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说课稿
直线与平面垂直说课稿
![直线与平面垂直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ad6ae1a576a20029bc642d66.png)
2.3.1《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第1课时(说课稿)一、大家好,我是李振良,来自四师一中,说课的题目是《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选自人教A版必修2 中2.3.1的内容,本节课主要学习线面垂直的定义、判定定理及定理的初步运用。
线面垂直是线面相交的特殊情况,既是线线垂直的拓展,又是面面垂直的基础,同时为我们学习线面角、二面角、空间点面距离等内容做好了铺垫,因而它是点、线、面位置关系的核心概念之一.二、根据《高考大纲要求》,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容量,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2.掌握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3.能对定义和判定定理做初步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借助图片、实例引导学生直观感知,通过动手实验,操作确认,再到定义、定理的抽象概括,有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建构,有利于突破重点,解决难点!突出“问“和”动”!(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逻辑论证能力,提高学生使用符号语言表达的能力!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根据《课程标准》对判定定理的传统证明不做要求,(今后选修中可用空间向量来证明)这样降低了难度。
因而,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立为: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并抽象概括出线面垂直的定义和判定定理。
同时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学生已经学习了线面平行、面面平行的定义、判定定理、性质以及空间直线异面垂直的位置关系,有了初步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可以适当类比!在本节线面垂直的定义中“任一条直线”指的是“所有直线”,但在判定定理中,为何又只需两条相交直线呢?,这种用“有限”代替“无限”的过程会导致学生理解上的障碍.运用时可能无法下手或者不知如何选择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为了有更好教学的效果,课前要求学生查阅了有关线面垂直的图片资料,自备了三角板、笔、三角形纸片等,同时本人也做了精心准备。
五、下面介绍一下整个教学过程设计。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一》的说课稿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一》的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d9697561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04.png)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一》的说课稿•相关推荐《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一)》的说课稿《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一)》的说课稿高中部数学组吕颖峰教材: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2课题:2.3.1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一)教材与学情分析:《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在《立体几何》部分有独特的要求:“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辩论证,认识和理解空间中线面平行、垂直的有关性质与判定.”这是确定这部分教学理念、内容、方法和程序的重要指导原则.直线与平面垂直是人们在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实,充分利用学生在生活中已有的经验和感悟,经过提炼、概括形成抽象化的数学语言,并准确运用这些语言进行逻辑推理或计算,以解决数学和现实中的问题,是这节课的主线.这部分内容中,既有严密的、理性化的思辩论证,又需要利用数学悟性实现直观判断、猜想,所以这部分内容是理性与悟性完美结合的交汇点,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发展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大好时机.学生开始学习立体几何往往有各种障碍,尤其是空间想象能力,画图、识图、辩图能力,三种数学语言(自然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的运用转化能力的不理想,严重地阻碍着前进的脚步.而学习《直线与平面垂直》应该是扫除这些障碍,从根本上提高这些能力的转折点.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地设计并合理地实施这节课的教学程序,是学生从此走向《立体几何》学习的阳光大道的'关键.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从熟知的生活事物中提炼、概括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和判定定理,进而结合图形用抽象化的数学语言总结、表述出这些内容;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思辩论证的理性精神和迅速认识事物本质的直观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实际应用使学生认识到真理来源于实践,并应用于实践的这一哲学理念;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念,能自觉地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观察世界、分析事物、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目标是教师预期的,在教学过程中自然实现的内容.掩盖教育意图是实现教育意图最好的途径,也是科学加艺术的教育技艺的体现,所以我一向不采用在进行新课前将这些内容展示给学生的做法,而是在教学过程中于不知不觉间实现这些目标.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操作确认并概括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和判定定理。
高中数学必修二《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说课稿
![高中数学必修二《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c95c43701eb91a37f1115c3f.png)
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二《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说课稿各位评委大家好!我要说课的内容是《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选自现行苏教版数学教材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的第三个问题。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目的分析、教法分析、过程分析及评价分析等5个方面进行汇报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这一节课的内容是高考中的热点问题,在整个立体几何体系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空间直线的垂直关系的基础上,研究空间直线与平面垂直关系的重要内容。
判定定理既是线线垂直关系的应用之一,又是以后学习线面角、两个平面垂直以及研究空间距离等知识的奠基。
这节教材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2.重点、难点和关键(1)教学重点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和判定定理。
