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1课《雨说》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1

合集下载

九年级上册语文《雨说》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上册语文《雨说》教案、教学设计
4.设计创意写作、课文仿写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写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雨说》,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情感,树立绿色环保意识。
2.引导学生感悟课文中的关爱、友善、勇敢等美好品质,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帮助学生认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作业点评:
-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关注学生的语言运用、思维逻辑、情感表达等方面,给予针对性评价。
-对于学生在作业中表现出的优点,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对于存在的问题,要给出具体的改进建议。
4.作业反馈:
-教师应及时将作业批改结果反馈给学生,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效,激发学习动力。
-鼓励学生互相传阅优秀作业,学习借鉴,共同提高。
五、作业布置
1.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以下作业:
-撰写一篇以“雨”为主题的作文,要求运用本节课学习的修辞手法,表达对雨的感悟和情感体验。
-结合课文《雨说》,分析并总结现代诗歌的特点,以及如何鉴赏现代诗歌。
2.作业要求:
-作文内容要充实,语言表达要流畅,注重情感的真实体现。
-分析现代诗歌特点时,要结合具体诗句,进行深入剖析,避免泛泛而谈。
2.学பைடு நூலகம்分组讨论,组内交流观点,达成共识。
-教师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讨论过程,适时给予引导和点拨。
3.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全班分享,共同提高。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针对性练习,如填空、翻译、分析等,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
-练习难度适中,旨在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及时反馈,针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
5.情感教育,渗透价值观: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关爱生态环境,培养绿色环保意识。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雨说》精品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雨说》精品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雨说》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四章《诗歌鉴赏》中,深入学习郑愁予《雨说》。

这首诗通过对雨拟人化描述,表现诗人对春天渴望和生命赞颂。

我们将详细解析诗中意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深入领会诗人情感。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雨说》。

2. 分析诗中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 感受诗人对春天热爱,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诗中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重点:分析诗结构,解读诗中意象,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春天图片,让学生描述春天特点,引入本课《雨说》。

2. 诵读:全班齐读《雨说》,体会诗歌韵律美。

3. 讲解:分析诗结构,解读诗中意象,讲解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

4. 例题讲解:分析“雨说,我要发芽”这句话中拟人修辞,引导学生理解诗人情感。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找出诗中其他拟人、比喻句,并分析其作用。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人情感,分享感受。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雨说》2. 板书内容:诗歌结构:起、承、转、合意象:雨、春天、生命修辞手法:拟人、比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背诵《雨说》。

选取诗中两个意象,写一段描绘性文字。

2. 答案示例:背诵:《雨说》全文。

描绘性文字:示例:“雨,你是春天使者,轻轻地洒在大地上,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学习《雨说》,让学生感受到诗人对春天热爱和生命赞颂。

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不足,针对学生掌握情况,进行有针对性辅导。

同时,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其他描绘春天诗歌,提高诗歌鉴赏能力,丰富文化底蕴。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过程中例题讲解在讲解“雨说,我要发芽”这句话时,我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拟人修辞手法运用。

这是本节课重点和难点,因为拟人是诗人表达情感重要方式,通过赋予非生命物体以生命特征,使诗歌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2《雨说》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2《雨说》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2 雨说【知识目标】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感知诗中“雨”的象征意味。

【能力目标】指导学生品读诗歌,学习拟人化的艺术表现手法以及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重点)【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展开想象把握意象,领悟诗歌主旨,感受作品饱含的深情。

(难点)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导入一:(播放《三月里的小雨》)伴随着音乐,我们仿佛听到了春雨在沙沙作响,春雨给大地带来了勃勃生机,因而成了文人笔下的宠儿。

杜甫的《春夜喜雨》(多媒体示)成为千古绝唱;在现代诗人郑愁予的笔下,春雨又获得了灵气,幻化成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感受“雨”的魅力。

导入二:自古至今,春雨伴随着人类成长的足迹,走进无数诗人的心中,化成一行行优美的诗句,诉说着诗人无限丰富的情感世界。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郑愁予的诗歌——《雨说》。

