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14《山水画的意境》示范课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九年级下册部编版语文第四单元阅读《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九年级下册部编版语文第四单元阅读《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九年级下册部编版语文第四单元阅读《山水画的意境》教案一. 教材分析《山水画的意境》是九年级下册部编版语文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通过分析山水画的历史、技法和艺术特点,使学生了解和欣赏中国山水画的独特魅力。

课文内容丰富,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既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又能增强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与中国画相关的知识,对绘画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山水画的历史、技法和意境美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山水画的意境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历史、技法和意境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激发他们对中国山水画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中国山水画的历史、技法和意境美。

2.突破策略:采用图片展示、实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图片展示:通过展示山水画作品,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山水画的美。

3.实例分析:教师通过分析具体的山水画作品,讲解山水画的历史、技法和意境美。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山水画的艺术特点。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山水画作品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针对课文内容的问题和讨论话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些山水画作品,引导学生关注山水画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中国山水画的历史、技法和意境美,让学生对山水画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课文,了解山水画的艺术特点。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初中语文人教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山水画的相关知识。

2、结合文中所给诗歌和山水画,体会其意境。

3、了解意境的重要性以及了解艺术家获得意境的途径。

4、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赏析古诗词。

教学重难点1、了解意境的重要性以及了解艺术家获得意境的途径。

2、体会诗歌和山水画的意境。

3、学习运用获得意境的方法。

4、拓展迁移,指导诗歌鉴赏。

课前准备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2、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幻灯片放映山水画的图片,使学生感受山水画的意境,引起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

二、作者作品(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学生了解)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

中国杰出的画家、诗人。

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

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

李可染以山水画的成就为最高,在20世纪40年代以写意人物画著称,他还是画手高手。

代表画作有《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井冈山》等。

出版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

三、写作背景本文选自《李可染论文集》(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年版)。

略有改动。

李可染的山水画创作,经历了一个由“写实”到“写意”,由“写生”到“创作”,由“写境”到“造境”的发展历程。

1954年,李可染开始了写生之路,为变革山水画而进行探索。

他提出“可贵者胆,所要者魂”的主张,“胆”就是敢于突破传统中的陈腐框框,“魂”就是要创作具有时代精神的意境。

课文节选自《漫谈山水画》一文。

《漫谈山水画》是孙美兰根据李可染的讲课笔记所做的整理稿,最初发表在《美术》1959年第5期上。

课文节选的是其中集中探讨意境的部分。

四、文题解读标题概括了本文所要阐述的主要内容,言简意赅。

“山水画”,是本文论述所涉及的重点对象;“意境”,是本文论述的核心内容。

五、知识链接——文艺评论文艺评论是对文艺作品、文学艺术家、文艺运动、文艺思潮等文艺活动现象进行分析、评价的一种文章体裁,也叫文艺批评,包括诗歌评论、小说评论、散文评论、戏剧评论、影视评论等。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4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4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论证思路。

体会山水画的意境美。

2.学习文中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分析其作用。

3.培养审美和鉴赏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形成高雅的艺术情操。

【情境导入】同学们,还记得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的《江雪》吗?(齐背: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五言绝句描写了冰封雪冻的千山万径,寒江垂钓的孤独渔夫,言简意深,表现了“荒寒”“清寂”的意境。

它带给我们富有独特意境的美的享受,下面我们一起走进《山水画的意境》。

【新课解读】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2.了解作者。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4.什么是“意境”?意境对山水画有何重要性?明确:1.生字:灵魂.(hún)惆.怅(chóu)掠.影(lüè)熟.悉(shú)柏.树(bǎi)宇宙.(zhòu)渲.染(xuàn)意匠.(jiànɡ)真挚.(zhì)碧.空(bì)遥.望(yáo)赋.予(fù)词语:惆怅:伤感,失意。

真挚:真诚恳切,多指朋友之间的感情。

渲染:画国画时用水墨或淡色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

比喻夸大地形容。

胸有成竹:画家作画前,对所画的对象已经有了整体把握,非常熟悉。

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

朝朝暮暮:每天的早晨和黄昏,指短暂的时间。

富丽堂皇:形容房屋宏伟豪华。

也形容诗文词藻华丽。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装饰华丽,光彩夺目。

千方百计:想尽或用尽一切办法。

苦心经营:用尽心思去筹划安排。

身临其境:身体不在那个地方,却仿佛亲自到了那个地方。

2.作者: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

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齐白石的弟子。

山水画成就最高。

代表画作有《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井冈山》等,代表画集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

