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茶文化简史[2]
#一茶文化简史[]
该章知识点: 茶树的起源与原产地 饮茶的起源与演变 茶产业的形成与发展简史 茶具的起源与演变
教学目的:
学习了解茶的起源与演变;了解我国及世界茶区 分布及茶叶分类;了解茶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史; 了解中华茶文化和饮茶习俗向外扩散的历史及对 世界各国的茶文化的影响;明确不同类型茶类的 关键加工工艺及品质特征。
3、隋唐时 ,加调味品烹煮汤饮 ,加入薄荷、盐、 红枣调味 ,改善茶叶苦涩味 。
4、宋代 ,重视茶叶原有的色香味,调味品逐渐减 少 ,传统的烹饮习惯,正是由宋开始而至明清,
出现了巨大变更 。遂为“人家一日不可无”的
饮料。
5、明代 ,烹茶方法由原来的煎煮为主逐渐向冲泡
为主发展。
饮茶方式的演变 从生煮羹饮到晒干收藏、从蒸青造形
⑸ 传入苏联(清代-公元1833年)
第二节 饮茶的起源与演变
上古时期,中国的先民们就发现茶,并 发现了茶-具有疗疾的作用。此后,人们把 茶当成祭品-祭天祀地拜祖宗,当成贡品-进 奉朝廷,当成菜食-充饥,当成药品-疗疾, 最终把茶变成了一种大众化的饮料。
茶从发现到演变为饮料的历史是人类文 民进步的必然结果,也是人类对茶的功能 不断认识和深化的结果。
③点茶:宋代多用,它与煮茶相比只 煮水而不煮茶。将饼茶碾成粉末过→ 另用茶瓶煮水→温茶盏→放茶末→注 少许开水调成糊状→冲水用茶筅xian不断 搅茶汤。
从蔡襄《茶录》、宋徽宗《大观茶论》等书看看点茶法的 点茶程序为炙茶、碾罗、烘盏、候汤、击拂、烹试,其关 键在候汤和击拂。
④泡茶:从明代开始才普及,取适量 茶叶3-5克于茶杯→冲1/4—1/3开水温, 润泡1分钟→加开水至七八分满。
⑤茶树生物学(众多茶树拥有类似的遗传 和生化物质基础-体细胞染色体数目都是 15对)的研究证明中国西南地区是茶树起 源中心(植物学家认为:某种植物变异最 多的地方就是这种植物的起源中心)。
茶文化的发展简史
茶文化的发展简史茶文化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它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形成了今天丰富多彩的茶文化。
以下是茶文化的发展简史:1.茶的起源和传播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但具体的起源地尚无定论。
据考古发现,中国可能是茶的起源地之一。
在古代,茶最初被用作药品和饮品,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文化。
在唐朝时期,茶文化开始兴起,并逐渐传播到亚洲其他地区,如日本、韩国等。
2.唐代茶文化的兴起唐代是中国茶文化的兴起时期。
在这个时期,茶成为了社会各阶层的饮料,并在文人墨客中广泛流行。
茶叶的制作和饮用方法也得到了发展,出现了绿茶、黄茶、黑茶等不同种类的茶叶。
此外,唐代茶文化还发展出了独特的茶具和茶道礼仪,如紫砂壶和“三沸”饮法等。
3.宋代茶文化的繁荣宋代是中国茶文化的繁荣时期。
在这个时期,茶叶的制作和饮用方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龙井茶、普洱茶等名茶。
同时,宋代茶文化也注重禅宗和儒家的思想,发展出了独特的禅茶文化和儒家茶礼。
此外,宋代的茶具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如青瓷茶具等。
4.元、明、清茶文化的演进元、明、清时期是中国茶文化的演进时期。
在这个时期,茶叶的制作和饮用方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红茶、白茶等新的茶叶种类。
同时,茶文化也受到了不同民族和文化的影响,如蒙古族奶茶和藏族酥油茶等。
此外,元、明、清时期的茶具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如景德镇瓷器等。
5.现代茶文化的发展现代时期是中国茶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时期。
在这个时期,茶文化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茶叶种类和制作方法,如乌龙茶、花茶等。
同时,现代茶文化也注重健康和文化交流,出现了许多国际性的茶叶品牌和文化交流活动。
此外,现代时期的茶具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如玻璃杯泡茶等新方法。
