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

合集下载

“方圆教育”的思考与实践-最新资料

“方圆教育”的思考与实践-最新资料

“方圆教育”的思考与实践近几年来,我校立足于学校发展理念文化系统的实践,从传承与创新学校文化的角度,构建了“方圆教育”理念,学校理念文化的系统实践让学校特色逐渐显现。

一、实施方圆管理:方圆容和,刚柔相济1. 欲方先圆――理解、尊重在学校管理者过程中,我们强调“先圆”,就是在理解、尊重师生个人愿景的基础上,共同建立学校的共有理想,形成学校独特文化。

其次,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设身处地体验教师和学生的各种感受,从而形成一个和谐平等、相互尊重并具有向心力的集体。

2. 以圆促方――协调、认同在学校管理中,我们不是单纯的宣布上级文件,不是一味地要求下级严格服从上级的命令,而是要在民主的基础上,通过协调与合作将全体教师“扭成一条绳”,认同学校的工作,并为之而共同努力。

3. 大方小圆――原则、关怀在学校管理中,我们坚持原则,明辨是非,严格要求教师不折不扣地落实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并力求做到公平、公开、公正。

在执行制度管理过程中,注重人文关怀,提高生命质量。

二、打造方圆团队:方正有道,圆润无声为打造一支“方正”教育品格,“圆润”教学智慧教师团队,学校基于校本研修实施“一二三工程”。

一即“一个论坛”,开设方圆论坛,邀请专家行家登坛讲学,促教师修身齐校。

二即“二个工作室”,创建方正校本研修室和圆润课堂工作室,基于课堂课例教学,基于小课题研究,基于教师专业成长,苦炼内功。

三即“三个平台”,搭建学习、展示、反思平台。

学习平台提供学术支持,请进来借力成长,走出去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展示平台提供体现教师自我价值的舞台,教研课、展示课、汇报课、经验分享会等展示教师创造空间;反思平台激发教学智慧。

一二三工程追求方圆有序,让教师真切地感受到教育教学的幸福。

三、建设方圆课程:规范执行,融合实施我校方圆课程在下述三级课程结构体系下规范融合实施。

(一)国家课程校本化1. 校本化的方式:学科渗透。

通过国家课程渗透学校“方圆教育”理念,实现育人目标,如通过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使走方走正每一步;通过语数英、科学、综合实践、信息等学科使学生走圆走通每一步;通过体育(体活)、劳动等课程使学生走强走直每一步;通过艺术(美、音)使学生走优走美每一步。

国家课程校本化

国家课程校本化

国家课程校本化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中小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

” 同时,在国家颁布的各学科课程标准中都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一组成部分。

课程资源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概念,其意义范畴宽泛,既包括为人们所熟悉的传统意义上的教材,也包括大量的非教材的却是课程有机组成要素和实施条件的软硬件资源。

要想提升教育质量,确保课程标准在各个层面上予以实现,当下,我们最低要求的国家课程、以及具有乡土特色的地方课程,体现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特别是新课程开设的综合实践活动更离不开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大量课程资源的支撑。

在某种意义上合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是课程改革顺利实现预期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然而,长期以来,国家课程作为主要课程存在形态,导致中小学教师产生了课程依赖,不愿意也很难根据课程标准独立地科学的开发各类课程资源。

十年的课程改革,这种现状有所改变,但依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课程资源开发主体单一,过于重视和依赖少数专家开发的教材,而忽视了学生、教师、家长和社会等对于课程的参与;在课程资源实施的空间中,仅仅将教学局限于课堂,课堂成为唯一利用课程资源的场所,忽视课堂以外空间的建设;只注重校内各种资源的利用,而忽略了校外各种便利课程资源的开发等问题,这些都使得我们的课程资源开发水平处于较低的层级上。

同时在教育理论界,课程资源的开发问题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概述校本课程即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

按照现代课程分类理论来考察,校本课程并不是一种课程类型,而是属于课程管理方面的一个范畴,是正在形成之中的同我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一个组成部分,即中小学新课程计划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我国的校本课程是在学校本土生成的,既能体现各校的办学宗旨、学生的特别需要和本校的资源优势,又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的一种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课程。

小学课程建设情况报告

小学课程建设情况报告

一、前言课程建设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近年来,我校在课程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现将我校小学课程建设情况报告如下:二、课程体系建设1. 国家课程校本化我校始终坚持国家课程校本化,根据课程标准,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对国家课程进行整合、优化和创新。

如,语文课程在阅读、写作、口语表达等方面进行拓展,数学课程注重实践操作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2. 校本课程特色化我校充分发挥学校特色,开设了丰富的校本课程,如:艺术课程、体育课程、科技课程等。

这些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拓展课程多元化我校注重拓展课程的开发,开设了多种形式的活动,如:学科竞赛、社团活动、研学旅行等。

这些活动旨在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课程实施情况1. 教学改革我校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教师培训我校注重教师队伍建设,定期开展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同时,鼓励教师参与课程开发,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3. 课程评价我校建立了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从学生、教师、学校等多个层面进行评价,确保课程建设不断优化。

四、课程建设成果1. 学生综合素质提高通过课程建设,我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显著提高。

在各类竞赛、活动中,我校学生取得了优异成绩。

2. 教师专业成长我校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为学校课程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3. 学校品牌效应我校课程建设成果得到了上级领导和同行的认可,提升了学校的品牌效应。

五、展望未来,我校将继续深化课程建设,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具体措施如下:1. 加强课程资源建设,丰富课程内容。

2. 深化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 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4. 深化课程评价,确保课程建设质量。

新课程背景下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重点

新课程背景下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重点

新课程背景下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重点
义务教育新课程倡导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校本化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需要关注的重点内容应该是以下这几个关键的点:
一、结合学校特色育人目标的课程目标的校本化解读,把“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和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转化为具有学校特质的、适宜学生实际的行为要求。

特别是要把课程标准的学习目标要求,具体化为学科课程的单元目标、课时目标,这一转化需要根据学生学情实际,基于学业质量的要求进行具体的设定。

二、结合地方和学校的课程资源状况,实现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资源的“在地化”组织。

要尽可能地选用适合的,来自于学生生活、经验的资源取代“普适性”的资源内容,以激活学生的经验。

在课程实施中联结经验、联结生活、联结问题是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基点。

三、对于新课程方案强调的“学科实践”和“跨学科主题学习”,要依据“在地化原则”进行学校层面的内容规划、资源开发,要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学情实际,在备课组层面进行实施计划的制定;教师在备课时需要把学科实践和跨学科主题学习纳入到教学设计中去,落实到课堂学习中去。

四、要特别重视评价的校本化方式的创新落实。

应当根据新课程对“表现性评价”和“增值性评价”的倡导,结合方案对“伴随教学过程展开评价”要求的强调,在课堂教学层面落实学生学业评价和教师教学评价的具体要求,用伴随式评价引导学习、促进学习。

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实施的根本点是“校本”,就是要在目标、资源、实施、评价方面为重点进行“在地”和“校本”的重构和改造。

