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试题写作指导
人生应孤芳自赏-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作文写作终极指导
2024届高考作文终极版9:人生应孤芳自赏试题呈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著名作家冰心在《春水》中有这样一句短诗:“墙脚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著名演员陈道明却认为:“孤芳自赏已经成为一种难能可贵的品格——因为要孤芳自赏,你就必须坚守自己的个性和原则。
至少,它还是一种对自己负责的人生态度。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本作文题目引用了冰心和陈道明关于“孤芳自赏”这一主题的两种不同观点,要求考生结合这两种观点进行思考,并写一篇文章。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主题涉及“孤芳自赏”的内涵、价值观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确定角度:可以从冰心的观点出发,探讨“孤芳自赏”可能导致的狭隘视野;也可以从陈道明的观点出发,探讨“孤芳自赏”所体现的坚守个性和原则的价值;或者结合两种观点,探讨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平衡“孤芳自赏”的正负面效应。
确定立意:立意应围绕“孤芳自赏”的内涵、价值观及其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可以从自我认同、个性坚守、自我成长等方面入手,提出对待“孤芳自赏”的态度和看法。
明确文体:根据题目要求,文章可以是议论文,也可以是记叙文,甚至是抒情散文等。
但无论选择哪种文体,都应确保文体清晰、统一。
自拟标题:标题应简洁明了,能够概括文章的主旨,如“孤芳自赏:坚守与拓展”、“孤芳自赏:自我认同与自我超越”等。
写作要点:在写作时,应注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同时要注意保护个人隐私,不要泄露个人信息。
文章字数不少于800字,要求条理清晰、逻辑严密、语言流畅。
综上所述,本作文题目要求考生围绕“孤芳自赏”这一主题,结合冰心和陈道明的观点,展开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在写作时,应注意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并自拟一个能够概括文章主旨的标题。
同时,要注意遵守作文的基本要求,力求写出一篇有深度、有见解的文章。
【写作指导】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2024届高考作文训练三元思辨作文写作指导课件(共30张PPT).ppt
由“上述材料内容中的‘眼界’‘边界’‘境界’及其关系,值得我们认真思考,请你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感悟”可知,考生可以选择其中一个思考,如什么是眼界,如何提高眼界,什么是境界,如何提高境界,什么是边界,如何对待边界。
参考立意
1.扩眼界感新境界,守边界得大境界2.提升境界,拓宽眼界,守住边界。3.眼界认知决定人生的高度。4.敬畏边界,守住底线。5. 眼界决定境界,境界决定格局。……
方法一、梳理“现有关系”
试题所构建的三元关系是提示、引导,而非终极答案,其关系是多元的、开放的,其思维方向、价值取向也不是唯一的,立意角度也是自由的。 因而,要对命题者所列的三元关系进行质疑和反思,用对立统一、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等哲学原理严谨地分析三元概念间“可能存在”的合理关系。
第一,要明晰“三元”概念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
首先
其次
第二,必须了解思辩话题各方概念的内涵,这是思辩的准入点。
三元关系作文要求更加突出考生的思辨能力!!
第三,在弄清概念内涵后,还要阐述多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体现出作文的思辨色彩;
然后
最后
第四,在阐述过程中要结合社会现实生活,将道理说透彻,体现出自己的思考与感悟(启示)。
审题立意指导
材料以“青蛙”“河伯”“游山者”引出“眼界”“境界”“边界”这三个关键词。“眼界”,指目力所及的范围,即看到的、具有实在意义的存在,也指见识的广度,如材料中青蛙所看到的“井口”,青蛙只能看到井口上方的天空,而对于井口之外,它则一无所知;
审题立意指导
“境界”指的是人的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即人生感悟等精神层面的表现,也是自我修持的能力,即修为,或者是对世界的认识和发现,如材料中河伯突破了河之边界看到海,感受了新的境界;“边界”,本意是领土单位或国家地区之间的界线,也可是规则或法律,或者是做人的底线,如游山者,脚步移动,眼界开阔了,但脚底的边界却不能逾越,因为“脚下就是万丈深渊”,那么这个时候就需要“心存敬畏”而及时止步。
2024年全国Ⅰ卷高考作文解析及范文写作指导
6.拥抱人工智能时代,发掘新问题 7.善用科技之翼,做人工智能主人 8.莫被人工智能异化心灵,成为它的奴隶; 9.君子善假人工智能;丰盈你我人生 10.于善问中求思,于求思中致远
名言金句
1霍金曾言:“人工智能的崛起,或成人类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亦或是最糟糕 的。”这句话警示我们,面对AI的飞速发展,既要看到其巨大潜力,也要警惕潜 在风险。
2024全国Ⅰ卷高考语文作文题的 审题立意及写作指导
原题再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 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 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一方面,人工智能的便利让我们能够迅速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无疑提高了效率; 但另一方面,这种便捷性也可能导致我们在面对问题时缺乏深入的思考和探究,从而 限制了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考生可以从多个角度展开文章。例如,可以讨论人工智能如何改变了我们对待问 题的态度,是否让我们变得更加急功近利,忽视了问题的本质和深层含义。也可以探 讨在科技时代背景下,如何保持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广泛探索,以及如何平衡科技的 便利性与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如何避免被人工智能“矮化”等。