山水画的意境-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山水画的意境-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山水画的意境-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山水画的起源和发展历史,了解山水画的创作特点;2.分析山水画所表现出的意境,并学会批评赏析;3.通过多种练习和实践,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创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了解山水画意境的形成和表现方法;2.通过赏析和练习提高学生的美学素养和创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1.学生对山水画意境的理解和表现方法的掌握;2.对画作进行深度批评和鉴赏。

四、教学过程1.引入1.1 问题导入教师可利用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如:•你们了解什么是山水画吗?•你们觉得山水画有什么意境?1.2 展示引入教师可利用投影仪或其他方式展示几幅山水画图,引导学生领会画作所表现出的意境。

2.知识讲授2.1 山水画的起源和发展2.1.1 山水画的起源山水画最早出现于唐代,唐太宗时期发展到了鼎盛时期。

2.1.2 山水画的发展隋唐时期,山水画因政治文化环境的变化而迎来了空前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五代至北宋时期,形成了传世之作《千里江山图》、《清明上河图》等。

南宋时期,江南画派形成,山水画艺术更为纯粹和高妙。

明清时期,吸收了西方法,带来了山水画的新变化和发展。

2.2 山水画的意境2.2.1 山水画的意境基础山、水、云、天、石、树、鸟、兽、人、寺、庙、塔等元素,都是构成山水画的基础。

其中的形式、色彩、构图、笔墨、意境都是山水画意境的表现要素。

2.2.2 山水画的表现方法山水画的意境表现需要一定的表现方式,如重点、空间、气氛和情感等。

教师可通过图文资料和案例,展示山水画的表现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山水画的意境。

3.实践练习3.1 学生自由实践学生可以用画笔和纸展开自由创作,课堂中可以多次推动学生完成不同形式的山水画。

3.2 根据案例进行创作教师可以提供更加具有难度和挑战性的案例,让同学们有更多发挥空间,并完成更加优美、逼真的山水画。

4.综合评价4.1 学生自己评价学生可以自行选择一幅自己最满意或者最有意义的山水画作品,进行相互欣赏和评价。

初中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山水画的意境》语文教学设计

初中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山水画的意境》语文教学设计

初中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山水画的意境》语文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山水画的意境》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以及其独特的意境。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山水画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以及创作方法,从而提高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对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有一定的了解,对传统文化也有所接触。

但他们对山水画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以及创作方法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深入学习,掌握山水画的基本知识,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艺术特点以及创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艺术特点以及创作方法。

2.难点:对中国山水画意境的理解和鉴赏。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中国山水画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了解山水画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以及创作方法。

2.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学,掌握山水画的基本知识。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山水画的理解和感悟。

4.案例分析法:教师展示山水画作品,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意境和艺术特点。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山水画的意境》课文。

2.教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画册、画作等。

3.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引发学生对山水画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山水画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作品的意境和艺术特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山水画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教师总结山水画的基本知识,学生对照课件,加深对山水画的认识。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说课稿4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说课稿4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说课稿4一. 教材分析《山水画的意境》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第14课,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山水画的意境以及如何欣赏山水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山水画的基本概念、艺术特点和欣赏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绘画基础和审美能力,对山水画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欣赏山水画时,往往只停留在表面的美感,对山水画的意境和内涵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更深层次去欣赏和理解山水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山水画的基本概念、艺术特点和欣赏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分析、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山水画的基本概念、艺术特点和欣赏方法。

2.原因:学生在欣赏山水画时,往往只关注表面的美感,对山水画的意境和内涵理解不深。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欣赏、分析、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山水画作品、相关资料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基本概念:介绍山水画的基本概念,如山、水、人物、景色等。

3.艺术特点:分析山水画的艺术特点,如线条、色彩、构图等。

4.欣赏方法:教授欣赏山水画的方法,如何看、如何品、如何悟。

5.实例分析:欣赏、分析经典山水画作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山水画的意境。

6.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山水画的欣赏心得和感悟。

7.总结提升: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总结山水画的意境和欣赏方法。

8.课堂练习:学生动手绘制一幅山水画,加深对山水画的理解和感悟。

9.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七. 说板书设计1.板书内容:山水画的基本概念、艺术特点、欣赏方法等。