总之,中国茶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历程,形成了今天丰富多彩的茶文化。
在未来发展中,中国茶文化将继续发展和创新,为人类健康和文化交流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茶文化发展简介
2、唐代——茶文化的形成期
文化、发展有着密切联系。
唐代是中国茶文化的正式形成时期。茶文化的形成与唐代的经济、
唐朝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
佛教的发展,茶风大盛; 贡茶的兴起(各地需要定时、定量、定质向朝廷纳贡,称为“贡 茶”,如著名的阳羡茶); 朝廷颁布禁酒令(大量造酒导致粮食短缺,影响国计民生,唐肃
第一节
茶的发现与利用
茶文化的发展是建立在饮茶普及 的基础之上,追溯饮茶的起源,众说 不一。 多数学者认可的是:人类在寻找 食物的过程中发现了茶,并逐渐认识 到茶叶保健,特别是解毒、提神的作 用,从而演变成今天的茶饮。
• 在原始社会,人类在山野狩猎动物和寻找 植物作为食物。采摘各种可食用的花、果、 叶用以充饥,而茶也是其中的一种。
斗茶图(部分)
《斗茶图》中四人,二个已捧茶在手,一个正在提壶倒茶,另一 个正扇炉烹茶,似是茶童。
刘 松 年 茗 园 赌 市 图
该画是“斗茶图”的姐妹篇。图中四茶贩有注水点茶的,有提 壶的,有举杯品茶的。右边有一挑茶担者,专卖“上等江茶”。 旁有一妇拎壶携孩边走边看。描绘细致,人物生动,一色的民间 衣着打扮,这是宋代街头茶市的真实写照。
•
明代茶具,对唐、宋 而言,可谓是一次大的变 革,因为唐、宋时人们以 饮饼茶为主,采用的是煎 茶法或点茶法和与此相应 的茶具。元代时,条形散 茶已在全国范围内兴起, 饮茶改为直接用沸水冲泡, 这样,唐、宋时的炙茶、 碾茶、罗茶、煮茶器具成 了多余之物,而一些新的 茶具品种脱颖而出 。出 现了集实用和艺术价值于 一体的紫砂壶,成为中国 茶具发展史上亮丽的风景。
茶入诗歌,流芳百世
唐代著名诗人无不饮茶,有些人还把饮茶与吟诗有 机联系起来,文人吟诗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茶道茶 艺、茶性茶德、茶情茶谊、茶俗茶礼、茶事史 诗等, 对茶树生态环境、造茶技术、煮饮技艺、名茶、贡茶、 茶政和贸易等都有描写。其中有不少佳作,影响深远, 其中卢仝的《七碗茶歌》一诗堪称千古绝唱。
第一章 茶文化的历史
第一章茶文化的历史【引子】茶源于中国,至今已有五千年的历史了。
茶、咖啡、可可是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茶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内容】一、茶文化发展简史(一)唐前茶史1、古人论茶树原产地古人有论及茶树原产地的记载,均认为鄂西山地是茶树原产地。
《本草原始》:“生山南汉中山谷”;《救荒本草》:“图经云。
生山南汉中山谷”。
《茗岌》:“第一溯源。
吴楚山谷间(鄂西山地)气清地灵;草木颖挺,多孕荼茗”;《茶经》:“一之源。
荼者南方之嘉木也,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
”还有上述《孙楚歌》、《夷陵图经》等著者,这里的“山南”、“南方”均指终南山(秦岭)以南的鄂西山地。
却从未有古人记载其它地区是茶树原产地的。
2、典型史料与茶事(1)茶发现与神农的传说据《神农本草》记载:“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遇荼而解之。
”传说神农寻找为百姓治病的草药,亲自尝试百草,有一天遇到七十二种毒物,遇茶吃而解毒得救。
该传说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发现茶功效漫长艰苦历程,如发现茶的益思功效,发现茶解酒作用,可令人不眠等。
茶成为饮料是无数先人探索的结果。
(2)广陵耆老传晋元帝时有老姥,每旦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竞买,自旦至夕,其器不减,所得钱散路旁孤贫乞人,人或异之,州法曹絷之狱中。
至夜,老姥执所以鬻茗器,从狱牖中飞出。
此故事间接说明晋元帝时期,时人对卖茶水是感到怪异的。
(3)“水厄”之说《世说新语》:南北朝宋刘义广撰:“晋、司徒长史王濛好饮荼。
人至辄命饮之,士大夫皆患之。
每欲往候。
必云今日有水厄。
”说明西晋王濛时代已有个别人嗜好饮茶,但绝大多数人是不愿意饮茶的,通览唐前茶文化史,王濛是第一个倡导饮茶的人。
(4)茶的煎煮羹饮及茶道萌芽时期东晋杜育《荈赋》:“灵山惟岳,奇产所锺。
厥生舛草,弥谷被岗。
承丰壤之滋润,受甘灵之霄降。
月惟初秋,农功少林,结偶同族,是采是求,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
