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短诗五首》课件(共57张PPT)
合集下载
九年级下册语文《短诗五首》课件
如何理解“繁多是个谎言”? 明确:作者先写到了花,又写到了叶,然而花、
叶不论它们拥有怎样的万象姿态,它们的本质是为了结 出果实,而果实的本质有是生命的传递。因此繁多是生 物存在的表象,他们的本质都是统一的。
短诗五首
有人说:“因为所有的叶都是这一片叶,所以认识 了这一片叶就能对所有叶有所认识”你认同这个观点吗? 说说你的看法。
明确:认同,将零散的事物化整为统一,通过 事物现象归结事物的本质,从而达到更清楚的认识, 是人类本身就存在的认知规律。(不认同,从事物 的独特性方面阐述,言之成理即可)
短诗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首
本诗由事物的表象特征看到其本质特征,让人 思考事物的“统一性”。揭示了事物认知的规律, 简明质朴而又蕴含哲理。
短诗五首
从这五首短诗中举例说说新诗的“新”体现 在哪些方面?
③在观念上:追求个性与独立,强调作者主体性 情、情感与见解。
繁多是个谎言。 因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
所有树木无非一棵, 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作者是如何表现“统一”这个思想的?
短诗五首
明确:所有的叶与一片叶,所有的花与一片 花,所有的树与一棵树,都是多对一的关系。“多” 和“一”本是对立的关系,但作者在此用“是”将 其等同起来,用对立物表现统一的思想。
短诗五首
短诗五首
统一
聂鲁达
短诗五首
【聂鲁达】智利著名诗人。13岁 开始发表诗作,1923年发表第一部诗 集《黄昏》,1924年发表成名作《二 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自此登 上智利诗坛。聂鲁达的一生有两个主 题,一个是政治,另一个是爱情。
短诗五首
朗诵
1. 读出节奏
2.体会哲理
短诗五首
《统一》 所有的叶是这一片, 所有的花是这一朵,
叶不论它们拥有怎样的万象姿态,它们的本质是为了结 出果实,而果实的本质有是生命的传递。因此繁多是生 物存在的表象,他们的本质都是统一的。
短诗五首
有人说:“因为所有的叶都是这一片叶,所以认识 了这一片叶就能对所有叶有所认识”你认同这个观点吗? 说说你的看法。
明确:认同,将零散的事物化整为统一,通过 事物现象归结事物的本质,从而达到更清楚的认识, 是人类本身就存在的认知规律。(不认同,从事物 的独特性方面阐述,言之成理即可)
短诗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首
本诗由事物的表象特征看到其本质特征,让人 思考事物的“统一性”。揭示了事物认知的规律, 简明质朴而又蕴含哲理。
短诗五首
从这五首短诗中举例说说新诗的“新”体现 在哪些方面?
③在观念上:追求个性与独立,强调作者主体性 情、情感与见解。
繁多是个谎言。 因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
所有树木无非一棵, 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作者是如何表现“统一”这个思想的?
短诗五首
明确:所有的叶与一片叶,所有的花与一片 花,所有的树与一棵树,都是多对一的关系。“多” 和“一”本是对立的关系,但作者在此用“是”将 其等同起来,用对立物表现统一的思想。
短诗五首
短诗五首
统一
聂鲁达
短诗五首
【聂鲁达】智利著名诗人。13岁 开始发表诗作,1923年发表第一部诗 集《黄昏》,1924年发表成名作《二 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自此登 上智利诗坛。聂鲁达的一生有两个主 题,一个是政治,另一个是爱情。
短诗五首
朗诵
1. 读出节奏
2.体会哲理
短诗五首
《统一》 所有的叶是这一片, 所有的花是这一朵,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短诗五首》PPT教学电子课件
3 短诗五首
卞之琳(1910—2000),江苏海门人,诗人、翻译家。主要 作品有诗集《鱼目集》《慰劳信集》《雕虫纪历》,合 集《汉园集》等。 芦荻(1912—1994),原名陈培迪,广东南海人,诗人。主 要作品有诗集《桑野》《驰驱集》等。 聂鲁达(1904—1973),智利诗人。获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 主要作品有《漫歌》《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等。
3 短诗五首
整体感 知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月夜》通过比照“霜风”和“月光”中的树与人,来凸显 一代青年知识分子对人格独立的追求。 B.《萧红墓畔口占》通过动静、人我、生死等多重对比来表现 深沉的思念和对抗战胜利的期盼。
3 短诗五首
C.《断章》通过主客位置的流转,表现了一种被别人或社 会当作装饰品的人生悲哀。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写出了环境的萧森及人物的孤独,正好反映
状元成才路
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
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状元成才种路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社会相。
烘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托
却没有靠着。
以霜风、明月、挺立的高树三种景物,烘托 与高树并立的“我”,突出“我”独立不倚。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却没有靠着。
既描绘出霜风寒月的情境, 又增添了诗歌的意蕴。
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野图景,请用你自己 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霜风寒 月的冬夜里,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 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环境 描写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试着简要分析这一句诗的写法和作用。
3 短诗五首
部编版九年级下短诗五首ppt课件
诗歌赏析
《断章》全诗只有四句共34字,但其涵蕴的人生哲理却相当丰富,为 人们的欣赏提供了诸多可能性。诗人自己曾说过,《断章》“写一刹 那的意境。
第一幅是“你”站在桥上欣赏风景。“风景”在此是一空框结构,人 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识倾向去填充;“你”亦是一个泛指,可指文化 心理结构不同的任何人。所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是一幅随意性很 大的变动中的画面。正是这一特点,它才被不同欣赏者所喜爱。
从使用情况来看,闭胸式的使用比较 广泛。 敞开式 盾构之 中有挤 压式盾 构、全 部敞开 式盾构 ,但在 近些年 的城市 地下工 程施工 中已很 少使用 ,在此 不再说 明。
读诗歌思考问题
1怎样理解诗中人与风景的关系?
