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学院专业与产业对接情况报告
校企合作模式下产教融合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路径
校企合作模式下产教融合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路径作者:吴仁玉来源:《今日财富》2022年第27期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与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调整步伐不断加快,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于人才的培养输出与产业需求之间,出现一些矛盾与问题。
需要加强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这是就形势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国教育行业积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与人才强国战略,高职院校的竞争日益激烈,对于职业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现代职业教育与特色社会主义产业的结合,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培养具有职业素养的专业技术人才,可促进产业升级与转型。
一、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产教融合(一)现状1.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是学校与企业合作,协同育人,互利共赢,过程互管,以企业为主的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注重学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的结合,培养专业对口的技术性人才,同时也最大程度上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促进学校与企业的“双赢”。
深化产教融合,由企业提供平台,学生在社会环境氛围下进行实践,且与教学紧密结合,在这样的前提下,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促进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职业教育的教学与培训,促进了社会产业的个性化发展,保障了人才资源的质量。
在校内的理论学习是对专业素养与综合素质的培养,实习过程中的实践则注重在工作中形成良好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来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
校企合作下的产教融合对于供给侧的需求关系,具有专业技术的人才是主要所需,同时,展示人才个性的平台建设,无论是学校还是企业都需要满足需求,这样才能做到一体化的驱动发展。
现如今各行各业的竞争都十分激烈,众多学校为进行长远的发展,寻找可靠的企业合作伙伴,通过签订合作协议,为毕业生提供实习平台,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增加工作经验,从而避免了传统教学模式下只有理论的灌输而没有实际领悟的课堂弊端,实现人才与企业需求的对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校企合作下的产教融合中,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从书本走进现实,在实践锻炼中感悟课堂所学,有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为科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有利于企业的创新转型。
专业设置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实施方案
专业设置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实施方案为了更好地服务区域发展和产业的转型升级,建设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是当前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粤港澳大湾区轨道交通产业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校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持续推进专业结构布局优化与专业设置动态调整工作,为了进一步建立健全专业动态调整、预警和退出机制,强化轨道交通办学特色,使专业人才培养符合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紧密对接,特编制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学院以“更好地为轨道交通产业、广东省及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高质量和更高水平的人才智力支撑”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坚持“动态调整、持续优化、重点突破和整体提升”的发展策略,构建“市场导向、学校主体、多元参与”的常态化的专业跟随产业发展调整机制,动态解决学院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强化办学特色,使学校专业与区域产业良性互动、同步甚至适度超前发展。
二、基本原则1.适应需求,动态调整学院的专业结构调整和专业设置应与广东省及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尤其是轨道交通行业的建设与发展趋势相适应。
专业建设要主动适应新技术、新业态、新规范、新流程、新工艺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新要求,立足学校实际,科学规划专业建设与发展,努力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的良性互动。
2.集群发展,高质高效当前产业的快速发展,对高职专业的适应性和人才培养的复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唯有集群化发展,才能应对挑战。
学院在关注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同时,需有效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集群、轨道交通行业的产业链需求,建设特色高质量专业群,基于对应产业的产业结构,调整专业群与群内的专业设置,逐步转化学院现有的“孤岛专业”,形成集群优势。
3.错位发展,特色取胜与港澳大湾区同类院校、轨道交通行业相关院校在人才培养层次、规格和内涵上相互错位、特色发展。
在学校内部,围绕“做优轨道交通类专业、做强现代制造类专业、做精现代信息类专业、做实现代服务类专业”的思路,形成特色专业、重点专业和一般专业互相促进、协调发展,逐步形成以特色专业为主线的专业群。
专业结构调整优化报告
