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版语文七上第课论语八则同步练习
【小初高学习】七年级语文上册 16《论语八则》导学案 长春版
![【小初高学习】七年级语文上册 16《论语八则》导学案 长春版](https://img.taocdn.com/s3/m/64259a65cf84b9d528ea7a6e.png)
16.《论语》八则一、整体感知《论语》是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和编纂,尤其侧重于以“言”来体现思想,按内容分为20篇,每篇含有数则(章),每篇和每则的内容相对独立。
课文所选八则,内容上可分为两部分,前四则侧重于“为学”,后四则侧重于“修身”,两者又是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
研读第一部分,应对为学的方式和追求作如下思考: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意义和乐趣所在。
“时习”即是在生活中不断运用和深入理解所学的过程。
学有所得,与知己交流,是学习者热诚的期待,正所谓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如果学得寂寞,无人喝彩,甚至被否定和批评,还能做到不怨天尤人,在学习上自得其乐,这就是真正的君子之风。
学思结合才能让学习的过程充满智慧的光芒。
有知识,但没有疑问,没有对于疑问的深思,没有深思后的顿悟,知识永远是知识,不是学识,学习也变得索然无味。
相反,有思想火花者耽于空想,一切想当然,不能踏实为学,没有丰盈的积累和有益的参照,就只能处于虚无缥缈中。
“学”是求乎外,在于知物;“思”是求乎内,在于明理。
两者是生命开发中相辅相成的事,如果偏废就会劳而无功,甚至危及身心。
真诚坦白是学习的最佳态度。
承认自己在学习中的疑惑和困难与表现自己在学习上的进益和收获同样重要。
强不知以为知只能欲盖弥彰,显得更加愚蠢和可笑。
勇敢地说“没听懂”“不明白”才可能得到进一步的点拨和教导,从而化不知为知。
不懂时伪装懂,是耍小聪明;不懂时马上提问尽快弄懂,才是大智慧。
因真诚坦白而不断进步的好学者,就是真正的智者。
乐在其中是学习的理想境界。
“知之”是初级境界,客观知晓而已,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可能知之不多,也可能知之不少,但都没有投入,是理智的学习。
“好之”是中级境界,有了兴趣,自然想知之甚多,在兴趣的引导下会不断获得新知,是愉快的学习。
“乐之”是高级境界,把学习视为人生的享受,心灵的寓所,在其中悠然自得,物我两忘,是陶醉的学习。
研读第二部分,应对做人的修养和态度作如下思考:自知者明。
长春版七年级《论语八则》(27张课件)
![长春版七年级《论语八则》(27张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22a2f5e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a2.png)
研读课文
返回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按时
通“悦”
愉快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
志同道合的人
了解
而 不 愠, 不亦君子乎?” 但 怨恨,恼恨 有道德修养的人
固定句式:“不亦……乎?”译作“不也是……吗?”
理解
返回
译文:
孔子说:学习知识后,时 常地复习它,不也高兴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 不也愉快吗?人家不了解我, 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论语》八则
1 关于孔子
2 关于《论语》
3字词解释,内容理解
① ② ③ ④⑤ ⑥ ⑦ ⑧
4练习
5讨论
6文言文翻译方法
返回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 治家、教育家,儒家的首创人。名丘字 仲尼。
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东南)人。被尊称 为“大成至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 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思想核心是“仁 ”,即仁爱、爱人。在政治 上主张施行仁“政 ”,提倡德治和教化。他
思考:这一则主要是讲哪些方面 的内容?
理解:讨论学习方法、态度与个人修养: 不断实习,方能坚固,学习之乐; 远道而来,商讨促进,人生之乐.
自求上进,不怨他人,提高修养.
注:孔子讲的学习,包括礼(礼节)、乐(音乐) 射(射箭)、御(驾车)、诗、书。既要学书本 知识,又要实习各种技能,还要跟德育结合.
