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资料第1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合集下载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二轮复习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二轮复习

规律总结
中国古代中央政府机构的设置使权力逐渐 转移到皇帝手中。在汉代是另设机构—— 转移到皇帝手中。在汉代是另设机构—— 中朝,架空丞相;隋唐时期是分散相劝, 中朝,架空丞相;隋唐时期是分散相劝, 实行集体丞相制;宋代进一步分割相劝, 实行集体丞相制;宋代进一步分割相劝, 在三省机构基础上又增设若干机构; 在三省机构基础上又增设若干机构;明清 废除丞相后则没有了中央决策机构。仅设 废除丞相后则没有了中央决策机构。 侍从顾问机构,皇权空前强化。 侍从顾问机构,皇权空前强化。
基础知识的梳理
1、分封制的作用(结合课本内容回答) 、分封制的作用(结合课本内容回答) 2、宗法制的最大特点 、 3、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 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的简要过程 、 5、皇帝制度的特点 、 6、各个朝代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以及 、各个朝代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以及规律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以及规律 7、科举制的特点及作用 、
易混易错点(补充) 易混易错点(补充)
1、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异同点 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同 巩固统治者的统治; 巩固统治者的统治;③结果都产生了积极作用
盛行 时代 划分 基础
奴隶制社会 血缘关系 世袭
拥有封地,地方独立 拥有封地, 性强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纲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2.秦中央集权制的形成。 秦中央集权制的形成。 秦中央集权制的形成 重点 1.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 的特点。 的特点。
3.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的嬗变过程及其规律。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的嬗变过程及其规律。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2015高考历史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历史-新课标-人教版115ppt

2015高考历史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历史-新课标-人教版115ppt

序的稳定。
返回目录
第1讲 商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考


【问题精要】

突 1.西周分封制有哪些突出特点?导致后来分封制趋
破 向瓦解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突出特点
①分封对象方面,以同姓贵族为主体。
②以土地和人口为纽带,以权利和义务为核心,层层
分封,等级森严。
③周天子是周王室的最高统治者,而诸侯在其封地有
和小宗;周天子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
(4)特点:血缘和政治相结合,形成家国一体的统治。
(5)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
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保障分封制推行。
返回目录
第1讲必修1教材P6“西周宗法制与分封制关系
返回目录
第1讲 商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考






• 考点一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返回目录
第1讲 商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考
点•


突•
1.夏商的政治制度
破•
(1)王权承袭:采王位用世的袭制
______________,王位传承方式有父子相
传和兄终弟及。
• (2)王权特点:通过占卜决定国家大
③战国时期各国进行变法,废分封,行县制,促进了
分封制逐步走向瓦解。
返回目录
第1讲 商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考 点
2.西周宗法制确立了哪些基本原则?有何深远的历
分 史影响?

突 (1)基本原则
破 ①从周天子到诸侯、卿大夫、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

2015高考历史总复习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整合 人民版

2015高考历史总复习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整合 人民版

2015《金版新学案》高中历史(人民版)总复习专题整合: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二、古代中国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1.中国政治制度经历的第一次转折——从以王权为核心的分封制、宗法制到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度。

(1)秦始皇完成统一后,确立了至高无上的皇权,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中央和地方行政体制。

这套金字塔般统治机构的设立,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2)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完善和加强。

2.郡县制(1)形成及演变:郡县制是在分封制瓦解的基础上,为适应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在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陆续出现了郡、县地方行政区划形式;秦统一六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度,体制也更为完善;秦以后的历代封建王朝,在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上一直沿用郡县制,只是在形式上有所变化。

(2)影响:郡县制的实行标志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生了划时代的变革,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郡县制下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从而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使君主加强了对全国的统治,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三、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的特点及其影响1.特点(1)既有继承又有发展。

如行省制度、选官制度体现了继承,内阁和军机处的设置体现了发展。

(2)专制程度空前强化。

主要体现在废丞相、八股取士和军机处的设置等方面。

(3)体现了时代特征。

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

2.影响(1)积极影响①有利于防止割据,抵御外来侵略,维护了国家统一。

②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对促进民族融合起了积极作用,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③有利于从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兴建大型工程,奠定了中华文明的持久性。

(2)消极影响①经济上,束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主题1 家国同构——古代中国政治的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主题1 家国同构——古代中国政治的

-4-



2.影响 (1)积极影响: ①在政治上促成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体制的稳定结构,将封 建政权的“合法性”建立在情感基础上,历数千年而不绝。 ②在经济上将家庭利益与集权利益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家旺国兴, 和衷共济。 ③在社会秩序建构方面,家庭模仿统治机关,一切统治机关模仿 朝廷,形成多重合力,一律共振。 ④在道德建设与维护方面,家庭承载最重要的责任,家教宽严与 否成为治国者考量人才善恶能庸的标准。
-7-



