动,分别是斜面是否省力、对不同斜面省力情况的研究。
有了导入部分的情感铺垫,绝大多数孩子会感受到斜面的省力作用,当他们面对不同的斜面时,可能会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斜面都会省力吗?他们的省力多少会不会一样呢等等,这一部分要留个学生思考的时间、表达的时间,让他们能够完整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斜面》教学设计(新版)
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斜面》教学设计(新版)一. 教材分析《斜面》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斜面的原理和应用,通过实验和探究,让学生感受斜面对物体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材中设置了丰富的实验和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感受斜面的作用,同时也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对物体运动和力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斜面的原理和应用,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验和实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斜面的作用,从而更好地理解斜面的原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斜面的原理和应用。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斜面的原理和应用。
2.如何通过实验和活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斜面的作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合作交流法等,让学生在操作中感受斜面的作用,通过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斜面模型或实物。
2.实验器材:小车、木板、尺子等。
3.PPT或黑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有趣的斜面实验,引发学生对斜面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斜面的原理和定义,让学生初步了解斜面的作用。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斜面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学生通过实验操作,直观地感受斜面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斜面的原理和应用。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5.拓展(10分钟)学生自由探索,尝试用斜面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拓展学生的思维。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斜面的原理和应用。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道有关斜面的实践作业,让学生课后思考和探索。
8.板书(5分钟)以上教学设计供您参考,实际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3.2斜面(教学设计)-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
3. 实验器材:如果涉及实验,确保实验器材的完整性和安全性。本节课将进行一个简单的斜面实验,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斜面的作用。教师需要提前准备好实验器材,并确保其完整性和安全性。实验器材包括斜面、滑块、测量工具等。教师需要检查器材的完好性,确保实验过程的安全性。
14. 学生能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提高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15. 学生能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为未来的艺术创作和设计打下坚实基础。
七、课后作业
1. 请根据本节课所学知识,设计一个简单的斜面模型,并计算其省力效果。
2. 请列举三个你日常生活中见过的斜面实例,并说明它们是如何工作的。
(2)学习能力: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实验探究。
(3)学习风格:大部分学生喜欢通过直观的实验和生活中的实例来学习,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有待提高。
3. 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1)理解斜面的作用原理:学生可能对斜面为什么能省力、如何省力的理解不够深刻。
(2)运用斜面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可能缺乏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教师提供更多的指导和示例。
斜面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与学生已有知识紧密相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力”的相关知识,如力的作用效果、力的分解等,帮助学生建立起斜面与已有知识之间的联系。同时,本节课的学习也为后续学习“压强”等物理概念奠定了基础。
小学科学《斜面》教案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斜面的基本概念和特性,学会使用斜面进行测量和计算。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掌握斜面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斜面的基本概念、特性和使用方法,能运用斜面进行测量和计算。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斜面的倾斜角度与高度、水平距离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利用斜面进行测量和计算。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准备若干个不同倾斜角度的斜面、测量工具(如尺子、量角器)、计算器等。
2. 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斜面、测量工具和计算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斜面现象,如滑梯、斜坡等,引导学生关注斜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探究斜面的特性:让学生自主尝试操作斜面,观察和记录斜面的倾斜角度、高度和水平距离之间的关系。
3. 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总结斜面的特性,归纳斜面的使用方法。
4. 斜面的测量与计算:引导学生运用测量工具和计算器,对斜面的倾斜角度、高度和水平距离进行测量和计算。
5.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斜面的应用价值,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和尝试使用斜面。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个简单的斜面,测量和计算其倾斜角度、高度和水平距离。
2. 观察生活中其他利用斜面的现象,分析其原理,与同学交流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小组合作等方面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团队协作能力。
2. 知识掌握评价:通过课堂练习、课后作业和学生的实验操作,评估学生对斜面基本概念、特性和使用方法的掌握程度。
3. 创新能力评价:鼓励学生在课后生活中发现和尝试使用斜面,评价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际应用能力。
《斜面》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斜面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通过比较不同倾斜角度斜面的省力程度,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斜面的作用。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斜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如:“你们认为斜面可以应用在哪些场合?”