2怎样理解这首诗蕴含的哲理?
3怎样理解“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 饰了别人的梦”这句诗?
独立不倚 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
从使用情况来看,闭胸式的使用比较 广泛。 敞开式 盾构之 中有挤 压式盾 构、全 部敞开 式盾构 ,但在 近些年 的城市 地下工 程施工 中已很 少使用 ,在此 不再说 明。
本诗的写作特色
托物咏志的写作手法
简洁含蓄的意境。四句诗含义很广,没有 半个字的说教;简练的白描手法显示了寒 风中卓然独立的意象,传神写意,颇有韵 致。
风雨吟 芦荻
风从大地卷来, 雨从大地奔来。 郊原如海, 房舍如舟。 我有年轻舵手的心, 在大地风雨的海上。
1941年12月
从使用情况来看,闭胸式的使用比较 广泛。 敞开式 盾构之 中有挤 压式盾 构、全 部敞开 式盾构 ,但在 近些年 的城市 地下工 程施工 中已很 少使用 ,在此 不再说 明。
了解作者
从使用情况来看,闭胸式的使用比较 广泛。 敞开式 盾构之 中有挤 压式盾 构、全 部敞开 式盾构 ,但在 近些年 的城市 地下工 程施工 中已很 少使用 ,在此 不再说 明。
《断章》全诗只有四句共34字,但其涵蕴的人生哲理却相当丰富,为 人们的欣赏提供了诸多可能性。诗人自己曾说过,《断章》“写一刹 那的意境。
第一幅是“你”站在桥上欣赏风景。“风景”在此是一空框结构,人 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识倾向去填充;“你”亦是一个泛指,可指文化 心理结构不同的任何人。所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是一幅随意性很 大的变动中的画面。正是这一特点,它才被不同欣赏者所喜爱。
从使用情况来看,闭胸式的使用比较 广泛。 敞开式 盾构之 中有挤 压式盾 构、全 部敞开 式盾构 ,但在 近些年 的城市 地下工 程施工 中已很 少使用 ,在此 不再说 明。
读诗歌思考问题
1怎样理解诗中人与风景的关系?
2怎样理解这首诗蕴含的哲理?
3怎样理解“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 饰了别人的梦”这句诗?
独立不倚 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
从使用情况来看,闭胸式的使用比较 广泛。 敞开式 盾构之 中有挤 压式盾 构、全 部敞开 式盾构 ,但在 近些年 的城市 地下工 程施工 中已很 少使用 ,在此 不再说 明。
本诗的写作特色
托物咏志的写作手法
简洁含蓄的意境。四句诗含义很广,没有 半个字的说教;简练的白描手法显示了寒 风中卓然独立的意象,传神写意,颇有韵 致。
风雨吟 芦荻
风从大地卷来, 雨从大地奔来。 郊原如海, 房舍如舟。 我有年轻舵手的心, 在大地风雨的海上。
1941年12月
从使用情况来看,闭胸式的使用比较 广泛。 敞开式 盾构之 中有挤 压式盾 构、全 部敞开 式盾构 ,但在 近些年 的城市 地下工 程施工 中已很 少使用 ,在此 不再说 明。
了解作者
从使用情况来看,闭胸式的使用比较 广泛。 敞开式 盾构之 中有挤 压式盾 构、全 部敞开 式盾构 ,但在 近些年 的城市 地下工 程施工 中已很 少使用 ,在此 不再说 明。
新统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优质ppt教学课件
1.朗读诗歌,圈画出重点字词并解释。 (1)漫漫:(时间、地方)长而无边的样子。 (2)舵手: 掌舵的人,比喻把握方向的领导者。 (3)埋没: 使不显露或不起作用。 (4)装饰: 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美观。
2.选词填空。(填序号) (1)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 B (A.站着 B.立着 C.站立), 却没有靠着。 (2)你却卧听着海涛 A (A.闲话 B.说话 C.闲聊)。 (3)你 B (A.装扮 B.装饰 C.装修)了别人的梦。 (4)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 C (A.袭来 B.冲来 C.奔 来)。 (5)因为一切果实并无 B (A.差别 B.差异 C.差距)。
在形式上,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没有字数规定;在韵律上,押 韵比较松散,没有严格规定,但是一般还是遵循一定的韵脚,如 《风雨吟》中的“来”“海”。
在语言上,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而且以白 话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并吸收国外新语法,如“霜风呼呼的 吹着”“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等,语言散文化。
合作探究
品韵,感受形式之“新”。 1.自由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月夜》全诗每句均以虚词“着”字结尾,形成统一的结构 韵律,构成反复,并通过第三、四句的长短变化,带动诗歌的节奏, 读来错落有致。
《萧红墓畔口占》每行字数大体相等,形式较为整齐,其中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两句诗放一行,节奏富于变化。
《萧红墓畔口占》示例:“六小时”说明时间之长,“长途”说 明距离之远,强调“六小时”和“长途”,是写实,更隐指诗人对已故 友人友谊的深厚和诚挚。“寂寞”既是诗人当时的实际感受,又 是诗人长期以来心境的真实写照,是诗篇最主要的感情基调。