2.设计原则:简洁明了,突出重点,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九年级语文下册《山水画的意境》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下册《山水画的意境》教案、教学设计
7.课后反思:教师针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不断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山水画教学的质量。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山水画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经过前两年的语文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他们对传统文化艺术有一定的了解,但山水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代表,学生在深入理解和实践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进行《山水画的意境》这一章节的教学时,需关注以下学情:
3.重难点三:个性化教学与评价。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如何进行有效的个性化教学与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是教学的另一个难点。
教学设想:关注学生的兴趣、特长和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在评价过程中,采用多元化评价方法,充分挖掘学生的优点,给予鼓励和指导。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实物等教学资源,创设富有山水画意境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山水画的魅力。
教学设计:
1.导入:通过展示一幅著名的山水画作品,引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对山水画产生好奇心。
2.新课导入:讲解山水画的基本概念、分类、发展历程以及山水画的意境表现,让学生对山水画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3.示范讲解:教师现受山水画的创作方法。
4.鉴于学生在性格、兴趣、特长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教师应尊重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山水画学习中找到自己的优势和定位。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难点一:山水画基本知识的掌握。由于山水画涉及的技法、历史背景等方面较为丰富,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他们对山水画意境的理解。因此,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这些基本知识,成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山水画的意境》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4课的一篇文章,作者从画理画法的角度,论述了山水画的起源、发展、特点和意境的创造。

本文语言优美,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山水画卷,让学生感受到山水画的美丽和魅力。

同时,本文还引导学生认识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了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初三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语文基础,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鉴赏能力。

但是,对于山水画的起源、发展、特点和意境的创造等方面的知识,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山水画的基本知识,让学生能够理解并欣赏山水画的美丽。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山水画的起源、发展、特点和意境的创造,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对山水画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山水画的起源、发展、特点和意境的创造。

2.教学难点:理解并欣赏山水画的美丽,体会作者对山水画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授法等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资料等教学手段,直观展示山水画的美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上课之初,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山水画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山水画的美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教师可以简要介绍山水画的起源、发展,为学生学习本文做好铺垫。

2.自主学习教师给出学习任务,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山水画的特点和意境的创造。

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可以结合课下注释,查阅相关资料,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3.合作探讨教师学生进行合作探讨,让学生分享自己在自主学习中的收获,互相解答疑难问题。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对山水画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024版部编九下语文教案14课《山水画的意境》

2024版部编九下语文教案14课《山水画的意境》

《山水画的意境》文章内容概述
01
阐述山水画的意境概念和内涵
文章首先解释了什么是山水画的意境,强调了意境在山水画中的重要地
位,是画家通过笔墨、构图等手段所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境界。
02 03
分析山水画意境的创造方法
接着,文章详细分析了山水画家是如何通过观察自然、感悟生活、运用 笔墨技巧等方法来创造意境的,包括了对景写生、意象造型、笔墨语言 等方面的探讨。
山水画创作基本步骤演示
01
02
03
04
观察与构思
引导学生观察自然山水,了解 山水的形态、色彩和光影变化,
构思画面的主题和意境。
构图与布局
指导学生运用散点透视、高远 法等构图方法,合理安排画面
的远近、高低、虚实关系。
勾勒与皴擦
示范山石的勾勒和皴擦技法, 让学生了解不同笔法和墨色的
表现效果。
点染与设色
这句话说明了山水画家在创造意境的过程中不是简单地模仿自然,而是要运用艺术手段 对自然进行加工和提炼,创造出具有个性和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
“笔墨是中国画的重要表现手段之一,它通过点、线、面的…
这句话阐述了笔墨在山水画意境创造中的重要作用,说明了画家是如何运用笔墨技巧来 表现自然景物和创造艺术形象的。
03 山水画技法与意 境表现
举例说明山水画意境的多样性
文章通过举例不同山水画家的作品,展示了山水画意境的多样性,说明 了不同画家在意境创造上的差异和个性。
文章结构与写作特点
总分总结构
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先总述山水画的意境概念和内涵,
然后分别阐述意境的创造方法和 多样性,最后再总结全文。
逻辑严密
文章在阐述山水画意境的过程中, 逻辑严密,层层深入,从概念到方 法再到实例,使读者能够逐步深入 地理解山水画的意境。

