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金榜学案精练精析:2 我用残损的手掌(人教版 九下)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掌握诗人通过残损的手掌所表达的情感和意象。

2.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体会诗歌的语言美。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诵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分析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诗人对祖国和家乡的深情厚意,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把握诗人的内心世界。

•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其艺术魅力。

教学难点•深入体会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所表达的情感和意象。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包含诗歌朗诵音频、相关图片等辅助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通过展示关于残损手掌的图片或讲述相关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提问:“如果你有一双残损的手掌,你会用它来做什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为学习诗歌做铺垫。

二、介绍作者及背景1.简要介绍戴望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让学生自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2.提问:“诗歌中提到了哪些地方?诗人通过这些地方表达了什么情感?”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四、深入品读,理解意象1.分段讲解诗歌,重点分析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所触摸到的土地、事物及其所蕴含的情感和意象。

2.讨论:“诗人为什么用残损的手掌来探索这些事物?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内心世界?”五、品味语言,感受魅力1.挑选诗歌中的典型词句,进行深入的品味和解析。

2.让学生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准和生动,感受诗歌语言的魅力。

六、朗诵指导,体会情感1.播放诗歌朗诵音频,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指导学生进行朗诵练习,注意语调、停顿和重音的处理,以更好地传达诗歌的情感。

七、拓展延伸,激发情感1.提问:“如果你有一双残损的手掌,你会用它来为祖国做些什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思考和表达。

2.分享交流: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九年级语文下册2我用残损的手掌学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2我用残损的手掌学案新人教版

2我用残损的手掌一、课前自学(一)读一读,尽量记住下列字词的读音、写法和意义。

灰烬 (j in ):物品燃烧后的灰和烧剩下的东西。

蓬蒿(P? ng h a o):繁荣、旺盛。

锦幛(zh eng):有彩色花纹的华丽的幛子。

憔悴(qi ao cu i ):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荇藻(x i n g z d o):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略呈圆形,叶子浮在水面,根生在水底,花黄色,蒴果椭圆形。

蝼蚁(I ou y i ): “蝼蛄和蚂蚁,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

(二)知识积累1关于作者戴望舒(1905年3月5日-1950年2月28日) 笔名有戴梦鸥、江恩、艾昂甫等。

生于浙江抗州。

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

1923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

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

1926年同施蛰存.杜衡创办《璎珞》旬刊,在创刊号上发表处女诗作《凝泪出门》和译魏尔伦的诗。

1928年与施蛰存.杜衡.冯雪蜂一起创办《文学工场》。

1929年4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出版,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杂志的编辑工作。

11月初赴法留学,入里昂中法大学。

1935年春回国。

1936年10月,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创办《新诗》月刊。

抗战爆发后,在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起出版《耕耘》杂志。

1938年春在香港主编《星岛日报•星岛》副刊。

1939年和艾青主编《顶点》。

1941年底被捕入狱。

在狱中写下了《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心愿》、《等待》等诗篇。

1949年6月,在北平出席了中华文学艺术工作代表大会。

建国后,在新闻总署从事编译工作。

不久在北京病逝。

2、写作背景抗日战争的炮火震动了诗人的心灵,在民族危亡的关头,戴望舒走出了惆怅的丛林和寂寥的雨巷。

1938年他来到香港,主编一家报纸的副刊,编发了不少动员抗战的诗歌。

1941年,日本侵略军占领香港。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案2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案2新版新人教版

2.我用残损的手掌【预习目标】:1.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有情感背诵本诗。

2.明白得诗中的意象,把握诗歌的情感线索。

3.体味诗歌语言,明白得诗歌对照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到效。

4、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增强爱国情感。

【预习重点】:一、有情感的朗诵全诗,体味语言。

二、把握意向,感悟意境,体会情感。

【预习任务】:一、资料助读——了解作者:戴望舒(1905—1950),生于浙江抗州,是中国现代闻名的诗人。

1929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经历》,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赴法留学回国后,1936年与卞之琳、梁宗岱、冯至等开办《新诗》月刊。