器泽陶拣,出自东瓯,酌之经瓢,取式公刘。
茶文化
茶文化的定义:以科学态度和历史的眼光研究茶的起源。
茶文化应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茶文化是指整个茶叶发展历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茶文化则是专指其“精神财富”部分。
第一章【茶叶的简史】 [茶树的起源与原产地]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的利用在中国已有5~6千年的历史;发现茶的用途,中国巴蜀人;三大无醇饮料:茶、咖啡、可可。
世界茶树原产地中心(中国西南地区)的证据:1.分布最集中,数量最多;2.地理分布中心;3.古地质,古气候;4.生物茶树原产地的不同学说:(一)中国起源说(西南说,四川说,云南说,川东鄂西说,江南说);(二)印度起源说勃鲁士;(三)原产于中国和印度;(四)原产东南亚有野生茶的各产茶国;(五)原产于印度、缅甸和中国交界的无名高地[饮茶的起源与演变] 食用——药用——饮用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神农本草经饮茶起源的时间:1.神农时期(神农说):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
归到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
也正因为如此,神农才成为农之神。
2.西周时期(西周说):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
”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蜀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
《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并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了。
3.秦汉时期(秦汉说):西汉.王褒《僮约》:“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
中国饮茶方法的四次改变:1.煮茶法(直接将茶放在釜中熟煮,是中国唐代以前最普遍的饮茶法,称“茗粥”)2.煎茶法(备器、选水、取水、候汤、炙茶、碾茶、罗茶、煎茶[投茶、搅拌]、酌茶)3.点差法(点茶法是将茶叶末放在茶碗里,注入少量沸水调成糊状,然后再注入沸水,或者直接向茶碗中注入沸水,同时用茶筅搅动,茶末上浮,形成粥面。
中国茶文化发展史简述
中国茶文化发展史简述摘要:一、茶的历史起源二、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三、茶文化的繁荣时期四、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五、茶文化的未来展望正文:中国茶文化发展史简述茶,作为中国古老的文化符号和饮品,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自古以来,茶叶的栽培、制作和饮用,在中国大地上一代又一代传承,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
一、茶的历史起源据考古学家研究,茶树起源于我国南方地区,早在公元前2737年神农时代,茶就被当作药物使用。
距今约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最初,茶叶仅作为药用植物而被人们所认识。
二、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随着茶叶的普及,茶文化逐渐形成。
汉代时期,茶叶成为朝廷贡品,受到上层社会的喜爱。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茶道逐渐兴起,品茗成为一种雅趣。
唐代,茶道更是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茶圣陆羽撰写了《茶经》,被誉为茶文化的鼻祖。
三、茶文化的繁荣时期宋代时期,茶文化进入繁荣阶段。
茶艺技法不断提高,茶具、茶室等茶道器具日益讲究。
同时,茶宴、茶会等茶文化活动盛行,茶文化开始融入民间生活。
四、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明代,茶叶制作技术得到革新,茶叶逐渐走向世界。
