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沉默的心理学名词解释
2021年心理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I'd rather run up and be overwhelmed countless times than walk in a proper way for a lifetime.整合汇编简单易用(WORD文档/A4打印/可编辑/页眉可删)心理学名词解释完整版心理学: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社会心理学:致力与理解人在社会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级其本质和起因的一个科学领域。
个体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出生到衰老的整个过程中的心理发展和变化规律。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以及为了促进个体心理发展的人类学习与教育的实质与规律的科学。
心理健康: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知、情、意、行、人格完整协调,能适应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20__-04-09 18:13 | #2楼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规律的科学。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都是属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活动,在心理学上的称谓。
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统称为心理过程。
个性差异:人们之间的个性差异主要体现在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的外在表现,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
有意后注意:指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和的注意。
(又称随意后注意)注意的广度:(又叫注意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人所能清楚地觉察到对象的数量。
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个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发散思维:又叫辐射思维或求异思维)动机水平:指对问题解决的迫切程度,它决定于被主体解决问题的需要所诱发的情绪状态。
原型:在解决问题时,对于新假设的提出有启发作用的那些事物。
迁移作用:指原有的知识经验在新情况新问题中的应用。
心理学——名词解释
1、心理学:是一们解释、预测、调空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情景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的观察并记录、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规律的方法。
3、测验法:是指使用特用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4、实验法:是指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5、调查法:是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6、构造注意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意识结构,认为意识结构的内容可以分解为基本的要素,把心理分解成这样的一些基本元素后,再逐一找出他们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就可以达到理解心理实质的目的。
7、机能主义心理学:强调研究意识的功能,重视意识的动态特征,詹姆斯认为意识是像水流一样的,他称之为“意识流”。
8、行为主义心理学:该学派思想的很大程度上受条件反射学说的影响。
认为我们只要找到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再根据条件反射原理给予适当的强化,使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起牢固的联系,那么就可以预测、控制和改变人的行为。
总之,行为主义心理学否认心理、意识,强调行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在后天环境影响下形成的。
9、格式塔心理学:研究内容主要是意识体验,著名论点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认为人对事物的认识具有整体性,心理、意识不等于感觉元素的机械总和,他们着重在知觉的层次上研究人如何认识事物。
10、精神分析学派:重视对人类异常行为的分析,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
弗洛伊德认为人除了有意识的活动——即人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活动,还有无意识活动。
精神分析主要就是试图用各种方法发现和揭示病人在下意识中存在的问题。
11、人本主义心理学:注重人的独特性,主张人是一种自由的、有理性的生物,具有个人发展的潜能。
他们认为人的行为主要受自我意识的支配,要想充分了解人的行为,就必须考虑到人们都有一种指向个人成长的基本需要。
心理学名词解释(背诵)
心理学名词解释集锦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
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2.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动态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
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3.个性心理: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性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特征。
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4.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认识的起点。
5知觉: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6观察: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又叫“思维的知觉”。
人迅速敏锐地发现事物细节和特征等方面的知觉能力叫观察力。
7记忆: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
8表象: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9想象: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10.再造想象:依据语词或符号的描述,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11.创造想象: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的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12.幻想:有意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于未来的想象。
13.言语: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活动过程。
14.思维: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它是借助语言实现的,能揭示事物本质特征及内部规律的理性认知过程。
15.注意: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共同特征。
