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为何集体失语?三篇

合集下载

从顾雏军之败看企业家人生哲学之失

从顾雏军之败看企业家人生哲学之失

• 据起诉书内容,2002年7月18日,顾雏军 指使手下挪用江西科龙9000万元,作为注 册江西格林柯尔的注册资本金;2003年8 月21日,顾雏军指使手下挪用江西科龙 7500万元,用于偿还格林柯尔天津工厂的 贷款;2003年6月17日至20日期间,顾雏 军指使手下挪用科龙2.5亿元、江西科龙 4000万元,用于注册扬州格林柯尔。
• 为其叹息之余,分析顾雏军失败的根源,不是在 战略,不是在策略,更加不是在能力,而是其深 层次人生哲学的缺失。 • 首先,顾雏军之败,败在内心个人野心与欲望的 过度膨胀,缺少知止知足的人生哲学。收购科龙 之后,他已经上升为一个大企业家的角色,如果 用心经营好科龙,专注地稳步发展,到今天肯定 已经功成名就,许多当年的质疑也冰消瓦解了; 即使想继续收购其他企业,构筑产业王国,如果 以科龙的名义去收购,也会名正言顺,合理合法; 但是,他却一定要想办法将科龙的钱转到他个人 完全控股的格林柯尔,然后再进行其他企业的收 购。这就造成了日后的挪用资产罪、职务侵占罪 等违法行为。
瓦解帝国的第一根稻草
• 据一位科龙前高管的推测,顾雏军收购英 国两家工厂可能是政府后来查他的最大的 诱因。如果顾雏军只是收购国内的企业, 他的钱还是在国内打圈圈,国家、银监会 还是可以控制到。一旦顾雏军迈出了跨国 并购这一步,国家对他的资金流就难以控 制了。
• 2004年11月25日,格林柯尔在北京高调宣布, 已全资收购两家欧洲汽车公司——盖茨国际 (Gates International)在法国莱维斯的汽车管件 工厂和雷莱德产品发展公司(Leyland Product Development Ltd)。 • 事实上,在广东省银监局2004年9月10日巡检前, 银监会更早就开始了对科龙的稽查。银监会通知 银行的大客户信贷部,关注格林柯尔的资金流向, 谨慎贷款。之后,银监会提请证监会关注科龙, 随后郎咸平刚好把这层窗户纸在公众面前首先捅 破了。

企业家精神为什么在中国缺失?

企业家精神为什么在中国缺失?
企业 家的初心如果只是自己发财,而不是解决 社会 问题 ,创造社会 价值 ,实现 自己的人生使命 ,那 就很 难获得长久、持续 、强大的内心动力。即使企 业因为一时的因缘际会 ,暂时发展起来 ,也容易 因 为权钱交易 、多元化 、不重视管理基础工作等原 因 而迅 速 崩 溃 。
做实业就是 比慢 、比笨 、比扎实,要打造组织 能力和楔 【、J、竞争力。自古华山一条路,优秀企业无一 不是这样成功的。商业 成功靠 的是用组织能力来捕 捉战略机会。重大战略机会,其实很 多人都看 得见 , 能否成长为优秀企业,取决于这 家企业 是否能够心 无旁骛地打造 自己的组织能力和核 争力。华为 、 阿里巴巴、腾讯等标杆企业就是这样 ,数百家中国 各个行业的隐形冠军也是 这样 。
就中国企业家集体而言,只要上面所述 的基 本 格局没变 ,就摆脱不 卜 总有 l/5到 1/3的企业 家 会去 铤而走险。个 体企 业家,如果能够 努力提高自 身人文修 养,进入企业家精神的第三层面,走权力 寻 租 的百 甚性 会 比较 小 。
传 统 企 业 家 的 思 维 过 时 了 吗?
西方企业家创新本质上偏技 术陆,自信使命在 身,重视自己与物 、与世界 、与宇宙的关系。因为 上述的原因,中国的一些企业家 ,即使是技术 创 业者,社会化的程度也普遍偏高,太合群 ,太 爱热 闹,太在乎所在圈子对自己的评价,耐不住寂寞 ,坐 不住冷板凳 ,所以容易人云亦云,亦步亦趋 ,不知不 觉,成为了一轮又一轮风口上摔死的 “猪 ”。
当前 ,中国经济 进入新周期 ,产业面临爬坡过坎 的关键时期。无疑,时f弋正召唤勇于变革 、敢于担 当, 并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企业家 ,企业 家精神 就被 赋予了 全 新 历 史 意 义 。
企业家精神代 表着什 么?

企业家的六大突破瓶颈

企业家的六大突破瓶颈

企业家的六大突破瓶颈在企业经营过程中,许多企业家常常会面临各种挑战和困境。

这些挑战和困境往往会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限制企业家们的进一步发展和突破。

然而,只要能够充分意识到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应对这些瓶颈,企业家们就能够顺利地实现突破,迈向成功和持续发展。

企业家的六大突破瓶颈如下:1. 管理能力瓶颈企业家创业初期通常兼任多个职位,包括财务、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等。

然而,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管理任务的复杂性也随之增加。

许多企业家在管理能力上遇到了瓶颈,无法有效处理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导致员工士气低下和业绩下滑。

此时,企业家应该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主动学习相关管理知识,或者通过招聘合适的高级管理人才来弥补自身的不足。

2. 资金瓶颈资金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尤其是在企业初创阶段和扩大规模阶段。

然而,许多企业家常常会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

这可能是由于银行贷款难度大、投资人信任度不足等原因所致。

企业家应该积极寻求多元化的资金来源,如寻找风险投资、合作伙伴等,并且合理规划和管理现有资金的使用,以确保企业不会因为资金瓶颈而停滞不前。

3. 品牌建设瓶颈品牌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但是品牌建设需要持续的投入和时间。

许多企业家在品牌建设方面遇到了瓶颈,无法有效地推广和宣传自己的品牌。

为了突破这个瓶颈,企业家可以采取多种方法,如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加强品牌宣传,与社会公众建立互动等,以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4. 创新创意瓶颈企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进行创新和创意,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和迎接新的挑战。