清代时期,茶文化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皇家茶仪。
近现代,茶文化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茶艺、茶道、茶宴等形式多样的茶文化活动蓬勃发展。
五、茶文化的未来展望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茶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
茶产业逐步转型升级,茶科技得到重视和发展。
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继续传承弘扬,发挥其在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
总之,中国茶文化发展史悠久,历经沧桑,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象征。
第一讲茶文化
近代,从生物化学和医学的角度看,茶叶的功效有22项: 1、止渴;2、消减疲劳;3、强心; 4、可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5、可降低高血压发病率; 6、对动脉硬化有些疗效;7、消食解油腻; 8、沱茶、白茶、乌龙茶能降血脂;9、利尿; 10、红茶糖水治肝炎;11、治糖尿病;12、解毒;13、解酒; 14、沉淀水和食品污染的矿物质有害离子(如汞、砷); 15、杀菌消炎;16、抑制病毒;17、和胃、止泻、通便; 18、抗辐射;19、有提升白细胞的作用;20、防龋; 21、防治眼科疾病;22、防治癌症
20
四、茶文化特性
21
1、历史性
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其历史非常悠久。 原始公社后期,茶 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战国,茶叶已有一定规模; 汉朝 ,茶 叶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魏晋南北朝,已有饮茶之 风 ;隋朝,全民普遍饮茶;唐代,茶业昌盛,茶叶成为“人家 不可一日 无”,出现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宋朝, 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 清朝,曲艺进入茶馆,茶叶对外贸易 发展。茶文化是伴随商品经济的出现和城市文化的形成而孕育 诞生的,历史上的茶文化注重文化意识形态,以雅为主,着重 于表现诗词书画、品茗歌舞,茶文化在形成和发展中,融化了 儒家思想,道家和释家的哲学色泽,并演变为各民族的礼俗, 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和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化模式。22
9
2、红茶
10
红茶与绿茶恰恰相反,是一种全发酵茶(发 酵程度大于80%)。红茶的名字得自其汤色红, 红茶加工时不经杀青,而且萎凋,使鲜叶失去一 部分水分,再揉捻(揉搓成条或切成颗粒),然后 发酵,使所含的茶多酚氧化,变成红色的化合物, 这种化合物一部分溶于水,一部分不溶于水,而 积累在叶片中,从而形成红汤、红叶。
34
茶文化的简史
茶文化的简史茶文化的简史中国茶的艺术,萌芽于唐,发皇于宋,改革于明,极盛于清,可谓有相当的历史渊源,自成一系统。
第一,汉魏两晋南北朝——茶文化的酝酿茶是因作为饮料而驰名的,茶文化实质上是饮茶文化,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
茶文化的产生是在茶被用作饮用之后,两晋南北朝是茶文化的酝酿时期。
(1)饮茶的起源和发展茶最先是作为食用和药用的,饮用是在食用、药用的基础上形成的。
中国人利用茶的年代久远,可上溯到神农时期,但饮茶的历史相对要晚一些。
先秦时期可能在局部地区(茶树原产地及其边缘地区)已有饮茶,但缺乏文字和考古的支持。
饮茶始于西汉关于饮茶的起源,到目前为止是众说纷坛,争议未定。
大致说来,有先秦说、西汉说、三国说、魏晋说。
(2)茶与宗教结缘汉魏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固有的.宗教——道教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同时也是起源于印度的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时期,茶以其清淡、虚静的本性和却睡疗病的功能广受宗教徒的青睐。
