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一节的教学设计 Microsoft Word 文档 (2)

合集下载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主要从“ 生态系统 中能量 的 流动过 程” 即“ 和“ 与各 营养级之 间的
能量变化关系 , 发展思维迁移 能力 ; 定量分 析某个具体 生态系统 的能量流动过程和特点 , 培养分 析 、 综合 和推 理等思维能力 。 2 3 情感 态度 与价值 观 目标 . 通过 讨论研究 生态 系 统 能量 流 动 的意 义 , 树立 “ 与 自然 ” 人 和谐 相 处 的 观 点。
动物 的选 择性采食 、 掘土挖 洞、 践踏 等 因素 的影 响 , 导 致 群落 中植 被在水 平方 向上 出现复 杂的镶嵌 性 ; 时 从
间上看 , 群落 受 时间 节律 ( 如昼 夜 节律 、 节节律 ) 季 的 影响 , 群落结构表现 出随时 间而有 明显 变化的特征 , 如

时 , 中对第一课 时设计如下 : 其
2 教学 目标
些玉米。以下哪种 生存策略能够让你维持更 长 的时
间以等待救援 ?A 先吃鸡 , 吃玉米 ; 、 、 再 B 先吃玉 米 , 同
2 1 知识 目标 _
了解生态 系统水平 能量流动 的概念 ;
时用一部分玉米喂鸡 , 吃鸡下 的蛋 , 最后 吃鸡。在学生 讨论后 , 教师对学生的 回答暂不予评价 , 而是故作神秘
气 的污染 ; 家用 电器产 生 的电磁 污染 、 噪声污 染 ; 房 厨 油烟 、 香烟烟雾 污染 ; 和宠物本身通过 呼吸道、 人 皮肤 、
汗腺排出的大量污染 物、 病菌 ; 对室 内空气 的污染 尘螨 等 ) 如何检测 空气 中甲醛污 染? 目前 检 测空气 中 甲 ② 醛污染有哪些方 法?除 了化 学方法检 测 以外 , 否采 能 用生物检测?在查 阅有 关资料 的基础 上 , 尝试 用 发芽
的植物种子进行检测 , 通过对几 十种植物种 子的试验 ,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节的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节的教学设计

课件展示 问题 : 假设你 像

草原上 的草根没有被下一个营养级利用 ; 有 被 吃 的 没

; .^ 止 jL“
.^ .‘ 4L sL
‘ 1 L . . L
— . . l 址 址 L
. . 址 址
果 把视频插入 到课件 中, 就可 以直 接点击插 入到课 件 中的视频 , 使每一个环节衔接 的非常 自然 , 流畅。 这个视 频可 以直接 在 网上搜 索 。但 需 要 注意 的
能饮用 的水 以外 , 几乎没 有任何食 物。你 随身 尚存 的 食物只有一只母鸡 、5 g玉米 。你认为 以下哪种生 存 1k
策略能让你维持更 长 的时间来 等待救援 ?① 先 吃鸡 ,
再吃玉米 。 ②先吃玉米 , 同时用一 部分玉米 喂鸡 , 吃鸡
产下的蛋 , 最后 吃鸡 。 学生兴趣 昂然 , 积极 发表 自己的看 法。但 到底 绝
表看法 , 多数学 生从 自己的知识视 。 通 过调查分析加 深学生对生态 系统 能量流动 的理 解 , 成科 学 的 自然 观 , 立 “ 与 自 形 树 人 然” 和谐统一 的观点 。
3 教 学过 程
3 1 创设情景 , . 激趣 导入
较多小组合作经验等情 况 , 在教 学中尝试 创 设情境激 发兴趣一呈现生态系统 图一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寻找答
大多数选②。选 哪个最科学 呢?( 不急着解释 , 置悬 设
念) 认真学习本 节课 , 案 自然 就知道 。温故知新 , 答 首
先请学生把生产者 、 消费者 、 解者 、 机环境 四者 之 分 无

3 4・
生 物学教 学 21 年( 5 第9 00 第3 卷) 弦
“ 态 系统 的 能 量 流 动 ’ 节 的教 学 设 计 生 ’ 一

生物教案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生物教案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生物教案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生物教案: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一、引言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是维持生物圈平衡的重要机制之一。

