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把关”现象的认识
传播学概论论述题完整总结
1.试述传播活动的演变过程答:首先,传播活动是随着人类社会生活与信息交流的推进而不断发展和完善的。
(1)最早的传播方式是原始的、简单的,不仅信息的内容并不复杂,而且表达信息的符号和传递信息的载体也相当简单。
在古代,简单的社会生活内容并不要求有复杂的传播形式。
而到了近代和现代,简单的传播形式就无法表达复杂的生活内容。
(2)由此可见,传播的内容和形式是统一的、一致的。
正是出于社会发展的需求,加上生产力发展促进传播技术不断更新,传播才一步步发展起来。
其次,尽管人类社会的传播方式最早是十分简单和原始的,但同时却是多通道的、多样化的,也就是说人类对听觉系统和视觉系统及这两类系统的信息符号是并用的,既有口头语言,也有手势语和各种图像、图形的符号集。
(1)目前,在有些民族如澳洲土著居民中,还使用着一种十分复杂特殊的手势语。
可是,随着文字的产生,特别是15世纪中期印刷机的出现,人类兼用的视听两种通道开始分离,社会信息沟通以视觉通道为主。
(2)本世纪以来,传播活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广播电视相继问世,听觉通道、视觉通道和原来的印刷媒介的视觉通道、文字符号都共同被全社会所使用。
到今天,网络传播又成了时代的宠儿。
(3)这些都一再说明了,正是出于社会需要和实际可能,传播活动才能得以不断完善,朝着复杂化、多样化、多层次和日益改善的方向发展。
2.试述传播学和新闻学的差异答:传播学和新闻学的不同之处主要是:(1)传播学重视理论研究,而新闻学重视业务研究。
初期的新闻学著作大都是有关业务方面即采访、写作、编辑等内容的,后来研究领域虽有所拓宽,进而总结和评述新闻事业(主要是报业)的历史,但新闻理论的专著却并不多。
而新闻理论多半论述新闻的本质、本源和特性,以及新闻事业的性质、任务和作用等,研究的角度、范围都很有限。
由此可见,新闻学的研究路线是:实务一历史一理论。
传播事业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巨大影响,要求学者们跳出以往单学科研究的狭隘圈子,从社会整体和宏观的角度,借助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语言学、文化人类学和信息科学等研究方法和理论研究成果,对人类与社会的信息交流活动进行全面的跨学科的研究。
运用把关人理论来分析一个热点事件
运用把关人理论来分析一个热点事件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以把关理论谈网络传播中的“人肉搜索”现象摘要:把关理论是传播学控制分析领域最具科学性的理论之一,又称为“守门人”理论。
和传统媒介一样,网络编辑在信息传播中扮演着“把关人”的角色,在传播过程中,编辑的把关作用至关重要,编辑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强化或深化把关理论,才能更好地传播信息、服务大众。
针对这一网络传播现象,本文分别从传播模式、把关人、传播效果等传播学角度对“人肉搜索”现象进行分析,并希望从这几个角度入手找出规范“人肉搜索”的一些途径,使网络环境得以健康发展。
关键词:人肉搜索;把关人;把关意识;网络传播“人肉搜索”,指网民用提问、跟帖的方式来获取搜索结果的网络搜索方式。
自“陈自瑶事件”兴起,“虐猫”事件将其推至高潮。
之后的“铜须门”事件、“死亡日记”事件、“很黄很暴力”事件等,都曾掀起了“人肉搜索”的高潮。
著名传播学者威尔伯·施拉姆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一文中写道:“传播至少要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从信源和信宿来看,不同于传统媒介,在网络中任何一个信息传播者都可以兼任信源和信宿。
每个个体都向自己拥有的人际圈里传播信息,而信息经由个体的人际圈覆盖蔓延,形成“人肉搜索”的浩瀚力量。
“传受合一”让网民们在网络这个媒介中,在参与“人肉搜索”的过程中体会到了“自我价值”的实现,这在传统媒体中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得以体现的。
从传播的核心讯息来看,网络上的“人肉搜索”信息并非每条都会被关注到,最终引起关注的只是极少的一部分。
由此可见,网民对于“人肉搜索”的信息具有极强的选择性。
很有代表性的主要是:一是严重败坏社会道德的事件或人物,这是目前“人肉搜索”的主流信息。
如“虐猫”事件、“铜须门”事件、谭静案等,这些事件或人物大多挑战了大众的道德底线,引起了公愤。
控制研究的把关人(Gatekeeper)理论
传播学总论
下图左起:周建人、 许广平、鲁迅。后 左起:孙熙福、林 语堂、孙伏园。1927 年10月4日合影,时 鲁迅与许广平初抵 上海。
作者: 休梅克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 学出版社 译者: 张咏华 出版年: 2007 页数: 136 定价: 14.00元 ISBN: 9787313046567
2.怀特 1950《把关人:一个新闻选择的个案研究》 怀特通过输入信息与输出信息的对比,考察在一 个具体的把关环节上,信息是怎样被过滤被筛选的。
N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N
N2 N3 N4
N2` N3`
M
N1 N4
传播学总论
3.施拉姆 ‚在信息网络中到处都设有把关人。‛ 其中包括记者,……;包括编辑,……; ‚包括作家,……;包括出版公司编辑,…… ‚包括电视、电影的制片人,……;包括影片剪辑 人员,…… ‚包括图书管理员,……;包括教员,…… ‚包括负责汇报的官员,…… ‚甚至可以包括餐桌旁的丈夫,……‛
控制研究的把关人 (Gatekeeper)理论
学习目标:
1.了解“把关人”在传播中的作用 2.正确对待“把关”现象 3.使用“把关人”理论分析传播现象
在传播中起作用的要素有哪些?哪些属 于与传播者相关的要素?