下一则 返回
理解
• 1、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学习方法
• 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学习的乐趣
• 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为人态度
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迷惑
思而不学则殆。” 疑惑不解
七年级语文论语十则同步练习 试题
![七年级语文论语十则同步练习 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5f72adfe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70.png)
介父从州今凶分市天水学校<论语>十那么同步练习一、积累与稳固1.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不亦说.乎〔〕②人不知而不愠.〔〕③吾日三吾身〔〕④学而不思那么罔.,思而不学那么殆.〔〕〔〕2.解释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②吾日三..吾身〔〕〔〕③为人谋而不忠.乎〔〕④见贤思齐.焉〔〕3.填空。
①<论语>的“论〞字读,<论语>是记录的一部书,是经典著作之一。
②孔子,名,字,是时鲁国陬邑人,我们古代伟大的家、家。
③子曰:“,可以为师矣。
〞④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
〞二、探究与体验〔一〕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加解释。
通,意思是:通,意思是:2.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古今意思不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士不可以..不弘毅B.仁以为..己任C.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3.把文中的成语摘抄在下面。
A BC D4.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二〕宋濂苦学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6.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嗜.〔〕走.〔〕以是..〔〕假.〔〕7.翻译句子。
A.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B.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8.谈谈你读本文后的感受。
答案一、积累与稳固1.略 2.按一定的时间快乐;每天泛指屡次;尽心竭力;相同。
3.lún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儒家;丘仲尼春秋思想教育;温故而知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则 同步练习(一)
![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则 同步练习(一)](https://img.taocdn.com/s3/m/08d505180066f5335a812141.png)
10《论语》十则同步练习(一)一、填空:1.孔子,名,字,时期人,我国伟大的家、家。
他是家学派的创始人。
2.《论语》的“论”读,它是记录的书。
3.我们常说的“四书”指的是、、、;“五经”指的是、、、和。
二、根据拼音写汉字。
见不贤而内xǐng 也()其shù乎()士不可以不hóng 毅()三、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吾日三省.吾身.()()2.为人谋而不忠.乎()3.传.不习乎()4.见贤思齐.也() 5.不亦说.乎() 6. 士不可以不弘毅..()7.人不知而不愠.()8.学而不思则罔.()9. 思而不学则殆.()10.诲女.知之乎()11.,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12.其恕.乎()四、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有朋从远方来,不亦乐乎?。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五、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通,解释为(2)诲女知之乎通,解释为(3)知之为知之,是知也通,解释为六、课文中有很多语句已成为成语,如:、、、等。
七、根据课文内容默写:1.见贤思齐也,。
2. ,勿施于人。
3. 士不可以不弘毅,。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八、简答题。
(1)课文所选的十则当中,既有谈学习态度和方法的,又有谈思想品德修养的,也有二者兼有的,请给它们分类。
谈学习态度和方法的:谈思想品德修养的:以上两个方面兼有的:(2)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一则阐述了哪三个方面的内容?(3)“吾日三省吾身”阐述了儒家一个什么主张?(4)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句的理解。
(5)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一句的理解。
九、阅读《〈论语〉五则》,完成练习。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11课《论语》同步练习(含答案)
![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11课《论语》同步练习(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8a56fb0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ec.png)
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11课《论语》同步练习一、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按要求答题。
阅读甲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选自《<礼记>二则》)乙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选自《<论语>十二章》)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不知其旨.也()《兑命》曰:“学.学半”()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传.不习乎()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曰:教学相长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较甲、乙两段中的画线句,说说这两句论述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班级召开“学会反思”主题班会,你代表小组发言,请从甲、乙两文中选一句作为你发言的论据写在横线上。