能量从太阳辐射而来,经过光合作用被植物捕获,并通过食物链传递给其他生物。

这一过程不仅对生物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也对整个地球生态平衡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本教案将以生态学的角度探讨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二、能量的来源:太阳能太阳是地球上生物生存所必需的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的能量被地表上的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转化为化学能。

在这个过程中,光能被吸收并转化为植物细胞中的化学键能。

光合作用的关键反应式为:6CO2 + 6H2O + 光能→ C6H12O6 + 6O2三、光合作用中的能量流动光合作用是生物圈中最重要的能量转化过程之一。

光合作用通过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进而供给生物的生长与代谢活动。

在这一过程中,光合作用按照化学能的转移路径,可分为光化学反应和碳水化合物合成两个阶段。

(一)光化学反应光化学反应发生在植物叶片的叶绿体中。

在这一过程中,光能被光合色素(如叶绿素)吸收,激发电子从低能级跃迁至高能级,形成激发态电子。

这些激发态电子随后通过电子传递链传递能量,并驱动质子泵将质子(H+)从基质转运至叶绿体内腔,形成质子梯度。

这一质子梯度的释放又会驱使 ATP 合成酶催化 ADP 和无机磷酸生成 ATP,储存化学能。

(二)碳水化合物合成在光化学反应阶段,产生的 ATP 和 NADPH2 为碳水化合物合成提供能量和还原力。

通过碳同化作用,光合细胞可以利用二氧化碳(CO2)合成有机物质,如葡萄糖(C6H12O6)等。

这一过程发生在叶绿体的暗反应(即光独立反应)中,称为光合作用的第二阶段。

暗反应的关键成果是葡萄糖的合成,它所转化的化学能可以在生物体内继续流动。

四、食物链与能量传递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之间通过食物链相互联系。

食物链是描述物种之间能量流动和相互依存关系的图示。

食物链分为草链和食肉链两种类型。

(一)草链草链是以植物为食物的食物链。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公开课教案)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公开课教案)
3.体会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和散失,即“光合作用”和 “呼吸作用”与营养级之间的能量变化关系,发展思维迁移能力。 2.学会分析、推算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并学会应用“传递 效率”解决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运算能力和思维能 力。 3.通过生态系统食物网中能量流动的渠道和数量的分析,培养学 生耐心细致的观察能力和识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懂得对资源的利用应遵循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的原 则,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新课引入:我们首先请大家做一个快乐竞猜游戏。 【PPT】假设你像鲁滨逊那样流落在不毛的荒岛上,只有15Kg 玉 米和一只母鸡可以食用,那么使自己活的最长的办法是: 1.先吃鸡,然后吃玉米
2、能量“传递”是通过生物捕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
3、光能转化为化学能,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
4、能量最终通过各个营养级生物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将
有机物的化学能最终转化为热能散失。
教师:结合食物链的能量流动,分析、讨论以下内容:
1、生 态 系 统 中 能 量 流 动 的 源 头 在 哪 儿 ? 3/6
蔬菜一般属于生产者范畴,而肉属于消费者范畴,由于能量 传递的效率只有 10%~20%,也就是说要得到 1 千克的肉至少要消 耗 5 千克的植物;所以相同重量的肉比蔬菜贵。 3、为什么几平方公里才能有一只虎,而几平方米却有百万昆虫? 营养级越高,可利用的能量就越少,老虎在生态系统中几乎是最 高营养级,通过食物链(网)流经老虎的能量已减到很小的程度。 在获得有限的食物空间里,虎的数量越少,就越容易获得食物来 维持生存,其数量多时,就不能维持其生存。为了生存就会出现 你死我活的斗争,这样一山就容不得二虎。 4、人增加一千克,至少要消耗多少克的植物?(从不同食物链考 虑) PPT 出示沼气池图,思考研究能量流动有什么意义? 1、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实现对能量进行多 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教师质疑:能不能改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规律? 思考:农民在进行田间管理的时候,要进行灭虫除草,目的是什 么?