二、古代中国加强君主专制的三种模式
1.转移法——汉代的中外朝制度
(1)含义:中朝即内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近臣构成;外朝又称外廷,
指丞相、御史大夫和九卿组成的官僚机构。
(2)原因:西汉初年,丞相多由功臣列侯充任,权力极大,影响皇帝的
集权。
(3)过程:汉武帝时,提拔了一批中下层官员,作为自己的高级侍从
-6-



②弱化了社会力量。因为它阻碍了家庭独立观念的形成,家成了 国的附庸,国对家表现出来的是控制和主宰,由此以家庭为基本元 素的社会也必然处于软弱和分散状态。
③“家国同构”观念对中国传统政治的发展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在这种观念的裹挟下,政治的独立发展受到影响,衡量人们政治行 为的标准是忠孝之道,只有治道,没有政道,只关注权力的功能和效 用,有丰富的治人和治于人的政治思想,而对权力本身的运用和分 配及其矛盾如何协调的认识却很浅陋,极难上升为政治理论,缺乏 对政治本质的真知灼见。
-12-



三、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层级嬗变规律 1.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层级变化的主因。地方行政制度是 中央行政制度的补充,地方行政层级调整必然受中央集权变化规律 的影响。 2.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中国历代地方行 政层级变迁的一条主要线路是对前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沿袭和 改进,沿袭为主,变革为辅。 3.下稳上动是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化的特征。纵观中国2 000多 年的封建史,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政区,是相对稳定的。 4.财政改革是影响地方行政层级嬗变的重要因素。首先表现在 财政是地方行政制度变革的重要内容,其次表现在财政是地方行政 制度变革的推动力量。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制Hale Waihona Puke 主 义秦中

建立
央主
中 央
西汉
集 权
专 制
巩固
集 权
制不
隋唐

断 完善
不强

断化





加强

明清

顶峰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的发展演变及变化特征
• 《资治通鉴》 “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
察,中书诏敇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
正。”

• 奏章票拟,主之内阁;军国机要, 主之议政处。 ----《枢垣记略》
清:康熙时议政王大臣会议到雍正时设军机处, 强化专制皇权;大兴文字狱加强专制集权。使封建君主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阻碍了资本主义萌 芽的发展,中国落后于世界。
实战演练
• 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息,以有侯王.赖 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 不难哉!”秦始皇为消除这一担心,而采取的 举措: A.焚书坑儒 B.强化中央机构 C.推行郡县制 D.统一文字

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以尚 书任天下事,侍郎贰之。而殿阁大学士祇 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 “节镇太重,主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 者,无它技,但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 其精兵,则天下自安定。”

• “朕闻太古有号毋谥,中古有号,死而 以行为谥。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 甚无谓,朕弗取焉。自今已来,除谥法。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 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实战演练
•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加强了皇权专制, 主要是通过 p75 A.省、部之间相互牵制 B.各省之间相互牵制 C.各部门职权分工合作 D.各部门官员都由皇帝任命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件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件

解析 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 阁、鸾台,就有加强皇权的色彩,而与此同时,宰相数量大 增,且更替频繁,这明显是为了更好地控制中央的官员,以 加强皇权,故选 C 项。材料并未涉及职权,排除 A 项。加 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只是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 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这样的官员并未得到晋升,排除 B 项。材料中参与议政的宰相数量增多是在弱化宰相参政议政 的职能,而不是强化,排除 D 项。
专题篇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纲明示]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 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 强。
主干知识结构
线索
线索1 古代早期政治制度
1.分封制 (1)目的:扩大周朝的统治范围,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2)基本内容: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 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并对周王尽一 定的义务。 (3)特点:①周王是最高统治者,中央和地方权力并 存。②诸侯国与周王的臣属关系明确。③层层分封,确立 等级秩序。④和宗法制紧密结合。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国同构” “家国同构”的实质是“忠孝一体”。忠是政治关系 上的等级,孝是血缘关系上的等级。忠与孝都是维护政治 统治的伦理基础,都属于礼的范畴,同时二者又都属于道 德范畴,即政治伦理化,它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文化的认 同与传承。
1.(2017·全国卷Ⅰ)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 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 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 封( )
②影响深远,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思想内容之一:积极 ——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社会安定,形 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消极——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 人情关系,人为划分远近尊卑,个体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 受到约束,与现代平等和法治意识相违背。

2015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1 中国古代史 第1讲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教学案

2015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1 中国古代史 第1讲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教学案

第1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内容概述中国古代史(远古——1840年)代表着典型的农耕文明,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体现出浓厚的东方特色。

