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复习 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作业

合集下载

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刷题本: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选择题50题(含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刷题本: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选择题50题(含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刷题本: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选择题50题1.清代政府发布最高命令分为两种:一种是明发上谕,一种是寄信上谕。

其中寄信上谕是指上谕由皇帝、军机处拟定后,封盖“办理军机处”印,不再经由六部,直接寄给受命令的人。

这一做法的主要作用是( )A.保证了决策机密B.强化了专制皇权C.提高了行政效率D.适应了军务需要2.宋代谏官的职责是每月要向皇帝报告一次,称为“月课”。

他们可以把平时随便听到的一点情况就向皇帝报告,无需证据确凿,若奏弹不实,谏官不必受到惩罚。

如果御史台的谏官上任后百日之内无所纠弹,则罢作外官或罚“辱台钱”。

该规定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A.致使皇权达到顶峰B.助推谏官分化相权C.助长谏官滥用弹劾权D.导致地方权力过度削弱3.宋太祖曾说:“五代诸侯跋扈,有枉法杀人者,朝廷置而不问。

人命至重,姑息藩镇,当若是耶?”针对这种现象,他所采取的措施是( )A.设枢密使管理军事以分割宰相的权力B.地方司法人员由中央委派文官担任C.各州公文须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才有效D.设提刑按察使司管理地方的事务4.《明史》记载:“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

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

……及吏部左侍郎张四维入,恂恂若属吏,不敢以僚自处。

……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

”内阁首辅张居正生前死后的不同状况说明了( )A.君主专制空前强化B.内阁权力扩大,拥有决策权C.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激化D.六部已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5.一些西方人认为,在中国古代,道德、宗教、习俗以及法律往往难以分清,行政与司法也是同样。

这一认识反映了中国古代( )A.人治社会的一般特征B.统治者忽视思想建设C.政教合一的统治方式D.坚持“以德治国”理念6.历史学家钱穆说:“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

”下列史实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①西汉设立中朝②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③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④北宋设立枢密院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7.有学者称:“内重外轻虽无割据之忧,却使地方失去绥靖御侮能力,在内忧外患交加的情况下,就要导致亡国的危险。

新课标天津专用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提升训练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新课标天津专用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提升训练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题提升训练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提升训练第2页一、选择题1.(2019课标全国Ⅲ,24)“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A.宗法制察举制D. 郡县制C. 禅让制B.A:答案强突出了孝、悌、乐、礼,,解析:本题考查宗法制的影响。

题干材料反映了中国传统儒家思想项正确。

A,这是中国古代宗法制产生的影响,故调了血缘关系周公要求那些受封诸侯在治理诸侯国过)〕在西周分封的过程中,(2.〔2019江苏海门一模改编广求商代哲王的保民方法。

材程中“启以商政,疆以周索”,要实行文王“德明慎行”的方针,) 料表明分封制(,巩固统治A.有利于稳定政局 B.阻碍了西周势力的拓展王权衰弱C.导致了诸侯独立, 不利于文化的交流和认同D.A答案:,解析:材料“启以商政,疆以周索”表明周王继续殷商的法律实行怀柔政策尊重殷商的传统,,有利于西疆以周索”有利于稳定政局,A,故项正确;“启以商政,图求殷商旧族的合作与归顺;C项错误故材料说明分封制有利于稳定政局故周势力的拓展,B项错误;,没有涉及诸侯独立, 项错误。

材料表明分封制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和认同,故D且仍3.,,这种区域文化的差异与冲突又显现出来秦以郡县治东方最终激起东方的反抗。

汉初刘邦一方面必须“承秦”,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

赵三地最为明显。

齐、以楚、)这反映出(A.汉朝时中华文化尚未出现交融的趋势B.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有其合理性秦朝未从俗而治导致灭亡C.D.汉承秦制才是长治久安的保证B:答案.解析:题干提及秦朝实行郡县制而激起东方的反抗,汉朝实行郡国并行制,而封国主要在东方,故选B项;A项说法错误,排除;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暴政,排除C项;根据题干材料“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可知汉朝秉承秦制有一定的弹性,排除D项。

4.(2019安徽“江淮十校”联考)秦朝时,在地方设置的乡、里、亭的官吏不由皇帝或官府任命,但却规定,要由地方推选当地的富庶人家的适龄人员充当。

2轮复习计划: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与练习题.doc

2轮复习计划: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与练习题.doc

二轮复习计划: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与练习题二轮复习计划: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考点1 古代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知识主线(1)分封制:为巩固统治,周王把亲族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建立诸侯国。

加强了王权,形成了等级序列,统治效果加强。

(2)宗法制:规定嫡长子继承制,家国一体,调整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强化了王权。

(3)礼乐制: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归纳总结:夏商周时期是中华民族早期政治文明的形成时期,夏朝时期,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王位传子制度正式开启。

商朝时期形成方国联盟,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有限。

西周时期,周王利用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的手段确定了一套严密的体系,统治效果加强。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混战,分封制、宗法制逐渐瓦解。

1.理解家国同构(1) 家国同构,即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是宗法社会的显著特征。