《斜面》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
一、教学内容
《斜面》教案,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章《简单机械》第三节《斜面与滑轮》。本节课将围绕以下知识点展开:
1.斜面的定义与特点;
2.斜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斜面与滑轮的组合使用;
4.斜面省力原理的探究;
5.设计并制作简单的斜面模型。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斜面》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斜面这一简单机械的概念和应用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实例,能够较快地理解斜面的定义和特点。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对于斜面省力原理的讲解,我发现部分学生对此理解不够深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更加注重引导学生从力的分解和功的计算角度去理解斜面的省力原理,以便让他们更加透彻地掌握这一知识点。
小学科学第2课《斜面》(教案)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
小学科学第2课《斜面》(教案)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斜面是小学科学上册中的第2课,本文将按照教案的要求,对斜面进行详细的介绍和教学指导。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斜面的定义和特点;- 掌握测量斜面高度和长度的方法;-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发展学生的观察、记录和实验设计能力;-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合作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和创新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培养学生的勤奋和负责任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斜面的定义、特点及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找一块水平地块或让学生实地观察,引导学生观察地块的倾斜状态,提问:“你们觉得倾斜的地块和水平地块有什么不同?”并展示斜面的图片,引导学生回答。
2. 学习新课(1)定义与特点:教师通过多媒体或者教具展示不同斜面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斜面是除了垂直以外,在任何方向都有倾斜的地方。
然后,引导学生总结斜面的特点:有倾斜度;两边的高度不同;一般能滑动物体。
(2)斜面的测量: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斜面高度和长度的测量方法。
首先,教师让学生选择一个斜面,用直尺测量斜面的高度,引导学生注意测量的准确性,并让学生记录测量结果。
然后,教师帮助学生使用直尺测量斜面的长度,同时指导学生如何使用水平仪检测斜面是否水平。
3. 深化学习(1)小组合作实验:教师将学生分组,每个小组设计一个有关斜面的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示范如何记录实验结果和设计实验图表。
教师在小组讨论中引导学生思考实验中需注意的问题,并在实验过程中做好指导与监督。
(2)实际应用:教师提供实际生活中有关斜面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例如:“一辆小汽车在斜坡上滑动,如果斜坡高度是2m,长度是10m,小汽车每秒钟向下滑动2m,问,小汽车滑下斜坡需要多长时间?可以通过哪些方法计算出来?”引导学生运用比例和速度与时间的关系进行计算,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
小学科学32《斜面》(教案)学年科学六年级上册教科版
小学科学32《斜面》(教案)学年科学六年级上册教科版斜面是物体运动中常见的一种运动形式。
通过学习斜面的知识,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规律,进一步理解物体的加速度、速度与运动平衡之间的关系。
本篇教案将围绕《斜面》这一内容展开教学,通过设计一系列有趣的活动和实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理解斜面的运动特性。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规律、与斜面之间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动手动脑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1. 理解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特性。
2. 运用科学实验的方法验证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规律。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实验器材、实验记录表。
2. 学生准备:学习资料、实验报告纸。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问答的方式,复习上节课学过的知识,提出一些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
如:一个小球从斜面上滚下来,会滚得越来越快还是越来越慢?学生可以进行讨论,并给出自己的想法和理由。
2. 学习内容1 - 斜面上的摩擦力:教师通过实验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斜面上物体的运动规律,并引导学生总结出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具体实验步骤如下:(1)实验目的:观察斜面上物体的运动规律。