专业结构调整优化报告2022年学校始终聚焦“有特色的新商科类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专业结构调整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优先设置服务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商贸业、现代服务业、卫生健康业等重点领域的专业。
积极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主动适应、有效对接行业产业。
以省级二类品牌专业软件技术、电子商务建设、省级软件技术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省级工商企业管理特色专业建设为抓手,积极推进专业改革与发展,服务学校专业布局调整和专业结构优化。
现将2022年专业结构调整情况报告如下:一、专业设置基本情况我校2022年备案设置专业42个(三年制39个、二年制3个)。
形成了以财经商贸大类为主,电子信息、教育与体育、文化艺术、医药卫生、旅游、公共管理与服务、新闻传播等专业大类协调发展并具有新商科特点的专业结构。
二、顺应新发展格局,持续优化专业结构学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把人才培养质量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以专业动态调整主动服务主动服务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以校企深度融合为导向,服务学校专业布局调整和专业结构优化,夯实办学基础,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实施专业设置“红黄牌”机制,各二级学院结合现有专业的招生情况、培养情况、就业情况、实习实训情况、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情况等因素确定拟停招或撤销专业。
针对已开设专业招生人数不足成班或逐年递减等情况,发放红牌暂停招生;对于不符合学校办学定位、不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缺乏优势特色专业(群)支撑的专业,特别是连续两年新生报到人数达不到最低开班人数要求或就业质量差的专业,要予以及时淘汰。
表1 2022年度专业设置和调整汇总表三、聚力专业群建设,辐射带动其他专业协同发展适时优化专业群结构,更好衔接和适应区域产业转型升级。
学校专业群结构调整原则为:一是稳步推进原则,专业结构调整是关系学校长远发展的大事,需经过广泛研讨、科学论证和逐级审批后才可逐步实施;二是整体优化原则,学校提倡跨专业、跨学院进行资源有效整合,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调配,专业间协同发展,增强各专业人才培养实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三是需求导向原则,学校的专业结构调整必须建立在人才需求市场的变化上。
专业结构调整优化报告
专业结构调整优化报告为主动适应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服务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需要,根据《学院专业建设实施办法》、《学院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管理办法》文件精神,对我校2021年的专业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促进我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高。
一、专业现状学校目前设有8个二级学院、通识教育中心、马列主义学院及国际教育学院共11个教学单位,现有大数据与会计、电子商务、旅游管理、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早期教育、药学等51个专业,基本形成了“商科优、工科强,多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的具有华职特色的专业建设格局。
二、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适应市场为前提、服务发展为宗旨、促进就业为导向,以专业建设为龙头,增加专业数量,优化专业结构,突出专业特色,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三、专业结构调整思路依据《学院专业建设实施办法》,学校主动适应广东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专业动态预警,优化调整专业结构,促使各专业互相促进、协调发展,形成“商科优、工科强,多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的专业格局。
对办学条件不足、教学质量不高、就业率和专业满意度过低、人才培养没有特色、在今后一段时间做不强也做不特的专业(群),对其进行调整,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缩减招生人数、暂停招生、撤销专业等措施;对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特色不鲜明、课程体系落后、教学内容陈旧、人才培养不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群)进行升级改造;对学校重点建设的专业(群),顺应时代发展,继续做大做强,建设成省级和国家级高水平专业(群);对新增的专业,密切联系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和前景,加强人才需求调研工作,加快推进新专业的设置工作,做好新开设的专业论证。
四、专业设置2021年学校共51个招生专业,其中金融科技应用、智能控制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软件技术、眼视光技术、化妆品经营与管理、人物形象设计及早期教育共8个招生专业。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改革与发展应与地方经济和产业结构紧密对接——以娄底职业技术学院为个案
圜
架 ,对 地 方 高 职 学 院 的 可持 续 发 展 将 产 生 重 大 影 响 ,
是 地 方 性 高 职 院 校 提 升 核 心 竞 争 力 需 要 解 决 的 关 键 问
题。
娄底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作 为 一 所 娄 底 市政 府 主 办 的地 方 性 高 职 院 校 , 自 20 0 2年 挂 牌 运 行 以来 ,专 业 建 设 坚 持 “ 服 务 为宗 旨 ,以 就业 为导 向” 建 设理 念 ,根 据 以
在思 想 观念 、规划 编 制 、基 础 设 施 、产 、 展 、体 制 发
机 制 上 实 现 与 长 株 潭 的 有 机 结 接 , 大 力 推 进 新 型 丁 业 化 、新 型 城 市 化 和 新 农 村 建 设 : 二 是 奋 。 目标 _ 到 { 一 I :
专业 在 建设 思路 、资 源配 置 、内 涵 提 升 、人 才 培 养 质
量 、 生 源 吸 引 力 等 方 面 存 在 种 种 不 足 , 既 导 致 了 专 业 建 设 水 平 下 降 , 又 严 重 影 响 了 学 院 的 社 会 美 誉 度 。 四 是 专 业 建 设 的 前 瞻 性 不 够 ,如 计 算 机 类 专 业 在 0 3年 至 0 7年 左 右 发 展 过 快 , 但 因 市场 需 求 原 因 , 近 两 年 开 始 萎 缩 ,出现 专 业 建 设后 劲 不足 的现 象 。 五是 重 点 建设
