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茶与茶文化

合集下载

2024年《茶与茶文化》ppt课件(2024)

2024年《茶与茶文化》ppt课件(2024)
2024/1/26
淋壶
用沸水浇淋壶身,使内外温度一 致,茶香更浓。
刮沫
用壶盖轻轻刮去浮在茶汤表面的 泡沫。
23
不同茶叶的冲泡技巧
红茶
水温95-100℃,注 重高香,可适当闷 泡。
黑茶
水温100℃,可长时 间闷泡,陈年老茶 更需高温冲泡。
2024/1/26
绿茶
水温80-85℃,不宜 长时间浸泡,以免 苦涩。
01
02
03
茶的起源
据历史记载,茶树原产于 中国西南地区,距今已有 几千年的历史。
2024/1/26
早期传播
随着人口迁移和贸易活动 ,茶叶逐渐传播到全国各 地,并成为中国重要的经 济作物。
国际传播
自唐代起,茶叶开始通过 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传播到世界各地,逐渐成 为全球流行的饮品。
4
历代名茶与产区
15
瓷器茶具的鉴赏与搭配
鉴赏要点
观察釉色,瓷器釉色应均匀、透亮。
辨别胎质,优质瓷器胎质细腻、致密。
2024/1/26
16
瓷器茶具的鉴赏与搭配
• 注意器型与装饰,应符合审美且实用。
2024/1/26
17
瓷器茶具的鉴赏与搭配
搭配建议 考虑茶具与品茗环境的协调性。
根据茶叶类型选择不同釉色和器型的茶具。 可适当搭配一些瓷质小件,如茶荷、茶宠等。
检查壶身,无明显瑕疵、裂纹。
13
紫砂陶壶的选购与养护
• 注意壶嘴、壶把、壶盖等细节部分,应流畅自然。
2024/1/26
14
紫砂陶壶的选购与养护
01
养护方法
2024/1/26
02
03
04
新壶使用前需进行开壶处理, 去除壶内杂质。

茶艺与茶文化 第一章 茶文化概述

茶艺与茶文化 第一章 茶文化概述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最早利用茶叶的国家。
2020/12/2
4
神农氏(茶祖)的传说
“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乃解”(东汉 《神农本草经》)
神农“尝百草”就是采集各种植物作为本氏族的食物,经 常尝到有毒的植物,发生中毒现象,最后发现茶叶有解毒的 功能,于是就成为人们日常防治疾病的饮料。
可见,茶叶最早是作为食用的,后来才作为药用的。
疗效研究等,也包括品茶时所使用的茶叶、水、茶具以及桌 椅、茶室等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品和建筑物。
(二)制度文化层 人们在从事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所形
成的社会行为规范,如古代的茶政,包括纳贡、税收、专卖、 内销、外贸等。
(三)行为文化层 人们在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约定俗成 的行为模式,通常以茶礼、茶俗以及茶艺等形式表现出来。
2020/12/2
8
茶文化概论
2020/12/2
第一节 茶与文化
云南省镇沅县 九甲乡千家寨野 生古茶树,距今 约2700年
9
茶文化概论
第一节 茶与文化
2005年9月至2006年4月,思茅市组织了600多人, 对全市10个县(区)古茶树资源进行了一次普查。思茅 市现有野生茶树居群分布面积和栽培古茶园面积135.33 万亩。其中野生茶树居群117.15万亩,栽培古茶园面积 18.18万亩。
(2)过渡型(从野生到栽培型):乔木
(3)人工栽培(茶园茶、台地茶) 从叶片的大小来划分,由南向北(以纬度来说),云南的大 多为大叶种,福建、广东大多以中叶种为主,再往北至北京 (长江中下游一带),大多为小叶种(江苏、浙江、贵州都有产)。 普洱茶:采用云南乔木大叶种制的。
2020/12/2
6
野生大茶树: 作为茶树起源的最重要的实

第一章 茶及茶文化基础

第一章 茶及茶文化基础

9. 藏族的酥油茶
10. 瑶族、壮族的咸油茶
第一章 茶及茶文化基础
(三)世界各国饮茶习俗 1. 欧洲各国饮茶习俗 (1)荷兰饮茶习俗。(2)英国饮茶习俗。 (3)法国饮茶习俗。(4)俄罗斯饮茶习俗。
2. 非洲各国饮茶习俗
3. 美洲各国饮茶习俗 (1)美国饮茶习俗。(2)阿根廷饮茶习俗。
第一章 茶及茶文化基础
好的保健饮品。茶的鲜叶是由许多化学成分组成的极其复 杂的有机体,它包含75%的水分及25%的干物质,在25% 的干物质中有机化合物占了93%~96%,无机化合物占了 4%~7%。
第一章 茶及茶文化基础
(一)有机化合物 1. 茶多酚 2. 糖类
3. 蛋白质
4. 氨基酸 5. 生物碱
6. 有机酸
7. 维生素 8. 色素 9. 芳香物质
第一节 绿茶的特点、名品及识别 第二节 绿茶的冲泡
第七章 白茶、黄茶的冲泡技艺
第一节 白茶、黄茶的特点、名品及识别 第二节 白茶、黄茶的冲泡
本章目录
第一章 茶及茶文化基础 第一节 茶叶基础知识 第二节 茶文化简史
第三节 饮茶与健康
第一章 茶及茶文化基础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茶的发现与利用; 了解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初步理解茶道、茶文化、茶艺的内涵; 简单了解与茶相关的传说、典故、艺文、习俗等茶文化知识;
5. 采茶戏的出现
第一章 茶及茶文化基础
二、茶文化、茶道与茶艺 (一)茶文化 茶文化是在饮茶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茶 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包含与茶有关的一切文化领域,涉
及多个学科,如哲学、宗教、历史、艺术、礼仪等。
茶文化有广义、狭义之分。 茶文化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行为茶文化。第二,心态茶文化。