——政治上:经历了从早期分封制、宗法制到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历程。

一方面中央对地方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中央的权力逐渐集中到皇帝手中。

权力高度集中是中国古代政治的基本特点。

——经济上: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长期占据统治地位,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受到抑制,商品经济依附于农耕经济,未能起到瓦解自然经济的作用。

——文化上:儒家思想长期在思想界占统治地位,文学的主流形式经历了《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发展过程,书画艺术以写意为特点,古代科技则是典型的实用科技。

第1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二.核心梳理1.政治制度的演变(1)夏朝是中国古代第一个实行王位世袭制的王朝。

(2)商朝神权和王权紧密结合,商王通过垄断神权加强王权。

(3)西周三种政治制度: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宗法制,划分宗族内的嫡庶系统,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礼乐制,维护等级差别的工具。

2.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1)早期政权(王权)和神权结合,如商朝。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宗族关系深刻影响当时的政治关系。

(3)最高统治集团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分封制下中央对地方的管辖是一种间接的松散的管理,地方的独立性、自主性都比较强。

三.思维点拨——封建制度和封邦建国的区别“封建制度”和“封邦建国”是两个历史概念,由于字面的接近,一些同学对此不甚了解,存在思维误区。

“封建制度”是奴隶社会解体后出现的一种新的社会形态,是以地主阶级掌握土地和政权、压迫和剥削农民阶级为标志的社会制度;而“封邦建国”是指分封制,是周王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功臣等分封到各地,广建封国,用以巩固统治的一种政治制度。

二.核心梳理2.地方机构的演变春秋战国开始设郡县⇒秦朝郡县制⇒汉初郡国制⇒元明清行省制度三.思维点拨——从四个方面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个核心——皇权至高无上;两对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三种制度——行政制度、选官制度、监察制度,其中行政制度是主体,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是配套制度;四个阶段——萌芽(战国)、确立(秦朝)、完善(汉至元)、强化(明清)。

高三历史高考二轮复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

高三历史高考二轮复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

高三二轮——第一单元农业文明时代的东西方世界第1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导学案设计:王玮审核:高三历史备课组使用时间:2016.3 课时:3节【考纲要求】(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3)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知识主线】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分为两大阶段:早期(先秦时期)国家属松散的政治联盟,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

秦至清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专制制度逐步加强。

2.秦至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可分为三条主要线索:一是君主专制的逐步加强,主要体现在中央官制的演变上、实质在于君权与相权的关系变化;二是中央集权的加强,表现在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上,实质是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关系的变化;三是选官用官制度和监察制度的演变。

【考点梳理】考点一宗法制与分封制(概括目的、内容、作用、二者之间的关系)考点二君主专制的逐步强化(归纳历代中央官制的演变过程)考点三地方行政制度沿革(归纳历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考点四古代中国的选官与监察制度(归纳历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及选官标准;监察制度的发展过程及作用)【习题训练】1.为了统治从黄土高原到黄河南北以及沿海的广大的被征服地区,周天子分封本族兄弟亲属到各被征服地区去建立国家。

材料中的“国”是指 ( )A.诸侯 B.城邑 C.郡守 D.县治2.“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曾召集诸侯在葵丘会盟,并订立盟约指出:“诛不孝,无易树子(即诸侯立为世子的嫡子),无以妾为妻。

”这说明会盟者 ( )A.积极传承孔子“动之以礼”的思想 B.反对嫡长子继承制C.企图以诸侯霸主之位取代周天子D.欲维护宗法制传统3.《史记·商君列传》说:“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

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这一措施 ( )A.废止了贵族等级爵制 B.摧毁了宗法分封的制度C.健全了官吏选拔制度 D.推动了政治制度的转型4.西汉初期,丞相集决策、行政、司法各项大权于一身。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1.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1.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解析:①本题易错选为A、C、D的情况都是有的。错因主要 在于对三省六部制概念理解不清。②三省为中央最高中枢政务机 构,一般为中书决策,门下审核,尚书执行。六部指尚书省下属 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在 于分散了丞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把相权“一分为三”,既有分 工,又有合作,互相牵制和监督,提高决策的正确性和行政效 率;同时,又将尚书省权分六部,既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 和发展,又推动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加强了皇权、削弱了相 权。所以把其理解为中央监察机制是错误的。③防范此类错误就 要对重要概念从内涵、特点、影响等全面准确地把握。 答案:B
解析:①本题易错选为B。错因:一是对题干“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 特殊情况”的言外之意是削弱皇权理解不到位;二是对汉武帝所设中朝的 意图理解不清;三是对D项阅读不完整,仅从其前半句下结论。②这类题要 减少失误,除了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要从题干到选项仔细地研读题意,无 论考查多少知识点,题目总会围绕一个核心而展开。在把握题意的前提 下,逐项筛选合乎要求的项即可。③本题A、B、C三个选项都有利于君主 专制的加强,D选项的前半部分“明初废除丞相”也有利于君主专制的加 强,后半部分“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不利于加强君 主专制;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议政王大臣 会议决定的事,连皇帝也难更改;皇权受到很大限制。是君主专制加强的 例外。
2.在比较中理解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二者互为表里,相互依存。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 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二者是周王朝的两大 政治支柱。
问题2 全面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理解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的概念 专制主义即君主专制,既是一种决策方式,又是一种政 治制度;中央集权是一种管理模式。两者的结合构成了我国 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君主专制强调君主独尊、君权至高无上,国家大事由皇 帝一人独断;中央集权强调中央对地方的统治,是指全国各 地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长官由中央 任命,地方必须绝对服从中央。