4.人工智能的崛起如同一把双刃剑,既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捷与高效 ,也带来了深深的忧虑。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AI的精确与迅速无疑极大地推动 了社会的进.,但我们也必须警惕,过度依赖AI可能导致我们失去自主思考和判断 的能力。
5.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让我们在解答复杂问题时更加得心应手,其强大的计算 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为人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然而,这种便利性也可能让我们忘记 问题的本质,甚至可能削弱我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3高考新课标Ⅱ卷作文解析及审题立意指导
2023高考新课标Ⅱ卷作文解析及审题立意指导真题回顾【试题内容】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II提到的“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想法,在当代青少年中也不鲜见。
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有时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放松,沉淀,成长。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这是一道读写结合类型的作文题。
这样的类型较为新颖。
其实关注过2023年四省联考试题的话,这个类型并不陌生,而且相比四省联考,这道题与前面材料的关联度不算很强,考生在写作时受前面材料阅读因素的干扰和制约不大。
材料的关键词语为“‘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想法”“当代青少年”“希望有”“自己的空间”“放松,沉淀,成长”等。
其中“‘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想法”是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的原因,“当代青年少年”是“自己的空间”的主体(主人),“希望有”表明一种愿望,而“放松,沉淀,成长”则是“空间”的作用。
考生既可以从青少年自身立场,又可以从家长、学校、社会立场进行思考:青少年有这样愿望的原因是什么?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是被谁打扰?被怎样打扰?空间是现实的空间还是虚拟的空间?“自己的空间”得多大?到底需要一个什么样的空间?一点都不被打扰行不行?……以此达成家长(或学校、社会)和青少年双方的互相理解,正面引导青少年勇敢面对成长过程中的困惑与问题,激励青少年健康成长。
【立意】1.斯是吾“室”,助吾成长2.不被打扰就是最好的空间3.尊重孩子,给予空间优秀范文01吾心安处是“静”土,滋养青年成大树于熙攘人群中,你是否渴望过一片独处的天地?于嘈杂人声中,你是否倾听过心灵无声的呐喊?如果我们拥有同样的渴望,想要觅得一方“静”土,倾听心灵深处的声音,那么,我们需要懂得处空静而修身,凭宁静而致远。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社会,我们青少年也难.免陷入失去自我空间的境地,想要一个“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空间,这种愿望如何实现?可以是一-间安静的读书室,可以是一片宁静的田野,可以是-把能够静坐的椅子,但我想,这片空间,亦应是.“吾心安处”的心灵原乡。
成长的蜕变——天真与经验-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作文写作终极指导
2024届高考作文终极版13:成长的蜕变——天真与经验试题呈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在个人的成长会因为经验的增长而逐渐失去天真吗?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此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本题旨在考察学生对成长与天真之间的关系理解,以及对生活中现象的观察和思考。
材料提供了两个关键词:“个人的成长”和“经验的增长”。
题目要求考生结合自己的认识和思考,探讨成长过程中是否会导致天真逐渐失去。
在写作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分析成长与天真之间的关系。
可以从成长是一个不断学习、探索、磨练的过程入手,说明在这个过程中,个体自然会失去一部分天真。
论述经验增长对天真的影响。
可以谈谈在成长过程中,面临各种挑战和困难,我们需要调整心态,学会应对,从而使天真逐渐减弱。
分析天真在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作用。
可以指出,天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个体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勇于面对挑战,助力个人成长。
探讨如何在成长过程中保持适度的天真。
可以谈谈在成熟稳重的同时,不失对世界的好奇心、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联系自身经历,抒发对成长的感悟。
可以分享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以及如何在保持天真的同时,不断充实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综上所述,本题的立意在于引导学生关注个人成长与天真的关系,思考如何在成熟稳重中保持一颗童心。