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则 课后练习.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则 课后练习.doc](https://img.taocdn.com/s3/m/383758e3c1c708a1284a4480.png)
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则课后练习你了解孔子吗?你知道这位被誉为“圣人”并位列“天地君亲师”的先哲有关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的内容吗?《论语》十则就是这样一篇文章。
●聪明屋做出最佳判断(选择正确读音)。
(1)论.语(A.论lùn B.lún)()(2)不亦说.乎(A.shuō B.yuè)()(3)不亦乐.乎(A.lè B.yuè)()(4)默而识.之(A.shì B.zhì)()(5)人不知而不愠.(A.yùn B.wēn)()(6)诲.女知之乎!(A.huǐ B.huì)()(7)学而不思则罔.(A.wǎnɡ B.mǎnɡ)()(8)思而不学则殆.(A.yí B.dài)()●成长日记●活动与探究1.以小组为单位,举行学习情况座谈会,让每位同学谈谈自己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总结出自己的学习名言。
2.学完课文后,哪一点对自己最有启发,写篇随笔,字数、形式不限。
3.开放探究阅读文段,请任选一个角度,简要说说这个故事对你的启发。
(50字左右)动筒(人名)尝于国学(国学:京师官学的通称)中看博士论难(论难:针对对方的论点进行辩论)云:“孔子弟子达者有七十二人。
”动筒因问曰:“达者七十二人,几人已着冠(着冠:成年)?几人未着冠?”博士曰:“经结无文。
”动筒曰:“先生读书,岂合(岂合:怎么能)不解?孔子弟子着冠有三十人,未着冠有四十二人?”博士曰:“据何文以知之?”动筒曰:“《论语》云,‘冠者五六人’,五六三十也,‘童子六七人’,六七四十二也,岂非七十二人?坐中大笑。
博士无以对。
”可探究:(1)敢于怀疑。
(2)不迷信,不盲从。
(3)要培养创造性思维等。
参考答案:(1)B (2)B (3)A (4)B (5)A (6)B (7)A (8)B。
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则》同步练习2 人教新课标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则》同步练习2 人教新课标版](https://img.taocdn.com/s3/m/c301e66e3b3567ec102d8a78.png)
《论语》十则同步练习第一部分: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6分)论.语()不亦说.乎()不愠.()三省.()罔.()殆.()2.填空:(5分)《论语》是记录的一部书。
是家经典著作之一。
孔子,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
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8分)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⑵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三省:)⑶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⑷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新:)⑸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殆:)⑹不知①为不知②,是知③也(知③:)⑺见贤思齐焉(齐:)⑻士不可以不弘毅(弘毅:)4.翻译下列句子:(4分)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⑵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⑶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⑷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5.所选10章,有三个方面的内容:⑴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⑵关于思想品德修养;⑶关于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的概念。
请分别就三个方面各举一则。
(5分)第一方面:第二方面:第三方面:6.试将本文中的成语举出三例,并加以解释。
(3分)7.宋开国丞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目的?(5分)8.在关于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方面,你还积累了哪些名言警句,请举出两例。
(4分)第二部分:⑴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⑵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不习乎?”(《学而》)⑶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⑷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⑸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⑹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⑺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⑻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⑼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论语》十则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论语》十则](https://img.taocdn.com/s3/m/1fad3954f524ccbff02184a2.png)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论语》十则《论语十则》整篇都是人生格言,或谈求知态度,或谈学习方法,或谈修身做人,都给人很大的启发和帮助。
其中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等都是妇孺皆知的修身养性的名句。
学习本文首先要会读会写愠,罔,殆,哉,悦等生字,能理解并运用温故知新,三省吾身、死而后已、任重道远、三人行,必有我师等成语;其次要了解并记住文言文中常出现的实词、虚词的含义及用法;还要能区别、熟记文中谈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的不同语句,并联系实际以指导自己的言行。
[典题例析]例题:下列句中加点字词解释有错的一项是()A、人不知而不愠(生气,怒惧)不亦说乎(通悦,愉快)B、吾日三省吾身(反省) 是知也(这)C、诲女知之乎(通汝,你) 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D、为人谋而不忠乎(办事)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相信)解析:此题考常用实词、虚词的含义的理解分析,属小综合题。
参考答案:D[课时训练]训练一一、填空题。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论语()吾日三省吾身()诲女知之乎!()诲女知之乎!()不亦说乎()殆()人不知而不yun()2、在括号中解释加点字,在横线上解释整个词语。