【步步高】2015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资料----第1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2014年高考真题)

【步步高】2015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资料----第1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2014年高考真题)

第1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3)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分为两大阶段:早期(先秦时期)国家属松散的政治联盟,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

秦至清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专制制度逐步加强。

2.秦至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可分为三条主要线索:一是君主专制的逐步加强,主要体现在中央官制的演变上、实质在于君权与相权的关系变化;二是中央集权的加强,表现在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上,实质是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关系的变化;三是选官用官制度和监察制度的演变。

排查纠错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与早期政治制度属于同一个概念。

(×)点拨早期政治制度特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时期的政治制度,而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是1840年之前中国政治制度的总称。

2.分封制的目的是指“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即维护天子的权威。

(√)3.宗法制将“国”与“家”结合在一起,其结合点主要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保障周王的权威和政治隶属关系。

(√)4.秦推行郡县制,故郡县制最早出现在秦朝。

(×)点拨郡县制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出现。

5.郡县制是对分封制的否定,而不是继承与发展。

(√)6.三省六部制的重大突破是决策权与司法权相分离。

(×)点拨在中国君主专制的历史长河中,行政、立法、司法等权力均从属于皇帝的意志,谈不上分离。

7.隋唐时期的科举制除了更有利于“唯才是举”外,对当时的社会意义还在于有利于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

(√)8.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之一是相权在不断削弱,每个朝代的相权都受到削弱。

(×)点拨错在“每个朝代相权都受到削弱”,如秦代、元代就不适合。

9.宋朝设“中书门下”为宰相办公机构,其职能等于隋唐时中书省和门下省之和。

(×) 点拨宋朝宰相受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的牵制,不可能集决策、审议权于一身。

10.“封建专制”等于“封建制度”。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系列专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系列专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系列专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系列专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标为主岳麓兼人教版]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点津】本专题讲授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

在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演变过程中,夏商周继承较多部族统治方式,形成以封邦建国的分封制以及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为代表的西周古代宗族国家政治制度。

秦汉大一统,建立起以皇权专制为核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历经秦汉制度的建立、隋唐制度的完善、宋元制度的加强、明清制度的进一步强化。

伴随明清封建制度的衰落,君主专制被强化到空前高度。

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课标考点1】了解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主要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重点掌握周朝的建立、分封制的内容及作用、宗法制的内容及作用。

明确宗法制特别是西周的宗法制,既是家族制度又是政治制度,同时与分封制又是到为表里的,这就构成了以宗法制为基础的专权。

这也是中国早期的政治特点。

【解析考点1】1.分封制的定义、特点及历史作用(1)定义:又称封邦建国,周王将宗族、姻亲、贵族、功臣分派各地,广建子国,同姓异姓的封国制度。

(2)特点:①周王高高在上,邦国臣属于周王,并进而分封属下,构成金字塔形等级秩序;②邦国有同姓、异姓之分;③周王与封国通过一系列权利义务关系为纽带联系在一起。

(3)作用:①通过分封制,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②各封国与周王室的关系也更加密切,臣属关系更加明确,周王形成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③西周贵族集团还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考点释疑】分封制即是周确立嫡长子继承制后,为了解决小宗与大宗关系问题,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庶子做诸侯,然后让他们去建立统治据点,以拱卫王室。

诸侯在其封国内有世袭的统治权,对天子有服从命令,定期朝贡和提供军赋力役等责任。

分封的目的是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2.宗法制实施的目的、主要特点及历史作用(1)目的: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一)讲义--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1)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一)讲义--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1)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一)讲义近几年全国及地方高考命题统计:主要内容提纲:考点1: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命题分析:(1)“中华文明的起源”近几年考查明显增多,主要通过文化遗存、史料文献等新素材设置情境,同时结合史学理论考查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下文明的产生、交流与传承。

(2)“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是历年考查的重点,侧重考查商周制度演变、制度影响、文化交流等内容,以此来考查家国情怀素养。