在写作时,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悟,从不同角度展开论述。
【审题指导】本题旨在考察学生对成长与天真之间的关系理解,以及对生活中现象的观察和思考。
材料提供了两个关键词:“个人的成长”和“经验的增长”。
题目要求考生结合自己的认识和思考,探讨成长过程中是否会导致天真逐渐失去。
在写作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分析成长与天真之间的关系。
可以从成长是一个不断学习、探索、磨练的过程入手,说明在这个过程中,个体自然会失去一部分天真。
论述经验增长对天真的影响。
可以谈谈在成长过程中,面临各种挑战和困难,我们需要调整心态,学会应对,从而使天真逐渐减弱。
2025届高考模拟作文写作:“人们常因偏听偏信做出错误判断”写作详解及范文展示
高考模拟作文写作:“人们常因偏听偏信做出错误判断”写作详解及范文展示【作文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人们常因偏听偏信做出错误判断。
本试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给我们展示了历史上此类例子,现实生活中因认知局限导致误判的倒子也不鲜见。
对此现象,你有哪些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见解。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本次作文材料属于读写结合式与引语式相结合的复合型新材料作文。
读懂两则文言文是王道,弄明两则文言文的观点是门道,打通古文事例事理与现实生活巧妙结合是渠道,精准审题正确立意恰当布局谋篇是正道,亮明观点援引事例层次清晰结构严谨文从字顺语言精彩辩证分析联系实际畅谈个人成长国家进步才是作文技法之老道。
试卷文言部分的阅读重要观点是“世之听者,多由所尤。
多由所尤,则听悖矣”,即人们听取人言、听取意见时会受到局限,这就启示我们在听取他人所言、听取别人意见时,不要凭借自己的感情好恶决断,而要头脑清醒,理智地听取并思考,分析地做出判断。
两则材料所记叙的时间=事件都证明了这一点。
那么,写作中一定要把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作为判断客体反馈信息真伪的标准,以及把去除感情好恶的影响作为准则。
试题中,“现实生活中因认知局限导致误判的例子也不鲜见”这句话,提示我们,生活中这种现象屡见不鲜,写作时,写作论点一定要解决现实中的这种现象、这种问题作为基本目的,并且要结合现中的事例记性进行写作,实联系现实并以典型的事例进行有力论证。
至于现实实际可由小我到大我,由历史到现实,由国内到国际,分层次、分论点进行严密论证。
“对此现象,你有哪些思考”提示语,提醒我们,写作此文时,不要旁逸斜出,不要胡乱联想胡思乱想,应抓住关键词语,关键问题,展开论述,以事说理,言之有据,有理有据地论证观点。
思考的去向,应围绕:①消除自身认知存在的局限性,只有认识到自身的局限性,才能在学习和决策过程中做出更明智的选择,少走弯路;②仅凭个人好恶做出判断,会带来误判,贻误大事,做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③不能识破说话人的动机、意图,受其蒙蔽,而上当受骗,“听话听音,锣鼓听声”,方能辨别真伪,识破对方动机,不给可乘之机,确保主心骨不受干扰。
【高考写作指导】单则材料作文简易实用审题立意七招
综观全篇材料,重点和主要篇幅在后面的对比, 体育只是引出后文观点的一个比方。人的身体每天都在发生变化, 强弱只是暂时的,后天人为的努力可以改变先天客观的形势。滥用 其强者会变弱,勤于锻炼者会变强,由此蕴含的第一层意思是后天 努力可以改变先天条件,这是自立,是人定胜天的自信。“生而强 者不必自喜,生而弱者不必自悲”,这是不认命不服输的自尊。 “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我生来就弱, 也许这是上天在暗示我要多加锻炼(深层义为后天的努力作为)让 我变强。这是逆境中不甘沉沦、强手面前不怕失败的自强。从这三 个层面综合起来的意思就是自尊、自信、自强,是面对强者不怕挑 战、面对困境敢于破局的志气和勇气。
• 二、抓关键句法
• 关键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兼有议论、表达观点)语句 及命题者的提示性语句,如开头句、结尾句、对话句、结语句,抓住这些关 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
• 步骤:
• 第一步阅读材料,按上述思路查找勾画关键词、句。
• 第二步以关键词语为中心话题进行联想扩展,确定立意。即“我”要写的东 西。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 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 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分析】 多角度入手:
:就是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思维顺着原材料所告诉读者的指 向去考虑。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脱离实际。这种立意的好处是能紧 扣材料的基本倾向、主要观点,因而不会出现偏题、走题的现象。
• 审题的基本原则
即审题立意时要从材料整体出发,全面把握材料 的意旨。最忌抓住一点,不及其余,断章取义,脱离材料立意。
材料蕴含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角度可以 得出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读材料。(多人物、多 说法)
高考作文议论文写作技巧
高考作文议论文写作技巧一、高考满分议论文写作指导(1)亮观点,单刀直入。
1988年全国高考作文题《习惯》有篇高分作文的开头这样写:“就像那溪流惯于奔腾,大海惯于咆哮一样,我习惯于沉思,习惯于遐想,习惯于把自己的感情流露在日记簿上。
”(2)打比方,隐喻题旨。
1987年全国高考材料作文“理论对于实践的意义”,有篇高考作文拟题为《灯塔·路标·理论》,开头写道:“在暗礁四伏的海上航行,需要灯塔指点迷津;在岔道口上,需要路标指引方向。
否则就要触礁,迷路。
在人生的路途中,我们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3)讲故事,引入主题。
