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知识点总结最新

合集下载

爱莲说知识点归纳

爱莲说知识点归纳

《爱莲说》是北宋哲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篇议论散文,全文共有11个自然段,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第3段)说明莲花的可爱之处;第二部分(第4至第11段)分说莲花的不同流俗的可爱之处。

这篇文章通过对莲花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下面是对《爱莲说》中一些重要知识点的归纳:1. 文章背景:《爱莲说》是北宋哲学家周敦颐所作的一篇议论散文。

周敦颐(1017-1073),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实,字茂叔,谥号元公,北宋道州营道楼田堡(今湖南省道县)人,世称濂溪先生。

他一生淡泊名利,不求闻达。

2. 文章结构:《爱莲说》全文共有11个自然段,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第3段)说明莲花的可爱之处;第二部分(第4至第11段)分说莲花的不同流俗的可爱之处。

3. 莲花的品质:在《爱莲说》中,周敦颐通过对比来突出莲花坚贞的品格。

他认为荷花从淤泥中生出却没有被污染,经过清水洗涤却并不妖艳,中间通透,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不蔓不枝),香气在远处更加清幽,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只能在远处观赏而不能拿在手里玩弄。

4. 文章主题:《爱莲说》通过对莲花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5. 比喻手法:在《爱莲说》中,周敦颐运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比喻来描绘莲花的品质。

例如,他把莲花比作“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之士;把菊花比作“隐逸之士”;把牡丹比作“富贵之人”。

6. 对比手法:在《爱莲说》中,周敦颐运用对比手法来突出莲花与其他花卉的不同。

例如,他把莲花与菊花、牡丹进行对比,以突出莲花高洁、正直、不媚俗的品质。

7. 语言特点:《爱莲说》的语言简洁明快,通俗易懂。

周敦颐运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比喻和对比手法来描绘莲花的品质,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8. 意义:《爱莲说》不仅是一篇描写莲花品质的优美散文,更是一部具有深刻哲理意义的文学作品。

爱莲说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爱莲说文言文翻译及字词翻译

爱莲说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爱莲说文言文翻译及字词翻译

爱莲说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一、爱莲说文言文翻译《爱莲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巨匠林语堂创作的一篇散文,以文言文的形式表达了对荷花的赞美和思考。

在翻译这篇文言文作品时,需要理解文言文的特点和语言表达方式,并恰当而准确地转化为现代汉语。

文言文常常使用古代的词汇和短语,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对这些古代词汇进行适当的解释和转换,保持意思的连贯性和准确性。

另外,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和句子组织方式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需要注意文言文的修辞和句法特点。

翻译《爱莲说》这篇文言文时,可以参考以下要点:•保持意境:《爱莲说》以赞美和思考荷花为主题,翻译时应注意保持原文中的意境和情感。

通过选择准确的现代词汇和表达方式,再现原文所表达的深情与美感。

•解读古词句:文言文中常使用古代词汇和短语,翻译时要对这些词语进行解读,并选择现代汉语词汇进行恰当的转换。

可以在翻译文中适当注释和解释,帮助读者理解古代词汇的含义。

•注意修辞手法:文言文注重修辞和表达技巧,翻译时应注意保持原文中的修辞效果。

例如,对于修辞手法中的夸张、比喻、反问等,可以选择相应的现代汉语表达方式,以传递原作中的文化内涵和情感。

二、字词翻译在《爱莲说》这篇文言文作品中,有许多特殊的字词需要注意翻译。

下面列举了一些常见的字词及其翻译:•荷花:lotus,表示文字表面意思即可。

•香径:fragrant path,指通向荷花的小径。

•腥:fishy,形容荷花散发出的淡淡花香。

•翠竹:green bamboo,表示文字表面意思即可。

•鲜艳:bright and beautiful,形容荷花的颜色鲜艳夺目。

•丰腴:lush,形容荷花茂盛的生长状况。

•耐寒:cold-resistant,形容荷花能够抵御寒冷的能力。

•凋零:wither,指荷花凋谢、枯萎。

•香蕉:banana,此处指荷花的花蕾,因形状类似于香蕉而得名。

在翻译字词时,需要根据上下文和整体意思进行判断。

在确保准确性的基础上,可以适当添加一些注释和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含义和文化背景。

课内重点文言文篇——《爱莲说》(考点复习)

课内重点文言文篇——《爱莲说》(考点复习)

1.可爱者甚蕃.蕃:多。

2.濯.清涟而不妖.。

濯:洗涤。

妖:美丽而不端庄。

3、不蔓.不枝.。

蔓:长枝蔓。

枝:长枝节。

4、不可亵.玩焉。

亵:亲近而不庄重。

5、陶后鲜.有闻。

鲜:少。

6、宜.乎众矣宜:应当。

7、亭亭..净植.。

亭亭:耸立的样子;植:立【答案】我唯独喜爱莲从污泥中长出却没有受到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2.莲,花之君子者也。