备考建议:(1)知识角度:中华文明起源的表现、多元一体特征,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分封制和宗法制等的演变、特点、影响以及不同制度之间的关系,仍是高考命题的主要内容,但同时也要注意商周时期原始民主、早期民族命题交融等内容。

(2)综合考查:该部分是中国古代政治的基础,命题可能从制度传承的角度考查与后边制度的关系;同时从唯物史观角度考查政治与同时期经济、文化的联系。

(3)素养价值:本部分凸显对核心素养的考查,蕴含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等素养,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

一、主干知识整合:二、核心考点突破:1.中华文明的特点:(1)多元性:(1)从文化遗存看,有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等。

(2)从文化的特点看,不同地域有不同的特征,如农作物种植上为南稻北粟。

(3)从区域分布看,涉及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辽河流域等。

(2)一体性:(1)从社会生活看,各地有共同点,如制作陶器、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定居生活等。

(2)从遗存分布看,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区。

2.分封制与宗法制及关系:知识拓展:西周礼乐制1.定义:乐:和谐;礼:秩序。

是周代文化的集中体现,它既是典章制度的总汇,又是人们各种行为的准则。

周朝通过礼乐制度来规范贵族的身份地位,要求贵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贵贱长幼之间要有明显的差别。

2.核心精神:尊尊、亲亲。

3.目的:维护宗法分封形成的等级秩序,强化等级观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经典讲义)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经典讲义)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经典讲义)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1、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2)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3)形成完备的分封制与宗法制;(4)以宗法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1)含义: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是指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实行个人独裁统治,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指全国的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各级政府一律服从中央政府,受中央政府的领导和监督,执行中央政府的法令、政策和命令。

这种制度的核心是皇权至高无上。

(2)形成原因:①经济: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生产关系变革,井田制瓦解,封建生产关系产生。

②政治:新兴地主阶级迫切要求建立强有力的中央集权以维护利益。

③理论:法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特别是韩非子提出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和”法治”的思想。

(3)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存在的原因:①经济:分散的小农经济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社会安定和国家统一,以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发展。

②政治:地主阶级也需要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人民反抗。

(4)经过:初步形成于战国,正式确立于秦,巩固于西汉,完善于隋唐,加强于宋,新发展于元,强化并衰落于明清。

(5)内部两大矛盾: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

(6)发展趋势:①不断加强皇权,削弱中央机构,特别是相权;②不断改。

高三第二轮复习 中国古代政治史——政治制度

高三第二轮复习  中国古代政治史——政治制度

7、消亡:近代以来,清政府对专制主义中央集制 消亡:近代以来, 度的维护、最终废除和复辟帝制活动: 度的维护、最终废除和复辟帝制活动:①晚清王朝 的维护:四次自救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的维护:四次自救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 末新政、 末预备立宪。 最终推翻: 末新政、清 末预备立宪。②最终推翻:辛亥革命 (1912年 12日 宣统帝正式下诏退位) (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正式下诏退位)。③两次 帝制复辟:袁世凯1915年当上“中华帝国的皇 帝制复辟:袁世凯1915年当上“ 1915年当上 宣布改1916年为洪宪元年,1915年蔡锷 1916年为洪宪元年 年蔡锷、 帝”,宣布改1916年为洪宪元年,1915年蔡锷、 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发起护国运动, 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发起护国运动,袁世凯于 1916年被迫取消帝制 1917年夏 年被迫取消帝制; 年夏, 1916年被迫取消帝制;1917年夏,张勋拥戴清废 帝溥仪复辟帝制,恢复宣统年号,孙中山发表《 帝溥仪复辟帝制,恢复宣统年号,孙中山发表《讨 逆宣言》 全国人民一致反对,段祺瑞组织“ 逆宣言》,全国人民一致反对,段祺瑞组织“讨逆 乘机打败张勋。 军”乘机打败张勋。
(三)中外思想界对专制主义的批判: 中外思想界对专制主义的批判: 明末清初:黄宗羲等; ①明末清初:黄宗羲等; 近代维新派; ②近代维新派; 近代革命派; ③近代革命派; 近代新文化运动; ④近代新文化运动; ⑤法国启蒙思想家等。
(四)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 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 在封建社会早期(明清以前)以进步作用为主; 在封建社会早期(明清以前)以进步作用为主;明 清以后严重阻碍社会发展,日趋反动, 清以后严重阻碍社会发展,日趋反动,以消极 作用为主。 作用为主。 根源: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根源: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世界历史向资本主 义过渡。 义过渡。 阻碍的表现:政治上, 阻碍的表现:政治上,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违背历史潮流;经济上, 制,违背历史潮流;经济上,实行重农抑商政 文化上,实行文化专制, 策;文化上,实行文化专制,不利近代科学的 发展;对外关系,闭关锁国政策。 发展;对外关系,闭关锁国政策。

