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旱造林技术在提高质量方面的作用
关于杨树抗旱造林技术的探讨
关于杨树抗旱造林技术的探讨杨树是一种对干旱条件相对较为耐受的树种,因此在干旱地区进行杨树造林具有重要意义。
而如何更好地利用杨树抗旱的特性进行造林,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对杨树抗旱造林技术进行探讨,旨在提出更科学、有效的杨树抗旱造林方法,以促进干旱地区的生态环境改善和木材资源开发利用。
一、杨树的抗旱特点杨树是一种对水分条件要求较低的树种,拥有一定的抗旱能力。
其抗旱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深根系结构:杨树的根系发达,能够深入土壤深层寻找水分,并且根系分布广泛,使其能够更充分地利用土壤水分资源。
2. 蒸腾作用调节:杨树的叶片表面积大,通过蒸腾作用能够调节植株水分平衡,使其在干旱条件下也能够保持一定的水分含量。
3. 茎、叶防护机制:杨树的茎、叶具有一定的抗旱性,能够减少水分蒸发,降低水分的流失速度。
由于上述抗旱特点,杨树在干旱地区具有一定的生态和经济价值,因此如何更好地利用其抗旱特性进行造林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二、杨树抗旱造林技术的探讨1. 种源选育:选择对干旱条件较为适应的优良杨树种源是杨树抗旱造林的第一步。
通过对不同杨树种源的抗旱性状进行评价,选育出抗旱性较好的种源,为后续的造林工作提供保障。
2. 地块选择:在干旱地区进行杨树抗旱造林时,选择合适的土壤和地形条件非常重要。
首先要选择土壤肥沃、透水性好的地块,保证土壤含水量和养分供应;其次要选择地势较高、排水性好的地形,防止因地势过低导致水分积蓄,影响杨树的正常生长。
3. 种植密度控制:杨树抗旱造林中,种植密度的控制对于保证每棵杨树的生长空间和养分供应非常重要。
一般来说,选择适宜的种植密度可以减少种植树木之间的竞争,提高每棵树木的养分和水分获取率。
4. 生长调控:在杨树的初期生长阶段,通过适当的修剪和管理措施,可以促进其根系的发达和生长势的提升。
在植株的管理中,合理施肥和浇水是保证杨树正常生长的重要保障。
5. 害虫防治:在干旱地区进行杨树抗旱造林时,容易受到干旱区特有的害虫影响,因此要加强害虫防治工作,避免害虫对杨树造林的破坏。
关于杨树抗旱造林技术的探讨
关于杨树抗旱造林技术的探讨杨树是一种具有很高经济和生态价值的树种,也是一种适应性非常强的树种,其抗旱能力较强,适合在干旱地区进行造林。
本文将探讨杨树抗旱造林技术,以期能更好地发挥杨树的经济和生态价值。
选择适合杨树生长的土壤和气候条件非常重要。
杨树对土壤的适应能力较强,但对瘠薄、贫瘠和酸性土壤的耐受性较低,因此选择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地区进行造林较为适宜。
杨树对温暖、多雨的气候条件适应较好,因此在湿润地区进行造林可以获得更好的效果。
合理的造林方式和密度也是确保杨树抗旱效果的关键。
根据杨树的生长习性和抗旱特点,可以采取线列间植杨树的方式,即依次在一条线上进行栽植,每棵杨树之间留有一定的距离,这样可以保证杨树的生长空间,并提高树木之间的竞争力,减少水分的蒸发。
适当的密度也是非常重要的,密度过大会导致树木之间竞争激烈,水分的利用效率较低;密度过小则会导致水分的浪费。
在选择合适的造林密度时,需要考虑到当地土壤和气候条件,以及杨树的生长特点。
合理的灌溉措施也是提高杨树抗旱能力的重要方面。
杨树对水分需求较大,因此在干旱地区进行杨树造林时,必须合理进行灌溉。
在杨树成长的早期,特别是在种植的第一个生长季节,要加强对杨树的灌溉,以保证其正常的生长和生存。
适时浇水,并严格控制用水量,避免浪费,并确保水分的充足和适时供给。
对杨树的管理也是确保其抗旱生长的关键。
定期修剪和整枝是促进杨树生长和抗旱能力的重要措施。
适时修剪可以增加杨树的顶芽和侧芽,提高光线的利用效率,并提高树冠的透光率,有利于水分的蒸发和气体的交换。
定期除草和松土,可以减少杨树与杂草竞争水分和养分的情况,提高杨树的生长速度和抗旱能力。
杨树抗旱造林技术包括选择适合的土壤和气候条件、合理的造林方式和密度、合理的灌溉措施以及定期的修剪和整枝等方面。
只有在这些方面做到科学、合理的管理和护理,才能更好地发挥杨树的抗旱能力,提高其经济和生态价值。
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
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抗旱造林技术是指在长期干旱或半干旱的气候条件下,通过种植耐旱抗逆树种,采取科学的造林技术手段,促进植物生长,改善土地生态环境,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经济效益的一种综合治理措施。
1.树种选择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种植抗旱性强、适应性强、树龄短、生长快的树种是十分重要的。
常见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树种有:刺槐、沙棘、柿子树、沙柳、垂柳、乌桕、红枫、槐树、油松等。
根据土地类型、水分状况和经济用途,合理选择不同的树种组合,可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生态经济效益。
2.土壤培育干旱地区土壤贫瘠,水分含量低,土层肥厚度也很薄。
为了提高土地的肥力,需要进行土壤培育,增加有机物和微量元素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和保水能力。
比较常见的方法有: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人工造林前田间铺施有机肥、深翻、平整土壤等。
3.选择适宜的种植时间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应选择在天气稳定、雨量较多的春、秋季进行,尽量避免在高温、高湿或干燥、寒冷时期造林。
这样可以有效减少树苗死亡率,提高成活率。
4.科学的定植定植的树苗要有质量保证,保证其干燥充实,根系健全、发达。
在定植时,根据土地结构、地形、坡度等因素,采取不同的定植方式和净空面积保证树苗生长。
5.养护管理抗旱造林后要进行养护管理,促进树木生长。
主要包括:水肥管理、防治病虫害、修枝整形、除草保墒等。
同时还要加强园区的管理,如设立防火带、安装防盗设施、定期巡逻执勤等措施。
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中,选对树种、科学管理、适宜时间等都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通过以此为核心,不断推进精准管理,可以有效提高抗旱造林的成活率和经济、生态效益,从而改善整个生态环境。
浅谈提高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成活率