【答案】莲是花中的君子。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答案】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芬,洁净地挺立。

4.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答案】对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5.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答案】像我一样喜欢莲花的还有什么人呢?6.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答案】喜爱牡丹的人当然就很多了。

1.《爱莲说》称莲为“花之君子”,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具备哪些美好品质。

和同学讨论一下,如何理解“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生境界?【答案】【示例】君子品质:庄重、质朴、洁身自好、不慕名利。

“出淤泥而不染”寓意从污浊的环境中走出来,却能保持纯真的品质而不沾染坏习气。

周敦颐的这句话寓示了人生的一种境界。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应该始终保持这种操守,即使经历污秽,依然能独善其身。

2.“之”有时充当代词;有时相当于助词“的”;有时用于标明前置宾语;有时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辨析下列句子中的“之”字各属于哪种用法。

1.何陋之.有?【答案】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2.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答案】助词,的。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答案】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友人惭,下车引之.。

【答案】代词,指陈元方。

5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答案】代词,指学问和事业。

补充:1.本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情怀?【答案】本文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人生情怀。

2.文章都采用了哪些写作手法?【答案】①衬托。

作者用菊花进行正衬,用牡丹进行反衬,突出莲的高洁品质,从而表现了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爱莲说》知识点归纳

《爱莲说》知识点归纳

爱莲说知识点归纳一、文学常识⑴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世称“濂溪先生”,北宋朝哲学家、理学家。

谥号“元公”,有《太极图说》、《通书》、《周元公集》。

《爱莲说》是他托物言志的一篇名文。

他被公认为理学的重要创始人,他提出的“太极”和“无极”等哲学范畴和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⑵本文体裁是“说”,说,是一种文体。

既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用来抒发感情,还可以叙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⑶骈句,相接的两句话,字数相同,意思相对,叫做骈句。

骈句和排比句以外,统称散句。

⑷《爱莲说》的写作特点是:托物言志,立意高远,巧妙运用衬托和比喻;骈散相间⑸《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爱莲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花和牡丹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隐逸者富贵者君子⑹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思想感情。

二、重点字词读音注音甚蕃(fán) 淤泥(yū) 濯(zhuó) 清涟(lián) 枝蔓(màn)亵玩(xiè) 隐逸(yì) 颐(yí) 噫(yī)三、解释重点实词甚蕃 (很多) 陶渊明独爱菊 (惟独) 世人盛爱牡丹(非常)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惟独)( 表示转折)( 沾染污秽)濯清涟而不妖(洗涤)( 清水) (美丽而不庄重)不蔓不枝(蔓延)( 分枝)香远益清(更加)( 清香)亭亭净植(耸立的样子)( 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观赏) (亲近而不庄重)余谓菊(我)(认为)花之君子者也(品德高尚的人)陶后鲜有闻(少) 宜乎众矣(应当)(多)中通外直 (畅通挺直)四、成语与名句。

①出淤泥而不染:从污泥中生出来,却不沾染污泥。

比喻在污泥的环境里能保持纯洁,不受影响。

②不蔓不枝:比喻言谈或文章简洁明快,不拖泥带水。

ppt爱莲说知识点总结

ppt爱莲说知识点总结

ppt爱莲说知识点总结一、《爱莲说》的作者《爱莲说》的作者是唐代文学家周邦彦。

周邦彦(约1250—约1307),字伯松,号瓢泼山人,是中国南宋时期的文学家,以其散文创作著称。

他的作品以清新、豪放、奔放、开朗而闻名,是《南宋香谱》的作者。

二、《爱莲说》的主题《爱莲说》的主题主要表现在对莲花的赞美和爱慕之情上。

周邦彦从自然界寻找莲花的美丽和高洁,然后将之抒发到人间的美好。

他通过对莲花的赞美,表现了一种对高洁、对纯洁、对完美的向往,以及对这种向往的追求和神往。

三、《爱莲说》的结构《爱莲说》主要分为序、自序、莲自己的自述、西湖四十八景和梦莲等五个部分。

其结构安排合理,层次清晰,使全文显得条理分明,内容连贯,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四、《爱莲说》的语言特点《爱莲说》风格清新、豪放、奔放、开朗。

其中,“蜀犬吠日,飞鸡投镜”的形象比喻、带着双关的风姿绰约的婉儿故事,宛然玲珑的艺术词藻,以及贴近现实以及朴实励志的议论体词句,构成了体态轻盈、寓意深远的《爱莲说》。

五、《爱莲说》的艺术特点《爱莲说》通过对莲花的赞美和描绘,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真实的莲花风景画。

