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的涵义和特点
浅谈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
浅谈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摘要] 随者社会的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我国的基础教育也逐渐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社会对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
很多学校除了国家课程外,还设置了地方课程以及校本课程。
这些课程的开设,目的都是使学生在获得良好学业的同时,也实现全面的发展。
本文在了解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含义,特点,目的及关系的基础上,对怎样使二者得到优化整合,发挥最大效应进行分析探讨,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国家课程校本课程优化整合当前的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也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社会的急剧变迁发生着明显的变化。
教育教学也经历着重大的转型。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观念的变化,人们不再一味地追求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拥有一个良好的人格,健康的体魄,健全的身心。
此外,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在发生着变化。
这个多元化的社会更加需要复合型人才。
当学生离开校园,踏入社会的时候,他在学校所学习的知识和他各方面的能力是否符合社会的需要,是否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
社会筛选人才的标准不仅仅是“分数”,更多的是对人格,修养和能力的筛选。
此时,单一的国家课程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校本课程更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要,更能够因材施教。
所以,许多学校进行了校本课程的开发。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从从国家模式走向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模式。
一、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含义所谓的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就是国家课程开发模式和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它主要是按照课程主体来划分的。
国家课程指国家委托有关部门或机构制定的基础教育的必修课程或称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或大纲。
它是全国统一的,采用自上而下的推广模式,从而形成了集权制课程开发的传统,它体现了国家的意志,具有统一的规定性和强制性。
校本课程是由学校自己开发的,适合本校实际的,具有学校自身特点的课程。
二、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优劣国家课程由国家组织各方面的专家协同开发,是真正高质量的课程。
什么是校本课程
什么是校本课程?2001年6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由此可见,赋权与学校,让学校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如今已经成为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
校本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而言的,是指以某所学校为基地而开发的课程,学校和教师是课程开发和决策的主体。
开发校本课程,其意义不仅在于改变自上而下的长周期课程开发模式,使课程迅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建立一种以学校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教师)和受教育者(学生)为本位、为主体的课程开发决策机制,使课程具有多层次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能力。
校本课程是由学校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和实施的课程。
“校本课程”这个概念,应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和社区的特点和需要;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通过我们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我们感到:校本课程就在我们身边。
校本课程不仅是学生学习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更是对学生学习经验和个性品质的改造;不仅是学生学习的“跑道”,更是学生“奔跑”的过程。
课程应是开放的、动态的、民主的、科学的,而不应是封闭的、静态的、独裁的、经验的。
所以,应以学校为基础开发的校本课程,学校的所有成员以及学生家长和社区人士都可以参与校本课程中来,应充分发挥社区的作用,将历史课程开出学校,开至社区,开到现实生活中去;开发的目的是尽可能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开发的理念是尊重学生个体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是学生本位而不是知识本位,它应重视学生自身独立的生命价值,而不应过多地强调人的工具性价值。
校本课程的含义、历史、意义校本课程研究之一
首先,加强专业教师的培训。学校应该重视历史教师的专业培训,提高教师 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学术研究和交流活动,不断更 新教学观念和方法。
中学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未来发展方向
其次,强化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和趣味性。中学历史校本课程应该注重课程内 容与现实生活的,通过生动有趣的案例和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此外,还可以 引入一些跨学科的内容,如文学、艺术、科技等,使历史教育更加丰富多元。
校本课程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由于学生的兴趣、能力、学习需求存在差异,因 此单一的国家课程很难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而校本课程可以针对学生的个性化 需求,灵活地设计、实施和评价,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校本课程的意义