一、把关人(Gatekeeper,守门人)理论的发展
1.卢因 1947《群体生活的渠道》 ‚信息总是沿着含有门区的某些渠道流动,在那里,或是 根据公正无私的规定,或是根据‘把关人’的个人意见, 对信息或商品是否被允许进入渠道或继续在渠道里流动做 出决定。‛
对自己分管的工作审核把关不严表述
对自己分管的工作审核把关不严,引发的问题多而严重。
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涉及面广泛,对企业或组织的发展和管理造成不小的困扰。
本文试图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探讨,分析其原因、影响和应对方法,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问题的表现1. 工作审核存在盲区经常出现对下属工作的审核把关不严的情况,导致一些低质量、低效率的工作成果被忽略或放行。
2. 审核不够细致在工作的执行过程中,对细节部分的审核把关工作不够细致,容易造成一些不规范、不合理的情况。
3. 审核结果不够客观在审核过程中,主观因素过多,导致审核结果不够客观准确。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1. 工作压力大由于工作压力大,时间紧张,很可能会影响到对下属工作的审核把关。
2. 经验不足对于一些新的、陌生的工作内容,缺乏足够的经验和知识储备,可能会造成审核把关不严。
3. 对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对于一些看似细枝末节的工作内容,认识不足可能会导致审核把关不够细致,从而影响到工作质量。
三、问题带来的影响1. 影响工作效率审核把关不严意味着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事后的错误修复上,从而影响到工作效率。
2. 可能导致质量问题审核把关不严可能会导致一些低质量、低效率的工作成果被放行,对整个工作流程带来不良影响。
3. 不利于团队建设工作审核把关不严意味着对下属的工作不够重视,可能影响到团队的凝聚力和士气。
四、解决方法的建议1. 加强自身能力提升通过学习、培训等方式,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和工作素质,以应对工作审核把关不严的问题。
2. 严格执行审核规程建立完善的审核规程和审核流程,严格执行,确保所有工作都在规定的流程和标准之下进行。
3. 增强责任感和工作热情提升自身的责任感和工作热情,尽职尽责地履行好对下属工作的审核把关责任。
五、结语对自己分管的工作审核把关不严是一种普遍存在的问题,它可能是工作压力大、经验不足等原因导致的,其带来的问题不容忽视。
通过加强自身能力提升、严格执行审核规程、增强责任感和工作热情等方法,或许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简述新媒体环境下“把关人”理论的演变
什么是“把关人”?简述新媒体环境下“把关人”理论的演变。
把关人”即为“守门人。
在传播学中,通常将“把关人”研究看作是一种普遍的现象。
“把关人”有权利决定信息的去留。
传统理论中,“把关人”可以是个人或者组织。
1947年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中传播学四大先驱之一库尔特•卢因首次提出“把关人”的概念。
“把关人”理论正是将信息传播主体比喻成“守门人”,这些把关人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负责把关,对信息的流通进行筛选和过滤。
卢因所说的“把关人”相当于“门”,拥有让事物进出的权力。
]学者怀特(White)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得出“把关人”理论的单一模式。
怀特以美国一家地方报纸为主要对象,对电讯编辑工作进行研究。
怀特认为“这位编辑舍弃许多新闻的决定被视为最值得注意的守门行为”。
怀特研究并没有摆脱拉斯韦尔的线性传播模式的局限,没有关注把关的组织因素,且在研究对象的选择上,也存在片面性。
麦克内利提出“新闻流动”理论,他揭示了“一系列”的把关环节。
每个“把关人”重要性等量齐观,无法分清主次。
巴斯的“双重行动”理论对“新闻流动”理论的缺陷做了完善,巴斯提出两个把关环节,第一是新闻采集,诸如记者,写作者,是第一阶段的把关者。
第二是新闻加工,诸如编辑、改稿者,负责第二阶段的把关。
巴斯认为第二阶段的把关活动具有决定性作用。
把关节点有主次之分,并非是等量齐观,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理论的一种深入。
新媒体环境下“把关人”理论的演变。
一是多元化的把关主体分散把关人权利。
随着互联网时代到来,人类社会进入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方式由单一变为双向,强互动性和强反馈成为明显特点,传统把关模式置于新媒体环境中显得不适应。
面对传播语境的转变,把关的主体复杂多元。
网民、网络编辑、博客主、论坛主等都参与把关。
新媒体环境下“把关人”角色泛化。
信息传播渠道多样化,传播主体的多元化导致把关人发挥作用的功能逐渐消解和减弱。
二是“把关”难度增大。
传统把关模式中,信息发布渠道单一,必须经过筛选才可能达到受众面前。
浅析把关人在网络媒体中作用不可或缺
论当今网络传媒的把关浅析网络媒体的“把关人”角色现如今网络信息传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网络正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渗入到人们日常生活中,如同家常便饭构成了人们生活的必可不少的部分,网络媒体也成为一种几乎无“门槛”的信息发布平台。
据CNNIC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稳居世界第一。
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4.3%,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1]由此可见,未来几年,随着网民总数持续增加,我国信息传播格局乃至社会生活形态还将发生重大变化。
网络除了让人们及时获取信息、带来生活便捷外,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诸如信息过载、重复、失实和误导等现象不仅不能帮助人们消除不确定性,反而增加了人们的不安全感,更带来难以估量的浪费。
打开电脑,除了一些有用信息外,扑面而来的是垃圾信息、广告、不良视频,甚至出现了通过幕后推手炒作、雇佣网络水手、故意设置情节,曝光隐私、过度包装等手段以博得点击率、注意力而喧嚣一时的“凤姐、兽兽、小月月”等人物的恶俗故事,类似的网络信息比比皆是。
这些不良现象及行为已经严重影响了社会风气,引起人们的反感,造成视觉污染。
他们的丑恶形态及言语给了受众一个不良导向,给人们带来潜移默化的恶劣影响。
尤其是青少年在这些不良信息包围中经过耳濡目染,人格、意志、追求趋向失落,他们的健康成长受到严重影响。
因此,建立绿色的、健康的、优质的网络环境是势在必行,网络媒体中“把关人”角色亦是不可或缺。
一、“把关人”的由来把关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四大先驱之一的卢因率先提出的。
