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复习要点

合集下载

微生物学各章节复习重点

微生物学各章节复习重点

绪论与第一章: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楚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它们是一些个体微小(直径<0.1mm),构造简单的低等生物。

微生物的五大共性:⑴体积小、面积大:它是微生物五大共性的基础.⑵吸收多,转化快:⑶生长旺,繁殖快:⑷分布广、种类多:⑸适应强、易变异:微生物学奠基人——巴斯德;细菌学的奠基人——科赫原核微生物:是指一大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有称作核区的裸露DNA的原始单细胞生物。

包括真细菌(通常简称细菌)和古生菌两大类群。

细菌:细胞细而短(直径0.5μm,长0.5-5um)、结构简单、细胞壁坚韧、以二等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微生物。

细胞壁功能:1、固定细胞外形2、协助鞭毛运动3、保护细胞免受外力的损伤4、为正常细胞分裂所必需5、阻拦有害物质进入细胞:如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可阻拦分子量超过800的抗生素通过。

6、与细菌的抗原性、致病性和对噬菌体的敏感性密切相关。

细胞壁中的几种特殊成分:v肽聚糖:是真细菌细胞壁中特有的成分。

每一肽聚糖单体由三个部分组成:双糖单位:由N-乙酰葡萄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通过β-1,4糖苷键连接而成。

四肽尾:是4个氨基酸分子按L型与D型交替方式连接而成。

在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中氨基酸组成有所差异。

肽桥:起着连接前后两个四肽尾分子的桥梁作用。

连接甲肽尾的第四个氨基酸的羧基和乙肽尾第三个氨基酸的氨基。

肽桥的变化甚多,由此形成了肽聚糖的多样性。

v磷壁酸:是革兰氏阳性细菌细胞壁所特有的成分。

是结合在G+细菌细胞壁上的一种酸性多糖,主要成分为甘油磷酸或核糖醇磷酸。

v脂多糖:是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所特有的成分。

位于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最外层的一较厚(8-10nm)的类脂多糖类物质,由类脂A、核心多糖和O-特异侧链3部分组成。

革兰氏染色的机理:与细菌细胞壁的化学组成及结构有关。

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种脂类物质含量较高,肽聚糖含量较低。

染色时乙醇溶解了脂类物质,使细胞通透性增加,结晶紫-碘的复合物易被抽出,于是被脱色。

微生物学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

微生物学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

微生物学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微生物学是研究微小生物的科学,包括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和病毒等微生物的结构、生理学、代谢、遗传学、发育、系统学和分类学等方面的知识。

下面是微生物学的一些重点知识点的归纳总结:1.微生物的分类:微生物按照是否有细胞核可以分为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按照细胞形态可以分为球状、杆状和螺旋状等;按照营养方式可以分为化能和光能微生物等。

2.细胞结构:微生物的细胞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壁、细胞质、核酸和细胞器等。

微生物的细胞膜是控制物质进出的重要结构;细胞壁可以提供细胞保护和形状维持的功能;细胞质是细胞内的基质,包含核酸、蛋白质和有机物等;核酸是遗传信息的载体;细胞器是细胞内具有特定功能的分子机器。

3.微生物的代谢:微生物的代谢主要包括能量代谢和物质转化。

微生物可以通过发酵、呼吸或光合作用获得能量,并将无机物或有机物转化为有机物或无机物。

4.微生物遗传学:微生物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通过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等过程进行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

微生物的遗传物质可以通过水平基因转移方式在不同的微生物之间传递。

5.微生物的繁殖:微生物的繁殖方式主要包括二分裂、芽生、分生孢子和性繁殖等。

不同的微生物具有不同的繁殖方式,适应不同的环境。

6.微生物与人类:微生物对人类的生活和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些微生物可以引起人类疾病,如细菌感染、真菌感染和病毒感染等;同时,微生物也是食品工业、医药工业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重要资源。

7.微生物控制与利用:微生物的控制包括抗菌药物的研发和应用、消毒和灭菌等。

微生物的利用包括发酵工业、废物处理、环境修复和生物农药等。

8.微生物生态学:微生物在自然界中以群落的形式存在,与环境相互作用。

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功能对环境的稳定和生态系统的功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以上是微生物学的一些重点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微生物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与其他学科如生物学、化学、生物工程等密切相关。

