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2]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五单元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五单元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312328dd28ea81c758f578b5.png)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答案】A
D.①②④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表:
中国大众传媒发展情况表(1985~2000 年) 年份类别 1985 年 1990 年 1995 年 1999 年 报纸总印数(亿 246.8 211.3 263.3 318.4 份) 广播节目制作 280 799 647 762 2 332 164 2 931 682 时间(小时) 电视节目制作 38 056 91 572 383 513 526 483 时间(小时) 互联网用户(户) — — 7 213 2000 年 329.3 3 381 466 585 007
平日的年节庆典、婚丧寿辰、乔迁新居等,国人都会用张贴对
联,悬挂横幅的形式来烘染气氛,况且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在 厅堂悬挂书法佳作的习惯,以此来彰显主人的文化品位、学识 修养、改善和提升主人的自我形象,其实书法也从来没有真正 进入过象牙塔,它一直都在为民所用。 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现在学习书法的人越来越多,保护 传统艺术的呼声越来越高,我们大可不必为书法艺术的前途过 分担忧,既然钢笔取代毛笔没有使书法消亡,那么电脑也绝不
红色中华 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__________》、 《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 光明日报 新中国成立后 《人民日报》、《红旗》、《__________》、《文汇报》 等 改革开放后 发挥主导宣传作用,各种专业性、娱乐性报刊创办起来
二、影视事业
1.电影 (1)19 世纪末,传到中国。 定军山 (2)1905 年,《________》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起步。 (3)20 世纪 20 年代后,发展迅速。 (4)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后,走向辉煌。 2.电视 北京 (1)1958 年,______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业的 诞生。 (2)改革开放后,电视逐渐普及。 (3)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看电视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 的内容。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2d754506bd97f192379e92c.png)
[高中历史]绪论:许多同学头疼历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历史需要大量的记忆。
的确如此,学好历史的基础就是记忆。
人的智力系统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等等。
其中,记忆力是基础,思维力是核心。
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曾经说过:“人如果没有记忆力,就无法联想和发明创造。
”日本记忆学家高木重郎认为:“记忆力是效率的别名……是发展创造性的基础。
”记忆的东西越多,观察就越敏捷,思维推理就越缜密,判断就越准确,就越富有创造力。
因此,发展记忆力是和发展其他智力因素相辅相成的,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和纽带。
对于历史学科的记忆来说,有以下一些具体的方法:(1) 顺序记忆法:按照事件本身的发展的顺序依次记忆。
(2) 特征记忆法:对于内容相似的知识,通过细致地观察和全面地比较后,找出所要记忆内容中特别容易记住的特征。
(3) 规律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寻找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加以记忆。
(4) 隔年记忆法:将发生时间具有某种特定规律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加以记忆。
(5) 重复记忆法:通过反复阅读来巩固记忆。
(6) 回忆记忆法:将学过的内容,经常地、及时地尝试回忆,在回忆过程中加强记忆。
(7) 谐音记忆法:将要记的东西,变成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词组、短语或杜撰的句子,使之便于记忆。
(8) 形象记忆法:对于较抽象的内容,可用图、表等形象地描绘出来。
(9) 讨论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够理解的地方,不妨先按照自己的意见与同学讨论,在讨论就比较容易记住。
(10)口诀记忆法:将记忆内容编写成口诀或歌谣,是一种变枯燥为趣味的记忆方法。
(11)词头记忆法:将要记忆材料的词头连成句子。
(12)练习记忆法:一些可以通过动手来记忆的内容可以自己亲自练习、检测、实验,增强记忆效果。
(13)联想记忆法:利用联想是促进记忆的有效方法之一。
(14)多种感官参与记忆法: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记忆活动,可大大提高记忆的水平。
(15)信息压缩记忆法:先记住大体轮廓,然后逐渐记住每一细节,由粗到细进行记忆。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共36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共36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c81a627a941ea76e59fa0460.png)
(四)报刊业的发展阶段:除了党报、党刊继续发挥主 导宣传作用外,各种专业性、娱乐性报刊业纷纷创办起 来
作用:扩大信息含量,拓宽报道领域,进一步解放 了人们思想。
报刊局限性: 文化要求相对较高, 缺乏直观感染力, 影响普及不如影视。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
(2)中国正式接入:1994年;中国发展,2000年近 1000万户,其势头方兴未艾。
风靡全球原因(优势)
(1)集前三者优势于一体,具有很强的表现、感染力, 其他媒介能办到的,互联网都能办到,且用费低廉。
(2)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授;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 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变化获取信息。
局限性
(4)电影《风云儿女》插曲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 国国歌。
(二)建国后
(1)建国初期:把反映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搬 上银幕。
(2)改革开放:中国的电影再次走向辉煌。
导演王晶
演员周星驰
电影的特点
(1)时效性不强。 (2)制作精良,画面清晰,能在短时间内使 观众得到充分的视觉和听觉的享受。 (3)能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情感参与和情感体验。
科技:卫星传送技术进步。
三、互联网的兴起
问题3:什么叫第四媒介? 其发展历程怎样? 为什会风靡全球? 有何局限性? 大众传媒的发展有何意义?