自我研学生成新知1.作者简介:本文作者郑愁予,原名郑文韬,台湾诗人。

代表作有《错误》《水手刀》等,大多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被称为“浪子诗人”。

2.字词积累:(注意字形并给加点字注音)田圃.(pǔ)禁锢.(ɡù)留滞.(zhì)襁褓..(yīn) (yǎ)..(qiǎnɡ) (bǎo) 润如油膏.(ɡāo) 喑哑3.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20世纪70年代末,正值我国结束“文革”灾难不久而开始新的历史时期,诗人身在海外却心系中国大陆。

经历十年浩劫后的中国,一切都开始显露生机,正如春雨降临大地,万物复苏,而“要教你们勇敢地笑”特意加之以“勇敢地”的状语,并对“笑”作拟人化的描写渲染,尤其富有意味。

诗中的“雨说”,其实也就是诗人在说。

这首爱之歌,是诗人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祝福,也是他对中国美好未来的祝愿。

4.请概括每一小节的内容,“雨说”在诗中出现了几次?以此引导学生理出诗作结构,并和学生一起为诗作的四个部分命名。

a.第一部分(1至3节):雨的到来;b.第二部分(4至5节):雨的邀请;c.第三部分(6至8节):雨的来意;d.第四部分(9节):雨的祝福5.想一想,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雨说》中诗人从中获得一种生动活泼的灵气,借春雨的述说抒发了诗人由衷的期望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们无忧无虑、幸福成长。

《雨说》优秀教案(优秀6篇)

《雨说》优秀教案(优秀6篇)

《雨说》优秀教案(优秀6篇)九年级语文上册《雨说》教案人教版篇一九年级语文上册《雨说》教案人教版教学案例简称教案,是教师在教学之后再回过头来对当时的教学情境回顾、反思而写成的文字。

一个好的案例,就是一个生动的故事加上精彩的点评。

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提供九年级语文上册《雨说》教案人教版,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阅读诗歌兴趣,启发学生感受现代诗歌的节奏美、意境美、人情美。

2、初步培养学生解读意象和品味意境的能力。

教学重点1、用喜悦、欢快的语调朗诵全诗,体会本诗明丽清新的风格。

2、理解意象,把握本诗的主题,感受作者包含的真情。

教学方法:诵读感悟法。

联想想象法。

评析欣赏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雨说》教案设计一、导语同学们还记得“渭城朝雨悒清晨,客舍青青柳色新”的美妙意境吗?诗可以娱目、娱耳、娱心。

其实,在中华诗歌的宝库里,还有许多灿若星河、异彩纷呈的现代诗,她们吸收了几千年诗词深邃的神韵,借鉴了外国诗艺自由的脚步,感受着新时代清新的气息,装点了中国乃至世界诗坛的盛装。

今天,就让我们和着喜悦、轻快的节拍,去聆听“雨说”,去感受现代诗歌的魅力。

二、解题郑愁予原名郑文韬,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

童年随父辗转大江南北,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1915年开始发表作品,19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进修学习,获艺术硕士学位。

此后一直保持沉默、很少发表作品。

1973年左右再度出山,“宝刀未老”,勤耕不辍,代表作有《错误》《水手刀》等,大多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被称为“浪子诗人”。

现旅居美国,为“现代诗社”成员,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

《雨说》是他复出之后于1979年写成的,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祖国儿童的成长。

诗歌以新颖而鲜活的意象,灵动而多情的语言,抒发了对儿童浓浓的关爱之情,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真诚的祝福。

诗人从小在炮火中长大,他深切体味过战争的苦难和流浪的辛酸,所以他更珍视童心的天真浪漫,也更能懂得“关爱”对童年的意义。

《雨说》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

《雨说》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

《雨说》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雨说》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1《雨说》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导言《雨说》是一首蕴含深刻哲理的诗歌,通过雨水,表达出人生的沉浮、喜悦、追求和矛盾。

本篇文章将介绍针对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雨说》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难点、教学方法、课堂练习及评价方式。

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的形式及特点;2.理解并感悟诗歌的内涵和表达意义;3.掌握诗歌的意境和意象;4.能够理解并运用修辞手法;5.提高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中的隐喻、比喻等修辞手法;2.掌握细致入微的诗歌分析方法;3.能够独立思考并感悟诗歌内涵。

三、教学方法1.导入:通过图片、视频引导学生对雨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探究雨与人生的关系的兴趣。

2.呈现:投影或手写诗歌,并解释诗歌的含义和背景。

3.分析:引导学生逐字解析诗歌,并针对诗歌中的隐喻、比喻、抒情手法等进行分析和解读,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意义和修辞手法。