高中历史高考二轮专题复习课件(可编辑)专题一第1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新人教版

高中历史高考二轮专题复习课件(可编辑)专题一第1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新人教版
专题一
第1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文明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政治制度是古代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建构了 古代中国史的基本框架,是每年高考的必考内容。 它有一条主线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演 变,辅之以两大主要选官制——察举制与科举制,
还有三个主要兵制——府兵制、募兵制和保甲制,
以及四种重要的监察制——秦代御史制、汉代刺史 制、宋代通判和明代按察使司制。
6.强化于明清 (1)明朝 ①调整中央和地方官制:在中央,废丞相,权分 六部。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使其与兵部相 互制约;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 ②制定《大明律》。 ③加强特务统治。
④加强思想控制:实行八股取士。
(2)清朝 ①调整官制:在中央设军机处。 ②加强思想控制:大兴文字狱。
到行使军权、财权、行政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
性;中央集权是指在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中, 全国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 和控制,地方绝对服从中央,中央则听命于皇帝。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 治制度。 知识点三 古代的选官制、监察制 1.选官制度
(1)察举制
西汉统治者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统治的 需要,建立了这一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 度,这是两汉选用官吏的主要途径之一。东汉时
度,有利于人才的选拔;要任用德才兼备、敢言
直谏者;任人唯亲、姑息养奸则危害严重;应树 立尊重知识和人才的正确观念。
2.对监察制的认识 我国古代十分重视对地方和官吏的监察,汉代以 后监察制度逐渐走向健全。因专制制度的本质所
决定,古代的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必然十分有限。
知识点四 1.府兵制 ①府兵制源于西魏,基本上采取鲜卑人当兵、汉 人务农的政策,一人当兵全家编入军籍,称为军 户,不属于州县管理。②隋文帝时,府兵制与均 田制结合,“寓兵于农”“兵农合一”。③唐太 宗时,调整和健全了府兵制,增加了军府数量。 古代的主要军事制度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对司法活动进行监督。
民间纠纷调解机制及其意义
要点一
民间纠纷调解机制
要点二
调解机制的意义
古代中国在基层社会中建立了以乡里组织为基础的民间纠 纷调解机制。当发生民间纠纷时,当事人可首先向乡里组 织申请调解。如调解无果,再向上级官府申诉。
民间纠纷调解机制在古代中国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能够 及时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还能够减轻官府的诉 讼压力,节约司法资源。同时,通过调解活动,还能够传 播儒家伦理道德观念,教化民众。
汉朝至清朝
在秦朝政治制度的基础上,不断进行调整和变革,如汉朝的 郡国并行制、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二府三司制、元朝 的行省制、明清时期的内阁制与军机处等,使专制主义中央 集权制度不断得到加强和巩固。
政治制度演变特点及原因
特点
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政治制度不断变革和调整,但始终围绕着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进行;政治制度变革 往往与经济发展、社会变革、民族融合等因素密切相关。
原因
经济方面,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制度来保障;政治方面,统治者为维护自身统治 ,不断调整政治制度以适应时代需求;文化方面,儒家思想等传统文化对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民族 融合方面,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也推动了政治制度的变革。
02 古代中央官制与地方行政制度
CHAPTER
司法审判程序与公正性保障
司法审判程序
古代中国的司法审判程序包括起诉、受理、 审理、判决和执行等环节。在审理过程中, 重视证据收集和审查,采用刑讯逼供等手段 获取口供。同时,也注重听取当事人陈述和 申辩,以及证人证言等。
公正性保障措施
为确保司法公正,古代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 施,如实行回避制度、审判公开原则、复审 制度等。此外,还设立了御史台等监察机构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资料:中国古代史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资料:中国古代史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资料:中国
古代史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资料:中国古代史
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
(一)奴隶社会时期的世袭制和分封制:
1、世袭制:从禅让到王位世袭,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阶级对立的产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世袭制以其鲜明的私有化体现社会的重大进步。

2、分封制:分封制是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上的政治统治方式。

分封制虽然使周王室加强了对各地的控制,对发展边远地区经济文化起了积极作用,但是事实上使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处于分裂割据状态。

西周后期,随着王室衰微,国家统一局面遭到破坏,春秋时期的大国争霸战争,导致分封制崩溃。

(二)封建社会时期的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封建社会中基本的政治制度
1、含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制度两个概念。

前者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即皇帝个人专断独裁。

后者是指全国各种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

2、特点:皇帝通过直接任免各级官吏来掌握人事大权,核心是集政治、经济、军事大权于皇帝。

3、原因:
(1)经济根源:由封建的经济基础决定的。

封建的个体小农经济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保证生产发展。

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

(2)政治根源:适应地主阶级建立和巩固政权,完成和巩固统一,加强对人民控制的需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3)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分为两大阶段:早期(先秦时期)国家属松散的政治联盟,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