《断章》示例:“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该句中主客体处于“装饰”与“被装饰”的关系中,却相互不知道, 让人感到有种“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无奈和失望。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诗词曲五首》PPT电子课件
托天气酷寒。
写军营将士的苦寒生活,反映了战争的艰苦及其给人 民带来的灾难,同时为送行场面渲染了悲凉气氛。
精读课文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夸张
展现了边塞冰天雪地、阴云浓重的 奇寒景象,写出了诗人为友人长途 跋涉而产生的担忧之情。
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为饯 别场面酝酿了气氛。
这两句从雪景过渡到送别,表现出诗人思想感情上的矛 盾:一方面他热爱边塞奇异壮美的风光,另一方面武判官的 “归京”又牵动了诗人的乡土之思。
返回
助学资料
作品简介
《乐府诗集》由宋代郭茂倩所编。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 的配置乐曲、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的专门官署,汉乐府指由汉时 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乐府诗集》现存汉乐府民歌40余篇, 多为东汉时期作品,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底层人民日常生活 的艰难与痛苦,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了激烈而直露的感情, 形式朴素自然,长于叙事铺陈,为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发展奠定了 基础。
在《月沐学堂》第十五讲中就谈到,唐诗是豪情,宋词是柔肠,而 元曲就是嬉笑怒骂的童真率性,是艺术性的俚语(即民间俗语或方言)。
唐诗、宋词、元曲构成了一卷几千年中华文化的发展史,是中国社 会的精神财富。
助学资料
唐诗
知识链接 宋词
元曲
诗:文学体栽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 感。
词:是由诗衍化而来的。词的用韵、平仄、字数、句数与近体诗一 样,都有严格的规定,并且词是歌唱的文学,因而词有词调,词牌就是 词调的名称,文人作词,要以词牌来写,所以又叫填词。
统编版 · 语文 · 九年级(下)
24.诗词曲五首
第1课时
新知导入
十五从军征
《乐府诗集》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写作背景,在熟读的基础上,有 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重点) 3.揣摩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难点)
写军营将士的苦寒生活,反映了战争的艰苦及其给人 民带来的灾难,同时为送行场面渲染了悲凉气氛。
精读课文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夸张
展现了边塞冰天雪地、阴云浓重的 奇寒景象,写出了诗人为友人长途 跋涉而产生的担忧之情。
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为饯 别场面酝酿了气氛。
这两句从雪景过渡到送别,表现出诗人思想感情上的矛 盾:一方面他热爱边塞奇异壮美的风光,另一方面武判官的 “归京”又牵动了诗人的乡土之思。
返回
助学资料
作品简介
《乐府诗集》由宋代郭茂倩所编。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 的配置乐曲、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的专门官署,汉乐府指由汉时 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乐府诗集》现存汉乐府民歌40余篇, 多为东汉时期作品,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底层人民日常生活 的艰难与痛苦,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了激烈而直露的感情, 形式朴素自然,长于叙事铺陈,为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发展奠定了 基础。
在《月沐学堂》第十五讲中就谈到,唐诗是豪情,宋词是柔肠,而 元曲就是嬉笑怒骂的童真率性,是艺术性的俚语(即民间俗语或方言)。
唐诗、宋词、元曲构成了一卷几千年中华文化的发展史,是中国社 会的精神财富。
助学资料
唐诗
知识链接 宋词
元曲
诗:文学体栽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 感。
词:是由诗衍化而来的。词的用韵、平仄、字数、句数与近体诗一 样,都有严格的规定,并且词是歌唱的文学,因而词有词调,词牌就是 词调的名称,文人作词,要以词牌来写,所以又叫填词。
统编版 · 语文 · 九年级(下)
24.诗词曲五首
第1课时
新知导入
十五从军征
《乐府诗集》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写作背景,在熟读的基础上,有 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重点) 3.揣摩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难点)