抗战暴发后,在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1939年和艾青主编《极点》。

在副刊上编发了很多动员抗战的诗歌。

1941年日本占据香港后曾被捕入狱,在狱中受伤致残,表现了高贵的民族气节。

并写下了《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心愿》.《等待》等诗篇。

诗集有《我的经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等。

他是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

不治理论仍是创作实践,都对中国新诗的进展产生过相当大的阻碍。

二、朗诵品读【指导】:诗歌史上,戴望舒在探讨新诗的音乐性有很高的成绩,叶圣陶曾称赞他的成名作《雨巷》“为新诗的音节开辟了一个新的纪元”。

这首《我用残损的手掌》,语言加倍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读起来有一种沉郁抑扬的音乐感,很确切地表现了诗人的情怀。

一、字词交流:锦幛荇藻蓬蒿蘸着轻抚蝼蚁(蝼蛄和蚂蚁,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二、请同学找出诗歌的韵脚并根据自己的朗读划出停顿节奏。

三、研读赏析一、诗人用他“残损的手掌”“摸索”到了哪些地方的哪些事物?这些事物有何特点?二、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上的这些地方和事物时,心中洋溢着的是什么样的情感?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是否有变化起伏呢?3、全诗具体是分几部份来展现这“试探”的具体内容的?4、咱们可否把原句【改一改】:看看上面的诗句与原诗有何不同?“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大伙儿把这句和原句都一路朗诵一下。

【解析版】2014初中语文金榜学案精练精析2我用残损的手掌(人教版九下)

【解析版】2014初中语文金榜学案精练精析2我用残损的手掌(人教版九下)

训练·达标检测一、双基积累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蘸.着(zhàn)驱.逐(qū)蓬蒿.(ɡāo)B.憔悴.(cùi)荇藻.(zǎo)堤.上(dī)C.折.断(zhé)荔.枝(lì)蝼.蚁(lóu)D.残损.(sǔn)寂寞.(mò)掠.过(luè)2.选词填空。

(1)我(摸到触到感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2)无形的手掌(掠过拂过摸过)无限的江山。

(3)我把全部的力量(发用运)在手掌。

3.下列诗句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B.手指/沾了血和灰C.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D.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4.按原文填空。

(1)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2)这黄河的水。

(3)只有那辽远的一角,,,坚固而蓬勃生春。

5.综合性学习。

学习了《我用残损的手掌》后,某班举行了一个以“积累爱国名言,学写诗歌”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名言积累】诗人的爱国热情深深地感动着同学们,他们纷纷搜集爱国名言,请你写出两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2)【学写诗歌】诗人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绪具有可感性。

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写几句富有诗意的话,抒发自己的一种情感(如“思念”“悲伤”“欢欣”等),将之寄托在具体的形象上,使之具体化、形象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二、课内阅读阅读“我用残损的手掌”至“手掌沾了阴暗”,回答6~9题。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单元 2(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新人教版 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单元 2(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新人教版 教案
六、小结:
板书设计




同步训练
四、品读。
这首诗中,很多句子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从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谈谈你的理解。
例:
1.“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这句是以情侣关系和母子关系比喻,把诗人对解放区的温柔感情抒发的细致动人。
2.“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这句诗很形象地描绘出能够把握自己命运的人民的新生活。
明确:
(1)具体形象:“残损的手掌”“广大的土地”“长白山的雪峰”“黄河的水”“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花”等。
(2)思想感情:诗人以“残损的手掌‘抚过祖国大地形象化思绪,在想象中再现了他的家乡、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以及未曾亲身体验过的解放区的景象,以手掌的感觉展示了他内心情感的变化。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
二、朗读;
1.听配乐录音(或者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朗读的语调、节奏及情感。
2.朗读指导。
语调:前半部分深沉,后半部分激昂。
感情:前半部分消极,冷色调;后半部分积极,暖色调。
3.分四组朗读。让学生点评。
4.指名读诗。师生共同点评。
5.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感情。
三、研读。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一找这首诗描写了哪些具体形象?作者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2.作者感情的变化,具体体现在诗中一些起修饰作用的词语上,这些词语有些是消极、冷色调的,有些是积极、暖色调的,请同学们找出这些词语,并说说诗人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
(1)积极暖色调词;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永恒……
(2)消极冷色调词: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2《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2《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2.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

2、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

3、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过程与方法1、感情诵读,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2、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

2.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重难点】重点:感情诵读,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难点: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

