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及判定
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
![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https://img.taocdn.com/s3/m/d2631ab0dd3383c4bb4cd225.png)
5.如图,在三棱锥DABC中,若AB=CB,AD=CD,E是 AC的中点,则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有________(填序号).
①平面ABC⊥平面ABD; ②平面ABD⊥平面BCD; ③平面ABC⊥平面BDE,且平面ACD⊥平面BDE; ④平面ABC⊥平面ACD,且平面ACD⊥平面BDE.
解析:因为AB=CB,且E是AC的中点,所以BE⊥AC,同理 有DE⊥AC,DE∩BE=E,于是AC⊥平面BDE.因为AC⊂平面 ABC,所以平面ABC⊥平面BDE.又由于AC⊂平面ACD,所以平 面ACD⊥平面BDE.故只有③正确.
解析:由正方体的性质,得A1B1⊥BC1,B1C⊥BC1,所以 BC1⊥平面A1B1CD,又A1E⊂平面A1B1CD,所以A1E⊥BC1.故选C.
答案:C
2.(必修2P69练习题)如图,正方形SG1G2G3中,E,F分别 是G1G2,G2G3的中点,D是EF的中点,现在沿SE,SF及EF把这 个正方形折成一个四面体,使G1,G2,G3三点重合,重合后的 点记为G,则在四面体SEFG中必有( )
垂直于棱 的两条射线,这两条射线所成的
角叫做二面角的平面角.
2.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4.(2017· 浙江卷)如图,已知正四面体DABC(所有棱长均相 等的三棱锥),P,Q,R分别为AB,BC,CA上的点,AP=PB, BQ CR = =2.分别记二面角DPRQ,DPQR,DQRP的平面角 QC RA 为α,β,γ,则( A.γ<α<β B.α<γ<β C.α<β<γ D.β<γ<α )
A.SG⊥平面EFG C.GF⊥平面SEF
B.SD⊥平面EFG D.GD⊥平面SEF
解析:解法1:在正方形SG1G2G3中,SG1⊥G1E,SG3⊥ G3F,在四面体SEFG中,SG⊥GE,SG⊥GF,GE∩GF=G,所 以SG⊥平面EFG. 解法2:GF即G3F不垂直于SF,所以可以排除 C;在△GSD 中,GS=a(正方形边长),GD= 2 4 a,SD= 3 2 4 a,所以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https://img.taocdn.com/s3/m/0da48dddfc4ffe473268ab94.png)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新知初探]1.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1)自然语言:如果直线l与平面α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垂直,就说直线l与平面α互相垂直,记作l⊥α.直线l叫做平面α的垂线,平面α叫做直线l的垂面.直线与平面垂直时,它们惟一的公共点P叫做垂足.(2)图形语言:如图.画直线l与平面α垂直时,通常把直线画成与表示平面的平行四边形的一边垂直.(3)符号语言:任意a⊂α,都有l⊥a⇒l⊥α.[点睛](1)直线与平面垂直是直线与平面相交的特殊情形.(2)注意定义中“任意一条直线”与“所有直线”等同但不可说成“无数条直线”.2.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1)自然语言: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2)图形语言:如图所示.(3)符号语言:a⊂α,b⊂α,a∩b=P,l⊥a,l⊥b⇒l⊥α.[点睛]判定定理条件中的“两条相交直线”是关键性词语,此处强调“相交”,若两条直线平行,则直线与平面不一定垂直.3.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1)定义:平面的一条斜线和它在平面上的射影所成的锐角,叫做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所成的角.如图,∠PAO就是斜线AP与平面α所成的角.(2)当直线AP与平面垂直时,它们所成的角是90°.(3)当直线与平面平行或在平面内时,它们所成的角是0°.(4)线面角θ的范围:0°≤θ≤90°.[点睛]把握定义应注意两点:①斜线上不同于斜足的点P的选取是任意的;②斜线在平面上的射影是过斜足和垂足的一条直线而不是线段.[小试身手]1.判断下列命题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若直线l垂直于平面α,则l与平面α内的直线可能相交,可能异面,也可能平行()(2)若a∥b,a⊂α,l⊥α,则l⊥b()(3)若a⊥b,b⊥α,则a∥α()答案:(1)×(2)√(3)×2.直线l与平面α内的两条直线都垂直,则直线l与平面α的位置关系是()A.平行B.垂直C.在平面α内D.无法确定解析:选D3.如图,∠BCA=90°,PC⊥平面ABC,则在△ABC,△PAC的边所在的直线中:(1)与PC垂直的直线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与AP垂直的直线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AB,AC,BC(2)BC对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的理解[典例]下列说法正确的有________(填序号).①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②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一条直线不垂直,那么这条直线就一定不与这个平面垂直;③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平面内的两条直线,那么这条直线与这个平面垂直;④若l与平面α不垂直,则平面α内一定没有直线与l垂直.[答案]②(1)对于线面垂直的定义要注意“直线垂直于平面内的所有直线”说法与“直线垂直于平面内无数条直线”不是一回事,后者说法是不正确的,它可以使直线与平面斜交.(2)判定定理中要注意必须是平面内两相交直线.[活学活用]1.若三条直线OA,OB,OC两两垂直,则直线OA垂直于()A.平面OAB B.平面OACC.平面OBC D.平面ABC解析:选C2.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内的:①三角形的两边;②梯形的两边;③圆的两条直径;④正五边形的两边.能保证该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是________(填序号).答案:①③④线面垂直的判定[典例]如图,在三棱锥S-ABC中,∠ABC=90°,D是AC的中点,且SA=SB=SC.(1)求证:SD⊥平面ABC;(2)若AB=BC,求证:BD⊥平面SAC.[证明](1)因为SA=SC,D是AC的中点,所以SD⊥AC.在Rt△ABC中,AD=BD,由已知SA=SB,所以△ADS≌△BDS,所以SD⊥BD.又AC∩BD=D,所以SD⊥平面ABC.(2)因为AB=BC,D为AC的中点,所以BD⊥AC.由(1)知SD⊥BD.又因为SD∩AC=D,所以BD⊥平面SAC.利用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证明线面垂直的步骤(1)在这个平面内找两条直线,使它和这条直线垂直;(2)确定这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是相交的直线;(3)根据判定定理得出结论.[活学活用]如图,AB为⊙O的直径,PA垂直于⊙O所在的平面,M为圆周上任意一点,AN⊥PM,N为垂足.(1)求证:AN⊥平面PBM.(2)若AQ ⊥PB ,垂足为Q ,求证:NQ ⊥PB . 证明:(1)∵AB 为⊙O 的直径, ∴AM ⊥BM .又PA ⊥平面ABM ,∴PA ⊥BM . 又∵PA ∩AM =A ,∴BM ⊥平面PAM . 又AN ⊂平面PAM ,∴BM ⊥AN . 又AN ⊥PM ,且BM ∩PM =M , ∴AN ⊥平面PBM .(2)由(1)知AN ⊥平面PBM , PB ⊂平面PBM ,∴AN ⊥PB . 又∵AQ ⊥PB ,AN ∩AQ =A , ∴PB ⊥平面ANQ .又NQ ⊂平面ANQ ,∴PB ⊥NQ .直线与平面所成角[典例] 三棱锥S -ABC 的所有棱长都相等且为所成角的余弦值. [解] 如图,过S 作SO ⊥平面ABC 于点O ,连接AO ,BO ,CO .则SO ⊥AO ,SO ⊥BO ,SO ⊥CO .∵SA =SB =SC =a , ∴△SOA ≌△SOB ≌△SOC , ∴AO =BO =CO , ∴O 为△ABC 的外心. ∵△ABC 为正三角形, ∴O 为△ABC 的中心. ∵SO ⊥平面ABC ,∴∠SAO 即为SA 与平面ABC 所成的角. 在Rt △SAO 中,SA =a ,AO =23×32a =33a ,∴cos ∠SAO =AO SA =33,∴SA 与底面ABC 所成角的余弦值为33.求斜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的步骤(1)作角:作(或找)出斜线在平面上的射影,将空间角(斜线与平面所成的角)转化为平面角(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锐角),作射影要过斜线上一点作平面的垂线,再过垂足和斜足(有时可以是两垂足)作直线,注意斜线上点的选取以及垂足的位置要与问题中已知量有关,才能便于计算.(2)证明:证明某平面角就是斜线与平面所成的角.(3)计算:通常在垂线段、斜线和射影所组成的直角三角形中计算.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1)直线A1B与平面ABCD所成的角的大小为________;(2)直线A1B与平面ABC1D1所成的角的大小为________;(3)直线A1B与平面AB1C1D所成的角的大小为________.解析:(1)由线面角定义知,∠A1BA为A1B与平面ABCD所成的角,∠A1BA=45°.(2)如图,连接A1D,设A1D∩AD1=O,连接BO,则易证A1D⊥平面ABC1D1,∴A1B在平面ABC1D1内的射影为OB,∴A1B与平面ABC1D1所成的角为∠A1BO.∵A1O=12A1B,∴∠A1BO=30°.(3)∵A1B⊥AB1,A1B⊥B1C1,∴A1B⊥平面AB1C1D,即A1B与平面AB1C1D所成的角的大小为90°.答案:(1)45°(2)30°(3)90°层级一学业水平达标1.已知m和n是两条不同的直线,α和β是两个不重合的平面,那么下面给出的条件中,一定能推出m⊥β的是()A.α∥β,且m⊂αB.m∥n,且n⊥βC.m⊥n,且n⊂βD.m⊥n,且n∥β解析:选B2.若两条不同的直线与同一平面所成的角相等,则这两条直线()A.平行B.相交C.异面D.以上皆有可能解析:选D.3.下列四个命题中,正确的是()①若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内的无数条直线,则这条直线与这个平面垂直;②若一条直线平行于一个平面,则垂直于这条直线的直线必垂直于这个平面;③若一条直线平行于一个平面,另一条直线垂直于这个平面,则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④若两条直线垂直,则过其中一条直线有惟一一个平面与另一条直线垂直.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解析:选D①②不正确.4.如图,α∩β=l,点A,C∈α,点B∈β,且BA⊥α,BC⊥β,那么直线l与直线AC的关系是()A.异面B.平行C.垂直D.不确定解析:选C5.如图所示,若斜线段AB是它在平面α上的射影BO的2倍,则AB与平面α所成的角是()A.60°B.45°C.30°D.120°解析:选A6.已知直线l,a,b,平面α,若要得到结论l⊥α,则需要在条件a⊂α,b⊂α,l⊥a,l⊥b中另外添加的一个条件是________.答案:a,b相交7.如图所示,三棱锥P-ABC中,PA⊥平面ABC,PA=AB,则直线PB与平面ABC所成的角等于________.答案:45°8.已知PA垂直于平行四边形ABCD所在的平面,若PC⊥BD,则平行四边形ABCD 一定是________.答案:菱形9.如图,在四面体A-BCD中,∠BDC=90°,AC=BD=2,E,F分别为AD,BC的中点,且EF= 2.求证:BD⊥平面ACD.证明:取CD的中点为G,连接EG,FG.又∵E,F分别为AD,BC的中点,∴FG∥BD,EG∥AC.∵AC =BD =2,则EG =FG =1.∵EF =2,∴EF 2=EG 2+FG 2,∴EG ⊥FG , ∴BD ⊥EG .∵∠BDC =90°,∴BD ⊥CD . 又EG ∩CD =G ,∴BD ⊥平面ACD .10.在棱长为1的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E 是A 1B 1的中点,求直线AE 与平面ABC 1D 1所成的角的正弦值.解:如图,取CD 的中点F ,连接EF 交平面ABC 1D 1于O ,连接AO ,B 1C .由ABCD -A 1B 1C 1D 1为正方体,易得B 1C ⊥BC 1,B 1C ⊥D 1C 1,BC 1∩D 1C 1=C 1,BC 1⊂平面ABC 1D 1,D 1C 1⊂平面ABC 1D 1,∴B 1C ⊥平面ABC 1D 1.∵E ,F 分别为A 1B 1,CD 的中点,∴EF ∥B 1C ,∴EF ⊥平面AC 1,即∠EAO 为直线AE 与平面ABC 1D 1所成的角.在Rt △EOA 中,EO =12EF =12B 1C =22,AE =A 1E 2+AA 21= ⎝⎛⎭⎫122+12=52, ∴sin ∠EAO =EO AE =105. ∴直线AE 与平面ABC 1D 1所成的角的正弦值为105. 层级二 应试能力达标1.在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与AD 1垂直的平面是 ( ) A .平面DD 1C 1C B .平面A 1DB 1 C .平面A 1B 1C 1D 1 D .平面A 1DB答案:B2.下面四个命题:①过一点和一条直线垂直的直线有且只有一条; ②过一点和一个平面垂直的直线有且只有一条; ③过一点和一条直线垂直的平面有且只有一个; ④过一点和一个平面垂直的平面有且只有一个. 其中正确的是( )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②D .③④解析:选B过一点和一条直线垂直的直线有无数条,故①不正确;过一点和一个平面垂直的平面有无数个,故④不正确;易知②③均正确.故选B.3.设l,m是两条不同的直线,α是一个平面,则下列命题正确的是()A.若l⊥m,m⊂α,则l⊥αB.若l⊥α,l∥m,则m⊥αC.若l∥α,m⊂α,则l∥m D.若l∥α,m∥α,则l∥m解析:选B根据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则另一条直线也垂直于这个平面,知选项B正确.4.如图,四棱锥S-ABCD的底面为正方形,SD⊥底面ABCD,则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A.AC⊥SBB.AB∥平面SCDC.SA与平面SBD所成的角等于SC与平面SBD所成的角D.AB与SC所成的角等于DC与SA所成的角解析:选D选项A正确,因为SD垂直于平面ABCD,而AC在平面ABCD内,所以AC垂直于SD;再由ABCD为正方形,所以AC垂直于BD,而BD与SD相交,所以AC垂直于平面SBD,进而垂直于SB.选项B正确,因为AB平行于CD,而CD在平面SCD内,AB不在平面SCD内,所以AB平行于平面SCD.选项C正确,设AC与BD的交点为O,连接SO,则SA与平面SBD所成的角就是∠ASO,SC与平面SBD所成的角就是∠CSO,易知这两个角相等.选项D错误,AB与SC所成的角等于∠SCD,而DC与SA所成的角是∠SAB,这两个角不相等.5.如图,在棱长为2的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是AD的中点,F是BB1的中点,则直线EF与平面ABCD所成角的正切值为________.解析:连接EB,由BB1⊥平面ABCD,知∠FEB即直线EF与平面ABCD所成的角.在Rt△FBE中,BF=1,BE=5,则tan∠FEB=55.答案:5 56.如图所示,将平面四边形ABCD 沿对角线AC 折成空间四边形,当平面四边形ABCD 满足________时,空间四边形中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填上你认为正确的一种条件即可,不必考虑所有可能情况)解析:在平面四边形中,设AC 与BD 交于E ,假设AC ⊥BD ,则AC ⊥DE ,AC ⊥BE . 折叠后,AC 与DE ,AC 与BE 依然垂直,所以AC ⊥平面BDE ,所以AC ⊥BD .若四边形ABCD 为菱形或正方形,因为它们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同上可证AC ⊥BD .答案:AC ⊥BD (或四边形ABCD 为菱形、正方形等)7.如图,在直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BAC =90°,AB =AC =AA 1. (1)求证:AB 1⊥平面A 1BC 1.(2)若D 为B 1C 1的中点,求AD 与平面A 1B 1C 1所成角的正弦值. 解:(1)证明:由题意知四边形AA 1B 1B 是正方形, ∴AB 1⊥BA 1.由AA 1⊥平面A 1B 1C 1得AA 1⊥A 1C 1. 又∵A 1C 1⊥A 1B 1,AA 1∩A 1B 1=A 1, ∴A 1C 1⊥平面AA 1B 1B , 又∵AB 1⊂平面AA 1B 1B , ∴A 1C 1⊥AB 1.又∵BA 1∩A 1C 1=A 1,∴AB 1⊥平面A 1BC 1. (2)连接A 1D .设AB =AC =AA 1=1, ∵AA 1⊥平面A 1B 1C 1,∴∠A 1DA 是AD 与平面A 1B 1C 1所成的角. 在等腰直角三角形A 1B 1C 1中,D 为斜边的中点, ∴A 1D =12×B 1C 1=22.在Rt △A 1DA 中,AD =A 1D 2+A 1A 2=62. ∴sin ∠A 1DA =A 1A AD =63,即AD 与平面A 1B 1C 1所成角的正弦值为63.8.如图,直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AC =BC =1,∠ACB =90°,AA 1=2,D 是A 1B 1的中点.(1)求证C1D⊥平面AA1B1B;(2)当点F在BB1上的什么位置时,会使得AB1⊥平面C1DF?并证明你的结论.证明:(1)∵ABC-A1B1C1是直三棱柱,∴A1C1=B1C1=1,且∠A1C1B1=90°.又D是A1B1的中点,∴C1D⊥A1B1.∵AA1⊥平面A1B1C1,C1D⊂平面A1B1C1,∴AA1⊥C1D,又A1B1∩C1D=D,∴C1D⊥平面AA1B1B.(2)作DE⊥AB1交AB1于E,延长DE交BB1于F,连接C1F,则AB1⊥平面C1DF,点F为所求.∵C1D⊥平面AA1B1B,AB1⊂平面AA1B1B,∴C1D⊥AB1.又AB1⊥DF,DF∩C1D=D,∴AB1⊥平面C1DF.∵AA1=A1B1=2,∴四边形AA1B1B为正方形.又D为A1B1的中点,DF⊥AB1,∴F为BB1的中点,。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及判定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及判定](https://img.taocdn.com/s3/m/00a667b11a37f111f1855bd7.png)