了解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微生物的知识。

微生物复习重点

微生物复习重点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复习资料绪论1、什么是微生物Microbe答:对形体微小,形态简单的低等生物的统称;2、微生物的共同特性有哪些答:1形体微小,结构简单;2 分布广,种类多; 3 生长旺盛,繁殖快;4 适应力强,易变异;3、微生物是如何分类的在生物学上,对生物的分类采用按其生物属性和它们的亲缘关系有次序地分门别类排列成一个系统,系统中有七个等级:界、门、纲、目、科、属、种;每一种生物,包括微生物,都可在这个系统中找到相应的位置;其中种species是分类的基本单位;必要时,还可以在这些等级之间再增设一些亚等级;4、微生物是如何命名的采用生物学中的二名法:即用2个拉丁词或拉丁化的词的方法进行命名;第一个词为属名,第二个词为种名,同时在名称后加上命名人的姓氏缩写;采用生物学中的二名法:学名= 属名 + 种名 + 命名人的姓拉丁文n. 拉丁文adj.斜体斜体第一字母大写第一字母小写第一字母大写5 试说明原核微生物和真核微生物的区别;具有原核细胞的生物称为原核微生物;原核微生物:核发育不完善,仅有核质,没有定形的细胞核,无明显的核膜,没有特异的细胞器,不进行有丝分裂; 典型的原核生物有细菌、放线菌、蓝细菌等; 具有真核细胞的生物称为真核生物;真核细胞:细胞核发育完善,有定形的细胞核核仁、染色体等,有明显的核膜,有特异的细胞器,进行有丝分裂; 大多数生物,包括高等生物都是真核的,如酵母菌;Chapter 1 病毒名词解释:病毒、亚病毒、类病毒、毒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原噬菌体1.何为病毒病毒区别于其他生物的特点是什么病毒是没有细胞结构,专性寄生在活的敏感宿主体内的超小微生物;特点;个体极小;专性寄生;没有细胞结构;2.病毒包括哪些形态和基本结构动物病毒的形态有球形、卵圆形、砖形等,植物病毒的形态有杆状、丝状和球状;噬菌体的形态有蝌蚪状和丝状;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整个病毒体分两部分:蛋白质衣壳和核酸内芯,两者构成核衣壳;蛋白质衣壳是由一定数量的衣壳粒按一定的排列组合构成的病毒外壳;核酸内芯有两种: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被膜囊膜是在衣壳外包围的一层由糖蛋白和脂类物质;3.有被膜的病毒是哪几种类型被膜的作用是什么痘病毒、腮腺炎病毒及其他病毒具有被膜;被膜的作用是维系病毒粒子结构、保护病毒核壳的作用;特别是病毒的被膜糖蛋白,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是启动病毒感染所必需的;4、怎样判断病毒有无被膜用对醚类等脂溶剂鉴别;凡对其敏感的病毒为有被膜病毒,无被膜的病毒对上述物质不敏感;5、叙述大肠杆菌T系噬菌体的病毒的繁殖过程;大肠杆菌T系噬菌体的繁殖过程有:吸附、侵入、复制、聚集与释放;首先,大肠杆菌T系噬菌体以它的尾部末端吸附到敏感细胞表面上某一特定的化学成分,或是细胞壁,或是鞭毛,或是纤毛;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胞后,立即引起宿主的代谢改变,宿主细胞内的核酸不能按自身的遗传特性复制和合成蛋白质,而由噬菌体核酸所携带的遗传信息所控制,借用宿主细胞的合成机构复制核酸,进而合成噬菌体蛋白质,核酸和蛋白质聚集合成新的噬菌体,这个过程叫装配;大肠杆菌T系噬菌体的装配过程如下:先合成含DNA的头部,然后合成尾部的尾鞘、尾髓和尾丝,并逐个加上去就装配成一个完整的新的大肠杆菌T系噬菌体;噬菌体粒子成熟后,噬菌体的水解酶水解宿主细胞壁而使宿主细胞破裂,使菌体被释放出来重新感染新的宿主细胞一个宿主细胞可释放10到1000个噬菌体粒子;6、何为溶源性,溶源性有何特性温和噬菌体感染宿主细胞形成原噬菌体的过程;溶源性有遗传特性7、亚病毒包括哪几类病毒类病毒、卫星病毒拟病毒、朊病毒Chapter 2原核微生物1、细菌有哪几种基本形态其形态是固定不变的吗细菌大小用什么单位测量答:1球菌:细胞呈球形,球菌排列方式优势排列较稳定,对于细菌分类鉴定有重要意义;2杆菌:杆菌排列方式不稳定,对细菌分类鉴定无意义;有单杆菌、双杆菌和练球杆菌3螺旋状菌:弧菌:菌体弯曲程度小于一周,呈“C”状,如霍乱弧菌;螺旋菌:菌体弯曲程度大于一周,螺旋圈数及螺距大小因种而异;4丝状菌,有铁细菌、丝状硫细菌细菌形态受环境条件如温度、营养状况、培养时间等因素的影响,环境条件不适时,菌体形态长呈现异常形态;细菌大小的测量单位是微米um2、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结构有什么区别答: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一层,由很厚的肽聚糖和磷壁酸组成;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分内壁层和外壁层两层;内壁层,紧贴细胞膜,仅由1—2层肽聚糖分子构成,无磷壁酸;外壁层,位于肽聚糖层的外部;3、菌胶团、芽孢、荚膜、菌落的概念答:菌胶团——有些细菌的粘液层粘连在一起,使许多细菌成团块状生长;芽孢:是某些细菌细胞生长发育后期在胞内生成的圆形、椭圆形、圆柱形的抗逆性休眠结构;荚膜——某些细菌细胞壁外形成的厚度不一,疏散、透明、粘稠胶状物质结构;主要由多糖多肽或蛋白质组成;保持水分、储存养分;菌落:在适合的培养条件下单个菌体在固体平面培养基上形成的肉眼可见的群体;4、简单说明细菌有哪些一般结构和特殊结构特殊结构有哪些生理功能答:细菌的一般结构又叫基本结构,即所有细菌都具有的细胞结构部分,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质粒、内含物等;特殊结构:部分细菌专有的细胞结构部分,包括芽孢、鞭毛、荚膜、菌胶团等; 荚膜的功能:①具有荚膜的S—型肺炎链球菌毒力强,有助于肺炎链球菌侵染人体;②荚膜保护致病菌免受宿主吞噬细胞的吞噬,保护细菌免受干燥的影响;③当缺乏营养时,荚膜可被用作碳源和能源,有的荚膜还可作氮源;④废水生物处理中的细菌荚膜有生物吸附作用,将废水中的有机物、无机物及胶体吸附在细菌体表面上;粘液层在废水生物处理过程中有生物吸附作用,在曝气池中因曝气搅动和水的冲击力容易把细菌粘液冲刷入水中,以致增加水中有机物,它可被其他微生物利用; 细菌之间按一定的排列方式互相粘集在一起,被一个公共荚膜包围形成一定形状的细菌集团,叫做菌胶团;菌胶团在废水生物处理过程中有生物吸附作用和氧化分解有机物的能力,并具有指示作用;芽孢是抵抗外界不良环境的休眠体;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5、试述细菌芽孢的特征为什么具有芽孢的细菌能够抵抗不良的环境答:a 强抗逆性:抗高温,抗干燥,抗压,抗药物渗透难于被染色,抗酸碱抗辐射,折光性等;b 休眠性:芽孢可长时间保持休眠状态而不表现代谢活性,正因为此,可保存多年而不丧失生命活力;若环境条件适宜,休眠状态芽孢可萌发并发育形成新营养细胞;C 壁厚质浓,水分少;所以芽孢的特殊结构和代谢活力弱决定了芽孢能够抵抗不良的环境;6、试述细菌革兰氏Gram染色原理答:革兰氏阳性菌G+和革兰氏阴性菌G-两类细菌细胞壁结构组成上有明显差异导致其染色结果不同;G+经过结晶紫初染,碘液媒染,菌体胞壁被染成紫色,后经酒精脱色,由于其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结构层次多,且交联程度大,网孔径因酒精脱水而缩小,细胞壁内形成的结晶紫—碘复合物被阻留于细胞壁内,表现为不被脱色,后虽经过复染,最终染色结果仍然为紫色;G-经过结晶紫初染,碘液媒染,菌体胞壁被染成紫色,后经酒精脱色,由于其细胞壁较薄,肽聚糖结构层次少,且交联程度低松疏,细胞内类脂成分含量较大,网孔径因酒精溶解脂类作用而增大,细胞壁内形成的结晶紫—碘复合物被洗脱,后经过红色染料复染,最终染色结果为红色;7、试述革兰氏Gram染色步骤;8、P69 第14题Chapter 3真核微生物名词解释:原生动物、原生动物的孢囊1 简述真菌、藻类、原生动物在废水生物处理中的作用;答:真菌在生物滤池中起到结合生物膜的作用;有效氧化无机氰化物;若大量繁殖易引起污泥膨胀;铁细菌的存在会造成铁质水管的腐蚀和堵塞,并使水呈现颜色,影响水质;藻类大量繁殖产生气味,使水有颜色;藻类过量繁殖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危害水生生物,使湖泊变成沼泽或旱地;适量的藻类可使水体自净;原生动物净化废水,以原生动物作为水环境的指示生物;2 原生动物对废水净化有哪些影响答:1鞭毛虫、肉足虫、纤毛虫能直接利用水中的有机物,对水中有机物的净化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纤毛虫吞噬游离细菌,改善生物处理出水的水质2在活性污泥中,纤毛虫可促进生物凝絮作用;小口钟虫、累枝虫等能分泌糖类促进絮凝;3指示作用,能指示污水生物处理的效果;3、如何区别霉菌和放线菌的菌落Chapter 4微生物的生理名词解释培养基、生长因子、选择培养基和鉴别培养基1、微生物需要哪些营养物质答:营养物质主要包括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水;2、根据所需碳源和能源的不同,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分为几种其碳源和能源分别是什么答:分为4种,1光能无机营养型,碳源为二氧化碳,能源为光;2化能无机营养型;碳源为二氧化碳,能源为无机化合物氧化;3光能有机营养型,碳源为有机物,能源为光;4化能有机营养型,碳源为有机物,能源为来自有机物氧化;3、简述培养基的分类答:根据物理状态分液体、半固体和固体培养基;根据组成成分分天然培养基、合成培养基和半合成培养基;根据用途分加富培养基、选择培养基和鉴别培养基;4、在配制培养基时琼脂的特性及作用是什么答:琼脂的成分是多缩半乳糖,不被绝大多数微生物分解利用,96℃溶解,42-45℃凝固,对微生物无毒害;琼脂的作用是在培养基的配制中用做凝固剂;5、在进行高压蒸汽灭菌时,为什么要排净锅内的冷空气答:高压蒸汽灭菌利用水蒸气的压力来提高温度,一般要求温度121℃15磅,时间20~30分钟,当水蒸气的压力为15磅时,温度达到121℃;空气的膨胀压大于水蒸气的膨胀压,如果不排除锅内的空气,当压力达到15磅时,温度低于121℃,达不到灭菌的要求;6、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有哪些答:温度、pH值、底物浓度、酶的浓度、激活剂和抑制剂;7、试对酶催化效率高的原因进行简要说明;答:酶催化效率高的原因:酶能降低活化能的高度即能阈,从而降低反应物所需的活化能,这样间接增加活化分子的数目,使反应速率加快;8、试区别自养微生物与异养微生物;答:自养微生物生活时所需碳源为无机物,异养微生物生活时所需碳源为有机物;9、灭菌、消毒的概念;答:灭菌——用理化方法杀死全部微生物的营养细胞和它们的芽孢的过程;消毒——用理化方法杀死致病微生物或杀死全部微生物的营养细胞及一部分的芽孢;10、试述微生物灭菌和消毒分别有哪些方法,微生物灭菌和消毒两者的本质区别是什么11、营养物质顺浓度梯度进入细胞的方式有哪些是如何进入的12、营养物质逆浓度梯度进入细胞的方式有哪些是如何进入的13、什么是营养物质营养物质有那些生理功能Chapter 5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与生存因子1、解释细菌的生长曲线;答:将少量纯菌接种到一定量的液体培养基内,在适宜的温度下培养,并定时取样测定活细菌的数目和重量的变化,以活细菌个数的对数或活细菌重量为纵坐标,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作图,所得的曲线即为细菌的生长曲线;2、微生物学实验室常用的灭菌方法有哪些当对啤酒、培养皿、LB培养基、接种工具和无菌室空间进行灭菌时,可分别采用哪些方法答:实验室常用的灭菌方法有:①干热灭菌:包括火焰灼烧法和烘箱内热空气灭菌法160~170℃②湿热灭菌法有常压蒸汽灭菌和加压蒸汽灭菌另外对那些高温易分解或者破坏其营养成分的物质,必须采用除高温以外的其他灭菌手段,如巴斯德消毒法、过滤除菌和紫外灭菌等;③巴氏消毒法④过滤除菌⑤紫外灭菌啤酒--巴氏消毒法培养皿——烘箱内热空气灭菌法、常压蒸汽灭菌和加压蒸汽灭菌LB培养基——加压蒸汽灭菌接种工具——火焰灼烧法和烘箱内热空气灭菌法无菌室空间——先用酒精等消毒液擦洗,再进行紫外灯照射灭菌3、画图解释微生物生长曲线各个时期的特征;常规活性污泥法应该利用哪个时期的微生物为什么1.