2、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素 养和创新能力。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参与课程设计和实施,并 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这个过程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 力。
中学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其次,中学历史校本课程开发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历史教育能够让 学生了解国家的历史和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人文素养。同时,通过历史 事件的分析和探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
中学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
中学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
目前,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重视中学历史校本课程开发。一些学校已经开设 了形式多样的历史选修课和社团活动,如“历史文化讲座”、“中国历史探究” 等。这些课程和活动的开设,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还提高了学生的综合 素质。
内容摘要
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时,需要提前进行充分的规划和准备。首先, 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其次,教师需 要在课前认真备课,确保教学内容和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规律。最后,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帮 助他们更好地掌握心理健康知识。
什么是校本课程
这些,正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所在。 。
这些是课程设计时必须考虑的,但课程的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增进个人的幸福,也就是说要考虑课程是不是满足了学生的需求。教育毕竟是一种造就人的事业,人是教育的出发点,所以课程的开发必须以人的发展为其逻辑起点。③课程类型观。建国以来基础教育的课程基本上是单一的国家课程,三级课程的试行,意味着课程的形态发生了质的变化,学校中将是国家、地方、校本三种课程并存。
二、几点体会
1、打破了校本课程的神秘感
不少教师把校本课程看得很神秘,其实,许多学校已开设的选修课、活动课就具有校本课程的性质,只是学校和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还处于无意识状态罢了。也就是说,许多学校往往有校本课程之“实”,而无校本课程之“名”。
校本课程是开放的、多种多样的。如研究型课程、自愿报名开设的体育课选修(乒乓球、篮球等)、象我校请外籍教师开设的口语课等其实都是校本课程。可以说,学校里的课程都有校本课程的成分。因此我们说,校本课程就在我们身边,它并不神秘,也不是高不可攀的。
什么是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概念
根据我们的理解,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和社区的特点和需要;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朱纪华一、我国中小学校本课程出现的背景(一)知识经济对多样化人才的需要与校本课程知识经济是以人为中心的、多样化的经济形态。
农业经济是吃饱穿暖的经济,工业经济是保证衣食住行的经济。
本来,它们也都是为了人的,以人为中心的经济。
然而,由于人的这些基本需要的统一性和人们对生产效率的关注使得企业家只关注生产的规范性。
标准化、规范化、大批量、统一性是工业生产的主要特点。
而知识经济是建立在自主选择性基础之上的经济。
人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以后,高层次的精神需要体现出了多样性的特点。
这就决定了在这一时代,企业能否取得成功,科技能否实现其价值,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生产经营者、科技工作者能否透彻地了解人、了解人性和了解人的需要。
生产效率的提高,导致闲暇时间的增多和文化艺术产业的快速兴起,这就决定了知识经济是强调艺术性的经济。
生产的多样性不可避免地成了这一时代的要求。
工业经济的特点是注重统一性,知识经济则强调小批量和多样性。
多样化的社会需要呼唤多样化的人才。
只注重统一性的单一的国家课程显然在满足社会这种多样化的需要方面是存在缺陷的。
校本课程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就显现出了它的历史必然性。
(二)知识经济对个性化人才的需要与校本课程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个人的特长显得越来越为重要。
从这样的意义上讲,新时期的教育应是“人尽其才”的教育,即通过教育,每一个人的个性能得到充分发展,潜在能力能得到充分发挥。
教育的实践告诉我们,创造性人才的脱颖而出有赖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有赖于有特色的学校教育。
过度强化统一要求,可以保证整体的教育质量,却也制约了优秀的创造性人才的成长,是学校教育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如何把统一要求与学生个性特长的培养结合起来,这是世界各国基础教育面临的公共课题,正是因为如此才导致了世界各国课程行政模式的“中间化”趋势(即发达国家由校本课程向国家课程转变,发展中国家由国家课程向校本课程转变)。
校本课程开发
四、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因素
一、参与者 教师 学理环境 软性环境
五、校本课程开发的支持策略
政策支持 增强校本课程开发的意识,开展广泛的 社会动员 完善教师教育体系,促进教师的专业成 长 课程专家的支持策略 加大基础教育经费的投入,提供经济和 物质基础
校本课程开发——强调以学校为基础开 发课程,即“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哲学, 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采用选择、改 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教学活动的方 式,并在校内实施以及建立内部评价机 制的各种专业活动。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完善课程体系:课程的纵向结构;课程 的横向结构 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是教师专业发展的 契机。 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 充分利用地方和学校的课程资源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
(一)需要评估(情境 分析) (二)确定目标 (三)组织与实施 (四)评价
(一)需要评估(情境分析)