然而,许多企业家在创新和创意方面遇到了瓶颈,缺乏新的思路和创造力。

为了突破这个瓶颈,企业家可以积极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鼓励员工提出新的创意,与其他企业进行合作创新等,以不断推动企业的发展和创新。

5. 市场拓展瓶颈市场拓展是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但是拓展新市场往往需要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

许多企业家常常在市场拓展方面遇到瓶颈,无法有效地进入新市场,开拓新客户。

企业家常见心理问题及疏导学习体会

企业家常见心理问题及疏导学习体会

企业家常见心理问题及疏导学习体会引言本文旨在探讨企业家在创业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并提供一些疏导研究体会。

创业不仅仅是一项经济活动,同时也是一个心理挑战。

理解和管理自身的心理问题对于企业家的成功至关重要。

常见心理问题在创业过程中,企业家可能面临以下几种常见的心理问题:1. 压力与焦虑:企业家常常面临巨大的压力和焦虑,包括经济压力、时间压力以及对成功与失败的担忧。

压力与焦虑:企业家常常面临巨大的压力和焦虑,包括经济压力、时间压力以及对成功与失败的担忧。

2. 孤独感:创业往往意味着独自决策和承担风险,这使得企业家可能感到孤独和与他人隔离。

孤独感:创业往往意味着独自决策和承担风险,这使得企业家可能感到孤独和与他人隔离。

3. 决策困难:创业者需要频繁做出重要决策,这可能导致他们陷入决策困境,担心犯错或错失机会。

决策困难:创业者需要频繁做出重要决策,这可能导致他们陷入决策困境,担心犯错或错失机会。

4. 动力和激情消失:长时间的创业过程可能让企业家失去原本的动力和激情,特别是在面临挑战和逆境时。

动力和激情消失:长时间的创业过程可能让企业家失去原本的动力和激情,特别是在面临挑战和逆境时。

疏导研究体会以下是一些疏导研究体会,用于帮助企业家应对常见的心理问题:1. 寻求支持:企业家应该主动寻求支持,包括与其他企业家建立联系,参加专业组织或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寻求支持:企业家应该主动寻求支持,包括与其他企业家建立联系,参加专业组织或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2.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饮食健康、定期锻炼和保持良好的睡眠惯对于提高心理抗压能力至关重要。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饮食健康、定期锻炼和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对于提高心理抗压能力至关重要。

3. 学会调节压力:采用适合自己的压力管理技巧,如冥想、放松训练或寻找自己的兴趣爱好来缓解压力。

学会调节压力:采用适合自己的压力管理技巧,如冥想、放松训练或寻找自己的兴趣爱好来缓解压力。

浅谈中国企业家精神缺失的原因及对策

浅谈中国企业家精神缺失的原因及对策

2 面对 企业家精神缺 失的对 策
2.1 加 强企业家的思想道 德培 训

道德 约束机制 的建立 是尽快加速 我 国企业家精 神重塑 的有
效手段之 一。企业家是 企业 的统 帅和精神支柱 。通过建立 道德
制约 的方法可 以将 一部分走 向歧途 的企业 家拉拢 回来 ,走正道 、
树新风 。诚如市场经济 的发展无法脱 离政治 的稳 定 ,企业 家精
在 中国企业 家精神缺失 的 当下 ,能 否对企业家 和企 业进行 有效 的市场监督 便成 了很重要 的一环 。中国的行政机构 在对现 代 企业进行监督 和管理 时 ,未能及时纠 正一些企业漏洞 和道德 上的小跑偏 ,使 得一些企业 为 了利益铤 而走险 。例如在 三鹿事 件 发生之前 ,当时的驰名 商标 中国是 可以免检 的。这便 给 了一 些企业可乘 之机 :既然官方 监管不到位 ,我是不是就 可 以无视 相应 的规章 制度 ,只待 每一个 阶段检验 之时符合上 级指标 的规 定就可 以了呢?而最终 的结局便是无 良商家添加三 聚氰胺 ,使 得 “毒奶粉 ”横行 。这种监管 的漏洞让企 业有空可钻 、有 利可图 ,
【中图分类号 】D613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文 献标 识码 】A
随着 中国加入世界 贸易组织 ,我 国越来 越多 的当代 企业家 进入全世 界的视野 。面对 经济全球化 ,如何 在竞争 中立于不败 之地 ,如何成 功树立 中国企 业家 的独特 精神成为 当今 社会亟待 解决 的问题 。 “企业家精 神”是企业家 通过无形 资产 和一系列 道德优势 强化公 司,最终 使企业发展壮 大的独有精 神。 由此可 见企业家 的精 神绝对不 能脱 离企业 而独 立于世 。然 而在 中国 , 某些企业家忽视大众 利益 ,无视品德建设 ,屡次做 出失德行 为 。 恰逢 改革 开放 40周年 的今 天 ,回首 过往 和展望 未来 ,重视企 业家精神 的建设 ,注重企 业精神 的缺失 对未来 的企业 重点建设 方 向尤为重要 。

解密企业家是如何被忽悠的

解密企业家是如何被忽悠的

解密企业家是如何被忽悠的
北大纵横管理集团杨振燕先生给一些所谓职业经理人总结了一个“忽悠定理”,给大家分享一下。

一、前提假设:对讨论的某个问题,你不明白,其实我也不太明白。

操作手法:
1、你不明白,我就好办了,给你讲解,不是为了讲解明白,不是为了答疑解惑,是为了把你讲糊涂。

2、把你讲糊涂了,你就会觉得这个问题很复杂,会觉得我好象很懂这个复杂的问题。

3、你会认为反正问题很复杂,你一下子也搞不明白了,算了就让我来帮你解决吧。

4、于是,把别人搞糊涂了,我不明白也算是明白了。

二、概括一下:你不明白,我也不太明白,把你搞糊涂了,就算我明白了!
操作要领:
1、简单问题复杂化:一点就破一说就明的小事,要把它说得神乎其神,复杂无比,不搞清就会死,不找我就是搞不清。