第四媒介:
由于互联网同报纸、广播、电视这 三大媒介一样,同样是有传播信息的功 能,所以被称为“第四媒介”。
发展历程
(1)世界互联网产生:20世纪六十年代末;风靡全球, 20世纪九十年代以后。
问题2:我国影视事业是如何发展? 电影事业有何特点? 电视事业迅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电影事业的发展 (一)建国前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549a5edad5bbfd0a79567373.png)
报刊、影视、广播、互联网等
诗云:
见闻历历备于此, 读之可惊复可喜。 费去十文买一纸, 博古通今从此始。
诗中提 到的一 种大众 传媒是 什么?
1、起步阶段
洋人 办报
中国境内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1、电影
(1)起步
思考: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网址是 ,网址设置 “1905”的寓意是什么?
标志
《定军山》 首映成功
这一年 中国电 影事业 起步
(2)发展至成熟
拍摄于1931年,是我国第一部 歌女红牡丹 有声电影,它是《 __________》
(2)发展至成熟
拍摄于1934年,是我国第一部获得 渔光曲 国际荣誉的影片,它是《 _______》
(2)发展至成熟
拍摄于1935年,它的插曲《义勇军进行曲》后 风云儿女 来成为新中国国歌,它是《 _________》
(3)走向辉煌 建国后
主题:
(3)走向辉煌
名导、 名演
80年代 中期后
“数”“质” 远超以前
改革开 放之后
品牌栏目
“家庭电脑有 朝一日会像电 视和洗碗机一 样普及。”
“是的,就是你。 你控制着这个信息 时代,欢迎来到你 的世界。”
1、接入
时间
1994年
材料1:据统计,到2006年6月底,中国网民人数已 达1.23亿。 (教材P75) 材料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数据显示,截至 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其中,网民 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2年年底的74.5% 提升至81.0%,手机网民规模继续保持稳定增长。
人教高中历史必修二课件: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共17张PPT)
![人教高中历史必修二课件: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共17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371620955fbfc77da369b14e.png)
(2)概况: ①观众不断增多
②电视技术不断发展
③节目日益丰富(名牌栏目、 现场直播、优秀电视剧)
三、广播(见P74,历史纵横) 四、互联网的兴起 (一)背景 1、国际: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2、国内: 改革开放;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
转变;国民经济的发展。 (二)概况 1、1994年正式接入 2、用户急剧增加,跳跃式发展
(1)新中国成立后: 工农生活、革命战争为主题 (2)20C80D中期以来: 走向辉煌
(二)电视(现代)
1、诞生 (新中国初 期):
标志:1958年,北京电视台试播。
概况:电视台少数大城市只才有。 电视少;节目单调。
2、普及(改革开放后):
(1)原因 <参见P74页 学思之窗>
①物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②政策:政府的政策鼓励支持 ③科技:技术的发展 ④社会需求: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 ⑤电视自身的优势
投无路了,你只要足够坚定,运气会眷顾你;永远不要轻易放弃,或许再坚持下这个坎儿就过去了,一旦熬过阴霾,你会发现发现自己会变的无比强大。人生在世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儿,如果遇到挫折和困难,我们必须激
励自己努力前行。不少朋友会写一些励志的话语贴在办公桌上,那么励志的句子致自己简短有哪些?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经典有气质内涵的句子,看看正能量的句子经典语句,让自己的每一天都充满生机,向着美好的 未来前行!一、励志的句子致自己简短1、前方无绝路,希望在转角。2、穷则思变,既要变,又要实干。3、欲望如海水,越喝越渴。4、不去追逐,永远不会拥有。不往前走,永远原地停留。5、勇气不是感觉不到恐惧而 是感觉到恐惧也继续做下去。、只有一条路不能选择,那就是放弃。7、只要还有明天,今天就永远是起跑线。8、现实很近又很冷,梦想很远却很温暖。9、松驰的琴弦,永远奏不出时代的强音。10、东西,让你羡慕,却 不能拥有;有些错过,让你留恋,却终生遗憾。11、人生应该树立目标,否则你的精力会白白浪费。12、前方无绝路,希望在转角。13、最后的措手不及是因为当初游刃有余的自14、瞄准天上的星星,或许你永远也射不到, 但却比你瞄准树梢射得高远。15、一个人有生就有死,但只要你活着,就要以最好的方式活下7、过去是经历,现在是尝试,未来 是期待。经历过,尝试着,就有期待。18、别放弃你的梦想,迟早有一天它会在你手里发光。19、一个人拥有什么样的性格,就拥有什么样的世界。20、当你停下来休息的时候,不要忘记别人还在奔跑。二、经典有气质内 涵的句子1、不要问自己收获了多少果实,而是要问自己今天播种了多少种子。2、别为小小的委屈难过,人生在世,注定要受许多委屈。智者懂得隐忍,原谅周围的那些人,让我们在宽容中壮大。