1994年全国高考有篇高分作文《习惯》的开头幽默风趣:“我曾经听过一个笑话:一个小公务员曾在厕所里遇上了局长,于是,他脱口而出:‘局长,您也亲自上厕所?’一听这话,旁人当然会捧腹大笑,但一笑过后,发现有些东西值得我们深思。
据说,这小职员在其他场合也总‘局长,您亲自……’、‘科长,您亲自……’,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动物性条件反射,哪怕时间、地点、环境早已改变。
我说这就是习惯所致。
”(4)引名句,扣住中心。
这里所说的名句,包括古今中外名人名言,格言谚语,诗词歌赋等。
1995年获得高分的高考作文《责任》,开头这样写道:“英国王子查尔斯曾经说过: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你不得不去做的事情,这就是责任。
”(5)摆现象,揭示论题。
作文题《父辈》,有篇作文这样开头:“父亲这一代人,他们长身体时遇到自然灾害,求学时上山下乡,回城时赶上压缩居民户口,子女深造又正好赶上大学自费……可他们的眼睛依然闪亮,他们的腰杆依然挺直,显得踏实、自信、沉稳。
”另外,材料作文的开头要注意三点:一是转述材料必须简洁;二是必须根据试题要求和提示转述;三是迅速从叙述转入议题或论点。
二、高考作文议论文结构1、层层深入,步步推进议论文论证,采取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形式,即是纵式层进结构的体现,又称推进式结构。
它的特点是各层的前后顺序有严格要求,不能随意变更。
2024届高考写作指导:“苦难”相关的思辨作文指导(含答案)
跟“苦难”相关的思辨作文指导一、(2022春·上海黄浦·高二校考期中)作文题有人说:“苦难本身不是财富,对苦难的思考才是。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审题第一句话否定“苦难”本身的重要性,因为苦难本来就是人生之不幸,所谓的“苦难美学”是对苦难的粉饰;第二句话肯定“对苦难的思考”的重要性,强调人面对苦难能够反思苦难形成的原因,进而找到战胜困难的办法,在绝望中寻到生的希望。
本材料强调对苦难反思的重要性,意在引导考生明白苦难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但一味地承受苦难,而不懂得对苦难带来的痛苦做出主动的思考,就不会有所成长。
写作时可以分角度进行探讨,从个人角度而言,对苦难的思考可以磨砺心智,养成坚韧不拔的意志,不言放弃的精神;从国家角度而言,对苦难的思考是一个民族的自省,是经历风雨后的浴火重生,是面对下一次挑战时的资本;最后,需要联系自身成长、社会现实,再次强调对苦难反思的重要性。
(二)立意苦难与思考齐飞,成长共梦想一色。
个人反思苦难带来青春的成长,国家反思苦难带来民族的希望。
对苦难的思考带给人生生不息的希望与永不低头的气量。
(三)范文参考苦难与思考齐飞成长共梦想一色苦难是荆棘世界里开出的绚烂的花儿,是暴风雨前的黎明,是交响乐的前奏曲,正在喷薄。
万籁俱寂,蓄势待发,一切都在等待……只有当我们学会正视,学会思考,苦难才会被赋予意义,抵达黎明。
“和光同尘,与时舒卷,戢鳞潜翼,思属风云。
”思考之于苦难,便在于一个人以平肩庸手铸成长。
《断头王后》中写道“苦难不能给予人欠缺的品质,只能激发人的潜能”。
苦难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命定的局限难以改变,但思考的力量须臾不可或缺。
古有孙膑因才华过人而被诬陷,截去膝盖骨后从此无法行走,但他没有被这场横祸击溃,用思考的力量给后人留下了一部兵家奇书《孙子兵法》;今有史铁生在一生中最充满希望与光明的时期迎来了人生的重击,双腿瘫痪,疾病缠身,但思考给予他继续生活的勇气与动力,人生经历中的苦难都成为他写作的养分。
高考作文写作备考:行以致远(附:写作指导及主题运用示例)
高考作文写作备考:行以致远(附:写作指导及主题运用示例)题目《荀子》中说:“道虽迩,不行不至。
”是的,如果不迈开双腿向前走,即使是很近的路,也永远到达不了目的地。
何况个人成长、事业进步、国家发展、文明延续,都有一条漫长的路要走。
“行”,是到达远方必需的条件。
这段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以“行以致远”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书写清晰。
写作指导一、精准审题题目“行以致远”有三个关键词:“行”“致远”“以”。
“行”既指具体的“迈开双腿向前走”,又可比喻为“行动”“践行”“施行”“躬行”“实干”等。
“致远”既指“到达远方”这一本体,也可比喻为“个人成长”“境界提升”“理想实现”“事业进步”“国家发展”“文明延续”“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等。
“以”是表目的的连词,它决定了“行”与“致远”的关系,文章应以“行”为论证重点。
在行文过程中,应注意由本体到喻体、由实入虚、由表及里地将“行”与“致远”这两个关键词论述充分,同时还应注意阐释清楚二者的关系:“行”是“致远”的手段和方式,是“致远”的必要条件;“致远”是“行”的目的和结果。
我们的“行”是为了“致远”,但若迷失方向,则会南辕北辙、事倍功半。
二、立意解读1.基本角度:“行”是“致远”的前提,“致远”是“行”的目的和结果“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如果不开始行动,便无从谈论结果。
材料中的“道虽迩,不行不至”便是这个道理。
小到一件事情的完成,大到事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文明的延续等,都离不开踏实、务实的实际行动。
“致远”是我们追求的目的和结果,“行”是我们要坚持的前进状态,唯有“行”方能致远。
在“行”的过程中,我们要避免停滞不前、耽于空想、急于求成,而要实事求是、积极行动,不断积累行动成果,这样方能致远。
2.逆向角度:“行”是“致远”的不充分条件,错误的行动反而不能达到目的“行”是“致远”的前提,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要“行”便能“致远”。
高考记叙文写作指导
高考记叙文写作指导高考记叙文写作指导1一、常见问题及原因分析(一)首尾不入题目文章的开头、结尾入题,才能使文章结构严谨、内容集中、中心突出,给读者留下眉目清楚、主题鲜明的感觉。
但许多同学在写作中却往往不注意这一点,入题的意识很差,常常是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缺乏认真思考。
这里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有些同学不明确倒叙式开头的记叙文,开头一般得入题,并且结尾要回到现实中来;顺叙式的记叙文,开头可入题也可不入,而结尾部分是必须入题的。