从而使人感受到了周邦彦对莲花的真挚热爱,并在心灵深处营造出一种对莲花的美好向往。

这种意蕴深远,寓意深刻的艺术手法,是《爱莲说》的一个重要特点。

六、《爱莲说》的主要观点《爱莲说》通过对莲花的描绘和赞美,表达了周邦彦对高尚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他认为莲花虽然生长在淤泥之中,却能以清雅脱俗的姿态出现在人们的眼前,并以此寓意自己的追求。

周邦彦认为莲花的高洁以及清雅脱俗的品质,正是值得自己追求和向往的,从而引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追求高尚美好的事物。

七、《爱莲说》对于人物的刻画《爱莲说》虽然以莲花为主题,但在描写莲花的过程中,也涉及了诸如婉儿、孤谷逢生、刘带、王羲之等塑造了一些人物形象。

其中,最为引人关注的是对婉儿的描绘,其风姿绰约的神采,诗意的气质,正是对一位美好女性形象的诗意描绘。

七年级下册爱莲说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爱莲说知识点

《爱莲说》是一篇关于莲花赞美的文章,作者是周敦颐,文章中介绍了莲花的特质和象征意义,同时也涉及到一些语法和词汇。

以下是一些《爱莲说》的知识点:1、作者和背景:周敦颐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学者、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的文章以清新自然、简洁明快著称。

《爱莲说》是他在宋熙宁五年任合州知州时所写。

2、莲花的特点:文章中描述了莲花的特点,包括它的花瓣、颜色、香气、风姿等。

莲花的花瓣洁净、淡雅,颜色柔和、鲜艳,香气清幽、深远,风姿高洁、脱俗。

3、莲花的象征意义:莲花在文章中被赋予了高尚、纯洁、正直、廉洁等品质和象征意义。

作者通过赞美莲花,表达了自己对于这些品质和品格的崇尚和追求。

4、句式和语法:《爱莲说》是一篇古文,其中运用了一些古汉语的句式和语法,例如倒装句、省略句、判断句等。

读者需要掌握这些句式和语法的用法和特点。

5、词汇和用法:《爱莲说》中使用了一些古汉语的词汇和用法,例如“蕃”、“植”、“鲜”等。

读者需要掌握这些词汇和用法的含义和使用方法。

6、文章结构和风格:《爱莲说》的结构紧凑,层次分明,文章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优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在阅读《爱莲说》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文章中除了对莲花的赞美之外,还蕴含着作者对于人生、道德等方面的思考和追求。

读者需要深入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才能更好地领略文章的美妙之处。

2、注意古汉语的用法:由于《爱莲说》是一篇古文,其中使用了一些古汉语的用法和句式,例如“之”、“者”、“所”等。

读者需要掌握这些用法和句式的特点,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

3、注重阅读体验:阅读《爱莲说》不仅是为了理解文章的意思,更是为了享受阅读的过程和体验。

读者可以注重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从而更好地领略文章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4、结合实际思考:阅读《爱莲说》时,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进行思考和反思。

例如,我们可以思考莲花的高尚品质对于我们的人生态度和品格的启示和借鉴意义,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实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目标和社会责任。

七年级下册爱莲说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爱莲说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爱莲说知识点《爱莲说》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抒情诗。

这首诗写了作者对着池塘里盛开莲花的美景,感叹花中之王、淡泊高雅、不与世争的品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悲愤和对身世的感叹。

本文将从诗歌的分析、背景、气氛、思想及运用修辞手法等几个方面介绍中学生应该掌握的《爱莲说》知识点。

一、诗歌的分析《爱莲说》是一首七绝,指的是每一句有七个字且每一句都是对仗式的诗句。

这首诗从描写莲花的自然景色到表现了人物的情感,是一篇半抒情半议论文的优秀诗篇。

这首诗具有传神、写景、抒情、议论等多种特点,在文学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中学生应当理解这一点,掌握和理解此种诗歌形式在这篇诗歌中的作用及意义。