3、如果你热爱一件事, 那么你整天都能埋头于这件事而不觉得无聊,这样你才能在这个领域内出类拔萃。如果你全力以赴地去做你真心热爱的事情,那没有人会是你的对手。4、把圈子变小,把语言变干净,把成绩往上提,把故事往心里收一收, 现在想要的以后都会有。5、随着年龄的增长,人总会变得越来越宽容,所以很多事情到最后并不是真的解决了,而是算了吧。6、人和人真是说不清的劫数,你为了一个人辗转反侧夜不能寐,那个人又为了别人,神魂颠倒 食不知味。7、突然发现有些感情,有些事,不是几句煽情的文字就能决定的,终究抵不过内心的波涛汹涌以及现实的无奈。8、过去的人,有他们出现的意义,但不要太念念不忘。过去的人有过去的好,但最好的,都是你 身边的那个。9、不是谁辜负了誓言,而是被时间扯淡了思念。0、总有一天,你会在我的世界里下落不明,我会在你的世界里杳无音信1、在前进的路上,别急着一口气狂奔到底。静得下心,才能守住目标,沉得住气,才 能持续发力。以笃志力行的心态,做久久为功的努力,踏踏实实的你,终将变得很了不起。2、不再向往单纯,而是让心底的单纯唤醒梦魇迷住的躁动与孤寂,于是慢慢的,开始懂得了感恩,懂得了珍惜,懂得了生命中那些 真正重要的东西,有一种单纯的幸福幸福。3、我们总是喜欢拿顺其自然,来敷衍人生道路上的荆棘坎坷,却很少承认,真正的顺其自然,其实是竭尽所能之后的不强求,而非两手一摊的不作为。4、因为平时你们没有利益 冲突,自然相安无事。但有些人就是一旦触及利益,就绝不会忍耐你。所以啊,看一个人爱不爱你,重点是看有矛盾时,他会不会忍你。忍你的是好心,吼你的要当心。5、心,是静的才好,能静下来的,才是心情。不然, 烦躁中怎么能让自己染上心思。心思,是美的那种,女子的心思就是在安静的时间里,想一些事,看一本书,想一个人,那种心情只能在静的环境里生存。6、如果自己都在偷懒,命运又怎么会认可你。别再虚度光阴,叫醒 那个沉睡的自己。记住,只要开始,就永远不晚。7、人最大的对手,往往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的懒惰。别指望撞大运,运气不可能永远在你身上,任何时候都要靠本事吃饭。你必须拼尽全力,才有资格说自己的运气不好。
高中历史必修2课件: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高中历史必修2课件: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4cc715ccbb4cf7ec4afed0f8.png)
19世纪末传入中国
1905年起步
20世纪20年代迅速发展
电影发展经过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电影事业相当发达
新中国成立初期出现新特点 改革开放以后,走向辉煌
中国第一部电影—— 《定军山》(1905年)
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 牡丹》(1931年)
中国第一部获得 国际荣誉的电影 (1935年)
80年代
90年代
张艺谋
陈凯歌
冯小刚
巩俐
葛优 李连杰
周润发
杨紫琼
1958年诞生
电视
改革开放后大发展
电视逐渐普及
节目丰富多彩
三、互联网的兴起
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情况
互联网的优势
互联网的优势:
1.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
2.费用低廉
3.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4.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繁荣
影视事业的发展
电影事业的发展
电视事业的发展
“第四媒介”的神奇魅力
互联网的缺陷:
1、不法分子传播影响青少年的成长的不良信息 2、利用网络进行犯罪 3、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
美国科学家米歇尔· 科兹曼 对近现代历史作的划定:“19 世纪是铁路时代,20世纪是高 速公路时代,21世纪将是宽带 网络时代。”
本课小结 形成 报刊业走向繁荣 发展
大 众 传 媒 的 变 迁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日报》《红旗》 《光明日报》《文汇报》
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热情空前高涨
辛亥革命时期
新文化运动期间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共产党 针锋相对的 斗争 国民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三)繁荣阶段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报刊 业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共19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共19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453a853701f69e3143329481.png)
影响
19世纪末
电影传入
1905年 《定军山》
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1931年 《歌女红牡丹》 中国电影从无声→有声的标志
1935年 《渔光曲》 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
《风云儿女》
1935年
插曲《义勇军进行曲》后来成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建国后
主要的电工影农题生材活:和革命战争为主
20世纪80 年代中期后
④改变人们娱乐、社交方式