(二)记人和记事的记叙文不分有些同学不讲究记人和记事的记叙文在写法上的区别,常常是看到一个题目就没头没脑地写下去,结果把一篇文章写得非牛非马,成了个“四不像”。
原因在于他们不明确记人为主的记叙文,开头结尾应该突出强调的是人;记事为主的记叙文,开头结尾突出强调的才是事。
另外,记人为主的记叙文也要记事,通过事件的叙述、描写突出人物的性格(记事为记人服务);记事为主的记叙文也要写到人,目的是通过人物的交代和细节的描写使事件的记叙更具体、更完整,深刻地揭示事件意义,表现文章主题。
(三)选材不典型,重点不突出选材不典型是部分同学写作中存在的通病,许多同学愿意写别人的材料,不愿写自己的材料。
事实上随着年级的升高,作文命题越来越倾向于写自己熟悉的生活。
而不善于运用自己生活中的材料,不理解、不认识自己熟悉的生活是很难完成写作任务的。
例如,《生活告诉我》一文,许多同学不选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材料,特别是自己的生活材料,却去写别人的事迹材料,全篇罗列张海迪、女排姑娘或别的英雄人物的事迹等等,而自己的事迹、感受一点也没涉及。
另外,重点不突出也是部分同学在写作表达上常犯的毛病。
例如,《感动》一文,有些同学把部分笔墨集中于此,只习惯于在主体部分中完整记叙事件的过程,最后,在结尾处用一句话简单概括:“这就是令我感动的一件事”,觉得这样就可以了,文中很难看到习作者深受感动的情景或感动的心理活动描写,也就是说没明确揭示“感动”的原因。
2024届高考全国甲卷作文“坦诚交流才有可能迎来真正的相遇”导写及范文4篇
2024年高考全国甲卷作文“坦诚交流才有可能迎来真正的相遇”写作解析及范文【作文真题】每个人都要学习与他人相处。
有时,我们为避免冲突而不愿表达自己的想法。
其实,坦诚交流才有可能迎来真正的相遇。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试题主动走近青年、倾听青年,以“成为青年愿意讲真话、交真心、诉真情的知心朋友”的诚挚态度,关注他们成长中的困惑,鼓励他们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引导他们通过坦诚交流来处理矛盾、解决问题、达成共识,树立理性的成长观。
全国甲卷写作试题探讨的“相处”“交流”“相遇”是青少年成长中都要面对的问题。
试题没有在审题上设置难度,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话想说,有话可说。
【写作指导】材料作文。
首先分析材料时要锁定关键词:只有坦诚交流才有可能迎来真正的相遇,考生应思考关联词中凸显的条件关系;“其实”二字背后是命题人的情感态度,虽然不愿表达自己的想法可以避免冲突,但终究不是我们应学习的与人相处之道。
只有精准理解材料语词以及逻辑关系,才能与命题人同频共振。
其实,明确写作视角。
可以站在理性公民的视角审视交流相处之道,做到不卑不亢,做到人格平等,做到有理有据有节地交流,避免言不及义、虚情假意式的低效无效交流,都是题中之义。
范文展示坦诚交流心灵相遇马克思说,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生活在人群中,与人相生相克,想要和谐生活,就必须要学会与人相处。
学会与人相处,就要懂得沟通之道。
然而,现实生活中,有时候我们却为了明哲保身,不愿意表达自己的看法;有时候为了避免冲突不想发表意见。
有时候因为心有顾忌,不愿意充分说出自己的见解。
这些都不是与人相处的君子之道。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人与人之间坦诚相待,推心置腹,才可能以真心换真心。
如果与人相处的时候,谎话连篇,也许会一时蒙蔽他人,达到自己想要的目的。
2024届高考语文写作指导《三元思辨性“破圈、守圈、退圈”》
2024届高考语文思辨性作文写作指导3:三元思辨性“破圈、守圈、退圈”作文话题+题目+素材运用+金句+范文展示原题呈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材料一:破圈,网络流行词,指某个人或他的作品突破某一个小的圈子,被更多的人接纳并认可。
后来引申到不限于人,事件和物品也可以破圈。
材料二:守圈,指守住自己的特定范围,不向外拓展。
有一些人,长期固守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断向内挖掘,而不是大肆对外扩张。
材料三:退圈,只退出一定的范围,收缩空间。
有些时候,人们出于集中精力、减少应酬等考虑,会不断退圈。
对于破圈、守圈和退圈,你有什么看法或感想?请结合材料,写一篇800字以上的作文。
范文展示破而立,守而固,退而专人生在世,必然会跟他人及周边环境产生联系,进入不同的群体,产生不一样的圈层。
随后,人们会在不同的圈层间辗转腾挪,伸缩变换。
在此期间,会出现破圈、守圈和退圈等行为。
凡人对此不以为意,然而智者无比慎重,会力争做到:破而立,守而固,退而专。
俗话说:“不破不立!”当我们视野、能力达到一定的程度,就可以突破原来的圈层,向外拓展。
这样的拓展,是走出自我舒适圈,到外面去开辟新天地。
这个过程可能十分艰难,会遭遇七七四十九劫,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然而最终的回报,也会无比丰厚。
从“乞丐”到“士兵”,再到“将领”“统帅”,朱元璋一生不断在破圈,吃过无数苦,遭过无数罪,然而也让自己的肉体、精神和灵魂不断升华,最终开国称孤,一统天下,造就了“乞丐皇帝传奇”。
我们的人生或许不会如此传奇,但当能力和视野足够时,也应该眼光“向外看”,脚步“往外走”,不断破圈。
如此,可以开辟新的空间,有效防止“内卷”,让人生辽阔高远!然而,就像弹簧不可能无限向外拉伸一样,人也不可能一直往外破圈。
毕竟,每个人的能力和视野,总有一定的限度,不可能一直提升。
等能力和视野不够时,应该及时扭转状态,从破圈转为守圈。
古人云:“守而必固。
”守圈就像守城,必须将有限的力量,合理分配,进而做到固若金汤,无法被攻克。
【优质课件】2024年高考新课标Ⅱ卷作文“未至之境”-写作指导及范文引路
范文引路1
“路长情更长,求索心无疆。”自诞生之初,人类便怀揣着对未知的渴望,如同孩 童对糖果的向往。这份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是推动文明车轮滚滚向前的原动力,是点燃 科技火炬的星火。
在《三体》的科幻世界里,三体人企图以知识边界为锁链,束缚地球科技的发展。 然而,人类精神的伟大就在于,即便面临重重枷锁,也能凭借着不断探索的勇气和智慧, 冲破束缚,展翅高飞。同样,在现实世界中,尽管美国曾试图通过各种手段限制中国的 科技进步,但中华民族凭借着对未知的渴求和不懈的探索,依然让“两弹一星”、空间 站等科技成果闪耀星空,让“嫦娥四号”在月背上留下了人类探索的足迹。这不正是对 “求知若渴,探索无疆”精神的最好诠释吗?