需要评估包括校内与校外两个方面。 在校外因素方面: 社会与文化的变迁、家长的期望 教师支持系统,例如教师教育机构或研究机 构的可能贡献 社会资源的情形 在校内因素方面: 学生的身心发展、兴趣、能力与需求 教师知识、能力、对校本课程的态度、价值 观与经验、特长、弱点等 课程现状与与缺点 学校气氛与权利结构的关系 校内相关资源的配合
三、组织实施:
校本课程总体方案的实施
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指南 教师培训 组织教师申报与审议 学生选择与科目确定 课程实施与撰写《课程纲要》
教师撰写的《课程纲要》
一般项目:学校名称;科目名称;开发教师;
课程类型;课时;日期。
课程与教学论(5.3.1)--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一)国家课程 (二)地方课程 (三)校本课程
(一)国家课程
1. 国家课程的内涵 ( 1 )概念 国家课程就是国家规定或国家开发的课程。这是一种基 于国家为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公民而设计的,并依据公 民的身心发展水平和接受教育之后所要达到的共同素质 而开发的课程。具体说来,国家课程就是根据不同教育 阶段的性质与培养目标,分别制订各个领域或学科的课 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编写教科书。 要义: 国家课程是基于国家需要而开发的课程。 国家课程还必须根据公民的身心发展水平来开发。 国家课程有多种多样的形态。
(三)校本课程
1. 校本课程的由来 ( 1 )世界范围内 提出:菲吕马克和麦克米伦于 1973 年提出。 原因: 第一,对国家课程开发策略体系的不满 ; 第二,全球范围内的教育民主化浪潮 ; 第三,教师专业自主成长的需要。
(三)校本课程
( 2 )我国 提出:我国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以来提出。 1991 年,吕达同志在《独木桥?阳关道?:未来中小学课程面面 观》(中信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247 - 260 页)中首先提出了 与当今校本课程类似的“学校课程”一词。 2001 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中正式确认了校本课 程的合法性,提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 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一)国家课程
( 3 )两种运作方式的关系 区别
教材实施型
开发出全国统一适用的教 材,并通过行政的、法律 的手段等来保障这种教材 的推广和实施。
标准参照型
通过提供标准来进行。国 家的主要责任在于为课程 提供标准,而不是具体教 材的开发。当然,标准参 照型并不意味着国家不可 以开发教材,但必须以制 定标准为中心。
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
• ㈡教师小组的课程设计和课程实验 • 1.研究学生的特别需要 • 2.设计课程纲要(确定课程目标、拟定课程 内容的纲目、选择恰当的学习方式、提出 课程实施建议) • 3.编写教学指导书 • 4.进行课程实验
校本(school-base),以校为本,为了学 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校本课程乃校本体 现方式之一,校本课程的基本特征是校本。校 本课程与学校教育有着同样的悠久的历史,如 今又以其独特的魅力重放光彩,成为我国基础 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它标志着课程决 策机制由集权制走向决策分享,这种对学校与 教师的“赋权”体现了课程价值的“解放理性” 取向,它将从根本上改变学校传统的课程文化 和教师的角色与地位,从而有力地促进教师的 专业化发展,引导学校走上一条特色之路。
第二节 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
•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一般过程
外部影响(科学研 究、专业人员、课 程标准)
环境分析
课程目标设置
课程组织
课程实施
课程评价
课程基础 (知识、学生、社会 等)
• ㈠环境分析 • 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开发者必须进行学校 内部与外部环境分析。学校外部环境主要 包括有关社会与文化的变革和期望、教育 系统(社区)的要求和挑战、师资培训的 条件、给予学校的资源等;学校内部环境 主要包括本校学生、师资、校风、办学条 件等。
• 校本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而言,以学校 教师为主体,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 程,具有明显的自主性、多样性与灵活性。 • 2.校本课程与地方课程的关系 • 一方面,地方课程是研制校本课程的重要 依据,另一方面,校本课程开发的本质是 对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相互关系 • 首先,必须与国家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和 目标保持一致,还要充分考虑地方课程的 开设。其次,应结合社区和学校的具体条 件,确定校本课程在三级课程体系中的适 当比例。第三,作为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 校本课程的类型与结构在立足学校的基础 上可适度的灵活。第四,在课程内容和实 施上,立足于学生,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 特点。
二小校本课程总结
二小校本课程总结校本课程是指由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和需求而自行设计开设的课程。
通过校本课程的开设和实施,学校能够更好地贴近学生的需求,提高学生个体发展水平,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
下面将对我校的校本课程进行总结。
我校开设的校本课程涵盖了多个领域,如实践操作、科技创新、体育健康、文化艺术等。
这些课程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
在实践操作类校本课程中,我们开设了数学实践、物理实验、生物鉴定等科目。
这些课程旨在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深入理解学科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在数学实践课程中,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在物理实验课程中,学生通过自主设计实验,探索物理规律,提高了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的能力。
在生物鉴定课程中,学生学会了用显微镜观察、识别和鉴定各种生物,培养了观察力和鉴定能力。
在科技创新类校本课程中,我们开设了计算机编程、机器人设计、电子制作等课程。
这些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技能力。
在计算机编程课程中,学生通过学习编程语言,掌握了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在机器人设计课程中,学生学会了组装和调试机器人,培养了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电子制作课程中,学生通过自主设计和制作电子产品,提高了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在体育健康类校本课程中,我们开设了足球、篮球、游泳等课程。