浅谈提高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成活率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造林活动一直以来都面临着成活率低的问题,这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和改善土壤质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提高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成活率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选种、种植技术和管理等方面进行浅谈,探讨如何提高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造林成活率。
选种是影响造林成活率的关键因素之一。
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气候条件较为恶劣,土壤贫瘠,因此在选种时应选择适应该地区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树种。
对于干旱条件较为严酷的地区,应选择具有抗旱性强的树种,如沙柳、柳杉等。
而对于半干旱地区,可以选择适应性较强的杨树、柞树等树种。
通过科学合理的选种,可以提高树木对干旱的抵抗力,从而提高造林成活率。
种植技术也是影响造林成活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水源稀缺,种植时应注重节水技术的应用。
在树木栽植前,可以将苗木进行浸水处理,增加其吸水能力。
在种植过程中,可以采用追肥、覆盖等方法,降低蒸发,减少水分损失。
还可以采取适当的修剪措施,促进树木生长,提高抵抗干旱的能力。
通过合理的种植技术,可以提高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的成活率。
管理措施也是提高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成活率的关键。
在栽植后,需要及时对树木进行管理,包括浇水、除草、防治病虫害等。
对于干旱地区的造林活动来说,浇水是至关重要的。
尤其是在幼苗生长期,要保证土壤湿润,提供充足的水分供应。
要及时清除杂草,防止其对树木生长的影响。
还要加强病虫害的防治,避免树木受到病害侵袭而导致死亡。
通过有效的管理措施,可以提高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的成活率。
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造林成活率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
通过选种适应性强的树种,运用节水技术和合理种植技术,以及加强管理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造林的成活率。
只有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才能进一步推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生态恢复和发展。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主要是指通过采取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措施,提高林木对旱灾的抵抗能力,从而在干旱环境中实现良好的造林效果。
以下是关于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的主要内容:1. 土壤改良措施:通过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等措施,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和持水能力,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和流失。
具体包括添加有机肥料、深翻土壤、大面积铺设防水薄膜等。
2. 植物种植措施:选择耐旱性较强的树种进行造林,如沙柳、柽柳等。
在造林过程中,采用适宜的栽培方法,如间作种植、行列颠倒、适时修剪等,以提高树木的抗旱能力。
3. 引水灌溉措施:在干旱地区的造林工程中,可以通过引水灌溉来提供树木所需的水分。
使用灌溉设备将水源输送到植物根部,满足植物的生长需求。
灌溉方式可以根据地形地貌和树种的特点选择,如喷灌、滴灌等。
4. 防风护林措施:干旱地区常伴有强风,容易造成林木的蒸腾作用加剧和水分流失加重。
在林业工程抗旱造林中,需要采取措施来减轻风害。
具体措施包括建设风固定林、种植防护林带、选择树种抗风性较强、采用合理的林分密度等。
5.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在干旱地区的造林过程中,还需要加强水土保持工程,减少水分的流失和土壤侵蚀,保持地表的水分和养分。
修建沟渠、植被覆盖、设置防护林带等。
6. 秸秆还田措施:在干旱地区的造林过程中,可以将秸秆还田,通过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来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和持水能力。
7. 选邻树来固定沙地:选朴树,这是一种能忍受风沙的植物。
为了减少树木因风而倾斜,树木要选择较粗德树苗进行种植,并在树木旁边深埋稻草垫,让树木在稻草垫上生根,来固定树木。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体系,通过改良土壤、选种抗旱树种、合理灌溉、科学经营等方式来提高林木抗旱能力,进而实现在干旱环境中的良好造林效果。
这些措施需要根据具体地理、气候、土壤条件进行调整和应用,以确保造林工程的可行性和成功性。
应用抗旱造林新技术提高工程造林质量论文
浅谈应用抗旱造林新技术提高工程造林质量【摘要】干旱、半干旱地区应用抗旱造林新技术,采用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办法,改变林地的立地条件,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
【关键词】半干旱地区;造林;成活率;措施半干旱地区,冬季因受西伯利亚高压气温影响,寒冷干燥,夏季短暂高温多雨,春季风大干旱少雨,秋季降温快,多早霜。
近两年,受各方面因子的影响,气候干旱异常,全年降雨量不足300毫米,土壤墒情十分恶劣,1米以上土壤含水量不足3%,为了保证“三北工程”建设顺利开展,提高工程建设质量,今年造林绿化必须在抗旱造林技术上下功夫,下大力气研究探索,在造林工艺上搞革新,在关键技术环节上把好关,在林种结构、树种选择、造林季节、造林方法上做文章。
总结以往造林经验、推广普及造林新工艺、新技术,确保造一棵活一棵,造一片成材一片。
1.加大林业科技推广力度,实施科技兴林战略(1)变一季为多季造林方法:春季植苗裸根造林,雨季容器苗和直播造林,冬季大坨移植造林。
缓解工作量,提高成活率。
(2)伏秋整地,春季顶浆造林:在伏秋季节,根据立地条件的差异,采用机械深松、开沟整地及人工穴状、鱼鳞坑、竹节沟整地技术,进行大工程量整地,消灭杂草,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改善土壤理化性能,提高土壤含水率,为苗木健康生长创造适宜的环境空间,整地标准达到造林状态,第二年春季顶浆造林。
(3)苗木保鲜造林:起苗一定要带土球。
为防止苗木土球在运输时不散,起苗时用草绳包扎土球,包扎的土球为土球的2/3为好。
当天起苗要当天运输。
在运输过程中车速要慢,以防土球破碎;在装苗时,为防止苗木相互挤压,尤其是容器苗,必须装箱。