⑤推动生产方式(经济)的深刻变化,使信息化社会 开始出现,促进知识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推动生产力 的极大提高
⑥突破空间限制,世界联系更紧密,加快经济全球化步伐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三、互联网的发展——第四媒介 6.存在问题: 必修三
①信息泛滥、垃圾信息、网络安全和网络犯罪等, 影响国家经济安全
①西方侵略的客观作用(工业文明的先进性) ②民主革命的发展,政治制度的变化 ③政策的促进 ④经济体制的变化,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城市化发展 ⑤思想启蒙的作用,民主、自由、平等观念深入 ⑥科技革命对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的影响 ⑦先进中国人推动
3.近代社会生活变革的趋势: ▲由以往的闭关自守,转而为面向世界; ▲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天下,变为向近代化的渐进
义革命时期 《解放日报》 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即大众传媒
2.报刊业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发挥的共性影响
①传递信息,传播知识,了解社会
②开启民智,思想启蒙,解放观念
③开阔眼界,丰富生活,陶冶情操 ④反映民情,立言议政,舆论监督
3.报纸的局限: 书面化特点 ①要求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受文化素质的限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8df30331f90f76c661371aed.png)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课程标准学法·素养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通过对相关史料的探究,理解报刊在近代中国产生的时代背景,认识近代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探究大众传播媒体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
培养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合理解释历史问题的能力素养。
从唯物史观出发认识互联网普及的影响。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大众传媒的发展是中国走向近(现)代化的产物和表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合理利用网络的责任意识。
报刊业走向繁荣1.出现(1)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有《中国丛报》《万国公报》等。
(2)19世纪70年代,出现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
2.发展(1)戊戌变法前后:维新派在报上发表文章,宣传维新思想。
(2)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创办报刊,同维新派展开论战。
(3)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知识分子利用报刊大力宣传民主科学思想。
(4)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
(5)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红旗》等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而《光明日报》《文汇报》等报刊的内容比较丰富。
3.繁荣(1)时间:改革开放后,我国报刊业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2)表现①除党报党刊外,各种专业性、娱乐性报刊创办起来。
②各报刊把真实、及时、客观和讲求新闻价值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
影视事业的发展1.电影事业的发展(1)起步: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2)成熟:20世纪20年代以后,迅速发展,并走向成熟。
30-40年代诞生了一批蜚声海内外的进步影片。
(3)新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纷纷被搬上银幕,成为电影主题。
(4)辉煌: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数量和质量都远远超过了以前。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2435a01b2f60ddccda38a098.png)
互联网的特点(优势):
1、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 2、费用低廉 3、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4、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
获取信息
互联网的弊端:
• 真实性得不到保证 • 信息来源渠道不确切
思考: 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害处大还是益处大?