2.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提及戴望舒,我们自然想到的是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但卢沟桥头的炮火点燃了民族郁愤,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巷”中的“油纸伞”,而在“狱中题壁”,并且“用我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放声歌唱“永恒的中国”。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

(板书文题、作者)二、走进作者:学生默读全诗。

掌握下列字词。

投影:锦幛(zhàng)荇藻(xìng zǎo)蓬蒿(Péng hāo)2.体会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的种种感觉,说说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变化起伏。

学生诵读体会后回答,教师适时点拨:五、合作探究:1.学生配乐诵读全诗.合作研讨:(1)诗中两种不同的色调给读者以强烈刺激。

请画出文中起标示作用的修饰语,体会其表达效果。

(3)诗歌两部分的写法各异,试作简要分析。

2.四人学习小组研讨、交流,教师明确:(1)积极的、暖色调的词语如: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永恒……消极的、冷色调的词语如: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诗人之所以这样用这些词语,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内心深处的爱与恨。

(2)全诗在想象中展开内容,在想象中,诗人的手掌抚过了广大的国土。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案2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案2新版新人教版

2.我用残损的手掌【预习目标】:1. 了解戴望舒及英诗歌创作,有感情背诵本诗。

2. 理解诗中的意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

3. 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英表达效果。

4. 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增强爱国情感。

【预习重点】:1、有感情的诵读全诗,品味语言。

2、把握意向,感悟意境,体会感情。

【预习任务】:一、资料助读"一了解作者:戴望舒(1905-1950),生于浙江抗州,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

1929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苴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赴法留学回国后,1936年与卞之琳、梁宗岱、冯至等创办《新诗》月刊。

抗战爆发后,在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1939年和艾青主编《顶点》。

在副刊上编发了不少动员抗战的诗歌。

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曾被捕入狱,在狱中受伤致残,表现了髙尚的民族气节。

并写下了《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心愿》.《等待》等诗篇。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等。

他是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

无论理论还是创作实践, 都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

二、朗诵品读【指导】「:诗歌史上,戴望舒在探索新诗的音乐性有很髙的成就,叶圣陶曾称赞他的成名作《雨巷》“为新诗的音行开辟了一个新的纪元”。

这首《我用残损的手掌》,语言更加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读起来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很确切地表现了诗人的情怀。

1、字词交流:锦韓特藻蓬蒿蘸着轻抚蜷蚁住娄姑和蚂蚁,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虽: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2、请同学找出诗歌的韵脚并根据自己的朗读划岀停顿疗奏。

三”、研读赏析1、诗人用他“残损的手掌”“摸索”到了哪些地方的哪些事物?这些事物有何特点?2、诗人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祖国土地上的这些地方和事物时,心中洋溢着的是什么样的情感?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是否有变化起伏呢?3、全诗具体是分几部分来展示这“摸索”的具体内容的?4、我们能否把原句【改一改】:看看上而的诗句与原诗有何不同?”“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韓……”大家把这句和原句都一起朗读一下。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我用着残损的手掌教案+新人教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我用着残损的手掌教案+新人教版
3.“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中“这一角”“那一角”分别指哪个地方?
4.诗的后半部分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教学反思
教学难点
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把握诗歌主题。
教学 方法
自主.合作 .探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一.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给下列字注音:
锦幛( )荇藻( )蓬蒿 ( )
憔悴()蝼蚁(lóuyǐ)灰烬(jìn)
三.朗读诗歌,注意节奏.速度.感情。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 索/这广Biblioteka 的土地:化起伏。五.精彩赏析,理解艺术形象。
探 究问题:
(1)诗中两种不同的色调给 读 者以强烈刺激。请画出文中起标示作用的修饰语,体会其表达效果。
(2)这首诗描写的对象很多,而读起来却不觉芜杂,这是为什么?
(3)诗歌两部分的写法各异,试作简要分析。
六.巩固练习。
1.这首诗用了哪几种艺术手法?
2.“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中“广大的土地”,指的是地图上的“广大的土地”,而不是大自然的“广大的土地”,这种理解对不对?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 我的家乡,

初中语文教案之我用残损的手掌

初中语文教案之我用残损的手掌

初中语文教案之《我用残损的手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我用残损的手掌》。

(2)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象征意义。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和评价现代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我用残损的手掌》的朗读和背诵。