(2)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嫡长子世袭王位,是君主,也是宗族的大宗。

其他诸子分封为诸侯,是臣子,也是宗族的小宗。

(3) 家是小国,国是大家。

家国同构体现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融合。

这种借助血缘人伦关系来治理国家的政治模式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

2.用唯物史观理解宗法制对当今社会的影响(1)宗法制促使忠孝观念深入民心,造就了中华民族国与家密不可分的观念。

(2)受宗法观念的长期熏陶,国人养成了谦和忍耐、温良恭敬、勤劳俭朴的社会美德和尊老爱幼、兄弟相亲的社会公德。

(3)宗法制还影响着中国人的社会生活。

例如:重男轻女;修族谱;后代继承父亲的姓氏。

(4)宗法制中道德专制男女不平等等级观念自律盲从等成为民族进步和发展的瓶颈。

尤其是道德专制导致了国人重人治轻法治,严重阻碍了中国近代以来的民主法制进程。

3.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贵族政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结构。

(2)地方分权:各诸侯国有相对独立性,尚未形成中央高度集权。

(3)等级森严: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大宗、小宗之间存在严格的政治隶属关系。

直通高考之历史二轮大通史复习专题一 中国古代史(精练)

直通高考之历史二轮大通史复习专题一 中国古代史(精练)

2020直通高考——历史二轮大通史复习精练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解析版)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1.《中国史纲》记载:“在一个王室的属下,有宝塔式的几级封君,每一个封君虽然对于上级称臣,事实上是一个小区域的世袭政长而兼地主。

”材料反映的是A.分封制B.城邦制C.郡国并行制D.中央集权制【答案】A【解析】解读材料所提供的信息,"一个王室”、"宝塔式的几级封君”、"一个地域的世袭统治者",这指的是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度。

材料中的“封建”是封邦建国的意思,故A正确;中国古代没有经历过城邦制,故B不正确;郡国并行制是汉初的地方行政制度,与材料所述不符,故C不正确;中央集权是秦朝确立的政治制度,与材料无关,故D不正确。

2.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

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

”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上被派上用场。

这反映了()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通过历史现象分析历史本质的能力,对材料现象的准确分析是解题的关键,由材料中的“魏太子下车”可以判断是战国时期,“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上被派上用场”等信息可以得出士阶层的不断崛起以及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A符合题意;B在材料中无体现;“他随时都能够再别国宫廷上被派上用场”说明忠君思想并不浓厚,再加上魏太子致意竟不回礼等,排除C、D。

故选A。

3.《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

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

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

”上述材料反映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A.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B.嫡长子拥有继承权C.严格的等级关系D.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答案】C【解析】据材料“人有十等……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西周严格的社会等级秩序,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西周垄断神权强化王权,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嫡长子拥有继承特权的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的特点,故D项错误。

2020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上篇板块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后作业(一)人民版

2020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上篇板块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后作业(一)人民版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后作业(一)(建议用时:40分钟)一、选择题1.西周初年,武王之弟康叔受封于殷商旧地,建立卫国,管理殷民七族;周公之子伯禽受封于奄国故地,建立鲁国,管辖殷民六族;成王之弟叔虞受封于唐国故地,统治夏墟。

这一举措的目的是()A.防止宗族内部产生利益纠纷B.联合旧贵族扩大统治基础C.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巩固统治D.促进民族交流与文化认同解析:选C。

根据材料“武王之弟康叔受封于殷商旧地……管理殷民七族;周公之子伯禽受封于奄国故地……管辖殷民六族;成王之弟叔虞受封于唐国故地,统治夏墟”可知,周分封同姓亲族到各地,以维护其统治,故选C项;根据材料“管理殷民七族……管辖殷民六族……统治夏墟”可知,其目的是管理地方,排除A项;根据材料“武王之弟康叔受封于殷商旧地……周公之子伯禽受封于奄国故地……成王之弟叔虞受封于唐国故地”可知,受封的是同姓的亲族,排除B项;根据材料“管理殷民七族……管辖殷民六族……统治夏墟”可知,其目的是管理地方,而非促进民族交流与文化认同,排除D项.2.《史记》载:“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畔周,公乃摄行政当国.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与武庚作乱,畔周。

周公奉成王命,伐诛武庚、管叔,放蔡叔.以微子开代殷后,国于宋.”材料旨在说明( )A.周代分封先代贵族以维护统治秩序B.周初统治尚不稳固,分封制受到冲击C.西周初期中央集权雏形已开始出现D.宗法秩序受到冲击,周天子权威衰落解析:选B。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材料中的通假字“畔"通“叛”.材料中周初出现与周王室对立的叛军势力,这表明周初政治统治尚不稳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分封制受到冲击和挑战,B项正确。

3.下面分别是商、周疆域简图。

该图表明当时( )A.中央集权统治不断完善B.早期华夏文化核心区形成C.君主专制制度得以强化D.西北少数民族封建化加快解析:选B。

商周时期,地方有相当大的独立性,故A项错误;华夏文化的核心区主要是陕西、河南等黄河流域,图示符合这一态势,故B项正确;君主专制在战国时期萌芽,形成于秦朝,故C项错误;商周属于华夏文明,非少数民族地区,且当时处于奴隶制社会时期,还没有开始封建化,故D项错误。

2020浙江高考历史二轮课后作业: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解析

2020浙江高考历史二轮课后作业: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解析

课后作业(一)(建议用时:40分钟)一、选择题1.西周初年,武王之弟康叔受封于殷商旧地,建立卫国,管理殷民七族;周公之子伯禽受封于奄国故地,建立鲁国,管辖殷民六族;成王之弟叔虞受封于唐国故地,统治夏墟。

这一举措的目的是()A.防止宗族内部产生利益纠纷B.联合旧贵族扩大统治基础C.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巩固统治D.促进民族交流与文化认同解析:选C。