《茶与茶文化》ppt课件完整版(2024)

《茶与茶文化》ppt课件完整版(2024)
茶旅融合发展
未来茶产业将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打 造茶旅特色小镇、茶园观光等旅游项 目,促进茶产业多元化发展。
34
THANK YOU
感谢观看
2024/1/29
35
茶书法
以茶为内容的书法作品,如“茶禅一味”、“清心明目”等,体现书法的艺术魅 力与茶文化的内涵。
2024/1/29
25
茶道与禅宗的融合
茶道精神
和、敬、清、寂,体现禅宗思想对茶 道的影响。
禅茶礼仪
独特的茶道礼仪,如焚香、净手、请 茶、点茶、敬茶等,体现对自然与人 的尊重。
禅茶一味
茶道与禅宗在精神层面的高度融合, 通过品茗参禅,达到心灵的净化与升 华。
2024/1/29
31
中国茶产业现状分析
2024/1/29
茶叶种植面积及产量
中国茶叶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茶叶品种繁多,品质优 良。
茶叶消费市场
中国茶叶消费市场庞大,消费者群体广泛,茶叶消费习惯多样化 。
茶叶品牌建设
中国茶叶品牌众多,但知名品牌较少,品牌建设仍需加强。
32
国际茶市场动态及挑战
11
茶的品种与分类
红茶
全发酵的茶,茶汤红亮,口感 醇厚甘甜,代表品种有祁门红 茶、正山小种等。
白茶
轻微发酵的茶,口感清淡回甘 ,代表品种有白毫银针、白牡 丹等。
绿茶
不发酵的茶,口感清爽鲜美, 代表品种有龙井、碧螺春等。
2024/1/29
乌龙茶
半发酵的茶,具有独特的香气 和口感,代表品种有铁观音、 大红袍等。
明清茶文化的普及与变革
明清时期,泡茶法逐渐取代煎茶法成为主流饮茶 方式。茶具的制作和品饮技艺也日趋精湛。此外 ,茶马古道等茶叶贸易路线的开辟促进了茶文化 的传播与交流。

2024年《茶与茶文化》ppt课件完整版

2024年《茶与茶文化》ppt课件完整版

国际茶叶贸易概况
全球茶叶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中 国茶叶出口量逐年增加,但面临
国际市场竞争压力。
国际茶叶消费趋势
全球茶叶消费呈现多元化、个性 化趋势,消费者对茶叶品质、安 全、健康等方面要求不断提高。
国际茶产业挑战
国际茶产业面临气候变化、生态 环境恶化、生产成本上升等挑战
,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2024/2/29
2024/2/29
31
中国茶产业现状分析
2024/2/29
茶叶种植面积及产量
中国茶叶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茶叶品种繁多,品质优 良。
茶叶消费市场
中国茶叶消费市场庞大,消费者群体广泛,茶叶消费习惯多样化 。
茶叶品牌建设
中国茶叶品牌众多,但知名品牌较少,品牌建设仍需加强。
32
国际茶市场动态及挑战
相传在远古时期,有一位名叫神农的 帝王在尝百草时发现了茶,具有解毒 功效,从此茶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
2024/2/29
10
茶的传播路径与影响
2024/2/29
茶的传播路径
自中国西南起源后,茶逐渐向东、向南传播,最终遍及全国 。同时,茶也通过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等途径传播至世 界各地。
茶的影响
茶不仅丰富了人们的饮食文化,还成为社交礼仪、修身养性 、陶冶情操的重要载体。同时,茶产业也带动了经济发展, 促进了文化交流。
冲泡
将沸水高冲入壶,使茶叶在壶 内翻滚,充分浸润。注意水要 高于壶口,用壶盖拂去茶末。
倒茶
冲泡好的茶应先倒进茶海里, 然后再从茶海倒进客人的茶杯
中。
20
茶的品饮方法与鉴赏
2024/2/29
观汤色
观察茶汤的颜色、清澈度和亮度。优质茶的茶汤清澈透明,陈茶或发 酵过度的茶则浑浊。

《茶与茶文化》PPT课件

《茶与茶文化》PPT课件


LOGO
古文献的记载
在不少古文献中,记述着古代先民对茶树的各种认 识。 成书于秦汉时期的中国最早的辞书《尔雅》中,把茶 树称为―檟‖,解释为―苦荼‖。 此外,《桐君录》把大茶树称为―瓜芦木‖,《广州记》中 称之为―皋芦‖等等。都反映出茶树的木本形态。
唐代陆羽《茶经· 一之源》中记到―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州,有两人合抱者,伐 而掇之‖。它一次种,多年收,是一种叶用常绿木本植物, 野生,乔木型茶树高可达15—30米,基部干围达1.5米以上, 寿命可达数百年,以至上千年之久。