停滞期少量细菌刚接入一定量的新鲜液体培养基中,并不立即生长繁殖,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此时细胞物质开始增加,但数量不增加或增加很少,而后个别菌体繁殖,个数少许增加;曲线平缓;大量诱导酶合成;2.对数期特点•生长速率最快,细菌数以几何级数增加•代谢旺盛,细胞成分平衡发展•群体的生理特性较一致接种用的好种子;代谢、生理研究的好材料3.静止期特点:细胞代谢活力钝化,细胞成分合成缓慢;细胞生长速率为零;活细胞总数维持不变,即新生的细胞数与死亡的细胞数相等,细菌总数达到最大值4.衰亡期——营养物质被耗尽,细菌进入内源呼吸阶段;有害物质大量积累,不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此时,菌体死亡速度大于繁殖速度,死亡率增加,活菌数减少;细菌常出现畸形或衰退型;对于常规活性污泥法,是利用静止期生长下降阶段的微生物,而不是对数期的,这时因为:对数期的微生物生长繁殖快,代谢活力强,能大量去除废水中的有机物,但是相应地要求进水有机物浓度要高,而出水有机物浓度也相应提高,不易达到排放标准;又因为对数期的微生物生长旺盛,没形成荚膜和粘液层,不易形成菌胶团,沉淀性能差,降低出水水质;而处于静止期的微生物虽然代谢活力略低,但仍能较好地去除水中的有机物,且微生物体内积累了大量的贮存物,形成荚膜等,强化了微生物的生物吸附能力,自我絮凝、聚合能力强,在二沉池泥水分离效果好,出水水质好;4、菌种退化、菌种复壮的概念;菌种退化:指群体中退化的细菌占到一定数量后表现出的菌种性能下降的现象; 为了保持菌种的优良特性能够得到保存,需要进行退化菌种的复壮;5、微生物菌种保藏的原理和目的是什么保藏目的:使优良菌种不受污染、不退化、不死亡;保藏原理:创造一定的环境,使被保藏的菌种代谢活力减弱,使其生长、繁殖受到抑制,使微生物处于休眠状态;6、抗生素是如何抑制杀灭微生物的答:通过4个方面:A、抑制微生物细胞壁合成B、破坏微生物的细胞质膜C、抑制蛋白质合成D、干扰核酸的合成7、菌种的保藏方法有哪几种保藏方法:定期移植法低温保藏、干燥、隔绝空气法、蒸馏水悬浮法、综合法等;8、简述测定细菌生长的几种方法;答:直接测定法和间接测定法;直接测定法有显微镜计数法和比浊计数法,测定的是总菌数;间接测定法有平板计数法和薄膜计数法,计数的是活菌数;9、细菌是怎样繁殖的答:细菌的繁殖是裂殖;一个细胞分裂为两个子细胞,核质分裂为二,每个细菌子细胞具有亲本细胞同样的核物质,再进行下一轮的裂殖;以2n级数增加个体数;10、根据最适生长温度不同可将微生物分为几种类型答:三种;低温菌、中温菌和高温菌;11、在微生物的培养过程中,引起pH值改变的原因有哪些在生产实践中如何能保证微生物能处于稳定和合适的pH环境中答:在培养微生物的过程中,随着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代谢活动的进行,培养基的pH会发生变化,其原因有多方面;例如,大肠杆菌在pH为7左右的培养基中生长,分解葡萄糖、乳糖产生有机酸这会引起培养基的pH下降,培养基变酸;微生物在含有蛋白质、蛋白胨及氨基酸等中性物质培养基中生长,这些物质可经微生物分解,产生NH3和胺类等碱性物质,使培养基pH上升;在废水和污泥厌氧消化过程中,通常pH应控制在—之间;城市生活污水、污泥中含蛋白质,在处理时可不加缓冲性物质;如果不含蛋白质、氨等物质,处理之前就要投加缓冲物质;所加的缓冲物质有碳酸氢钠、碳酸钠、氢氧化钠、氢氧化铵及氨等;12 紫外线杀菌的机理和适用范围是什么答:机理,使核酸变性形成胸腺嘧啶二聚体,产生新生态氧杀菌;紫外线杀菌力弱,不能穿透玻璃,只用于表面和空气杀菌;书上P200-201习题6,7,21Chapter 7微生物的生态名词解释土壤自净、土壤生物修复、水体自净、富营养化1、为什么说土壤是微生物良好的天然培养基微生物的生长发育主要受到营养物、含水量、温度、pH等因子的影响,土壤具备了微生物所需要的营养和各种环境条件1营养:土壤内有大量的有机和无机物质2pH :土壤pH 范围在~,多为~;适合于大多数微生物的生长繁殖;3渗透压:土壤内通常为~,土壤是等渗或低渗溶液,有利于微生物吸收水份和营养4氧气和水:土壤具有团粒结构,有孔隙,可以通气和保持水分;5温度:土壤具有较强的保温性,其变化幅度要小于空气;6保护层:表面几毫米厚的土壤,可以使下面的微生物免受紫外线的直接照射;所以说,土壤具备了微生物所需要的营养和各种环境条件,是微生物良好的天然培养基;2、土壤中有哪些微生物从种类上看,以细菌最多,达70-90%,其次为放线菌、真菌,以及藻类、原生动物和微型后生动物等;3、以什么微生物作为空气污染指示菌为什么4、4、什么是指示生物如何用指示生物来评价水体的污染程度答:一种生物只在某一种环境中生长,这种生物就是这一环境的指示生物;污化系统一般根据以下原理分区:当有机污染物排入河流后,在其下游的河段中发生正常的自净过程,在自净中形成了一系列连续的“带”;因为各种水生生物需要不同的生存条件,对各种有害物质也有不同的耐力,包括细菌、真菌、原生动物、藻类、底栖动物、鱼类等;多污带指示生物是细菌、颤蚯蚓,a-中污带的指示生物是细菌、天蓝喇叭虫,B-中污带的指示生物是水生植物出现、轮虫出现,寡污带显花植物出现、鱼类种类多;5、水体有机污染指标有几种6、为什么用大肠菌群作为检验水的卫生指标答:对饮用水进行卫生细菌学检验,目的是保证水中不存在肠道传染病的病原菌;天然水本身存在病原菌的可能性很小,水中的病原菌很可能是受粪便污染带入;所以只检测水中是否有肠道正常细菌存在,而不直接检测水中的病原菌;肠道正常细菌有三类:大肠菌群、肠球菌、产气荚膜杆菌;大肠菌群的生理习性与伤寒杆菌、痢疾杆菌和霍乱弧菌病原菌较为相似,外界存活时间基本一致,肠球菌在外界存活时间比病原菌短检不出不能说水没被污染,产气荚膜杆菌有芽孢可长期存活检出不能说明水体近期污染的;大肠菌群在人粪便中数量很大,另两种数量少不宜检测;大肠菌群的检测技术操作简单,不复杂;所以大肠菌群可做水受粪便污染的指标;7.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中关于生活饮用水的细菌标准的具体规定是怎样的答:具体规定:1细菌总数1ml水中不超过100个;2 每100ml水样不得检出总大肠菌群数、耐热大肠菌群和大肠埃希氏菌;3游离性余氯:加氯消毒时,接触时间为30分钟,游离性余氯不低于l;管网末梢游离性余氯不低于l;Chapter 9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中的微生物学1、如何区分新生菌胶团和老化菌胶团答:活性污泥性能的好坏,主要可根据所含菌胶团多少、大小及结构来确定; 新生菌胶团颜色较浅,无色透明,有旺盛的生命力,氧化分解有机物的能力强; 老化菌胶团吸附了许多杂质,染色较深,看不到细菌单体,像一团烂泥,生命力较差;2 好氧活性污泥的组成和性质如何答:好氧活性污泥由好氧微生物和兼性厌氧微生物与其上吸附的有机的和无机的固体杂质组成;性质——颜色以棕褐色为佳,黑色说明厌氧、白色说明无机物过多,含水率在99%大小为0.02-0.2mm弱酸性pH约为6.73、菌胶团的作用是什么4、好氧活性污泥运行时微生物会造成哪些问题加以分析;答:常见故障是二次沉淀池中固液分离泥水分离出现问题;起因是活性污泥絮状体的结构不正常造成;造成活性污泥絮状体的结构不正常的原因1不凝聚;污泥在沉淀池中呈悬浮状,高浓度地随水流流出;2起泡沫厚、棕色泡沫;由“硬”洗涤剂的使用而引起诺卡氏菌属的丝状微生物超量生长,气泡又附着在诺卡氏菌的菌体上3污泥膨胀;是活性污泥的性能发生变化,絮块漂浮水面,比重减轻,随着水流而排出;5、生物膜的概念、生物膜处理废水的原理;答:生物膜——微生物在滤料表面繁殖形成的膜状结构;是一个生态系统;生物膜处理废水的原理:1滤池内设置固定的滤料,当废水自上而下滤过时,由于废水不断与滤料接触,微生物在滤料表面繁殖,逐渐形成生物膜;2当生物膜形成并达到一定厚度时,氧就无法透入生物膜内层,造成内层的厌氧状态,使生物膜的附着力减弱;此时,在水流的冲刷下,生物膜开始脱落;随后在滤料上又会生长新的生物膜;如此循环往复,废水流经生物膜后得以净化;6、试述活性污泥法处理废水的净化作用原理,活性污泥法常见的处理工艺有哪些答:活性污泥法处理废水的净化作用过程分三步:第1步在有氧的条件下,活性污泥绒粒中的絮凝性微生物吸附废水中的有机物第2步是活性污泥绒粒中的水解性细菌水解大分子有机物为小分子有机物,同时,微生物合成自身细胞;第3步是其他的微生物吸收或吞食未分解彻底的有机物;好氧活性污泥法的处理工艺很多,常见的有推流式活性污泥法、完全混合式活性污泥法、接触氧化稳定法、分段布水推流式活性污泥法、氧化沟式活性污泥法;7、废水生物处理法、生物处理单元、好氧生物处理法、厌氧生物处理法的概念; 答:废水生物处理法——利用微生物处理废水的方法;生物处理单元——处理废水的微生物和处理构筑物共同构成生物处理单元;好氧生物处理法——在有氧的条件下借好氧微生物的作用处理废水;又叫废水生物处理;厌氧生物处理法——在无氧的条件下,借多种厌氧微生物的作用处理废水;又叫厌氧消化;8、叙述好氧活性污泥中的主要微生物群落并画出好氧活性污泥法的工艺流程图; 好氧活性污泥的微生物群落好氧活性污泥的结构和功能的中心是菌胶团;在其上面生长有其他微生物,如酵母菌、霉菌、放线菌、藻类、原生动物及微型后生动物等;好氧活性污泥法的工艺流程图如下:。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重点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重点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重点总结1.微生物分类: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不同种类。