这些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和健康生活习惯。
通过参与集体运动,学生提高了体质素质和协作能力。
通过学习游泳,学生掌握了自救和救人的基本技能,提高了安全意识和水性。
通过学习篮球和足球,学生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和竞技意识。
在文化艺术类校本课程中,我们开设了音乐、美术、舞蹈等课程。
这些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通过学习音乐,学生培养了音乐感知和表达能力。
通过学习美术,学生掌握了绘画技法和艺术创作方法。
通过学习舞蹈,学生提高了身体协调能力和舞蹈表演水平。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含义、目的及地位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含义、目的及地位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含义、目的及地位国家课程:1-6年级: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英语、科学、体育、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7-9年级:思想品德、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体育、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地方课程:(各地自主开发,省厅审批。
规定性与自主开发性相结合)环境教育、安全教育、书法、传统文化、健康教育、人生规化……校本课程:(各校自主开发,完全由学校自主开发,接受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发明与创意、环保让生活更美好、语文学科的学法指导、名作赏析、阅读写作、英语学科的写作方法指导、英语兴趣小组、英语奥赛辅导、社团课程等都属于校本课程。
有人认为国家课程国家有关部门制定和颁布的各种课程政策,比如教育部制定、颁布的课程管理与开发政策、课程方案,各类课程的比例和范围,教材编写、审查和选用制度等。
有人认为,国家课程是指国家委托有关部门或机构制定的基础教育的必修课程或称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或大纲。
无论怎么定义国家课程,都集中体现了国家的第三,提高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期间的连续性和连贯性。
国家课程从总体上规定了不同学段的教育目标,这种目标虽然是基本的、较低要求的,但具有强制性和统一性,这就有助于在国家层次上形成一个连续的课程框架,从而使不同学段之间具有较强的连贯性,并为学生的学习进步留有充分的灵活余地。
因此,国家课程有利于学生在学段之间顺利过渡,并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第四,为公众了解学校教育提供依据。
公众在评价学校教育时的依据是什么?主要的依据就是国家课程及其标准。
国家课程可增进公众对学校工作的了解、对学生学习和预期取得的成就的了解。
它为公众和教育界人土讨论教育问题提供了一个共同对话的基础。
二、地方课程的含义及其目的有人认为地方课程是指在某一地方实施和管理的课程,既包括地方对本地国家课程的管理和实施,也包括地方自主开发的只在本地实施的课程;有人认为地方课程专指地方自主开发、实施的课程。
校本课程的涵义和特点
校本课程的涵义和特点校本课程最先出现于英美等国,已有20多年的历史了。
“校本课程”虽是一个外来语,但在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许多中小学对活动课程的开发实际上就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前奏。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展开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贯彻,我国中小学面临着正式开发校本课程的任务。
(一)校本课程的涵义按照现代课程分类理论来考察,校本课程并不是一种课程类型,而是属于课程管理方面的一个范畴,是正在形成之中的同我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一个组成部分,即中小学新课程计划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我国的校本课程是在学校本土生成的,既能体现各校的办学宗旨、学生的特别需要和本校的资源优势,又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的一种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课程。
这一界定试图反映校本课程的三种基本属性,即关联性、校本性和可选择性。
校本课程的关联性,是指课程计划中的校本课程与同一课程计划中的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由于校本课程只是新课程计划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虽有独特的育人功能,但决不能取代国家课程及地方课程特有的重要功能,因而它必然要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密切联系,形成一个整体。
其关联性有三方面的含义:第一,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与国家课程、一地方课程各自的总体目标具有互补性;第二,校本课程的总课时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总课时具有整体性,第三,校本课程的育人功能对国家课程的育人功能具有辅助性。
校本课程的校本性,是指校本课程具有服务学校、依靠学校、植根于学校的特性。
这是校本课程不同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根本特征。
首先,校本课程以适应学校和学生的特别需要为主旨。
一方面,校本课程的生成要以学校的办学宗旨为依据,要为学校办出特色而服务;另一方面,它又以本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别需要为依据,即为满足本校学生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未能得到满足的种种合理需要而设置。
所以,校本课程不是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重复,而是对它们的有力补充。
校本课程管理制度及评价表
第一章校本课程管理总则《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加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为了切实有效地履行课程管理的责权,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政策,提高学校课程的整体质量,促进全体学生主动的发展,提高教师的课程意识,根据《纲要》的精神,特制定《同济初级中学校本课程建设管理制度》。
一、校本课程的含义(一)校本课程是学校依据教育特点、社会需求和学生实际情况,按照以人为本及素质教育的现代教育理念而自行开发的课程。
“校本”的含义:其来自英语“school—base".大意为“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
它包含三方面含义: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