(2)教学难点操作确认并概括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和判定定理。
(3)突破难点的关键学生操作感受线面垂直试验。
3.教材内容和教材处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概念、判定定理及其应用。
通过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直观上感受线面垂直的概念,激发求知欲望。
然后,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演示明确线线、线面的垂直关系并归纳出线面垂直的概念与判定定理,弥补不对定理进行证明的不足。
这样处理教材既体现了数学与社会生活及生产的关系,也可以在探索发现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二、目的分析1.课标要求《课程标准》指出本节课学习目标是: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出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能运用判定定理证明一些空间位置关系的简单命题。
2.学情分析本人从教于韶关市第一中学,学生素质相对来说比较高,能积极思考,动手能力比较强,但理科学生的文字组织能力及表达能力依然比较欠缺。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是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具体直线与平面垂直的直观形象(学生的客观现实)和直线与直线垂直的定义、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等数学知识结构(学生的数学现实),这为学生学习直线与平面垂直定义和判定定理等新知识奠定了基础。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第1课时(说课稿)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第1课时(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6dd3b73f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09.png)
?直线与平面(píngmiàn)垂直的断定?——第一课时(说课稿)教材(jiàocái)分析1、教材(jiàocái)的地位和作用:?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断定?是高中新教材人教A版必修2第2章2.3.1的内容,本节课主要学习线面垂直的定义、断定定理及定理的初步运用。
其中,线面垂直的定义是线面垂直最根本的断定方法和性质,它是探究线面垂直断定定理的根底;线面垂直的断定定理充分表达了线线垂直与线面垂直之间的转化,它既是后面学习面面垂直的根底,又是连接线线垂直和面面垂直的纽带!学好这局部内容,对于学生建立(jiànlì)空间观念,实现从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的飞跃,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情况(qíngkuàng)分析】在初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平面内证明线线垂直的方法,学习本课前,学生又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的方法,学习了直线、平面平行的断定定理,对空间概念建立有一定根底,因此,可以采用类比的方法来学习本课。
但是,学生的抽象概括才能、空间想象力还有待进步。
线面垂直的定义比拟抽象,平面内看不到直线,要让学生去体会“与平面内所有直线垂直〞就有一定困难;同时,线面垂直断定定理的发现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学生不易想到。
因此,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确立为:操作确认并概括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和断定定理。
【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理解线面垂直的定义,归纳线面垂直的断定定理;并能运用定义和定理证明一些空间位置关系的简单命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线面垂直定义及定理的探究过程,感知几何直观才能和抽象概括才能,体会转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数学研究的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操作确认并概括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和断定定理。
【教学过程设计】1.从实际背景中感知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形象问题1:空间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有哪几种位置关系?问题2:在日常生活中你见得最多的直线与平面相交的情形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说课稿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32779e232af90242a895e58d.png)
五、说教学设计
实例引入, 形成概念 合作探究, 揭示定理 归纳小结, 提高认识 知识应用, 典型例题
知识回顾, 反馈练习
布置作业, 自主探究
五、说教学设计
1、实例引入,形成概念
五、说教学设计
1、实例引入,形成概念
五、说教学设计
1、实例引入,形成概念
设计意图:把线面垂 直放到具体的情境中 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和 体会,加深学生对线 面垂直的感性认识。
设计意图:定理的揭示 让学生感受“无限”转 化为“有限” 的思想.
五、说教学设计
3、知识应用,典型例题
五、说教学设计
2、合作探究,揭示定理
问题⑨: 小组内归纳出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以小组 为单位画图,用符号语言表示。
文字语言: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 相交直线都垂直,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 符号语言:l a , l b , a , b , a b A , l 图形语言:
说课稿
贯彻新课标的理念,本人从 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二、说学生 三、说教法 四、说学法 五、说教学过程
六、说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直线与平面垂直它既是线线垂直的拓展, 也是面面垂直的基础,同时它为研究线面角、 二面角等内容进行了必要的知识准备,在教材 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探索的过程让学生从中体会将空间问题 转化为平面问题,将无限转化为有限,将线 面垂直转化为线线垂直的化归思想.
增强合作学习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源于生
活,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数学,热爱生活.
一、说教材3 .重点Fra bibliotek难点分析重点:合作探究并概括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 定义和判定定理.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说课稿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b4e9497f011ca300a6c390f6.png)
运用定理 掌握证法
拓展延伸 巩固新知
一、创设情境
● 通过直观的感受,让学生理解线面垂直
二、观察归纳,形成概念
● 观察下图,想象一下在阳光下直立于地面的旗杆AB与它在地面上的 影子BC,随着时间的推移,尽管影子BC的位置在移动,但是旗杆AB 所在直线始终与BC所在直线垂直.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这条直线与平面 内直线的位置关系, 把 线 面 垂 直 问 题 转化为考察直线和平面内 直线的关系,为得出线面垂直的定义作准备。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定义、定理的运用、辅助 线的添加,解决空间中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问题。 ● 例2、如图2.3-9,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 求直线A1B和平面A1B1CD所成的角.