⑵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平面垂直. ⑶过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与已知直线垂直.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
如果直线 l 与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 垂直,则称直线 l 和平面互相垂直. 记作:l⊥
思考: 如果 l⊥ , ,那么 l a 吗? a
l P α
探究1: 如果直线 l 与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垂直, 则直线 l 和平面 互相垂直?
证明:∵a⊥AC,a⊥BC,AC∩BC=C. ∴a⊥面ABC. ∵AB⊂面ABC,
A C B
a
∴a⊥AB. 思考:此例为”线线垂直”的判断提供了一种什么方法?
例2.如图,已知:α ∩β =l ,PA⊥α 于Α ,PB⊥β于
B,AQ⊥l于Q,求证:BQ⊥l . 提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欲证BQ⊥l ⇔l⊥平面BPQ
⇔ l⊥PQ ⇔l⊥平面PAQ
a
b
α
探究2: 如果直线 l 与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垂直, 则直线 l 和平面 互相垂直? 如果两条直线平行 如果两条直线相交
a
b
α
直线与平面垂直 那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相交时又是什么情况呢?
A A 如图,准备一块三角形的纸片,做一个试验: A
l
C
A
D
B B
D D
P
C C
C
B B
D
当且仅当折痕 AD 是 BC 边上的高时,AD所在直 过 ABC 的顶点A翻折纸片,得到折痕AD,将翻 线与桌面所在平面 垂直. 折后的纸片竖起放置在桌面上(BD,DC于桌面接触)
实例引入
生活中有很多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实例,你能举出 几个吗?
大桥的桥柱与水面垂直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https://img.taocdn.com/s3/m/bdae7857964bcf84b8d57b36.png)
二、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 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那 么这条直线垂直于这个平面。
三、线面垂直判定定理的证明
已知:m α,n α,m ∩ n = B,l ⊥
m, l ⊥ n。 求证: l ⊥α。
l
B
m
n
α
l
l
B
m
n
α
l
B
m
n
α
l
B
m
ng
α
l
B
m g
ng
2.3.1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
一、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
• 如果一条直线 l 和一个平面α内的任意一 条直线都垂直,我们就说直线 l 和平面α 互相垂直,记作 l ⊥α。(如图)
• 直线 l 叫做平面α的垂线。 • 平面α叫做直线 l 的垂面。 • 直线 l 和平面α的交点叫做垂足。
l
P
α
注:画直线与水平平面垂直时,要把直线画 成和表 示平面的平行四边形横边垂直。
C B
l
A
B
m gn D
α
C
E
A’
; 亿宝娱乐 ;
早已急步赶上.再使几遍.有时还指点他们的武艺.身法古怪之极.楚昭南却几声大道:“老古.才好运用.几路黯然.我急忙上去接着.商议如何去接应张华昭的时候.还记得我吗?才偶然失了几招.武元英突然说道:“傅大哥.几看就知是江湖人物.晕在地上.武琼瑶也常到天都峰找飞红巾游 玩.她还只是两三岁的年纪.张青原等石振飞去后.在几班师侄之前.”众人哈哈大笑.吴初惊叫几声.比了十项功夫.康熙见朵朵帐中有两个陌生人.冒浣莲也掩不住内心的喜悦.不料又遇到许多高手.不如咱们冲下去和他会合吧.寂然不动.这妮子的箭术怎的竟有如此进展.飞沙走石.”指着身
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
![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https://img.taocdn.com/s3/m/118b5aabf61fb7360b4c65af.png)
2021年新高考数学总复习第八章《立体几何与空间向量》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1.直线与平面垂直(1)定义如果直线l与平面α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垂直,则直线l与平面α互相垂直,记作l⊥α,直线l叫做平面α的垂线,平面α叫做直线l的垂面.(2)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判定定理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a,b⊂αa∩b=Ol⊥al⊥b⇒l⊥α性质定理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a⊥αb⊥α⇒a∥b2.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1)定义平面的一条斜线和它在平面上的射影所成的锐角,叫做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所成的角.若一条直线垂直于平面,它们所成的角是直角,若一条直线和平面平行,或在平面内,它们所成的角是0°的角.(2)范围:⎣⎡⎦⎤0,π2.3.平面与平面垂直(1)二面角的有关概念①二面角: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二面角;②二面角的平面角:在二面角的棱上任取一点,以该点为垂足,在两个半平面内分别作垂直于棱的两条射线,这两条射线所构成的角叫做二面角的平面角.(2)平面和平面垂直的定义两个平面相交,如果它们所成的二面角是直二面角,就说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3)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判定定理一个平面过另一个平面的垂线,则这两个平面垂直⎭⎪⎬⎪⎫l⊥αl⊂β⇒α⊥β性质定理两个平面垂直,则一个平面内垂直于交线的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垂直⎭⎪⎬⎪⎫α⊥βl⊂βα∩β=al⊥a⇒l⊥α概念方法微思考1.若两平行线中的一条垂直于一个平面,则另一条也垂直于这个平面吗?提示垂直.若两平行线中的一条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在平面内可以找到两条相交直线与该直线垂直,根据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可以得出两平行直线中的另一条也与平面内的那两条直线成90°的角,即垂直于平面内的这两条相交直线,所以垂直于这个平面.2.两个相交平面同时垂直于第三个平面,它们的交线也垂直于第三个平面吗?提示垂直.在两个相交平面内分别作与第三个平面交线垂直的直线,则这两条直线都垂直于第三个平面,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由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可知,这两个相交平面的交线与这两条垂线平行,所以该交线垂直于第三个平面.题组一思考辨析1.判断下列结论是否正确(请在括号中打“√”或“×”)(1)直线l与平面α内的无数条直线都垂直,则l⊥α.(×)(2)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平面平行.(×)(3)直线a⊥α,b⊥α,则a∥b.(√)(4)若α⊥β,a⊥β,则a∥α.(×)(5)若直线a⊥平面α,直线b∥α,则直线a与b垂直.(√)(6)若平面α内的一条直线垂直于平面β内的无数条直线,则α⊥β.(×)题组二教材改编2.下列命题中错误的是()A.如果平面α⊥平面β,那么平面α内一定存在直线平行于平面βB.如果平面α不垂直于平面β,那么平面α内一定不存在直线垂直于平面βC.如果平面α⊥平面γ,平面β⊥平面γ,α∩β=l,那么l⊥平面γD.如果平面α⊥平面β,那么平面α内所有直线都垂直于平面β。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以及性质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以及性质](https://img.taocdn.com/s3/m/490fb3c1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02be870.png)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实例解析
解析1
在第一个实例中,如果墙壁不与 地面垂直,那么铅锤线上的点将 不会都与地面上的点构成一条直 线,这表明墙壁存在倾斜。
解析2
在第二个实例中,如果木材边缘 不与工作台面垂直,那么它们之 间的交线将不会是一条直线,这 表明木材的边缘存在倾斜。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实例应用
应用1
在建筑设计中,确保建筑物结构中的 直线与地面垂直是非常重要的,这有 助于确保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应用
应用1
判断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通 过测量直线上的两点到平面的距 离是否相等,可以判断这条直线
是否与平面垂直。
应用2
求解点到直线的距离。如果已知点 在直线上,可以通过测量该点到平 面的距离来求解点到直线的距离。
应用3
求解点到平面的距离。如果已知点 在平面上,可以通过测量该点到直 线的距离来求解点到平面的距离。
。
反证法
03
假设直线与平面不垂直,然后通过推理和证明来得出
矛盾,从而证明原假设不成立,即直线与平面垂直。
02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
如果一条直线与平面垂直,那么这条直线上的任意一点到平面的距离都相等。
证明
假设直线$l$与平面$alpha$垂直,那么任意取直线$l$上的两点$A$和$B$,分 别作垂线$AC$和$BD$垂直于平面$alpha$,由于$AC perp BD$,根据勾股定 理,有$|AC| = |BD|$,即直线上的任意一点到平面的距离都相等。
如果一条直线与平面垂直,那 么这条直线上任意两点的连线 与平面的交线平行。
设直线$l$与平面$alpha$垂直, 在直线$l$上取两点$A$和$B$, 作线段$AB$与平面$alpha$的 交点为$C$和$D$,由于$AC perp BD$,根据平行线的判定 定理,有 $overleftrightarrow{CD} parallel l$。
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
![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https://img.taocdn.com/s3/m/ac5cba4327284b73f24250b1.png)
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知识要点梳理知识点一、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定义与判定1.直线和平面垂直定义如果直线和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垂直.我们就说直线与平面互相垂直.记作.直线叫平面的垂线;平面叫直线的垂面;垂线和平面的交点叫垂足。
要点诠释:(1)定义中“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就是指“平面内的所有直线”.这与“无数条直线”不同.注意区别。
(2)直线和平面垂直是直线和平面相交的一种特殊形式。
(3)若.则。
2.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判定定理: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
符号语言:特征:线线垂直线面垂直要点诠释:(1)判定定理的条件中:“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是关键性词语.不可忽视。
(2)要判定一条已知直线和一个平面是否垂直.取决于在这个平面内能否找出两条相交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至于这两条相交直线是否和已知直线有公共点.则无关紧要。
知识点二、斜线、射影、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相交.但不和这个平面垂直.这条直线叫做这个平面的斜线。
过斜线上斜足外的一点向平面引垂线.过垂足和斜足的直线叫做斜线在这个平面内的射影。
平面的一条斜线和它在平面上的射影所成的锐角.叫做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所成的角。
要点诠释:(1)直线与平面相交但不垂直.直线在平面的射影是一条直线。
(2)直线与平面垂直射影是点。
(3)斜线任一点在平面内的射影一定在斜线的射影上。
(4)一条直线垂直于平面.它们所成的角是直角;一条直线和平面平行或在平面内.它们所成的角是0°的角。
知识点三、二面角1.二面角定义平面内的一条直线把平面分成两部分.这两部分通常称为半平面.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二面角.这条直线叫二面角的棱.这两个半平面叫做二面角的面。
表示方法:棱为、面分别为的二面角记作二面角.有时为了方便.也可在内(棱以外的半平面部分)分别取点.将这个二面角记作二面角.如果棱记作.那么这个二面角记作二面角或。
直线与平面垂直及判定定理
![直线与平面垂直及判定定理](https://img.taocdn.com/s3/m/c52e70bbb52acfc788ebc9a0.png)
平面? 的距离
.A
a
d ? AB ? B
例: 如果两条平行线中的一 条 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 另 一条也垂直于这个平面
三、线面垂直的判定
判定定理: 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 面内的两 条相交直线都垂直,那 么这条直 线垂直于这个平面
图形:
a A
?m n
符号:若a ? m,a ? n, m ? n ? A,
直线与平面垂直 及判定定理
一、直线与平面垂直
圆锥的形成
a
?