(2)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象征意义。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2)诗歌情感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戴望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我用残损的手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修辞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

(2)讲解诗歌中象征手法的具体运用。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体会。

(2)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6.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强调诗歌的重要性和审美价值。

四、课后作业1. 朗读并背诵诗歌《我用残损的手掌》。

2. 写一篇关于诗歌《我用残损的手掌》的观后感。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背景音乐,为学生营造一个富有感染力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诗歌情境。

2. 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促使学生主动探索诗歌的内涵,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我用残损的手掌》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我用残损的手掌》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我用残损的手掌》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

背诵本诗。

2.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3.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爱国情感。

学习重点感情诵读,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学习难点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

2.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加横线的词语。

锦幛( ) 荇藻( ) 蓬蒿( ) 憔悴( ):蝼蚁( ): 2.文学常识填空。

戴望舒(1905~1950),原名。

浙江杭县人。

1923年秋人上海大学中文系。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诗稿》和《》。

二、理解探究1.把握诗中用“无形的手掌”抚摸中国地图生发联想的抒情线索。

2. 读第一部分,思考:“残损的手掌”表明了什么?“这广大的土地”仅仅指土地吗?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着广大的土地,他摸索到了什么?3. 这首诗描写的对象很多,而我们读起来却不觉芜杂,这是为什么?三、合作释疑1.找出诗中的比喻句,分别说明其含义。

2.这首诗前后两部分的感情色彩和描写手法明显不同,结合原诗具体分析一下。

四、课内精读阅读这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我用残损的手掌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河山,这一角已经变成灰烬,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那一角只是血和泥;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这一片该是我的家乡,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障,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九年级语文下册我用残损的手掌学案及答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我用残损的手掌学案及答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我用残损的手掌学案及答案
以下是为您推荐的九年级语文下册我用残损的手掌学案及答案,希望本篇文章对您学习有所帮助。

九年级语文下册我用残损的手掌学案及答案
教师寄语: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学习目标: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

背诵本诗。

2. 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3. 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爱国情感。

学习重点
感情诵读,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学习难点。

【最新精品】初中语文教案:人教版9年级下册教案及导学案:2我用残损的手掌.doc

【最新精品】初中语文教案:人教版9年级下册教案及导学案:2我用残损的手掌.doc

2 我用残损的手掌从容说课《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在日寇铁窗下向苦难祖国的抒怀之作。

“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是诗人坚贞不屈意志的写照。

诗歌一方面从实处着笔。

描写沦陷区阴暗.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另一方面抒写解放区的明丽.侧重于写意,对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深情赞美。

在感情的哀怨与欢快上完美统一,抒情风格变幻多姿。

诗歌语言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

教读本文,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其音乐美。

课文在想象中展开诗的内容,其思想感情的表达,主要通过形象的构成来实现。

要引领学生把握诗中的艺术形象,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教读中,宜采用联想想象欣赏法,引领学生把握意象的含义和全诗的感情线索,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

3.感情背诵本诗。

能力目标1.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

2.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3.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德育目标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感情诵读,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教学难点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

2.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感情线索。

2. 联想想象欣赏法引领学生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

3.研讨点拨法用于对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的分析,深层把握诗歌主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CAl课件、投影仪、录音机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要点]诵读,整体把握全诗的思想感情。

分析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主观情感。

品味诗歌浯言,领会其艺术魅力。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同学们,提及戴望舒,我们自然想到的是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但卢沟桥头的炮火点燃了民族郁愤,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巷”中的“油纸伞”,而在“狱中题壁”,并且“用我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精品】九年级语文下册2我用残损的手掌导学案新人教版

【精品】九年级语文下册2我用残损的手掌导学案新人教版

2.我用残损的手掌一、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

2.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联想想象欣赏,引领学生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

2.通过研讨点拨法分析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深层把握诗歌主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感情诵读,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2.难点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

2.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三、知识梳理⑴需要掌握的字的读音锦幛(zhàng)荇(xìng)藻蓬蒿(hāo)蝼(lóu)蚁憔悴(qiáo)灰烬(jìn)⑵重点字词的意思锦幛--精美的幛子。