2.美国封锁中国科技。几十年来,美国为了维护其科 技霸权,一直致力于打压中国的科技发展。然而,这种封 锁并未能阻止中国科技的进步,面对外部的压力和未知的 挑战,中国科学家和工程师们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投入到科 技研发中。他们以探索未知之境为动力,不断努力创新, 最终在多个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例如,“嫦娥四号”成 功登陆月背,这一壮举不仅打破了美国的科技封锁,更向 世界展示了中国在太空探索领域的实力,体现了中国人民 勇于探索未知的精神。
另外,与2023年新高考Ⅱ卷作文题一样,2024年新高考Ⅱ卷作文题仍然是读写结合 试题。考题通过现代文阅读I中提到的月球背面与嫦娥四号等材料内容,进而引导学生 思考人类的太空之旅,思考我们探求的未知之境。材料涉及的月球背面登陆、“嫦娥四 号”、“天问一号”等关于人类太空之旅,不过是话题引子。材料中的最后一句——我 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才是命题的核心句子,是立意所在。如果考生只囿 于写人类太空之旅,那立意就不够开阔了。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远离喧嚣,追求心的平静(附审题立意及范文展示)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远离喧嚣,追求心的平静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所谓幸福的生活,必然是指安静的生活,原因是只有在安静的气氛中,才能够产生真正的人生乐趣。
——罗素幸福不喜欢喧嚣浮华,这个世界已经够喧哗的了,现在需要的只是静静面对内心。
——毕淑敏我想社会生活本来就是喧嚣的,或者说喧嚣是社会生活的一个方面。
喧嚣这种现象,也不完全是负面的。
——莫言读了以上文字,对于“喧器”与“安静”你有什么联想、感悟或看法?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角度自选。
②明确文体,不要写成诗歌。
③不少于700字。
写作指导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写作能力。
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
本作文题目由两个部分组成,提示语和要求。
材料是含蕴丰富,可以引发读者悠远想象的话,要想写好这篇由富有哲思的话引发出来的作文,首先就要深层次地挖据话语的含意。
第一个材料是罗素的话关键词是“安静”。
意思是,他选择安静的生活,安静让他幸福。
第二个是毕淑敏的观点,她提到两个关键词,“安静”和“喧器”,提倡在喧嚣中安静地面对自我。
第三个是莫言在2014年南国书香节上演讲的摘录,关键词是“喧嚣”,意思是,这是一个喧嚣的时代,生于斯,长于斯,谁人都不能避免喧嚣。
如何看待这个喧嚣的时代,如何应对这个喧嚣的社会,值得每一个人认真思考。
所以,材料中的关键词有两个:“安静”和“喧嚣”。
“安静”可理解为“宁静”“安宁”“平静”,“喧器”可理解为”喧闹”“热闹”,可以由“安静和“喧嚣”引申到对现代人生活态度或生存方式的思考。
最佳立意:(1)放弃宁静,接受喧器:(2)远离喧器,追求安静:(3)直面喧器,追求心灵的宁静。
只要有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能够自圆其说即可。
立意角度要跳出材料,给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之感。
注意题干的要求,具体写作时,还应避免抽象的描写,大而无边的空泛议论。
选择议论文,应小切口,深分析。
2024届高考写作指导:交错带
交错带——2024年1月高三联考作文金题及导写金题展示: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 分)本试卷现代文阅读材料I提到自然带边缘交错地带较为敏感,当环境出现波动时,它们会最先发生改变,进而推动整个地区产生变化。
其实,历史发展、社会变迁、文化传承、科技创新乃至生活中的问题解决,都有类似的“交错带”。
请以“交错带”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评析:这道作文题新风扑面,多年不见的话题作文又登场亮相,这或许给我们的2024年高考作文释放了某种信号。
从积极应考的心态出发,我们很有必要对此加议探究------与我们近几年熟悉的给材料作文题相比,话题作文题有哪些特点?如何进行审题立意?话题作文题,有如下鲜明的特点:(1)写作对象的明确性,即话题的规定性强。
与给材料作文题创设问题情境,并将“立意”内蕴于情境中不同,话题作文题一般也设置问题情境,但要求考生思考与写作的“立意”不是隐性的,而是显性的,直接以“话题”的形式明确地呈现给考生。
(2)“话题”的概括性和抽象性都很强。
“话题”不会是太具体的问题,其内容的概括性强,其表述抽象性强,内涵高度集中,随之而来的是,是“话题”的外延特别丰富。
如上题中的“交错带”一词,其比喻义看似简一,但外延所及,可以十分多元多角度。
(3)从高考考查功能上讲,“话题作文”更有利于考查考生认知的广博度,更能考查考生思维的发散度,为考生思维和表达的个性化创造了更加广袤和自由的空间。
审题指导:1.理解“交错带”的概念: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交错带”的含义。
根据材料中的描述,交错带本意是指自然带边缘交错地带较为敏感,当环境出现波动时,它们会最先发生改变,进而推动整个地区产生变化。
因此,我们可以将“交错带”理解为一个具有敏感性和影响力的地方或领域。
2.探讨“交错带”在各个领域的作用:接下来,我们可以从材料引出“交错带”的话题,再从历史发展、社会变迁、文化传承、科技创新乃至生活中的问题解决等方面,探讨“交错带”在这些领域中的作用。
【+高+中+语文】高考写作指导+成长+改变和突破
三、思路整理
有人说,做你没做过的事情叫成长,做你不愿意做的事情 叫改变,做你不敢做的事情叫突破……最可怕的是一天到 晚什么都不做,把一切留给明天。
第一步:找准关键词 关键词的特征:反复出现的、材料围绕的核心概念。
第二步:抓核心矛盾——做与不做 第三步:构建思辨框架
三、思路整理
弃不做而就做,笃前行为坦途
如果选择了“做”,那么或许有人依然陷入迷茫,不知道做什么。做前人做过 的事行吗?拾人牙慧,徒增笑料。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行吗?违背本心,事倍功半。 那么做曾经不敢做的事行吗?盲目草率,马失前蹄。难怪人们畏首畏尾、瑟缩不 前——好像不做就不会失去,而做了却更加千难万难。
其实,“做”可能会失去一些事物,如失去了青春年华,失去了亲朋好友支持。 然而获得的却更多,得到了能力磨练,得到了强者青睐,甚至把泥泞小路变为通天 大衢,何为而不做呢?红尘炼心,有人在“做”中参禅悟道、修炼正果,《西游记》 中师徒四人正式一步步走、一件件做,当佛光笼罩之时,正是上苍对于其执着于 “做”中呕心沥血、拯救苍生,《水浒传》里一百单八将凭借一身好武艺敢向陈腐 王朝 挑战,发出农民起义的一声怒喊。在“做”中完善自我,在“做”中完成个人 意志与家国意志的匹配,才能振臂高呼,才能震古烁今!