2、遇到难点天马行空:遇到不能自圆其说的情况时,满嘴跑火车,东拉西扯讲一些高深的、不会错的、但与问题无关的理论。

3、无幸被识破时换个企业再来。

这就是为什么某些职业经理人存活期不到三个月的原因,这不影响他的职业生涯,还会给他的吹虚增加资本,比如:我在某某企业当过高层... 多一个企业经历哪怕是烂经历,就更多了一份看似辉煌的职业生涯历史。

三、操作效果:许多所谓职业经理人,用这样的手法,能拿到与能力不相称的超高薪资。

四、防忽悠办法:
1、不断学习理论知识。

2、兼听则明。

中国企业家的困惑

中国企业家的困惑

中国企业家的困惑一、标题:中国企业家面临的制度约束与市场竞争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不断壮大的企业家群体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然而,目前中国企业家面临的制度约束仍然相对较大,市场竞争也异常激烈。

本文从制度约束和市场竞争两个方面分析中国企业家面临的困惑。

制度约束:中国企业家需要面对的制度约束有很多,例如营商环境差、法律法规不完善、准入门槛高等等。

这些制度性问题严重影响了企业家在经济活动中的自由度和创新能力。

首先,在营商环境方面,中国的腐败问题较为普遍,存在不少企业需要通过行贿等非法手段来提高竞争力。

其次,在法律法规方面,一些企业为了规避法律法规,常常需要私下操作,导致贪污等问题的出现。

其次,在准入门槛方面,中国的政策比较保守,严格限制了外资企业的进入,使得国内市场的竞争不足。

虽然这种政策的出发点是为了保护国内企业,但是也给国内企业带来了不少压力。

市场竞争:与此同时,中国企业也需要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企业需要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创新能力、品牌形象等方面的竞争实力,以才能在市场上获得一定的市场份额和营收。

当今全球经济竞争激烈,在全球范围内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中国企业面对不仅仅是国内的市场竞争,也需要面对国际厂商与品牌的竞争。

全球化的经济环境要求中国企业能够抓住全球的发展机遇和趋势,提高竞争力,并实现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发展和融合。

二、标题:中国企业家面临的人才大战和科技水平提升中国企业家面临的另一个困惑是人才大战和科技水平提升的问题。

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和人才,中国很多企业长期以来依赖模仿、抄袭和低价制造,而缺乏自主创新和品牌价值。

长期以来,中国企业缺失自主知识产权的向核心科技改造转型信息化存在的诸多制约。

在人才方面,中国企业需要面对的挑战是人才的流动和挖招、人才培养不足等问题。

在科技水平提升方面,中国的高铁、太阳能、智能手机等领域开始有自主创新的技术,然而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差距。

人才和技术水平的提升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谢百三、救救股市 救救温州企业家 温州菲林公司董事长被传蒸发 债务或涉及广发行 11-10-13

谢百三、救救股市 救救温州企业家 温州菲林公司董事长被传蒸发 债务或涉及广发行 11-10-13

!谢百三、救救股市救救温州企业家救救中国经济 11-10-08 大众证券报有关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温州危机,见微而知着,温州的今天,就是全国的明天。

如果全国发生温州现象,中国经济硬着陆,那么重蹈日本1990年至今长时间经济萧条的覆辙之可能性就很大了。

当前中国股市及温州的乱象、民间的高利率,都说明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失效并出现了严重的副作用!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完全失败,请看中国经济中出现的乱象:一、股市一跌再跌,债市几近崩盘在美国、德国、法国、英国股市的“救市”反弹声中,中国股市周四周五继续低迷,翻红的寥寥无几。

原来,善良的人们普遍预测中国股市不会跌破2500点,结果9月 5日轻轻一举跌破;9月28日又在人们不知不觉中跌破2400点。

有时大盘是在慢跌、阴跌,但实际伤害非常大,如周四、沪市涨86家,跌869家;深市涨100家,跌1353家。

90%以上的投资者亏损累累。

至今,绝大多数股票还处于大跌之中。

在如此低迷之下,还不停地发新股,甚至还发大盘股。

须知新股本来应比老股便宜20-30%的。

新股还在如此频繁地发行上市,说明管理层之中,还有人认为股市还不怕,还能承受融资之压力。

更令人惊愕及恐惧的是,债券市场前所未有地向下暴跌,年收益8.1%的怀化债券竟下跌到90元。

而在熊市之中一直是避险港的公司可转债这次也在劫难逃,在中石化可转债未转成股的情况下又发一新转债,给人以“可转债公司今后都可以发新转债还旧转债”之感。

那么,年收益0.5元、1元、1.5元的债券有何价值?人们已完全不考虑期权价格。

(这类可转债公司却对这次大跌无任何反应,集体失语,它们反正还有好多年才会到期。

特别是中石化、工商银行(601398,股吧)、中国银行(601988,股吧)三公司的可转债条款最差,对投资者最刻薄、最不利。

)有友人买了中行转债,三个月跌到89元,损失严重,真为之痛心。

而这轮证券市场的急急到来的严冬,其根源就是央行太紧的货币政策。

中国企业家的困局

中国企业家的困局

中國企業家的困局中国企业家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局和挑战。

这些困局包括市场竞争激烈、融资难、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给企业家们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和困扰。

本文将从市场竞争、融资困难、创新能力不足三个方面探讨中国企业家面临的困局,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市场竞争激烈中国市场的竞争激烈是企业家们面临的首要困局之一。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内外企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加之中国市场规模巨大,各个行业都有着很大的竞争压力。

特别是在一些传统行业,随着企业数量的增加,市场容量也有所收缩,导致企业间的竞争更加激烈。

企业家们如果不能有效应对市场竞争,就很难保持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针对市场竞争激烈这一困局,企业家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 提高产品品质和服务水平。

品质和服务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基础。

企业家们应该不断提升产品品质,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要注重服务,提供更好的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好评。

2. 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推广。

互联网和新媒体是企业开展市场推广和品牌建设的重要工具,企业家们可以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进行广告宣传、营销推广,提升企业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3. 进行差异化经营。

企业家们可以通过差异化经营来避免和规避市场激烈竞争带来的压力。

差异化经营可以通过产品研发创新、市场定位差异、服务差异等方面来实现,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自己的一片蓝海。