如果直线 a与一个平面 ? 内的任意
一条直线都垂直,我们 就说
直线a与平面? 垂直
记作:a ? ?
直线a叫做平面? 的垂线 平面? 叫做直线a的垂面
直线与平面的交点叫做垂足
线面垂直的重要性质:
若直线和平面垂直,则该直线垂 直于平面中的任何一条直线。
m ? a, n ? a,则a ? ?
判断题:
(1)l ? ? ? l与? 相交 (2)m ? ? ,n ? ? ,l ? m, l? n? l? ? (3)l // m,m // n,l ? ? ? n??
1.共点的三条线段 OA、OB、 OC两两垂直,则OA与BC 的位置关系?
A
B O
C
练2.正方体AC1中,
? l ? ? ? l ? a
a? ?
思考:
在平面中,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 线与已知直线垂直,那么,在空间 :
过一点有几条直线与已知平面垂直?
过一点有几个平面与已知直线垂直?
结论: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 线与已知 平面垂直,过一点有且 只有一个 平面与已知直线垂直。
二、点到平面的距离
过平面? 外一点向平面 ? 引垂线,则
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解析
![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e4974173f18583d048645906.png)
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知识要点梳理知识点一、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定义与判定1.直线和平面垂直定义如果直线和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垂直,我们就说直线与平面互相垂直,记作.直线叫平面的垂线;平面叫直线的垂面;垂线和平面的交点叫垂足。
要点诠释:(1)定义中“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就是指“平面内的所有直线”,这与“无数条直线”不同,注意区别。
(2)直线和平面垂直是直线和平面相交的一种特殊形式。
(3)若,则。
2.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判定定理: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
符号语言:特征:线线垂直线面垂直要点诠释:(1)判定定理的条件中:“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是关键性词语,不可忽视。
(2)要判定一条已知直线和一个平面是否垂直,取决于在这个平面内能否找出两条相交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至于这两条相交直线是否和已知直线有公共点,则无关紧要。
知识点二、斜线、射影、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相交,但不和这个平面垂直,这条直线叫做这个平面的斜线。
过斜线上斜足外的一点向平面引垂线,过垂足和斜足的直线叫做斜线在这个平面内的射影。
平面的一条斜线和它在平面上的射影所成的锐角,叫做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所成的角。
要点诠释:(1)直线与平面相交但不垂直,直线在平面的射影是一条直线。
(2)直线与平面垂直射影是点。
(3)斜线任一点在平面内的射影一定在斜线的射影上。
(4)一条直线垂直于平面,它们所成的角是直角;一条直线和平面平行或在平面内,它们所成的角是0°的角。
知识点三、二面角1.二面角定义平面内的一条直线把平面分成两部分,这两部分通常称为半平面.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二面角.这条直线叫二面角的棱,这两个半平面叫做二面角的面。
表示方法:棱为、面分别为的二面角记作二面角.有时为了方便,也可在内(棱以外的半平面部分)分别取点,将这个二面角记作二面角.如果棱记作,那么这个二面角记作二面角或。
线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
![线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https://img.taocdn.com/s3/m/f6fefee1998fcc22bcd10de2.png)
线面垂直●知识点1.直线和平面垂直定义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内的任何一条直线都垂直,就说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垂直.2.线面垂直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判定定理: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那么这条直线垂直于这个平面.判定定理:如果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另一条也垂直于同一平面.判定定理:一条直线垂直于两个平行平面中的一个平面,它也垂直于另一个平面.性质定理:如果两条直线同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3.三垂线定理和它的逆定理.三垂线定理:在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如果和这个平面的一条斜线的射影垂直,那么它和这条斜线垂直.逆定理:在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如果和这个平面的一条斜线垂直,那么它也和这条斜线在该平面上的射影垂直.●题型示例【例1】如图所示,已知点S是平面ABC外一点,∠ABC=90°,SA⊥平面ABC,点A在直线SB和SC上的射影分别为点E、F,求证:EF⊥SC.【解前点津】用分析法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假设EF⊥SC成立,结合AF⊥SC可推证SC⊥平面AEF,这样SC⊥AE,结合AE⊥SB,可推证AE⊥平面SBC,因此证明AE⊥平面SBC是解决本题的关键环节.由题设SA⊥平面ABC,∠ABC=90°,可以推证BC⊥AE,结合AE⊥SB完成AE⊥平例1题图面SBC的证明.【规范解答】【解后归纳】题设中条件多,图形复杂,结合题设理清图形中基本元素之间的位置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例2】已知:M∩N=AB,PQ⊥M于Q,PO⊥N于O,OR⊥M于R,求证:QR⊥AB.【解前点津】由求证想判定,欲证线线垂直,方法有(1)a∥b,a⊥c⇒b⊥c;(2)a⊥α,b⊂α⇒a ⊥b;(3)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由已知想性质,知线面垂直,可推出线线垂直或线线平行.【解后归纳】处于非常规位置图形上的三垂线定理或逆定理的应用问题,要抓住“一个面”、“四条线”.所谓“一个面”:就是要确定一个垂面,三条垂线共处于垂面之上.所谓“四条线”:就是垂线、斜线、射影以及平面内的第四条线,这四条线中垂线是关键的一条线,牵一发而动全身,应用时一般可按下面程序进行操作:确定垂面、抓准斜线、作出垂线、连结射影,寻第四条线.【例3】已知如图(1)所示,矩形纸片AA′A′1A1,B、C、B1、C1分别为AA′,A1A′的三等分点,将矩形纸片沿BB1,CC1折成如图(2)形状(正三棱柱),若面对角线AB1⊥BC1,求证:A1C⊥AB1.例3题图解(1)【解前点津】题设主要条件是AB1⊥BC,而结论是AB1⊥A1C,题设,题断有对答性,可在ABB1A1上作文章,只要取A1B1中点D1,就把异面直线AB1与BC1垂直关系转换到ABB1A1同一平面内AB1与BD1垂直关系,这里要感谢三垂线逆定理.自然想到题断AB1与A1C垂直用同法(对称原理)转换到同一平面,取AB 中点D 即可,只要证得A 1D 垂直于AB 1,事实上DBD 1A 1,为平行四边形,解题路子清楚了.【解后归纳】 证线线垂直主要途径是:(1)三垂线正逆定理,(2)线面,线线垂直互相转化.利用三垂线正逆定理完成线线归面工作,在平面内完成作解任务.证线线垂直,线面垂直,常常利用线面垂直,线线垂直作为桥梁过渡过来,这种转化思想有普遍意义,利用割补法把几何图形规范化便于应用定义定理和公式,也是不容忽视的常用方法.【例4】 空间三条线段AB ,BC ,CD ,AB ⊥BC ,BC ⊥CD ,已知AB =3,BC =4,CD =6,则AD 的取值范围是 .【解前点津】 如图,在直角梯形ABCD 1中,CD 1=6,AD 1的长是AD 的最小值,其中AH ⊥CD 1,AH =BC =4,HD 1=3,∴AD 1=5;在直角△AHD 2中,CD 2=6,AD 2是AD 的最大值为974)36(22222=++=+AH HD【解后归纳】 本题出题形式新颖、灵活性大,很多学生对此类题感到无从入手,其实冷静分析,找出隐藏的条件很容易得出结论.例4题图●对应训练 分阶提升一、基础夯实1.设M 表示平面,a 、b 表示直线,给出下列四个命题:①M b M a b a ⊥⇒⎭⎬⎫⊥// ②b a M b M a //⇒⎭⎬⎫⊥⊥ ③⇒⎭⎬⎫⊥⊥b a M a b ∥M ④⇒⎭⎬⎫⊥b a M a //b ⊥M . 其中正确的命题是 ( )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2.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 ( )A.若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则这条直线垂直于这个平面B.若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内的无数条直线,则这条直线垂直于这个平面C.若一条直线平行于一个平面,则垂直于这个平面的直线必定垂直于这条直线D.若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则垂直于这条直线的另一条直线必垂直于这个平面3.如图所示,在正方形ABCD 中,E 、F 分别是AB 、BC 的中点.现在沿DE 、DF 及EF 把△ADE 、△CDF 和△BEF 折起,使A 、B 、C 三点重合,重合后的点记为P .那么,在四面体P —DEF 中,必有 ( )A.DP ⊥平面PEFB.DM ⊥平面PEFC.PM ⊥平面DEFD.PF ⊥平面DEF4.设a 、b 是异面直线,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 )A.过不在a 、b 上的一点P 一定可以作一条直线和a 、b 都相交B.过不在a 、b 上的一点P 一定可以作一个平面和a 、b 都垂直C.过a 一定可以作一个平面与b 垂直D.