二、背景本诗所写之池,即白居易的芜湖龙山寺荷塘。

荷塘四面通密,芦苇高度数丈,冬其水则沸,夏其水则温。

而此处的莲花,比荷花更为高雅和淡泊。

白居易在谪居芜湖期间,因为芜湖龙山寺荷塘的莲花曾经帮助他度过了寂寞、愁苦的心情。

所以,写下这篇诗篇,抒发出他的愁思和感悟。

三、气氛整篇诗文给人展现一幅恬静、清新、高雅、淡泊之感,抒发了诗人内心深处的那种追求精神境界与憧憬美好生活的情感。

学生应当感受及理解这种感情在文学中的重要性及应用的方法。

四、思想本文的中心思想是“直接升华人性”,即在莲花的品质上表现人的高尚品性,超越了妨碍人物情感表达的身世因素,表现了作者对人性的极力赞美。

学生应当在这种思想中认识到人性高贵的维度和抒发情感的程度。

五、修辞手法诗歌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

如对仗、比喻、拟人、转语、借代等,这些是诗歌表达的重要手段和方式。

学生应当了解这些修辞手法的实际运用及方法。

本文中除了上述“五个方面”的内容备受读者认可之外,相信读者同样能在中学生理解课文的层面上,设身处地地去想象白居易写文章的情境,无疑对课文的学习效果将有很大提高。

结语:以上便是本文关于《爱莲说》的知识点。

希望本文能够对希望学习《爱莲说》的中学生们有所帮助。

《爱莲说》文言文知识点

《爱莲说》文言文知识点

《爱莲说》文言文知识点说起《爱莲说》这篇文言文啊,那可真是让我又爱又恨。

为啥这么说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当时老师在课堂上讲这篇文章的时候,那叫一个激情澎湃。

我呢,一开始还能跟上节奏,觉得挺有意思的。

可没一会儿,那些个文言文的知识点就像洪水猛兽一样向我扑来,把我弄得晕头转向。

先说这文中的生字词吧。

“濯清涟而不妖”中的“濯”字,我老是记不住它的读音和意思。

每次默写,我都在这个字上栽跟头。

还有“亵玩焉”的“亵”,看着简单,写的时候就容易出错。

哎呀,当时为了把这些生字词记住,我可真是费了老鼻子劲了。

然后就是那些个句式。

什么“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之”字取消句子独立性,还有“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的宾语前置,这些个语法知识简直要把我的脑袋搅成一团浆糊。

我就纳闷了,古人说话咋就这么多弯弯绕绕呢?再说说文章的翻译。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看着简单吧?可真要准确又通顺地翻译出来,还真不容易。

我总是把意思翻译得乱七八糟,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

不过,虽然学习《爱莲说》的知识点让我吃了不少苦头,但也有一些有趣的事儿。

有一次,为了记住那些知识点,我和同桌来了个比赛。

我们互相提问,看谁答对得多。

那场面,紧张又刺激。

结果呢,我居然还比同桌答对得多,可把我高兴坏了。

从那以后,我对学习这些知识点也没那么抵触了。

还有一次,老师让我们模仿《爱莲说》写一篇类似的文章。

这可把大家难住了,一个个抓耳挠腮的。

我倒是来了兴致,苦思冥想了好久,终于写出来一篇。

虽然比不上周敦颐的大作,但也让我很有成就感。

现在想想,学习《爱莲说》的这些知识点,虽然过程有点艰难,但也让我收获不少。

它让我明白了,只要用心去学,再难的知识也能被攻克。

总之,《爱莲说》这篇文言文的知识点就像一座山峰,虽然攀登的过程充满了挑战,但当我站在山顶俯瞰风景时,才发现一切都是值得的。

这就是我和《爱莲说》文言文知识点的那些事儿,说起来真是又好笑又难忘啊!。

爱莲说复习资料

爱莲说复习资料

爱莲说作品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án)。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有的版本为盛)爱牡丹。

予(yú)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zhuó)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yì)!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作品译文水里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有很多。

晋朝的陶渊明只爱菊花。

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都喜爱牡丹。

我只爱莲花的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艳,它中间贯通,外部笔直而不弯曲,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香气散播到远处,更加清幽,笔直而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以在远处观赏它,却不可以靠近玩弄它呀。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隐居的人;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爱菊花的人,陶渊明之后就很少有听闻了。

爱莲花的,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喜爱牡丹的人,当然人很多了!句子翻译⒈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án)。

水上、陆地上,草本的,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有很多。

⒉晋陶渊明独爱菊。

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

⒊自李唐来,世人甚(盛)爱牡丹。

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

⒋予(yú)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zhuó)清涟而不妖,我唯独喜爱莲花,(爱它的)出自淤泥却不被(淤泥所)沾染,被清水洗濯却不显得妖艳。

⒌中通外直,(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⒍不蔓不枝,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

⒎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幽,⒏亭亭净植,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⒐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能亲近而不庄重地玩弄它。

⒑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居者;⒒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⒓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文言知识归纳大全

《爱莲说》文言知识归纳大全

《爱莲说》文言知识归纳大全《爱莲说》文言知识归纳1一、文学常识1、《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谥号“元公”,号濂溪,道州营道(现在湖南道县,)人。

北宋哲学家,宋代理学的创始人。

著有《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等。

2、“说”是一种议论的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论述道理,大多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

爱莲说的意思就是:论说喜欢莲花的道理。

二、全文翻译正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án)。

蕃,多.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丹。

独:只;自:从;甚:众、多; 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自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欢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而:连词,表转折关系,却染:沾染(污秽); 我则唯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濯清涟而不妖,濯:洗涤; 清涟:水清而有微波的样子,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 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不蔓:不生枝蔓; 不枝:不长枝节。