九年级下册部编版语文第四单元阅读《山水画的意境》公开课教案

九年级下册部编版语文第四单元阅读《山水画的意境》公开课教案

14《山水画的意境》教案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第十四课《山水画的意境》。

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中国古典诗词,也屡次提到了“意境”一词,同学们能结合我们所学过的诗词解释一下什么是意境吗?(PPT1、2)提示:如《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构成了一种融合人情的雄浑意境。

可以说,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那么作为画家的李可染认为意境是什么呢?作为画家怎样才能获得意境?画画是不是只要有了意境就可以了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些问题。

二、结合前置学习了解作者、检查预习情况(PPT3、4、5、6)三、整体感知,梳理思路。

1、这是一篇议论文,那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PPT7)明确: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2、那么作者认为什么是“意境”?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结合全文进行概括。

明确:(1)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PPT8)(2)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要身临其境,长期观察。

要高于现实。

要发现客观事物的精神实质,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夸张渲染,意境才会更鲜明。

3、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便能创作出好的山水画作品来?请结合最后两段说说“意境”和“意匠”之间的关系。

(PPT9)明确:(1)不是。

作者认为除了意境之外,还需要有意匠;为了传达思想情感,要千方百计想办法。

(2)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意匠是表现意境的方法、手段。

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有了意匠,没有意境,意匠就没有着落。

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4、小结本文的论证思路,说说本文在结构上的特点。

(PPT10)作者先提出“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的观点;然后运用两个设问,先后提出“什么是意境”“怎样才能获得意境”两个问题,逐层展开论述;最后补充论述了意境与意匠的关系,使论述更深入、更全面。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说课稿教师版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说课稿教师版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说课稿教师版一. 教材分析《山水画的意境》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第14课,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画家、美术理论家吴冠中先生所写。

文章从山水画的历史入手,分析了山水画的意境创造,以及如何欣赏山水画。

教材选择了这篇文章,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山水画的历史和意境,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绘画和审美基础,对山水画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山水画的历史和发展,以及意境的创造和欣赏,可能还有一定的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山水画的历史,理解意境的创造,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山水画的历史,理解山水画的意境创造,学会欣赏山水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我国山水画的历史,理解山水画的意境创造,学会欣赏山水画。

2.教学难点:意境的创造和欣赏,以及如何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欣赏中。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授法、提问法等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画作等教学辅助材料。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一些山水画作品,引导学生欣赏,激发学生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山水画的历史,掌握意境创造的原理。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画作,分析意境的创造和欣赏。

4.讲授法: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

5.提问法: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6.实践环节:让学生尝试自己创作山水画,或者欣赏一幅山水画,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7.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山水画的历史发展2.意境的创造原理3.欣赏山水画的方法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知识掌握程度等方面进行。

14部编九下《山水画的意境》精品教案

14部编九下《山水画的意境》精品教案

14部编九下《山水画的意境》精品教案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部编九年级下册的美术教材中,有一篇关于山水画的文章《山水画的意境》,通过对这篇文章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山水画的特点、意义以及传统文化的价值,提升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山水画的特点和意境,掌握山水画的表现手法和构图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感受美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表现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山水画的热爱和欣赏能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阅读文章,了解山水画的特点和意境。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感受和表达的能力,让学生在欣赏山水画时能深入体会其意境。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呈现题图,引起学生的兴趣。

并进行讨论,了解学生对山水画的认识。

2.阅读指导:(1)师生共同阅读文章,注意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意义。

(2)师生一起讨论以下问题:a.什么是山水画?它具有哪些特点?b.为什么山水画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c.山水画有哪些意境?如何表现这些意境?3.听音指导:(1)播放一段山水画的背景音乐,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山水画的意境。

(2)让学生闭上眼睛,听完背景音乐后,让他们用一句话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4.观察指导:(1)呈现几幅山水画作品,让学生仔细观察,品味其中的意境。

(2)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描述其中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5.体验指导:(1)分小组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假设自己是一位山水画家,用画笔表现出自己心中的山水意境。