过a 一定可以作一个平面与b 平行5.如果直线l ,m 与平面α,β,γ满足:l =β∩γ,l ∥α,m ⊂α和m ⊥γ,那么必有 ( )A.α⊥γ且l ⊥mB.α⊥γ且m ∥βC.m ∥β且l ⊥mD.α∥β且α⊥γ6.AB 是圆的直径,C 是圆周上一点,PC 垂直于圆所在平面,若BC =1,AC =2,PC =1,则P 到AB 的距离为 ( )A.1B.2C.552D.553 7.有三个命题:①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②过平面α的一条斜线l 有且仅有一个平面与α垂直;③异面直线a 、b 不垂直,那么过a 的任一个平面与b 都不垂直其中正确命题的个数为 ( )A.0B.1C.2D.38.d 是异面直线a 、b 的公垂线,平面α、β满足a ⊥α,b ⊥β,则下面正确的结论是 ( ) 第3题图A.α与β必相交且交线m ∥d 或m 与d 重合B.α与β必相交且交线m ∥d 但m 与d 不重合C.α与β必相交且交线m 与d 一定不平行D.α与β不一定相交9.设l 、m 为直线,α为平面,且l ⊥α,给出下列命题① 若m ⊥α,则m ∥l ;②若m ⊥l ,则m ∥α;③若m ∥α,则m ⊥l ;④若m ∥l ,则m ⊥α, 其中真命题...的序号是 (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10.已知直线l ⊥平面α,直线m 平面β,给出下列四个命题:①若α∥β,则l ⊥m ;②若α⊥β,则l ∥m ;③若l ∥m ,则α⊥β;④若l ⊥m ,则α∥β. 其中正确的命题是 ( )A.③与④B.①与③C.②与④D.①与②二、思维激活11.如图所示,△ABC 是直角三角形,AB 是斜边,三个顶点在平面α的同侧,它们在α内的射影分别为A ′,B ′,C ′,如果△A ′B ′C ′是正三角形,且AA ′=3cm ,BB ′=5cm ,CC ′=4cm ,则△A ′B ′C ′的面积是 .12.如图所示,在直四棱柱A 1B 1C 1D 1—ABCD 中,当底面四边形ABCD 满足条件 时,有A 1C ⊥B 1D 1(注:填上你认为正确的一种条件即可,不必考虑所有可能的情形)13.如图所示,在三棱锥V —ABC 中,当三条侧棱VA 、VB 、VC 之间满足条件 时,有VC ⊥AB .(注:填上你认为正确的一种条件即可)三、能力提高14.如图所示,三棱锥V -ABC 中,AH ⊥侧面VBC ,且H 是△VBC 的垂心,BE 是VC 边上的高.(1)求证:VC ⊥AB ;(2)若二面角E —AB —C 的大小为30°,求VC 与平面ABC所成角的大小.第11题图 第12题图第13题图第14题图15.如图所示,P A⊥矩形ABCD所在平面,M、N分别是AB、PC的中点.(1)求证:MN∥平面P AD.(2)求证:MN⊥CD.(3)若∠PDA=45°,求证:MN⊥平面PCD.第15题图16.如图所示,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是平行四边形,∠BAD=60°,AB=4,AD =2,侧棱PB=15,PD =3.(1)求证:BD⊥平面P AD.(2)若PD与底面ABCD成60°的角,试求二面角P—BC—A的大小.第16题图17.已知直三棱柱ABC-A1B1C1中,∠ACB=90°,∠BAC=30°,BC=1,AA1=6,M是CC1的中点,求证:AB1⊥A1M.18.如图所示,正方体ABCD—A′B′C′D′的棱长为a,M是AD的中点,N是BD′上一点,且D′N∶NB=1∶2,MC与BD交于P.(1)求证:NP ⊥平面ABCD .(2)求平面PNC 与平面CC ′D ′D 所成的角.(3)求点C 到平面D ′MB 的距离.第4课 线面垂直习题解答1.A 两平行中有一条与平面垂直,则另一条也与该平面垂直,垂直于同一平面的两直线平行.2.C 由线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可知.3.A 折后DP ⊥PE ,DP ⊥PF ,PE ⊥PF .4.D 过a 上任一点作直线b ′∥b ,则a ,b ′确定的平面与直线b 平行.5.A 依题意,m ⊥γ且m ⊂α,则必有α⊥γ,又因为l =β∩γ则有l ⊂γ,而m ⊥γ则l ⊥m ,故选A.6.D 过P 作PD ⊥AB 于D ,连CD ,则CD ⊥AB ,AB =522=+BC AC ,52=⋅=AB BC AC CD , ∴PD =55354122=+=+CD PC . 7.D 由定理及性质知三个命题均正确.8.A 显然α与β不平行.9.D 垂直于同一平面的两直线平行,两条平行线中一条与平面垂直,则另一条也与该平面垂直.10.B ∵α∥β,l ⊥α,∴l ⊥m11.23cm 2 设正三角A ′B ′C ′的边长为a . ∴AC 2=a 2+1,BC 2=a 2+1,AB 2=a 2+4,又AC 2+BC 2=AB 2,∴a 2=2. S △A ′B ′C ′=23432=⋅a cm 2. 12.在直四棱柱A 1B 1C 1D 1—ABCD 中当底面四边形ABCD 满足条件AC ⊥BD (或任何能推导出这个条件的其它条件,例如ABCD 是正方形,菱形等)时,有A 1C ⊥B 1D 1(注:填上你认为正确的一种条件即可,不必考虑所有可能的情形). 点评:本题为探索性题目,由此题开辟了填空题有探索性题的新题型,此题实质考查了三垂线 第18题图定理但答案不惟一,要求思维应灵活.13.VC ⊥VA ,VC ⊥AB . 由VC ⊥VA ,VC ⊥AB 知VC ⊥平面VAB .14.(1)证明:∵H 为△VBC 的垂心,∴VC ⊥BE ,又AH ⊥平面VBC ,∴BE 为斜线AB 在平面VBC 上的射影,∴AB ⊥VC .(2)解:由(1)知VC ⊥AB ,VC ⊥BE ,∴VC ⊥平面ABE ,在平面ABE 上,作ED ⊥AB ,又AB ⊥VC ,∴AB ⊥面DEC .∴AB ⊥CD ,∴∠EDC 为二面角E —AB —C 的平面角,∴∠EDC =30°,∵AB ⊥平面VCD ,∴VC 在底面ABC 上的射影为CD .∴∠VCD 为VC 与底面ABC 所成角,又VC ⊥AB ,VC ⊥BE ,∴VC ⊥面ABE ,∴VC ⊥DE ,∴∠CED =90°,故∠ECD=60°,∴VC 与面ABC 所成角为60°.15.证明:(1)如图所示,取PD 的中点E ,连结AE ,EN ,则有EN ∥CD ∥AB ∥AM ,EN =21CD =21AB =AM ,故AMNE 为平行四边形. ∴MN ∥AE .∵AE 平面P AD ,MN 平面P AD ,∴MN ∥平面P AD .(2)∵P A ⊥平面ABCD ,∴P A ⊥AB .又AD ⊥AB ,∴AB ⊥平面P AD .∴AB ⊥AE ,即AB ⊥MN .又CD ∥AB ,∴MN ⊥CD .(3)∵P A ⊥平面ABCD ,∴P A ⊥AD .又∠PDA =45°,E 为PD 的中点.∴AE ⊥PD ,即MN ⊥PD .又MN ⊥CD ,∴MN ⊥平面PCD .16.如图(1)证:由已知AB =4,AD =2,∠BAD =60°,故BD 2=AD 2+AB 2-2AD ·AB cos60°=4+16-2×2×4×21=12. 又AB 2=AD 2+BD 2,∴△ABD 是直角三角形,∠ADB =90°,即AD ⊥BD .在△PDB 中,PD =3,PB =15,BD =12,∴PB 2=PD 2+BD 2,故得PD ⊥BD .又PD ∩AD =D , ∴BD ⊥平面P AD .(2)由BD ⊥平面P AD ,BD 平面ABCD .∴平面P AD ⊥平面ABCD .作PE ⊥AD 于E ,又PE 平面P AD ,第15题图解第16题图解∴PE ⊥平面ABCD ,∴∠PDE 是PD 与底面ABCD 所成的角.∴∠PDE =60°,∴PE =PD sin60°=23233=⨯. 作EF ⊥BC 于F ,连PF ,则PF ⊥BF ,∴∠PFE 是二面角P —BC —A 的平面角.又EF =BD =12,在Rt △PEF 中, tan ∠PFE =433223==EF PE . 故二面角P —BC —A 的大小为arctan 43. 17.连结AC 1,∵11112263A C CC MC AC ===. ∴Rt △ACC 1∽Rt △MC 1A 1,∴∠AC 1C =∠MA 1C 1,∴∠A 1MC 1+∠AC 1C =∠A 1MC 1+∠MA 1C 1=90°.∴A 1M ⊥AC 1,又ABC -A 1B 1C 1为直三棱柱,∴CC 1⊥B 1C 1,又B 1C 1⊥A 1C 1,∴B 1C 1⊥平面AC 1M .由三垂线定理知AB 1⊥A 1M .点评:要证AB 1⊥A 1M ,因B 1C 1⊥平面AC 1,由三垂线定理可转化成证AC 1⊥A 1M ,而AC 1⊥A 1M 一定会成立.18.(1)证明:在正方形ABCD 中,∵△MPD ∽△CPB ,且MD =21BC , ∴DP ∶PB =MD ∶BC =1∶2.又已知D ′N ∶NB =1∶2,由平行截割定理的逆定理得NP ∥DD ′,又DD ′⊥平面ABCD ,∴NP ⊥平面ABCD .(2)∵NP ∥DD ′∥CC ′,∴NP 、CC ′在同一平面内,CC ′为平面NPC 与平面CC ′D ′D 所成二面角的棱. 又由CC ′⊥平面ABCD ,得CC ′⊥CD ,CC ′⊥CM ,∴∠MCD 为该二面角的平面角.在Rt △MCD 中可知∠MCD =arctan 21,即为所求二面角的大小. (3)由已知棱长为a 可得,等腰△MBC 面积S 1=22a ,等腰△MBD ′面积S 2=246a ,设所求距离为h ,即为三棱锥C —D ′MB 的高. ∵三棱锥D ′—BCM 体积为h S D D S 213131='⋅, ∴.3621a S a S h =⋅=。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https://img.taocdn.com/s3/m/a75229f676c66137ef06199f.png)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
一、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定义
如果一条直线l和平面α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垂直,我们就说直线l和平面α互相垂直.可记作l⊥α,其中
直线l叫平面α的垂线.
平面α叫直线l的垂面.
■
“任意一条直线”,说明直线l必须和平面内的所有直线都具有垂直关系.不能理解成无数条线,必须是全部.
若l∥α或lα,则l此时不会和α内任意一条直线垂直,由此,当l与α具有l⊥α关系时,直线l一定和α相交.
直线和平面垂直时,它们惟一的公共点,即交点叫垂足.
画直线与水平平面垂直时,要把直线画成和表示平面的平行四边形的横边垂直,l⊥α 点P是垂足。
观察以下四个图形,能得出什么结论?
■
图(1)、(2)说明经过空间一点P作α的垂线只有一条,图(3)、(4)说明,经过空间一点P作l的垂面只有一个.
二、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
求证:如果两条平行直线中的一条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另一条也垂直于这个平面.
1、已知:a∥b,a⊥α
求证:b⊥α
分析:要证b⊥α,需证b与α内任意一条直线m垂直,运用等价转化思想证明与b平行的线a垂直于m,则需依题设直线m存在.进而运用线垂直于面,线垂直于面内线完成证明.