_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_一节的教学设计

_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_一节的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节的教学设计张琴(江苏省太仓市教师培训与教育研究中心215400)摘要本文总结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教学目标、设计思路、实施过程与收获。

关键词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与设计思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中“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节,安排2课时,设计第一课时完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能量流动的特点两部分。

这部分内容与细胞呼吸、光合作用、能量代谢等知识密切相关,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掌握有机物可以氧化分解供能等知识,但是在本节中关于能量的分析还是比较抽象,需要能够分析和应用。

本节课的设计从教材的“问题探讨”提供的素材引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以实例形成能量在食物链中流动的感性认识;然后,引导学生理解能量流动的概念,以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示意图来探讨能量在该营养级能量的输入和流出的途径,加深对能量流动过程的认识;再以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图解为研究资料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从而得出能量流动的特点。

2教学目标2.1知识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分析生态系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2.2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分析生态系统中某个体和种群的能量流动情况,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的思维能力;尝试建立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模型,提高对数据的分析、处理的能力。

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引导学生对生态学的关注。

3教学过程3.1创设教学情境,引入新课播放电影《荒岛余生》的剪辑片断。

问题探讨:假如你是电影中的主人公,流落在荒岛上,那里除了能饮用的水以外,几乎没有任何食物。

你随身尚存的食物只有1只母鸡和15kg玉米,你会选择怎样的生存策略以维持更长的时间来等待救援?A、先吃鸡,再吃玉米。

B、先吃玉米,同时用一部分玉米喂鸡,吃鸡产下的蛋,最后吃鸡。

哪种策略更合理,选择的依据是什么?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考虑些什么?关键是要获得最多的能量维持最长时间的生存,学完本节内容后定能作出科学明智的选择。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节的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节的教学设计

3 2 温故 知新 , . 建立 能量流动 的概 念 中 教 师 出示 问
2 2 能力 通 过引导 学生 讨论 分析 生态 系统 中某个 .
多数 学生认 为 , 结果 的不 一致 主要 原 因可 能是计 数误 差造成 的。因为这 种水 蚤 的心跳 很 快 , 每分 钟有
题情境 : 在已学过 的生 物学知 识中与能量 相 关 的 概 ①
低血脂 , 等等 , 求学生读这些报道 时用批判性 的思维 要
来质疑 , 对别人 的研究工作提 出困惑 , 特别是对 于 医药 领域的研究工作 。 学生 围绕论 文 讨论 的 问题 就像 井 喷一样 冒 出来 : 这个实验是谁 做 的?是谁支持 的这 项研究 ?文 中提 到 的项 目有 多少 做过测试 ?测试是在人 身上还 是动物 身
念, 以能量流经第 二营 养级示 意 图来 探讨 能 量在 该 营 养级 能量 的输 入和流 出 的途径 , 加深 对 能量 流动 过 程
落在荒岛上 , 里除 了能饮用 的水 以外 , 那 几乎 没有任何 食物 。你 随身 尚存 的食 物只有 1只母 鸡 和 1 k 玉 米 , 5g
你会选择 怎样 的生存策 略以维 持更长的时 间来等待救
1 教 材 分 析 与 设 计 思 路
体和种群 的能量 流 动情况 , 养学生 分析 、 理 、 纳 培 推 归
人 教版高 中《 生物 》 必修 3 第五章 “ ( ) 生态 系统及
其稳定性 ” 中2课 时, 设计第一 课时完成生态 系统 中能量 流动 的过程 、 能 量流动 的特点两 部分 。这部分 内容与 细 胞 呼吸 、 光合
上?用什么动 物来做 的?符合结论 的实验成 功率百 分 比是多少 ?实验是怎样进行 的?这些 实验经 过盲试 或 双盲实 验 么 ?这 些 实 验 能 在其 他 实 验 室重 复 么 ?等

3.5.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

3.5.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

3.5.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第一篇:3.5.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第二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内容与解析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指的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能量流动的特点和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三方面,其核心是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理解它关键就是要知道能量是如何传递和流动的。

学生已经学过“光合作用”知识,此知识中清楚地讲述了生态系统中所用“能量”的来源,本节课的内容能量流动的过程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的。

由于它还与本章中的物质的循环有一定的联系,所以在本学科有重要的地位。

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分析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解决重点的关键通过实例分析。

二、目标与解析1、教学目标(1)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2)概述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3)尝试调查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情况。

2、目标解析:(1)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就是指运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分析有关问题并得出正确结论。

(2)概述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就是指学生应能够将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运用于新的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

(3)尝试调查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情况就是指依据所学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知识尝试调查一个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三、问题诊断分析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教材的内容的知识点易掌握,但要把能量流动过程分析及特点计算结合后的问题分析中易出错,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学生没有把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与新陈代谢中能量的变化即“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中能量相联系。