(2)学生进行自由发挥创作,并展示自己的作品。

6.总结指导:(1)让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回答以下问题:a.山水画的特点是什么?b.山水画的意境有哪些?如何表现这些意境?(2)教师进行总结,强调山水画的独特魅力和传统文化的价值。

四、课堂延伸:1.展示名家山水画作品,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山水画的魅力。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山水画的意境》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4课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通过分析山水画的起源、发展以及艺术特点,使学生能够理解山水画的意境,并培养他们对传统艺术的鉴赏能力。

课文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具体的画作分析,旨在让学生在感受山水画美的同时,也能够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绘画基础和审美能力,他们对山水画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分析山水画意境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引导为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山水画的意境,提高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及其艺术特点,提高学生的绘画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艺术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及其艺术特点。

2.难点:分析山水画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画作图片等,直观展示山水画的特点和意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一幅中国山水画作为导入,引导学生关注山水画的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及其艺术特点。

3.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案例,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理解山水画的意境。

4.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讲解,深入剖析山水画的意境美。

5.实践环节:让学生尝试自己创作一幅山水画,体会山水画的意境。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山水画的意境美及其价值。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说课稿3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说课稿3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山水画的意境》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4课的一篇课文。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了解山水画的意境,以及如何通过文字来描绘山水画的意境。

课文内容丰富,语言优美,充满了艺术感和想象力,既能让学生感受到山水画的美丽,又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绘画和文学基础,对山水画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山水画的意境可能还不太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山水画的意境,并通过文字来表达出来。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山水画的意境,并能够通过文字来描绘山水画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式,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培养对山水画的热爱,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山水画的意境,并能够通过文字来描绘山水画的意境。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山水画的意境,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讲解、示范、讨论、写作等,引导学生理解山水画的意境,并通过文字来表达出来。

同时,我还会利用多媒体展示山水画的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山水画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对山水画产生兴趣,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讲解: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山水画的意境,并解释一些生僻的字词。

3.讨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山水画意境的理解,并互相交流。

4.写作: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一幅山水画的意境,并互相展示和评价。

5.总结:对学生的写作进行点评,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课文标题《山水画的意境》和课文主要内容,如山水画的定义、意境的含义等。

14.1《山水画的意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14.1《山水画的意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14.1《山水画的意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和流派;•掌握山水画的构图方式和表现手法;•理解山水画的意境和审美价值。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课堂所学知识,欣赏、分析和评价山水画作品;•能够根据所学知识,自主创作简单的山水画作品;•能够在课堂中积极参与讨论和交流,培养自己的合作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欣赏山水画的习惯,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二、教学内容•山水画的起源、发展和流派;•山水画的构图方式和表现手法;•山水画的意境和审美价值。

三、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老师放映几幅山水画图像,让学生欣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步学习(35分钟)1.山水画的起源和发展•山水画的起源;•山水画的流派发展和代表作品。

2.山水画的构图方式和表现手法•山水画的构图方式,如“穿窗法”、“透空法”、“突出主体法”等;•山水画的表现手法,如“写景求真”、“气势磅礴”、“虚实相生”、“寓情于景”等。

3.山水画的意境与审美价值•山水画的意境;•山水画的审美价值。

第三步练习(15分钟)学生自主选择一幅山水画作品,进行欣赏、分析和评价,要求写出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第四步作业(5分钟)要求学生自己选择一幅山水画作品,创作一份简单的山水画作品。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山水画的起源、流派和构图方式和表现手法等知识点。

2.演示法:通过展示山水画作品,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山水画的意境和审美价值。

3.评析法:通过让学生欣赏山水画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山水画欣赏水平。

同时,学生也积极参与讨论和交流,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

4.创作法:通过让学生独立创作山水画作品,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艺术素养。

五、教学反思1.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准备需要充分,带着一些代表性的山水画作品或能成为情感媒介的教材,启发学生感受山水画的空灵和久远的意境,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黑白山水和彩色山水的特点和差别。

14《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同步备课(统编版)