(1)温故知新()_____________ __(2)见贤思齐()______________ _(3)任重道远()____________ ___(4)三人行,必有我师()____________ ___(5)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_ _(6)思而不学则殆()______________ _(7)已所不欲,勿施于人()______ _________(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_______ ________二、选择题。
3、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B、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C、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D、.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则)同步练习(1) 试题
![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则)同步练习(1) 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39fe0749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f7.png)
勾文六州方火为市信马学校<论语十那么>同步练习〔1〕一、<论语>是一部什么书?——是记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言行的书,——共________________篇,——是________________家经典之一。
二、孔子名什么?字什么?——名____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三、用一句话概括:孔子是什么时代的人?是哪国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孔子是________________时代鲁国人。
——我国伟大的________________家、________________家。
四、读准以下字音论语:________________不亦说乎:________________曾子:________________学而不思那么罔:________________诲女知之:________________诲女知之:________________自:________________仲尼:________________人不知而不愠:________________吾日三吾身:________________思而不学那么殆:________________五、指出本文的通假字,并说明通什么字。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由,诲女知之乎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解释加红色的词子曰:先生。
________________学而时习之:________________不亦说乎:________________人不知而不愠:________________人不知而不愠:________________温故而知新:________________可以为师矣:________________学而不思那么罔:________________思而不学那么殆:________________诲女知之:________________是知也:________________吾日三吾身:________________与朋友交而不信:________________传不习乎:________________其恕乎:________________七、翻译句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人教版七年级(上)《论语》同步练习卷
![人教版七年级(上)《论语》同步练习卷](https://img.taocdn.com/s3/m/f325bc514693daef5ff73d34.png)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论语》同步练习卷一、积累与运用1.(3分)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吾日三省..吾身:(2)为人谋...:(3)从心所欲....:(4)学而不思则罔.:(5)思而不学则殆.:(6)博学而笃.志:(7)切问而近思.....:2.(3分)指出下列加点词在不同语句中的含义。
(1)为:可以为.师矣为.人谋而不忠乎(2)而: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博学而.笃志。
二、选择题(共2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6分)3.(3分)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用法不同的一组是()A.可以.为师矣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B.学而不思则.罔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C.思而.不学则殆有卖油翁释担而.立D.择其.善者而从之必先苦其.心志4.(3分)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不断地复习学过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几个人当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选择他们当中最优秀的去学习,其中不优秀的注意改正他们的缺点。
C.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不断地学习知识,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D.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习不应当感到厌烦,教导别人不应当感到厌倦。
三、解答题(共1小题,满分3分)5.(3分)按要求用原文填空。
(1)《论语》中所讲道理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相近的两句是。
(2)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3)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镜)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本文中孔子的一句话:,。
(4)小明学习成绩优秀,组织能力强。
但刚转到这个班,不为同学所了解,因此在班干部竞选中落选了。
李老师引述《论语》中的两句话“,”帮他解开了心中的疙瘩。
二、课内语段阅读6.(3分)阅读《论语》十二章,完成各题《论语》(节选)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则)同步练习1 试题
![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则)同步练习1 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1b245a0b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bc.png)
币仍仅州斤爪反市希望学校第10课<〈论语〉十那么>同步练习根底稳固:1.填空: <论语>是记录的一部书,是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由收集整理而成。