二、融资难融资难是中国企业家们面临的另一个普遍困局。

虽然中国经济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中国的金融体系中,企业融资难题依然较为突出。

尤其是在中小微企业,由于规模小、信用低,融资难更加普遍。

融资难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和扩张,也成为困扰企业家们的一个大问题。

为了解决融资难的问题,企业家们可以考虑以下对策:1. 利用各种政策性融资渠道。

政策性融资渠道是政府为了促进产业发展而设立的融资平台,企业家们可以通过国家、地方政府的扶持政策,获得融资支持,解决企业发展资金的需求。

一个成功企业家的困惑

一个成功企业家的困惑

一个成功企业家的困惑引子1983年,在江南某省的一个边陲小镇上,因投机倒把屡受批斗已出走十几年的古月突然回到了镇上。

此时,投机倒把已不那么令人心悸,乡镇企业已开始萌芽。

第二天,镇上就传出一条爆炸性新闻:镇长带着几个干部拎着礼品去了古月家。

这比当年镇长带着派出所干警去古月家搜捕更令人兴奋。

人们议论着,猜测着,预感到有什么重大事件将会在小镇上发生。

果然,一个月后,镇政府以原粉丝厂的旧厂房、设备折合资金1.75万元,古月自行筹资13.5万元兴办的第一家乡镇工业企业——伟业铜带厂正式诞生。

15年后的今天,该厂已发展成为一个拥有16亿资产,下属9家境内独资或控股子公司、4家境外独资公司的大型综合性铜冶炼加工的企业集团——伟业集团公司。

铜加工属于资金密集与技术密集型行业,由于行业进入壁垒高,乡镇企业一般不敢问津。

长期以来,国有企业在此行业拥有绝对垄断地位。

整个行业主要由三家大型国企控制。

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是中原铜加工厂,它是国家一五期间156项重点建设项目之一,以下依次是上海铜材厂和西北铜加工厂。

从80年代中期开始,依托机制上的优势,铜加工行业上演了乡镇企业大败国有大型铜加工企业的“灵猴斗大象”的精彩一幕。

90年代以后,大型国有铜加工企业已经日趋衰落,困难重重,几乎全面亏损。

而乡镇、合资企业则成为行业龙头,—派兴旺。

由于资金困难,无法进行必需的技术改造与设备更新,国企在技术、设备上的许多优势也几乎丧失殆尽,优秀人才更是大量流失,已沦落成为过去意义上的“乡镇企业”。

伟业集团最近刚投资2亿元将中原铜加工厂的一条板带连铸连轧生产线购入,该生产线是中原铜加工厂花了近6000万美金于1995年从德国购进的,由于缺乏配套设备和流动资金的投入,该生产线一直闲置,日损失数以万计,企业不得不忍痛割爱。

伟业集团则在生产线购入后三个月内就生产出第一批优质铍青铜带,并直接出口美国,效益十分可观。

企业经营状况良好,前景一片光明,公司正在实施低成本扩张战略,已成功地兼并了几家关联企业,按计划将在5年内成为中国铜业的霸主。

应用文-企业大败局,祸起企业家精神大溃败(1)

应用文-企业大败局,祸起企业家精神大溃败(1)

企业大败局,祸起企业家精神大溃败(1)'企业大败局,祸起企业家精神大溃败(1)30年改革开放,从男三号转正为男一号。

而在此之前的漫长近现代史里,家是铁定的男一号,知识分子是男二号,只能是披着为富不仁外衣的男三号。

从被鄙视的财富攫取者,到民族振兴的顶梁柱,辉煌史自此揭开了新篇章。

联盟吴晓波先生潜心研究国内成败机理,在他的《大败局I》和《大败局II》中,先后有19位当时叱咤风云的轰然倒下,宛如樱花在盛开之际绚烂地死去,让人心中激荡着挥之不去的叹息和悲悯。

悲剧是惨烈的,从另一个角度给我们的群体来了一个当头棒喝,让狂热的野心迎来了梦醒时分。

败局的剖析,正如将内心的苦痛与企业的厄运,撕成一段段碎片,清晰地展示在人们的眼前。

以败为镜,要比成功案例的研究更为接近企业经营的本真。

近几年,又有九个断断续续地跌下神坛,相比三株的吴炳新、巨人的史玉柱、瀛海威的张树新、南德的牟其中等第一波倒下的前辈,他们的失足被赋予了更新的时代色彩。

而当个体的博弈被历史的巨轮碾压之后,剩下的只能是更为新鲜的失败,正是这种还留存着一定记忆度的败局,给如今身处台上的们提供了不得多得的精神食粮。

看三国,知成败,那毕竟是古人的事情,而且成败得失被杜撰了太多的戏剧性。

看今朝败局,则可以看清人性的脆弱,有人则企、无人则止,的修身齐家之道,正在成为企业成败得失的关键点。

新近倒下的九个,虽着各自的症结与宿命,然而可以简单归纳为三种原因。

第一,实业家与资本家的模糊界限。

科龙的顾雏军,不可避免地倒在并购霸王梦;德隆的唐万新,过足了一场金融恐龙的春秋大梦;中科创业的吕梁,逃不过庄家舞蹁跹的宿命;托普的宋如华,上演了一番跑马圈地、概念横出的黄粱一梦。

第二,产权体制下的螳臂当车的悲怆命运。

李经纬,历经了养而不能防老的悲剧;赵新先,尝够国企帝王威风之后的咎由自取。

第三,宏观政策调控的“牺牲品”。

仰融,好一个汽车产业全国战略布局的造梦者;孙宏斌,自酿自饮了极限运动酿灾难;戴国芳,则是十年后又一个倒下的巨人。

郎顾之争

郎顾之争

郎顾之争:从呐喊到论战 2005年08月31日 18:46 《理财》本刊首席记者林伟当国内经济学家“集体失语”从那位神秘媒体人士嘴里脱口而出的时候,在场的经济家们无论如何应答都变得无足轻重。