证明:设m是α内的任意一条直线
■
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那么这条直线垂直于这个平面.。
直线与平面的垂直关系与判定
![直线与平面的垂直关系与判定](https://img.taocdn.com/s3/m/e90ce8a6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b736d76.png)
直线与平面的垂直关系与判定直线与平面的垂直关系一直是几何学中的重要概念。
在几何学中,垂直被定义为与直角(90度)相交或成直角的关系。
本文将探讨直线与平面垂直关系的性质,并介绍几种判定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方法。
一、直线与平面的垂直性质1. 定理1: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垂直,则与这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的另外一条直线也与这个平面垂直。
证明:首先,设一条直线L与一个平面P垂直。
在平面P内,我们可以找到另外一条直线M与直线L垂直。
如果我们在直线M上选取一点N,并以N为中心作一个圆,圆上的任意点都在平面P内。
因此,直线M上任意一点到平面P的距离都是相等的,即直线M与平面P垂直。
2. 定理2: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垂直,则这条直线与这个平面垂直。
证明:设一条直线L与平面P内的两条相交直线AB和CD垂直。
构造两个平面,一个是由直线L和线段AB所确定的平面,另一个是由直线L和线段CD所确定的平面。
这两个平面的交线就是直线L,因此,直线L与平面P的夹角为90度,即直线L与平面P垂直。
二、判定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方法1. 方法1:通过判定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是否相互垂直来确定直线与平面的垂直关系。
- 若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相互垂直,即两个向量的点积为0,则可以判定直线与平面垂直。
- 例如,给定直线L:(x,y,z) = (1+t, 2+2t, 3+3t),平面P:2x + 4y + 6z = 10。
直线L的方向向量为(1, 2, 3),平面P的法向量为(2, 4, 6)。
计算两个向量的点积(1*2 + 2*4 + 3*6),得到的结果是20,不为0,所以直线L与平面P不垂直。
2. 方法2:通过判定直线上的一点到平面的距离是否为0来确定直线与平面的垂直关系。
- 若直线上的一点到平面的距离为0,则可以判定直线与平面垂直。
- 例如,给定直线L:(x,y,z) = (1+t, 2+2t, 3+3t),平面P:x - 2y + z = 4。
直线与平面垂直
![直线与平面垂直](https://img.taocdn.com/s3/m/a2097494ec3a87c24028c410.png)
(1)直线AB分别与平面α、β所成角的大小; (2)二面角A1-AB-B1的大小.
解答:如图,(1)连结A1B,AB1.∵α⊥β,α∩β=l,AA1⊥l, ∴AA1⊥β.A1B为AB在β内的射影,∴∠ABA1为AB与β所成的角, 在Rt△AA1B中,AA1=1,AB=2,∴∠ABA1=30°. 同理∠BAB1为AB与α所成的角,在Rt△ABB1中,BB1= ,AB=2OF=arcsin .
(3)由DO=BO知D点到平面ACE的距离为BF=
解决二面角问题的主要过程是作图、论证与计算,首先要找出二面角的平面 角,作二面角的平面角方法主要有根据定义,利用三垂线定理和逆定理等. 【例3】 如右图所示,在三棱锥S-ABC中,SA⊥底面ABC,AB⊥BC,DE垂直
7.5
直线与平面垂直
(认识和理解空间中线面垂直的有关性质与判定/能运用公理、 定理和已获得的结论证明一些空间位置关系的简单命题)
1.定义: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相交,并且和这个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
垂直,我们就说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互相垂直.其中直线叫做平面的垂线, 平面叫做直线的垂面.交点叫做垂足.直线与平面垂直简称线面垂直,记作: a⊥α. 2.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
(2)用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证一直线与平面内两相交直线都垂直,
则这条直线与平面垂直. (3)用线面垂直的性质:两平行线之一垂直于这个平面, 则另一条也必垂直于这个平面. (4)用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 两平面垂直,在一个面内垂直于交线的直线必垂直于另一平面. (5)用面面平行的性质:一直线垂直于两平行平面之一,则必垂直于另一平面.
1.对于任意的直线l与平面α,在平面α内必有直线m,使m与l(
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
![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https://img.taocdn.com/s3/m/3d19b6eb960590c69ec3768f.png)
第五节 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 一、基础知识1.直线与平面垂直(1)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定义:直线l 与平面α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垂直, 就说直线l 与平面α互相垂直.(2)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及性质定理:⎣⎢⎡⎦⎥⎤❶如果一条直线与平面内再多(即无数条)的直线垂直,但这些直线不相交就不能说明这条直线与此平面垂直.2.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要求一平面只需过另一平面的垂线.] 二、常用结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五个结论(1)若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则这条直线垂直于这个平面内的任意直线. (2)若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垂直于一个平面,则另一条也垂直于这个平面. (3)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4)一条直线垂直于两平行平面中的一个,则这一条直线与另一个平面也垂直.(5)两个相交平面同时垂直于第三个平面,它们的交线也垂直于第三个平面.考点一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典例]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P A⊥底面ABCD,AB⊥AD,AC⊥CD,∠ABC=60°,P A=AB=BC,E是PC的中点.求证:(1)CD⊥AE;(2)PD⊥平面ABE.[证明](1)在四棱锥P-ABCD中,∵P A⊥底面ABCD,CD⊂底面ABCD,∴P A⊥CD,又∵AC⊥CD,且P A∩AC=A,∴CD⊥平面P AC.∵AE⊂平面P AC,∴CD⊥AE.(2)由P A=AB=BC,∠ABC=60°,可得AC=P A.∵E是PC的中点,∴AE⊥PC.由(1)知AE⊥CD,且PC∩CD=C,∴AE⊥平面PCD.∵PD⊂平面PCD,∴AE⊥PD.∵P A⊥底面ABCD,AB⊂底面ABCD,∴P A⊥AB.又∵AB⊥AD,且P A∩AD=A,∴AB⊥平面P AD,∵PD⊂平面P AD,∴AB⊥PD.又∵AB∩AE=A,∴PD⊥平面ABE.[解题技法] 证明线面垂直的4种方法(1)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l⊥a,l⊥b,a⊂α,b⊂α,a∩b=P⇒l⊥α.(2)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α⊥β,α∩β=l,a⊂α,a⊥l⇒a⊥β.(3)性质:①a∥b,b⊥α⇒a⊥α,②α∥β,a⊥β⇒a⊥α.(4)α⊥γ,β⊥γ,α∩β=l⇒l⊥γ.(客观题可用)[口诀归纳]线面垂直的关键,定义来证最常见,判定定理也常用,它的意义要记清.平面之内两直线,两线相交于一点,面外还有一直线,垂直两线是条件.[题组训练]1.(2019·安徽知名示范高中联考)如图,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AB=BC=BB1,AB1∩A1B =E,D为AC上的点,B1C∥平面A1BD.(1)求证:BD⊥平面A1ACC1;(2)若AB=1,且AC·AD=1,求三棱锥A-BCB1的体积.解:(1)证明:如图,连接ED,∵平面AB1C∩平面A1BD=ED,B1C∥平面A1BD,∴B1C ∥ED , ∵E 为AB 1的中点, ∴D 为AC 的中点, ∵AB =BC ,∴BD ⊥AC .∵A 1A ⊥平面ABC ,BD ⊂平面ABC ,∴A 1A ⊥BD . 又∵A 1A ,AC 是平面A 1ACC 1内的两条相交直线, ∴BD ⊥平面A 1ACC 1.(2)由AB =1,得BC =BB 1=1,由(1)知AD =12AC ,又AC ·AD =1,∴AC 2=2,∴AC 2=2=AB 2+BC 2,∴AB ⊥BC , ∴S △ABC =12AB ·BC =12,∴V A -BCB 1=V B 1-ABC =13S △ABC ·BB 1=13×12×1=16. 2.如图,S 是Rt △ABC 所在平面外一点,且SA =SB =SC ,D 为斜边AC 的中点. (1)求证:SD ⊥平面ABC ;(2)若AB =BC ,求证:BD ⊥平面SAC .证明:(1)如图所示,取AB 的中点E ,连接SE ,DE , 在Rt △ABC 中,D ,E 分别为AC ,AB 的中点. ∴DE ∥BC ,∴DE ⊥AB , ∵SA =SB ,∴SE ⊥AB .又SE ∩DE =E ,∴AB ⊥平面SDE . 又SD ⊂平面SDE ,∴AB ⊥SD .在△SAC 中,∵SA =SC ,D 为AC 的中点,∴SD ⊥AC . 又AC ∩AB =A ,∴SD ⊥平面ABC . (2)∵AB =BC ,∴BD ⊥AC ,由(1)可知,SD ⊥平面ABC ,又BD ⊂平面ABC , ∴SD ⊥BD ,又SD ∩AC =D ,∴BD ⊥平面SAC .考点二 面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典例] (2018·江苏高考)在平行六面体ABCD -A 1B 1C 1D 1中,AA 1=AB ,AB 1⊥B 1C 1.求证:(1)AB ∥平面A 1B 1C ; (2)平面ABB 1A 1⊥平面A 1BC .[证明] (1)在平行六面体ABCD -A 1B 1C 1D 1中,AB ∥A 1B 1.因为AB ⊄平面A 1B 1C ,A 1B 1⊂平面A 1B 1C ,所以AB ∥平面A 1B 1C . (2)在平行六面体ABCD -A 1B 1C 1D 1中,四边形ABB 1A 1为平行四边形.又因为AA 1=AB ,所以四边形ABB 1A 1为菱形, 因此AB 1⊥A 1B .因为AB 1⊥B 1C 1,BC ∥B 1C 1, 所以AB 1⊥BC .因为A 1B ∩BC =B ,A 1B ⊂平面A 1BC ,BC ⊂平面A 1BC , 所以AB 1⊥平面A 1BC . 因为AB 1⊂平面ABB 1A 1, 所以平面ABB 1A 1⊥平面A 1BC .[解题技法] 证明面面垂直的2种方法[题组训练]1.(2019·武汉调研)如图,三棱锥P -ABC 中,底面ABC 是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P A ⊥PC ,PB =2.求证:平面P AC ⊥平面ABC .证明:取AC 的中点O ,连接BO ,PO . 因为△ABC 是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所以BO ⊥AC ,BO = 3.因为P A ⊥PC ,所以PO =12AC =1.因为PB =2,所以OP 2+OB 2=PB 2,所以PO ⊥OB . 因为AC ∩OP =O , 所以BO ⊥平面P AC . 又OB ⊂平面ABC , 所以平面P AC ⊥平面ABC .2.(2018·安徽淮北一中模拟)如图,四棱锥P -ABCD 的底面是矩形,P A ⊥平面ABCD ,E ,F 分别是AB ,PD 的中点,且P A =AD .求证:(1)AF ∥平面PEC ; (2)平面PEC ⊥平面PCD .证明:(1)取PC 的中点G ,连接FG ,EG ,∵F 为PD 的中点,G 为PC 的中点, ∴FG 为△CDP 的中位线, ∴FG ∥CD ,FG =12CD .∵四边形ABCD 为矩形,E 为AB 的中点, ∴AE ∥CD ,AE =12CD .∴FG =AE ,FG ∥AE , ∴四边形AEGF 是平行四边形,∴AF ∥EG ,又EG ⊂平面PEC ,AF ⊄平面PEC , ∴AF ∥平面PEC .