( ) 当拟新 增 专 业 遇 到 市 场需 求 发 生 变 化 时 ,适 时调 2 整 ( 如种 子 生 产 与 经 营 、矿 井 通 风 与 安 全专 业 只备 案
学 院 在专 业 建 设 中还 存 在 如 下 主要 问 题 :一 是 部
学院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管理办法
学院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管理办法为进一步提升我校专业建设管理水平,充分发挥校内外专家对专业建设与改革的研究及指导作用,更好地对接地方产业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办出职教特色,全面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特制定本办法。
一、总则(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是学校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领导下的专业建设机构,负责专业建设的顶层设计。
(二)根据学校现有专业布局,经学校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提议,报校长办公会议研究讨论,同意设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各委员会统一冠名为“学院**院(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其日常办公地点设在所属院(系),以院(系)为单位开展活动。
二、机构组成(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5-7名,设主任委员1名,副主任委员(校外专家)1名,秘书1名。
校外专家人数应不少于委员总数的1/3,并聘为外聘专家。
专业建设指导委员应由行业企业专家、教科研人员、专任教师和毕业生代表组成。
(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由院(系)推荐,一般校外专家应具有本专业副高(或以上)技术职称或职业资格,经学校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审核并颁发聘书,每届任期三年,可连聘连任。
根据实际情况个别委员可以在任期内作调整。
三、主要职责(一)每年召开1-2次全体委员会议,根据情况需要,可适当扩大参加会议的人员范围和增加会议的次数。
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开展活动需提前告知教务处并报告分管校长,经费从教学经费中列支。
(二)组织专业建设、改革、发展的研究,提出专业设置调整的原则、意见及发展规划,审议新设专业(专业方向)的可行性研究及论证。
(三)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核心课程课程标准的制定(修订)提出指导性意见,对校企合作计划、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进行论证并提出指导性意见或建议。
(四)指导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尤其是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提出建议并组织实施。
(五)校外委员要协助学校了解社会、行业、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向学校提供各种信息及建设性的意见或建议。
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存在问题解析——以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存在问题解析——以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作者:赵珂巍来源:《农业技术与装备》 2018年第10期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存在问题解析——以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赵珂巍(甘肃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甘肃兰州 730000)摘要文章以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揭示产教融合的内在机理,系统地梳理校企合作办学的模式,从政府、企业及学校三个层面,剖析产学合作教育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存在的问题,提出高等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发展的教育新模式,为促进高校培养高端技能应用型人才提供可借鉴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实践探索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 Adoi:10.3969/j.issn.1673-887X.2018.10.015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现代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是“服务发展、促进就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
当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已经成为了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正处于优化升级、改革发展的新阶段,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在技能劳动者数量中所占的比例将要从2008年的24.4%上升到了2020年的28%,呈现出逐年增长趋势。
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中真正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的数量屈指可数。
因此,培养出与社会各行各业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而高等职业院校中的实践教学正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创新办学机制,实行“产学合作”教育模式,探索校企合作新途径,为社会输出高质量的技能应用型人才势在必行了。
1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内涵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是基于学者福斯特的“产学合作”办学形式的发展。
高职教育“三对接一贯穿”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之一——关于专业与地方产业对接问题探讨
得 以反 映 。 业 结构 对 职 业 教 育 的 规 模 、 育层 次 、 业 产 教 专 结构 等 方 面产 生影 响 . 业 教 育 的 发 展 又 推 动 产 业 结 构 职