因为,在“郎顾之争”这杆极具“品牌”号召力的大旗下,国内经济学家的范围圈定与“集体失语”这一极具思维冲击力的“品牌理念诠释”词汇,和着各路媒体竞相跟风考问的节拍,就如同一张无形的大网,将国内所有自视为经济学家的人物一网打尽。

2004年8月,发表“讨顾檄文”的郎咸平是幸运的。

因为他的“讨顾”行动赢得了无数“反对”或“赞同”的声音,得以摆脱“五四”新文化运动旗手鲁迅先生那种孤独呐喊于生人之中而无一人应和的“厄运”。

“造炮专家”郎咸平2004年8月9日,郎咸平在复旦大学发表题为《格林柯尔:在“国退民进”的盛筵中狂欢》的演讲,炮轰顾雏军在“国退民进”过程中席卷国家财富。

郎咸平表示,他和学生经过3个月的研究后发现,顾雏军先后收购了科龙、美菱、亚星客车(18.88,-0.57,-2.93%)以及ST襄轴四家公司,号称投资41亿元,但实际只投入3亿多元。

郎咸平认为,顾雏军的“巧取豪夺”包括“安营扎寨、乘虚而入、反客为主、投桃报李、洗个大澡、相貌迎人、借鸡生蛋”7种手法,其核心就是通过表面看似无关的交叉关联交易与相应的财务数字游戏制造或盈或亏假象,实现其低价收购国企、瓜分国有资产的目的。

在炮轰格林柯尔之前的2004年7月31日,郎咸平最先炮轰的是海尔。

在题为“海尔变形记:一次曲折而巧妙的MBO”一文中,郎咸平分析认为,海尔管理层通过依法不能对外投资的职工持股会,对外进行投资设立海尔投资公司(海尔职工持股会持有该公司98.6%的股份),通过海尔投资完成对海尔中建的投资控股,再通过一连串的关联交易实现海尔中建对海尔集团的控股。

如此一来,海尔职工持股会最后就成了海尔集团的真正主人,海尔曲线MBO得以成功。

与海尔曲线MBO成功相对应,自然是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

中国企业家的困局

中国企业家的困局

中國企業家的困局现代中国企业家面临着许多困局,这些困局来自于经济环境的变迁、市场竞争的加剧、政策法规的不确定性等多方面的因素。

在这样的复杂情况下,中国企业家需要面临并解决各种挑战,以保持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谈论中国企业家所面临的困局,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市场竞争激烈中国市场竞争激烈,特别是在一些传统行业和新兴行业,竞争尤为激烈。

新技术的出现、新产品的推出,使得企业需要不断进行创新,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而对于许多中小型企业家来说,创新是一项非常昂贵的投入,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人力和财力,这对他们来说是一大困难。

一些大型企业利用其规模优势和技术优势,进一步挤压了中小企业的市场空间,导致了企业家们更加艰难的市场环境。

解决方法:中小企业可以通过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同时加强自身的品牌建设,提高消费者的认可度。

政府可以增加支持和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创新和发展,推动企业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二、经济环境复杂中国的经济环境处于快速变化的阶段,面对着国际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和国内经济结构调整,企业家们需要不断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

特别是在经济下行周期和市场波动的情况下,企业家们需要更加关注市场动向和风险控制,以保障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解决方法:企业家们需要具备较强的抗风险能力,要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内外经济形势,灵活调整经营策略,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政府也应该及时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提供企业发展的政策支持,降低企业经营风险,推动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三、政策法规不确定性中国的政策法规经常发生变动,这对企业家们来说是一大挑战。

不确定的政策法规使得企业难以明确经营方向和业务规划,同时也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

特别是一些涉及到环保、食品安全、知识产权等敏感领域的政策法规,更加需要企业家关注和遵守,以避免因政策变动而导致的损失。

解决方法:政府应该加强政策宣传和解释,提前向企业发布相关政策信息,为企业提供清晰的法规指引和发展方向。

中国企业家的困局

中国企业家的困局

中國企業家的困局中国企业家的困局在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的中国企业家面临着诸多的困境和挑战。

他们需要面对市场的竞争、政府政策的影响、人才的短缺、资金的压力等各种问题,这些问题往往让他们倍感压力。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中国企业家的困境,并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

一、市场竞争压力大中国是一个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竞争非常激烈。

企业家在市场上要与各种竞争对手竞争,争夺市场份额。

市场上产品同质化严重,产品的差异化程度不够,导致价格战频繁,降低了企业的盈利空间。

国际市场的竞争也非常激烈,中国企业要面对来自国外的竞争,这给企业家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对于这一困境,企业家需要注重产品的创新和技术的提升,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加强品牌建设,增强市场竞争力。

还需要加强与国外企业的交流合作,学习国外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二、政府政策的不确定性中国的政策环境一直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政策的变化对企业家的经营活动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一些政策的制定、调整和实施可能会对企业的经营带来较大的冲击,企业需要不断地适应新的政策,增加了经营的不确定性。

为了解决这一困境,企业家需要密切关注国家政策的动向,及时了解各种政策的变化,同时通过政府部门的沟通和交流,积极反映企业在实施政策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争取政府的支持和帮助。

三、人才短缺目前,中国企业面临着人才短缺的问题。

由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企业需要大量的优秀人才来支撑企业的发展,但是人才市场供不应求,许多企业一直处于“用人难”、“留人难”的状态。

为了解决这一困境,企业家需要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

一方面,企业需要加大对人才的引进力度,积极招揽优秀的人才加盟企业。

企业需要关注员工的培训和发展,提高员工的素质和能力,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凝聚力和忠诚度。

四、资金压力资金压力一直是企业家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许多中小企业的发展受到资金问题的制约,企业需要大量的资金用于扩大生产规模、研发新产品、拓展国际市场等,而融资困难、融资成本高一直是企业面临的难题。

民营企业管理沟通的存在问题

民营企业管理沟通的存在问题

民营企业管理沟通的存在问题1组织结构阻碍沟通在不同的组织结构中,沟通的形式是不同的。

在传统的金字塔式的层级组织的组织结构中,沟通链条过长,沟通就是层层上报,再层层下达。

在这种组织结构中,沟通除了浪费大量的时间以外,还要承担信息流失的风险。

当前在市场的严峻形式下,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正在日益成为企业组织结构的主流,沟通也变得日益顺畅一一但是,不可忽略的是,部门和部门之间的沟通正在日益消耗着企业资源,浪费经营管理者的时间和精力。