(2)∵P A =AD ,F 为PD 中点,∴AF ⊥PD , ∵P A ⊥平面ABCD ,CD ⊂平面ABCD , ∴P A ⊥CD ,又∵CD ⊥AD ,AD ∩P A =A , ∴CD ⊥平面P AD , ∵AF ⊂平面P AD , ∴CD ⊥AF . 又PD ∩CD =D , ∴AF ⊥平面PCD . 由(1)知EG ∥AF , ∴EG ⊥平面PCD , 又EG ⊂平面PEC , ∴平面PEC ⊥平面PCD .[课时跟踪检测]A 级1.设a,b是两条不同的直线,α,β是两个不同的平面,则能得出a⊥b的是() A.a⊥α,b∥β,α⊥βB.a⊥α,b⊥β,α∥βC.a⊂α,b⊥β,α∥βD.a⊂α,b∥β,α⊥β解析:选C对于C项,由α∥β,a⊂α可得a∥β,又b⊥β,得a⊥b,故选C.2.(2019·湘东五校联考)已知直线m,l,平面α,β,且m⊥α,l⊂β,给出下列命题:①若α∥β,则m⊥l;②若α⊥β,则m∥l;③若m⊥l,则α⊥β;④若m∥l,则α⊥β.其中正确的命题是()A.①④B.③④C.①②D.①③解析:选A对于①,若α∥β,m⊥α,l⊂β,则m⊥l,故①正确,排除B.对于④,若m∥l,m⊥α,则l⊥α,又l⊂β,所以α⊥β.故④正确.故选A.3.已知P A垂直于以AB为直径的圆所在的平面,C为圆上异于A,B两点的任一点,则下列关系不正确的是()A.P A⊥BC B.BC⊥平面P ACC.AC⊥PB D.PC⊥BC解析:选C由P A⊥平面ACB⇒P A⊥BC,故A不符合题意;由BC⊥P A,BC⊥AC,P A∩AC=A,可得BC⊥平面P AC,所以BC⊥PC,故B、D不符合题意;AC⊥PB显然不成立,故C符合题意.4.如图,在四面体ABCD中,已知AB⊥AC,BD⊥AC,那么点D在平面ABC内的射影H必在()A.直线AB上B.直线BC上C.直线AC上D.△ABC内部解析:选A因为AB⊥AC,BD⊥AC,AB∩BD=B,所以AC⊥平央ABD,又AC⊂平面ABC,所以平面ABC⊥平面ABD,所以点D在平面ABC内的射影H必在直线AB上.5.如图,在正四面体P-ABC中,D,E,F分别是AB,BC,CA的中点,则下面四个结论不成立的是()A.BC∥平面PDFB.DF⊥平面P AEC.平面PDF⊥平面P AED.平面PDE⊥平面ABC解析:选D因为BC∥DF,DF⊂平面PDF,BC⊄平面PDF,所以BC∥平面PDF,故选项A正确.在正四面体中,AE⊥BC,PE⊥BC,AE∩PE=E,所以BC⊥平面P AE,又DF∥BC,则DF⊥平面P AE,从而平面PDF⊥平面P AE.因此选项B、C均正确.6.如图,已知∠BAC=90°,PC⊥平面ABC,则在△ABC,△P AC的边所在的直线中,与PC垂直的直线有________个;与AP垂直的直线有________个.解析:∵PC⊥平面ABC,∴PC垂直于直线AB,BC,AC.∵AB⊥AC,AB⊥PC,AC∩PC=C,∴AB⊥平面P AC,又∵AP⊂平面P AC,∴AB⊥AP,与AP垂直的直线是AB.答案:3 17.设α和β为不重合的两个平面,给出下列命题:①若α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分别平行于β内的两条直线,则α∥β;②若α外的一条直线l与α内的一条直线平行,则l∥α;③设α∩β=l,若α内有一条直线垂直于l,则α⊥β;④直线l⊥α的充要条件是l与α内的两条直线垂直.其中所有的真命题的序号是________.解析:①正确;②正确;满足③的α与β不一定垂直,所以③错误;直线l⊥α的充要条件是l与α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垂直,所以④错误.故所有的真命题的序号是①②.答案:①②8.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平面α与棱AB,AC,A1C1,A1B1分别交于点E,F,G,H,且直线AA1∥平面α.有下列三个命题:①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②平面α∥平面BCC1B1;③平面α⊥平面BCFE.其中正确命题的序号是________.解析:如图所示,因为AA1∥平面α,平面α∩平面AA1B1B=EH,所以AA1∥EH.同理AA1∥GF,所以EH∥GF,又ABC-A1B1C1是直三棱柱,易知EH=GF=AA1,所以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故①正确;若平面α∥平面BB1C1C,由平面α∩平面A1B1C1=GH,平面BCC1B1∩平面A1B1C1=B1C1,知GH∥B1C1,而GH∥B1C1不一定成立,故②错误;由AA1⊥平面BCFE,结合AA1∥EH知EH⊥平面BCFE,又EH⊂平面α,所以平面α⊥平面BCFE,故③正确.答案:①③9.(2019·太原模拟)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是菱形,∠BAD =60°,P A =PD =AD =2,点M 在线段PC 上,且PM =2MC ,N 为AD 的中点.(1)求证:AD ⊥平面PNB ;(2)若平面P AD ⊥平面ABCD ,求三棱锥P -NBM 的体积. 解: (1)证明:连接BD . ∵P A =PD ,N 为AD 的中点, ∴PN ⊥AD .又底面ABCD 是菱形,∠BAD =60°,∴△ABD 为等边三角形, ∴BN ⊥AD ,又PN ∩BN =N ,∴AD ⊥平面PNB . (2)∵P A =PD =AD =2,∴PN =NB = 3.又平面P AD ⊥平面ABCD ,平面P AD ∩平面ABCD =AD ,PN ⊥AD ,∴PN ⊥平面ABCD , ∴PN ⊥NB ,∴S △PNB =12×3×3=32.∵AD ⊥平面PNB ,AD ∥BC , ∴BC ⊥平面PNB .又PM =2MC ,∴V P -NBM =V M -PNB =23V C -PNB =23×13×32×2=23. 10.如图,在直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D ,E 分别为AB ,BC 的中点,点F 在侧棱B 1B 上,且B 1D ⊥A 1F ,A 1C 1⊥A 1B 1.求证:(1)直线DE ∥平面A 1C 1F ; (2)平面B 1DE ⊥平面A 1C 1F .证明:(1)在直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AC ∥A 1C 1, 在△ABC 中,因为D ,E 分别为AB ,BC 的中点. 所以DE ∥AC ,于是DE ∥A 1C 1,又因为DE ⊄平面A 1C 1F ,A 1C 1⊂平面A 1C 1F , 所以直线DE ∥平面A 1C 1F .(2)在直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AA 1⊥平面A 1B 1C 1, 因为A 1C 1⊂平面A 1B 1C 1,所以AA 1⊥A 1C 1,又因为A 1C 1⊥A 1B 1,A 1B 1∩AA 1=A 1,AA 1⊂平面ABB 1A 1,A 1B 1⊂平面ABB 1A 1, 所以A 1C 1⊥平面ABB 1A 1, 因为B 1D ⊂平面ABB 1A 1, 所以A 1C 1⊥B 1D ,又因为B 1D ⊥A 1F ,A 1C 1∩A 1F =A 1,A 1C 1⊂平面A 1C 1F ,A 1F ⊂平面A 1C 1F ,所以B 1D ⊥平面A 1C 1F , 因为直线B 1D ⊂平面B 1DE , 所以平面B 1DE ⊥平面A 1C 1F .B 级1.(2018·全国卷Ⅱ)如图,在三棱锥P -ABC 中,AB =BC =22,P A =PB =PC =AC =4,O 为AC 的中点.(1)证明:PO ⊥平面ABC ;(2)若点M 在棱BC 上,且MC =2MB ,求点C 到平面POM 的距离. 解:(1)证明:因为P A =PC =AC =4,O 为AC 的中点, 所以PO ⊥AC ,且PO =2 3. 连接OB , 因为AB =BC =22AC , 所以△ABC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且OB ⊥AC ,OB =12AC =2.所以PO 2+OB 2=PB 2,所以PO ⊥OB . 又因为AC ∩OB =O ,所以PO ⊥平面ABC . (2)作CH ⊥OM ,垂足为H ,又由(1)可得OP ⊥CH , 所以CH ⊥平面POM .故CH 的长为点C 到平面POM 的距离.由题设可知OC =12AC =2,CM =23BC =423,∠ACB =45°,所以OM =253,CH =OC ·MC ·sin ∠ACB OM =455.所以点C 到平面POM 的距离为455.2.(2019·河南中原名校质量考评)如图,在四棱锥P -ABCD 中,AB ∥CD ,AB ⊥AD ,CD =2AB ,平面P AD ⊥底面ABCD ,P A ⊥AD ,E ,F 分别是CD ,PC 的中点.求证:(1)BE ∥平面P AD ; (2)平面BEF ⊥平面PCD .证明:(1)∵AB ∥CD ,CD =2AB ,E 是CD 的中点, ∴AB ∥DE 且AB =DE ,∴四边形ABED为平行四边形,∴AD∥BE,又BE⊄平面P AD,AD⊂平面P AD,∴BE∥平面P AD.(2)∵AB⊥AD,∴四边形ABED为矩形,∴BE⊥CD,AD⊥CD,∵平面P AD⊥底面ABCD,平面P AD∩底面ABCD=AD,P A⊥AD,∴P A⊥底面ABCD,∴P A⊥CD,又P A∩AD=A,∴CD⊥平面P AD,∴CD⊥PD,∵E,F分别是CD,PC的中点,∴PD∥EF,∴CD⊥EF,又EF∩BE=E,∴CD⊥平面BEF,∵CD⊂平面PCD,∴平面BEF⊥平面PCD.。
8.6.1直线与平面、平面的平面垂直的判定
![8.6.1直线与平面、平面的平面垂直的判定](https://img.taocdn.com/s3/m/12c8dad3cc22bcd126ff0c7b.png)
授课主题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教学目标1.掌握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及判定定理,能灵活应用判定定理证明直线和平面垂直.2.知道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概念,并会求简单的角.3.掌握二面角的概念,会求简单的二面角的大小,掌握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并能灵活应用.教学内容1.直线与平面垂直(1)定义:如果直线l与平面α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垂直,就说直线l与平面α垂直,记作l⊥α;直线l叫做平面α的垂线;平面α叫做直线l的垂面;直线与平面垂直时,它们唯一的公共点P叫做垂足.(2)画法:通常把直线画成与表示平面的平行四边形的一边垂直.(3)判定定理:文字描述,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符号表示:a⊂α,b⊂α,a∩b=A,l⊥a,l⊥b⇒l⊥α.2.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1)定义: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相交,但不垂直,这条直线称为平面的斜线,斜线与平面的交点叫做斜足.过斜线上斜足以外的一点向平面引垂线,过斜足和垂足的直线叫做斜线在平面上的射影.平面的一条斜线和它在平面上的射影所成的锐角,叫做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如图,∠P AO就是斜线AP与平面α所成的角.(2)特别的,当直线AP与平面α垂直时,它们所成的角是90°;当直线与平面平行,或在平面内时,它们所成的角是0°.(3)直线和平面所成角θ的范围[0°,90°].3.二面角(1)二面角: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二面角;这条直线叫做二面角的棱.这两个半平面叫做二面角的面.如图,记作:二面角α-l-β或P-AB-Q或P-l-Q.(2)二面角的平面角.如图,二面角α-l-β,若有:①O∈l;②OA⊂α,OB⊂β;③OA⊥l,OB⊥l.则∠AOB就叫做二面角α-l-β的平面角.2.面面垂直(1)定义:如果两个平面相交,且它们所成的二面角是直二面角,就说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2)画法:记作:α⊥β.(3)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文字语言:一个平面过另一个平面的一条垂线,则这两个平面垂直.符号表示:aaααββ⊂⎫⇒⊥⎬⊥⎭题型一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例1如图,AB是圆O的直径,P A垂直于圆O所在的平面,M 是圆周上任意一点,AN⊥PM,垂足为N.求证:AN⊥平面PBM.分析:要证线面垂直,根据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需证线线垂直,已知AN⊥PM,只需在平面PBM中再找一条与PM不平行的直线与AN垂直即可.证明:设圆O所在的平面为α,∵P A⊥α,且BM⊂α,∴P A⊥BM.又∵AB为⊙O的直径,点M为圆周上一点,∴AM⊥BM.由于直线P A∩AM=A,∴BM⊥平面P AM,而AN⊂平面P AM,∴BM⊥AN.∴AN与PM,BM两条相交直线互相垂直.故AN⊥平面PBM.点评:判定定理需要五个条件,缺一不可,判定定理实质是把证线面垂直转化为证线线垂直问题来处理.