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缠生藤蔓,不旁出冗枝。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益:更加;亭亭:耸立的样子;植:树立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笔直而洁净地立在那里,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

亵:亲近而不庄重;焉:助词,“啊” 只可以从远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隐逸:指隐居的人;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莲是花中的君子。

噫(y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噫:叹词,相当于“唉”;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鲜:少;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宜:应当;众:多; 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人该是很多了。

爱莲说知识点归纳

爱莲说知识点归纳

爱莲说知识点归纳爱莲说知识点归纳引言《爱莲说》是唐代诗人张建封的代表作之一,诗中通过描写莲花的形象,展示了唐代文人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的情感。

本文将对《爱莲说》中的几个重要知识点进行归纳和解析。

知识点一:莲花的美丽莲花是《爱莲说》中的核心形象,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莲花的美丽。

- 描绘形象:诗中通过对莲花外形的描写,如“荷叶上寄露”,“海盗欢容”,使读者感受到莲花的纯净和美丽。

- 比喻手法:莲花在诗中被赋予了多重含义,如被比喻为生命的象征,“纤纤凤足轻”,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敬畏和珍惜之情。

知识点二:文人的情感表达唐代文人追求自由、崇尚自然,这些特点也体现在《爱莲说》中。

- 亲近自然:诗中作者喜爱莲花的自然之美,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这种对自然的亲近也反映了唐代文人对清新、淡雅的审美情趣的追求。

- 自由意志:诗中莲花自由自在地生长,没有受到任何束缚。

这与唐代文人崇尚自由的情感相契合,也反映了作者希望自己能够追求自由的内心表达。

知识点三:态度与价值观《爱莲说》还反映了作者对生活、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的思考。

- 对生活的热爱:诗中莲花是作者对生活热爱的象征,通过对莲花的赞美,传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 追求卓越:莲花在诗中被赋予了高度和纯洁的象征,表达了作者对追求卓越和超越平凡的追求。

通过分析《爱莲说》,我们可以看出其中涵盖了莲花的美丽、文人的情感表达以及作者的态度与价值观。

诗中通过描绘莲花的形象,传达了唐代文人尊崇自然、向往自由的情感,也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追求卓越的追求。

这些元素使得《爱莲说》成为了一首深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诗歌作品。

《爱莲说》知识要点

《爱莲说》知识要点

《爱莲说》知识要点词解+翻译一、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1.之:2.甚:3.蕃:4.独:5.自:水里、陆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晋代陶渊明只爱菊花。

自从李氏的唐朝以来,世上的人都很喜爱牡丹。

二、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予:7.之:8.而:9.濯:10.清涟:11妖:12.蔓:13.枝:14.益:15.亭亭:16.净:17.植:18.亵:19.焉:我只爱莲花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荷梗中间贯通,外形挺直,既不生藤蔓,也不长旁枝,香气传送到远处,更加使人觉得清幽,笔直、洁净地挺立水中,可以在远处观赏,但不能贴近去玩弄。

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20.谓:21.之:22.隐逸者:23.君子: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四、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4.之:宾语前置的标志25.鲜:26.闻:27.宜:28.众:唉!爱菊花的人,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爱莲花的人,像我一样还有什么人呢?喜爱牡丹的人,当然很多了。

文常+课文分析1、《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_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著名的哲学家,“元公”是他的____________。

文体是______:通常借某一事物说明道理。

2、段落概括:一、____________:莲花的形象和品质,说明独爱莲的原因;二、____________:对菊花、牡丹、莲花做出评论,表达爱憎3、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予独爱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全文的中心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答:①____________:“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献媚权贵;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

《爱莲说》知识点

《爱莲说》知识点

爱莲说知识点一、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世称“濂溪先生”,北宋朝哲学家、理学家。

谥号“元公”,有《太极图说》、《通书》、《周元公集》。

《爱莲说》是他托物言志的一篇名文。

他被公认为理学的重要创始人,他提出的“太极”和“无极”等哲学范畴和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本文体裁是“说”,说,是一种文体。

既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用来抒发感情,还可以叙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3、骈句:相接的两句话,字数相同,意思相对,叫做骈句。

骈句和排比句以外,统称散句。

4、《爱莲说》的写作特点是:托物言志,立意高远,巧妙运用衬托和比喻;骈散相间5、《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爱莲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花和牡丹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隐逸者富贵者君子6、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思想感情。

二、重点字词读音注音颐( )甚蕃( ) 淤泥( ) 濯( ) 清涟( ) 枝蔓( )亵玩( ) 隐逸( )噫( )三、解释重点实词甚蕃( ) 陶渊明独爱菊 ( ) 世人甚爱牡丹()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 )濯清涟而不妖( )( ) ( )不蔓不枝( )( ) 香远益清( )( )亭亭净植( )(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 )予谓菊( )( ) 花之君子者也( )陶后鲜有闻( ) 宜乎众矣( )()中通外直 ( )四、译文水上、陆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普遍喜爱牡丹。