LOGO
茶树
山茶科植物在云贵高原这一地区大 量集中,追本溯源,茶树的远祖, 大都起源于此。 云南省励海县的大 黑山森林中,有一棵高14.7米、胸 围2.9米的野生大茶树,这株大茶树 见证了茶树的发展。

LOGO
云南省的野生大茶树最具典 型性,其中树干直径在100厘米 以上的就有十多株。在思茅地区 镇源县九甲区和平乡千家寨发现 野生茶树群落数千亩,其中龙潭 大茶树高18.5米,树幅16.4米, 最低分枝10米,基部干径1435 厘米,景东县石门大茶树高25 米,基部干径83.4厘米。云南的 巴达大茶树,被称为野生型古茶 树王。
茶文化与茶科学
College of Food Engineering and Nutritional Science

LOGO
茶诗 (五代后晋· 郑邀)
) 嫩芽香且灵,吾谓草中英。 夜臼和烟捣,寒炉对雪烹。 惟忧碧粉散,常见绿花生。 最是堪珍重,能令睡思清。

吟诗不厌捣香茗,乘兴偏宜听雅弹。 茶香高山云雾质,水甜幽泉霜当魂。

LOGO
茶树的发源地

第一章 茶文化认知 《茶艺》PPT课件

第一章 茶文化认知 《茶艺》PPT课件

1. 1
茶的历史
1.1.1 茶树溯源
1)茶 树 原 产 地 之 争
➢ 美国学者瓦尔茨(J.M.Walsh)所著的《茶的ilson)所著的《中国西南部游记》(1892)、俄国学
者勃列雪尼德(E.Brelschncder)所著的《植物科学》(1893)、法国学
1
2
3
4
5
茶文化的表象
是茶艺
研究中国茶文化,首先要研究 中国的茶艺。茶艺是指茶冲泡 的艺术和品饮的艺术,是品茶 由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的 活动过程的总称。在实践中, 茶艺不仅仅指技法,还包括整 个饮茶过程中的美学意境和环 境。中国茶艺历来表现为三种 形态:一是潇洒自如的家庭茶 艺;二是营业性的茶艺;三是 表演性的茶艺。
中记载:“成帝崩后,后一日梦中惊啼甚久,侍者呼问方觉,乃言曰:‘吾梦中见帝,帝赐
吾坐,命进茶。’左右奏帝云:‘向者侍帝不谨,不合啜此茶。’”可见,在汉代宫廷中喝
茶已很普遍。野生茶相当难得且产量少,只限于皇室或富家享受,因此在汉代,饮茶是一件
1. 1
茶的历史
1.1.2 茶饮的历史
➢ 5)晋代禅茶一味:“禅茶一味”的精神源于九江庐山。《庐山志》中记载:东汉时庐山梵宫寺院多达 370余座,僧侣云集。僧人们攀危崖、冒飞泉,采摘具有上好品质的庐山野茶,以充饥渴。《庐山小志》
者金奈尔(D.Genine)所著的《植物自然分类》(1893)、苏联学者杰姆
哈捷所著的《论野生茶树的进化因素》(1960),以及日本学者志村乔、桥
本实的研究报告中,都肯定了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
1. 1
茶的历史
1.1.1 茶树溯源
1)茶 树 原 产 地 之 争
➢ 特别是志村乔和桥本实结合自己多年茶树育种研究工作的经验,对中印茶树的染

第一章茶与茶文化

第一章茶与茶文化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但“茶”则是正名, “茶”字在中唐之前一般都写作“荼”字。“荼”字有
章 一字多义的性质,表示茶叶,是其中一项。由于茶叶生
产的发展,饮茶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茶的文字的使用
频率也越来越高,因此,民间的书写者,为了将茶的意
茶 义表达的更加清楚、直观,于是,就把“荼”字减去一


正确认识茶的价值

第 一 章
茶 与 茶 文 化










文 客从远方来,多以茶相待。
化 好茶敬上宾,茶好客自来。
第 一 章
茶 与 茶 文 化
第 一、关于“茶”字的起源

最早见于我国的《Biblioteka 农本章 草》一书,它是世界上最古
的第一部药物书。据有关专 茶 家考证,该书为战国时代 与 (公元前5年-一公元前221 茶 年)的著作。 文
章 经贸、餐旅和新闻出版等学科与行业,包括茶
叶专著、茶叶期刊、茶与诗词、茶与歌舞、茶

与小说、茶与美术、茶与婚礼、茶与祭祀、茶 与禅教、茶与楹联、茶与谚语、茶事掌故、茶
与 与故事、茶与习俗、茶艺表演、陶瓷茶具、茶
茶 馆茶楼、冲泡技艺、茶食茶疗、茶事博览和茶