六、布置作业
通过布置作业,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 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 课本P67 练习题1、2
● 通过线面垂直定义及定理的探究,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研 究的过程,体验探索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
二、教材重、难点分析
● 重点:通过课堂实验操作概括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和判 定定理 ● 难点:操作确认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 教学目标:
●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出 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要求学生在构建线面垂直定义的基 础上探究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并进行定理的初步运用。 ●
2.3.1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
数本112班 黄宁宁
说课流程
说教材 说教法
说学法 说过程
教材内容分析
教学目标确定
● 一、教材内容分析:
● 直线与平面垂直是直线和平面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况,是 空间中直线与直线垂直位置关系的扩展,又是平面与平面 垂直的基础,同时又是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等内容的基础。 因而它是空间点、直线、平面间位置关系中的核心概念之 一。本节课是在学习了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 系和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之后进行的,其主要 内容是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 理及其应用。其中,线面垂直的定义是线面垂直最基本的 判定方法和性质,它是探究线面垂直判定定理的基础,线 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充分体现了线线垂直与线面垂直之间的 转化,它既是后面学习面面垂直的基础,又是连接线线垂 直和面面垂直的纽带。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说课稿(附教学设计)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说课稿(附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647680ea5e9856a561260a4.png)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说课稿一、教材分析直线与平面垂直是直线与平面相交中的一种特殊情况.它既是线线垂直的拓展,也是学习面面垂直的基础,同时它也为研究线面角、二面角、点到平面的距离、直线到平面的距离、两个平行平面间的距离等内容进行了必要的知识准备.因此它不仅是连接线线垂直和面面垂直的纽带,也是空间中点、线、面位置关系的核心内容.本节课主要研究了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判定定理以及它们初步应用,并在此过程中渗透了类比、猜想、归纳等方法,让学生从中体会将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将无限转化为有限,将线面垂直转化为线线垂直的化归思想.二、教学目标分析根据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在知识与技能方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和判定定理,并能对它们进行简单的应用;在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对定义总结和对判定定理的探究,不断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和逻辑思维能力;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学习,使学生在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的同时,体会到数学中的严谨细致之美,简洁朴实之美,和谐自然之美,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数学,热爱生活.三、教学分析及相应教学策略分析1、学生对直线与平面垂直的现象是很容易有“感觉”的,但是如果你要问他们什么是直线与平面垂直,他们却往往不知道怎么回答.所以如何让学生对线面垂直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是本节课的一个教学难点.这里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定义的内容,而是把它放到了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和体会.按说定义是不需要这样的分析和探究的,但是通过对旗杆和它在地面内影子的位置关系的观察,通过对旗杆所在直线l和地面所在平面α内不经过点B﹙点B 是直线l和平面α的交点﹚的直线的位置关系的思考,让学生亲自参与定义的构建,就使原本干巴巴的定义在学生心中变得具体生动,有血有肉.再通过对定义中的“任意一条直线”能否换成“无数条直线”问题的探讨,使学生对定义的认识经一步深化.考虑到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参差不齐,这里可以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进行适当的启发引导,也对到讲台上进行演示讲解同学的答案进行补充和完善.2、虽然在新课程中对判定定理是通过试验确认并不需要严格证明的,但如何将线面垂直转化成线线垂直,如何提出“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那么该直线与此平面是否垂直的问题”是本节课的另一个教学难点.不少老师在这里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但是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并没有采取通过引导观察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进行猜想,从而提出问题的方法.因为一百个人心中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看同一幅图的感受可能是千差万别的,采用这种方法可能更多的时候是老师在进行引导,对学生认知的帮助不大.所以这里我仍然采用了类比猜想的方法,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通过合情推理最终提出上面的问题.然后通过试验探究总结出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其实通过试验并不能直接得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这里我会引导学生对“如果直线l与平面α内的两条相交直线m、n都垂直,但不经过它们的交点,那么直线l还与平面α垂直吗?”这个问题进行探究.一方面是因为这个问题难度并不大,与新课程中的降低判定定理部分的难度并不违背,另一方面通过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也培养了学生严谨细致的作风,提高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3、在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这部分的题目中往往要进行多次线面垂直和线线垂直之间的转化而且有时还需要添加辅助线,而这些都是学生感觉比较棘手的问题.所以本节课中我会对例1进行透彻的分析,从而让学生掌握分析此类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然后通过几道有梯度的练习题让学生逐步对定义和判定定理能够进行灵活运用,并不断增强学生的空间感.四、教学方法分析法无定法,本节并没有简单的只使用某一种教学方法,而是根据学生情况和教材特点同时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在定义的构建中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对定义的总结水到渠成.在判定定理的构建中,通过小组合作增强了数学学习的氛围,也使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对直线与平面垂直的画法这样会用就行的问题直接传授,而对折纸试验中提出的问题却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进行讨论,并根据情况进行适时的启发引导.总之一句话,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要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根本出发点,以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的提高和进步为根本出发点.