其中,细菌是单细胞微生物,可以根据形态、生理特征、遗传关系等进行分类。

真菌是真核生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土壤和植物中。

病毒是非细胞生物,需要寄生于宿主细胞才能进行复制。

寄生虫包括原生动物和蠕虫两大类。

2.微生物结构:细菌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酸组成。

真菌由菌丝、子实体和分生孢子组成。

病毒包含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壳体。

寄生虫的结构因种类不同而不同。

3.微生物繁殖和生长:细菌通过二分裂来复制自身,生长速度快。

真菌以分生孢子的方式进行繁殖。

病毒需要寄生于宿主细胞进行复制。

寄生虫有多种繁殖方式,包括卵的产生和分裂。

4.微生物的致病机制:微生物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引起疾病。

细菌可以通过产生毒素、刺激宿主免疫反应、侵入宿主组织等方式引起疾病。

真菌可以通过产生毒素、机械破坏和刺激宿主免疫反应等方式引起疾病。

病毒通过寄生于宿主细胞进行复制,对宿主细胞造成损害,引起疾病。

寄生虫可以通过侵入宿主组织、摧毁宿主细胞、干扰宿主机体等方式引起疾病。

5.微生物的诊断方法:微生物的诊断常常依赖于细菌培养和分离、病毒血清学检测、核酸检测、显微镜检查等方法。

细菌培养和分离可以通过培养基、温度、气体等条件来筛选和培养细菌。

病毒血清学检测通过检测宿主体液中的抗体来进行诊断。

核酸检测是利用特异性引物和放大技术来检测病原体的核酸。

显微镜检查可以观察细菌、真菌、寄生虫等的形态和结构。

6.微生物的预防和控制:微生物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包括个人防护措施、社区防控措施和医疗机构控制措施。

个人防护措施包括手卫生、面罩和个人防护装备的使用等。

社区防控措施包括检疫、消毒、卫生教育和疫苗接种等。

医疗机构控制措施包括手卫生、环境清洁、医疗废物管理等。

7.抗菌药物和耐药性:抗菌药物是治疗细菌感染的常用药物。

抗菌药物可以通过不同机制抑制细菌的生长和复制。

耐药性是指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抵抗能力增强。

《微生物学》期末复习资料知识点

《微生物学》期末复习资料知识点

《微生物学》期末复习资料知识点绪论一.微生物概念微生物是一种形体微小、结构简单、分布广泛、增值迅速、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须借助显微镜放大几百倍、乃至数万倍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二.微生物的分类1.非细胞型微生物:最小的一类微生物,无典型的细胞结构,多数由一种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衣壳组成。

2.原核型细胞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低,仅有DNA盘绕而成的拟核,无核膜和核仁等结构,除核糖体外,无其他细胞器。

包括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等。

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有细胞结构,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细胞质内有细胞器(如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等),行有丝分裂。

三.正常菌群和条件治病菌人体的表面以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如口、鼻、咽部、肠道等)中都存在大量种类不同的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这些微生物都是无害的,称为正常菌群。