(2)实验材料:小球、斜面。
(3)实验步骤:a. 将斜面倾斜,放置在水平的桌面上。
b. 将小球放在斜面上方,观察小球下滚的过程。
c. 分别尝试不同的小球和斜面材质,记录每次实验的结果。
通过实验的过程,学生可以发现,斜面上的摩擦力会阻碍物体的运动,并且不同的小球和斜面材质会对摩擦力产生不同的影响。
3. 学习内容2 - 斜面上物体的加速度:通过上一个实验的学习,学生可以很容易地理解到斜面上物体会受到摩擦力的影响。
接下来,教师可以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斜面上物体的加速度与斜面的倾角之间的关系。
.《斜面》(教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斜面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利用斜面滑道从上往下搬运物体十分省力。
2.利用斜面从下往上搬运物体比直接搬运物体要省力。
科学探究目标1.能利用器材搭建一个斜面,完成特定的搬运任务。
2.能正确操作测力计,准确测量利用斜面搬运物体和直接提升物体所用的力的大小。
3.能根据提供的指标完成工具的测试与评价。
科学态度目标1.与同伴合作探究时,互相协作,关系融洽2.愿意倾听其他同学的表达,乐于分享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认识到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相当广泛,给生产、生活带来了便利。
教学重难点重点:利用塑料槽、塑料板搭建斜面,并进行模拟测试活动。
难点:在模拟测试过程中发现斜面的作用。
沿斜面向上,需要用力,但比直接提升省力。
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认识斜面(预设4分钟)一、导入1.轮椅上下台阶图片引入,你们觉得直接搬轮椅上下台阶费力吗,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预设:搭一块板子)是这样的吗?2.在科学里面,把这种倾斜面,称之为斜面。
【板书:斜面】3.使用斜面后,推轮椅上下有什么优势呢?【预设:也就是说大家认为斜面需要用力但省力,向下不需要人为施加力】4.真的是这样吗?我们要怎样验证我们的猜想呢?(板书:斜面省力?)二、探索:模拟测试(预设25分钟)一、探究一:沿斜面向上省力吗?1.我们首先来验证沿斜面向上比直接提升物体更省力?谁能提供下实验的方案?(用什么拉?才能知道力的大小?怎么进行对比?何谁对比)(上台展示或者画一画、你来补充一下,倒着推上去要和什么对比)2.那谁来完善一下,如果我们将直接提升物体的所用的力简称为F直,将沿斜面提升物体所用的力简称为F斜,这两个力的大小关系如何时能证明斜面省力?(F直大于F斜)3.根据大家的思路,给大家准备了以下模拟材料:一个斜面、模拟重物的钩码,要完成这个验证实验还需要其他的材料吗?(测力计)4.方案有了,材料也已经给你们准备好了,现在给小组2分钟讨论,重点关注三个问题:(1)实验具体步骤(垂直提升是从哪里提升到哪里,沿斜面提升又是从哪里提升到哪里)(2)实验记录对象?(3)有哪些注意事项?5.实验方案汇报步骤:(直接提升物体是从A到B 的高度)(1)记录两个力的大小(没有拉到指定的高度或位置可以吗?完成指定的任务。
《斜面》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
六上科学第三单元第二课《斜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科学观念:通过实践活动,利用斜面滑道从上往下搬运物体十分省力。
利用斜面从下往上搬运物体比直接搬运物体要省力。
2.科学思维:能在教师指导下,搭建一个斜面,完成特定的搬运任务,并且能以实验数据为证据,说明斜面能省力。
能根据提供的指标完成工具的测试和评价。
3.探究实践:能利用器材搭建一个斜面,完成特定的搬运任务。
能正确操作测力计,准确测量利用斜面搬运物体和直接提升物体所用的力的大小。
4.态度责任:愿意倾听其他同学的表达,乐于分享自己的观点,具有认识和研究斜面的兴趣,培养好奇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认识到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相当广泛,给生产、生活带来了便利。
【教学重难点】重点:利用塑料槽、木板搭建斜面,并进行模拟测试活动。
难点:在模拟测试过程中发现斜面的作用。
【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水、石块、盛水的怀子、水槽、塑料凹槽学生准备:木块、石块、钩码、弹簧测力计、塑料槽、玻璃缸教学过程:一、聚焦问题,激趣引入:游戏引入:上课前,老师想找2个同学做一个传递水的游戏,谁想参加?我们先来看游戏规则。
出示课件规则:两名同学间隔较远,不挪动位置,把水杯里的水传递到另一名同学的水槽里。
(水不能洒出来)师:你们能完成任务吗?老师给提供几节塑料槽,谁有办法帮助他们?师:仔细观察他们有没有完成挑战?水是怎样通过塑料槽传递过去的?预设:凹槽一端高一端低,水顺着塑料槽从高处流到低处的水槽里。
师:观察的非常细心,而且非常善于动脑,他发现了传递水的秘密,像这样一端高一端低形成的倾斜的面叫斜面,斜面是一种简单的机械。
今天我们就来探究斜面。
板书课题:斜面提问: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也见到过斜面?预设:滑梯、地下车库出入口提问:这些斜面有什么作用呢?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一定会找到答案。
二、探究实验(一)沿斜面从上往下运物体省力。
过渡:老师也搭建了一个斜面,如果老师把这块石块放在斜面的顶端A 处,松手后会怎样呢?石块从高处往下滑的过程中需要对石块施加力了吗?预设:会滑下来,没有施加力量预设:滑动过程需要施加力。
《斜面》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2
《斜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目标:能用木块、木板、小车等简单器材做斜面省力探究实验;能用测力计等简单工具进行测量并做好实验记录;能设计控制单一变量探究实验;能利用简单表格和折线图整理数据,并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研究过程和结论。