第3课《短诗五首》课件(共63张ppt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主旨概括
诗人通过描述自己去拜谒萧红墓的经 历和感想,表达了对好友盛年而逝的惋惜 和悲痛,对亡友真挚的思念与缅怀,对生 命之旅深沉的感慨与反思。
断章
biàn
卞之琳
1.朗读诗歌,分析意象,品味画面美。 (1)这首诗虽然只有三十几个字,但是却
有很多意象,由这些意象构成了一种朦胧的意 境。请你找出来。 “站在桥上的你” “楼上看风景的人” “桥”
萧红墓畔口占
戴望舒
如何理解“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六小时”强调时间之长 “长途”强调距离之远 “寂寞”既是诗人其时其地的实际感受,
又是诗人长期以来心境的真实写照。 作者跋山涉水凭吊萧红墓,可见诗人对已故 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
如何理解“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不说“墓畔”而说 “头边”,蕴藏着诗人 痛惜萧红的早逝,希望 她仍然活着,幻想她只 不过是暂时安睡等丰富 复杂的感情。
显示出“五四”时期一代青年知识分子开始觉醒,追求人格独立,追 求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
主旨概括
诗歌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表现了 “五四”时期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强大 的独立自主意识和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 解放的奋斗精神。
“口占”,随口吟成,似乎是诗人在墓地即目所见, 出口成章,没有经过长期的思索和酝酿。看过诗题, 再读诗篇本身,短短四行,既无沉痛的语言,也不见 泪水的痕迹,给人的印象并不强烈。
(世界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所有...是...” “所有...无非...”
“整片...是...” 不仅在诗句上构成对应, 在句式上也较为统一,
呈现一种整齐美。
比较阅读,总结共性
1.与《梅岭三章》相比,它们在形式上、语言上的“新”表现在哪里?
形式新:
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没有字数规定;在 韵律上,押韵比较自由,但是一般会遵循一定 的韵脚,如《风雨吟》中的“来”“海”。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优质PPT课件
精读细研
1.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意象?结合写作背景分析一下这些意象的 象征意义。
冬夜的“霜风”“月光”突出月夜的寒
霜风呼呼的吹着,
霜浓重、冷气袭人,象征着“五四”前夕处 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状态下的中国萧森的环境。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 基深厚、固执而迂腐。
探究二:静静地看风景,静静地让自己成为别人的风景,不 也很快乐吗?
探究三:“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 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不必追问,无须深究, 此时无声胜有声,只是此刻,就很美。
探究四:若能成为你眼中的风景,若能装饰你的梦,也是我 小小价值的体现。
课堂小结
概括主题 诗人通过描绘四幅人物与事物之间的剪影,带 给我们丰富的哲思。启迪我们:事物之间相互依存、 相互转化,并不是绝对和孤立存在的。
整体感知
朗读诗歌,找准节奏,边读边想象诗中描绘的场景有什么特点。
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整体感知
1.这首诗虽短,却有很多意象,由这些意象构成了一种朦胧的 意境,请你找出来。
诗人在刹那的观赏中提炼出的意象:“站在桥上的 你”“楼上看风景的人”“桥”“楼”“明月”“窗 子”“别人”“梦”。
精读细研
2.“我”和树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我”怎样的精神?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是思想的并立 却没有靠着。 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诗人独 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合作探究
1.怎样理解《月夜》中诗人的情感?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3 短诗五首(课件)
郊原/如海, 房舍/如舟。
风雨吟 芦荻
我有/年轻舵手的心, 在/大地/风雨的海上。 1941年12月
必考字词梳理
读
读 写
1.舵(duò)手:掌舵的人,常用以比喻把握方向的领导
写 者。
字形易错。
必考字词梳理
多
音 字
( bèn )(投奔) 奔
( bēn )(奔跑)
必考字词梳理
形
近 字
舵( duò )(舵手)
诗歌是抒情的语言。诗人将自己满腔的感情,对世界的哲理思 考,化作一串串精致的文字,凝聚成一首首精美的诗歌!今天就 让我们一起走进《短诗五首》,去感受诗人的情感和智慧吧!