(二)校本课程是通过学校的领导和教师的共同努力,根据学校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充分挖掘学校及其周边环境的教育资源,以学校自身力量为主来进行的课程。
二、校本课程开设的目的(一)落实国家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执行国家的课程文件,确保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的严肃性。
(二)结合学校的实际,协调学校各类课程关系,优化学校课程结构,提高学校课程的适应性.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独立或合作开发的特色的课程。
(三)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校培养目标及课程资源状况,组织教师广泛地利用本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合理地组织教师,有效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提供适当的培训,给予教师参与开发课程的机会。
(四)确保学生享有必要的课程管理的权利,创造机会使得学生能够在一定的范围与程度内参与课程决策与教学活动.(五)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要,实施各得其所的教育。
三、校本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一)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和使用。
全面开展课程教材改革的实验,使素质教育的思想真正落实到教育的实践中,使二期课改理念的实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校本课程概述
校本课程概述Xtq 整理一、什么是校本课程一、2001年6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由此可见,赋权与学校,让学校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如今已经成为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二、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校本课程1、从教育的现状来看,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各地教育发展极不平衡;2、现代教育以人为本,注重人的个性发展,注重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养,培养人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3、学校、教师有较大的自由度,发现问题能及时调整;4、校本课程更能发挥教师、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校本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而言的,是指以某所学校为基地而开发的课程,学校和教师是课程开发和决策的主体;开发校本课程,其意义不仅在于改变自上而下的长周期课程开发模式,使课程迅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建立一种以学校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教师和受教育者学生为本位、为主体的课程开发决策机制,使课程具有多层次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能力;校本课程是由学校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和实施的课程;“校本课程”这个概念,应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和社区的特点和需要;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通过我们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我们感到:校本课程就在我们身边; 校本课程不仅是学生学习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更是对学生学习经验和个性品质的改造;不仅是学生学习的“跑道”,更是学生“奔跑”的过程;课程应是开放的、动态的、民主的、科学的,而不应是封闭的、静态的、独裁的、经验的;所以,应以学校为基础开发的校本课程,学校的所有成员以及学生家长和社区人士都可以参与校本课程中来,应充分发挥社区的作用,将历史课程开出学校,开至社区,开到现实生活中去;开发的目的是尽可能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开发的理念是尊重学生个体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是学生本位而不是知识本位,它应重视学生自身独立的生命价值,而不应过多地强调人的工具性价值;开发校本课程,要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类资源,形成多样化的校本课程资源系统,要不断地进行课程资源的积累和课程特色的培育;校本课程的规划要根据学生的课程需要来制订;要选择贴近时代特点、社会发展与学生实际的课程内容,要变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在实践和研究中学习;校本课程的实施要打破班级之间、年级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界限,形成开放的课程实施空间;校本课程的评价要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能力提高,要从指导思想、课程意识、课程能力、师生参与程度;师生创造性的发挥、学校特色等方面对校本课程进行全面的评价;校本课程的实施注重主体性、开放性、自主性和个别性;不应是“教师说了算”,而应是以学生为活动主体,要鼓励学生提出异议;不应局限于知识层面的理解和记忆,而应重视过程探索;不应是为了学生暂时能力的获得,而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基;校本课程实施中的评价不应该是一组组僵硬的数字,应该是通过对学科和活动的有关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的评价,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特长的发展,从量化评价转向质性评价;不应该是终结性评价,而应该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个性化展现的评价,以尊重学生、鼓励学生为基本前提,帮助学生走出阴影、克服缺点和不足,使评价成为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激励自我的手段和机会;校本课程的开发就是要使课程发挥出最大的育人功能,让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都获得充分和谐的发展;二、校本课程的开发校本课程开发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是20世纪70年代在英美等发达国家中开始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与国家课程开发