从我国民营企业的管理情况来看,相当多的民营企业还没有建立起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民营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还没有完全脱离计划经济思想的束缚,管理沟通手段、方式还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对企业的新要求。

沟通的形态和网络多种多样,且它们都有各自的优缺点。

如果不根据组织目标及其实现策略来进行选择,不灵活运用有关原则、方法,沟通就不可能畅通进行。

2内部说服让管理人员疲于奔命在民营企业经营中,常常因为一个提案或者一个决策,民营企业的管理者在部门与部门之间疲于奔命,造成无端的浪费。

有时候,民营公司内说服、企业内部说明还要耗费经费来准备资料,准备会议,有时候还要准备各个部门逐一说明。

倘若因为沟通的过程有一点问题,将使耗费精力、金钱的准备变得毫无意义。

从接触到建立联系,再到形成牢固的关系,需要双方采取一系列的行动。

当推动关系的最初努力似乎受到挫折时,往往有一方会中止.一项沟通活动需要一个核心目标.组织成员会对目标明确的人予以回应,如果一方强调要继续前进,另一方通常也会这么做D要么就会拒绝这么做。

有效的措辞包括。

那么,我们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和“你什么时候能准备好采取下一步措施?”如果这些问题没有得到积极的回应,那么要么你的目标不明确,要么你向对方提供的信息不够清楚或者不够令人信服。

将这些信息置于更加明确的焦点。

这么做常常意味着要发现另一方最大的问题或者热点D他最关注的事情,沟通并不是简单的合作关系,而应该是共同的工作受益。

20XX年 企业家为何集体“失语”?

20XX年 企业家为何集体“失语”?

------- 精选范文 -------20XX年企业家为何集体“失语”?20XX年是一个不寻常的年头。

这一年里,中国要举办奥运会,有人说这是中国的IPO,经过30年经济迅猛发展的这个大国要向全世界展示其积蓄多年的力量。

我们的确办了一个非常好的奥运会,全世界都对中国感到非常满意。

这一年里,四川汶川大地震夺去了近10万人的生命,也使世人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行动力。

与这些相比,在这个不寻常的年头里,还有一些企业家,在做了多年的精神领袖之后,突然之间失语了。

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万科的董事长王石。

经营万科20多年,在很多关键时刻,王石总是能够引领风气之先。

在万科多元化经营并未出现危机的时候,他主动退出其他行业专攻地产,在专业化经营上早走一步;在地产行业弥漫着权钱交易的腐败氛围的时候,他秉持万科不行贿的理念,为公司赢得尊重。

只是在四川地震之后,在举国上下痛心不已的时候,王石说了些“政治上不正确”的话,结果引来无数的指责、嘲笑、谩骂。

王石多年来苦心经营的形象遭受重大打击,在出面公开道歉之后,万科设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王石在公开场合的言论少了很多。

另外一个突然失语的企业家是蒙牛的创始人牛根生。

作为伊利公司的副总经理,牛根生带领一班人马出来创业,让蒙牛公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牛根生的个人魅力,对商业敏锐的嗅觉还有散财聚人的种种举措,为他带来了很高的声望。

牛根生也从一个牛奶公司的董事长,慢慢向公众人物过渡,高调亮相各种公开场合。

在与中央电视台的合作过程中,他在很大程度上被塑造成了年轻人的创业导师。

但是这些光环在三聚氰胺事件中突然消失。

在自己的牛奶产品被查出含有三聚氰胺之后,中国几家奶业巨头的老板集体失语,牛根生不再抛头露面,互联网上有人建议他引咎辞职。

著名的管理学家亨利·明茨伯格对美国文化中对企业CEO的英雄主义式吹捧非常厌倦,他认为这种吹捧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事实,只能助长CEO们越来越大的贪欲和不断上涨的薪酬,对企业本身的管理实践是一个伤害。

企业家精神为何薄弱.doc

企业家精神为何薄弱.doc

企业家精神为何薄弱-
中国曾长时期处于农耕文明,重农抑商的观念和政策长期占主导地位。

在传统中国社会,“学而优则仕”是通向权力和荣华富贵的捷径,商人则为“四民(士、农、工、商)”之末。

当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育成熟和深入人心,这种观念及相关政策会发生深刻变化,但是,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影响仍然不可小觑。

如今我们在讨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时,经常说“政府越位”。

那么,它为什么会越位呢?我认为,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企业家缺位,严重地缺位。

在中国的改革中,国有企业改革始终是一个难解的“结”。

我认为,这里面存在一个两难:国有企业的体制内,基本不产生严格意义上的企业家;没有企业家的国有企业,是无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的。

在国有企业,尤其是国有独资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其领导人几无创业活动,也不直接承担投资和经营风险。

对他们的遴选、考核和升迁,都意味着他们是准官员,而不是、也不可能是严格意义上的企业家。

有人问,从国企领导到企业家有多远?这其实是一个伪命题,因为国企领导与企业家之间一般是不存在通路的,除了个别特例。

如何通过以混合所有制经济为实现形式的国有企业改革,使绝大部分改制后的国有企业成为拥有企业家的企业,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破题的关键性改革之一。

企业家失败的五个原因

企业家失败的五个原因

企业家失败的五个原因
晓力
【期刊名称】《中外管理》
【年(卷),期】1994(000)008
【摘要】美国格林斯伯勒市的"创元领导中心"调查表明,企业家的失败,主要有以下五个因素:一、不善交际:缺乏处理人际关系的艺术。

二、墨守成规:缺乏应变能力。

三、患得患失:考虑自己太多,整天只醉心于出风头、赚大钱或晋升快。

这种人很快就会脱离同事和上级。

【总页数】1页(P19-19)
【作者】晓力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72.91
【相关文献】
1.决策失败与执行失败——中国企业家与国外CEO的失败比 [J],
2.中国企业家失败原因的理性探究 [J], 汪岩桥
3.企业家失败五大原因 [J],
4.决策失败与执行失败——中国企业家与国外CEO的失败比较 [J], 宋铁军
5.中国企业家失败的原因揭秘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家为何集体“失语”?2008 年是一个不寻常的年头。