1947年,他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文中,首先提出“把关”(gatekeeping)一词。
他指出:“信息总是沿着含有门区的某些渠道流动,在那里,或是根据公正无私的规定,或是根据‘守门人’的个人意见,对信息或商品是否被允许进入渠道或继续在渠道里流动做出决定。
”“把关人”既可以指个人,如信源、记者、编辑等,也可以指媒介组织。
如何破除“处长把关”的中梗阻
如何破除“处长把关”的中梗阻作者:傅建芬来源:《领导之友》2015年第06期王军,中央党校教授、博导。
历任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室副主任、政治学教研室副主任、公共管理教研室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学理论、行政管理学、公共政策分析,参与了国内多个省市政府流程再造的论证和设计,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主要著作有《当代中国政体问题研究》《邓小平理论概论》《公共政策概论》《新编政治学原理》《中国行政管理概论》《行政经济学》《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读本》等。
记者:王教授,您好!近日,李克强总理对国务院一些部委存在的“处长把关”现象提出了严厉批评,可以说,这是对我国行政管理中弊端的直面挞伐。
请您谈谈在当前中国政治生态下,处长在我国的政府体制和公共事务管理中的地位与影响力。
您认为在我国是否存在“处长把关”或“处长治国”现象?王军:应该说,“处长把关”在客观上有其必然性。
总理的批评、社会的关注,实际上是对这一现象在某些情况下颠倒了正常的政府管理程序,导致“中梗阻”所带来的严重社会影响的深恶痛绝。
从政治生态的视角审视“处长把关”现象,首先应该明确,处长在我国政府体制和公共事务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是很重要的。
我国的各级政府基本上是科层制组织建构,这一组织机构有两个构建要素是明确的,即层级和岗位。
每一级政府都有两个或三个领导层级划分,每一个领导层级又都有若干岗位设置,层级之间隶属关系明确,每一个岗位各司其职,分工负责。
在政府权力的实际运行过程中,各个层级每个岗位都要正常发挥应有的作用,才能充分发挥政府管理的有效性作用。
处长一般是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中的岗位设置,在层级划分上属于最低一级领导岗位,级别不高,权限也不是很大。
说他重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处长是负责具体事务的。
现代社会,政府管理的行政权力,主要是执行法律、制定规则。
具体表现在行为方式上,就是决策和执行,处长的岗位职责在决策和执行过程中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网络传播中的“把关”现象
网路传播中的“把关”现象班级:10408班姓名:曹晓强学号:19号“把关人”(gatekeeper)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提出的。
他认为,在为家庭选择菜肴的过程中,家庭主妇实际上起着一种“把关人”的作用。
1950年,传播学者怀特将“把关人”概念引进新闻研究领域,认为编辑是新闻筛选过程中的“把关人”。
其后,不少学者指出,除了编辑,记者、编审、总编都决定着哪些内容应该成为重要新闻,都是新闻选择过程中的“把关人”。
简而言之,在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中,具备一定新闻专业知识、素养,并就职于大众媒介组织的新闻工作者担任了“把关人”的角色。
在网络传播中,网络记者、网络编辑等职业新闻人依然行使着“把关人”的权利,但新媒体环境中的新闻工作者无法像在传统媒体中一样垄断信息的筛选与过滤、决定最终能够进入公众视线的信息数量和内容。
这是因为在网络中,除了各种传统媒体的电子形式以及新浪网、搜狐网等具备较强组织性的网站,还存在着诸如新浪微博、人人网等诸多“自媒体”网络形式。
这些自媒体为网民提供了发声平台,人们可以相对自由地在这些网络平台中发布信息,其所发布信息的内容、时间、具体平台等,均由网民个人“把关”。
网民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掌握了更多的主动权和决定权,承担起网络传播中部分筛选、发布信息的职能,改变了受众在传统大众传播活动中相对被动的地位。
由此,“把关人”角色不再是记者、编辑的特有身份,而是被数以万计的网络民众共享,“把关”角色泛化。
“把关”标准趋于多元化、主观性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告诉我们,新闻媒介的把关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主要由记者“把关”的新闻采集阶段和主要由编辑“把关”的新闻加工阶段。
在这两个阶段中,虽然“把关”看似只是记者与编辑的个人行为,但是记者与编辑的价值判断“只有在与传媒组织的报道方针不相冲突的前提下才能发生实质性影响”,即主观判断要遵循一定的组织把关标准。
美国学者盖尔顿和鲁治认为,新闻选择的把关标准主要受时间跨度、强度或阈限价值、明晰性、文化接近性、预期性、出乎预料性、连续性、组合性、社会文化价值这九种要素的限制,即包含上述要素的信息才有可能通过大众传媒这道关卡,最终进入受众的视野之中。
新时代媒体人的角色转换——对“把关人”理论的新思考
“把关人”理论,又称为“守门人”理论,是由库尔特·卢因提出的,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才能进入传播渠道。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传播学者将社会学中的这一概念引入了新闻传播领域,认为在大众传播的新闻报道中,传媒组织扮演了“把关人”的角色,他们承担起对新闻信息进行取舍的责任,并最终决定哪些内容能与受众见面。
近几年,由传播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媒体形式和传播渠道的多样性,传统媒体原有的受众愈来愈分散,人与信息载体甚至开始合而为一。
因此在这样媒介既大融合又互相竞争的新格局下,如何依据现今的社会大环境来选择新闻信息,如何整合与组织新闻信息,依旧扮演及承担好“把关人”的新角色,是网络媒体时代向媒体“把关人”提出的全新课题。
一、新时代媒体人所面临的“把关”窘境传播的自由化使得传播的范围具有了无限的广阔性,网络环境下如天罗地网般的信息传播渠道使得传统意义上的一个个关口变成了并不能起到筛选作用的“节点”,媒体正面临着“无关可把”和“把不胜把”的窘境,处于转型期的大众媒体和新闻实践体系就是在这样一个无人监管的环境下产生了许多的问题。
1、传统媒体新闻采写思维的本末倒置通常来讲,新闻的采写思维可以分为辐射思维和辐辏思维两种(如图1、图2所示),两种思维本身并无优劣好坏之分,只是代表着思维方式的不同。
可是在现在网络信源极其丰富的情况下,部分媒体人无法再静下心来仔细筛选和分析新闻来源,而只是在各大网络论坛和SNS 社交网络上守株待兔,等待网友来给自己提供信源和新闻。
更有部分记者,不再自己“用腿用眼”去写新闻看事实,而是对于网络信息听风就是雨,将辐射思维演变为了凭空想象(如下图3所示)。