而学校建设自己的校本课程应当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延伸”和“拓展”。

它也应当是“校本化实施”的应有之义。

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一体化设计、开发与实施

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一体化设计、开发与实施
层联合推进的方式提升课程的选择性和品质 。
能足对 家课程的个性化补充 、 拓展和延伸 。图家课
程和校 木课程 各有优 势 , 是不能相瓦取代 的。国家课
程方 案校 本化 实施 是 闺家 课程 、 校本 课 程 ’ 体化 设 计、 开发与实施首要解决 的问题 。我校 首先确 立课程 理 念 刊示, 建构 学校课 程架构 , 明确学校 课程校 本
节在 规划、 实施 、 评价上 的内在一致性 , 整体 思考课程
规பைடு நூலகம்划, 统筹 安排课 程实施 , 系统设 计课程 评价 。一 致 性原则 就是要 实现 办学理念、 课程理念 内在价值 的一
致 性;办学 目标 、 培养 目标 、 课 程 目标 内在价 值 与办
学 理念 内在 价值 的一 致性 : 课程 行 为、 教 学行 为、 管 理行为 、 研修行 为 内在价值与办学理念 内在价值 的 一

所 爱学 > ] 的学校、 感受成功 的学校 ” 始终是我校 办
学 的价值追求 , 对 课程 校本化实施研究 的不 断深入 让
我校不 断接近这 ‘ 追求 。


课程一体化实施 的基本原则
在学校 课程 巾, I 家课 程是主 体, 校本 课程是 补 充, 加 强两街之 问的融合与互 补足处理这 两者之 问关 系的 凋。l 家课程 体现 h 5 - t ‘ 为国家意 志 的课 程
构。第二, 对现有校本 课程进 行文本筛选和课堂教 学 诊断, 通过 与f = } 4 家{ 』 { 5 程 的融合及 校本课程 自身 的精致
是我 校课程 校本化 实施 的核心 内容, 是 项系统 的、 动 态的 、 长 期的工程 , 需要我 校课程领 导小 组的整 体

深圳市华文高级中学简介

深圳市华文高级中学简介

深圳市华文高级中学简介
学校定位:文化立校,特色鲜明;尊重差异,多元发展。

办学目标:让每一位学生都进步,让每一位教师都发展,让每一位家长都满意,科技特色教育凸显,办学质量稳步提升,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业绩卓越的区域高中品牌学校。

培养目标:理想信念坚定,家国情怀厚植,未来眼界开阔,科技素养润泽,学业成绩突进的优秀高中毕业生。

学校精神:追求卓越,永不满足
校训:文明育德,科技树人
校风:尊重,合作,诚信,责任
教风:以教正身,以教育智,以教育才,以教育人
学风:以学正身,以学增智,以学增才,以学报国
深圳市华文高级中学独特的办学特色,成绩提高“五大神器”:
01小班组合
38人,小班组合,让每个学生站C位。

02管理入微
管理模块划分细致,指定教师承包学生,班主任、导师全天候陪伴;明确学生一日行为规范,严格学生日常管理、注重学生自律意识;搭建家校合作平台,以人为本,实现教育成果的最大化。

03活动丰富
激情跑操、激情早读、激情宣誓、晚间新闻熏陶家国情怀,学校活动丰富多彩,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坚强、乐观、独立性格。

04课堂高效
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学生作业周周清、月月清。

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05科学高效
教学校长洞悉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多年浸润高三备考把握高考命题思路,高考指导独有心得。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打造学校课程特色——以清华附小为例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打造学校课程特色——以清华附小为例
实践 的学 习经验 的创 造性 实践 , 包 括教 材 的校 本化 处 熬过 来 的 : 只有 8 0 %的 学生理 解 8 0 %的知 识 ” 。 她 认 为
理、 学 校 本位 的课 程 调 整 、 教 学 方法 的综 合 运 用和 个 改变课堂是解决学校各种问题 的根本 , 并带领清小的 性化 加 工及 差异性 的学 生评价 等 多样化 的行 动策 略 。 老师 调整 本校 课程 设置 , 对全 校课 程 体 系进 行 了重组 从2 0 0 1年 义务教 育课 程 改革 发 起到 今 天 ,课 改 和分 化 。
灵活课时长度。 在1 + x课程体系中, 课时长度不 的课 堂结 构改 革之路 。 以 国家 课程 整 合后 的基 础性课 再整 齐 划一 , 而 是根据 学 科和 教学 内 容决 定 。 目前有
方 丹, 北 京 市 海 淀 区 教 育 科 学研 究所 中教 一 级 教 师 , 硕士, 研 究 方 向 为 学 校发 展 、 教 育 评 价
“ 为学 生提 供 一生有 用 的知识 , 运 用 知识 的 知识 , 整体 生 有用 的知识 , 运 用 知识 的 知 识 , 整体 化 、 结 构化 、 化、 结构 化 、 系统 化 的 知识 ” 为 目标 , 对 国家 课 程进 行 系统 化 的知识 ” 的教 育追求 。

深 度 研究 , 走 出了 一条 义务 教育 阶段 国家 课 程校 本 化
质 量 不高 、 课 后 作业 多 、 教 师批 改 压力 大等 问题 。 为 了 讲课 、 文 学赏析 课 和哲学 课 等 。所 有 的课 程 内 容都 以 实 现教 师主 导学 生 主体 的课 堂教 学境 界 , 清 小教 师 以 满 足学 生 的发 展需 求 为 最 终 目标 , 体现“ 为 学生 提 供

校本课程标准

校本课程标准

校本课程标准一、校本课程分类学校课程划分为必修、选修两部分,基本框架为“1+X”,“1”是指必修课程,即国家课程,“X”为选修课程,是学生可以任意选择的课程,包括选修课Ⅰ和选修课Ⅱ。

学校着力从三个方面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㈠实施国家课程校本化。

国家课程(必修课程)的重要载体是教材,目前我们所使用的教材存在许多不足,需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以教研活动为平台、以教研组长为核心、以导学案为载体,对国家课程相关教材进行有效的整合、重组、排序,实现真正意义的增效减负。

㈡实施学科知识拓展化。

选修课Ⅰ是“学科拓展”课程,是对各个学科的专项拓展,如语文课中的古诗词赏析、二十四史选读等,外语中的英语会话、英语阅读、科技英语,化学学科中的生活与化学等。

㈢实施人文素养提升化。

选修课Ⅱ是“人文科学素养”课程,旨在提高学生个人素质。

二、校本课程要素标准的校本课程应该包含以下要素(12个方面):课程名称、开发者、授课者、课程类型、针对对象、课时安排(不低于18课时)、课程安排、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实施所需要的条件或资源。

课程纲要样本课程名称:心理健康教育开发者: x x x授课者: x x x课程类型:自选针对对象:高一年级学生课时安排:18课时课程安排:高一(每周2课时)课程目标:1、通过课程开设,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学常识;2、掌握心理疏导的方法,提高心理调控能力;3、帮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灵活运用所学到的心理学知识。