根据材料“武王之弟康叔受封于殷商旧地……管理殷民七族;周公之子伯禽受封于奄国故地……管辖殷民六族;成王之弟叔虞受封于唐国故地,统治夏墟”可知,周分封同姓亲族到各地,以维护其统治,故选C项;根据材料“管理殷民七族……管辖殷民六族……统治夏墟”可知,其目的是管理地方,排除A项;根据材料“武王之弟康叔受封于殷商旧地……周公之子伯禽受封于奄国故地……成王之弟叔虞受封于唐国故地”可知,受封的是同姓的亲族,排除B项;根据材料“管理殷民七族……管辖殷民六族……统治夏墟”可知,其目的是管理地方,而非促进民族交流与文化认同,排除D项。

2.《史记》载:“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畔周,公乃摄行政当国。

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与武庚作乱,畔周。

周公奉成王命,伐诛武庚、管叔,放蔡叔。

以微子开代殷后,国于宋。

”材料旨在说明()A.周代分封先代贵族以维护统治秩序B.周初统治尚不稳固,分封制受到冲击C.西周初期中央集权雏形已开始出现D.宗法秩序受到冲击,周天子权威衰落解析:选B。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材料中的通假字“畔”通“叛”。

材料中周初出现与周王室对立的叛军势力,这表明周初政治统治尚不稳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分封制受到冲击和挑战,B项正确。

3.下面分别是商、周疆域简图。

该图表明当时()A.中央集权统治不断完善B.早期华夏文化核心区形成C.君主专制制度得以强化D.西北少数民族封建化加快解析:选B。

商周时期,地方有相当大的独立性,故A项错误;华夏文化的核心区主要是陕西、河南等黄河流域,图示符合这一态势,故B项正确;君主专制在战国时期萌芽,形成于秦朝,故C项错误;商周属于华夏文明,非少数民族地区,且当时处于奴隶制社会时期,还没有开始封建化,故D项错误。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必考专题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精练)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必考专题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精练)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精练)1.(2018年新课标Ⅰ卷2)2. 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答案】D【解析】解答本题,需要联系所学知识弄清两个问题:1、唐代的藩镇和藩镇割据两个有联系且有区别的概念。

在唐代,藩镇最初是唐王朝为拱卫边疆而在北方边境建立的军事政治于一体的机关,最高行政长官是节度使,安史之乱后,唐王朝除边疆外于各地新设了众多藩镇,这些强藩镇除河朔三镇外,基本上都听命于唐中央。

唐未黄巢起义后,在全国才普遍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2、唐代中后期的财政问题。

唐王朝在平定“平定安史之乱”过程中及其后,财源主要仰丈于东南。

分析表2所给的材料,东南型的藩镇向朝廷上贡,中原型和边疆型的少上贡,这些藩镇数量多且在维系唐王朝的统治中发挥重要作用,不上贡且割据的主要是河朔三镇。

综观4个选项,最能反映材料旨的是D项。

2.西汉武帝以侍中、尚书等组成内朝执掌国家决策大权,后又任命外戚卫青为大司马大将军,不但掌管全国军事,还进入内朝,参与政治决策,位在三公之上。

武帝驾崩后,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身份正式作为内朝领袖执掌朝政。

从此,外戚担任大司马大将军,掌控内朝成为西汉惯例。

下列对这种制度理解正确是()A、霍光以后三公被剥夺了相权B、大司马大将军掌握决策权,西汉政府从文人政府转变为军人政府C、大将军卫青进入内朝后,皇权受到严重威胁D、西汉后期内朝逐渐成为外戚专政工具【答案】D【解析】霍光掌权位于三公之上,而非剥夺相权,故A项错误;外戚担任大将军不意味着军人执政,故B 项错误;卫青入内朝加强了皇权,故C项错误;外戚专权掌控内朝成为惯例,故D项正确。

答案:D3、钱穆在《中国传统政治》中说:“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专题一古代中国政治讲义--高考历史选择性必修1二轮复习

专题一古代中国政治讲义--高考历史选择性必修1二轮复习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考点01 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一、夏朝: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建立了奴隶制王朝国家夏。

2、政治制度: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二、商朝:1、内外服制度。

①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①外服:指王畿四周。

2、有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分掌内外服各类事务的官吏。

三、西周:贵族等级分封制(分封制与宗法制)(1)内容:①天子是国家最高统治者,控制着镐京和洛邑附近的王畿地区。

①其他地方则分封给同姓贵族、异姓功臣或旧贵族,在各地建立诸侯国。

①诸侯在国内又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再分封士。

形成贵族等级分封序列.(天子地位;分封地区)(2)分封对象:同姓贵族、异姓功臣或旧贵族等。

(3)贵族等级分封序列: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4)诸侯权利:诸侯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再分封士;享有受封土地上的统治权。

(5)诸侯义务:服从周天子的政令,承担对周王室的义务。

(6)分封的依据: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2、西周政体的特点:(1)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基本特征)。

(2)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权力有制约作用。

四、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特点:1、王权与神权密切结合,带有深厚的迷信色彩;2、以血缘关系维系政治权力,政权带浓厚的部族色彩;3、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4、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考点02 中枢机构一、秦朝:三公九卿制二、汉朝1、汉初:继承秦朝的三公九卿制2、汉武帝:形成中外朝制度,中朝是行政中枢。