(3)茶艺萌芽茶艺是饮茶艺术,是艺术性的饮茶,它包括选茶、备器、择水、取火、候汤、习茶的程序和技艺。
杜育的《荈赋》挹彼清流”,择取岷江中的清水;选器:“器择陶简,出自东隅”,茶具选用产自东隅(今浙江上虞一带)的瓷器;煎茶:“沫沉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
”煎好的茶汤,汤华浮泛,象白雪般明亮,如春花般灿烂;酌茶:“酌之以匏,取式公刘。
”用匏瓢酌分茶汤。
荈赋》所描述的,是汉代茶艺的雏形,且茶艺发源于巴蜀。
第二,隋唐五代时期——茶文化的第一个高峰(1)饮茶习俗的形成陆羽《茶经?六之饮》也称:“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荆俞间,以为比屋之饮。
”《茶经》认为当时的饮茶之风扩散到民间,以东都洛阳和西都长安及湖北、山东一带最为盛行,把茶当作家常饮料,形成“比屋之饮。
”陆羽《茶经》初稿约成于代宗永泰元年,定稿于德宗建中元年。
《茶经》的流行,进一步推动了饮茶风俗的形成。
中国人饮茶习俗形成于中唐。
(2)名茶初兴唐代名茶,首推蒙顶茶,其次为湖、常二州的紫笋茶,其它则有神泉小团、昌明兽目、碧涧明月、方山露芽、邕湖含膏、西山白露、霍山黄芽、祁门方茶、渠江薄片、蕲门团黄、丫山横纹、天柱茶、小江团、鸠坑茶、骑火茶、婺州东白、茱萸寮等。
茶文化简史
茶文化简史中华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汉魏六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当代五个时期。
1、汉魏六朝——中华茶文化的酝酿茶是因作为饮料而驰名的,茶文化实质上是饮茶文化,是围绕饮茶活动所形成的文化现象。
茶文化的产生是在茶被用作饮用之后,两晋南北朝是中华茶文化的酝酿时期。
(1)茶与宗教结缘汉魏六朝朝时期,是中国固有的宗教——道教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同时也是起源于印度的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时期,茶以其清淡、虚静的本性和却睡疗病的功能广受宗教徒的青睐。
(2)茶文学初兴晋宋时期的《搜神记》、《神异记》、《搜神后记》、《异苑》等志怪小说集中便有一些关于茶的故事。
孙楚的《出歌》、张载的《登成都白菟楼》、左思的《娇女诗》、王微的《杂诗》是早期的涉茶诗。
西晋杜育的《荈赋》是文学史上第一篇以茶为题材的散文,才辞丰美,对后世的茶文学创作颇有影响。
南北朝时鲍令晖撰有《香茗赋》,惜散佚不存。
(3)茶艺萌芽茶艺即饮茶艺术,是艺术性的饮茶,是饮茶生活艺术化,它包括选茶、备器、择水、取火、候汤、习茶的程式和技艺。
杜育的《荈赋》中有对于茶艺的描写,有择水:“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择取岷江中的清水;选器:“器择陶简,出自东隅”,茶具选用产自东隅(今浙江上虞一带)的瓷器;煎茶:“沫沉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 。
”煎好的茶汤,汤华浮泛,象白雪般明亮,如春花般灿烂;酌茶:“酌之以匏,取式公刘。
”用匏瓢酌分茶汤。
两晋南北朝,佛教、道教徒与茶结缘,以茶养生,以茶助修行。
茶文学初步兴起,产生了《荈赋》等名篇。
中华茶艺亦于西晋时萌芽。
这一切说明,两晋南北朝是中华茶文化的酝酿时期。
2、唐代——中华茶文化的第一个高峰(1)煎茶道形成与流行中国茶道的最初的表现形式就是形成于中唐的煎茶道,陆羽《茶经》奠定了煎茶道的基础。
“茶道”首见于陆羽的至交、诗人、茶人释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记:“楚人陆鸿渐为《茶论》,……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
茶文化简史.pptx
3
茶馆文化
有插花、字画 等文化元素; 文人雅士聚集
地
4
点茶文化 斗茶 5
茶叶文化属性凸显
2.4 繁荣时期
1
2
3
点
茶
研磨
调膏
击拂
水调成
糊状。
向盏中注入沸 水,与此同时 用茶筅搅动, 茶末上浮,形
成粥面。
2.4 繁荣时期
天
点
目
茶
建 盏
北宋蔡襄《茶录》载 :“茶色白,宜黑盏, 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糒之久, 热难冷,最为妥用,出他处者皆不及也。”
2.5 成熟稳定时期
明清
散茶大量生产
工艺:蒸青 → 炒青 饮用方式:煎煮 → 冲泡
1
其他茶类的发展
花茶 乌龙茶 红茶
2
2.5 成熟稳定时期
时间:每年正月初三至十六
三
地点:重华宫
清
• 现代茶艺
THANK YOU
中华茶艺
项目一:茶艺概述