我只喜爱莲花,从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爱莲说知识点总结

爱莲说知识点总结

爱莲说知识点总结一、莲的品格在《爱莲说》中,郑燮通过对莲的观察和描绘,将莲塑造成了高洁、清雅、坚贞的形象。

他说:“对于普通黄泥之躯,大抵是骡或驴也;只有莲花,透净泥而不妖媚,淡馨疏淡,纯退圣洁就是了。

”这里所展现出的莲的品格,正是作者希望人们效法的。

莲的花瓣洁净无瑕,宛如仙子,而且莲叶虽然长在淤泥之中,却能自己不沾染污垢,这种高洁的品性着实令人钦佩。

二、莲的生命力《爱莲说》中,郑燮还描绘了莲的生命力之强。

他说:“莲之为物,稼穑之所匪矣。

丑妇虽装修,比之尚有余孽者也。

又因茎繁而根茂,盖环枝局叶及根皆出泥而不娑。

盖以养根者之恒,岂若纷纷拔萃但扶之耳?自兹可语若备哉矣。

”郑燮通过这段文字表达了莲的生命力强大,尽管生长在淤泥之中,但依旧能够茁壮成长,充满生机。

这种顽强的生命力给人们以启示,让人明白顽强的意志和勤劳才能获得成功。

三、莲的美学价值在《爱莲说》中,郑燮对莲的美学价值做了深入的探讨。

他说:“莲之洁丽,难与比肩之者矣。

丈夫久居原野,爵级未能升迁;合庐者每以淡素复之。

局俄目之妍皮肤,欲被鲜服执旌节者,人谁为不笑?惟莲耶。

”作者通过这段文字表达了莲的美丽无比,以及其不同于世俗的品味和魅力。

在诸多花卉之中,莲花独具风采,其淡雅清新的气质,成为人们敬仰的对象。

四、莲的哲理意义郑燮在《爱莲说》中不仅赞美了莲的高尚品性和美学价值,还从中探寻了人生的哲理意义。

他说:“人生不长于才,岂可立而忘本根为求矣?益始凋枯,固自枉然,遗烈之功少谁永播。

至肤优游盛智者更事韫艾留情,不叶虱哀,盖根本者所以通固也。

其未立而头戴百二之花,暮挞也。

”这段文字在表达莲的高尚品格的同时,也在探讨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正如莲花虽美,却从未失去本根,不至于因此而骄纵自满。

这也是作者希望人们能够修身齐家、崇德向善,充满谦卑之心,守住本心的教诲。

五、莲的涵养之道《爱莲说》中,郑燮还从莲的生长形态和气质特点中悟出了种种涵养之道。

他说:“因叶子末心之密而竟上花欹曲者,莫深结乎泉种;以水幽而淀活者,莫肆布乎幽塘。

《爱莲说》知识梳理

《爱莲说》知识梳理

《爱莲说》知识梳理
作家作品
周敦颐,茂叔,北宋哲学家。

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


路框图
陶渊明——独爱——菊(正衬)隐逸——惋惜
爱莲说世人——甚爱——牡丹(反衬)托物富贵——鄙视言志予——独爱——莲君子——赞美
写作手法
1.托物言志借赞美莲花的可爱来歌颂君子的坚贞气节,既有作者的自况,也是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批评。

分别赋予菊、牡丹和莲以特定的象征意义。

2.巧妙运用衬托和比喻。

全文始终用菊和牡丹衬托莲,彼此对照,突出主旨。

分别将菊、牡丹和莲比喻为隐士、富贵者和君子,十分贴切。

写作
目的本文通过对莲的赞美,表明作者以“君子”自况,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也是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批判。

爱莲说知识点归纳整理

爱莲说知识点归纳整理

爱莲说知识点归纳整理一、文学常识。

1. 作者。

2. “说”的文体特点。

二、字词解释。

1. 重点实词。

- 蕃:多。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 独:只。

(晋陶渊明独爱菊。

)- 盛:大规模。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 予:我。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染:沾染(污秽)。

- 濯:洗涤。

(濯清涟而不妖。

)- 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 妖:美丽而不端庄。

- 不蔓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蔓、枝,都是名词用作动词。

-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芬。

益,更加。

- 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立。

- 亵玩:玩弄。

亵,亲近而不庄重。

- 隐逸:隐居的人。

(菊,花之隐逸者也。

)- 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莲,花之君子者也。

)- 噫:叹词,相当于“唉”。

- 鲜:少。

(陶后鲜有闻。

)-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宜乎众矣:人该是很多了。

宜,应当。

2. 一词多义。

- 之。

- 助词,的。

(水陆草木之花。

)-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宾语前置的标志。

(何陋之有。

)- 焉。

- 语气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兼词,于之,在其中。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清。