《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和判定定理,并能对它们进行简单的应用;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定义的总结和对判定定理的探究,不断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和逻辑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在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的同时,体会到数学中的严谨细致之美,简洁朴实之美,和谐自然之美,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数学,热爱生活.【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判定定理以及它们的初步应用.教学难点:对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的理解和对判定定理的探究.【教学方法】教法:启发诱导式学法:合作交流、动手试验【教具准备】计算机、多媒体课件、三角形卡纸【教学过程】一、直线与平面垂直定义的构建1、联系生活——提出问题在复习了直线与平面的三种位置关系后,给出几幅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图片,让学生思考其中旗杆与地面、竖直的墙角线与地面、大桥的桥柱与水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属于这三种情况中的那一种,它们还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印象?从而提出问题:什么是直线与平面垂直?设计意图:使学生意识到直线与平面垂直是直线与平面相交中的一种特殊情况并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另外这样设计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使其主动参与到本节课的学习中来.2、创设情境——分析感知 播放动画,引导学生观察旗杆和它在地面上影子的位置关系,使其发现:旗杆所在直线l 与地面所在平面α内经过点B 的直线都是垂直的.进而提出问题:那么直线l 与平面α内不经过点B 的直线垂直吗?设计意图: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去体会和感知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3、总结定义——形成概念 由学生总结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即如果直线l 与平面α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垂直,我们就说直线l 与平面α互相垂直.引导学生用符号语言将它表示出来.然后提出问题:如果将定义中的“任意一条直线”改成“无数条直线”,结论还成立吗?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思考和操作(用三角板和笔在桌面上比试),加深对定义的认识.二、直线与平面垂直判定定理的构建1、类比猜想——提出问题 根据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进行类比,通过不断的猜想和分析,最终提出问题: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那么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吗?设计意图:不少老师都在本环节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我仍然决定采用类比猜想的方法,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进行分析.2、动手试验——分析探究 演示试验过程:过△ABC 的顶点A 翻折纸片,得到折痕AD ,再将翻折后的纸片竖起放置在桌面上(BD 、DC 与桌面接触).问题一:同学们看,此时的折痕AD 与桌面垂直吗?又问:为什么说此时的折痕AD 与桌面不垂直?设计意图: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只要直线A BD C αB A D Cl 与平面α内有一条直线不垂直,那么直线l 就与平面α不垂直.问题二:如何翻折才能让折痕AD 与桌面所在平面α垂直呢?﹙学生分组试验﹚设计意图:通过分组讨论增强数学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问题三:通过试验,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在回答此问题时大部分学生都会直接给出结论: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此时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直线AD 还经过BD 、CD 的交点.请他们思考在增加了这个条件后,试验的结论更准确的说应该是什么?又问:如果直线l 与平面α内的两条相交直线m 、n 都垂直,但不经过它们的交点,那么直线l 还与平面α垂直吗?设计意图:提高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他们严谨细致的作风.3、提炼定理——形成概念 给出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请学生用符号语言把这个定理表示出来,并由此向学生指明,判定定理的实质就是通过线线垂直来证明线面垂直,它体现了降维这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判定定理: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符号语言: m l ⊥,n l ⊥,α⊂m ,α⊂n ,A n m = ⇒l α⊥.三、初步应用——深化认识1、 例题剖析: 例1 已知:b a //,α⊥a .求证:α⊥b .分析过程:AB DC α(①②③表示分析的顺序)证明:在平面α内作两条相交直线m ,n .因为直线a α⊥,根据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知,a m a n ⊥⊥.又因为b ∥a所以m b ⊥,n b ⊥.又因为α⊂m ,α⊂n ,m ,n 是两条相交直线,所以α⊥b . 设计意图:不仅让学生学会使用判定定理,而且要让他们掌握分析此类问题的方法和步骤.本题也可以使用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来证明,这可以让学生在课下完成. 另外,例1向我们透漏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这里可以请学生用文字语言将例1表示出来——如果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垂直,那么另外一条直线也与此平面垂直.2、随堂练习练习1 如图,在三棱锥V-ABC 中,VA=VC ,AB=BC .求证:VB⊥AC.证明:取AC 中点为K ,连接VK 、BK ,∵ 在△VAC 中,VA =VC ,且K 是AC 中点,∴ VK ⊥AC . A VB C K a αbm nα⊥a α⊥b ⎩⎨⎧⊥⊥n a m a ⎩⎨⎧⊥⊥n b m b b a //⇒⇒⇒①②同理 BK ⊥AC .又 VK ⊂平面VKB ,BK ⊂平面VKB ,VK∩BK=K,∴ AC⊥平面VKB .∵ VB ⊂平面VKB ,∴ VB ⊥ AC .设计意图:用展台展示部分学生的答案,督促学生规范化做题. 变式引申 如图,在三棱锥V-ABC 中,VA=VC ,AB=BC ,K是AC 的中点.若E 、F 分别是AB 、BC 的中点,试判断直线EF与平面VKB 的位置关系.解:直线EF 与平面VKB 互相垂直.∵ 在△VAC 中,VA=VC ,且K 是AC 中点,∴ VK ⊥AC .同理 BK ⊥AC .又 VK ⊂平面VKB ,BK ⊂平面VKB ,VK ∩BK=K ,∴ AC ⊥平面VKB .又 E 、F 分别是AB 、BC 的中点,∴ EF ∥AC∴ EF ⊥平面VKB .设计意图:在定义和判定定理之外,例1又给出了第三种证明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方法,构造这道变式引申题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用中将其内化.练习2 如图,PA 垂直圆O 所在平面,AC 是圆O 的直径,B 是圆周上一点,问三棱锥P-ABC 中有几个直角三角形?解:在三棱锥P-ABC 中有四个直角三角形,分别是:△ABC 、△PAB 、△PAC 和△PBC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1和练习2培养学生熟练地进行线线垂直和线面垂直之间的转化,从而使他们能够对定义和判定定理进行灵活应用.四、总结回顾——提升认识线面垂直的定义 A C E F K V BB C五、布置作业——巩固认识必做题:习题2.3 B组2,4.选做题:如图SA⊥平面ABC,AB⊥BC,过A作SB的垂线,垂足为E,过E作SC的垂线,垂足为F.求证:AF⊥SC.探究题:课本66页的探究题.SBA CFE。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第一课时(说课稿)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第一课时(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38d97421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e2.png)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第一课时(说课稿)2.3.1《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第一课时(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是高中新教材人教A版必修2第2章2.3.1的内容,本节课主要学习线面垂直的定义、判定定理及定理的初步运用。