孔子,名,字,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
2.给以下加点字注音:论.语〔〕不愠.〔〕三〔〕罔.〔〕殆.〔〕3.找了句子中的通假字,写该字及其本字、读音、意义。
〔6分〕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⑵诲女知之乎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4.解释以下词语的意思: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故:〕③学而不思那么罔,思而不学那么殆〔罔:殆:〕④择其善者而从之〔从:〕⑤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岁:〕⑥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恕:〕⑦见贤思齐焉〔齐:〕⑧士不可以不弘毅〔弘毅:〕⑨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新:〕⑩三吾身:〔:〕择其善者:〔善者:〕@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5.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告诉我们什么道理?6.翻译句子:说说以下句子的意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思那么罔,思而不学那么殆。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也。
二、阅读理解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不习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那么罔,思而不学那么殆。
〞〔<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也。
〞〔<里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最新新课标人教版语文初一_七年级上册+《论语》十则+同步练习名师优秀教案
![最新新课标人教版语文初一_七年级上册+《论语》十则+同步练习名师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56e5766a8956bec0975e3b9.png)
新课标人教版语文初一_七年级上册《论语》十则同步练习《论语》十则同步练习第一部分: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6分)论语( ) 不亦说乎( ) 不愠( ) (((三省( ) 罔( ) 殆( ) (((2(填空:(5分)《论语》是记录的一部书。
是家经典著作之一。
孔子,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
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8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三省: )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 殆: ) ?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 ) ?见贤思齐焉(齐: )?士不可以不弘毅(弘毅: )4(翻译下列句子:(4分)?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5(所选10章,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关于思想品德修养;?关于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的概念。
请分别就三个方面各举一则。
(5分) 第一方面:第二方面:第三方面:6(试将本文中的成语举出三例,并加以解释。
(3分)7(宋开国丞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目的,(5分)8(在关于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方面,你还积累了哪些名言警句,请举出两例。
(4分)第二部分:?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则)同步练习(8) 试题
![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则)同步练习(8) 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d0ebde05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9f.png)
勾文六州方火为市信马学校平阳县鳌江镇第三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那么>同步练习〔8〕教〔建议安排2课时〕[学法导引]<<论语>十那么>整篇都是人生格言,或谈求知态度,或谈学习方法,或谈修身做人,都给人很大的启发和帮助。
其中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等都是妇孺皆知的修身养性的名句。
学习本文首先要会读会写“愠,罔,殆,哉,悦〞等生字,能理解并运用“温故知新,三吾身、死而后已、任重道远、三人行,必有我师〞等成语;其次要了解并记住文言文中常出现的实词、虚词的含义及用法;还要能区别、熟记文中谈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的不同语句,并联系实际以指导自己的言行。
[典题例析]例题:以下句中加点字词解释有错的一项为哪一项〔〕A、人不知而不愠〔生气,怒惧〕不亦说乎〔通“悦〞,愉快〕B、吾日三吾身(反) 是知也〔这〕C、诲女知之乎(通“汝〞,你) 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D、为人谋而不忠乎〔办事〕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相信〕解析:此题考常用实词、虚词的含义的理解分析,属小综合题。
参考答案:D[课时训练]训练一一、填空题。
1、给以下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论语〔〕吾日三吾身〔〕诲女知之乎!〔〕诲女知之乎!〔〕不亦说乎〔〕殆〔〕人不知而不yun〔〕2、在括号中解释加点字,在横线上解释整个词语。
〔1〕温故知新〔〕_____________ __〔2〕见贤思齐〔〕______________ _〔3〕任重道远〔〕____________ ___〔4〕三人行,必有我师〔〕____________ ___〔5〕学而不思那么罔〔〕______________ _〔6〕思而不学那么殆〔〕______________ _〔7〕已所不欲,勿施于人〔〕______ _________〔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_______ ________二、选择题。
3、以下句子的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新课标语文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每课同步练习卷《论语》六则
![新课标语文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每课同步练习卷《论语》六则](https://img.taocdn.com/s3/m/e11c842bfad6195f302ba627.png)