- 清澈。

(濯清涟而不妖。

)- 清香。

(香远益清。

)三、句子翻译。

1.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2.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 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

3.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

4.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玩弄它。

5.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语法知识点总结

爱莲说语法知识点总结

爱莲说语法知识点总结1. 动词形态在《爱莲说》中,对于动词的形态变化有着较为详细的讨论。

例如,在第二卷中,作者提到了动词的时态和语态的形式。

动词时态分为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一般将来时等几种。

在古代汉语中,动词变态丰富,有着较多的时态变化,需要根据上下文进行灵活运用。

2. 名词、代词和数词的用法在书中,作者对名词、代词和数词的用法也有所涉及。

名词和代词的使用要符合语境,数词则要根据需要使用相应的数量词。

另外,还提到了名词和代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功能,指出它们在句子中的作用和作用位置。

3. 形容词和副词的搭配在《爱莲说》中,对于形容词和副词的搭配也有所涉及。

形容词和副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使用要符合语法规范,并且要根据需要进行灵活运用。

此外,还有提到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的表达方式,以及在句子中的修饰和作用。

4. 介词的使用介词在语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表示方位、时间、原因、目的等概念。

在《爱莲说》中,对介词的使用也有所提及,指出介词的使用要符合语境,不同的介词有不同的搭配和用法,需要根据需要进行正确的选择和使用。

5. 助词的运用助词在古代汉语中有着丰富的变化和运用方式,需要根据句子的结构和需要进行正确的选择和使用。

在《爱莲说》中,也有对助词的使用进行了介绍和讨论,指出了助词在句子中的功能和作用。

总的来说,《爱莲说》中涉及了许多语法知识点,例如动词的形态、名词、代词和数词的用法、形容词和副词的搭配、介词的使用、助词的运用等。

这些知识点对于理解和运用古代汉语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语言的规范和表达方式。

因此,在学习古代汉语的过程中,可以通过阅读《爱莲说》来加深对语法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七年级下册爱莲说的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爱莲说的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爱莲说的知识点作为七年级下册的学生,在文学课上,我们学习了李清照的《如梦令》和周敦颐的《爱莲说》,本文将从《爱莲说》的角度出发,阐述这篇文章的知识点。

一、周敦颐的思想《爱莲说》是北宋文学家周敦颐所著,内容详细描绘了莲花的美丽和精神内涵,并提出了“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思想。

周敦颐在文章中提到,“莲者,水之精,花之魂”,这句话表明了他对于莲花美丽和精神内涵的赞赏,同时也体现出他深刻的文化修养。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是周敦颐的一句名言,寓意着当一个人不断地积累善行,好的因素会越来越多,自然而然会有更多的喜庆之事发生。

这一思想贯穿周敦颐的生活,也被广泛传扬。

二、《爱莲说》的写法《爱莲说》以写莲花为主线,围绕着莲花的形态、特征、芳香等方面进行了描写。

文章的写法特别值得注意,具有很强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作者通过对莲花不同方面的描写,达到了传达自己思想的效果。

此外,周敦颐还在文章中运用了很多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排比等,富有情趣和韵味。

三、莲花文化知识在学习《爱莲说》的过程中,除了了解周敦颐的思想和写作技巧外,我们还可以了解到很多关于莲花的文化知识。

比如莲花的种类、寓意和文化背景等。

莲花分为荷花、睡莲和莲花三种,不同种类有不同的品种和颜色;莲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赋予了圣洁、高雅、忠诚等不同寓意;莲花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如用其比喻为高洁的人物、象征纯洁等等。

总之,《爱莲说》作为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通过莲花的描写,反映出了作者对于品德修养的看法,同时也让我们了解到了莲花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对于我们的成长和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爱莲说重要知识点总结

爱莲说重要知识点总结

爱莲说重要知识点总结重要知识点总结:1. 荷花风姿:《爱莲说》通过对荷花的描写,展现了荷花的风韵和气质。

周密在文章中用“清”、“淡”、“傲”、“素”等词语来描绘荷花的特点,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荷花的优雅和清华。

这种对荷花的细致描绘,为中国文学赋予了一种独特的意境美。

2. 荷花品格:《爱莲说》强调了荷花的优雅品格与高洁的气质。

作者指出,荷花虽然生长在泥泞之中,却不染尘埃,出淤泥而不染,品质高洁,清雅淡泊。

这种品格与气质使得荷花成为了风雅洁净的象征。

3. 文学意蕴:《爱莲说》的意境描绘和对荷花的细腻描述,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文章以寥寥数百字,勾勒出了荷花的风姿和品格,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审美情趣。