但其中有一部分微生物在某些条件下也可以导致疾病的发生,故被称为条件致病性微生物。

第十章细菌学概论一.细菌的大小和形态1.细菌的测量单位:通常以微米(μm)为测量单位2.细菌的基本形态:1)球菌:单球菌、双球菌、链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葡萄球菌2)杆菌3)螺形菌:分为弧菌和螺菌二.细菌的细胞结构(一)细菌细胞的基本结构基本结构是维持细菌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须的结构,是各种细菌细胞共同具有的结构。

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及细胞质内的内容物等。

1.细胞壁的主要功能:赋形、保护、纳泄、抗原作用。

2.胞质颗粒:细菌细胞内的一些颗粒状内含物,多为细菌贮存的营养物质,也有的属于细菌的代谢产物。

(二)细菌细胞的特殊结构某些细菌细胞在一定情况下才有的结构称为特殊结构。

包括荚膜、芽胞、鞭毛、菌毛。

1.荚膜的主要功能:抗吞噬作用、黏附作用、抗有害物质的杀伤作用、抗原性。

2.芽胞:休眠结构。

3.鞭毛:细菌的运动“器官”。

分为四种——单鞭毛、双鞭毛、丛鞭毛、周鞭毛。

4.菌毛:分为普通菌毛和性菌毛,性菌毛与细菌的遗传物质有关。

微生物学复习

微生物学复习

一、名词解释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0.1mm)。

包括全部真细菌(细菌、放线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和蓝细菌)和古细菌,以及真核生物中的部分真菌(主要是霉菌和酵母菌)、单细胞藻类和原生动物,还包括非细胞生物(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

自然发生说:认为微生物是由食品中的无生命物质转化而来的,无需空气中的“胚种”。

原生质体:指在认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合成后,所得到的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状渗透敏感细胞。

革兰氏阳性细菌最易形成原生质体。

蕈菌:又称伞菌,能形成大型肉质子实体的真菌,大多数担子菌类和极少数子囊菌类。

温和噬菌体:在短时间内能连续完成这五个阶段而实现其繁殖的噬菌体,称为烈性噬菌体;反之则称为温和噬菌体。

营养:生物体从外部环境摄取其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能量和物质,以满足其生长和繁殖需要的一种生理功能。

营养物:有营养功能的物质(包括光能),提供生命活动的结构物质、能量、代谢调节物质和良好的生理环境。

生物氧化:在活细胞内的一系列产能性氧化反应的总称。

一系列酶在温和条件下按一定次序的催化,放能分阶段进行,释放的能量部分贮藏在能量载体中。

呼吸链:线粒体内膜上存在多种酶与辅酶组成的电子传递链,可使还原当量中的氢传递到氧生成水。

纯培养:从一个单细胞繁殖得到的后代称为纯培养。

次级代谢:某些微生物为了避免在初级代谢过程中某种中间产物积累所造成的不利作用而产生的一类有利于生存的代谢类型次生代谢物:某些微生物生长到稳定期前后,以结构简单、代谢途径明确、产量较大的初生代谢物作前体,通过复杂的次生代谢途径合成的各种结构复杂的化学物。

灭菌:采用强烈的理化因素使任何物体内外部的一切微生物永远丧失其生长繁殖能力的措施,分为杀菌和溶菌。

消毒:采用较温和的理化因素,仅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一部分对人体或动物、植物有害的病原菌而对被消毒的对象基本无害的措施。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重点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重点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重点总结1.微生物的分类与特点:-根据形态特征可分为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

-细菌是单细胞的原核生物,可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真菌分为真菌和酵母菌,对糖类有较好的利用能力。

-病毒是核酸包裹在蛋白质外壳中的微生物,不能自主繁殖。

-寄生虫包括原虫、线虫和吸虫等,以细胞病原为主。

2.微生物的培养与鉴定:-培养微生物可通过无菌技术和培养基进行。

-常用的培养基有富养基、选择性和差异培养基等。

-鉴定微生物可通过生理生化特性、形态特征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等。

3.微生物的致病机制:-细菌通过侵袭性和毒性产生疾病,可以通过感染、产生毒素和刺激宿主免疫反应等途径。

-病毒通过侵入宿主细胞,复制自身基因组并释放新的病毒颗粒来引发感染。

-真菌通过侵袭宿主组织或产生毒力因子来导致疾病。

-寄生虫通过宿主的体液或组织进行营养摄取和生殖,同时会导致宿主免疫反应。

4.常见微生物性疾病:-呼吸道感染:如肺炎、流行性感冒等,常见病原体有肺炎链球菌和流感病毒等。

-胃肠道感染:如细菌性食物中毒、霍乱等,常见病原体有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等。

-皮肤感染:如疖、蜂窝组织炎等,常见病原体有葡萄球菌和链球菌等。

-泌尿生殖道感染:如尿路感染、淋病等,常见病原体有大肠杆菌和淋球菌等。

-血液感染:如败血症、疟疾等,常见病原体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疟原虫等。

5.抗微生物药物的应用:-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用于治疗细菌感染。

-抗真菌药物:如抗念珠菌药物、广谱抗真菌药物等,用于治疗真菌感染。

-抗病毒药物:如抗流感药物、抗艾滋病病毒药物等,用于治疗病毒感染。

-抗寄生虫药物:如抗疟疾药物、抗寄生虫原虫药物等,用于治疗寄生虫感染。

6.感染控制与预防:-感染控制重点包括手卫生、消毒、隔离和个人防护等。

-预防包括疫苗接种、健康教育和环境控制等。

在复习医学微生物学时,应重点掌握微生物的分类和特点,了解微生物的培养与鉴定方法,掌握微生物的致病机制和常见微生物性疾病,以及抗微生物药物的应用和感染控制与预防措施。

微生物复习知识点

微生物复习知识点

微生物知识点一、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微生物:指在自然界广泛分布的个体微小,结构简单,肉眼不能看到,需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几百倍,几千倍,甚至几万倍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的统称。

菌株(又称品系):表示由一个独立分离的单细胞繁殖而成的纯菌群。

第二章细菌原生质体: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处理或在含青霉素的培养基中培养而抑制新生细胞壁合成而形成的仅由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形,对渗透压变化敏感的细胞,一般由革兰氏阳性细菌形成。

球状体(原生质球):针对革兰氏阴性细菌加溶菌酶和EDTA处理后而获得的残留部分细胞壁的球形体。

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极低,抗逆性极强的休眠体。

伴孢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在其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或双锥形的碱溶性蛋白晶体。

鞭毛:某些细菌从细胞内向细胞外伸出地细长波状弯曲的丝状物。

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培养基:培养基是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的营养物质。

外毒素:病原细菌,主要是一些革兰氏阴性菌,在生长过程中合成并分泌到细胞外的毒素,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类毒素:因外毒素对热和某些化学物质敏感,可以脱毒形成类毒素。

内毒素: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物质,主要成分是脂多糖,当菌体裂解时释放发挥毒性,即内毒素。

放线菌:是一类介于细菌和丝状真菌之间,在形态上具有分支状菌丝,菌落形态和霉菌相似,以孢子进行繁殖,革兰染色多为阳性的单细胞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生长曲线:将一定数量的细菌接种到定量的液体培养基中,定时取样测定细胞的数量,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以菌数的对数为纵坐标作图,得到一条反映细菌在整个培养期间菌数变化规律的曲线。

热原质:泛指那些能引起机体发热的物质,依据其来源不同可分为内源性热原质和外源性热原质。

第四章病毒毒粒(病毒颗粒):病毒的细胞外颗粒形式,也是病毒的感染性形式。

病毒的复制:病毒感染敏感宿主细胞后,病毒核酸进入细胞,通过其复制与表达产生子代病毒基因组和新的蛋白质。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重点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重点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重点总结.绪论细菌的形态与结构名词解释微生物:是一类肉眼不能直接看见,必须借助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放大几百或几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及特异性防治原则的一门学科。

中介体:是细菌细胞膜向内凹陷,折叠、卷曲成的囊状结构,扩大膜功能,又称拟线粒体。

多见于革兰阳性菌。

质粒: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双股环状闭合DNA,控制着细菌的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