二、失分原因分析
1. 本次作文最突出的问题是学生审题没有紧扣关键词“做”与“不做”,而是偏移 到“成长”“改变”“突破”,并且影响到文章的结构层次,类似于材料的扩写; 或者强调“今日”与“明日”的对立。
二、失分原因分析
2.另起炉灶,喧宾夺主。从“做”与“不做”中产生新的核心概念——“创新”“行 动”“奋斗”“目标”“尝试”“坚持”“突破舒适圈”“拒绝拖延症”等,在论 证中脱离“做”展开论述,立意和论证均有所偏离。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三元思辨作文写作指导
高考语文三元思辨作文写作指导一、三元思辨作文是什么三元思辨作文是近年高考语文作文的出题趋势,也是一种结构化的议论文写作方式,要求在题目给出的材料中提取出三个关键要素,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一个明确的中心论点,通过对这三个关键要素的逻辑关系和内在联系进行深入思辨和剖析,从而形成有条理、有深度的议论文章。
这种作文形式不仅考察对单一问题的理解和论述能力,更考察其对多维度问题的综合分析和批判思考能力。
但是有题,就有解!在大量研究相关试题及推断可能的发展后大致可得出下列四种类型二、三元思辨作文的四种类型(一)三元对立关系三个关键词或要素间存在对立、矛盾或冲突。
例如,"理性、感性、行动"可分别代表不同的行为方式或思维模式。
(二)三元辩证关系三个关键词或要素间有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例如,"自然、社会、人类"可分别代表不同的存在状态和互动关系。
(三)三元递进关系三个关键词或要素间存在逐层深入或发展演变的关系。
例如,"自我认知、自我提升、自我实现"可代表个人成长的不同阶段。
(四)三元平行关系三个关键词或要素间不存在明显的层次或对立关系,而是并列存在,共同构成某一整体。
例如,"家庭、学校、社会"可分别代表对个人成长有影响的不同环境。
三、三元思辨作文结构化分论点设置方案(一)对立关系在对立关系中,A、B、C三个要素间存在矛盾或冲突,分论点的设置应体现这种对立关系,并且提出协调或解决的方法。
1、结构化分论点设置方案:分论点一:A对C的影响分论点二:B对C的影响分论点三:A和B要平衡才能与C契合2、示例:设:题目是“理性、感性、行动”:分论点一:理性对行动的影响(理性使行动更具计划性和可预测性)分论点二:感性对行动的影响(感性使行动更有激情和动力)分论点三:理性与感性的平衡是有效行动的关键(只有理性与感性平衡,行动才会既有效率又有动力)(二)辩证关系在辩证关系中,A、B、C三个要素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分论点的设置应体现这种辩证关系,并揭示其内在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作文试题写作指导综述综观全国八套试卷的作文题目,笔者有以下认识:一、强调人文精神,紧跟时代。
全国甲、乙卷,全国新高考Ⅰ卷,北京卷(一),都体现考查对于时代精神、青年使命的认识。
二、更突出思辨性。
全国新高考Ⅱ卷、北京卷(二)、天津卷、上海卷、浙江卷,更强调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紧紧扣住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尤其是文化、思维和审美三点。
四、从难度来讲,浙江卷当属八套试卷中的异类,大大超出了高中生的认知,堪比几年前山东的葡萄藤肉豆须作文题,让学生不知所云。
个人认为新高考Ⅰ卷的作文不错,可圈可点,半文言的材料表述,既体现了语言的深度,从材料既言而又未曾言的遮遮掩掩中,又体现理解的广度。
下面对八套作文试题略作分析,望读者批评指正。
1.全国甲卷试题内容: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历程。
在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血脉和灵魂。
我们过的节日如“五四”“七一”“八一”“十一”,我们唱的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读的作品如《为人民服务》《沁园春·雪》《荷花淀》《红岩》,我们景仰的革命烈士如李大钊、夏明翰、方志敏、杨靖宇,我们学习的榜样如雷锋、焦裕禄、钱学森、黄大年,等等,都给予我们精神的滋养和激励。
我们心中有阳光,我们脚下有力量。
我们的未来将融汇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我们处在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请结合材料,以“可为与有为”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1)材料限定于“未来”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而且前面以很多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中那些可歌可泣的故事和人物做铺垫。
(2)主题“可为与有为”,主要应考虑“什么样的事情‘可为’,怎样才能大有‘可为’”。
把二者结合起来,立意确定:有助于民族复兴大业的事情“可为”,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大业中,所有有志青年一定会“大有作为”。
2.全国乙卷试题内容: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古人常以比喻说明对理想的追求,涉及基础、方法、路径、目标及其关系等。
如汉代扬雄就曾以射箭为喻,他说:“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
”大意是,只要不断加强修养,端正思想,并将“义”作为确定的目标,再付诸行动,就能实现理想。
上述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1)材料引用汉代杨雄射箭的比喻,告诉我们,人要实现理想,需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端正思想,并把“正义”作为确定的目标,再付诸行动。
这里有四层意思:①要不断加强修养,即保持乐观、豁达心胸、克制情绪、放眼未来等;②端正思想,摆正态度,积极向上;③做“正义之事”,即一是为人公正、主持正义,二是符合民族大义、有利于人民;④最后实施。
前三层意思是前提,前提不对,一切枉然。
(2)审视材料后面的要求,一定要定位于“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和“自身发展”。
这里也隐含着两层意思:①当代青年的理想是什么?不言自明,应该是有利于人民,有利于社会,有利于民族复兴大业,有利于世界和平;②写自己的人生规划,把自己置身于时代大潮中,国家大业中。
3.全国新高考Ⅰ卷试题内容: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
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
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
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