秦至清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专制制度逐步加强。

2.秦至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可分为三条主要线索:一是君主专制的逐步加强,主要体现在中央官制的演变上、实质在于君权与相权的关系变化;二是中央集权的加强,表现在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上,实质是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关系的变化;三是选官用官制度和监察制度的演变。

排查纠错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与早期政治制度属于同一个概念。

(×)点拨早期政治制度特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时期的政治制度,而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是1840年之前中国政治制度的总称。

2.分封制的目的是指“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即维护天子的权威。

(√)3.宗法制将“国”与“家”结合在一起,其结合点主要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保障周王的权威和政治隶属关系。

(√)4.秦推行郡县制,故郡县制最早出现在秦朝。

(×)点拨郡县制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出现。

5.郡县制是对分封制的否定,而不是继承与发展。

(√)6.三省六部制的重大突破是决策权与司法权相分离。

(×)点拨在中国君主专制的历史长河中,行政、立法、司法等权力均从属于皇帝的意志,谈不上分离。

7.隋唐时期的科举制除了更有利于“唯才是举”外,对当时的社会意义还在于有利于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

(√)8.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之一是相权在不断削弱,每个朝代的相权都受到削弱。

(×)点拨错在“每个朝代相权都受到削弱”,如秦代、元代就不适合。

9.宋朝设“中书门下”为宰相办公机构,其职能等于隋唐时中书省和门下省之和。

(×)点拨宋朝宰相受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的牵制,不可能集决策、审议权于一身。

10.“封建专制”等于“封建制度”。

(×)点拨封建制度是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制度的合集,君主专制仅是封建制度的一个方面。

11.元代的中书省是当时最高的行政机构,职权上相当于唐代的尚书省;唐代的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两者不可混淆。

(√)12.明代内阁制不同于宰相制,内阁制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根本不可能真正制约皇权。

(√)13.明朝内阁与清朝军机处的共同职能是参与机务,都拥有决策权。

(×)点拨军机处大臣跪受笔录的职能特色决定了其不可能拥有决策权。

14.中国古代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是起用身边亲信近臣和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

(√)考点一宗法制与分封制核心词: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大宗、小宗1.宗法制(1)特点:嫡长子继承,以血缘为纽带,等级森严。

(2)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的稳定。

(3)内容:按血缘亲疏、远近确立起严格的大小宗体系及土地、财产、政治地位的分配、继承制度。

(4)作用:①目的:强化了王权,保障了贵族特权。

②强调血缘关系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2.分封制(1)目的: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2)对象:王族、功臣和先代帝王的后代。

(3)内容:主要是分封土地和人口。

(4)作用:①周王室与诸侯国的臣属关系更加明确,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

②边远地区得到开发,疆域扩大。

(5)瓦解:春秋时遭破坏,战国时各国推行县制,秦统一后建立郡县制,废除了分封制。

考例1从文化、文明传承视角考查宗法制(2014·广东高考)“宗”是一个会意字。

在甲骨文中,宗字作“”,“”像宫室屋宇之形,“”可能表示()A.祖先牌位B.皇帝宝座C.青铜兵器D.铁制农具知识定位商代——甲骨文、宗法制辨析选项 由题干中的“‘宗’是一个会意字”“像宫室屋宇之形”等信息可知,“宗”最有可能与供奉祖先、举行祭祀活动的祠堂、宗庙有关,故A 项正确。

“皇帝”一词最早出现于秦代;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而甲骨文出现于商代,B 、D 两项错误;青铜兵器与宫室无关,C 项错误。

答案 A考例2 从文化习俗传承视角考查宗法制的影响(2013·海南高考)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不仅是周朝分封制的基础,对后世也有深刻影响。

这表现在( )A .一夫多妻习俗长期延续B .皇位继承“立嫡不以长”C .诸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D .婚姻中的“门当户对”知识定位 夏商周——早期政治制度——宗法制解题关键 材料中的“血缘关系”“后世影响”是解题关键点,重视血缘亲疏关系,实行嫡长子继承是宗法制的突出特点,比较备选项,B 项表述与此特点最接近。

答案B在2014年高考中,分封制、宗法制在广东、海南、新课标全国卷Ⅰ等多省考题中均有涉及,是高考命题关注的长效热点之一。

备考2015年高考可从以下视角关注本考点:核心词:三公九卿、内外朝、三省六部、废丞相、军机处1.皇帝制度的建立: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创立,皇位世袭、皇权至高无上是其突出特征。

2.中央官制的演变(1)秦——三公九卿制度: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掌政事、监察、军务,彼此既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便于皇帝专制集权。