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在教学中运用能量流动图解形象说明能量流动过程的两大特点非常必要,另一方面以例题巩固是必不可少的。

四、教学支持条件在本节课能量流动的过程、能量流动的特点、及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的教学中,准备使用多媒体。

因为使用它,有利于扩大教学内容和形象的展示能量流动的过程、特点及直观具体表达出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_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_一节的教学设计 (2)

_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_一节的教学设计 (2)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节的教学设计杨立民(河北正定中学河北正定050800) “问题导学法”是一种以教材为依据,通过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探究来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法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和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何设计问题和组织教学。

笔者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节的教学中成功运用了此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 教材内容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之一,能量流动的结构基础是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和输出涉及到生物新陈代谢过程中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知识,能量在各个营养级上的逐级传递关系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农业等问题。

因此这部分内容充分体现了生物学知识的综合性、复杂性和实用性。

教学大纲中将这一节的认知层次定为“应用”水平是很有道理的。

针对能量流动的过程、特点和研究能量流动的目的等问题,可以提出许多开放性、探究性的新问题,所以本节内容又是运用“问题导学法”的好材料。

2 教学过程和效果2.1 阅读思考,理解能量的流动过程为帮助学生理解能量在生态系统内的输入、传递和散失过程,出示下面的思考题,让学生读书思考:能量的源头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能量流动的起点是,途径是。

能量是如何输入和输出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在能量流动过程中的作用是什么?据教材图解分析初级消费者体内能量的来源和去向。

为什么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图解中方框逐级变小,箭头越来越细?通过层层设问,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识图能力、分析能力。

2.2 计算绘图,归纳能量流动的特点定性分析后,让学生利用教材中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图解,对能量传递进行定量计算。

提出3个问题让学生逐一解答:计算第1到第2营养级和第2到第3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思考为什么流入每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不能百分之百传向下一个营养级?能量流动的特点是什么,如何直观表达?为什么1条食物链中的营养级一般不会超过5个?为什么“一山难容二虎”?实践中往往用某一时刻各个营养级的生物量(可用质量表示)或个体数量来表示一个生态系统的能量传 近些年来ST S教育的提出和日益受到重视,从其背景看,是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抗争和理性统一的结果。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教案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教案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使学生理解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两大功能量之一。

2、使学生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掌握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3、使学生体会研究人员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定量地分析某个具体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和特点,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三、情感目标通过讨论“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这一教学内容,使学生理解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这部分教学内容主要从“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过程”、“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和“人类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这三个方面来阐明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问题。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是本节的重点内容之一;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和逐级递减的原因是本节的难点之一。

充分利用“赛达.伯格湖中能量流动定量分析”这一经典的生态学实验,是突破这一难点的关键,同时也是这部分教学内容的精华所在,因为在指导学生讨论这个实验数据的过程中,可初步训练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这一教学内容,紧密联系人类的生产生活实际,充分体现了“科学、技术、社会”观点。

重难点分析重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1)能量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动力,也是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物圈中每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都是一个能量输入、传递和输出的系统。

生态系统内能量单向传递的全过程,叫做能量流动。

这是生态系统功能的一个重要体现。

(2)指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和特点的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的过程;同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渗透着物质运动和物质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是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的极好素材。

(3)研究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一方面可以巩固前面学习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知识,另一方面,也为研究生态系统的目的——服务于人类自身(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打好基础。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2)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2)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2)第五第二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目标1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2概述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3尝试调查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情况教方学法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教材分析重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难点能量流动过程、特点教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程讨论与总结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1.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的过程。

2.过程(1)起点: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2)过程(3)特点:单向流动,逐级第减(4)研究目的:设法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方向,使能量流向使能量持续高效流向对人类最益的部分。

程〖讲述〗(1)几乎所有生态系统的能量头是太阳能。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光能固定下,这是生态系统繁荣的基础。

注意: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减去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才是能够为下一营养级消费的能量。

所以,从能量的角度看,植物的多少决定了生物种类和数量。

在气候温暖、降雨充沛的地方,植物格外繁茂,各种生物就会非常繁荣,热带雨林就是这样的情况;在气候寒冷、降雨很少的地方,植物很难生长,各种生物的数量都很少,显得荒凉而冷寂;(2)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时,每一营养级都有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3)生物的遗体残骸是分解者能量的。