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1)首先要读懂材料中引用的毛泽东对于“体育之效”的论述,包含的几层意思:①体育之效则强筋骨;②可以使身体发生改变,身体强壮的滥用会变弱,弱者可以变强;③因先天强弱而自喜自悲都是不对的。
(2)主席原文中有对于“精神”的阐述,比如“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一句。
综合考虑,立意时,不应只局限于“体育”一词的概念意义,这里更应该发掘“精神”这一更深层次的内涵。
材料最后一句“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不是在引导我们思考“弱者”是上天别样的恩赐吗?唯有“精神强大”者,可以永恒立于天地之间。
(3)故而,只写锻炼自己的肉体的,使之强健,就流于肤浅。
为文时不妨在精神的自强方面重点写,会出彩的,也更深刻。
附原文(节选)第四体育之效人者,动物也,则动尚矣。
人者,有理性的动物也,则动必有道。
然何贵乎此动邪?何贵乎此有道之动邪?动以营生也,此浅言之也;动以卫国也,此大言之也,皆非本义。
动也者,盖养乎吾生,乐乎吾心而已。
朱子〔17〕主敬,陆子〔18〕主静。
静,静也;敬,非动也,亦静而已。
老子〔19〕曰“无动为大”,释氏〔20〕务求寂静,静坐之法,为朱陆之徒者咸尊之。
近有因是子〔21〕者,言静坐法,自诩其法之神,而鄙运动者之自损其体。
是或一道,然予未敢效之也。
愚拙之见,天地盖惟有动而已。
动之属于人类而有规则之可言者,曰体育。
前既言之,体育之效则强筋骨也。
愚昔尝闻,人之官骸肌络及时而定,不复再可改易,大抵二十五岁以后即一成无变,今乃知其不然。
人之身盖日日变易者:新陈代谢之作用不绝行于各部组织之间,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虽六七十之人犹有改易官骸之效,事盖有必至者。
又闻弱者难以转而力强,今亦知其非是。
盖生而强者滥用其强,不戒于种种嗜欲,以渐〈戕〉贼其身,自谓天生好身手,得此已足,尚待锻炼?故至强者或终转为至弱。
至于弱者,则恒自闵其身之不全,而惧其生之不永,兢业自持:于消极方面则深戒嗜欲,不敢使有损失;于积极方面则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
久之遂变而为强矣。
故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
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东西著称之体育家,若美之罗斯福,德之孙棠,日本之嘉纳〔22〕,皆以至弱之身,而得至强之效。
又尝闻之:精神身体不能并完,用思想之人每歉于体,而体魄蛮健者多缺于思。
其说亦谬。
此盖指薄志弱行之人,非所以概乎君子也。
孔子七十二而死,未闻其身体不健;释迦〔23〕往来传道,死年亦高;邪苏〔24〕不幸以冤死;至于摩诃末〔25〕,左持经典,右执利剑,征压一世,此皆古之所谓圣人,而最大之思想家也。
今之伍秩庸〔26〕先生七十有余岁矣,自谓可至百余岁,彼亦用思想之人也;王湘绮〔27〕死年七十余,而康健鑺〈矍〉铄。
为是说者其何以解邪?总之,勤体育则强筋骨,强筋骨则体质可变,弱可转强,身心可以并完。
此盖非天命而全乎人力也。
非第强筋骨也,又足以增知识。
近人有言曰: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此言是也。
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之精神随之。
夫知识之事,认识世间之事物而判断其理也,于此有须于体者焉。
直观则赖乎耳目,思索则赖乎脑筋,耳目脑筋之谓体,体全而知识之事以全,故可谓间接从体育以得知识。
今世百科之学,无论学校独修,总须力能胜任。
力能胜任者,体之强者也;不能胜任者,其弱者也。
强弱分,而所任之区域以殊矣。
非第增知识也,又足以调感情。
感情之于人,其力极大。
古人以理性制之,故曰“主人翁常惺惺否”,又曰“以理制心”。
然理性出于心,心存乎体。
常观罢弱之人往往为感情所役,而无力以自拔;五官不全及肢体有缺者多困于一偏之情,而理性不足以救之。
故身体健全,感情斯正,可谓不易之理。
以例言之:吾人遇某种不快之事,受其剌〈刺〉激,心神震荡,难于制止,苟加以严急之运动,立可汰去陈旧之观念,而复使脑筋清明,效盖可立而待也。
非第调感情也,又足以强意志。
体育之大效盖尤在此矣。
夫体育之主旨,武勇也。
武勇之目,若猛烈,若不畏,若敢为,若耐久,旨意志之事。
取例明之,如冷水浴足以练习猛烈与不畏,又足以练习敢为。
凡各种之运动持续不改,皆有练习耐久之益,若长讵〈距〉离之赛跑,于耐久之练习尤著。
夫力拔山气盖世〔28〕,猛烈而已;不斩楼兰誓不还〔29〕,不畏而已;化家为国,敢为而已;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30〕,耐久而已。
要皆可于日常体育之小基之。
意志也者,固人生事业之先驱也。
肢体纤小者举止轻浮,肤理缓弛者心意柔钝,身体之影响于心理也如是。
体育之效,至于强筋骨,因而增知识,因而调感情,因而强意志。
筋骨者,吾人之身;知识,感情,意志者,吾人之心。
身心皆适,是谓俱泰。
故夫体育非他,养乎吾生、乐乎吾心而已。
4.全国新高考Ⅱ卷试题内容: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唐光雨漫画作品,有改动)[注]描红:用毛笔蘸墨在红模子上描着写字。
请整体把握漫画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反映你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1)材料是古代用毛笔描红三步写“人”字,第一笔逆锋起笔,第二步第二笔中锋运笔,第三步第二笔缓缓出头。
(2)材料运用了双关手法,蕴含着做人的道理:年轻时虽身处逆势,但不可懈怠,努力积累丰厚;此后无论环境如何,千万不可剑走偏锋,横溢斜出,要坚持走人生正道;再后即使人生会有一段停滞不前之状,但持之以恒,总会慢慢出人头地,得到国家或社会认可,实现自己的价值。
(3)这与王国维所提的人生三境界有相似之处。
(4)审题时,结合要求提示,文章中要体现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而且定位于“新时代青年”。
5.北京卷试题内容:23.作文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不少于700字。
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1)每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时代,每个人在特定时代中的人生道路各不相同。
在同一个时代,有人慨叹生不逢时,有人只愿安分随时,有人深感生逢其时、时不我待……请以“论生逢其时”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2)瓜熟蒂落、羽翼丰满,这是草木鸟兽成熟的模样;但对我们而言,真正的成熟却不仅仅指身体的长成……请以“这,才是成熟的模样”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写作指导:一、论生逢其时(1)“其时”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指广义的,即任何时代;二指狭义的,单指当今时代。
所以写作时,可以根据广义阐发,也可以单在当今时代的狭义空域阐发。
不过根据考场议论文“引、议、联、结”训练模式,最好是先在广义的空域背景下阐发,然后再联系现实,其实这也是命题人暗示的写作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