一 第一章 茶与茶文化

茶 与 茶 文 化
第 知识目标 一

1.掌握茶的起源
2.掌握茶文化的基本内涵

3.了解茶的基本种类与代表品牌
与 茶
能力目标

1.把握茶文化的社会功能与价值

2.掌握六大茶类的特征与区别

第一章茶文化基础知识ppt课件

第一章茶文化基础知识ppt课件

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 ,破坏 机体内 环境的 相对稳 定性, 且在一 定部位 生长繁 殖,引 起不同 程度的 病理生 理过程
第四节 中国茶文化精神
❖ 茶文化,指茶事活动中形成的精神文化。 广义的茶文化指整个茶业发展历程中有关物质和精 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茶文化专指其“精神财富” 的部分,研究茶在被应用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和社 会现象。
思考:中国茶道与日本茶道的区别?
❖ 中国茶道融合了佛பைடு நூலகம்儒、道三家思想,而突 出了道家的随意性,迎合了中国民众的实用 心理,这正是区别于日本茶道的根本标志之 一。[日本茶道是严格程式化的、繁琐的]
❖ 中国茶道讲究从茶事活动中获得畅适和愉快 的感受,这种怡悦性是中国茶道区别于强调 “清寂”的日本茶道的根本标志之一。
茶文化的社会功能
❖ 茶文化区别于一般饮食文化,除了满足人们 的生理需要外,更重要的是满足人们的心理 需求。
❖ 茶文化的社会功能概括如下: 一、以茶雅心– 陶冶个人情操 二、以茶敬客– 协调人际关系 三、以茶行道– 净化社会风气
茶礼,指品茗中的礼仪文化。
❖先何为来为是看茶苏一一 礼东般个 ?坡人“一,苏次不东去太坡到客与一气茶个的”寺说的院:小,“故没坐事有!,报”了名冲解号小一,沙下主弥持说以: “茶!”通过几句交谈,觉得苏东坡学识谈吐非寻 常人等,便说:“请坐!”又对小沙弥说:“敬 茶!”当听说来人是大名鼎鼎的苏学士,遂躬身说: “请上坐!”、“看好茶!”后请求苏东坡题联。 苏东坡不好推辞,便随手按主持的话写了一联: “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好茶。”主持好不尴尬。
❖ 日本茶道是室内传统艺术,是在特殊场所、特定时间举 行的艺术仪式,通过繁琐与制式 化的流程和手法完成,一场正式 的日本茶道持续大约四个小时。

茶文化班会的教案

茶文化班会的教案

茶文化班会的教案第一章: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1.1 介绍茶文化的起源: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茶文化起源于我国古代的祭祀活动。

1.2 讲解茶文化的发展历程:从唐朝的陆羽《茶经》到宋朝的茶道、茶具的发展,再到明朝的茶叶加工方法及清朝的茶馆文化。

1.3 分析茶文化在各个时期的影响和特点。

第二章:茶叶的种类与品质2.1 介绍茶叶的分类: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等。

2.2 讲解各类茶叶的制作工艺、品质特点和饮用方法。

2.3 分析茶叶的品质评价标准,学会辨别茶叶的好坏。

第三章:茶道与茶艺3.1 介绍茶道的概念:茶道是一种追求和谐、尊重自然、强调内心的修养和美感的表现。

3.2 讲解茶艺的基本步骤:泡茶、品茶、奉茶、赏茶等。

3.3 练习茶艺,感受茶道的精神内涵。

第四章:茶叶与健康4.1 介绍茶叶的主要营养成分:茶多酚、咖啡因、氨基酸、维生素等。

4.2 讲解茶叶的保健功能:提神醒脑、抗氧化、降血压、护肝、抗疲劳等。

4.3 分析茶叶在现代生活中的健康作用及正确饮用茶叶的方法。

第五章:茶馆与茶艺表演5.1 介绍茶馆的历史与文化:茶馆是我国古代社会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5.2 讲解茶艺表演的艺术特点:茶艺表演是一种融合音乐、舞蹈、诗词等元素的舞台艺术。

5.3 欣赏茶艺表演,感受茶文化的魅力。

第六章:茶叶的品鉴与饮用6.1 介绍茶叶品鉴的基本原则:观形、闻香、品味、观色。

6.2 讲解如何通过观察茶叶的外观特征来辨别茶叶的品种和品质。

6.3 练习闻茶香、品茶味,培养对茶叶的品鉴能力。

第七章:茶具的选择与使用7.1 介绍茶具的种类与功能:茶壶、茶杯、茶盘、茶荷、茶托等。

7.2 讲解茶具的选择原则:质地、色泽、造型、大小等。

7.3 练习使用茶具进行泡茶,掌握正确的茶具使用方法。

第八章:茶叶的储存与保鲜8.1 介绍茶叶的储存方法:干燥、阴凉、密封、避光等。

8.2 讲解茶叶保鲜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保持茶叶的新鲜度。

2024版《茶与茶文化》

2024版《茶与茶文化》

《茶与茶文化》•茶的起源与历史•茶叶种类与制作工艺•泡茶技艺与品茗方法•茶文化内涵与传承•饮茶与健康养生之道•茶产业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茶的起源与历史茶的起源传说神农氏发现茶传说中,神农氏在尝百草时发现了茶,具有解毒功效。