3、西汉晚期:三公制取代丞相制(丞相,大司马,大司空),中朝尚书权力大增加。

4、东汉:尚书台已正式成为行政中枢。

三、隋唐:三省六部制四、宋朝: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设枢密院、三司、参知政事分宰相的军政、财政、行政权力。

五、元朝:实行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的中枢制度。

六、明朝:内阁成为中央行政中枢。

七、清朝雍正:军机处成为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

考点03 地方行政制度1、秦:郡县制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步瓦解,被郡县制所取代。

(广东省)2020届高三高考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广东省)2020届高三高考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单项选择题Ⅰ1.中国2 000多年封建政治制度基本格局奠定的时期是( )A.战国B.秦朝C.西汉D.东汉[答案] B2.唐朝与宋朝加强君主权力的措施中最为相似的是( )A.设立六部B.分化相权C.分散地方官的权力D.解除统兵大将的兵权[答案] B3.(2019·广东学考模拟二)浙江省古称“江浙行省”。

“江浙行省”这一行政设置最早出现在( )A.唐朝B.南宋C.元朝D.明朝[答案] C4.在宋代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推行的选官制度是( )A.军功爵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答案] D5.钱穆先生认为中国古代在某一时期以前的政治不是君主专制。

他的论据是:我们没有办法无视那些机构、那些制度、那些中央内部权力制衡的制度架构而因为皇帝处于最高地位就认为皇帝专制。

“某一时期”指的是( ) A.唐朝B.宋朝C.明朝D.清朝[答案] C6.历史典故“烽火戏诸侯”中,诸侯因义务所在,蜂拥而至勤王。

这一典故是下列哪一政治制度的反映( ) 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王位世袭制[答案] B7.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的等级序列是( )A.周王—卿大夫—诸侯—士B.周王—诸侯—卿大夫—士C.周王—诸侯—士—卿大夫D.周王—卿大夫—士—诸侯[答案] B8.西周初年的封国中,姬姓之国居多。

姬姓贵族受封的主要依据是( )A.军功B.血缘C.品德D.才能[答案] B9.(2018·清远学业模拟)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 )A.宗法制B.郡县制C.君主专制D.中央集权制[答案] A10.秦朝丞相为“百官之长”,其主要职责是( )A.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B.决定重大军政事务C.处理朝廷日常军政事务D.代表皇帝监督百官[答案] A11.下列关于明朝内阁制度的评述,正确的是 ( )A.废丞相后朱元璋设立了内阁B.对专制皇权有一定制约C.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D.是明朝主要的决策机构[答案] C12.(2019·广东学考模拟一)从明初废除丞相到清初增设军机处,这一变化表明( )A.皇权代替相权B.皇权日益强化C.皇权与相权矛盾消除D.皇权与相权妥协[答案] B二、单项选择题Ⅱ13.(2019·汕头学业水平模拟)《诗经》中周颂共三十一篇,除《臣工》《丰年》等篇章是为了春夏祈谷、秋冬谢神而作的祭歌外,其余大多为对周室祖先的礼赞,是先人崇拜。

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解析版)

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解析版)

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解析版)分封制的特点和影响1.特点(1)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

(2)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

(3)纵向联系:明确周天子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

(4)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

2.影响(1)对当时的影响①稳定了统治秩序,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

②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逐渐凝聚成华夏的国家意识)。

③打破了夏商的部落国家和方国联盟状态,国家政权由松散走向紧密,是一种制度创新。

(2)对后世的影响①中国封建王朝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分封。

②中国姓氏的起源中,有很多是源于西周的封国,如宋、鲁、郑、陈等。

③中国的地名简称很多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名,如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等。

宗法制的特点和影响1.特点(1)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具有相对性。

(2)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国”与“家”结合。

(3)大宗与小宗既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4)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2.影响(1)积极影响①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②注重家庭关系,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社会和谐与稳定。

③“尊宗敬祖”“认祖归宗”“寻根祭祖”风俗,使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

(2)消极影响①传宗接代观念,重男轻女思想。

②等级观念严重。

③宗族派别观念严重,容易产生家族本位、人情关系和任人唯亲等不正之风,与现代民主思想相违背,影响国家的政治建设。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1)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

周天子的王位以嫡长子继承,其余诸子被分封为诸侯。

在诸侯领地内,诸侯的爵位仍由嫡长子继承,其余诸子接受分封,成为卿大夫,卿大夫之下分封士,这样就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

(2)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纽带。

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从而维护了政治的稳定。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时作业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时作业

课时作业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1.(2016甘肃天水调研)史载夏王朝为当时各部落的盟主,只能以“封诸侯、建藩卫”进行统治。

商承夏制,西周发展为全面的层层分封。

当时已出现中央与地方的统属关系,有的都邑直属中央政权,有的都邑则由诸侯国管辖。

《孟子·告子》载:“诸侯朝天子曰述职。

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这反映出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神权高于王权,王权与神权结合B.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C.“传贤”制强化了君尊臣卑的等级秩序D.以王权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材料列举了有关夏、商、周三代最高权力与地方权力的一些关系,A、C两项与材料无关,可直接排除;夏、商、周三代时期主要的权利纽带是血缘,故D项表述不正确;夏、商、周三代时期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比较低,所以说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答案:B2.(2016江苏南通一模)“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则纠察此治民治军之官者也。

”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秦朝( ) A.开创了行之有效的地方行政体制B.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C.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传统贵族政治D.中央和地方出现机构臃肿的趋向解析:本题考查秦代政治制度。