2、科学知识目标:认识斜面,知道斜面是一种省力的简单机械;通过实验、分析数据,知道斜面能省力,并且知道坡度越小,斜面越省力;了解斜面原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简单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对日常事物进行观察,质疑;愿意合作、交流与分享;知道斜面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增强用科学技术改善人类生活品质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实验,能利用科学实验的数据来分析说明斜面能省力,并探究省力规律。
难点:对数据整理和分析,反思质疑斜面省力规律。
教学准备木板、木块、测力计、小车、 PPT 课件、实验记录表、螺丝钉模型、希沃白板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大家好,大家看这张图片,猜一下光头强怎么了? 生:他有点不高兴。
生:他是不是累了?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
看,光头强给咱们发来视频通话了,让我们接听,看看他在那干什么?生:他在向车上搬木头。
师:原来是木头太重了,向车上搬太费力了。
你能想个办法,怎样轻松点将木头搬到车上去吗?生:可以用吊车。
师:可以不借助机器吗?生:可以搭建一个木板。
师:你能仔细点描述吗?生:将木板的一端搭在车上,一端搭在地上,将木头推上去。
师:你肯定是平时注意观察的好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见到像这样垫起板子的一端,将重物推到车上的场景。
在科学上,我们把像这样形成的斜坡,叫做斜面,它是一种简单机械。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斜面的奥秘吧。
二、探究活动(一)活动一:认识斜面。
师:同学们,要想走进斜面的世界,我们首先得搭建斜面。
谁能为老师搭建一个斜面?(一生上台搭建斜面。
)师:你能以小组为单位快速地用桌子上的实验材料搭建一个斜面吗? (学生小组内搭建斜面。
小学科学《斜面》教案 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斜面》优质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斜面的基本特征和作用。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斜面的定义和分类2. 斜面的作用和应用3. 斜面的制作和测量4. 斜面实验:探究斜面的高度与物体滑下速度的关系5. 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斜面的基本特征、作用和应用。
2. 难点:斜面实验的设计与分析,斜面在生活中应用的拓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斜面的特点和作用。
2. 运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斜面实验现象。
3.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4.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具:斜面模型、物体(如小车、球等)、测量工具(如尺子、计时器等)。
2. 学具:每位学生准备一个斜面模型、实验记录表。
3. 教学资源:相关斜面应用的图片、视频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斜面现象,引发学生对斜面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介绍斜面的定义、分类和基本特征,讲解斜面的作用和应用。
3.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斜面实验,探究斜面的高度与物体滑下速度的关系。
5. 拓展:分享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让学生认识到斜面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六、课堂小结:1.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斜面的基本概念、特征和作用。
2. 我们通过实验了解了斜面的高度与物体滑下速度的关系。
3. 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我们要善于发现和运用。
七、作业:1. 绘制一个斜面模型,并描述其特点。
2. 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斜面应用,并分析其原理。
八、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2. 新课:讲解斜面的制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3. 实验:安排学生动手制作斜面,并进行测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斜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用木块、木板、小车等简单器材做斜面省力观察实验,并能用测力计等简单测量工具进行测量,采集数据,做好实验纪录;能用简单表格整理有关数据,并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并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与他人交换意见。
2.愿意合作与交流;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3.知道利用斜面提升物体时的省力规律,了解斜面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知道利用斜面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教学对象及教学内容分析
《斜面》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机械》的第七课时,属于物质世界——运动与力部分简单机械的内容。