16情绪情感: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认知是情绪情感的基础,需要是引发情绪情感的中介。
17意志: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有意识地根据目的、动机调节支配行动,努力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
18需要: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1、感觉:感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2、联觉:联觉是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就叫联觉。
3、知觉:知觉是人脑对于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4、提取失败说:这种理论认为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是永远不会丢失的,遗忘是失去了线索或线索错误所致,而一旦有了正确的线索,经过搜索所需要的信息就能被提取出来。
5、注意、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须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有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6、智力:智力指人们顺利地解决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并以抽象思维为核心,主要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注意力。
7、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效应认为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被传送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
8、学习:学习是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9、观察学习:观察学习,又称替代学习,是指通过对他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一个人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或者矫正原有的行为反应,而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作为观察者并没有外显的操作。
10、先行组织者: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够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和新任务关联起来。
11、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12、学习迁移: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影响。
13、技能:技能一般认为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14、高原现象:动作技能的形成过程中,在新的动作组织体系还没有建立之前,往往会出现一个进步暂时停顿的时期,这就是高原期。
沉默的螺旋理论名词解释
沉默的螺旋理论名词解释螺旋理论是一种关联到心理变化的理论,由阿尔伯特西塞(Albert Ellis)于1955年提出。
螺旋理论认为,影响某人情绪的因素有许多,这些因素可以归纳为三个不同的螺旋模式:相信(Beliefs)、情感(Emotions)和行为(Behaviors)。
螺旋理论强调,某些相信(Beliefs)会在遭遇特定外界刺激时产生影响,产生某些情感(Emotions),而这些情感(Emotions)又会导致某种特定的行为(Behaviors)。
在一般情况下,某个相信(Beliefs)可以是从家人或朋友口中得到的,但可能也可以是来自客观事实或是个人逻辑推论等索取而来的。
比如,有人可能会相信孤独会让他们变得更孤独,而这种相信产生的情感就是悲伤,从而导致行为是不去社交。
在螺旋理论中,所有的相信,情感和行为都是相互关联的,并且在平衡中互相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系统化的心理活动。
以个体为例,如果他们的行为是受到自己的相信和情感的影响,那么他们的相信和情感也在不断受到行为的影响着。
这种关系使得一个人的心理模式变得复杂而又深刻,即便他们对自己的情感和行为缺乏足够的自我了解,也可以发现自己的行为、情感和相信之间的联系。
阿尔伯特西塞认为,改变一个人的行为,是从改变这个人的相信(Beliefs)开始的。
因此,改变一个人的心理状态,首先应该考虑这个人所拥有的相信(Beliefs),以及这些相信产生的情感(Emotions)和行为(Behaviors)之间的关系。
不同的相信会影响不同的情感,从而对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
改变自己的心理状态,就是要从改变一个人的相信(Beliefs)出发,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Emotions),改变自己的行为(Behaviors),从而促进自我发展,拥有健康心理状态。
螺旋理论在心理咨询中也被广泛应用。
心理咨询师会根据患者的情况,探查患者的相信(Beliefs)是否与他们客观事实相符,从而改变他们的情感(Emotions),从而改变他们的行为(Behaviors)。
心理学名词解释
1、心理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2、情感过程:人在认识事物时产生的各种心理体验,如喜、怒、哀、惧等。
3、意志过程:人在活动中为了实现某一目的对自己行为的自觉组织和自我调节。
4、主观能动的反映:人脑对现实的反映受个人态度和经验的影响从而使反映带有个人主体的特点。
5、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6、屏息:在注意紧张时,会出现心跳加速、牙关紧闭、握紧拳头等,甚至出现呼吸暂时停歇的现象,即所谓屏息。
7、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
8、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的目的,在必要时还需做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9、小学儿童注意有意性的发展:有意注意在认识地位、作用逐渐提高和注意的有意性由被动到主动。
10、注意的广度:在单位时间内所注意到对象的数量。
11、注意的稳定性:把注意集中保持在某一对象上时间的长短。
12、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时进行两种或几种活动的时候,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或在进行某种活动的时候,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动作。
13、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任务,主动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14、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15、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
16、知觉的选择性:人所处的周围环境复杂多样,某一瞬间,人不可能对众多事物进行感知,而总是有选择地把某一事物作为知觉对象,与此同时把其他对象则作为知觉对象的背景,这种现象叫知觉的选择性。
17、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对象具有不同的属性,由不同的部分组成。
但是,人并不把知觉的对象感知为个别的孤立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知觉的这种特性叫知觉的整体性。
18、知觉的理解性:在知觉的过程中,人总是用过去所获得的有关知识经验,对感知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概念的形式把它标示出来,知觉的这种特性叫知觉的理解性。
瑞即 心理咨询过程中,“沉默”是什么?