业 与 支 柱 产 业 的 结合 度 。适 度 发 展 适 用 范 围较 广 专 业 ,
( )一 种 较 为 合 理 的 职 教 发 展 模 式 首 先是 对 生 产 一
力发 展 水 平 和 产 业 结 构 产 生 影 响 的 职 业教 育 ; 二 ) 业 ( 产
结 构 的 状 况 影 响 着社 会 对 劳动 力 的素 质 要 求 。 当产 业 结
先 , 明 晰 高 等 职 业教 育 定位 。 高 等 职 业教 育 主要 实施 要
面向 实际的、 术的特殊课程 计划 。 养技 术型人 才 , 技 培 与
普 通 高等 教 育 的培 养 目标 不 同 , 实现 “ 势 互补 、 位 以 优 错
发展 ” 。其 次 , 完善 高等 职 业 教 育 体 系。 目前 高职 教 育应 以 专科 层 次 为 主 , 少量 为 本 科 层 次 。 着 产 业 结 构 高级 随 化进程 , 重心 逐 渐 高移 , 免 造 成 过 度 教 育。 最 后 , 避 注意
控 制 部 分 招 生 规 模 过 大 或 用 人 单 位 学 历 要 求较 高 的 专 业 。 后 , 控 制 专 业数 量 , 高专 业 与 就 业 市场 的适 应 最 要 提
构 以第一产业为主 导 , 于比较 落后的情 况时 。 才需 处 人
全国职业院校教学管理50强优秀案例 “政企行校”协同联动一体化教学管理模式案例分享
全国职业院校教学管理50强案例报告之四十五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职责共担、过程互动”——“政企行校”协同联动一体化教学管理模式案例分享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起源于中国一汽(原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立的长春汽车技术学校。
2009年移交长春市政府主办。
学校地处长春市汽车经济开发区,与中国一汽集团、汽车开发区政府隔街相望,周边百余个大中型汽车产业公司围绕,先后与国内外400多个企业开展校企深度合作。
校区占地面积5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5万余平方米,建有国内一流的汽车实训基地、机电实训基地和实训实验室182个,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亿余元。
全校教职员工549名,在校生9600余名,继续教育5000余人,年开展社会培训及技能鉴定8万人日。
办学成果积淀丰厚,8万多名毕业生遍布世界各地,被中国汽车产业誉为“中国汽车人才的摇篮”。
学校是国家首批28所高职示范院校、国家首批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国家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全国机械工业新能源汽车职教集团理事长单位、全国职业院校国际影响力50强、全国职业院校实习管理50强、吉林省高教强省高职龙头学校、吉林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
一、管理整体情况(一)聚焦“立德树人”,以“精神文化”引领教学管理1.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凝练中国一汽60余年文化积淀,融合国内外先进企业精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劳模与工匠精神为引领,构建自主汽车人才培养体系。
充分落实教学中心地位,保障教学有序运行。
2.弘扬劳模工匠精神文化聘请汽车企业国家技术能手、首席技师等大国工匠为学生开展讲座,指导学生开展技能竞赛和实习实训;加强师生与技能大师交流学习,共同开展生产现场改善、技术革新项目,引领形成崇尚技能、热爱劳动的文化风尚,使“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理念内化于心,形成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二)聚焦“汽车产业”,以“全链对接”升级教学管理1.专业链全面对接产业链,确保专业设置与产业的对应性满足汽车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对职业人才的需要,主动调整专业结构,沿汽车全产业链设置专业。
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汇报
智能建造专业群建设情况汇报一、专业群基本情况1. 专业链对接产业链,构建共享资源平台。
土木建筑工程专业群是2017年12月通过验收的山东省第一批品牌专业群,包括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建筑工程管理、建筑装饰工程技术4个专业。
智能建造专业群在土木建筑工程专业群的基础上,以央财支持的建筑工程实训基地、山东省特色专业建筑工程技术为核心专业,经过多次专家论证,加入了建筑设计专业,专业群5个专业均属于土木建筑大类,对接装配式建筑产业链中的装配式建筑深化设计、装配化建筑施工、装配式建筑工程造价、EPC项目管理、一体化装饰装修,覆盖了建筑产业的主要领域。
根据装配式建筑典型工作任务,构件了以Bim员、装配式建筑深化设计员、绘图员、施工员、质量员、材料员、资料员、劳务员、机械员、预算员、吊装工、灌浆工、预埋工等13个贯穿于从装配式建筑深化设计到构件生产、装配施工全产业链的典型工作岗位链,形成了具有鲜明新型建筑工业化特色的高职专业群。
专业群内各专业基础课的设定基本一致,构建了职业岗位通用能力平台课程,制定了装配式建筑方向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实现整个专业群在教学资源、实训资源、校企合作资源、师资力量、课程资源、招生就业资源等方面的“共建、共管、共享”,优化整合各项资源,培养适应性强,具有创新意识的高质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推动整个专业群内的专业协调发展。
2.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助力新旧动能转换。
山东省是建筑大省。
2011年,滕州市被中国建筑学会评为“中国建筑之乡”,2017年,被山东省确定为第一批建筑产业现代化试点城市。
近年来,学院通过内部调整,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做强做精土建类专业。
学院坚持以专业链对接产业链,适应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新形势下建设行业全寿命周期的产业链对技术与管理人才的需求,重点发展适应智能建造的土建大类专业,在原山东省品牌专业群的基础上,继续进行内涵建设,不断优化建设目标、群内专业和课程体系,形成了适应新型建造方式的建筑设计、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建设工程管理、建筑装饰工程技术5个专业组成的装配式建筑方向智能建造专业群,覆盖了新型建筑工业化的主要领域。
整理融合创新应用教学案例_2019
融合创JUNE 2021新应用教学案例整理人尼克知识改变命运2019年12月四川成都前言四川省经济管理学校创办于1994年6月,是经四川省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批准成立的一所以建筑工程与施工、航空服务、会计、汽车工程、学前教育、环境艺术设计、电子商务等为龙头的综合性中等职业学校,同时是四川科技职业学院的中高职衔接部。