在前几册零散地认识了各种“常见的力”的基础上,集中探究有关简单机械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对物质世界中的“运动与力”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体验并意识到物质运动与力之间的相互关系。
斜面是日常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机械,本节课是学生系统学习与认识机械的第一课,因此教师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探索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很重要的。
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知道斜面的作用,本课将由生活现象引入探究问题的原则,按照“问题——思考——假设——验证——应用”的思路,指导学生认识斜面的作用。
本课教学内容有:活动准备、活动过程、自由活动、拓展活动四个板块组成。
其中活动过程由“组装斜面,认识斜面”和“研究斜面的作用”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组装斜面,认识斜面”。
从生活现象引入,让学生形象地认识“斜面”这一简单机械。
并在组装斜面的过程中让学生意识到斜面的不同受到长度和高度两个重要因素的控制。
第二部分:“研究斜面的作用”。
这一部分又可以分为两个活动,分别是斜面是否省力、对不同斜面省力情况的研究。
有了导入部分的情感铺垫,绝大多数孩子会感受到斜面的省力作用,当他们面对不同的斜面时,可能会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斜面都会省力吗?他们的省力多少会不会一样呢等等,这一部分要留个学生思考的时间、表达的时间,让他们能够完整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对于斜面省力多少的不同,学生会有很多自己的猜测,其中包括高度与坡度。
将研究是否省力与省力大小与斜面高度的关系两个实验有机结合在一起,面对这样复杂的研究问题,并根据五年级学生的特点,实验方案的制定还需要教师的引导。
在经历了高度变化的研究后,在对长度变化研究就可以放手给学生了。
在这两个实验后通过梳理学生不难发现影响坡度大小的两个因素(斜面的高度和长度)都会影响斜面省力的多少,最后得出坡度越小越省力。
这节课中分析实验数据是很重要的,数据除了能够给予我们一个结论,它还可以帮我们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科学学习的方法。
自由活动中让学生认识斜面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重点拿出螺丝钉模型让学生研究,通过活动,让学生明白:现实中的斜面并不都是一个简单的斜坡,人们为了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在实际运用斜面过程中,会创造性地把斜面变形或隐藏起来使用。
六年级是学生进入高年级的阶段,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期。
我们应该为他们提供一个探究的平台,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培养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螺丝钉模型材料、数据统计表、课件。
学生准备:长短不同的木板、同样的小木块若干、弹簧测力计、小车一辆、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
附:实验报告单(一)
我们的问题:斜面省力吗?高度会影响省力多少吗?
我们的猜测:
需要的实验材料:木块三块,木板一块,弹簧测力计,小车,记录单我们的实验方法:
我们的实验记录:
我们的结论:通过比较数据我们认为:
实验报告单(二)
我们的问题:斜面长度会影响斜面省力多少吗?
我们的猜测:
需要的实验材料:
我们的实验方法:
我们的实验记录:
我们的结论:通过比较数据我们认为:
教后反思
选课后,我进行了第一次试讲,自认为环节流畅的设计出现了严重超时。
高晓莉老师及时对设计做出修改建议,同时对课堂语言等细节也做出了要求,下面结合评课老师的建议以及自己的思考反思如下:
1. 教学环节的处理
原来的思路:导课
研究“斜面是否省力” 分析数据, 发现问题,引入研究不同斜面的省力作用(高度和长度) 梳理 发现坡度越小越省力 应用
开始时,我发现青岛版教材没有单独研究省力,但又觉得加上会比较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让学生从一下表格中发现斜面省力,同时不同小组的省力情况不一样,然后猜测可能与什么有关系,自然地进入下一个研究活动。
但是三个大的活动确实很费时。
做出的修改:导入搭个斜面(发现斜面不同)研究斜面省力吗?省力多少与高度有关吗?两个活动合在一起研究
研究省力多少与斜面长度的关系梳理发现坡度越小越省力应用
修改后的设计肯定会缩短教学时间,但内心还是觉得第一种思路好!
2.对斜面省力情况的研究
关于对省力情况的研究,我一直很困惑,两种教材有不同侧重点,教科版重在研究与坡度的关系。
青岛版设计了两个大的活动(研究与斜面高度、长度的关系)最后再总结到与坡度的关系。
在试讲中,当我的学生在猜测“斜面省力多少可能与什么有关”时,五年级的孩子大都提到了坡度,虽然他们还不知道哪个角是坡度。
我是用这样的话进行引导“影响坡度的因素有很多,刚才我们是怎样改变坡度大小的?”这样学生会提到高度,然后进行后面的研究。
可是自己也很纠结,为什么学生提到坡度了,还要硬把学生拉回来?但是青岛版教参上写到“引导学生分别改变斜面高度与长度进行实验,并通过多次实验发现结论,坡度越小越省力”。
我们能否研究斜面坡度对斜面省力的影响呢?这样在比赛中听课教师会不会提出质疑呢?纠结中……
3.对语言的锤炼
高老师多次教育我“要设计有思考、研究价值的问题去组织教学
活动”“重点问题的提出一定要清晰、到位”。
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初稿后发现活动前设计的问题太笼统,不具体,这样对于学生的思考没有任何指向。
所以又重新进行了修改。
开始选课时,我觉得这节课应该不难上,现在越想越难。
尤其是几个大环节的处理,一直犹豫不定。
期盼领导能够尽快给予指导!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
1、生命对某些人来说是美丽的,这些人的一生都为某个目标而奋斗。
2、推销产品要针对顾客的心,不要针对顾客的头。
3、不同的信念,决定不同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