异染颗粒:用美兰染色此颗粒着色较深呈紫色,故名。

用于鉴别细菌。

荚膜:某些细菌在其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粘液性物质。

鞭毛:细菌菌体上附有细长呈波浪弯曲的丝状物。

鞭毛染色后光镜可见。

菌毛:菌体表面较鞭毛更短、更细、而直硬的丝状物。

电镜可见。

芽胞: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小体。

简答题1.简述微生物的种类。

2.简述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大小:测量单位为微米(μm)1μm = 1/1000mm球菌:直径1μm杆菌:长2~3μm 宽0.3~0.5μm螺形菌:2~3μm 或3~6μm形态:球形、杆形、螺形,分为球菌、杆菌、螺形菌。

3.分析G+菌、G-菌细胞壁结构与组成特点及其医学意义。

细菌细胞壁构造比较医学意义:1、染色性:G染色紫色(G+)红色(G-)2、抗原性:G+:磷壁酸G-:特异性多糖(O抗原/菌体抗原)3、致病性:G+:外毒素、磷壁酸G-:内毒素(脂多糖)4、治疗:G+:青霉素、溶菌酶有效G-:青霉素、溶菌酶无效4.简述L型菌的特性。

1、法国Lister研究院首先发现命名。

2、高度多形性,不易着色,革兰阴性。

3、高渗低琼脂血清培养基2-7天荷包蛋样、颗粒、丝状菌落。

4、具致病性,常在应用某些抗生素(青霉素、头孢)治疗中发生,且易复发。

5、临床症状明显但常规细菌培养(-),予以考虑L型菌感染5.分析溶菌酶、青霉素、链霉素、红霉素的杀菌机制。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重点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重点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重点总结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与人类和其他生物体相关的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

它是医学领域中重要的基础科学之一,对于诊断、预防和治疗疾病都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是医学微生物学复习的重点总结。

1.微生物的分类和特征: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

细菌是一种单细胞的原核生物,可以根据形状、染色性质、需氧性和营养类别进行分类。

病毒是非细胞的寄生体,依赖于宿主细胞进行复制。

真菌多为多细胞的真核生物,可以分为酵母和菌丝两种形态。

寄生虫是一种可以寄生在其他生物体内的多细胞的真核生物,包括原虫、线虫和节肢动物等。

2.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细菌通过二分裂进行繁殖,可以分为对称二分裂和不对称二分裂。

病毒依赖于宿主细胞进行繁殖,通过感染宿主细胞的方式将其生命活动转移到宿主细胞内。

真菌通过菌丝形态进行繁殖,可以通过孢子的方式进行传播。

寄生虫通过传染媒介或直接侵入宿主体内进行繁殖。

3.微生物的致病机制:微生物致病的主要机制包括毒力因子和致病因子。

毒力因子是微生物产生的一些具有害作用的分子,包括外毒素、内毒素、细胞产物等。

致病因子是微生物产生的一些机制或结构,可以导致其感染宿主细胞或组织,如细菌的附着因子、入侵因子等。

4.微生物感染与免疫:微生物感染的过程包括微生物的进入、侵入、定植和繁殖。

人体通过免疫系统对微生物进行防御,免疫系统包括先天性免疫和获得性免疫。

先天性免疫通过非特异性的防御机制对抗微生物,如皮肤和黏膜屏障、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等。

获得性免疫是指在感染或疫苗接种后形成的具有特异性的免疫应答,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5.常见的微生物相关疾病:微生物可以引起多种疾病,常见的包括感染性疾病和寄生虫病。

感染性疾病常见的包括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泌尿道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

寄生虫病常见的包括疟疾、血吸虫病、包虫病等。

6.微生物的预防和控制:预防和控制微生物的感染主要包括个人卫生、环境卫生、疫苗接种和药物治疗等。

微生物基础复习

微生物基础复习

微生物基础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芽孢菌落基内菌丝微生物气生菌丝生活史温和噬菌体烈性噬菌体病毒培养基生长因子天然培养基选择性培养基发酵硝化作用抗生素固氮作用巴氏消毒法同步生长生长限制因子次生代谢物消毒与灭菌纯培养商业无菌二. 填空11969年,R.H.Whittaker提出将生物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 放线菌产生的孢子有和两种。

3 细菌的核糖体的沉降系数是 . 细菌的繁殖方式主要是,少数种类进行。

4芽孢是某些细菌在生活史的一定阶段形成的没有生长活的,对, 和具有抗性.5细菌基本形态有,和三种。

6细菌的大小是以作为计量单位,而病毒的大小是以作为计量单位。

7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它主要由N-乙酰葡萄糖氨、N-乙酰胞壁酸二部分组成。

8微生物学的奠基人是、。

9根据放线菌菌丝形态和功能,其菌丝可分为、和三种。

10革兰氏染色操作的关键步骤是11每种微生物都有自己的最适宜的pH值和一定的pH适宜范围。

大多数细菌的最适pH为,放线菌的最适pH为12细菌荚膜的作用是。

原核细胞的细胞膜内陷所形成的囊状或管状结构称。

13微生物的特点是。

14鞭毛主要化学成分为,鞭毛主要功能为。

15.真菌的无性繁殖方式有、、和。

16.酵母菌的无性繁殖方式主要有、。

17.真菌的有性孢子的种类有:、、和四种;真菌的无性孢子的种类有:、、、和五种。

18真核微生物细胞质核糖体类型为________,原核微生物核糖体类型为________ .19.霉菌在有性繁殖中所形成的有性孢子有________ , ________ , ________和 ________四种类型。

20.T4噬菌体的吸附位点是21.病毒的核衣壳结构是:外壳是(),壳体内是(),二者共同构成()22.一种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即________ 或________23.温和噬菌体能以()整合在寄主细胞的染色体上,形成()细胞,该细胞具有稳定的遗传性自发裂解,诱发裂解,具免疫性,溶原性细菌的复愈,还能获得一些新的特性等几个特征24.噬菌体繁殖过程包括________25.病毒的特点是________ 。

微生物学考试重点归纳

微生物学考试重点归纳

绪论1.微生物: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个体微小,单细胞或个体结构简单的多细胞甚至无细胞结构的低等生物的总称。

通常要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才能看清楚的生物,统称为微生物。

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霉菌、酵母菌等。

(但有些微生物是肉眼可以看见的,像属于真菌的蘑菇、灵芝等。

)分类:原核类:细菌(真菌类、古生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真核类:真菌(酵母菌、霉菌)原生动物、显微藻类非细胞类:病毒、亚病毒(类病毒、阮病毒、拟病毒)2.微生物的五大共性一、体积小,面积大二、吸收多,转化快,三、生长旺,繁殖快四、适应强,易变异,五、分布广,种类多,3.微生物的发展史巴斯德——微生物学奠基人(免疫学-预防接种,巴斯消毒法,雁颈瓶实验)科赫——细菌学奠基人(科赫法则,证实了疾病的病原学说)第一章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细菌定义:狭义的细菌是指一类细胞细而短,结构简单,细胞壁坚韧,多以二等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微生物。

广义的细菌则是指所有原核生物。

1. a细菌形态:球菌、杆菌(最常见)、螺旋菌b细菌细胞的构造细菌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区、间体、核糖体、气泡、质粒和储藏物。

特殊结构包括:鞭毛、菌毛、性菌毛、糖被(包括荚膜和粘液层)、芽孢和伴孢晶体等。

细胞壁概念:位于细胞最外的一层厚实、坚韧的外被,主要由肽聚糖构成。

具有固定细胞外形和保护细胞不受损伤等多种生理功能。

功能:1固定细胞外形和提高机械强度,使其免受渗透压等外力的损伤2为细胞生长、分裂、鞭毛运动所需;3阻止大分子有害物质(某些抗生素和水解酶)进入细胞4赋予细菌特定的抗原性以及对抗生素和噬菌体的敏感性缺壁细胞四类缺壁细胞a.L型细菌:指那些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陷菌株。