课程内容:《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学知识,并创造情景教会学生基本的心理疏导技巧,正确应对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课程实施:第一章---第九章:每章2课时课程评价:1、课程参与情况(考勤和日常表现);2、小论文形式结业(论文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个档次)课程实施所需要的条件或资源:1、多媒体教室一间;2、足够的室外场地。

1。

构建特色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快乐发展

构建特色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快乐发展

构建特色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快乐发展积极的校本课程与特色课堂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由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形式纳入基础教育课程的三维体系中,成为了近几年来教育界普遍关注的研究热点之一。

那么在推进课程改革过程中,如何“构建特色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快乐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发展的能力,成为当前学校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

因此,我们把特色课程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为学生开设了丰富多彩、结构多元的课程体系,为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奠基。

一、整合三级课程,构建“三化一体”课程体系将课堂研究与课外研究、统一标准与特色标准、共性发展与个性发展紧密结合,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发展需要,构建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

一)国家(地方)课程校本化课程标准校本化。

即根据学生研究认知的现状,以及学生特点,在国家(地方)课程标准基础上,对课程标准进行了适当分解,逐步实现了课程标准的校本化。

首先,根据学生基础及能力的不同,实行“梯式目标”,学生至少要达到国家(地方)规定的课程标准,基础较好的学生应达到学校根据国家(地方)课程标准制定的不同层次的较高标准。

其次,各学科在国家(地方)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制定了本学科的校本化课程标准。

课程内容校本化。

每个学科配齐3-5个不同版本的教材,以选用教材为蓝本,整合其他版本教材中最深入浅出、最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部分,整体移植或者借鉴,使课程内容校本化。

如,为实现“人人会唱歌,人人会识谱,人人会一门乐器,人人能制作出一件得意的艺术作品”等培养目标,重新编写了适合学生特点的音乐、美术教材。

美术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程进行了整合,依据课程标准结合湘版教材和山教版教材调整了每一级部的教学内容。

初一的课程内容以民间艺术欣赏和设计为主,民间艺术主要选择学生喜爱的剪纸艺术。

在初一阶段,每一个学生不仅在美术课上研究相关的理论,而且都要走进学校的剪纸教室动手制作,人人懂剪纸、会剪纸。

国家课程校本化

国家课程校本化

国家课程校本化课程是人类生命意义上的历代创造之积累、选择、重组和更新,是人类过去经验有选择、有组织地作用于当下的中介,也是社会的主流价值有意识、有目的地作用于学习者个体的中介。

它本身就是文本化的文化,所以,如何经过筛选、组织,进入学校教育教学,即公共课程经过校本化,在教育教学中落实具体的育人价值,是所有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必要性分析国家课程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统一课程,它体现国家意志,是专门为未来公民接受基础教育之后所要达到的共同素质而开发的课程。

国家课程具有统一规定性和强制性。

正是由于这种特点,国家课程在实施方面必须走校本化之路:1、目前的课程体系仍旧是学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不足;仍旧是知识课程为主,动手课程不足;选择性有增强但与学生适应还有差距。

课程的设置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目前这种单一的以国家课程为主的课程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过去有360行的说法,目前据中华英才网2006年发布的各类职位分析,仅叫得出名字的职业就有1838种,随着社会的进步,一直会有新的职业产生,有些职业还没有被定义,也许就在每一分钟,每一钞钟都会有一种职业在消失或者在生成。

社会需求的多样化与课程设置的单一性之间存在着严重的矛盾。

2、国家课程注重的是普适性,很难考虑到学校、学生的个别差异,满足多样化的需要。

国家课程要面向全国,故容易导致与地方教育需求脱节;主要面向所有学校,容易与学校办学条件脱节;主要面向全体学校教师,容易与学校教师脱节,容易与学科发展脱节。

国家课程必须面向全国和面向全体学生,必须确保所有学生学习的权利,从而获得一个积极的有责任感的公民实现自我价值和自身发展所必需的技能和态度,因而国家课程的标准不就宜太高,通常是中等偏下,这样就可以保证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国家课程的标准,从而避免因标准过高而将那些处境不利的学生排除在外,这也是国家课程最显著的特征。

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

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

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新课程改革倡导课程的多元化,允许在国家课程的框架内,进一步充实、内化、优化课程结构,也允许在国家课程的框架外,开发校本课程。

所以我校推进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命题就是根据学生基础与差异,创造性地、校本化地实施国家课程。

我校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坚持以实现国家课程的教育目的为前提,坚持依托校情和学生发展的个性要求,着眼本校教师群体对国家课程的修正与整合,实现校本课程的特色化。

一、厘清国家课程改革内涵,为校本课程建设准确定位课程改革包括国家地方课程的科学高效实施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践。

面对新时代对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选准突破口,抓好学校实施的课程的整体优化,将课程方案进行校本化的实施,使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在学校实践中得到贯彻落实。

首先,由于“国家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决定了通过“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途径、构建“学校课程教学体系”的重要性;其次,“统一的课程标准”与不同群体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又决定了“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重要性;最后,新一轮课程改革所颁布的“课程标准”本身所具有的“刚性与弹性的结合”,又给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留下了可能性。

重要性、必要性与可能性“三性”合一,使“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不但必要,而且可行。

我校的校本课程依据学校课程规划和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构建了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

实行学分制管理,走班式运作,自主性选修课程与限定性选修课程组合。

自主性选修课程由满足学生个性开展需要的拓展型、探究型课程与举动组成,首要包括人文素养类课程、艺术类课程、身心安康类课程、研究生活技能类课程、报告讲座类课程及社会实践类课程等等。

通过这些校本课程的开发,学校为学生供给了更多的研究机会,对学生的个性开展供给了广阔的空间、创造了极大的机会,丰富了学生的研究体验,深受学生欢迎,学生们透露表现“校本课程的开设,为我们供给了选择课程的机会。

课程改革的核心在于课堂改革,课堂改革的核心在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课程改革的核心在于课堂改革,课堂改革的核心在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基础。

如今,新的创新教育浪潮正向我们走来……学校将迎接创新教育的挑战当今社会的教育形态以数字化、网络化、远程化、家庭化、个性化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三者相结合为特征,是与信息社会时代相适应的适合每个人个性发展的生态文明教育。

它打破了学校人才培养的一元化格局,构建起互联网平台上的学校、家庭、企业、社会融为一体的交互式人才培养体系,从而使教育进入崭新时代。

面对创新教育时代,学校发展、教师成长、人才培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学校在教育变革中面临新问题新课程改革、教育信息化推进十多年,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和效果。

然而一些地区、一些学校,课程改革只是写在纸上,说在嘴上,与之配套的资源建设跟不上,应用效果更是难尽人意。

一是高效课堂落地难。

相当一部分学校在课堂教学上“穿新鞋走老路”,拿着新课标,用着老教法。

学校以升学率作为各项考核的第一标准,片面追求升学率;教师的授课依旧满堂灌、填鸭式、照本宣科,不考虑学生的感受;学生依然是被动学习。

有些学校名为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往往“有名无实”“有形无神”。

教师们在操作过程中遇到许多困难。

二是课程建设落地难。

大多数学校关注课程改革,但有一些学校徘徊观望,畏缩不前。

学校缺乏课程规划,对课程实施目标、学校发展目标、学科建设目标,教师与学生生涯发展目标等缺少整体规划;对如何依据学校实际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如何依据学生需求和学校实际能力开发并实施校本课程,如何科学制定学校课程实施方案缺乏认识、缺乏行动。