引言· 茶文化简史
茶文化简史
2.1 传说时期 2.2 萌芽时期 2.3 发展兴盛时期 2.4 繁荣时期 2.5 成熟稳定时期 2.6 衰退时期 2.7 复苏与再发展时期
任务二
2.1 传说时期
距今4000-5000年的原始社会 • 《神农本草经》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 茶的利用——药用(解毒)
2.2 萌芽时期
先秦 & 汉魏晋南北朝
茶叶普及
南方地区(饮用) 黄河流域 (食用)
1
茶叶买卖
王褒《僮约》
“武阳买茶” “烹茶净具”
2
认识转变
《荈赋》
第一章茶文化简史
唐肃宗至德、乾元年间(公元756~759年),茶马交 易开始后,饮茶在西北地区迅速传播开来,由此饮 茶之风传到塞外的西北边疆。唐太宗贞观15年(公 元641年),文成公主出嫁藏王松赞干布,带去当时 湖南岳州的名茶‚灉湖含膏‛ ,把饮茶的习俗带到 了西藏。至此,茶已经成为‚举国之饮‛ 。
在神农时代(公元前2737~公元前2697年),我国的先人们就 已经发现并利用茶。1975年,云南省博物馆提供了宾川羊树村 原始社会遗址出土的一块红土泥块,泥块中的果实印痕标本, 经专家鉴定为茶树果实。近年在对商周时代甲骨文的考古研究 中,发现了有关采茶的记载。据《华阳国志》等史籍的记载, 在公元前一千多年前的周代,巴蜀一带已经有了人工种植的茶 树,并用所产的茶叶作为贡品。西汉时期,四川成都附近的一 些地方已经成为重要的茶叶产区,茶叶已经商品化。四川是我 国最早的茶叶产销和消费中心。从秦、汉到两晋,四川一直是 我国茶叶生产和消费最主要的地区。明末著名学者顾炎武在 《 日知录》中说:‚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陆 羽在《茶经》中列举五种‚茶‛字的形、音,即:茶(Cha)、 槚(Jia)、蔎(Sha)、荈(Cha)、茗(Ming)。前四种‚茶‛ 字均首见于蜀人著作中,其发音也都源于巴蜀方言。
三 饮茶风习的形成和发展 西汉(公元前59 年)王褒《僮约》 中有:‚烹荼尽 具‛和‚武阳买荼‛的记载,说明茶已经成为当时 士大夫阶层经常饮用的饮料,因此,烹煮茶叶和清 洗茶具是日常的家务劳动。文中 ‚武阳买茶‛中的 武阳,即今之四川彭山县一带,距成都不远,而据 史籍记载,四川成都一带的诸多郡县在西汉时已经 是有名的产茶区了,武阳则是当时的茶叶市场。
第二节 饮茶的起源与演变
一 茶的发现 关于茶的发现和饮茶的起源,学术界尚没有一个十 分准确的说法。 。陆羽依据《神农本草》等古代文献的记载,认为 饮茶起源于神农时代,《 茶经.一之源》指出: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后世 谈及茶的起源时,也多将神农列为发现和利用茶的 第一人。
茶文化简史
第一章茶文化简史第一节茶树的起源与原产地中国是茶的故乡,茶的利用在中国已有5-6千年的历史。
茶树原产地的不同学说:(一)中国起源说(二)印度起源说勃鲁士(三)原产于中国和印度(四)原产东南亚有野生茶的各产茶国(五)原产于印度、缅甸和中国交界的无名高地第二节饮茶的起源与演变我国的先民们在神农时代就已经发现并开始了茶的利用。
茶的利用经历了从食用到药用再到饮用的演变过程。
汉朝时,茶开始作为饮料,魏晋南北朝时,由于佛教和当时文人士大夫的特殊行为方式,加速了饮茶风习的传播。
到了唐代,随着茶业生产在巴蜀的兴起和向长江中下游地区发展,茶成了社会经济、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饮茶遍及大江南北,塞外边疆。
到了宋代民间饮茶之风大盛,宫廷内外,到处“斗茶”。
为此,朝廷重臣蔡襄写了《茶录》、宋徽宗赵佶也沉缅茶事,写就《大观茶论》洋洋数千字。
第三节茶树栽培与茶叶加工简史茶文化的源头在古代巴蜀地区,西周时已有人工种植的茶,秦汉以后茶业的重心逐渐向长江中下游和东南地区转移,唐代茶区范围已经接近我国现代茶区。
茶的加工始于“生晒”收藏,唐宋时以生产蒸青饼茶为主,元代以后散茶增多,明太祖“罢造团茶”以后,散茶大盛,饮茶方式随之变革。
明清两代相继发明了黄茶、黑茶、青茶、红茶、花茶等茶类的加工,古代茶树栽培和茶叶加工技术达到高峰。
绿茶类:鲜叶→杀青→揉捻→干燥黄茶类:鲜叶→杀青→揉捻→焖黄→干燥白茶类:鲜叶→萎凋→干燥青茶类:鲜叶→日光萎凋→做青→揉捻→干燥红茶类:鲜叶→萎凋→揉捻→补足发酵→干燥黑茶类:鲜叶→炒青→揉捻→渥堆→干燥(黑毛茶)→蒸压→成型第四节茶具的分类与演变。
茶文化简史
三、茶类与茶具的搭配:名茶与名壶相得益彰
(一)茶类与茶具的组合配置☆