这一年里,中国要举办奥运会,有人说这是中国的IPO,经过30年经济迅猛发展的这个大国要向全世界展示其积蓄多年的力量。

我们的确办了一个非常好的奥运会,全世界都对中国感到非常满意。

这一年里,四川汶川大地震夺去了近10万人的生命,也使世人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行动力。

与这些相比,在这个不寻常的年头里,还有一些企业家,在做了多年的精神领袖之后,突然之间失语了。

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万科的董事长王石。

经营万科20多年,在很多关键时刻,王石总是能够引领风气之先。

在万科多元化经营并未出现危机的时候,他主动退出其他行业专攻地产,在专业化经营上早走一步;在地产行业弥漫着权钱交易的腐败氛围的时候,他秉持万科不行贿的理念,为公司赢得尊重。

只是在四川地震之后,在举国上下痛心不已的时候,王石说了些“政治上不正确”的话,结果引来无数的指责、嘲笑、谩骂。

王石多年来苦心经营的形象遭受重大打击,在出面公开道歉之后,万科设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王石在公开场合的言论少了很多。

另外一个突然失语的企业家是蒙牛的创始人牛根生。

作为伊利公司的副总经理,牛根生带领一班人马出来创业,让蒙牛公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牛根生的个人魅力,对商业敏锐的嗅觉还有散财聚人的种种举措,为他带来了很高的声望。

牛根生也从一个牛奶公司的董事长,慢慢向公众人物过渡,高调亮相各种公开场合。

在与中央电视台的合作过程中,他在很大程度上被塑造成了年轻人的创业导师。

但是这些光环在三聚氰胺事件中突然消失。

在自己的牛奶产品被查出含有三聚氰胺之后,中国几家奶业巨头的老板集体失语,牛根生不再抛头露面,互联网上有人建议他引咎辞职。

著名的管理学家亨利·明茨伯格对美国文化中对企业CEO的英雄主义式吹捧非常厌倦,他认为这种吹捧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事实,只能助长CEO 们越来越大的贪欲和不断上涨的薪酬,对企业本身的管理实践是一个伤害。

不过在中国,对于企业老板们的吹捧却基本上没有遇到什么抵制和阻拦,近 10年来,包括政府、传媒甚至公众在内的整个社会,给了企业家们过多的期望和过高的待遇。

老板们在企业经营中自然重要,但是似乎并没有重要到这种程度。

也许在中国这样的一个追赶型的经济中,不仅企业家精神稀缺,真正能够带领团队、组织资源、经营企业的企业家更是稀缺,所以他们才会受到如此追捧。

但从现实层面来看,这又有其内在逻辑。

大众传媒有自己的叙事逻辑,必须给自己找到足够精彩的故事和有足够影响力的主角;企业在自我宣传过程中,老板往往是最有效的形象代言人,而尽量传播和推广老板形象,更是众多企业公关人员的重要工作;政府则更希望这些掌握企业资源的决策者们能够带来上规模的投资。

于是,各种机构齐心协力,把企业家们推到了舞台中央。

一般过程是这样的:先是这些人讲讲自己的创业史、生意经,然后会继续推进到企业战略和经济发展等高屋建瓴的话题上,最终滔滔不绝的企业家们成为众人仰慕的成功人士,以精神导师的身份指点人生。

于是乎,企业家成了这些年来中国的精神快餐中必须的一道菜。

“教授越来越像商人,商人越来越像教授。

”这个流行的段子对此种现象的戏虐非常形象:企业家们忙着出书,忙着演讲,忙着写博客,忙着树立个人形象。

问一个严肃些的问题,在一个快速发展的经济体中,这些在企业经营层面取得阶段性成功的偶像们能够给我们的民族精神带来足够强大的精神资源吗?也许,我们应该承认这些人在精神层面的探索,但是他们的确还没有如此强大的力量。

也许,企业家们更多的还是要以自己的企业为根本,不要因为忙着做精神导师而忘记了牛奶检验环节。

中国为何没有世界级的企业和企业家尽管30年来,中国企业开疆辟土、高歌猛进,然而放眼全球商业舞台,我们不得不遗憾地承认,还没有哪一家中国企业真正迈进了世界卓越企业的殿堂,成为舞台上的耀眼主角;也没有哪一位中国企业家登上了商业领袖所能企及的世界顶峰,引领全球财富走向。

对比世界级企业与企业家,依旧有一条不小的沟壑横亘在我们眼前,为什么我们未能渡越到彼岸?中国企业未臻卓越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中国企业真正的挑战在于“国际化规则与世界级水平的运营”,因为中国企业,即便是优秀如海尔、联想、华为等,与世界卓越企业存在的差距是整体性的、全方位的。