比喻美丽或美好。

荇藻--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

蓬蒿--飞蓬和蒿子,借指野草。

蝼蚁--蝼蛄和蚂蚁。

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

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苏生--苏醒。

彻骨--透到骨头里,喻程度深。

四、学法指导诵读法、研讨点拨法五、学习过程(一)出示目标流程1.出示目标:学生齐读板书的目标。

2.展示流程:听范读—自由读—欣赏分析---感悟提升(二)自学讨论释疑1.自学指导(指导学习方法,设计问题)①听配音朗诵,体会诗人的情感。

初读课文,划分诗的节奏,再初步质疑,最后将各自的问题在小组中汇总。

提示:这首诗语言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读起来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很确切地表现了诗人的情怀。

诵读中要注意体会停顿和重音。

②设问(1)诗歌从内容上可分为两部分。

每部分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体会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感觉,说说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变化起伏。

(3)诗中两种不同的色调给读者以强烈刺激。

请画出文中起标示作用的修饰语,体会其表达效果。

(4)诗歌两部分的写法各异,试作简要分析。

3.讨论释疑先独立思考问题,小组再交流体会,组长组织大家发言。

人教初中语文九下《2我用残损的手掌》word教案 (2)

人教初中语文九下《2我用残损的手掌》word教案 (2)

我用残损的手掌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加横线的词语。

锦幛.( ) 荇藻..( ) 蓬蒿.( ) 憔悴( ):蝼蚁( ):二、按原文填空。

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着广大的土地:/这一角________,/那一角________;/我触到________________;/这长白山的雪峰________________,/这黄河的水________________;/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________________;/岭南的荔枝花________________,/尽那边,________________……/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________________,手掌________________,/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那上面,________________轻抚,/像________________,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________,/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________,________,/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三、读全诗,回答下列问题1.这首诗用了哪几种艺术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中“广大的土地”,指的是地图上的“广大的土地”,而不是大自然的“广大的土地”,这种理解对不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3.“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中“这一角”“那一角”分别指哪个地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4.诗的后半部分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答案:1.想像、联想、暗示、对比、烘托等。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2《我用残损的手掌》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2《我用残损的手掌》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山东省临沂市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我用残损的手掌》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山东省临沂市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我用残损的手掌》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山东省临沂市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我用残损的手掌》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我用残损的手掌》学案导学学习目标: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

背诵本诗。

2.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3.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爱国情感.学习重点感情诵读,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学习难点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

2.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先学后教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加横线的词语。

锦幛( )荇藻( ) 蓬蒿( )憔悴( ):蝼蚁( ):2。

文学常识填空。

戴望舒(1905~1950),原名。

浙江杭县人。

1923年秋人上海大学中文系.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诗稿》和《》。

小组合作1。

把握诗中用“无形的手掌"抚摸中国地图生发联想的抒情线索。

2. 读第一部分,思考:“残损的手掌”表明了什么?“这广大的土地”仅仅指土地吗?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着广大的土地,他摸索到了什么?3. 这首诗描写的对象很多,而我们读起来却不觉芜杂,这是为什么?4.。

找出诗中的比喻句,分别说明其含义。

5.这首诗前后两部分的感情色彩和描写手法明显不同,结合原诗具体分析一下。

当堂达标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训练·达标检测一、双基积累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蘸.着(zhàn)驱.逐(qū)蓬蒿.(ɡāo)B.憔悴.(cùi)荇藻.(zǎo)堤.上(dī)C.折.断(zhé)荔.枝(lì)蝼.蚁(lóu)D.残损.(sǔn)寂寞.(mò)掠.过(luè)2.选词填空。

(1)我(摸到触到感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2)无形的手掌(掠过拂过摸过)无限的江山。

(3)我把全部的力量(发用运)在手掌。

3.下列诗句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B.手指/沾了血和灰C.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D.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4.按原文填空。

(1)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2)这黄河的水。

(3)只有那辽远的一角,,,坚固而蓬勃生春。

5.综合性学习。

学习了《我用残损的手掌》后,某班举行了一个以“积累爱国名言,学写诗歌”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名言积累】诗人的爱国热情深深地感动着同学们,他们纷纷搜集爱国名言,请你写出两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学写诗歌】诗人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绪具有可感性。

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写几句富有诗意的话,抒发自己的一种情感(如“思念”“悲伤”“欢欣”等),将之寄托在具体的形象上,使之具体化、形象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课内阅读阅读“我用残损的手掌”至“手掌沾了阴暗”,回答6~9题。