L型细菌在固体平板上生长形成煎鸡蛋状小菌落b. 原生质体:用人为方法,在细菌生长培养基中加入抑制细胞壁合成的物质,如青霉素、丝裂霉素C,或用溶菌酶分解掉细菌的细胞壁而形成的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状渗透敏感细胞,一般由革兰氏阳性细菌形成c. 球状体:用溶菌酶、青霉素等处理革兰氏阴性细菌形成的去壁不完全的近球状体。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重点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重点

1.微生物的概念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籍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微生物的特点1.个体微小,但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2.种类多,数量大,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

3.适宜环境中繁殖迅速,易变异。

3.自然界微生物的种类1.非细胞型微生物:无典型的细胞结构,活细胞内繁殖,只有一种核酸(DNA\RNA)——病毒(virus)。

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的分化程度较低,是一类仅有原始的核质,无核膜核仁,缺乏完整细胞器的微生物——细菌(细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和放线菌)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一类细胞分化程度高,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胞质内有完整细胞器的微生物——真菌(fungus)。

4.微生物学(补充)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研究微生物的类型、分布、形态、结构、代谢、生长繁殖、遗传、进化,以及与人类、动物、植物等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5.医学微生物学(补充)微生物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和免疫机制,以及特异性诊断、防治措施,以控制和消灭感染性疾病和与之有关的免疫损伤等疾病,达到保障和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目的.6.二分裂分裂無丝分裂与有丝分裂相对存在,两者都只属于真核生物。

原核生物的分裂叫二分裂,以区别于无丝分裂。

无丝分裂的过程是细胞核先延长缢裂,然后细胞质分裂。

原核生物的二分裂不会有核延长缢裂的过程。

7.细菌与病毒的大小与类型观察细菌常用光学显微镜,其大小用测微尺在显微镜下进行测量,以微米(μm)为单位细菌的外部形态比较简单,仅有三种基本类型,即球状、杆状和螺旋状。

并据此而将细菌分为:球菌、杆菌、螺旋菌球菌大小:直径1微米杆菌:长2-3微米宽0.3-0.5微米螺形菌:2-3微米或3-6微米病毒体积微小,可以通过滤菌器;电子显微镜观察。

测量单位:纳米(nm)。

<50 nm 小型病毒50 nm -150 nm 中等大小病毒(大多数)150nm 大型病毒(最大300 nm)8.细菌的四个基本结构1.细胞壁:是位于细菌细胞最外层,包绕在细胞膜周围,无色透明、坚韧而富有弹性的膜状结构。

微生物考试复习资料

微生物考试复习资料

微生物复习名词解释:1、基内菌丝:生长在固体培养基内,主要功能为吸收营养物,故亦称营养菌丝。

2、细菌菌落: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发育,几天即可由一个或几个细胞分裂繁殖聚集在一起形成肉眼可见的群体,称为细菌菌落。

3、菌苔:许多菌落相互联接成一片称菌苔。

4、质粒:质粒是细菌染色体以外的遗传物质,能独立复制,为共价闭合环状双链DNA,分子量比染色体小,每个菌体内有一个或几个质粒,它分散在细胞质中或附着在染色体上。

5、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的一定阶段,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椭圆形或圆柱形的结构,对不良环境条件具有较强抗性的休眠体称芽孢。

6、孢囊:有些细菌由营养细胞缩短变成球形,表面形成一层厚的孢壁,称为孢囊。

7、革兰氏染色法:丹麦科学家Gram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发明的一种细菌染色法。

染色方法为:在一个已固定的细菌涂片上用结晶紫染色,再加媒染剂---碘液处理,使菌体着色,然后用乙醇脱色,最后用蕃红复染。

显微镜下菌体呈紫色者为G+细菌,菌体呈红色者为G-细菌。

8、伴孢晶体:指少数产芽孢细菌,例如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在其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或双锥形的碱溶性蛋白晶体——δ内毒素,即为伴孢晶体。

9、荚膜:指一些细菌生活在一定营养条件下,向细胞壁外分泌出一层黏滞性较大.相对稳定地附着在细胞壁外.具一定外形.厚约200nm的黏性物质。

10、球状体(原生质球):用人工方法部分除去细菌细胞壁后剩下的细菌细胞称球状体。

一般由G-细菌形成。

11、古细菌:指在细胞壁组成.细胞膜组成.蛋白质合成的起始氨基酸.RNA聚合酶的亚基数等方面与真细菌有明显差异的原核生物。

包括:产甲烷古细菌群.还原磷酸盐的古细菌群.极端嗜盐的古细菌群等。

12、L型细菌:是细菌在某些环境条件下发生突变形成的细胞壁缺陷菌株。

许多G+和G-细菌都可形成。

当诱发突变的因素去除后这些缺壁细菌又可回复到正常细胞状态。

微生物学复习要点整理版(含答案)

微生物学复习要点整理版(含答案)

微⽣物学复习要点整理版(含答案)微⽣物学复习要点1.微⽣物的五⼤共性?(1)体积⼩,⾯积⼤(2)吸收多,转换快(3)⽣长旺,繁殖快(4)适应强,易变异(5)分布⼴,种类多 2.细菌常见的⼏种形状?基本上形态为:球状、杆状、螺旋状少数形态:丝状、三⾓形、⽅形和圆盘形⾃然界中各种形状细菌数量⽐较:杆菌〉球菌〉螺旋型菌>其他型细菌 3.细菌细胞壁的主要功能?①维持细胞的形状②保护作⽤(使细胞免受外⼒损伤,阻挡有害物质进⼊细胞)③细胞⽣长、分裂和鞭⽑运动必需④与细菌的抗原性、致病性和对噬菌体的敏感性有关 4. G+、G-细胞壁成分、结构的区别?⑴⾰兰⽒阳性细菌:肽聚糖,磷壁酸①厚度⼤(20-80nm),化学成分简单,90%肽聚糖和10%磷壁酸组成②肽聚糖 :肽聚糖=短肽链+聚糖链(肽聚糖为真细菌细胞壁的特有成分) 聚糖: N -⼄酰葡萄糖胺(G) 通过β-1,4-糖苷键相连成长链⾻架a.青霉素抑制四肽侧链和⽢氨酸五肽桥之间的连接N -⼄酰胞壁酸(M) b 溶菌酶识别、⽔解位点β-1,4-糖苷键多肽:四肽尾(四肽侧链)(L-Ala-D-Glu-L-Lys-D-Ala) 肽桥: (变化较⼤,最常见的是⽢氨酸五肽-(Gly)5- )肽聚糖多种类变化的原因是肽桥的不同。

③磷壁酸:特有的化学成分酸性多糖,主要成分为⽢油磷壁酸和核糖醇磷壁类型: 壁磷壁酸与肽聚糖分⼦以酯键共价结合,带有负电荷(羟基)与肽聚糖相连(壁磷壁酸)膜磷壁酸由⽢油磷酸链分⼦与细胞膜上的磷脂进⾏共价结合与细胞膜相连(膜磷壁酸或者脂磷壁酸)⑵⾰兰⽒阴性细菌:肽聚糖,脂多糖,磷脂,脂蛋⽩①厚度:⽐G+细菌薄,分内壁层和外壁层内壁层:肽聚糖,不含磷壁酸外壁层:外层-脂多糖:类脂A,核⼼多糖,O-特异侧链,中间层-磷脂,内层-脂蛋⽩②肽聚糖单体与G +菌基本相同不同点如下:a.四肽尾的第3个氨基酸不是L-Lys ,⽽是m-DAP (内消旋⼆氨基庚⼆酸)四肽侧链四肽侧链肽桥→←四肽侧链肽键??→←M M G -1,4-→←糖苷键βb.没有特殊的肽桥。

微生物学期末复习全部重点考试必备资料

微生物学期末复习全部重点考试必备资料

绪论1、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2、巴斯德:微生物奠基人3、科赫:细菌学奠基人4、微生物的五大共性:(1)体积小,面积大(2)吸收多,转化快(3)生长旺,繁殖快(4)适应强,易变异(5)分布广,种类多第一章1、细菌的形态:基本上只有球状、杆状和螺旋状三大类。