为了追求所谓的社会“轰动效应”,这类媒体人通常在网络上得到某一信息后,就开始从如何能够让这一事件变得更加吸引眼球、更加具有所谓的“爆点”的角度出发,去搜索能让事件变得更为“轰动”的线索,利用导演新闻的方法来对新闻事实凭空想象,制造奇闻、欺扰受众。
从严把关意识不足的原因
从严把关意识不足的原因近年来,意识不足的问题在社会中频繁出现,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
这种意识不足主要表现在对安全、环境、法律、道德等方面的忽视和轻视。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意识不足的问题呢?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教育体制的问题是导致意识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
目前的教育体制注重知识的灌输,却忽视了培养学生的意识。
学生在学校中往往只关注成绩,而忽视了对社会、环境和法律等方面的认知。
因此,他们在面对各种情况时往往缺乏正确的判断和意识。
教育体制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意识水平。
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是造成意识不足的原因之一。
现在的社会风气普遍浮躁,追求快速发展和个人利益的呼声高过对社会责任和道德约束的关注。
这种价值观的扭曲导致了人们对于意识的淡漠。
例如,一些人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不顾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对于环境保护意识不足;一些人为了图一时的方便,违反交通规则,对于交通安全意识不足。
社会应该加强道德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意识水平。
个人素质的不足也是导致意识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而这些习惯往往影响了我们的意识。
一些人因为长期忽视了对于意识的培养,导致了意识不足的问题。
例如,一些人在面对危险时没有正确的反应,因为他们缺乏安全意识;一些人在面对社会问题时没有正确的判断,因为他们缺乏社会责任感。
个人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培养正确的意识。
政府监管的不力也是导致意识不足的原因之一。
政府在管理和监督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了一些企业和个人可以逃避法律的制裁,不负责任的行为屡禁不止。
这种现象使得一些人对于法律和道德的意识变得淡漠。
政府应该加强对于法律的执行和监管,提高人们对于法律的意识。
导致意识不足的原因有很多,教育体制的问题、社会环境的影响、个人素质的不足以及政府监管的不力都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努力提高自己的意识水平,同时也希望教育部门、社会各界和政府能够共同努力,加强对于意识的培养和引导,共同营造一个意识良好的社会环境。
网络新闻传播中的“把关人”缺失现象探析
2 0 1 4 年第 l O 期
媒 介批 评
网络蠢 闻传播 中的 把关 参 缺失 观 象撕
韩 璐
( 周 口师 范 学 院 新 闻 与传 媒 学 院 , 河 南 周 口 4 6 6 0 0 0 )
摘 要:在网络新 闻传播 中, 传统的“ 把关人” 理论 受到 了挑战, “ 把关人” 缺失现象严重并引发严重后果。 本 文首先对“ 把关人” 理论进行回顾并分析 网络新 闻传播 中“ 把关人” 的新 内涵 , 进 而着重分析 了网络新 闻传播 中 由于“ 把关人” 缺失而导致的一系列结果 , 并在此基础上提 出改善 网络新 闻传播 中“ 把关人” 缺失现象 的方法 。 关键词 :“ 把关人” ; 网络;网络新闻传播
上 海 , 穿着 长 大衣 潮 范 十 足 ,拎 着 包 下 车 后 走 进 酒 店 。 发 现
( 二 )网络传 播环 境 中“ 把 关人” 理论 的新 内涵 度 展 示 吴 奇 隆 的 眼 神 ,并 配 发 文 字 说 明为 : 日前 吴 奇 隆 抵 达
有媒 体跟拍 先是瞪 了一眼 ,然后 回头直接走进 酒店 。暂 不说 其 中 最 重 要 的表 现 就 在 于 “ 把 关人” 的 数 量 急剧 增 长 。本 文 将 图片 中有 吴奇隆闭着眼睛且肢体动作奇怪 的瑕 疵, 以及文字 网络传 播环境中的“ 把关人” 分为 以下几类 。 说 明中明显的语病 ,单从五张照片均不 能让 笔者等人感觉到 1 . 政府 在传 统的新闻传播环境 中, “ 把关人” 受制于我 国 吴奇 隆有 瞪跟拍者的意思 。诸如此类 的新闻不胜枚举 ,究其 的新闻体制 ,自然要遵 循我国政府 的领导 。自 1 9 8 7年互联网 原 因 在 于 虽 有 “ 把 关人 ” 但 却 不 能 严 格 起 到 把 关 的 作 用 ,致 使 进 入中 国,2 0多年间我 国政府不断认识到对互联 网环境进行 这 样 的低 价 值 信 息 能够 通 过 “ 把关人” 的 关 口流 向受 众 。这 样 规范和控制 的重要性 ,通过制定互联 网相关法规等方式 间接 的新闻无疑浪 费了媒体 资源 ,也极大的浪费 了受众 的时 间, 对 网络传播进行“ 把关” 。 同时也降低 了媒体的格调。 2 . 传统把关人 。 这里所说 的传统“ 把关人” 主 要是指 以新华 网、 人 民网为代表 的, 有传统媒体背景 的新 闻网站 。 这 部分“ 把 关人” 是传统传播环境 中的“ 把 关人” ,在 网络传 播的“ 把关人” 在 网络传播环境 中 ,“ 把关 人” 理论 出现 了 巨大 的变化 ,
社交媒体的“把关人”缺失现象初探
社交媒体的“把关人”缺失现象初探作者:马颖曦来源:《新媒体研究》 2017年第14期马颖曦KONKUK UNIVERSITY摘要社交媒体自身的特性和管理缺失使得“把关人”缺失,文章分析“把关人”缺失的原因和带来的问题,结合社交媒体自身的特点,探究社交媒体的“把关人”和“把关”方法。
关键词社交媒体,“把关人”,传播过程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14-0081-02“把关人”(gatekeeper)概念由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 卢因最早提出,他认为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存在一些把关人,经过把关人把关的信息才能向大众传播[1]。
20 世纪50 年代,美国学者怀特将把关人这一概念引用到新闻,他认为,新闻是在对众多新闻线索和新闻信息中,经过整理、筛选、加工后才进行传播的[1]。
传统媒体的传播活动中,媒体工作者,如记者、编辑等称作新闻信息“把关人”承担起了把关人的角色。
1 社交媒体“把关人”的缺失依托于网络技术的社交媒体,在社交媒体网络的匿名性和信息的海量性等特性、缺乏了传统媒体的严格管理加之经济竞争中利益趋势之下,社交媒体平台“把关人”被有意无意的忽视。