达摩禅定悟茶达摩祖师在禅定时,因打瞌睡而割下眼皮,眼皮落地生根长出茶树,最终悟出茶能助禅定。

唐代是茶文化的形成期,煎茶法成为主要烹茶方式,同时出现了茶圣陆羽所著的《茶经》。

唐代茶文化宋代茶文化明清茶文化宋代茶文化达到高峰,点茶法成为主流,斗茶之风盛行,同时出现了许多茶诗、茶词。

明清时期,泡茶法逐渐取代点茶法,紫砂壶等茶具开始流行,茶馆文化也逐渐形成。

030201古代茶文化发展被誉为“茶圣”,所著《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专著。

唐代陆羽一生爱茶,留下许多咏茶诗篇,其“从来佳茗似佳人”的诗句脍炙人口。

宋代苏东坡对茶情有独钟,曾六下江南品尝各地名茶,并留下许多御制茶诗。

清代乾隆皇帝历代名人与茶以瓷器为主,越窑青瓷和邢窑白瓷最为著名。

同时出现了专用于饮茶的茶盏、茶托等器具。

唐代茶具黑釉茶具盛行,建盏成为点茶必备之器。

同时,紫砂壶也开始出现并逐渐流行。

宋代茶具紫砂壶成为主流茶具,景德镇瓷器也备受推崇。

同时,盖碗、公道杯等茶具也开始出现并广泛使用。

明清茶具茶具的演变历史茶叶种类与制作工艺绿茶制作工艺主要包括杀青、揉捻和干燥三个步骤。

杀青是通过高温破坏茶叶中的酶活性,制止氧化;揉捻则是塑造茶叶形状,促进茶汁液的挤出和均匀分布;干燥则是进一步挥发水分,达到提香、去苦涩的目的。

绿茶特点绿茶具有“三绿”的特点,即干茶绿、茶汤绿、叶底绿。

口感清爽鲜美,香气清幽,富含茶多酚、氨基酸等营养成分。

红茶制作工艺主要包括萎凋、揉捻、发酵和干燥四个步骤。

萎凋是使鲜叶适度失水,增强酶活性;揉捻则是塑造茶叶形状,促进茶汁液的挤出和均匀分布;发酵是红茶制作的关键步骤,通过酶促氧化作用产生茶黄素、茶红素等有色物质;干燥则是终止发酵,提高茶叶香气。

中国茶艺中国茶文化

中国茶艺中国茶文化

3. 典型的民族性:
• 茶文化始于中国古代的巴蜀族人, 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汉族 茶文化为主体的茶文化,并由此 传播扩展。
茶文化不同的民族性:
•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 历史文化个性,并通过每个国家、每个 民族的特有生活、心理、习惯加以表现 出来,这就是茶文化的民族性。
多彩多姿的中国不同民族茶文化
1.物质与精神的结合。
• 茶作为一种物质,它的形体是千姿百态的,茶 作为一种文化,又有着深邃的内涵。
• 物质方面:韦应物誉茶“洁性不可污,为饮涤 尘烦”;
• 精神方面:唐代诗人卢仝认为,饮茶可以进入 “通仙灵”的奇妙境地;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宋代苏东坡:“从来佳茗似佳人”;
茶物质与精神的结合。
• 物质方面:明人顾元庆谓“人不可一日无茶”; • 精神方面:宋代苏东坡将茶比作“从来佳茗似
出广泛的审美性。
打油茶—祛寒健体
• 打油茶工具
打油茶佐料
油茶锅
功能与审美情趣的结合
• 清朝宫廷茶艺
茶功能与审美的结合;
• 茶叶花色品种的绚丽多姿,茶文学艺术作品的 五彩缤纷,茶艺、茶道、茶礼的多姿多彩,都 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
• 它集装饰、休闲、娱乐于一体,它是艺术的展 示,又是民俗的体现。
茶文化:
• 自然属性——茶的产品、茶的功能、 • 社会属性——人对茶的利用、对茶的寄托 • 茶及利用它的人所产生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
的、习俗的、心理的、行为的现象
茶文化四种特性:
• 1. 广泛的社会性。 • 2. 牢固的群众性。 • 3. 典型的民族性。 • 4. 明显的区域性。
1. 广泛的社会性:
3.实用与娱乐的结合。

茶文化班会的教案

茶文化班会的教案

茶文化班会的教案第一章:茶文化的起源与历史1.1 介绍茶文化的定义和起源1.2 讲解茶的种类和特点1.3 探讨茶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发展1.4 分享一些著名的茶文化和故事第二章:茶叶的种类与品鉴2.1 介绍不同种类的茶叶,如绿茶、红茶、乌龙茶等2.2 讲解茶叶的产地和特点2.3 介绍如何品鉴茶叶的品质和口感2.4 进行茶叶品鉴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第三章:茶艺的基本技巧与步骤3.1 介绍茶艺的定义和重要性3.2 讲解泡茶的技巧和注意事项3.3 介绍如何品茶和欣赏茶的艺术3.4 进行茶艺表演或让学生亲自尝试泡茶第四章:茶与健康的关系4.1 介绍茶叶中的营养成分和功效4.2 探讨茶叶对身体的益处,如提神醒脑、抗氧化等4.3 讲解茶叶的适宜饮用量和注意事项4.4 分享一些茶叶的保健知识和茶疗方第五章:茶道的理念与实践5.1 介绍茶道的定义和起源5.2 讲解茶道的核心理念和精神内涵5.3 介绍茶道的基本动作和仪式5.4 进行茶道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茶道的魅力第六章:茶馆文化与茶礼6.1 介绍茶馆的历史和文化意义6.2 讲解茶馆中的礼仪和行为规范6.3 探讨茶馆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6.4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茶馆,体验茶馆文化第七章:茶与文学艺术7.1 介绍茶在文学和艺术作品中的表现7.2 分析一些著名的茶诗、茶词和茶画7.3 探讨茶对文学艺术创作的启示和影响7.4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创作的茶相关的文学或艺术作品第八章:茶与生活的融合8.1 介绍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茶饮、茶食等8.2 讲解茶在生活中的保健作用和适宜饮用时间8.3 分享一些茶与生活的有趣故事和经验8.4 组织学生进行茶饮茶食的制作和品尝活动第九章:茶文化在不同国家的传播与发展9.1 介绍茶文化在中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情况9.2 分析茶文化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融合与创新9.3 探讨茶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和影响9.4 邀请有经验的外籍教师分享其他国家的茶文化知识第十章:茶文化主题班会总结与反思10.1 回顾整个茶文化班会的内容和活动10.2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在班会中的收获和感受10.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茶文化的理念融入到日常生活中10.4 总结茶文化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继续探索茶文化的魅力这是茶文化班会的教案后五章的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有需要,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茶与茶文化》