互联网害处: 1.互联网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
A、阶段概况 1、报刊业的兴起阶段
表现:
A )19世纪中期,外国人在华办报;
外文报:《中国丛报》《万国公报》
中文报:《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申报》
B )19世纪70年代,中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 的报刊 ——《昭文新报》 (艾小梅 1873年 汉口)
A、阶段概况
2、报刊业的发展阶段
戊戌变法时期 ——《时务报》;
互联网比其它媒介更有潜力,但它是一把 “双刃剑”,只有正确使用才能促进社会 的发展和进步。
小结:大众传媒的变迁
报刊更多影响人们的政治生活 影视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 互联网则是全方位彻底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本质:使民众最大限度获取信息
课堂练习
1、标志着中国无声电影历史结束的是
A、《渔光曲》
B、《定军山》
3、国家的政策支持,如“村村通”工程; 4“、村电村视通”的工优程点—:—是是信国家息为传解递决的广主大要农形村和式边,远具山有区可(视主要性、 是西多部地角区度)、群覆众盖难面以看广电的视优听势广;播问题而实施的工程。从
1998年开始实施,到2001年3月,累计投资16.2亿多元,消灭
5广、播群电众视盲精村神1生0万活多的个需,要解决。了近7 000万人收听、收看广播
《渔光曲》剧照
《渔光曲》是中国第一部 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联华 影业公司1934年摄制,蔡楚 生编导,王人美等主演。
人教版高中历史 必修二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课件 (共15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 必修二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课件 (共15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41be9045b9f3f90f77c61b4b.png)
四、互联网的兴起
1. 互联网的发展
① 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② 2006年,中国网民人数已达1.23亿。
2. 互联网的特点
① 网络媒介可以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还能模 拟三维动态效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② 互联网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1. 电影事业的发展
① 1905年,第一部国产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 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② 20世纪20年代,迅速发展,走向成熟; ③ 20世纪30年代,诞生蜚声海内外的进步影片。 ④ 新中国成立后,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搬上荧幕。 ⑤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走向辉煌。
20世纪30年代,以左翼思潮为主流的电影事业相当发达。
三、广播的发展历程
① 中国的广播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早期主要在上海、 北京等大城市设立广播电台。
② 此后的半个多世纪中,广播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 的主要电子媒介。
③ 改革开放后,随着电视的普及,广播的传播媒介作 用有所降低,但携带方便、覆盖面广等特点,使广 播在我国居民生活中依然占有一定地位。
探究二:
大众传媒的变迁带来了哪些影响?
①政治:宣传了改良、革命等思想,促进了政治变革; ②经济: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 ③思想: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提高了国民素质; ④社会:丰富了人们的社会生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娱乐方式。
本课知识结构
怎样变迁? 为何变迁? 变迁影响?
一、报刊业的发展历程
3. 新中国成立后
① 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舆论工具:《人民日报》、《红旗》 ② 介绍学术文化、社会生活:《光明日报》、《文汇报》
4. 改革开放后
高一历史教案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人教版必修二)
![高一历史教案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人教版必修二)](https://img.taocdn.com/s3/m/f3309627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fe.png)
高一历史教案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人教版必修二)第16课大众传媒嘚变迁重点: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嘚发展。
难点:大众媒体嘚发展对中国嘚社会发展嘚影响课前自主学习1.1833年在广州创办嘚,是中国境内创办嘚一份中文报刊;1872年在上海创办嘚②一一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嘚中文报刊。
2.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在华创办嘚报纸有。
3.新中国建立后,成为宣传党嘚路线、方针和政策嘚主要舆论工具嘚代表性党报党刊是4、1905年获得国际荣誉嘚影片。
课堂合作探究知识一报刊业走向繁荣民主革命时期,我国各阶级各阶层在不同时期创办了代表性报刊,试说明它们在当时发挥了怎样嘚舆论作用。
1.中国报业嘚形成阶段(1)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比较著名嘚有《中国丛报》和《万国公报》等。
(2)自19世纪70年代起,又陆续出现一些中国人自办嘚报刊。
这些报刊主要是介绍时事,发表评论或讨论商情。
2.中国报业嘚发展阶段(1)戊戌变法时期嘚《时务报》、辛亥革命时期嘚《民报》以及新文化运动期间嘚《新青年》等,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嘚启蒙作用。
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嘚起步。
是中国第一部(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先后创办了《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同国民党控制嘚《中央日报》等报刊展开针锋相对嘚斗争。
这些报刊为夺取革命嘚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3)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日报》、《红旗》等党报党刊成为主要舆沦工具,《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其他类型嘚报刊嘚内容比较丰富。
3.中国报业嘚繁荣阶段开放以来,我国报刊业出现欣欣向荣嘚景象。
除了党报党刊继续发挥主导宣传作用外,各种专业性、娱乐性嘚报刊如雨后春笋般创办起来。
各报把真实、及时、客观和讲求新闻价值作为自己嘚发展方向,普遍扩大信息含量,拓宽报道领域,并重视可读性。