材料中关键信息为“守”“尉”“监”,结合材料上下文关系可判断是地方官员,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A项没有全面反映材料;材料并不涉及贵族政治问题,故C项与材料无关;材料并没有官员人数与效率的信息,无从判断机构臃肿,故排除D项。

答案:B3.商朝早期,“王位继承兄终弟及比较常见,例如阳甲、盘庚、小辛、小乙兄弟4人曾先后为王。

小乙武丁继位后情况才有了较大的变化。

此后,父死子继成为商王继统的常例”。

从兄终弟及到父死子继反映出( )A.嫡长子继承制的确立B.王位世袭制的逐渐完备C.王权的不断加强D.商朝政治的日趋腐朽解析:材料表明,商代的王位继承发生了从兄终弟及到父死子继成为常例的演变。

高三人教版历史必修1二轮复习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训练题

高三人教版历史必修1二轮复习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训练题

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

《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

”《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这说明( )A.久远的历史难以形成统一的定论B.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必然C.文献史料主要用于印证同一史实D.从公天下到家天下并非一帆风顺2.商代疆域由国王直辖区与区域外的方国构成,商王与方国之间没有隶属关系。

周初封邦建国,各封国视周王为“共主”,定期朝觐和提供赋役。

这表明( )A.西周的封国缺乏自主权力B.西周国家结构相对稳定C.周王与诸侯矛盾得以解决D.周天子的权力高度集中3.西周时,周王授予诸侯管治封域内土著邦族的权力,包括组织城防、分派劳役、划定田亩、贡献土产等具体内容;各邦族多依旧保有其宗族组织,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践行周礼。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当时( )A.儒家礼乐文明推动文化认同B.中央政府实现对地方的直接管理C.分封制的推行促进族群交融D.土著邦族作为新兴政治力量崛起4.东夷地区原以游牧为生,兽皮为衣;齐、鲁在此地建国后,“劝以女工之业,通鱼盐之利”“变其俗,革其礼”;至战国,东夷地区已无异于中原。

这可以佐证西周( )A.井田制度的推广B.分封制度的影响C.礼乐制度的作用D.集权体制的形成5.秦统一六国后,郡县制最终推向全国。

在郡县制基础上形成上计制度、选官制度、俸禄制度,郡县之下基层组织也有发展,上下一体,中国政治结构形成网状模式。

这有利于( )A.宗法关系意识逐渐淡出中国社会B.中华政治文化大一统格局的形成C.秦王朝对地方监察实现长治久安D.察举的选官制度出现和逐步推行6.秦统一后,对郡的划分十分重视地理区域的作用,往往一郡自成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每郡都以肥沃盆地或平原为核心推广于四周之高原或山地。

这一做法( )A.有利于发挥郡的政治辐射作用B.体现了“农工商皆本”的思想观念C.有利于对城市人口的行政管理D.体现了按“犬牙交错”划分的特点7.秦始皇针对当时社会上“车途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情况,采取了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车轨等措施。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1.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1.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解析:①本题易错选为A、C、D的情况都是有的。错因主要 在于对三省六部制概念理解不清。②三省为中央最高中枢政务机 构,一般为中书决策,门下审核,尚书执行。六部指尚书省下属 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在 于分散了丞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把相权“一分为三”,既有分 工,又有合作,互相牵制和监督,提高决策的正确性和行政效 率;同时,又将尚书省权分六部,既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 和发展,又推动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加强了皇权、削弱了相 权。所以把其理解为中央监察机制是错误的。③防范此类错误就 要对重要概念从内涵、特点、影响等全面准确地把握。 答案:B
解析:①本题易错选为B。错因:一是对题干“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 特殊情况”的言外之意是削弱皇权理解不到位;二是对汉武帝所设中朝的 意图理解不清;三是对D项阅读不完整,仅从其前半句下结论。②这类题要 减少失误,除了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要从题干到选项仔细地研读题意,无 论考查多少知识点,题目总会围绕一个核心而展开。在把握题意的前提 下,逐项筛选合乎要求的项即可。③本题A、B、C三个选项都有利于君主 专制的加强,D选项的前半部分“明初废除丞相”也有利于君主专制的加 强,后半部分“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不利于加强君 主专制;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议政王大臣 会议决定的事,连皇帝也难更改;皇权受到很大限制。是君主专制加强的 例外。
2.在比较中理解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二者互为表里,相互依存。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 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二者是周王朝的两大 政治支柱。
问题2 全面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理解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的概念 专制主义即君主专制,既是一种决策方式,又是一种政 治制度;中央集权是一种管理模式。两者的结合构成了我国 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君主专制强调君主独尊、君权至高无上,国家大事由皇 帝一人独断;中央集权强调中央对地方的统治,是指全国各 地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长官由中央 任命,地方必须绝对服从中央。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复习与练习题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复习与练习题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复习与练习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种类繁多,尤其是各个朝代的政治制度存在很大的差异。

本文将通过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进行复习,并设置相应的练习题以便读者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政治制度复习1. 五代十国的政治制度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很特殊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政治制度多种多样。

当时的政治形势是朝代频繁更迭,军阀割据,河朔之地的农民起义,辽、西夏等外族的侵略等等。

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制度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各地军阀政权。

这是五代十国时期政治制度的主要特征之一。

当时的地方大多是由各种兵种带领的军队控制的,他们发起建立政权,称之为“割据”。

(2)国号和建号。

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各地建立不同的国号和建号,并且往往与皇家的封号有所区别。