《茶与茶文化》
感谢观看
泡茶过程欣赏
观看茶艺师优雅的泡茶动作和 流程,感受茶文化的独特魅力

茶汤之美
欣赏茶汤清澈透明、色泽鲜艳 之美感。
品茗论诗
在品茗过程中聆听诗词朗诵或 欣赏相关艺术作品,提升品茗
意境和文化内涵。
04
茶文化内涵与传承
茶道精神解读
和敬清寂
茶道中的“和”指和谐、和睦, “敬”指尊敬、敬畏,“清”指 清洁、清爽,“寂”指静谧、宁 静。这四个字概括了茶道的基本
文学艺术中的茶文化
03
除了诗词歌赋,古代小说、戏曲等文学艺术中也大量涉及茶文
化,如《红楼梦》中的品茶论诗等情节。
当代茶文化传承与创新
茶文化的传承
当代社会应该加强对传统茶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让更多的人了解和 认识茶文化。
茶文化的创新
在传承的基础上,当代茶文化也应该不断创新和发展,适应时代的 需求和变化。
03
泡茶技艺与品茗方法
泡茶基本技巧和方法
温壶温杯
泡茶前先将开水倒入 壶中,再倒入杯中, 以提高茶具温度,有 利于茶叶色、香、味 的发挥。
置茶
根据茶叶种类和泡茶 器具大小,放入适量 茶叶,一般以壶的三 分之一至二分之一为 宜。
注水
将开水高冲入壶,使 茶叶在壶内翻滚,充 分浸润。
刮沫
用壶盖轻轻刮去浮在 茶汤表面的泡沫。
红茶特点
红茶具有“红汤红叶”的特点,口感醇厚甘甜,香气浓郁高长,富含茶多酚、咖啡碱等营养成分。
乌龙茶制作工艺及特点
乌龙茶制作工艺
主要包括萎凋、做青、杀青、揉捻和干燥五个步骤。萎凋和做青是乌龙茶特有 的工艺,通过摇青、晾青等方式促进茶叶发酵,形成乌龙茶独特的香气和韵味 。
乌龙茶特点

《茶与茶文化》ppt课件

《茶与茶文化》ppt课件
在分布区中,以云南省的南部和西南部的 野生大茶树为最多,其次是四川省的南部和 贵州省,这些地区的茶树多属高大乔木树型, 具有较典型的原始型茶树的形态特征和生化 特性。
34
形态学依据 茶树的原始型应具下列特征:乔木型,单 柱分枝,叶形大而平滑,叶尖延长、栅栏组织1层、花 序单生。
解剖学的依据 野生茶绝大多数是乔木大叶型,它们的 硬化细胞都是树枝状、形大、主体长、多分枝。壁厚 16--24um。
LOGO
The Culture and Science of Tea 茶文化与茶科学
College of Food Engineering and Nutritional Science
1
茶诗 (五代后晋·郑邀)