三是教师专业发展难。

相当一部分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不能与改革需求相适应,究其原因,是政府重视不够,教师发展动力不足。

许多教师在工作中不能处理好新旧教育思想的矛盾,新旧教学方法的矛盾。

一些教师在生活上不顺心,表现为沉重的教学压力与家庭生活的失衡,教师个人身心健康的失衡等。

另外,教师职业实际与社会宣传的反差及过高的社会期望值等也对教师产生了巨大压力。

“幸福课程”:立足学生终身发展——《幸福课程》体系构建

“幸福课程”:立足学生终身发展——《幸福课程》体系构建

“幸福课程”:立足学生终身发展——《幸福课程》体系构建发布时间:2022-11-09T09:11:15.307Z 来源:《素质教育》2022年9月总第427期作者:王立英[导读] 课程建设的整合革新、创新优化,对于一个学校实现优质发展、高位发展意义非凡,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课程建设的意义不仅在于对课程目标、课程结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方面的生成建构,促进课堂的更高效,更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学生生命成长,推动学校发展目标、办学理念的不断完善,促进学校教育生产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王立英天津市宁河区造甲城镇造甲城小学301508课程建设的整合革新、创新优化,对于一个学校实现优质发展、高位发展意义非凡,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课程建设的意义不仅在于对课程目标、课程结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方面的生成建构,促进课堂的更高效,更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学生生命成长,推动学校发展目标、办学理念的不断完善,促进学校教育生产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造甲城小学《幸福课程》构建体系,包括幸福争创、幸福课程、幸福奖台、幸福表彰四个环节。

幸福教育课程体系,本着四个延伸为构建基础即: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特色课程社团化、社团课程生活化为构建基础,建立了以国家课程为主体的基础课程和以社团为主体的特色课程,在“善待每一位学生,让生命由此绽放”办学宗旨的引领下,通过丰富多彩的课程建设,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个性载体,为幸福争创和幸福奖台提供更多激励平台。

一、幸福课程基本划分:基础、特色1.基础课程。

基础课程主要包括:德育课程、人文课程、体健课程、审美课程、思维课程。

德育课程:国旗下讲话每周都有一次符合时事内容的讲话内容;社会实践等。

人文课程:每天晨读、午写、经典诵读、课内共读、亲子阅读绘、低年级绘本阅读分享会、中高年级整本精读分享会、作家讲坛等。

体健课程:安全疏散、防震及消防演练等;足球、乒乓球、篮球及幸福大课间活动等活动。

教育改革的核心在于课程改革

教育改革的核心在于课程改革

教育改革的核心在于课程改革作者:暂无来源:《教育家》 2016年第9期文/柏成刚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基础。

如今,新的创新教育浪潮正向我们走来……学校将迎接创新教育的挑战当今社会的教育形态以数字化、网络化、远程化、家庭化、个性化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三者相结合为特征,是与信息社会时代相适应的适合每个人个性发展的生态文明教育。

它打破了学校人才培养的一元化格局,构建起互联网平台上的学校、家庭、企业、社会融为一体的交互式人才培养体系,从而使教育进入崭新时代。

面对创新教育时代,学校发展、教师成长、人才培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学校在教育变革发展中面临新问题新课程改革、教育信息化推进十多年,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和效果。

然而一些地区、一些学校,课程改革只是写在纸上,说在嘴上,与之配套的资源建设跟不上,应用效果更是难尽人意。

一是高效课堂落地难相当一部分学校在课堂教学上“ 穿新鞋走老路”,拿着新课标,用着老教法。

学校以升学率作为各项考核的第一标准,片面追求升学率;教师的授课依旧满堂灌、填鸭式、照本宣科,不考虑学生的感受;学生依然是被动学习。

有些学校名为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往往“有名无实”“ 有形无神”。

教师们在操作过程中遇到许多困难。

二是课程建设落地难大多数学校关注课程改革,但有一些学校徘徊观望,畏缩不前。

学校缺乏课程规划,对课程实施目标、学校发展目标、学科建设目标,教师与学生生涯发展目标等缺少整体规划;对如何依据学校实际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如何依据学生需求和学校实际能力开发并实施校本课程,如何科学制定学校课程实施方案缺乏认识、缺乏行动。

三是教师专业发展难相当一部分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不能与改革需求相适应,究其原因,是政府重视不够,教师发展动力不足。