4.感悟:鼓励学生发表对诗歌的感悟、体会和理解,让学生理性思考诗歌的内涵和表达方式。

5.运用:组织学生模仿创作、朗读、写作等活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提高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四、课堂练习1.诗歌分析:给学生分发《雨说》的分析题目,让学生逐步分析诗歌,从形式到内容,逐步提高对诗歌的理解和掌握。

2.诗歌创作:给学生提供一些写作主题,让学生自由创作与《雨说》相关的诗歌,从而发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想象力。

3.口头表达:让学生组成小组,进行诗歌的朗诵、解读和感悟,提高口头表达和思维能力。

五、评价方式1.课堂表现: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思考、参与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包括内容丰富、思路清晰、语言表达等方面。

2.诗歌写作:教师根据学生的创作质量及表达能力进行打分,主要包括文学素养、创新能力、语言表达等方面。

3.阶段性测试:将该诗歌作为阶段性测试内容,考察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六、总结通过本篇文章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雨说》教学涉及诗歌形式与特点、内涵分析、修辞手法运用、创作和表达等多个方面。

《雨说》语文教案

《雨说》语文教案

《雨说》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雨说》。

(2)理解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能够分析其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学会从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方面进行欣赏和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中作者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2)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对诗歌创作的欲望。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诗歌《雨说》。

(2)理解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能够分析其作用。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多媒体展示与雨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雨的特点和象征意义。

(2)简要介绍诗歌的作者和背景。

2. 朗读诗歌:(1)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把握。

(2)学生自读,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解析诗歌:(1)分析诗歌的结构和形式,讲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4. 讨论与思考:(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所表达的生活和自然的意义。

四、作业布置:1. 抄写诗歌《雨说》并背诵。

2. 写一篇关于《雨说》的作文,可以是抒发对雨的感悟,或者是描绘雨中的景象等。

五、教学反思:1. 学生对诗歌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2. 学生对诗歌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3. 学生对诗歌意境和作者情感表达的深入理解程度。

4. 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调整和改进。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诗歌《雨说》的朗读和背诵情况,检查学生对诗歌韵律、节奏和情感的把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在作文中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准确性和创新程度。

3. 评价学生对诗歌意境和作者情感的深入理解程度,以及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的感悟。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雨说》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雨说》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雨说》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雨说》单元。

详细内容包括:阅读课文《雨说》,分析课文内容,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感悟作者情感,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

2. 学习并掌握诗歌的表现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 感悟作者情感,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自然的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诗歌表现手法的运用和作者情感的把握。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诗歌主题,学习诗歌表现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雨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对雨的感受,引出本课课题《雨说》。

2. 阅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讲解课文: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讲解诗歌的表现手法。

4. 例题讲解:选取课文中具有代表性的诗句,分析其表现手法及作用。

5. 随堂练习:学生尝试分析其他诗句的表现手法,教师给予指导。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中作者的情感表达,分享感受。

8.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1. 课题:《雨说》2. 诗歌主题:雨的赞美,自然的关爱3. 表现手法:拟人、比喻、排比等4. 作者情感:热爱生活、关爱自然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课文中的表现手法,并举例说明。

答案:学生需自行分析,教师批改后给予反馈。

2. 拓展练习:尝试写一首以雨为主题的诗,表达自己的情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诗歌表现手法和作者情感的理解程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自然现象,激发学生对诗歌创作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与重点中的“诗歌表现手法的运用和作者情感的把握”。

3. 教学过程中的“讲解课文”、“例题讲解”和“小组讨论”环节。

《雨说》教案范文

《雨说》教案范文

雨说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并识别文章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

2.能够理解并解释文章中的隐喻和比喻。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文本分析和理解。

4.能够自主思考,发表对于雨的感受和见解。

二、教学准备1.雨说一文的复印件。

2.制作幻灯片或黑板上的教学内容。

三、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教师可通过引用一些与雨有关的谚语或诗句,引发学生对雨的联想和感受。

•“春雨贵如油。

”•“小雨润物细无声。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引导学生思考雨的特性和象征意义,并激发学生对于雨的兴趣。