嫩芽香且灵,吾谓草中英。 夜臼和烟捣,寒炉对雪烹。 惟忧碧粉散,常见绿花生。 最是堪珍重,能令睡思清。
2
中国茶区的分布
3 茶树的基本特性与茶树良种
4 茶的加工与贮藏保鲜方法
5
茶的品质特征与分类
6 茶的品质审评及鉴别方法
7 茶的营养成分与保健功能
8 饮茶习俗与茶的冲泡艺术
9
第一章 茶的起源与传播
茶是一种深沉而隽永的 文化。中国是茶的故乡, 是世界上最早种植茶、 利用茶的国家。
茶与养生有着密切联 系,一可健体;二可养 生;三可清心;四能修 身养性;五能解毒。
13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底蕴
陆羽著《茶 经》,是唐代 茶文化形成的 标志。其概括 了茶的自然和 人文科学双重 内容,探讨了 饮茶艺术,把 儒、道、佛三 教融入饮茶中, 首创中国茶道 精神。
茶 聖 陸 羽 像
14
饮茶习惯的形成
有一种说法认为茶与一些其它 的植物最早被做为祭品用,后来 有人品偿发现食而无害,便“由 祭品,而菜食,而药用”,最终 成为饮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一 章 茶 与 茶 文 化
• 内涵: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 内涵: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 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科教、文艺、医保、历史、 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科教、文艺、医保、历史、 经贸、餐旅和新闻出版等学科与行业, 经贸、餐旅和新闻出版等学科与行业,包括茶 叶专著、茶叶期刊、茶与诗词、茶与歌舞、 叶专著、茶叶期刊、茶与诗词、茶与歌舞、茶 与小说、茶与美术、茶与婚礼、茶与祭祀、 与小说、茶与美术、茶与婚礼、茶与祭祀、茶 与禅教、茶与楹联、茶与谚语、茶事掌故、 与禅教、茶与楹联、茶与谚语、茶事掌故、茶 与故事、茶与习俗、茶艺表演、陶瓷茶具、茶 与故事、茶与习俗、茶艺表演、陶瓷茶具、 馆茶楼、冲泡技艺、茶食茶疗、 馆茶楼、冲泡技艺、茶食茶疗、茶事博览和茶 事旅游等21个方面 个方面。 事旅游等 个方面。
第 一 章 茶 与 茶 文 化
我国茶圣唐·陆羽于公元758年左右写 我国茶圣唐·陆羽于公元758年左右写 758 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茶叶专著《茶经》,云: 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茶叶专著《茶经》 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 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 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 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 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 归到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 归到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 因为如此,神农才成为农之神。 因为如此,神农才成为农之神。 陆羽在书中系统而全面地论述了栽茶、 陆羽在书中系统而全面地论述了栽茶、制 饮茶、评茶的方法和经验。 茶、饮茶、评茶的方法和经验。根据陆羽 茶经》推论, 《茶经》推论,我国发现茶树和利用茶叶 迄今已有四千七百多年的历史。 迄今已有四千七百多年的历史。
第 一 章 茶 与 茶 文 化
茶 起 源 的 传 说 之 二
另有说法则是从语音上加以附 说是神农有个水晶肚子, 会,说是神农有个水晶肚子,由外 观可得见食物在胃肠中蠕动的情形, 观可得见食物在胃肠中蠕动的情形, 当他尝茶时, 当他尝茶时,发现茶在肚内到处流 查来查去, 动,查来查去,把肠胃洗涤得干干 净净, 净净,因此神农称这种植物为 再转成“ “查”,再转成“茶”字,而成为 茶的起源。 茶的起源。
第 一 章 茶 与 茶 文 化
第一节
茶的起源与价值
第 一 章 茶 与 茶 文 化
知识目标
了解茶的起源
能力目标
正确认识茶的价值
第 一 章 茶 与 茶 文 化
第 一 章 茶 与 茶 文 化
客 来 敬 茶
客从远方来,多以茶相待。 客从远方来,多以茶相待。 好茶敬上宾,茶好客自来。 好茶敬上宾,茶好客自来。
品 用 , 后 来 有 人 偿 食 发 现
其 它 的 植 物 最 早 被 做 为 祭
有 一 种 说 法 认 为 茶 与 一 些
饮 茶 习 惯 的 是 怎 样 形 成 呢 ?
而 解 之 ” 。
第 一 章 茶 与 茶 文 化
中国历史上有很长的饮茶纪录, 中国历史上有很长的饮茶纪录,已经无法确切地 查明到底是在什么年代了, 查明到底是在什么年代了,确实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 饮茶的习惯是从中国传过去的。 所以,很多人认为饮 饮茶的习惯是从中国传过去的。 所以, 茶就是中国人首创的,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饮茶习惯、 茶就是中国人首创的,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饮茶习惯、 种植茶叶的习惯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过去的。 种植茶叶的习惯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过去的。 中国当然也有野生大茶 树的记载, 树的记载,都集中在西南地 记载中也包含了甘肃、 区,记载中也包含了甘肃、 湖南的个别地区。 湖南的个别地区。关于茶树 的最早原产地有好几种说法。 的最早原产地有好几种说法。 今人不少人认定云南的西双 版纳是茶树的原产地。 版纳是茶树的原产地。让我 们看看云南澜沧县2700多年 们看看云南澜沧县 多年 树龄的古茶树。 树龄的古茶树。
10.护齿明目 护齿明目
第 一 章 茶 与 茶 文 化
(二)茶的经济价值
21世纪最主流的 世纪最主流的 三大无酒精饮料之首
全球约有60个国家 全球约有 个国家 和地区种植茶叶
茶的经济价值
2006年中国总产值 年中国总产值 248亿元,面积和产量位 亿元, 亿元 居世界第一
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 近30亿人有茶 与 茶 文 化