其中,线面垂直的定义是线面垂直最基本的判定方法和性质,它是探究线面垂直判定定理的基础;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充分体现了线线垂直与线面垂直之间的转化,它既是后面学习面面垂直的基础,又是连接线线垂直和面面垂直的纽带!(如图)学好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实现从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的飞跃,是非常重要的。
2、教学目标根据大纲要求,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课容量,确定了本次课的教学目标:A、知识与技能: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理解线面垂直的定义,归纳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并能运用定义和定理证明一些空间位置关系的简单命题。
B、过程与方法:通过线面垂直定义及定理的探究过程,感知几何直观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体会转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数学研究的过程,体验探索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3、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课程标准》,线面垂直判定定理的严格证明在本节课中不做要求,这样降低了难度。
因而,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立为:重点:操作确认并概括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和判定定理。
由于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空间想象力还有待提高,而线面垂直判定定理的发现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学生不易想到,因此我把操作确认并概括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及初步运用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长方体模型、多媒体课件2.三、教学设计本节的教学设计由以下几个环节构成②思考:从直线与直线垂直、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定义过程得到启发,能否用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B的直线都垂直。
再展示动画2引导学生根据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概念得出旗杆AB所在直线与地面内任意一条不过点B的直线B1C1也垂直。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说课稿(原创)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说课稿(原创)](https://img.taocdn.com/s3/m/946fec18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b2.png)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说课稿(一)教材内容教材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A版)》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的第一课时。
本节课主要学习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判定定理及其初步运用。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是直线与平面相交中的一种特殊情况,它既是空间中线线垂直位置关系的拓展,又是后面学习面面垂直的根底,是连接线线垂直和面面垂直的纽带!因此线面垂直是空间垂直位置关系间转化的重心,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学习了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和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具备了学习本节课所需的知识。
同时已经有了“通过观察、操作等数学活动抽象概括出数学结论”的体会,参与意识、自主探究能力有所提高,对空间概念建立有一定根底。
但是,对于我们广平一中的学生而言,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空间想象力还有待提而。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和判定定理的探究。
难点:操作确认并概括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和判定定理。
二、教学目标《课程标准》把本节课学习目标概括为: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出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能运用判定定理证明一些空间位置关系的简单命题。
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知识与技能:(1)经历对实例、图片的观察,提炼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并能正确理解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2)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并能运用判定定理证明一些空间位置关系的简单命题;过程与方法:(1)在探索直线与平面垂直判定定理的过程中开展合情推理能力,同时感悟和体验“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线面垂直转化为线线垂直”、“无限转化为有限''等化归的数学思想∙(2)尝试用数学语言(文字、符号、图形语言)对定义和定理进行准确表述和合理转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线面垂直的定义和定理的探索过程,提高严谨与求实的学习作风,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三、 说教法、学法采用“启发一探究”的教学方法。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说课稿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dd1deb78551810a6f52486a3.png)
2.3.1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说课稿新洲二中黄丽花课程标准: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出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能运用判定定理证明一些空间位置关系的简单命题。
教材分析:1.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是高中新教材人教A版必修2第2章2.3.1的内容,本节课主要学习线面垂直的定义、判定定理及定理的初步运用。
其中,线面垂直的定义是线面垂直最基本的判定方法和性质,它是探究线面垂直判定定理的基础;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充分体现了线线垂直与线面垂直之间的转化,它既是后面学习面面垂直的基础,又是连接线线垂直和面面垂直的纽带!(如图)学好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实现从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的飞跃,是非常重要的。
2. 教学目标:根据大纲要求,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课容量,确定了本次课的教学目标:A、知识与技能: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理解线面垂直的定义,归纳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并能运用定义和定理证明一些空间位置关系的简单命题。