缺少了“把关人”的社交媒体,信息的传播活动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1.1 不实信息泛滥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介,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充斥着各种未经确认的假新闻,根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显示,59% 的假新闻发源于微博,在微信平台转发的不实信息最容易被信任,也最难治理。
“人人都能发声”的社交媒体,新闻事件能第一时间传播扩散,但也因为发布源头的良莠不齐并且缺乏传统媒体的“把关人”而导致假新闻泛滥,甚至入住社交媒体的传统媒体账号,为了自身利益,违背了职业规范,也没有履行好社会责任。
为了吸引眼球,谣言屡禁不止,频频出现,从速途研究院2015 年8 月7 日发布的《2015 年上半年网络谣言调查报告》来看,以微信为代表成为了谣言的主要发生地,制造的谣言占到了45.9%。
电视传播中主持人的“把关”行为研究
电视传 播简介 ( 一 )电视传播的特点和受众 电视的发 明和运用是 2 1世纪人类 最伟 大的科学技术成就之一 , 也是信息传播媒介 最伟大的变革 。 作为现代电子技术发展成果 和社会需要 的产物 ,电视一经出现 , 便迅速 成为大众传播 媒介 的后起 之秀, 在很 长时 间 内扮演着强势媒体的角色 。电视是大众传媒 中的新成员 ,虽然出现 晚。但是发展迅速 , 后来居上 ,迅速普及 ,成为当今世界最具影 响力的大众传播媒介 。电视是一个令人眼花 乱的 “ 魔盒” ,已经成为人们生 活中不可缺 少 的一个重要部分, 是最受人们欢迎的大众 传播媒介 。 ( 二) 电视传播 的功能及现状 电视 传播在 当今 时期 已经 被各 国家 政 府所控制和管辖 , 扮演着重要角 色,在社会 生活中承担着重要职能 。 美国传播学的主要 奠基人和集大成者威尔伯・ L ・ 施拉姆在 《 大 众传播学 》中关 于电视传播的论述 中提 到, 电视传 播 的功能表现 四个方 面 ,即传播新 闻、社会教育 、 文化娱乐和提供服务 等四大 功能。 二 、电视传 播的 “ 把关 ”行 为 ( 一) 把关人把关行 为的含 义及研究 “ 把关人 ”理论 是 由美 国社 会心 理学 家 、传播 学 四大先 驱之一 的卢 因率先 提 出 的。他在 《 群体生活的渠道 》( 1 9 4 7年 ) 一 文中, 首先提出 “ 把关”一词。 他指 出:“ 信 息总是沿着含有 门区的某些 渠道流动 , 在那 里, 或是根据公正无私的规定。 或是 根据 “ 守 门人 ” 的个人意见, 对信息 或商 品是否被允许 进 入渠 道或 继 续在 渠道 里流 动做 出决定 。 “ 把关人”既可以指个人 ,如信源、记者、 编辑等 ,也可以指媒介组织。把关人这一概 念 ,现在 已得到大众传播学者的普遍承认 , 把关人的作用、 性质也 随之成为大众传播学 的重要课题。 ( 二) 电视传播 中的把关行为有哪些种
把关人弱化的例子
把关人弱化的例子一、新媒体时代下的把关人在新媒体时代下,把关的主体、方式和对象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传统的“把关人”主要靠记者和新闻的投稿者进行把关,这个过程有严格完善的规章制度,而新媒体时代下,新媒体和受众也都能参与“把关”环节,都具有不同的把关方式和把关对象。
因此新媒体时代下的“把关人”也将发生变化。
(一)新媒体时代下“把关人”的嬗变所谓“把关人”是指在收集和产生信息的过程中对各个环节乃至决策发生影响的人。
作为“把关人”的记者,人数更多。
他们决定采访谁,提什么问题,用什么素材,写什么稿件。
传统媒体在传播过程中作为把关人,始终处于控制地位,受众的需求和选择性较小。
随着网络快速发展,信息呈爆炸式增长,网络技术打破了传统媒体单向传播模式,网民可以越过把关人直接发布信息,给传统媒体的把关带来新的挑战。
(二)传统“把关人”与网络“把关人”的区别传统的把关人具有职业性和专业性,多体现为记者、编辑的角色,一般属于非个人色彩的组织像媒体或出版机构。
随着QQ、微信、微博、抖音等各类网络客户端的兴起,新闻编辑不仅是专业的新闻编辑工作者可以写作,受众的自主权提高,“个人媒体”与“个人传播”变得突出,每一位受众都有进行新闻写作的平台和权利。
这虽然一方面可以促进受众提高主动性和参与性,但也导致把关的可行性降低,增加了把关的难度,从而弱化了传统的把关角色。
目前新媒体时代新型把关人有来自专业媒体、专业自媒体、用户与计算机新技术,这种把关人模糊且泛化的现象,需要通过相关法律法规来落实和细化责任。
二、网络虚假新闻泛滥的成因由于网络环境的虚拟性和交互性造成了网络新闻的鱼龙混杂,虚机新闻泛滥成灾。
在利益面前,一些网络新闻的把关人利用受众达到某些商业目的,歪曲事实来引导舆论效果,受众被利用也不自知,无意识地成为了无良媒体的工具。
再加上国家关于网络信息犯罪相关方面的法律法规还尚未完善,网络虚假新闻的泛滥成为网络新闻传播的把关困境。
在平时工作中处处把关(最新)
工作述职报告1、全体教职工时刻绷紧安全弦。
安全重于泰山。
按照区教育局“首抓安全、重抓均衡、狠抓质量、严抓队伍、实抓保障”的工作要求2、对学生进行了安全教育,二是各班周三利用班队会对学生进行了安全主题班队会教育,三是开展了“上下楼梯安全演练”。
3、晚间交接无缝隙。
教师上完晚自习把学生带到寝室交给保育员,登记、签名做好交接手续,并协助保育员管理学生二十分钟后才离开,确保学生交接无缝隙,寝室活动安全。
4、护校队巡视有作为。
学校根据本校实际,确定了由两名保安、一名值日领导、一名值日教师共四人组成的护校队,护校队早在校门口接学生,课间在校园巡视学生活动,进餐在餐厅维持秩序、放学时在校门口送学生、晚间在寝室照看学生。
值日领导、教师到岗认真负责,本学期未发生安全事故。
5、重视走读学生管理。
一是学校免费给每位走读生办理了“出入证”,避免寄宿学生因想家而偷出校园;二是给走读学生回家进中餐的与其家长签订了安全协议,督促家长为了学生安全按时接送学生;三是给回家睡午觉的学生家长签订了安全协议,保证按时接送学生的同时,要求督促其孩子在家午睡。
四是班主任每天放学时必须把走读学生送出校门,并在门房登记签字。
半学期的安全工作,我有以下体会:1、思想认识是首位。
只有不断地加强教职工的安全意识,使全体教职工上下一心、始终绷紧安全弦,安全才能有保障。
2、细节入手是关键。
细节决定成败。
给学生准备肥皂,学生进餐时先用肥皂洗手;学生未到校是谁、怎样给老师什么时候请的假都详细记载等细节入手,做实安全工作。
3、持之以恒有实效。
每周给学生寝室、餐厅、食堂、厕所、教室消毒两次,本学期学生未出现流行性疾病的发生;每天进行晨午晚检查,未出现学生未到或私自出校门情况;值日领导、教师坚持课间巡视,把不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本学期未出现学生课间安全事故等等。
自工作以来,我一直严格要求自己,刻苦学习,努力工作,兢兢业业,在德、能、勤、绩四个方面表现良好,能真正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较好的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尽到了一个称职教师应有的职责,得到同行和学生的认可和好评。
审核把关不严检讨发言材料
审核把关不严检讨发言材料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信息源涌入人们的视野,我们常常会遇到大量的信息洪流,而对于这些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则需要人们进行把关和审查。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有些人在对信息进行把关时并不严谨,这就给了不负责任和虚假信息制造商可乘之机。