〖思考与讨论1〗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提示〗1遵循能量守恒定律。

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转化后,一部分储存在生态系统(生物体有机物)中,而另一部分被利用、散发至无机环境中,两者之和与流入生态系统的能量相等。

2不能,能量流动是单向的。

〖板书〗二、能量流动的特点〖资料分析〗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1和2营养级流入能量流出能量(输入后一个营养级)出入比生产者4646628132%植食性动物6281262006%肉食性动物126分解者1463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主要有以下去向:一部分通过该营养级的呼吸作用散失了;一部分作为排出物、遗体或残枝败叶不能进入下一营养级,而为分解者所利用;还有一部分未能进入(未被捕食)下一营养级。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2)》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2)》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2)》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本节教学内容比较抽象,所以教学设计思路主要在于: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角色扮演绘制能量来源和去向的图画,学生相同角色小组间PK,让学生当裁判,选出最佳组,增强学生成就感,增强竞争意识,达成了社会责任的学科素养目标。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展示,教师点拨,具体分析每个营养级能量流动的来源与去路;最后化繁为简,引导学生建构能量流经各营养级的模型,变抽象为具体,从而突破教学的难点。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达成了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的学科素养目标同时在教学中,通过“分析和处理数据”,让学生体验整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并最终用数据说明生物学现象和规律。

用自制教具复习能量的一来二去、一来三去、一来四去,通过教具箭头的粗细、方框的大小引导学生总结并体会能量流动的特点,加深对本节课重难点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日常生活,使学生懂得对资源的利用应遵循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原则,培养学生解决生产生活问题的担当和能力,达成了社会责任的学科素养目标二、学科素养目标:生命观念:能运用物质与能量的观念,具体分析每个营养级能量流动的来源与去路,引导学生建构能量流经各营养级的模型,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世界观。

理性思维:通过通过学生角色扮演绘制能量来源和去向的图画,建构能量流经各营养级的模型,通过“分析和处理数据”,让学生体验整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并最终用数据说明生物学现象和规律。

科学探究:通过通过学生角色扮演绘制能量来源和去向的图画并展示,培养小组合作,科学探究能力。

社会责任: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增强团队意识,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举出实例并说明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培养学生解决生产生活问题的担当和能力,达成了社会责任的学科素养目标三、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5 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2 节内容,本节课包括: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概念、过程、特点,以及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能量流动》一节的教案

《能量流动》一节的教案

页眉内容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的地位:本节内容为人教版必修三第五章第二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该节内容为本章重点,也是高考热点,往往把分析与计算结合在一起考察。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2、概述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3、尝试调查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情况。

能力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定时定量分析赛达伯格湖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综合推理能力。

2、通过讨论能量流动的特点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应遵循能量流动的特点合理利用资源,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及解决方法1、教学重点和难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2、解决方法⑴课前预习,设置基本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进行解答。

⑵引导学生用数据来分析能量流动的特点,在学生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教师阐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具有的两个特点。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引导学生分析数据,进行启发式教学。

五、教具准备挂图。

六、学生活动1、学生讨论、阅读、交流相关内容。

2、开展调查活动。

第1课时导课:参课本93页问题探讨,让学生回答是先吃鸡,再吃玉米;还是先吃玉米,后吃鸡。

(大多学生的答案为第二个。

)师:带着这一问题我们一块学习今天的课题《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提问:师:什么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组织学生分析讨论怎样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1、就一个生物个体而言,能量是如何输入、储存和散失?2、如果考虑一个种群,我们如何研究能量的输入、储存和散失?小结:问题:1、能量是如何输入生态系统的?2、能量流动的渠道是什么?3、各营养级同化量的去路?4、各营养级能量散失的途径?学生回答:1、输入途径: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

2、流动渠道:食物链、食物网。

3、以生产者为例,其同化量的去向:(1)自身呼吸消耗;(2)流向下一营养级;(3)残枝败叶被分解者分解;(4)未被利用。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正文: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1一、教学设计思路对这一节的教学,教师往往采用的是讲授式,即教师讲、学生听、课后做作业。

这种教学模式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很难完全达到教学目的。

本人对这一节的教学设计采用以探究式活动为主的新的教学模式,在这个新的教学模式下设计教学方案时主要考虑以下几点。

能量是科学教育中的核心概念,高中学生已逐步建立了能量、能量传递、能量守恒等一些基本概念;在生物学中,学生已学习了储存能量的物质、能量代谢等内容,这些都是理解本节内容的基础,在教学中要紧紧依托这些知识展开教学。