B、过程与方法:通过线面垂直定义及定理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感知几何直观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体会转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数学研究的过程,体验探索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勤于动手的良好品质。
3、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课程标准》,线面垂直判定定理的严格证明在本节课中不做要求,这样降低了难度。
因而,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立为:重点:操作确认并概括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和判定定理。
由于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空间想象力还有待提高,而线面垂直判定定理的发现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学生不易想到,因此我把操作确认并概括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及初步运用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学情分析:在初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平面内证明线线垂直的方法,学习本课前,学生又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的方法,学习了直线平与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对空间概念建立有一定基础,因而,可以采用类比的方法来学习本课。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说课稿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b3094341f7ec4afe04a1dfde.png)
③若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这条直线
垂直于平面内所有的直线。
六、教学过程设计
线面垂直定义的建构
分析实例—猜想定理
线面垂直判定定理的探究 总结反思—提高认识 布置作业—自主探究
动手操作—确认定理 尝试练习—巩固定理
2.线面垂直判定定理的探究
(1)分析实例—猜想定理
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 A1 设计意图 棱BB 与底面ABCD 垂直。
判定定理:如果 如 果 两 条 平 行 一条直线垂直于 设计意图 直 线 中 的 一 条 一个平面内的两 垂 直 于 一 个 平 使本节课的知识系统化,培养 学生认真总结的学习习惯,使 条相交直线,那 面 , 那 么 另 一 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三个 么此直线垂直于 条 也 垂 直 于 同 维度得到提高,并为下节的学 这个平面。 一个平面。
线面平行
让学生在操作中辨析、思考折纸 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
(3).尝试练习—巩固定理
A
设计意图
a
a
b
m C 考虑到学生处于初学阶段,补充了练习( 1 ) n A D B C B 和练习(2)做铺垫。先让学生板演,师生 ( 3) ( 1) ( 2) 共同评析,帮助学生明确运用定理时的具体 练习(1)如图(1)有一根旗杆AB 高8m,它的顶端A 挂有两条 步骤,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练习(3) 长10m的绳子,拉紧绳子并把它的下端放在地面上的两点 ( 展示了平行与垂直之间的联系,给出了判定 和旗杆脚不在同一条直线上)C 、D 。如果这两点都和旗杆 线面垂直的另一种方法,整个过程突出“转 脚B 的距离是6m,那么旗杆就和地面垂直,为什么? 化”的数学思想,使学生对线面垂直认识由 练习 (2)如图(2),已知△ABC 在平面α内,直线a与平 感性上升到理性,为今后多角度研究问题提 面α 相交,且 a⊥AC,a⊥BC. 求证:a⊥AB 供思路。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说课稿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7ac46f7a0912a216147929e1.png)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说课稿本节课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A版)》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2.3.1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的第一课时。
下面,我将分别从背景分析、教学目标设计、教法媒体设计、课堂结构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评价设计六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说明。
一、背景分析1.学习任务分析:直线与平面垂直是直线和平面相交中的一种特殊情况,是空间中直线与直线垂直位置关系的拓展,又是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基础,是连接线线垂直和面面垂直的桥梁和纽带,同时又是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等内容的基础,因而它是空间点、直线、平面间位置关系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考虑到线面垂直在教材中所起到的承上启下的作用,我将安排两个课时完成线面垂直判定的学习。
本节课是第一课时,学生的学习任务是通过实例感知并归纳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判定定理,以及判定定理的初步应用。
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理解并掌握线面垂直的定义及判定定理,并会简单应用。
为了突出重点,需借助一些实例帮助学生形成空间想像能力,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形成“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辨论证—归纳应用”的课堂体系。
2、学生情况分析: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完成了对点、、线、面位置关系的学习,并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的方法,学习了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对空间概念的建立有一定基础。
但线面垂直的定义比较抽象,平面内看不到直线,要让学生去体会“与平面内所有直线垂直”就有一定困难;同时,线面垂直判定定理的发现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学生不易想到,再加上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空间想象力还有待提高,因此还需要依赖具体的实例来理解空间的逻辑关系。
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及判定定理的生成。
为了突破难点,我从实例出发,引导学生观察随着太阳的变化,旗杆和地面内的直线的关系,得出旗杆与地面内的每一条线都垂直,从而得出线面垂直的定义;接着猜想直线与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垂直,能否得到线面垂直?两条直线呢?经过反复试验,从而归纳出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学生动手尝试,感受知识的生成过程,体会到了自己发现定理的成就感,同时进一步渗透了将立体问题平面化的思想。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说课)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说课)](https://img.taocdn.com/s3/m/02968b3bf111f18583d05a3e.png)
D E B C O A
为检验学生对以上所学是否真正掌握,安 排了题组二,这组题目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掌 握定义及定理,通过转化的数学思想进一步培 养学生的模仿操作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
过程分析 ——教学过程 (五) 归纳小结
判定定理
如果一条 直线垂直于一 个平面内的两 条相交直线, 那么此直线垂 直于这个平面。
过程分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二)构建概念 (三)合作探究
(四)初步应用 (五)归纳小结 (六)布置作业
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
过程分析
——教学过程
A
(二)构建概念
定义: 如果直线l与平面α内的 任意一条直线都垂直,则直线 l与平面α互相垂直,记作: l⊥α。直线l叫做平面α的垂 线,平面α叫做直线l的垂面。 直线与平面垂直时,它们唯一 的公共点P叫做垂足。
板书设计及时间安排