中国人所使用的泡茶器具,种类繁多,各种茶 具的结构、特点及其艺术价值,均包含了极丰富的 内容。而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茶具,可根据茶叶的种 类、人数及饮用的方式而定: ① 、乌龙茶可用紫砂、瓷茶具。壶音低沉的紫砂壶 宜泡中、低挡茶乌龙茶;白瓷、盖碗(广东多用) 宜泡白豪乌龙 。 ②、名优绿茶用无花玻璃杯、或白瓷、青瓷口杯。 ③、普通绿茶和花茶用盖碗、瓷杯。 ④、红茶用瓷杯或壶、或涂白釉的宜兴紫砂(紫砂) 杯。 ⑤、红碎茶用各种咖啡茶具。 ⑥、白茶、黄茶用玻璃杯或白瓷杯。
▪ 此外有官窑[官置-河南开封、浙江杭 州]、哥窑[浙江-西南-龙泉]、定窑[河 北曲阳]、汝窑[河南-宝丰---原系烧制 印花、刻花青瓷的民窑,到北宋晚期, 朝廷令汝窑烧制供御用青瓷,史称官 窑汝瓷]
3、漆器茶具:
主要产于福建福州一带。福州生产的 漆器茶具多姿多彩,有宝砂闪光、金丝马 瑙、釉变金丝、仿古瓷、雕填、高雕、和 嵌白银等品种,特别是创造了红如宝石的 赤金砂和暗花等新工艺以后,更加鲜丽夺 目。
③彩瓷:
明朝时,在永乐、宣德青花瓷的 基础上,又创造了各种彩瓷,产品造 型精巧,胎质细腻,彩色鲜丽,画意 生动,十分名贵,畅销海外,国际上 誉我国为瓷器之国。明代时景德镇的 瓷器产品几乎占领了全国的主要市场, 成为全国的瓷业中心。
▪ 唐著名的窑瓷有:除越窑[浙江余姚]外, 还有刑窑[河北]、岳州窑[湖南]、鼎州窑 [陕西铜川]、婺州窑[浙金华义乌]、寿州 窑[安徽淮南]、洪州窑[江西丰城] (邢瓷 不如越瓷)
(一)茶具分类
1、按用途可划分为:茶杯、茶碗、茶壶、 茶盖、茶碟、托盘等饮茶用具。
2、按茶艺冲泡要求可划分为:煮水器、备 茶器、泡茶器、盛茶器、涤洁器等。
茶文化简史
茶文化简史
茶文化简史
中国茶文化简史一直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探讨,中华民族茶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中国茶文化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那时已经被发现,同时,据史书记载,清朝朝廷曾经大力推广茶文化,茶具、茶叶等类别茶文化也发展起来了。
茶文化的发展史编写,由政府部门领导、各地茶叶专家和文化史学家学者参与共同编写。
他们提出了许多有关中国茶文化的研究成果,并发表了许多有关中国茶文化的新课题,激发了人们对中国茶文化的深入思考,挖掘出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
清朝朝廷曾大力推广茶文化,茶馆、茶场、茶庄等类别茶文化也发展起来。
在清朝朝廷统治下,文人家喝茶、研究有关茶树、茶叶和茶具等问题的研究成果被系统地整理成书,完善了中国茶文化的思想体系。
明清时期,茶文化有了较大发展,出现了有关各种茶叶、茶具的书籍,如《茶经》、《茶录》、《茶谱》等,使茶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民国时期,茶文化发展得如火如荼,并出现了有关中国茶文化研究的学术论文,引发了许多有关中国茶文化的新课题的研讨,从而催生了许多茶叶专家和研究者。
中国现代茶文化的发展,主要在于推广茶的饮用习俗,让更多的
人了解中国古老的文化,以前学术论文中提出的中国茶文化的理念得以得到传承和发展。
综合上述,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从发现开始到现在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其中不乏一些重要的突破,从而使茶文化不断向前发展,得到广泛传承,博得越来越多茶友们的喜爱,为中国茶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景德镇瓷茶具:
我国茶具最早以陶器为主。瓷 器发明之后,陶质茶具就逐渐为瓷质茶 具所代替。瓷器茶具又可分为白瓷茶具、 青瓷茶具和黑瓷茶具等。
白瓷:以江西景德镇[全国瓷业中心, 有中国瓷都之称]最为著名。其次是湖南 醴li陵、河北唐山、安徽祁门的白瓷茶具 等也各具特色。
①白瓷茶具 :
唐代:饮茶之风大盛 ,形成了一批以 生产茶具为主的著名窑场 ,《唐国史补》 载,河南巩县瓷窑在烧制茶具的同时,还 塑造了“茶神”陆羽的瓷像,客商每购茶 具若干件,即赠送一座瓷像,以招揽生意。 河北任丘的邢窑[北方-白瓷]、浙江余姚的 越窑[南方-青色-茶汤显绿]、湖南的长沙窑、 四川大邑窑,也都产白瓷茶具。
茶具:亦称茶器或茗器。通指人们在泡茶、
饮茶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器具。 我国在隋唐以前,汉代以后,尽管已 有出土的专用茶具出現,但食具和包括茶 具、酒具在內的饮具之间,区分並不十分 严格,在很长一段时间內,两者是共用的。
专用茶具的出现
茶学界公认最早的有关茶具的文学记载 是西晉(公元265-316年) 左思 (約公元250約305年)的《嬌女詩》,其中有“心为荼 荈剧,吹噓对鼎铄。”這“鼎”當属茶 具。 我国最早谈及饮茶使用器具的是西汉(公元 前59年)王褒的《僮约》其中谈到“烹荼尽 具 “。