21.《论语》六则第一部分: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论.语()不亦说.乎()不愠.()三省.()罔.()殆.()2.填空:《论语》是记录的一部书。
是家经典著作之一。
孔子,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
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⑵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⑶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新:)⑷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殆:)⑸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⑹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识:)⑺择其善者而从之(从:)4.原文填空:,不亦说乎?,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
子曰:“,是以谓之‘文’也。
”5.摘出出自《论语》十则中现在常用的成语。
6.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⑵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⑶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⑷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7.所选六章,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⑴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⑵关于思想品德修养有。
请分别就两个方面各举一两则。
第一方面:第二方面:8.“而”的用法,有的表顺接,有的表转接,请区别下列句中“而”的不同用法:学而时习之()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敏而好学()学而不厌()择其善者而从之()9.指出加点字的古义和今义:学而不厌.古义:今义:是.以谓之“文”也古义:今义:10.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十则中孔子的话:,。
11.宋开国丞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目的?12.在关于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方面,你还积累了哪些名言警句,请举出两例。
第二部分: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不习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知,通“智”,智慧)也。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6课《论语》八则 同步练习 长春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6课《论语》八则 同步练习 长春版](https://img.taocdn.com/s3/m/581e6a2fa76e58fafbb0031d.png)
《论语》八则同步练习一、字词讲解:1. 成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知新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2. 文言虚词而:顺接连词a. 温故而知新b. 敏而好学c. 学而时习之d. 择其善者而从之转折连词a.人不知而不愠b. 学而不厌c. 思而不学则殆3. 实词(1)古代的单音节词变成现代的双音节词,只要加一个字就行,如:(学、复、实)习朋(友)(喜)悦(快)乐思(考)学(习)(聪)敏敏(捷)(教)诲厌(倦)(疲)倦(选)择知(道)(爱)好(2)同一个意思而古今所用的字不相同。
如:人不知(了解)愠(怨恨)君子(正直的人,有修养的人)故(旧的,从前的)善(好)何(什么)(3)通假字“说”通“悦”(愉快)“女”通“汝”(你)“识”通“志”(记住)“知”通“智”(智慧)(4)名言警句:a. 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厌敏而好学(用于学习态度)b.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默而识之(用于学习方法)c. 人不知而不愠三人行必有我师(用于思想修养)【模拟试题】(答题时间:20分钟)[基础知识积累]1. 给加点的字注音。
论()语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诲女知之乎()是知()也罔()殆()而内自省()也默而识之()何有于我哉()2. 解释加点的词。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人不知而不愠()()(3)温故而知新()()(4)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6)见贤思齐焉,则不贤而内自省也()()(7)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3. 下面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B. 诲女知之乎?C. 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D.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E. 思而不学则殆。
4. 解释下面的一词多义。
5. 指出下面加点词的古今异义。
()不亦君子乎古义今义()择其善者而从之古义今义()可以为师矣古义今义()学而不厌古义今义1 2 3 4∙∙∙∙∙∙∙⎧⎨⎩⎧⎨⎩⎧⎨⎩⎧⎨⎩[课内阅读·整体感悟]6. 根据提示,用课文中的语句填空。
第16课《论语》八则 同步练习(长春版七上)
![第16课《论语》八则 同步练习(长春版七上)](https://img.taocdn.com/s3/m/06e96795e518964bcf847ce6.png)
《论语》八则第一部分:1、孔子,名,是我国时期伟大的、,《论语》是经典著作之一,内容主要是记录。
2、原文填空:⑴,不亦说乎?⑵,可以为师矣。
⑶学而不思则罔,。
⑷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⑵学而不思则罔(罔:)⑶思而不学则殆(殆:)⑷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耻:)⑸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厌:)4、摘出出自《论语》十则中现在常用的成语。
5、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⑵三人行,必有我师焉6、在《论语》十则中,关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各有哪些论述?学习态度:学习方法:7、“而”的用法,有的表顺接,有的表转接,请区别下列句中“而”的不同用法:⑴学而时习之()⑵人不知而不愠()⑶学而不思则罔()⑷敏而好学()⑷学而不厌()⑹择其善者而从之()8、指出加点字的古义和今义:学而不厌古义:今义:是以谓之“文”也古义:今义:9、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十则中孔子的话:,。