课题 一、线面垂直(10’) 1、定义 2、 3、画法 α n 判定定理 A m 题组(二) 四、归纳小结(45’) 三、初步应用(42’) 题组(一) 二、定理的探究(25’) a 例2 例1 学生板演
C C1
B
B1
l
P
α
过程分析 ——教学过程 (三) 合作探究
具体可分为以下几步: 1、引导学生类比线面平行的判定,即线线平 行则线面平行,探讨能否用线线垂直推线面垂 直? 2、由学生采用分组的形式合作探究、展开讨 论,教师参与其中并聆听讨论过程,最终对学 生的讨论过程进行展示予以总结:
过程分析 ——教学过程 (三) 合作探究
(题组一)
(1)判断下列命题是否正确: 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垂直,它就垂直于这个平面。
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垂直,它就垂直于这个三角形所在的平面。
高中数学——《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说课稿
![高中数学——《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8018a1403b3567ec102d8a6b.png)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说课稿各位专家评委,各位老师,你们好!我是吴玉华,来自许昌第二高级中学,今天我要说课的课题是人教A版必修2《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第一课时.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法学法分析、内容结构安排、教学过程评价等五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设计.一、教材分析1、地位与作用地位:前面已经研究了线在面内,线面平行这两种线面位置关系,在此基础上研究线面垂直是对空间线面位置关系的延续与完善;同时线面垂直又是连接线线垂直与面面垂直的纽带,是空间中垂直关系间转化的重心.作用:通过对线面垂直位置关系的研究,能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客观世界,进而能够解决“数学中的空间几何问题”.2、学情分析学习本节课前,学生已初步感知部分空间线面位置关系,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还有待提高,对研究空间元素位置关系的思维脉络尚未成形.因此,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判定定理及简单应用;教学难点为:①判定定理的探索与归纳;②判定定理及定义在解决垂直问题中的交互与转化.二、教学目标分析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上述对教材内容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确定如下:(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探究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利用定义的双重功效,实现线线垂直与线面垂直的互相转化;②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并能运用判定定理证明与线面垂直有关的简单命题.③尝试用数学的三种语言对定义和判定定理进行准确表述与合理转换.(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由线面平行的研究流程迁移到线面垂直的研究方法,发展学生类比推理能力,帮助学生进一步形成研究立体几何问题的基本思维模式;②在探索线面垂直判定定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同时感悟和体验“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线面垂直转化为线线垂直”及“无限转化为有限”等化归思想.(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创设情境渗透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判定定理的探索过程,提高学生动手、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探索发现的学习习惯.三、教法、学法分析依据“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新课程理念,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设置情境,引领分析,总结归纳;学法是学生探究,感悟,归纳.四、内容结构安排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我将从情境创设、意义建构、数学应用、课后小结、作业布置等五个环节展开本节课的教学.(一)情境创设,学生活动首先借助问题情境从线面平行的研究流程入手,寻找知识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明确这节课将“怎样研究”,然后通过多媒体观看神十发射现场,引导学生观察,如果把运载火箭抽象成一条直线,它与地面的位置关系是什么,再结合天安门广场的旗杆与地面的垂直关系,把直观感知线面垂直与爱国主义教育有机融合,然后请同学们举出生活中线面垂直的例子,如教室内的墙角线与地面,路灯与地面等,当学生的学习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以后,引导学生进入下一环节.(二)意义建构1、定义建构:首先由线面平行类比,让学生体悟可以通过线与线位置关系的研究来实现线与面位置关系的研究.然后借助几何画板演示圆锥的形成,让学生探究圆锥的轴SO与底面圆所在平面内任一条过点O的直线垂直,底面圆所在平面内不过点O的直线可以平移到与一条过点O的直线重合,从而与SO也是垂直的,进而引导学生概括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这样设计既突出了线面垂直的实质,又突破了学生在空间想象能力上的局限性,无形中完成了线面垂直到线线垂直的转化,为判定定理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图形是否直观,将直接影响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提高,因此,我设计了三张图重点强调图形语言的规范性.通过对线面垂直定义的进一步解决,让学生充分体会定义中的关键词:平面内直线的任意性,并进一步指明定义在研究线面垂直问题中的双重作用:即它既可以作为判定线面垂直的方法,又可以作为线面垂直条件下的一条性质.2、线面垂直判定定理的探究与认知通过问题如何检验旗杆是否与地面垂直,引出定义法判定线面垂直的局限性,激发学生寻找更为简捷、可行的方法,学生可能会猜想当一条直线与平面内一条,两条,无数条直线垂直时,这条直线与这个平面垂直,在引导学生借助笔、三角板和桌面举反例逐一排除后,形成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对线面垂直判定定理的探究欲望,然后结合工人师傅的检验方法,形成初步的探究方向:即直线与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垂直,引导学生进行合情推理,猜想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数学教育应当是数学知识再发现的教育.为此,我选择三角形折叠实验,让学生操作确认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我紧扣判定定理所需条件将折纸实验分成如下三步并设置三个问题:怎么折(明确垂直关系)、怎么展(明确两相交直线)、怎么放(明确两相交直线在平面内),然后让学生自主探究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下面请看课堂实录),鼓励学生将上述探究结论,用数学语言表述,经讨论后规范呈现.鉴于教材中没有给予判定定理的证明方法,我借助定义让学生加深对线面垂直判定定理的认同感,培养理性精神. 有了前面圆锥的形成作为铺垫,学生容易得到折痕AD与桌面内的任意一条过点D和不过点D的直线都垂直,从而与桌面垂直,完成定理的教学.(三)数学应用为了加强学生对判定定理的理解和掌握,我设置了两个例题,通过例1的分析引导解决,让学生感受线面垂直判定定理的实用性,并强调书写的规范性.通过例2的合作探究,让学生领略判定定理及定义在解决垂直问题中的交互与转化,体会线线垂直与线面垂直互相转化的数学思想,并在合作探究中体会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四)课后小结课后小结是必要的,它既展示了知识的网络,还强化了主题,增强学生的记忆,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进行小结,分别是:✧知识及其发生发展过程;✧数学思想方法;✧三种数学语言的互译及解题的规范性.(五)作业布置:我采取必做题,选做题和探究题三类题分层布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发展,并与下节课判定定理的推论和性质定理进行衔接,实现知识之间的自然过渡.这是我的板书设计.以上就是整个教学过程,下面我将从第五个方面对本节课的设计进行说明.五、教学过程自我评价本节课教学过程的五个环节都是围绕着教学目标展开的,为了突出重点,我设计了三个探究,通过观察探究和实验探究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独立探索,进而达到知识的建构.为了突破难点,我以合作探究作为突破口,加上配套的练习小结和教学过程中的信息反馈,从而完成本节课的目标.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说明,敬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1《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说课稿