明:时大彬三足圆壶
壶的底部有三只小足,与壶身有机结合,浑然 一体,无粘接之感。壶嘴外撇,与柄对称。在 壶柄下方的腹面上,横排阴刻“大彬”楷书。 壶的通体呈褐色,面上有浅 色针装颗粒,虽不细腻,却 有“银砂闪点”之誉, 后人称之 为“砂粗质古肌理匀”。
清代:最著名的当属惠孟臣、陈鸣远、陈 曼生、杨彭年、吴大徵等人。
如何养护紫砂壶? 答:⑴ 新壶在使用前,必须做一番处理,目前 常用的处理法可分 为两种,其一为传统式,其二为简便式。 传统式:取一口不带异味的锅,装水淹进紫砂壶 二厘米以上,然后放放紫砂壶;用小火慢慢加热 至沸,放入一大把重火烘焙的茶叶煮三分钟,然 后将茶叶捞起再用小火煮三十分钟,取出茶壶自 然阴干。 简便式:用清水洗净,再用开水烫洗,放一般的 茶叶泡后倒掉。 ⑵ 旧壶:一般是每次泡完茶后用清水洗净,自 然阴干。
1990年浙江上虞出土了一批东汉时期(公 元25—220年)的碗、杯、壶、盏等器具, 在一个青瓷储茶瓮底座上有“荼”字,考 古学家认为这是世界上 东汉 陶茶碗 最早的茶具, 所以茶具的 出现最迟始 于汉代。
二、茶具分类及其特征
(一)茶具分类 1、按用途可划分为:茶杯、茶碗、茶壶、 茶盖、茶碟、托盘等饮茶用具。 2、按茶艺冲泡要求可划分为:煮水器、备 茶器、泡茶器、盛茶器、涤洁器等。 3、按茶具的质地可划分为:陶土茶具、瓷 器茶具、漆器茶具、玻璃茶具、金属茶具、 竹木茶具、搪瓷茶具、玉石茶具等
明:时大彬雕漆紫砂壶
做工十分细腻,充分显示了 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水平。 特别是壶身靠视线一面雕刻 而成的“高士品茗图”十分 传神,使品茗者更能体察到 饮茶的乐趣。在这幅图中, 天空的云彩,对面的群山, 近旁的大树和流水,展现了 一派具有超脱凡尘野趣的品 茗环境。而高士半倚方桌, 茶童近旁奉茶,更加平添了 “茶不醉人人自醉”的气氛。
清:惠孟臣朱泥 梨壶 这件惠孟臣梨 壶,以朱泥为原 料,在造型上匠 心独具,制作上 精工极巧,大有 独领风骚之感, 堪称古代紫砂壶 中的珍品之作。
清-陈鸣远梅干壶
制作的茶壶,线条清晰,轮廓明显,壶盖 有行书“鸣远
精美紫砂茶具
鼠
牛
虎
龙
马
羊
茶壶盖上的妙文
多少年来,人们常常在茶盖上刻着“也、 可、以、清、心”五个字。不少人不知奥 妙所在。其实,这是一种回文体。只要顺 时针方向,无论从哪一个字开始读,都能 成句,且意义完全相同,都说明饮茶的益 处。
(二)茶具特征
在纷繁多姿茶具艺术宝库中,紫砂乃一枝独 秀.它主要产于江苏宜兴、浙江长兴一带。 1、陶瓷茶具: ⑴宜兴紫砂陶茶具[陶器中的佼佼者首推 宜兴紫砂茶具,早在北宋初期就已经崛起, 成为别树一织的优秀茶具,明清时代大为 流行。 目前紫砂茶具品种已由原来的四五十种增 加到600多种
紫砂壶和一般陶器不同,其里外都不敷釉。 紫砂壶泡茶好处: ①经久使用,还能汲附茶叶,蕴蓄茶味。 ②传热不快,不致烫手;即使冷热聚变,也 不会破裂;还可直接放在炉灶上煨炖。 ③热天盛茶,不易酸馊; ④紫砂茶具还具有造形简练大方,色调淳朴 古雅的特点 。
[陶土-紫砂壶的主要泥料杂于夹泥之层,故有“岩中岩,泥中泥”之 称。可塑性较好经再三精选,反复锤炼,加工成型,然后放入1100℃ 至1200℃的高温隧道窑内烧炼成陶。]
紫砂茶具的造型:几何体型;自然型;筋 纹型。 紫砂茶具的创作风格:文人壶[重气质,单 纯朴素];民风壶[山水人物,虫鱼花鸟]; 外贸壶[包金边,加制金银提梁] 明代:制壶大师有-董翰、赵梁、元畅、时 朋-号称“四名家”。在之后,有号称“壶 家三大妙手”的时大彬、李仲芳、徐友泉
唐著名的窑瓷有:除越窑[浙江余姚]外, 还有刑窑[河北]、岳州窑[湖南]、鼎州窑 [陕西铜川]、婺州窑[浙金华义乌]、寿州 窑[安徽淮南]、洪州窑[江西丰城] (邢瓷 不如越瓷)
北宋时: 白瓷特色:早在唐代就有“假玉 器”之称。 景德窑生产的瓷器,质薄光润, 白里泛青,雅致悦目,并有影青刻花、 印花和褐色点彩装饰。
②青花瓷茶具: 元代:景德镇因烧制青花瓷而 文明于世。青花瓷茶具,幽靓典雅, 不仅为国内所公认,而且远销国外。
青花瓷-国人青睐,远销 国外。
③彩瓷:明朝时,在永乐、宣德 青花瓷的基础上,又创造了各种 彩瓷,产品造型精巧,胎质细腻, 彩色鲜丽,画意生动,十分名贵, 畅销海外,国际上誉我国为“瓷 器之国”。
第一章
茶文化简史[2]
第四节 茶具的起源与演变 一、茶具的起源
(一)茶具的发展
我国最早饮茶的器具,是与酒具、食具 共用的,韩非在《韩非子》中就说到尧时 饮食器具为土缶(fou) ,一种小口大肚的容器。 我国的陶器生产已有七八千年历史。浙江 余姚河姆渡出土的黑陶器,便是当时食具 兼作饮具的代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