运到栽植地,能当天栽植的,应即时栽植;不能栽植的,要假植处理。
尽量减少起苗到栽植过程中的时间。
起苗过程中,要确保根系的完整,要有足够的须根。
苗木根系完整,根幅必须符合标准。
裸根苗木在造林前必须用高效保水剂、abt生根粉浸泡1—2天,增加含水量。
阔叶树地上部分适当修枝、剪叶,地下部分适当修根,减少蒸发量和及早产生愈伤组织生根。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是一种应对干旱环境的造林技术,旨在提高林木对干旱条件的适应能力,保证林地的生态功能和经济效益。
下面就林业工程抗旱造林的技术措施进行详细介绍。
1. 种苗选择:对于干旱地区的造林项目,应选择对干旱条件适应性强的树种进行种植。
这些树种一般具有耐旱、耐瘠薄、耐高温等特点,如柏树、槐树、沙柳等。
应避免选择对干旱条件敏感的树种,以减少造林失败的风险。
2. 土壤改良:干旱地区的土壤多为贫瘠,缺乏养分。
为了提高土壤肥力,可以通过施加有机肥料、矿质肥料等来改良土壤。
还可以采取保墒措施,如覆盖坚固的耕作层表面,减缓土壤水分蒸发,增加土壤水分含量。
3. 灌溉措施:干旱地区的降水量有限,灌溉技术对于抗旱造林至关重要。
可以采取滴灌、喷灌等现代化灌溉方式,通过科学合理的水肥配比,充分利用灌溉水资源,确保林木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4. 防风措施:干旱地区常常伴随着强风,造成土壤水分的迅速蒸发和林木的水分丧失。
为此,可以采取人工建设遮风林带的方式,如在林地的边缘种植防风林,选择高大的树种,形成有效的防风屏障,减少风速,降低蒸发速率。
5. 土壤保墒:保墒措施有助于减少土壤水分的流失,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
可采取覆盖物保墒,如铺设稻草、秸秆等覆盖物,遮荫减少田间蒸发。
合理调整栽植密度,减少树冠之间的竞争,降低水分需求。
6. 林地管理:在干旱地区进行林地管理时,需要注意合理的疏伐和修剪。
适当的疏伐可以减轻林木的水分需求,提高水分利用率,促进林木的生长。
及时修剪干枝落叶,减少水分的蒸发损失。
7. 技术引进:应根据干旱地区的具体情况,引进适应性强且抗旱能力良好的林木品种和种植技术,如沙丘固定技术、坡地防护技术等。
可以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技术,提高林业抗旱造林的效果。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的技术措施包括种苗选择、土壤改良、灌溉措施、防风措施、土壤保墒、林地管理以及技术引进等。
通过采取这些技术措施,可以提高林木的抗旱能力,保证林地的生态功能和经济效益,适应干旱环境的要求。
关于杨树抗旱造林技术的探讨
关于杨树抗旱造林技术的探讨杨树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林之一,具有快速生长、茁壮壮的特点,被广泛用于造林和防护林建设。
随着气候变化的影响,旱情频发成为了困扰杨树生长的主要问题之一。
研究杨树抗旱造林技术成为了当前林业领域的热点之一。
一、杨树抗旱生理特性杨树是一种耐旱树种,其具有较强的抗旱能力。
通过对杨树的生理特性研究可以发现,杨树具有较强的水分调节能力,适应性强,生长快速等特点。
杨树根系发达,可以深入土壤深层获取水分资源,极端条件下还可以进行蒸腾调节,以适应干旱环境。
二、抗旱技术措施1. 地形选择在进行杨树抗旱造林时,地形的选择是非常关键的。
一般来说,选择湿润地势会更利于杨树的生长。
在进行造林规划时,应该尽量选择一些河岸、水源附近的地形进行种植。
2. 土壤改良土壤的保水能力直接影响着杨树的生长情况。
进行土壤改良是抗旱造林的重要环节之一。
可以通过增施有机肥、石灰等措施来改善土壤的保水能力,同时还可以采用秸秆覆盖、植被覆盖等方法来减少水分的蒸发。
3. 种苗选择在进行杨树抗旱造林时,合适的种苗选择也是至关重要的。
一般来说,选择适应性强、抗旱能力较强的杨树品种进行种植,如杨树的优良品种育种出来的种苗。
4. 合理密度杨树抗旱造林时,密度的选择也是比较重要的。
过高的密度容易导致树木之间竞争水分资源过于激烈,从而影响杨树的生长。
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种植密度,使得每棵树都能够获得足够的水分资源。
5. 合理管理抗旱造林的后期管理工作也非常重要。
及时浇水是必不可少的,可以通过滴灌、喷灌等方式来进行人工补水。
及时采取冬季灌溉和避免盲目修枝砍伐,避免林木蒸腾量太大等措施能够有效地提高杨树的抗旱能力。
三、抗旱造林技术的研究方向1. 遗传改良通过杨树的遗传改良,培育出更具有抗旱能力的杨树新品种,是未来抗旱造林技术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通过杨树的基因工程技术等手段,可以提高杨树本身的抗旱性能,从而提高杨树的生长适应性。
2. 生态适应性研究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杨树抗旱技术研究也是一个重要方向。
绿化抗旱救治方案
绿化抗旱救治方案背景全球气候变化日益加剧,干旱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话题。
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世界各地的干旱现象越来越严重,很多地区都已经出现了水荒、粮食短缺等问题。
为了应对这种情况,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来进行抗旱救治。
绿化抗旱的意义绿化抗旱是指通过植被的种植和护理来增加土壤保水能力,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从而达到抗旱救治的目的。
绿化抗旱不仅能够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增加土地的产能,还能够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绿化抗旱的措施1. 种植抗旱性植物抗旱性植物一般具有以下特征:深根系、耐旱耐寒、泥沙不易侵蚀、不易萎蔫等。
因此,种植抗旱性植物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绿化抗旱措施。
常见的抗旱性植物包括:仙人掌、龙舌兰、大苏打等。
2. 植被覆盖在干旱地区种植一些适应性强的植物,可以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植被系统,提高土壤保水能力。
当植被系统完整时,可以防止水土流失,减少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
3. 林带、固沙林带、碱地植物等在干旱地区,可以通过种植一些林带、固沙林带和碱地植物来增加植被覆盖率,提高土壤保水能力。
这些植物一般适应性比较强,可以在极端干旱和恶劣的环境中生长。
4. 加强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在干旱地区,开展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可以有效地预防土壤流失,促进土地增产。
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包括植被的覆盖、地表覆盖、防风林、防火林、固沙林等。