4.中国报刊业嘚发展对社会嘚影响报刊具有报道新闻、传达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实行舆论监督嘚功能。
【精品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精品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b897fd9df18583d048645929.png)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课程标准]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1.中国报刊业的形成(1)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比较著名的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等。
(2)自19世纪70年代起,陆续出现了一些__________自己办的报刊。
2.中国报刊业的发展(1)戊戌变法前后,维新派在报上宣传______________,后来__________创办报刊,同维新派展开论战。
(2)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知识分子利用报刊宣传____________思想。
(3)20世纪前期,中共创办《__________》《红色中华》《新华日报》《____________》等政论性报刊,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4)新中国成立后,《____________》《红旗》等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而《____________》《文汇报》等报刊的内容也较丰富。
3.中国报刊业的繁荣(1)党报党刊继续发挥____________作用,各种__________、__________报刊也创办起来。
(2)各报刊把真实、及时、客观和讲求____________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1.电影事业的发展(1)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__________》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2)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迅速发展,并走向______________。
(3)新中国成立后,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题材纷纷被搬上银幕,成为电影主题。
(4)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电影走向______。
2.电视事业的发展(1)1958年,________________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2)改革开放后,电视____________。
高中历史必修2笔记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高中历史必修2笔记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5a4f6b4a5727a5e9856a617d.png)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一.报刊业走向繁荣1. 19世纪中期,外国人在华办报《中国丛报》、《万国公报》,19世纪70年代,中国人开始自己办报。
2. 戊戌变法前后,报刊越来越多,多反映社会思潮:维新派宣传维新思想,革命派办报同维新派展开论战3.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知识分子利用报刊大力宣传民主科学思想4.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5.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红旗》《光明日报》《文汇报》6.改革开放后,除党报党刊外,专业性、娱乐性报刊纷纷出现。
追求新闻价值,扩大信息量和报道领域。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1.电影19世纪末,电影传到中国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20世纪20年代后,中国电影迅速发展,走向成熟新中国成立后,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成为电影主题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2.电视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业的诞生随着电视的普及,电视节目日趋丰富,看电视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三.互联网的兴起1.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90年代以后随个人电脑的普及而风靡全球,1994年以后正式接入互联网2.第四媒介,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3.高度互动,双向传受,使生活更加方便和快捷,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娱乐方式。
前言:1833年,《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在广州创办,这是中国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而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则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
在中国乃至世界上,从19世纪初到19世纪中叶,是报刊这种大众传媒的起步阶段。
总结:1.报刊、影视、互联网等传媒的发展,反映出科技发展带来媒介手段的不断进步2.不同历史时期,各种媒介手段发挥作用的程度各不相同3.媒介手段的进步使人们越来越快、越来越广地获得信息,生活方式也随之改变。
网络媒介与其他大众传播媒介相比,有哪些优势?1.集报纸、广播和电视的优势于一体2.费用低廉3.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4.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课件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共36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课件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共36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6af3b60659eef8c75fbfb3ae.png)
观察下列关于互联网的漫画:
依据上面两幅漫画说明互联网对人们产生了哪 些积极影响? 提示 互联网引发了一场教育和学习的革命, 如网上学习。使人们的生活方式更加丰富多彩, 如网上购物。从而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
有人说:“网络一半是‘红颜’,一半是‘祸水’! 沉迷网络,可能会改写人生。”之所以说网络是“红 颜”、是“祸水”原因何在?
学传媒,看社会
清末戊戌变法时期中国资产阶级 改良派的重要刊物。1896年8月9 日创刊于上海,由梁启超、汪康 年、黄遵宪等发起创办。梁启超 任总主笔。他主编的《时务报》, 为变法改革作了广泛的宣传,推 动了维新运动的深入进行,也掀 起了中国近代第一次办报高潮。