2. 文本导读教师指导学生阅读《雨说》,并提问学生的看法和理解,引导学生对于文章的主要情节和人物进行分析和解读。

•文章的主要人物有哪些?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文章中的情节是什么?通过雨的形象表达了什么含义?3. 隐喻和比喻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出现的隐喻和比喻,解释其表达的意义和给读者带来的感受。

•比如,文章中的“雨人”象征着对于世界和人类的深刻洞察力,它温和而坚定地陪伴着人们度过生活中的各种风雨。

•另外,雨也通过比喻和形象语言,表达了对于生活中的挫折和不幸的理解和化解。

4. 文本分析与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文本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就以下问题展开思考:•雨在文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文章的主题和主旨是什么?•通过雨的形象对于生活和人类的理解和思考,对于我们有什么启示和帮助?5. 学生发言与总结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激发学生对于课文的进一步思考和表达。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发表对于雨的感受和见解。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者组织演讲比赛,展示学生对于雨的理解和创造力。

6. 课后延伸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雨的文章。

学生可以通过比较多个不同的角度和立场,探索雨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四、评估方式1.参与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

2.书面作业:对于《雨说》的理解和感悟的文字表达。

以上为《雨说》的教案范文,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情节、人物,培养学生的文本分析和理解能力,并激发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雨说》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雨说》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雨说》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理解并感悟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1.2 教学内容诗歌背景介绍:了解诗人郑愁予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诗歌内容解析: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和情感。

诗歌表达技巧:探讨诗人运用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的方式。

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2.1 教学步骤导入:通过图片或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朗读: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语言的韵律和情感。

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和修辞手法。

2.2 教学方法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表达。

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思考。

情感教育:通过诗歌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

第三章:教学资源与材料3.1 教学资源教材:《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本。

参考书目:相关诗歌解析和评论书籍。

网络资源:郑愁予的诗歌作品和相关访谈。

3.2 教学材料诗歌文本:《雨说》的打印稿或电子稿。

图片或音乐:与诗歌主题相关的图片或音乐素材。

第四章:教学评估与反馈4.1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表达中的参与程度。

理解与感悟:通过学生的提问和回答判断其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朗读与表达能力:评估学生在朗读和表达中的语言运用能力。

4.2 教学反馈学生反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及时给予解答和指导。

自我反思: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效果进行自我反思和调整。

第五章:教学拓展与延伸5.1 教学拓展比较学习:引导学生比较郑愁予的其他诗歌作品,探讨其创作特点。

创意写作:邀请学生创作自己的诗歌,分享并进行互评。

5.2 教学延伸文化学习: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和主要诗人。

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加诗歌朗诵比赛或诗歌创作活动,提高其文学素养。

第六章:教学设计详解6.1 诗歌背景深入教师详细介绍郑愁予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特别是《雨说》的创作背景。

学生通过阅读相关资料,对诗人的经历和创作意图有更深入的了解。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案 雨说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案 雨说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案雨说一. 教材分析《雨说》是郑愁予的一首现代诗,选入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诗歌以拟人化的雨的视角,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充满关爱,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充满信心。

诗歌语言优美,富有音乐性,充满想象力和童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阅读基础,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

但这首诗的形式和语言特点可能对学生来说较为陌生,需要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欣赏。

同时,学生对于诗歌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能力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学会欣赏诗歌的语言和形式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生活和未来的热爱和信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诗歌的形式和语言特点。

2.诗歌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

五. 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性和情感。

2.讨论法: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诗歌。

3.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解答,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想象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2.参考资料:关于郑愁予和《雨说》的相关资料。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雨的声音,引导学生思考雨的意义和形象,进而引入诗歌《雨说》。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音乐性和情感。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形式和语言特点。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教师巡回指导,参与讨论。

4.巩固(5分钟)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意义和价值,联系现实生活,谈谈自己对生活和未来的看法。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强调诗歌的审美价值和情感体验。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雨说》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雨说》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雨说》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雨说》一课。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阅读理解,分析课文主题、情感及修辞手法,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技巧。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主题,体会作者对雨的赞美之情。

2. 掌握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主题,体会作者情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学习笔记、课外阅读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感受雨的韵律,引入本课学习。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思考课文主题。

3. 课堂讲解:分析课文主题、情感及修辞手法,讲解作者的语言表达技巧。

4. 例题讲解:针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选取典型例题进行讲解。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进行仿写练习。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雨说》2. 主题:雨的赞美3. 重点:修辞手法、语言表达4. 结构:总分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雨”为题,写一篇赞美雨的作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课外阅读材料,引导学生深入探讨雨的内涵,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2.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主题,体会作者情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教学过程: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小组讨论。