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反思把关不严的原因,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首先,把关不严的原因之一是人们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存在主观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立场和利益,这些因素会影响人们对信息的收集、整理和传播过程中的判断和选择。
在审查信息时,有些人会因为自身偏见而对某些信息怀疑或忽视,从而导致把关不严。
此外,由于人们个体之间的认知差异,人们往往对同一份信息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这也增加了把关不严的可能性。
其次,把关不严的原因之二是信息爆炸给人们带来了挑战。
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大大增加。
然而,这样的繁荣并没有同时带来信息质量的提高。
相反,互联网上充斥着大量不负责任和虚假的信息,而人们往往面对来自各个渠道的海量信息无从判断真伪。
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人可能因为时间和精力的限制而对信息的真实性进行不充分的审查,导致把关不严。
解决把关不严的问题,首先要加强人们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指人们具备获取、判断、评估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并能运用信息解决各种现实问题的能力。
提高人们的信息素养是防止把关不严的重要途径。
学校、家庭和社会应该加强对信息素养的培养,教育人们正确获取信息的方法和技巧,以及如何辨别和评判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其次,加强媒体的自律和监督也是解决把关不严问题的关键。
媒体作为信息的传播者,应该承担起把关的责任。
媒体机构应该建立起严格的新闻采编标准,确保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同时,监管部门也应该加强对媒体的监督,对违法和虚假信息进行严厉的处罚。
只有通过加强监管和自律,媒体才能更好地履行把关的义务,保障公众获取到真实可信的信息。
最后,公众也要主动发挥自身的作用,培养良好的信息消费习惯。
关于把关不严检讨书
关于把关不严检讨书近日,一份关于把关不严的检讨书引发了广泛关注。
这份检讨书揭示了某单位管理层在工作过程中存在的疏忽和问题,让人们重新反思和思考。
这个话题引发了我对于把关不严问题的思考和看法。
首先,把关不严问题代表了一种管理失控的现象。
在现实生活中,管理层的主要职责之一就是把关,确保各项工作的合规性和准确性。
然而,随着工作任务的繁重和碎片化,一些管理层开始忽视和放松把关的责任,往往只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
这种管理失控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和错误的产生,严重影响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其次,把关不严问题也反映了一种思维惯性。
在日常工作中,习惯性地采用一成不变的思维模式,本身就是一种把关不严的表现。
管理者应当具备灵活的思维方式,不断跟进时代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修正自己过去的错误和缺陷。
只有积极拥抱变化,不断学习和创新,才能更好地承担起把关的责任。
此外,在把关不严问题中,员工的参与和反馈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员工作为基层的生产力,他们亲身参与并见证了工作的各个环节,对于问题的发现和解决有着独特的视角和洞察力。
因此,管理层应该建立和完善员工参与反馈机制,鼓励员工积极提出问题和改善意见,实现全员参与共同推动工作的高质量和高效率。
在面对把关不严问题时,我们还需要不断加强自我管理和自律能力。
作为管理者,要时刻保持对工作的专注和敬业精神,不怕苦,不怕累,时刻审视自己的工作和作风。
同时,管理者还需要主动学习和更新相关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从而更好地履行把关的责任。
综上所述,把关不严问题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管理者的引领和员工的参与,需要全员的协力合作和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不断反思和学习,我们才能够建立起有效的把关机制,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为事业的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把关不细致整改措施方案
把关不细致整改措施方案1. 引言在工作和生活中,经常会出现把关不细致的问题,导致产生一系列的不良后果。
为了改善这一现象,必须采取有效的整改措施。
本文将深入探讨把关不细致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方案。
2. 把关不细致的原因把关不细致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工作压力大现代社会工作节奏快,压力巨大,很多人为了应付任务的紧迫性,在把关过程中往往疏忽细节。
2.2 缺乏专注度和耐心很多人在工作中容易分心或者心急,导致无法将精力集中到把关工作上,忽略了许多细节问题。
2.3 不重视把关工作的重要性有的人认为把关只是一个流程,自认为自己的工作已经完成,没有意识到把关工作的重要性,从而不够认真细致地把关。
2.4 缺乏规范和流程一些组织或个人缺乏明确的把关规范和流程,使得把关工作变得随意和不统一。
3. 整改措施方案为了改善把关不细致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3.1 加强培训和教育通过加强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对把关工作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可以组织培训班或者讲座,讲解把关工作的重要性和技巧,培养员工细致把关的意识和能力。
3.2 设定明确的把关要求和流程组织或个人应该制定明确的把关要求和流程,明确每个环节的具体责任和要求。
可以将把关要求和流程以文件形式发布,供所有参与者参考和执行。
3.3 提供支持和鼓励组织应该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鼓励员工在把关工作中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
同时,应该定期对把关工作进行评估和奖励,根据绩效给予相应的激励。
3.4 引入科技手段利用科技手段提高把关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