本节的引入直接从教材中问题探讨提供的素材引入。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建立能量在食物链中流动的感性认识。

然后,引导学生理解能量流动的概念,用问题探讨的素材展开能量流动的过程的学习。

在学习能量流动的特点之前,讨论能量流动的分析方法,再以林德曼的研究为资料进行分析。

最后,通过思考与讨论,探讨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在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分析和处理数据技能的训练,让学生体验整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以及用数据说明生物学现象和规律的过程。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知识目标1、使学生理解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两大功能量之一。

2、使学生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掌握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3、使学生体会研究人员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定量地分析某个具体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和特点,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讨论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这一教学内容,使学生理解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

三、教学实施的程序四、课后反思《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这一节主要讲述了能量流动的过程、能量流动的特点和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在课堂上通过学生的互相讨论,学生的思维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主动参与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从而使复杂性的内容演变成简单易懂的内容。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精选3篇)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精选3篇)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精选3篇)《生态系统的能量流淌》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1.1 本节内容的地位:《生态系统的能量流淌》是人教版高中教材必修三第五章其次节的内容。

本节支配两个课时,这节课完成第一课时,内容是生态系统能量流淌的过程和特点两部分。

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同学已经学习了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以及生态系统的结构,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本节内容也为以后要学习的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稳定性等内容作铺垫,因此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且对人们在实际生活中的行为有着特别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应试的角度来看,本节内容常作为考试热点,往往把分析和计算结合在一起,也是生态学中为数不多的可以定量讨论的学问模块。

1.2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生态系统能量流淌的过程和特点教学难点: 对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加以分析,培育同学的学问迁移运用力量和计算力量1.3教学目标学问目标、力量目标、情感目标,三位一体、相互支撑。

【学问目标】:ⅰ、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淌的概念。

ⅱ、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淌的过程和特点(重点)。

【力量目标】:ⅰ、指导同学构建能量流淌的概念模型、数学模型。

ⅱ、通过引导同学定量地分析某个详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淌过程和特点,培育同学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力量。

ⅲ、对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加以分析,培育学问迁移运用力量和计算力量。

【情感目标】:ⅰ、通过小组分工与自主性学习,培育发觉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与他人合作沟通的力量。

ⅱ、站在生态道德的角度,理解一些生态学观点,使同学懂得对资源的利用应遵循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进展原则,为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做预备。

二、教法分析2.1教学方法:依据这节课的特点,本节课采纳了以建构主义教学法为主,以问题导学法、分组争论法为辅的策略。

针对能量流淌的过程和特点,可以提出很多开放性、探究性的问题,所以本节内容是运用问题导学法的好材料。

针对本校高二同学有较多小组合作阅历等状况,在教学中我还运用了分组争论法。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第一节课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第一节课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第一节课教学设计
吴忠高级中学杨春柳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1、运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分析有关问题并得出正确结论 2、在分析材料时能运用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和散失,以及各营养级之间能量变化关系,发展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2、学会分析推算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并学会运用传递效率解决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思维能力;3、通过生态系统食物网中能量流动的渠道和数量分析,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观察能力和识图能力。

(三)情感目标:使学生懂得对资源的利用应遵循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为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做准备。

二、教学重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教学难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和逐级递减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
四、教具:课件教学
五、教学课时:1课时
六、教学思路:激趣(引题)—谈话学习能量流动过程—讨论学习能量流动特点—探讨意义
七、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这一节主要讲述了能量流动的过程、能量流动的特点和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在课堂上通过学生的阅读、讨论,学生的思维被充分的调动起来,主动参与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使复杂性的内容演变成简单易懂的内容。

加以课件教学,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观察能力有所提高,同时教师的适当总结,也使他们对知识有了更深更全面的认识。

教学设计生态系统能量流动

教学设计生态系统能量流动

教学设计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一、引言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是生态学中的重要概念,掌握这一概念对于理解生物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生态平衡的维持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教学设计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课程内容是培养学生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四个方面探讨教学设计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相关内容。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基本概念、规律和动态过程;了解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转化和传递原理;理解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构建和能量流动路径;掌握能量金字塔的绘制步骤和应用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科学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三、教学内容1.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基本概念和规律介绍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和生态学中的能量单位;讲解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转化和传递规律,包括生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食物的生产和消费、能量的捕获和释放等。