第二部分:(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不习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①也。
”(《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②,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③也。
”(《子罕》)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④!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注〗①知,通“智”,智慧。
七年级语文上册 16《论语八则》同步练习 长春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16《论语八则》同步练习 长春版](https://img.taocdn.com/s3/m/222802c4cfc789eb162dc812.png)
16.《论语》八则基础知识检测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论语()()不亦说乎()诲女()()知之默而识()之敏而好()学2.根据拼音写汉字。
学而不思则wǎng()思而不学则dài()人不知而不yùn()3.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2)人不知而不愠愠(3)温故而知新新(4)知之为知之知(5)学而不思则罔罔(6)思而不学则殆殆(7)见贤思齐焉齐(8)不耻下问耻(9)默而识之识(10)学而不厌厌(11)诲人不倦倦4.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⑵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⑷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5.填空。
(1)《论语》是家经典著作之一,属于体散文,是记录的书,共篇。
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南宋时,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2)孔子,名,字,时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家、家、家。
被誉为" "、" ",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3)《论语》与《》、《》、《》合称为"四书","五经"是指《》、《》、《》《》、《》。
(4)子曰:"敏而好学,,是以谓之'文'也。
" (江西南昌中考题)(5)《论语》中告诉我们正确对待别人优缺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福建宁德市中考题)(7),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 (南通中考题)学而不思则罔()学而时习之()敏而好学()默而识之()课内精读子子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7.解释加点的词:故诲课外拓展训练阅读链接(上海市中考题)郑人逃暑①郑人有逃暑于孤林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③以从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八则
一、字词讲解:
1. 成语: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知新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
2. 文言虚词
而:顺接连词
a. 温故而知新
b. 敏而好学
c. 学而时习之
d. 择其善者而从之
转折连词
a. 人不知而不愠
b. 学而不厌
c. 思而不学则殆
3. 实词
(1)古代的单音节词变成现代的双音节词,只要加一个字就行,如:
(学、复、实)习朋(友)(喜)悦(快)乐思(考)
学(习)(聪)敏敏(捷)(教)诲厌(倦)
(疲)倦(选)择知(道)(爱)好
(2)同一个意思而古今所用的字不相同。
如:
人不知(了解)愠(怨恨)君子(正直的人,有修养的人)
故(旧的,从前的)善(好)何(什么)
(3)通假字
“说”通“悦”(愉快)“女”通“汝”(你)“识”通“志”(记住)
“知”通“智”(智慧)
(4)名言警句:
a. 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厌敏而好学(用于学习态度)
b.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默而识之(用于学习方法)
c. 人不知而不愠三人行必有我师(用于思想修养)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20分钟)
[基础知识积累]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论()语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诲女知之乎()是知()也罔()殆(
而内自省()也默而识之()何有于我哉() 2. 解释加点的词。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人不知而不愠()()
(3)温故而知新()()
(4)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见贤思齐焉,则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3. 下面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B. 诲女知之乎?
C. 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D.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E. 思而不学则殆。
4. 解释下面的一词多义。
5. 指出下面加点词的古今异义。
()不亦君子乎古义今义
()择其善者而从之古义今义
()可以为师矣古义今义
()学而不厌古义今义
1 2 3 4
∙∙
∙∙
∙∙
∙
⎧
⎨
⎩
⎧
⎨
⎩
⎧
⎨
⎩
⎧
⎨
⎩
[课内阅读·整体感悟]
6. 根据提示,用课文中的语句填空。
(1)阐述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也是一种乐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论述“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认为应该虚心求教、博采众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阅读·拓展提高]
7. 翻译下列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答案】
1. 略
2. 略(参见课文注释)
3. E
4. 识“之”,代词,代学过的知识。
谓“之”,代词,他,指孔文子。
从“之”,音节助词,无实义。
知“之”,代词,代所教给的知识或是道理。
可以,以,让。
何以,凭。
是以,因此。
5. (1)古义,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今义,人格高尚的人。
(2)古义,好的地方。
今义,善良的人。
(3)古义,可以让。
今义,可能,能够。