可以引入智能化的把关系统或工具,自动化处理一些常规的把关任务,减少人为错误。
3.5 建立监督机制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对把关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
可以通过随机抽查、定期考核等方式,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强化把关工作的意识和规范。
4. 结论把关不细致问题的解决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措施,包括加强培训和教育、设定明确的把关要求和流程、提供支持和鼓励、引入科技手段以及建立监督机制等。
行政审批把关不严的情况说明
行政审批把关不严的情况说明首先,行政审批把关不严可能导致低效。
审批不严意味着审查人员没有对申请材料进行充分分析和核实,导致一些错误和遗漏。
因此,可能需要后续的补充申请材料或花费更多时间进行核实和验证,从而延长审批的时间,增加了企业和个人的等待时间和成本。
其次,行政审批把关不严还可能引发腐败问题。
如果相关审批部门或人员不按照程序和规定行事,就容易给权力寻租提供机会。
例如,可能会出现收取贿赂、要求好处费等腐败行为。
这不仅损害了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也对企业和个人的利益造成了损害。
再次,行政审批把关不严可能导致不公平现象。
当行政审批没有依法进行,或者审批标准不明确、执行不公正时,可能会对不同申请人造成不平等的待遇。
一些人可能因为“关系”得到优先审批,而其他人则可能被搁置、拖延或不受理。
这种不公平对企业的经营造成了不利影响,也会引发社会的不满和不稳定。
此外,行政审批把关不严还可能给相关申请人带来法律纠纷。
行政审批依法行使行政权力,如果部门或人员在审查过程中不严格执行程序或标准,可能导致审批决定的合法性受到质疑。
申请人可能会提起行政诉讼,要求撤销不合法的审批决定,从而增加了行政机关的工作负担和法律风险。
最后,行政审批把关不严还可能导致行政效能低下。
如果审批人员因为个人利益等原因敷衍了事或拖延时间,那么就会延误一些社会公共事务的处理和推进,造成浪费和资源的低效利用。
针对行政审批把关不严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加强管理和监督:首先,建立严格的程序和标准,明确审批的流程和要求,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法律意识。
其次,加强内部监督机制,建立健全的督导制度和反馈机制,及时纠正和处理违规行为。
对于违规行为,应当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形成有效的打击和警示。
再次,建立公开透明的审批制度,公开审批的过程和结果,接受社会监督,防止权力寻租和腐败行为的发生。
最后,推行电子审批系统和信息化管理,减少人为干预和错误,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关人”的概念把关人”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四大先驱之一的卢因率先提出的。
他在《群体生活的渠道》(1947年)一文中,首先提出“把关”(gatekeeping)一词。
他指出:“信息总是沿着含有门区的某些渠道流动,在那里,或是根据公正无私的规定,或是根据…守门人‟的个人意见,对信息或商品是否被允许进入渠道或继续在渠道里流动做出决定。
”“信息传播网络中布满了把关人。
”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式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
1950年,传播学者怀特将社会学中的这个概念引入新闻传播,发现在大众传播的新闻报道中,传媒组织成为实际中的"把关人",由他们对新闻信息进行取舍,决定哪些内容最后与受众见面。
从此,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从人们的不自觉行为成为大众传媒组织的有意操作,在更大范围和程度上或明或暗的影响新闻实践。
经怀特、麦克内利等众多学者的深入挖掘研究,最终成为传播学控制分析领域最具科学性的理论之一。
把关人理论通俗地说“把关人”理论,指的是:在大众传播的过程中,负责搜集、过滤、处理、传播信息的传播者被称之为“把关人”,他们的行为就是“把关”。
一般认为所谓的把关人就是记者编辑或者是媒介,但是其实政府是最大的把关人.而每个人自身又是把关人,即人人都是把关人.大众传播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它的核心功能就是完成信息传递。
此外,大众传播还具有社会协调、环境监控、经济发展和娱乐休闲等社会功能。
大众传播主要依赖主要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以及近年来开始普及的手机等媒介来完成社会功能的实现。
当今时代,大众传播对人类社会和人们的生活产生日益深刻的影响,随着科技的发展,大众传播媒介以惊人的速度迅速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此外,作为社会信息传者的大众传播起着舆论引导的作用,它通过信息的把关将正确的信息选择出来再通过媒介传达给广大信息接收者,也就是处在不同社会阶级的广大媒介受众。
不论是政治的还是军事的、经济的、教育的、文化的,大众传播媒介总是把精准的新近的信息传达给人们。
大众传播过程中,传媒组织形成一道坚实的关口,在这个关口前,不是所有的信息都可以通过,媒介会选择那些符合他们选择标准的内容进入传播渠道,筛选后留下信息往往是少数,但是这些内容却往往更加精辟。
李一事件摘要:本文对当代媒体中出现的社会现状进行了研究,运用传播学经典理论分析报告了关于媒体、草根名人与公众的传播关系,并由“李一事件”背后的“李一现象”进一步指出现有的媒体现状与公众媒介素养现状,并在文后给予解决建议与措施。
关键词:李一事件关键词:李一事件;媒介素养;社会市场理论;意见领袖;把关人自前不久“中国食疗第一人”张悟本的风生水起与身份披露后的铩羽而归以来,各媒体的声讨声一浪高过一浪,养生界掀起多米诺骨牌效应之风,从胡万林、刘太医、林光常到张悟本和如今的李一道长,墙倒众人推。
近日,媒体口中的“神仙”李一真相暴露,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演一场现实版的“神仙现形记”。
真可谓是成也媒体,败也媒体。
在这背后,是各大媒体自嘲自讽式的争相报道,擅长在公众面前上演双面嘴脸的媒体又真真切切地做了一回“双面胶”,引起公众哗然。
在这背后体现出的媒体现状值得我们深思。
一、媒体现状(一)媒体社会公器角色缺失H·拉斯维尔在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将传播的社会功能概况为环境监视、社会协调与社会遗产传承功能三个方面。
随后,美国学者C?R?赖特在1959年发表的《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中,在“三功能说”的基础上增加了“提供娱乐”的第四个功能。
概况起来,现代社会媒体的的社会功能是传播信息、引导舆论、传承文明、提供娱乐等方面。
在对李一的初期报道中,媒体的娱乐功能运用过多,从而忽视了引导正确舆论的社会公器的责任。