3 短诗五首
01 教学目录
01
02
03
04
学习目标 必备知识 字词清单 课文分析
05 课堂小结
06 拓展延伸
07 课后习题
学习目标
形式新:
语言新:
与旧体诗相比, 不拘平仄,不拘 长短,没有字数 规定。在韵律上, 押韵比较自由, 但是一般还是遵 循一定的韵律。
以白话写诗,不 仅以白话词语代 替文言,而且以 白话的语法结构 代替文言语法,并 吸收国外新语法。
观念新:
追求个性 与独立, 强调作者 主体的性 情、情感 与见解。
课堂小结 课文主旨
3 断章
必备知识
走近作者 卞之琳(1910—2000),江苏海门人,现 当代诗人、文学评论家、翻译家。新月派 代表诗人。他的诗作既讲究章节的整齐、 文字的洗练,又注重感觉的新鲜、想象的 奇特,富于象征意味。主要作品有诗集 《鱼目集》《慰劳信集》《雕虫纪历》, 合集《汉园集》等。
初读课文 朗读指导 断章 卞之琳
株( 姝(
风雨吟 芦荻
我有/年轻舵手的心, 在/大地/风雨的海上。 1941年12月
必考字词梳理
读
读 写
1.舵(duò)手:掌舵的人,常用以比喻把握方向的领导
写 者。
字形易错。
必考字词梳理
多
音 字
( bèn )(投奔) 奔
( bēn )(奔跑)
必考字词梳理
形
近 字
舵( duò )(舵手)
诗歌是抒情的语言。诗人将自己满腔的感情,对世界的哲理思 考,化作一串串精致的文字,凝聚成一首首精美的诗歌!今天就 让我们一起走进《短诗五首》,去感受诗人的情感和智慧吧!
3 短诗五首
01 教学目录
01
02
03
04
学习目标 必备知识 字词清单 课文分析
05 课堂小结
06 拓展延伸
07 课后习题
学习目标
形式新:
语言新:
与旧体诗相比, 不拘平仄,不拘 长短,没有字数 规定。在韵律上, 押韵比较自由, 但是一般还是遵 循一定的韵律。
以白话写诗,不 仅以白话词语代 替文言,而且以 白话的语法结构 代替文言语法,并 吸收国外新语法。
观念新:
追求个性 与独立, 强调作者 主体的性 情、情感 与见解。
课堂小结 课文主旨
3 断章
必备知识
走近作者 卞之琳(1910—2000),江苏海门人,现 当代诗人、文学评论家、翻译家。新月派 代表诗人。他的诗作既讲究章节的整齐、 文字的洗练,又注重感觉的新鲜、想象的 奇特,富于象征意味。主要作品有诗集 《鱼目集》《慰劳信集》《雕虫纪历》, 合集《汉园集》等。
初读课文 朗读指导 断章 卞之琳
株( 姝(
九年级下册《短诗五首》ppt课件部编本
初读诗歌
自由朗读《断章》《风雨吟》《统一》三 首诗,结合资料理解内容。
说说自己最喜欢三首诗中的哪一首,并说 明理由。
自主探究
再读诗歌,交流讨论自己认为最值得探 讨的问题并写下来。
(1)《断章》中由意象组合成的四个画面之间有什么 联系?
(2)《断章》表达了怎样的哲理内涵? (3)《风雨吟》中的“风”“雨”仅指自然界的风雨 吗?它们还有什么其他意义?“大地”又有什么深层内涵? (4)《风雨吟》中,“我”是怎样的形象?“我”的 心态和情感是怎样的? (5)《统一》中,如何理解“所有的叶是这一片,所 有的花是这一朵”这两句诗?这首诗阐述了怎样的哲理?
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产生了联系。 而新诗的出现,正是当时的人们追求“科学”与“民主”,追求人的个体的觉醒,追求思想解放、个性独立的象征。
度混乱中的香港,年仅31岁。这对于当时同样在 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产生了联系。
如何理解“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戴望舒与萧红友情深厚。
香港坚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来说,自然是一个极 观念新:追求个性与独立,强调作者主体性情、情感与见解。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自由朗读诗歌,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韵律。
大的刺激。这首诗是戴望舒在被日本人抓走放出 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萧红生病却得不到正常的治疗,死在极度混乱中的香港,年仅31岁。
与“民主”,追求人的个体的觉醒,追求思想解放、个
性独立的象征。
分析意象 “霜风”与“月光”以及“我”与“顶高
的树”两组意象的关系是什么?
“霜风”呼啸,“明月”高照,这一 组意象的对比,象征在黑暗年代里新诗如 明月般照亮诗人的心。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优秀课件
《断章》创作于1935 年10 月,据作者自云,这四 行诗原在一首长诗中,但全诗仅有这四行使他满意, 于是抽出来独立成章,标题由此而来。这首诗虽只有 短短4 行,却试图用简明的意象阐释深刻的道理。
一场暴风雨把大地变得天昏地暗,这里的遭受 “风”“雨”侵袭的“大地”指的是当时风雨如晦的 中国局势,“风”“雨”指当时中国社会所承受的苦 难,诗人平日熟悉的景象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诗人也 因此产生了年轻舵手的“忧怀”,写下了《风雨吟》 这首短诗。
1. 《月夜》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点拨:“我”是一个五四运动前期觉醒的青年知识分 子;“我”不畏惧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强大的独立自 主的意识,追求人格独立,追求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 “我”期待通过诗唤起国人的觉醒,民族的觉醒。
2. 《断章》一诗给予你怎样的人生启迪?