(3)帝王的称呼。

五代时期的帝王不仅仅只称“皇帝”,还有自己的封号,比如汉高祖刘邦的“丞相”,刘义隆的“天子”,后周赵匡胤的“某”。

(4)系统创新。

五代时期为了确立自己的地位,可谓不断进行制度创新。

2. 宋代的政治制度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经济、文化和政治生活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宋代的政治制度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分封制度。

宋代实行的是分封制度,这种制度的主要特点就是皇帝把大部分的权力和责任分赠给大臣或藩王,以达到巩固朝廷的目的。

(2)举人制度。

宋代的举人制度是由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演变而来的。

不同于唐代的经历式科举制度,宋代的举人制度实行了新科拔贡。

(3)中央官府。

宋代的中央官府是实行了帝国留守制度的两院制,其中宣德院负责发出诏令,而密院则负责实施。

3. 明代的政治制度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较为稳定、繁荣的时期。

这个时期有很多知名的皇帝,比如朱元璋、朱棣、成祖等等。

明代的政治制度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中央集权制度。

明代实行的是中央集权制度,也就是所谓的重臣政制,有一种中央集权的趋势。

2020年高考历史复习专题训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历史复习专题训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复习专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1.《说文解字》中说:“宗,尊祖庙也。

”这说明维系宗法制的纽带是()A.宗教信仰B.财产制度C.血缘关系D.地域联系2.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追尊秦庄襄王,并通过营建极庙、陵墓、刻碑等措施反复强调其“始皇”的身份,将自己置于“帝者之祖”的位置。

其主要目的是( )A.恢复周朝的宗法制度B.强化政权的合法性C.消除前朝的政治影响D.开创新的皇帝制度3.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汉兴,天子之政行于郡,不行于国;制其守(郡守)宰,不制其侯王。

”汉朝为解决这种现象采取的措施是()A.实行郡国并行制B.颁布“推恩令”C.设立刺史巡行郡县D.分封同姓诸侯国4.明制,内阁大臣的建议是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奏章上面,这叫做“票拟”。

而皇帝用红字做批示,称为“批红”。

按照规定,皇帝仅仅批写几本,大多数的“批红”由司礼监的太监按照皇帝的意思代笔。

以往,太监读书识字是被严令禁止的。

明宣宗不仅改了这个规矩,而且在他的鼓励下,宫里还成立了专门的太监学堂。

明宣宗这一做法在当时最可能是为了()A.提高官员素质B.牵制内阁权力C.减少决策失误D.完善办事程序5.近年来,福建和台湾两岸的中华儿女定期进行祭拜“妈祖”的大型民间活动。

“妈祖”文化现象与宗法制有密切联系,在宗法制中,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 ( )A.家族等级关系B.政治隶属关系C.家族血缘关系D.既有家族血缘等级关系,又有政治隶属关系6.(明)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卷八中讲了一个宦官对权势变化的亲身体会。

嘉靖年间的一位宦官说:“我辈在顺门上久,见时事几复矣。

昔日张先生(内阁大学士中的首辅张璁)进朝,我们多要打个躬。

后至夏先生(首辅夏言),我们只平着眼看望。

今严先生(首辅严嵩)与我们拱拱手,方始进去。

”这则材料说明的实质问题是()A.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B.内阁首辅在朝臣中的权威逐渐下降C.明朝的礼仪制度日益规范D.明朝宦官权势膨胀7.北京大学张传玺教授认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具有明显“公天下”的因素,还有不少学者认为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体现了“现代行政”的特点。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答案)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答案)

第1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3)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分为两大阶段:早期(先秦时期)国家属松散的政治联盟,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

秦至清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专制制度逐步加强。

2.秦至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可分为三条主要线索:一是君主专制的逐步加强,主要体现在中央官制的演变上、实质在于君权与相权的关系变化;二是中央集权的加强,表现在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上,实质是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关系的变化;三是选官用官制度和监察制度的演变。

排查纠错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与早期政治制度属于同一个概念。

(×)点拨早期政治制度特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时期的政治制度,而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是1840年之前中国政治制度的总称。

2.分封制的目的是指“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即维护天子的权威。

(√)3.宗法制将“国”与“家”结合在一起,其结合点主要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保障周王的权威和政治隶属关系。

(√)4.秦推行郡县制,故郡县制最早出现在秦朝。

(×)点拨郡县制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出现。

5.郡县制是对分封制的否定,而不是继承与发展。

(√)6.三省六部制的重大突破是决策权与司法权相分离。

(×)点拨在中国君主专制的历史长河中,行政、立法、司法等权力均从属于皇帝的意志,谈不上分离。

7.隋唐时期的科举制除了更有利于“唯才是举”外,对当时的社会意义还在于有利于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

(√)8.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之一是相权在不断削弱,每个朝代的相权都受到削弱。

(×)点拨错在“每个朝代相权都受到削弱”,如秦代、元代就不适合。

9.宋朝设“中书门下”为宰相办公机构,其职能等于隋唐时中书省和门下省之和。

(×) 点拨宋朝宰相受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的牵制,不可能集决策、审议权于一身。

10.“封建专制”等于“封建制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心考点回扣练200题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西周青铜器上的铭文经常记载分封诸侯的指令,要求诸侯尊重当地原有的风俗习惯和法令制度。