学校秉承“修德、技精、勤思、协作”的校训,以“授人以渔,能力为本”为理念,以“明天的主流技术培养今天的人才”为宗旨,致力于培养具有能适应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就业型、创新型、创业型、领袖型人才。
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学校的发展和成绩得到了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高度肯定。
学校认真学习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化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教发【2014】6号)和《四川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认真做好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川教厅办函【2016】70号)等文件精神,全面深化“抓规范、强学风、提质量、树形象”系统改革,提升发展内涵质量,较好的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取得了新的显著成绩。
现发布学校年度质量报告(2019版),以展示学校办学成效,回应社会关切。
目录一、基本情况 (7)1.1学校概况 (7)1.2 学生情况 (9)1.3教师队伍 (11)1.4设施设备 (12)二、学生发展 (12)2.1学生素质 (12)2.2在校体验 (13)2.3资助情况 (13)2.4就业质量 (14)2.5职业发展 (14)三、质量保障措施 (17)3.1专业动态调整。
(17)3.2教育教学改革 (18)3.3教师培养培训情况 (22)3.4规范管理情况 (23)3.5 创新德育工作,促进学生发展 (26)3.6党建情况 (27)四、校企合作 (29)4.1校企合作开展情况和效果 (29)4.2学生实习情况 (29)4.3集团化办学的意义 (31)五、社会贡献 (32)5.1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院长任期内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述职报告(高校)
院长任期内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述职报告(高校)本人xx,汉族,19xx年xx月xx日出生于xx省xx市,19xx年x月毕业于xx专业,大学学历,xx学士。
19xx年x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教授职称。
20xx年x月任xx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正县级)。
20xx年x月任xx职业技术学院院长,20xx年xx月任xx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
其间,19xx年x月至20xx年x月,攻读xx研究生,获省委党校研究生学历;20xx年x月至20xx年x月,参加中共xx州委党校青干班学习;201x年x月至20xx年x月,参加xx省委党校高校领导干部培训班学习。
20xx年x月任院长后,主持学院的行政管理工作。
在州委州政府及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立足岗位,履职尽责,敢于担当,勇于创新,廉洁自律,全面履行了党委副书记、院长的职责和任务,有效推动了学校高质量发展,现将任职期间经济责任履行情况报告如下:一、学校基本情况xx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经xx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全日制普通专科院校。
学校办学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xx年西迁xx的xx省农业专科学校附设高级农业职业学校。
20xx年x月,经xx省人民政府批准,原xx教育学院、xx财校、xx 农校、xx工校、xx林校和xx供销学校6校合并组建成为xx 职业技术学院。
其后,州机电工程学校、州民族体校、州艺校、州交校分别于20xx年、20xx年、20xx年并入,xx州卫校于20xx年并入我校,目前尚未完成实质性合并。
学校占地xxx余亩,建筑面积xx万平方米,固定资产xxxxx.xx 万元,藏书xx万余册。
下设x个学院,分别是经济管理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生物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人文教育学院、旅游管理学院、体育学院和医学院,涵盖xx个专业,现有在校生xxxxx人。
截止20xx年x月,在编在岗教职员工xxx人(其中自费编制xx人),外聘教师x人,离退休职工xxx人,合计xxxx人。
推进产教融合 促进校企合作——皖江城市带职业教育校企对接会在芜湖召开
12OCCUPATION2018 06推进产教融合 促进校企合作文 / 本刊记者 马善国 特约记者 潘书霞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安徽省教育厅联合芜湖市人民政府于2018年“职业教育活动周”期间,在芜湖举办安徽省第九届皖江城市带职业教育校企对接会。
此次会议聚集了安徽省各市、省直教育局分管局长,省级示范以上高职院校负责人、国家级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技工学校)、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省级示范中职学校、省级及以上“现代学徒制”试点学校负责人及企业负责人共400余人。
出席会议的领导有安徽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副厅长解平,芜湖市政府副市长张志宏,安徽省教育厅职成处处长朱彤、高教处处长汤仲胜以及省直有关部门的领导、省职成教学会的领导和职教专家。
芜湖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张志宏在校企对接会上致辞,介绍了芜湖的历史、现在的发展和未来的规划,以及芜湖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情况。
安徽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副厅长解平作了主旨发言,他总结了安徽职业教育的成就,对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解平说,改革开放40年,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乘着改革的强劲风力,全省各地积极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把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作为实现经济、社会、民生发展目标的重要战略,深入谋划,扎实推动,在资源整合、优化结构、健全体系、完善机制、改善条件、提高质量等方面积极探索,形成了许多符合安徽省情、具有安徽特色的实践成果和制度成果。
职业教育在服务五大发展、建设美好安徽的战略布局中,快速发展、不断壮大,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站在了新的起点。