点拨:示例1:物与我,我与他,他与你之间都有着内在的 关系,每个人都不是独立存在的,我们在被别人影响,同样也 影响着别人。
《萧红墓畔口占》 语言质朴,含义深刻。 本诗虽曰“口占”,却是精心构思的。语言朴素、洗练, 明白如话,却又把“我”“你”的形象勾画得清楚明白, 另外结合当时身处敌占区的黑暗中的背景,诗句中又充满 了各种复杂的内蕴和暗示意义。
《断章》 1. 画面剪合,构思巧妙。 意象交叠组合成了四幅画面,四幅画面之间又产生了微妙 的联系。作者把这些看来零乱的人和物,巧妙地组织在一 个框架中,构成了一幅水墨丹青小品或构图匀称的风物素 描。这幅画没有明丽的颜色,画面却配置得错落有致,透 明清晰,可见作者构思之巧妙。
《统一》通过对“多”与“一”的关系的论证, 意在告诉我们:对立之中存在统一,透过繁多的表 象就能窥见单一的本质。
《月夜》 1. 白话写成,精粹凝练。 这首诗只有四行,完全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用纯熟的白 话写成,不讲求韵律和句法的灵活变化,但精粹而凝练, 具有新诗之美。
九年级语文下册《短诗五首》教学课件
形近字
霜(shuānɡ)下霜 孀(shuānɡ)遗孀 株( zhū )一株 姝( shū )名姝
株:多与植物相关。 以义辨形
姝:美好;美女。
词语集注
霜风
刺骨的寒风。
顶
表示程度最高。
课文 精讲
月夜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动静结合
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分 别写动态的“霜风”、 静态的“月光”,“呼 呼”“明明”两个叠音 词形成了一种抒情的感 叹语气。“呼呼的”让 人感到一种生机,“明 明的”为夜晚增添一抹 亮色。两个词虽写霜风 寒月,却无凄清之感。
深入 探究
《断章》一诗借助如此平常的现象,容纳了如 此丰富的内容。学完诗歌,你获得了怎样的启迪?
诗歌描写一个人在桥上看风景,题材十 分简单,但诗人却从这平淡的生活场景中思 考出深邃的哲理,营造出无穷的诗意,这给 我们今后的写作以无限的启迪。
这首诗通过具体意象,告诉我们万物之间普遍联 系,互相依存。每个人都不是独立存在的,我们在被 别人影响,也不经意间影响着别人。这一哲理,可以 帮助我们解答生活中许多看似不合逻辑的问题。
个梦见“你”的“别人”成了 主体,而变为梦中人的“你”
又变成了客体。
1935年10月
第二节:第二个画面,由“装饰”建立关联,借助“明月” “窗子”“梦”,再一次表达相对、平衡的概念。
这首诗由哪些意象构成了朦胧的意境?
画面一 桥上的你
桥 看风景人
楼
朦胧 意境
画面二 明月 窗子 别人 梦
诗人描绘了哪两个画面?诗中蕴含着什么哲理?
“红山茶”这一主要意象有什么寓意?
✓ “红山茶”暗含“萧红”之名。 ✓ 红山茶具有高洁、自然、清纯、朴素、秀逸等内
部编版语文九级下册课件 短诗五首
部编版语文九级下册课件: 短诗五首 部编版语文九级下册课件: 短诗五首
部编版语文九级下册课件: 短诗五首 部编版语文九级下册课件: 短诗五首
部编版语文九级下册课件: 短诗五首 部编版语文九级下册课件: 短诗五首
部编版语文九级下册课件: 短诗五首 部编版语文九级下册课件: 短诗五首
部编版语文九级下册课件: 短诗五首 部编版语文九级下册课件: 短诗五首
部编版语文九级下册课件: 短诗五首 部编版语文九级下册课件: 短诗五首
部编版语诗五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霜风呼啸,明月高照。 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 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 “我”并排站立着,充满 了美的意蕴。
这是一首很隐晦的诗,看似是纪实,实则运用 象征的手法,蕴含深沉的情感和思绪。
如何理解“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通过对…“景霜物风的、描月写光①”景交物代的故描事写发①生的交时代间事、件地发点生、的 空时间、为场夜景晚;②②渲渲染染了…清(冷凄、美幽、远恬的静氛、围美;好③、烘紧托张人…物) 氛孤围独;的③心情烘;托④人为物后…文(抒紧发张追、求愉人悦格、独忧立伤和…追)求的自心我情; ④意推识动做故铺事垫情。节的发展(为后文…做铺垫)
月夜
沈尹默
【沈尹默】(1883-1971), 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 法家。“五四”运动时期,作为北 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 流主编《新青年》杂志,代表作 《月夜》《落叶》《三弦》等。
沈尹默的《月夜》发表于1918 年1 月出版的四卷一号 《新青年》杂志上,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 中国正处在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混乱的年 代,国家的生存环境正如诗中所描述的冬天里的“月夜” 一样。但这个年代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人的个 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
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由此诞生了,尤其是《月夜》 的发表,极大地加速了新一代知识分子的觉醒,它不仅是 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Hale Waihona Puke 《月夜》【沈尹默】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你用自己的 语言将它描绘出来。
②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不说“墓畔”而说 “头边”,蕴藏着诗人痛 惜她的早逝,希望她仍然 活着,幻想她只不过是暂 时安睡等丰富复杂的感情。
③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长夜漫漫”,写出这种“等待”的漫 长、痛苦、难以忍受,也隐喻萧红的生命, 正是在这漫漫长夜中被摧残、窒息的。
④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却”字,表示诗人与友人虽然人天永 隔,逝者却自有其穿透世事的安详与达观。 听“海涛闲话”,海陪伴着逝者,虽仍然不 免寂寞,而灵魂却超然静观,从容安详,道 尽作者的人生感悟。