5. 加强保护水源地水源地是保证地方水资源供应的重要地点。
加强对水源地的保护,不仅可以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还可以防止水源地受到污染和破坏,保护生态环境。
结论绿化抗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抗旱救治措施,可以通过植被的种植和护理来增加土壤保水能力,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从而达到抗旱救治的目的。
我们在进行绿化抗旱时,可以采取种植抗旱性植物、植被覆盖、林带、固沙林带、碱地植物等措施,同时也要加强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和保护水源地。
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
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是全球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
干旱地区的水资源匮乏,土地退化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给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困扰。
为了有效应对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抗旱问题,抗旱造林技术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手段。
1. 选择适合的树种。
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选择适应性强、抗旱性能好的树种是关键。
柽柳、地被红豆杉、白蜡树等都具有较强的耐旱能力,可以在干旱地区进行造林。
2. 合理规划造林区域。
根据干旱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地形地貌情况,合理规划造林区域。
避免在沙漠腹地或者过于干燥的地区进行大面积的造林,而应选择地势较低、地下水资源丰富的地区进行造林,以便提供树木生长所需的水分。
3. 改良土壤。
干旱地区的土壤多为贫瘠、干旱,对树木生长不利。
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改良土壤。
可以通过添加有机肥料、秸秆等增加土壤的肥力,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
注重保持土壤的覆盖,避免水分的蒸发。
4. 采取节水措施。
在干旱地区进行抗旱造林时,需要采取节水措施。
在造林区域设置灌溉系统,科学浇水,减少水分的浪费。
可以选择适合干旱地区的灌溉方式,比如滴灌、雨水集中等方式,以提高用水效率。
5. 定期护林管理。
抗旱造林并非一劳永逸的事情,需要进行定期护林管理。
定期修剪树枝,促进树木的新陈代谢,增强树木的抗旱能力。
及时清除枯死的树木和枯叶,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6. 加强宣传教育。
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抗旱造林需要得到广泛的支持和参与。
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宣传教育的方式,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让大家了解抗旱造林的重要性和意义,积极参与和支持抗旱造林行动。
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
通过选择适合的树种、合理规划造林区域、改良土壤、节水措施、定期护林管理和加强宣传教育,可以有效应对干旱地区的抗旱问题,保护当地生态环境,改善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西北地区是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主要分布区域之一,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生态环境脆弱,土壤贫瘠,植被覆盖稀少,造林技术便成为改善这一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
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和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需求,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的研究与实践也逐渐受到关注。
一、选种造林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的第一步就是选种。
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类型,选择适应性强的树种进行造林。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要求树种具有较强的抗旱性和适应性,对土壤要求不高,同时还要能够形成较好的地下部分和地上部分结构,以适应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气候条件。
一般来说,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较为适宜的树种包括沙柳、胡杨、柳树、沙棘等。
这些树种具有较强的抗旱能力,可以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生长良好,对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起到重要作用。
二、土壤改良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土壤大多贫瘠,对于树木的生长影响极大。
在进行抗旱造林时,需要对土壤进行适当的改良。
主要的土壤改良手段包括施肥、翻耕、植物迹地、覆土等。
通过适当的施肥,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提高树木生长的条件。
翻耕可以改善土壤的通气性和水分保持能力,有利于树木的根系生长。
植物迹地和覆土可以减缓土壤水分蒸发速度,有利于保持土壤湿润度。
三、水源管理水资源是植物生长的重要保障,因此在进行抗旱造林时,需要合理地管理水源。
对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造林项目,可以通过建设蓄水池、设立人工灌溉系统、采取雨水收集等方式,增加树木生长所需的水源。
还可以通过合理的排水系统,避免水分过多滞留,有利于减少土壤的盐碱化,保持土壤的适宜湿润度。
四、灌溉管理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进行抗旱造林,灌溉管理尤为重要。
适当的灌溉可以保持树木生长所需的水分,提高抗旱能力,促进树木的健康生长。