这种文学意蕴给人以美的享受,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学在意境描绘和情感表达方面的独特魅力。

4. 思想内涵:《爱莲说》中不仅仅是对荷花的描写,更深层次的是通过荷花的品格,寓意着一种高尚的人生境界。

作者通过荷花的品格,表达了对高洁、清华的向往,强调了清雅淡泊,品格高尚的人生理想。

这种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中的一种精神追求,影响了后世文学作品的创作与表达。

5. 艺术表现:《爱莲说》对荷花的描绘展现了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作者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和精妙的文学笔墨,将对荷花的描绘表现得淋漓尽致,给人一种如临其境的感受。

这种艺术表现力成为了中国古代散文艺术的典范,影响了后世文学作品的艺术表达方式。

总而言之,《爱莲说》以其对荷花的细腻描绘、娴熟的意境描绘和丰富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爱莲说》的学习与阅读,我们能够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拓展自己的文学修养,增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与热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莲说》知识点总结
一、文学常识
(1)选自:《周敦颐集》
(2)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

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3)体裁:是“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

(4)写作特点是:托物言志。

二、字音字形
fán yūzhuólián màn xièyìyíyīxiǎn
甚蕃淤泥濯清涟枝蔓亵玩隐逸周敦颐噫鲜
三、课下注释
1蕃:多。

2 独:只。

3 李唐:指唐朝。

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4 淤泥:河沟、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5 染:沾染(污秽)。

6 濯:洗。

7 涟:水波。

8 妖:艳丽。

9 蔓,枝:都是名词用作动词,横生藤蔓,旁生枝茎。

10亭亭:耸立的样子。

11益:更加。

12植:竖立。

13亵玩:靠近赏玩。

亵,亲近而不庄重。

14焉:语气词,啊。

15隐逸:隐居避世。

这里是说菊花不与别的花争奇斗艳。

16 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17噫:叹词,表示感慨。

18 鲜:少。

19 闻:听说、听到。

20宜:应当。

四、词类活用
1.不蔓不枝(蔓,名词用作动词,横生藤蔓;枝,名词用作动词,旁生枝茎)
2.香远益清(远,形容词用作动词,远闻)(清,形容词用作动词,清芬)
五、古今异义
1.亭亭净植植:古义:竖立。

2. 陶后鲜有闻鲜古义:少。

今义:栽种今义:新鲜。

3.宜乎众矣宜:古义:应当。

今义:合适。

六、特殊句式
【判断句】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者也”表判断)【省略句】
予独爱莲之出(于)淤泥而不染,濯(于)清涟而不妖(“出”“濯”后省略了介词“于”)七、一词多义:
之水陆草木之花(结构助词,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远香远益清(形容词用作动词,远闻)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形容词,距离长)
可可爱者甚蕃(值得)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以)
八、翻译句子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则唯独喜爱莲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经过清水里洗涤但不显得艳丽。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远闻更加清芬,它洁净地挺立在那里。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只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赏玩啊。


5.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6.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对于牡丹的喜爱,应当人很多了。


九.⑴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⑵全文的中心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⑶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
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⑷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
之爱,宜乎众矣。

⑸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⑹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
清,亭亭净植。

⑺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⑻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

⑼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⑽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⑾《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⑿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⒀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⒁人们甚爱牡丹的原因是: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⒂同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微斯人,吾谁与归”意境相同一句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⒃鲁迅青年时期在〈莲蓬人〉中写道: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

它的立意和
语言受益于〈爱莲说〉中的名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⒄隐寓趋炎附势之风极盛的语句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十.内容理解
1.文中的爱菊、爱莲、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分别是什么?
爱菊代表的人生态度是隐居避世;爱莲代表的人生态度是追求高洁品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是追求功名利禄。

2.文中三次写菊和牡丹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三次写菊和牡丹均运用了衬托手法,第一次表明自己的爱好与众不同,第二次突出了莲的君子形象,第三次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用菊正面衬托,用牡丹反面衬托,讽刺追逐名利的世态,突出莲之高洁,赋予莲花美好的品质,同时表明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正直伟岸的高尚情操,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换一种问法:本文主要写的是“莲之爱”,为什么还要写“菊之爱”“牡丹之爱”呢?)
3.作者为什么在篇末将前文菊、牡丹、莲的写作顺序改为了菊、莲、牡丹?
前文将菊、牡丹放在前面是为了突出莲的品质,篇末将牡丹移到最后,是为了突出作者对当时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深化文章主旨。

4.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这是一个反问句,既明确写出作者对莲花的喜爱,又表达作者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厌恶,同时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态度。

5.《爱莲说》这篇文章,在做人方面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无论环境怎样,都要保持高洁的品格,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在精神上、人格上保持独立,不随波逐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