光怪陆离的各路养生神仙过山车似的巅峰到低谷的现实,凸显了目前电视媒体生存和发展的“野蛮生长”逻辑——准则缺失,底线模糊。
媒体在一味追求高收视率与高收益的同时,丧失了社会责任感,同时也失去了良好的口碑与公信力。
在李一“伪神”身份被揭露后,媒体大棒相加、争相揭露,未见任何曾力捧李一的媒体在公众面前剖析自己,而是一律谴责式的集体失语。
媒体的这种“捧”与“棒”的反复也在一定意义上造成了媒体公信力这种无形资产的悄然流失。
(二)媒体“把关人”缺位卢因1947年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书中论述了“把关人”的问题,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和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
大众传媒的报道不可能“有闻必录”,而是一个取舍选择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媒介成为节目能否通过的一道“关口”,“把关”是一种有组织的活动,媒介的内部存在一系列的把关环节,是一种组织行为。
而现状却是媒体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争得先机,盲目挖掘社会热点,从而丧失了独立判断的能力,对“把关人”的职责履行不到位。
神仙李一就是利用媒体把关不严的缺点钻了漏子,从2005年到2010年频频露面,利用媒体对其养生术的推荐进一步扩大知名度。
(三)媒体和公众人物作为“意见领袖”误导公众在信息爆炸时代,信息的无限与公众接触信息量的有限存在矛盾,从而促进两级传播的出现。
在受众中存在一批对信息的接触程度与接触量都大于一般人的的意见领袖。
信息在直接传达给受众的同时,也间接通过意见领袖经由加工、制作二次传播给受众。
从宏观方面说,媒体在大的传媒环境中扮演了“意见领袖”的角色。
从微观方面说,公众人物在媒介推广的过程中同样扮演了这个角色。
神仙李一之所以名声鹊起与媒体的大力追捧不无关系:上海电视台1997年《天下第一》栏目播出李一水下龟息闭气创造“水下生存”的最高纪录、2005年樊馨蔓出书《世上是不是有神仙》推荐“辟谷”养生术、2009年2月湖南卫视《天天向上》节目播出传授辟谷秘方、2009年4月凤凰卫视《智慧东方》节目访谈养生大法、2009年7月《南方人物周刊》刊登报道“李一非常道”的文章。
媒体的争相报道误导了广大公众,反被“伪神”利用,成为其实现经济利益的牺牲品。
反过来看,在电视媒体进入调整转型的阵痛期,电视媒体人应该坚守正确的舆论引导,放弃以收视率和关注率为目的的短视行为。
二、“李一事件”反映的问题(一)媒体泛娱乐化戏说养生之道20世纪90年代,艺术进入市场后,不可避免的被娱乐化,随后引起了对“艺术商品化”问题的讨论。
作为“艺术商品化”讨论的延续,“泛娱乐化”成为时下新的审美文化问题,并从文学艺术领域向政治、宗教、教育、学术等领域蔓延。
“娱乐是景观的主宰模式,它的代码渗透到新闻、信息、政治、教育和日常生活之中,成为塑造政治、伦理和日常生活的一个强大的、充满诱惑力的手段。
”[1]“泛娱乐化”的蔓延更多的表现在传媒娱乐化中,利用媒介传播娱乐思想。
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认为,“文化资本是一种属于文化正统的趣味、消费方式、社会属性、技能和判断的价值形式。
”[2]而受后现代大胆的标新立异、彻底的反传统、反权威精神的思维方式的影响,媒介娱乐的尺度也在蔓延,娱乐情感、经济、政治,甚至娱乐生命。
在李一的养生大师的买卖中,利用媒体的娱乐精神宣传养生思想。
鉴于现代人对健康的关注,综艺类养生科普节目备受追捧,对于一些缺乏媒介素养的观众而言,电视节目中的科学与养生代表着权威,节目中嘉宾的建议常常会被受众当做金玉良言,把嘉宾当成包治百病的“专家”。
媒体在其中娱乐了节目,也娱乐了生命的价值。
(二)公众人物忽视自身影响力20世纪70年代,一种新的关于媒介和社会的宏观理论开始形成:社会市场理论。
社会市场理论是关于推广精英们认为具有社会价值的信息的中层理论的集合体,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推广某个观念,促使受众知晓活动的主题;识别特定受众群并通过最有效的可行途径影响他们;激发受众的兴趣,引诱其去搜寻信息并作出决策或定位等。
[3]由于知识鸿沟的影响,精英阶层在思想意识、行为方式等方面影响着各种普通受众。
普通受众在观看养生类电视节目中有三种主要的满足类型:一是仅为娱乐;二是通常获得一种视听享受和机会;三是毫不怀疑的满足,通过节目获得知识、建议与对策。
鉴于此类节目的养生普及的特点,受众的满足类型一般属于第三种。
所以,对消息来源的控制方面,社会精英阶层的言语与行为影响力巨大程度可见一斑。
养生术的风靡并不完全靠大众媒体的宣传,公众人物推介也是不可忽视的。
在李一事件后爆出大量明星徒弟也是对公众人物集体跟风的又一次讽刺。
著名媒体人写书推介,活动策划随处可见,所有的力量指向都是低估普通受众对信息的重构能力。
公众人物多为一些社会精英,包括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文娱明星纷纷互相效仿,以至于有此众多的名人追随者使得普通受众神鬼莫辨。
(责任编辑:admin)(三)公众的媒体认知能力匮乏“当很多人强烈的谴责媒介播出不正确的内容、指出媒介产生的有害影响并为之叹息的时候,就会很少对自己在大众传播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提出任何质疑。
对这个问题的忽略,是因为参与大众传播的活动是自然而然发生的,自然得连我们自己都没有发觉。
”“我们把媒介认知看作理所当然的本领,但是,这个本领和其他本领一样也是可以提高的。
大众媒介在制造和维持我们的文化,文化又帮助我们认识和解释自己。
”[4]媒介认知才能包括:能够和愿意在内容理解上做出努力、给予注意力和筛除噪音;理解和尊重媒介信息所具有的力量;对内容做出回答和行动时,具有把情感上的和理智上的反应区分开来的能力;提高对媒介内容的更高企盼的眼光;具有区分类别的能力;无论媒介信息来源有多么可信,对待媒介信息都应持批评态度;无论有多复杂,都要掌握不同媒介的内部适用语言和了解它所产生的影响。
阿特希尔福布莱特谈到的媒介认知元素其中有对大众传播程序的理解和把媒介内容作为给我们自己和文化提供洞察的参考物来看待。
在我们识别的媒介认知的知识中,包括对媒介信息的理解和尊重,优秀的大众传播理论者能够理解媒介效果,并能够把媒介应用和效果的概念适当的运用到自身的媒介内容使用和生活方法当中。
在李一事件中,受众容易受蛊惑,甚至包括一部分社会精英也跟风追随,对于媒介提供的信息缺乏怀疑与批评的态度,媒介认知能力有待提高。
三、重塑媒体公信力的措施(一)国家立法保护增强媒体的社会责任意识,必须要靠政治制度的保证。
政府应该加强管理,推进有利于先进文化发展的体制与机制改革。
目前为止,对于媒体,在政府这一层面尚缺乏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有效地约束。
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不妨参考一下其他发达国家在媒体法规上的做法。
例如在立法中,需明确规定报道播出的节目内容要依据事实,同时还要设立广播节目审议机构,而这就需要媒介从业者在制作节目前作大量的审查工作,以确保其正确无误,降低误导大众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