在进行灌溉时,需要注意避免出现水浪费和水分过多滞留的情况,可以通过定时定量地进行滴灌、渗灌等方式,减少水源的浪费,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五、管理与维护抗旱造林后,对树木进行科学的管理和维护至关重要。
加强造林技术管理提高森林培育质量的思考
业生产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 的主体 , 在 生态 系统 中结构最复杂, 功能撮多也最稳定 。森林资源是人类和其他 的生物 同生 共存的重要基础和核心支柱 。如果把地球 比作是一个人 的话 , 那么就可 以用“ 肺” 来形容森林资源。现阶段随着森林资源重要性 的显现 , 森林资 源逐渐成为了衡量一个 国家和地区经济环境等 的重要指标 , 因此在 我国 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有着极为重要 的作用 。对此 , 有 关部门必须要加强 对造林技术水平的提高 , 严格技术管理 , 确保森林培育质量 达到标准, 以 达到真正实现森林资源 效益 的 目的。
2 . 2 强化森林资源档 案建设
坚持科学发展观 , 坚定不移地把 实现可 持续经营作为森林资源管理 的战略 目标 , 逐步实现森林资源 的永续 利用 。抓好森林资源档案建设工 作, 档 案数据更新 一定要真实地反 映森林资源 的变 化情 况 , 使 之成为制 定规划和领导决策的重要依据。
引 言
工 程 造 林 的产 生 , 是 对 传 统 的植 树 造 林 在 认 识 上 的 一 次 飞 跃 , 是 林
地, 特 别是造林地土壤湿润 、 疏松, 以利于插穗 生根成 活。
2 提 高森林 培育 质量 的有效 措 施
2 . 1 加强幼苗管理
新造 的幼林一般要经历缓苗、 生根 、 生长并逐步进入速 生的过程 。幼 苗管理是关键 的转折阶段 , 对 以后树木 生长和丰产 关系极大 。由于在这 个阶段 的幼 林基本上处于 散生状态 , 幼苗 生长相对 困难 , 要为它创 造优 越的环境条 件 , 满足幼林 对水、 肥、 气、 光、 热 的需求 , 使之达到较 高的成 活率, 进而达到造 林的 目的。
加强造林技术管理提高森林培育质量的思考
北方地区抗旱造林技术的探究
北方地区抗旱造林技术的探究北方地区是中国幅员辽阔的地区之一,同时也是我国主要的农业生产区域。
受制于气候条件,北方地区常常面临着旱灾的困扰,特别是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旱灾的频率和程度都在逐渐加剧。
针对北方地区的旱灾问题,抗旱造林技术成为了解决旱灾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将对北方地区抗旱造林技术进行探究,旨在探讨其技术原理与实际应用。
北方地区作为我国的粮食生产主要区域,其农业生产对水资源的依赖性较高。
由于北方地区干旱少雨的气候条件,加之近年来气候变化的影响,旱灾成为了北方地区农业生产的一大难题。
而抗旱造林技术能够通过植树造林的方式,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改善土壤结构,从而减轻土壤水分蒸发,增加土壤的蓄水能力,减少水土流失,对于解决北方地区的旱灾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北方地区抗旱造林技术的原理1. 选择适应性强的树种北方地区的气候条件较为干旱,因此在进行抗旱造林时需选择适应性强的树种。
如沙柳、沙柳、沙柳等树种,这些树种具有较强的抗旱能力,在北方地区的生长条件下能够获得良好的生长和发育。
2. 种植模式在进行抗旱造林时,需要采取合理的种植模式。
一般采用疏植密播的方式,即在地块内适当的密植树木,使得树木间的空隙较小,从而有效减少水分蒸发,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
3. 土壤改良在进行抗旱造林时,需要对土壤进行改良。
通过施加有机物、磷、钾等肥料,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增加土壤的蓄水能力,减少水分流失。
4. 配套措施抗旱造林工程还需要配套进行其他措施,如修建水源工程、设立风帘、遮阳网、建立雨水收集系统等,进一步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减少水分蒸发。
抗旱造林技术已经在北方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该地区干旱少雨,旱灾频发,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当地政府和科研单位大力推广抗旱造林技术。
在该地区,通过推广种植抗旱树种、改良土壤、修建水源工程等措施,有效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提高了土壤的水分利用率,减轻了旱灾带来的影响。
抗旱措施及准备方案
抗旱措施及准备方案一、背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和人口的快速增长,水资源的保障越来越显得尤为重要。
其中,旱灾是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和生态平衡的自然灾害,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和环境损失。
因此,制定科学的抗旱措施及准备方案是应对旱灾和保障水资源的关键。
二、抗旱措施1. 改良土壤改良土壤是有效缓解旱灾的重要措施之一。
通过采用耕作方式和施用机械化肥,可以增加土壤保水能力和水分利用效率,增加作物的生长速度和质量。
2. 旱作栽培旱作栽培是一种适宜于干旱区域的栽培方式。
这种方法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和流失,提高作物的适应能力和抵抗干旱的能力。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采取喷灌和滴灌等节水技术,降低水用量,也可以采用覆盖材料保持表面土壤湿润,提高土壤保水能力。
3. 科学施肥科学施肥是提高作物耐旱性的重要措施之一。
通过施加适量的肥料,可以提高作物的耐旱性和改善土壤的基础肥力,从而增加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4. 种植抗旱植物种植抗旱植物是增加水资源利用的有效途径。
通过选育和培养具有抗旱性的作物品种,可以提高旱区地区作物的产品量和质量。
同时,在绿化、草原防护和土壤保持方面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三、准备方案1. 储备水资源建立储备水资源的机制是防止旱灾的关键。
通过储备地下水、水库、小型水体等水资源,可以在干旱时期补充降水不足的水量,确保生产和生活的正常进行。
同时,在水资源分配方面,应适度加强对灌区的支持,维护灌区的运行和生产,保护渔场和生物多样性等公共资源。
2. 提高农民的水文意识提高农民的水文意识是防止旱灾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通过加强水资源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提高农民的水文意识和水资源利用效率。
同时,加强对干旱地区的技术支持和培训,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利用有限的水资源进行高效的生产。