原名《青年杂志》,1915年9月15日创 刊于上海,陈独秀主编。第二年改名 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1905年 《新青年》 。《新青年》以传播民主与 创刊于东京,资产阶级革命派在 科学为己任,大力宣传新思想,提倡新 海外的主要宣传阵地。孙中山为 道德,猛烈批判封建文化思想和封建伦 其撰写发刊词,提出了“三民主 理道德观念,引导青年冲破封建礼教的 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 束缚。《新青年》是“五四”新文化运 民生主义”。该报的创办及其宣 动中影响最大的刊物 。 传壮大了革命派的声势,也壮大 了同盟会的队伍,成为进步舆论 的中心。
? 请思考:报刊有何作用
⑴及时报道时事信息,传播知识,开阔人们的视野; ⑵开启民智,唤醒民众,促进西方科学文化在中国的 传播和科学知识的普及, 促进中国近代的 思想解放。 ⑶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宣传政治纲领,促进资产阶级 民主思想的传播,推动社会政治运动发展,对夺取近代 民主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 ⑷提供休闲和娱乐,丰富百姓的业余生活,适应了近 代商业社会的需要。
(1)积极:互联网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可 使人们获取更多的知识,改变了人们的 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2)消极:不良的网站也会对青少年的身 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使青少年迷恋网 吧、荒废学业、误入歧途;并且有不少 网民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中,不利于 正常的社会交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众传媒的变迁
了解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 逐渐普及史实,分析大众传媒的发展对中 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法国著名哲学家伏尔泰曾经说过: “报纸的故乡在中国。”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报纸的国家之一, 发行于唐代的<<邸报>>,是世界上现存最 古老的报纸。唐代就出现具有新闻传播初 步功能而且只是在官员间传阅的报纸。
影视事业的发展
阶段 形成 时期或时间 1905年 1931年 发展 20世纪三 四十年代 代表作品 影响 标志着中国 电影的起步 结束了中国电 影无声的历史 1935年获得国 际电影节大奖 标志中国电视 事业的诞生
定军山
歌女红牡丹 渔光曲 风云儿女
1958年 繁荣 改革开 放以后
北京电视台 电视普及,且电视 电影节目多样化
20世纪60年代诞生,90年代风靡 1、互联网的诞生: 全球。 2、互联网的特点(优点): (1)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 (2)费用低廉; (3)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4)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3、互联网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互联网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互联网不仅 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 娱乐方式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
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 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
◎报刊业走向繁荣
《昭文新报》:中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 该报于清同治十二年闰六月创办于汉口,创办人 艾小梅自任主编。内容多为轶闻趣事,间有诗词小 品,与当时以刊载官方文书为主的《京报》、《宫门 钞》旨趣颇异。初为日中华》报《新 同国民党控制的报刊展开针 锋相对的斗争,为夺取革命 华日报》《解放日报》 义革命时期 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新中国 成立初期
繁荣 改革开放后
《人民日报》 《光明日报》 恢复了生机,出现 欣欣向荣的景象
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 介绍各行各业模范人物及 事迹;传播生产生活的知识 扩大了信息含量,拓宽了报 道领域,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影视事业的发展
新中国建国后的国际获奖电影 1988年获西柏林电影节金熊大奖
1988年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等九 项大奖(中、意、英合拍)
◎影视事业的发展
新中国建国后的国际获奖电影 1992年获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大奖
1993年获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
◎影视事业的发展
原著:余华 导演:张艺谋 主演:葛优、巩俐、牛犇、郭涛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讲课人: 冯漫 班级: 191(高一) 时间: 星期三 第2节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信息传 播的重要性、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前所 未有。请问,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用 哪些方式获得信息?
书籍、广播、电视、电影、报刊、互联网……
“知讯者生存!” ——广告 语
第16课
课标要求:
◎报刊业走向繁荣
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热情空前高涨
◎报刊业走向繁荣
辛亥革命中,《民报》成为宣传革命的武器, 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
◎报刊业走向繁荣
新文化运动中报刊宣扬民主和科学。
◎报刊业走向繁荣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的报刊同国民 党控制的报刊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
◎报刊业走向繁荣
综合归纳
阶段 形成 时期或时间 19世纪中前期
代表刊物 《中国丛报》 《万国公报》_ 《昭文新报》
《时务报》 《民报》 《新青年》
影
响
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
中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 的报刊(艾小梅,汉口)
1873年
戊戌变法时期 辛亥革命时期 五四运动时期
成为宣传改良、革命 和新文化的武器,发 挥着制造舆论、唤醒 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思考 填表
我国报刊业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各个重要历史时期主要的报纸有哪些? 其宣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起了怎样 的作用?
综合归纳
阶段 形成 时期或时间 19世纪中前期
代表刊物
影
响
1873年
戊戌变法时期 辛亥革命时期 五四运动时期
发展
新民主主 义革命时期
新中国 成立初期
繁荣 改革开放后
1895.12,法国的卢 米埃尔兄弟为他们发明 的“连续摄影和放映的 机器”申请了专利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
1.电影事业
谈一谈解放前我国电 影发展的情况?