这表明分封制()A.有利于文化的整合B.吸收了当地的法令制度C.扩大了统治的疆域D.传播了西周的思想文化答案 A解析题干强调尊重而不是吸收当地文化,B不选;C在题干中未提及,故排除;题干没提及传播西周思想文化,故排除D;西周青铜器上的铭文要求诸侯尊重当地原有的风俗习惯和法令制度,这对于各地文化与周天子所在地的文化应该是一种逐渐的融合,故选A。

2.[宗法制]战国时期各国君主对于宗庙依然恭敬有加,“聚散民,立社稷主,置宗庙”。

这说明战国时期()A.周天子处于天下共主地位B.各国君主仍然维护分封制度C.传统的宗法影响依然存在D.出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趋势答案 C解析根据“对于宗庙依然恭敬有加”,结合所学,宗法制强调血缘关系,尊祖敬宗,是宗庙祖先崇拜的产物,故C正确;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战国时期,分封制已经被破坏,B 错误;宗庙制度反映的是宗法制,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无关,排除D。

3.[礼乐制度]孔子特别推崇周公“制礼作乐”的创造性贡献,常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孔子推崇西周礼乐制度的主要原因是礼乐制度()A.推动西周社会的经济发展B.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统治秩序C.打击了诸侯割据势力D.有利于分封制的推行答案 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礼乐制度。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礼乐制度是等级森严的制度,是有利于维护社会统治秩序的,所以才受推崇,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推动西周社会的经济发展是井田制度而非礼乐制度,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礼乐制度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制度,不能起到打击诸侯割据势力的作用,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礼乐制度的确有利于分封制的推行,但最终还是由于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统治秩序才受到推崇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

4.[皇帝制度]秦王嬴政统一中国,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创“皇帝”一词作为华夏最高统治者的正式称号。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突出了君主专制的政治追求B.对西周政治观念的彻底舍弃C.皇帝家族垄断国家政治权力D.强调了“君权神授”的合理性答案 A解析“皇帝”称号反映了秦始皇并不仅仅满足做人间最高统治者,还要将自己的权威罩上神的光环,突出了君主专制的政治追求,故A项正确。

5.[三公九卿制]秦朝中央官职设三公九卿。

其中九卿有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卫尉,掌宫门警卫;太仪,掌御用车马;廷尉,掌刑法;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及皇帝的生活供应。

由此可见,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A.分工明确,彼此牵制B.为皇帝私家服务,“国”与“家”同治C.垂直管理,分层管理D.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答案 B解析材料体现了分工,但没有体现牵制,故A项错误;材料中九卿分掌宗庙礼仪、宫殿警卫、宫门警卫、御用车马、刑法、山海池泽之税及皇帝的生活供应,可以看出九卿为皇帝私家服务,“国”与“家”同治,故B项正确;九卿都属于中央的官职,是三公之下的直属机构,不能体现垂直管理、分层管理,故C项错误;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建立,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与材料九卿的分工不符,故D项错误。

6.[郡县制的推行]“封建之天下分而简,简可治之以密;郡县之天下合而繁,繁必御之以简。

”材料意在说明()A.郡县制度有利于克服分封制的弊端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应主辅结合C.官僚政治代替血缘政治是历史进步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答案 B解析材料信息“封建之天下分而简,简可治之以密;郡县之天下合而繁,繁必御之以简”是说实行分封制必须要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实行郡县制必须加强地方的自主权,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应主辅结合,故B项正确。

7.[郡国并行制]《汉书·诸侯王表》载:“高祖创业,日不暇给,孝惠享国又浅,高后女主摄位,而海内晏如,亡(无)狂狡之忧,卒折诸吕之难,成太宗(汉文帝)之业者,亦赖之于诸侯也。

”这表明汉初分封诸侯()A.招致了外戚专权政治局面形成B.导致诸侯势力不断膨胀引发七国之乱C.开创了汉初“文景之治”的辉煌D.成为推动社会安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答案 D解析材料“海内晏如,亡(无)狂狡之忧,卒折诸吕之难,成太宗(汉文帝)之业者,亦赖之于诸侯也”反映了汉初分封的诸侯对平定诸吕之难、促进社会安定起到了重要作用,故D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分封诸侯招致外戚专权政治局面,故A排除;材料未涉及七国之乱,故B排除;材料只涉及了汉文帝之业,没有反映“文景之治”,故C错误。

8.[推恩令]西汉末年,出现“宗室衰弱,外无强蕃,天下倾首服从,莫能亢扞(抵御)国难”的局面,王莽篡位才得以成功。

这表明王莽篡位成功的重要原因是()A.推恩令的推行B.七国之乱的发生C.郡国并行制度的建立D.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答案 A解析推恩令的推行加强了中央集权,削弱了王国的势力,材料“宗室衰弱,外无强蕃,天下倾首服从”反映了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的结果,故A项正确;材料“外无强蕃”表明没有强势的地方势力,且七国之乱出现于汉景帝时期,属于西汉初年,故B项错误;据材料“宗室衰弱,外无强蕃”可知郡国并行制已不复存在,故C项错误;材料“宗室衰弱,外无强蕃”主要是政治方面而不是思想方面,故D项错误。

9.[刺史制度]下表是西汉时期州刺史权力核心内容的嬗变过程。

据此可知()A.汉代社会问题不断暴露B.诸侯王国问题彻底解决C.地方行政权力大大加强D.刺史丧失地方监察职能答案 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刺史权力由督察郡国到“镇压诸侯的谋反、民众反抗”“安置流民、处理少数民族事务、参与某些中央决策”,表明汉代社会问题不断暴露,刺史的权力不断扩大,A正确;B在材料信息中无法体现,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刺史权力的不断扩大,无法体现地方行政权力大大加强,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刺史的权力在监察郡国的基础上不断增加,D错误。