14《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同步备课(统编版)
-学生可以尝试创作自己的山水画作品,表达自己对山水画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可以参与相关的文化活动或展览,如山水画展览、传统艺术展览等,深入了解山水画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
-学生可以与同学或教师进行交流和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体验,互相学习和借鉴。
重点题型整理
1.请简述《山水画的意境》一文中对山水画意境的定义。
教学反思与改进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学生在理解和分析《山水画的意境》这篇文章时存在一些困难,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山水画的基本知识掌握不足,对山水画的意境缺乏深入的理解。因此,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做出以下改进:
首先,我会增加对山水画基本知识的讲解,包括山水画的定义、发展历程、代表作品等,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山水画的意境。
答案:通过学习《山水画的意境》一文,我对山水画意境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认为,山水画意境是一种超脱尘世、回归自然的境界,体现了画家对自然、人生和宇宙的深刻理解和感悟。在欣赏山水画时,我们可以感受到画家的情感和个性,同时也能启迪我们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山水画意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展现了自然的美,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欣赏。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投影仪、白板、计算机等。
2.课程平台:学校提供的网络教学平台。
3.信息化资源:与《山水画的意境》相关的网络视频、图片等。
4.教学手段:小组讨论、问答、演示等。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山水画意境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山水画意境吗?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4.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学习本课,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一、学习目标●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意境",了解"意境"与“景、情”等概念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

●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分析作者所举的实例,体会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

二、课文预习资料速查【一】作者简介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

中国杰出的画家、诗人。

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

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

李可染以山水画的成就最高,在20世纪40年代以写意人物画著称,他还是画牛高手。

代表画作有《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井冈山》等。

出版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

【二】文体知识论点论点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分。

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最基本的看法,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出的最主要的思想观点,是全部分论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

全文应围绕此论点展开论述。

分论点是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若干观点。

各分论点也需要加以论证。

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是被证明与证明的关系。

凡经证明而立得住的分论点,也就成为论证中心论点的有力论据。

【三】必考字词知识速查——读读写写1.意境: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2.惆怅(chóu chàng):伤感,失意。

3.真挚(zhì):真诚恳切(多指感情)。

4.渲(xuàn)染:比喻夸大地形容。

5.身临其境:亲自到了那个境地。

6.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

7.朝朝暮暮:本指每天的早晨和黄昏。

后谓从早到晚,一天又一天。

也指短暂的时间。

8.浮光掠(lüè)影: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

【四】多音字度duó(揣度)dù(风度)【五】形近字松(sōng)(松树)沁(qìn)(沁人心脾)凇(sōng)(雾凇)泌(mì)(分泌)讼(sòng)(诉讼)崇(chóng)(崇高)祟(suì)(作祟)【六】近义词辨析词胸有成竹胜券在握同“胸有成竹”和“胜券在握”都是形容自信的四字词语。

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一、核心素养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理解作者的观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梳理课文的论述思路,分析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

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

二、教学重点梳理课文的论述思路,分析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

四、教学课时:1课时五、教学方法:问题引导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六、教学过程(一)国画激趣,导入新课(多媒体投影《江山如此多娇》)师:请看这幅山水画——江山如此多娇,谈谈你的感受?生回答。

教师总结画面特点:旭日东升、苍山滴翠、大河奔腾、长城万里、远山渺渺,意境辽阔。

同学们对画面的这种感受属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即“意境”。

这节课让我们一同走进山水画大家李可染的文艺性论文《山水画的意境》。

(二)走进作家作品1.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画家。

他是画家齐白石的弟子,自幼喜爱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

晚年用笔趋于老辣。

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代表画作有《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等;代表画集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

2.中国山水画,简称“山水画”。

中国画的一种。

以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

山水画的特征是有景有情,是作者把大自然的美景融入自己的感情通过艺术的手法表达出来的山水画艺术。

有意境是山水画的特色,有着从情感到气格的“境界”的追求。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知意境任务一:默读文章,在阅读中圈点勾画,注意圈画出以下要素:①核心概念②主要观点③所用实例④所作结论教师预设:1.核心概念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2.主要观点“画山水,最重要的问题是‘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3.所用事实《送孟浩然之广陵》《十六字令三首》等。

4.所作结论“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鲜明;木然地画画,是画不好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 山水画的意境【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核心概念,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理解作者观点。

2.理清文章的论述思路,分析论证方法,体会本文说理语言的艺术。

3.能够体会“意境”的本质,提升传统审美情趣,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

4.品味山水画的意境,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熟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作者的观点。

2.教学难点:明确什么是意境和获得意境的方法,提升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作者及写作背景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基本知识。