许多教师在工作中不能处理好新旧教育思想的矛盾,新旧教学方法的矛盾。

一些教师在生活上不顺心,表现为沉重的教学压力与家庭生活的失衡,教师个人身心健康的失衡等。

国家课程校本化

国家课程校本化

国家课程校本化课程是人类生命意义上的历代创造之积累、选择、重组和更新,是人类过去经验有选择、有组织地作用于当下的中介,也是社会的主流价值有意识、有目的地作用于学习者个体的中介;它本身就是文本化的文化,所以,如何经过筛选、组织,进入学校教育教学,即公共课程经过校本化,在教育教学中落实具体的育人价值,是所有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一、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必要性分析国家课程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统一课程,它体现国家意志,是专门为未来公民接受基础教育之后所要达到的共同素质而开发的课程;国家课程具有统一规定性和强制性;正是由于这种特点,国家课程在实施方面必须走校本化之路:1、目前的课程体系仍旧是学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不足;仍旧是知识课程为主,动手课程不足;选择性有增强但与学生适应还有差距;课程的设置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目前这种单一的以国家课程为主的课程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过去有360行的说法,目前据中华英才网2006年发布的各类职位分析,仅叫得出名字的职业就有1838种,随着社会的进步,一直会有新的职业产生,有些职业还没有被定义,也许就在每一分钟,每一钞钟都会有一种职业在消失或者在生成;社会需求的多样化与课程设置的单一性之间存在着严重的矛盾;2、国家课程注重的是普适性,很难考虑到学校、学生的个别差异,满足多样化的需要;国家课程要面向全国,故容易导致与地方教育需求脱节;主要面向所有学校,容易与学校办学条件脱节;主要面向全体学校教师,容易与学校教师脱节,容易与学科发展脱节;国家课程必须面向全国和面向全体学生,必须确保所有学生学习的权利,从而获得一个积极的有责任感的公民实现自我价值和自身发展所必需的技能和态度,因而国家课程的标准不就宜太高,通常是中等偏下,这样就可以保证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国家课程的标准,从而避免因标准过高而将那些处境不利的学生排除在外,这也是国家课程最显着的特征;但是,受到家庭环境、文化背景、民族习惯、政治信仰等多方面的影响,学生及其家庭在教育资源的选择,学生的培养目标,对未来发展的期待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的需求,因而必须有足够多的课程满足这种多样化的需求;我国的新课程改革必然要求国家课程校本化;3、目前,新课程改革在实际操作的层面主要集中于课堂教学的改革,即技术层面的革新,很少涉及到课程的层面;这与长期以来受到应试教育的深刻影响有关;在课程的选择方面,仍然坚持着以考试为主的价值取向,把考试需要的科目看得很重,称之为“主科”,而那些不需要考试的科目自然就成为了“副科”,这种状况可能丧失基础教育的整体价值,导致教师为考为教,学生为考而学,而学生的发展则成为了一句空话;如果任由这种状况自由发展,新课程改革可能走向夭折;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而言,过于局限于技术层面的发展,过于依赖于国家课程的权威,也阻碍了教师的全面发展;二、国家课程校本化的目标定位国家课程校本化不是简单的校本课程;目前,大多数教师习惯于使用“校本课程”这个概念,它主要是指学校在国家课程计划预留的课程空间内的完全自主的课程开发,这主要是以学生的需求和学生的兴趣为导向,开发出的特色课程,如时事论坛、活动课程、专题讲座等;但是校本课程的开发同样也包括学校对“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人学生制宜的创造性的改编和再开发,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为了区别于上述概念,用“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更为准确,它的基本含义是:在坚持国家课程改革纲要基本精神的前提下,学校根据自身性质、特点和条件,将国家层面上规划和设计的面向全国所有学生的书面的计划的学习经验转变为适合本校学生学习需求的实践的学习经验的创造性实践,包括教材的校本化处理、学校本位的课程整合、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和个性化加工及差异性的学习评价等多样化的行动策略;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基本要求是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的特点和需要;意即国家课程在学校文化基础上的融合与建构;这样,每个课堂都是一个课程实验室,每个教师都是一个课程实验者,他们通过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时时刻刻检验、发展并具体化国家的课程理想,并形成合乎本校特点的课程理想与实践;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功能在于为国家课程的实施提供具体的符合学校特色与学生特点的“课堂教学特色说明书”;新课程的实施虽然也有由专家提供的“产品说明书”,即教学参考书可以遵循,但是真正起作用的只能是学校及教师在落实国家课程的过程中通过研究学校本身的条件和特点,研究所教学生的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内在生成的具有本校特色的“说明书”,即国家课程的校本化、班本化、人本化内化到教师个人知识与能力结构的课程;这样,教师就不仅仅只是国家课程的被动实施者,而是课程改革的积极参与者;三、国家课程校本化的三大引擎新课程改革需要良好的内外部环境才可能顺利实施,从外部环境而言,主要来自于政府主管部门的政策和决心,需要各种综合配套政策的落实;但是教育改革是一个关系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只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每一所学校在改革中扮演什么角色,改革能够推进到什么程度,则主要取决于内部的动力;这里讲到三大引擎,主要是从内部来分析的;一领导引领一所学校能不能够在新课程改革中有所作为,关键取决于学校领导能不能洞彻教育的责任,能不能洞彻教育发展的规律,能不能洞彻学校文化的历史使命;新课程改革包含着多项艰巨的任务,就高中阶段而言,我们面临着如课程多元化问题、高效课堂问题、教育教学评价问题等,哪个问题才是基础性的问题能够对其他问题的解决起到带动作用呢夷陵中学首先选择了从课程入手,把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作为突破口,以此带动高效课堂的发展;为此,夷陵中学从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两个方面作为切入点,形成了具有夷陵特色的新课程改革领导体系;在组织机构上,成立校长领导下的由夷陵名师组成的教学科研处,统一管理教研组和备课组,负责新课程的专题研究,其主要职责是研究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具体方案以及师资培训,为课程改革提供理论支撑和人才支撑;这样就改变了教务处事务过多过杂过繁从而导致的重教学轻科研的状况;在制度管理上,制定了以年级学科组为主体的集体备课制、以“以学导教、以教导学”为核心的高效课堂管理模式,以“双学双导”为依托的课堂观察标准以及全体学生参与的“评教评学”评价制度;三套制度从课前研究、课中实验、课后评价三个环节,全程覆盖整个教学过程,使整个教学过程都充满了研究的气息,最大限度地避免了盲目性;在具体实施上,夷陵中学形成了领导必须带课、领导必须带队、领导必须带头的文化氛围;夷陵中学三名副校长、四处一室所有中层干部都承担相当的教学任务,和教师一样接受学生的评教评学,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每名校级领导都分管相应的年级组和相应的备课组,深入具体的教学工作调查研究,指导和管理教学研究工作;各个层次的领导都必须深入课堂听评课,了解教师的业务发展状况并提出具体的指导意见;在课题研究上,每名校级领导都有分管课题,每个处室都有自己独立的课题;二名师引领国家课程校本化是一项复杂的教学研究工作,需要深厚的专业知识、研究能力以及实践经验,必须发挥名师的引领作用,才可能由点及面带动教师发展,拓展研究领域,深化研究层次,取得良好效果;1、大力实施名师工程;名师是培养的,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学校的政策是对于有潜质的教师给位置、给任务、给政策、给机会,促进其成长,一句话,学校必须有产生名师的文化氛围和土壤;给位置;学校的中层管理岗位全部实行竞争制,通过竞选学说、群众测评、专家组考察、学校党委审批,三年一轮换,优胜劣汰;给所有教师公平发展脱颖而出的机会,始终保持所有领导岗位的领导者必须走在教育教学的前列,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示范者、引领者和推动者;给任务;恰当的任务是保证名师茁壮成长的最好的催化剂;课题研究、优质课比赛、高效课堂的实施、教学质量的提高一律推行名师负责制,促进名师在任务驱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在提高中出色完成任务的良性循环;给政策;名师的培养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学校在名师培训等方面给出足够宽松的政策,通过带薪进修、委托培养等各种方式,提高名师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给机会;“十一五”期间,夷陵中学先后派出杜姝琳等19位老师分别赴、英国、加拿大、新加坡、、、新西兰等国家进修、考察和学习;并选送优秀教师赴高校继续学习或者接受高校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学习;通过脱产学习以及在职攻读研究生毕业或结业的教师共及27名;终身学习已经成为夷陵中学培养名师的基本理念;2、充分发挥名师在教学科研中的核心作用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包括课前研究、课中实践和课后评价三个大的环节;名师在每个环节的推进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课前研究;夷陵中学的课前研究的主要形式是集体备课制和课题研究制;而在集体备课制中具体实行的则是名师负责制、专题负责制、专人负责制;集体备课备什么,怎么备,出什么成果,名师是方案的具体制定者和过程的指导者,在国家课程的理解、教学大纲的解读、教育计划的安排等方面,名师发挥着理论指导、教学方案建构的重要作用;专题负责制则是充分发挥教师的特长,分工负责,形成精品案例;例如某个老师擅长作文审题的研究并取得了相应成果,那么整个夷陵中学的作文审题的研究则以这个老师为核心,这样就形成了一人一课题、一人一特色的研究氛围,改变了面面俱到大而化之的不利情况,形成了人人有特色,个个有绝活的良好局面;专人负责制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全体教师都能够得到发展;实行名师负责制以后,可能出现教师的依赖意识,即名师研究,普通老师负责实施的局面,这样不利于全体教师的全面发展;因而每次集体备课都安排相应教师负责下一次集体备课的任务,作为中心发言人,使每一名教师都能够成为研究者而不是旁听者;课中实践;再好的方案最终也必须通过课堂教学来检验、发展和完善;为此,夷陵中学主要采取的是以