主标题:心理咨询过程中,“沉默”是什么?副标题:心理咨询指的是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企求解决问题的求询者提供心理援助的过程。
咨询过程中,“语言”是主要技术。
刚到心理咨询机构,我就有一个困惑。
如果来访者全程都不愿意开口说话,那场面岂不是一度尴尬?后来,在咨询师的讲解下才慢慢懂得了咨询过程中“沉默”的意义。
心理咨询是一项听和说的艺术,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一旦出现沉默,不少人都会觉得有些棘手,习惯性的就会选择打破沉默。
但灵即金牌咨询师席晓慧说到:“沉默在咨询中分为两种,一种来源于咨询师的沉默,一种来源与来访者的沉默。
一旦得到合理的利用,对整个咨询的进程是有巨大帮助的。
”沉默是心理咨询中一定会涉及的话题,对于咨询师而言,学会解读来访者的沉默,在合适的时间、用合适的方式回应沉默,是咨询师技术学习的必修课。
而对来访者而言,理解咨询中的沉默,适当地容忍沉默,也是让自己蜕变的必经之路。
在不同的场景,沉默的意义也不同。
有的来访者会因为咨询初期无法信任咨询师而保持沉默、而有些来访者则会把沉默当成自己的武器用来抵御咨询师,咨询师对来访者的表现、来访者自身的性格也会成为来访者沉默的原因。
席医生告诉我:“沉默是一个相当有意思的话题。
有一次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我与来访者说了一会话,但是感觉难以沟通。
我试图鼓励对方多说一些,但对方仍然没有内容可以呈现。
于是我和对方一起陷入沉思中。
我慢慢的把心静下来,对方也是平静的样子。
这样的状态大概进行了半小时,对方平静并未感觉到焦虑。
最后几分钟,我打破了沉默。
此时,我们都感受到了一种莫名的轻松。
”一般来说,沉默都让人感觉到不适,在社交情景中更让人感觉尴尬。
沉默的杀伤力来源于它所制造的压力,随着时间越久,制造的压力也就越大。
短暂的沉默对于一个咨询师来说,还好。
可是一个较长的沉默,就会让一些咨询师感到焦虑。
这个时候,对于沉默的处理方法不同也从侧面说明了咨询师的态度和功力。
心理咨询是聊天,但是又不同于一般的聊天。
沉默的螺旋名词解释
沉默的螺旋名词解释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沉默的螺旋”一词,但对于其确切含义以及来源,却往往缺乏清晰的概念。
本文将尝试对“沉默的螺旋”一词进行解释和探讨,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一现象。
在心理学领域,沉默的螺旋指的是一种群体行为的现象。
具体解释可从两个关键词入手:“沉默”和“螺旋”。
首先,沉默是指在面对某种观点、行动或事件时,群体中的个体选择保持沉默,不愿发表自己的意见、表达自己的立场或表达反对之声。
而“螺旋”一词则以其形象的特点,指代该现象会逐渐扩大、深化,并造成愈演愈烈的连锁反应。
沉默的螺旋现象源于个体的心理机制,其中包含着多种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
首先是恐惧心理,个体害怕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与主流群体不同,担心受到排斥、孤立甚至攻击,因此选择保持沉默。
其次是从众心理,个体在群体中试图寻求认同感和归属感,因此会倾向于随波逐流,不愿独自站出来,承担可能带来的风险和困难。
此外,还存在自我审查心理,个体担心自己的意见和观点会被视为异类或与主流价值观相悖,因而在内心自我审查和筛选后选择沉默。
沉默的螺旋现象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首先,它可能导致群体讨论或决策的偏颇。
当一个群体中的人们都选择保持沉默时,少数有异议的个体难以发出声音,这可能导致群体的决策过于单一、武断,甚至存在显著的错误。
其次,沉默的螺旋现象可能放大不公正和不正当的观点和行为。
一些人在社会中表达不合理的观点或展示不道德的行为时,其他人选择沉默,往往会给予这种观点或行为更多的认同,进而加剧不公正和不正当因素的流行和传播。
为了避免沉默的螺旋现象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应该积极推动群体中的个体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这需要创造一个开放、容纳多样声音的环境。
同时,个体们也要学会勇敢,不断培养自己的自信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面对沉默的螺旋时,打破既有的惯性,实现全面的、多样化的群体讨论和决策。
总结而言,“沉默的螺旋”是一种心理学上的现象,指代群体中的个体选择保持沉默,不愿发表意见或表达反对,从而引发连锁反应的现象。
最著名的心理学名词解释
最著名的心理学名词解释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涉及到许多著名的名词。
这些名词不仅在心理学界广泛应用,也在日常生活中被人们所熟知。
本文将解释并探讨其中几个最著名的心理学名词,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人类内心世界的奥秘。
一、潜意识潜意识是由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提出的一个概念。
它指的是位于意识之下的一层心理活动。
潜意识包含了个体的欲望、冲动、情绪和经验等,但这些内容无法被主动意识所察觉,只能通过特定技术或理论解读来揭示。
潜意识的存在和作用对于理解个体的行为和心理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它对于个体的思维和情感产生重要的影响,不仅在梦境或病理性心理状况中得以表现,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二、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提出的一个理论,该理论对后来的行为主义心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条件反射指的是一种学习过程,通过一种特定的刺激与一种自然反应相结合,形成一种新的自发反应。