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校本课程开发从其本质上说是学校教育共同体在学校一级对课程的规划、设计、实施与评价的所有活动;校本课程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的一个部分,指学校自行规划、设计、实施的课程;其基本定位是非学术性或者说是兴趣性的,以发展学生个性为目标指向,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专家;校本课程开发是我国基础教育三级课程管理的重要内容;它是在中小学多年来实施活动课、选修课和兴趣小组活动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而来的课程开发策略,意思是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实际情况自主开发一部分课程,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如何开发校本课程呢1、学校不仅仅是课程计划的执行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2、校本课程的开发,应以国家课程为主,把校本课程当作国家课程的补充和延伸,开发出既符合国家教育方针、国家教育理念,又符合学校的办学综旨、办学条件、有学校自己特色的高水平的校本课程;3、将教师的专业特长、爱好等转化为校本课程的创新与开发过程,这是教师追求卓越和专业成熟的能动过程;4、开发校本课程,要制定好校本课程的开发目标,要有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5、把个体发展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是开发校本课程的重要依据;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特征:校本开发虽以学校为主,但也重视校内外各种人力、资源的运用与整合;校本课程开发采用广义的课程定义,所谓课程,是指在学校的指导下的一切学生经验;校本课程开发既重视课程开发的成果,也强调课程发展过程中学校教职员工的参与和学习;校本课程开发重新定位学校在课程发展中的角色,除了可与国家、地方本位课程发展模式与课程发展结果相配合使用之外,也使社会、社区、学校、教师发展成为一种伙伴的关系;校本课程开发重新定义了教师与课程的关系,重视学位教育人员的自主与专业,将课程研究、课程发展与课程实施结合为一体;校本课程开发强调课程的多样化、地方化以及适切性,同时可立即回应社会、社区、学生与学校的需要;三、校本课程的优势国家课程因其自身的特点与局限,没有、也不可能充分考虑各地方、各学校的实际;更不可能照顾众多学习者的认知背景及其学习特点;更无力在学法指导与策略教学方面采取相应的、有针对性的措施;这恰恰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所在,也是当今时代赋予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它有以下几方面好处:1.教师的积极参与2.考虑学生的认知背景与需要3.学校的主客观条件及其所处社区的经济与文化水平4.凸现学校自身特色;校本课程开发是社会进步、科技发展、教育变革的客观要求,课程体系必须对此作出相应的调整与重构;四、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体系三级课程管理是权力和责任的再分配,以三级权力主体构建;对教科书的管理主要有两个制度:一是编写资格认定制度;二是教科书审定制度,给出教科书目录;国家:制国家基础教育课程;审议省级上报的课程推广方案:评估全国范围内的课程质量;地方:开发地方课程;指导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学校是真正发生教育的地方,学校有一定发言权;学校:开发校本课程;教科书选择权;五、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课的区别校本课程开发可以像语文、数学一样以系统知识为主,以长周期、教师讲解为主;而目前大部分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都是短期的,以研究性学习和开放性学习为主,在性质和形式上与综合实践活动课都非常相似,所以造成了校本课程就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综合实践活动课就是校本课程的印象;如果真要给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做出区别的话,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一是权限上,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校本课程则是学校自主开发设计的课程;二是从设计上来讲,综合实践活动课是达到国家规定基本教育目标的课程,特别强调学生基本学习能力的培养,校本课程也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但更考虑学校办学理念和学校特色;三是设计过程上不一样,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根据国情来设计的,校本课程是学校层面根据学校办学理念与学校实际开发与设计的;在实施上,综合实践活动课依赖于学校开发,也依赖于地方管理;。
什么是校本课程定义
什么是校本课程定义“校本课程”概念根据我们的理解,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和社区的特点和需要;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通过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我们感到,校本课程就在我们身边。
一、从选修课和活动课逐步走向校本课程多年来我校努力优化课程结构,为现代化人才提供富有特色的培育基和生长点,在探索中形成了“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三大板块课程改革及若干重点学科课程改革模式,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1999—2001年,我校每位教师根据自身特点,在初中各年级开设了九门、十几类选修课、活动课,内容涉及到学科、科技、艺术、体育、社会等各方面,类型包括教师指导型、竞赛型、兴趣型、特长型、提高型、讲座型和活动型。
开设选修课和活动课一班先由教师个人申报,经学校进行合理分析与评估确定后,充分利用学校现有场地,多媒体、多功能厅及地下各类教室上。
学校为学生创设自主发展、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每天下午第四节课为学生自主发展时间,实验室、图书馆、微机房、运动场等所有课程资源向学生开放。
这样,承担课程的老师人尽其才,学生各得其所,学校设施物尽其用。
为了积极探索和建设符合我校校情的、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能展示教师创造才能的校本课程,使之具有基础性、开放性、科学性、实用性,首先要提高广大干部、教师对开发校本课程的意义、目的的认识。
要使大家认识到,如果说国家课程注重基础性和统一性,校本课程则关注独特性和差异性,在适应社会变化方面更加灵活,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要,从而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同时,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为教师提供了无限的表现与创造的空间。
什么是“校本”
什么是“校本”“校本”,即以校为本。