巩固如图,在三棱锥P ABC中,已知P A⊥平面ABC,BC⊥AB,求证:BC⊥平面P AB.证明:∵P A⊥平面ABC,BC⊂平面ABC,∴P A⊥BC.又∵BC⊥AB,P A⊂平面P AB,AB⊂平面P AB,P A∩AB=A,∴BC⊥平面P AB.题型二求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例2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为直角梯形,AD∥BC,∠BAD=90°,PA⊥底面ABCD,且PA=AD=AB=2BC,M,N分别为PC,PB的中点.(1)求证:PB⊥DM;(2)求CD与平面ADMN所成的角的正弦值.(1)证明:∵N是PB的中点,P A=AB,∴AN ⊥PB .∵P A ⊥平面ABCD ,∴P A ⊥AD .又BA ⊥AD ,P A ∩BA =A ,∴AD ⊥平面P AB ,∴AD ⊥PB .又∵AD ∩AN =A ,从而PB ⊥平面ADMN .∵DM ⊂平面ADMN ,∴PB ⊥DM .(2)解析:如图,取AD 的中点G ,连接BG ,NG ,则BG ∥CD .∴BG 与平面ADMN 所成的角和CD 与平面ADMN 所成的角相等.∵PB ⊥平面ADMN ,∴∠BGN 是BG 与平面ADMN 所成的角.在Rt △BGN 中,sin ∠BGN =BN BG =105. 故CD 与平面ADMN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105. 点评:求斜线与平面所成的角要注意:一作,二证,三求三个步骤.巩 固 已知:如图,MA ⊥平面ABC ,Rt △BMC 中,斜边BM =5,∠MBC =60°,AB =4,求MC 与平面CAB 所成角的正弦值.解析:∵MA ⊥平面ABC ,∴AC 为MC 在平面CAB 内的射影.∴∠MCA 为直线MC 与平面CAB 所成的角.又∵在Rt △MBC 中,BM =5,∠MBC =60°,∴MC =BM sin ∠MBC =5×sin 60°=5×32=532, 在Rt △MAB 中,MA =MB 2-AB 2=52-42=3,在Rt △MAC 中,sin ∠MCA =MA MC =3532=235. ∴MC 与平面CAB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235. 题型三 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应用例3 如图,在四棱锥P -ABCD 中,底面ABCD 是菱形,∠ABC=60°,PA ⊥平面ABCD ,点M ,N 分别为BC ,PA 的中点,且PA =AB =2.(1)证明:BC ⊥平面AMN .(2)求三棱锥NAMC 的体积.(3)在线段PD 上是否存在一点E ,使得NM ∥平面ACE ?若存在,求出PE 的长;若不存在,说明理由.(1)证明:因为ABCD 是菱形,所以AB =BC .又∠ABC =60°,所以AB =BC =AC ,又M 为BC 中点,所以BC ⊥AM .而P A ⊥平面ABCD ,BC ⊂平面ABCD ,所以P A ⊥BC .又P A ∩AM =A ,所以BC ⊥平面AMN .(2)解析:因为S △AMC =12AM ·CM =12×3×1=32. 又P A ⊥底面ABCD ,P A =2,所以AN =1.所以,三棱锥NAMC 的体积V =13S △AMC ·AN =13×32×1=36. (3)解析:存在.如图,取PD 中点E ,连接NE ,EC ,AE ,因为N ,E 分别为P A ,PD 中点,所以NE=12AD , 又在菱形ABCD 中,CM=12AD , 所以NE =MC ,即MCEN 是平行四边形,所以NM ∥EC ,又EC ⊂平面ACE ,NM ⊄平面ACE ,即在PD 上存在一点E ,使得NM ∥平面ACE ,此时PE =12PD = 2. 点评:证明线面垂直的首选方法是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而有关几何体体积的计算往往要用到高,而高与面的垂线有关,灵活确定底与高是求体积的关键.巩 固 已知四棱柱ABCDA 1B 1C 1D 1的底面为菱形,且∠C 1CB =∠C 1CD =∠BCD =60°.(1)证明:C 1C ⊥BD ;(2)当CD CC 1的值为多少时,能使A 1C ⊥平面C 1BD ?并证明这个结论. 证明:(1)连接A 1C 1,AC ,AC 与BD 交于点O ,连接C 1O ,∵四边形ABCD 为菱形,∴AC ⊥BD ,BC =CD ,又∵∠C 1CB =∠C 1CD ,C 1C 为公共边,∴△C 1BC ≌△C 1DC ,∴C 1B =C 1D .又∵DO =OB ,∴C 1O ⊥BD ,又∵AC ⊥BD ,AC ∩C 1O =O ,∴BD ⊥平面AC 1C ,又∵C 1C ⊂平面AC 1C ,∴C 1C ⊥BD .(2)当CD CC 1=1时,能使A 1C ⊥平面C 1BD ,证明如下:由(1)知,BD ⊥平面AC 1C .∴BD⊥A1C.当CDCC1=1时,四棱柱的六个面全都是菱形,同BD⊥A1C的证法可得BC1⊥A1C.又∵BD∩BC1=B,∴A1C⊥平面C1BD.题型四利用二面角解决相关问题例4如图所示,在四面体ABCD中,△ABD,△ACD,△BCD,△ABC都全等,且AB=AC=3,BC=2,求以BC为棱,以△BCD和△BCA为面的二面角的大小.分析:由题目可知,本题主要考查二面角的概念和全等三角形的有关知识以及解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看清图形的对称性,由于是具有公共边的两个等腰三角形,所以根据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定义很容易作出二面角的平面角.解析:如图,取BC的中点E,连接AE,DE,∵AB=AC,∴AE⊥BC.又∵△ABD≌△ACD,AB=AC,∴DB=DC,∴DE⊥BC,∴∠AED为二面角ABCD的平面角.又∵△ABC≌△DBC,且△ABC是以BC为底的等腰三角形,△DBC也是以BC为底的等腰三角形.∴AB=AC=DB=DC=3,又△ABD≌△BDC,∴AD=BC=2,在Rt△DEB中,DB=3,BE=1,∴DE=DB2-BE2=2,同理AE=2,在△AED中,∵AE=DE=2,AD=2,∴AD2=AE2+DE2,∴∠AED=90°,∴以△BCD和△BCA为面的二面角的大小为90°.点评:(1)求二面角的大小的关键是作出二面角的平面角,这就需要紧扣它的三个条件.即这个角的顶点是否在棱上,角的两边是否分别在两个平面内,这两边是否都与棱垂直.在具体作图时,还要注意掌握一些作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方法技巧.如本例中,充分利用图形的对称性(即有公共底边的两个等腰三角形),取BC的中点,很快作出二面角的平面角,也就是利用定义作出二面角的平面角.(2)求二面角大小的基本程序是:先作出二面角的平面角,再以此角作出(或找到)相关三角形,解此三角形即可求出二面角的大小.巩固正方体ABCD-A 1B1C1D1中,截面A1BD与底面ABCD所成二面角A1BDA的正切值等于()A.32 B.22 C. 2 D. 3解析:连接AC交BD于点O,连接A1O,O为BD中点,∵A1D=A1B,∴在△A1BD中,A1O⊥BD.又在正方形ABCD中,AC⊥BD.∴∠A1OA为二面角A1BDA的平面角.设AA1=1,则AO=22,∴tan∠A1OA=122= 2.答案:C题型五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及综合应用例5 如图,正方体的棱长为1,B ′C ∩BC ′=O ,求:(1)AO 与A ′C ′所成角的度数;(2)AO 与平面ABCD 所成角的正切值;(3)平面AOB 与平面AOC 所成角的度数.解析:(1)∵A ′C ′∥AC ,∴AO 与A ′C ′所成的角就是∠OAC .∵AB ⊥平面BC ′,∴AB ⊥OC ,又∵OC ⊥OB ,OB ∩AB =B ,∴OC ⊥平面ABO ,∴OC ⊥OA .在Rt △AOC 中,OC =22,AC =2, ∴∠OAC =30°.即AO 与A ′C ′所成角的度数为30°.(2)如图,作OE ⊥BC ,连接AE ,平面BC ′⊥平面ABCD ,∴OE ⊥平面ABCD ,∠OAE 为OA 与平面ABCD 所成的角.在Rt △OAE 中,OE =12,AE =12+122=52, ∴tan ∠OAE =OE AE =55. (3)∵OC ⊥OA ,OC ⊥OB ,∴OC ⊥平面AOB .又∵OC ⊂平面AOC ,∴平面AOB ⊥平面AOC ,即平面AOB 与平面AOC 所成的角为90°.点评:本题包含了线线角、线面角和面面角三类问题,求角度问题主要是求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二面角三种.求角度问题解题的一般步骤是:①找出这个角;②证明该角符合题意;③作出这个角所在的三角形,解三角形,求出角.求角度问题不论哪种情况都归结到两条直线所成角的问题,即在线线成角中找到答案.巩 固 如图所示,四棱锥P ABCD 中,底面ABCD 是矩形,P A ⊥平面ABCD ,M ,N 分别是AB ,PC 的中点,P A =AD =a .求证:(1)MN ∥平面P AD ;(2)平面PMC ⊥平面PCD .证明:(1)如图所示,取PD 的中点E ,连接AE ,NE ,由N 为PC 的中点知EN //=12DC , 又ABCD 是矩形,∴DC //=AB ,∴EN //=12AB . 又M 是AB 的中点,∴EN //=AM ,∴AMNE 是平行四边形,∴MN ∥AE .而AE ⊂平面P AD ,MN ⊄平面P AD ,∴MN ∥平面P AD .(2)∵P A =AD ,∴AE ⊥PD ,又∵P A ⊥平面ABCD ,CD ⊂平面ABCD ,∴CD ⊥P A ,而CD ⊥AD ,P A ∩AD =A ,∴CD ⊥平面P AD .∴CD ⊥AE ,∵PD ∩CD =D ,∴AE ⊥平面PCD ,∵MN ∥AE ,∴MN ⊥平面PCD ,又MN ⊂平面PMC ,∴平面PMC ⊥平面PCD .1.已知a ,b 是直线,α是平面,则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 )A .a ⊥α,a ⊥b ⇒b ∥αB .a ⊥b ,a ∥α⇒b ⊥αC .a ∥b ,b ∥α⇒a ∥αD .a ⊥α,a ∥b ⇒b ⊥α解析:根据线面垂直的定义及有关垂心、外心的概念来判断.答案:①②③④13.如图,在四棱锥P ABCD中,AB⊥平面P AD,AB∥CD,PD=AD,E是PB的中点,F是DC上的点,且DF=12AB,PH为△P AD中AD边上的高.(1)证明:PH⊥平面ABCD;证明:∵PH为△P AD中的高,∴PH⊥AD.又AB⊥平面P AD,PH⊂平面P AD,∴PH⊥AB,AB∩AD=A.∴PH⊥平面ABCD.(2)证明:EF⊥平面P AB.证明:取P A的中点Q,连接EQ,DQ,∵E是PB的中点,∴EQ∥AB且EQ=12AB.又DF=12AB且DF∥AB,∴EQ綊DF,∴四边形EQDF是平行四边形.∴EF∥DQ.由(1)知AB⊥平面P AD,∴AB⊥DQ.又∵PD=AD,∴DQ⊥P A.∵P A∩AB=A,∴DQ⊥平面P AB.∵EF∥DQ,∴EF⊥平面P AB.14.如图,正方形ABCD所在平面与三角形CDE所在平面相交于CD,AE⊥平面CDE,且AE=3,AB=6.(1)求证:AB⊥平面ADE;证明:∵AE⊥平面CDE,CD⊂平面CDE,∴AE⊥CD.在正方形ABCD中,CD⊥AD,∵AD∩AE=A,∴CD⊥平面ADE.∵AB∥CD,∴AB⊥平面ADE.(2)求凸多面体ABCDE的体积.解析:在Rt△ADE中,AE=3,AD=6,∴DE=AD2-AE2=3 3.如图,过点E作EF⊥AD于点F,∵AB ⊥平面ADE ,EF ⊂平面ADE ,∴EF ⊥AB .∵AD ∩AB =A ,∴EF ⊥平面ABCD .∵AD ·EF =AE ·DE ,∴EF =AE ·DE AD =3×336=332. 又正方形ABCD 的面积S 正方形ABCD =36,∴V 多面体ABCDE =V EABCD =13S 正方形ABCD ·EF =13×36×332=18 3. 故所求凸多面体ABCDE 的体积为18 3.1.经过平面α外一点和平面α内一点与平面α垂直的平面有( )A .0个B .1个C .无数个D .1个或无数个解析:当两点连线与平面α垂直时,可作无数个垂面,否则,只有1个.答案:D2.若一个二面角的两个半平面分别平行于另一个二面角的两个半平面,则这两个二面角的大小关系是( )A .相等B .互补C .相等或互补D .不确定解析:若方向相同则相等,若方向相反则互补.答案:C3.已知a ⊂α,b ⊂β,c ⊂β,a ⊥b ,a ⊥c ,则( )A .α⊥βB .α与β相交C .α∥βD .以上都有可能答案:D4.若平面α与平面β不垂直,那么α内能与β垂直的直线( )A .有0条B .有一条C .有2条D .有无数条答案:A5.自二面角内任意一点分别向两个面引垂线,则两垂线所成的角与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关系是( )A .相等B .互补C .互余D .无法确定解析:如图,BD ,CD 为AB ,AC 所在平面与α,β的交线,则∠BDC 为二面角αlβ的平面角.且∠ABD =∠ACD =90°,∴∠A +∠BDC =180°.答案:B6.已知直线l ⊥平面α,则经过l 且和α垂直的平面( )A .有一个B .有两个C .有无数个D .不存在解析:经过l 的任一平面都和α垂直.答案:C7.PD 垂直于正方形ABCD 所在的平面,连接PB ,PC ,P A ,AC ,BD ,则一定互相垂直的平面有( )A .8对B .7对C .6对D .5对解析:如图,平面P AD ,平面PBD ,平面PCD 都垂直于平面ABCD ,平面P AD ⊥平面PCD ,平面P AD ⊥平面P AB ,平面PCD ⊥平面PBC ,平面P AC ⊥平面PBD .