4. 作业设计:以“雨”为题,写一篇赞美雨的作文。

一、修辞手法及其作用《雨说》这篇课文中,作者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这些修辞手法对于表达作者情感、塑造形象具有重要作用。

1. 比喻:通过将雨与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相比喻,突显了雨的美丽与韵味。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雨说》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雨说》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雨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雨说》的基本情节和主题思想;2.学习如何通过写作方式表达感情和思想;3.学习一些较难的生词和常用词的用法。

2. 过程与方法1.学生分组朗读和讨论课文,深度理解课文内容;2.学生通过讨论和写小组报告的方式与他人合作;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并感受课文中的主题思想;2.学生能够欣赏和感受非常规写作的美。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及作者洒脱的书写风格;2.能够结合课文思想,运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对雨的感受;3.意识到通过写作方式可以表达出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三、教学难点1.理解《雨说》的深层含义与主题思想;2.运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雨的感受,避免陷入语言泛滥或成为模板化的描述;3.通过写作练习逐渐提高写作能力,创作出优秀的文章。

四、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10分钟)1.老师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概括雨说的主要内容,并询问一些有关雨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请学生回忆自己对雨的感觉和印象,并简单描述,为下一步课堂讨论做准备。

2. 理解课文(30分钟)1.学生分组上台朗读和讨论《雨说》的基本情节,回答一些老师提供的问题,并试图发掘出其中的深层含义;2.锻炼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老师可以在讨论的同时注重指导学生如何遣词造句。

3. 写作练习(40分钟)1.打乱原先的小组并,重新组成小组,依照先前讨论的深层含义,采用一种自由的发散式思考模式,在10分钟内展开头脑风暴,以尽量多的方式描述自己对雨的感觉和想象;2.在接下来的30分钟内,每位学生都应该通过自己的语言来写作,每个人至少应该写出1000字;3.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可以针对每个同学的写作进行检查和指导,帮助每个同学完善自己的文章。

4. 反馈(10分钟)1.小组之间相互交流自己的写作,提出看法和建议,检查互相的文章;2.对于每一个小组,老师还可以采取合理的方式,将最好的文章集中展览、分享。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雨说》教案三篇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雨说》教案三篇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雨说》教案三篇大家还记得唐代诗人王维的“渭城朝雨泡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的美妙意境吗?在中华诗歌的宝库里,还有许多灿若星河、异彩纷呈的现代诗。

今天,就让我们和着喜悦、轻快的节拍,去聆听“雨说”,去感受现代诗歌的魅力。

小编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体会诗歌抒发的思想和感情。

2、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自主阅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启发学生感受现代诗歌的节奏美、意境美、人情美。

进一步领会感悟生活中的真、善、美,学做具有爱心和奉献精神的人。

[教学重点]1.用喜悦、欢快的语调朗诵全诗,培养学生读诗的兴趣。

2.理解意象,把握本诗的主题,感受作者饱含的真情。

[教学方法]诵读、联想、赏析、探究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雨丝风片是春天最多彩的笔墨,古今中外无数文人墨客用笔赞美它:好雨知时节--------渭城朝雨-------沾衣欲湿----------天街小雨-------春潮带雨----------黄梅时节------------(学生背诵补充)这些咏雨的名篇已经融入大家的情感世界,今天我们再来欣赏台湾诗人郑愁予的诗作名篇《雨说》,看看他又赋予了雨什么样的情致。

二、学习目标1.学会细致观察景物,抓住事物特征的描写方法。

2.学习在景物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3.学习作者塑造博大、宽广的胸怀,以造福于人为自己的幸福的精神。

三、作者及写作背景1、郑愁予,原名郑文韬,_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

童年随父辗转大江南北,_49年随家人去台湾,_51年开始发表作品,_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进修,获艺术硕士学位。

此后一直保持沉默、很少发表作品。

_73年左右再度出山,“宝刀未老”,勤耕不辍,代表作有《错误》《水手刀》等,大多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被称为“浪子诗人”。

现旅居美国,为“现代诗社”成员2、《雨说》是他复出之后于_79年写成的,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祖国儿童的成长。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雨说》教学设计教案及反思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雨说》教学设计教案及反思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雨说》教学设计教案及反思教材分析《雨说》是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