例如,当我们闻到美食的香味时,口水会自动分泌;而巴甫洛夫的狗在听到铃声后也会开始流口水。
这种条件反射可以通过反复的联系来加强或削弱。
三、认知失调认知失调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弗斯泰辛纳(Leon Festinger)于1957年提出。
它指的是个体在面对两个或多个相互冲突的认知(信念、态度或价值观)时产生的不适应心理状态。
认知失调常常带来不愉快的感受,个体会通过调整自己的认知和行为以减轻这种不适应。
认知失调的产生对于理解人类决策过程、行为改变以及思维模式的转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受害者归因受害者归因是指个体在解释自己或他人遭遇负面事件时所采取的心理过程。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凯利(Harold Kelley)在1967年提出了这一概念。
受害者归因主要分为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两种方式。
内部归因指的是将负面事件归因于个体的内在因素,例如自身的能力、性格等。
而外部归因则将负面事件归因于外部环境因素,类似于运气、他人的行为等。
10个心理学术语,懂点心理学,不做心理盲者
10个心理学术语,懂点心理学,不做心理盲者10 个心理学术语,懂点心理学,不做心理盲者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心理学的知识无处不在。
了解一些基本的心理学术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情绪和思维方式,从而让我们在人际交往、职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等方面更加得心应手。
下面,我将为您介绍 10 个常见的心理学术语,希望能为您打开心理学的大门,让您不再是心理盲者。
1、认知失调认知失调是指当一个人的行为与自己先前一贯的对自我的认知(而且通常是正面的、积极的自我)产生分歧,从一个认知推断出另一个对立的认知时而产生的不舒适感、不愉快的情绪。
比如说,您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健康饮食的倡导者,但某天却忍不住吃了很多高热量的垃圾食品。
这时,您内心可能会产生认知失调,为了减轻这种不适感,您可能会给自己找各种理由,比如“偶尔吃一次没关系”或者“最近压力太大了,需要放松一下”。
2、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是指对某个群体或事物的一种过于简化、概括和固定的看法。
这种看法往往是基于片面的、不准确的信息,而且可能会导致偏见和歧视。
例如,认为所有程序员都是内向、不善交际的,或者所有女性都不擅长数学,这些都是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不仅会影响我们对他人的判断和评价,还会限制我们自身的发展和机会。
3、投射投射是指将自己的想法、情感或动机归因于他人。
比如说,一个自私的人可能会认为别人也都是自私的,一个有嫉妒心的人可能会觉得别人也在嫉妒他。
投射常常会导致误解和冲突,因为我们并不是真正了解别人的内心,而是在按照自己的模式去解读他们的行为。
4、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是指个体经历了多次失败和挫折后,感到自己无法控制局面,从而产生的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人们会放弃努力,即使有机会改变现状,也不再尝试。
例如,一个学生多次考试成绩不理想,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提高,可能就会陷入习得性无助,认为自己根本不是学习的料。
5、自我实现预言自我实现预言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或他人的预期,会影响到行为和结果,从而使预期成真。
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6.发展心理学:研究心理学的发生,发展规律。一般以人的整个生活历程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人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不同的心理特点,但广义的讲,它也包括动物心理学。
7.教育心理学:只要研究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规律,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改进师资培训和学业考试,并推动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创造力等。
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第一章概论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的规律的科学。详细的说,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实验心理学:是最早发展起来的心理学分支,它借助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科学心理发展初期的那些传统课题。如感觉,知觉,学习,动机和情绪等。
第三章感觉与感知