“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 “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
这是一首很隐晦的诗,看似是纪实,实则运用 象征的手法,蕴含深沉的情感和思绪。
诗中“树”有什么象征意义?“我”和树之间 的关系体现了“我”怎样的精神?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 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萧红】(1911-1942),原名张迺莹,身 世坎坷而创作成就很大的现代女性作家。萧 红老家在黑龙江省呼兰县,她很早就从东北 逃亡进关,辗转呼号。1932年开始文学创作, 用自己的笔投入了抗日的洪流。1935年发表 成名作《生死场》,晚期的主要作品有《呼 兰河传》。
戴望舒与萧红友情深厚。1940年1月,二 人在香港首次晤面,却是一见如故。在太平 洋战争爆发之际,萧红生病却得不到正常的 治疗,死在极度混乱中的香港,年仅31岁。 这对于当时同样在香港坚持抗日的友人戴望 舒来说,自然是一个极大的刺激。这首诗是 戴望舒在被日本人抓走放出来后拜谒萧红墓 时所作,“口占”,说明这是出口吟成。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朗读诗歌,体会诗中的情感表达。
①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六小时”说明时间之长,“长途”说 明距离之远,强调“六小时”和“长途”, 是写实,更隐指诗人对已故者友谊的深厚和 诚挚。
“寂寞”既是诗人其时其地的实际感受, 又是诗人长期以来心境的真实写照,是诗篇 最主要的感情色调。
这首诗虽短,却有很多意象,由这些意 象构成了一种朦胧的意境,请你找出来。
诗人在刹那的观赏中提炼出的意象: “站在桥上的你”“楼上看风景的人” “桥”“楼”“明月”“窗子”。
诗歌的意象是相互交叉重叠的,由这些 意象组合成了四个美丽而形象的画面。这四 个画面又有什么联系呢?
前两个画面,“你站在 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 楼上看你”, 表面看来似乎 互不相关,“桥上”“楼上” 这两个地点,却因为“看风 景”这个动作产生了联系。
这是一首很隐晦的诗,看似是纪实,实则运用 象征的手法,蕴含深沉的情感和思绪。
诗中“树”有什么象征意义?“我”和树之间 的关系体现了“我”怎样的精神?
“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 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
这是一首很隐晦的诗,看似是纪实,实则运用 象征的手法,蕴含深沉的情感和思绪。
诗中“树”有什么象征意义?“我”和树之间 的关系体现了“我”怎样的精神?
《月夜》中诗人托物咏志,以霜风、 明月、挺立的高树三种景物,烘托与树并 立的“我” 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 一代知识分子独立奋进的精神和个性解放 的思想。
萧红墓畔口占
戴望舒
【戴望舒】(1905—1950),现代著名诗人。 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 其中《雨巷》传诵一时,因此而有“雨巷诗 人”之誉。1941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狱。在狱 中写下《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 《等待》等著名诗篇。
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 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 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产生了联系。 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 经过诗人的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十分耐人 寻味。
本诗选自卞之琳的《鱼目集》,写于 1935年10月,是诗人的重要代表作。据诗人 自己说,这首诗本来是一首诗中的四句,因 只有这四句诗人感到满意才保留下来,自成 一篇。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 有代表性的一首诗。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本诗语言朴素、洗练又富于质感,充满 暗示;情感表现沉静、克制,而又深挚,平 淡中见深厚,委婉中渗透出激情,是戴望舒 一生中最优秀的诗篇之一。
断章
卞之琳
【卞之琳】(1910-2000),生于江苏海门 汤家镇,现当代诗人(“汉园三诗人”之 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被公认为是新 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和现代派 的代表诗人。
这是一首很隐晦的诗,看似是纪实,实则运用 象征的手法,蕴含深沉的情感和思绪。
如何理解“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通过对…“景霜物风的、描月写光①”景交物代的故描事写发①生的交时代间事、件地发点生、的 空时间、为场夜景晚;②②渲渲染染了…清(冷凄、美幽、远恬的静氛、围美;好③、烘紧托张人…物) 氛孤围独;的③心情烘;托④人为物后…文(抒紧发张追、求愉人悦格、独忧立伤和…追)求的自心我情; ④意推识动做故铺事垫情。节的发展(为后文…做铺垫)
月夜
沈尹默
【沈尹默】(1883-1971), 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 法家。“五四”运动时期,作为北 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 流主编《新青年》杂志,代表作 《月夜》《落叶》《三弦》等。
沈尹默的《月夜》发表于1918 年1 月出版的四卷一号 《新青年》杂志上,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 中国正处在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混乱的年 代,国家的生存环境正如诗中所描述的冬天里的“月夜” 一样。但这个年代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人的个 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