它采纳拟人的艺术手法,让“雨”对生活在大地上的儿童喃喃细语,倾诉真情,使人感受到“雨”这位爱的使者亲切温顺的形象。

全诗以雨为中心愿象,开合进展,形成从呈现(第一节)到进展(第二至第七节)到概括(第八节)的布满欢乐气氛的“春雨交响曲”。

这首诗清爽明丽,节奏欢快,融高雅的词句与活泼的口语于一体,特殊适合朗诵。

所以教学过程还应当是在同学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开展。

围绕“雨”的形象,设计了读雨、品雨、赏雨三个环节,又在品雨中设计听雨、说雨的诗情画意、说雨的浓情厚意三个活动来引导同学理解诗中的形象。

诗歌运用拟人手法,“雨”和其他事物都被赐予生命的灵性,成为一种非常奇妙、奇异、有情有意向的存在,使人觉得亲切可爱、活泼欢快、布满情趣。

运用比较阅读和诗歌指导创作,来进行拟人手法的学习和实践。

课时支配1课时教学目标学问目标1.理解、积累“禁锢、喑哑、留滞、喧嚷、洗礼、温声细语”等词语。

2.反复诵读,感受诗中“雨”的象征意味。

力量目标1.把握诗中意象,体悟诗意,初步培育同学解读意象和品尝意境的力量。

2.体会诗歌拟人化的艺术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来源:学科网ZXXK]通过学习诗歌,激发同学对人生的思索,引导同学关注和体验自然,丰富心灵感悟。

教学重、难点重点1.理解意象,领悟诗歌主旨。

2.体会诗歌拟人化的艺术表现手法。

突破方法:古人说披文入情,情感是连通读者和的关键点,在教学中可以先让同学和文本对话,跟在情感上造成或产生共鸣,经受一次情感洗涤,体会诗歌的魅力。

然后选点研读,选取“雨”做支点来绽开读、说、写等实践活动。

由情入理,使同学真正把握拟人这种表现手法的特点、作用,并学以致用,做实实在在的语文训练。

难点联系写作背景,理解感受作品饱含的深情。

突破方法:以诗歌对冬景和春景的描述为切入点,引导同学发掘其象征意义。

然后,老师介绍写作背景,结合对诗歌中点明主旨诗句的朗诵,使同学在老师的情感铺垫和理解诗歌意象的基础上,来感受作品饱含的深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雨说》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体会诗歌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诗歌写作特点。

2、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雨这大自然的精灵浸润了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多情的心,“我是根根晶亮的银线,我是颗颗璀璨的珍珠,我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这是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眼中诗意的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道出了诗人杜甫对春雨的喜爱;“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部不寒杨柳风”写出春雨的湿润柔和……听,用心地听,这位春天的使者,又悄悄地来到了孩子们的中间,让我们去倾听郑愁予的《雨说》,去感受现代诗歌的魅力。

二、走近作者
1、作者简介
郑愁予,原名郑文韬,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

童年随父辗转大江南北,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19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进修,获艺术硕士学位。

此后一直保持沉默、很少发表作品。

1973年左右再度出山,“宝刀未老”,勤耕不辍,代表作有《错误》、《水手刀》等,大多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被称为“浪子诗人”。

现旅居美国,为“现代诗社”成员,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

2、写作背景
《雨说》是郑愁予复出之后于1979年写成的,当时正值我国“文革”灾难结束不久, 经历十年浩劫后的中国,一切都开始显露生机,正如春雨降临大地,万物复苏。

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祖国儿童的成长。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听课文录音,感受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禁锢(jìn gù )枯黄( kū )喑哑( yīn )
留滞( zhì )蓑衣(suō )
3、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读雨
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说一说。

①当雨未来时,田圃是——,牧场是———,鱼塘是——,溪水是——。

(雨未来与来时的情景形成鲜明对比。


②雨来时,使田圃——,使牧场——,使鱼塘——,使溪水——。

明确:
①雨未来时:田圃——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的种子,牧场——枯黄失去牛羊的足迹,鱼塘——寒浅滞留着游鱼,溪水——渐渐喑哑歌不成调子。