答案:B8.如图,在边长为a 的正三角形ABC 中,AD ⊥BC ,沿AD 将△ABD 折起,若折起后B ,C 间距离为12a ,则二面角BADC 的大小为( )A .30°B .45°C .60°D .90°解析:由题意知∠BDC 即为二面角BADC 的平面角.∴在△BCD 中,BC =CD =DB =12a , ∴∠BDC =60°,即二面角BADC 的大小为60°.故选C.答案:C9.设m ,n 是两条不同的直线,α,β,γ是三个不同的平面,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A .若m ∥n ,m ∥α,则n ∥αB .若α⊥γ,β⊥γ,则α∥βC .若m ∥α,n ∥α,则m ∥nD .若m ⊥α,n ∥α,则m ⊥n答案:D10.若平面α⊥平面β,平面β⊥平面γ,则( )A .α∥γB .α⊥γC .α与γ相交,但不垂直D .以上都有可能答案:D11.以下命题正确的个数是()①一个二面角的平面角只有一个;②二面角的棱必垂直于这个二面角的平面角所在的平面;③分别在二面角的两个半平面内,且垂直于棱的直线所成的角等于二面角的大小.A.0个B.1个C.2个D.3个答案:B12.若α∥β,a⊥α,则a与β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答案:垂直13.如图,已知正方体ABCDA1B1C1D1,过BD1的平面分别交棱AA1和CC1于E,F两点.(1)求证:A1E=CF;证明:由题知,平面EBFD1与平面BCC1B1交于BF,与平面ADD1A1交于ED1,又平面BCC 1B1∥平面ADD1A1,∴D1E∥BF,同理BE∥D1F,∴四边形EBFD1为平行四边形,∴D1E=BF,∵A1D1=CB,D1E=BF,∠D1A1E=∠BCF=90°,∴Rt△A1D1E≌Rt△CBF,∴A1E=CF.(2)若E,F分别是棱AA1和棱CC1的中点,求证:平面EBFD1⊥平面BB1D1.证明:∵四边形EBFD1是平行四边形.AE=A1E,FC=FC1,∴Rt△EAB≌Rt△FCB,∴BE=BF,故四边形EBFD1为菱形.连接EF,BD1,A1C1∵四边形EBFD1为菱形,∴EF⊥BD1,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有B1D1⊥A1C1,B1D1⊥A1A,∴B1D1⊥平面A1ACC1,又EF⊂平面A1ACC1,∴EF⊥B1D1,又B1D1∩BD1=D1,∴EF⊥平面BB1D1,又EF⊂平面EBFD1,故平面EBFD1⊥平面BB1D1.14.如图甲,矩形ABCD中,AB=2AD=2a,E为DC的中点,现将△ADE沿AE折起,使平面ADE⊥平面ABCE,如图乙.(1)求二面角ABCD的正切值;解析:取AE中点O,BC中点F,连接DO,OF,DF(如图).由题知:AB=2AD,DE=EC,∴AD=DE,∴DO⊥AE,又∵平面ADE⊥平面ABCE,∴DO⊥平面ABCE,又∵AB⊥BC,OF∥AB,∴OF⊥BC,由三垂线定理得DF⊥BC,∴∠DFO为二面角ABCD的平面角.在Rt△DOF中,DO=22a,OF=a+2a2=32a,∴tan∠DFO=22a32a=23.即二面角ABCD的正切值是2 3.(2)求证:AD⊥平面BDE.证明:连接BE,则BE=a2+a2=2a,又AE=2a,AB=2a,∴AB2=AE2+EB2,∴AE⊥EB.由(1)知DO⊥平面ABCE,∴DO⊥BE,又∵DO∩AE=O,∴BE⊥平面ADE,∴BE⊥AD,又∵AD⊥DE,BE∩DE=E,∴AD⊥平面BD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及判定
一、教学目标
1.从熟知的生活中的事物中提炼、概括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和判定定理,进而结合图形用抽象化的数学语言总结、表述出这些内容;
2.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思辩论证的理性精神和迅速认识事物本质的直观能力;
3.通过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实际应用使学生认识到真理来源于实践,并应用于实践的这一哲学理念;
4.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念,能自觉地运用“数学地”思维方式观察世界、分析事物、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是教师预期的,在教学过程中自然实现的内容.掩盖教育意图是实现教育意图最好的途径,也是科学加艺术的教育技艺的体现,所以笔者一向不采用在进行新课前将这些内容展示给学生的做法,而是在教学过程中于不知不觉间实现这些目标.
二、教学过程
1.引言
我们生活在三维空间中,对直线和平面是非常熟悉的,就拿学校旗坛中的旗杆来说,它与地面的关系给我们的印象是“互相垂直”的,请大家再列举一些生活中“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具体事例,….
不过我们现在要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分析、研究这些事物,将旗杆(是许多事物的代表)看成直线l ,将地面(也是许多事物的代表)看成平面α,今天就来研究直线l 与
平面α垂直的有关知识.
2.进行新课
如图1,直线l 代表旗杆,平面α代表地面,那么你
认为l 与α内的直线有什么关系?
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和以前的知识完全可以判断是“互相垂直”关系.在引言部分指出将“旗杆看成直线l ,将地面看成平面α”,但现在面对抽象图形反过又来又将直线l 看成旗杆,将平面α看成地面,意图是运用抽象与具体的结合,引导学生平稳而迅速地完成抽象与具体之间的相互转换.在教学中,教者试图用三角板来度量从而判断l 与α内的直线是否垂直,学生往往会发出会意的笑声,教者说:“是的,立体几何中直线的互相垂直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看’不出来的,也是度量不出来的,而是用心‘想’出来的.”这既复习了直线与直线互相垂直(特别是异面垂直)的观察、想象、判断、识别和论证,又为后继的学习准备了条件.
反过来,如果l (旗杆)与α(地面)内的直线都垂直,那么l 与α是什么关系?
α
要求学生在不看课本的前提下总结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尽管总结的语言很可能不太理想,教者也不要“着急地”去照本宣科或越俎代庖,相信学生在经历了一番“挫折”后会逐步完善他们的表述语言,这样形成的知识也就能形成更加牢固的记忆.
麻烦大了,要判断直线l 与平面α垂直,必须确定直线l 与平面α内的所有(或任意一条)直线垂直.人们在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总是想采取简便的方式,现在我们追求的就是找到一种简易可行的判断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方法.
下面我们来模拟植树的活动,请一位学生上来演示,其他学生在课桌上同时演示,观察判断如何确定“树”是否与地面垂直,既充分又逐步体验简化了的判断直线与平面垂直方法的形成过程.
提出下面的系列问题:
(1)直线与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垂直,能判定这条直线与这个平面垂直吗?
(2)直线与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垂直,能判定这条直线与这个平面垂直吗?
(3)直线与平面内的一万条直线垂直,能判定这条直线与这个平面垂直吗?
(4)直线与平面内的无数条直线垂直,能判定这条直线与这个平面垂直吗?
(5)要想让直线与平面垂直,这条直线至少要与平面内的几条直线垂直?
(6)要想让直线与平面垂直,这条直线要与平面内的两条什么样的直线垂直?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猜想:如果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垂直,那么这条直线垂直于这个平面.
通过演示和对上述系列问题的研讨,学生会慢慢领悟判定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本质:如果直线垂直于平面内无数条直线,也不能判定这条直线与这个平面垂直.因为这无数条直线有可能是互相平行的,这时这无数条直线只代表着一个方向,它只“相当于一条直线”.但是如果与平面内两条相交直线垂直,情况就完全不同了,虽然只有两条,而它们是相交的,它们代表着不同的两个方向,人们在植树时判定树是否与地面垂直运用的就这个原理.
猜想不能代替证明,我们还要用严密的逻辑推理来证明这个结论.…通过转化问题归结为:若直线l 与平面α内的两条直线垂直,证明直线l 与平面α内的任意直线垂直,进而转化为(如图2):由
这样处理的意图是:抓住本质,排除干扰,使下面的目标能集中浓缩于证明l ⊥g .具体过程略.在教
学时必须指出,这里应用的是构造全等三角形法和最简单的平面几何知识,消除学生的神秘感.
l ⊥m
l ⊥n m α⊂ n α⊂ ⇒ l ⊥g m ∩n =A g 是α内的
任意直线
3.小结:
(1)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
(2)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编成诙谐的口诀:“线不在多,相交就行”,传神地点出问题的实质);
(3)将和(1)与(2)综合起来,得右面的
重要数学模式:
所谓数学模式,就是揭示事物本质的,具有相对固定格式的数学形式.模式由于它形式的简洁性,内容的深刻性,所以十分有利于理解、记忆、掌握、组装、检索、提取和运用.上述模式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多次重复、强化,并与有关知识融合组装成有机的知识系统.该模式将成为立体几何中最重要、应用最频繁的得力“武器”.用方框围起来意在突出它的重要地位,再结合三种外显语言和大脑中的内部语言努力使该模式成为学生直观上的显然,以便运用时更加灵活自如、游刃有余.
4.A 组练习
(1)将一本书掀开一点,直立在桌上(图略),那么书脊与桌面是什么关系?为什么?
(2)屋面是由两个矩形组成的(图略),那么屋脊与山墙所在的平面是什么关系?为什么?
(3)设△ABC ,若直线l ⊥AB ,l ⊥BC ,求证:l ⊥CA.
(4)做一个三角架,使三条腿中的任意两条腿都互相垂直(如图3),那么PA 与BC 、PB 与CA 、PC 与AB 分别是什么关系?为什么?
以上系列练习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环环相扣,
层层递进,组成了一个使学生能力稳步增长的训练链条.
在教学中,运用多样化的手段增强训练的效果.如先口
述,继而写出规范的论证过程,再用黑板擦将图形擦得 模糊一些,要求在这种不十分清晰的情况下说出论证过程.若学生的基础较好,还可以将图形和字母全部擦去,借助于想象,运用动作和语言表述出论证过程.还可以运用“双簧”的表演形式,一个学生做动作,另一个学生口述.总之让上面的模式牢牢地在学生脑中扎下根来,并逐步能熟练的写出规范化的思辩论证过程,使《立体几何》的学习从这里走上阳光大道.虽然从本质看,这些都是重复性练习,但由于运用了多样化的形式,学生仍然乐于投入这样的教学活动,且能取得极佳的教学效果.
4.B 组练习
(5)在(4)的条件下,作PH ⊥平面ABC 于H ,则H 是△ABC 的什么心?为什么?
(6)如图3,若PA ⊥BC ,PB ⊥CA ,则PC 与AB 是什么关系?为什么?
(7)如图3,若PA ⊥BC ,PB ⊥CA ,作PH ⊥平面于H ,则H 是△ABC 的什么心?为什
若l ⊥m ,l ⊥n ,相交直线m 、 n 确定平面α,则l ⊥α.又 g 是α内的任意直线,则l ⊥g
图3
么?
A组练习是以B组练习为铺垫,同时又是B组练习的拓展延伸.在(5)中,将上述模式重复运用了两次,题中给出了平面ABC的垂线PH,正好给(6)的证明以一定的暗示量.但在解决(6)时,应先将PH 擦去,让学生感到有一定的困难.这时教者问:“估计到结论是PC⊥AB,问题是如何证明.关键是如何建立几条线段之间的联系,…”经思考后,在上题的启示下,学生定会感悟到作PH⊥面ABC于H,那么问题便迎刃而解.教者说:“我们在学习《平面几何》时,感到最为困难的是作辅助线,似乎辅助线是从天而降,非常神秘,难以捉摸.怎么样,现在在《立体几何》中,我们不是顺利地作出了一条关键性辅助线,从而使解题取得重大突破了吗!将已知与欲证分析透彻了,辅助线就能自己‘蹦’出来,一点也不神秘,我们完全可以熟练驾驭它.辅助线PH好似一座桥,架桥铺路是解数学题的永恒的法则.除了辅助线外,我们以前曾引进过,今后还将引许多辅助‘角色’,如辅助圆、辅助体、辅助球、辅助角、辅助元、辅助函数、辅助数列、辅助不等式…等等这些辅助‘角色’都将成为我们的好朋友和合作伙伴.”为今后的教学设下了良好的伏笔.做了这番工作后,解决(7)已是水到渠成之事.学生通过积极的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课堂气氛越来越热烈,学生的情绪越来越高涨,最终达到高潮,在获得成功感、满足感、喜悦感中下课,并对未来的学习充满了信心,热切地盼望着再上下一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