1.感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是人们的感官对不同刺激能量的觉察,并将他们转化成神经冲动传往大脑而产生的。
2.知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知觉是人将感觉获得的信息进行选择,组合,从而形成完整影象的过程。知觉是在感觉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
3.注意: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一集中。
4.生物节律:人和动物的一些行为会发生周期性的变化,比如鸟类的季节性迁徙、动物的冬眠;人的心理活动也体现着周期性变化,比如白天工作,夜晚睡觉,等等。这些节律称为生物节律,是有机体生理功能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他们的存在表明有机体内部存在一个生物钟,随时监视时间的进程。
5.日节律:在人和动物身上都存在,他的主要表现为睡与醒的周期性的循环,此外,也有一些生理方面的节律变化,比如血压、排尿、荷尔蒙分泌等。研究发现,在完全与外部时间线索隔离的条件下。人依然能够显示出日节律。然而,有趣的是在这中隔离的情况下,周期为25小时。
心理学 名词解释
心理学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是自从1879年德国学者冯特受到自然科学的影响,建立心理实验室,使之脱离思辨性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开始的。
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同时,又不仅仅只是一门学科,心理学包含的内容含丰富,需要我们去潜心学习和用心体验,心理学的一些名词解释如下:名词解释:1、口语报告法也称“大声想”,即经过一定训练后,让被试在结局某个问题的同时,大声说出头脑内进行的活动,事后由心理学家对之进行分析。
(P12)2、实验心理学是最早发展起来的心理学分支,它借助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科学心理学发展初期的那些传统核心课题,如感觉、知觉、学习、冬季和情绪等。
(P13)3、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人际间的行为和社会力量对行为的控制和影响。
(P13)4、发展心理学研究心理的发生发展规律,一般以人的整个生活历程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人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不同心理特点,但广义地讲,它也包括动物心理学。
(P14)5、法律与犯罪心理学主要研究司法程序中的犯罪动机、犯罪行为,以及犯罪证据的可靠性等,如近年来在国内兴起的测谎,就在该分支的研究范围内。
当前的法律心理学与犯罪心理学还涉及对犯罪者行为的校正与指导。
(P15)6、无意识指个体不能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无意识中包含了大量的观念、想法、欲望、冲动等,这些挂念和想法因为与社会伦理道德相冲突而被个体压抑在无意识中,个体无法觉察到。
(P35)7、感觉就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人们的感官对各种不同刺激能量的觉察,并将它们转换成神经冲动传往大脑而产生的。
(P42)8、感受性是指人队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P45)9、最小可觉差是指在刺激变化时所产生的最小感觉差异(j u s t n o t i c e a b l e d i f f e r e n c e),简称j n d。
(P47)10、明适应又称为光适应。
由暗处到光亮处,特别是在强光下,最初一瞬间会感到光线刺眼发眩,几乎看不清外界物体,几秒钟之后逐渐看清物体。
心理学名词解释
6、适应——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引起的感受性变化叫做适应。
7、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8、记忆表象——被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它的形象仍能在头脑中呈现出来,这个现象叫记忆表象。
9、识记——就是通过反复感知从而识别、记住某种事物,并在头脑中留下映象的过程。
10、保持——是识记过的材料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人脑的保持量是相当大的。
2、道德感——道德情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准则去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3、美感——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对客观事物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4、理智感——是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对认识活动成就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5、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过程。
9、概念——是指由符号所代表的具有共同的关键特征的一类事物。
10、概念同化——是指学习者将概念的定义直接纳入自己认知结构的适当部位,通过辨别新概念与原有有关概念的异同而掌握新概念.