2.把握文章核心概念,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理解作者观点。

3.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学习议论文写作的基本结构。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请同学们观看下面三幅画(出示课件1、2、3)同学们,你们能感受到这三幅画的意境吗?下面请你们跟随我一起走进李可染先生的《山水画的意境》去体会。

教师板书课题:14 山水画的意境(出示课件4)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走近作者教师以课件形式展示作者的相关资料,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

预设:(出示课件6)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

画家,齐白石的弟子。

以山水画艺术成就最高,开创中国山水画黑、满、重、亮的新画风。

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

代表画作:《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井冈山》等。

代表画集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

(2)写作背景教师出示课件,讲解这课的写作背景,为同学们理解本文内容做准备。

预设:(出示课件7)1954年,已成为美院教授的李可染,为求创新,镌“可贵者胆”“所要者魂”两方印章。

长途写生,历时三月余。

1956年,他再次长途写生,历时八个月,行程数万里,作画近二百幅,探索以西方的观察方法,运用中国传统工具创作山水画。

历尽艰辛,终有所成,本文就是他对自己的探索之路所做的总结。

2.预习检查,夯实基础。

(1)读一读生字词。

(出示课件8、9)(2)析一析多音字。

(出示课件10)(3)解一解词语。

(出示课件11)三、新课学习,整体感知教师:同学们,我们一起对比两幅图片,说说有什么不同。

(出示课件12)1.通过对比图片,并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什么是“意境”。

(出示课件13)(学生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1: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学生2:写景就是写情。

2.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作者在文中提出了哪些观点?(出示课件14)(学生默读课文,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1:要仔细观察对象,深刻认识对象,从而产生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学生2:将这种思想感情与画作结合在一起,将对象的精神实质表现出来,从而形成意境。

四、细读课文,精读细研教师:同学们,再读课文,说说作者是怎样证明前面提出的观点的,运用了哪些手法,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出示课件15)语句出示1:(出示课件16)在我们的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

虽然关于“人”一句也不写,但是,通过写景,却充分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如李太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毛主席的诗句,意境是很深的。

如《十六字令三首》,每一首都是写景,每一字都是写山,但每一首、每一字又都充分表达了人的思想感情。

(学生朗读语句,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手法。

教师:同学们,说一说: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要大篇幅地分析诗歌的意境?(出示课件17)(学生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按照作者的观点:“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界的景色,然而就在这两句里,使人深深地体会到诗人深厚的友情。

描写自然的景色与绘出的景色无异,且作者提到“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

可见诗歌中的意境与山水画的意境是相通的,并无二致。

教师追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出示课件17)学生:作者在这里以已经学过的诗歌为例,也就能更好地诠释山水画的意境,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语句出示2:(出示课件18)例如,齐白石画虾,就是在长期观察中,在不断表现的过程中,对虾的认识才逐渐深入了,也只有当对事物的认识全面了,做到“全马在胸”“胸有成竹”“白纸对青天”“造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

教师:同学们分析语句,看看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学生朗读语句,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1:举例论证。

学生2:作者列举齐白石画虾的例子,说明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则有赖于长期的观察,证明只有身临其境,长期观察,才会对事物有深刻的认识。

语句出示3:(出示课件19)中国画不强调“光”,这并非不科学,而是注重表现长期观察的结果。

拿画松树来说,以中国画家看来,如没有特殊的时间要求(如朝霞暮霭等),早晨8点钟或中午12点,都不是重要的。

重要的是表现松树的精神实质。

教师:同学们,分析语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出示课件19)(学生朗读语句,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1:举例论证。

学生2:本句列举中国画家观察松树没有特定的时间的事例,论证了“中国画不强调‘光’,而是注重表现事物的精神品质”这一观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语句出示4:(出示课件20)像五代画家荆浩在太行山上描写松树,朝朝暮暮长期观察,画松“凡数万本,始得其真”。

教师:同学们,分析语句,看看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学生朗读语句,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1:“像五代画家荆浩在太行山上描写松树”,属举例论证。

学生2:“凡数万本,始得其真”,属引用论证。

学生3:列举荆浩的事例,并引用他的话,论证了中国画更注重表现客观对象的精神实质,而这需要长期的观察;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语句出示5:(出示课件21)像五代画家荆浩在太行山上描写松树,朝朝暮暮长期观察,画松“凡数万本,始得其真”。