2.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构建和能量流动路径通过生物调查和观察实例,引导学生理解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以及食物链和食物网对于能量传递和物质循环的作用;分析不同食物链和食物网中能量流动的路径,让学生明白食物链和食物网如何构建和维持生态平衡。

3.能量金字塔的绘制和应用讲解能量金字塔的概念和构建步骤;通过案例分析,教授学生如何利用能量金字塔来分析和研究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能量转化过程;引导学生探索能量金字塔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介绍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基本概念、规律和动态过程;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学生理解和记忆重要概念和关键词。

2.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调查和观察,通过实际操作来了解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转化和传递规律;让学生亲自绘制能量金字塔,提高他们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3.案例分析以真实的案例为基础,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不同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路径,让学生从实例中了解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能量转化的多样性。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教学设计Word 文档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教学设计Word 文档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廊坊一中张新颖一、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1)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

(2)掌握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3)理解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

2.能力方面(1)通过师生讨论交流、学生小组讨论与教师引导启发学生层层探究相结合,将知识化难为易,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和分析实际问题等思维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定量地分析某个具体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和特点,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1)通过讨论“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这一教学内容,使学生理解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

(2)在教学中,通过联系生产、生活等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关心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二、教材分析本小节内容包括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能量流动的特点和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三部分。

本教材内容的知识要点较易掌握,但由于该内容往往把分析和应用结合在一起,学生还是有一定的困难。

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形象说明能量流动过程的两大特点非常必要,另一方面以实例巩固是必不可少。

本教材以“生态系统结构”为基础,结合第三章新陈代谢中能量的变化即“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具有一定的综合度。

三、重点与难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运用能量流动的多媒体课件,以草原生态系统为背景,以羚羊食草,猎豹捕食兔的过程为核心问题,引导学生层层探究,形象地演示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流动关系,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一个营养级的能量来源和去向,进而掌握能量流动的特点。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在能量流动过程的教学中实际已经渗透了能量流动的特点,因此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探究得出能量流动的特点,再运用实际的例子(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过程),通过分组讨论、教师引导启发等教学手段,并在其间贯穿生活实际中的例子,加深学生对“能量流动的特点”的理解。

四、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影片:草原生态系统(猎豹捕食羚羊视频)五、教学设计1.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讨论式教学2.设计思路本节课遇到的最大困难是:教材一看就明白,真正理解和应用却困难。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第2课时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第2课时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第2课时教学设计1.学生认知水平的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高二年级学生,经过高一年级的学习,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在分析归纳和知识迁移等方面的能力也有较大的提升,学生的认知和理解水平较高。

在物理学科方面,该阶段的学生已经学习了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物理学的一些定义能够很好的理解和转换。

2.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为人教版必修三《稳态与环境》一书的第五章第二节,本节课以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关于生态系统的基本知识:包括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成分,营养结构,营养级等基本定义以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所以,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比较容易理解。

同时,本节课对能量流动特点进行定量分析,能很好的解答本章第一节提出的食物链中营养级一般不超过5个这个问题,除此之外,本节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特点与下一节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特点有所区别,在本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3.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理解能量流动的特点和比较两类不同类型的金字塔,能举例说明研究能量流动在生活中的实践意义。

(2)难点:通过对能量流动的定量分析,总结出能量流动的特点,理解能量流动的热力学解释。

4.教学过程一、导入1.设置问题:你觉得生物学知识和物理学知识有联系吗?如果有,你能举出具体的实例吗?2.学生发言交流后,教师提出热力学第二定律对能量转化和传递的一个通俗解释,为后面教学内容铺垫。

教学意图:基于学科交叉的理念,将热力学第二定律与能量流动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分析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图解1.教师简单介绍林德曼的研究和赛达伯格湖的自然环境。

科学史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特点,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2.教师展示赛达伯格湖能量流动图解,启发式讲解,设置问题: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假设你是林德曼,你会怎样研究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给予学生以下三个方面的书面提示:(1)流入赛达伯格湖的总能量以及能量的来源(2)各个营养级能量的来源以及去路(3)方框和箭头上的数字分别有什幺含义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同时教师板书表格,表格内容包括营养级、同化能量、输出能量、能量的传递效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