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由此诞生了,尤其是《月夜》 的发表,极大地加速了新一代知识分子的觉醒,它不仅是 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Hale Waihona Puke 《月夜》【沈尹默】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你用自己的 语言将它描绘出来。
②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不说“墓畔”而说 “头边”,蕴藏着诗人痛 惜她的早逝,希望她仍然 活着,幻想她只不过是暂 时安睡等丰富复杂的感情。
③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长夜漫漫”,写出这种“等待”的漫 长、痛苦、难以忍受,也隐喻萧红的生命, 正是在这漫漫长夜中被摧残、窒息的。
④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却”字,表示诗人与友人虽然人天永 隔,逝者却自有其穿透世事的安详与达观。 听“海涛闲话”,海陪伴着逝者,虽仍然不 免寂寞,而灵魂却超然静观,从容安详,道 尽作者的人生感悟。
“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 “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
这是一首很隐晦的诗,看似是纪实,实则运用 象征的手法,蕴含深沉的情感和思绪。
诗中“树”有什么象征意义?“我”和树之间 的关系体现了“我”怎样的精神?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 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萧红】(1911-1942),原名张迺莹,身 世坎坷而创作成就很大的现代女性作家。萧 红老家在黑龙江省呼兰县,她很早就从东北 逃亡进关,辗转呼号。1932年开始文学创作, 用自己的笔投入了抗日的洪流。1935年发表 成名作《生死场》,晚期的主要作品有《呼 兰河传》。
戴望舒与萧红友情深厚。1940年1月,二 人在香港首次晤面,却是一见如故。在太平 洋战争爆发之际,萧红生病却得不到正常的 治疗,死在极度混乱中的香港,年仅31岁。 这对于当时同样在香港坚持抗日的友人戴望 舒来说,自然是一个极大的刺激。这首诗是 戴望舒在被日本人抓走放出来后拜谒萧红墓 时所作,“口占”,说明这是出口吟成。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朗读诗歌,体会诗中的情感表达。
①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六小时”说明时间之长,“长途”说 明距离之远,强调“六小时”和“长途”, 是写实,更隐指诗人对已故者友谊的深厚和 诚挚。
“寂寞”既是诗人其时其地的实际感受, 又是诗人长期以来心境的真实写照,是诗篇 最主要的感情色调。
这首诗虽短,却有很多意象,由这些意 象构成了一种朦胧的意境,请你找出来。
诗人在刹那的观赏中提炼出的意象: “站在桥上的你”“楼上看风景的人” “桥”“楼”“明月”“窗子”。
诗歌的意象是相互交叉重叠的,由这些 意象组合成了四个美丽而形象的画面。这四 个画面又有什么联系呢?
前两个画面,“你站在 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 楼上看你”, 表面看来似乎 互不相关,“桥上”“楼上” 这两个地点,却因为“看风 景”这个动作产生了联系。
这是一首很隐晦的诗,看似是纪实,实则运用 象征的手法,蕴含深沉的情感和思绪。
诗中“树”有什么象征意义?“我”和树之间 的关系体现了“我”怎样的精神?
“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 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
这是一首很隐晦的诗,看似是纪实,实则运用 象征的手法,蕴含深沉的情感和思绪。
诗中“树”有什么象征意义?“我”和树之间 的关系体现了“我”怎样的精神?
《月夜》中诗人托物咏志,以霜风、 明月、挺立的高树三种景物,烘托与树并 立的“我” 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 一代知识分子独立奋进的精神和个性解放 的思想。
萧红墓畔口占
戴望舒
【戴望舒】(1905—1950),现代著名诗人。 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 其中《雨巷》传诵一时,因此而有“雨巷诗 人”之誉。1941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狱。在狱 中写下《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 《等待》等著名诗篇。
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 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 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产生了联系。 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 经过诗人的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十分耐人 寻味。
本诗选自卞之琳的《鱼目集》,写于 1935年10月,是诗人的重要代表作。据诗人 自己说,这首诗本来是一首诗中的四句,因 只有这四句诗人感到满意才保留下来,自成 一篇。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 有代表性的一首诗。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本诗语言朴素、洗练又富于质感,充满 暗示;情感表现沉静、克制,而又深挚,平 淡中见深厚,委婉中渗透出激情,是戴望舒 一生中最优秀的诗篇之一。
断章
卞之琳
【卞之琳】(1910-2000),生于江苏海门 汤家镇,现当代诗人(“汉园三诗人”之 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被公认为是新 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和现代派 的代表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