● 战略差距:权谋vs制度中国企业多以“权威谋略”为战略出发点,而世界级公司则以制度和文化为战略出发点。

到目前为止,中国绝大多数优秀企业家都是在计划与市场“双轨制”下产生的。

在“市场”环境中,他们懂得了“国营厂长”不懂的竞争谋略,但“计划”余味下,却需要他们懂“政治”,甚至部分会成为以“权威谋略”为中心的市场政治家。

● 绩效差距:短视vs长远中国企业大多管理员工的现在,世界级公司管理员工的未来。

世界级企业的绩效管理,是通过投资员工的未来,从而获得公司的未来。

但中国不少企业只注重短期效果,注重人的短期业绩而不太注重能力的发展。

● 文化差距:工具vs信仰中国企业用业绩凝聚员工,世界级公司用文化凝聚员工。

不少中国企业的远景成为企业家个人的鸿图伟业,是实现企业家个人野心的工具和附属品,而不是全体员工的共同追求。

在相当一些中国企业中,核心价值观只是手段而已。

一些企业家常常把“以人为本”、“消费者是上帝”一类感人肺腑的话挂在嘴边,而一旦利益当前,一切仁义道德就靠边站。

● 管控差距:能人vs流程中国企业用能人管理控制公司,世界级公司用流程管理控制公司。

中国企业对公司的控制大多是由人来完成,而不是通过制度与流程系统完成的。

这样必然产生诸侯经济。

这种管控方式在短期内可以在量上获得扩张,但不能获得质的提升,虽然金玉在其外,但败絮却早匿其中。

当年三株的失败,诸侯经济就是很大一个原因。

● 营销差距:利用vs敬畏中国企业利用消费者的幼稚,世界级公司促进消费者的成熟。

要想真正把握消费者,就得怀着一颗敬畏之心,像追求真理一样,不断地了解他们,琢磨他们。

但中国众多企业在骨子里对消费者是没有敬畏的,他们认为可以用计谋搞定消费者,所以用夸大其辞的广告,用费尽心机的“承诺”去讨好消费者,获得增长。

● 领导力差距:聪明人vs认真事中国企业强调做聪明人,世界级公司强调做认真事。

不少中国企业家的骨子里有很深的帝王情结,有很强的支配欲,喜欢研究“驭人之术”,“好为人师”,“领导”在他们心中就是“驾驭”的意思,结果企业就演化成了权谋组织。

世界级公司强调的是以原则为中心的领导,强调的是权力和义务对等之上的合作。

中国企业家尚未登顶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在得益于一批具有创富精神和理想的企业家共同努力的同时,也将柳传志、张瑞敏、王石、任正非、马云等企业家推上了个人价值成就的高峰。

可是,仰看杰克·韦尔奇、比尔·盖茨、松下幸之助等商业领袖,中国企业家的修炼与攀登之路还远未到尽头,距离顶峰还有很长一段路途。

● 差距一:抵制诱惑的能力世界级商业领袖往往诞生于严格的市场竞争环境,而目前中国的发展阶段与商业环境,还无法说是完全的市场经济,这给企业家提供了太多的创富机会,同样也形成了太多的诱惑,以致中国企业家不容易坚守自己的商业底线。

中国企业家有了钱就抑制不住要进军房地产,涉足证券投资,因为赚钱来得快。

但是这样机会投资产生的利润是可以持续的利润吗?真正致力于登上顶峰的中国企业家,不能把自己的眼光放在对暴利与机会的贪婪上。

变性人应获女企业家奖吗?问题:我正在评定一份女性企业家的奖项,并且刚刚采访了入围名单里的几位候选人。

其中多数人平淡无奇,而最好的一位候选人则在采访中承认:她在两年前做过变性手术。

我觉得,这样她就失去了参评资格,因为她在创业时还是一位男性。

我还觉得,她在参评表格上未能如实填写相关情况,是对我们的一种欺骗。

因此我倾向于让她出局。

和我一起的其他评委则想颁给她这个奖项──到底是谁的想法对呢?经理,男,53岁露西的回答:如果你想在这件事上显得迂腐——看来你正有此意——你可以先问问自己:她现在是不是个女人?答案是“不”,她不是。

然而她做过手术,因此可以冒充女性,并被当作女性来看待。

当然,这就意味着她有资格来参赛。

下一个问题是:她创业时的身份是男人,这到底有没有关系?我不觉得这有什么关系。

显然,她做男人做得并不是特别开心,因此我觉得通融一下也无妨。

你说她在你的心目中留下了一个污点,因为她没有“直来直去”地讲真话。

其实,你的这种想法倒是在我心目中留下了污点。

你原本预期的是什么?她应该在参评表上描述所有的变性手术细节吗?问题是,她做过变性手术这件事,是她和医生之间的私密问题。

如果你还不开心,不妨告诉一下自己:设立奖项是件很愚蠢的事情,最优秀的人很少能够获奖。

至少在这件事上,你不会让某位生为女性、并配得上这份奖项的杰出候选人失望,因为你说过,其他选手实力不足。

这让我觉得你们颁发的这项大奖格外愚蠢:我参加过一次类似的评奖活动,当时的入围名单上出现了一大批真正优秀的女企业家。

其他的评委已经有了定论:你是一位老学究、刻薄鬼,要不就是老顽固。

他们可能会像我一样在疑心:你到底在捍卫什么原则?你是担心,如果这一次自己高抬贵手,今后就会有一大批男人去做变性手术,好争取到这样的一些奖项吗?把奖颁给她吧,别再烦恼了。

读者建议:想起某位自行车赛选手几年前,加拿大有位妇女赢得了女子山地车下坡赛的冠军。

她过去也曾是一位男性。

拿了亚军的那位女选手则抱怨连天,她一口咬定,这位冠军的男性基因与荷尔蒙赋予了她在肌肉力量上的一切优势。

由于这位亚军的言行与体育精神不符,因此被取消了资格。

在这件事情上,山地车比赛的业内人士之间产生了分歧,而这种分歧很可能到目前还存在。

咨询师,男,25岁她并不是女性再多的手术或雌激素也不能将一位男子改造成女人。

这位仁兄仍带有XY 型染色体,既没有子宫,也无法排卵。

这个人能够改变的东西,只是自己的社会性别——在不同的文化、社会和法律背景下,人们看待她的方式。

因此,这种事在术语上应称为“社会性别重置”,而不是“变性”。

如果设奖的潜在意味是:女性企业家的企业家精神不如男性,因此还需要设立特别的奖项,那么,应取消这位参赛者的资格。

前国际汽车大奖赛成员,男,43岁变身女性作为一名做生意的变身女性,我现在已开始意识到,多少年来自己一直已是女性的身份。

性别重置的外科手术是件大手术。

从男性身份到女性身份的文化转换,更是生活方式的一大变化。

如果有人能适应这些变化,并且成功地开展业务,那么就值得给予他们一切可能的尊敬。

执行董事,变身女性,40岁颁奖应有包容心如果你给英国企业家颁奖的话,你会剔除掉两年前刚成为英国公民的人吗?你的这封信,是一种试图掩盖你狭隘心胸的苍白举动。

这位候选人曾经是一位男性,但这无关紧要。

她现在已是一位女性。

因此,把奖颁给她吧,因为她配得上它。

公务员,男性,40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