解平指出,安徽省各地积极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把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作为实现经济、社会、民生发展目标的重要战略,深入谋划,扎实推动,在资源整合、优化结构、健全体系、完善机制、改善条件、提高质量等方面积极探索,形成了许多符合安徽省——皖江城市带职业教育校企对接会在芜湖召开本刊特稿EXCLUSIVE REPORT编辑 强 音13OCCUPATION2018 06情、具有安徽特色的实践成果和制度成果,职业教育在服务五大发展、建设美好安徽的战略布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站在了新的起点。
职业教育专业设置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机制研究——以临沂市为例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职业教育专业设置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机制研究———以临沂市为例
中、西部专业发展良性互动格局。”
好,农业稳 中 向 好。 临 沂 市 经 济 正 在 以 先 进 制 造
《山东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5— 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为核心,科学定位空间
关键词:临沂;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产业发展;动态调整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40(2018)02-0034-05
一、职 业 教 育 专 业 设 置 随 产 业 发 展 动 态 调 整 机制研究的意义
2017年 10月 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 大报告中指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 教融 合、校 企 合 作。”为 深 入 学 习 贯 彻 落 实 十 九 大 关于职业 教 育 发 展 要 求,以 习 近 平 新 时 代 中 国 特 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专 业设置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机制研究就是职业教 育层面贯彻落实十九大供给侧改革精神的具体体 现。
2014年国务 院 颁 布 《关 于 加 快 发 展 现 代 职 业 教育的决定 》,提 出 “院 校 布 局 和 专 业 设 置 更 加 适 应经济社会需求。调整完善职业院校区域布局, 科学合理 设 置 专 业,健 全 专 业 随 产 业 发 展 动 态 调
整的机制”。 2015年发布 的 《教 育 部 关 于 深 化 职 业 教 育 教
职业院校专业设置范围虽然较为广泛但与区域产业行业发展对人才的质量与数量要求还有很大差距随着临沂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但职业院校的专业结构还不能有效对接产业结构第一第二产业的专业设置率较低第三产业的专业设置率偏高且特色专业发展不充分新兴产业相关专业设置较少使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脱节人才培养的入口和出口不对称造成结构性的就业难题阻碍了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专业建设的实施计划
专业建设的实施计划专业建设的实施计划专业建设的实施计划 篇⼀:专业建设实施⽅案 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加强专业建设与改⾰,是⾼等职业教育的⼀个重要特⾊。
建院以来,学院建成了涵盖理⼯、农、医、财经、信息科学、建筑、艺术、航海等12个门类,共54个专业,初步形成了专业门类齐全、种类较多的专业结构布局;并建成7个国家重点建设专业、5个省级特⾊专业、2个省级⽰范专业。
但是,依据学院专业建设调研情况(见附件1),学院专业建设尚存在专业结构不合理、优势不强、特⾊不够明显、与区域产业对接不⾼、社会服务能⼒较弱等问题,影响了学院的内涵发展。
为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教学改⾰要求,按照2011年下半年⼯作要点,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提升社会服务能⼒,全⾯培育学院专业特⾊,特制订本实施⽅案。
⼀、总体⽬标 围绕“蓝黄”两区发展,贯彻落实教⾼?20xx?16号、教⾼?20xx?8号、教⾼?2010?27号、教职成?20xx?9号等⽂件精神,以国家⾻⼲⾼职院校建设为中⼼,以内涵建设为重点,全⾯推进专业建设,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提升社会服务能⼒,培育专业特⾊,打造国内、省内知名品牌;并根据⼭东省⾼等教育内涵提升计划启动情况,⼒争年内创建省级特⾊专业1~2个。
⼆、⼯作任务 (⼀)调整优化专业结构 围绕“蓝黄”两区发展,针对纺织家纺等六⼤⽀柱产业,定期开展专业调研,建⽴专业调整和优化机制,逐步形成规模适宜、结构优化、重点突出、特⾊鲜明的专业发展格局。
1.深⼊⾏业企业,扎实开展调研 各⼆级学院深⼊职能部门、⾏业企业、⼈才市场、同类及中职院 校等,对接好魏桥集团、西王集团、盟威集团等区域重点企业,针对区域⾏业发展、企业⼈才需求、全省同类专业布点、毕业⽣就业等要素,通过问卷调查、电话访谈、⽂献查阅、现场调研等⽅式,⾯向⾏业企业专家、管理操作⼈员、毕业⽣、同⾏等对象,制定年度专业调研⽅案,开展扎实有效的调研,撰写20xx年度专业调研报告。
校企共建产业学院计划书
校企共建产业学院计划书校企合作是中职学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模式,是实现中职学校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为进一步搞好我校的职业教育,实现我校办学思想和培养目标,进一步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机制的根本转变,在进一步发挥好学校和企业(或行业)作用的同时,加大推进校企合作力度,更好地发挥职业学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的作用,结合我校实际,借鉴其它院校的经验,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我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深化校企合作融合度,更新教学理念,依托企业行业优势,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紧密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合作机制,达到“双赢”的目的,提升我校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开创校企合作的新局面。
二、校企合作主要方式(一)“定向”培养模式根据我校专业综合实力,将继续主动了解国内各大企业单位的用人需求,积极主动地与企业单位沟通协商,使学生直接学习用人单位所急需的职业岗位知识和技能,达到供需共识,签订订单培养协议书;明确双方职责,学校负责招生,根据企业用工要求,制定切合培养目标的教学计划和开课计划并与企业共同组织实施教学,对学生进行定向培养;企业提供实习教学条件并投入一定资金,用于学校添置必需的教学设施、实习实训场地建设、改善食宿等办学条件和学生专项奖学金等方面;学生毕业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后接收学生就业。