②雨来了:田圃——泥土将润如油膏,牧场——就要抽发忍冬的新苗,鱼塘——跟跳跃的鱼儿说声好,小溪——溪水练习新编的洗衣谣。

4、赏雨——配乐朗读,体会诗歌的音韵美
讨论各节读法:
第一节:读得急切,表达对春雨的企盼。

第二节:读得轻柔温和,表现对雨的关爱。

第五节:读得欢快一些,传达出喜悦之情。

第八节:读出高昂之气,把全诗感情推向高朝。

第九节:读出欣慰之情,显示全诗主旨。

四、欣赏品味——品雨
分组学习,读一读,说一说。

1、活动一:听雨——倾听雨的诉说
第一节:雨来探访四月的大地。

诗以“(雨说:四月已在大地上等待了……)”开始,它仿佛是幕开启时的画外音,预示着雨的出场,又使人感到久久的期待和强烈的愿望。

诗人描绘了“田圃跟牧场”“鱼塘和小溪”都等待久了,大地失去了生机和活力。

正在这时“雨说,我来了,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

第二节:雨轻轻地来了,满怀爱心。

第三节:雨希望孩子们不要拒绝它的到来。

第四节:雨告诉孩子们,它是来亲近他们的。

第五节:雨请孩子们跟着它去迎接春天。

第六节:雨告诉孩子们它是笑着长大的。

第七、八节:雨要教孩子们勇敢地笑。

第九节:雨交代它最终的归宿。

2、活动二:说雨——诉说对雨的理解
雨“说”的话主要表达了什么意思?
点拨:这首诗运用你拟人的手法,让“雨”对孩子们深情诉说,寒冷的冬天已经过去了,“雨”这位爱的使者要给大地带来春天,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让孩子们勇敢地欢笑,有美好幸福的生活。

3、活动三:讨论——对题目的理解
副标题为什么取做“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
点拨:点明了这首诗特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概括了诗的内容,表明诗人对中国儿童的期待和祝愿,也蕴含着深意,这首诗写于70年代末,当时
正值我国结束文革灾难不久而开始新的历史时期,诗人关注着中国大陆,看到它的变化所展现的希望,而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因此这首爱之歌,是诗人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祝福,也是对中国美好未来的祝愿,
4、活动四:探究——“笑”的内涵
诗中有两节写到雨要“教你们勇敢地笑”,你怎样理解这“笑”的内涵?
点拨:“笑”在这里代表着一种快乐幸福、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要“勇敢地笑”,充分表现了诗人对孩子们的美好祝愿和殷切希望。

5、活动五: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五、探究学习拟人手法
1、说说《雨说》中雨的形象有没有体现春雨的自然特征。

找出相关语句。

“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这是春雨到来的时间;“我来了,雷电不喧嚷,风也不拥挤”符合春日下雨的特点;“田圃的泥土将润如油膏……”是春雨中万物的特征;“我来的地方很遥远……”准确交代了雨的形成之源是云;“我来了,我来了就不再回去”说明雨入大地就消释融入泥土。

2、小结:
诗歌运用了拟人的写法,整体塑造雨的艺术形象。

根据自然事物“雨”的特点,诗人赋予“雨”人的思维和行为,她时而“温声细语”,时而“欢呼雀跃”;一会“探访”大地,一会“亲近”孩子,这样写既亲切又生动,使诗歌散发出灵气,展现出真情,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

3、仿写——仿照课文的拟人手法,写一节小诗《说》。

示例《蝉说》:一出世/就啃起那部/碧绿的书/困了,伏在书页上/打个盹/打盹,也在做/长大的梦。

点评:这首诗抓住蚕的自然特征吃桑叶、蜕皮等,运用拟人的手法描述蚕啃书、打盹、做梦等几个细节,写出蚕的奋斗精神。

练习:抓住自然事物特征,思考它的精神本质,运用拟人手法描述几个细节,表达自己的感情。

课后小结
这首诗是诗人借春雨的形象,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充满爱心的倾诉,是诗人心灵唱出的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

是诗人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祝福和期望,是对中国美好未来的美好祝愿。

课后习题
1、课外阅读鉴赏郑愁予名诗《错误》。

2、学生分组进行专题性的关于雨的作品的搜集。

如写雨的古诗词;小说、戏剧中的雨;为大家所喜爱的雨的歌曲等,在班级中进行一次“雨的诉说”的主题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