一位作者出外写生,两个礼拜就画了一百多张,这当然只能浮光掠影,不可能深刻认识对象,更不可能创造意境。

教师:同学们,分析语句,看看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学生朗读语句,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1: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学生2:正面列举荆浩的事例和反面列举一位作者的事例,通过对比,论证了只有长期观察,把握事物的精神实质,才能创造意境的观点。

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教师:同学们说一说:第5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出示课件22)(学生默读课文,讨论分析回答。

)语句出示:怎样才能获得意境呢?我以为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学生:第5段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

教师追问:结构上有什么作用?学生:引起读者的思考,点明意境的获得所需的条件,引出下文“怎样才能获得意境”,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教师:同学们,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便能创作出好的山水画作品?文中是怎么说的?找出相关语句,大声朗读。

(出示课件23)语句出示:(出示课件24)肯定的说,画画要有意境,否则力量无处使,但是有了意境不够,还要有意匠;为了传达思想感情,要千方百计想办法。

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教师:意境与意匠是什么关系?(出示课件25)(学生默读课文,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创作的两个关键问题。

“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

为了传达思想感情,要千方百计想办法”,就需要有意匠。

“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教师:同学们,齐声朗读最后一段,谈谈本段引用杜甫的名言有什么作用。

(出示课件26)(学生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引用杜甫的两句话,充当道理论据,论述了意匠在诗歌、绘画中的重要作用,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掌握举例论证的方法,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

2.借鉴文章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

【教学过程】一、回顾上课,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文章的内容,掌握了相关的论证方法,梳理了文章的结构。

这节课我们把上节课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训练中。

(出示课件27)二、深读课文,合作探究1.作者最后强调有意境还要有意匠,但是对于意匠,作者却没有详细论述。

你能从熟悉的诗句中,找出有“意匠”的例子并试着分析一下吗?(出示课件28)(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预设: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教师讲解:(出示课件29)《咏柳》一诗,诗的前两句连用两个比喻,描绘春柳的勃勃生机,青翠袅娜;后两句别出心裁地把春风比作剪刀,将视之无形不可捉摸的“春风”形象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了出来,独具匠心,充分地表达了春天来临、生机萌发时诗人的惊喜之情。

2.请你结合第7自然段理解“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一句的深刻含义。

(出示课件30)(学生默读课文,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写诗,写的是生活;绘画,绘的是风景。

它们都基于现实,以现实为原材料。

然而,它们融合了写作者与绘画者自身的情感及体悟,因此,它们又必然高于现实。

教师补充:这就是说,不论是高明的诗还是绘画,最终都会成为客观的景物与主观情感相融合的意境。

3.李可染的画作——《万山红遍》,结合背景运用本文学到的知识欣赏一下这幅山水画。

(出示课件31)教师点拨:(出示课件32)“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毛泽东词作《沁园春·长沙》中的名句,描述了深秋时分,湘江之滨的岳麓山漫山古树皆红的壮丽奇景。

“万山红遍”这一题材其实很少有画家敢尝试。

学生1:“万山”之意境颇为辽阔深远,极大地考验着画家的空间驾驭能力,若非胸有千山万壑,则根本无法表现“万山”。

学生2:“红遍”给中国传统山水画出了个大难题:历来山水多以水墨描绘,仅作为点缀的红色在使用上可谓慎之又慎。

然而李可染先生却迎难而上,开始大胆尝试创作“万山红遍”。

教师补充:(出示课件33)其时,李可染先生恰好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

1954年李可染踏上写生之旅,从江南到桂林,从中国到欧洲,可谓千山万水走过;1960年先生重回画室时,已然是胸中有丘壑。

这时,他动笔作出此画,而“红遍”的问题也在此间解决了。

他采取了大面积使用朱砂来表现秋色的方法,红为主调,以墨作底,既强调了“遍”字,同时也使秋色更红火、更热烈,更带有丰收后喜悦的气氛。

三、课堂小结1.这篇课文我们已经学习完了,下面请你们概括本文的主题。

(出示课件34)(要求一至两名学生归纳,最后教师指正。

)预设:本文运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述了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的观点,并且论述了获得意境的途径是深刻认识对象,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