“双学双导高效课堂”为基本范式,以异课异构名师精品课、同课异构对比公开课、异课同构专题研究课为基本形式来检验课前研究的效果;“双学双导高效课堂”遵循的基本思路是“以学导教、以教导学”,基本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相结合,基本理念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夷陵中学特级教师、正高职教师、省骨干教师、宜昌名师、宜昌市学科带头人等每年都要上一节精品示范课,以此引领夷陵中学课堂教学的发展;名师精品课从本质上讲是国家课程与名师个人品质相结合的具体表现,是人本化的国家课程,是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具体成果;而对比公开课采用的是同课异构的形式,在同一课程计划的指导下,充分发挥教师个人的特有品质,演绎个性化的课堂教学,从本质上讲,是国家课程班本化的具体表现;专题研究课主要表现为教学质量月、高三复习备考质量周活动等形式,选定特殊主题,所有活动对象即不同学科采用相同形式进行研究的课堂模式,例如学习方法指导课、评讲课等,通过这种形式研究学习活动的共性及规律,不同学科相互借鉴、共同提高;课后评价;主要是以“夷陵中学双学双导课堂观察方案”为依托,形成三级评价主体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学校评价、三维观察内容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二元评价目标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两种观察对象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学习行为相结合的立体评价体系;所有评价的结果将会以“学生评教评学量表”、“双学双导课堂观察量表”、“我最喜爱的一节课”以及“学生学业成绩量表”等形式反馈给相应教研组、备课组、年级组及教师个人,并对教学工作作出相应调整;三专家引领任何一项教育教学改革都离不开理论的指导,但是教师的专业性质、所从事的具体工作、所具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又无法满足教学研究所达到的理论高度;为解决这一难题,必须借助专家的力量,帮助学校建构教学改革的理论框架,并合作制定改革的计划方案;校际合作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夷陵中学先后加入中国教师报为主体的“中国区域课改共同体”,湖北省名校联盟、湘鄂青年教师交流联合体等研究团体,通过资源共享、课题攻关等活动,提升课程改革的理论水平;夷陵论坛;“请进来”与“走出去”是夷陵中学提升教师核心竞争力的两条路径;十一五期间,“夷陵中学学术报告厅”先后迎来了教育部基教司长、清华大学王文湛教授、北京大学朱怀球教授、清华大学胡伟教授、浙江大学王杰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肖川教授、华中师范大学王坤教授、杜时忠教授、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主任、博士生导师王余光教授和武汉大学着名文化学者、有“武大名嘴”之称的王三山教授、北京市广渠门中学高金英老师、南京十三中学王军校长、特级教师周时忠老师、山东兖州一中杜金山校长等教育专家来校传授教育理论与经验;通过借助专家的智慧,让夷陵中学的课程改革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四、国家课程校本化的三个基本原则国家课程校本化的过程实际上是课程文化与学校文化的融合过程,是国家的课程理想与学校文化的双向建构过程,在这一过程之中,必须坚持以下原则;一以纲为本的原则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强烈地体现着国家意志,是专门为未来公民接受基础教育之后所要达到的共同素质而提出的国家标准;其主要目在于确保所有学生学习的权利;国家课程是面向全国的,因此国家课程将保证所有学生都享有在一定领域内的学习权利,都享有获得知识、发展智力的权利,从而获得一个积极的有责任感的公民实现自我价值和自身发展所必需的技能和态度;一般来说,国家课程的标准不宜过高,通常是中等偏下,这样就可以保证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国家课程标准,从而避免因标准过高而将那些处境不利的学生排除在外;这是国家课程最显着的特征;但是高中阶段,学校不仅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的任务,而且还承担着为高等院校输送优秀人才的重要任务;这就决定了高中阶段不仅要按照课程标准组织教学,还要按照国家考试中心编制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组织教学,即组织学生参加高考,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由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的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所以高考标准实际上也是社会认可的和强制实施的一种人才标准;考试大纲的标准显然要高于课程标准,通常是中等偏难,只能保证部分优秀学生最终进入高等学校继续学习;坚持以纲为本的原则,正是基于两种标准差异性的客观要求;为此,在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的关系;二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关系;三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的关系;二坚持以校为本的原则国家课程最终需要通过学校及其教师才能变成具体的教学行为,从而实现国家的教育理想与目标;但是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以及同一学校内部不同教师之间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在接受并实施国家课程的时候会表现出巨大的差异,因此,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过程中必须从学校实际出发,从教师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体现出学校的特色和办学目标;1、必须与学校文化相融合;一个学校总是沿着特有的文化轨迹向前发展,又朝着更高的文化目标继续追寻;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所出现的矛盾与冲突,本质上是原有文化意识与新的文化理想目标的冲突;阻碍课程改革的最大因素不是技术而是观念;因此,在实施改革过程中一定要培育新的文化氛围,同时包容不同的意见;没有人反对的改革不是改革;很多人反对的改革是不能实施的改革;改革的本质是改变自身,是自我革命;改革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改革的难度在于对改革的再改革;2、必须体现学科特点;不同学科由于知识体系、思维特点等各方面存在的差异,在校本化实施过程中不能搞一刀切,为校本而校本,忽视内容而流于形式的做法必须坚持反对;在学校制定的总体原则指导下,各教研组由名师牵头制定学科具体的实施方案,体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3、必须明确研究重点,确定合理目标;新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任务多、难度大,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集中力量有选择性地研究,力求重点突破,以点带面;研究的重点包括: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是如何体现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在哪些方面给教师的发挥留有充分的余地;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在难度上的差异点有哪些如何在贯彻落实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即学习必修教材的基础上拓宽与加深知识,并准确把握住度等;三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新课程改革不是一项权宜之计,而是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不是可做可不做的选择题,无论你愿意还是不愿意,无论你积极还是消极,总有一天要出发;消极等待和盲目行动是我们必须反对的两种错误倾向;1、重点实验,积累经验;在全面铺开,一步到位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必须由部分先行者率先实验,积累经验,再逐步推广;夷陵中学在继承传统集体备课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将其提升为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研究,选择部分学科、部分年级、部分教师率先实验;“夷陵中学双学双导高效课堂学案”及“夷陵中学双学双导高效课堂教案”就是这些研究的具体成果,是国家课程校本化、班本化、人本化的具体表现;“学案”与“教案”不是什么新鲜名词,但是“学案”与“教案”如何体现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要求,如何体现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要求,如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如何将上述要求内化为教师集体和教师个人的文化元素则是一个新课题;它在国家课程理想与学生具体的学习行为之间架设了一座桥梁,形成了类似教学参考书但是比它更具体的、更切合校情和学情的学习方案和教学方案,这种产品说明书式的学习计划与教学计划最终影响着一个学校的教学成果;2、抓住根本,立足长远;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没有一支敬业精神强、业务素质高、研究能力强的教师队伍,任何改革都只能是空谈;夷陵中学在教师培养方面采取了三大工程:一是名师工程,这在前面已经介绍;二是青年教师培养工程,这包括“青蓝结对工程”和“青年教师五项全能竞赛”两个具体工程;三是教师促进计划即夷陵中学教师评价体系;三大计划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共同支撑着夷陵中学教师的专业成长,为夷陵中学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3、榜样示范,共同提高;评价名师不是看你一个人取得了多大的成就,而是看你身边的人有什么样的进步;名师的作用在于示范性,在于影响力,在于团队提升;10年来,夷陵中学有118位教师在全国、省、市级各类学科优质课比赛中获将,共获得奖项248个,奖项范围覆盖了所有学科;获奖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超过73%,有些教研组除开今年新进教师以外,全部获得过奖励;如果有人问夷陵中学最大的财富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即夷陵中学有一支敬业精神强、业务素质高、研究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国家课程校本化研究与开发项目部—高三英语