10.[察举制]东汉实行“郡察孝廉,州举茂才”的制度,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人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

这一制度()A.导致儒学独尊局面B.说明察举制名存实亡C.利于世家大族掌权D.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答案 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可得知,材料所指的制度是察举制。

察举制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被世家大族所垄断,特别是之后的九品中正制,故C项正确。

11.[九品中正制]下表是两晋南朝时期代表皇权的宗室外戚与世家大族在官僚体系中的占比变化情况。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A.官僚体系日益遭到破坏B.皇权与门阀势力斗争激烈C.皇权势力逐渐走向衰微D.社会发展出现了严重倒退答案 B解析根据材料中代表皇权的宗室外戚与代表门阀士族的世家大族在两晋南朝时期的官僚体系中的占比变化情况,可以得出这一时期的皇权与门阀势力在争夺国家权力中斗争激烈,故答案选B项。

12.[三省六部制]唐代宰相召开会议的地点叫政事堂,初设在门下省,高宗末移至中书省。

玄宗时因宰相张说奏请,改名为中书门下。

列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刑礼房五房于其后,分曹办事。

这表明()A.门下省职权范围的扩大B.国家权力运作方式的转变C.尚书省的地位得到巩固D.三省分工制衡机制的强化答案 B解析中书门下系由以三省为依托的政事堂改变而来,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之后,三省依然存在,但其机构建制和职权性质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体现了国家权力运作方式的重大转变,故B项正确。

材料中说明门下省的职权范围受到限制,故A错误。

尚书省的地位下降,不是巩固,C错误。

国家最高权力的行使不再通过三省分工制衡的机制,而是以中书门下为核心形成了新的运作机制,D错误。

13.[科举制]下图是陈列在中国某历史博物馆的三个瓷俑,分别是抱着葫芦的医生、抱着书本的读书人和一个商人,其中读书人个子最高。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惟有读书高”瓷俑A.察举制成为重要的选官制度B.科举制扩大了选拔官吏范围C.重文风气影响人们价值取向D.职业分工导致社会地位不同答案 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科举制以考试为选拔标准,“惟有读书高”反映了科举制实行后,知识分子追求功名利禄,促使社会重学风气盛行,故C项符合题意。

材料体现的是科举制的影响,而非察举制,故排除A项。

材料中表明社会的重学风气,未体现科举制扩大了选拔官吏范围的作用,故排除B项。

材料未体现因职业分工所带来的社会地位差异,故排除D项。

14.[二府三司制]《宋史》中记载:“宋初,循唐、五代之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中书、枢密院即称‘二府’,每朝奏事,与中书先后上殿。

”从上述材料中可以看出()A.枢密院与中书分掌军政和财政B.枢密院的设立分割了宰相的权力C.加大各部的权限,发挥官员的主动性D.分割军队的指挥权,防止将领反叛答案 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代的枢密院和中书省分割了宰相的军事和行政权力,B项正确;宋代掌握财政大权的应为三司使,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枢密院对将领反叛现象的遏制及官员主动性的发挥,排除C、D两项。

15.[行省制度]《大明一统志》中提到元朝“内立中书省一,以领腹里诸路;外立行中书省十,以领天下诸路”。

当时人们认为都省与行省“官名品秩略同”,往来文书也用对等的“咨文”。

据此能够看出()A.行省是中书省派出机构B.行省制强化了地方权力C.行省机构设置和运行的方法D.行省制强化了君主专制答案 C解析材料“内立中书省一,以领腹里诸路;外立行中书省十,以领天下诸路”没有说明行省与中书省的关系,故A项错误;题中只是表述了行省的设立,没有涉及其权限,故B项错误;由“外立行中书省十,以领天下诸路”说明了行省设立和职能,故C项正确;行省制是地方管理制度,与君主专制表述不符,故D项错误。

16.[内阁制]明代“内阁在权力地位上有迫使六部就范的天然优势,在某种程度上,内阁现实的宰相角色取代了吏部的宰相梦想”。

由此可知明代()A.内阁已成为法定宰相B.吏部隶属于内阁管辖C.皇权专制得到了扩张D.内阁与吏部争权激烈答案 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内阁是皇权强化的产物,内阁权力的膨胀对六部形成权力约束,反映了皇权在统治中枢的不断扩张,故C项正确。

A项,明代宰相已被废除,内阁并不是法定机构,故排除。

B项,内阁为皇帝的侍从机构,不能统率百司,故排除。

D项,材料未体现内阁与吏部的权力斗争,故排除。

17.[军机处]清代军机处机构精干,有官而无吏,因此打扫庭院、勤杂送水等工作皆由15岁以下不识字的儿童若干人充任。

这说明清代军机处()A.军机大臣独掌决策B.军机处等级森严C.军机处人员素质低D.军机处保密性强答案 D解析军机处的作用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所以并没有决策权,故排除A项;材料中涉及的是军机处的纪律森严而不是等级森严,故排除B项;材料中涉及的军机处的勤杂工等是儿童充任,但并未涉及人员的素质低,故排除C项;依据“军机处机构精干,有官而无吏”再结合勤杂工是不识字的儿童担任表明清代的军机处的保密性强,故D项正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