3. 采取及时的应对措施如果旱灾发生,我们需要采取及时的应对措施。
其中,灌溉和增施肥料是两个重要的方面。
首先,应及时安排灌溉,确保庄稼能够得到足够的水分;其次,及时增施肥料,提高作物的养分含量和生长速度,增加农作物的免疫力和抵御旱灾的能力。
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
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是水资源非常匮乏的地区,而造林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
因此,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非常重要。
一、树种选择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选择耐旱树种是关键。
常见的耐旱树种有沙柳、柞栎、山柳、苏铁等。
选择耐旱树种的优势是能够适应干旱和半干旱的环境,生长快、适应性强。
二、种植技术1、科学规划在进行抗旱造林之前,需要对地形地貌、土壤肥力、水文气象条件等情况进行充分调查和科学规划,做好细致的设计,掌握地表水和微小水源。
同时要合理利用流动水、保存雨水,以保证种植效果。
2、合理施肥合理施肥是抗旱造林的重点措施之一。
由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土壤往往缺乏养分,因此需要进行适量的肥料补充,同时还需要做好土壤改良工作。
3、合理技术在进行抗旱造林时,要结合环境条件和树种特性,采用合理的种植技术。
例如,对于根系脆弱的植物,需要深挖壕沟,增加深度和面积,使其根系向下扎根,提高抗旱能力。
4、定期修剪为保证抗旱树种的生长,需要定期进行修剪。
修剪可以使树木形态更加优美,控制树冠茂密度,增加光照和湿度,提高树木的抗旱能力。
三、灌溉技术灌溉技术是抗旱造林的必要手段,通过合理灌溉可以提高土壤水分含量,减轻水分亏缺问题,增强树木的抗旱能力。
1、地面灌溉地面灌溉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灌溉方法,可以在树干周围铺设管道或塑料膜进行滴灌、渗灌等方式灌溉,逐渐提高土壤水分含量。
2、喷淋灌溉喷淋灌溉是将水通过水泵压力喷洒到树木周围的一种灌溉方式。
这种方法能够快速增加土壤表层的水分含量,但也容易造成过度湿润,需要掌握喷洒时机和频率。
探讨树木抗旱性以及抗旱造林技术
L i n y e y u a n y i探讨树木抗旱性以及抗旱造林技术戴绍德一、树木抗旱性树木归属于植物的范畴,植物的生长离不开水,而抗旱能力强的树木对水分的需求量相对较少,即便在缺水的情况下,也不会出现枯萎、死亡的情况。
由此可见,对于树木而言抗旱性尤为重要。
1、类别当树木长时间处于相对比较干旱的生长环境中,为适应这种环境,树木会产生出一定的抗旱性,可将之细分为耐旱和避旱。
(1)耐旱性。
耐旱是指树木能够承受干旱的能力,这种能力越强的树木,在干旱缺水的环境中越容易生存,反之耐旱性较差的树木,可能会在干旱环境中枯萎,甚至死亡。
树木的耐旱性与其自身细胞壁的弹性有着密切的关系。
(2)避旱性。
避旱是树木在干旱环境中,推迟细胞发生脱水反应的能力,可以简单理解为树木对水分的开源与节流。
即利用扎在土壤当中的根系吸取更多的水分,并通过调节叶面积,减少水分损失。
2、特征树木的抗旱特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埋于土壤中的根系深且广,处于地上部分的植株相对比较低矮,根茎比较大;二是树木的叶片小、厚度大、脉络密集,气孔多且呈现为下陷的状态,组织的发达程度较高,细胞体积小;三是气孔调节能力强,在不同的时间段能够根据外界的情况作出快速反应;四是原生质即便出现轻度脱水的现象,却仍然能够保持柔韧的状态,细胞壁弹性非常大。
二、树木抗旱造林技术及实施要点辉南县位于吉林省境内,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半山区,年均气温较低,约为5℃左右,年均降雨量相对较少,约为737mm左右。
尤其近年来,连年春季至夏季干旱少雨严重影响了造林的成活率。
所以在今后造林过程中选用抗旱品种、采用抗旱技术造林势在必行。
1、造林准备(1)优选抗旱树种。
在抗旱造林中,树种的选择至关重要,具体选择时,除了要遵循适地适树的基本原则之外,还应当以抗旱能力优良树种作为首选,如果条件允许,则可从外省引进一些既抗旱,又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的树种,这对于林地气候环境的改善非常有利,能够使树木在最为适宜的环境中健康生长。
国家林业局关于加强营造林质量管理工作的通知
国家林业局关于加强营造林质量管理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林业局(已撤销)•【公布日期】2004.03.15•【文号】林造发[2004]37号•【施行日期】2004.03.15•【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森林资源正文国家林业局关于加强营造林质量管理工作的通知(林造发[2004]37号2004年3月15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农林)厅(局),内蒙古、吉林、龙江、大兴安岭森工(林业)集团公司,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林业局:当前,在各地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和全国林业工作会议精神的大好形势下,全国植树造林正在从南到北迅速展开。
各级林业部门要认真把握好2004年造林工作的新形势,在不误农时,抢抓进度的同时,一定要狠抓质量不放松,使造林质量在2003年取得明显进步的基础上,再上新台阶。
为此,特作如下通知。
一、树立抗旱造林思想,落实各项抗旱措施2月以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一直少雨雪,南方的广西、广东南部地区降雨较往年同期明显偏少,旱灾还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全国抗旱造林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各级林业部门一定要按照国务院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会议的要求,树立防大旱、抗大旱的指导思想,抓紧做好各项抗旱造林措施的落实工作。
要尊重自然规律,随时掌握气候变化动态,合理安排造林任务,对确因干旱不能造林的地块,要组织人员搞好造林预整地,为雨季造林做好准备。
要加大抗旱造林实用技术推广的力度,特别要推广坐底水栽植、遮荫覆盖、径流林业整地、容器育苗和耐旱优良品种造林等实用技术,确保造林质量和成效。
同时,对因干旱使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下降,达不到国家标准的,要抓紧做好补植补造工作,确保造林一片成林一片。
二、严格执行各项质量管理制度近几年,我国已陆续建立起以《造林质量管理暂行办法》、《营造林质量考核办法》、《造林质量事故行政责任追究制度》等为主要内容的规章制度。
严格执行这些规章制度是质量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搞好营造林质量的基本保证。