(二)顶岗实习模式通过前两年(1-4学期)在校学习,培养学生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及职业基本素质;从第5学期开始,根据企业需求工种和用工条件决定培训期限,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进行教学实习和实训,在企业实践教师指导下实现轮岗实操培训,熟悉企业一线相应岗位的实际操作标准与要求,提升职业岗位技能,做到与工作岗位“零距离”对接,为顶岗实习奠定坚实基础,然后进行顶岗实习,拟定就业岗位,以“准员工”身份进行顶岗实际工作,学生接受企业的分配和管理企业付给学生相应岗位的劳动报酬。
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报告
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报告我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项目重点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教材与教法改革、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实践教学基地、技术技能平台、社会服务、国际交流与合作、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等九个方面开展建设。
2021年,学校新增2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4个校级专业群。
一、学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概况根据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中国制造2025、大湾区建设以及我校办学特色定位,结合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企业对技术创新人才的需求,动态调整专业结构,对接湖南省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以品牌专业和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为核心,打造软件技术、环境艺术设计等2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及6个校级专业群(如表1)。
表2.2.1.1省级(校级)高水平专业群与产业规划发展二、专业群建设具体举措(一)紧密对接产业链,构建“智能制造”专业集群构建“数字设计+智能制造+智慧服务”协同发展专业集群。
对接湖南省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跨学院跨专业重构专业群。
如图3-4所示。
图1构建“数字设计+智能制造+智慧服务”高水平专业集群以电梯工程技术等3个智能制造专业群为主体,以软件技术专业群为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实现“信息技术+”赋能、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群为制造业的生产环境和产品体验实现“创意设计+”赋能,以商务管理等4个现代服务类专业群为制造业的精准营销实现“智慧服务+”赋能,构建“数字设计+智能制造+智慧服务”格局的“3+2+4”高水平专业集群,培养“数字应用型、工程复合型、服务精准型”湾区先进制造紧缺人才,服务“湖南智造”。
(二)校企共建产业学院,专业集群发展以产业学院为载体,校企深度融合,实现集群内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专业集群:面向先进制造业,跨学院重构专业群,构建“数字设计+智能制造+智慧服务”格局的“3+2+4”高水平专业集群,带动学校各专业整体发展。
资源共建:启动了以专业群为单位的师资、设备、资金资源配置改革,跨学院重构专业群,引进校外行业、企业各类优质资源,促进专业群的整体改造与升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管理学院专业与产业对接情况报告
经济与管理院秉承“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宗旨,积极推进专业教学改革,主动与重庆地方产业对接。
我院坚持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己任,围绕产业办专业,不断强化内涵建设,加大实训基地投入力度,建设研究中心,深入中小微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一、专业与重庆经济发展产业对接情况
经济与管理学院由原来的经济管理系和人文科技系组成,包括经济管理类专业群和现代服务类专业群。
其中,经济管理类专业群涵盖了电子商务、农村经济管理、财务管理、物流管理、报关和国际货运5个专业,以电子商务为核心协同统筹其它专业共同发展;现代服务类专业群涵盖了文秘、老年服务与管理、应用英语3个专业。
经济与管理学院的8个专业都与重庆当地经济发展产业有了较好的对接。
例如:物流专业秉承国家把重庆打造为西部物流中心的契机,与重庆地区的物流产业严密对接,为重庆物流业的发展培养了大量优秀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文秘专业和财务管理专业与重庆地区中小型企业和事业单位对接,为其输送高品质的行政、接待、财会等人员。
经管学院各个专业具体对接情况见下表:
二、专业对接产业取得的主要成绩
经济与管理学院8个专业在人才培养与服务地方的联动中取得了初步成效。
下面就我院专业主动对接地方产业方面的教改探索与实践作简要汇报。
(一)围绕市场办学,依托行业设置专业
经济与管理学院围绕重庆市的产业特色,对接电子商务、物流运输、新农村建设、农产品经营等产业,打造经管类专业群,开设了电子商务、农业经济管理、财务管理、报关与国际货运、物流管理等5个专业;对接养老产业、中小型企事业单位等,打造现代服务类专业群,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应用英语、文秘3个专业。
围绕区域重点产业和领域所需的人力资本培养人才,真正做到了与企业需求对接,提高了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
(二)围绕产业,制订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经管学院聘请行业企业专家、企业能工巧匠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和课程体系构建,开展以有酬顶岗实习为重点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企业合作成立老年护理纳德定向班,北京通航空乘、高铁和国际邮轮定向班等,校企共同招生、共组师资队伍、共建课程体系、共建实训基地。
借鉴德国职业教育课程的设置方法,该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从实际岗位中提炼、归纳所需技能,再有针对性地匹配相对应的课程,保证学生在校所学就是日后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三)提升实训基地建设,服务地方企业发展
经管学院不断加大实训设备投入力度,投入500余万元升级既有校内实训基地,同时积极拓展校外实习基地。