• 二、关于“茶” 的起源 关于“
茶 起 源 的 传 说 之 一 多年前远古的中国, 在5000多年前远古的中国,有位君主叫神农。 多年前远古的中国 有位君主叫神农。 他曾尝百草, 他曾尝百草,是有丰富自然知识和创造性的科 学家。他在位的时候,颁发命令, 学家。他在位的时候,颁发命令,要求老百姓将 水煮开再喝,来预防生病。有一年夏天, 水煮开再喝,来预防生病。有一年夏天,神农和 他的随从一起去边远的地方巡访。他们走累了, 他的随从一起去边远的地方巡访。他们走累了, 就在一棵树下休息,一个随从在一边烧水,准备 就在一棵树下休息,一个随从在一边烧水, 用于解渴。水烧开的时候, 用于解渴。水烧开的时候,忽然有几片树叶飘落 水中,开水很快变成褐色。 水中,开水很快变成褐色。神农对这变成褐色的 水很感兴趣,他喝了一口,味道好极了,既爽口, 水很感兴趣,他喝了一口,味道好极了,既爽口, 有提神。就这样茶被发现了。 有提神。就这样茶被发现了。从此改变了人们只 会喝生水和汤的习惯并流传至今。 会喝生水和汤的习惯并流传至今。
第 一 章 茶 与 茶 文 化
• •
二、茶文化的特性 历史性 时代性 民族性 地区性 国际性
• • • •
第 一 章 茶 与 茶 文 化
• • • • • •
三、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我把茶文化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六个阶段: 我把茶文化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六个阶段: 1、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 、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 2、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3、唐代茶文化的形成:在唐代形成的中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 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 4、宋代茶文化的兴盛。 、宋代茶文化的兴盛。 5、明、清茶文化的普及 清茶文化的普及。 、 6、现代茶文化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 、现代茶文化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
第 一 章 茶 与 茶 文 化
第一章
茶与茶文化
第 一 章 茶 与 茶 文 化
知识目标 1.掌握茶的起源 掌握茶的起源 2.掌握茶文化的基本内涵 掌握茶文化的基本内涵 3.了解茶的基本种类与代表品牌 了解茶的基本种类与代表品牌 能力目标 1.把握茶文化的社会功能与价值 把握茶文化的社会功能与价值 2.掌握六大茶类的特征与区别 掌握六大茶类的特征与区别
第 三、茶的价值 延缓衰老 一 1.延缓衰老 2.抑制心血管疾病 抑制心血管疾病 章
3.预防和抗癌 预防和抗癌 4.预防和治疗辐射的伤害 预防和治疗辐射的伤害
茶 5.抑制和抵抗病毒菌 抑制和抵抗病毒菌 与 6.美容护肤 美容护肤 茶 7.醒脑提神 醒脑提神 (一)茶的 一 茶的 文 8.利尿解乏 利尿解乏 功效 降脂助消化 化 9.降脂助消化
第 一 章 茶 与 茶 文 化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但“茶”则是正名, 则是正名, 字在中唐之前一般都写作“ 中唐之前一般都写作 “茶”字在中唐之前一般都写作“荼”字。“荼”字有 一字多义的性质,表示茶叶,是其中一项。 一字多义的性质,表示茶叶,是其中一项。由于茶叶生 产的发展,饮茶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 产的发展,饮茶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茶的文字的使用 频率也越来越高,因此,民间的书写者, 频率也越来越高,因此,民间的书写者,为了将茶的意 义表达的更加清楚、直观,于是,就把“ 义表达的更加清楚、直观,于是,就把“荼”字减去一 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 划,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茶”字。 • 字从“ 中简化出来的萌芽,始发于汉代, “茶”字从“荼”中简化出来的萌芽,始发于汉代, 古汉印中,有些“ 字已减去一笔,成为“ 古汉印中,有些“荼”字已减去一笔,成为“茶”字之 形了。不仅字形, 的读音在西汉已经确立。 形了。不仅字形,“茶”的读音在西汉已经确立。如现 在湖南省的茶陵,西汉时曾是刘欣的领地,俗称“ 在湖南省的茶陵,西汉时曾是刘欣的领地,俗称“荼” 王城,是当时长沙国13个属县之一 称为“ 个属县之一, 陵县。 王城,是当时长沙国 个属县之一,称为“荼”陵县。 从这个现象看, 字读音的确立,要早于“ 从这个现象看,“茶”字读音的确立,要早于“茶”字 字形的确立。 字形的确立。
第 一 章 茶 与 茶 文 化
• 茶文化体系:包括五个方面 茶文化体系:
茶史学: 茶史学:茶的起源,发现和利用,茶文化形成、发展、演变、特 点及表现形式。 •茶文化社会学:茶文化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社会发展与进步对茶 茶文化社会学: 茶文化社会学 文化的作用和社会各阶层与茶文化关系 。 •饮茶民俗学:历史和现代,各个地区和民族,城市和农村饮茶习俗 。 饮茶民俗学: 饮茶民俗学 •茶的美学:成品茶外形设计、名茶取名、茶包装设计及宣传广告等 。 茶的美学: 茶的美学 •茶文化交流学:国际国内研讨、茶文化展示、茶艺表演、少儿茶艺 、 茶文化交流学: 茶文化交流学 茶叶历史文化博览及茶事旅游;茶文化功能学:茶文化资源、特性 、 历史茶文化和新时期茶文化、茶文化功能、茶文化对现代社会及精 神文明建设作用等。 •茶文学:通过诗词歌赋、散文、小说等形式表现出来的茶文化的文 茶文学: 茶文学 学形式。
第 一 章 茶 与 茶 文 化
第 一 章 茶 与 茶 文 化
一、关于“茶”字的起源 关于“ 最早见于我国的《 最早见于我国的《神农本 一书, 草》一书,它是世界上最古 的第一部药物书。 的第一部药物书。据有关专 家考证, 家考证,该书为战国时代 公元前5 一公元前221 (公元前5年-一公元前221 的著作。 年)的著作。
第 一 章 茶 与 茶 文 化
第二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