国家课程校本化研究与开发项目部—高三英语

胜利二中国家课程校本化研究与开发项目部高三英语分部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课程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而校本课程是未来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是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

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活动化、生活化是学校课程开发与建设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凸现学校办学特色的需要。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对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选择与发展需求具有重要意义,体现着一所学校的高端定位。

按照王校长提出的“系统的阅读教学与系统的阅读练习相结合,把阅读目标层层分解突破”的原则,特制定本方案。

二、高三英语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背景高三年级学情从目前的情况看,学生在考试中阅读、写作失分偏多,写作高分不多,原因在于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没有掌握并灵活运用阅读技巧,难以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阅读表达和写作在高考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但这却是高三学生的薄弱环节。

高考的严峻形势高三英语的一轮复习工作已经展开,随着复习的深入,学生的薄弱环节——阅读和写作慢慢的显现出来。

这两项占到了高考卷面分值的2/3,决定了学生在高考中的成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客观条件约束按照规定,学校不能为学生统一订购除省教育厅规定书目以外的任何参考书籍、学习材料,而对高三学生来说,没有指导类的课程、缺少大量的练习作支撑是不可能的,这就迫切要求我们结合我校学生实际,开发自己的校本课程,为学生的备考提供坚实的物质和精神支持。

三、高三英语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原则以提高学生英语语言综合能力运用为基本宗旨,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兴趣为目的,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1)有效性原则。

主要体现在对选择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精选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难易程度与学生理解能力成正比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符合高考指向的,具有时代性和热点性的内容。

(2)趣味性原则。

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这是开发的出发点。

趣味性的材料一定有着幽默的语言、灵动的思维和独特的表达方式,这不仅能让学生有意愿主动地读,而且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国家课程校本化

国家课程校本化
(一)领导引领
一所学校能不能够发展的规律,能不能洞彻学校文化的历史使命。新课程改革包含着多项艰巨的任务,就高中阶段而言,我们面临着如课程多元化问题、高效课堂问题、教育教学评价问题等,哪个问题才是基础性的问题?能够对其他问题的解决起到带动作用呢?夷陵中学首先选择了从课程入手,把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作为突破口,以此带动高效课堂的发展。为此,夷陵中学从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两个方面作为切入点,形成了具有夷陵特色的新课程改革领导体系。
2、国家课程注重的是普适性,很难考虑到学校、学生的个别差异,满足多样化的需要。国家课程要面向全国,故容易导致与地方教育需求脱节;主要面向所有学校,容易与学校办学条件脱节;主要面向全体学校教师,容易与学校教师脱节,容易与学科发展脱节。国家课程必须面向全国和面向全体学生,必须确保所有学生学习的权利,从而获得一个积极的有责任感的公民实现自我价值和自身发展所必需的技能和态度,因而国家课程的标准不就宜太高,通常是中等偏下,这样就可以保证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国家课程的标准,从而避免因标准过高而将那些处境不利的学生排除在外,这也是国家课程最显著的特征。但是,受到家庭环境、文化背景、民族习惯、政治信仰等多方面的影响,学生及其家庭在教育资源的选择,学生的培养目标,对未来发展的期待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的需求,因而必须有足够多的课程满足这种多样化的需求。我国的新课程改革必然要求国家课程校本化。
3、目前,新课程改革在实际操作的层面主要集中于课堂教学的改革,即技术层面的革新,很少涉及到课程的层面。这与长期以来受到应试教育的深刻影响有关。在课程的选择方面,仍然坚持着以考试为主的价值取向,把考试需要的科目看得很重,称之为“主科”,而那些不需要考试的科目自然就成为了“副科”,这种状况可能丧失基础教育的整体价值,导致教师为考为教,学生为考而学,而学生的发展则成为了一句空话。如果任由这种状况自由发展,新课程改革可能走向夭折。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而言,过于局限于技术层面的发展,过于依赖于国家课程的权威,也阻碍了教师的全面发展。

“四多”举措促进校本课程的特色化

“四多”举措促进校本课程的特色化

“四多”举措促进校本课程的特色化作者:张卫波来源:《成才》 2014年第10期张卫波学校办学必须明确:“我们要办什么样的学校?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我校是一所伴随着开发区的崛起而成长起来的年轻学校。

我们坚信每一个有限的生命都拥有无限的可能,因而提出了“感受今日幸福,奠基明日成功”的办学理念,确定了促进儿童个性化发展的课程理念,拟定了“健康、安雅、灵动”的课程目标,构建了开放的、个性的课程文化体系,致力于将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让课程文化引领学校内涵发展。

其中,我校的校本课程特色化十分明显,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一、课程内容多项融合校本课程的实质是生本课程,课程内容必须满足儿童的真实需求。

为此,我们根据学校礼、体、艺的特色预设了课程内容,通过问卷调查学生需求,分析师资状况,确定开设的项目,整合成三大类,即《童·趣》《文·彰》《武·艺》。

《童·趣》课程,以体育运动为经,以自编游戏为纬,设置绳类、球类、田径类、游戏类课程;《文·彰》课程,以经典诗文为经,以礼仪书画为纬,设置诵读类、制作类、礼仪类、书画类课程;《武·艺》课程,以武术文化为经,以艺术文化为纬,设置武术类、声乐类、器乐类、舞蹈类课程。

三类课程的设置,能校好地引导孩子健康、安雅、灵动地发展。

二、课程实施多维整合为了让孩子在丰富的课程中感受成长,我校采取了多维整合方式实施校本课程。

1.创生。

开设《国学经典》校本课程,每周一节,利用国学教材和软件引导孩子诵经典、品国学;形成了“诵读、研读、展读、品读”的课堂教学模式,师生们沉潜其中,宁静而安雅。

2.调适。

我校找准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的结合点,确定调适科目;根据教学内容,确定调适方式,即采取单元专题调适、课堂环节调适的方式。