新世纪之初,“校本”思潮呼唤着教育理论工作者、研究者关注校本、走向校本,以“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为特征的校本课程、校本研究、校本培训、校本管理等校本活动开始成为大家研究与实践的新领域。
1、校本课程:典型的校本课程开发是完全自发、自主的课程开发,是完全出于学校内部需要(主要是教师和学生的需求),完全依靠自身的条件和资源的全员参与、自我评价的课程开发活动。
它是“实践——开发——反思——改进”的“草根”开发模式。
主要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1)自发、自愿;(2)自我控制和地方控制;(3)回应内部需要;(4)利用自身资源;(5)内部评价。
有关校本课程开发与国家课程开发之间的区别见下表。
2、校本教研:所谓校本教研,概括地说,就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
它是一种“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的教学研究。
校本教研有三层基本含义:①研究教学,包括教学的内容、目的、手段,教学模式及其建构,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评价等等。
在现今时代,就是研究课程及其实施,特别是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实施;②从学校的实际出发进行研究,按照新课程的要求,从学生状况、教师构成,学校历史、现状及其资源环境出发进行研究;③教学研究的主体是学校领导、教师。
教学质量事关学校的荣誉和生命,与学校中人休戚相关;我们的教育正处于一个大变革的时代,素质教育的推行,教育管理、教育体制的不断创新,以及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都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彻底改革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
在这场革命面前,学校要承担起教育教学研究的使命。
随着学校主体意识的觉醒,校本这一理念越来越被广大学校所接受,学校确定了在教育教学研究中的主体地位。
校本教研是一种学校行为,要立足以校为本,创新教研制度,同时又是一种教师教学研究行为,通过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等活动,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创造条件。
简述校本课程内容的含义
简述校本课程内容的含义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根据特定的教学需求和教学目标,自主设计和开发的一系列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与主流课程不同的教育资源。
校本课程的含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独特性:校本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资源,与主流课程不同,具有独特的设计风格和教学策略。
2. 实用性:校本课程的设计旨在满足特定的教学需求和教学目标,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教学效果。
3. 自主开发:校本课程是由学校教师自主设计和开发的,具有自主权和创造性。
4. 合作性:校本课程通常由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发和实施,形成合作学习的氛围和机制。
拓展:
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可以促进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成长。
通过自主设计和开发校本课程,教师可以更好地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教学质量;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此外,校本课程还可以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教学讨论、课程整合等活动,促进教学经验和方法的交流,提高教学水平和效率;学生可以通过参与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和社团活动,拓展知识面和技能,培养综合素质和能力。
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创造出具有特色的教育资源和教学体系,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校本课程的含义历史意义--校本课程研究之一
作者: 杨骞;马云昌
作者机构: 辽宁师范大学辽宁抚顺市北台小学
出版物刊名: 中小学教学研究
页码: 9-10页
摘要:严格意义上,学校课程有别于校本课程.如果将课程视为培养人和发展人的一种载体,课程呈现出几种不同的形态:理想的课程--研究机构、学术团体、课程专家提出的应该开设的课程(亦可称之为官方的课程);正式的课程--国家政府部门规定的课程(亦可称之为专家的课程);学校的课程--官方课程在学校里的具体落实;教师的课程--教师所领会、理解并付诸实践的课程;学生的课程--学生实际所体验的课程.由此我们可以把第三个层面的学校的课程称之为学校课程,这是狭义的理解,而广义的学校课程应包括后三个层面的课程.。
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含义
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含义培智学校校本课程是指由学校自主研发的课程。
这类课程通常是在学校内部进行研发和实施的,旨在满足学校特定的教学需求和目标。
校本课程的开发意义重大,因为它能帮助学校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也能帮助学校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
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课程规划:在确定课程目标和内容之前,学校需要进行课程规划。
课程规划要结合学校的教学规划和教学大纲,确定课
程的目标、内容、教学方式和
继续:
•课程设计:在确定课程目标和内容之后,学校需要进行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包括制定课程大纲、教学计划和教学资
源,并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等。
•课程实施:在课程设计完成之后,学校需要进行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包括授课、学习指导和学习评估等。
•课程评估:在课程实施完成之后,学校需要进行课程评估。
课程评估的目的是评价课程的效果,并通过评估结果改
进课程设计。
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学校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展,同时也能帮助学校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校本课程的涵义和特点
校本课程最先出现于英美等国,已有20多年的历史了。