一.说教材教材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A版)》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的第一课时。
本节课主要学习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判定定理及其初步运用。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是直线与平面相交中的一种特殊情况,它是空间中线线垂直位置关系的拓展。
它既是后面学习面面垂直的基础,又是连接线线垂直和面面垂直的纽带!因此线面垂直是空间中垂直位置关系间转化的重心,它是点、直线、平面间位置关系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学习了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和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具备了学习本节课所需的知识。
同时已经有了“通过观察、操作等数学活动抽象概括出数学结论”的体会,参与意识、自主探究能力有所提高,对空间概念建立有一定基础。
但是,对于我们十一中的学生而言,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空间想象力还有待提高。
教学目标《课程标准》指出本节课学习目标是: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出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能运用判定定理证明一些空间位置关系的简单命题。
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知识与技能:(1)经历对实例、图片的观察,提炼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并能正确理解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2)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并能运用判定定理证明一些空间位置关系的简单命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线面垂直的定义和定理的探索过程,提高严谨与求实的学习作风,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确立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和判定定理的探究。
教学难点确立为:操作确认并概括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和判定定理。
二。
说教法、学法采用“启发-探究”的教学方法。
通过一系列的问题串及层层递进的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思考、探究。
帮助学生实现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过度,从而完成定义的建构和定理的发现。
三.说程序教学过程<一>引入问题1:空间一条直线与平面有哪几种位置关系?问题2: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垂直的意义是什么?通过复习引入、类比式启发,寻找知识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明确这节课将“研究什么”及“怎样研究”。
<二>线面垂直定义的建构
(1)动体的特征,对“线面垂直”有了一些初浅认识和感知,在高中阶段,
创设情境—感知概念
首先展示这两张图片,让学生观察。
这种联系现实世界引入概念的方式有助于学生将客观现实材料和数学知识融为一体,实现“概念的数学化”
(2)观察归纳—形成概念:问题3:结合对下列问题的思考,试着给出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定义.(1)阳光下,旗杆AB与它在地面上的影子BC所成的角度是多少?(2)随着太阳的移动,影子BC的位置也会移动,而旗杆AB与影子BC所成的角度是否会发生改变?(3)旗杆AB与地
面上任意一条不过点B的直线B
1C
1
的位置关系如何?依据是什么?通过这样直观的、具体的
变式引入概念,借助学生已有的具体的直观经验,帮助学生建立感性经验和抽象概念之间的联系,实现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
(3)为深化概念进行辨析讨论:从“关键词”及充分必要条件两个方面对定义进行辨析加深学生对定义内涵的理解。
(1)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内的无数条直线,那么这条直线就与这个平面垂直。
(2)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这条直线是否垂直于这个平面内的所有直线?
<三>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的探究
(1)分析实例—猜想定理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的侧棱BB
1
与底面内AB、BC的位置关系。
引导学生分析,提出猜想
(2)动手操作—确认定理
请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一块(任意)三角形的纸片,做一个实验:过△ABC的顶点A翻折纸片,得到折痕AD,将翻折后的纸片竖起放置在桌面上,(BD、DC与桌面接触).观察并思考:①折痕AD与桌面垂直吗?②如何翻折才能使折痕AD与桌面所在的平面垂直?
再引导学生观察, 多媒体演示翻折过程。
思考:由折痕AD⊥BC,翻折之后垂直关系,即AD⊥CD,AD⊥BD发生变化吗?由此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安排这个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操作中辨析、思考折纸过程的数学本质,真正体会到知识产生的过程,在自己的实践中感受数学探索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同时在讨论交流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四>直线与平面垂直判定定理的应用
1:如图,已知,则吗?
请说明理由。
2:如图,在三棱锥V-ABC中,VA=VC,AB
=BC,K是AC的中点。
求证:求证:VB⊥AC
其中第一道题既可以用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也可以用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证明;这里我指出这个命题体现了平行关系与垂直关系之间的联系,也给出了判断直线和平面
垂直的一个常用的命题,为今后多角度研究问题提供思路。
变式练习:
(1)若E 、F 分别是AB 、BC 的中点,试判断EF 与平面VKB 的位置关系;
(2)在(1)的条件下,有人说“VB⊥AC , VB ⊥EF , ∴VB ⊥平面ABC”,对吗?
3个小题环环相扣,汇集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突出了知识间内在联系和融会贯通。
<五>总结反思
(1)本节课你学会了哪些判断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方法?试用自己理解的语言叙述。
(2)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中体现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
引导学生以问题讨论的方式进行小结,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
<六>作业布置
1. 如图,在三棱锥A-BCD 中,AD ⊥ BD ,AD ⊥ DC ,求证:AD ⊥ BC 。
2.已知PA ⊥平面ABC ,AB 是⊙ 的直径,C 是圆上的任一点,
求证:PC ⊥BC .
3.如图,PA ⊥平面ABC ,BC ⊥AC , 写出图中所有的直角三角形。
安排不同层次的三道题,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获,巩固新知识并培养应用意识。
四.说评价
(1)整个课堂的结构都是立足于感性认识的归纳过程,学生实施探究与证明的过程开展较
为顺利。
但是在例题2的讲解中,学生对线线垂直-线面垂直-线线垂直的转化还不是很熟练,应给予更充裕的交流和思考空间。
(2) 自2006年我省开始了高中课程的新一轮改革,新课程强调要面向全体,倡导“自主、
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我在上课的实践中感觉到存在一些困难。
所以我就将研究性学习与有意义接受学习有机结合。
而本节课正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个缩影。
我把它总结成一句话:在启发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在发现中接受;活用探究性学习之“形”,彰显有意义接受学习之“神”。
A C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