1、创造性——是产生独特非凡而具有一定人类价值产品的能力。也称创造力,或创造心理。
2、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6、意志行动——在意志支配下进行地行动。
7、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动力。是需要动力作用的直接体现。
8、意志的自觉性——是指一个人在行动中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对自己行动的目的具有清楚而深刻的认识,并有效地支配自己行动地意志品质。
9、意志的果断性—是指一种善于明辩是非,迅速而合理地采取决定,并积极执行决定的意志品质。
9、健康——不仅是没有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沉默的螺旋理论名词解释
沉默的螺旋理论名词解释
沉默的螺旋理论是指一种描述人的情绪状态的观念。
这种观念来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由美国心理学家汤姆·肯尼迪和罗伯特·博斯曼提出的早期心理学理论。
沉默的螺旋理论假设,人们在不同情绪状态之间持续循环。
面对挑战或危机,人们会表现出沉默、无助和抑郁的情绪,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情绪会变得越来越强烈,并蔓延到更接近抗争,抵抗或反抗的状态。
然而,即使是这种强烈的感情,也会随着持续的挑战而变得模糊,直到情绪消退,再次回到沉默和无助的状态。
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这种循环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的响应,不同的情绪状态可以相互影响。
这意味着,如果你遇到了挑战,你可以充分利用抗争或反抗的活力来帮助你应对压力。
但是,如果超越了一定的范围,你就可能失去控制,感觉沮丧和空虚。
沉默的螺旋理论向我们传达了一个关键启示——当我们面对挑战或危机时,重要的是我们能够控制我们的情绪,而不是被情绪支配。
只有在这样做的情况下,我们才有可能找到安全应对压力的方法,保持情感健康,开始新的社会变革和更为全面的发展。
传播学沉默的螺旋名词解释
传播学沉默的螺旋名词解释
传播学沉默的螺旋是一种社会心理学理论,指出人们在特定社会环境下的沉默现象。
这一理论由奥地利传播学者伊丽莎白·诺伊曼和美国社会学家诺尔曼·弗莱恩创造并发表。
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人们在面对某些敏感话题时,会感到不安或害怕因自己的观点、态度或行为而被排斥、孤立或惩罚。
因此,他们倾向于选择保持沉默并避免与他人产生冲突。
这种沉默现象会导致“沉默的螺旋”,即越来越多的人保持沉默,导致少数人的观点或意见在公众中占据主导地位。
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理论基础是社会认同理论和社会心理学中的“从众效应”。
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人们倾向于在社会中寻求认同和接纳,而从众效应指的是人们因为担心被排斥而遵循主流观点或行为。
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应用广泛,包括政治、媒体和民意调查等方面。
政治方面,该理论可以解释选民对某些政治问题的态度和投票行为。
媒体方面,该理论可以解释为什么某些话题比其他话题更容易引起公众注意和关注。
在民意调查中,该理论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可能会对某些话题的态度和观点保持沉默。
总之,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人们在特定社会环境中因为担心被排斥而选择保持沉默,这种沉默现象会导致少数人的观点或意见在公众中占据主导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人沉默的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学科,旨在解析人类内心的奥秘。
在心理学领域中,存在着一些令人沉默的名词,它们揭示了人类心理的某些特点和现象,探索人类行为背后的原因。
本文将介绍一些引起人沉默的心理学名词,并探讨其相关性和实际应用。
1. 心理契约破裂
心理契约破裂是指一种心理现象,当人们对他人的期望与实际行为不一致时,
会导致心理契约的破裂,进而引发沉默。
这种心理契约在人际关系中尤为常见。
例如,当某个人在工作中展现出了超过他人期望的能力和贡献时,反过来,他却期望自己能获得更多的认可和回报。
然而,如果最终得不到应有的回应,他可能会感到失望和沮丧,选择保持沉默,不再付出更多。
2. 社会标签
社会标签是一种被赋予给特定群体或个人的观念,通常由社会或大众创造和推广。
这种标签可以对人们的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进而导致人们选择沉默。
例如,社会上对某个族群的刻板印象和负面评价,会让该族群中的个体感到被社会边缘化和歧视,因而选择保持沉默,回避与外界发生任何交流,以确保自己的安全感和尊严。
3. 集体失语
集体失语是指一群人或一个社会在某个特定问题上选择保持沉默,不再发声。
这种现象常常出现在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敏感和争议性议题上。
例如,当某个社会集体面临经济压力时,大多数人会受到恐惧和焦虑的困扰。
他们可能觉得自己无法改变状况,选择保持沉默。
进而,整个社会陷入了一种集体的失语状态,无法有效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观点。
4. 自我审查
自我审查是指个体在思考和表达时对自己的思想、价值观和言论进行审查和过滤的过程。
这种现象往往源于个体对后果的担忧和害怕。
例如,在某些政治敏感的话题上,虽然个体可能有明确的观点和立场,但为了避免争议和不必要的麻烦,他们选择保持沉默,避免公开表达自己的意见。
5. 心理障碍
某些心理障碍会导致人们选择保持沉默。
例如,社交焦虑症患者在人际互动时常常感到极度的不安和恐惧,他们害怕被他人评价和批评。
因此,他们往往选择回避交流,保持沉默。
类似地,抑郁症患者也可能在情绪低落时选择不与他人沟通,将自己封闭在内心深处。
尽管这些心理学名词揭示了人类心理的一些复杂特点,但我们也可以通过理解和共享对话,打破沉默的壁垒。
因此,为了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和谐,我们应该不断关注并研究这些心理学名词,并以积极的态度与他人进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