试析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及节水保水技术
试析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及节水保水技术干旱半干旱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环境区域之一,对水资源保护与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在该区域内,抗旱造林及节水保水技术是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生态环境和增加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
一、抗旱造林抗旱造林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开展林木种植,通过合理的植树造林技术以及事先的补植、保护等措施,提高林木的生存率和树高、树粗生长速度,从而达到抗旱的目的。
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旱地入林项目主要是以人工植树为主,同时,也可采用混交林、低支架林、高标准林等林业模式进行造林。
1. 选择适宜品种要选择适应当地生态条件的抗旱树种,目前适宜的抗旱树种有黑松、马尾松、柿子树、丹参等。
在选种时,应掌握各树种的生态和生长特性,了解各树种的耐旱能力和对土地光热、水分、土壤等的适应性,从而选择合适的树种。
2. 合理密度合理的造林密度是保证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成活的关键。
低密度植树效果不佳,而高密度植树则会导致水分分配不均,根系交织,发生疏林现象。
因此,应结合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树种的生长特点,确定适宜的造林密度。
3. 种植技术种植技术是影响林木生存率和生长速度的关键。
在抗旱造林中,要采用科学合理的种植技术,比如进行土壤修复、均勻施肥、施用追肥、观测病虫害等。
此外,还应根据当地不同地形和气候条件,选用相对优良的造林技术,比如建造固定林带、植树成行、间作林、草木复合等。
二、节水保水技术节水保水技术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通过对水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利用,达到保护水资源的目的,减少土地水分流失和地貌侵蚀,维护生态平衡。
该技术可采用多种方法实现,包括土地改造、水资源管理、灌排技术改进、雨水集中、地下水补充等。
1. 土地改造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地干燥脆弱,需要采用土地改造措施,以增强土地保水能力并提高利用率。
改造主要包括:施种草地、保水型林场建设、增加耕作深度、拔掉病虫木杆、铺设防护网等。
2. 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管理主要是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水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和调配,旨在实现最大程度的水资源利用效益。
关于杨树抗旱造林技术的探讨
关于杨树抗旱造林技术的探讨杨树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树种之一,具有生长快、耐旱抗寒、木材质优等优点。
在气候变化不断加剧的今天,干旱成为了影响杨树生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探讨杨树抗旱造林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一、杨树抗旱的意义目前,对于杨树抗旱性能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尤其是对于杨树抗旱造林技术的研究更加缺乏。
一方面,杨树的生长地区多为干旱地区,水资源匮乏,对于抗旱造林的需求迫切。
现有的杨树品种在抗旱性方面普遍较弱,需要通过技术手段来提升其抗旱性能。
三、优化杨树品种通过优化杨树品种来提升其抗旱性能是一种重要的技术手段。
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杨树品种的筛选,挑选出一些抗旱性能更强的品种进行繁育和推广,可以有效提升杨树在干旱地区的生长适应能力。
对于市场需求较大的优质杨树品种,也可以增加其抗旱性能,以提高其在干旱地区的种植适应性。
四、改良栽培技术除了优化杨树品种外,改良栽培技术也是提升杨树抗旱性能的重要手段。
在栽培过程中,可以通过改良土壤肥力、合理施肥、科学浇水等措施,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减缓土壤水分流失速度,从而有效提升杨树对抗旱的能力。
合理的整枝整剪也可以提高杨树的水分利用效率,减少水分的蒸发和浪费,提高了抗旱的能力。
五、引进生态友好栽培技术生态友好栽培技术是一种以生态原则为基础,以生态学思想为指导,以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为目标的栽培技术。
这种技术在提高杨树抗旱性能方面也具有很大的潜力。
引进生态防护栽培技术,以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升杨树抗旱性能。
通过引进生态风蚀控制技术,减轻风蚀对于土壤水分的蒸发和流失,提高土壤的水分保持能力,从而提高杨树的抗旱能力。
六、加强科研攻关,培养专业人才在推动杨树抗旱造林技术方面,还需要加强科研攻关,提升相关专业人才的素质。
在科研攻关方面,可以通过开展相关的抗旱技术研究,推动杨树抗旱品种的研发和推广。
还可以加强杨树抗旱造林技术的示范推广工作,推动全国范围内的抗旱造林技术应用和推广。
抗旱增产措施方案
抗旱增产措施方案简介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旱灾已经成为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
旱灾对农业生产产生了严重影响,降低了农业生产的效益和经济效益。
抗旱增产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本文将介绍一些抗旱增产措施方案。
抗旱增产措施方案种植耐旱作物通过选育耐旱作物,提高作物的适应性和抗性,可以增加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抵御旱灾的侵袭。
种植耐旱作物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选育适合当地自然条件的耐旱作物•发现作物生长过程中的问题,及时进行处理•配合其他措施,如灌溉等,增加作物产量加强土壤保水能力土壤保水能力是影响植物生长和发育的重要因素。
通过优化土壤结构和增加土壤的有机质、改善土壤透气性等可以增强土壤的保水能力。
对于干燥地区,可以利用水利设施进行地下水补给,增加土壤中的土壤含水量,进一步增强土壤的保水能力。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是农业发展的基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可以有效减轻旱灾的影响。