在美术、综合实践课中每学期调整一个单元的校本内容,在体育、语文、品德与生活中据教学需要,或课前或课中或课后进行校本课程教学。

学校课程整体性规划要做到四个一体化

学校课程整体性规划要做到四个一体化

学校课程整体性规划要做到四个一体化
新课程方案强调了学校课程的理念,为此需要学校进行学校课程的整体规划。

整体规划学校课程体系,落实四个一体化建设是关键。

一、学校办学目标、学校特色育人目标与课程设置的一体化
要把课程方案提出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培养目标进行校本化的解读,依托学校的办学传统和特色,确定学校的办学目标和特色化、个性化的育人目标,再把学校育人目标转化为课程目标,依此设计支撑课程目标的学校课程体系。

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特色课程的一体化
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必要的补充的拓展,是体现学校特色的特有的课程。

但是绝对不是自说自话的另搞一套“学校自己的”课程出来,而是基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考虑学校的特色追求,而开发的补充或拓展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内容,支撑学校特色育人目标的“特色”落实的特有课程。

三、国家和地方课程实施、及校本课程实施的一体化
学校应该有自己的课堂教学的有特色的实施样式的追求,这种追求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基本路径。

而校本课程应当在这个“校本化课堂样式”的基础上生发出更有“特点”的教学方式。

这二种特色化的课堂教学样式应该是连续体,是相互衔接的一体化的教学方式整体。

四、学业评价、教学评价、课程评价的一体化
课程的校本化,课堂教学的特色化,自然需要配套的特色评价体系的建设。

根据新课程方案的要求,课程视野下的评价应该是学生学习和学业评价、教师的教学评价、课程质量本身的评价做到相协调,形成一体化的序列。

学校课程的整体设计和建设,需要努力地实现这四个方面的协调关系、一体化的整体架构,只有这样,学校的课程才是真正的“这个学校的课程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
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旨在在国家课程框架内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同时也允许学校开发校本课程。

我们学校致力于根据学生基础和差异,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使其更符合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我们学校的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坚持以实现国家课程的教育目的为前提,同时依托校情和学生发展的个性要求,着眼于教师群体对国家课程的修正与整合,从而实现校本课程的特色化。

为了准确定位校本课程建设,我们需要厘清国家课程改革的内涵。

课程改革包括国家地方课程的科学高效实施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践。

我们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选准突破口,抓好学校实施的课程的整体优化,将课程方案进行校本化的实施,使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在学校实践中得到贯彻落实。

国家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决定了通过“国家课程校本
化实施”的途径、构建“学校课程教学体系”的重要性。

同时,
“统一的课程标准”与不同群体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又决定了“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重要性。

新一轮课程改革所颁布的“课程标准”本身所具有的“刚性与弹性的结合”,又给实现“国
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留下了可能性。

因此,“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不但必要,而且可行。

我们学校的校本课程依据学校课程规划和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构建了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

我们实行学分制管理,走班式运作,自主性选修课程与限定性选修课程组合。

自主性选修课程由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拓展型、探究型课程与活动组成,主要包括人文素养类课程、艺术类课程、身心健康类课程、研究生活技能类课程、报告讲座类课程及社会实践类课程等等。

通过这些校本课程的开发,我们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研究机会,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机会,丰富了学生的研究体验,深受学生欢迎。

学生们表示“校本课程的开设,为我们提供了选择课程的机会。

上自己喜欢的课,学起来特别开心”。

为了找准校本课程的切入点,我们认为课程方案的校本化实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根据教育局颁布的课程计划预留给学校自主开发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拓展型、探究型校本课程的开发;二是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学生实际对国家地方课程进行适应性的再开发。

进“以活动为载体,以课程为引领”的课程改革。

我们通过对养成教育活动的规范化、
系统化、科学化,实现了养成教育与课程教育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活动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

2.美文欣赏校本课程
美文欣赏是我校的一门校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语言表达能力。

我们通过
选取经典文学作品,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阅读平台,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文学的魅
力,提高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3.爱校教育课程
爱校教育课程是我校的一门校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爱校情感和校园文化意识。

我们通
过开展一系列活动,如参观校史馆、校园文化节、校园志愿者服务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
校园文化观,增强学生的爱校情感和归属感。

总之,我们的校本课程建设旨在让课程更好地适应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让每一位学生在自主研究中获得和谐的发展。

我们通过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以校本资源为支撑,推进校本课程建设,为国家课程“校本化”搭建了平台。

同时,我们也在不断地探索和创新,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

括古诗文、现代散文、小说、报刊杂志等,形式多样,涵盖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时代的作品,以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阅读需求。

2)开展多样化的课外活动。

我们组织学生参加各种阅读
比赛、朗诵比赛、写作比赛等,让学生在比赛中感受语文研究的乐趣,提高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3)创学方式。

我们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方式,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互动问答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

通过这些举措,我们让学生在美文欣赏课程中感受到语文研究的魅力,提高了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在学科研究中获得更多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

我们将校本课程和学科教学紧密结合,通过选题、教学设计、课程实施
等多个环节,让学生在学科研究中感受到校本课程的价值和意义。

同时,我们也注重学科知识的应用和拓展,让学生在学科研究中获得更广泛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比如,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名著、写作文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提高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和数学建模等方式,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也获得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通过学科教学的实践,我们可以让校本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研究需求和实际情况,也可以让学生在学科研究中获得更全面的成长和发展。

年来,学校开展了一系列精彩纷呈的艺体活动,如艺术展、音乐会、舞蹈比赛、体育比赛等,让学生在各个领域展现自我,体验自我,发掘自我。

其中,艺术展是学校的一大特色,每年都会邀请专业的艺术家和教师来校指导学生,帮助他们提高艺术修养和创作能力,展示自己的艺术才华。

此外,学校还积极开展音乐会、舞蹈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音乐、舞蹈等方面得到锻炼和提高,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

体育比赛则是让学生在运动中锻炼身体,培养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

通过
这些活动,学校的艺体教育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提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平台。

他们的全面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多年来,学校一直注重艺体教育的投入,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艺术素养和综合素质。

各学科组根据学校的要求,结合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艺体专业训练,通过开展精彩纷呈的学科特色活动,让更多的孩子与艺体结缘。

为了实现培养目标,学校重新编写了适合学生学情的音乐、美术教材,并实行模块教学。

体育组教师组织了多种学生兴趣团队,精心培养艺体新苗,每年举行大规模的专场演出,艺术节和运动会更是对学生艺体素养的一次良好检阅。

在数学学科方面,学校结合学科特点,充分挖掘生活资源,注重思维训练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针对学生基础较差的现状,学校开展了七年级数学基础知识“我闯关”活动,并重点检测有理数的运算,注重抓好学生计算能力的基础。

八年级数学图案设计“我最行”活动要求学生设计的图案不仅要精美,而且要符合四个条件中的一个,让学生在深刻领会课文内容的同时,锻炼了思维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九年级有趣的数学几何模型制作“我做主”活动则要求学生制作的几何模型不仅要精美、有难
度,而且还要求根据模型画出相应的三视图,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及动手能力。

学校构建了“有形”的、“物化”的课程体系,使学校课程文化氛围日益浓郁,文化底蕴日益丰厚。

学校以“尊重教育”文化为引领,着力进行具有自己特色的课程体系。

这些措施为学生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