(2)汉——内外朝制度,改变了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

(3)唐——三省六部制度,三省长官皆是宰相,分工明确,相互制约,使相权有所分散。

(4)宋——“二府三司”制,增设参知政事使相权进一步被削弱。

(5)明——废丞相、设六部。

明成祖设立内阁,皇权专制加强。

(6)清——设军机处,军机大臣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考例3从君权旁落现象看君主专制的影响(2014·天津高考)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

这种现象实质上是()A.君主专制被颠覆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C.君权至上的后果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知识定位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影响辨析选项材料反映了皇帝的权力被外戚、宦官、权臣、割据势力等控制,这些人实质上还是君主专制的产物,故C项正确。

A项结论与史实不符;中央集权体制指中央与地方关系,材料体现的是皇帝权力被他人操纵,两者不一致,B项错误;D项没有看到实质问题,只看到了表面,排除。

答案 C误区警示本题易误选D项,其原因是没有注意到题干要求中的关键词“实质”,只看到现象,没有分析内在的实质问题。

因此,解答这类选择题时,务必要对材料进行由表及里的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

考例4重要概念辨析——宰相VS内阁(2014·全国大纲高考)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后来内阁首辅“俨然汉唐宰辅”。

明代内阁与唐代宰相的相同之处是()A.均能独立处理政务B.均辅助皇帝处理政务C.都拥有官吏任免权D.都直接管理地方政务知识定位君权与相权关系的演变调动知识明代内阁仅仅是皇帝的辅从咨询机构,不能统率六部百官,由此即可排除A、C、D三项。

答案 B1.宋、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及演变趋势(1)宋代设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财权;明代废除丞相,后设置内阁内侍机构;清代设置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2)其演变趋势是君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被削弱直至废除。

2.丞相与内阁的区别(1)丞相是国家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而内阁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2)丞相被赋予行政或决策大权,地位十分巩固,而内阁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无决策权。

(3)丞相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内阁是君主专制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

考点三地方行政制度沿革(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核心词:官僚政治、推恩令、宣政院、理蕃院1.史实(1)分封制:西周统治者为了巩固奴隶主政权,在政治上实行分封诸侯的制度。

到春秋战国时逐步崩溃,被郡县制取代。

(2)郡县制: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秦朝在全国推行,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取代了分封制,大大削弱了地方政权的独立性,加强了中央集权,这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上一个划时代的改革。

(3)郡国并行制:西汉初期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同时又实行封国制。

郡国并行不利于国家的统一管理,酿成“七国之乱”,直到汉武帝实行“推恩令”,才解决了王国问题。

(4)行省制:为了对各地实行有效的管辖和统治,元政府建立了行省制度。

其确立巩固了国家统一,使中央集权在体制上得以保障,是继秦郡县制后政治制度史上的一项重大变革。

2.认识(1)历代封建统治者通过一系列行政区划与变革,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将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使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

(2)由分封制到郡县制,主要反映了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变化,属于政治制度进步的表现。

由郡县制到行省制的变化,主要反映了行政区划的变化。

一般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行政区越划越小,越划越多。

考例5主干知识——从地方行政区划沿革看古代中国中央集权的加强(2014·山东高考)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

这体现了()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知识定位中央集权——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的演变辨析选项A项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是指三省六部制运作、选官用人制度、监察谏议制度的建立和完善;C、D项排除,材料与经济关联不大;正确答案为B项,从材料可以看出,地方行政制度设置上越来越细,反映出中央对地方管理控制加强。

答案 B考例6现实热点的历史思考——海峡两岸关系(2014·上海高考)元代加强了对疆域的有限管理,其中管辖琉球的机构是()A.江浙行省B.宣政院C.中书省D.澎湖巡检司知识定位元代——行省制度——基础识记调动知识宣政院管辖今西藏地区,中书省为元代最高行政机构而非地方行政机构,排除B、C两项;根据基础知识可知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琉球地区,答案选D。

答案 D中国古代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的举措及演变趋势(1)中国古代中央对地方的管辖主要经历了分封制(西周)、郡县制(秦)、郡国并行制、文官知州通判制(宋)、行省制(元)等重要制度。

(2)由分封制到郡县制,反映了地方官吏任用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到中央行政任命的变化,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的完成。

从郡县制到行省制度的实施,是对地方管理方式的转变,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其演变趋势是地方权力日渐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考点四 古代中国的选官与监察制度 核心词: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1.选官制度的演变2.监察制度的发展过程及作用(1)发展过程⎩⎪⎨⎪⎧ ①开始于秦朝:御史大夫监理国家监察事务。

②发展于两汉:汉武帝设刺史监察诸侯和地方 高官。

③加强于隋唐:门下省有权对宰相做出的决策提出异议;也可对皇帝的做法提出不同 意见。

④监察制度完善于北宋,强化于明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