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加强水土保持和植被维护•控制土地过度利用•建立周期性监测和评估系统,及时掌握生态环境变化情况,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优化灌溉方式灌溉是饮农作物的重要方式,优化灌溉方式可以有效增加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减轻旱灾的影响。
灌溉方式的优化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选用适合当地自然条件的灌溉方式•合理安排灌溉计划,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加强灌溉设施的建设和维护,确保良好的灌溉效果总结抗旱增产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在抗旱增产措施方案中,选育耐旱作物、加强土壤保水能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优化灌溉方式等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增加农业生产的效益和经济效益,降低旱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旱技术及其在提高造林质量中的作用
提高造林成活率、保存率,促进树木健壮生长,影响因素很多,但水份是主导因子,它包括苗木本身的水分和生长环境中水分两个部分。
如何设法控制好水份的消耗,使土壤含水量和林木耗水量达到平衡状态,确保造林达到较高成活率,是需要探讨总结的问题,尤其是在干旱环境下又缺少灌溉条件地区,解决好造林的水分问题显得更加重要。
本文将结合延庆县造林实践,从集水保墒,创造相对充足的水分环境;选用耐旱树种和优质苗木;增加苗木对自身水分的保护和对土壤水分的有效利用等4个方面,谈一谈抗旱造林方法技术及其在提高造林质量中的作用。
一、集水保墒,创造水环境
在缺少灌溉条件地区,把林木周围地表径流汇集到树穴,并通过坑底铺垫或坑上覆盖等措施减少土壤蒸发,创造相对充足的水分环境,以此来满足林木生长发育需要,这是在干旱环境下,解决造林水分问题的方法之一。
延庆县的山地造林,多数不能人工浇水,部分荒滩造林地灌溉条件也很差,为保证造林成活率,就必须千方百计地利用天然降水,采取各种集水保墒措施,减少
蒸发,改善造林地的水份状况,目前采取的一些措施已取得明显效果。
(一)径流集水
这项技术适宜在坡地采用,核心是集水整地,通过反坡梯田、水平沟、翼式鱼鳞坑整地,把地表径流汇集到树坑。
1、在阳坡整地时,为了减少蒸发造成的水分损失,反坡梯田的反坡角度、水平沟、翼式鱼鳞坑整地的外埂要适当增大,顶宽20—30厘米,高度一般在60厘米左右,使阳坡的造林局部变成小阴坡。
2、集水面要踩实,用平板铁锹将集水面拍平拍光,处理前将集水面上杂草连根去掉,以免降低集水效果,并破坏集水面。
3、整地时间一般比栽植提前2个月,至少在雨季前1个月整地,比雨季随整随栽效果好。
延庆县降水多集中于6—8月份,故在5月整地显得更合适。
这段时间,既能错开春季造林的繁忙季节,又能保证雨季来临后,有现成树坑承接降雨,使树坑有充足水分保证苗木生长。
(二)蓄水保墒
无论是降雨还是集中的径流水,只有储存在土壤中才能被树木有效利用。
土壤蓄水保墒措施主要包括2个方面,一是改变土壤的大气蒸发条件,降低地表蒸发速度和蒸发量,二是改良土壤结构,增强土壤自身的持水能力。
1、防地表蒸发措施
改变土壤表面蒸发条件的最有效方法是覆盖。
覆盖能有效地改变农田小气候条件,改变土壤水分状况,从而提高幼林成活率和生长量。
目前,延庆县使用的覆盖材料有地膜、石块和杂草,其中平原荒滩以地膜、石块覆盖应用的面积最大,山地以杂草覆盖居多。
(1)地膜覆盖:地膜覆盖的作用是提高地温,保墒。
选用时以无色透明的较好。
如果是植苗后铺盖在地表的,选用较厚的膜;如果是植苗前铺在坑底及四周防渗的,可选用较薄的膜(主要是蓄水、保墒)。
膜块的大小,略比植苗破土面大。
铺好后再在上面压2—3厘米厚的细土,可延长地膜使用寿命。
(2)压石覆盖:栽后利用整地挖坑出来的拳头大小石块,
以5—10厘米厚铺在树木周围,相当于给土壤覆盖一层风吹不走、雨冲不坏、光照不透,即渗水又透气的永久性薄膜。
它不仅能起到保温、保湿、防止蒸发、涵养水源的作用,且就地取材,经济实用。
但注意距离树干基部不能太近,一般控制在10厘米左右,以免夏季炙热的石头烤伤树皮。
(3)杂草覆盖:栽后利用树坑周围的杂草,以15厘米厚铺在树木周围,并用土块、石块压住四周。
此法既能保湿又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肥力,促进树木生长。
2、土内蓄水保墒措施
是指在土壤中进行一系列增强土壤持水能力的技术措施。
常用的有2类,一类是增加土壤的疏松度,主要是通过整地来实现;二类是改变土壤结构,增加土壤孔隙度,主要是通过增施有机肥来实现。
第一类措施在延庆县的生态林营造中普遍应用;第二类措施在延庆县的经济林营造中应用较多。
土内蓄水保墒措施一般结合整地和栽植前回土同时进行。
3、苗木成活后的幼林抚育
是指在苗木成活后采用的蓄水保墒措施。
在暴雨多、杂草旺盛的夏季,对幼树周围1—2米范围林地进行割草、松土,一是能及时破除幼树基部土壤板结、疏松表土,切断毛细管,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改善土壤透气性、透水性、保水性;二是可减少杂草对水、肥、光、热的竞争,有利幼树健康、旺盛生长。
二、选择良种,采用优质苗木
抗旱造林技术措施效益能否充分发挥,良种壮苗至关重要。
具体的讲,良种就是当地的乡土树种及适宜本地土壤、气候的引进树种,所以要求树种选择时,既要满足培育的目的,还必须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
目前延庆县大苗造林,主要是刺槐、国槐、柳树、榆树、白蜡、新疆杨、侧柏、油松等,小苗造林主要是黑杯或营养袋的油松、侧柏、五角枫、蒙古栎等品种。
经过多年实践证明这些树种在延庆县造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都很高,长势也比较旺盛。
在选择好优良品种的同时,还应树立壮苗的观念。
质量好的苗木,根、高、粗比例合宜,木质化程度高,体内积水多,在旱、寒之地抗逆性强,对保证造林成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三、增加苗木的自身保护和对水分的有效利用
1、做好苗木保护
苗木保护主要是指从起苗到栽植这段时间对苗木采用保水
措施,包括:起苗前浇水,土壤墒情合适时起苗,并保持根系完整,小苗适度泥浆蘸根,塑料薄膜包装运输,尽量缩短中间环节,有效的解决苗木水份消耗的问题,保证植株体内水份平衡。
同时,尽量做到“就地育苗,就地造林”。
本县生产的壮苗,运距短,失水少,质量高,适应性强,易成活、生长快。
延庆县近些年山地造林的黑杯苗、营养袋苗基本是本县育苗;大苗造林也是以本县和周边苗木为主,为造林成活奠定了基础。
2、苗木栽前有效处理
主要包括截干去头、修根、浸根、蘸根四部分,这是造林不可缺少的抗旱技术环节。
延庆县近十多年的造林实践证明,这些方法的综合运用,对提高造林成活率起到关键作用。
(1)截干去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