2、细菌细胞的模式结构3、溶菌酶:广泛分布于卵清、人泪和鼻涕以及部分细菌和噬菌体中。

β-1,4-糖苷键很容易被它水解,从而导致细菌因细胞壁肽聚糖的裂解而死亡。

4、磷壁酸:是结合在G+细菌细胞壁上的一种酸性多糖,主要成分为甘油磷酸或核苷醇磷酸。

主要生理功能:①通过分子上的大量负电荷浓缩细胞周围的Mg2 、Ca2+ 等两价阳离子,以提高细胞膜上一些合成酶的活力;②贮藏元素;③调节细胞内自溶素的活力,借以防止细胞因自溶而死亡;④作为噬菌体的特异性吸附受体;⑤赋予G+ 细菌特异的表面抗原,因而可用于菌种鉴定;⑥增强某些致病菌对宿主细胞的粘连,避免被白细胞吞噬,并有抗补体的作用。

5、外膜:G- 细菌细胞壁所特有的结构,位于壁的最外层,化学成分为脂多糖、磷脂和若干种外膜蛋白。

自发缺壁突变:L型细菌实验室中形成彻底除尽:原生质体6、缺壁细菌人工方法去壁部分去除:球状体自然界长期进化中形成:枝原体7、L型细菌:专指稳定的L型即那些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损菌株。

8、原生质体: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合成后,所得到的仅有一层细胞膜爆过的圆球状渗透敏感细胞,它们只能用等渗或高渗培养液保存或维持生长。

G+ 细胞最易形成原生质体。

9、球状体:又称原生质球,指还残留了部分细胞壁(尤其是G- 细菌外膜层)的球形原生质体。

10、枝原体: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适应自然生活条件的无细胞壁的原核生物。

11、E.coli细菌的细胞膜:主要含磷脂酰乙醇胺,还含少量磷脂酰甘油和罕见的二磷脂酰甘油成分。

而非极性尾则由长链脂肪酸通过酯键连接在甘油分子的C1和C2位上组成,其链长与饱和度因细菌种类和生长温度而异,通常生长温度要求较高的种,其饱和度就越高,反之则低。

微生物学复习重点

微生物学复习重点

绪论1.什么是微生物,它们包括哪些类群?微生物(microorganism,microbe)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楚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它们包括属于原核类的细菌、放线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和蓝细菌,属于真核类的真菌(酵母菌和霉菌)、原生动物和显微藻类,以及属于非细胞类的病毒、类病毒和朊病毒等。

2.谁是微生物学初创期的代表人物?列文虎克3.微生物学的奠基人谁?巴斯德、科赫4.什么是科赫氏法则病原微生物总是在患传染病的动物中发现而不存在于健康个体中;这一微生物可以离开动物体,并被培养为纯种培养物;这种纯培养物接种到敏感动物体后,应当出现特有的病症;该微生物可以从患病的实验动物中重新分离出来,并可在实验室中再次培养,此后它仍然应该与原始病原微生物相同。

可能题型:试述科赫氏法则和其在当今的可用与不合理(科学)之处5.微生物学发展史可分几期?史前期,初创期,奠基期,发展期,成熟期6.微生物有哪五大共性,其中最基本的是哪一个,何故?微生物的五大共性,即体积小,面积大;吸收多,转化快;生长旺,繁殖快;适应强,易变异;分布广,种类多体积小、面积大是最基本的一个,由它可发展出一系列其他共性,因为一个小体积大面积系统必然有一个巨大的营养物吸收面、代谢废物的排泄面和环境信息的接受面。

7.试分析微生物五大共性对人类的利弊。

吸收多,转化快:微生物的这个特性为它们的高速生长繁殖和产生大量代谢产物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从而使微生物有可能更好地发挥“活的化工厂”的作用。

人类对微生物的利用,主要体现在它们的生物化学转化能力。

生长旺,繁殖快:微生物的这一特性在发酵工业上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主要体现在它的生产效率高、发酵周期短上。

对生物学基本理论的研究也带来极大的优越性——它使科研周期大大缩短、经费减少、效率提高。

对于危害人、畜和植物等的病原微生物或使物品发生霉腐的霉腐微生物来说,它们的这个特性就会给人类带来极大的麻烦甚至严重的祸害。

微生物知识点整理

微生物知识点整理

微生物知识点整理微生物知识点整理协议一、关键信息1、微生物的定义:微生物是指个体难以用肉眼观察,需要借助显微镜才能看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微生物的分类:包括细菌、真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螺旋体、放线菌等。

3、微生物的特点:体积小、结构简单、生长繁殖快、代谢类型多样、适应能力强等。

4、微生物的营养类型:自养型和异养型。

5、微生物的生长曲线:迟缓期、对数生长期、稳定期、衰亡期。

二、微生物的形态结构1、细菌11 形态:球菌、杆菌、螺旋菌等。

12 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体等。

13 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孢等。

2、真菌21 形态:单细胞真菌(酵母菌)和多细胞真菌(霉菌、蕈菌)。

22 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

23 繁殖方式: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

3、病毒31 形态:球形、杆形、蝌蚪形等。

32 结构:由核酸(DNA 或 RNA)和蛋白质外壳组成。

33 繁殖方式:吸附、侵入、复制、装配、释放。

三、微生物的生理特性1、微生物的营养物质: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等。

2、微生物的营养方式:21 自养微生物:能够利用无机物合成自身所需的有机物。

22 异养微生物:需要从外界摄取有机物作为营养物质。

3、微生物的代谢类型:31 产能代谢: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发酵等。

32 合成代谢:合成蛋白质、核酸、多糖等生物大分子。

4、微生物的生长影响因素:温度、pH 值、氧气、渗透压等。

四、微生物的遗传变异1、微生物的遗传物质: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部分病毒以RNA 作为遗传物质。

2、微生物的基因突变:包括点突变、染色体畸变等。

3、微生物的基因重组:转化、转导、接合等方式。

4、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如菌种选育、疾病诊断和防治等。

五、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1、有益方面11 工业应用:发酵生产食品、药品、化工产品等。

12 农业应用:生物肥料、生物防治病虫害等。

13 环境保护:污水处理、土壤修复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
菌落、菌苔、L型细菌、原生质体、原生质球、假酵母、假菌丝、噬菌斑、裂解、自外裂解、各种培养基(组合~、半组合~、天然~、选择~、鉴定~、加富~、抑制~)消毒、灭菌、氧化磷酸化、底物水平磷酸化、生物氧化、发酵、呼吸、无氧呼吸、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诱变育种、转导、转化、转染、接合、光复活、暗复活、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共生、互生、拮抗
二、问答题:
1、试述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机制)。

2、比较G+菌和G-菌细胞壁成分的异同
3、比较原核微生物细胞与真核微生物细胞的区别
4、霉菌的菌丝体各有何特化形式?
5、简述烈性噬菌体的繁殖过程?
6、什么是病毒?病毒有哪些不同于其他微生物之处?(简述病毒的特点?)
7、什么是病毒的一步生长曲线?它包括几个时期?每个时期的特点是什么?并画
出简图。

8、微生物有几大营养类型?划分它们的依据是什么?试各举一例。

9、营养物质是如何进入细胞的?试比较4种运送营养物质方式的不同?
10、什么是典型生长曲线,可分为几个生长时期,各时期有什么特点和实践意义?
影响各时期长短的因素有哪些?画出简图,并在图上标明各生长时期。

11、试分析影响微生物生长的因素有哪些?
12、化能自养微生物的能量代谢的特点是什么?
13、好氧固氮菌在细胞结构和生理上的抗氧机制?(好氧固氮菌如何防止氧毒害)
14、试述肽聚糖生物合成的特点及其大致的过程。

15、基因突变的特点有哪些?
16、诱变育种的基本环节和一般原则有哪些?
17、试述筛选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的主要步骤和方法。

18、试图示并简要说明E.coli的4种接合型菌株间的关系。

19、简述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过程。

20、如何正确理解菌株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