这些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不仅完全满足了本学院各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训需求,而且为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提供了实训保障,助力他们取得优异成绩。
实训室一览表见表
(四)主动出击,提升服务区域产业能力。
多年来,经济与管理学院重视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不断提升为中小微企业服务的能力,帮助企业解决了许多技术难题。
“我们始终坚持‘立足铜梁,辐射重庆’的办学功能定位,经过8年的发展,已培养了几千名优秀毕业生,相信将来会有越来越的人才从重庆传媒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走出,为重庆经济区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专业对接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济与管理学院认真反思学校的办学模式和思考学生的出路,对接产业发展,促进各专业建设。
经过认真总结,我院专业与产业对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专业定位不准确,培养目标较为模糊。
随着社会各行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需求量大,为了满足行业的需要,很多中职学校、高职院校都纷纷开设所谓的“热门”专业,但较多的学校对专业认识不到位,专业定位较为广泛或者不准确,人才体系不健全,人才培养目标较为模糊,培养“万能型”人才并不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
(二)课程设置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学校开设的课程偏向理论化,课程设置缺乏重点,系统化有待加强,学科之间有机融合深度不够,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亟待加强。
(三)老师缺乏行业经验。
专业在产业结合上仍然存在与产业结合的程度不深,结合的领域过窄的问题。
目前由于客观原因,学校教师走出去的机会相对较少,
对本专业对接的产业的现状缺乏深层次的了解,导致在专业教学与产业结合上不够深入。
大部分教师都不是来自行业一线,教师知识储备缺乏系统性、实用性。
教师对本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基本上来自自学或者有关研讨会或培训,相对来说,教师实践经验匮乏,对教学有一定的影响。
(四)学生知识和技能来源于间接经验。
虽然很多中职学校都在不断改革,提倡让学生成为课程的主人,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但是因教师条件、学校条件、学生水平等多方面原因的限制,改革并不彻底,学生在课程上还是以配合教师授课为主,在上课期间利用学校的虚拟的实训场地模拟练习,或者短时间去企业参加学习,缺乏实践经验,离直接上岗的路还有一段距离。
(五)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联动机制不完善。
政府对校企合作组织模式的引导不到位,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的思想和理论体系,没有建立权威、完整的准则和规范,推动校企合作的政策、经费不到位,促进校企合作的组织机构和服务机构不健全,因而不能从根本上促进产业发展导向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导向之间的互动。
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换代的速度明显加快。
新的职业需求不断涌现,一些传统职业逐渐走向衰退或消失,需要优质资源共享的管理平台产生制度效应。
已开展校企合作的院校仅是学生实习、聘请兼职教师和员工培训的浅合作,迫于外部压力,如政府的规定、主管部门评估、社会舆论、学生就业需要以及人才需求等因素,而采取“应景”式做法。
企业没有把人才培养融入企业的价值链中,大部分院校更关注自身需要,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存在较大的差异,影响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
四、关于专业对接产业的建议
(一)教学内容改革主动适应当地产业发展需要。
教学内容改革的着力点是教学内容既紧密联系地方产业现实,又能引导地方产业发展。
我院除结合专业、职业需要开发“双证”课程体系外,还实施以“导向化、企业化、职业化”为主题的课程内容改革,以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新需要。
学院在深入分析重庆产业职业岗位群对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要求之后,系统设计、整体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坚持不断推进课程改革,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与素质。
(二)正确定位专业就业方向,是培养合适的人才的指导思想。
从企业对各
个专业人才需求的角度出发,明确定位专业方向,确保教学有条不紊地开展,为社会培养用得上的人才。
(三)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一个学校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知识决定的。
提高教师的实力,可以实行“聘用”制度,也就是说,聘用企业专家担任专职老师和企业邀请老师到企业进行轮岗工作。
企业专家固定授课的课程或者内容,组织本专业教师去听课,可以让教师吸收行业最新资讯、知识和熟悉企业要求。
建议学院引进在重庆地区相关行业有一定影响力的专家或者企业人士,提升本专业区域发展能力,带领带动教师走出去,在企业参观学习工作实践,提升教师对自己专业对接产业现状的认识,接受新的理论,使教师的对专业与产业结合的水平达到新高度。
(四)立足地方经济,建立政校企合作机制。
要实现专业发展与产业发展的结合,就必须建立政企校一体化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由政府搭台,财政出资,整合社会资源、企业资源、民间资源和境内外资源,政府、学校、企业共同努力,将校企合作通过公共政策转化为近期和长远的现实利益,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供保障。
通过与企业协商,让企业在校内建立学校工厂,建立相应的组织、管理制度和考核制度,由企业的主管人员和技术人员负责工厂的运营,让三年级的学生在学校工厂参加顶岗实习,这样,不仅满足学生顶岗实习的需要,而且提高与企业合作的密度,促进学生的成长。
发挥学校与企业合作的积极作用,让学生在校内的工作室完成,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做中学、学中做”。
总之,应把学院的专业结构调整与重庆地方经济结构提升、市场机制完善和政策体制改革等多种因素统筹起来,通过学校、市场、政府、体制的系统作用和相互完善,实现各个专业结构与重庆地区经济结构对接的合理的动态平衡。
经济与管理学院:陈利利
2016年10月11日
附件:
重庆传媒职业学院(学校)2016年招生专业及专业在校生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