6.“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中“这一角”“那一角”分别指哪个地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江南的水田……现在只有蓬蒿”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诗人写自己的家乡,写了家乡春天的哪些景象?他是从哪些感官角度来描写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选文部分描写的对象很多,却并不让人觉得杂乱,这是为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美文品析(一)(2013·恩施中考)欣赏下面一首现代诗,回答问题。

新月沙鸥新月弯弯,像一条小船。

我乘船归去,越过万水千山。

花香。

夜暖。

故乡正是春天。

你睡着了么?我在你梦中靠岸。

10.“新月”与“小船”,一个在天上,一个在水面。

诗人是如何将这两个相距遥远的物体联系在一起的?这两句诗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诗歌第二节选取了哪几个意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怎样的情感(联系第三节作答)?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的歌词,回答12~14题。

我的中国心河山只在我梦萦,祖国已多年未亲近,可是不管怎样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

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

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

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心中一样亲。

流在心里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就算身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

12.歌词中的“我”指的是谁?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中的“烙”能否换成“刻”?理由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歌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写作练笔15.【写法借鉴】这首诗前后对比手法的运用,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表现出他对解放区的深情向往,对祖国光明未来的热切盼望。

【片段仿写】请你运用对比的方法,通过描写一种自然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150字左右)答案解析1.【解析】选C。

A项,“蒿”应读hāo;B项,“悴”应读cuì;D项,“掠”应读lüè。

2.答案:(1)触到(2)掠过(3)运3.【解析】选B。

A项,正确的划分节奏是“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C项,正确的划分节奏是“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D项,正确的划分节奏是“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4.答案:(1)那一角只是血和泥(2)夹泥沙在指间滑出(3)依然完整温暖明朗5. (1)答案(示例):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②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2)答案(示例):晴朗的天空,拖着蓝色裙摆,优雅、宁静。

一阵清风拂过,吹起涟漪无限。

即刻就消失,什么也没留下,留下的只是淡淡的苦涩。

6.答案:“这一角”是指已经沦陷的地区;“那一角”是指国民党统治区。

7.【解析】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赏析。

从“当年”“现在”入手判断所用的修辞手法。

扣住“突出……特点”回答其作用。

答案:对比。

突出江南大地的破败。

8.【解析】答题时,注意找准描写家乡春天景象的句子,从中概括。

感官的角度指的是视觉、嗅觉、触觉,使人如同身临其境。

答案:作者写到了家乡春天的繁花、嫩柳、荇藻、水。

调动了视觉、嗅觉、触觉,使人如同身临其境。

9.【解析】本题考查文章的结构。

做此题要注意文章的线索。

全诗以手掌感受贯串始终,起到了线索的作用。

答案:虽然写了很多对象,但都统一在“手掌感受”这一线索之中,故不觉杂乱。

10.【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写作技巧。

第一问可联系“新月弯弯,像一条小船”,从修辞手法的运用上回答。

第二问注意从这句诗与下文的关系上思考作答。

答案:运用比喻,诗人抓住“新月”与“小船”外形上“弯弯”这一共同特征,将两个相距遥远的物体联系在一起。

这两句诗是全诗的引子,后面内容都围绕这两句诗展开(或引出诗歌后面内容)。

11.【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诗歌第二节所写的具体事物“花香”“夜暖”“春天”即是意象。

从描写的事物和“故乡”一词可以看出作者对故乡的赞美和思念。

答案:花香、夜暖、春天。

强烈的赞美之情和浓烈的思乡之情。

12.答案:久居海外或生在海外的华人。

13.【解析】本题考查语言品析能力。

回答时先明确表态,再阐述理由。

要从“烙”与“刻”的含义入手,通过比较阐明理由。

答案:不能。

因为“烙”是用火烫的方法留下印记,这印记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磨灭,比“刻”程度深得多,更能表现“我”的爱国之情。

14.答案: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和思念之情。

15.答案(示例):梅花的美的确与众不同。

它的美,比起娇艳的牡丹、绚丽的月季、清秀的荷花,别有一番风味。

是的,即使它不如茉莉清香,不如菊花美丽,不如桃花艳丽,但它的确很美,它的美绽放在风雪中,盛开在风雨里,开在没人看见的地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