“校本课程”虽是一个外来语,但在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许多中小学对活动课程的开发实际上就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前奏。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展开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贯彻,我国中小学面临着正式开发校本课程的任务。
(一)校本课程的涵义
按照现代课程分类理论来考察,校本课程并不是一种课程类型,而是属于课程管理方面的一个范畴,是正在形成之中的同我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一个组成部分,即中小学新课程计划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我国的校本课程是在学校本土生成的,既能体现各校的办学宗旨、学生的特别需要和本校的资源优势,又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的一种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课程。
这一界定试图反映校本课程的三种基本属性,即关联性、校本性和可选择性。
校本课程的关联性,是指课程计划中的校本课程与同一课程计划中的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由于校本课程只是新课程计划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虽有独特的育人功能,但决不能取代国家课程及地方课程特有的重要功能,因而它必然要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密切联系,形成一个整体。
其关联性有三方面的含义:第一,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与国家课程、一地方课程各自
的总体目标具有互补性;第二,校本课程的总课时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总课时具有整体性,第三,校本课程的育人功能对国家课程的育人功能具有辅助性。
校本课程的校本性,是指校本课程具有服务学校、依靠学校、植根于学校的特性。
这是校本课程不同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根本特征。
首先,校本课程以适应学校和学生的特别需要为主旨。
一方面,校本课程的生成要以学校的办学宗旨为依据,要为学校办出特色而服务;另一方面,它又以本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别需要为依据,即为满足本校学生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未能得到满足的种种合理需要而设置。
所以,校本课程不是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重复,而是对它们的有力补充。
其次,校本课程须依靠学校而生成。
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力量是以校长为首的本校教师。
第三,校本课程深深植根于学校。
它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是由师生对它的感情和智慧、本校的优良传统、校园文化资源以及经过师生加工处理了的网络信息资源有机构成的一片沃土。
它在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它的根深深扎在这片沃土里。
校本课程的可选择性,是指校本课程的多样性具有满足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的可能性。
学生要想充分发展自已的个性,必然要求具有一定程度的自主选择课程的权利,作为育人蓝图和育人媒体的学校课程应适当满足学生的这一要求。
然而,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只提供学生极有限的自主选择课程的权利;校本课程则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在这一方面的不足。
当一所学校的校本课程发展到比
较成熟的阶段时,它能较充分地反映学生的种种特别需要,提供多种多样的课程门类,让学生自由选择。
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校本课程的可选择性是逐步增强、分层推进的。
(二)校本课程的特点
校本课程的特点主要指校本课程的结构、功能与国家课程的结构、功能之间的差异。
这集中表现在:校本课程大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换言之,校本课程大多属于实践性课程。
它不以系统知识为基本内容,也不以读书、听讲为主要学习方式,而是围绕学生需要研讨和解决的问题来组织具有多样性、动态性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在调查研究、讨论探究等活动中进行生动活泼的学习。
校本课程的特点主要决定于构成校本课程内在结构的三种基本成分(即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习活动方式)与构成国家课程的三种基本成分之间的差异。
校本课程以贯彻学校的办学宗旨和促进学生认知、情感、行为的协调充分、各有特色的发展为主要目标,以综合性信息和直接经验为主要内容,以学生自主参与的实际操作、评论创作、调查研究、问题探究和社会服务等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
由这样三种成分组成的校本课程具有四个突出的特征。
其一是实践性。
校本课程在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的充分发展的过程中,把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交往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重点。
所以,它强调学生应在活动中学,注重直接体验和经验积累,反对重理论轻实践、重知
识轻能力的倾向。
显然,实践性是校本课程最本质的特征。
其二是探索性。
成熟的校本课程都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理念。
凡有显著育人功能的各门校本课程大多是围绕一系列重要问题或挑战性任务而编排学习内容、安排学习活动的,学生便按照一系列课题或主题参加学习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收集书面材料和实际材料,进而通过自己的思考、操作以及与同伴的讨论去解决问题或提交作品。
各个课题或主题的答案多为实际答案(即拿出各种作品),也有认识性答案。
有些课题或主题有多个答案,只要学生言之有理、操作有据,就可获得优良的成绩。
其三是综合性。
各门校本课程的内容是围绕一个一个主题或课题而从多种学科和多种现卖媒体中收集组织的。
这种综合性内容不受学科知识体系的束缚,因而有助于多种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多种能力的均衡发展。
其四是以学生为主体。
各门校本课程的构建都把学生的发展置于中心地位。
首先,以学生的特别需要为出发点,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和学生情感的提升。
其次,各门校本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学习活动的安排都给学生的主动参与留下一些空间,创造一些条件,让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提出问题、收集材料、操作思考、作出结论或提交作品。
以上分析充分说明,校本课程大多属于实践性课程,它不属于学科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