影视事业的发展
阶段 形成 时期或时间 1905年 1931年 发展 20世纪三 四十年代 代表作品 影响
1958年 繁荣 改革开 放以后
影视事业的发展
第47届戛纳电影节评审奖、最佳男 主角奖;美国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活着》是中国式的黑色幽默片,主人公的遭遇异常 凄惨。影片透过一个人的一生遭遇,涵盖着人在历史 中的命运无法掌控的生命之痛。《活着》的史诗性被 包装在个人和家庭的命运之下,隐隐露出悲悯情怀。 个人的生存苦难,在影片经过精简的历史背景里,体 现出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和时代荒谬感。
◎报刊业走向繁荣
主要由在华传教士创办
◎报刊业走向繁荣
1872年4月,《申报》 在上海创刊,创办人是英 国商人美查。1907年,上 海金融家席裕福以七万五 千元买下申报馆,从此 《申报》的产权响最 大的报纸。1945年抗战胜 利后,《申报》被国民党 接收,解放前夕,该报终 刊。
一、互联网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 成的构成潜在威胁。
二、互联网使许多青少年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脱 离现实,也使一些青少年荒废学业。 三,互联网中的不良信息和网络犯罪对青少年 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构成危害和威胁。
课堂练习
1、标志着中国无声电影历史结束的是 A、《渔光曲》 B、《定军山》 C、《风云儿女》 D、《歌女红牡丹》
新中国建国初期,《人民日报》、《红旗》 成为主要舆论工具。
根据所学知识,谈谈报刊 的社会功能。
传递信息,传播知识;
通达民情,开启民智; 立言议政,舆论监督。
报纸的缺陷?
书面化特点——要求有一定的文化 水平,而且缺乏直观感染力。
◎影视事业的发展
1895年,由卢米埃尔兄弟制作的电影《火车 到站》、《工厂大门》在巴黎公映。
阶段 形成 时期或时间 1905年 1931年 发展 20世纪三 四十年代 代表作品 定军山 歌女红牡丹 渔光曲 风云儿女 1958年 繁荣 改革开 放以后 北京电视台 标志中国电视 事业的诞生 影响 标志着中国 电影的起步 结束了中国电 影无声的历史 1935年获得国 际电影节大奖
◎影视事业的发展
看电视已成为人 们日常生活不可 缺少的内容
为什么改革开放后电视会得到普及
(1)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已经成为普
通家庭中的普通电器;
(2)电视技术的进步,如卫星传送技术的运
用,扩大了电视台的覆盖面积;
(3)国家的政策支持,如“村村通”工程。
“村村通”工程——是国家为解决广大农村和边远山区(主要是西部地区)群众 难以看电视听广播问题而实施的工程。从1998年开始实施,到2001年3月, 累计投资16.2亿多元,消灭广播电视盲村10万多个,解决了近7 000万人收听、 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
2、传统的三大媒介是: ①报纸 ②广播 ③电视 ④互联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下列关于新中国成立后报刊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文化大革命”中,很多报纸继续发行 B、报纸的内容单调雷同 C、一些党报党刊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 要舆论工具 D、报纸不可以刊发“号外” 4、下列有关大众传媒的影响,正确的是: ①大众传媒对社会思潮的影响复杂而矛盾 ②有新闻导 向的作用 ③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 ④有利于社 会化程度的加强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 5、党和政府为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采取了很多措 施。下列措施不直接具有这一目的的是: A、“安居工程” B、“菜篮子工程” C、“村村通工程” D、“载人航天工程”
◎互联网的兴起
1993年,中国第一条互联网专线开通; 1996年10月,中国上网人数62万; 1999年底,中国上网人数890万; 2000年底,中国互联网用户1580万,居世界第 五位; 2003年上半年,中国互联网用户6800万,居世 界第二位; 2006年底,中国网民人数达到1亿3700万; 2007年12月31日,中国网民人数2亿1000万; 截止2008年2月,中国网民人数2亿2100万,居 世界第一位。
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 的创办人任景丰把谭鑫培主演 的京剧《定军山》拍成电影, 开中国人自己摄制影片先河。 从初始遭到的不屑一顾与恐 惧,到与传统的京戏结合,电 影在中国实现了近乎完美的本 土化。
◎影视事业的发展
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影视事业的发展
中国第一部国际获奖电影:《渔光曲》
三、“第四媒介”的兴起
四大媒介是指哪些大众传播媒介? 报纸、广播、电视、网络。
我国的互联网事业起步虽晚,但发展速度却是 一日千里,发展态势呈现出后发者的跳跃式特征。
截至 1996 年 10 月 31 日,上网电脑 29.9 万台, www 网站 1 500 个,上网人数 62 万人,到了 1999 年 底 , 上 网 电 脑 即 已 达 到 350 万 台 , www 网 站 有 15153 个,上网人数 890 万个。到 2000 年底,我国 互联网用户达到 1580 万,次于美国、日本、德国、 英国而位居世界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